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3篇(范文推荐)

发布时间:2023-01-17 13:30:07 来源:网友投稿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整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3篇(范文推荐)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整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座桥成为名桥,让一座寺庙成为旅游胜地。

  2、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齐说)

  解题

  师板书:夜泊

  (1)泊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这还是一个多音字。(分别组词)

  (2)在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诗人在什么时候停的船?(晚上)评价:你真会思考。这儿写的是夜泊。

  (4)诗人将船停在哪里呀?(枫桥边)师完成板书。评价:你们真厉害,和老师一起完成了诗题。指名读。

  (5)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学们,是谁在枫桥边停船啊?(唐朝诗人张继)是的这就是诗的作者。

  师板书。

  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张继,一起来感受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借助书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请生读生字。

  3、读整首诗。注意断句,读出诗的韵味。

  三、精读感悟。

  1、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这首诗,来到这枫桥边。大家边听边想,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来。

  2、师范读。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四个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所划的景物和声音吧!

  4、先来说说看,张继看到了什么?

  月落:

  (1)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残月)这还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

  生:惨淡、无光,凄凉

  (4)是的,这是凄凉的月光。谁来读这个词。

  霜满天:

  (1)已经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气更凉了。为什么是“霜满天”呢?(霜很大,很浓,很多)

  (2)你们说,在这霜满天的夜晚,诗人能感受到这种寒冷吗?(能)

  (3)我们在家里也许很难感受到这种寒冷。

  而张继此时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们说得都很对。张继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时在哪里?(苏州),从哪里知道?(姑苏城)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州是我们江苏的一个城市,湖北和江苏之间相隔1000多公里。我们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驶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见,张继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我们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什么?你能体会游子的感受吗?(生交流)

  这满天的霜呀将游子张继团团包住,张继是什么感受呢?

  (4)读读这个词。

  江枫:

  (1)江边的枫树。

  (2)因为是晚上,江边的枫树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暗红,昏暗、黑乎乎)

  渔火:

  什么样的?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忽明忽暗,隐隐约约。

  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5、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张继所看到的,那张继还听到什么了呢?

  乌啼:

  (1)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喜欢听乌鸦的叫声吗?(不喜欢)为什么?

  (2)是的,乌鸦的叫声十分刺耳,在夜晚听到乌鸦的叫声,更加的凄惨,凄凉。

  (3)读词。

  6、同学们,张继看到的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副图,一副凄凉的秋夜图。请你们回过头来想想,用自己的话描述给你的同桌听,从天空再到江面的顺序来描述。

  7、理解感悟“对愁眠”

  (1)诗人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听着凄厉的乌鸦叫声,张继又怎样的感受?(压抑、难过、郁闷、心情很不好)

  (2)此时的张继睡得着吗?(睡不着)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3)作者为什么睡不着?(圈出“愁”)张继心中满是忧愁,那这里的“眠”是睡觉的意思吗?那是什么眠?(失眠、无眠、不眠、难眠)

  (4)是的,张继根本睡不着,他带着忧愁,难以入眠。

  (5)连起来,读读整句诗。个别读,分组读,一起读。

  8、感受钟声。

  (1)诗人在船上难以入眠,所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读第二句。

  (2)寒山寺:简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吗?(不是,而是在姑苏城外,只能是远远看到。)

  (3)张继听到了什么?(钟声)

  (4)哪里传来的钟声?(寒山寺)

  (5)为什么远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张继也能听到呢?(因为是半夜了)从哪里看出来?(夜半钟声到客船)

  (6)这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哪里?(客船)在这里“到”就是传到的意思。

  (7)客船能听到钟声吗?真正听到钟声的`是——张继。

  (8)客船上的张继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他是一个孤孤单单,举目无亲的游子,这“铛——铛——铛——”的钟声分明敲在张继的心上。听着钟声的张继更加无法入眠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9)读这句诗。

  9、张继的心中有无限的愁,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诗,字字都是发自肺腑。自己读读这首诗,感受这深深的愁。

  个别读,想读的读,齐读,比赛读。

  四、拓展延伸

  咱们学习的《山行》和《枫桥夜泊》都是写的关于秋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补充习题》上的《暮江吟》和《秋词》。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3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3篇(扩展1)

——四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3篇

四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收集作者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抓住“客”字,理解诗人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之愁。

  2、介绍作者,补充资料,理解诗人人生求索之愁、忧国忧民之愁。

  3、诗人的愁绪,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4、从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5、创设情境,朗读、背诵。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3篇(扩展2)

——《枫桥夜泊》的教案

《枫桥夜泊》的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枫桥夜泊》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枫桥夜泊》的教案1

  一、歌曲导入

  1、师:上课前,我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课件播放)

  2、这首歌与你*常听到的歌有什么不同?这就是1200多年前诗人张继留下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目标展示

  1、出示目标。

  2、师生共同明确目标。

  三、围绕目标有效教学

  (一)自主预习

  1、出示预习提示

  (1)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巡视。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4、教师根据课件疏通诗意。

  (二)质疑问难

  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向本组的同学请教。

  (三)合作探究

  1、出示整合后的问题:

  (1)《枫桥夜泊》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诗人在枫桥夜泊时看到了什么,听到

  了什么?

  (2)你觉得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心情的字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合作探究。

  3、小组代表展示。

  4、教师小结。

  (四)强化练习

  1、体会诗人的愁。

  2、用读来表现诗人的愁。

  (五)归纳总结

  诗人张继愁于未能金榜题名,愁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愁于不能志在四方、造福百姓时,月亮不懂事,她不肯皎洁地照着,居然落了下去;乌鸦懂事,她不肯安静地飞过,居然叫了起来;钟声不懂事,她不肯老实地睡去,居然送来一声又一声叹息;客船不懂事,她不肯给人安稳的睡眠,居然泊在这样的一刻!这一切的一切,更是让诗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

  四、目标检测、反馈与补偿

  你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愁绪表达出来吗?

  五、拓展延伸

  阅读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枫桥夜泊》的教案2

  学习目标

  1、熟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乡愁。

  教学过程

  一、过渡导入,整体感知。

  1、李白的《静夜思》,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

  3、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1)、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5公里枫桥镇,建于唐代。该桥因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而闻名。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泊”的意思:船停靠岸边。谁能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夜里,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

  (2)、作者简介:张继。唐朝诗人,出生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他的诗作比较朴实,《枫桥夜泊》较有名。

  二、自读课文,释疑解惑。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3、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侯的情景?

  (诗人写的是秋季,因为诗中提到了“霜”。时间是深夜,因为诗中提到了“月落”、“霜”、“渔火”、“夜半钟声”等等)

  2、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诗人写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等等。)

  3、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夜泊开始了。

  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而又寒冷的画面,也暗示着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这两种声响更加衬托夜的宁静、凄清。

  江边的枫树、孤零的客船、隐约的古寺:说明停泊地的偏僻、荒凉。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用笔把你和诗人的情感画出来。(描绘了一幅宁静、幽暗、寒冷、凄清、辽远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5、音画渲染,体验意境。

  (1)、播放意境图,播放音乐古曲《汉宫秋月》。

  (2)、教师进行意境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几棵枫树,隐约可见,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隐约约的寒山寺……

  (3)、再次播放《汉宫秋月》,学生在音乐中自己揣摩诵读。

  (4)、提问:读诗时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心中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愁,漂泊之愁)

  (5)、你能通过读,再次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生跟随音乐齐读)

  (6)、再次播放《汉宫秋月》,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与情感。

  四、拓展阅读,比较延伸。

  (1)、出示杜牧的《泊秦淮》及部分词语解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秦淮:指秦淮河。笼:笼罩。商女:卖唱的女子。江:指秦淮河。犹:还。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南朝陈代亡国之君陈后主所作的歌曲,被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2)、让学生理解诗句大意,比较《枫桥夜泊》与《泊秦淮》在“愁”的内涵上有何不同。

  (《枫桥夜泊》表达的是个人之愁,《泊秦淮》表达的是忧国之愁。)

  (3)、课外搜集这类题材的古诗,熟读成诵,开一个古诗诵读会。

《枫桥夜泊》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读通整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

  3、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座桥成为名桥,让一座寺庙成为旅游胜地。

  2、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齐说)

  解题

  师板书:夜泊

  (1)泊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这还是一个多音字。(分别组词)

  (2)在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诗人在什么时候停的船?(晚上)评价:你真会思考。这儿写的是夜泊。

  (4)诗人将船停在哪里呀?(枫桥边)师完成板书。评价:你们真厉害,和老师一起完成了诗题。指名读。

  (5)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学们,是谁在枫桥边停船啊?(唐朝诗人张继)是的这就是诗的作者。

  师板书。

  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张继,一起来感受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借助书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请生读生字。

  3、读整首诗。注意断句,读出诗的韵味。

  三、精读感悟。

  1、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这首诗,来到这枫桥边。大家边听边想,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来。

  2、师范读。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四个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所划的景物和声音吧!

  4、先来说说看,张继看到了什么?

  月落:

  (1)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残月)这还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

  生:惨淡、无光,凄凉

  (4)是的,这是凄凉的月光。谁来读这个词。

  霜满天:

  (1)已经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气更凉了。为什么是“霜满天”呢?(霜很大,很浓,很多)

  (2)你们说,在这霜满天的夜晚,诗人能感受到这种寒冷吗?(能)

  (3)我们在家里也许很难感受到这种寒冷。而张继此时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们说得都很对。张继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时在哪里?(苏州),从哪里知道?(姑苏城)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州是我们江苏的一个城市,湖北和江苏之间相隔1000多公里。我们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驶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见,张继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我们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什么?你能体会游子的感受吗?(生交流)

  这满天的霜呀将游子张继团团包住,张继是什么感受呢?

  (4) 读读这个词。

  江枫:

  (1)江边的枫树。

  (2)因为是晚上,江边的枫树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暗红,昏暗、黑乎乎)

  渔火:

  什么样的?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忽明忽暗,隐隐约约。

  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5、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张继所看到的,那张继还听到什么了呢?

  乌啼:

  (1)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喜欢听乌鸦的叫声吗?(不喜欢)为什么?

  (2)是的,乌鸦的叫声十分刺耳,在夜晚听到乌鸦的叫声,更加的凄惨,凄凉。

  (3)读词。

  6、同学们,张继看到的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副图,一副凄凉的秋夜图。请你们回过头来想想,用自己的话描述给你的同桌听,从天空再到江面的顺序来描述。

  7、理解感悟“对愁眠”

  (1)诗人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听着凄厉的乌鸦叫声,张继又怎样的感受?(压抑、难过、郁闷、心情很不好)

  (2)此时的张继睡得着吗?(睡不着)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3)作者为什么睡不着?(圈出“愁”)张继心中满是忧愁,那这里的“眠”是睡觉的意思吗?那是什么眠?(失眠、无眠、不眠、难眠)

  (4)是的,张继根本睡不着,他带着忧愁,难以入眠。

  (5)连起来,读读整句诗。个别读,分组读,一起读。

  8、感受钟声。

  (1)诗人在船上难以入眠,所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读第二句。

  (2)寒山寺:简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吗?(不是,而是在姑苏城外,只能是远远看到。)

  (3)张继听到了什么?(钟声)

  (4)哪里传来的钟声?(寒山寺)

  (5)为什么远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张继也能听到呢?(因为是半夜了)从哪里看出来?(夜半钟声到客船)

  (6)这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哪里?(客船)在这里“到”就是传到的意思。

  (7)客船能听到钟声吗?真正听到钟声的是——张继。

  (8)客船上的张继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他是一个孤孤单单,举目无亲的游子,这“铛——铛——铛——”的钟声分明敲在张继的心上。听着钟声的张继更加无法入眠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9)读这句诗。

  9、张继的心中有无限的愁,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诗,字字都是发自肺腑。自己读读这首诗,感受这深深的愁。

  个别读,想读的读,齐读,比赛读。

  四、拓展延伸。

  咱们学习的《山行》和《枫桥夜泊》都是写的关于秋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补充习题》上的《暮江吟》和《秋词》。

《枫桥夜泊》的教案4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自己所喜欢的古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回忆、背诵古诗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试背,教师适时点拨)

  师:*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非常珍贵,今天,让我们再来赏析一首古诗,好吗?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故事导入,初步感知

  1、教师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的江边小船上,有一位满面愁容,非常憔悴的年轻人。他叫张继,刚刚从京城赶考回来,由于科考落榜、名落孙山,他心里难受极了,于是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这一天,他坐船来到了苏州城边,由于到的太晚,无法进城,所以只能睡在江边的小船上。同学们,你们说他能睡的着吗?是的,他整夜无眠,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浓隽永的诗意美。那情、那景、那种难以描绘的心情,让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他怎么也没想到的会流传千古的名篇,《枫桥夜泊》。(播放课件,教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为学生讲述故事)

  2、教师范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美吗?

  生:太美了。

  师: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在下面读一读吧!

  3、学生自由读:

  师: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

  4、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学生读)正音。

  师:大家读的可真起劲!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有感情读)。

  师:你读的可真美。

  生:老师,我想把这首歌唱出来。

  师:(很惊讶)好,我们很想听。

  生:(唱)

  师:哦,现在你是这样演绎这首诗的。我希望一会学完之后请你再揣摩一下,应该为这首诗配上什么样的曲调。

  师:这么美的诗,想进一步了解诗中的内容吗?通过刚才的学习,我觉得同学们学习的热情非常高,也非常的聪明,所以,我想请你们自学这首诗。行吗?

  生:行!

  师:老师相信你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一定会学懂这首诗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师:好,谁愿意读一读自学提示?

  生:指名读自学提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中标写出来。

  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自学这首诗。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2、交流自学情况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学习的特别认真,相信你们都有好多收获,交流一下彼此自学的情况。你们想更多地了解这首诗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理解的内容,在小组里说一说。我们一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1)生在小组里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2)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师:我看到了,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那么,通过自学,在小组里交流,关于《枫桥夜泊》这首诗你都知道了什么?谁愿意说一说?

  生:我知道了姑苏这个词的意思。

  生:我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半夜停船靠岸在枫桥边。

  生:我知道了诗的前两句的意思。

  生:我还知道了作者的心情很忧愁,睡不着觉。

  生:……

  师:(点拨、评价、指导)

  (3)质疑并解疑.

  师: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还有什么疑问?

  生:我不理解客船的意思。

  师:谁愿意为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半夜敲钟?

