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6篇

发布时间:2022-09-06 16:40:14 来源:网友投稿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6篇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2017年6月总第32卷第6期社科纵横SOCIALSCIENCESREVIEWJun.2O17V0L.32N0.6身份认同及其研究旨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6篇,供大家参考。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6篇

篇一: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017年 6月 总第 32卷第 6期 社科纵横 SOCIAL SCIENCES REVIEW Jun.2O17 V0L.32N0.6 身份认 同及其研究 旨向 — —兼论身份的多重性与认同的多元化 蔡 江帆 (**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乌鲁木齐 83001 7) 【内容摘要 】身份认同的研究经历了从关注个体自身的同一性问题到个体对于群体的归属问题,再到强调个体身份认同的社会 范畴化问题,并同时伴随身份认同研究的多元嬗变与分化过程。其中,关注以族群/民族、宗教等文化身份为分界的认同问题成 为学者们应对世界冲突难题下的研究焦点。

 由此 ,对于身份认 同问题 的研 究 ,最终 目的应是 为了分析身份之间 的复杂互 动过 程 以及在身份互动过程中的认同分化与整合进程,为寻求化解和消除群体与社会在互动过程中国对民族、宗教等单一文化身份的 强调而产生的偏 见 、排斥与对抗的方法与机制提供理论与现实的依据。

 【关 键 词】身份认同 身份多重性 认同多元化 身份整合 中图分类号 :C91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106(2017)06—0073—06 “身份认同”这一概念在国内学术研究中的使 用 ,主要 是 为 了对 应 和 探讨 国外 学 者 提 出的 “identity”这一概念。“Identity”最早是作为一个哲 学研究范畴被提出的 ,来 源于拉丁语“idem”,其词 源可以追溯到词组“thesame”,指的是“同一事物在 变化中的同态和差别中的同一”。心理学 以及社会 心理学逐步将“identity”从个体发展到群体 、社会 , 20世纪 60、70年代之后,这一范畴被广泛应用于经 验研究 ,同时也逐渐理论化 ,并逐步面向对全球化 、 多元文化及多重身份问题的关注 。根据《牛津高阶 英汉双解词典》”川(PIO1I-1o22)、《朗文英英词典》 的 解释 ,英 文 中的“identity”具有身份 /本身 /本体 fwho or what sb/sth is)、特征 /特性 /特有的感觉 或 信 仰 (the characteristics,feelif igs or beliefs thatsimilar to and able to understand sb/sth)三 层 含义 ,既涵盖我之所以成为我 ,并区别 于他者的属 性 ,也包括 同一性 ,即事物与事物之 间 、人与人之 间的一致性 、同一性 ,尤其是文化 、心理或情感 上 的同一。也就是说 ,“identity”既包含角色(roles)、角 色设定 role—sets)、地位 (status)等外在 的身 份属 性 ,也包括 自我的内在同一性 ,还包括 自我对外在 身份 的认可 、自我 的群体和社会身份归属及 自我 与群体的情感联系等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关于身份认 同问题 的探讨及认 同概念的提出,最早源自于心理学领域,之后被广 泛应用于社会 、历史 、族群 、文化 、政治 、宗教等领 域的研究 ,主要谈论 的是关于 自我 的身份以及身 份正当性的问题。一方面 ,要通过 自我的扩大 ,把 “我 ”变成“我们 ”,确认 “我们 ”的共 同身份 ,即“认 同”;另一方面 ,又要通过 自我 的设 限 ,把“我们 ”同 “他们”区分开来 ,划清界限,即“别异 ”。只有“我”, 没有“我们”,就不存在认同问题 ;只有“我们”,没 有“他们”,认同也会失去应有之义。[

 砷身份认 同是 “自认 ”与 “他认”的结合 ,同时涵盖了“认同” 与“别异”的过程。

 一、 国外关于身份认 同的研究 本文为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重点项 目“宗 教认 同研究”(编号 :13AZJ002);**维吾尔 自治区社科基金项 目“**穆斯林身份污名 化及其 对策研究”(编号 :2015BZJ070)、** 自治 区文科基地 中亚与 中国西北边疆政治经济研究 中心重点项 目“新 疆穆斯林身份污名化 问题研 究” (编号 :xJEDU040316B03)的阶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蔡江帆(1980一),女,**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从事宗教学理论研究。

 73

  (一 )认同及社会认 同的理论演进 在心理学领域 ,马斯洛关于需要层次的理论 指 出,个体除了生理 、安全 的需要 ,还有爱与归属 、 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社会化的需要等,这种个体 社会化 的过程就是实现获得性认 同的过程 ,即归 属于群体 、归属于社会或 国家的过程 ,群体或集团 就是个人的精神家团和归宿。从现代心理学意义 上讲 ,“认 同”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 出的 ,他将 认同看成是“个人与他人 、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 情上 、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 感联系的最初表现形式 。

 在 弗 洛 伊 德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埃 里 克 森 (Erikson)于 2O世纪 30年代从精神分析和临床诊 断角度提出了有关 同一性 的初步想法 ,并于 60年 代系统提出了同一性发展理论 ,认为“个体同一性 发展的最终 目的是获得 同一性 的达成”,如果个体 同一性发展出现问题 ,就会导致 同一性混乱或同 一性危机。马西亚(Marcia)在埃里克森的基础上提 出了 自我认同模型(Egoidentity mode1),根据个体 是否探索 同一性 问题和是否进行决策 ,提 出了四 种自我认同状态,迷乱状态(diffuse,个体既不能进 行 同一性探索 ,也不能进行 自我决策 )、取消状态 (foreclosed,个体只是在父母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出 承诺 ,不进行 自我探索 )、探寻状态(moratorium,个 体在 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未做决策 )、认 同状态 (achievedidentity,个体在 自我探索的过程 中也有 坚定的承诺感 )。

 埃里克森更多地关 注的是个人 的认 同,而曼 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则更多地关注群体 性 的认同。他认 为,与角色相 比,认 同具有更稳 固 的意义来源 ,它涉及 自我建构(self-construction)和 个体化的过程。角色组织起来 的是功~(function),

 而认 同组织起来的是意义 (指社会行动者对 自身 行动 目的的象征性认可(identification)。谁建构 了 群体性的认同以及群体性的认 同为谁建构 ,大致 上决定了这一认 同的象征性内容 ,以及它对于那 些接受或拒绝这一认 同的人的意义。他认为认 同 的社会建构总是发生在权力关 系语境之中,认 同 有三 种形 式 和来 源 ,分别 是 “合 法性 认 同 (Legitimizingidentitv)”、“抗 拒 性 认 同 (ReMstance 74 identity)”、“规划性认 同(Project identity)”。[4] ( P5-7)

 现代实验社会心理学鼻祖库 尔特 ·勒温 (Kurt Lewin)将认同应用到社会心理学领域 ,强调个体对 于群体 的归属感 的认 同需求。他指 出,个体为了维 持主观幸福感,必须有强烈的群体归属感。l5l (

 41

 泰弗尔(Tajfe1)、约翰 ·c·特纳 (John C.Turner)在此 基础上 ,提出了系统 的社会认同理论 (Social iden— titytheory,SIT),认为认同是个体对其所归属的群 体或类属所持的知识和信念 ,强调社会 比较过程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和 社 会 类 化 (Social categorization)。社会认 同论 自建立之后扩展 到社 会心理学的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涵盖社 会范畴化对群体关系的影响、群际冲突与我群中 心主义 、社会变迁 、认 同和 自我概念 、心理群体 形 成 、人 际行为 和群 际行为 的区分 、群体凝 聚力 、社 会吸引 、社会影响与遵从 、社会合作 、群众行为 、群 体极化 、社会 刻板 印象 、归因理论 、公 正论 和社会 心理学的元理论等。

 此外 ,哲学层面也不乏对于现代认同社会性 的探讨 :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认为从哲 学层面论证 了个体 自我身份认 同的群体和社会属 性。他指出,个体对于自我主体意识的理解和强调 是在近现代社会结构 的分化之中产生的 ,基于个 体的 自我理解是现代个人主义 的文化核心 ,个人 主义个体对 于 自我的理解是一种建构出来 的对于 自我理解 的一种观念 ,是一种 “社会想象(Social imaginary)”,而不是真实的历史描述 , (中文版导言)现 代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使这种个人主义面临严峻 的挑战,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必须要依赖个体与他 人之间的对话关系得 以塑造 ,这种对话关系也 即 是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建立,个体是在群体之 中存在的 ,个体的身份认同建构离不开群体的形 塑。夸梅 ·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 认 为 ,认 同这一观念 已经被构筑进对 自我创造和 社会性之间复杂 的相互依赖性 的认识之中17](P3243J,

 个体的身份认 同具有典 型的社会性 ,是依赖 于社 会关系及其身份地位来建构的。

 (二 )身份与认同的多元分化研究 20世纪 60年代是认同研究发展 的关键时期 , 认 同研究被 广泛应用 于社会学科 各个领域 ,“认

 同”也逐渐成为综合性 的概念。70年代后 ,泰弗尔 等的社会认 同理论 (Soeial identity theory)、埃里克 森 的认 同发展理论 (Theor y of identity development) 以及马西亚的 自我认 同模 型等被广泛应用于经验 研究,在政治 、社会、国际关系、民族、宗教、文化等 领域的研究中 ,认同成为一种时 尚,认 同研究 的理 论建构也逐步成熟 ,与此同时 ,认 同研究也开始面 向对现代化 、全球化 、多元文化及多重身份与多元 认 同的关注。

 塔尔科特 ·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强调身份 与认同的多元分化特征 ,他指 出,当代社会结构分 化导致 了社会角色的多元化以及认同研究的时尚 化。萨缪尔·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强调了身份 认 同的文化属性及 其 由此 而引发 的世界 文 明冲 突 ,提出了著名的“文 明冲突理论”,并承认认 同的 多重性和复杂性 ,他将认 同概括为五个方面 :个人 有认 同 ,群体也有认 同,个人 的身份是可变 的 ,群 体的认同则主要取决于它定性的特性 ,不易改变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认同都是建构起来的概念,人 们是在程度不等的压力 、诱惑或 自由选择情况下 ,

