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染色体变异教案五篇(范例推荐)
染色体变异教案1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本小节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倍性(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2、教材从“猫叫综合征”讲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染色体变异教案五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染色体变异教案1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本小节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倍性(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2、教材从“猫叫综合征”讲起,介绍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之后安排了“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选做)”的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并学习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的方法。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其中后一类变异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比较密切,是教材重点介绍的内容。
4、染色体组的概念通过分析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而得出。然后,根据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不同,区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几种主要类型---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重点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最后教材用小字讲述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5、本小节可以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识记);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识记)。
2、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实施方案:通过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多媒体教具,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抓住关键,学会知识。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2、突破策略:通过生殖细胞中的两套不同的染色体,引导学生从全部染色体的许多特征中抓住共同的关键特征。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具体实例,搞清难点所在。突破难点,理清思路。
六、教具准备
1、猫叫综合征幼儿的照片;
2、*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3、果蝇的*与卵细胞图、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结构投影片;
4、果蝇染色体活动的多媒体课件。
七、学法指导
本节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与学生谈话,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出应得的结论。
八、课时安排:2课时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
1、复习提问:
基因突变导致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遗传信息改变,使蛋白质结构改变、生物性状改变,即生物发生了变异。
那么,基因是什么?它和染色体又有何关系?
回答: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染色体是DNA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形排列。
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正常情况下,其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都是稳定的。但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均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这就属于染色体变异。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出示投影片:猫叫综合征幼儿照片。
2、让学生观察:患儿的征状---两眼较低、耳位低下,存在着严重的智力障碍。
教师补充说:患儿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
3、投影片放映:病因---染色体缺失图,包括:
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发生的结构变异主要有4种:
①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断(上图1);
②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断(上图2);
③染色体某一片断位置颠倒1800(上图3);
④染色体的某一片断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上图4)。
4、讲述: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病儿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投影片上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变化情况。
5、染色体结构变异,为何能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染色体结构的变化会引起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等方面来加以思考。
二、染色体数目变异
1、我们已经知道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那么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会不会引起生物的变异呢?(回答:会)染色体数目会如何改变呢?(回答:可增加,也可减少)。
2、前面所说的仅是染色体“个别数目”的增加或减少,它只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一种类型。
例如,人类有一种叫“21-三体综合征”的遗传病,患者比正常人多一条染色体---21号染色体是三条,其征状表现为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等;
再如,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叫“性腺发育不良(Turner综合征)”,患者少了一条X染色体,外观表现为女性,但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另一种类型是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增加或减少,这种类型的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更为普遍。因此,我们重点介绍后一种类型的染色体数目变异。
3、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染色体组”
放映:动物*形成过程图
组织学生观察、归纳、总结:
(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二次,结果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减少了一半。
(2)精原细胞和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中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使染色体成单存在。
(3)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使得生殖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成为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非同源染色体。
出示:雄果蝇染色体的活动投影片。
观察说明:果蝇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共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抽拉投影片,使同源染色体分开成为两组)若把形状、大小不同的归为一组,每一组都包括了3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且是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某一条染色体。这样一个生殖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即为一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大小、形状均各不相同,但却包含了控制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投影玉米体细胞图观察:玉米体细胞中20条染色体,其生殖细胞内有10条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染色体。这10条染色体组成了一个染色体组。
同样,人的一个染色体组中有23条染色体。
4、教师讲述:人、果蝇、玉米体细胞中各含两个染色体组,都属于二倍体。在自然界中,几乎全部的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均是二倍体。
那么,该如何给二倍体下定义呢?
