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8篇
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8篇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内在特征及历史启示赵振辉(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摘摘要: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
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内在特征及历史启示赵振辉(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天津 300387 )摘 摘 要 :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对立党兴党强党百年历程的精神淬炼 , 是中国共产党的
精神之源 。
回望百年党史 , 伟大建党精神的发生和形成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和建构机理 , 马克思
主义是其理论之要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文化之基 、 近代中国社会危机是其历史之脉 、 革命先
驱建党活动是其实践之需 。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真理性与信仰性 、 历史性与现实性 、 革命性与斗争
性 、 政治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特征 。
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起点上 , 庚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利于为中
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 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提供精神动力 , 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
系提供精神活水 。关 关 键词 :
伟大建党精神 ; 精神之源 ; 精神谱系中 图分 分 类号 号 :
D26
文 文 献 标志 码 :
A
文 文 章编号 号 :
1002
- 7408 ( 2021 )
11
-0016-09中国共产党在立党 、 兴党 、 强党的百年奋斗历
程中 , 形成了包含诸多思想要素和红色基因的革命
精神 , 聚合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
伟大建党精
神既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和历史起
点 , 又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底色 。
在庆
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 , ***从理论
层面概括提炼了
"坚持真理 、 坚守理想 , 践行初心 、
担当使命 , 不怕牺牲 、 英勇奋斗 , 对党忠诚 、 不负
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 ⑷ 。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
共产党创建 、 成长 、 壮大历程的精神凝练 , 彰显了
中国共产党人的顽强革命品格 、 高尚思想品质 , 实
现了中国人民精神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历史飞跃 。
在
新时代新征程上 , 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革命传
统和价值要求 , 从伟大建党精神中叩问初心使命,
汲取历史智慧和前进力量 ,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和现实启示 。一 、 伟 大建党 党 精神的生 成 逻辑任何时代精神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 。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萌发于救亡
图存的民族危难期 , 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 形成
于党的百年革命 、 建设 、 改革的伟大实践 , 它是主
体性要素和客体性要素互动结合的理论创造和必然
结果 。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之
要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之
基 , 近代中国社会危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之
脉 , 革命先驱建党活动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之
需 。
客体层面的理论 、 文化 、 历史和主体层面的建
党实践相互结合 , 全面展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叙事图
景和生成机理 。( 一 )
理论逻辑 :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伟大建党精
神的理论之要近代以来 , 各种思想理论 、 社会思潮接连出现
在中国社会的思想舞台上 , 如民主主义理论 、无政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 ( 18AKS014 )
; 天津市教委项目"***时代观研究 ”
( 2020SK021 )
o作者简介 :
赵振辉 ( ( 1990- )
, 男 , 甘肃会宁人 ,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哪 , 法学博士 , 研究方向 :
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思想史 。16岐曲導 制 2021. 11
府主义理论 、 自由主义理论 、 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
等 。
各个理论流派都为危难的中国开出各自的治国
药方 , 由于其理论的固有缺陷 , 他们的方案脱离中
国现实 , 不接中国地气 , 难解国家之乱 , 逐一被中
国人抛弃 。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 给苦苦挣扎 、 探寻
民族复兴的中国人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马克思
主义占据人类道义和真理的制高点 , 揭示了人类社
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 它既是人类解放的思想学说 ,
具有世界普遍性 ; 又是无产阶级带领各国人民进行
伟大社会革命的理论武器 , 具有民族特殊性 。
五四
运动后 , 以李大钊 、 陈独秀为主要代表的先进知识
分子开始研究 、 宣传 、 译介马克思列宁主义 , 陈独
秀创办的 《 新青年 》 成为宣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
体 。
1921 年 ,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
正式创立 ,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
思想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武器 , 为伟大建党精
神的孕育 、 形成提供了理论根据和实践前提 。
恰如
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书信中指出的 , "唯物史观是
吾党哲学的根据" [2] ,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已经成
为中国共产党认识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指南 。
百年党
史说明 ,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 才能指引中
国前行 。
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 中国也不会辜
负马克思主义 。探寻人类解放 、 实现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
实践主题 。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不在中国 , 但他们
却一直关注东方中国的革命运动 。
鸦片战争时期 ,
中国遭受欧洲殖民国家的欺压侵略 , 马克思恩格斯
针对性地写道 :
"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
将来会逃奔亚洲 , 最后到达万里长城 , 到达最反动
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 , 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
样的字样 :
中华共和国 。
” ⑶这就为中国人民选择马
克思主义提供了历史可能性 , 同时为马克思主义进
入中国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供了历史必要
性 。
在 《 共产党宣言 》 中 , 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资本
主义私有制的异化性和对立性 , 阐释了资产阶级和
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 、
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逻辑与客观规律 , 对无产阶级
社会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科学预判 。
马克思强调 , 共
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
益 ” ⑷" 。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 , 才能实现自身
的彻底解放 。
自诞生伊始 , 中国共产党决然选择了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 , 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
自觉担起了解放人类 、 开拓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初
心使命 。
《 中国共产党宣言 》 指出 :
"共产主义者的
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 , 创造一个新的社
会 O " [5]486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 第一个决议都
把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 彻底消灭阶级区分作为党的
奋斗目标 。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思想
材料锻造而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 具有坚持科学真
理 、 坚守理想信念的气概 , 具有敢于斗争 、 不怕牺
牲的气势 , 具有为了人民 、 不懈奋斗的气魄 。
概言
之 , 伟大建党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指
引 , 马克思主义内蕴的真理性历史伟力 、 共产主义
崇高理想 、 人类解放伟大目标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
在气质在思想上高度契合 , 在行动上相互贯通 , 在
价值上遥相呼应 。
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革命
性 、 实践性 、 人民性 、 科学性的价值升华和精神提
炼 , 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思想
源泉 。( 二 )
文化逻辑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
精神的文化之基文化是支撑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持久的精神
力量和灵魂 。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 5000 年悠久历史
文化的文明国家 , 其文化博大精深 、 丰富多彩 、 源
远流长 。
自强不息 、 厚德载物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
性 , 涵养滋育中国人民不懈奋斗 、 勇往直前的精气
神 。
爱国 、 革命 、 进步 、 担当等价值理念深深刻在
中国人民的骨子里 , 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 。
《 诗经•大雅•文王 》 写道 :
"周虽旧邦 , 其命维
新 。
” 这表明古代人民希望革新 、 期待进步 , 立志为
人类发展 、 社会进步作贡献 。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长河中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革命情操和担当
精神跨越历史空间 , 影响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
认知 、 情感 、 意志 、 行动 , 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发展
进步的精神支撑和思想火炬 。
如宋代的文天祥为国
慷慨赴死 , 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
青 ” 的豪言壮语 ; 清代的林则徐为了国家利益而不
惧生死 , 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 , 岂因祸福避趋之 ”
的著名诗句 ; 民国时期的鲁迅呼吁沉睡的同胞为了
国家独立 、 民族强盛而斗争 , 向世人发出"横眉冷
对千夫指 , 俯首甘为孺子牛 ” 的革命呐喊 。
千百年
来 , 革命 、 智慧的中国人民谱写了"国家兴亡 , 匹
夫有责 ” 的壮丽画卷和恢弘史诗 , 为伟大建党精神
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要素 , 演绎出伟大建
2021.
