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7篇
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7篇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o fC h o n g q in g U n iv ersityo f S c ie n c e a n dT ech n o lo g y ( S o cia l S c ie n c e s E d itio n lJo u rn a lN o . 11 2 0 0 9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历程李春燕. 杨天怡摘要:教育制度是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
一个半世纪以来. 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框架。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实现了我国教育制度变革的结构性突破. 建构形成了容纳和支撑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强有力的权威体系, 以及实施大规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体制与组织架构。
改革开放30 年教育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表明中国初步打破了教育现代化建设动力长期不足的僵滞局面。关键词:
中国教育;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变迁:
历史进程; 教育现代化中图分类号:
G 5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 7 3—19 9 9 ( 20 0 9 )11—0 17 5—0 2作者简介:
李春燕( 19 8 3- ), 女, 河北人, 重庆大学( 重庆4 0 0 0 30 )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杨天怡( 19 52- ). 男. 江苏人, 重庆大学副校长, 教授, 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收稿日期:
20 0 9 - 0 4 - 28教育制度结构及其功能的革命性变迁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形式合理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性教育制度, 极大地加快了人类教育进步的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历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教育制度创新不断激发和调动技术创新、 思维创新。
不断激发社会创造性活力. 进而促进人类整个生存方式和生存世界日新月 异变更的过程。一、 关于教育制度的概念在教育学研究中, 人们对“制度” 内涵的理解还比较单一.将其限定于“学校教育制度” 之内, 侧重于学校教育体系。
钟启泉所译《现代教育学基础》 将教育制度定义为“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社会公认的组织系统( 人与物的系统配备1” . 认为“教育制度由得到社会公认的依据法令组织成的法制性的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制度等)和出于社会生活需要而自 然产生并同定下来的社会惯行的教育制度组成f 预备学校和各种徒弟制)” 。
由此. 教育学关于教育制度的研究由学校教育体系扩展到了社会生活。教育制度是制约教育发展与进步的关键性因素。
在一定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下. 教育制度的改进与创新, 往往可以在短期内极大地改变教育的面貌。
近年来崛起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最核心的思想是“制度是重要的” 。
因为制度会影响效率。
一种制度优于另一种制度, 是因为它对应一种较高的效率水平。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也可以利用这样的理论来解释和说明, 人类社会不断地用导致较高教育效率水平的教育制度来替代较低效率水平的教育制度, 这就是教育制度变迁。
也就是, 教育发展与进步背后的核心机制是教育制度变迁。二、 我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脉络教育制度的每一次有效的变革与创新, 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教育成果。
人类教育进步与发展的每~次质的飞跃,无不是以教育制度结构的革命性突破为前提。
教育制度的变迁, 既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也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近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变迁,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 近~个世纪的教育现代化变迁的主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具有明确的现代化导向的稳定、 高效的教育体系. 形成一个稳定、 良好的教育规范秩序。
建立具有明确的现代化导向的稳定、 高效的教育制度体系, 是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性一步。
为迈出这一步,走过近一个世纪的艰难历程。I一)清末时期的教育制度在晚清的政治格局中. 尽管有过洋务自强运动. 有过维新变法运动。
以及所谓的“筹备立宪” 之举, 但始终没能形成一个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的中央权威体系。
控制围家政治权力的满清皇朝统治阶层, 缺乏从事现代性变革的意识。
以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为代表的具有微弱现代化意识的地方大员, 又处于倍受猜忌、 牵制的地位。
整个国家始终没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 以筹划、 实施现代化为目标的权威体系。
相反, 传统政治的封闭性格局. 及其派生出的官僚机构老化. ****盛行. 使晚清政府在外部的挑战面前, 始终处于迟钝僵硬, 穷于应付的境地。
要在这种政治格局中, 推行大规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并取得成功。
自然是很难想象的。自 19 世纪6 0 年代洋务运动起, 中国开始兴西学. 创办了一些新型学校。
沿袭数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终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产生了一些具有现代性的教育因素。
然而这种对西方的学习是很有限的, 新式学堂甚少, 科举制度依旧。
18 9 8 年6月 维新变法提倡西学, 广设西式学堂. 废除八股, 改革科举制度, 教育现代化向前推进了一小步。
20 世纪初. 清政府为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 于19 0 1年1月 宣布实行新政。
新政期间, 对教育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 如19 0 2年颁布《壬寅学制》 ; 19 0 4颁布并实施《癸卯学制》 ; 19 0 5年废除科举制度, 设立学部管理全国教育事务. 等。
于是. 现代的教育管理体制、 学校体制、 考试制度、 课程设置已具雏形。
中国从受外部挑战到现代教育制度初具雏形. 历时6 0 余年。
罗兹曼曾指出. 就从传统体制观念迈向西欧所代表的现代性观念而言, “日俄两国比较容易地避免了长时期的耽搁” . “在19 世纪晚期, 若论领导人对现代化的忽视程度. 中国恐怕算得上是世界冠军。
而这种接受新鲜事物的勉强性又被政治上的无能搞得益发不可收拾” 。
接受现代知识是社会改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然而中国清末的顽固派却视提倡西学的人为名教罪人、 士林败类。
清末我国的教育现代化过程进展缓慢。
与守旧派的所作所为不无关系。一17 5— 万方数据
(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19 11年的辛亥革命在教育制度变革七取得了重大突破。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多地体现为瓦解了沿续几千年的封建教育体系, 然而所建IL 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体系很快即被军阀混战所摧残. 袁世凯和段祺瑞等人身居中央政府之要职, 却没有任何产业化和现代化意识。19 15年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 猛烈地批判和冲击了封建复古教育, 其最大的成果就是19 22年的《千戌学制》 的颁布。
《壬戌学制》 的颁布, 是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学习、 借鉴西方特别是美国教育制度, 并力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它结束了’ 辛亥革命后教育上的混乱状况, 在促进中国教育现代化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是. 就当时中国的整个社会状况而言, 中国依然缺乏“一个具有征集资源和协调地方活动能力的中央集权政体” ; 再加上< 壬戌学制》 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次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变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19 27 年国民党在南京建寺了一党专制的独裁政权, 表面上一度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政治秩序、 教育秩序。
但这一政权对外无力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对内则疲于“剿共” 和派系争斗。
维持其独裁统治。
在周民党统治大陆的20 余年间. 中国既没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秩序和统一的国内市场, 更没能筹划、 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在“落后就要挨打” 的严酷现实面前. 中国不得不在缺乏相应的教育变迁条件的状况下, 强行启动教育现代化变迁. 并在尽町能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起飞。
这样, 在技术、 知识及人力资本等现代化动力阂索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 教育制度因素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就成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变量。
能否顺利完成对旧的教育制度结构的创造性转化. 建立既能适应教育现代化进程普遍的制度规范要求, 促进教育现代化变迁, 同时又适合本国国情以及教育现代化变迁的具体实践的现代教育制度结构.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命运, 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命运。三、 新中国时期的教育制度如何在已经建立起的现代化导向基础卜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安排。
建立良好的教育激励结构。
以促进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是近50 多年我同教育现代化建设探索的根本课胚。l一)建国之初我国的教育制度19 4 9 年新中国宣告成立。
中国才建立起了现代意义t:
的稳定、 广泛的社会政治权威, 初步实现了教育结构变革的第一个重大目 标. 并形成了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与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框架。
中国教育现代化由此第一次步入自主性和总体性建设的阶段。
借助干新政权强大而普遍的政治权威以及计划体制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新中国集中资源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些关键性环节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事业奠定r 物质基础。不幸的是. 由于一连串重大决策的失误, 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再次陷入了闲顿局面. 而且这一局面长期没能得到解决。最后致使教育制度的发展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
。
**” 中基于农业乌托邦幻想施行的种种教育制度取代,不但没有矫正原有的扭曲. 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它。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失误。
在教育制度建设上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从基本制度框架层面上讲, 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框架虽然具有强大的政治权威和资源聚集效能,但由于严重忽视法治建设. 向法理型权威体系转型的进程被延宕甚至中断. 各种教育制度安排的法律化程度很低. 导致教育变迁缺乏稳定的教育制度体系的支撑与规范, 教育现代化进程一再因人为因素的作用而发生中断和逆转。以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与计划体制为核心的社会制度体系所积累的种种弊端, 构成了建国30 多年中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障碍。
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 现代化建设被重新确定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成为当代中国最紧迫的现实课题。
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教育制度的重新审视和确立。I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教育制度我国于19 7 8 年开始了意义深远的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引起了中国社会深刻的变革。
教育体制改革方面, 19 8 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19 9 3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19 9 9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在这些纲领件文件的指引下, 我同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步深人,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改革的大潮中不断地改变着自己、 发展着自己。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制度体系, 引发了教育制度结构的重大裂变. 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芷和逐步完善. 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育发展的效率。
它将教育变迁与发展的眵足点. 从依靠少数人的英明决策, 转移到了依靠每个人的理性选择和每个人的创造性活动上。
这不仪有效地分散和化解了教育变迁发展的决策风险. 而且真正赋予了每个人在教育现代化变迁中的主体件地位。
市场机制的引人. 一方面为每个社会个体发挥自 己的聪明才智. 实现自 己的社会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另一方面. 市场机制的利益杠杆以及与此相_ 芙的各种保护个人合法权利的制度安排. 又为每个人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自 己的主动精神与创造精神. 提供了有效的动力保障。
这正是改革开放30 多年. 中国教育现代化变迁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最直接的制度根源。四、 结束语正是现代教育制度这种不断变革创新的内在本质. 使现代社会的教育获得丁以往任何时代都不曾有过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现代教育制度的这种结构性转变. 有力地克服r 传统教育秩序的封闭性和僵硬性。
它一方面有效地容纳和促进了教育的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义因此而维持了教育秩序在总体框架上的相对稳定性, 有效地防止了传统教育那种不是封闭僵化的制度结构扼杀教育发展变化的活力和生机. 就是整个教育秩序冈难以容纳和承受教育变动的冲击而趋于崩溃的局面。
现代社会能够维持数百年的持续发展端赖于斯. 教育的基础地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参考文献:【l】
吉尔伯特・罗慈曼. 中国的现代化[ M 】
. 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8.【2】
孙立平.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剖析叨. 中国社会科学, 19 9 1( 2).【3】
田正平, 李江源. 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J】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 0 2( 3).【4】
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 现代教育学基础【M 】
. 钟启泉, 译.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 0 3.【5】
程琪. 我国教育制度变迁的合理机制研究[ D 】
.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 ——17 6—— 万方数据
篇二: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教育公平的问题和前景杨东平 摘要1977 年之后我国教育公平的基本问题已从权利平等转为追求教育机会均等。
1990 年代以来在实现国家主义的发展目标与追求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下教育走上一条 被称为“教育产业化”的路径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当前教育公平的新问题 和新特点是 教育公共政策正在转变之中 持续多年的 “教育产业化” 政策受到阻击和矫正。
但这一改变主要还在查处问题 改善资源配置这样比较外在的方面。
基础教育阶段严重的应 试教育和炽烈的择校热 凝固和加剧了客观存在的阶层差距。
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初步建立之后教师问题成为新的瓶颈尤其是庞大的代课教师群体。流动儿童的教育成为 当前最为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正在从显性的总量不均衡 转为更为深层的、隐性的教育差距体现为城乡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分布。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 教育公平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超越了身 份制、 等级制等将教育视为少数人特权的历史阶段之后 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
成为现代社会普适的基础价值。
教育公平包括权利的平等和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1948 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 人权宣言》 将教育权规定为基本人权 “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 规定 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 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由于事实上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和个体差异 ” “教育机会 均等”成为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的核心问题。
“教育机会均等”的一般含义是 “各族群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在总学生数中所占的 比例应与各该族群在同一年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相等” 。这既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 也是“教育机会均等”的衡量指标。
“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主要是为了改变处于不利地位 的社会阶层的教育状况它“意味着任何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文化方面的低下状况 都应尽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
1 ” 通常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即起点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
起点平等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入学机会均等。与学业成就平等相比是一种最低纲 领的公平诉求在实践中尤指保障儿童接受免费的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过程平等或参与平等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教育的不同部门和领域内经历和参与的性质 和质量例如个人参与教育的选择性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开放性、可流通性以保障个人 能够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
结果平等是指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教育质量的平等是一种实质性的、目标层面的 平等。在研究中接受大学教育经常被视为是结果平等的目标当然更进一步地学生在 大学毕业之后获得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才是真正实质性的平等。
机会平等、参与平等和结果平等这三种不同性质的平等观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也大 致反映了教育平等所经历的不同阶段。通过从机会、参与和成功三个维度来评价、测量教育 公平状况提供了社会如何在性别、阶层、种族等方面通过教育进行分层的全程图景。
新中国教育平等的发展 大致是个从权利平等到教育机会均等的过程。
80 年代之前 在 2 强调的是“阶级内的平等” 限制剥削阶级子弟、非劳动人民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向 上流动。家庭出身成为影响个人命运的社会身份它在**中发展为赤裸裸的“血统论” 。
1977 年之后重新建立起以考试制度为核心、以学习能力为标准的公平竞争的制度 使建立在血统、
