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3篇【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3-03-30 15:25:05 来源:网友投稿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1  西湖最盛,为春之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④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3篇【完整版】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1

  西湖最盛,为春之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④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⑤,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⑥,粉汗为雨⑦,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⑧。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⑨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

  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 ②夕岚:傍晚的山光 。 ③勒:抑制。 ④石篑:即陶望龄,袁宏道的朋友,*派作家。下文的“傅金吾”。“张功甫”都是人名。 ⑤ 绿烟红雾:指绿柳红桃,叶茂花盛,颜色浓艳。 ⑥歌吹为风: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 ⑦粉汗为雨:粉末状的汗水连成一片,如雨流淌。 ⑧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⑨夕舂(chōng):夕阳的代称。

  小题1:下列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湖最盛盛:美B.与杏桃相次开发开发:开花C.止午、未、申三时止:停止D.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美丽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山岚设色之妙A.拘束一室之内B.如倩女之靧面C.呷浪之鳞D.乃记之而去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准确的项是A.本文描绘西湖花开之盛,游人之炽,大力铺陈渲染,烘托了西湖月景的“尤不可言”,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以及独以山水为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B.第二段写桃花之盛,看似偏离题意,其实是为“待月”做铺垫,衬出月色更为迷人。C.第二段既写花,又写人,在二十里花海之中游人如织,“艳冶极矣”,颇有唐著名诗

  人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情画意D.在作者看来最招人喜爱的是西湖的春天和月夜之景。参考答案:

  小题1:.A (止:仅仅在)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1:试题分析:“止:停止”的说法不对,此句中的“止”是通假字,是“仅仅”的意思。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之”是“的”的意思,A无意,B主谓之间,C“的”,D代词。因此应选C。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在作者看来最招人喜爱的是西湖的春天和月夜之景。”的说法是错误的,在作者看来,西湖最美的是春日的月夜之景,因为原文中说的是“西湖最盛,为春之月。”从句中的“春之月”可知此意思。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去认真辨析、衡量。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2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 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 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 设:

  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①猿则百叫无绝

  B.

  ②月景尤为清绝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

  ②皆在朝日始出

  ①梅花为寒所勒

  D.

  ②歌吹为风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23、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0、①奔:飞奔的马。②作:发出。③勒:约束,阻止。④设:着,涂。

  21、C

  22、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23、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3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焉,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时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恋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释】

  夕岚:傍晚的山光。

  勒:抑制。

  石篑:明代*派作家陶望龄的号。

  张功甫:南宋将领张俊的孙子,玉照堂是其园林,有名贵花木400株。

  歌吹为风: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

  粉汗为雨: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

  设色:用颜色描绘。

  夕舂:夕阳。旧习俗日落石时舂米,故曰“夕阳舂”。后简称“夕舂”,并引申指夕阳。

  【文言知识】

  释“数”。“数”指数目、数量,古今义同。它还可作“几、几个”解,如“数次”,意为“几次”。此外,读“shǔ”时,有“计算、查点”(如“不可胜数”)、“责备”(如“数落”)等义项。它又读“shu”,作“多次、屡次”解。上文“数为余言”,意为“多次对我说”。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为:被 ②相次:一个接着一个

  ③恋:迷住 ④去:离开

  ⑤受用:享受

  2、翻译:

  ①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焉,为夕岚: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最美的时候,是烟雾蒙蒙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

  ②月景尤不可言,花恋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心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

  3、本文描绘了西湖美丽而壮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游西湖的感想,融情于景。请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可多角度分析)。

  作者钟情于山水,以自然山水为乐,欣赏大自然的美,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审美情趣。作者保持着一份内心的清静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情操。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1)

——《游恒山记》阅读答案3篇

《游恒山记》阅读答案1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无攀跻劳 ( ) _还过岳殿东 ( )

  2、找出文中点明游恒山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表述下面句子的意思。

  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精神风貌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作者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3、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4、“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5、此题为开放性题。旨在能从读徐霞客游恒山过程中,了解并学习他的精神,即: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与文章内容吻合,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1.解释下列各句中画线字。

  有虬松离立道旁__________________

  崖石渐起,松影?阴________________

  上负绝壁______________

  跻危崖、登绝顶________________

  还过岳殿东____________

  余益鼓勇上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译成。

  ①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详写了作者上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_ 等处。

  4.用横线画出描写北岳殿的句子。

  5.从上文的描写可以看出恒山具有__________ 的特点,但徐霞客却“益鼓勇上”,可见他具有________________ 的精神。

  【参考答案】

  1.盘曲 像从筛子筛过的一样 靠着 高 转,绕 更加

  2.①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 殿下很高的台阶插上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

  ②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意思对即可)