11
福 專 训17
党精神的文化逻辑 。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建构伟大建党精神的主体性
力量 , 其成长在中华大地上 , 深受中华文化的浸润
和浇灌 、 祖国壮美河山的哺育与陶冶 , 成为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忠实践行者 、 坚定守护者 。
李大钊 、
陈独秀 、 毛泽东 、 蔡和森等革命先驱自小就受到中
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 他们的思想风骨和人格
气质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因 。
如生长在
燕赵大地的李大钊深受故乡文化的滋养 , 形成了不
怕牺牲 、 敢于斗争的精神品格和忠肝义胆 、 解放人
类的革命风骨 。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践踏,
李大钊向国人发出呼吁 , "凡有血气 , 莫不痛心 ,
忠义之民 , 愿为国死 ” , "智者竭其智 , 勇者奋其
勇 , 富者输其财 , 举国一致 , 众志成城 。
胜则此锦
绣之江山可保 , 而吾祖宗袭传之光荣历史 , 从此益
可进展于无穷 ” ⑷ 。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 , 李大
钊作为革命的先行者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 致力于
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 , 同时与帝国主义和封建
主义作坚决斗争 , 宣传马克思主义 , 影响和培育了
— 大批中国共产党人 。
再如毛泽东 , 深受务实 、 求
真 、 奋斗的湖湘文化的涵养 , 形成了刚毅果敢 、 敢
闯敢干 、 不畏牺牲 、 追求理想的精神气质 , 为伟大
建党精神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
毛泽东明确指
出 :
“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 我们应当给以总结 , 承
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
” ⑺琢 — 言以蔽之 , 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 、 奋勇前行
的伟大人格和奋斗精神 , 铺展了伟大建党精神生发
的文化维度 , 展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底蕴 。( 三 )
历史逻辑 :
近代中国社会危机是伟大建党
精神的历史之脉近代以降 , 在帝国主义铁蹄和枪炮的践踏下 ,
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被迫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丧权
辱国的条约 , 让渡国家主权 、 领土 , 开放通商口
岸 、 商埠 , 允许西方国家划分势力范围 , 最终完全
败落并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工具 , 中华民
族陷入前所未有的历史困局 , 可谓是国家蒙辱 、 民
族蒙羞 、 人民蒙难 、 文明蒙尘 。
1840 年 , 鸦片战争
失败后 , 清政府同英国殖民者签订屈辱的 《 南京条
约 》 ,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
1895 年 , 甲午海战
失败后 , 清政府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不平等的
〈 马关条约 〉 ,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 国
家和人民陷入绝境 。
1901 年 , 八国联军侵华 , 强迫
清政府签署 《 辛丑条约 》 , 11 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
剥夺中国 , 沉重的负担让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 举
国同悲 , 万马齐喑 。
1915 年 , 北洋军阀政府又与日
本签订丧权辱国的 《 二十一条 》 , 激怒了中国人民心
中的怒火 , 社会各界爱国人士一起抵制日本侵略,
引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 斗争精神和思想觉醒 。
屈
辱波折的近代史表明 , 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濒临灭亡
的绝境 , 只有把人民组织起来抗争才能摆脱被动挨
打的历史困局 , 只有人民觉醒才能凝聚合力抵抗帝
国主义的屠杀侵略 。要想挽救民族危亡 , 治愈社会危机 , 实现民族
复兴和人民解放 , 就必须探寻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
革命道路 。
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 , 无数志士仁人抛
头颅洒热血 , 甘愿为中华崛起而牺牲生命 。
如洋务
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器物"来实现富强 , 结
果未能挽救甲午海战的失败 。
以谭嗣同为代表的
"戊戌六君子 ” , 倡导变法维新 , 学习西方国家的
"制度 ” , 全面变革封建体制 , 遭遇慈禧太后干涉而
被杀头 。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发动
辛亥革命 , 推翻了存在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 建立了
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 遗憾的是革命果实被封建军
阀窃取 , 导致革命流产 。
各种救国方案都没能使国
家摆脱一盘散沙的局面 , 没有使人民摆脱被压迫的
悲惨命运 。
如毛泽东所言 , 近代以来先知先觉的中
国人是很愿意向西方人学习的 , "可学来学去总是
老师欺负学生 ” 。
近代中国的社会危机和历史现实
迫切需要新的革命领导力量 , 探寻一条新的革命道
路 , 以完成救亡图存 、 振兴民族的历史任务 。在俄
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 中国人民开始觉醒 , 马克思
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
治舞台并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 效法俄国社会主义革
命的道路 , 为谋求"民族独立 、 人民解放和国家富
强 、 人民幸福 ” 剧而不懈奋斗 。( 四 )
实践逻辑 :
革命先驱建党活动是伟大建党
精神的实践之需回首党的百年奋斗历史 , 伟大建党精神不是自
然而然形成的 , 而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在建党实
践中形成的政治品格 , 是激励中国共产党革命 、 建
设 、 改革的精神动力 。
在白色恐怖的历史环境中 ,
早期革命先驱不惧敌人的残酷打压和血腥屠杀 , 秘
密开展党组织创建活动 。
1920 年 , 鉴于革命形势发
展的需要 , 陈独...
篇二: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
21 年 6 月 学术 交 流 Jun.,2021总第 327 期 第 6 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327 No.6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收稿日期]2021-04-05[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研究”(20FKS007);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大学生当代中国文化精神培育的核心要义与实践理路研究”(2021KY0179);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广西大学生当代中国文化精神培育的悖论性样态与引导理路研究”[作者简介]赵丽媛(1982—),女,山东莘县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基本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战略意蕴赵 丽 媛 1,2 ,翟 继 军 3(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广西 桂林 541004;3.东北农业大学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30)[摘 要]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斗争实践,新时代的风险与挑战以及党的建设总要求,分别构成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理论、历史、现实与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核心要义体现在斗争的根本目的是确保实现党确定的目标任务,斗争的根本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斗争的关键问题在于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修炼。斗争精神对推进“四个伟大”具有战略意义,它提振了全党的精神气质、意志品质和政治风貌,增强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导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提升了全党的理论水平和行动能力,坚定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国家情怀。[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斗争;斗争精神[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21)06-0014-10· 4 1 ·斗争性是共产党人的政治优势,面对新时代的风险挑战,全党必须增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为此,***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1]13 。他在2019 年 9 月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对“斗争”问题认识的深化。一、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建设经验基础上,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出发,提出以斗争精神统领“四个伟大”,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伟大创新。1.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要用暴力消灭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所以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具有斗争性。共产党成立之初便旗帜鲜明地指出,要用暴力推翻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这些都决定了斗争性是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和根本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重视共产党人的斗争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2]400 针对空想社会主义者“拒绝一切政治行动”,企图通过“和平的途径”和“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2]432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共产党人必须反对这种幻想,必须“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2]422 ,明确提出了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斗争与革命建设的重要性和革命要求。同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还在实践中深化对革命斗争的认识。在纪念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马克思对宪章派“解放各民族”的局限主张进行了纠正,指出无产阶级只有战胜资产阶级才能获得解放,必须“打倒你们国内的敌人”,必须“通过旧社会的覆灭才能获得一切”[2]314 。恩格斯也指出,各国工人现在的共同利益,就是推翻压迫他们的资产阶级,应当“共同战斗”,要以“各国工人的兄弟联盟来对抗各国资产者的兄弟联盟”[2]316 。面对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中资产阶级由于胆怯、妥协和动摇而导致群众离开革命斗争的问题,恩格斯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强调了革命斗争的重要性,指出“暴力冲突是必不可免了,只有怯懦的低能儿才会相信斗争可以和平解决”[2]648 。工· 5 1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战略意蕴
人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重视斗争问题,坚持自己的斗争原则。可以说,革命斗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增强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深化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根本要求。2.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历史逻辑“斗争”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政治品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革命斗争实践,坚决以实际斗争捍卫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强化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使全体党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很早便制定了党章,形成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具有革命精神的分子所组成的政党,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工农联盟问题,并通过巩固党的纪律,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倒了日本侵略者。当蒋介石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发布通令,污蔑新四军为叛军,撤销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军法审判时,毛泽东愤怒地指出:“我们决不能再取游移态度,我们决不能再容忍,我们决不能怕破裂,否则我们就要犯严重错误”[3]325 。在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把勇敢精神与谨慎精神联系起来,反对军队中的片面观点与机械主义”[3]46 ,使中国共产党具备了其他政党不具备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深厚的思想与行动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党也十分重视发扬斗争精神,并结合客观实际,与时俱进地提出斗争新要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便强调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霸权主义,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世纪之交,江泽民多次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加大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工作力度,指出“要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4] ,并进一步明确了反腐败斗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格局和领导体制。进入 21 世纪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胡锦涛从国家安全的角度阐明了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是中国共产党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斗争精神,才确保我们党越是艰险越向前,始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斗争实践表明,发扬斗争精神是共产党人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和有力武器,只有继承和发扬斗争精神才能确保党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获得发展和胜利。3.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现实逻辑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原则性问题都是共产党人面对的重要问题,其关键性因素不仅取决于共产党的阶级性与进步性,更在于共产党能否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始终坚持原则、保持理论上和政治上的清醒,从而在是非、矛盾和危机面前敢于并善· 6 1 ·学术交流 2021 年第 6 期
于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风险与考验越来越复杂,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也日益突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1]226 ,这给我国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坚定立场、科学研判、勇于斗争。反之,如果党缺乏责任担当,立场原则飘忽,斗争精神匮乏,斗争本领不足,势必会使国家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但是,在挑战面前,党内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年轻干部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退避三舍;一些人在关涉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害怕亮剑,畏首畏尾;一些人在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上,遇到困难绕道走,躲着走;一些人在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中,消极懈怠,回避矛盾;一些人面对不正之风,做“好好先生”,患上“软骨病”。———所有这些都严重危害了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给党的发展带来重大风险考验。基于此,以“斗争”为统领,将有助于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增强斗争底气和斗争力量;有助于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坚定立场和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斗争方向;有助于党员干部科学预判潜在风险,“根据形势需要把握时、度、效,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即新时代面临风险挑战迫切需要发挥斗争精神的统领作用。4.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实践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性质、地位和历史使命,要求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好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更大力度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把党建设好,管理好。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理论与实践自觉。在党的建设总要求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具体地,思想建设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力求更好地统一全党思想,坚定信心,明确斗争方向;组织建设需不折不扣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提升组织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和原则性,确保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遇到矛盾敢战斗、勇解决;作风建设要求常抓不懈,驰而不息,使全党充分认识到伟大斗争的艰巨性,要展现“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精神风貌;纪律建设要求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以严明纪律激发斗争意志;制度建设要求强化制度意识和制度监督,· 7 1 ·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战略意蕴
