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初中欣赏课音乐教案9篇(精选文档)

发布时间:2023-10-19 13:55:08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中欣赏课音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让学生知道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同时认识非洲鼓、马林巴等代表性民族乐器。2、聆听《布隆迪—鼓舞》片段,让学生能够模仿简单的非洲音乐节奏。3、能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欣赏课音乐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欣赏课音乐教案9篇

初中欣赏课音乐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让学生知道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同时认识非洲鼓、马林巴等代表性民族乐器。

2、聆听《布隆迪—鼓舞》片段,让学生能够模仿简单的非洲音乐节奏。

3、能以积极的态度感受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喜爱非洲音乐,并知道非洲音乐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非洲音乐的主要风格特点,并能够模仿简单的非洲音乐节奏。

教学难点:

非洲音乐的主要形态及节奏的练习体验。

教学用具:

PPT课件、非洲鼓、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教师直接演唱《非洲赞歌》引出课题。师:老师演唱一首歌曲,同学们猜猜它是哪里的歌曲?(老师拍非洲鼓演唱).

2、说说你眼里的非洲。师:那你们眼里的非洲是怎样的呢?非洲给你们什么印象?

3、介绍非洲的人文风景.

(二)新课 :

一、歌唱中的灵感

⑴欣赏《非洲赞歌》;

①欣赏音乐片段一;

②请问:你在这段音乐当中感受到什么?

师:现在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说:你在这段音乐当中感受到什么?

③欣赏音乐片段二;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欣赏:(出示幻灯片):

1、旋律、节奏、歌词有什么特点;2、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⑵学生演唱《非洲赞歌》

1、学生学唱。

2、欣赏提示:

①这首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

旋律简单、乐句短小。

②注意感受该歌曲的伴奏乐器的音色特点?

师:这是非洲的木琴,名字叫做马林巴,是非洲常用的一种打击乐器。③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说唱结合。师:在非洲,音乐不仅仅用来演奏,还常常模仿语言传递信息。请再听一遍《非洲赞歌》的开头部分。歌词与乐器的节奏、音高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并得出结论:乐器模仿歌词。

二、乐器中的灵感——鼓

1、观看世博视频引出——鼓

2、出示图片,简单介绍非洲鼓及其功能。师:非洲鼓的大小、形态不一,具有自己民族特色,无论是制鼓的材料,还是演奏的技巧都是独特的。鼓在非洲被誉为—非洲音乐之魂。

3、欣赏《鼓宴》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鼓乐《鼓宴》。在欣赏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音乐中节奏的变化。

三、节奏中的灵感

(1)单线条节奏练习。

1、拍打出《鼓宴》基本节奏;

2、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3、节奏练习。

(2)多线条节奏练习。

1、用手把三条节奏分别拍出来。

2、分组练习。

3、合奏。

4、加鼓合奏。

四、舞蹈中的灵感

1、欣赏视频片段。

2、概括非洲舞的特点。

动作简单随意,热情奔放,具有号召力,舞蹈时常常光脚。他们祭祀,欢庆、娱乐、狩猎、战争、表白等等都舞,舞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生活就有节奏,有节奏就有舞蹈,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

(三)总结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四)灵感拓展。

问:非洲音乐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组织学生积极发言。

(五)课堂小结。

结语:在现代音乐生活中,爵士乐、摇滚乐、拉丁音乐都有着非洲音乐的深深烙印,非洲音乐灵感无处不在。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去感受了激情的非洲音乐,同学们在触摸非洲音乐灵感的同时,也让老师触摸到你们敏锐的音乐灵感,希望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灵感去生活、去学习,不断开启灵感之旅!下课

初中欣赏课音乐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歌唱。

2、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敢在同学面前大胆自信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创作与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组织能力。

4、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并用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活动。

重点、难点

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

理解歌曲的文化情感内涵,对其进行创作与表演。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春晚解说词背景音乐:《春节序曲》 《再见警察》 《手牵手》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

发声练习

二:导入,实践体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吗?