回答:二倍体指的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依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该称为三倍体,如香蕉、无籽西瓜等;体细胞中含四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被称为四倍体,如马铃薯。
我们把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多倍体。三倍体、四倍体都属于多倍体。
多倍体个体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动物中较少见。
5、多倍体是生物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地增加而致。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仅可以成倍增加,也可以成倍减少。
例如,我们在初中生物中学过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由*卵发育而成,而雄蜂由未*卵直接发育而成。因此,雄蜂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这样,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由学生分析回答:
玉米是二倍体,20条染色体。由玉米花粉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中含有10条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我们称之为单倍体。
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体细胞中有六个染色体组。其配子中有三个染色体组。而由其配子发育而成的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也叫单倍体,不能被称为三倍体。因为由配子发育成的小麦,其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同本物种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相同。
教师总结:可见,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划分依据是不同的。二倍体、多倍体以含染色体组的数目来划分;单倍体则只要含有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即是,与含染色体组的数目多少没有关系。
[三]教学目标巩固
1.下列变异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A、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断B、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断
C、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D、染色体某一片断位置颠倒了1800
答案:C
2.是正常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则下图所示是指染色体结构的()
A、倒位B、缺失C、易位D、重复
答案:B
3.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正确叙述是()
A、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染色体组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C、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D、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
答案:A
4.猫叫综合征是人第号染色体引起的遗传病。
答案:5部分缺失
5.果蝇的体细胞中有三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因此,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
A、一个染色体组B、两个染色体组C、四个染色体组D、六个染色体组
答案:B
6、四倍体的曼陀罗有48条染色体,该植物体细胞中的每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为()
A、48B、24C、12D、4
答案:C
[四]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主要了解了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及单倍体的概念。多倍体、单倍体在育种上的作用,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布置作业
*P50复习题一、三
[六]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
[一]月份教学过程
导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重要概念”。
多倍体是怎样形成的呢?单倍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这些知识在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呢?
这就是我们在本节课要了解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1、学生根据提纲(一)阅读教材。
提问:多倍体的自然成因是什么?
具有什么特点?(回答:略)
投影展示:二倍体草莓、多倍体草莓的图片。看图可知,多倍体植物各器官均较
二倍体大,果实中含营养物质多。如四倍体水稻的干粒重是二倍体水稻的二倍,蛋白质含量提高了5%~15%,可见多倍体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下面,我们以“三倍体西瓜的培育过程”为例,学习多倍体在实践中的应用。师生根据P49图示学习、讨论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
并板书出其染色体的情况:
归纳总结多倍体知识,补充提纲(一):
刚才,我们归纳了“多倍体”的有关知识,明确了采用人工诱导多倍体来获得多倍体,可以应用在育种上培育新品种。
那么,单倍体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依据提纲(一)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单倍体的自然成因是什么?
(2)单倍体的特点有哪些?
(3)单倍体在育种上有什么意义?
2、在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大纲归纳总结单倍体的有关知识:
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在人工诱导育种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国家利用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方面均取得很大的成果。
[三]教学目标巩固
1、单倍体本身无利用价值,但在育种上却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单倍体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不仅可以恢复到正常水*,而且可获得纯合体。
2、培育多倍体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温度剧变,射线处理、药物处理等。其中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用四倍体西瓜植株作母本,二倍体西瓜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结出西瓜的果皮细胞、种子的种皮细胞、胚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依次为()
A、4、3、3B、4,2、3C、3、4、3D、4、4、3
解析:在结出西瓜的过程中,子房壁形成果皮,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细胞和珠被细胞都属于体细胞,与其母本---四倍体西瓜植株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即为四个染色体组,胚是由*卵发育而来的,胚细胞内的染色体应是*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的总和,即为三个染色体组。
答案:D
4、基因型为AA*C的豌豆与aabbcc的豌豆杂交产生的F1,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后得到的植株是()
A、二倍体B、三倍体C、四倍体D、六倍体
解析:基因型为AA*C的豌豆与aabbcc的豌豆,其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所以F1是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能够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即由原来的二倍体变为四倍体。
答案:C
5、萝卜体细胞内有9对染色体,白菜体细胞内也有9对染色体,将萝卜和白菜杂交得到的种子,一般是不育的,但经过培育后长成了能开花结籽的新作物,这种作物最少含有染色体数为()
A、9B、18C、36D、72
解析:萝卜和白菜是属于两个物种,其染色体不同。二者杂交后得的种子一般不育是因为种子内无同源染色体。要想使杂交种子可育,必须让其染色体加倍,细胞内出现了同源染色体,才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能够开花结籽。
答案:C
总结
我们用2课时学习了“染色体的变异”。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也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多倍体在植物界较为多见,它比普通二倍体植株的营养价值更高一些。单倍体植株在自然界用处不大。但是多倍体和单倍体在育种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布置作业
P50复习题:二
[五]板书设计
染色体变异教案2
知识精华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举例
题例领悟
例题: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42条,指出下列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1)六倍体小麦的花粉()(2)六倍体小麦花粉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3)六倍体小麦的胚()(4)六倍体小麦的胚乳()(5)六倍体小麦的珠被()
A、21B、42C、63D、84
解析:普通小麦是6倍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2条。花粉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有21条染色体,因此(1)(2)答案为A。(3)胚是由*卵发育而来的,染色体数为42,答案为B。(4)胚乳是由*极核发育而来的,染色体数为:两枚极核(2×21)+一枚*(21)=63,答案为C。(5)珠被为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2,答案为B。答案:A、A、B、C、B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用花药离体增养出马铃薯单倍体植株。当它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是()
A、三倍体B、二倍体C、四倍体D、六倍体
2、八倍体小黑麦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数是()
A、8B、4C、2D、1
3、单倍体玉米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应是()
A、16个B、10个C、8个D、20个