 决定 自己的认 同:个人有多重身份 ,群体在较小程 度上亦是如此 ,认同包括归属性 的 、地域性 的、经 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国别的等,随着 时间和情况的变化 ,认同会发生变迁 ,多重认同有 时相辅相成,有时则互相冲突 :认同由自我界定 , 同时又是 自我与他人交往的产物 ,作为一种身份 或归属感的心理认 同仪式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 的关系建构 ;对个人和群体而言 ,各种认 同的重要 性随情况而定” -22)个体和群体的认同在现实社 会 中往往是多重而复杂的。哈贝马斯在埃里克森 基础上对“认同危机”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并提出 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公 民身份认同的理念 ,解构 了 民族 国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使得认 同的意义泛 化 、弥散化 ,一定程度上加速 了个体或群体认 同的 多元化 ,也使认 同适用于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领 域 。阿玛蒂亚 ·森反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认为 社会 中存在的两种“还原主义”会导致社会关系的 紧张与暴力,其中一类是“身份无关论”,忽略或完 全忽视与他人的身份认同及其对我们的价值观和 行为方式的影响 ;另一类是“单一归属论 ”,即假定 某个人只属于某个单个集体 ,只存在单一 的社会 归属 。阿玛蒂亚 ·森指 出,多重身份是普遍性的存 在 ,他呼吁一种应对全球化 、多元化世界冲突与暴 力 的解决之道 ,即非制度化的全球归属感 。

 二、国内关于身份认 同的研究 将认同这一概念较早用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 的是郑晓云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①。认同一词 随之在 中国流行 日广 ,但许 多学者在使用认 同这 一术语时并未给出其明确的概念界定。有些学者 从认 同研究 的学科及理论建构方 面进行探讨 ,对 中国当前面临 的身份与认 同问题进 行深刻 的反 思 :张静主编的《身份认同研究 :观念 、态度 、理 据》,着重探讨身份认同的理论方法问题;方文将 社会认同论引入群际符号边界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 尝试为中国社会心理学尤其是转 型心理学 的学科 制度建设和理智复兴找寻可借鉴的概念工具;1 9t( I" 7) 葛兆光指出,“中华民族”的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 “认同”问题 ,包括国际社会 的政治认 同、周边 国家 的文化认同、内部各民族各地区的国家认同等,他 强调要理解中国本身的认同,需要从中国自己的 “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而不是简单地“从 (西方概 念的)民族国家中(把中国)拯救出来”[-01;张海洋结 合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参照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国 际社会场景 ,探讨了中国人的认 同根源 ,认 为理解 中国社会 的认同 ,除了共时性 的维度之外 ,还必须 引入历 时性 的维度【l1

 J

 、

 ;王明珂基 于对华 夏形 成一元论 和多元论 的质疑 ,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 变迁的角度 ,提出并论证 “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 、 变迁 中的重大意义 ,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 历史 ,反思华夏(中国人 )自身的认 同问题 ;韩震基 于对欧洲现代 性及结构 主义对人 与人认 同 的消 解 ,反思基 于亚洲或 中国的“和而不 同”及文化 的 多样性和差异性 ,探讨 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的 多重性 问题 ,为理解认 同问题提供了新的本土化 视野。[

 有学者从多元认 同的角度探讨特定群体 的民 族 、国家认 同等 ,如祁进 玉以土族社 区、北漂少数 民族为例 ,对身份认同的情景衍生性和多重性 、多 元化特点f 3W299~以及认 同的生产过程和认 同形式做 了深入思考㈣;程美宝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来探 7S

 讨地域文化与国家认 同问题 ;哈正利通过对西道 堂历史与现实的研究 ,提供 了一个多重社会关 系 形式变迁下的族群性建构的地方性个案 ,展示 了历 史与现实 中影响族群认 同的多种可能性 ,肯定了 各种社会关系形式变迁对族群认 同表达的可能影 响及人们在族群性建构 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l

 i (P3) 三、身份认 同问题的研究旨向 由上可见 ,身份认 同的研究经历 了从关注个 体 自身 的同一性 问题 到个体对 于群...

篇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科学进展

 2006, 14(3):

 475~48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张莹瑞

  佐

 斌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武汉 430079)

  摘

 要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 Tajfel 和 Turner 等人提出的, 它对群体行为做出了 新的解释, 并成为群体关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对群体间行为解释, 它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

 新近的研究也为社会认同理论提供了 一定的证据。

 社会认同理论是欧洲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 对社会心理学具有重要的贡献, 同时它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种族中心主义, 社会认同, 自 我分类, 社会比较, 积极区分。

 分类号 B849:C91

 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社会认同理论已成为这一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社会认同理论是 Tajfel 等人在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并在群体行为的研究中不断发展起来。

 后来 Turner又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 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了 社会认同对群体行为的解释作用, 它的提出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在相关领域的发展, 为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做出了 巨大贡献[1]。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认同理论进行阐述。

 1 社会认同理论的背景 1. 1 种族中心主义 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解释群体间行为的种族中心主义(ethnoentrism)。

 种族中心主义是指内群体 偏 好 ( in-group favoritism )

 和 外 群 体 歧 视(out-group derogation)

 。

 群体内行为和群体间行为显现了 明显的种族中心主义特征[2]。

 对“群体行为普遍的种族中心特征” 的第一次论述要追溯到1906 年萨默的记述。

 最初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解释最有影响的是现实冲突理论 (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

 1. 2 现实冲突理论 在 Tajfel 之前, 对群体间行为较早的研究是Sherif在 1961 年进行的儿童夏令营实地实验。

 研究中 Sherif将来自于各地互相独立不认识的儿童, 在到达夏令营之后就分为“响尾蛇” 与“老鹰” 两组,刚开始只是从事小组内的活动, 例如爬山; 后来当两组从事竞争性质的活动, 如球类比赛, 两组成员的冲突与对立与日 俱增。

 接着提供有限资源的竞争, 如水资源, 此时两组成员已变成相互敌对, 成员对自己的小组表现高度的认同与向心力, 而对另一组的成员表现出仇视的态度与行为。

 收稿日期:

 2005- 09- 25 通讯作者:

 佐斌, E-mail:

 zuobin@mail.ccnu.edu.cn Sherif 的实验揭示了群体间客观关系对群体间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由此, Sherif 提出了现实冲突理论(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 他认为, 群体间态度和行为反映了 一个群体和其他群体之间的客观利益。

 如果群体目标不一致, 一个群体以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而获得自己的目标, 就会出现竞争,因此, 群体间就倾向于有歧视的态度和相互的敌意。

 另一方面, 如果群体目标是一致的, 所有群体都朝同一目标努力, 那么他们彼此之间更易于建立共同的、 友好的、 合作的关系。

 但是, 仅有现实冲突还不足以解释群体间行为, Tajfel 后来的研究对现实冲突理论做了很好的补充。

 1. 3 群体间偏见的最小条件

  Tajfel(1970, 1971)

 采用了最简群体实验范式(Minimail-Group paradigm), 创造了 一个微型的“群体世界”, 使实验者可以深入地观察群体的运作方式[3,4]。

 他先请被试对一张卡片进行点估计的作业, 并以此为理由随机地将被试分为两组, 高估组与低估组。

 接着要求被试进行资源分配的工作。

 结果显示, 这些被试虽然与同组成员互相不认识而且从没有谋面和实际互动, 但还是分配给自己所在组别成员较多的资源。Tajfel的实验有以下特点, 例如:(1)

 群体成员间不曾有真的面对面的互动(2)

 没有群体内的结构 (3)群体间没有任何过去与文化[5]。475

 -476-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年 研究结果显示, 当被试单纯地知觉到分类时, 就会分给自己的群体更多的资源和正向的评价。

 这种认知上的分类, 会让我们主观上知觉到自己与他人共属, 而产生一种认同感, 这样的认同所引起的给内群体较多资源以及正向的评价的现象称为内群体偏向; 而对外群体成员则分配较少资源并给予负向的评价这种现象称为外群体歧视[5]。

 最简群体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对群体成员身份的意识是产生群体行为的最低条件。

 即使是把人分配到一个简单、 无意义的类别中去, 也足以产生群体取向的知觉和行为。

 2 社会认同理论 Tajfel 等人在最简群体范式的研究基础上, 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

 2. 1 社会认同 2. 1. 1 基本观点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 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 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

 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

 来提高自尊, 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在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

 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自尊。

 个体过分热衷于自己的群体, 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其他群体好, 并在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团体间差异,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和群体间冲突。

 2. 1. 2 社会认同的定义 Turner 和 Tajfel(1986)

 区分了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 认为个体认同是指对个人的认同作用, 或通常说明个体具体特点的自我描述, 是个人特有的自我参照; 而社会认同是指社会的认同作用, 或是由一个社会类别全体成员得出的自我描述[6]。

 Tajfel(1978)

 将社会认同定义为:

 “个体认识到他(或她)

 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 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7]

 社会认同最初源于群体成员身份。

 人们总是争取积极的社会认同。

 而这种积极的社会认同是通过在内群体和相关的外群体的比较中获得的。

 如果没有获得满意的社会认同, 个体就会离开他们的群体或想办法实现积极区分。

 人们会使用各种策略进行区分, Turner 和 Tajfel 认为有三组变量会影响群体间区分:

 (1)

 人们必须主观上认同他们的内群体;(2)

 情景允许评价性群体间比较; (3)

 外群体必须是可以充分比较的。

 Tajfel 认为对社会认同的追求是群体间冲突和歧视的根源所在, 即对属于某群体的意识会强烈的影响着我们的知觉、 态度和行为。

 2. 2 社会认同的基本过程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 社会认同是由社会分类( social-categorization )

 、社 会 比 较 ( social comparison )distinctiveness)

 建立的[8]。

 和 积 极 区 分 原 则 ( positive 2. 2. 1 社会分类 Tajfel 在 1963 年的一个实验表明, 当要求被试从不断变化的标为 A的四根短线和标为 B的四根长线中判断长度时, 他们倾向于夸大 A 和 B 之间的差异。

 这种现象称为 “加重效应” (accentuation effect)。加重效应同样表现在对社会刺激的知觉上。

 Secord 1959 年在一系列研究中, 给被试呈现一系列人的面部照片, 其中包括纯种的高加索人一直到纯种的黑人, 要求他们评价相貌上的黑和心理上的黑。

 结果被试将图片分为黑白两组, 并趋向于夸大一组内的相似性和两组间的差异。

 这种基本的加重效应在许多其他的研究中也得到充分的证实[2]。

 Turner( 1985)

 进一步提出 了 自 我归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对 Tajfel 的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补充, 他认为人们会自动地将事物分门别类; 因此在将他人分类时会自动地区分内群体和外群体。

