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山市》优质教案6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山市》优质教案利津县陈庄三中教材分析:《山市》处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继《〈论语〉十则》后第二篇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步。本文所涉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级语文《山市》优质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七年级语文《山市》优质教案篇1
利津县陈庄三中
教材分析:
《山市》处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继《〈论语〉十则》后第二篇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步。
本文所涉及的是科学现象,蒲松龄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次“山市”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的经过,极富想象力。本课学习主要以诵读为主,并能根据描述想象山市美景,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文言字词不需要重点掌握,但也得作些了解,以帮助理解文意。
基本教学思路:
对诵读目标的处理,我设计了七读(时间是30分钟左右,其中理解读8分钟,背读5分钟,其它各遍读都在3分钟左右):先听师范读,掌握生字新词,再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大声读,把课文读通畅,接着进行默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想象读,根据所读到的文字来想象山市美景,坐在此基础上,学生美读全文,深化领悟,最后大声背读。这些步骤使学生渐渐地熟悉理解了课文,反反复复的诵读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对第二个目标的处理(用时10分钟左右),我打算是课上稍提激趣,课下自主解疑。
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导入 阶段,用优美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以熏陶;二是讨论反馈阶段,通过做游戏来掌握字词,使困难的文言字词学习变得活泼有趣,符合六年级学生特点;三是深化领悟阶段,在同学和老师的渲染下,学生脑海里有了山市美好景观的画面,此时学生美读,可能掀起一个高潮。四是激趣探究阶段,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科学知识。五是作业 布置阶段,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的科学成因,既是对课文的巩固和延伸,又是对探究习惯的督促检查。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教学难点 :山市的有关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同学们,感觉到秋天已经来到了吗?天空中秋风飒飒,秋雨潇潇,田野里枯枝颤抖,黄叶飘零,一派秋的庄严。是啊,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一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这种自然现象就是海市蜃楼。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我们不得一见的遗憾。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这种奇特的景观。
板书题目作者,学生记住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二、诵读施标:
1、初读感知阶段: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标划生字词,并听出师故意读错的生字。然后打出电子词典,指定一学生领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2至3遍,力争读得声音饱满,通畅无阻。
读完之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自主学习阶段:
老师先学了这篇课文,觉得这篇课文的目标可以有这两个。大家看同意吗?
打出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3师布置自学任务,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三幅画面。比一比谁理解得快。时间8分钟。
3、讨论反馈阶段:
○4师生、生生之间以做游戏的形式来检查词句理解情况。
游戏:
甲:我来问,你来答。
某词的意思是什么?
乙:这个问题难不倒我。
……
师与一学生合作举例。如:
师:我来问,你来答。
山市高潮时出现的“危楼”是不是指“快倒的楼”?
生:这个问题难不倒我,“危楼”指的是“高楼”,它还站得好好的。
师:这座高楼是几间的几层的?里面的人在干什么?
生:五间的、数不清几层的。里面的人有的靠着,有的站着,干什么的都有呢!
师:它是怎么一步步消失的?
生:先渐低再渐如常楼渐如高舍,又倏忽如拳如豆消失了。
师:“危楼”一词在哪诗里还学过?
生: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
然后学生之间热闹游戏,快乐掌握。师巡回听听。
○5请学生根据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一两名学生描绘出画面。
师借机描绘:
你不经意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突地出现青塔白楼,楼阁殿堂,街道里巷,并且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然后一阵大风,尘土飞扬,烟雾弥漫,只剩下那座高楼,灯光点点,人影屑屑,可是只一会儿,楼渐低,减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见。的确是很神奇啊!
这么美好的景观,我们得用同样美的朗读读出来。引入下一阶段。
4、深化领悟阶段:
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投入感情,放飞想象,如醉如痴,物我两忘。
5、激趣探究阶段:
○6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师生共同想办法探索“山市”成因。
师引导:这样的美景,古人却给它起了个瘆人的名字“鬼市”,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点拨引导:古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所看到的现象无法做出解释。另外,多年的迷信思想的控制,叶使人们相信真有所谓鬼神。可是现在,科学的巨手早已揭开了这种景观的神秘面纱。同学们,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了到更多海市蜃楼的知识呢?