  生:为什么说霜满天呢?天上也没有霜啊?……

  师: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师:好,学贵有疑,能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4)教师小结: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谁愿意说一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月落、霜满天,渔火,江枫;听到了乌啼,钟声。

  师:*凡的桥,*凡的树,*凡的水,*凡的寺,*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你现在能体会到作者张继在写这首诗的感受吗?现在,谁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指导朗读、背诵、默写

  师: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忧愁,他的孤单: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满天,枫桥边的树郁郁葱葱,只有对面的点点渔火让人感到一丝温暖,那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叫人难以入睡,正在这时,从寒山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钟声显得是那么悠远、绵长,还带着淡淡的忧伤。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那时的感受呢?

  生:应该低沉。

  生:还应该慢一点。

  师:对,应该用低沉、舒缓的语气来读。(指导朗读、试着背诵)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顿、重音就更好了。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师:听老师再读一遍好吗?看谁悟性最强,感觉最好。在下面试着再练一练。

  师:谁愿意读?

  师:真不错。

  四、歌曲激情:

  师: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化用古诗填词作曲,《涛声依旧》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变的,下面请同学们听歌曲的录音,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唱一唱。找一找歌中所唱的哪些与这首诗的内容有关系,并拿出笔来画一画,比一比,谁找得准,谁找得多。

  (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

  师:我已经看出来了同学们都陶醉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了。谁愿意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化用的诗句?

  生:老师,我知道我刚才编的歌问题在哪里了——有点太活泼了!

  师∶(赞许地点头)是呀,你很有悟性!

  生:这首歌曲调优美,但我觉得化用的诗句更感人贴切、意境深远。

  五、试背古诗:

  师:现在我想调查一下,有多少同学能背诵下来这首诗?

  生:(纷纷举手)你们太出色了.好,请会背的同学起立,不会背的同学看书,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试背)

  师:真好,能看出你们是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愿意接受我的最后一项挑战吗?

  生:能!

  师:能默写吗?好,请你们拿出纸,能默写的默写,实在默写不下来的可以看黑板上的提示,实在记不住的同学,就请你抄写一遍。可以吗?

  六、留研究性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回家之后请你们完成这样一项作业: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好吗?

  七、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八、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听到:乌啼、钟声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 愁

  感到:寒霜满天

《枫桥夜泊》的教案5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的第4段,因为用词的问题,某些字句容易引起误解。还发现该段“第三”处若从远近大小的角度来质疑效果会更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可喜的是被激励起来的学生又对我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进而修改、完善。这让我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

  师:同学们,咱们学了《怀疑与学问》,知道了怀疑的精神很重要,想不想试一试?

  众生:想!

  师:好!我在《〈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中发现了两个小问题,今天咱们就怀疑怀疑,看一看究竟是课文对还是老师对,好吗?

  众生:好!

  师:那就快读书,看谁能首先发现问题!(学生积极读书)

  师:谁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1:就是有人对《枫桥夜泊》一诗提出了新的解释,刘金写了这篇文章对这些新解进行质疑。

  师:谁能说一下本文质疑了对《枫桥夜泊》的哪几种新解?

  生2:一是说“乌啼”不是指乌鸦叫,而是指一座叫“乌啼桥”的桥;二是说“江枫”不是指江边枫树,而是两座叫“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三是说“愁眠”不是愁闷不眠,而是指一座叫“愁眠山”的山。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新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生3:在课文的第4段,是分三步反驳:“首先”、“其次”、“第三”。

  生2:不对!“首先”这部分不是反驳新解的!

  生4:对!“首先”这部分是新解而不是质疑:(读课文)“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这就是新解嘛!

  生3:如果说“首先”不是对新解的质疑,那么“其次”和“第三”也不应该是。可是他们明明是嘛:(读课文)“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这不是质疑吗?

  生5:并且,“首先”这部分里也包括质疑:(读课文)“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这不是质疑吗?

  生6:我看,“首先”一词主要指第一个新解,同时也表示第一次质疑。

  众生:不对!“首先”只表示第一种新解!

  众生:那么“首先”、“其次”和谁搭配?(无人应答)

  师:“其次”、“第三”不和其他标志性词语配合使用行不行?(学生讨论)

  生7:“其次”、“第三”不和其他词配合使用是可以的。比如:“对跑操不齐这个现象,全体同学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其次,体育委员的口令要响亮、规范。第三,其他班干部也要发挥作用。”(学生鼓掌)

  师:这个句子的确精彩!同学们从“此种情况”往下读,看看如此理解通不通。(学生读书)

  众生:只能这样理解!

  众生:可是,在同一段落里出现“首先”、“其次”和“第三”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同一个系统的!师:怎样才能不使人误解呢?(学生讨论)

  生8:在一般情况之前加“第一”,将“其次”改为“第二”。

  师:对,这样一改就一目了然了。

  生9:对,但是不好。因为这是文章,用“第一”、“第二”、“第三”太死板了。不如将“其次”改为“还有”,“第三”改为“再说”。

  生7:其余两个新解也要改,第二个改为“其次,就是对‘江枫’的新解了,这个新解尤其牵强”,第三个改为……不改也行,有了“其次”和“第三”就能够顺下来了。

  师:妙!这样改不但灵活自然,而且两套系统都一目了然了--咱们今天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有理有据地修改了课本!孟子说,尽信书--众生:不如无书!

  师:这就是怀疑的精神,发问的精神,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要再接再厉。我感觉到还有一处地方好像有问题,同学们再读第4段,注意“第三”那部分。(学生读书)

  生9:是有点问题。

  师:什么问题?(无言)

  师:想像你就是张继,坐在黑暗的船舱中,一抹残月吊在西天,不远处有座小桥,那残月正向……

  生10:作者只是从位置的高低论证……对不起,我还是说不清。

  师:这位同学已经触摸到问题的关键部位了,我们描述太阳、月亮从何方升向何方落一般怎么说?有这样的诗句吗?众生先后回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出东海”,“日薄西山”,“日落西山红霞飞”。师:还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花月夜》)等。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诗句中的星座、大山、大海都有什么特征?

  众生:又大又远!

  生10:我知道了,乌啼桥又小又近,当然不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作者若从大小远近的角度来论证,就更能证明“乌啼”不是指桥了。(众生表示支持)

  师:真聪明!我也是这么想的。

  生11:老师,您怎样解释“月上柳梢头”?(课堂气氛为一变)

  师:问得好!精彩!谁替我反驳?(学生热烈讨论,老师也恍然大悟)

  生7:可以这样解释:当眼、物、月三点基本一线时,才会有“月上柳梢头”的说法。难道诗人是在乌啼桥下吗?(老师用目光鼓励生11)生11:当然不是在乌啼桥下。但如果乌啼桥能高到东山那样,不就可以三点一线了吗?所以作者从高低的角度来论证“乌啼”不是指桥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再加上远近大小的角度会更好:“桥在河上,位置较低,又远没有足够的体积和距离,不可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所以‘乌啼’不是指桥。”

  众生(竖起大拇指):棒!

  师(也竖起大拇指):了不起!比老师想得更细致、更全面。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创新之星!他有自己的思想,会冷静地思考。这种品质难能可贵,我们要向他学习。

《枫桥夜泊》的教案6

  【教学内容】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5课《古诗四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课前准备】

  搜集秋诗、秋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秋诗、秋词,这些诗词中弥漫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二、《枫桥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意象统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爱。

  1、描绘诗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张继是否一样。赏:欣赏红叶图片,谈感受,诵诗句。悟:从一、二两句诗中体悟诗人的爱秋情怀。

  四、整合拓展,升华诗意。

  1、同样处在深秋,同样不得志,为何心境会如此迥然相异。

  2、假如杜牧遇上张继,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3、补充一些爱秋诗,如,《赠刘景文》、《秋词二首》等。

《枫桥夜泊》的教案7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 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枫桥夜泊》的教案8

  【内容简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幽美之景,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设计理念】

  这个教学设计,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互学、互补、互相启迪,从而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自学自悟。在这堂古诗教学课中,尤其注重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并注重人文教育。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4.能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步骤学习这首诗。

  【重点难点】

  1.根据文中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通顺。

  2.检查初读效果。

  3.对照插图思考: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

  (天将亮的时候,在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写下的。)

  三、解诗题,知诗人

  1.理解诗题(枫桥夜泊--客船夜里停泊在枫桥下面)。

  2.检查预习,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张继的资料。

  四、明诗意,析内容

  1.自由读,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与小组同学讨论。

  2.指名朗读,师生诵读。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①结合插图,再看古诗,想想用什么方法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②学生交流以前理解古诗所用的方法。

  ③师生总结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a.看诗中的注释; b.查字词典; c.看工具书或看插图理解; d.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小组学习。

  ⑤学生汇报,教师根据诗句进行对译(课件演示)。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学生一边听老师示范朗读,一边闭目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了诗中怎样的画面?(播放忧伤的古乐。)

  2.诗人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看到:月落、霜、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鸣。)

  3.从画面的情景和诗句的描绘中,你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是怎么样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为什么诗人一夜不能入睡呢?同桌之间探讨原因。

  (惆怅、思乡、忧国忧民、因科举落榜、伤感等等。)

  六、朗读背诵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古诗?(忧愁、伤感。)

  2.确定基调,划分节拍,标出重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课件播出忧伤的乐曲)。

  4.背诵本诗。

  七、质疑问难

  八、总结,布置作业

《枫桥夜泊》的教案9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学会如何欣赏诗歌。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2.难点:学会诗歌的欣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从字面上去和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脸炙人口(kuai4 zhi4):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誉。炙:烤熟的肉。脍:切得很细的肉。

  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人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

  揆情度理(kui2):依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牵强和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址在一起。

  招徕:招揽。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2 .阅读全文,考虑预习提示中的问题。

  二、导入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就告诉我们对书中的话不可全部相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这篇课文就是教我们质疑的方法。

  三、正课

  1.速读全文,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第一局部(l~2段):引用诗歌提出反驳的对象(枫桥夜泊)新解,认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如何不在于如考据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第二局部(3~7段):分别对“乌啼”“江枫”“愁眼”的新解进行反驳。

  第三局部(8段):总结,认为这样的“新解”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这样做。

  2.提问:课文第里段提出反驳的对象后,为什么写“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身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羞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自身的疑问?

  讨论并归纳:因为考证的内容是前人未说过的所以觉得很新鲜,同时,因为他人能提出新观点,对古代的诗进行考证而自身却未能做到感到很羞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质疑,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3提问:第1段连用了3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连用3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深思。

  4.提问:你同意作者在第2段对诗歌意境的描述吗?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略

  四、小结

  欣赏诗歌,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内涵,捕获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加以领悟。要从字里行间体会诗的意象,通过想象联想再现诗歌所描绘韵画面,欣赏其中蕴含的美。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防止理解上的实指性。还要学习诗歌精粹的语言,欣赏诗歌遣词造句的精练、优美、音乐性,讲究变化。

  五、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回答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局部组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示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全文,体会课文如何逐一反驳‘’新解”的。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作者对《枫桥夜泊》的欣赏中,知道了如何欣赏诗歌,

  这节课我们要体会作者在反驳“新解”时,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

  境,这是鉴赏诗歌的钥匙。

  三、正课

  1.提问:作者在第3段分几个层次来反驳?有语言标志吗?

  讨论并归纳:按“首先”“其次”“第三”分成三个层次。

  2.提问:第3段如何分3层反驳的?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先引用“新解”作者的考证,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乌啼不是乌鸦叫而是一座桥名。论据是“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结论是诗中‘明落鸟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那方向落下去了。”再进行反驳。先驳‘呜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引诗词曲为证:

  (l)乐府中有《乌夜啼》的曲名和刘义庆作曲的传说。

  (2)乐府琴曲歌辞有《与夜啼引》。

  (3)唐教坊曲和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4)曹操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

  结论:在特殊情况下,乌鸦受到惊扰会夜飞啼叫。

  第二层:再驳“乌啼桥”,认为无文献史料证明其修建时间。或是由好农之徒和会命名的。举梁祝故事为证。

  第三层:再驳“月落乌啼”从桥的地形接情度理,认为“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3.提问:你觉得这样反驳合理吗?

  讨论并归纳:略。示例:反驳的第二层,桥的位置在河上,而船的位置在桥下的河面上,位置是低于桥的。

  4.提问:第3段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驳论据、论证来驳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

  5.提问:第4段是怎么反驳“江枫”新解的?

  讨论并归纳:先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江枫”是指寒山寺前两座并排的姐妹桥。

  先驳“江枫”桥名。把江村桥和枫桥合并简称“江枫”,不合古人今人的语言习惯。

  再驳“江枫”的实指,破坏了诗歌形象和意境。

  再驳“江枫”的实指,退一步讲假如“新解”成立,那么诗歌应该改名。

  这一段直接驳论点。

  6提问:第5段是怎么反驳“愁眠”新解的?