 当人们进行分类时会将自我也纳入这一类别中, 将符合内群体的特征将会赋予自我, 这就是一个自我定型的过程。

 个体通过分类, 往往将有利的资源分配给我方群体成员。

 2. 2. 2 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使社会分类过程的意义更明显, 这样使积极区分的原则起作用, 而积极区分满足了个体获得积极自尊的需要。

 群体间比较通过积极区分原则使个体寻求积极的自我评价的需要得到满足。

 在进行群体间比较时, 我们倾向于在特定的维度上夸大群体间的差异, 而对群体内成员给予更积极的评价。

 这样就产生了不对称的群体评价和行为, 偏向于自己所属的群体, 即从认知、 情感和行为上认同所属的群体。

 2. 2. 3 积极区分 社会认同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 所有行为不论是人际的还是群际的, 都是由自我激励这一基

 第 14 卷第 1 期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477- 本需要所激发的。

 在社会认同水平上的自我尊重是以群体成员关系为中介的,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 个体为了 满足自 尊的需要而突出某方面的特长。

 因此, 在群体中个体自我激励的动机会使个体在群体比较的相关维度上表现得比其他成员更出色, 这就是积极区分原则。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 个体过分热衷自己的群体, 认为它比其他群体好, 并且从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群体间的差异, 这样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 群体间冲突和敌意。

 2. 3 自尊假设 人们通过积极区分来获得评价性的积极的社会认同, 而积极区分是为了满足个体获得积极自尊的需要。

 这就暗示自尊的需要激发了个体的社会认同和群体行为; 也就是说社会认同是满足自尊的需要。

 Abrams和Hogg(1988)进一步说明了 自 尊假设的两个推论[9]; 推论1:

 成功地进行群体间区分可以提高社会认同, 从而提高自尊。

 作为群体成员, 个体将内群体越积极地与外群体区分就会获得越高的自尊。

 推论2:

 由于获取积极自尊的需要, 低自尊或自尊受到威胁都会激发群体间歧视行为。

 然而推论2的证据并不充分, 更多的证据支持了推论1,对于推论2更多地发现了相反的结果, 例如:

 Houston等人(2003)

 的研究发现高自尊的或群体中高地位的人表现出更多的群体间歧视行为[10]。

 2. 4 社会结构 社会认同理论的第二个部分明确地对群体间地位关系进行了研究, 特别是群体中低地位群体成员的自我激励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会通过群体关系来维持和提高社会认同, 采用的策略有三种:社会流动 ( social mobility)、 社会竞争( social competition)、 和社会创造(social creativity)

 。

 对策略的选择依赖于他们对自 己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关系的知觉。

 群体关系的三个变量包括:

 群体边界的 可渗透性( permeability)

 、 群体地 位合 理性(legitimacy)

 和这些差异的稳定性(stability)。

 而在群体关系的不同情况下个体会存在两种信仰体系 :

 社会流 动 信仰 体系 ( social mobility belief structure)

 与社会变革信仰体系(social change belief structure)。

 2. 4. 1 社会流动信仰体系 当人们相信群体的边界具有通透性, 一个人可以在各群体之间流动时, 就会产生社会流动的信仰体系。

 地位低的群体的成员如果具有这种信仰体系, 他就会努力争取加入另一个地位较高的群体,从而获得更满意的社会认同, 例如考取功名。

 这种策略被称为个体流动。

 一般而言, 地位高的群体会极力提倡这一信仰体系, 因为它并不试图改变群体之间地位的现状, 而且可以降低弱势群体的凝聚力, 避免其成员集体性的对抗行为。

 但是, 地位高的群体也会对个体流动的数量进行一定的限制以免他们对自己构成威胁, 例如美国对移民数量的控制。

 2. 4. 2 社会变革信仰体系 而当人们认为群体之间的边界是固定的和不可通透的, 社会流动低, 一个人不能从一个地位低的群体进入地位高的群体时就会产生社会变革的信仰体系。

 这时弱势群体成员就会加强对自己群体的认同, 要求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消极方面的评价进行重新评定, 甚至以集体行动来推翻社会对弱势群体不合理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这方面的策略分别为两种:

 社会创造和社会竞争。

 社会创造, 是当群体间关系的现状被看作是合理的、 稳定的, 弱势群体的成员所采用策略。

 这种策略包括选择其他的比较维度、 重新评估现在的比较维度的价值, 以及改变与之比较的群体即与地位相同或地位更低的其他群体进行再比较。

 对于前两种方法, 优势群体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忍受, 在许多时候它会极力维护原有维度的价值。

 如果群体关系的现状被看作是不合理或不稳定的, 那么弱势群体的成员就会采用社会竞争的策略。

 这时, 群体成员可以在导致其消极区分性的维度上与优势群体进行直接的对抗, 如游行示威、 政治游说、 甚至革命和战争。

 而优势群体也会采用政治或军事的手段对弱势群体进行压制, 以维护其优越地位。

 因此,这一策略最可能引发激烈的群体间冲突。

 3 社会认同理论新进展 3. 1 集体行为 社会认同理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集体行为。

 特别是在群体间冲突的研究上。

 传统的理论,例如相对剥夺理论或者挫折-攻击理论把抗议、 骚乱和变革等集体行为看作是个体挫折或不满的产物。

 以往的研究表明弱势群体间的比较产生的集体不平等感和不满足感与集体行为密切相关。

 而社会认同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揭示了 由相对剥夺

 -478-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年 产生的不满受社会认同过程的影响, 社会认同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

 Smith 等人(1994)

 的研究发现群体成员的集体剥夺感在他们对群体表现明显的认同时更为敏锐[11]。

 Kelly 和 Breinlinger 从女权主义者的研究发现, “对于有强烈认同感的女性活动家来说, 参加集体活动, 做一些有利的事情, 是她们社会认同感...

篇三: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为风险的认同与作为认同的风险∗——认同视角下的风险社会生产机制研究肖瑛风险与认同处在复杂的辩证关系网络中:

 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消解了早期现代性阶段建立起来的社会认同, 催生出个体的自我认同; 但个人认同既难以为个体提供有效的本体性安全,也不能防止集体性焦虑情绪的蔓延,反倒推动了风险社会的再生产;风险社会的激进化和个人认同有限性的凸显一方面孕育出全球性的“焦虑的共性” ,另一方面却促成另一种社会认同即基于传统部落主义的集体/群体认同的滥觞,风险的冲突在这里演变为价值观的扞格。

 为超越风险与认同的辩证法, 各种介于现实主义与乌托邦之间的主张纷纷出台,包括贝克的亚政治理论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学习和网络治理理论、 基于个人主义科学观的波普主义、以及贝克的利他主义的个体化理论。风险社会社会认同群体认同自我认同个体化部落主义1984 年,美国社会学学会**硕特(Short,J.F.)在美国社会学学会年会发表就职致辞中呼吁风险(risk)研究和风险分析实践的社会转向,号召社会学家更多地参与到发生在该领域的各种学术取向和政策取向的对话中去。

 硕特认为, 在对与风险相关的现象的研究上发展出一种社会学视角, 不仅会促进风险研究, 而且能够把社会学置于各种重大的社会讨论和争论的中心位置,并对这些讨论和争论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Tierney,1999)

 。硕特的演讲是 1982 年美国人类学家道格拉斯 (Douglas,M.)

 与维达夫斯基 (Wildavsky,A.)

 共同出版 《风险与文化:技术与环境危险文选》以来号召社会学关注风险现象的第二个强音。1986 年德国社会理论家贝克发表著名的《风险社会:通向一种新的现代化》 ,该书 1992 年翻译成英文出版,同吉登斯在 1990 年和 1991 年分别出版的《现代性的后果》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本文原载《社会理论论丛》第四辑(周晓虹、成伯清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6 月出版)

 。因作者粗心,原文的个别表述存在错误,此处做了更正。

 2合流,奏出了风险的社会学研究的第三个高音。至此, “风险”开始成为全球社会理论界和社会学界的一个主流论域,成为一般理论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Shaw,2001)

 ,并随着切尔诺贝利事件、温室效应、转基因作物、疯牛病以及 911 的发生而迅速吸引越来越多学者和普罗大众的目光。

 在很大程度上, 科技风险甚至已经成为与经济增长困境并置的影响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现代化早期, 经济风险的化解和经济成就的最大化是一种政治制度维系其合法性的最为重要的依据, 但到 20 世纪 80 年代, 虽然经济因素在合法化层面的地位依然存留,但技术风险对合法性的潜在挑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政治家的关注(Alario&Freudenburg,2003)

 。有鉴于此,有学者指出,社会学和社会理论正在经历一个新的转向,从基于启蒙运动的信念急剧转变到以风险理念为基础, 风险社会和风险社会理论构成当前社会和社会理论的基本特征(Clarke,2006)

 。一、风险:社会学化的路径和认同的提出自启蒙运动以来,社会科学基本上是在模塑自然科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预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定量研究迄今为止依然是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社会学的主流学术取向。但是,颇为悖谬的是,在社会学界,风险研究走的却是反定量方法的道路,通过挑战风险计算等传统研究路向得以成型。

 从迄今发表的各种风险社会学研究成果中, 社会统计学的方法运用得相对较少, 大多数文献都强调风险的社会建构, 强调风险的难以客观化和量化,以质性方法见长。这就产生两个问题:社会学介入之前的风险研究是怎样的?社会学是如何使风险研究社会学化的?“风险” (risk)是一个现代性的反思性概念。相对于各种自然灾难和传统社会中人们日复一日的例行性活动所带来的各种后果而言, “风险”是以旨在克服这些听命天的调遣而无法预测的灾难的理性行动的过程中发生的, 是人理性地改造世界的必然后果。

 从这个角度说, “风险”是现代的。但是,早期的启蒙理念并没有对“风险”同人的行动的相伴相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相反,启蒙理性主义坚信人类能够“消除偶然事件和随机事件” ,能够“使模棱两可的事物变得一清二白, 使不透明的事物变得透明, 使不能预测的事物变得可以预测,使不确定的事物变得可以确定” (鲍曼,2005:6-7)

 。但是,理性的实践史无情否弃了启蒙理性主义的这种自我想象。为此,理性主义者不得不在以后的实践中放弃对“确定性”(certainties)

 的无条件追求, 而将之改为 “可能性/概率”(probabilities)

 。

 道格拉斯 (Douglas,M)说,过往的风险研究把“风险”视为关于将“不确定性”(uncertainities)转化为“可能性/

 3概率” 的努力, 使不确定性建立在科学原则的基础之上, 切断其同道德和政治等因素的联系,从而使超越个人性的行政管理制度可以接近它们,控制它们(转引自 Hollway & Jefferson,1997)