  3.望仙亭、 虎风口 、 “朔风第一山”牌坊 、 寝宫 、 飞石窟 、 北岳殿 、 会仙台 、 登顶间道 等处。

  4.“略”

  5.从上文的描写可以看出恒山具有 高、陡、险 的特点,但徐霞客却“益鼓勇上”,可见他具有 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 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2)

——《游观音崖记》阅读答案3篇

《游观音崖记》阅读答案1

  游观音崖记

  [明]都穆

  ①丁卯春,来官南都,地称佳丽,凡山之近而可游者,往往游之。闻观音崖屹立长江之上,为天下绝景,独以道远不及登。九月甲子,工部司务钱君,邀余及兵马梅君,为兹崖之游。午至崖下,其阳有阁,架空百尺。凭栏而眺,江之形势悉萃目前。舟楫往来,日过其下,俯可与语,诚亦奇矣。然予不能无感。

  ②夫江无心于舟楫也,而舟楫随之,幢幢往来,大率皆名利之人,而隐者不与焉。人而曰隐,亦以身处江湖,爱其清旷而可乐也。今既专于往来之人,则江湖为名利之途,而尘坌交集,又何清旷之有哉!予是以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也。今以江言之,其涛浪之掀怒,龙鱼之出没,人鲜不惧。逐于名利者,独易视之,以身试其不测,则江湖之险虽能溺人之身,而利名之溺人,又有甚于江湖者也。予与二君,身虽羁于簪笏①,而兴则在乎山水。夫山水之乐,未有易也,疾病患难,有游而不可得:出而游矣,风雨晦明,虽游而不能乐。必暇而游,游而乐。又有如兹崖者,予辈得以觞咏其间.视人之冒险疾进,而以之为戒。则兹游之所得,可谓多矣。是用记之。

  [注释]:①簪笏:当官。

  21.下列选项中与“江之形势悉萃目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凡山之近而可游者 B.是以知隐者之难得

  C.又何清旷之有哉 D.予辈得以觞咏其间

  22.第①段中“_________”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感慨(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3.作者说“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的依据是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2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南都景致美好,作者来此,常游“近而可游”之山。

  B.观音崖南有阁道,凌空而架,高达百尺,堪称奇景。

  C.隐者爱江湖清旷而不惧浪涛翻滚、鱼龙出没的险境。

  D.作者虽身处官场,而以冒险疾进为戒,兴在山水间。

  25.同为游记,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表达方式上有相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21.D

  22.舟楫往来,日过其下

  23.世人多热衷追逐名利,江湖已沦为名利之途,难以寻得一片清静之地。

  24.C

  25.两文都不以记游为主,而重在议论。本文前半部记叙描写,后半部分议论作者的人生感慨:山水之乐不易得,须淡泊名利,方能真正享受。《游褒禅山记》着重阐发游后洞因怠而出(和途中见仆碑)而产生的.人生须尽志(和为学须深思慎取)的感慨。

  【翻译】丁卯年春天,我来到南京任职,这里景致优美,凡靠近而可游的山,我常常去游览。听说观音崖屹立在长江边上,足天下奇绝的景致,只因为路途遥远而未能攀登。九月甲子日,工部司务钱君,邀请我和兵马梅君,一起去游这座山崖。中午来到崖下,它的南面有阎道,凌空架起,高达百尺,凭栏眺望,长江的形貌气势全都集中在眼前。白天,船只往来,从崖下经过,俯身能与船上的人说话,确是奇异啊。这样,我不能没有感慨。

  江对船没有感情,可是船随着江水,往来不绝,船上大都是追逐名利的人,而隐士是不会参与的。如果有人想要隐居,就让自己处于江湖,喜爱江湖的清静空阔而从中得到欢乐。现在已经专心于江上往来的人,江湖就成为他们追逐名利的路,而世俗的尘埃聚集在一起,又哪里会有清静空阔呢!由此我明白隐士难得,人心容易沉迷。现在用长江来比喻,江中浪涛翻滚,鱼龙出没,很少有人不畏惧。唯独追逐名利的人,却轻视它,拿自己来尝试那不测的风险,那么,险要的江湖虽然能使人的身体沉溺,而名利使人沉迷,又超过了江湖。我与钱、梅二君,身体虽被官场所束缚,而兴致却在山水之间。游历山水之乐,不容易获得,疾病在身、患难到来,不可能出游;出游时,刮风下雨、天气阴暗,即使游了也不能快乐。一定要在闲暇时出游,游览才能快乐。再说,有如游这座山崖,我们能够在此喝酒吟诗,看着别人的船只往来不绝冒着危险急切地追逐名利,而引以为戒。这次游历所得,可以说很多了。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游观音崖记》阅读答案2