家庭出身上的教育歧视不复存在。
随着从 1986 年起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教育公平的基本主题转变为通过普及和扩大教育追求教育机会均等。
在新的发展境遇中对教育公平的关注马上就被发展科学技术、实行赶超型战略、实现 现代化的国家目标所压倒。教育
重新回到**前 17 年的做法恢复重点学校制度重新建 立起以高等教育、 科学技术教育为重 培养尖子的精英主义发展路线。
在形式平等的外表下 基于“文化资本” “社会资本”的阶层差距开始出现工农子女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逐渐下 、 降。
1990 年代以来的中国教育是以教育规模、数量的急剧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在实现国 家主义的发展目标与追求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下教育走上一条被称为“教育产业化”的路 径学术化的说法是“单纯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 。伴随高校扩招、普通高中的大发展城 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逐渐拉大。各种名义的“市场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 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和公平性。单一的“分数-能力”标准被打破以金钱换取学额被大规 模地合法化出现了愈演愈烈的择校热 巧立名目的乱收费和高额的 “择校费” 致使重新 出现 “上学难、上学贵” 的问题。
教育在舆论中与住房和医药卫生一起 成为老百姓头上新 的 “三座大山”
。
2003 年以来在建设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发展观、教 育领域公共政策的转变终于出现与此同时教育公平的问题出现了新的变化。
二、近年来教育公共政策的转变 近些年来教育公平价值第一次进入官方的文本是 2001 年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 十个五年计划》 《计划》首次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原则 更加关注处境不利人群受教育问题。
努力为公民 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
”但这一价值对教育公共决策发生影响主要是在 2003 年以后。农村 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政策的施政重点取代了此前以数量、规 模、速度为主的议题。持续多年的“教育产业化”政策受到阻击和矫正。这一改变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3 1、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2003 年 9 月国务院召开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启动了在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进程。
2005 年 12 月 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 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分 项目、 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从而打破了近 20 年的徘徊。
2006 年和 2007 年全国分两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学生补助课本费、住宿费即“两免 一补”的政策。
2、清理“教育产业化”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05 年 12 月 国家发改委、 教育部发文 全面叫停各地审批新的 “改制学校”
对中 小学“改制学校”进行全面调查和整顿。
“改制学校”即“办学体制改革学校” 通过“国 有民办” 、 “民办公助” 、 “名校办民校”等不同方式的改革其实质是假“市场化”之名 改变公办学校的公益性以教育而牟利。
此后教育部开始正视和解决择校热、 “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2005 年 5 月教育 部发文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之风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 入学
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
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不得改为民办或以改制 为名实行高收费。2006 年 5 月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规范普通高中建设行为防止豪华建 校之风蔓延坚决制止普通高中高额收费普通高中不得自行贷款新建、改建和扩建学校 要求各地根据情况逐步减少学校招收 “择校生” 的比例。
这可以视为是对 “教育产业化” 政 策的又一强力清理。
2006 年 6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 确立了 各级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机制以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对“应试教育”和 “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清理进入了法制轨道。
与此同时从 2006 年起开始严控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增长幅度降为 5%。政府宣布 新增的教育资源将主要用于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并且确定了到 2010 年实现政府教育经费 占 GDP 的比例达到 4%。
3、扩大助学贷款、中职学生贷款 在高校扩招、实行高收费之后中国高校出现了约占在校生 20%左右的庞大的贫困生阶 层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 1999 年起实行财政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但由于 还贷风险商业银行缺乏贷款积极性许多地方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处于停滞状态。
2006 年中央财政安排
专项资金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 用于资助中等职业学 4 校贫困家庭学生。
2007 年 7 月国家建立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国家奖 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 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每年助学经费可达 500 亿元 每年约有 400 万大学生约占高校学生的 20%和 1600 万中职学生能获得各种类 型的资助。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例2006 年中央财政直接安排的高教和中等职教国家奖助学 金仅为 18 亿元从 2007 年秋季起将投入 154 亿元提高近 8 倍。
总体而言当前教育公共政策的转变主要还在查处问题增加投入改善资源配置这 样比较外在的方面亟待深入到机制和制度变革。
三、当前教育公平的新问题和新特点 1、中小学择校热凝固和扩大阶层差距 严重的应试教育和炽烈的择校热的后果之一是凝固甚至加剧了客观存在的阶层差距。
我国高中的学校教育不仅有“城市-农村”的分割更重要的是“重点-非重点”的维度 从而构成了城乡二元、
重点非重点二元四个等级的学校
形成中等教育社会分层的基本制度。
研究显示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高中教育的阶层分化都十分明显中上阶层的子女 更容易进入重点中学 而中下阶层的子女则更多分布于普通中学。
据 2003 年对 10 城市 40 激烈的升学竞争
导致在不同的学校高中学生家庭背景的趋同 所普通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
城镇户口和中高阶层家庭的学生更多地集中在重点中学 而农业户口和低阶层家庭 性加强。
的学生多在普通中学。城市重点高中约有 1/4 的学生通过择校进入而初中阶段缴纳择校费 的比例甚至超过高中通过熟人/关系进入高中的比例在一些地区达到了 10%单一的分数 标准已经被打破。
重点学校制度存在一种复制和扩大社会阶层差距的机制。
对重点学校入学 机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较量。
2 尽管对“教育产业化”政策进入了清理阶段也已经出现了安徽铜陵市等“没有择校 的城市”的先进案例但总体而言各地“小升初”乱相丛生、奥数热高烧不退基础教育 的气氛仍然很不正常。改革的难度在于它要**的是地方政府和重点学校形成的特殊利益。
这些扰乱基础教育秩序的少数名牌学校、 明星学校 不仅是地方政府的窗口和形象 不仅可 以通过 “寻租”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也是教育利益集团的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的近水楼台。因而当前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变革突出的问题是政府治理。首先需要明确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为恢复公办教育的公共性、公 5 益性。
2、农村教育问题的转移 当前农村教育的问题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于学龄儿童大量减少农村学校资源 过剩出现撤并学校的热潮。这一政策的初衷是适应人口减少的趋势 通过集中办学资源提 高教育质量。
在许多地方 农村小学的数量减少了 2/3 以上。撤并学校的政策助长了学校进 城的趋势。有的县明确提出“初中进镇高中进城”的目标。新兴建的主要是寄宿制学校 国家为此建立了专项资金。大规模、一刀切地撤并农村小学、教学点在西部农村、山区已 经成为新的流失辍学的重要原因引起社会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之后教师问题成为新的瓶颈。尽管国家考核 的主要是各级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
但真正严重的问题是在中西部农村至今仍有总数达四 五十万之多的“代课教师” 他们的待遇极其低下月工资仅为一二百元是公办教师的几 分之一。虽然教育部要求限期“清退”代课教师但由于地方财政提供的教师经费不足不 得不大量使用这些廉价的“代课教师” 。
与此同时高速城市化过程迅速改变着农村社会、农村教育的面貌。全国农村人口的 比例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减少大约 1.4 亿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产生了约 2000 万流 动儿童和 2300 万“留守儿童” 据 2003 年全国妇联对 9 城市流动儿童状况抽样调查义务 。
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失学率为 9.4%(未上学者占 6.9%辍学者占 2.5%)。随着年龄的增大流 动儿童中失学者的比例逐渐提高。
4 3 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是当前保障教育公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难点成为当 前最为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
尽管国家已经确立了解决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以
流入地为 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但仍然有相当多的流动儿童难以进入公办学校。2005 年...