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然后明确:可以通过、上网、《物理》课本、《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
学生快快行动,,看谁先查到谁读出来。
师引导:你明白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了吗?这个解释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同学们,要做明白人,就必须自己动手,探索研究。
那么,交给大家一个光荣的任务:六人一组,课下查阅资料,得到海市蜃楼的有关知识。然后整理成文,给蒲松龄写一封信。
三、作业 布置:
请学生查阅资料后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
板书设计 :
要求学生记下板书上的几读,用于以后的文言文学习。
山市
蒲松龄
初读:
大声读:
默读:
想象读:
美读:
背读:
初中七年级语文《山市》优质教案篇2
《山市》教案设计示例
学习目标:
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感知“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课文感知: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描绘过许多奇幻的神话,沙漠中一夜之间建筑起宏伟的宫殿,美丽的城池,这些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伟大产物,但我想也是古时候的人们对未知的海市蜃楼的描绘与神化。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孤塔耸起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检查预习,大屏幕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须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骤。方法适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览全文,了解全貌②逐词逐句,通懂其义
a.识记生字词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体味探究:
①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②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展开想像,自主讨论:
①山市形成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④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通过语言或图画描绘山市的奇伟景象)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拓展延伸:
①请用自己的话向同学和老师们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②续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科学阐释或相关故事。
③可以读读蒲松龄的其他文章,了解其创作风格
初中七年级语文《山市》优质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变化的过程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培养学生组织、想象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变化的过程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组织、想象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恰当导入
口述:今天来到这里是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到山东的深山老林里去走走。听说那里出现了一种类似于“海市蜃楼”的奇景,当地人称它为“山市”。怎么样,大家有没有兴趣与我合作,共同完成这个采访任务呢?那就让我们出发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掌握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谈谈对山市的初步印象。
三、分步品味
1、体会山市之“变”。
⑴ 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时间都很短暂,看来山市是瞬息万变的!(板书“变”)
⑵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市呈现出怎样的景象?
⑶ 山市变化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2、想象山市之“奇”
⑴ 让学生分组分阶段谈所看到的山市奇观,派小记者下组进行采访。
要求:
① 小记者采访前要做到心中有数,列好采访提纲;采访时要及时总结,做好采访笔录。教师提供“采访提纲”,小记者按“采访提纲”进行采访。
② 目击者尽可能向小记者提供多的细节。
⑵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小记者交谈,总结小记者所了解到的山市胜景,奇妙无穷。(板书“奇”)
3、品味山市之“美”
⑴ 学生朗读一段课文,教师有感情地描绘一段,师生共同回味所采访到的山市奇观(辅以图片欣赏)
⑵ 师生评说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词语、句子体现出来。(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暗然缥缈)山市胜景被这些语句描绘得美不胜收!(板书“美”)
四、深入研讨
1、欣赏烟花绽放情景的影片,然后思考:作者记录山市之景,如此变幻、奇特、美丽,在写作方法手法上有没有让我们借鉴的地方?
2、为什么那时侯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世界上真的有鬼吗?
五、课堂练笔
让学生用笔有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描绘烟花绽放的全过程。师生共评。
六、作业布置
1、课外请教老师或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优美词语。
【板书设计】
山市
蒲松龄
变 奇 美
忽 孤塔 高插青冥
无何 宫殿 开端 碧瓦飞甍
未几 城郭 发展 高垣睥睨
既而 危楼 高潮 风定天清
逾时 高舍 结局 直接霄汉
倏忽 拳豆 暗然缥缈
按时间顺序 抓特征 语言美
【采访提纲】
请你采访一下山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阶段目击者。
提出下列问题:
1、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2、它有变化吗?怎样的变化呢?
3、你觉得这些景象美吗?美在哪些细节?