  ①丁卯春,来官南都,地称佳丽,凡山之近而可游者,往往游之。闻观音崖屹立长江之上,为天下绝景,独以道远不及登。九月甲子,工部司务钱君,邀余及兵马梅君,为兹崖之游。午至崖下,其阳有阁,架空百尺。凭栏而眺,江之形势悉萃目前。舟楫往来,日过其下,俯可与语,诚亦奇矣。然予不能无感。

  ②夫江无心于舟楫也,而舟楫随之,幢幢往来,大率皆名利之人,而隐者不与焉。人而曰隐,亦以身处江湖,爱其清旷而可乐也。今既专于往来之人,则江湖为名利之途,而尘坌交集,又何清旷之有哉!予是以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也。今以江言之,其涛浪之掀怒,龙鱼之出没,人鲜不惧。逐于名利者,独易视之,以身试其不测,则江湖之险虽能溺人之身,而利名之溺人,又有甚于江湖者也。予与二君,身虽羁于簪笏①,而兴则在乎山水。夫山水之乐,未有易也,疾病患难,有游而不可得:出而游矣,风雨晦明,虽游而不能乐。必暇而游,游而乐。又有如兹崖者,予辈得以觞咏其间.视人之冒险疾进,而以之为戒。则兹游之所得,可谓多矣。是用记之。

  21.下列选项中与“江之形势悉萃目前”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凡山之近而可游者 B.是以知隐者之难得

  C.又何清旷之有哉 D.予辈得以觞咏其间

  22.第①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感慨(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3.作者说“知隐者之难得,而人心之易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4.下列对文章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南都景致美好,作者来此,常游“近而可游”之山。

  B.观音崖南有阁道,凌空而架,高达百尺,堪称奇景。

  C.隐者爱江湖清旷而不惧浪涛翻滚、鱼龙出没的险境。

  D.作者虽身处官场,而以冒险疾进为戒,兴在山水间。

  25.同为游记,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在表达方式上有相同之处,试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1.D(2分) 22.舟楫往来,日过其下(2分) 23.世人多热衷追逐名利,江湖已沦为名利之途,难以寻得一片清静之地。(2分) 24.C (3分) 25.两文都不以记游为主,而重在议论。(1分)本文前半部记叙描写,后半部分议论作者的人生感慨:山水之乐不易得,须淡泊名利,方能真正享受。(1分)《游褒禅山记》着重阐发游后洞因怠而出(和途中见仆碑)而产生的人生须尽志(和为学须深思慎取)的感慨。(1分)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3)

——《雨后游六桥记》阅读答案3篇

《雨后游六桥记》阅读答案1

  寒食后雨①,予曰此雨为西湖洗红②,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③也。午霁④,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⑤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⑥,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⑦者皆去表⑧。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⑨,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注释】

  ①雨:下雨。②洗红:为花洗尘送别。③滞:停止,拖延。④霁:雨停。⑤翻:反而。⑥光晃衣:衣上白光浮动。⑦白其内:穿着白色内衣。⑧去表:脱去外衣。⑨浮:罚酒。

  【小题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偕诸友至第三桥( )

  (2)翻以为快( )

  【小题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6分)

  (1)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为乐。

  (2)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

  【小题3】

  本文与《醉翁亭记》都是游记,都写游玩之乐,两者的乐趣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

  【小题1】(2分)(1)各位;众多 (2)轻快;愉快

  【小题1】(1)一会玩累了,躺在地上喝酒,用脸颊来承接落花。(2)偶然发现有个小舟从花间荡出,喊过来,原来是寺里的僧人载着茶水(担着茶水)来了。

  【小题1】《雨后游六桥记》写的是回到自然状态解脱和自由的乐趣;(2分)《醉翁亭记》写的是山水之乐和与民同乐。(2分)

《雨后游六桥记》阅读答案2

  雨后游六桥记

  袁宏道

  寒食后雨①,予曰此雨为西湖洗红②,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③也。午霁④,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⑤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⑥,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⑦者皆去表⑧。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⑨,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注释】①雨:下雨。②洗红:为花洗尘送别。③滞:停止,拖延。④霁:雨停。⑤翻:反而。⑥光晃衣:衣上白光浮动。⑦白其内:穿着白色内衣。⑧去表:脱去外衣。⑨浮:罚酒。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偕诸友至第三桥( )

  (2)翻以为快( )

  4.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6分)

  (1)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为乐。

  【译文】

  (2)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

  【译文】

  5.本文与《醉翁亭记》都是游记,都写游玩之乐,两者的乐趣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

  3.(2分)(1)各位;众多 (2)轻快;愉快

  4.(6分)(1)一会玩累了,躺在地上喝酒,用脸颊来承接落花。(译出大意1分;落实倦、饮意思各计1分) (2)偶然发现有个小舟从花间荡出,喊过来,原来是寺里的僧人载着茶水(担着茶水)来了。(译出大意1分;落实偶、栽意思各计1分)