生:喜欢!!

师:春晚开始的时候放的那首曲子叫什么?

生:春节序曲

师:在春晚出现次数最多的歌曲节目是什么?

生:难忘今宵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演唱一下《难忘今宵》

师:刚才老师演唱了《难忘今宵》,大家看一下黑板,我们刚才发声练习时练习的这五个音。a i y o u这是意大利语中的五个元音。尽管是意大利语,但这五个元音在中国歌曲演唱中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打开我们的课本,看一下每一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与哪个字母有联系。

生:o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练习一下"o" 。

师:下面老师再给大家演唱一遍。大家要仔细的听一下每一句最后的一个与o有联系的长音。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演唱一下歌曲的旋律。

钢琴伴奏演唱旋律。

师:我们的旋律演唱先告一段落。下面,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知道的歌词作者?

生:方文山林夕

师:他们写过很多风花雪月的歌词。但他们很少写自己关于祖国的词。

因为祖国很难写,中国很大有56个民族。热爱祖国这四个字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者不同的理解。那位同学能用简单的语言说一下我们的祖国?什么能代表中国?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中国的人民是什么样?中国人民对朋友什么样对侵略者是什么态度?

三、结束。

初中欣赏课音乐教案 第3篇

教学理念及设计思路:

歌曲《斑鸠调》是江西安远的民间小调,也是当地节日歌舞活动中的一种传统“灯歌”。

将“灯歌”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作为本课的知识点和动点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调动学生听觉的动、视觉的动、全身的动。使学生在动中体验,在动中喜悦,从而真正了解江西灯歌的音乐与舞蹈特征。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欣赏法、视觉图像法、参与体验法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唱”、“看”、“做”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亲身体验从感性认识到理解接受。本课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去发现问题、学生互相交流讨论问题,采用交流重于传授式教学。并将难点教学融入兴趣中,与学生在反复对答演唱中,师生互动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难点。

教学过程:

一、走进江西

展示一幅瀑布画面——庐山瀑布,请学生介绍江西人文,景色等。(设计意图:音乐是人文的一个严重领域这一理念。体现人文、学科的交叉,使学生加深对江西的了解。)

二、感受江西民歌(播放歌曲)

1、《江西是个好地方》。

2、《请茶歌》。

3、《斑鸠调》。

提问:歌曲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曲中有哪几种动物在歌唱春天?你们能模仿这几种动物的叫声吗?

(设计意图:体现课标内容弘扬民族音乐,通过欣赏几首江西民歌,使学生了解和心爱江西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江西的兴趣。)

三、学唱民歌

1、教师范唱《斑鸠调》,学生随音乐唱出动物的叫声。

2、请学生解放分组互相演唱并讨论歌曲的音乐特征:节奏、旋律、歌词、演唱形式等。

3、学生演唱第一段,教师伴奏询问学生哪一句最难演唱,为什么难唱?

4、出示难点旋律:

A、范唱难点旋律。

B、指导学生边唱边按旋律的凹凸用手指画出旋律线。

C、师与全体学生对答演唱难点部分。

D、师与个别学生对答演唱难点部分。

E、教师伴奏难点部分。

F、教师伴奏难点部分。

5、放全曲伴奏带,提问:《斑鸠调》适合在什么场合演唱?并介绍“灯歌”。

6、音乐活动:

教师伴奏《斑鸠调》第一段指导学生模拟一场“灯歌会”。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参与体验,在课堂上“动”起来。调动学生听觉的动、视觉的动、全身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四、小结:

教师小结,放录音《江西是个好地方》,学生在歌声中离开教室。

初中欣赏课音乐教案 第4篇

一、课题阐述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下面就教材、 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五方面谈谈我的课堂教学构思:

二、 教材分析

《银屏之歌》所在的单元主要是影视音乐,把它纳入初一学生的音乐教材,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视剧,学会分析影视音乐在影视剧中作用,并感受音乐魅力. 表述对主题音乐或背景音乐的认识,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由于电影、电视、多媒体的普及. 学生看过许许多多的影视作品.并对作品中的音乐非常熟悉,但对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很少去分析.因此,我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影视音乐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对本课中的音乐就乐曲风格、演唱方式等做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影视音乐的作用。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陶冶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这其中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是我的教学重点;
而引导学生对本课中的音乐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出影视音乐的作用应该是教学难点。

五、学法

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顺利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准备引导学生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听唱感知,整体把握 音乐这一艺术类别主要是通过听、唱的手段来感受内涵、体味情感,又加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理解的前提是感知,而听唱是学生感知的一种基本手段。

2、对比分析,获得知识 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探究现象,获得知识。

3、亲身体验,验证结论 将自己探究中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从而实现能力目标。

六、教法

同时,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得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我的教学方法是:

1、视觉图象法:

在乐曲欣赏的同时,配以电视剧照,给学生视听结合,这样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影视音乐。

2、体验法:

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准备创设情景,让学生以相同的剧情体验恰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表演的作用。

七、教学环节

在对教材具体分析、 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制定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导入环节

上课后,播放《好汉歌》 歌曲录音,同时播放《红楼梦》中的影视片段,观察学生的反应,学生们窃窃私语,偷笑,说是不是老师放错了,提出画面与音乐的不协调, 为什么不协调?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接下来引导学生去探究:

《好汉歌》 反应的是什么人物形象?

《红楼梦 》又应该用什么风格的音乐呢?

这种设制悬念、层层引入的方式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亲生体验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去主动学习的理念,也给予学生交流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音乐在影视中,对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 银屏之歌,标签:初中音乐说课稿,音乐说课稿,

二)感受体验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对剧情所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我选取了歌曲《雪绒花》在电影《音乐之声》中两次出现的不同效果来让学生做对比分析。

教师先教唱电影插曲《雪绒花》,引导学生深情的演唱并用手势引导学生随旋律起伏作渐强减弱变化,使音乐更具感染力。接着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演唱,既能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又以唱歌作切入点让学生感悟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情感作用,更为下一步欣赏歌曲《雪绒花》在电影《音乐之声》中两次出现的不同效果作好铺垫。

下一步欣赏《雪绒花》插曲一

上校和他的孩子们,还有家庭教师自已一场家庭派对上演唱《雪绒花》请大家欣赏并思考:在演唱速度,力度和音乐情绪上是怎样的?体现一种怎样的氛围,学生总结:优美。抒情很温馨的家庭氛围

然后欣赏《雪绒花》插曲二

在剧末,二次世界大战时,奥地利被德国占领,上校一家面对敌人枪口,在晚会上又唱起了这首《雪绒花》 在欣赏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合唱的情绪。

这段音乐,慷慨激昂,歌曲使人的心都沸腾了,全场一起高唱 令人震撼。歌曲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唤起奥地利人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通过对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场合,由于速度、力度的不同,它所表现的音乐情绪也不同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总结出影视音乐的第二功能:揭示主题是思想,抒发情怀。这一环节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

三)创作环节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我从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创造的原则出发,分两步完成这一环节。

第一步:音乐与画面

听一段“日本鬼子进村”的音乐,请同学们想像场景

生:大战在即,魔兽争霸等等

提问:这段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什么的作用?

学生总结: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

音乐在影视剧中有这么多的作用,那么我们也来为影视剧配音吧。

第二步:画面与音乐

观看一段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画面片段,请同学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发挥想像,对其进行音乐风格,旋律 速度力度方面的创编。

这段画面开始猫在睡觉,老鼠悄悄地从猫身边走过,却不小心踩到了猫最后猫开始追逐老鼠的场面

教师给出三段音乐进行选择:一原配音乐 二《野蜂飞舞》片段

三《致爱丽丝》哪段更合适,说说为什么?