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不良现象,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制度的政治定力和能力水平;反腐败斗争要求纪检机关必须发扬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敢于尽职尽责、敢于善作善成的精神,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人和事作坚决斗争,以坚定的斗争意志把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二、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核心要义******指出,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坚定斗争的方向、立场和原则,实现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理论始终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即“为什么要斗争”“斗争的方向和原则”“怎样推进斗争”,其核心要义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斗争的根本目的是确保实现党确定的目标任务。“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提倡“修己安人”,然而斗争总是不请自来,不以我们的良好愿望为转移。近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赢得了独立,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国家实现了富强。人民逐渐意识到,斗争能够推动实践发展,是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必要手段。毛泽东在《丢掉幻想 准备斗争》中指出:“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积一百零九年的经验,积几百次大小斗争的经验,军事的和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流血的和不流血的经验,方才获得今天这样的基本上的成功。这就是精神条件,没有这个精神条件,革命是不能胜利的。”[5]“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人类社会只有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国家,才会没有战争。[6] 然而,目前世界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和地区占绝大多数,资本主义仍然是影响世界的一股重要力量。随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竞争、斗争日益激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需要通过竞争、较量和“斗争”来呈现。斗争的根本目的在于以斗争精神、斗争意志和斗争手段确保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的实现。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告诉我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中的各种风险考验至少会伴随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全过程,而且会愈发复杂。推进“四个伟大”必须要发扬斗争精神。第二,斗争的根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 8 1 ·学术交流 2021 年第 6 期
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2]413 列宁也指出,“先进阶级只有客观地考虑到某个社会中一切阶级相互关系的全部总和,因而也考虑到该社会发展的客观阶段,考虑到该社会和其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据以制定正确的策略。”[7] 先进阶级制定的正确策略有利于促进国家民族发展。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领导人民改造旧世界,而且善于领导...
篇三: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
21 年第 11 期 (总 539 期)2021(11)决策与信息 Decision & Information******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他将 100年前革命先驱们不畏艰难险阻、心系民族大任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称为“建党精神”。建党精神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创新,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创新,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需要我们深刻领会深化认识 [1] 。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书写了人民幸福世界瞩目的恢弘壮丽篇章,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00 年来,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的组织力、动员力、凝聚力,促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格局的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价值赓续○唐兴军1,2(1.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湖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收稿日期] 2021-09-16[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76 批面上项目(编号:2020M672421)、湖北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时代社会组织党建质量的科学评价、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D061)、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湖北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编号:2020GA054)、湖北师范大学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专项课题“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与价值转化研究”(编号:HS2021ZX001)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 唐兴军(1984-),男,土家族,湖北鹤峰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校聘教授,湖北省政协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党的建设及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摘 要]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贯穿百年党史与兴国历程的精神命脉,是思政课教学必须讲清讲透的重大课题。在思政课教学中要从三个维度加深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认识:一是从历史、理论与实践中探寻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二是从科学性、实践性、斗争性和人民性解析建党精神的内涵意蕴;三是通过挖掘党史资源、讲好党史故事、培育新生力量实现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赓续。将建党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系统总结百年建党经验、深刻把握百年治党规律、践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在成长中不断汲取百年党史的营养、积蓄奋进的力量。[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百年党史;民族复兴;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学[中图分类号] D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1)11-0005-075
决 策 与 信 息 (总 539 期)深刻变革。“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强化新时代青年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引育当代青年弘扬并践行建党精神,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庄严宣告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伟大时刻,党带领人民又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长征之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要续写人民满意的答卷,面临着很多新的风险挑战,是对党和人民的重大考验,是对时代青年的嘱托召唤,必须进行新的伟大斗争,需要一代代的青年化建党精神为力量,为民族复兴之大任接续奋斗。为此,我们要从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价值赓续三个维度去思考,在思政课教学中讲清楚、回答好建党精神为什么能形成、建党精神的内涵意蕴是什么、如何发挥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三大问题,从而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系统总结百年建党经验、深刻把握百年治党规律、践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成长中汲取历史的营养、积蓄奋进的力量。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历史、理论与实践的交汇融合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中孕育形成,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2]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形成于国家一盘散沙、民族艰难危亡时期,成长并成熟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之中。建党精神一经形成便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百年岁月洗礼中历久弥新,具有强劲的韧性与历史穿透力。那么,在那个国难深重的历史时期,为什么会催生出伟大的建党精神,这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讲清楚的首要问题也是重点问题。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坚持大历史观、正确的党史观,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视野来理解建党精神的形成,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方面探寻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回答好伟大建党精神何以生成的问题。首先,伟大建党精神源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召唤。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国门被帝国主义列强撬开,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国运由盛渐衰,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入侵与封建帝制衰朽的内忧外患之下,人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历史召唤民族觉醒,历史赋予人民救亡图存的使命。也因此,探求政治独立、民族复兴之路成为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共同夙愿。农民阶级揭竿而起、地主阶级自救求生、资产阶级改良维新,但接连而起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昭示着企图通过旧式革命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破灭。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把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的政权作为民族复兴的新使命,为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打开了新的闸门,为民族民主革命探索了道路。但是资产阶级革命同样失败,这意味着民族复兴大任需要新的阶级接替领导,历史召唤无产阶级登场。而在当时一盘散沙的中国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自然需要无产阶级的政党来组织领导,来凝聚革命力量,建党精神应历史的需要开始孕育。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文脉根基,是建党精神的源头活水。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从来就不缺少以民为本、明理崇德、勤劳勇敢、天下为公的精髓基因,这与建党精神高度契合、一脉相承,为建党精神的生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源源不断的滋养。其次,伟大建党精神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指引。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3]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被无产阶级掌握运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为建党精神的生成提供了理论遵循,尤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建党精神的发扬光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滋养。一百年图强—— —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6
2021 年第 11 期方面,马克思主义为建党实践及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活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以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李汉俊、瞿秋白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扛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在中国译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组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共产主义研究小组等。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都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践行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无产阶级所掌握,为建党精神的形成积蓄了阶级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对建党精神生成的贡献并不在于将其理论生搬硬套,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运用中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实现了马克思理论与中国社会文化、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在建党精神的生成发育、弘扬践行中起着“灯塔”引航作用。最后,伟大建党精神源于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革命实践。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精神之源。继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先进分子与救亡图存者们陷入了迷茫之中。从 1915 年开始,一群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即新文化运动,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驱者在革命实际中显现,为五四运动做了很好的思想和组织铺陈。五四运动作为一场群众性的革命实践,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壮大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实践队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坚决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论战斗争,冒着生命危险发起工人运动、建立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开展革命实践活动。1920 年 8 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在上海建立成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和广州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大量革命实践的基础之上,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一群锐意革新、敢于斗争的革命青年于 1921 年 7 月创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从萌芽、孕育到逐渐形成。诚然,这个革命实践既包括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也体现中国共产党贯穿全部历史的整体实践 [4] 。由上可见,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是历史与时代的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指引与革命运动与建党实践三重逻辑的交汇融合。正因为拥有了历史、理论与实践三大坚实基础,伟大建党精神才应运而生,建党精神在指引党的事业发展中也才会显示出如此勃勃生机与磅礴伟力。二、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意蕴:科学性、实践性、斗争性与人民性的多维统一******首次将伟大建党精神概括为 32个字,赋予了建党精神丰富而科学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来,一直坚持以科学真理为指引、以初心使命为担当、以革命斗争为路径、以人民群众为根基的建党治党原则与规律,体现了共产党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党精神作为共产党人精神的真实写照与高度浓缩凝练。只有从科学性、实践性、斗争性与人民性四个层面进行解析,才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意蕴,解答好建党精神是什么样的学说。首先,科学性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创建、成长起来的当今世界第一大政党。其科学性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前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在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确立科学的目标,始终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比如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采取了走群众路线、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科学方法。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对真理唐兴军: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价值赓续 7