  5.(4分)《雨后游六桥记》写的是回到自然状态解脱和自由的乐趣;(2分)《醉翁亭记》写的是山水之乐和与民同乐。(2分)

  附译文:

  寒食节过后下了一场雨,我说这场雨会把西湖的花洗落,应当赶紧和那些桃花告别,不要耽误。中午是雨停转晴,我和几个朋友到了西湖第三桥,那里的`落花在地上堆积了一寸多,游人很少,我们独自游玩感到很畅快。忽然有个人穿着白绸衫骑马而过,衣服上的白光晃人的眼睛,异常鲜艳美丽,我的朋友们穿着白色内衣的人也跟着都把外套脱去。一会玩累了,我们躺在地上喝酒,用脸颊来承接落花,脸上落花多的人饮酒,脸上落花少的人被罚唱歌,作为娱乐。偶然发现有个小舟从花间荡出,喊过来,原来是寺里的僧人载着茶水来了。每人各自喝了一杯,我们乘舟唱着歌回去了。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4)

——菱溪石记阅读答案3篇

菱溪石记阅读答案1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按:察看

  B.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称:适合

  C.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佚:遗失

  D.亭负城而近负:靠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乃能知爱赏奇异吾常终日而思矣

  B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C石即刘氏之物也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

  D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去以六月息者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重新安置菱溪石的目的是满足滁州百姓逢时过节玩赏,本文写作目的只是告诫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B.菱溪石在刘金手中是私人藏品,在欧阳修手中供百姓观赏,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这说明二人境界悬殊。

  C.刘金是一名勇猛之人,身处乱世,志向远大,事业有成,他收藏菱溪奇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

  D.作者介绍了刘金在世时的盛极一时,后叙述刘氏后代泯然无闻之状,两相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兴废之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4分)

  (2)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6分)

  参考答案:

  1c(“佚”通“逸”,放荡。此题为了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理解和判断方法的掌握。)

  2(都是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A、转折连词“可是”/假设连词“假如”。B、代词“其中的”/祈使语气词“还是”。D、介词“根据”/介词“凭借”。)

  3(根据最后一段的议论可知,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二,其一是富贵如浮云,奇物难以永远占有;其二才是告诫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4参考答案:

  (1)我对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产生感慨,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其中“感”“人物”“废兴”和“弃”的被动句式各1分,全句通顺1分)

  (2)那些奇异的事物,被弃置在偏僻悠远的地方就很可惜,被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把它拿走。(其中“物之奇者”定语后置、“幽远”活用、“置之”后的介词省略、“耳目”各1分,全句通顺1分。)

  译文

  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体积不大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存留在这里。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

  菱溪这条小溪,当地方志的图画和正文都没有记载。唐朝会昌年间,滁州刺史李渍写过一篇《荇溪记》,说此水是从永阳岭流出来的,向西经过皇道山之下。到实地探求考察,如今并没有叫做荇溪的溪流。再向滁州人打听,人们都说:这条小溪就是荇溪。杨行密占据淮南的时候,淮南人因为要避讳他的名字,才改“荇”字为“菱”字。这种说法于理是讲得通的。

  菱溪旁边好像还有一片遗址,当地人说那是五代时期大将刘金的宅基,巨石就是刘金家的旧物。刘金是伪吴*时颇受宠信的将军,和杨行密一道从合肥起兵,当时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原本是个武夫健卒,居然能够懂得珍爱欣赏世间奇异之物,有斯文雅致的爱好,是不是因为遭逢乱世功成志满、因过于富贵而骄奢安逸才使他产生了这样的雅兴呢?追想他当年的池塘、台榭、奇木、异草,和这块巨石是很相称的,也算得上是一时的盛事了。如今刘氏的后代散居在滁州成为一般的农户,还有居住在菱溪旁的。

  我感慨人事的兴废无常,又因此石状貌可爱却遭到遗弃深感可惜,于是找来三头牛将它拉到幽谷泉旁,又寻找那块比较小的,在白塔镇民朱氏家找到了,于是将它们分别立在丰乐亭的南面和北面。丰乐亭挨着城墙离城里很近,可以作为滁州百姓逢年过节游玩观赏的景物。

  世间事物当中那些出奇的,丢弃在幽暗荒远之处,是很可惜的,放置在人的耳目所及之处,喜爱它们的人又难免取回自己家里。啊!刘金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然而毕竟也算个雄杰勇武的人,他*生的志向难道不宏伟吗?等到他身死之后,不过是一片荒芜零落,他的子孙也都沉沦民间默默无闻,还能指望永久拥有这些石头吗?这个故事可以作为对富贵之人的告诫。而喜好珍奇玩物的人听到有这样的奇石,前来欣赏就已十分满足了,何必非要取回自己家里去呢?