初中七年级语文《山市》优质教案篇4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引导]
《山市》是一篇文言文。本文以时间为序,用精练生动的语言,具体详细地描绘山市虚幻奇丽的景象和山市从形成、发展、高潮和消失的全过程。
学习本课主要以诵读为主,以积累材料培养文言语感为重点,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对本文所涉及的“山市”这一科学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进行适当的研究。应学会观察自然景观的变化,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描绘景物的画面。
[典型例析]
例题:解释下列句子中虚词“然”的意义及用法。
⑴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⑵然数年恒不一见。( )
⑶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 ) ⑷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
解析:本题意在指导学生对虚词“然”的意义及用法的理解和掌握。
①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
②词尾,常附于形容词之后,有“……的样子”的意思。
参考答案:⑴“……的样子”⑵“但是”、“可是”⑶“……的样子”⑷“……的样子”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
《山市》选自 作者 ,字留仙,世称“ ”, 代文学家。本文描写了变幻莫测的 ,作者行文以“忽见、 、 忽、 、 、倏忽”等表时间性的词语来贯穿全文,使文章层次显得很清晰。
请你写出你所熟悉的一则《聊斋志异》中的故事。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青冥( ) 2、飞甍( ) 3、高垣( ) 4、禅院( )
5、逾时( ) 6、连亘( ) 7、倏忽( ) 8、窗扉(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然数年恒不一见( ) 2、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 )
3、往来屑屑 ( ) 4、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 )( )
5、连亘六七里 ( ) 6、或凭或立,不一状 ( )( )
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8、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 )
9、见山上人烟市肆( ) 10、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 )
四、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见宫殿数十所 b、 层层指数
然数年恒不一见 数至入层
c、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d、或凭或立不以状
又闻有早行者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3、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4、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训练二
一、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按音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数年恒/不一见。
b、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a、 然数年恒不一见( ) b、 见宫殿数十所( )
尘气莽莽然 ( )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c、 始悟为山市 ( ) d、又闻有早行者(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 )
三、把下列这段话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括号中。
孙公子禹年同人饮( )楼上,(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相顾惊疑,( )念近中无此禅院。
四、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山市》是以 为顺序,描绘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请填写出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
“山市”的形成阶段:
“山市”的发展阶段:
“山市”的高潮阶段:
“山市”的消失阶段:
五、本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山市的生成和消失的全过程,极富有想象力。请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开启你智慧的大门,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想一想:孤塔的低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城上有楼吗?城中街道怎样?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
根据上述提示,以课文的描写为基础,展开合理的想想,用白话文扩写山市变化的任
何一个阶段。(只选一个)字数不少于200字。
【探索时空】
[热点话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成为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第四单元的五篇课文围绕“自然。•科学•人文”这一主题,选取了各类文质兼美的文章。
学了本单元的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本领?获取了什么信息?了解到
哪些当今正在探索的科学领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大胆地发表你的见解。
[研究与思考]
一、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