  讨论并归纳:先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头,对着愁限山的意思”。论据是“运河*,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先驳“愁限”的实指,抹去了诗歌主观感情的色彩,使这句诗索然无味。

  再驳“愁眼”的实指,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再驳“愁眠”的实指,无文献资料证实,或是好壮之徒和会命名的。

  再驳“愁眠山又名孤山”的论据的不合理性。

  再驳“渔家既然学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丁”论据的不合理性,认为“渔家掌灯”与旅客“眠”之间无必定联系。

  这一段既驳论点又驳论据。

  7.提问:第8段总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

  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

  8.提问:作者反驳这些“新解”为什么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

  讨论并归纳:因为分析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是鉴赏诗歌的钥匙,

  假如丢失了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则诗歌的美感也无从谈起。

  四、小结

  本文针对“新解”的观点,逐一进行反驳。反驳既有直接驳论点。也有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反驳的论据充沛,批驳有力。在反驳中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做到合理合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杜甫《春夜春雨》,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晚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A .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即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落笔,写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心。

  C.最后两句,诗人设想雨后晨景:雨过天才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诗虽不露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以体会出诗人喜雨之情。

《枫桥夜泊》的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收集作者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抓住“客”字,理解诗人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之愁。

  2、介绍作者,补充资料,理解诗人人生求索之愁、忧国忧民之愁。

  3、诗人的愁绪,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4、从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5、创设情境,朗读、背诵。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枫桥夜泊》的教案11

  一、活动目标

  1. 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 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 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 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1. 诗歌范例。

  2. 人手一份纸、笔。

  3. 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及配乐诗磁带。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活动难点: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3.指导要点:通过观察图片,听听说说,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四、活动过程

  1. 出示挂图导入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2.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3.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3. 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五、评价要素

  1. 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 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六、活动建议

  在其他时间段反复播放这首诗,并把诗歌范例和幼儿的绘画作品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认读、吟唱。

  附:古诗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学反思:

  课程结束后,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他将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串讲,询问学生,如果“愁”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的,你从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声音,又是什么声音的,你从哪里感受到?虽然都是讲所见所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我就显得诗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也会对“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来,要教好一首古诗,教的有诗意,让学生学的有体会,须得多花心思。

《枫桥夜泊》的教案12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 残、 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枫桥夜泊》的教案13

  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借助工具书、资料、注释理解诗意。

  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重点:目标一、二、三。 难点:目标二。

  教具:课件,电子琴。 时间:一课时。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学习新课前,我请各位欣赏一首歌曲。

  放课件1:一幅与诗的内容有关的图画,并伴有《涛声依旧》的歌声。

  [师与生一同欣赏完毕]

  师:这首歌好听吗? 生:好听。

  师: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称?[请*时喜爱流行歌曲的同学,未说出]

  师:这是九十年代初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座各位那时还未出生,不熟悉有情可原。著名歌手毛宁因唱这首歌而红遍大江南北。它的歌词是根据一首古诗改编的,那首诗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唐代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

  二、授新

  1、听。师:下面请听《枫桥夜泊》的朗诵。

  放课件2:诗原文,伴有朗诵

  2、说。师:昨天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过这首诗,下面请拿出查找的资料,说一说有关作者张继的生*以及他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放课件3]

  课件3:张继,自幼聪慧,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背景:张继仕途不第,赶考归来行至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闻钟声如鼓敲落心头,有感而发,写下《枫桥夜泊》。

  3、读。(1)师:请同学们前后座结合,自由朗读,利用工具书及资料,结合书上的注释,理解诗意,注意划线字的意思。[板书:初读释意 。放课件4]

  课件4: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孤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检查初读成果。[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3)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全诗,注意用心感悟诗情。[ 板书:再读悟情。 放课件5]

  课件5:A、找出能体现作者心情的六种景物(或景象)。

  B、以上景物(或景象)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听到的,那些是感觉到的?

  C、这些景物(或景象)给人什么感受?

  D、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E、从诗中找出表达这种情感的一个字来。)

  (4)检查再读成果。[抽同学回答]

  (5)师点拨:作者在诗中没有写一句伤感失落之语,那么他是通过什么向读者传达出这种情感的呢?是景物(景象)。这就叫做借景抒情。这种情与景交融在一起所行成的笼罩全诗的特殊气氛就叫做意境。意境美是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希望同学们以后在读古典诗词时,一定要用心去品味它的意境。

  古典诗歌还有一种美,那就是音乐美。古诗的音乐美体现在它的节奏。诗的节奏分为外在节奏和内在节奏,外在节奏即语言的节奏,内在节奏即诗人情绪流泻的抑扬顿挫。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调、语速把本诗中作者那浓浓的愁绪读出来?下面请同学们用 “/”划出诗的外在节奏,用 “_”划出重读的字词,即内在节奏。[板书:诵读审美。 学生回答后放课件6 ]

  课件6: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孤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用打擂的形式进行朗诵比赛.]

  4、背。师:同学们从呀呀学语开始,爸爸妈妈就会教你们背一些古诗,有的同学背的诗是不少,但记得的却不多。而你们小时候唱的歌到现在也不会忘记。那么今天我们就把这首诗编成歌曲唱背下来。既然《涛声依旧》的词作者占张继的便宜,那我们就替张继反过来揩它一把油,把它的谱子稍作改编来唱张继的诗。[师生一起编词改曲,把背景、朝代、作者、诗文全编进去。编完后,放课件7,师边弾琴边教唱。]

  课件7: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他的名字叫做张继,满腹的文才,科举考试却不能及第,失意的夜晚辗转难眠,写下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唱熟后,抽学生背。]

  5、聊。师:前几天大家都看了第四届夏新杯电视主持人大赛。假如张继现在还活着,请你学学参赛选手的样子,以《人物专访》这个栏目主持人的身份,对这位因落第作诗既而成名的诗人作一个专访,同他聊一聊心中的感慨。(师生共参与。)

  三、课外推荐:阅读张继的〈〈阊门即事〉〉。

  设计理念

  作者:王满*

  我设计本课教案,以新课标为导向,围绕以下三点进行:一、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二、体现生活就是语文的大语文教学理念。三、体现老师牵线撘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最灿烂的文化,是*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它的炉火纯青的语言以及深刻的思想感情,能为人们提供最深厚的文化积累,形成厚实的文化底蕴,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需要的,所以,我设计了第一和第三这两个目标。而要更好地达到这两点,准确地理解诗意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这也是我设计第二个目标的理由。至于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一目标,只要课文内容合适,我都不会忽视,同时也是对生活就是语文这一教学理念的最好的体现,那么把它作为第四个目标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整篇教案的教学过程分“导入、授新、课外推荐”三大块,其中“授新”一块又分为“听、说、读、背、聊”五个环节,主要目标全在这一大块中实现。下面我将对教案中的一些设计加以阐述。

  1、用〈〈涛声依旧〉〉这首歌来导入新课,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后面唱背诗歌作铺垫。[寓教于乐。生活就是语文。]

  2、布置学生预习时查找有关资料,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而教师在补充时,特意提到张继的另一类题材中最有名的诗〈〈閶门即事〉〉,激活学生渴望一读的欲望,为授新结束后的课外推荐提高接受率,从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

  另外,了解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打下了基础。[自主学习,老师搭桥。]

  3、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环节,我安排的时间最多,方式也多样。初读,让学生前后座合作,利用工具书释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再读,让学生跟着老师设计的问题个体感悟诗情,老师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诵读,用打擂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快乐的体验中感受美、传达美。[老师牵线,学生自主学习。 寓教于乐。]

  4、背诵是本课的目标之一,用编歌的方式唱背,用快乐的方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同时也照应了前面的导入。当场抽背,既检验了唱背的效果,又避免学生产生“为玩而唱”的心理效应。[寓教于乐。]

  5、“聊”是学习后的一个放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将语文与生活对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生活就是语文。寓教于乐。]

  6、向学生推荐〈〈阊门即事〉〉,是为了拓宽他们的阅读面,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提供积累,从而提高语文水*。[教师课内牵线搭桥,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学生反馈

  学生普遍反应非常喜欢这节课,感觉上这样的课轻松愉快有乐趣,没有枯燥烦人的抄写,但课上所学的东西,在脑海里的印象很深,而且回味无穷,充满着对下节课的期待。

《枫桥夜泊》的教案14

  一《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二《枫桥夜泊》

  一、质疑导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

  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

  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

  眠是什么意思?

  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的教案15

  一、导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在枫桥边停泊。

  师:有补充的吗?

  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师:谁停的?

  生:张继。

  师综述: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而写下这首诗,因为这首诗,让一座小小的寺庙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桥盛名起来,也让张继名垂青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觉一下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生1:有点伤感。

  生2:有点凄凉。

  生3:感觉诗人有点忧愁与寂寞。

  师:读诗的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诗也有自己的感觉。我的感觉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

  师如情入境的朗读博得听课老师的集体鼓掌。

  师: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觉放进去,读出你的味道。

  学生自由读诗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1: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

  生2:我来补充:还有霜满天。

  生3:客船。

  生4:还有钟声。

  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师:看这些都是诗中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作者情感的字,是什么字?

  生:愁。

  师: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拿出笔,看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

  生批划读后汇报。

  生:我从乌啼中体会出来的。乌鸦就在哭蹄,感觉很伤心。

  师:读读这句。

  生读。

  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这句还有什么体会?

  生:霜满天中的霜让我觉得很寒冷。

  师:一个霜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仔细读读、品品,看能否品出什么?

  (老师课件出示对比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落乌啼霜满地

  ......

  生:第一句好,感觉得很冷。

  师:从中透出冷。自己体会体会。

  齐读该行诗。

  师:诗象品茶、品酒,慢慢品出它的味道。

  品析第二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棵的枫树。

  师:是这样的枫叶吗?

  (课件出示火红的枫叶图)

  生:不是,没这么红了,是枯黄的。

  师:闭上眼睛,走如这种情形。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照画面读读这首诗。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

  师:诗中谁跟谁相伴?

  生:江枫与渔火。

  师: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

  生1:很孤独。

  生2:很凄凉。

  师:把这种感觉读到诗中去。

  学生读诗。

  师:眠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谁睡了?

  生1:江枫睡了。

  生2:渔火睡了。

  师动情强调:江枫

  生:睡了。

  师:船家

  生:睡了。

  师:整个大地

  生:都睡了。

  师: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个姑苏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张继没睡。

  师:把你们刚才的话起来,就是一首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

  课件出示:

  江水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师:谁读读?读这首小诗。

  生单个读。

  师:读出夜晚的宁静,读出诗人的忧伤。

  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夜愈深愈难眠?

  生1:很孤独,

  生2:想家。

  生3:想他的孩子。

  生4:想他的爸爸妈妈。

  师:对愁眠原来是对愁难眠呀!把感觉放进去读读。

  学生读前两行。

  品析第三四行诗。

  师:诗是越品越有味,往下看,读读。

  学生读第三四行。

  师:要想读得有味道,就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

  生:诗人在这里是个客人。

  师:客人什么意思?

  生:不是在自己的家乡,是别人的家乡。

  师:客人是谁?

  生:是张继。

  师:客人就是诗人。大家还记得王维的一首诗吗?

  生齐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你从客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张继怎样的感情?

  生略。

  师: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作者的心情是说不出来的,读吧,读出那种味道,读得像寒山寺的钟声,越梁绕耳,绵延悠长。

  学生有滋有味的读。

  师:读出了凄凉,读出了忧伤,带着这种感觉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眠的一夜。乐曲伴奏。

  学生读,读的凄清,读得悲伤。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张继吗?

  生:你为什么这么愁?

  师:是啊,张继,你为什么这么愁?

  生答略。

  师: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那么美好,此时此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想像答略。

  师: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但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没有熟悉的家乡山水,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有的只是

  生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在这里,张继生活了年,张继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思恋,带着一腔情感再读读

  生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在1200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张继为什么那么忧伤?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但有一点,但他把自己的情融入到这首诗中,为我们创造出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从古到今,诗人吟枫桥,书法家写枫桥,画家画枫桥,歌唱家唱枫桥,就在诗、书、画、乐中延续着桥。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3篇(扩展3)

——《枫桥夜泊》的教案

《枫桥夜泊》的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枫桥夜泊》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枫桥夜泊》的教案1

  一、歌曲导入

  1、师:上课前,我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课件播放)

  2、这首歌与你*常听到的歌有什么不同?这就是1200多年前诗人张继留下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目标展示

  1、出示目标。

  2、师生共同明确目标。

  三、围绕目标有效教学

  (一)自主预习

  1、出示预习提示

  (1)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巡视。

  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4、教师根据课件疏通诗意。

  (二)质疑问难

  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向本组的同学请教。

  (三)合作探究

  1、出示整合后的问题:

  (1)《枫桥夜泊》这首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诗人在枫桥夜泊时看到了什么,听到

  了什么?

  (2)你觉得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心情的字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合作探究。

  3、小组代表展示。

  4、教师小结。

  (四)强化练习

  1、体会诗人的愁。

  2、用读来表现诗人的愁。

  (五)归纳总结

  诗人张继愁于未能金榜题名,愁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愁于不能志在四方、造福百姓时,月亮不懂事,她不肯皎洁地照着,居然落了下去;乌鸦懂事,她不肯安静地飞过,居然叫了起来;钟声不懂事,她不肯老实地睡去,居然送来一声又一声叹息;客船不懂事,她不肯给人安稳的睡眠,居然泊在这样的一刻!这一切的一切,更是让诗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

  四、目标检测、反馈与补偿

  你能通过朗读把诗人的愁绪表达出来吗?

  五、拓展延伸

  阅读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枫桥夜泊》的教案2

  活动目标:

  1. 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 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活动准备:

  1. 诗歌范例。

  2. 人手一份纸、笔。

  3. 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及配乐诗磁带。

  活动重点:

  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活动难点:

  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指导要点:

  通过观察图片,听听说说,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活动过程:

  1 . 出示挂图导入。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2.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3 . 了解古诗结构。

  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4.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5. 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评价要素:

  1. 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 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活动建议:

  在其他时间段反复播放这首诗,并把诗歌范例和幼儿的绘画作品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认读、吟唱。

  附:古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的教案3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理解古诗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导入。

  1、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二、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4、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三、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五、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1、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2、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教学反思:

  课程结束后,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他将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串讲,询问学生,如果“愁”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的,你从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声音,又是什么声音的,你从哪里感受到?虽然都是讲所见所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我就显得诗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也会对“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来,要教好一首古诗,教的有诗意,让学生学的有体会,须得多花心思。

  小百科:《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枫桥夜泊》的教案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

  2、(图片)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

  (凄凉……)

  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5、江枫“对”?——面对,相伴。“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

  树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原来,作者是对愁难眠啊!生诵读教师改写的诗句

  7、后半句

  1)“客”思乡寂寞

  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

  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1、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诗朗读中。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3、张继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边吟诗句,边想象画面。

  2)师引读:

  一千两百年前的一天.殿试揭晓的黄榜上人名密密麻麻.可偏偏没有他张继的名字。他羞愧沮丧.本来预期的结果不是这样的。虽经十年寒窗苦读,可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他踏上小舟默默南行。时至深夜,泊船枫桥.不能成眠的他。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张继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一句)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二句)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三、四句)

  没有父母的关怀,没有孩子的欢笑,有的只是--读古诗

  没有家乡的山水,没有熟悉的乡音,有的只是——读古诗

  四、“出境”体会表达方法。

  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1、教师口述作者描写的画面或生设计诵读古诗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在创编古诗时,有初步的运用)。

  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张继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他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他感到孤独,使他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张继搭乘的客船上……

  2、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类似的感情经历(夏令营活动中的感受),迁移运用表达方法。

  五、整体感知古诗写法,拓展探究。

  1、师生讨论:我们学过的古诗或课文中,有没有用到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若有时间,安排学生现场练习一段情景交融的片段:今天上课前的心情如何?能否以写景来衬托你当时的心情?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

  情:清冷孤独寂寞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枫桥夜泊》的教案5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的第4段,因为用词的问题,某些字句容易引起误解。还发现该段“第三”处若从远近大小的角度来质疑效果会更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可喜的是被激励起来的学生又对我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进而修改、完善。这让我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

  师:同学们,咱们学了《怀疑与学问》,知道了怀疑的精神很重要,想不想试一试?