菱溪石记阅读答案2

  菱溪石记

  (北宋)欧阳修

  ⑴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⑵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濆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⑶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①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⑷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丰乐)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⑸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

  ⑹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释】①佚:同逸,安逸。

  22. 第⑴段的见其可怪中的其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 对刘金其人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刘金是乱世举事的三十六位英雄之一。

  B.刘金爱石是效仿爱赏奇异的孩子女人。

  C.刘金曾构建陂池台榭,植种奇木异草。

  D.刘金后代为*民,仍有散居在溪边的。

  24. 第⑵段考求溪名,是否游离于文外?(2分)

  25. 第⑸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

  26. 概括本文主旨。(3分)

  参考答案:

  22.(1分)六块菱溪石中最大的一块

  23.(3分)B

  24.(2分)否。溪名虽被迫改掉,且被记于正史,流传于民众心中的却仍然是溪的本名。可见只有民众的口碑才是真能流传改变不了的。这与作者主旨是有内在一致的。

  25.(2分)承上文我对两石的安置方式,解释这样安置的原因(避免天下所有奇异事物或被弃或被占的命运),为发出告诫和请求作铺垫。

  26.(3分)借菱溪石的或被取或被弃的命运,慨叹人事兴衰无常,表达与民同乐的思想。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有个姓封的老人,家里有钱,品德高尚。有一年除夕,他在出屋门的时候看见自家的燕子惊恐的飞出来,就让两个仆人拿着蜡烛看看是怎么回事,出了中庭,他抬头看见树梢上有人,于是就止步不进,对两个婢女说:你们把蜡烛留在这,我一个人在这里喝酒,赶快把酒杯拿来!酒杯拿来后,他屏退家人,抬头对着树说:树上的人,这里已经没有外人,为何不下来呢?树上的人听了后,吓得直打哆嗦几乎都要掉下来了!老翁说:别怕,我怎么是忍心去抓你的人呢。那人才下来了,磕头称自己是死罪!老翁一看,原来是邻居,于是把他带进亭子,先替他倒了三杯酒,说:你需要什么。邻人流着泪说:我家有个老母亲,现在遇到年荒,没有什么可以度日,向来知道你家富有,所以做这不孝的事情。现在你不怪罪我,我还有其他什么要求呢。说完,声音哽咽!老翁说不能周济邻居,以至于你做坏事,这是我的过错!现在酒菜还温着,你先吃饱,我再送你三十两银子,用来过日子的同时,也可以做小生意,这就可以过日子了!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了。别人不会像我这样宽恕,而且你这样也陷你母亲于不义。一旦成为小偷,到老也洗脱不了,何苦呢。他吃完了,给了他三十两银子,并把食物打包让他带走,送到墙下,说:回去给你母亲!你仍旧从这出去,不要让我的家人知道这件事,我也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其他的人。

菱溪石记阅读答案3

  菱 溪 石 记

  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 按:察看

  B.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 称:适合

  C.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 佚:遗失

  D.亭负城而近 负:靠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乃能知爱赏奇异 吾常终日而思矣

  B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C石即刘氏之物也 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

  D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 去以六月息者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重新安置菱溪石的目的是满足滁州百姓逢时过节玩赏,本文写作目的只是告诫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B.菱溪石在刘金手中是私人藏品,在欧阳修手中供百姓观赏,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这说明二人境界悬殊。

  C.刘金是一名勇猛之人,身处乱世,志向远大,事业有成,他收藏菱溪奇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

  D.作者介绍了刘金在世时的盛极一时,后叙述刘氏后代泯然无闻之状,两相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兴废之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4分)

  (2)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6分)

  参考答案:

  4C(佚通逸,放荡。此题为了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理解和判断方法的掌握。)

  5.(都是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A、转折连词可是/假设连词假如。B、代词其中的/祈使语气词还是。D、介词根据/介词凭借。)

  6A(根据最后一段的议论可知,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二,其一是富贵如浮云,奇物难以永远占有;其二才是告诫世人不要玩物丧志。)

  7.参考答案:

  (1)我对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产生感慨,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其中感人物废兴和弃的被动句式各1分,全句通顺1分)

  (2)那些奇异的事物,被弃置在偏僻悠远的地方就很可惜,被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把它拿走。(其中物之奇者定语后置、幽远活用、置之后的介词省略、耳目各1分,全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菱溪的奇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被人取走了,一块稍微小一点但形状特别奇异,也被收藏在老百姓家里;最大的一块仰面躺于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每年天寒霜降,溪水干涸就露出了石头,溪旁住的人见它形状怪异,往往把它作为神灵祭祀。