篇三: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9- -0 2020 学年宁夏石嘴山三中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 2 12 小题,每小题 4 4 分,满分 8 48 分)
1.
《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上述材料反映了(
)
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 C.异姓诸侯受到歧视 D.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认同
【答案】
D 【考点】
宗法制 【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结合宗法制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材料“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体现的是周朝对宗族关系的重视,主要是利用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D 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涉及神权和王权之间的关系,A 选项排除; 西周的统治基础主要有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和礼乐制,B 选项排除; C 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异性诸侯属于西周王室的统战对象,C 选项排除;
2.
嘉庆六年(1801 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 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 185 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 年)到道光九年(1829 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答案】
D 【考点】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依据材料“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 185 万两白银”、“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 正确。
A 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 B。
C 说法片面,故排除。
故选 D。
3.
洋务运动中随着近代航运事业的发展,产生如下结果:“以湖北一省而论……实因轮
试卷第 2 页,总 11 页 船畅行,民间衣食之途,尽为攘夺,江河船只顿减十之六七,失业之人不可胜计。而襄樊一带行店关闭,车户歇业,瘠苦情状,尤不堪寓目。”对此有人批评洋务运动是“刮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于官也”。这段史料说明( )
A.社会的转型发展往往伴随着部分群体的苦痛 B.片面追求经济变革而不动政治体制只能失败 C.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不堪 D.近代航运企业夺利于民说明洋务运动的局限 【答案】
A 【考点】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发展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
B.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从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化,故 B 错误(1)C.从材料中无法显示是底层民众生活困苦不堪,故 C 错误(2)D.材料中不能表明洋务运动的影响,故D 错误。
故选:A。
4.
1923 年,国内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
A.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B.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 C.使国人认识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答案】
D 【考点】
新文化运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
根据材料“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可知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D 选项符合题意。
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A 选项排除。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就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B 选项排除。
材料与认识资本主义弊端无关,C 选项排除。
5.
据统计,仅 1937~1938 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到延安去的知识青年就达 2 万多,先后经各种途径奔赴解放区的大学生、学者、文学家和艺术家以及外国专家华侨等共有 6 万多,远超 1937 年初中共党员的总数(4 万)。这反映出当时(
)
A.抗日救亡成为国民的普遍追求 B.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明显扩大 C.中共的先进性得到空前的认同 D.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的教育思想
【答案】
C 【考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建设 抗日战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中中共抗战政策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
A.抗日救亡成为国民的普遍追求明显夸大了事实,与史实不符。
B.到延安和解放区的学生学者并非都加入了中共,故 B 项错误。
C.从材料时间信息可知,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或者汪伪政权相比,抗战时期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根据地的民主建设等因素吸引了大量到延安和解放区的学生学者,故 C项正确。
D.马克思主义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选 C。
6.
1955 年万隆会议后,西方国家将数百亿美元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转入香港银行,香港的银行家不得不将沉积的资金以极低的利息贷出。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利用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八国内建设的想法,毛泽东表示赞同。毛泽东意在( )
A.打破对外经济交往的孤立局面 B.重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 C.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条件 D.缓解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
【答案】
C 【考点】
万隆会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万隆会议,要求学生结合万隆会议的时间特征以及当时中国国内环境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
A.打破中国外交孤立的局面,是在 1949 年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B.材料是指向香港的银行申请贷款,并没有体现出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
C.当时中国正在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毛泽东同意从香港引进国际资本,有利于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D.缓解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
7.
1961 年 2 月 8 日,毛泽东接见法国参议员密特朗时说,中法之间存在一堵墙,但是“只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是可以拆掉的”。
这说明当时中国外交( )
A.开始对外谋求“求同存异” B.有意打破中法间意识形态的束缚 C.旨在摆脱苏联外交的影响 D.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
【答案】
B 【考点】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
试卷第 4 页,总 11 页 A.中国开始谋求求同存异是在 1955 年万隆会议上,排除。
B.从材料中的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可以看出是想打破意识形态的束缚,符合题意。
C.当时中苏关系已经在恶化,中国不需要摆脱苏联的外交影响,排除。
D.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在 1949 年之后就开始了,排除。
故选 B。
8.
如图反映了 1983-2008 年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比重及位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日益凸显 B.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C.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卓有成效 D.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 【答案】
D 【考点】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本题主要是考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解答】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1983-200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001 年 12 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所以本题选 D。
图表中的信息只能看出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ABC 表述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 D。
9.
“这次航行把***文明中心与印度教文明中心直接联系起来,进而把旧大陆几乎所有的重要文明区域通过海上都联系起来,从东非到日本的各文明国家都面临着西方文明的挑战。”这次航行(
)
A.最早到达好望角 B.最先实现欧洲新航路梦想 C.发现美洲新大陆 D.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答案】
B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
A.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一次到达了印度。而最早到达好望角的是迪亚士,他没有到达印度。
B.从欧洲最早到达印度的应该是达迦马。最先实现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梦想。
C.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应该是哥伦布。但是他没有真正到达印度。
D.证明地圆学说正确性的是麦哲伦的全球航行。
10.
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
A.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D.文艺复兴没有体现出人文精神 【答案】
C 【考点】
宗教改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的宗教改革。
【解答】
根据题干材料“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故C 项正确; ABD 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 C。
11.
1787 年,鉴于先前对殖民地总督的认识,美国制宪会议的一些代表要求设立一个不能否决法律的行政长官,其他代表认为共和国需要一位强有力的行政长官。经过大量辩论,代表们设立了一使被宪法授予了可制衡议会的足够权力的行政长官。这一“行政长官”的设立( )
A.体现了分权制约的基本理念 B.实质上是中世纪国王的翻版 C.践行了联邦体制的基本原则 D.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政治需求
【答案】
A 【考点】
美国 1787 年宪法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 1787 年宪法的相关知识。
【解答】
由材料“被宪法授予”“可制衡议会”等可知,这一行政长官的设立体现了分权制约的基本理念,故 A 正确。材料所述行政长官与中世纪国王有本质区别,排除 B 项。
联邦体制的基本原则是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适度分权,但联邦政府掌握大权,材料没有体现这些内容,排除 C 项。
材料并没有提及其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政治需求,排除 D 项。
故选 A。
12.