决 策 与 信 息 (总 539 期)的认识、把握与运用并不是停留在建党之初,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处在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历程之中。在为远大理想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共产党人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科学真理的指引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行,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增强建党精神的科学性。其次,实践性是伟大建党精神活的灵魂。革命理想高于天,投身实践是关键。建党精神从革命实践中来,并在革命实践中发扬光大。其实践性就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表现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革命和执政的初心,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使命。建党之前,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积极投身群众斗争实践,到工人中调查生活、宣传革命、办学校、办工会 [5] ,为党的创建和建党精神孕育打下实践之基。中共二大即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将党的纲领与民族国家事业统一起来,用建党精神激励指引伟大事业,从上海石库门兴业路、嘉兴南湖红船启程,从井冈山到延安、西柏坡,再到天安门复兴路,在筚路蓝缕中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奋斗中,中国共产党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作为一切行动的主题主线,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作为检验党员干部的标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建党精神的意蕴内涵。再次,斗争性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品格。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是取得胜利不断前进的必要手段。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革命的领导组织力量,其首要任务就是动员率领各革命阶级进行伟大的革命斗争。正如《共产党宣言》所宣示的,共产党人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6] 。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与封建主义斗争,还要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殊死搏斗。这就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一大批早期共产党员在革命事业中身先士卒、英勇献身,置个人乃至家人生命于度外。如一门三杰的陈独秀父子、视死如归的邓中夏、写下悲壮《就义诗》的夏明翰、满门英烈的戴克敏,等等,都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典范。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中,面对新的社会矛盾与挑战,共产党人始终做到不懈怠,时刻准备着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保持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胜利,在英勇斗争中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成就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最后,人民性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立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7] 。从成立时的 50 多名党员,到今天成为 9500 多万名党员、领导 14 亿人民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重要秘诀就是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之基、治党之要、执政之本、力量之源。具体表现在坚持以人民为根本、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代表最...
篇四: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
文】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不断铸就崇高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赓续精神血脉的发展史。这一系列革命精神的生成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丰富,源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这些革命精神形成了具有共同核心要义、基本特征和一定体系建构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辉煌业绩的精神支柱。赓续党的精神血脉,发展党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许国报国强国提供了丰厚滋养,极大地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开辟了民族精神新境界,也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革命精神;精神血脉;精神谱系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砥砺奋进史,也是一部不断铸就崇高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赓续精神血脉的精神锻造史,“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研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可以更好地总结百年宝贵经验与实践启示,不断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为迈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创造新奇迹提供精神滋养和不竭动力。
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始终保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形成历久弥新、日益丰富的精神谱系,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傳承与丰富,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代伟大实践。
(一)理论逻辑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孕育革命精神、构建精神谱系的根本理论渊源。
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受白色恐怖和枪林弹雨的血与火洗礼,在“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宁死不屈与大义凛然中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了自己的信仰、坚守了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用奋斗和奉献书写了无数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并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始终着眼于、出发于、落脚于、植根于人民的实践活动,并在人民的实践中不断被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一种世界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一种方法论,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铸就形成的精神谱系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和根本立场。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2]世界发展永无止境,矛盾和问题就永不休止,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斗争实践也永不停步。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基本精神底色。百年来,以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为指引,中
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政治清醒,经历了无比艰辛的斗争历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党,培育了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理论学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本质的特征和规定,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代实践的一条至关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观念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激荡碰撞中不断释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思想伟力。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3]P200 这个深刻的改变,基于中国拥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担当民族复兴历史重任并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斗争中培育了丰富而宝贵的革命精神,塑造了永葆生机活力的精神谱系。
(二)历史逻辑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成为中国共产党孕育一系列革命精神的重要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爱国忧民、天下为公的情怀,留下了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屈原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千古名句。数千年来,中华儿女爱国、忧民、忧天下,心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福祉,为国为民无私奉献。
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遭受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和欺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各方进步人士纷纷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为了挽国家民族于危亡之时,救大众苍生出水火之境,应运而生。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肩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艰辛探索、持续奋斗,塑造了一种又一种受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革命精神,使中华民族由沉沦危亡到乾坤扭转、由奋力崛起到繁荣富强,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阔道路。
(三)实践逻辑 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集中体现其政治觉悟、道德风范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精神谱系。同时,中国共产党也高度重视总结提炼革命精神,并结合具体任务发挥其化育功能,构筑起生动具体、永葆生机活力的精神谱系,使其成为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1921 年,新生的中国共产党点燃起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4]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进行武装斗争,坚持统一战线,推进党的建设,创造了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锤炼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西柏坡精神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在艰辛探索、精神昂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塑造了“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精神。这些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战天斗地、自力更生、敢于牺牲奉献的精神斗志。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产生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形成了小岗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5]P126-13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始终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统筹“两个大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世界大势相结合,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结合,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形成了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革命精神。这些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
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核心要义、基本特征与体系建构 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铸就的革命精神,既有着各具特色的科学内涵,同时又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精神谱系,贯穿其中的核心要义、所展现的基本特征和构建体系都值得深入研究。