  众生:想!

  师:好!我在《〈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中发现了两个小问题,今天咱们就怀疑怀疑,看一看究竟是课文对还是老师对,好吗?

  众生:好!

  师:那就快读书,看谁能首先发现问题!(学生积极读书)

  师:谁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1:就是有人对《枫桥夜泊》一诗提出了新的解释,刘金写了这篇文章对这些新解进行质疑。

  师:谁能说一下本文质疑了对《枫桥夜泊》的哪几种新解?

  生2:一是说“乌啼”不是指乌鸦叫,而是指一座叫“乌啼桥”的桥;二是说“江枫”不是指江边枫树,而是两座叫“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三是说“愁眠”不是愁闷不眠,而是指一座叫“愁眠山”的山。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新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生3:在课文的第4段,是分三步反驳:“首先”、“其次”、“第三”。

  生2:不对!“首先”这部分不是反驳新解的!

  生4:对!“首先”这部分是新解而不是质疑:(读课文)“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这就是新解嘛!

  生3:如果说“首先”不是对新解的质疑,那么“其次”和“第三”也不应该是。可是他们明明是嘛:(读课文)“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这不是质疑吗?

  生5:并且,“首先”这部分里也包括质疑:(读课文)“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这不是质疑吗?

  生6:我看,“首先”一词主要指第一个新解,同时也表示第一次质疑。

  众生:不对!“首先”只表示第一种新解!

  众生:那么“首先”、“其次”和谁搭配?(无人应答)

  师:“其次”、“第三”不和其他标志性词语配合使用行不行?(学生讨论)

  生7:“其次”、“第三”不和其他词配合使用是可以的。比如:“对跑操不齐这个现象,全体同学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其次,体育委员的口令要响亮、规范。第三,其他班干部也要发挥作用。”(学生鼓掌)

  师:这个句子的确精彩!同学们从“此种情况”往下读,看看如此理解通不通。(学生读书)

  众生:只能这样理解!

  众生:可是,在同一段落里出现“首先”、“其次”和“第三”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同一个系统的!师:怎样才能不使人误解呢?(学生讨论)

  生8:在一般情况之前加“第一”,将“其次”改为“第二”。

  师:对,这样一改就一目了然了。

  生9:对,但是不好。因为这是文章,用“第一”、“第二”、“第三”太死板了。不如将“其次”改为“还有”,“第三”改为“再说”。

  生7:其余两个新解也要改,第二个改为“其次,就是对‘江枫’的新解了,这个新解尤其牵强”,第三个改为……不改也行,有了“其次”和“第三”就能够顺下来了。

  师:妙!这样改不但灵活自然,而且两套系统都一目了然了--咱们今天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有理有据地修改了课本!孟子说,尽信书--众生:不如无书!

  师:这就是怀疑的精神,发问的精神,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要再接再厉。我感觉到还有一处地方好像有问题,同学们再读第4段,注意“第三”那部分。(学生读书)

  生9:是有点问题。

  师:什么问题?(无言)

  师:想像你就是张继,坐在黑暗的船舱中,一抹残月吊在西天,不远处有座小桥,那残月正向……

  生10:作者只是从位置的高低论证……对不起,我还是说不清。

  师:这位同学已经触摸到问题的关键部位了,我们描述太阳、月亮从何方升向何方落一般怎么说?有这样的诗句吗?众生先后回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出东海”,“日薄西山”,“日落西山红霞飞”。师:还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花月夜》)等。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诗句中的星座、大山、大海都有什么特征?

  众生:又大又远!

  生10:我知道了,乌啼桥又小又近,当然不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作者若从大小远近的角度来论证,就更能证明“乌啼”不是指桥了。(众生表示支持)

  师:真聪明!我也是这么想的。

  生11:老师,您怎样解释“月上柳梢头”?(课堂气氛为一变)

  师:问得好!精彩!谁替我反驳?(学生热烈讨论,老师也恍然大悟)

  生7:可以这样解释:当眼、物、月三点基本一线时,才会有“月上柳梢头”的说法。难道诗人是在乌啼桥下吗?(老师用目光鼓励生11)生11:当然不是在乌啼桥下。但如果乌啼桥能高到东山那样,不就可以三点一线了吗?所以作者从高低的角度来论证“乌啼”不是指桥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再加上远近大小的角度会更好:“桥在河上,位置较低,又远没有足够的体积和距离,不可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所以‘乌啼’不是指桥。”

  众生(竖起大拇指):棒!

  师(也竖起大拇指):了不起!比老师想得更细致、更全面。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创新之星!他有自己的思想,会冷静地思考。这种品质难能可贵,我们要向他学习。

《枫桥夜泊》的教案6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导入。

  1、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4、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三、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五、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活动反思: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幼儿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幼儿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

《枫桥夜泊》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提2—3名学生吟诵)

  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同学请看。(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想读吗?

  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小组读。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5-8分)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泊:停船靠岸。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生:我有一个问题,诗中第一句说到月落乌啼这应是早晨的时候,而题目却是夜泊,到底是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师:很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生:(众说纷纭)

  师: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所见所闻。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2 学生说诗意。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从诗中的一个“愁”字,读出了诗人在表达自己的一种忧愁。

  师:(师生交流背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避地吴中,据说,他科举落榜,心境失落寂寞。客船夜泊,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愁。)除了这个“愁”字你还能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读了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从诗中的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情景,谈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课件,解说。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的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请同学们来读读这两句,读出此情,读出此景。(略带伤感语调,语速要慢。)

  师:说说此时作者的感受。。

  生: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这怀着旅愁的诗人更感到凄凉和伤感呢。

  师:同学们从诗中这些景物的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你认为诗中诗意最浓的是哪里?

  生: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夜深人静时,忽然听到从远处的寺院中传来悠远的钟声。大家来静静的停一下(播放钟声)

  师:同学们请你联系诗描述一下你刚才听到钟声的感受。

  生:很悠远

  生:更赠添了伤感。

  生:啊,这钟声它是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中传来,悠远回荡,多么让人想念家想亲人啊。

  师:这钟声在夜半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静谧与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绪,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诗人张继请你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生:2名读。

  师:这首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诗人以一缕愁绪把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和谐而有层次的组成一幅秋江夜泊图。这首诗使张继名传千古,享誉海内外,诗传到日本,几乎人人皆知,苏州寒山寺也因此诗而著名,至今每年除夕都有大批日本人专程来到寒山寺与*的游客一起聆听夜半钟声,并吟诵这首绝句。

  现在人为了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把它演绎成歌曲故事等等,老师带来一首枫桥夜泊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再次感受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播放歌曲)

  师:把你听后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

  师: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这首《枫桥夜泊》师和元朝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就来上读一下《天净沙 秋思》。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

  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交流、朗读并背诵。

  师:请同学们再读《枫桥夜泊》和《天净沙·秋思》,想一想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交流

  师:(小结):这两首诗都是把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以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的情感。

  背诵这一诗一词。

  师: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让它陶冶你的情操,丰富你的思想。

《枫桥夜泊》的教案8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2.学习词语:一丛丛、一簇簇;星星点点;飞檐翘角,并能用相匹配的肢体动作表现。

  3.能大胆合作,用长卷画的形式表现故事中的景物,体验创作的愉悦。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今天,薛老师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师进行配乐讲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讨论、讲述。

  “你们在什么时候也会感到孤独呢?”

  二、再次欣赏故事观看PPT

  观看PPT师讲述故事第二遍

  1、刚才,你在画面中看到的枫叶,是什么样的呢?

  “什么叫一丛丛、一簇簇?”

  2、乌蓬船是怎样停在江面上的呢?

  “那我们也来变成一条条乌蓬船,星星点点的停在江面上。”幼儿用动作表示

  3、远出一排排的寺庙是什么样子的呢?

  “飞檐翘角是什么样子的啊?”

  三、学习古诗

  “你们表演得真像故事中的景物。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写了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师朗诵古诗《枫桥夜泊》

  2、集体动作朗诵“让我们一边朗诵,一边来表演吧”

  3、情景表演

  四、绘画创作

  “现在,就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吧。”

  幼儿进行古诗绘画创作

  活动反思: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幼儿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幼儿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

《枫桥夜泊》的教案9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 残、 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枫桥夜泊》的教案10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教学软件,《涛声依旧》磁带。

  2.学生准备:收集自己所喜欢的古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回忆、背诵古诗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学生试背,教师适时点拨)

  师:*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非常珍贵,今天,让我们再来赏析一首古诗,好吗?这首诗的题目叫做《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二、故事导入,初步感知

  1、教师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苏州城外的江边小船上,有一位满面愁容,非常憔悴的年轻人。他叫张继,刚刚从京城赶考回来,由于科考落榜、名落孙山,他心里难受极了,于是怀着满腹的愁绪,收拾行囊,返回家乡。这一天,他坐船来到了苏州城边,由于到的太晚,无法进城,所以只能睡在江边的小船上。同学们,你们说他能睡的着吗?是的,他整夜无眠,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浓隽永的诗意美。那情、那景、那种难以描绘的心情,让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他怎么也没想到的会流传千古的名篇,《枫桥夜泊》。(播放课件,教师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为学生讲述故事)

  2、教师范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美吗?

  生:太美了。

  师: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在下面读一读吧!

  3、学生自由读:

  师: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

  4、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学生读)正音。

  师:大家读的可真起劲!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有感情读)。

  师:你读的可真美。

  生:老师,我想把这首歌唱出来。

  师:(很惊讶)好,我们很想听。

  生:(唱)

  师:哦,现在你是这样演绎这首诗的。我希望一会学完之后请你再揣摩一下,应该为这首诗配上什么样的曲调。

  师:这么美的诗,想进一步了解诗中的内容吗?通过刚才的学习,我觉得同学们学习的热情非常高,也非常的聪明,所以,我想请你们自学这首诗。行吗?

  生:行!

  师:老师相信你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一定会学懂这首诗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师:好,谁愿意读一读自学提示?

  生:指名读自学提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古诗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在书中标写出来。

  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自学这首诗。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2、交流自学情况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学习的特别认真,相信你们都有好多收获,交流一下彼此自学的情况。你们想更多地了解这首诗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理解的内容,在小组里说一说。我们一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1)生在小组里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随机指导.

  (2)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师:我看到了,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那么,通过自学,在小组里交流,关于《枫桥夜泊》这首诗你都知道了什么?谁愿意说一说?

  生:我知道了姑苏这个词的意思。

  生:我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半夜停船靠岸在枫桥边。

  生:我知道了诗的前两句的意思。

  生:我还知道了作者的心情很忧愁,睡不着觉。

  生:……

  师:(点拨、评价、指导)

  (3)质疑并解疑.

  师: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还有什么疑问?

  生:我不理解客船的意思。

  师:谁愿意为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半夜敲钟?

  生:为什么说霜满天呢?天上也没有霜啊?……

  师: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师:好,学贵有疑,能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4)教师小结: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谁愿意说一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月落、霜满天,渔火,江枫;听到了乌啼,钟声。

  师:*凡的桥,*凡的树,*凡的水,*凡的寺,*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你现在能体会到作者张继在写这首诗的感受吗?现在,谁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指导朗读、背诵、默写

  师: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忧愁,他的孤单: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满天,枫桥边的树郁郁葱葱,只有对面的点点渔火让人感到一丝温暖,那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叫人难以入睡,正在这时,从寒山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钟声显得是那么悠远、绵长,还带着淡淡的忧伤。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那时的感受呢?

  生:应该低沉。

  生:还应该慢一点。

  师:对,应该用低沉、舒缓的语气来读。(指导朗读、试着背诵)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顿、重音就更好了。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师:听老师再读一遍好吗?看谁悟性最强,感觉最好。在下面试着再练一练。

  师:谁愿意读?

  师:真不错。

  四、歌曲激情:

  师: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化用古诗填词作曲,《涛声依旧》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变的,下面请同学们听歌曲的录音,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唱一唱。找一找歌中所唱的哪些与这首诗的内容有关系,并拿出笔来画一画,比一比,谁找得准,谁找得多。

  (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

  师:我已经看出来了同学们都陶醉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了。谁愿意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化用的诗句?

  生:老师,我知道我刚才编的歌问题在哪里了——有点太活泼了!

  师∶(赞许地点头)是呀,你很有悟性!

  生:这首歌曲调优美,但我觉得化用的诗句更感人贴切、意境深远。

  五、试背古诗:

  师:现在我想调查一下,有多少同学能背诵下来这首诗?

  生:(纷纷举手)你们太出色了.好,请会背的同学起立,不会背的同学看书,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好吗?

  生:(试背)

  师:真好,能看出你们是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愿意接受我的最后一项挑战吗?

  生:能!

  师:能默写吗?好,请你们拿出纸,能默写的默写,实在默写不下来的可以看黑板上的提示,实在记不住的同学,就请你抄写一遍。可以吗?

  六、留研究性作业

  师:同学们今天回家之后请你们完成这样一项作业:结合这首诗的内容,为《枫桥夜泊》这首古诗配一幅画,再涂上颜色,好吗?

  七、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八、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听到:乌啼、钟声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 愁

  感到:寒霜满天

《枫桥夜泊》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是我准备的教学公开课,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至课上临时出现的问题,让我感受颇深,深觉自己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自己的经验太少,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下面,我就将自己课后的教学反思总结一下:

  相信很多的音乐教师都和我一样,想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因此在课下我经常收集好的音乐素材以备所需之用。在这一节课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重视发展学生思维和创造性,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既有音乐课的特色,又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结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古诗吟唱教学中,我通过种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探索其趣味,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艺术审美素养。通过音乐课的古诗词吟唱,加强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

  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能力不足的地方,真的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首先,我觉得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的掌握乐理知识和节奏练习应该还有更多更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我去学习。在难点节奏掌握过程中有一部分同学掌握得不够扎实,现在回想一下,其实是因为老师在教的时候,学生学唱,只是简单的模仿,由于很多学得比较好的同学的带动,所以有一些学得不好的学生老师没有发现,却以为整体学的已经很好!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个别教学,想办法让每一个同学确实学会掌握,不能随大流。确实提高课堂达标率。

  一、我的评价语言。

  一直羡慕有些老师的文化底蕴,感觉他们的语言为什么这么丰富,运用地如此自如?想来一定是*时书看得多,所以能有如此功力。每每听课,除了教学环节,我最注意的就是教师语言的运用了。我觉得对每个孩子的回答老师都应该有一个精彩的评价,我想假如我是那个孩子,我也会深受鼓舞,更积极地开动大脑,举手发言的。所以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二、自身的文化功底。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要想将此课上的更为精彩,必然得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功底,这就是为什么在课上有时会感到心里有余而力不足的地方!