下表是《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情况》(单位:%)
地区 年份 1699~1701 1772~1774 1804~1806 1834~1836 1854~1856
试卷第 6 页,总 11 页 欧洲 83.6 45.0 37.3 36.3 28.9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 13.3 46.9 46.4 34.7 28.1 非洲、近东、亚洲、澳洲和拉美 3.1 8.1 16.3 29.0 43.0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 B.亚非拉地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 C.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D.英国在欧洲的产品销售额下降
【答案】
C 【考点】
殖民扩张及历史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需要掌握英国殖民扩张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的解读与分析。
【解答】
题干中表格的第二、三栏基本上是英国的殖民地,两项相加逐渐超过欧洲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故选 C 项。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处于工业垄断地位,排除 A 项; 数据表格中亚非拉地区的进口英国制成品呈不断增长趋势,说明该地区经济水平不高,排除 B 项; 表格中数据仅是制成品的出口情况,无法说眀“在欧洲商品销售额下降”,排除 D 项。
故选 C。
二、解答题(共 2 2 小题,满分 7 37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的音乐学校教孩子演奏乐器,还教荷马史诗的选段和抒情诗,并配以乐曲让孩子们边弹边唱,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节奏感和旋律感;教育内容除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外,还有游泳、舞蹈和拳击,使青年人身体健壮、肢体匀称、形态健美,并养成坚韧、勇敢、克制等道德品质;结束基本教育后,大多数人就业谋生,少数富家子弟可入国立体育馆,接受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学习骑马、射箭、驾车等军事技术。
梭伦改革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父母必须帮助其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子女赡养自己;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祭祀、社会庆典、公共集会、法庭审判等实际活动,进行政治道德教育。
﹣﹣摘编自《雅典的教育》 材料二 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等课程。
汉元帝时博士弟子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武帝到王莽,还岁课博士弟子,入选可补官。
﹣﹣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 材料三 从 1952 年开始,中国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按照苏联高教模式,取消原有系科众多的综合性大学,改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学;以建设单科性专门学院为重点,将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系科专业,分别集中或独立,建立新的专门学院;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普遍设立专业,按专业培养人才。
工科由此成为高等教育中发展最快、比重最大的类别。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
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摘编自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雅典和中国汉代太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各自教育的目的和形成不同教育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52 年我国高校院系大调整的特点,分析这一特点出现 的影响。
【答案】
主要内容:古代雅典:进行审美教育,体育教育,职业教育和军事技术教育,以及政治素质教育。中国:儒家思想教育。目的:古希腊是要培养合格的民主社会公民。中国是要培养封建官...
篇四: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名片教育家蔡元培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教育制度是一个社会赖以传授知识和文化遗产以及影响个人社会活动和智力增长的正式机构和组织的总格局。是社会制度中的一种,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家庭制度并存于社会结构之中。
目录 主要内涵
存在的问题
改革的理念和价值
改革的基本问题
主要内涵
存在的问题
改革的理念和价值
改革的基本问题
展开 编辑本段主要内涵 教育制度的词源
汉语中,对“制度”的解释有两种意思:一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规程办事的规则,如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等;一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体系,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
英语中,表示“制度”的词有两个:一是 system,另一个是institution。system 有“系统”、“体系”、“制度”、“体制”等含义。institution 有“建立”、“制定” 、“设立” 、“制度”、“惯例”、“风俗”以及“公共机构”等含义。从词源上看,institution 来自动词institute,而 institute 的拉丁词源为 instuere,有“制定”、“创立”、“授职”、“获得权力”等意思。因此,无论是从汉语还是从英语来看,“制度”一词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一个机构或组织系统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系统,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套明确的、具有约束力的运行和协调规则。这套规则为系统的每个要素所理解和遵守。反过来说,一定的制度或规则总是以一定的组织或机构系统为对象的,起到制约和协调机构或组织之间及其内部的各种关系的作用。不存在没有规则的机构或组织,就像不存在没有实施对象的规则一样。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首先,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而不是指一些非教育机构或组织及处于分散和孤立状态的教育机构或组织。例如,教育制度的实施一般并不涉及家庭、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公共活动场所,原因就在于这些机构与组织并不是专门化的教育机构或组织,它们只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非专门化的教育影响作用而已。又例如一些短期或长期的培训班尽管担负起一定的教育培训的任务,但它们不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机构或组织系统之内的,属于一些零星的教育活动,因此,也不在教育制度规范之内。国家在制定各项教育制度时,也很少将这些临时性的教育机构与组织包括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其次,教育制度是指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的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和条例,等等。
教育制度的主体是“学制”。
教学系统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方面
它主要包括:①为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提供的学前教育;②各级学校教育,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③为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儿童提供特殊教育;④为各类在职人员或其他已超过正常学龄范围的人提供的成人教育,如继续教育、回归教育、业余教育等;⑤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教育制度是社会教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二战以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重点从研究教育制度本身的形成、发展和改进转向研究教育制度在一个更大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教
育制度与其他多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对教育制度的功能的研究中,西方教育社会学从只注意社会化功能发展到对其他多种社会功能的研究。其中,和谐理论学派认为教育制度的主要功能是:①传播文化;②促进政治一体化;③促进经济发展;④促进个人发展;⑤筛选人才;⑥推动创新。此外,还有一些潜在功能,如有助于解决某些社会问题,以及形成青年亚文化等。冲突学派则强调教育制度为社会群体进行社会流动,获得或保持权力、财富和声望提供手段和资本,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有维持和加重社会不平等的功能。
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大生产的发生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的产物。教育制度对其他社会制度的影响日益增大,并成为社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知识经济时代,各国对教育制度的重视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我国当前也已认识到教育制度的重大意义,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增加教育投资、完善教育制度还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重点。
编辑本段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阶段所存在的教育问题: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前不久,在由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教育制度改革:探索与反思”研讨会上,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诸宏启教授及来自福特基金会的何进和民办信孚教育集团的柴纯清等专家就中国教育发展提出了上述问题并进行了阐述。
编辑本段改革的理念和价值
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价值:
杨东平、储朝晖、王烽等专家认为,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都有赖于先进的、真正能够兴国的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需要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按照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民主政治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中国教育的基本价值至少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教育的普及性。
现代教育的历史,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历史,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旺盛的教育需求,特别需要弘扬中华民族重教兴学的精神和民间办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开放教育,解放教育生产力。这也是“穷国办大教育’的一个必由之路。同时,需要发展信息时代以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的各种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中,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制度。
教育的公平性。
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发动机”、科技发展的“加速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平衡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缩小而非人为扩大客观存在的各种教育差距和社会差距。
教育的民主性。
在我国的现实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它意味着要通过制度创新,分散和下放管理权力,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机盎然的事业。在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与此同时,需要确立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师生平等、社会参与等价值;确立知识分子的学术权力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教育决策体制和机制;建立学校与家长、与社区紧密联系的参与机制。
教育的人文性。
现代教育具有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发展这样相辅相成的两翼,必须在教育的功利和非功利的两种价值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重视教育树人育人、文化传递、社会整合等非功利价值,防止经济主义、科学主义、能力主义、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教育的戕害,防止教育的失衡和异化。
确立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是指与学科中心、考试中心的价值相反,围绕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