1、请你连续观测一周天上的云彩,同时写下自己对天气的判断与实际的天气情况,以培养自己“看云识天气”的能力。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2、查阅资料,搜集有关天气方面的谚语。(不少于10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二、在动物世界里,人们总是认为不少动物有冬眠的习性。而很少有人知道有些动物却在夏天睡大觉,有夏眠的习性。请认真阅读下文,你能从中了解哪些动物夏眠。你还能写出4—5个冬眠的动物吗?
夏眠动物
庄炎
在动物世界里,不少动物冬眠。而有些动物却在夏天睡大觉,有夏眠的习性。
蜗牛不仅以冬眠来度过严寒,而且还用夏眠来抵御酷暑和干旱。在非洲大沙漠里的蜗牛,每当盛夏来临时,它就缩进壳内,钻到沙砾中藏起来睡大党。待到天气转凉时,它才从沙砾中爬出来活动。
在撒哈拉沙漠里有一种大蜘蛛,夏季来临,它会自己挖一口直径2.5厘米、深40厘米的井,并吐丝在井口处结一张大网,以遮挡夏天炽烈的阳光,然后躲进井底酣然入睡。
非洲的一些沼泽里生活着一种奇怪的鱼——肺鱼,它既有鳃,还有肺。每当夏天旱季到来时,降水稀少,沼泽干涸了。这时,肺鱼便立即钻进泥地里,它体表皮上渗出一层粘液,使自己的身体同泥洞间覆上了一层衬里。嘴的四周留有一个小孔,直通外面,让空气进到里面,就依靠这个孔,用肺进行微弱的呼吸。肺鱼能在泥洞里生活上好几个月,不吃不喝,依靠自己体内储备的脂肪维持生命。雨季再次到来,沼泽地带充满了水,肺鱼重新回到水里,恢复过去的生活。
生活在多瑙河沿岸水域里的泥鳅,到了夏天河水干涸时,它就钻进泥浆里进入夏眠状态,只靠它那特殊的肠子来呼吸空气,维持其生命。
热带河流和沼泽中的蜥蜴、蟾蜍、陆生龟类,在炎热的夏季,就钻进淤泥底下或岩石洞穴中,不吃不动,睡上两三个月。西班牙有的乌龟和草原龟,在缺食少水的夏季,会蛰伏在岩石的窟窿里不吃不食达数月之久。
鳄鱼虽有水陆两栖的本领,但在非洲,当夏季河流干涸的时候,也只好躲进泥土里不再出来,一直要到大雨降落之后,再回到河中翻波掀浪。
兽类中也有夏眠的。中亚有一种以植物为生的黄鼠,一旦发觉植物机体内严重缺水,马上连睡8个月,人们称之为贪睡的“懒汉”。在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岛上,有一种箭猪,素以蚯蚓为食,到了炎夏,蚯蚓几乎绝迹,它只得用夏眠来熬过艰苦炎热的日子,直到夏天过去,才醒来觅食。马达加斯加有一种狐猴,由于夏季炎热无雨,它只得以夏眠来躲过酷暑。在南非西部,有一种个头肥大的野兔,它体内脂肪丰富,畏暑怕热,所以,它在盛夏两个多月,几乎不吃东百,整日躺在洞里睡大觉。非洲有一种夏眠狗,十分怕热,在三伏天里,它总要找一个凉爽的避暑地,一觉睡上二十多天。
在北美洲,每当酷暑到来的时候,某些地区的花粟鼠和带有斑纹的松鼠,一反蹦蹦跳跳的常态,将身蜷缩起来,躺在自己用树叶铺成的“卧室”中酣睡不醒。这时候,它们的身体冰凉,仿佛死了一般。过了一段时间,当暑威渐消、天气转凉的时候,这些小家伙又活跃如常了。
上面提到这么多的夏眠动物,奇怪的是海水鱼类是没有夏眠的。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高温、干旱和缺少食物,是造成动物夏眠的外界因素。那么,动物夏眠有没有体内的内部因素呢?科学家用肺鱼做实验,试图在这种动物体内找到一种能引起睡眠的激素。结果,科学家在肺鱼的脑组织中提取到一种物质,将它注射到老鼠体内,老鼠很快进入睡眠状态。目前,科学家正在深入研究这种物质,使之能帮助千百万人摆脱失眠的痛苦。
请你举出冬眠的动物,至少四种。
《山市》训练一
一、《聊斋志异》 蒲松龄 聊斋先生 清 山市蜃楼 无何 未几 既而 逾时(略)二、mīng méng yuán chán yú gèn shū pìnì 三、经常 青天、天空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匆匆 同“无” 高 连绵不断 有的人 靠着 同“才” 突然 于是 店铺 广大 隐隐约约 四、d 五、1.看见几十座宫殿,青绿色的屋顶,高高的屋脊好像要飞起来的样子。2.城中有像楼一样的、像厅堂一样的、像街巷一样的,景象清晰地出现在眼前。3.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的人倚靠着、有的人站立着,形状各不一样。4.突然间变得像拳头、像豆粒,于是什么都看不见了。
《山市》训练二
一、d 二、a.但是、可是 ……的样子 b.几 点数、计算 c.是 当作、成为 d.的人 的 三、于 他们 孤塔 孙公子与同人 他们 四、时间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遂不可见。” 五、略
初中七年级语文《山市》优质教案篇5
【内容分析】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材简析】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用已有的人生经验去与之共鸣是赏析文言文的必要手段。对初一学生而言,要让他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体会感情,进入意境,引起共鸣实属不易。那么,利用开展趣味的记者采访活动的方式,有助于对学生情绪的调动和氛围的营造。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辅以画面、音乐、朗读,也会有所帮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希望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几十个字,更多的,我希望这些孩子能在这堂课中从中国古典文学中体会到“美”,能够自觉地去挖掘“美”,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以“小记者”采访及“目击者”被采访、讨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新鲜感的驱使下不断诵读、体会、表达,从而进入角色。训练其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教学设想及策略】
1、情境教学法:儿童心理学家卡哈娜指出:如果儿童在学习前情感已做好准备,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则他的思维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是有效发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途径,故选择以小记者采访的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在采访与被采访的氛围中,情感被同化,加以诱导。采用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者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帮助者、搭档”,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气氛。
采用多媒体手段,运用情境教学、愉快教学等方式方法创设情境,增强形象性,从视听角度刺激学生感官,引发其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实施巴甫洛夫经典性学习条件作用学习说:刺激──反应──假设──突破的理论,即让学生触及现象,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学生评议,不标准的答案让学生采用归谬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发现错误,以便强化能力。