  千年钟声,千年文化,在中华这个泱泱大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这些都是我要钻研学习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课后认识,感觉收获很多,希望领导给予更多的指导与讲评,使自己的业务水*不断提高!

《枫桥夜泊》的教案12

  《枫桥夜泊》讲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1.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2.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3.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4.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又听到了什么?

  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

  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师:好,字字落实。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生读)

  师: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师:再反过来读(师生再合作读)。

  师: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

  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师: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师: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生:月落

  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江枫。

  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师: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

  生: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在哪?(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生:半夜)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生: 孤独、凄惨)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 霜满天

  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

  生: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

  生:是寒满天,冷满天。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

  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生:通)。行吗?(生:行)。味道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

  生:最希望朋友来陪他。

  生:母亲、家人、妻子 ……

  师:但是,漫漫长夜,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生:对),只有——(生:对)。师: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生: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配乐,吟唱)、(生齐读)。

  师: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生读诗)

  师: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枫桥夜泊》的教案13

  学习目标

  1、熟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乡愁。

  教学过程

  一、过渡导入,整体感知。

  1、李白的《静夜思》,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

  3、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1)、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5公里枫桥镇,建于唐代。该桥因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而闻名。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泊”的意思:船停靠岸边。谁能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夜里,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

  (2)、作者简介:张继。唐朝诗人,出生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他的诗作比较朴实,《枫桥夜泊》较有名。

  二、自读课文,释疑解惑。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3、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侯的情景?

  (诗人写的是秋季,因为诗中提到了“霜”。时间是深夜,因为诗中提到了“月落”、“霜”、“渔火”、“夜半钟声”等等)

  2、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诗人写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等等。)

  3、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夜泊开始了。

  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而又寒冷的画面,也暗示着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这两种声响更加衬托夜的宁静、凄清。

  江边的枫树、孤零的客船、隐约的古寺:说明停泊地的偏僻、荒凉。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用笔把你和诗人的情感画出来。(描绘了一幅宁静、幽暗、寒冷、凄清、辽远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5、音画渲染,体验意境。

  (1)、播放意境图,播放音乐古曲《汉宫秋月》。

  (2)、教师进行意境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几棵枫树,隐约可见,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隐约约的寒山寺……

  (3)、再次播放《汉宫秋月》,学生在音乐中自己揣摩诵读。

  (4)、提问:读诗时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心中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愁,漂泊之愁)

  (5)、你能通过读,再次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生跟随音乐齐读)

  (6)、再次播放《汉宫秋月》,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与情感。

  四、拓展阅读,比较延伸。

  (1)、出示杜牧的《泊秦淮》及部分词语解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秦淮:指秦淮河。笼:笼罩。商女:卖唱的女子。江:指秦淮河。犹:还。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南朝陈代亡国之君陈后主所作的歌曲,被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2)、让学生理解诗句大意,比较《枫桥夜泊》与《泊秦淮》在“愁”的内涵上有何不同。

  (《枫桥夜泊》表达的是个人之愁,《泊秦淮》表达的是忧国之愁。)

  (3)、课外搜集这类题材的古诗,熟读成诵,开一个古诗诵读会。

《枫桥夜泊》的教案14

  【内容简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幽美之景,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

  【设计理念】

  这个教学设计,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行互学、互补、互相启迪,从而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自学自悟。在这堂古诗教学课中,尤其注重课堂内外的相互结合,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并注重人文教育。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4.能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步骤学习这首诗。

  【重点难点】

  1.根据文中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通顺。

  2.检查初读效果。

  3.对照插图思考: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

  (天将亮的时候,在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写下的。)

  三、解诗题,知诗人

  1.理解诗题(枫桥夜泊--客船夜里停泊在枫桥下面)。

  2.检查预习,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张继的资料。

  四、明诗意,析内容

  1.自由读,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与小组同学讨论。

  2.指名朗读,师生诵读。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①结合插图,再看古诗,想想用什么方法理解这首诗的诗意。

  ②学生交流以前理解古诗所用的方法。

  ③师生总结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a.看诗中的注释; b.查字词典; c.看工具书或看插图理解; d.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小组学习。

  ⑤学生汇报,教师根据诗句进行对译(课件演示)。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学生一边听老师示范朗读,一边闭目想象画面:你眼前出现了诗中怎样的画面?(播放忧伤的古乐。)

  2.诗人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看到:月落、霜、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鸣。)

  3.从画面的情景和诗句的描绘中,你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是怎么样的?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为什么诗人一夜不能入睡呢?同桌之间探讨原因。

  (惆怅、思乡、忧国忧民、因科举落榜、伤感等等。)

  六、朗读背诵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首古诗?(忧愁、伤感。)

  2.确定基调,划分节拍,标出重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课件播出忧伤的乐曲)。

  4.背诵本诗。

  七、质疑问难

  八、总结,布置作业

《枫桥夜泊》的教案15

  一《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二《枫桥夜泊》

  一、质疑导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

  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

  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

  眠是什么意思?

  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3篇(扩展4)

——语文四年级教案10篇

语文四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1、首先我们做个游戏,做“笑”的游戏。(大笑、微笑、笑眯眯等)

  2、与高兴相近的词语有哪些?(板书:快乐)你什么时候会很快乐?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课文,作者得出了这样的感受,板书完整课题:给予是快乐的。

  二、出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1

  1、谁给予了谁什么??

  2、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

  (1、保罗的哥哥把新轿车给予保罗2、小男孩要把欢乐给予弟弟、保罗把自己的欢乐给予小男孩和他的弟弟)

  自学指导2

  (1)保罗一共想错了几次,用三角符合标出第一次想错的段落;用叉号标出第二次想错的段落。

  (2)学生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一次想错的段落,从哪里看出保罗想错了?他为什么会想错?(因为保罗自己就是认为得到是快乐的)

  (3)自由地大声的读保罗第二次想错的段落,思考交流保罗第二次错在哪里?从小男孩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纯洁无瑕、美好无私的心灵和乐观自信的品格)

  (4)想象他们三个人是如何度过这个夜晚的,这个夜晚他们为什么难忘?

  四、自学检测

  1、保罗从小男孩的( )中觉得小男孩也想( ),没想到他竟然( ),从中看出小男孩一心想着( ),而不是( )。

  2、保罗面对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竟然发出了( )的邀请,是因为( )。

  3、从小男孩的话里,我们感受到了小男孩( )的心灵和( )的性格。

  4、保罗的眼睛湿润了,把小弟弟抱上车是因为( )。

  五、指导朗读

  1、读出第一部分中小男孩羡慕、惊讶地神情。

  2、小男孩第二次的话应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

  六、小结过渡

  1、正是由于小男孩的话打动了保罗,所以保罗——(引读第十二小结)

  2、在这美好的夜晚,车里的三个人会各自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

  七、课堂训练

  填空题:

  保罗因为( )而感到难忘,小男孩因为( )感到难忘,小男孩的弟弟因为( )而感到难忘。

  (保罗是由于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欢乐而难忘;小男孩是为让弟弟得到了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小弟弟是第一次这样乘车亲眼看到圣诞之夜的风光而难忘)

  3、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读读蒋风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屠格涅夫的《乞丐》,林润翰的《感恩之心》。

语文四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5个汉字,在阅读过程中有重点地识记“蕊”字。

  2、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全诗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重点:

  1、本篇课文的前四节内容十分简单,通俗易懂。重点理解第五小节“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是我的宝贝;一切宝藏都在我的体内……”这句话。

  2、学会仿照诗歌说话、续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直接板书“话”,提问:这是什么字?(话)一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再板书“大地的”,要求学生思考:大地会与谁对话?

  3、师:大地要说的话很多很多,它到底和谁对话了,说了些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地的话》。(多媒体出示课文内容)

  二、品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

  师:现在老师配上音乐把诗歌朗诵一遍,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大地在和谁说话?指名学生回答。(板书:种子、飞鸟、游鱼、小草)

  [设计意图:指导阅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这非常符合诗歌的特点,要在读中体会诗歌意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范读,再加上音乐,让学生很快进入诗歌意境,对诗歌有个整体感受。]

  2、学生自由读诗,自学生字词。

  (1)自由地轻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3)同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以及理解情况。

  (4)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生字词)纠正容易读错的音,比如“嘟噜”、“吐蕊”、“驱赶”等;重点识记“蕊”字。

  3、默读诗歌,理解内容。

  (1)默读诗歌,并在书上做些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读后的体会,也可以是自己不懂的的问题。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4、分角色读,指导学生用“心”说话。

  (1)看看大地都想和种子、飞鸟、游鱼和小草说什么?并选出其中的一节练读。

  (2)指名四位同学扮演大地朗读课文的前四节,想象自己就是大地母亲,你想对种子、飞鸟、游鱼、小草说些什么?其他同学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听大地的话,看能否听懂大地想对你说些什么?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接读课文前四节,教师点击相关课件(每一小节都制作动画课件),读后其余学生评价。

  三、换位抒情。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或大地体内的其他生灵,听了大地母亲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母亲说的?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3、随机设疑: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板书:……)(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落叶、石子……)

  4、听课文录音,放动画课件,再次欣赏诗歌,感受大地的宽广胸襟。

  五、以说促写。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大地母亲,你一定还有很多话语倾诉,你还想对谁说什么?请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来吧!(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课件出示)仿照诗歌前四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将自己要倾诉的话语写一节小诗。全班展示交流。

  六、课后拓展。(课件出示)课后继续修改自己写的小诗,准备活动课上评比展示

  教学目标:《语言的魅力》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衣衫褴褛、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点:

  理解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感受“春天到了,可是……”一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悟其打动人心的原因,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图片(春天美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魅力”这个词语,谁能上黑板写一写?(可以让曾经写错过这个词语的学生板演,从书写是否正确、规范上给以评价。)

  2、谁能说一说“魅力”是什么意思?(很吸引人)在现实生活中,你觉得什么事情很有吸引力?(启发学生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如:学生说春天的景色很吸引人,教师要引导学生简洁地描述一番,并注意相机地给以总结:这是大自然的魅力(书的魅力、网络的魅力、电视的魅力……)

  其实,你知道吗?有时候语言也有它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魅力。学生齐读课题。)

  究竟是哪句话有这么迷人的魅力呢?让我们赶快打开书,去寻找一下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出示小黑板:衣衫褴褛头发斑白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绅士嬉戏)

  (1)学生自读、同位读、开火车读。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处理方法:一要注意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如:衣衫褴褛,在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后,可再结合插图加深理解;二是将字典适当的引进课堂,区分“良辰美景”中的“辰”与“晨”在意义上的不同;三是注意评价,如:绅士,提议男生都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3、指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正音时,可以强调:穿着(zhuó)华丽)

  4、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3名学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无动于衷什么也没有得到

  春天到了,可是……得到的钱多极了

  随机理解:无动于衷)

  三、再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过渡:同学们,随着木牌上的字的变化,人们由无动于衷到纷纷解囊相助,老人乞讨的钱也由无到有,而且还多极了,一天之中竟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可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从早到晚什么是不变的?

  1、默读课文,找一找什么情况没有变?(还是那个盲老人,身旁还立着一个木牌子;还是在巴黎繁华的大街上。)

  2、既然还是在巴黎这条繁华的街上,还是那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还是旁边立着一个木牌子在乞讨,可是为什么人们的变化这么大呢?

  过渡:这一切一切的变化,只是因为木牌上的字变成了――

  (学生齐读。老师范读。注意把握“可是”的语气。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

  3、品读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让学生结合板书,发挥想像,充分发言。如果学生说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可让他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再来体会。)

  4、(出示图片)是的,看到这句话,我们想到了春天的万紫千红,它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是那么的令人陶醉。

  (合上图片)可是,这良辰美景,(引读)――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

  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就(引读)――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板书:产生同情)

  5、一句充满魅力的语言,唤醒了人们的同情心,让我们饱含感情的读一读第六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过渡:一句有魅力的话有着神奇的魔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试着发挥语言的魅力,写几句话?(出示图片:1、不要踩草坪!2、浪费水罚款!)

  请你用有魅力的语言说说,注意语言要少而精。

  (对于学生那些有创意的语句,教师可鼓励他们制成卡片,贴于宣传栏上。)

  五、课下延伸:

  在我们新建的校舍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黑黑的脚印,请你设计一个警示语,好吗?如果你认为在新校舍的哪些地方还需要警示语,也请你动动笔,运用恰当的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来爱护我们美丽的`校园。

语文四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表达的意思和表达的效果,能将两种句式相互转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2、能以阅读日记的形式交流在阅读过本单元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作者如何细致观察、如何细致描写和如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的。

  3、挑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在小组内介绍清楚这种动物的外貌体态、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4、阅读《螳螂的启示》,认识连续观察日记,知道这种日记在写法上的特点。

  5、通过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连续观察,学写连续观察日记。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同总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中的句子训练:

  1、通过第一组句子,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表达特点。

  (1)轻声读读句子,说说两个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呢?(意思完全相同)

  (2)再默读句子,想想两个句子还有什么不同之处?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适时总结:

  ①标点不同:一个用问号,一个用句号;

  ②部分词语不同;

  ③朗读时的语气不同;

  ④表达的效果不同,反问句所表达的感情要更强烈一些。

  (3)师小结:第一句叫反问句,第二句是把第一句变换一种说法改为了陈述句。两句的意思完全相同,但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一些,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尝试着写一写。

  2、通过第二组句子,尝试改写。

  (1)审清题目。提示:我们在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①不能改变原句意思;②标点要正确使用;③不丢字,不写错别字。)

  (2)学生改写,教师巡视。

  (3)指名汇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点拨订正。其中,变为反问句可以有多种答案,只要意思保持不变,通顺即可。反问词可用怎么、怎么能、难道等。

  (二)温故知新中的拓展与交流:

  1、指名朗读导语。

  2、默读丫丫的阅读日记,边读边想一想:丫丫的这则阅读日记中都记录了哪些内容?