最后欣赏原作,进一步感受主题影视音乐与剧中人物形象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本环节活动中,激发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影视音乐的第三功能: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

四)提升环节

虽然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因年龄关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不够成熟,老师的提升是升华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首先,要明确什么叫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音乐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

其次总结影视音乐的作用:

1、揭示主题思想,抒发情怀

2、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3、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

4、说明影片的时间和环境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 银屏之歌,标签:初中音乐说课稿,音乐说课稿,

5、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体会,去运用。

模拟课堂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影视剧片段,请大家听一听我为它配的音乐好不好,听完之后,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播放《好汉歌》歌曲录音,画面却是《红楼梦》中的片段)

(学生们窃窃私语,偷笑)

生:画面与音乐不协调

师:《好汉歌》里唱的是《水浒传》里侠肝义胆的铮铮好汉,而我们看到的《红楼梦》片段表现的却是女性的柔美, 这二者匹配肯定是风马牛不相及。

师设问:你认为配什么样的音乐才能刻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意境呢?

生:婉转 优美、略带忧伤

生:柔情似水

师:听一听作曲家是如何为《红楼梦》编配音乐的

(欣赏《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

初中欣赏课音乐教案 第5篇

设计思路: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自豪和赞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红旗颂》体验出歌曲在表达热爱祖国、歌颂祖国情感时的方式,掌握音乐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

2、在学习〈在灿烂的阳光下〉中体会音乐能反映人的情感,音乐作品是时代的产物。

3、能准确而有情感的演唱〈在灿烂的阳光下〉,感知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歌曲的风格、音乐效果及音乐的情感。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演唱,理解把握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的情绪及表现内涵,激发学生对祖的感激和赞颂。

教具: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看图片。

提问:看了图片有何感想?请你用简短的语言来描述?

2、 听音乐〈红旗颂〉情感感受一下

二、欣赏体验

1、导言: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祖国的日趋富强的场面,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由印青作曲的歌曲。

2、出示课题:音乐欣赏〈在灿烂的阳光下〉,播放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

(1)学生欣赏,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 学生哼唱,体会在演唱歌曲时的情绪变化。

三、 演唱感受

1、再次播放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

2、听完这首歌想到了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

3、教师范唱,学生随哼唱主旋律。

4、教师指挥,随音乐演唱〈在灿烂的阳光下〉一遍,学生自己寻找不足之处。

四、分析歌曲的演唱风格、音乐结构图式和表现主题。

全曲分为三段,以A-B-A1的形式呈现。歌曲的A段为3|4拍,旋律具有抒情风格,以中速演唱,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运用十分朴实的语言抒发了对中国共产党创建新中国的感激之情,仿佛是一位年轻人含着深情地在娓娓诉说着长辈给予自己的思想上的启迪。B段的节拍变为4|4,音乐转向进行曲的风格,演唱速度稍快。歌中充满了为祖国的自豪和赞美。A1部分重复A部,激情的把音乐推向高潮。

五、复听乐曲的A部分,请学生跟着唱主题,感受新时期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特点。有感情地齐唱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

六、小结:让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为我们是中国人而骄傲,让我们再一次唱响这首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

初中欣赏课音乐教案 第6篇

教学内容:

一、认识木管乐器

二、欣赏《单簧管波尔卡》、《阿赖城的姑娘第二组曲》之《小步舞曲》、《波莱罗》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的外形、演奏姿势的介绍,音色特点的感受和辨听,使学生对该类乐器艺术特色的了解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二、通过欣赏在不同形式下演奏的乐曲,了解木管乐器合奏、重奏和独奏的功能和作用,感受它们丰富的音色和音乐表现力,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对西洋木管乐的爱好和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及光盘、VCD机及碟片、乐器实物、录音机及磁带

教学重难点:

一、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等木管乐器的辨听。

二、在木管乐器的不同演奏形式中感受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听音乐进教室,感受音乐——培尔.金特《朝景》