 。

 “可能性/概率”的提出,一方面是启蒙理性主义对“确定性”这一自我预设的自我反思和批判;另一方面为“风险”的出场洞开了逻辑上的大门,因为“风险”是“可能性/概率”的题中应有之义,意味着任何理性行动都不可能是完满的,都必然带来某些缺漏和负面的或者意外的后果。从这个角度看, “风险”显然是现代性自我反思的结果。另外, “可能性/概率”的提出为确立科学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建立一门风险科学创造了必要前提。

 “可能性/概率”意味着可计算性和可预测性, “风险”既是人之理性行动的必然后果,又始终处在人之理性能力的控制范围之内。在这种理论背景下,非社会科学的评估始终如一地把“风险”描述为物理世界或者技术世界的特点及其组成部分;事故或者灾难的发生是因为系统的组成部分没有如预计的那样发挥作用。当灾难确实发生时,非社会科学对探究灾难原因的范围也不宽泛,主要强调的是离灾难最近的各种条件,一般而言只涉及两个因素:物理/技术系统的失败和“人为错误” (Tierney,1999)

 。这种被称为个人主义风险评估(individualised risk assessment theory)的理论,不仅构成了保险业的理论基础, 而且因为其强调可以对各种风险肇因进行预测和控制, 只要责任部门按照这门科学的要求做了充分的准备,即使风险发生也无需担负责任,故“成了逃避和分配谴责的管理装置” (Denney,2005:14-21)

 。同把风险视为客观的、可知的、可量化的、外在于人的行动的、等待人们去感知和界定的现象的实在论相反,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风险和风险评价都是社会建构的。风险的社会建构论可以分为强建构论和弱建构论两种路径:

 强建构论认为这世界上压根不存在风险,风险的出现端赖于人们的认知、感知和阐释;弱建构论不否定风险的存在,而是试图弥合科学知识同公众测量风险和做出决定的方式之间的鸿沟, 其基本任务是解释社会能动者怎样创造和利用各种边界来区分哪些现象是风险,哪些不是风险(Pidgeon & Kasperson &Slovic,2003:1;Tierney,1999;Lupton,1999;Denney,2005)

 。一般地看,风险的社会建构论有两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涉及影响风险对象选择的各种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 譬如各种社会行动者,包括突生群体、社会运动、企业、政府代理人和专业人士是怎样形塑风险的各种特征,如何选择风险管理策略,其与组织之间围绕利益、权力和资源合法化而发生的深刻关系。第二个主题聚焦在对正式风险分析的社会建构上。这个主题深受科学社会学,特别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英法等国兴起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影响,从 SSK 的基本预设出发对风险研究的科学路径进行追问和批判, 揭示各种社会过程和制度影响甚至支配这些披

 4着科学光环的风险评价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机制,从而破除了科学是客观的、普世的,具有发现科学真理的能力,是风险评价的真正基础的“迷信”,使得在风险感知和评价方面,科学沦落到同常识一般的地位(Tierney,1999)

 。这种研究路径具有“元-风险科学”的特征。“风险是社会性地建构的”在风险研究中的地位的确立,必然要引入“认同” (identity)观念。近数十年来,从政治合法性的求取到个人本体性安全的获得,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的重新崛起到对人之生命的无意义感的叹息, “认同” 是一个出镜率相当高的概念。

 “认同”的兴起, 与20世纪80年代前后世界学术的后现代转向特别是社会建构论转向有着密切关联。在这个转向中,一些平素不为人所注意、高度文学化的概念——如“修辞” (rhetoric)

 、 “诠释” (interpret)

 、 “建构” (construction)

 、 “想象” (imagination)

 、 “符号/象征” (symbol)——凸显出来, 并很快进入社会学和政治学视野, 催生出的成果之一就是从建构主义角度对 “社会何以可能”的回答,包括对“社会认同” (social identity)的重视。正如很多的后现代主义学者所宣称的那样, “修辞(rhetoric)①并不是罩在真实的深层结构外面的一层外罩,并不是‘简单的隐喻’ 。它实实在在就是那真实存在本身” (伯克维奇,2006:12)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 “认同”同样是一股非常强大甚至神奇的力量,它虽然是想象的,却可以建构出实在来,不同的认同生产出不同的社会(卡斯特,2003a:ch.1)

 、不同的民族国家共同体(安德森,2005;亨廷顿,2005)以及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冲突的重要根源(亨廷顿,2002)

 ,并构成个人本体性安全的基础(Giddens,1991)

 。在英语中, “认同”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使自己与某一个人或者群体密切联系或者依附于他们” , 建立同他人或者群体的一致性。

 从这样一个简单界定中, 我们可以引申出关于 “认同”的多个维度的理解:第一, “认同”是一个社会学——或者至少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

 “一个人不能基于他自身而是自我” ,而“只有在其他自我之中” ,或者“在与某些人的对话关系中,我才是自我” (泰勒,2001:48、50)

 ,任何认同,包括自我认同,从参照系选择上看都是社会认同, 都是以特定社会中的人或者社会群体为参照而展开的, 是对自己 “归属于何种社会范畴或者组织” (Stets & Burke,1998)的思考。第二,认同强调的是个人或者群体的自我建构,即强调认同承载者的主体性。泰勒(2001:48)指出, “自我部分地是由其自我解释构成的” 。卡斯特(2003a:2-3)则说, “关于认同,当它指涉的是社会行动者之时, 我认为它是在文化特质或相关的整套的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

 角色是由社会的组织与制度所架构的规范来界定……。

 认同则是行动者意义的来源, 也是由行动者经由个别化的过程而建构的。

 ”无独有偶,亨廷顿(2005:20-21)也类似地说, “identity①原文翻译为“言说” ,遵照惯例,笔者在引用时将之改为“修辞” 。

 5的意识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自我认识, 它是自我意识的产物”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identity都是构建①起来的概念。人们是在程度不等的压力、诱因或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identity。

 ”由此不难看出, “认同”的形塑不同于简单的意识形态灌输或者角色安排,个人或者群体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和建构权力, 能够对各种外在因素作出适当的 “诠释”(interpret)

 ,作出接受即内化或拒绝的选择,是行动者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能力和行动的反身性监控(reflexive monitoring of action)能力提升的结果和表征(Giddens,1991)

 。当然,认同不是单向的,而是主体间性的②,在交流过程中得以实现。这也许是泰勒(2001)把语言引入对认同的解释中的根本原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强调认同者的能动性并不等于说人们在 “认同”的选择和建构方面是完全自主的,完全听凭自己的理性的支配。事实上,由于认同的力量很快被强势群体所认知, “认同”就不可规避地成为了各种力量角力的领域, “认同”的自由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往往是隐性的,并且受着特定的基础秩序的约束,受着各种力量的影响甚至支配,是一个理性与感性、个人理性与群体意识形态、个人诉求与结构性力量相互争斗的过程,在个人身上常常表现为“不得不如此”的样子。第三, “认同”的寻求与行动者诠释、 建构自身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归属是同一个过程, 从心理和精神层面体现和强化着人的社会性。认同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各种行为和基本偏好(Benjamin & Choi& Strickland,2006)

 , “知道你是谁,就是在道德空间中有方向感;在道德空间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是好的或坏的,什么值得做和什么不值得做,什么是对你有意义的和重要的,以及什么是浅薄的和次要的” (泰勒,2001:38)

 。在吉登斯(Giddens,1991)看来,这种道德感本质上是人的意义感的依据和基础, “生存的孤立”或者说“个人的无意义” ,并不是指人和人之间的分离, 而是指与实践一种圆满惬意的存在经验所必须的道德源泉的分离, 指现代人的纯粹工具主义行动取向。

 认同的获得, 填补了工具主义造成的意义和道德空缺。

 第四,认同对意义的追寻与对秩序的追寻纠缠在一起, 不仅追求社会的秩序, 也追求个人心灵的秩序,追求心灵的安顿和安全。鲍曼(2002:126-127)关于“认同”的分析足以佐证这一点:“无论我们什么时候提到认同③,在我们理念的背后都有一个和谐性、条理性和一致性的模糊的镜像:

 所有的那些东西在我们体验之流中看起来——让我们永久绝望地——都是严重地非常缺乏。对认同的追寻,是一场抑制和减缓流动、将流体加以固化、赋予无形的东西以有形的持续性的斗争。

 ”第五,信任构成认同的基础。埃里克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婴儿①疑为“建构” (construct)

 。因找不到原文,无法确认。②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使用的“主体间性”并不是下文中所使用的“主体间性”所隐喻的两个...

篇四: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学院学报第10 @ 第1期20 11年1月认同的本质及其层次性何博( 云南财经大学马歹ll部, 昆明650 221)[ 摘要]互动是认同产生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归属” 是认同概念的本质内涵。

 认同具有层次性:

 主体对自身“归属” 子一定身份或群体的认知; 主体对于自己“归属” 于某一身份或群体的情感; 主体对于自己“归属” 于某一身份、 群体的认知和情感基础之上的一定的行为方式。[ 关键词]认同; 内涵; 层次性[ 中图分类号】

 B 8 15. 3【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 7 2—234 5( 20 11)0 1- - 0 0 6 1- 0 5T h e N a tu r e a n dH ie r a r c h yo fId e n tityH E B o( D ep a rtm en to fM a r x ism - L e n in ism , Y u n n a nU n iv e r sityo fF in a n c ea n dE c o n o m ic s, K u n m in g650221, C h in a )[ A bstra ct】

 In tera ctio n isa n im p o r ta n tf a cto r in th eg e n e r a tio no fid e n tity . ” B e lo n g in g n e ss” isessen tia l c o n n o ta tio no fid en tity .Id en tityh a s so m e lev els:

 th ec o g n itio na n d e m o tio n o fsu bjectth a tit b e lo n g sto ac e r ta insta tu s o rg r o u p ; c e r ta in w a yo fa c tio n b a se dth ec o g n itio na n d em o tio n .[ K e yw o rd s. ]id entity ; co nno ta tio n; h iera rch y不同时代面临不同的主题, 不同时代的主题必然影响该时代的主流话题和流行用语, 主流话题和流行用语的变化也反过来折射出时代主题的发展和变迁。

 自20 世纪8 0 年代末期以来, “认同” 俨然成为了学术界最为流行的词汇, 从政治认同、 国家认同到族群认同、 文化认同, “认同” 概念的勃兴由社会发展的态势决定并反映着社会态势的发展。

 问题是, 人们往往热衷于对这一热门术语的使用, 而忽视了对这一词汇本质内涵的梳理和把握, 更有甚者总是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的概念并引论争。