有用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各级学校成为社会和社区的文化中心,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灯塔,成为文化传承和繁荣的源泉。
教育的实用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现实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弊端特别严重。因而,造就一种实用性、适用性的教育仍然是必要和重要的追求。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满足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它有赖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地方化,以及使学校真正拥有办学的自主权。
编辑本段改革的基本问题
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和动力机制:
杨东平、储朝晖、王烽等专家认为,具体的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建立,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考试、评价和用人制度改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参与制度的建立等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需要汲取有限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体制改革的原则,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其它法律法规,改革高度集中、大一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从管理型、计划型向指导型、服务型转变。通过政府教育管理权的下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恢复教育的活力、创造力和多元化,实现学校的自主性、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在论及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时,杨东平等专家认为,当前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事业领域的改革,存在三种不同的动力和价值。
一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惯性。
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主义的目标和价值具有很强的惯性,仍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利益,强调效率和发展。为此,习惯性地主张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国家掌控资源,实行集中计划,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城市中心、效率优先、重点扶持、轻视和歧视民办教育等价值特点,形成教育系统城乡之间、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二元结构”。
二来自市场的动力和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育改变了教育的外部环境,使市场机制、市场价值等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发展。教育消费、教育成本分担、教育投资、教育服务之类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人的教育权利和教育利益开始受到重视。它主张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倾向用企业管理改善教育管理。它推动了入学机会和标准的多元化,同时具有将利益交换原则引入教育的倾向,试图用“金钱面前的平等”改变“分数面前的平等”。它推动了教育地方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所谓的“地主效应”,如各地名牌大学招生本地化的趋势。
三是教育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
转型期体制改革的重要特点被称为是“内部人改革”,即在缺乏社会参与和利益博弈机制的情况下,由掌握重要资源的权力部门自己进行的改革。因而,在这一模式下的改革,其实际关注的往往不是如何开放市场,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务,以及通过管理改革提高效率;而是通过创收、收费等营利性的环节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公开地设租寻租。它造成了基于垄断而产生的部门利益及特殊利益集团,造成扭曲的市场和不公平竞争,极大地败坏了改革的形象,引致人们对市场化方向的怀疑。
基于上述,专家们强调,当前最突出的教育问题,表现为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确定和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功能、教育责任,奠定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
篇五: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9-2020 年高中历史必修 1 政治文明历程岳麓版习题精选第六十二篇第 第 1 题【单选题】
“ 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 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 这项“ 原则”(
) A、推动了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B、确保了罗马境内居民权利和平等 C、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D、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答案】:
【解析】:
第 第 2 题【单选题】
据史料记载:古希腊的司法审判程序通常包括原告和被告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申诉和辩论,最后由陪审团秘密投票决定有罪无罪。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反映了一定的民主和平等观念 B、原告和被告进行申诉和辩论是审判程序的必需条件 C、说明古希腊法律程序的完善、规范 D、体现了辩论是当时判案唯一的法律证据 【答案】:
【解析】:
第 第 3 题【单选题】
某学习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 参考文献” 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① 《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② 《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③ 《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 《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据此推断,该研究课题应该是 A、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C、古希腊城邦制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D、古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答案】:
【解析】:
第 第 4 题【单选题】
“ 在雅典,公职津贴制实行后,特别是给出席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的公民律 贴,使穷人也能从政。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中的人数较前大为增加.” 材料表明公职津贴制的实行(
) ① 提高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② 使雅典公民摆脱了贫困地位 ③ 扩大了雅典的公民范围 ④ 基本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 【答案】:
【解析】:
第 第 5 题【单选题】
古代雅典法律条文中有三条关于胆怯的罪行,即“ 不履行兵役,擅离职守,扔下盾牌逃跑” ,并且公民的胆怯被认为有损家人和国家荣誉。这表明古代雅典(
) A、公民自由被严格限制 B、城邦政治凸显集体观念 C、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 D、直接民主导致权力失衡 【答案】:
【解析】:
第 第 6 题【单选题】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三款规定:“ 白昼不得杀害窃贼…… 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 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 A、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B、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
D、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 【答案】:
【解析】:
第 第 7 题【单选题】
中国的“ 民主” ,最早在《尚书》中有:“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伯里克利曾骄傲的说:“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可见,由于时代、国情的区别,民主呈现着多元化特点。以下有关民主的认识错误的是 A、近代民主在地域上突破了古希腊的小国寡民 B、近代民主在形式上突破了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实行间接民主 C、古希腊民主是全民民主,近代西方选举实质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民主 D、古代中国的“民主”指有德行的君主为民做主,近代民主指人民主权 【答案】:
【解析】:
第 第 8 题【单选题】
雅典政治家 阿里斯提德曾担任雅典首席执政官的最高行政职务。有一次在放逐投票的时候,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他在陶片代写上“ 阿里斯提德” 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这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他;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 公正之士’ ,我实在听烦了。” 该故事不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
) A、直接性 B、盲目性 C、随意性 D、公正性 【答案】:
【解析】:
第 第 9 题【单选题】
富有公民承担城邦公共支出的“ 公益捐助制度” 是古代雅典政治中一项重要制度.起初,富人自愿踊跃捐助,后来因捐助 成为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而频繁出现逃避现象.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
) A、民主政治制度鼓励富人捐助 B、捐助制度促进社会平等 C、捐助与城邦政治捆绑在一起 D、法制确保公益活动进行 【答案】:
【解析】:
第 第 10 题【单选题】
柏拉图说:“ 社会中没有知识、没有教养、没有政治智慧的下层群众掌握政治权力,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很容易丧失理性,进而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 作者意在说明雅典(
) A、抽签选举的局限 B、多数人暴政的实质 C、轮番而治的危害 D、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答案】:
【解析】:
第 第 11 题【单选题】
“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
) A、批评直接民主制度 B、主张依法治国 C、赞扬君主专制制度 D、极力推崇民主政治 【答案】:
【解析】:
第 第 12 题【单选题】
伯利克里说:“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制度,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全体公民包括外邦人 B、材料掩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 C、材料中的民主是所有公民的民主 D、材料反映了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第 第 13 题【单选题】
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上》中写道:“ 理论上讲,…… 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不管她们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居住在当地的迈提克(官方对外来移民的称呼)。”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雅典传统对公民资格的规定 B、雅典明确禁止雅典公民同外国人结婚 C、同外国人结婚的公民不能担任重要官职 D、雅典是一个典型的城邦国家 【答案】:
【解析】:
第 第 14 题【单选题】
“ 公元前 5 世纪,经过平民的长期斗争,罗马颁布了一些新的法案,其中规定贵族与平民之间缔结的婚约应是合法的。” 这些新法案的制订,其目的在于(
) A、健全法律体系,维护贵族特权 B、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罗马帝国统治 C、缓解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D、强调平等,废除罗马法律的阶级性 【答案】:
【解析】:
第 第 15 题【单选题】
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丹麦学者康根斯· 赫尔曼· 汉森则认为:“ 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上述材料说明(
) A、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 【答案】:
【解析】:
第 第 16 题【单选题】
在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城邦对公职人员实行多种约束。其中 包括(