4、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它的单倍体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5、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合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B、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也只能叫单倍体
C、单倍体一般高度不孕,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
D、单倍体都是纯种,多倍体等位基因至少有三个
6、水稻的某3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控制。利用它的花药进行离休培养,再用浓度适当的秋水仙素处理。经此种方法培育出的水稻植株,其表现型最多可有()
A、1种B、4种C、8种D、16种
7、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可诱导形成多倍体植物,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
A、使染色体再次复制B、使染色体着丝点不分裂
C、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使细胞稳定在间期阶段
二、简答题
8、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杂交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倍体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倍体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两个实验:(1)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被传粉的番茄花蕾,其子房就发育成无籽果实;(2)用四倍体西(雌)与二倍体西瓜(雄)杂交,获得三倍体西瓜种子,种子萌发并长成植株后,用二倍体西瓜的花粉进行人工授粉,能形成无籽西瓜,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番茄果实的无籽这一变异_____________遗传。如果用这株番茄的枝条进行扦插,长成的植株上所结的果实为_______________果实。
(2)三倍体西瓜的无籽这一变异______________遗传。如果用这株西瓜的枝条进行扦插,在长成的植株上,子房壁细胞含有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
自我评价答案:
1、C2、B3、B4、C5、D6、C7、C
8、(1)基因重组(2)基因突变(3)染色体数目变异(4)染色体数目变异
9、(1)不能,有籽(2)能
染色体变异教案3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本小节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倍性(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2、教材从“猫叫综合征”讲起,介绍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之后安排了“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选做)”的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并学习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的方法。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其中后一类变异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比较密切,是教材重点介绍的内容。
4、染色体组的概念通过分析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而得出。然后,根据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不同,区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几种主要类型---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重点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最后教材用小字讲述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5、本小节可以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识记);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识记)。
2、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实施方案:通过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多媒体教具,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抓住关键,学会知识。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2、突破策略:通过生殖细胞中的两套不同的染色体,引导学生从全部染色体的许多特征中抓住共同的关键特征。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具体实例,搞清难点所在。突破难点,理清思路。
六、教具准备
1、猫叫综合征幼儿的照片;
2、*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3、果蝇的*与卵细胞图、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结构投影片;
4、果蝇染色体活动的多媒体课件。
七、学法指导
本节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与学生谈话,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出应得的结论。
八、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
1、复习提问:
基因突变导致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遗传信息改变,使蛋白质结构改变、生物性状改变,即生物发生了变异。
那么,基因是什么?它和染色体又有何关系?
回答: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段,染色体是DNA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形排列。
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正常情况下,其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都是稳定的。但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均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这就属于染色体变异。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出示投影片:猫叫综合征幼儿照片。
2、让学生观察:患儿的征状---两眼较低、耳位低下,存在着严重的智力障碍。
教师补充说:患儿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
3、投影片放映:病因---染色体缺失图
4、讲述: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病儿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投影片上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变化情况。
5、染色体结构变异,为何能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染色体结构的变化会引起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等方面来加以思考。
二、染色体数目变异
1、我们已经知道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那么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会不会引起生物的变异呢?(回答:会)染色体数目会如何改变呢?(回答:可增加,也可减少)。
2、前面所说的仅是染色体“个别数目”的增加或减少,它只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一种类型。
例如,人类有一种叫“21-三体综合征”的遗传病,患者比正常人多一条染色体---21号染色体是三条,其征状表现为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等;
再如,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叫“性腺发育不良(Turner综合征)”,患者少了一条X染色体,外观表现为女性,但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另一种类型是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增加或减少,这种类型的变异在实践中的应用更为普遍。因此,我们重点介绍后一种类型的染色体数目变异。
3、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染色体组”
放映:动物*形成过程图
组织学生观察、归纳、总结:
(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二次,结果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减少了一半。
(2)精原细胞和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中因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使染色体成单存在。
(3)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使得生殖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成为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非同源染色体。
出示:雄果蝇染色体的活动投影片。
观察说明:果蝇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共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3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抽拉投影片,使同源染色体分开成为两组)若把形状、大小不同的归为一组,每一组都包括了3条常染色体和1条性染色体,且是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某一条染色体。这样一个生殖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即为一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大小、形状均各不相同,但却包含了控制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投影玉米体细胞图观察:玉米体细胞中20条染色体,其生殖细胞内有10条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染色体。这10条染色体组成了一个染色体组。
同样,人的一个染色体组中有23条染色体。
4、教师讲述:人、果蝇、玉米体细胞中各含两个染色体组,都属于二倍体。在自然界中,几乎全部的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均是二倍体。
那么,该如何给二倍体下定义呢?