  3、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

  (1)读了什么?(自己感兴趣,印象深的一篇课文、某个段落,或几篇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2)读后产生了哪些问题?

  (3)思考后寻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即深入阅读后,揣摩到的写作手法。

  4、想想丫丫这样做阅读日记,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有什么好处吗?

  (1)将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做及时记录,可以为今后的复习提供材料;

  (2)能将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方法作更细致的揣摩,便于自己积累、掌握各种写作手法,今后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3)坚持进行练笔,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5、指名朗读日记。师生共同评价,适时修改。

  6、小结:希望大家能将阅读日记坚持写下去,一个学期后,我们做一次班级阅读日记展览交流会,那时大家一定会写得很多,写得更好!

  (三)布置作业:

  1、陈述句、反问句互换的补充练习。

  2、将自己课堂上所写的阅读日记进行修改完善。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同总目标3。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左右布置预习。提示学生认真阅读导语及活动建议、活动评价的内容。可以搜集查找相关的资料,将自己的发言列一个简要提纲。

  (一)通过导语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回忆各自在课前所准备的内容。

  (二)准备发言:

  1、认真默读活动建议,明确此次发言的要求和具体内容有哪些。

  2、检查自己必须介绍的三项内容是否都做了准备?想想自己还想补充哪些内容?进一步调整、完善自己在课前所列的发言提纲。心里面试着先说一说。

  (三)明确小组发言的要求后,进行小组内的介绍。

  1、认真默读活动评价,对说者、听者提出的要求要分别明确。

  2、小组内发言,之后本组按要求进行评价,选出本组发言最佳者。

  3、每组选代表在班中发言,同学进行评价,选出本班发言最佳者。

  (四)布置作业:

  1、将今天的发言进一步修改,回家说给家人听,请他们作出评价。

  2、预习阅读*台。

  板书设计:

  介绍一种动物

  内容:

  1、外貌体态

  2、生活习性

  3、生存环境

  说者要求:

  (1)内容准确,观点正确

  (2)说话连贯,有条理

  (3)语气、语调适当

  (4)动作、声音模拟准确

  听者

  ①认真倾听,不打断别人

  ②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③能大胆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同总目标4。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连续观察日记《螳螂的启示》。(一)引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写过日记,但昨天我们预习的日记《螳螂的启示》和我们所写的日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同一个写作内容,却由几则日记共同组成)(二)明确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

  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写作内容,把观察到的事物发生的变化通过几则日记描写出来,叫作连续观察日记。它属于应用文的一种。(三)阅读内容,明确写法特点:

  1、指名朗读,每名学生朗读一则日记,其他同学听听他们是否朗读得正确、流利,想想每则日记各写了什么内容。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朗读,明确每则日记各写了什么内容。2、默读这六则日记,边读边思考:从这几则连续观察日记中你都学到了什么?把自己最欣赏的地方画下来。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

  (1)先小组内交流。提示:可以从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来谈,但必须要结合日记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交流收获。(2)全班进行交流。

  ①仔细认真地观察。找出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语句。

  ②认真思考。能通过观察事物,进一步思考,从中获得启示。

  ③能坚持进行观察,做事能持之以恒,有始有终。

  ④热爱生活,喜欢小动物。

  ⑤能运用各种写作方法描写观察对象。如:比喻、设问。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两则日记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小结:1、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请大家想一想:写这样的应用文,对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好处吗?

  如:培养自己认真观察事物、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将某种事物的变化及时记录下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2、大家都坚持记录了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是不是希望自己也能写出几则不错的连续观察日记呢?我们只要前一段坚持认真观察,像作者那样细致描写、深入思考,一定能!(五)布置作业:

  完善自己的观察记录,准备习作。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同总目标5。课前准备:放寒假前,或学期初就布置给学生观察任务,确定观察对象,开始进行连续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及时作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今天,我们要尝试创作一种应用文,能准确地说出它的名称吗?(板书)(二)指导审题:

  1、指名朗读题目要求,看看什么是连续观察日记?

  2、默读题目,画一画:你还知道了什么?想提示同学们哪些地方?(1)写作的内容:种植花草果木、饲养小动物、观察气候变化、做科学小实验等。(2)要记录事物变化的情况。(三)回顾《螳螂的启示》,明确写法:1、默读《螳螂的启示》,回忆从这几则日记中你都学到了什么?2、将《螳螂的启示》中你认为描写得好的语句练习朗读。(四)习作讨论*台:1、默读讨论*台中提示的问题以及三名同学所想到的内容。2、班级中哪些同学记录的是事物连续几天的不同变化,哪些同学记录的是它有突出变化的那几天的情况。师小结:变化比较快,比较明显的事物往往适于我们记录它连续几天的不同变化,如:天气在一周内的变化、科学小实验前后的变化等。而变化相对时间段稍长一些的事物,适于我们记录它有突出变化的那几天的情况,如:饲养蚕宝宝、泡水仙头等。5、指名朗读书上三名同学的话,看看他们三个都想到了哪些习作中的内容。

  第一个同学实现选择好了观察内容,准备进行连续观察;

  第二个同学选择了日记的写作内容;

  第三个同学明确了连续观察日记要注意的内容上的衔接,要写完整。

  6、你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也给自己提示些内容吗?先进行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

  提示:写法方面、格式方面、内容方面,如:描写细致,获得了启示等。

  (五)学生先试写一则,教师巡视。

  (六)讲评一两则学生当堂所写的日记,修改。

  (七)布置作业:写连续观察日记。

语文四年级教案4

  【课文简说】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2.理解“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的生活会怎样?

  3.在诗人刘章的笔下,搭石是怎样的呢?

  二、初感课文

  1.自读课文,交流:课文中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逐节指读课文,梳理课文,知道课文中描写了人们“摆搭石、整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背老人过搭石”等情景。并结合教学生字新词。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分析字形。

  2.临写。

  3.检查巩固。

  四、课外拓展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搭石》这篇课文,同学们从中读懂那些内容?

  二、初步感知——寻找美

  1.这些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睁大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2.细细地读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三、品读体味——欣赏美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仔细听,在书上圈画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句。

  2.说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怎样的美,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重点体会“*整方正”、“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中体现出来的乡亲们心中有他人的美德。

  3.指导朗读。

  (二)自主学习2、3、4自然段。

  1.学生从2、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从中发现有创意的学习方式。

  3.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评议。

  4.随机指导各种形式的朗读,以求达到品品读读、以读促悟的效果。

  (三)学习中心段。(最后一段)

  1.思考: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齐读最后一段。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四、走向生活——发现美

  1.是啊!美无处不在,有看得见的美,看不见的美,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你现在对美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美就在身边,美就在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

  五、课外拓展

  写出自己发现的美。

语文四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熟读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养成提问的习惯。

  2.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学完了,知道了阅读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我们都有了许多的收获。现在,看看语文园地这个版块,给我们准备了哪些知识吧。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交流*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1)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2)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c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d全班交流。

  f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做学习的主人。

  2.练一练,*用。

  预设:

  我们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对文章中一个词语,一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还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

  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3.我交流,我积累。

  *时你还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我们在读书时,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才能深入挖掘书中知识。

  (板书设计:阅读的方法)

  (二)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驻扎 蛀虫 拄拐

  捐款 娟秀 手绢

  花苞 冰雹 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有相同的部件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调不同。(板书:形声字)

  同学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2.练一练,*用。

  读句子,选择正确的字填空。(只填序号)

  ①驻 ②蛀 ③拄

  (1)战士们日夜( )守着祖国的边疆。

  (2)( )着拐杖的老爷爷慢慢地向前走着。

  (3)这几天弟弟的牙好疼呀,原来是有( )牙了。

  ①娟 ②捐 ③绢 ④涓

  (1)妈妈买了一个新手( )。

  (2)同学得了重病,我们积极给他( )钱。

  (3)一股( )( )清泉从山上流了下来。

  (4)老师的板书,字迹( )秀,我很喜欢。

  3.我拓展,我积累。

  让学生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方仿访纺)

  (三)词句段运用

  比较下面成语的说法,选一两个说句子。

  1.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

  指名读一读。

  第一句话是一个排比句,每一句中都有个“没有”。而第二句话中的这几个词语是并列关系。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好的用法,再抄下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是谁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板书:设问句自问自答)

  3.练一练,*用。

  照样子写一写。

  (1)夏红学习成绩为什么非常优秀?因为她学习刻苦。

  (2)社会有这样大的进步,靠的是什么?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4.我拓展,我积累。

  像这样的设问句还有很多。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当然不是。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交流*台知道了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识字以及词句段的运用,希望同学们多积累好词好句。

  (四)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课件出示: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e.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

  (1)朗读这写语句,说说你读了以后了解到里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句子都和“疑问”有关,说明提问题在学习、做事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体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进行积累。能用到我们的说话和习作中更好。

  (3)说意思

  a.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b.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c.不学习自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的人。

  d.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e.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2.练一练,*用。

  选择合适的句子填空。

  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因此,我们的好多疑问可以通过读书、请教他人、从生活中去感悟来解决。

  (2)凡事要想办好,就得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

  (3)()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3.我拓展,我积累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名言警句,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运用这些名言警句,使我们的文章更精彩,指导我们为人处世更加合理规范。

  四、课后作业:

  搜集名言警句,交流,背诵

语文四年级教案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国文字的美好,以及作者对校园的热爱、赞美。

  2.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其比喻句的新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仔细观察校园的人、事、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

  同学们,每天我们都在这鸟语花香、朝气蓬勃的校园里学习、嬉戏、快乐成长。那么,在你们看来,咱们的校园像什么呢?

  有人认为,校园就像一曲美妙动听的交响乐。(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哪位同学对交响乐有所了解,请说一说。再读课题。有疑问吗?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每学一篇文章,在第一遍读课文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好,那就根据你们自己的提醒小声地读读课文吧。

  自主交流:在读课文时,你觉得哪些字音要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句子不好读的给大家示范示范。

  同学们,交响乐有单乐章的、也有多乐章的,校园交响乐是由三个乐章组成,它们分别是(板书:蜂巢鸟岛花瓣)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疑问?说一说。交流你心中的疑问?它们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比喻?这也是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品读体味

  1.带着你心中的疑问默读第一乐章蜂巢。边读边提起笔做批,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吧。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为什么把教室比作蜂巢?(形状上)理解“井然有序”。

  蜂巢是用来干什么的?同学们在像蜂巢一样的教室里是怎样学习的呢?(抓重点词句谈体会)

  换词读这句话:汲取寻觅。

  屏显“时而……时而……”一句。仔细观察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有什么感觉?(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大家也愿意来体会体会吗?(真的读出了那么一种节奏美)句中的“;”把它分为两个部分,从内容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体会从内容和情形方面写。(抽生读)那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男女分别读)

  “在知识的大海里……”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体会到了什么?(抽生读。)

  师小结:是啊,这恰如其分的比喻,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同学们在学校里勤奋学习的美好形象,再读,读出我们心中的这份赞美吧。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要把教室比喻成蜂巢了吗?(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教室不仅和蜂巢一样具有井然有序的外在美,还蕴藏了孜孜以求的内在美。同学们像蜜蜂一样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储积着蜜,所以作者说教室像一只甜蜜的蜂巢。

  2.如果说蜂巢是一段表现勤奋学习的乐曲,那么,刚才有同学提到的鸟岛、花瓣又是一首怎样乐曲呢?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学习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选择你们喜欢的一个乐章重点读一读。

  (生交流)

  3.鸟岛,是一曲欢乐的、充满温暖的、充实着幸福的乐章。

  “飞翔的、流动的身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段美妙的语言。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咱们来体会体会这句话。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从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这么美的风姿、这么快乐的欢笑,谁能来读一读。闭上眼睛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些什么?(联系生活实际想)这么富有生机的场面,这么富有节奏美的语言,你喜欢吗?难怪作者说“下课了,校园是一个……一个生机勃勃的……”怎能不让我们喜欢呢?是啊!同学们,在这美丽的鸟岛,和同学们同浴着阳光,共享着欢乐,你们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让我们再一次和作者一同走进这美丽的鸟岛,记住这段美妙的文字,记住这一曲充满欢乐、温暖、幸福的乐章吧!

  4.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通过刚才的小组交流学习,课前你们提出的关于花瓣这一乐章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到的?

  同学们,当你念到这几个词语,回想到从上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你们得到了这么多老师的教育和关爱,如果是你,会在信中给哪位老师写点什么呢?(抽生回答)同学们,听到你们这么多感人肺腑的话语,此时此刻,我觉得教师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读读课文最后一段,你想读几遍就读几遍。(生自由读)一片片花瓣就是一封封来信,它牵系着老师和学生的心儿,此时此刻教师又会对学生深情地祝愿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花瓣是一曲怎样的乐章呢?

  总结:回顾我们学习的整篇文章,不管是从题目,还是从三个章节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生自由回答,师趁机板书。)再读课题。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交响乐不是由乐队演奏的,它演绎的是那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着浓浓的师生情的校园生活。

  四、畅谈感受,升华主题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家庭里、生活中、大自然时常都会响起一曲又一曲动听的交响乐,下去以后咱们仿照课文写一写吧。

  附:两个可参照仿写的句子。

  1.时而循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时而飞翔在当今的科学天地;时而书声琅琅,时而书写沙沙。

  2.飞翔的、流动的身影,旋转的舞步,亭亭玉立的风姿,像鸟儿款款低飞;欢快的跃动,像鸟儿展翅的舞蹈,恬静的栖息。歌声,笑语,在海潮的喧哗中,鸟儿倾心地鸣啭。

语文四年级教案7

  [教学目的]

  1.学习从说明性文字中提取重要信息并编写阅读提要。

  2.品析本文准确的说明语言。

  3.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4.学习由此文拓展,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丰富环保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筛选信息,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内容。

  难点:理解本文用数据说明问题的妙处。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资料,如海洋对人类的贡献,我国及世界海洋的现状等。(可选一个也可两个都做)

  2.资料要详细、真实,切忌泛泛而谈。

  3.同学之间可分工合作、共同收集。

  (预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在《海思》一文中作者“思”的是什么?通过“思”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自由简单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海洋忧思录》,作者为何而“忧”?“思”的又是什么?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意在将前后所学知识串连起来,形成知识项链,同时通过比较阅读,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交流资料搜集情况

  1.分小组交流。

  2.每小组推选两位优秀者全班交流。

  3.老师对搜集好的同学予以充分的肯定、表扬。

  (避免搜集走过场,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习惯,通过鼓励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忧”的是什么?“思”的是什么?