  菱溪,查阅各类图册经籍中都没有记载。唐代会昌年间,刺史李渍写了一篇《荇溪记》,说:荇溪水出永阳岭,向西从皇道山下经过。根据地理位置寻找,现在没有被称为 荇溪的河流。问滁州人荇溪在什么地方,他们回答说菱溪就是这条河。杨行密占据淮南的时候,淮南人为了避讳他的名字,把荇改为菱,从道理上说也许就是这样。

  溪旁有一处遗址,听说是以前将军刘金的住宅,奇石就是刘金的东西。刘金,伪吴时代的贵将,和杨行密同时在合肥举事,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本来是一个骠悍武夫,却也知道喜欢、欣赏奇异的事物,有了像小孩子一样的爱好,难道不是因为在乱世之中功成志得,满足于富贵人的安乐与嗜欲而使他这样吗?遥想这宅院当年的水池台榭、奇木异草,和这些石很匹配,也是一时的盛事!现在刘金的后人,散居为*民,还有住在溪*的。

  我对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产生感慨,可惜这块大石让人喜爱却反而遭到遗弃,就用三头牛拖出来,放置于幽谷之中,又寻找那块稍微小一点的,在白塔的老百姓朱某家得到了它,就将它们立在丰乐亭的南北。丰乐亭靠近滁州城,道路近便,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那些奇异的.事物,被弃置在偏 僻悠远的地方就很可惜,被放在大家都看得到的地方,则喜欢它的人免不了会将它拿走。唉!刘金虽然不值一提,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勇猛的人,他*生的理想志向,难道不大吗?可是到了他的后辈,衰败零落,以至于子孙没落而默默无闻,何况是要想长久地占有这块石头呢?那这件事可以作为那些富贵者的警戒。而那些喜欢奇异事物的人听到了这块石头的故事以后,也就可以欣赏就行了,何必取走占为己有呢!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5)

——《游岳阳楼记》阅读答案3篇

《游岳阳楼记》阅读答案1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①然以悲,泫②然不能自已也。 (节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注】:①愀(qiǎo):悲伤。②泫(xuàn):流泪。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2)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

  11. 【乙】文中,清风、湖水、 ① 等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愉悦之情,浓云、 ② 、巨浪等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悲伤之情。“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笔下古仁人的境界,原因是 ③ 。(4分)

  10、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

  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

  11、小船 狂风 没有豁达的胸襟,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6)

——《窃读记》阅读答案3篇

《窃读记》阅读答案1

  窃读记

  林海音

  ①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②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

  ③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④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⑤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⑥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多够分量!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

  ⑦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⑧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⑨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

  ⑩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11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12当书店的目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13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14“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15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16“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选自《城南旧事》,有删改)

  21.概括全文内容,并说说对标题中“窃读”的理解。(3分)

  22.请赏析第13段画线句“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2分)

  23.填写下表,体会店老板、店员对“我”窃读的态度。(4分)

  人物

  动作

  神态

  语言

  态度

  店老板

  十指分开,压住整本书

  “你到底买不买?”

  “不是一回了!”

  店员

  “若无其事”

  “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24.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25.本文多处写了“我”对读书的痴狂,试找出一处做简要分析。(3分)

  答案:

  21.本文写了“我”两次窃读的经历。“窃读”表现了我对读书的钟爱之情以及想读书却没钱买书只能去书店偷偷看书的痛苦和无奈。[概述内容计1分;对“窃读”的理解计2分(写出“钟爱之情”“痛苦和无奈”各计1分),意近即可]

  22.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色多皱的布裙”比作“支不开的破伞”,形象地表现了“我”无钱买书的窘迫处境,衬托了“我”受到店员“礼遇”后愉悦松快的心情。(答出修辞计1分,赏析计1分)

  23.

  人物

  动作

  神态

  语言

  态度

  店老板

  威风凛凛

  冷笑

  势利或 冷酷

  店员

  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向我,轻轻地点点头

  友善或有爱心

  (每空1分)

  24.第⑤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用“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总结前次窃读被“抓”的"惨痛心理;用“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一句引出“我”新的窃读经历。

  (答出“承上启下”或“过渡”计1分,分析计1分)

  25.示例:第⑥段“啊!终于和你相见!”一句,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传神地表达出再次成功窃读的欣喜以及对书的钟爱。(找出句子计1分,分析计2分)

《窃读记》阅读答案2

  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忽忽地从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嗯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问题:

  “贪婪”在片段中的作用是?