(一)核心要义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改造世界、建设世界创造的重要价值形态成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精神谱系拥有贯穿始终、相融相通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灵魂和根本支柱。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6]P73,是党的精神谱系之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们向着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定力。回望百年党的精神谱系,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的革命精神,都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马列主义的生动体现,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勇敢追梦、执着圆梦的生动演绎,是开启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无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守理想信念的艰辛历程。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筑牢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基,坚定了“四个自信”。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永恒的价值追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没有其他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毛泽东多次告诫:“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8]P665“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9]P136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也强调要以人民群众赞成还是反对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阐发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全面、充分地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这些理论塑造形成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崇高的政治品格。百年党的精神谱系在赓续中涵养了崇高的道德风范。一是对党的忠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第一位的政治品格。它不仅是党章明确规定的义务,是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更是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坚强保证。革命先辈牢记党员身份、矢志不渝奋斗,靠的就是对党的忠诚。对党忠诚,就是忠诚于党的信仰、忠诚于党的组织、忠诚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二是不负人民的奉献。凡是凝练升华成为精神的,都体现了“奉献”二字,奉献给党、奉献给国家、奉献给民族、奉献给人民。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面临多大挑战与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与代价,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甘心奉献。无论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近 5 万名革命烈士献出宝贵生命[3]P113,抗美援朝战争中 19.7 万多名英雄儿女壮烈牺牲[3]P293,还是脱贫攻坚征程中 1800多名同志付出生命的代价[10],都生动彰显了千千万万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先进分子担当牺牲、无私奉献的道德风范。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永不褪色的优良传统。******指出:“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7]P241 保持艰苦奋斗,不仅意味着在物质层面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更彰显着在精神层面保持着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昂扬姿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立身立业的根基,也是我们立国立党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标,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形成了永不褪色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秉持着艰苦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探索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历史巨变。
实事求是、创新创造是力量之源。从道路开辟、理论发展到科技探索,都离不开伟大的实事求是、创新创造精神。创新创造不是盲目蛮干,而是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精神谱系中蕴涵的创新、创造之力都是以尊重科学为
前提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伟大实践中凝结了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又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创新创造精神。从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奠基,到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开革命新路,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迎来中国革命胜利的光明前景,“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为新中国奠基创业,到小岗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上奋勇向前,再到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实事求是、创新创造精神基因。中国共产党百年创新创造的伟大实践,不仅实现了对中国旧的社会制度的革命性改造,还实现了中国从落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
(二)基本特征 党的精神谱系是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价值理念、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的系统,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每一种革命精神的形成,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一。同时,所有的精神都不是形而上地闭门造车、坐在屋子...
篇五: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
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51 期2021·12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现实价值与传承发展□ 张有武 陈 智摘 要: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初心使命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丰厚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取得百年辉煌业绩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内涵丰富、特质鲜明,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继续增进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好其传承和发展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要科学把握其基本内涵,明晰其鲜明特质,更要关注其生成逻辑,深刻挖掘其现实价值,科学构建其传承和发展机制。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价值;传承;机制作者简介:张有武,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山西金融职业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陈 智,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价值论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18AKS018)、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高等职业院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立体化育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 2020JGSZ031)的相关研究成果。DOI:10.19865/j.cnki.**dj.2021.12.007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21)12-0028-03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无数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仁人志士矢志不渝地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华儿女的自由全面发展、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产生了一系列的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1.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这已经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实证明,而且这一科学理论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理念,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补足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始终能够做到强敌面前不畏惧,困难面前不退缩,勇于斗争,顽强拼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力于救民兴国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道德楷模,形成了井冈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众多精神,汇聚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实践来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乃认识的来源,亦即认识的动力和目的,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如果没有井冈山时期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探索与实践,就不会产生井冈山精神,也就难以形成改变中国革命形势的正确道路。如果没有毛泽东关于抗美援朝的英明决断,没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的英勇战斗实践以及和朝鲜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就不会产生抗美援朝精神,就不能快速提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和中国的国际地位。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办好特区、 “杀出一条血路来”的特区实践,就不会产生特区精神,就不会产生改革开放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勤政廉政的为民实践中,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实践来源与动力。3. 全体人民群众的大力参与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形成的主体力量。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 (P1031)
在这种科学党 建 研 究28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51 期2021·12的群众观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虚心向群众学习的群众观点,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因而,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干事创业,正因为党对群众的关爱,也换来了群众对党的信任与支持。陈毅曾说淮海战役能取得胜利是源于人民的支持,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邓小平说,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右玉植树造林,家家户户都有种树任务。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群众的参与,我们党就形不成那些宝贵的精神,也就不可能取得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丰厚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来源。如《礼记·儒行》中有“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说法;陆游在《大雪歌》中写道“报国寸心坚似铁”;李大钊在《厌世心与自觉心》中写道“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这些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爱国主义核心思想的源头活水。先秦时期《周易·系辞下》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又如《宋史·王安石列传》中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唐朝刘禹锡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名言,梁启超在《少年说》中写到“惟进取也,故日新”的名言。这些改革创新的思想亦即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改革创新核心思想的源头活水。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现实价值1.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兴党强党的保障。中国共产党起初五十多人从一艘“小小红船”起航,到现在九千多万党员掌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其成功密码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有其独特的精神特质,有其独特的精神谱系。这个精神谱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魂,以“忠诚为民情怀”为根,以“艰苦拼搏奋斗”为本。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革命理想高于天”,从红船上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终极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们不怕“流汗水”,不惜“洒热血”,也不怕“抛头颅”;他们有在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有在和平岁月倒下的。为了革命理想,他们坚信自己倒下,还有“后来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人民是江山”,不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而且还要给群众留下“半条被子”;为了人民的幸福,雷锋精神倡导我们“永做螺丝钉”,焦裕禄精神号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抗疫精神要求“人民至上,生命之上”,脱贫攻坚精神和已经开启了的乡村振兴事业都要求不能落下一个民族、丢下一个村落。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始终不怕困难,敢于、乐于艰苦奋斗,即使在技术设备落后、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也百折不挠,奋勇拼搏,南泥湾、红旗渠、塞罕坝、右玉、中国女排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背后都蕴含着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正是有了这个魂、这个根、这个本,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团结全国人民取得辉煌成绩,才能勇于自我革命、才能永葆活力,才能有“百年大党正是风华正茂”之气象,才能兴党强党。2.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增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有力保障。中华民族以“团结友爱,相互交融,凝心聚力”为主基调,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来,更加充分地彰显了这一主基调。遇到困难、灾难之时,中国共产党总能最大范围、最深程度地调动起全国各族人民解决困难、战胜灾难;和平安宁之际,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社会改革与民族复兴大业。而且,无论在什么时期、哪个阶段,全国各族人民总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心同德,团结进取,迎难而上,以强大的凝聚力战胜困难。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抗洪, “举国同心”抗疫, “上下同心”脱贫,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在生动的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的形成、推广、传承过程中产生了强有力的现实力量,战胜了当时的困难;同时也画牢了中华民族“最大的同心圆”,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强有力的保障。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路”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有一部分精神本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但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行进,改革也步入深水区,需要涉滩、爬坡、过坎的时候增多,国际社会上中国大国地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更加凸显。有些世界性问题更加突出,树立全世界共同体意识越发重要。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集中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党 建 研 究29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 651 期2021·12业的同时还要肩负起大国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面对这些困难,还需我们发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不惧困难、不畏风险、科学行事等优良作风,锐意进取,方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三、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传承与发展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指导地位是前提。马克思主义以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诞生标志,17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立足实践,揭示规律,勇于开展批评的同时也积极批判自身,始终致力于全人类解放事业,与时俱进,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始终坚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用理想信念武装全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中的问题,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实现伟大飞跃的同时,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做好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传承发展和弘扬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详细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程、经验与启示,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形成的基础作用,强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工作,并运用其指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凝练、培育、总结、宣传、推广等方方面面工作,深入推进新时代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让人民群众更加科学准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2.