 所以, 借鉴前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之上, 尝试对认同概念的本质内涵及其层次性做一梳理和分析, 并渴望能有抛砖之效, 引得金玉良言。一、 认同概念中的“互动” 意蕴中文“认同” 概念译自英文词汇id en tity , 表达的却是Id entity 和id entif ica tio n联合意义…。

 Id entity 起源于拉丁文id em , 其原意基本等同于th e sa m e, 表示相同、 同一性等内涵。

 作为学术术语概念的id en tity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并使用。

 最初, 他把由人的潜意识下的欲望或是内疚激发的, 对他人的模仿命名为认同, 儿童把父母或教师的某些品质吸收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的行为就是所谓的认同作用。

 在弗洛伊德看来, 认同是用以表述个人与他人、 群体或准备模仿的人物在感情、 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

 认同就是个人与他人、 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 心理上趋同的过程【3】

 。

 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 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 规范与面貌去模仿、 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 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4 】

 。

 由此可见, 在弗洛伊德的认同概念中, 认同不仅是主体的内省过程。

 更是一个主体与客体取得一致的互动过程, 这个过程往往是需要通过主体仿效榜样行为等主客体相联系的方式来完成的, 其意义是能够以此满足主体对归属感的需求。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美国社会学家乔治・H ・米德( M ea d )特别强调人的自我意识的社会性, 并认为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才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真正基础。

 在米德看来, 无论是作为心理意识万方数据

 总第8 5期社会科学人理学院学报活动的人的心灵, 还是人类自我, 本身都是社会的产物; 而语言则是它们的出现的重要媒介机制。

 也正是凭借语言这个媒介, 具有心灵的有机体不仅可以作为自我而存在, 还可以作为自我的对象而存在。

 从而出现了作为主体的自我“I” 和作为客体的自我“m e” 。

 “主我” 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 ‘!客我” 是有机体自己采取的有组织的一组他人态度。社会塑造了个体的精神与自我, 而后者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 引。

 从此, 认同概念的社会性互动性内涵不断彰显。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和米德的基础上, 对认同概念进行了全新角度的阐释。

 他认为, 所谓认同, 是关于“我是谁?” 这一问题或明确或隐晦的回答, 他进一步解释说, 这种认同是由基本的同一感和延续感开始, 而其答案已经显示在个人的现在和过去之中, ……并且, 可以引导出人们在一定领域的一种虽有变化但却持久的行为走向, 从而保证个人从目的的远景出发有效地融入社会,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本的忠诚和忠实, 以及有关幸福、 自尊、 自信根深蒂固的、 强烈的、 下意识的感觉[ 引。

 查尔斯・泰勒也指出, “我对自己的认同的发现, 并不意味着我是在孤立状态中把它炮制出来的。

 相反, 我的认同是通过与他者半是公开, 半是内心的对话协商而形成的。

 ……我的认同本质性地依赖于我与他者的对话关系。

 ” 【7 】

 亨廷顿( S a m u el H u n tin g to n )则说, “任何层面上的认同, 只能在与‘其他’ ——与其他的人、 部族、 种族或文明——的关系来界定” ( 引。人类社会生活中, 不仅需要自我与心灵的融通, 也需要相互关系的交织, 更执着于对自我意义的追寻。

 在心灵、 自我与自我意义共同编织的网络中, 主体需要寻找自我及自我的意义, 所以就有了人的自我认同问题。

 主体存在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 所以, 认同也就是自我与他者的互动中寻求自我与他者的边界和自我的意义。

 个体认同回答“我是谁” , 群体认同回答“我们是谁” 。

 完成这种回答,需要自我与自我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网络的不断对话与互动, 而这种回答不仅将自我归属于一定的身份之中, 更是将自我归属于一定的意义之中。二、 归属感——认同的本质内涵认真学习和领悟前辈学者关于认同的真知灼见, 我们不难发现:其一, 认同概念包涵有客观的、 现实的、 的的确确存在的同质性、 共同性或者相似性的意思; 也包括源自于主观的、 认识层面的一致性、 共同性等内涵。

 这种来自于客观事实的, 抑或是主观构建的“共同性” , 是认同的基础性涵义, 认同的其他层面的涵义, 均基于此而发生或产生意义。简单地说, 认同就是寻求主体自我与客体“共同性” 关系的过程。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 对于主体而言, 个体主体通过发现自己与某一身份或群体的“共同性” , 把自己和客体共同组成为“我们” , 这个“我们” 再通过发现自身与客体的“共同性” , 从而建立起规模更加宏大的“我们” 。

 所以,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这种“共同性” 便成为了能否构建“我们” 的最基础性因素。

 而这一“共同性” 还是决定某一客体能否成为“我们” 的关键:

 不管是否有着“共同性” 的客观存在, 一旦意识认识到了“共同性” 的存在, 那么这一客体就成为了“我们” ; 不管是否有着“共同性”的客观存在, 只要意识没有发现或者认识到“共同性” , 客体就成为了“他们” 。

 对主体而言“共同性” 存在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其关键是主体只要认识或者意识到某种“共同性” 。

 所以,对于客观存在的“共同性” 一定要强化认识; 在“共同性” 缺失的情形下, 人不是无能为力的, 而是可以通过构建, 创造出“共同性” 的。例如现实中, 在一个各种肤色的人们汇集的场景中, 黄种人之间马上寻求的彼此相互之间的“共同性” , 当大家意识到“黄种” 这一“共同性” 的时候,这一个“我们” 也就形成了。

 当不同地域的人们汇集的时候, 云南人彼此间只要意识到其所共有的“云南” 这样地域共同性的时候, 云南人的“我们” 也就形成了。

 当中华民族面临外来凌辱的时候, 大家彼此之间一旦意识到了“中国各民族同胞” 这一“共同性” , “我们” 也就出现了。

 这个时候, 没有人会在意这种同胞关系是真的客观地存在着彼此间的血缘关系还是一种人为的强调或者是构建。

 当然, 没有这种“同质性” 就不可能产生对以这种同质性为最鲜明特征的群体的认同。

 不同的“同质性” 基础之上也必然产生不同的认同类型。

 没有参照对象条件下群体成员之间特定“同质性” 的不断强化发展必然促进该群体的自在发展, 参照对象的出现会使这种万方数据

 总第8 5期何博认间的本质及J£ 层次性第10 卷“同质性” 明确化, 也必然会使这种“同质性” 基础上形成的群体的边界明确, 成员对该群体的认同意识得以彰显。其二, 认同是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互动而达到一致的过程, 而主体又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的范畴, 例如单个的人, 叫个体主体, 不同规模的群体集合, 叫群体主体, 甚至是整个人类, 称之为类主体。由此观之, 从主体的角度而言, 认同至少可以分作为个体认同、 群体认同、 类认同等层面。每一个体, 一生都要面对对于多种群体的归属问题。

 然而我们知道, 整个社会系统中所存在的不同标准下的各种群体, 从结构上来看又存在着多级倒金字塔形状的特征, 倒金字塔的最底端就是个人, 他会隶属于一定标准下的某一群体, 而该群体也必然存在着对更高一级群体的归属, 就这样从小到大, 从下到上, 层层隶属, 群体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

 因此, 就群体而言, 也存在着对更高一级群体的归属问题。

 总之, 无论认同的外延如何宽泛, 对其的研究也总是沿着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两个层面来展开。

 就以民族认同为例, 某一个体首先面对的是对自己所属民族支系的认同; 该支系又存在着对该民族单元的认同, 该民族单元也客观地存在着对中华民族这个更高层次的民族群体归属。

 就地域认同而言, 一个瑞丽人首先存在着对瑞丽的认同, 所有瑞丽人又存在着对德宏的认同, 所有德宏人同样存在对云南的认同, 云南人又会认同“中国人” 。其三, 如果说认同缘起的基础是“共同性” , 那么认同的发生就需要以能够激发主体对“共同性”认知彰显的具有明显“差异性” 的他者的或客观或构建的存在和一定认同场景的发生或出现为条件。从认同的发生来看, 是一定需要一个参照对象的。

 我们知道, 在一个只有黄种人的环境中, 也就无所谓黄种人这一概念了; 在没有“外地人” 意识时,强调我是“云南人” , 丝毫不会让其他云南人感到亲切; 面对中华民族而言所谓中华民族也将失去任何意义。

 然而, 当面对其他种族成员时, 黄种人对自己的种族归属感便会油然而生; 在与其他地域的人交往时, 不同的云南人之间总会有一种相互的亲切感; “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 之一观念浮于脑际者. 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

 ” ( 9 )这描绘的就是所谓的中华民族认同。

 此时, 其他种族的人、 其他地域的人和“他族” , 就分别是产生黄种人的种族认同、 云南人的地域群体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参照对象了。

 其中, 与参照对象的差异度越大, 认同感就会越强烈。其四, 社会学的角度而言, 主体对于一定的角色、 身份, 特别是群体的归属, 是认同的本质内涵。每个人一生都要归属于多种依照不同标准所划分的群体, 从而也就具有了林林总总的多种身份。

 纵观各种认同概念, 我们不难发现, 认同说到底是对自己“属于” 谁的, 一定的时空维度下的。

 一定角度、 一定程度的回答。

 例如, 历史认同, 表明这一历史是一定主体自己的历史, 自己归属于这一历史之中, 并归属于基于这一历史而形成的共同体之中; 文化认同, 表明的是这样的文化是一定主体自己的文化, 自己归属于这一文化, 并归属于基于这一文化而形成的共同体之中; 民族认同, 表明的是这一民族是一定主体自己的“我的民族” , 归属于这一民族单元, 并归属于基于这一民族归属共性的民族共同体之中; 国家认同, 表明这一国家是一定主体自己的国家, 自己归属于这一国家, 并归属于基于这一国家而形成的政治的共同体之中。

 认同一定的对象, 其本质是回答自己属于谁, 即“我是谁” ; 自己究竟和谁一起组成了“我们” , 即“我们是谁” 。

 认同问题其实质是自己归属于谁的问题。

 认同的本质内涵是“归属” 。三、 认知、 情感与行为——认同的层次性基于“归属” 这一认同的本质内涵, 我们发现,认同还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层次:

 基于对某种“归属”的认知, 即主体对于自己“归属” 于某种身份或群体的知晓或自觉; 主体对于自己“归属” 于某一身份或群体的情感, 这种情感可以是积极的, 也可以是消极的; 主体对于自己“归属” 于某一身份、 群体的自觉和情感基础之上的一定的行为方式。以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为例, 个体对于某一群体, 不仅存在着认同或者不认同的问题, 对于同样认同该群体的不同个体而言, 其认同的强度也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 就认同而言, 其基于某种被意识到的“共同性” 为基础, 本质上表达的是“归属性” 的内涵, 而在对“归属性” 的回答中又可以按照强度由低向高, 由弱及强万方数据

 总第8 5期社会科学大理学院学报的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自己对自身“归属” 于某一群体的认知。

 这是认同发生的必要条件。

 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 所谓的群体, 不仅仅是原生的, 更多的都是人们精心构建下的创造。

 对于所谓的一定群体的某一个体而言, 如果从未超越某一群体的边界, 那么他就不会认识到自己对这一群体的“归属” , 这时, 他将自己所归属的层面一定是低于这个群体的单元。

 虽然此时他客观地存在着与该群体其他个体的众多的“共同性” , 但这种“共同性” 本身是隐性的。

 只有当一定的某种程度的边界被打破后, 他者用“差异” 才能使这种“共同性” 得以彰显, 也只有这时这个个体才能产生自己“归属” 于此原生群体的认识。

 对于所谓的一定的构建性的群体的个体而言, 其对于自己属于该群体的认识一般而言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来自自身的认知, 另一种是来自于他人的告知。

 前者认知是一种客观现状, 不代表个人就认为这是合法、 合理的结果, 其存在着既然与应然的辩证统一问题;后者被告知的是一种他人安排下的后果, 不代表个人就一定会欣然接受, 同样存在着他人的“安排” 和自我“选择” 的统一问题。

 归属感本应是主体的一种心理意识, 但是, 由于对某一群体的身份, 往往意味着主体...

篇五: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5卷。

 第5期20 0 8 年10 月科学技术与辩证法S c ie n c e , T e c h n o lo g ya n d D ia lecticsV 0 1. 25N o . 5O ct. 。

 20 0 8当代社会认识论研究及其意义( 下)殷杰, 尤洋(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0 30 0 0 6 )摘要:

 文章分上下两部分全面系统阐述了当代社会认识论的兴起及繁盛, 肯定了对知识社会维度的认识论研究, 指出社会认识论在保留传统认识论的规范性特征基础上, 表现出了完全不同于自然化认识论的研究方法。本部分( 下)指出社会认识论是人类知识探索过程中深入到社会实践的诉求, 是人类认识深化的实现机制。

 文章最后揭示了在当代知识背景下社会认识论的研究意义。

 文章认为, 社会认识论的研究, 对于“社会” 概念的界定和深化, 认识论研究方向的明确化, 哲学方法论的丰富和多元化, 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补充, 以及中国语境下社会科学哲学的学科促进, 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

 社会认识论; 社会科学哲学中图分类号:

 N 0 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 0 3—568 0 ( 20 0 8 )0 5—0 0 19 —0 7( 接上期)( 二)凯彻尔的社会认识论研究美国学者凯彻尔( P h ilip sK itch er )也是一位将研究定位在真理上的社会认识论者。

 不过, 他从真理出发, 发展了另一套社会认识论体系, 即他的主要关注点是科学的进步以及认知工作的分配。

 因为凯彻尔认为, 事实上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协调之处, 高度遵从个体理性原则往往并不利于共同体的认识目标的实现, 因此需要保持认知的多样性, 需要关注认知工作的分配, 而处理好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关系, 在凯彻尔看来是社会认识论的一个主要任务。( 1)科学变化的解释凯彻尔认为整个科学史是由一些伟大的年份以及一段段的时期所构成, 后者构成了科学史的主体。首先, 在每一个时期的开始, 都会存在这样一个科学家共同体, 它因在特定问题上的看法及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而被其他科学家视为权威, 并且众多科学家都会去遵守该共同体在该问题上的解决方案。

 这个共同体事实上由经验丰富的学者及学徒构成。

 所有经验丰富的学者都认同共同体的共识实践( co n .¥ e n s u 8p ra ctice), 因为对每个人来说, 共识实践都是其个体实践( in d iv id u a l p ra ctice)的一部分。

 学徒们由学者来训练, 其个体实践依据受训人、 训练过程不同而有所差异。

 其次, 在这个时期的中段, 随着共同体的理论不断修改、 扩展, 其个体实践遭受到不断的更改或拒斥, 因此其可信度在持续发生着变化。

 那些信任度下降的科学家就逐渐退出了该共同体, 而另一些共同体外的人因其信任度的提高得以进入并获得共同体成员的信任。

 最后, 到了这个时期的末段, 由于形成该共同体的社会系统的规则发生了变化, 个体实践的修改导致了共识实践的变化, 那些赞同这种变化的人就留在共同体中并作为下一个时期的经验丰富的学者, 那些反对变化的人被彻底排除出去, 而这种循环又会从一些新的学者与学徒重新开始。

 任一时期的演变都由这三个阶段构成, 三者【收稿日期】

 2008一02一17【基金项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20 0 50 3)【作者简介】

 殷杰( 197 4一), 男, 山西汾阳人, 哲学博士,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尤洋( 19 "/8 一), 男, 河北新河人,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博士生。19 

 循环构成了科学史的衍化与发展。为了准确提供出这种科学变化的解释, 凯彻尔列出了构成这种循环的状态和过程:

 其一, 认知状态。

 即任何层面下科学变化所涉及到的受限系统的认知状态, 它们的认知特点、 认知限制, 以及所具有的目标和兴趣。

 其二, 实践。

 即在这个循环的某个时期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科学承诺, 将这些承诺传递给他人的行为就是实践。

 其三, 个体实践。

 即个体认知状态, 每一个个体科学家都具有独特的个体实践。

 其四, 共识实践。

 即所有科学家共有的实践, 依据个体实践的更改, 共识实践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o [ 23159 - 60 为了给出科学变化的解释并从中推演出构成科学进步的理论, 凯彻尔重点分析了个体实践和共识实践。( 2)个体实践与共识实践的构成凯彻尔认为个体实践构成了一个科学家的认知状态, 而个体实践的变化又解释了每一时刻其认知状态的改变。

 他将个体实践归结为下述七个组成部分为特征的多维实体:

 其一, 科学家在其职业工作中使用的语言。

 其二, 他确认的该领域有意义的一组问题。

 其三, 他接受的该领域中的一组陈述。

 其四,科学家认同的一组解释性文本。

 其五, 个体认为可信赖的一组信息源。

 其六, 实验、 观察的范式以及科学家认为可靠的工具和实验观察的标准。

 其七, 科学推理的方法以及用来证实陈述的标准。

 【23JM 正是以个体实践为基础, 凯彻尔构建了共识实践概念。对共识实践而言, 首先它是一种实践, 其组成部分就类似于个体实践的部分。

 其次, 它的特点在于:它由一种语言构成; 是一种有意义问题的确定; 是一套具有辩护结构的可接受的陈述; 是一套解释图式;是一套权威范式和鉴别权威性的标准; 是一套实验、观察、 工具以及辩护标准; 是一套方法论标准和方法论原则。

 [ 2318 7 凯彻尔认为他的共识实践概念与库恩的范式概念的区别在于, 范式既能够提供一个时期科学状态的丰富描述, 又可以将一门学科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描述不同阶段的认识特点, 而共识实践无法做到后一点。凯彻尔对共识实践的描述有些复杂, 简单来说,共识实践就是一种构建于个体实践之上的实践, 而这种个体实践是由个体的信念、 他认为可信的信息源、 他所接受的科学推理方法论等等所构成。

 凯彻尔将共识实践划分为高低两个层次:

 “核心” 共识实践( C o re C o n se n su sP ra ctice)以及“理想状态” 共识实践( V irtu a l C o n se n su sP ra ctice)。

 “核心” 共识实践2 0是共识实践所具有的最基本特点, 即所有共同体成员都共同具有的个体实践的成分。

 “理想状态” 共识实践是共识实践的标准情况, 即通过考虑共同体成员由于遵从其他科学家为权威而间接接受的陈述、 方法论等所产生的实践。

 凯彻尔指出, 认知状态发生变化就会导致实践改变, 而实践变化又首先在个体实践层面产生变化, 继而影响到共同体的共识实践。

 在共识实践的基础上, 凯彻尔构建了科学进步的概念, 并根据共识实践在取得有意义的真理和取得解释性成功上的改善来度量科学的进步。

 无论这种进步表现为概念上的进步还是解释上的进步。( 3)认知工作分配的研究凯彻尔对认知工作的分配( th eD iv isio n o fC o g —n itiv e L a b o r )特别感兴趣。

 他认为, 如果能够把科学共同体中的研究工作合理乃至最优的分配, 那么科学就能够获得进步。

 但是在这种分配中存在着几乎无人注意到的问题, 这就是, 如果每一个科学家都能对相竞争的理论做出一个合理判断的话, 那么每一个科学家都会选择那个最能够受经验证据支持的理论, 这种理想情况下所有的科学家都会选择相同的理论。

 然而, 从共同体的观点来看, 如果存在着相互竞争的理论, 那么鼓励一些科学家以某种研究理论为指导, 其他人以别的理论为指导, 这要更有利于共同体的科学事业, “维持这种认知的多样性, 即使所有人都认为两个理论中有一个不具有竞争力, 然而我们依旧需要对坚持那个理论的顽固的少数派致以敬意” 。

 Ⅲ1很显然, 在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产生了冲突。

 如果遵循个体理性的话, 是否个体还要去完成他所构成的集体认识论目标的工作呢?认知的多样性是否还要维持, 又如何来维持呢?凯彻尔指出, 在两个共同体中, 一个具有纯认识论的目的, 另一个除认识论目的之外还有社会压力、竞争的目的, 如果二者相比较, 那么在认识论上受到“污染” ( S u llied )的共同体一定会进展得更理想。受传统认识论指导、 只具有纯认识论目的的孤独学者所组成的共同体, 尽管能够表现出认识的一致性,但因为科学事业的进步更多融入了非认识论因素,那些往往被认为与科学进步格格不人的社会压力以及各种动机, 最终证明总是有利的。

 为了解决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 也为了证明具有各种动机且保持认知多样性的共同体更有优势, 凯彻尔假定科学家是认识论上受到“污染” 的行动者, 即他们不仅追求真理, 还有优先权、 社会承认等。