2、教师提问:刚才听的乐曲情绪怎样: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3、学生讨论,回答。

4、导入新课:进教室时所听的乐曲是由——长笛吹奏的。

二、新课学习《西洋管弦乐队中的木管器》

(一)师:告别了交响乐队中最大的弦乐家族,我们来到位于舞台中央的弦乐之后的木管乐器家族去作客。

木管乐器的成员比较多,主要有——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它们是西洋木管器组中四件重要的乐器,另外,它们又各有近亲邻属,长笛有个小兄弟叫短笛,双簧管有个兄弟叫英国管。

这些乐器都是用一种精选的木头挖成管状,然后运用吹气发声,所以称为“木管乐器”,它们没有饱满的声音和灵活的力度变化,但它们具有多变的音色,这个家族中的每一件乐器都富有个性。

(二)从形状、音色认识乐器。——播放课件

(1)长笛:观察形状;
听长笛吹奏的音乐片段。

讨论:长笛的音色,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描述长笛的音色吗?

(2)短笛:

(3)单簧管(同上步骤)

(4)双簧管(同上并对比单簧管与双簧管音色的不同)

(5)大管(同一系列的乐器,体形大的音越低)

(三)欣赏由长笛主奏的乐曲《小步舞曲》和单簧管独奏曲《单簧管波尔卡》。

1、欣赏《小步舞曲》

(1)看《小步舞曲》及作曲家比才简介

(2)听、唱两个主题。

(3)听全曲,边分析:

感受乐曲的拍子:3/4拍

感受乐曲情绪、乐器音色

选择乐器,为乐曲伴奏。(除了竖琴外,还能用什么乐器伴奏)

2、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1)简介“波尔卡”是一种二拍子舞蹈。

(2)听全曲,感受情绪。

(3)选择乐器伴奏,跳二拍子舞蹈。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中的重要成员: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同学们通过游戏,听辨了它们的音色,还欣赏了长笛、单簧管演奏的"两首曲子。

初中欣赏课音乐教案 第7篇

一、 教学内容:

1、由课本上的小插图引到社会现实生活的大画面,因地制宜地启发学生在探索、发现身边音乐的基础上,能大胆自信地将自己的发展示出来让大家分享。

2、聆听几段熟悉的音乐并选择与之相对应的生活场景,揭示一个道理:生活中到处都充满音乐,没有音乐的生活是苍白的、不可想像的。

二、教学目标:

1、对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2、对身边的音乐产生兴趣并萌生探索的欲望。

3、掌握探索、发现音乐的基本途径与技巧。

4、将自己对音乐的发现大胆、自信地展示出来。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在学生初步理解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音乐的兴趣;

2、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充分地将自己对音乐的发现展示出来;

3、在教材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四、教学方法:

谈话、交流、讨论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二)导入课题:我们知道,人类的祖先开始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的,在没有任何通讯工具的情况下,他们会是怎样沟通联系呢?(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是通过简单的音节、手势、表情等身体语言来沟通的。他们在共同完成同一个工作时,有什么办法来协调动作的统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呢?比如,筏树。(学生讨论,发表意见)他们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或一定的音节,由一个人做指挥(领唱),其他的人随着他的领导统一了动作、统一了速度等来提高生产效率。这就是歌曲的雏形,也就是民歌的最早形式——劳动号子。在平原上的人们唱的号子种类很多,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劳动就有什么样的劳动号子。在山区上作业的人们唱的是山歌。其实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都是直接来源于生活的。例如:我们在北京旅游去到王府井的小吃一条街,就会听到买卖的吆喝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音乐。

(三)新课:生活中的音乐。

1、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大胆自如地表演自己常听的音乐片段。话题是:生活中的音乐,你会选择不同的时间听不同的音乐作品吗?你会唱你喜欢的音乐作品吗?