3、寓教于乐,知识迁移。
以“以人为本”为教学指导思想,强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创设自由探究、平等讨论的氛围。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因此培养他们的能力最好的途径是:加强迁移能力的训练。
4、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表现空间。
在领悟美的本质这一过程中,请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交流,并逐一展示、共同品味;教师要注重学生表述中思维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从新的方向、新的角度、新的途径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特的思考能力和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媒体设计】
课件特别注意了整体界面的风格,因为课文是文言文,背景就选用的是与其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背景音乐采用的是中国古典民乐,字体采用的是楷书、隶书、行楷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这样的气氛可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而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进入课文的意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课文。
多媒体设计成可交互式。在教学中,课件与教师讲解交替应用,通过对幻灯片的随时编排,可使放映顺序与教学顺序一致,根据学生特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展示。
【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培养学生的想象、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变化的过程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辅助 教学札记
激趣导入 导语:各位同学,你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首先,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深圳电视台的一名记者。瞧,这是我的记者证。今天来到这里,是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到山东的深山老林里去走走,探访一下,制作一期节目。听说,那里出现了一种类似与“海市蜃楼”的奇景,当地人称它为“山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与我合作,共同完成这个采访任务呢?好,你们这么热情,我更有信心了,那就让我们出发吧! 教师转换身份成为电视台记者,邀请学生进行采访、节目制作工作。激发学生的探询心理,能怀着好奇心,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2),画面出现水墨山水图景,增强教学直观性、形象性。 2分钟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全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参与到各学习小组中进行辅导。纠正个别错误读音。针对学习小组提出的疑问适时点拨。
3、体会山市之“变”。
① 学生动笔,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字词,作出记号。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引导其作出正确的解释。
明确:共同的特点──时间短暂。所以山市奇景是变幻莫测的。突出“变”。
②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市所呈现的景象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找描述景象的关键词。针对学生回答,穿插字音、词语含义的进一步纠正与明确。(如:飞甍、城郭、高垣、睥睨、连亘、霄汉等)
③ 引导学生明确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能抓特征,用关键词语概括。明确:山市变化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是一个由小变大,由大变小的全过程。
1、学生通过听读课文,把难懂的生字词注音。
2、分学习小组自由朗读课文,相互质疑、相互帮助,思考对山市的初步印象。
3、学生个人朗读,理解,讨论,提问解答。
① 学生们可能作出的回答有:忽见、数年、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② 学生读相关句子,找出相关描述景象的词语,自由发表看法。
可能作出的回答有:孤塔、禅院、宫殿、碧瓦飞甍、城郭、危楼、常楼、高舍、如拳如豆等。
③ 经解释、分析,由畅所欲言到深入思考。真正感受山市的变幻莫测。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3),可以突出重点文言字词的读音、解释,进一步加深印象。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4),课文结构以及教学重点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整体感知。 学生的回答可能出现误解。若出现带或类似的回答,可引导学生采用归谬法,通过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语言组织严谨来解决。(8分钟)
探究想象 1、过渡:山市真是奇妙无穷,令人叹为观止。我
简直眼花缭乱,看也看不过来了。好在有大家和我一起亲眼目睹这难得的美景。只好向大家求助。我们一起来分工合作,好不好?
2、想象山市之“奇”。
① 让学生分8个学习小组扮演“目击者”。分阶段谈所看到的山市奇观,提供“小组讨论提纲”。(见“资料卡片一”)
② 选8名学生扮演“小记者”。到各组进行采访。传授采访基本技能,提供采访提纲。(见“资料卡片二”)
③ 教师扮演“大记者”角色。以采访的方式与小记者交谈,了解他们的采访收获。
问题组:
1、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采访所了解的山市奇观吗?
2、你觉得这些景象美吗?美在哪些细节?