  分析“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个感叹句的作用

  1、“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2、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7)

——关山月阅读答案3篇

关山月阅读答案1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①星旗映②疏勒,③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注释】①星旗:星名。 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③云阵:军队。

  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5分)

  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8.①思念家乡亲人。(3分)②厌倦战争,渴望回家团聚。(2分)

  9.虚实结合。关山客子思念家乡是实写,思妇夜间未眠当窗远眺丈夫是虚写。【或答想象,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情景;或从对方写起(衬托),用家中思妇的不眠衬托军中客子的思乡,均可得分。】手法3分,说明3分。

关山月阅读答案2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

  ① 关山月,属乐府鼓角横吹曲,多写离别的哀伤。唐玄宗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唐王朝与外族不断爆发战争。李白借此乐府旧题,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② 天山,祁连山,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匈奴语呼天为祁连,故祁连山亦称天山。

  ③ 玉门关,为古时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此处泛指西北边地。

  1.诗人借 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戍人 的情感。(2 分)

  2.赏析画线诗句的内涵和作用。(5 分)

  【参考答案】

  1.(2分)思妇 思乡(一空1分)

  2.(5分)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清冷苍茫的景象。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吹遍玉门关内外。诗人巧借长风把关山月三个相互独立的意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内涵2分,作用2分,语言表述1分)

  赏析: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 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 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 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的思想感情。

  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诗人将战士的思乡、家人的思亲融于广阔苍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

  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

关山月阅读答案3

  关山月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1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1.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1. 以下诗句不是写月亮的一句是

  A.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B.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C.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D.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B.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

  人怀乡的情绪

  C. 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

  D. 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站在高楼上思念妻子。

  3. 下列诗句中不是表现中秋节的是

  A.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B.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C.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D.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4. 李白还写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根据提示填空

  1) ____________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

  3) 诗中表现仙人的一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DB

  古来万事东流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8)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阅读答案附赏析 (菁选3篇)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阅读答案附赏析1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阅读答案附赏析2

  1.前六句是如何表现时间的变化的?请赏析其中第二联的妙处。

  2.“孤琴”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发挥联想和想像,把.“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所描写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案

  1.①前六句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形象,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变化。②第二联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清泉而感山幽,细致人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或“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角度表现日暮山间的清幽,表达了作者等友而心不急的闲适的心境”)

  2.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孤独形象。(意对即可)

  3.示例:月光倾泻松间,静静的夜晚*添些许凉意;清风与流泉相和,在耳畔奏鸣。(意象2分,少两个扣1分;表达1分)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阅读答案附赏析3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写在山间夜宿,期待友人不至。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是抱琴等待。全诗不仅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令特征,而且融合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境界清新幽静,语言委婉含蓄。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9)

——《清*乐 雨晴烟晚》阅读答案附赏析 (菁选3篇)

《清*乐 雨晴烟晚》阅读答案附赏析1

  清*乐(宋)

  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廉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注释:

  砌:台阶。

  特地:特别。

  (1)上阙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2)品赏“黄昏独倚朱阑”中“独倚”二字的妙处。(4分)

  答案:

  (1)“阁中人”所见的景物是,傍晚,雨晴,池内新绿,双燕归宿。(2分)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与下阙的内容形成对比反衬。或乐景衬哀情。(2分)

  (答题建模:“写了什么内容”的题目,一定要把景物写全。“有什么作用”的题目,一是从表现手法着眼;二是从与下文的内容感情比较着眼。)

  (2)独倚,是独自倚靠。从雨晴烟晚到黄昏,说明女主人“独倚”的时间很久,且睹双燕,更思亲人。(2分)全诗通过写暮春之景,春景与孤独心情形成对比,寄托了“阁中人”黄昏后寂寞、孤独之情。(2分)

  (答题建模:一是解释词义;二是结合具体诗句,上下勾连,点明相关内容;三是结合全文通过表现手法,突出全诗感情。)

  1.词的上片是怎样写景的?(4分)

  【答案解析】答案:上片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1分)先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池塘溢满了雨水。这是远望的景观。(1分)再写柳院之中燕子双双归来。这是近观的景象。(1分)接着写楼阁之中画帘高卷。这是身边的景致。(1分)上片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雨后春景图。(答“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亦可) 解析:分析时要抓意象“雨晴”“烟晚”“绿水”“新池”“双燕”“垂柳”“小阁”,要结合具体语句赏析词句含义。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片分析。(3分)

  【答案解析】答案:下片着一“独”字,揭示词人孤独凄冷苦闷难解的心情。(1分)傍晚时分,独自登楼远眺,一弯新月遥挂天边。(1分)月缺人难全。春风吹起台阶下的落花,吹皱身上的罗衣。春寒心更寒。(1分) 答案:本题可以答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但是艺术手法不是得分的关键;由“独”“黄昏”“春寒”等词语,确定具体情感倾向;要结合具体诗句谈。