回答:二倍体指的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依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该称为三倍体,如香蕉、无籽西瓜等;体细胞中含四个染色体组的个体被称为四倍体,如马铃薯。
我们把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多倍体。三倍体、四倍体都属于多倍体。
多倍体个体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动物中较少见。
5、多倍体是生物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地增加而致。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仅可以成倍增加,也可以成倍减少。
例如,我们在初中生物中学过蜜蜂中的工蜂和蜂王由*卵发育而成,而雄蜂由未*卵直接发育而成。因此,雄蜂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工蜂和蜂王的一半。像这样,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由学生分析回答:
玉米是二倍体,20条染色体。由玉米花粉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中含有10条染色体,是一个染色体组,我们称之为单倍体。
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体细胞中有六个染色体组。其配子中有三个染色体组。而由其配子发育而成的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也叫单倍体,不能被称为三倍体。因为由配子发育成的小麦,其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同本物种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相同。
教师总结:可见,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划分依据是不同的。二倍体、多倍体以含染色体组的数目来划分;单倍体则只要含有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即是,与含染色体组的数目多少没有关系。
[三]教学目标巩固
1.下列变异中,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A、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断B、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断
C、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发生了改变D、染色体某一片断位置颠倒了1800
答案:C
2.是正常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则下图所示是指染色体结构的()
A、倒位B、缺失C、易位D、重复
答案:B
3.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正确叙述是()
A、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染色体组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C、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D、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
答案:A
4.猫叫综合征是人第号染色体引起的遗传病。
答案:5部分缺失
5.果蝇的体细胞中有三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因此,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
A、一个染色体组B、两个染色体组C、四个染色体组D、六个染色体组
答案:B
6、四倍体的曼陀罗有48条染色体,该植物体细胞中的每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为()
A、48B、24C、12D、4
答案:C
[四]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主要了解了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及单倍体的概念。多倍体、单倍体在育种上的作用,我们下节课再讲。
[五]布置作业
*P50复习题一、三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月份教学过程
导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等重要概念”。
多倍体是怎样形成的呢?单倍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这些知识在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呢?
这就是我们在本节课要了解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1、学生根据提纲(一)阅读教材。
提问:多倍体的自然成因是什么?
具有什么特点?(回答:略)
投影展示:二倍体草莓、多倍体草莓的图片。看图可知,多倍体植物各器官均较
二倍体大,果实中含营养物质多。如四倍体水稻的干粒重是二倍体水稻的二倍,蛋白质含量提高了5%~15%,可见多倍体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下面,我们以“三倍体西瓜的培育过程”为例,学习多倍体在实践中的应用。师生根据P49图示学习、讨论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
并板书出其染色体的情况:
归纳总结多倍体知识,补充提纲(一):
刚才,我们归纳了“多倍体”的有关知识,明确了采用人工诱导多倍体来获得多倍体,可以应用在育种上培育新品种。
那么,单倍体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依据提纲(一)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1)单倍体的自然成因是什么?
(2)单倍体的特点有哪些?
(3)单倍体在育种上有什么意义?