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进一步边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含义,边借助图片加深印象,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总结为山市景象“奇”。 1、过渡。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想象山市之“奇”。
① 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扮演“目击者”。按“小组讨论提纲”互相描述所看到的山市其中一个阶段的景象。“目击者”尽可能表达清晰,提供多的所看之景的细节。讨论交流,互帮互助,疏通文意,抓住重点。
② 8名学生充当教师(“大记者”)的`助手,接受培训,依据采访提纲,分别到各小组去进行采访工作。采访目击者,及时总结,作好采访笔录。“小记者”注意明确任务,语言精练。
③ 小记者们根据采访笔录汇报所了解的山市景象。注意到的美景可能会有: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往来屑屑、历历在目、孤塔等。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5、10),提供小记者“采访提纲”、板书。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6、7、8、9),将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的壮丽奇特景象显现,加深词语理解。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作记录、与人沟通能力、围绕中心阐述话题。
若出现带*或类似的回答肯定有独创思维的回答,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典型特征来总结概括。(25分钟)
研读赏析 1、过渡:今天,真的要感谢大家!在与大家合作采
访的过程当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个变化无穷、奇特神秘、美不胜收的山市蜃景。我要制作的节目初步构思出来了,大家愿不愿意与我一起回味一下?
2、品味山市之“美”。
① 学生赏读课文。
② 教师描述美景。 1、过渡。学生进入欣赏美的状态。
2、品味山市之“美”。
学生伴随着影片欣赏,朗读一段课文,教师有感情地描绘一段,师生共同回味所采访到的山市美景。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11),画面、音乐、朗诵共同构成一种美的意境,让学生多角度地感知美。 (6分钟)
拓展延伸 1、过渡:带着这些详实的资料和这个变、奇、美的山市,我想我们是满载而归了。然而临走前还心存疑问。为什么古代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嫩?难道这世界上真的有鬼吗?
2、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由选择角度在课外查阅资料或向有关学科教师请教,探究“山市”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1、过渡。学生思考、议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引导明确:古代的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才归结为鬼在作怪。实际上我们现代科学已经完全能够解释这一现象了。
2、可以自由组成研讨小组。搜集相应资料或故事,讨论、探究其中科学道理。 (2分钟)
反思小结 1、过渡:初次与大家一起采访,大家就与我合作得如此默契、愉快所以想送给大家一个小礼物。
2、思考下列问题:
① 烟花绽放的全过程美丽却短暂,怎样把这一瞬间的美丽永远留存下来呢?
② 从《山市》当中你发现了什么可借鉴的写作方法吗? 1、过渡。欣赏烟花绽放的美丽情景。
2、自由发表个人见解。比较明确:
① 留存方式。有很多,但从这堂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更具有想象空间。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象中会更美。
② 写作方法:按时间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 展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12、13),欣赏烟花绽放情景。明确任务布置。 (2分钟)
【资料卡片】
1、小组讨论提纲:
第一组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山市“开端”阶段的景象。
从“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到“始悟为山市”。
第二组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山市“发展”阶段的景象。
从“未几,高垣睥睨”到“城市依稀而已”。
第三组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山市“高潮”阶段的景象。
从“既而风定天清”到“或凭或立,不一状”。
第四组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山市“结局”阶段的景象。
从“逾时,楼渐低”到“遂不可见”。
2、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请你采访一下山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阶段目击者。提出下列问题:
⑴ 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⑵ 景象有变化吗?怎样的变化呢?
⑶ 你觉得这些景象美吗?美在哪些细节?