  赏析:

  此首纯写景物,然景中见人,娇贵可思。初写雨后油满,是阁外远景:次写柳院燕归,是阁前近景。人在阁中间眺,颇具萧散自在之致。下片,写倚阑看月,微露怅蔗。看末,写风振罗衣,芳心自警。通篇俱以景物烘托人情,写法极高妙,

《清*乐 雨晴烟晚》阅读答案附赏析2

  雨晴烟晚,

  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

  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

  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

  罗衣特地春寒

  【注释】

  ①砌:台阶。

  ②特地:特别。

  【评解】

  双燕穿柳,池水新绿,已经春满人间。这首小词,通过江南春景的描写,委婉含蓄地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孤寂。独倚朱阑,那楼头新月,砌下落花,不禁勾起相思之情。全词以景托情,辞语雅洁,意境清新。“罗衣特地春寒”,雅丽含蓄,饶有韵致,令人揽撷不尽。

  【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纯写春晚之景。“花落春寒”句论词则秀韵珊珊,窥词意或有忧谗自警之思乎?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纯写景物,然景中见人,娇贵可思。

  初写雨后池满,是阁外远景;次写柳院燕归,是阁前近景。人在阁中闲眺,颇具萧散自在之致。下片,写倚阑看月,微露怅意。着末,写风振罗衣,芳心自警。通篇俱以景物烘托人情,写法极高妙。

《清*乐 雨晴烟晚》阅读答案附赏析3

  [唐]冯延巳

  雨晴烟晚,

  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

  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

  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

  罗衣特地春寒。

  注释:

  【1】砌:台阶。

  【2】特地:特别。

  【3】砌:台阶

  【4】朱阑:一作“朱栏”,红色的栏杆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词作,写的是一个少妇在暮春时节的一个黄昏,思念亲人并等待他归来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明节候、环境以及这位少妇所见的景物特色。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一个“晚”字点名时间;“绿水”二字交待气候-----此时正值春天。这两句乃是写寻常春景:雨后放晴,夕阳残照,烟霭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这景色春意盎然。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与一般人的赏春并没有什么不同,还未充分显现出她观景的独特感受。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作者在写景中表现主人公观景有一个心理过程。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继而看到暮色中归来的双燕在种着垂柳的庭院中翻飞盘旋,她的心弦就被触动了,与前面两句不自觉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燕子尚能在傍晚双双归巢,那么人呢,作者没有明说,只是写这位少妇把阁中画帘高高卷起。她的卷帘,既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双飞燕,也是为了使燕子进入画梁栖宿。这一无言的卷帘动作,蕴含着她的独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对成双晚归的燕子的羡慕,也有只见归燕而不见归人的怨怅。双燕在这里有鲜明的映衬作用,微露了她的复杂心境。在词中,用双飞燕、双鹧鸪、双飞蝶、双鸳鸯等形象来衬托女子的孤独感,是常见的,这里也是如此。至此读者看到春色虽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却有一个转折,从一般的观赏到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赏景中那种希望成双团聚的潜意识觉醒了。

  词的下片以女主人为中心,描绘她孤独凄冷的.处境。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上片之景原来都为女主人公独倚栏所见,“黄昏”对应上片的“晚”,“独倚”与上片“双飞”对举,点明她的孤单处境。那么,她黄昏倚栏是为了眺望远景吗?自然不是黄昏时分,大地一片模糊,还能看见什么呢,她是在盼望远人归来。“西南新月眉弯,”月出于东而落于西,她自黄昏独倚,直到月色偏西,可见其倚栏之久,盼望之切。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从卷帘望飞燕到倚阑盼归人而望月,地点是不断移动的。此刻人依然未归,她又来到了阶砌再伫立等待。她真是心绪不宁,在住所凡是可看到归人的地方多次徘徊。直到夜风卷起阶前的落花,拂动她的罗衣时,她才感到春寒袭人。“落花风起”再次点明了暮春的季节特征,兼有春思撩人的象征意味。“特地”可解作“特意”或“特别”,在这里作“特别”解为宜。春夜的风使她感到特别塞冷,不仅仅由于她只穿了件薄薄的罗衣,更主要是因为她的独处而不能在心头激荡着暖流,这“寒”即是天寒,更指心寒,它以全篇之力为全篇做了一个收束。

  这是一首闺情词词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种淡淡的哀怨与怅恨,于微婉的格调中流动着丝丝思情。此类写女子独居伤怀、望夫归来的题材,在《花间集》词作中常见。作者大多善于摄取微细的生活镜头,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感受。这首词也体现了花间派的这种创作特色。

推荐访问:答案 阅读 晚游六桥待月记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3篇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答案1 晚游六桥待月记阅读及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