2、在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大纲归纳总结单倍体的有关知识:
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在人工诱导育种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国家利用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方面均取得很大的成果。
[三]教学目标巩固
1、单倍体本身无利用价值,但在育种上却有其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单倍体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不仅可以恢复到正常水*,而且可获得纯合体。
2、培育多倍体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温度剧变,射线处理、药物处理等。其中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用四倍体西瓜植株作母本,二倍体西瓜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结出西瓜的果皮细胞、种子的种皮细胞、胚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依次为()
A、4、3、3B、4,2、3C、3、4、3D、4、4、3
解析:在结出西瓜的过程中,子房壁形成果皮,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细胞和珠被细胞都属于体细胞,与其母本---四倍体西瓜植株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即为四个染色体组,胚是由*卵发育而来的,胚细胞内的染色体应是*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的总和,即为三个染色体组。
答案:D
4、基因型为AA*C的豌豆与aabbcc的豌豆杂交产生的F1,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后得到的植株是()
A、二倍体B、三倍体C、四倍体D、六倍体
解析:基因型为AA*C的豌豆与aabbcc的豌豆,其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所以F1是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能够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即由原来的二倍体变为四倍体。
答案:C
5、萝卜体细胞内有9对染色体,白菜体细胞内也有9对染色体,将萝卜和白菜杂交得到的种子,一般是不育的,但经过培育后长成了能开花结籽的新作物,这种作物最少含有染色体数为()
A、9B、18C、36D、72
解析:萝卜和白菜是属于两个物种,其染色体不同。二者杂交后得的种子一般不育是因为种子内无同源染色体。要想使杂交种子可育,必须让其染色体加倍,细胞内出现了同源染色体,才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能够开花结籽。
答案:C
总结
我们用2课时学习了“染色体的变异”。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也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多倍体在植物界较为多见,它比普通二倍体植株的营养价值更高一些。单倍体植株在自然界用处不大。但是多倍体和单倍体在育种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布置作业
P50复习题:二
[五]板书设计
染色体变异教案4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2.能力目标
(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教学模式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五、教学程序
教学
环节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设疑
导入
多媒体展示商品条形码。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见到这些条形码,它们有什么作用?
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在生物体内,有没有类似商品条形码这样隐含着生命信息的“条形码”呢?它在哪里?又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
验获取的信息回答:
商品上的条形码包含着商品名称、价格、生产日期、产地等信息。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引导探索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指导学生阅读。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四组,见教材43页)。并提出问题:共3页,当前第1页123
1.实验先进行第一、二组的目的是什么?可否直接进行第四组?
2.对比分析第一、二组说明什么?第二、三组说明什么?第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3.该实验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4.艾弗里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第一、二组起对照作用,证明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作用,同时可排除使小鼠死亡的其他原因。因此,不能直接进行第四组。
第一、二组说明了r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型细菌具有致死性;第二、三组说明了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第三、四组说明了r型活细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培养后产生了s型活细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遗传。
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结论是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将dna与多糖、脂质、蛋白质、rna分开,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课件展示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材第45页)。
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
1.该实验用了什么方法?在什么探究中还用过此方法?
2.用35s、32p标记物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能否用14c和18o进行标记?
3.如果实验用上述方法进行,测试的结果如何?表明了什么?
4.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5.此实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6.此实验证明dna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用同位素标记法。
用35s、32p标记是因为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而dna和蛋白质中均含有c和o两种元素。
用带35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用带35p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由实验过程分析可知:噬菌体是在自身dna的作用下在细菌体内完成增殖的。dna是自我复制形成的,蛋白质是在dna指导下合成的。
指导思想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去感染细菌,直接、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
证明了dna能自我复制,具有连续性;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四、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