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体系构建是核心。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各种精神的简单叠加,因而在构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内在的整体性。一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有其内在的主体逻辑,而且这个主体是多样的,中国共产党是核心,党在不同时期的领袖人物起了引领作用,各级党组织、优秀党员、人民群众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进行研究时,要注重多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的特点。二是要注重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思想理论渊源和形成发展历程。从其思想理论渊源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四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来源。从精神谱系框架而言,还要遵循革命、建设、改革这三个历史时期,按照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建设创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构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三是要以开放、发展的视角看待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需要挖掘培育新生成的各种精神,也要对已生成的各种精神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完善。3.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宣传机制的构建是重要抓手。要做好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有实力的社科研究机构、高校可以设立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中心开展研究。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学段学情特征,有计划地开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教育,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内容融入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课程思政当中,在党史教育中突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板块学习。各级单位宣传机构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大众化宣传,扩大覆盖面,可以将各种精神内容融入微视频,上传各级各类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学习、研究、宣传、践行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良好氛围,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4.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继续艰苦奋斗是持久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思想结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群众仍然是历史创造者。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克服了诸多困难,解决了许多问题,办成了很多实事。”[2]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必须继续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才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才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推进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完善与发展。参考文献:[1]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 张有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的 根 本 制 度 新 探 [J]. 学 校 党 建 与 思 想 教 育 ,2020,(12).责任编辑 周玉婷党 建 研 究30
篇六: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
特别策划Specials徐艳玲“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摘要】在抗疫进程中闪耀的“抗疫精神”具有明晰的生成逻辑 :危机是精神孕育的契机,基因传承是精神生成的渊源,抗疫实践是精神生成的土壤。这一生成逻辑赋予“抗疫精神”以丰富内涵 :一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使命精神,二是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三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四是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五是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天下精神。“抗疫精神”不仅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样态,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了有效资源,更为增强“四个自信”增加了新的现实确证,因而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关键词】“抗疫精神”生成逻辑
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当下,我们正经历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斗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场遭遇战,也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伟大斗争”即“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之一种。在这次抗疫斗争中,有一种境界叫“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有一种品质叫“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有一种态度叫“尊重规律、求真务实”,有一种胸怀叫“命运与共、共克时艰”,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抗疫精神”的核心要义。******指出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抗疫精神”的淬炼和砥砺中,我们不仅可以回望那些全国抗疫、全民抗疫的感人场景,也可以深层次领悟一个古老的民族何以会复兴于新时代的精神密码。“抗疫精神”有着明晰的生成逻辑 :危机是精神孕育的契机,基因传承是精神生成的渊源,抗疫实践是精神生成的土壤“抗疫精神”在疫情危机中孕育而成。2020 年******在浙江考察时强调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这段话揭示了一个规律性问题,即危机往往是精神孕育的契机。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危机”有两层含义:一是危机,二是契机。如果对危机给予正确回应,危机就会化为契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挑战—应战”命题,在挑战中崛起,是优秀民族的基本素质。这次抗疫充分昭示 :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敢于应战的民族,而且是一个虽历经磨难却百折不挠的民族。穿过历史长河回望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程,我们不难找到战争、饥荒的痛苦回忆,也不难找到洪水、干旱、地震、瘟疫等灾难性记忆,但中华民族从未被压垮。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作过一个关于大海的“隐喻”:
“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 5000 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再次人民论坛 2020 04月下、05月上合刊 P8-47.indd
44 20/4/26
下午5:24
人民论坛 / 2020年04月下、05月上合并出版 45强调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这次疫情是对中国的考验,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一次大考,同时也是孕育伟大精神的契机。正是这次突发危机,汇集起了精神的万里长城,构筑了新时代一道亮丽的精神景观。“抗疫精神”由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汇而成。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命题——“文明四季论”,他认为,任何文明或文化都要走向衰落。如果他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毁世界上一切中世纪的堡垒时就预言这种文化将走向衰落、消亡,那是一种远见。但他的思想过于偏激,没有看到文化的时代转换功能,更没有看到中华文化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就是民族精神。换言之,中华民族具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抗疫精神”深植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在中国文化中,“家”与“国”是一个范畴。几千年来,忠诚、爱国一直都是中华儿女的深厚思想情感与矢志不移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进而构成了悠久而丰厚的中华美德,凝聚为一种深沉的爱国主义与家国情怀。在这次抗疫斗争中,一个个为国之命运义无反顾的英雄用他们“逆行”的脚步诠释了家国天下的慷慨大义,奏响了爱国的主旋律。同时,“抗疫精神”也承继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品格与红色基因之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具体精神形态,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次“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一系列精神传统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对中华民族在战胜大灾大疫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精神(如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的丰富和延续。可以说,“抗疫精神”既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有时代精神的彰显,两者交相辉映,形塑了“抗疫精神”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形态。“抗疫精神”在抗疫实践中砥砺和淬炼而成。一切精神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终的根源。******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之一。所谓新的历史特点,是指此次人与病毒的战争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孕育于这场战争的“抗疫精神”也因此而拥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实践基础。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分散的被集中起来,弱小的被强化起来 ;中国的精锐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力量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人们最美好的情感被联系起来 ;最可贵的品格发扬起来,最美的情愫升华起来,形成了遍及全国的抗疫正气。可以说,这次抗疫斗争是新时代的一次精神大淬炼,人们最美好、最坚定的情感和品质,在此次疫情大考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凝练和升华为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凝聚起抗疫的强大精神力量。“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使命精神、团结精神、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天下精神关于“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在抗疫期间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系列讲话中,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论述。例如,在疫情防控处于胶着对垒状态时,2020 年 2 月 10 日,******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 :“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下去,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2020 年 3 月 10 日,******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 :“在这场严峻斗争中,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不畏艰险、顽强不屈,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让全国全世界看到了武汉人民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把“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凝练为使命精神、团结精神、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天下精神。一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使命精神。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就是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国担当和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疫情面前,每一个心存国家大义的个体都怀揣历史使命,勇担社会责任,为抗疫斗争贡献涓滴之力。在这次抗击疫情斗争中,以颜色表征各行各业的一些词汇流行起来,如“白衣天使”叫“天使白”,志愿者叫“志愿红”,城管叫“城管蓝”,环卫叫“环卫橙”等。一些难忘的镜头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如 84 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去武汉的无座车票在社交媒体刷屏,73 岁的李兰娟院士被口罩勒出深深压痕的照片让人动容,网上流传的一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感动了无数人。特别是一批“90 后”青年挺身而出,在此次战“疫”中冲锋人民论坛 2020 04月下、05月上合刊 P8-47.indd
45 20/4/26
下午5:24
46特别策划Specials陷阵、独当一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称赞道 :“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抗疫一线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可以说,正是因为有无数人的勇于担当和甘于奉献,才铺展开来一幅生动壮阔的抗疫画卷。二是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就是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倾力扶持和众人拾柴、团结一心的凝心聚力。疫情面前,亿万人民携手同心、团结互助,中国人民骨子里镌刻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被新冠病毒这一无形的敌人再度激发。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武汉仿佛在一夜之间按下了暂停键,但这并没有阻隔全国人民温暖而美好的情感沟通。从省际之间对湖北的对口帮扶,到民间自发开展的对湖北的个人援助,全国人民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抗疫。从一批批医疗队奔赴湖北,到加急生产的消杀产品捐赠给指定收治医院 ;从农业大省山东各地“搬家式”的新鲜蔬菜支援走红网络,到**库尔班大叔后人捐赠的大米日夜兼程到达武汉……省际间的兄弟情谊在此次抗疫斗争中得到了充分彰显。在驰援湖北各地的医疗队员返程之日,街道上无不站满了送行的市民,战争年代血肉情的那份情愫仿佛穿越时空而来,走进了当下,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很小,但每一个音符都值得被赞誉:捡废品老人捐款、网友“云买单”等一系列暖心举动,戳中无数人的泪点。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汇聚而成的是强大的抗疫合力。三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就是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拼搏意志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必胜信心。疫情面前,中国人民满怀信心、步履坚定,敢于同顽固的病毒作斗争,以不获全胜不轻言放弃的信念奋力搏击。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作为人类文明进入 20 世纪后所遭遇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新冠肺炎蔓延之迅速,后果之惨烈,挑战之致命,不啻为一次全球重大挑战。从重症病房争分夺秒的救治到城乡社区挨家挨户的排查,从工厂车间加班加点的生产到科研实验室夜以继日的攻关,从大量基础实验到新冠疫苗志愿者以身试“苗”;从“火神山”“雷神山”的神速建成,再到一座座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每一场都是硬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没有后退,只有冲锋 ;没有妥协,只有战斗。中国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摹画出一幅新时代“战瘟神”的壮阔画卷,从中我们看到伟大的中国人民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的不屈身姿,听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经历磨难时迈出的坚定步伐。