桥教案模板锦集6篇
精选桥教案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桥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案模板锦集6篇,供大家参考。
精选桥教案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教案 篇1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介绍题跋、题画等文体常识,使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情景导入切如正题,使学生了解作者的生*、绘画成就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疏通字词,注意句子的断句,整体感知文意;最后,让学生诵读两则题画,并分别为两则题画划分层次,概括其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朗两则题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诵能力);让学生讨论、分析重点语句和字词的含义,教师适当提示、纠正、明确,让学生理解、把握重点语句和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倏、变相、化机、自尔、藐兹、胸有成竹”等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了解题跋、题画等文体常识,以及作者的绘画技法及其创作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
1.疏通字词,能够准确断句。
2.感知文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悟能力,及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疏通字词、 准确断句。
2.整体把握文意。
(二)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诵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作者的代表作品,简介作者的生*、绘画成就、题跋、题画等文体常识,使学生对此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诵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告奋勇或者派出代表朗诵课文,教师及时纠正字词的读音和断句,然后师生齐读课文,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诵能力。
3.讨论分析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课文中不易理解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提示、纠正、明确。
教学媒体
投影仪、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投影显示:
郑板桥的生*、图片及其代表作品(见文本素材文件夹中郑板桥简介和图片集锦文件夹)、题跋、题画等文体常识
(讲授新课)
投影显示:
一、作者简介与解释文体
1.作者简介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性情落拓,不拘小节,人多目为狂士,“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诗、书、画皆有成就,号称 “三绝”。其画秀丽苍劲,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尤善兰、竹、石;诗文讲究真情,傲放慷慨,恻恻动人;书法则揉楷、行、草、隶而为一,圆润古秀,自号“六分半书”。著有《板桥文集》、《板桥家书》、《板桥诗钞》等。
2.解释文体
跋是*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而都是为了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二、疏通字词
1.注音:
倏(shù) 变相(xiàng) 化机(huà)(jī) 藐兹(miǎo)(zī)
2.释义:
倏:迅速。
自尔:自然。
化机:变化机巧。
后学:晚辈,学生。
藐兹:轻视这一点。
变相:变化了的形态。
三、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告奋勇或者派出代表朗诵课文,教师及时纠正字词的读音和断句,然后师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让学生自告奋勇大声朗诵课文的第一则,教师提醒该声注意“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和“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等句中的字词读音和断句,其他同学思考下列两个问题(板书):
(1)课文的第一则主要分几层?
(2)各层分别讲了哪些主要内容?
学生朗读完课文的第一则,先让学生讨论第一个小问题,然后教师适当提示、明确。
(1)课文的第一则主要分几层?
教师明确: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江馆清秋”到“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第二层:从“总之”到“独化云乎哉!”。
(2)各层分别讲了哪些主要内容?(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适当提示、明确)
教师明确:
第一层:主要讲作者一次作画过程中的几个环节;清秋,晨起看竹时由“眼前竹”有了作画的冲动--到“胸中竹”构思--再到“笔下竹”完成之竹。
第二层:主要写作者作画过程的感受及心得:“意在笔先”,“趣在法外”,从而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获得创作冲动,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2.让学生自告奋勇或者学生推荐代表大声朗诵课文的第二则,教师提醒该声注意“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等句的中的字词读音和断句,其他同学思考下列两个问题(板书):
(1)课文的第二则主要分几层?
(2)各层又分别讲了哪些内容?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适当提示、明确
(1)课文的第二则主要分几层?