教师提供给学生烟草花叶病病毒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参照前面的实验)
学生阅读思考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分组讨论、观察并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最后得出结论。
1.分组、学生观察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
2.学生观察、分析、讨论问题。
学生结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然后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让学生沿着科学的发展轨迹分析问题。
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共3页,当前第2页123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归纳
总结
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上实验思考问题:
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学生分析、讨论: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拓展
升华
1.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教材课后习题。
2.结合格利菲思、艾弗里、赫尔希与格勒等人的实验,分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染色体变异教案5
学习目标
1. 了解新型生物技术对于创造花卉新品种的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2. 亲切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重、难点
1、 重点:了解新型生物技术对于创造花卉新品种的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2、 难点:亲切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家花卉公司的广告这样说道:“你想拥有一束蓝色的月季吗?你想订购一束长开不败的鲜花吗?你想要怎样的一束鲜花,只要你描绘一下心中的形象,我们便能为你创造出你想的花卉……”大家听了或许会感到奇怪:月季怎么会有蓝色的?花儿怎可能长开不败?这是不是骗人公司?不,这是实事!这是一种运用新型的生物技术创造出来的一种转基因花。这种花不但有以上特性,还有许多奇妙的性状,如果你想了解这五彩缤纷的花,就让我《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了解新型生物技术对于创造花卉新品种的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2. 亲切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三】解题、背景
解题:本文主要说明什么是转基因花及其优良特性。可见本文也是一篇科技说明文。题目是借人们相互赠送花卉以表达心意和美好的祝愿来引出要说明的对象,使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情意。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转基因花)
背景:本文一篇介绍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转基因花卉的科技说明文,曾发表于2001年第21期的《大自然探索》。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动物饲养和医药研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自主导学
一听教师范读:
二检查预习
1. 字词正音:
花卉huì 华裔yì 凋零diāo 天竺葵zhú
乙烯xī 涉及shè 柠檬níngméng 梦寐以求mèi
2.字词释义:
花卉:花草。凋零:(草木)凋谢零落。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华裔:华侨在侨居国所生并取得侨居国籍的子女。
你收集的词语:
【齐读课文,思考问题,整体感知全文】
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从课文中找寻答案:
1、转基因花是利用新型生物技术来培育的,那么这种技术有何优势?其发展的方向是如何呢的?
2、如何创造出转基因花?它有哪些优良特性?
3、你知道目前在培育转基因花卉新品种方面已取得的成就有哪些吗?
4、转基因花卉的市场前景如何?
发展方向:创造出一个人们梦寐以求的花花世界服从人们的需要
2、转基因花的创造:(课文第三自然段)
先了解这些性状的生理机制,进而找到并克隆出……深入研究这些基因,再修饰并转入到……从而定向……
“首先要…进而…再…从而…”一环接一环地叙说改良花卉的方法。
小结:既然是“定向”,当然是服从人们需要,并一切由人们控制。
3成就:
法国生物学家培育出了开粉红色和白色花的矮牵牛花,甚至还得到了白色花中有一小抹红色或红色花中的一小抹白色的奇特矮牵牛花;
生物学家皮斯用发根农杆菌转化柠檬天竺葵;华裔科学家罗达与其合作者克隆到了一种控制花朵形状的基因;
1995年澳大利亚花卉基因公司生产的可长久保存的转基因花卉康乃馨在澳大利亚获准上市,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准上市的转基因花卉。
(穿插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4、转基因花的市场前景:
估计近年内在一些发达的国家转基因花卉可以实现商业化。
文章最后说:“只需要打一个电话给花卉公司,描绘一下心中想要的花卉图象,工作人员就可以从转基因花卉库里找到你要的那种特别的花卉。”这句话显示了转基因花研究的什么优越性?
优越性:在于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出具有特别形态、色彩、香味的鲜花,一切不再受制于自然,每时每刻都可以创新。
基本原理:决定某种性状的基因修饰并转入到需要改良品质的花卉中去,从而定向创造花卉新品种。
【五】合作探究
1:从以上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转基因花及其优良的特性,那么课文是以什么样的结构来组织全文的呢?
明确:
小结:从板书中直接可以看出:总—分—总,这也是文章在结构上的写作特色
2:在介绍说明的过程中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说明
3: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在此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另一定作特色:亲切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4、引导学生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的翅膀,热烈讨论一下你需要什么样的转基因花卉这个问题。【六】反馈检测
热门文章:
-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12篇2024-12-04
- 小班卫生教案8篇2024-12-03
- 劳动技术教案篇9篇【完整版】2024-12-03
- 2023年小学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教案9篇【通用文档】2024-12-02
- 体育活页教案模板4篇2024-11-28
-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范本3篇【通用文档】2024-11-28
- 中班安全教案10篇2024-11-28
- 关于分数的意义教案3篇2024-11-27
- 2023年度三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样本5篇(范文推荐)2024-11-27
- 2023年《草船借箭》教案12篇2024-11-27
相关文章:
- 小学数学教案作业检查总结2022-09-05
- 数学教案检查情况小结(例文)(精选文档)2022-09-05
- 小学英语组教案检查小结【精选推荐】2022-09-05
- 小学语文备课作业检查总结2022-09-05
- 教案建国以来我国取得重大成就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