四是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尊重规律、求真务实就是把握规律、精准施策的战略举措和尊重生命、科学防控的严谨态度。疫情面前,尊重科学规律、加快科研攻关,在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高扬科学精神,坚持用事实说话尤为重要。对于新冠病毒,传统的消杀方式难以见效,因而必须从揭示病毒生成和发展的规律入手,进行科学认知和解读。这不仅是进行疫苗研发等科学攻关、形成科学诊疗方案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的重要前提。疫情面前,硬本领才是硬道理,本领过硬的专业人才和科学方法的有效应用是抗疫的关键,对疫情的正确判断和处理无一不基于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又让抗疫工作如虎添翼,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五是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天下精神。命运与共、共克时艰就是相互协作、共渡难关的天下情怀和文明精神。疫情前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以中国为代表的疫情国家共享疫情数据和科研信息,通力合作,共抗疫情。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则是大变局时代的一大突出表征。新冠肺炎疫情被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其具有全球“大流行”的特征。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在人类面临病毒这一共同敌人的时候,是命运与共还是以邻为壑?是共克时艰还是制造另类“政治病毒”?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尽力为各方提供援助,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天下情怀和责任担当,也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熠熠生辉。“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样态,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了有效资源,为增强“四个自信”增加了新的现实确证作为一种精神形态,“抗疫精神”在此次大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抗疫精神”始终不会过时,其价值意蕴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呈现出来。“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样态。“抗疫精神”是在当下抗疫斗争中形成的中国精神的新样态。中国精神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精神形态,它是一条由无数不同历史时期人民论坛 2020 04月下、05月上合刊 P8-47.indd
46 20/4/26
下午5:24
人民论坛 / 2020年04月下、05月上合并出版 47形成的具体精神样态汇集而成的精神长河,各种具体精神样态皆是中国精神长河中的支流。一方面,各种具体精神样态都源于中国精神这一主旋律,各有侧重地留存和体现了中国精神的内核要素和精神基质 ;另一方面,各种具体精神样态又是中国精神这一主旋律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不同乐章,总是跃动着别具一格的音符,增加了中国精神这一主旋律的灵动性。中国精神这一主旋律正是由无数各具时代特色的乐章所组合和形塑而成的,各种具体精神是中国精神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样态。而今,“抗疫精神”作为一种具体的精神...
篇七: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
14 卷第 4 期2 0 2 1 年 7月学 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VOL.14,NO.4Jul.25.2021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周 进(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不断铸就崇高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赓续精神血脉的发展史。这一系列革命精神的生成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丰富,源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这些革命精神形成了具有共同核心要义、基本特征和一定体系建构的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辉煌业绩的精神支柱。赓续党的精神血脉,发展党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许国报国强国提供了丰厚滋养,极大地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开辟了民族精神新境界,也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革命精神;精神血脉;精神谱系[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0599(2021)04 -0021 -07[收稿日期]2021 -06 -12[作者简介]周进(1977—),男,安徽无为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研究”(立项批准号:21ZDA0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伟大飞跃的砥砺奋进史,也是一部不断铸就崇高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赓续精神血脉的精神锻造史,“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研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可以更好地总结百年宝贵经验与实践启示,不断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为迈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创造新奇迹提供精神滋养和不竭动力。一、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始终保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形成历久弥新、日益丰富的精神谱系,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丰富,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代伟大实践。(一)理论逻辑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孕育革命精神、构建精神谱系的根本理论渊源。网络首发时间:2021-07-29 07:29:27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6.1295.c.20210726.1007.008.html· 22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1 年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受白色恐怖和枪林弹雨的血与火洗礼,在“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宁死不屈与大义凛然中用青春和热血践行了自己的信仰、坚守了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用奋斗和奉献书写了无数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并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马克思主义始终着眼于、出发于、落脚于、植根于人民的实践活动,并在人民的实践中不断被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一种世界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一种方法论,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铸就形成的精神谱系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和根本立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2] 世界发展永无止境,矛盾和问题就永不休止,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斗争实践也永不停步。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基本精神底色。百年来,以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为指引,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政治清醒,经历了无比艰辛的斗争历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党,培育了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理论学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本质的特征和规定,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代实践的一条至关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观念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激荡碰撞中不断释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思想伟力。“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3]P200 这个深刻的改变,基于中国拥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担当民族复兴历史重任并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斗争中培育了丰富而宝贵的革命精神,塑造了永葆生机活力的精神谱系。(二)历史逻辑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成为中国共产党孕育一系列革命精神的重要历史渊源。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爱国忧民、天下为公的情怀,留下了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屈原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千古名句。数千年来,中华儿女爱国、忧民、忧天下,心系国家、民族的前途和人民福祉,为国为民无私奉献。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遭受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和欺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各方进步人士纷纷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为了挽国家民族于危亡之时,救大众苍生出水火之境,应运而生。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肩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艰辛探索、持续奋斗,塑造了一种又一种受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革命精神,使中华民族由沉沦危亡到乾坤扭转、由奋力崛起到繁荣富强,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阔道路。(三)实践逻辑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了一系列集中体现其政治觉悟、道德风范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精神谱系。同时,中国共产党也高度重视总结提炼革命精神,并结合具体任务
第 第 4 4 期周 进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23 ·发挥其化育功能,构筑起生动具体、永葆生机活力的精神谱系,使其成为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1921 年,新生的中国共产党点燃起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4]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进行武装斗争,坚持统一战线,推进党的建设,创造了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锤炼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西柏坡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在艰辛探索、精神昂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塑造了“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精神。这些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战天斗地、自力更生、敢于牺牲奉献的精神斗志。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产生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形成了小岗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5]P126 -1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始终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统筹“两个大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世界大势相结合,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相结合,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形成了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革命精神。这些精神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核心要义、基本特征与体系建构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铸就的革命精神,既有着各具特色的科学内涵,同时又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精神谱系,贯穿其中的核心要义、所展现的基本特征和构建体系都值得深入研究。(一)核心要义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改造世界、建设世界创造的重要价值形态成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精神谱系拥有贯穿始终、相融相通的核心要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灵魂和根本支柱。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6]P73 ,是党的精神谱系之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们向着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定力。回望百年党的精神谱系,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的革命精神,都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马列主义的生动体现,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勇敢追梦、执着圆梦的生动演绎,是开启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无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守理想信念的艰辛历程。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筑牢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基,坚定了“四个自信”。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永恒的价值追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没有其他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毛泽东多次告诫:“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8]P665 “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 要 全 心 全 意 为 人 民 服 务。”[9]P136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也强调要以人民群众赞成还是反对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阐发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全面、充分地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这些理论塑造形成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崇高的政治品格。百年党的精神谱系在赓续中涵养了崇高的道德风范。一是对党的忠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第一位的政治品格。它不仅是党章明确规定的义务,是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更是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坚强保证。革命先辈牢记党员身份、矢志不渝奋斗,靠的就是对党的忠诚。对党忠诚,就是忠诚于党的信仰、忠诚于党的组织、忠诚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二是不负人民的奉献。凡是凝练升华成为精神的,都