 而社会体系——奖励、 鼓励、 竞争压力——更能解释科学家在 

 面对困难时坚持他的理论的原因。

 设想某位科学家现正从事一项研究计划, 他最为担心的事莫过于其他人比他更早地公布研究结果, 以至于使他的研究失去意义。

 因此, 如果一个研究计划在现有证据下即使不容易成功但它是正确的且无人研究, 那么与其他科学家追求相同的研究计划相比, 他更愿意从事前者, 因为这会使他远离激烈竞争, 更容易成为首次发现者。

 这样来看, 尽管科学共同体是由认识受污染的理性认识个体所构成, 但与纯认识论目的的科学共同体相比, 进步的概率要更大。

 因此可以认为在科学的实际运行中, 在科学共同体中维持认知多样性很重要, 且有必要对认知工作做出合理的分配。综上所述, 凯彻尔把社会认识论的研究置于科学的进步之上, 而进步是以真理获得为依据, 因此他的方法是一种经典的以真理定位的方法, 只是重点关注于共识实践及认知工作的分配上。

 当然他的研究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如果共同体的目标明确、 判断进步的标准正确, 即使认知工作短期分配不妥, 长期来看共同体还是有进步的。

 但不可否认, 凯彻尔的工作有其独到之处, 并探讨了一些以往注意不到的问题, 因而有其合理性和研究价值。( 三)富勒尔的社会认识论研究如果说戈德曼和凯彻尔将研究定位在真理之上从而表现出一些共同之处, 那么富勒尔的社会认识论则完全是另外二种路径了, 即政治定位的( p o liti.ca l—o r ien ted )社会认识论。

 富勒尔比较早地使用了“社会认识论” 这个词, 并从哲学的角度来做讨论。作为社会认识论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富勒尔的研究方法及路径具有独特的意义。( 1)科学政策制定富勒尔认为“社会认识论” 是一种科学政策制定, 在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支持下, 这是用来寻找更好的科学制度的一门规范性的事业。

 他把社会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确定为“知识的追求应该如何被组织, 鉴于在规范的环境下许多人都在追求知识, 每个人所从事的认识活动都是在多少被限定了的知识领域中进行的, 每个人都具有差不多同样不完全的认知能力, 尽管可以不同程度地接近他人的活动。

 ” [ 25j3可以认为, 社会认识论的目的是发现我们的认知产品是如何受到变化着的社会关系所影响的, 在这个意义上, 它是一种理想的科学政策制定。富勒尔并不满意目前的科学组织和生产状况。他认为当代科学并没有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进行组织, 仍然具有提高和改善的空间。

 他把科学组织变化的可行性研究称为“知识政策研究” ( K n o w led g eP o lic y S tu d y )。

 而科学理论与知识政策之间的关系就是“科学的社会理论提供出规则, 这些规则允许知识政策分析者来预测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科学家和科学家集团的总体行为。

 ” Ⅲ1在富勒尔看来, 从事知识政策分析的人就是政策制定者, 而社会认识论者要做的就是政策制定者的工作, 即通过组织知识并找出经验的方法来发展社会内部的知识目标。科学制度该如何组织并怎样运行呢?知识生产的最佳方式又是什么呢?富勒尔的社会认识论最为关心的正是这样的问题。( 2)规范的社会认识论社会认识论将自身从知识社会学中区分出来,原因就在于, 它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规范性的知识分析, 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描述我们目前的知识生产的社会实践, 或对共同体进行社会结构的经验调查,更为重要的, 是理解我们如何知道乃至我们如何改善我们的知识实践。

 富勒尔旗帜鲜明地倡导了这样一种思路和主张, 他认为知识只是一种社会产品, 是协作的产物, 而人们的认识活动更多地类似于生产活动, 是有组织、 需要协调和规范的社会性活动。

 因此, 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描述与解释科学现象, 更重要的是, 将认识能力、 知识背景、 社会环境上存在差异的认识主体, 进行合理的组织并发展出社会内部的知识目标, 从而使认识主体自己意识到他们所遵守的标准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达到人们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并促进知识生产的目的。

 因此, 富勒尔认为“规范是一种无形的调节手段, 它建立在最底部, 并且它也不是一个先决条件, 而是一个产品, 是自发协调的社会行动的产物。

 ” 【2¨富勒尔的社会认识论是关于知识的社会生产、认识活动的社会组织的理论, 它并不过多地涉及传统认识论的“理性” 、 “辩护” 与“知识” , 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知识的组织管理的元理论, 视为大科学时代协调认知主体活动、 促进知识生产的规范性事业。应当看到, 除了以上三位社会认识论的代表人物之外, 还有其他的研究进路和方向, 如安德森( E .1iz a b ethA n d erso n )、 弗里克( M ira n d aF rick er)为代表的女性主义社会认识论, 赫尔( D a v id H u ll)的进化社会认识论以及考蒂( C . C o a d y )为代表的陈词社会认识论等等, 他们共同促进了当代社会认识论的形成、 发展和繁盛。概而言之, 从研究方法上看, 社会认识论可分为21 

 两静方法:

 经典的方法穰爱经典的穷法。

 从瑗论特征上着, 社会认识论包括三个分支:

 社会因素在个体中的作用, 个体及个体群的认知劳动的组织, 以及科学政策的研究。

 戈德曼与觊彻尔采爝经典斡方法,将研究定位于真理, 希望在知识探索的社会取向中保翻知识探索的真理价值。

 戈德曼更多考虑了社会因素在认识论巾所起靛佟耀, 并试瀚傈馨传统认识论的真理性。

 凯彻尔虽然也从真理定位的观点出发, 假他主要关注认知劳勘的分配。

 采用经典研究方法的哲学家大都认同这样的观念:

 社会认识论既关注集体信念问题、 知识分配问题, 同时也关注非社会性的认识...

篇六: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与行为研究20 13, 11( 3):

 4 25—4 32S tu d ie so f P sy c h o lo g ya n d B e h a v io r组织认同研究新进展:

 基本概念及其形成、 整合机制万红艳(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武汉4 30 0 7 9 )摘要组织认同起源于社会认同理论. 是社会认同的一种特殊形式。

 本文以社会认同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身份” 与“认同” 为出发点阐述了组织认同的概念内涵及其多重性与动态性. 结合组织认同的多重性以及动态性本文着重分析了组织认同的产生、 整合机制以及变异模型。

 最后。

 笔者对组织认同研究的不足之处、 组织认同与其它理论的关联、 本土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及展望。关键词组织认同, 组织身份, 多重性。分类号B 8 4 91引言组织认同是联结个体与组织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 组织认同的形成受个体与组织两个层面因素的影响, 而组织认同又与组织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组织公平行为、 离职意向等紧密相关。

 并通过影响成员的认知与情感来进一步影响个体的行为进而作用于组织. 对组织认同研究的梳理对于组织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组织认同的理论模型最早由S im o n 在19 58 年提出。

 然而在此之后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 组织认同这一概念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很多学者甚至将组织认同( o r g a n iz a tio n a l id en tif ica tio n )与组织承诺( o rg a n iza tio n a lc o m m itm e n t)视为同义词进而影响了组织认同研究的深化与扩展。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A sh f o r th 等人将社会认同理论引入到组织研究中. 并将组织认同界定为社会认同的一种特殊形式. 这一概念才得以重新受到重视并逐步成为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然而一直以来有关组织认同的基础概念及其内涵一直未能得到学术界的统一认定. 而组织认同与相近概念如组织承诺( o rg a n iza tio n a l co m m itm e n t), 组织身份( o r g a n iz a -tio n a lid e n tity l之间的关系的模糊不清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组织认同研究的进一步扩展与深化。2组织认同的概念及特点2. 1组织认同的概念维度A sh f o r th 和M e a l( 19 8 9 )将社会认同理论引入到组织研究领域时. 将组织认同界定为个体与组织的一致性或个体从属于组织的一种感知. 并强调它是一个单维的认知结构. 然而此后关于组织认同的概念及其维度却一直未能得到学术界的统一认定。孙健敏等人( 20 0 9 )在探讨中国背景下组织认同维度的一项质性研究中罗列了近三十来有关组织认同的十几个定义,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A sh f o r th 和M e a l认为组织认同是人们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定义自我的一种状态. 或是一种属于群体的知觉。( 2)C h e n e Y 认为它是个体主动将自己与社会情境中的元素连结的过程, 包括了情感依附、 对组织忠诚以及组织成员与组织的相似性。( 3)我国台湾学者徐玮伶、 郑伯埙认为组织认同是个体定义自我的一种过程与结果. 个体借由归属组织的过程使自我概念与组织身份发生联结. 并因而产生了分类的效果。对组织认同定义的把握可以从其所包含的维度及其动态性两方面来理解。

 从组织认同所包含的维度来看. 部分学者对组织认同的定义强调其认知层面. 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组织认同是一个多维的概念。

 A sh f o r th 等人( 20 0 8 )在总结归纳这些概念时依其所包含维度的不同将之分为狭义与广义. 最为狭义的概念强调单纯的认知维度. 而最为广义的组织认同定义则囊括了组织认同的认知、 情感、 行为三个维度。

 从组织认同是否具有动态性来看, 有些定义更加强调组织认同是一个静态的状态. 是一种收稿日期:

 20 11- ll—ll作者简介:

 万红艳, 女,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硕士。

 E - m a il:

 w h y a n n @ y a h o o . cn 。4 2 5万方数据

 心理与行为研究第11卷结果, 如A sh f o r th 等人( 19 8 9 )的定义, 也有些学者认为组织认同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一个状态性的结果, 也是个体达到与组织一致性的一种过程。综上所述. 研究认为对组织认同概念的理解应从其所包含的维度及是否具有动态性来理解。

 而依据以上这两个方面. 组织认同的概念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狭义上来讲, 组织认同是个们以组织成员身份定义自我的一种状态或知觉. 这一定义强调组织认同的认知性及静态性。

 而从广义上来讲。

 组织认同是一个多维动态性的结构, 它包括认知、 情感、 行为多重维度, 它不仅仅包括静态的一面. 还包括其形成的过程。

 就如徐玮伶等人所言. 它是个人定义的一种过程和结果。2. 2组织认同的多重性身份( id en tity )( 杨杰, 20 L O )与认同( i—d en tif ica tio n )( 宝贡敏。

 徐碧祥, 20 0 6 )是社会认同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产生的组织认同的核心概念。

 两者之间关系紧密. 身份是认同的基础. 而认同感( id en tif ica tio n )则是通过成员对身份( id en —tity )的认同( id e n tif y )来获得的, 社会认同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张力也是来源于两者之间的这层关系。