) ① 公职人员必须是成年男性公民② 陪审法庭的监督③ 陶片放逐法的震慑④ 任期的限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 第 17 题【单选题】
考古发现古希腊的一口井里,有 190 块陶片写着公元前 5 世纪一位著名政治家的名字,但陶片上的罕迹仅出于 14 个不同的笔迹。由此可以推论这些陶片(
) A、是雅典进行民主选举的选票 B、验证了陶片放逐法的伟大性 C、主要被用于古希腊书法练习 D、被用作反对某人的政治手腕 【答案】:
【解析】:
第 第 18 题【单选题】
马克思说:“ 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代” 。此时雅典政治制度的最主要的特点是(
) A、寡头独裁、专制集权 B、僭主政治、家族世袭 C、公民参与、轮番而治 D、设立行省、总督专权 【答案】:
【解析】:
第 第 19 题【单选题】
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干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 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答案】:
【解析】:
第 第 20 题【单选题】
恩格斯指出,“ 罗马法…… 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 ,是“ 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 。这表明罗马法(
) A、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答案】:
【解析】:
第 第 21 题【材料分析题】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结果。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虽然 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雅典政制》…… 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 —— 沈芝《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材料二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 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 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 摘编自 CCTV 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解说词 材料三 1875 年前后,欧洲国家和非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有了巨大差别。…… 非常凑巧,当时所有重要的非欧洲帝国都处在衰落之中。它们的统治者从自己的臣民群里只能得到最微不足道的支持,像18 世纪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使英国人有可能在印度进行接管,同样,19 世纪土耳其苏丹、伊朗国王、中国皇帝和日本幕府的腐败无能和昏庸无道,都使得欧洲人的入侵轻易获得成 功。
——R·R·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雅典民主政治对后世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
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地位及议会权力的分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以法国和中国的史实为例说明材料三中欧洲国家与非欧洲国家在政治层面的“巨大差别”。
【答案】:
【解析】:
第 第 22 题【材料分析题】
政治制度建设是社会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载体。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 高中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 伯利克里“ 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秦、汉﹑唐﹑宋﹑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
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答案】:
【解析】:
第 第 23 题【材料分析题】
古代希腊、罗马被称为西方文明之源,是因为其民主与法制为近代政治提供了典范。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伯利克里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 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
材料二:罗马法虽属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但由于它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因而也就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因此它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三个特点。
根据材料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罗马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第 第 24 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雅典的音乐学校教孩子演奏乐器,还教荷马史诗的选段和抒情诗,并配以乐曲让孩子们边弹边唱,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节奏感和旋律感;教育内容除赛跑、跳远、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五项竞技外,还有游泳、舞蹈和拳击,使青年人身体健壮、肢体匀称、形态健美,并养成坚韧、勇敢、克制等道德品质;结束基本教育后,大多数人就业谋生,少数富家子弟可入国立体育馆,接受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学习骑马、射箭、驾车等军事技术。梭伦改革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父母必须帮助其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子女赡养自己;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祭祀、社会庆 典、公共集会、法庭审判等实际活动,进行政治道德教育。
—— 摘编自《雅典的教育》 材料二: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
篇六: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单元测试一、单选题
1.1958 年 10 月 1 日北海画舫主办了“首届中国画界大跃进创作展览会”会”,其中半数以上版画描绘炼钢题材的作品,有高炉前的妇女、转炉、出钢水、火焰、双吊钩等炼钢场景。这说明,这些画作 A.塑造了艰苦创业的群体精神 B.推动了浪漫主义版画的发展 C.批判了大炼钢铁的时代错误 D.展现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2.央视版《西游记》在 1986 年春节一经播出,轰动全国,造就了 89.4%的收视率神话,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电视剧。当年能实现其全国电视播放的技术条件是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发射 C.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 D.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3.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对中央和地方教育管理权做出第一次明确划分。其中规定:中央主要精力是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平衡全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组织编写通用教材。这一规定旨在 A.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B.确保党对教育的领导 C.促使扫盲教育的完成 D.适应经济调整的需要 4.90 岁高龄的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当代神农。他在水稻研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树立了丰碑,这反映出(
)
A.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首要问题 B.科技进步助推了世界和平 C.世界粮食问题已经基本解决 D.政府支持是科研的重要推动力 5.2021 年 4 月 29 日 11 时,长征五号 B 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里程碑式的发展。“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发射反映出 ①中国主导载人航天领域发展②国力提升助力航天工程发展 ③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卓有成效④我国长期重视发展科技事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我国对劳动模范的评价标准随着时代发生变化,从建国初期的“老黄牛”型到现在的知
识型、创新型、技术型、专家型、管理型劳模。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以来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 B.建国初期“一化三改"成功推动 C.进一步提升技术型人才地位的要求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7.1949 养 11 月,我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逐步建立了由中央各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1956 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大会,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这些举措 A.初步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B.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建设 C.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 D.旨在提高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8.***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8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 年众志成城,40 年砥砺奋进,40 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这 40 年的“壮丽史诗”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 ①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②“中星 9 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③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④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⑤成功发射“神州 5 号”载人宇宙飞船 A.③①⑤④② B.③①②⑤④ C.③⑤①④② D.①③②⑤④ 9.1973 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粉粹“***”调动科研人员的生产积极性 B.符合“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C.彰显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D.铸就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之一 10.1954 年《历史研究》创刊,成为开展学术争鸣的一个重要园地。1966 年 6 月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历史研究〉是资产阶级史学的反动堡垒》等文章,1967 年,《历史研究》被迫停刊。1974 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指出“为适应批林批孔和国内外阶级斗争的需要”,决定出版《历史研究》。从 1979 年起, 《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鼓励学术争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由此可知 A.学术领域的研究必须独立于国家利益之外 B.党的阶级立场决定了史学研究的方向