教师明确:
课文的第二则主要分两层
第一层:从“文与可画竹”到“何敢妄拟前贤”。
第二层:最后一句“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2)各层又分别讲了哪些内容?(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适当提示、明确)
教师明确:
第一层:通过和文与可画法的比较,作者旨在指出艺术要师法自然,而不能“妄拟前贤”、“陈陈相因”,这样才能“自尔成局”、“神理具足”。
第二层:总结全文- -“有无成竹,道理一也”,虽然作画的技法不同,然而两者所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即艺术要师法自然,独出新意,这样才能“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四、思考
“胸有成竹”在文中的含义和现在常用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二课时
五、问题探究
(新课导入)
同学们:“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我们都很熟悉。然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在本文中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谁知道它们的差异在哪里?(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明确)
1.“胸有成竹”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现在常用的意思又是什么?(投影显示)
教师明确:
“胸有成竹”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人在画竹子时,心里已经有(构思)了一幅竹子的形象。现在常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周密的考虑、计划或者安排,比喻对做某事已经心中有数、有把握。
2.第一则题画中,作者通过画画儿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投影显示)(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明确)
教师明确:
作者深刻地体悟到艺术离不开生活,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想使艺术创作独具新意,艺术家就必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冲动和灵感。
3.在第二则题画中,作者为什么说“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投影显示)(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明确)
教师明确:
因为虽然作画的技法不同,然而两者所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即艺术要师法自然,独出新意,而不能“妄拟前贤”、“陈陈相因”,只有这样才能“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六、总结
这里所选的两则画题,虽非严思宏论,却自有其深彻独到之处,当细细品味。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边叙事边点拨,且叙事、点拨皆层层推进;同时,由于事、理已均在夹叙夹议中表达殆尽,故而其结语须再翻进一层,将意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题画虽短小,然信手拈来,遂成佳制,却更见大家之匠心。
七、作业
从下面几个绘画的.技巧中,你有什么感受,悟出了什么道理?写下来和同学交流彼此受到的启发。(500字左右)
1.齐白石画虾,不画水,但虾的形态却给以满纸水气淋漓之感。
2.有人画“深山藏古寺”诗意图,只画一只小僧担水走在小路之上。
3.宋人画“踏花归去马蹄香” 诗意图,只画一只马飞奔,几只蝴蝶绕于马蹄周围。
板书设计
《板桥题画二则》
郑燮
一、作者简介与解释文体
二、疏通字词
三、整体感知
1.(1)课文的第一则主要分几层?(2)各层分别讲了哪些主要内容?
2.(1)课文的第二则主要分几层?(2)各层又分别讲了哪些内容?
四、思考
五、问题探究
1.“胸有成竹”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现在常用的意思又是什么?
2.第一则题画中,作者通过画画儿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3.在第二则题画中,作者为什么说“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六、总结
七、作业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时,我们对这句话(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还记到是什么问题吗?生说师板:搭石一道风景?同学们是否去思考过吗?
2、学生交流:
板书:
景美
二、研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2~4节课文。边读边用──划出直接描写搭石风景美的句子。
2、学生读勾画的句子,谈感受。
板块一:
出示: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协调有序什么意思?在这段话中,哪个语句在解释协调有序?自己读读这句话。
2、学生交流。
3、听老师读这几句话,你们闭眼听,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⑴ 体会音乐美:
在这轻快的音乐中,除了踏踏的声音外,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听到了水中的声音,地上的声音,空中的声音)指导朗读声音这句。
⑵ 多么美妙的协奏曲、多么动听的交响乐:
① 体会画面美,动作协调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景物美这句。
② 除了漾漾清波和绰绰的人影外仿佛还看到什么?
齐读整句。
③ 也许这是一个黄昏,你仿佛又看到什么美景呢?
师: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虽说身体是疲惫的,但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此时,你觉得,这曲音乐它演奏的是一首什么歌呢?(勤劳、甜蜜、团结的赞歌)为什么是快乐的歌呢?齐读整句。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画中有歌,歌里有画,好一个让人陶醉的画面。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板块二:
这是看得见的美,课文中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是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的美,请再读2、4两段,用~~~划出。
出示: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师:请轻声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从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词语中体会。)
2、齐读句子,注意读好这些词。
3、出示:
早晨,一位大叔抗着锄头去翻地,突然踩到一块搭石不*稳,连忙( )。
中午,一位大妈急着去学校接孙子,发现河中一块搭石不*稳,连忙( )。
夕阳西下,一位大伯挑着谷子匆匆回家,发现河中有一块搭石不*稳,连忙( )。
4、同桌互说后指名说。
5、师:是啊,那多危险啊,所以上了年岁的人总会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你觉得这儿的踏是怎样地踏?
师:讲得真好!这小心翼翼地踏、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上了年岁的人一心为别人的心灵美。难怪作者要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一心为别人的美丽风景。
6、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板块三:
出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读读这句话,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年轻人很好,老年人腿脚不好,年轻人就主动背老人过去。)
2、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理所当然的事是指什么事?