【任务(作业)布置】
1、课外请教老师或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2、请借鉴《山市》的写法,有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描绘烟花绽放的全过程。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山市
蒲松龄
变 奇 美
开端 忽 孤塔 高插青冥
无何 宫殿 碧瓦飞甍
发展 未几 城郭 高垣睥睨
高潮 既而 危楼 风定天清
逾时 高舍 直接霄汉
结局 倏忽 如拳如豆 暗然缥缈
按时间顺序 抓特征 语言美
初中七年级语文《山市》优质教案篇6
《山市》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章,到今天为止,文言文教学一直没有什么重大的改变,这一次我设想还是要把文章的内容弄懂,我常用的整体阅读方法有学生自己看课文下的注解,朗读,老师的讲解,这么多种方法里,最常用的还是老师的讲解,我设想是先通过朗读,再通过学生自己看注解来解决一部分,然后老师再讲解一下,这样大部分的内容学生是可以理解的。最后老师再询问是否还有存在的问题来扫清一些学生个别的问题。
首先,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虽然正音没问题,但朗读的节奏存在问题比较多,所以,我范读了一遍,然后学生读,读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对于课文下的注解,昨天已经让学生回家把课文下的注解和文言文的原句对号入座——之所以采取这种方法,因为平常有些学生经常直接抄录整句的翻译,学生反而没有很好地了解注解。对于课文的翻译,虽然学生已经预习,上课时翻译时遇到的困难似乎也不多,但是很让人恼火的是时间依然是不够的,还是用了一节多。
也不知道别人通过大量的朗读之后,学生到底对翻译懂还是不懂?懂多还是懂少,因为我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提出翻译中还存在的问题的——应该说这样做,对词语积累更为全面,但总的说,用的时间超出了课时规定,也不知道别人到底是怎么教的?他们到底在时间和对课文理解方面怎么做出平衡?教学要求不要逐句翻译,面面俱到,但哪些内容可以省略呢?有些词语翻译存在问题,比如不理解和过于模糊的理解,会影响整篇文章的理解,就算稍微讲解一下,也要用去这么多的时间,不要说什么具体的语法。
今天本来想通过《山市》一文中的"七个时间词,把昨天教学目标巩固一下,但由于时间不足,我只让学生点出时间词,没时间和昨天学的教学目标联系起来,这失去了一个比较好巩固的机会。
现在很棘手,文言文教学一直教似乎一直一个样,可能不知道具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改变就没有目标,最好是去看看别的学校的老师怎么教,可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在教法上可能差距比较大,也不知道能得到是什么样的效用,何况我现在很少去听课,要去听听看。
首先,朗读前要预设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的放矢。在这一堂课中,我围绕文章重点预设了一些问题,例如“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等。
其次,要合理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我们老师不能轻意说学生的回答错误或不正确,否则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因此而遭扼杀。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文章表现了王羲之消极的人生观。我没有表示否定,而是赞扬他的观点。对于这样的问题,开放性比较大,我们老师应求同存异,不必拘泥于参考资料上的固有的见解。
再次,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例如“齐读”、“分小组朗读”、“学生个人演读”等。我在这堂课中就灵活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课堂不呆板,显得有变化,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力。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对课堂上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学机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力。例如,有学生提出“所以”的意义和用法,还有学生回答“优秀”、“天朗气清”,或者提出一些其它的问题。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采取朗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朗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兰亭集序》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另有学生告诉了他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又如“所以”一词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在朗读中自己解决了。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学生在朗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增加积累,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背诵活动,如果学生在这节课中能够当堂背诵全文,那么,即使没有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是一节成功的朗读教学课。
当然,教无定法,朗读教学法也不是,因文因人施教才是最好的方法。
推荐访问:七年级 教案 语文 山市课文原文朗读 山市阅读答案 山市阅读题答案 山市原文 山市选自哪里 山市节选 山市的作者 山市的主题 山市教案设计 山市原文朗读
热门文章:
-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12篇2024-12-04
- 小班卫生教案8篇2024-12-03
- 劳动技术教案篇9篇【完整版】2024-12-03
- 2023年小学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教案9篇【通用文档】2024-12-02
- 体育活页教案模板4篇2024-11-28
-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范本3篇【通用文档】2024-11-28
- 中班安全教案10篇2024-11-28
- 关于分数的意义教案3篇2024-11-27
- 2023年度三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样本5篇(范文推荐)2024-11-27
- 2023年《草船借箭》教案12篇2024-11-27
相关文章:
-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3篇2022-08-23
- 2022年度七年级美术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我为校园添色彩》教案2022-09-13
- 七年级历史教案7篇(精选文档)2022-11-25
- 七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2022-11-27
- 北师大七年级政治公开课教案2022-11-27
- 小学数学教案作业检查总结2022-09-05
- 数学教案检查情况小结(例文)(精选文档)2022-09-05
- 小学英语组教案检查小结【精选推荐】2022-09-05
- 小学语文备课作业检查总结2022-09-05
- 教案建国以来我国取得重大成就2022-10-18
- 语文主题学习是什么(全文完整)2022-10-09
- 语文主题学习感悟(2022年)2022-10-17
- 2022年学校语文组工作计划五篇(2022年)2022-11-14
- 语文教学课堂流程设计最新五篇2022-11-16
- 小学语文教师总结4篇20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