· 24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1 年体现了“奉献”二字,奉献给党、奉献给国家、奉献给民族、奉献给人民。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面临多大挑战与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与代价,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甘心奉献。无论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近 5 万名革命烈士献出宝贵生命[3]P113 ,抗美援朝战争中 19. 7 万多名英雄儿女壮烈牺牲[3]P293 ,还是脱贫攻坚征程中 1800多名同志付出生命的代价 [10] ,都生动彰显了千千万万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先进分子担当牺牲、无私奉献的道德风范。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永不褪色的优良传统。******指出:“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7]P241 保持艰苦奋斗,不仅意味着在物质层面坚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更彰显着在精神层面保持着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昂扬姿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立身立业的根基,也是我们立国立党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形成了永不褪色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秉持着艰苦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探索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历史巨变。实事求是、创新创造是力量之源。从道路开辟、理论发展到科技探索,都离不开伟大的实事求是、创新创造精神。创新创造不是盲目蛮干,而是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精神谱系中蕴涵的创新、创造之力都是以尊重科学为前提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伟大实践中凝结了具有不同时代特征又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创新创造精神。从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奠基,到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开革命新路,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迎来中国革命胜利的光明前景,“两弹一...
篇八: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
项目:西华师范大学创新创业项目(cxcy2018169);西华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jgxmpy1806)收稿日期:2019—03—28作者简介:安彩蓉(1991— ),女,山西朔州人,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冯开甫(1967— ),男,四川盐亭人,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引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目标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精神。***多次强调:“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革命精神”,[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这一历史精神成果是现实的需要,从生成逻辑中把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成脉络,对于在新时代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成来源(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的深入研究,尤其是从批判资本主义中发现了指引无产阶级斗争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为人类社会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让近代中国崛起,在时代和人民的选择中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二)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性主要表现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中华上下五千年,蕴含着强大的文化基因,例如“天下为公”的远大理想;有“临患不忘国”的爱国情操;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等文化基因,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形象标识”和“基因图谱”。历史地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的母体和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成逻辑安彩蓉,冯开甫(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摘 要: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就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成逻辑层面而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其生成来源;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及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需要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生成动力;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践履是其生成路径。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生成来源;生成动力;生成路径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9)03-0001-032019 年 6 月 长 治 学 院 学 报 Jun. 熏2019第 36 卷 第 3 期 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 Vol.36熏No.31 窑 窑
长 治 学 院 学 报的熔铸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头脑中,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毛泽东曾明确指出:
“我们不应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生成的文化来源。(三)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精神作为认识过程的反映,是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认识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因此,探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成需要去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过程中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但是中华民族并没有被“三座大山”压倒。相反,屈辱越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越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从成立之日起,就勇敢地承担起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历史的重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革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同“三座大山”和恶劣的环境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我们党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推进文化建设”[3]形成了丰富完整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生成动力“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事物的生成、发展是由于时代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成是因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时代需要。(一)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需要第一、面对敌人的侵略压迫,需要发挥精神的物质作用。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侵略,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都遭到了破坏,导致了中国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这种国情的客观局面不可能一时改变,因此,要想完成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必须有一种积极向上、主动自觉的精神,这种精神能够被群众掌握,从而在革命的过程中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去抵制敌人的侵略压迫,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面对多元思想的冲击,需要发挥精神的引领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多元、多变文化思想的冲击。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想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需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来抵制不正确思想的冲击,需要正确的精神引领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进一步向前发展,进而取得最终胜利。(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需要第一,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需要一种彻底坚定的革命精神。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共产党远大理想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得出“两个必然”—— — 资本主义必然会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会胜利的科学结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5] 这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然而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却是艰难曲折的,在内忧外患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不仅没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中国人民还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不革命则无以推翻“三座大山”,更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第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需要一种具有责任担当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从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出发,论证了共产主义是科学理论的实践归宿,是未来社会的最终形态,是能够必然实现的最高级人类社会。但是共产主义并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必须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一种有责任担当的革命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埋头苦干,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从量变产生质变。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在建党之前就提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基本方针,也就是把中国革命问题放到世界革命中,放到中国共产党为争取人类解放的事业奋斗当中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牢记自身的崇高使命,为实现共产主义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生成路径(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 “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6]33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就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生成的。第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学2 窑 窑
习和运用。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思想,并且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使中国共产党成为真正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发展。第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中国共产党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不拘泥于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实事求是,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发展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命力和说服力。(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民主主义的新发展,正如***所说: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6]313第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革命精神,努力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其深深熔铸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学习,而且进行了广泛传播和积极践行。第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新的生机。(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美国著名政治学者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7]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本质是一种政治文化,是在主动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的条件下发生的,是主动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而生成的。第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仅仅停留在“本本主义”,直接将其运用于革命实践,导致中国共产党打了很多败仗。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通过读懂原著、学习原理,系统全面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将马克思主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第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着实加强作风建设。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绝大多数党员是农民出生,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来严峻的挑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探索革命实践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思想上建设党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战斗;面对艰苦的环境和强大的敌人,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和发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从而克服各种歪风邪气。第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逐步完善制度建设。年幼的中国共产党,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为了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贪污浪费,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建立健全党内监察制度,建立党内法规体系,充分发挥制度对****的约束与制裁。中国共产党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完善党内监督机制,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参考文献:[1]***.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1-05(2).[2]毛泽东选集,第 圆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8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6]***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7](美)加布里埃尔·粤·阿尔蒙德,小 郧.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体现、过程与政策》,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责任编辑 杨晓娟)安彩蓉,冯开甫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成逻辑3 窑 窑
推荐访问:中国精神的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 意蕴 中国 生成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与价值意蕴2023-09-25
- “两个确立”的内涵意蕴、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2023-09-26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历史逻辑、辩证特性和价值意蕴2023-09-27
- 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意蕴·困囿·路径2023-10-23
- 论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发展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意蕴2024-08-24
- 中国好网民个人先进事迹材料6篇2022-08-17
- 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心得体会精选4篇2022-08-18
- 中国梦航天梦英语演讲稿(中英文对照)4篇2022-08-19
- 中国共青团建团光辉历程心得体会5篇2022-08-19
- 中国梦理想信念演讲稿7篇2022-08-19
- 学生评语生成器(九篇)2023-06-10
- 最新录取通知书生成器(6篇)(完整文档)2023-07-22
- AI,生成物著作权保护探究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