 对组织认同及其多重性的理解必须从身份倍d e n tity )一词开始。

 然而学术界. 尤其是国内组织行为研究领域对两者之间联系的讨论并不充分. 甚至对“id en tity ” 一词的翻译迄今也没能达成统一.2. 2. 1“id en tity ” 与“id en tif ica tio n ” 辨析“id en tity ” 在翻译中有多重涵义, 如身份、 同一性、 一致性以及特性等。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它往往被翻译为“认同” . 如将“S O C ia l id en titv th e.o r y ” 翻译为社会认同理论. 这一翻译得到社会学、心理学界的广泛认可, 其中“id en titv ” 就被译作认同。

 然而在另外一些领域中它的翻译却并不一致.如在组织认同研究中, 它的译文就并不那么清晰。在组织认同研究领域中, 对“id en titv ” 与“i—d en tif ica tio n ” 的翻译集中在对“o r g a n iz a tio n a li—d en tity ” 和“o r g a n iz a tio n a lid en tif ica tio n ” 的翻译上. 其中“o rg a n iza tio n a lid en tif ica tio n ” 一直被译为组织认同. 这一点并没有歧义. 然而在“o r g a n i—z a tio n a l id e n tity ” 的翻译上. 各学者却是莫衷一是。

 举例来讲, 这些翻译主要有如下几种:

 组织认定( 魏均, 陈中原, 张勉, 20 0 7 ; 沈伊默, 20 0 7 ).组织识别特征( 韩雪松, 20 0 7 ), 组织同一性知觉( 李永鑫, 李晓玉, 张娜, 申继亮, 20 10 )等。上述翻译方式多是在将“o rg a n iz a tio n a lid en ti.ty ” 作为组织认同的一个相关变量进行介绍时出现. 但对其与“o rg a n iz a tio n a lid en tif ica tio n ” 之间区别与联系的专门探讨并不多见。

 魏均等人( 20 0 7 )认为应该将“o r g a n iz a tio n a l id en tity ” 译为组织认定, 并从压力的来源( 组织外部或成员本身)将“o rg a n iza tio n a l id en tif ica tio n ” 与“o rg a n iza —tio n a l id en tity ” 相区分. 认为“o rg a n iza tio n a lid en —tity ” 强调角色与身份层面。

 是组织认同的一种必然结果. 而“o rg a n iza tio n a l id en tif ica tio n ” 则是侧重于自我概念形成的一个过程。杨杰等人f 20 10 )以兼具心理学知识背景及管理经验者为对象对“o r g a n iz a tio n a lid en tif ica tio n ”与“o rg a n iza tio n a l id en tity ” 两者的内涵进行了质性分析, 在这一项分析中, 杨杰等人( 20 10 )提出应将“o rg a n iza tio n a l id en titv ” 译为组织身份一词. 认为“o rg a n iza tio n a l id en tif ica tio n ” 强调个人与组织的比较、 调适与归一. 而“o r g a n iz a tio n a l id en tity ”则强调组织核心的、 独特的、 相对稳定的特性。在比较之后. 可以看到尽管他们对两词的翻译不同, 但对这两个词的概念内涵分析却是一致的.即都认为“o rg a n iza tio n a lid en tif ica tio n ” 是个人将对组织的某种认识. 与自我相连接. 并形成自我概念的一个过程. 而“o rg a n iza tio n a l id en tity ” 则更强调组织成员所感知到的组织角色与身份层面。

 本文笔者沿用学术界传统将“o r g a n iz a tio n a l id en tif ica -tio n ” 译为组织认同. 而对“o rg a n iza tio n a l id en titv ”的翻译。

 鉴于其内涵中对角色与身份的强调. 再结合杨杰等人( 20 10 )的质性分析, 将之译为组织身份。2. 2. 2身份多重性依照社会认同理论. 个体的自我概念由个人身份与社会身份两部分构成. 而对社会认同的理解起到重要作用的则是自我概念中的社会身份。

 以社会身份为基础产生的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从属于或与某一社会集合体的一致性的感知。

 认同的主体是个人, 而认同的客体则是附着于群体之上或群体内部的社会身份。身份是个体在一定环境中回答“我是谁” 或“我们是谁” 等问题的一个自我指涉性的概念.A sh f o a h 等人( 20 0 8 )对近二十年来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对身份一词的内涵进行了总结归纳. 认为身份的内涵有两个方面.( 1)依照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孪生理论自我归万方数据

 第3期万红艳:

 组织认同研究新进展:

 基本概念及其形成、 整合机制4 2 7类理论. 身份包括个人身份( p e r so n a l id en tity )与社会身份( so c迸id en tity )两个部分. 其中个人身份是指诸如气质. 能力等的个人特质. 而社会身份则是指个体的群体成员身份以及依附于这种成员资格之上的价值、 情感等。

 个人身份之所以与社会身份相区别并不在于其各自内部属性的不同. 而在于他们区分的对象的差异性:

 个人身份用来区分个体与个体. 而社会身份则用作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区分( A sh f o r th , H a r r iso n , & C o r ly , 20 0 8 )。( 2)依照认同理论( /d en tity th eo ry )( S try k er& B u r k e , 20 0 0 ). 身份是指个体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多种不同角色之上的意义感. 它是一种角色身份. 虽然社会认同理论中依所属群体所发展出的社会身份也是一种角色. 但认同理论中的角色更强调现代社会中个体所承担的一些分散的角色. 如父母、工人等。

 这里的身份更加强调关系网络中的角色身份, 如作为父亲的个体在父子关系中的角色身份。可以看到身份具有多重性. 它是个体所感知到的群体成员资格或角色之上特征的一个混合体. 它包括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两大部分. 个人身份强调个体的能力气质等. 而社会身份则是指个体在社会由其所从属的社会群体所赋予的群体成员资格得到, 或是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一种角色。

 而本研究对组织身份以及组织认同的理解主要着眼在社会身份上。2. 2. 3组织认同多重性与社会身份多重性相对应. 组织身份作为社会身份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具有多重性。

 这种多重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个体在组织生活中不仅仅属于组织这一较为宏观的社会团体. 也属于组织中的许多次级群体, 如工作团队、 部门等, 这些群体往往会赋予个体不同的组织身份。

 其次. 个体在组织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 如其所处的职位. 与领导或下属之间的关系等. 而这些角色关系也会给予个体不同的组织身份。组织认同归根结底就是组织成员对其在组织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身份的认同。

 这些身份或是附着于群体之上。

 或是附着于某种角色之上。

 因而组织认同也具有多重性. 这些多重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个体所从属的群体来讲, 个体对组织的认同往往从他们对其所从属的工作团队、 部门.甚至是组织本身中体现出来( A sh f o r th & M e a l,19 8 9 ; R ik e t t a & v a n D ick , 2005)。( 2)从个体在组织所扮演的角色来看. 组织认同又包括职位认同、关系认同等( S lu ss& A sh f o r th , 20 0 8 ; A sh f o r th ,H a r r iso n , & C o r ly , 20 0 8 )。( 3)从个体所认同的对象( 群体或角色)本身的多重性来看, 如组织层面的身份可能既有价值性的又有工具性的一面. 组织认同也会具有多重性( F o r m a n & W h e tte n . 20 0 2)。由此可见, 从组织认同的多重性来看. 对组织认同的理解也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考虑.狭义上的组织认同是在组织认同领域讨论较多的个体对其所从属的组织这一较为宏观的对象的认同.广义上的认同是指个体在组织内部. 对自己日常生活关系更为紧密的工作团队、 部门, 或是对自己与组织内部成员, 领导或同事之间的关系的认同. 又或是对不同对象所承载的不同的某一身份的认同.结合组织认同的概念及特征. 对组织认同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从组织认同概念内涵的维度来看. 狭义的组织认同仅只包括认知维度.而广义上的组织认同则是一个多维的结构. 包涵认知、 情感甚至是行为多重维度; 从它是否具有动态性来看. 狭义的组织认同仅只强调一种结果状态.而广义的组织认同则既指代这一状态. 还包括达到这一状态的过程; 从组织认同的多重性来看。

 狭义的组织认同是指组织层面的认同. 而广义的组织认同则指代组织层面以及组织内部的工作团队、 部门等各层面的认同。

 本研究中笔者将组织认同视为一个多维的多重动态性结构. 立足于组织认同的动态性与多重性。

 以下探讨组织认同的产生. 多重组织认同之间的整合以及组织认同的变异。3组织认同的形成、 整合及变异3. 1组织认同的形成机制广义来讲组织认同具有动态性. 它不只是个体与组织达成一致的一种结果状态. 更是形成这一结果的过程. 因而对组织认同的理解自然离不开对其形成机制的探讨。3. 1. 1三原则论三原则论。

 对于组织认同的形成机制。

 D u tto n 、D u k e r ish 和H a r q u a il( 19 9 4 )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出发点, 提出作为组织认同基础的组织身份( o r g a n i—z a tio n a l id e n tity )会通过个体自我定义的三个原则一自我延续( S elf - co n tin u tu w e)、 自我强化( self -enha ncem ent)和自我分辨( sef~iscrim ina tion)的过程来影响组织认同的形成。

 当组织身份与组织成员的自我概念或期望相吻合时. 因为自我延续的作用组织成员就会产生组织认同. 自我强化则可以理万方数据

 0 理与行为研究第11卷解为当组织身份有利于自我评价的提升时组织认同就会更容易产生。

 自我分辨是指组织身份提供了个体与外组织成员的不同性从而有利于组织成员产生组织认同感。

 这三者系统来讲可以理解为个体通过将自我已有的或期望得到的身份与组织身份相比较.从而达到维持自我、 增强自尊乃至求异于人的需求。3. 1. 2差异整合论F o r e m a n 和W h e tte n ( 20 0 2)在分析组织成员对具有多重身份组织的认同感时指出. 组织认同就是一系列的身份比较过程. 是组织成员所感知到的组织身份与理想中的自我身份以及组织身份差异的认知比较. 感知身份与期望身份之间的差异性( i一如n 矗ty g a p )以及整合度( id e n tity co n g r u e n ce )继而影响到一系列与组织认同相关的态度与行为变量。

 F o r e m a n 和W h e tte n 研究意义下的身份比较分为两个步骤:( 1)组织成员以自我身份为基础对组织身份进行评估。( 2)成员对组织现有身份的感知与他们所期望的组织身份的一个比较( F o r e —m a n & W h e tte n , 20 0 2)。可以看到差异整合论与三原则论有许多共通之处. 如它们都强调组织认同是个体对组织身份的期望以及自我身份与组织身份的比较. 不同...

推荐访问: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认同 理论 社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