2、生活中离不开音乐,我们劳动时离不开音乐、在祭祀时需要音乐,高兴时、悲伤时都需要音乐。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普通人还是伟人、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离不开音乐。从音乐的角度来看,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直接来源于生活。

3、各种生活场景都不能没有音乐,无论是群众集会还是个人休闲,无论是欢庆国庆还是欢送亲朋,无论是商场购物还是车站候车等,都离不开音乐。

4、 欣赏音乐,为场景选配恰当的音乐。(听后学生展开讨论,对比答案)

5、得出结论:音乐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小结本课。

初中欣赏课音乐教案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手风琴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学会更好地运用风箱来表现乐曲,并亲自参与艺术实践和艺术表演。

2、正确的练琴方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快捷准确地练好作品。

三、教学用具:

手风琴、钢琴、音响设备、CD.

四、教学过程:

1、播放手风琴曲《啤酒波尔卡》等3首不同风格的乐曲。

2、总结前一阶段手风琴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读谱错误。(音高、节奏)

2)双手配合困难。

3)时间花了很多,练习效果却不好。

3、教师范奏乐曲《微笑波尔卡》

4、以《微笑波尔卡》为例,讲解怎样练习新乐曲。

(在课堂上讲解四小节)

5、学生展示,并交流学琴感受。

6、教师点评。

7、艺术综合体验活动:演奏《粉刷匠》、《熊猫爬杆》。

1)、作品介绍。

2)、教师范奏。

3)、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练习右手,一组练习左手。

4)、两个声部合在一起。(角色交换)

5)、部分学生双手合奏。

8、教师总结:

美妙的音乐在你我身边,相信通过努力,每位同学都能再现优美的旋律。同学们,加油吧!

初中欣赏课音乐教案 第9篇

教材分析

《电子空间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内容以电声乐队演奏的器乐曲《丝绸之路》、电子琴独奏曲《西班牙斗牛舞》以及声乐队伴奏的歌曲《橄榄树》为主,让学生对电声乐队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音乐材料、音响,初步认识常见的电声乐器及其音色特征。

2.感受与鉴赏电子琴、电声乐队所演奏的乐曲,扩大艺术视野。

3.体验歌曲《橄榄树》所表达的基本情感并学会演唱歌曲。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乐曲:电声乐队演奏的器乐曲《致爱丽丝》。

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为导入新课做好准备。

2.介绍电子音乐的发展。

师:现在是电子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音乐创作和表演领域。那么,人们是如何运用这些电子设备制作电子音乐的?电子音乐又是如何发展的?上节课布置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说说查找的结果。

生1:大约在70年前,美国人约翰·凯奇利用电子管振荡器和留声机进行音乐创作。

生2:法国人皮埃尔利用磁带录音机通过改变磁带速度、颠倒方向、随机剪辑、多轨录音等方法制作一种合成的音乐——具体音乐。

生3:德国人艾默尔特利用电子合成器制作电子音乐。

生4: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人们又利用计算机制作电脑音乐。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电子音乐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创作电子音乐的电声乐器。

二、介绍电声乐器。

多媒体显示各种乐器的图像和声音并做相应的介绍。

电子琴:电子乐器。用电子元件来发声,能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带有多种自动功能。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子琴也能与电脑连接,将音乐和乐谱合二为一,既能打印出乐谱,也能自动演奏音乐。

电声吉他:电子乐器。现代流行音乐中经常使用的拨弦乐器。

电声贝司:电子乐器。现代流行音乐中经常使用的低音拨弦乐器。

爵士鼓:爵士鼓不是电声乐器,但它是电声乐队中起重要作用的打击乐器。加世纪初,由美国新奥尔良的一种黑人爵士音乐中用的鼓演变而来。

电子鼓:电子乐器。用电子技术来模仿各种鼓声的打击乐器。

这一层次通过多媒体介绍电声乐器,让学生对平时接触较少的电声吉他、电声贝司、电子鼓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三、欣赏电子琴曲<西班牙斗牛舞》。

师:在这些电声乐器中,电子琴以它的丰富音色、变化多端的自动伴奏系统列居首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电子琴独奏曲《西班牙斗牛舞》,在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多媒体显示:

①斗牛是哪一个国家独特的民俗活动?