C.史学争鸣应该服从于国家阶级斗争需要 D.学术领域的发展与国家局势密切相关 11.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有专家认为中国或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大的“自变量”。这种自信之一来自于中国科技实力的进步,以下成就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的是 ①上海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②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③蛟龙号载人深潜器④“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1986 年 3 月,王大珩、王淦昌等科学家向中央提议,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这项计划后来被称为 863 计划。863 计划和星火计划一起,推动了中国高科技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此外,中国还建立了 53 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这表明我国 A.科技发展新格局逐步推进 B.引领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 C.体制改革向科技领域扩展 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13.2021 年 5 月 22 日下午,袁隆平与世长辞,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说∶"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领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这是因为袁隆平 A.成功的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 B.最早提出利用水稻杂交育种 C.是新中国农业科技的首创者 D.无私的推广了水稻杂交技术 14.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新中国教育从总人口 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础起步,到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 2.76 亿人、专任教师 1670 多万人、教育经费占 GDP比例保持在 4%以上,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反映出 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B.科教兴国战略自始至终 C.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 D.彻底解决对人才的需求 15.曾经有这样一位华人同胞说:“自己定居生活在外国多年,海外华桥同胞总是受到西方国家不公平对待或者冷眼相看;1964 年 10 月 16 日之后,西方国家民众对待当地华人同胞另眼相看,这位华人敢于在西方国家中骄做说出“我是一名中国人”,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 A.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C.“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进入轨道 D.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8 年 12 月,前苏联最高苏维填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该法律规定:中学修业年限由 10 年延长到 11 年,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由 7 年延长到 8 年;学校大量增加生产教学和劳动时间,并兼施职业训练;高等学校优先招收有两年以上工龄的青年等等。这次改革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但开始暴露出严重的缺点:生产劳动时间过多,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学校中由于缺乏必备条件,组织生产教学和职业训练遇到困难。改革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张耀源《世界当代文化教育史)
材料二
50 年代初,采取“一边倒”、“以俄为师”的方针,模仿苏联教育重建新中国教育制度。从教育理论到学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教材、方法等各方面对“苏联经验”系统地全盘移植。为了适应工业化需要,加速培养专门人才,从 1952 年开始,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其基本特点是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紧密相连,国家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
——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50 年代苏联教育改革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发展的背景。
(3)结合苏联教育和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改革,谈谈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参考答案
1.A 【详解】
1958 年 2 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国民经济全面大跃进的口号,掀起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全民炼钢运动。当时“为钢而战”,成为版画家描绘最多的一个题材,版画中经常出现高炉前的妇女、转炉、出钢水、火焰、双吊钩等炼钢场景。当时中国工业版画多以“钢铁"为题材不仅仅是大炼钢铁的时代印记,更是表现了艰苦创业的群体精神,故选 A 项;这种工业版画多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排除 B 项;C 项不是此类工业版画的主旨;D 项也没有反映本题的主旨。
2.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84 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 试验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成为全国电视播放的技术条件,故选 D;综上所述可知 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
3.B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规定要求严格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组织编写通用教材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一规定旨在加强教育领域党的领导作用,确保党对教育的领导,故答案为 B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排除 A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关于扫盲教育的要求,排除 C 项;这一规定没有反映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排除 D 项。
4.B 【详解】
袁隆平在研制杂交水稻上取得的成就,为解决中国人民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为世界和平树立了丰碑,反映出科技进步助推了世界和平,B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的“首要”问题,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世界粮食问题已基本解决,C 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政府支持与科研发展的关系,D 项错误。
5.D 【详解】
中国积极参与航天领域的开发,但还达不到主导地位,所以①错。用排除法可以选出 D 项。
6.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建国后我国对劳动模范评价的标准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主要和不同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同导致的,D 正确;ABC 解释原因片面,排除。故选 D。
7.B 【详解】
成立科学院、组成科学研究体系和发出“向科学进军”都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从而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建设,故选 B;这些举措不是了建立教育体系和提高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排除 AD;“双百”方针到 1956 年才提出来,排除 C。
8.A 【详解】
1990年 4月 7日 ,中国首次实施对外商业发射服务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获得成功 ,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2008 年 6 月 9 日 20 时 15 分中星九号发射;1980 年 5 月 18 日至 21 日,中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2003 年发射神舟五号;2006 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 正确,排除 B、C、D。
9.A 【详解】
1976 年粉碎“***”,A 符合题意;B、C、D 对于杂交水稻和袁隆平的贡献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0.D 【详解】
材料反映了《历史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曲折展历程,这与国家政策的制定有关,涉及到双百方针等,故 D 项正确;ABC 项都表述太绝对,排除。
1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制造、“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都体现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故①③④正确;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不能体现制造能力,故②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项,BCD 错误。
12.A 【详解】
材料“863 计划和星火计划一起,推动了中国高科技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体现的是我国的科技发展新格局逐步推进,A 正确;中国虽然科技有了很大进步,但还谈不上引领潮流,B 错误;此时尚在 80 年代后期,体制改革才刚刚开始,要到 92 年后才有深入改革,所以 C错误;本题不涉及教育,所以 D 错误。
1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无私的推广了水稻杂交技术,使得中国尽快的解决了温饱问题,D 正确;A、B 与题干中“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不符,排除;C 不符合史实,排除。
14.C 【详解】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不仅寄托着个人成长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一个国家发展的希望。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故 C 项正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了彻底解决与事实不符,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的更新,科学技术等不断发达,对人才的要求亦越来越高,故 D 项错误;教育的迅速发展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关系,但教育的发展是持续的,材料反映的仅仅是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变化,并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在 1992 年,故 A项错误;科教兴国始于 1995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
15.A 【详解】
1964 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美苏对核武器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震惊了全世界,故答案为 A 项;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是在 1960 年,排除 B 项;“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进入轨道是在 1970 年,排除 C 项;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是在 1973年,排除 D 项。
16.(1)特点:通过立法保障实施;调整了学制,缩短学时;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国家高度重视。
问题:没有处理好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比例问题;学校缺乏必备的条件,操之过急。
(2)背景: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一边倒”,苏联模式影响;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念影响。
(3)启示:教育改革应该立足于国情;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保证教育投入。
【详解】
(1)50 年代苏联教育改革的特点,根据“1958 年 12 月,前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可以看出通过立法保障实施;根据“该法律规定:中学修业年限...
推荐访问: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中国教育 变迁 制度
热门文章:
- 2023年收银员规则制度8篇【优秀范文】2024-11-16
- 2023年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9篇(范文推荐)2024-11-13
- 2023年差旅费报销标准制度差旅报销制度细则4篇(范例推荐)2024-11-13
-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内容6篇(完整)2024-11-12
- 学校规章制度4篇2024-11-11
- 2023年财务规章制度优秀7篇【通用文档】2024-11-08
- 2023保密工作规章制度13篇(范文推荐)2024-11-06
- 2023年度业务部规章管理制度4篇2024-11-04
- 规章制度程序制定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6篇2024-11-02
- 教师考勤制度5篇2024-11-01
相关文章:
- 制度分析方法: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利器”10篇2022-08-18
- 2022年党建设制度改革小组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关情况汇报2022-09-23
- 2022年度全市党建设制度改革工作报告2022-10-03
- 2022关于全市党建制度改革工作报告2022-10-03
- 2023年度中学办公制度3篇202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