师:即便是素不相识也让你感到人与人之间是那么亲近、那么和睦,好像是相识已久的老朋友,是自己的至亲至爱。正是这搭石体现了乡民们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又构成了──
3、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全课小结
现在,你们还觉得只是景美才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吗?
透过这小小的搭石,我们看到了乡民们那热爱劳动的美,尊老爱幼的美,乐于助人的美,透过这小小的搭石,我们看到了乡亲们的纯朴和善良。读到这,你觉得这搭石还仅仅只是普通的石头吗?它更像一颗颗什么?
齐读最后一段。
师:这普普通通的搭石任人走、任人踏,无怨无悔,就像这里的乡民们默默的无私奉献,而乡亲们一心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像这普普通通的搭石一样默默无闻,让我们一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五、练习
我见到的美。
1、师:走搭石,这是乡亲们每天生活中极为*凡的小事,可在作者笔下,*凡之中却显现出不*凡的美。美,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之间、邻居之间、人与人之间,这些小事,并不起眼,但用心体会,却让人感动。你能选一件说一说,写一写吗?
2、学生练笔。
3、交流。
【板书】
景美
搭石 一道风景
人美
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课前准备】
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学习词语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桥》。读过课文了吗?读了几遍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相信在这堂课上你们肯定会有非凡的表现!有信心吗?
出示词语:咆哮、狞笑、放肆、没腿深、拥戴、清瘦、沙哑、揪出。
这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认识吗?谁能来读读?(请两位同学读。齐读)
老师把这词语分成了两排,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下面一排是写──老汉的。
板书:
洪水、老汉
请你们在上面一排每个词语的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读读,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把它划下来。(学生交流)
同学们找得都很准,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老师也摘录了几个句子,请看屏幕上,请你们反复读读,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生自由读好后,选择一句你最能读好的读给大家听。
教师相机引导:读到“受惊的野马”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了这种体会,你肯定会读得更棒。
可你觉得是人在跳舞吗?是魔鬼、是野兽、是死神在跳舞,是死亡之舞啊!
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声?是什么在逼近?是死亡啊!
读得好,是有原因的,老师注意到你的表情,来让我们一起把脸沉下,把声音提高,一起读。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五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一起读。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三、聚焦老汉,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同学们,现在的情景是洪水势不可挡!村民们惊慌失措!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谁?(老汉)让我们走进老汉,自由读读这两段话,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生自由读读这两段话。
课件出示:
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我仿佛看到老汉……。
反馈交流:
在这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的眼里,老汉像什么?──一座山(板书:如山)
⑴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此刻的老汉像一座山?
(如果学生讲到“盯”,引导,看看有没有比它更能表现一座山的动作。)
站!老汉怎样的站着?如果让你们在“站着”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加什么词?(怎样地站着)是啊,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挡住了肆虐的洪水,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
谁能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这两段话。
我们全班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一起读这两段话。
⑵是啊,老汉像一座山盯着这群惊恐不安的村民,这是一群怎样的村民啊,让我们再来回顾,一起读。课件出示: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面对如此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默不作声,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
是啊,此时此刻,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啊。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让我们一起来用心朗读。
2、在这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前面?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在这个危难时刻,老汉会如何下这道命令呢?
哪一个标点引起了你们的注意?(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
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他就像一座山巍然屹立,岿然不动。
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1、同学们,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请你们认真默读最后几个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划好了吗?老师把他们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打在屏幕上。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老汉犹豫了吗?哪几个词可以看出?(突然,冲)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来,一起果断地读读。
后来,老汉与“揪”相反的动作是“推”。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
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可是后来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
(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2、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
似懂又非懂,令人费解,是吧?如果你读了下面这段话,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课件)背景音乐。
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段话。
3、同学们,这是这篇课文真正的结尾。现在,你真的读懂了吗?
(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分组写。
⑴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
⑵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⑶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⑷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五、以诗结课,升华情感
是啊,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他像一座山,一座镇定、威严的大山,作为一名父亲,还是一座大山,父爱如山!为了表达对老汉的敬意和怀念。老师作了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
一座山
我不知道
你的姓,你的名
但我知道
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
哦,老汉!