②这首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斗牛场面?

③有几种节奏型(伴奏音型)?

④音色以弦乐还是管乐为主?

师生一起完整欣赏电子琴曲《西班牙斗牛舞》,听的时候暗示学生边听边拍节奏。

四、欣赏《丝绸之路》。

1.让学生说说所了解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师: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看老师描述的是一条什么路——这条路是从我国陕西渭河流域开始,向西绵延数千里,联结着欧、亚、非三大洲,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增进友谊和文化交流的桥粱。

生:丝绸之路。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学生回答略。)

这一层次通过学生讲述张骞、玄奘等人的故事,将文学、艺术相结合,让学生从学科渗透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2.观看丝绸之路的地理风貌。

师:我们来看一组丝绸之路的风光图片。

教师播放丝绸之路的地理风貌片,有图像,没声音。

师:看完这一组丝绸之路的风光后,假如你是一个作曲家,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音乐来表现它?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用平时学到的知识为画面配乐;
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生1:用朴实无华的旋律来表现它。

生2:用带有浓厚中国情调的旋律来表现它。

生3:用舒缓柔美的旋律来表现它。

师:我们课本里面也有一段表现丝绸之路风光的主题音乐。请把课本翻到第44页。大家先在下面小声视唱一下。(教师巡回指导。)

3.视唱《丝绸之路:》主题曲。

师:现在老师完整弹一遍,同学们小声地跟唱。

这里安排视唱是为了检验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同时也让学生的视唱能力得到提高。

4.让学生选择音色、节奏、速度。

师:电子琴有很多种音色,老师试荦几种,大家选择一下,哪几种最能体现《丝绸之路》的意境。学生回答略。

师:那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速度来表现它?(学生回答略。)

师:电子琴也有很多种节奏,你们听听哪种节奏比较合适?(学生回答略。)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音乐配器方面来,难度较大。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让学生亲自动手,也是考虑到学生对电子琴功能不熟悉,如果班级有学生学过电子琴,可以考虑让学生亲自动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大家都当了一回配器大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日本电子音乐大师喜多郎如何为它配乐的。

5.欣赏电子合成器演奏的《丝绸之路》音乐。(有图像,有声音。)

五、学唱歌曲《橄榄树》。

师:电声乐队既可独立演奏各种各样的乐曲,也常常为歌曲伴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电声乐队伴奏的歌曲《橄榄树》。

1.播放电声乐队伴奏的歌曲《橄榄树》,有图像,有声音。

2.让学生结合歌词,说说乐曲所表达的基本情感。

3.学生跟唱歌曲。

4.完整地演唱歌曲。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歌曲所表达的基本情感并学会演唱歌曲。

六、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电声乐器及其音色特征,懂得它能使音乐色彩更加独特,更加丰富。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用电声乐器演奏或伴奏的录音资料。下节课带来和同学们交流。

用作业的形式把课堂的知识延伸开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电子音乐的兴趣,进一步巩固本堂课学过的知识。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感受和鉴赏美为核心,从情感人手,介绍电声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将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电子空间站》这一课音乐材料比较新,所以我设置课前曲《致爱丽丝》,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为导入新课做好准备。

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的搜集、查阅资料、回答、实践等活动为主线,教师给予引导。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回答问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出乎意料,让我吃惊不小,也让我感动了好久。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引导,本节课达到了让学生初步认识常见电声乐器及感受和鉴赏音乐的教学目标,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这个角度说,这节课是成功的一节课。

但这节课中同样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是农村中学,学生在小学的音乐教育相对较薄弱且音乐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学生视唱不太理想,节奏感偏差,音乐知识、技能有待提高。

推荐访问:教案 初中 欣赏 初中欣赏课音乐教案9篇 初中欣赏课音乐教案(实用9篇)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30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