  明确:“忧”的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日益变化,“思”的是人类应如何保护、拯救海洋。

  ②文章五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这五个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部分:总述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但人类却从海洋里过度攫取资源,同时又使海洋受到了污染。

  第二部分:说明珊瑚礁对于海洋生态*衡的重大意义以及人类破坏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环境。

  第三部分:写海洋鱼虾给人类带来大量蛋白质资源,但人类却过度捕捞鱼虾。

  第四部分:解释鲸鱼之谜——汀脂锡的污染。

  第五部分:排污污染了海洋,呼吁大家都来保护海洋环境。

  这五部分是总分总的关系,第一、五部分是总述,二、三、四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分述了人类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此环节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认识,学会提取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信息。)

  四、 点拨示例

  1.分组朗读第一部分两个自然段。

  2.这一节两个自然段分别侧重说明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自然段说明海洋孕育了地球的生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需要,第二自然段说明人类不顾后果破坏海洋资源。

  3.为什么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怎样污染海洋环境?

  作者列举了大量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这些数据究竟起何作用呢?

  先让学生找出列举数据的句子,然后由同学们试着分析列数据的作用,最后由老师予以点拨归纳。

  例①地球上被称为生物圈的空间约97%由海洋构成。

  ——说明海洋是生物圈最主要的空间。

  例②作为地球上生命之源的水,97%也蕴藏在蔚蓝色的大海里。

  一说明海洋蕴藏的水之多。

  例③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栖息于海洋。

  ——说明海洋是绝大多数生物的栖息场所。

  以上三个数据例子共同强化说明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例④人类……向里面倾倒了几十亿吨有毒物质。

  ——说明有毒物质之多。

  例⑤约有lO%的珊瑚礁已被破坏殆尽,而照目前的破坏速度,20—40年后将会上升到70%。

  ——“20—40年”说明时间之短。

  ——“10%到70%”说明上升速度之快。

  例⑥世界最大的15个海洋渔场中,13个在掠夺性捕捞的重压下已日渐退化。

  ——“15”与“13”两个数字的对比,说明海洋渔场退化的范围之广。

  以上三组数据充分说明海洋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4.引导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品味示例:

  例①约有lO%的珊瑚礁已被破坏殆尽:

  ——用“殆尽”而不用“尽”,准确地说明了10%中还有少量珊瑚礁没有被破坏,符合客观事实。

  例②20—40年后将会上升到70%。

  ——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因此只能用猜测的语气,如果删掉“将会”反而不科学了。

  例③从泄漏的石油到丢弃的放射性污染物给海洋带来深重灾难。

  “深重”强调污染之严重。

  (此环节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角度与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概述内容,品味语言分析中列举数据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实践探究

  按照教师的点拨示例,学生分组学习探究二、三、四、五部分。

  1.具体分工,全班一、二、三组,分别对应探究二、三、四、五部分。

  2.探究内容:

  ①概述各部分分别说明了哪些内容?

  ②画出用数据说明的句子,说说这些数据有何作用?

  ③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呢?试举一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3.分组探究以上内容。

  4.交流信息:每组推荐2名代表交流探究的结果。

  5.教师小节。

  (教是为了不教,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

  二、深入探究

  1.文章第五部分引用了一句成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成语在本文中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

  明确“水能载舟”是说海洋孕育了生命,孕育了地球文明,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要求;“亦能覆舟”是说由于人类过度开采海洋资源,污染海洋环境,势必会遭到海洋的报复。

  2.读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此问重在激发学生保护海洋的意识,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

  3.在生活中我们似乎远离海洋,那么我们该如何为保护海洋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呢?

  (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又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课后拓展训练

  1.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如何保护海洋的呢?要求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好,然后全班交流。

  2.如何才能拯救海洋呢?通过查资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语文四年级教案8

  教学目标:

  在"大舞台"上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旅游景点。

  教学重点:

  在"大舞台"上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旅游景点

  教学难点:

  交流旅游经历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随着作者到过江南第一楼一一岳阳楼,去过令作者魂牵梦绕、引以自豪的湘西小城一凰小城,还观赏了黄山云海日出的壮丽景象,不禁让人感叹,祖国河山,风景秀丽,祖国名胜,不计其数。说说,你到哪些地方游览过?收集到哪些相关资料?

  (学生自由说)

  二、课件展示图片、资料,介绍自己的旅游经历

  1、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图片、资料,并配合介绍自己的旅游经历。

  2、教师提示:

  (1)要把自己旅游的时间交代一下。

  (2)景点或名胜的名称、所在地介绍清楚。

  (3)重点说说这一景色或名胜有什么特点以及自己游览时的真实感受。

  (4)尽量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并且要组织好语言,介绍要有条理。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介绍。

  4、讲得好的上台展示,在全班交流、介绍。

  三、总结这次展示活动

  四、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图片、资料,组织一次"祖国河山真秀丽"的主题展示活动,以黑板报、手抄报、展板等形式展示。看看谁的展示吸引人。

语文四年级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懂得母爱的伟大。

  3.对比老舍的《猫》,体会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母鸡。(出示母鸡图片)母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说说它给你留下过什么样的印象。

  在老舍笔下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先来检查下你们预习的情况,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听课文朗读录音,找出作者对母鸡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

  3.学生汇报。(我一向很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生齐读这两句话,请你们根据这两句话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指生答)

  5.会学习的学生会思考,会思考的学生会提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感悟“讨厌母鸡”的段落

  1.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1)学生汇报,随机出示句子,边汇报边指导朗读。

  (2)理解词语:没完没了、如怨如诉。

  2.师问:它真的是一只令所有人都感到()的母鸡?生(讨厌)

  (1)指生读。(指导朗读出讨厌的语气)

  (2)齐读。

  3.母鸡一开始“令人讨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作者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研读“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的段落

  1.作者为什么后来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

  2.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在课文的第4—10自然段列举了很多具体事例,请以同桌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一: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

  (1)课件提示“挺着”。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

  (2)课件提示“警戒”。

  ①母鸡如何警戒,找出表示母鸡动作的词语。(做动作)

  ②想象母鸡咕咕地警告什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汇报交流二: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慈爱?

  (1)想象母鸡“咕咕地紧叫”,那你觉得它在叫什么呢?

  (2)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为什么又放下了呢?

  5.汇报交流三: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勇敢?

  (1)根据“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指导理解:为什么大公鸡会怕它?

  (2)“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理解:“顶”是什么意思?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黄鼠狼发现,首先就把它吃掉吗?

  6.汇报交流四:哪些句子体现了母鸡的辛苦?

  (1)“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理解:“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鸡一天要教鸡雏这么多次,它累不累?但是它怕累吗?

  (2)课件出示:比较“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哪句更好?为什么?(前一句更好,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喜爱它,还带着对它的崇敬。)

  7.“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所有品质的最好浓缩。你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还在赞美谁?(赞美母亲)

  8.总结:对呀,所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都能无怨无悔、默默付出,你能说说你的妈妈为你做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吗?

  9.让我们带着对母鸡的喜爱,和对妈妈点点滴滴爱的感受,再次齐读第7自然段。

  三、比较《猫》与《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情感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写《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

  明确: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儿”,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教学板书]

  14.母鸡

  讨厌—母鸡—不敢讨厌

  无病*勇敢、负责

  欺软怕硬慈爱、辛苦

  拼命炫耀伟大

  [教学反思]

  《母鸡》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从“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学习,理解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然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明白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理解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语文四年级教案10

  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我校以各班为单位,举行了读书汇报会的展示活动。虽然正是初冬,阵阵寒气袭人,但是我们全校师生的心却是暖融融的,因为阅读给我们带来了阳光,带来了温暖。

  读书汇报会令人耳目一新,各班同学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设计了《读好书好读书》、《浸润书海品味书香》、《走进童话世界》、《》、《》等活动主题,全校师生沉浸在浓浓的书香氛围当中。汇报的内容也异彩纷呈,有:好书推荐、诗词朗诵、经典诵读、童话剧表演、美文欣赏等。虽然学生的声音还显得很稚嫩,但从他们身上显现出更多的是无尽的创造力和生命的活力。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开展读书活动的本真和宗旨——即促进学生的发展。另外,活动中学生的精神风貌也有了明显变化,学生自信心增强,语言表现力、朗读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读书汇报活动的开展,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在集体中的自我成长和进步。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这种做法值得提倡。我们要通过活动树立为班级而荣、为学校而荣、为祖国而荣的集体荣誉感。

  整个展示活动,学生的情绪饱满,大家都在拽着阳光飞!在他这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孩童的本真,读书的快乐。孩子们读书吧,读书能让我们的童年熠熠生辉,读书能把你带进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让我们的童年因读书而快乐。

  孩子们以爱为主题的课外语段展示令我们感动,因为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灵,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爱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感受因读书而更加深刻和美好。

  读书汇报活动几乎都是由班级学生自主策划、编排的,彰显了学生的非凡能力,这与他们*时的读书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增长了他们的智慧,更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感谢孩子们精彩的展示,再次谢谢可爱的孩子们,谢谢班主任老师。

  与书相伴的人生,一定有质量,有生机;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内涵,有发展。读书活动激发了大家的读书热情,但良好的阅读习惯还需要大家在*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把读书进行到底”是我校读书活动不变的誓言!我们要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需要,如同饮食、空气,有则快意,无则失落。虽说读书汇报会即将落下帷幕,但我相信“爱读书,会读书”这颗种子一定会在老师、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直至开出娇艳的花朵。在乌丹实验小学形*人读书的良好风气,促进我校校风的进一步转变,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3篇(扩展5)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3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1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在指导观察图画时,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阵势”“警惕”“索性”“全神贯注”等词语。能用“欣赏” 与“津津有味”造句。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即文中对小守门员的描写。

  2、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幻灯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班上哪些同学爱看足球赛?哪些同学爱踢足球?你准当的守门员?

  2、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小足球赛》。

  二、指导观察图画

  1、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 图上画了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小守门员注视前方,一些小观众和一位叔叔在看球赛。)

  2、指导观察顺序。根据这幅图的特点,我们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呢?(整幅图可按从人到景的顺序来观察,而入又可按从主到次,即从守门员到观众的顺序来观察。)

  3、指导观事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

  ①对小守门员我们可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可从他的衣着、神态。动作等方面来观察。)

  ②请同学们从衣看、动作、神态等方面细致观察,说说小守门员的样子。

  (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小守门员严阵以侍的神态,全神贯注盯着前方的眼神,前倾的身子,下垂的双臂,手上戴着的皮手套及膝盖上的纱布等。)

  ③观察并说说小守门员后面的小男孩的动作、神态。

  4、指导观察观众。

  ①在赛场一侧观看比赛的共有几个人?(共有8人)

  ②先观察图上左侧五位观众的动作、表情,说说他们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③再观察图上右侧三位观众的动作、表情,说说那位叔叔与边上的两位小观众有什么不同。

  5、指导观察背景。从图上周围的景物看,他们是在什么地方进行足球比赛?

  ( 从野花、青草、堆置的物品可看出这是一块闲置的*地。)

  6、小结。

  刚才我们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人物到景物、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了解了图意。

  三、范读课文

  刚才,我们同学观察并说了图意,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述图画的呢?情同学看着图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

  四、指导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请同学门轻声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看看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守门员?哪些自然段写观众?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段,怎么分?

  讨论归纳。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讲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的样子。

  第三段(三一五自然段):讲小观众和大个子叔叔观看球赛的情形。

  3、指名分段朗读。

  五、学习生字。

  注意提醒学生“欣”是前鼻音,注意指导“磕”和套”的写法,区别“惕”与”赐”字音和字形的异同点。

  六、作业

  抄写词语i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看图,学习第一段

  1、看看第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2、看图,说说为什么课文中说“这块空地真是赛足球的好地方”?“又”字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们常来这儿踢球,他们喜爱踢球这项活。)

  3、看图思考:从球赛吸引了这么多的小弟弟、小妹妹和路过的大个子叔叔,可以看出这场球赛得怎样?(比赛一定紧张、激烈、精彩。)

  4、齐读第一段。

  三、看图,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对照课文看图,看看这一段描写了图中的哪两个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了谁?

  3、学习写小守门员的两句话。

  ①这两句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小守门员?(从神态、动作两方面来写的,〕

  ②哪些词语写了小守门员的神态,对照图,说说“警惕”‘注视”“毫不在意”是什么意思?(“警惕”指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保持敏锐的感觉,时刻注意着。“注视”就是注意地看。”毫不在意”就是丝毫不放在心上J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守门员?(警惕性高、意志坚强的守门员,)

  ③小守门员的动作是怎样的?这样的姿势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守门员是一位合格的守门员。)作者为什么要说“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这是对小守门员的称赞。)

  ④看着图用自己的后描述小守门员的动作、神态。

  4、学习写候补守门员的两句活。

  对照图读第二段的后两句,说说候补守门员有什么特点?(跃跃欲试,急切地想上场一显身手。)

  5、齐读第二段。

  四、看图,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三至五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第三自然段,分别用“——”和”…”画出写到的观众和描写他们动作、神态的词语。

  ②结合图文,理解有关词语。

  “索性”如果换个词可用什么?(干脆)看图中那个搂着小弟弟的红领中,说说“全神贯注”的意思?(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局势”在这里指什么?(措球赛情况)观察图上白狗的样子,说说“闭目养神”是一种什么样子?(闭着眼睛,休养精神)

  ③从观众的动作,神态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比赛很激烈,观众对赛场上的情况非常关心。)

  3、学习第四自然段。

  默读,画出写到的观众及描写他们神态的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 在认读生字词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愫。

  学情分析:

  课文所例举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对学生而言非常陌生,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更是陌生,要让学生了解情况,读懂课文,必须设定一定的教学情景,借助一些声像资料,让学生入情入境,主动地学习积累。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新课:

  1、(板书)葬礼(“葬”是个生字,举起手一起写)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2、今天,我们要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从前,去观看一场“特殊的”葬礼。(板书:特殊的)给这个词语找几个近义词,理解一下。

  3、指导读题:特殊的()()的葬礼

  4、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指导学习课文

  1、要想了解:为什么称他是个“特殊”的葬礼呢?老师先给大家一些提示:

  菲格雷特塞特凯达斯瀑布特殊葬礼主持巴西

  请大家先来认一认这些词语(开火车认读词语)

  能用上“因为……所以……”把这些词语串起来,说说特殊的原因吗?(学生说话练习)

  这个特殊的葬礼是为谁而举行的?(交流,板书:大瀑布)

  2、说到瀑布,你脑海里就会涌现哪些用来形容瀑布的诗句和词语呢?