你是一座山
一座镇定的山
征服了肆虐的洪水
一座刚毅的山
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更是一座深情的山
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哦,老汉!
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
永远,永远!
桥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 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2、 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本课.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泸定桥是一座横跨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谁能介绍大渡河的有关情况?(多媒体显示湍急的水流撞击*高山峻岭图象,播放阵阵水流声。)
2、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大渡河的唯一通道——泸定桥(画面切入泸定桥),可是敌人妄想阻挡我军北上抗日,他们想出了什么诡计?我军如何粉碎这一阴谋?
3、命令只要求“夺下泸定桥”,那课题为何要说“飞夺泸定桥”?(紧扣题眼飞和夺,显示:抢时间 攻天险)
(二)、学习第三段
1、轻读三至五自然段,要求:围绕“抢时间”尝试提问。
2、显示: a、为何要与敌人抢时间?
b、战士们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把敌人抛在后面,在抢时间一战中取得胜利的?
3、提问:战士们碰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这两部分内容可以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串联起来。战士们的精神可歌可泣,谁来赞一赞他们?
4、显示:虽然 ,但是 。他们 啊!
5、小结:战士们个个英勇,个个机智,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靠着英勇与机智,在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这一关键的一战中取得了胜利。(显示:英勇机智)
6、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决心,语气坚定。
(三)、学习第四段
1、虽然两个旅的援兵被我军抛在后面,没能赶来支援防守泸定桥的两个团,但这两个团的敌人仍然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他们凭的是什么?
2、指读第六节,思考 。
3、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明白敌人疯狂的原因。(一:天险;二:人险)
4、显示泸定桥,出现有木板和木板被抽掉的对比画面,播放震耳欲聋的涛声,体会敌人的险恶用心。
5、面对敌人的疯狂,我军马上发起总攻,他们是怎样进行这场恶战,攻下天险的?
6、轻读七至八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战士们奋不顾身的句子多读几遍。
7、显示: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 )短枪,( )马刀,( )手榴弹,( )敌人( )的枪弹,( )向对岸冲去。
(1) 指名填写(同步显示答案),学生动手完成课后填空。
(2) 指导朗读,重读突出英雄大无畏的豪迈气概。
(3) 分组读(四组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最有气势)
(4) 战士们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显示:勇往直前)
8、播放录像,感受当时的战斗场面,注意观察二连突击队员们的表现。(注:本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9、显示:战士们有的 ;有的 ;有的 。
10、 练笔:发挥想像,渲染激烈的战斗场面。
11、 学生交流。
12、 他们的英勇行为真令人钦佩,让我们来赞一下二连。显示:他们 !
13、 说话训练:说出战士的英勇气概,你的赞美之情。
14、 突击队员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终于冲到了对岸,可是战斗却并没有结束,战士们又碰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战斗结果怎样?
15、 引读第八自然段。(由点及面)
16、 结合所看过的战斗画面,想象战士们冲进城去后的激烈搏斗场面。口头练说。
(四)、学习第五段
1、夺下泸定桥,使红军主力安全渡过天险大渡河,北上抗日。播放大军北上画面。(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2、轻松、愉快的语气齐读。
(五)、复述课文
谁能尝试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抗日故事,班内召开故事会。
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尝试在自己构建组合的桥上行走,提高*衡能力
2、积累与同伴合作玩的经验
教学重点:
在半月摇搭成的“桥”上行走
教学难点:
“过桥”时保持身体的*衡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玩半月摇的经验
2、半月摇、板若干、青草、手提小篮若干、中篮若干
3、节奏欢快的音乐
4、保育框、小毛巾、卷筒纸、圆凳
教学过程:
一、幼儿扮演小羊、活动身体
教师做羊妈妈,听着音乐活动身体
二、小羊过桥
1、幼儿自由玩半月摇
※ 幼儿玩半月摇,教师鼓励幼儿玩出和别人不同的方法
※ 交流分享:谁愿意介绍自己玩半月摇的好办法呢?(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表现不同的玩法)
(1)请单个玩半月摇的幼儿示范(“你怎么会站得这么稳?”“他的手是撑开的,脚踩在当中” )
(2)请合作玩的幼儿示范(“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他们是几个人玩的?” )
2、幼儿合作玩半月摇
(1)引导语:孩子们,找你的好朋友一起来合作玩半月摇,过小桥的时候小心翼翼地走、注意保持距离。
※ 观察幼儿的运动量以及同伴间的合作,鼓励幼儿过桥时走稳,不推不挤
※ 交流分享:
你们是怎么玩的?过小桥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请2—3个走的稳的小朋友
(2)合作造桥(增添辅助物)
引导语:羊宝宝们本领真大,现在我们要到河对岸拔草了,可是河上没有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搭3座桥,这里还有半月摇和板,搭的时候你们有需要可以去拿,搭好赶快练走小桥的本领,把本领练得棒棒的,妈妈就可以放心带你们去拔青草了。
观察幼儿继续合作搭桥并尝试过桥,进一步体验保持身体*衡的方法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到每一座桥上去试一试(“你们可以在自己的桥上走,也可以到别人的桥上去走走,人多的时候不推不挤。” )
三、游戏——小羊运青草
引导语:
1、小羊们,本领都练好了吗?妈妈到带你们去河对岸拔草了
2、妈妈给你们准备了小篮子,小篮子里的数字就代表运几颗青草回来
3、从桥上走过去到对岸把青草放进篮子里,再从两边的泥土地里走回来,装进大框里
4、对岸的青草要全部运回来,过河时你可以走你喜欢的桥,也可以每座桥都试一下
四、放松整理:
引导语:我们的小羊本领真大,找到那么多的青草,我们过冬够吃啦!刚才拔青草的时候好累啊,现在跟着妈妈一起来放松一下吧!真开心!我们一起把青草带回家吧!
桥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了解立交桥的外形特征和建筑风格,知道其功能。
欣赏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尝试创编有关桥的儿歌。
活动准备
准备图画纸、笔若干
准备教育挂图《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桥·各种各样的桥①》。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
组织幼儿观看录像,引导幼儿讨论:立交桥有几层?每一层面上车辆的行驶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二、欣赏儿歌
用录音机播放儿歌《立交桥》组织幼儿欣赏。提醒幼儿边听边思考:儿歌里说的立交桥是什么样的?
三、朗读儿歌
教幼儿跟念儿歌,引导幼儿在念儿歌的过程中发现儿歌的特点,如每句话的字数基本一样、最后一个字音基本押韵、念起来琅琅上口且富有节奏等。
四、创编儿歌
欣赏儿歌《各种各样的桥》,说说桥的特点。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一种桥,尝试进行创编有关桥的儿歌。
五、想像绘画
鼓励幼儿将自己创编的儿歌里的桥画下来。教师协助幼儿将自编儿歌写在画纸上。
活动延伸
收集幼儿编好的儿歌并装订成册,投放在语言区中供幼儿讲述学习。鼓励幼儿回家后将自编的儿歌念给家长听。
热门文章:
-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12篇2024-12-04
- 小班卫生教案8篇2024-12-03
- 劳动技术教案篇9篇【完整版】2024-12-03
- 2023年小学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教案9篇【通用文档】2024-12-02
- 体育活页教案模板4篇2024-11-28
-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范本3篇【通用文档】2024-11-28
- 中班安全教案10篇2024-11-28
- 关于分数的意义教案3篇2024-11-27
- 2023年度三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样本5篇(范文推荐)2024-11-27
- 2023年《草船借箭》教案12篇2024-11-27
相关文章:
- 小学数学教案作业检查总结2022-09-05
- 数学教案检查情况小结(例文)(精选文档)2022-09-05
- 小学英语组教案检查小结【精选推荐】2022-09-05
- 小学语文备课作业检查总结2022-09-05
- 教案建国以来我国取得重大成就2022-10-18
- 房屋租赁合同模板简单版,租赁房屋合同模板范本13篇【优秀范文】2022-11-07
- 2022年单位个人辞职报告(10篇)最新模板【完整版】2022-11-12
- 2023年度青春主题精彩讲话稿10篇模板2022-11-17
- 专业二手房屋买卖合同10篇模板2022-11-19
- 运输合同简单模板【五篇】(完整文档)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