  (结合图片交流)提示:可以用上文中的一些词语。

  3、想了解“塞特凯达斯瀑布”吗?让我们坐上时空飞船,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980年。(多媒体演示)从*坐飞机直飞巴西的巴拉那河,(地图演示)来到……(观看录象片,语言渲染,引导朗读第二小节)

  4、欣赏完“塞特凯达斯瀑布”,你想说什么?(交流)多美的瀑布呀!能选择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吗?(出示第二小节,反复朗读)

  5、交流理解:雄伟壮观、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相机指导朗读、板书:雄伟壮观)

  游客们,看着这雄伟壮观的瀑布,你最想做什么?(交流说话)

  6、可惜,天不随人愿,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雄伟壮观的瀑布再也找不到了!(多媒体演示过程)现在,呈现在我眼前的是()的瀑布呢?(说话交流)

  7、现在,你又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瀑布呢?(出示第五小节反复指导朗读、选择词语交流理解、板书:奄奄一息)

  8、昔日的瀑布像一位身强力壮的青年小伙——“雄伟壮观”,而今天的他却成了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出示第四小节、读读、说说原因)

  这些原因的责任者是谁?(交流板书:人为破坏)

  还有原因,如:建造水电站等,有待我们考证,介绍网址(*环保网)

  9、今天,当你面对这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时,想想他的过去,心情如何?你又想说些什么?(小练笔)

  写后交流,引读课文的最后几小节。

  10、大瀑布的消失是多么令人痛心,今天我们只能带着遗憾回家了!(时空隧道演示)

  三、 结拓宽:

  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经历了一场特殊的葬礼。回来了,你现在最想做什么?想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吗?请大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一句环保广告语。(小练笔)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3

  第一课时

  一、 预设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介绍的各种灯的语言,了解它们的作用;

  3、 初步掌握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各种灯的语言,了解它们的作用;

  难点:初步掌握儿童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兴趣。

  三、 教学准备:

  推荐阅读文章(电脑、投影)

  盒子一只

  头灯一个(头灯:野营用具,可用松紧带绑在头部照明,设有两道开关:一道开关长亮,另一道为闪烁开关,用于呼救或警示)

  四、 教学过程:

  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将头灯藏入盒子,请学生猜猜里面是什么。——猜不出

  教师将灯打开,使光透出,请学生猜。——猜出是灯

  教师出示头灯,戴在头部,演示其用法,并讲解:

  这可不是一般的灯!这是头灯。将它戴在头上可以腾出双手来做其他事,适用于野外夜间行走。头灯有两道开关,一道开关长亮,打开另一道开关,灯就会闪烁。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不公布答案,暂时保密!

  这个答案你们自己也找得到。打开课本学习第13课,自然会找到答案。

  2、 揭题——《会说话的灯》——齐读课题

  提问(灯怎么说话?什么灯会说话?……)

  这节课就请大家当当小科普员,一起研究研究会说话的灯。

  3、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范读。反馈:听了一遍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指名随意说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会说话的灯?(用双横线划出)

  指名反馈,板书

  4、再读课文,归类(分段)指导:

  A两类:马路上会说话的灯(红绿灯、车灯)/ 夜晚会说话的灯(航行灯、灯塔、飞行灯、红灯)

  B三类:红绿灯/ 车灯/ 夜晚会说话的灯(航行灯、灯塔、飞行灯、红灯)

  5、研读课文2——9自然段:

  (1)分组自学

  出示小科普员自学建议:

  A、第2——9自然段:感情朗读,用波浪线划出灯说了些什么。

  B、最感兴趣的灯:美美地读,与小伙伴交流、研究,准备接受同学的咨询,解答同学的疑问。

  C、其他内容:找问题,质疑,考核其他小科普员。

  (2)反馈交流,指导朗读

  6、作业:字词抄写作业,选做作业本相关作业

  推荐阅读相关文章

  五、 板书设计:

  13、会说话的灯

  红绿灯

  车灯

  航行灯

  灯塔

  飞行灯

  红灯

  第二课时

  一、 预设教学目标:

  1、 能仿照例句,用“不仅……还……”写句子;能给句子加顿号;

  2、 能仿照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写一段话,介绍相关科普知识;

  3、 进一步培养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仿照例句,用“不仅……还……”写句子;能给句子加顿号;

  难点:能仿照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写一段话,介绍相关科普知识;进一步培养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兴趣。

  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四、 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看拼音写词语:交叉、船舶、桅杆、免得相撞;

  2、 学习顿号的用法:

  (1)感情朗读第2——9自然段。

  (2)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灯会说话

  出示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说话!

  指名说,板书[红绿灯 车灯 航行灯 灯塔 飞行灯 红灯]

  指导顿号用法,板书顿号

  3、 学习用“不仅……还……”写句

  灯仅仅是用来“说话”,表示某种意思的吗?——不是

  别忘了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用处还是照明和美化环境。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意思?划出来。读句

  灯不仅能照明,美化环境,还会跟人们说话。

  句中什么词语连接了灯不同的作用?加着重号。

  能调换顺序吗?

  4、 仿写练习

  (1)要成为合格的科普员,还必须通过下面的考核(任选一种):

  A、改写:选择文中写一种灯的内容,用更生动有趣的方法来写;(如运用语言)

  B、加写:你还知道哪些会说话的灯?像作者那样生动地向同学介绍一种或几种。

  C、换写:《会说话的_______》例如:颜色、图画……

  (2)学生写作

  (3)反馈交流

  5、 揭示谜底

  头灯的谜底在哪里?

  读课文第10自然段。

  教师揭开谜底

  6、作业:继续完成或修改写的话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3篇(扩展6)

——四年级语文跳水教案3篇

四年级语文跳水教案1

四年级语文跳水教案,是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7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四年级语文跳水教案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质疑,并能带着问题合作学习。

  2.反馈小组学习的情况,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3.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导质疑。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跳水》。(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3.引导学生看课题提出问题,教师汇集,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例如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结果怎样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来读课文,认读生字,可同桌互读生字及生字组成的词和句子。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找出课文的自然段。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汇报你读明白了什么。

  2.讨论故事的主要内容(起因、经过、结果),理清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巩固延伸。

  1.把课后生字以词或句子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布置学生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清小男孩处于危险处境的原因,了解小男孩获救的`经过。

  2.学习船长遇事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总结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不同表现,体会船长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生词。

  2.理清课文各个事物间的联系。

  二、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

  1.读课文,承接上节课谈不明白的问题;孩子遇到了生命危险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1)先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全班讨论。

  (2)抓住重点语句,出示挂图,感知小男孩处境的危险。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担忧和紧张)。

  2.了解孩子处境危险的原因。

  (1)抓住重点词“因而”,出示句子“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给因而换词,但意思不变(所以、故而、因此)。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换词法)。

  (2)抓住重点词“放肆”,教师可让学生说猴子放肆表现在哪里。

  (3)用三角标出具体描写猴子和小男孩动作的词语,并在课文中读好这些词语。

  3.讨论: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想象一下,当时船长是怎样想的。

  (1)读有关船长的句子。

  (2)想象一下船长怎样想的。

  (3)评价一下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

  三、读完课文,拓展延伸。

  1.假如你当时在场,你还有别的办法救小孩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引导学生辩论。

  四、学生质疑问难

  为什么说“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五、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总结全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作者写这个故事,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六、启发想象。

  这件事过后孩子会说些什么?水手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想说的写出来。

  板书设计:

  走上横木

  孩子追猴子

  猴子逗孩子

  人们追猴子

  跳水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3篇(扩展7)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案3篇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案1

  教材分析:

  《颐和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及图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以测代检 预习引路

  1.精彩一分钟:

  小组同学相互展示浏览搜集的相关资料及图片。

  2.教师谈话导入并检测预习情况:

  课下同学们都通过资料了解了“颐和园”这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要想饱览名胜,就要先认识她的名字(板书)《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不知大家在预习中是不是也像老师这样仔细观察,老师想先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分发测试卷)。

  《颐和园》课前检测

  一、看拼音,写汉字

  diàn láng zhù diāo zhù dī shī gé

  大( ) 长( ) ( )子 ( )刻 建( ) ( )岸 ( )子 佛香( )

  二、读解释,填词语(可以查阅课文)

  1、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 )

  2、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 )

  3、样子各不相同。 ( )

  4、青翠茂密。 ( )

  5、往远处看。 ( )

  3.小组自我对照、检查,请正确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生字和理解词语的。

  4.教师表扬预习好的同学。

  二、画图通络 初识名园

  1.提出自主阅读的要求,弄清作者游园的景点与路线。

  (1)课文主要记叙了哪几个景点?(读后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2)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

  2.边读边想,尝试画出《“颐和园”旅游示意图》。

  3.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画出的旅游图。

  4.师生共同阅读课文中有关旅游地点变换的语句,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旅游图(见板书设计中图示),学生对照,选出最相似的表扬。

  5.多媒体播放颐和园画面,学生按图看景。

  6.作业:选出你最喜欢的景点,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画境解文 欣赏名园

  1.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点,美美地读一读,体会语言美。

  2.指名朗读有关段落(随机指导,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部分都要涉及),学生谈感受[学生品评、互动,从文本的语言中体悟景物特点,教师适当补充,师生合作板书(参见板书设计中有关内容),并随机将课文插图或搜集到的有关图片粘贴到板书的图中。这一部分是学习重点,应注意图文结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教师还可以用品味课文中的“滑”字为例,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品读其它词句]。

  3.学生总结三部分的景物特点,板书:长长的画卷 立体的画卷 铺开的画卷

  4.开火车(每部分一名同学)朗读相关段落。

  5.尝试背诵喜欢的段落。

  二、画面回放 介绍名园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文中自己喜欢的景点,加入搜集到的资料,讨论确定这一景点的导游词。

  2.每组选一名导游,带领全班同学游玩相关景点(指图或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画面解说)。

  3.根据导游情况,评出导游的等级(特级导游、一级导游。二级导游等)。

  三、画笔再展 畅写景观

  1.阅读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他们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讨论总结这一课的叙述顺序。[总,分(地点转换),总]

  3.画一幅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点游览图,并利用学到的叙述方法写一篇游记(作业)。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生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习方法也掌握了一些,容易产生新鲜感降低,兴趣减小的现象。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文导入采取了直接进行书面测试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引领他们逐步懂得:扎实的识记基本功,才是发展自身语文能力的基础。

  有效探究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这一课设计中的“画图通络 初识名园”和“画境解文 欣赏名园”两部分,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一是手脑互动(画图通络部分),利用读中想,构思并画出游园的轮廓,达成在探究中趣味记忆游览顺序的教学目标。二是图文互动(画境解文部分),通过图(课文插图和学生搜集的图片以及多媒体播放等)与文本沟通,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因子,含英咀华,让学生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画面美,又从画面中体会到文字表达的意蕴美。

  围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一教学难点,设计始终渗透以“会写”为突破的思路。在“画面回放 介绍名园”中,通过激励(评选导游等级),激发创作热情,经过对导游词的加工改进过程,锻炼、提高学生景出言随的能力。最后的“画笔再展畅写景观”设计,是建立在总结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从熟知的景点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头脑里有景可绘,写作中有法可循。其实,将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放到第二课时的末尾一起分析,也正是基于让学生能够懂得写文章要回归总体架构的“用心”之笔。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3篇(扩展8)

——小学语文四年级麻雀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麻雀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2、根据提示了解文章是怎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掌握本课12个生字;掌握“梧桐、绒毛、掩护、嘶哑、搏斗、庞大、危险”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描述的是怎样一件事。

  三、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读懂每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四、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2、理解词义:摇撼、扎煞、绝望、拯救、庞大、安然、无可奈何等。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1):写“我”的猎狗发现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第二段(2-6):写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吓退了猎狗;第三段(7):写了“我”急忙带着猎狗走开了。

  六、作业。

  1、写生字和词语。

  2、根据课后的练习1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意思,并体会句子中的感情。

  2、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进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二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四自然段。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指导学生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愣住、“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学习第三段。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凶猛的猎狗面前拯救了小麻雀的生命。老麻雀的英勇无畏,老麻雀伟大的母爱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3篇(扩展9)

——扩写《枫桥夜泊》作文

扩写《枫桥夜泊》作文1

  我十年寒窗苦读,等的就是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后,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现在……哎!真是别提了,亏得我满腹经纶,这次竟然考场失意,我对得起辛苦供我读书的爹娘吗?

  朋友们邀我晚上和他们一起喝酒叙旧,商量明年再考,可我哪有心情,明年再考就一定能够考上吗?现在我的心情郁闷到了极点,就连夜找了一艘船回家去。

  坐在客船上,我的心情仍然很忧愁,不知道自己以后该怎么办,更不知道回家后该如何面对爹娘那企盼的眼神。还好有天上的月亮和我做伴,我望着明月想着自己的心事。渐渐地,夜深了,淡黄的月亮落了下去,周围变得漆黑一片,天边仿佛挂上了一张黑色的天幕,连星星也没有了,呼呼的北风怒吼着,寒霜弥漫在了整个夜空中。真冷呀!我裹紧了身上的长袍。

  只听“哇—哇—哇”的乌鸦叫声,听起来是那么的凄凉,可能它是经受不住天气的凉,这会儿也归巢去了。我看着江边的枫树与渔船上那时隐时现的`渔火,又想起了远在家乡的爹娘,心情越发的愁闷,久久的难以入睡。

  夜半之际,我还在那儿辗转反侧,突然听到了“当——当——当”的声音,这是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一下下地撞击着我的耳膜,撞击着我的心房,撞击着我心中的愁闷,我真是好希望这忧这愁能够随钟声而去。

  我想到这里,起身铺开宣纸,研好墨,拿起毛笔来,凝神片刻后,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推荐访问:四年级 教案 语文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3篇 四年级语文枫桥夜泊教案1 小学语文枫桥夜泊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