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80后成功创业故事3篇

发布时间:2023-03-30 08:50:08 来源:网友投稿

80后成功创业故事1  2007年是*电子商务飞跃发展的一年,“看到马云做电子商务如此成功,心里痒痒的,也想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陈果累告诉记者,还是大四学生的他集结了一批师弟师妹,办起了“网上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80后成功创业故事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80后成功创业故事3篇

80后成功创业故事1

  2007年是*电子商务飞跃发展的一年,“看到马云做电子商务如此成功,心里痒痒的",也想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 陈果累告诉记者,还是大四学生的他集结了一批师弟师妹,办起了“网上便利超市”,为大学生中的“宅男”“宅女”网上提供日用品、零食,也包括洗衣服、送餐等服务。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利润过低,“网上便利超市”的经营举步维艰,地震后,陈果累把库存物品捐赠以后,解散了团队。

  2008年毕业以后,陈果累在成都一家美国软件企业找到一份稳定工作。但是心中的那个“创业梦”一直未灭。陈果累说:“在公司工作跟自己的期待还是差了一大截,也希望自己的生活更有激情。”

  “2009年,创业条件相当好,*很鼓励大学生创业,成都市有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我觉得这是一个机遇。”陈果累兴奋地说起自己的第二次创业路。在第二次创业启动之初陈果累本打算寻求“*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合作,最终因为申请手续过于繁琐而搁浅。

  在犹豫中,陈果累听说当时成都高新区提供了特别好的优惠政策,煤气、水电、网费等一律免费。于是陈果累带着自己的项目直奔面试地点,没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通知。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还答应为陈果累的公司提供4个工作位的办公场地,2台免费的电脑以及各种办公设施。

  办公场地、办公用品等问题已经解决,但是启动资金应该怎么筹集呢?

  “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资金非常重要。”陈果累告诉记者,“当初接到入驻通知时,我跟师弟身上的钱凑在一起就700元。好在高新区要给每一个新进企业一万到五万不等的创业资金。而且成都市还有‘大学生一次性创业补助’5000元,所有成都创业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陈果累立即申请了这两笔资金,申请很快通过,拿着这些钱,陈果累的公司终于办起来了。

  开办公司只是开始

  开办公司只是创业的开始,如何管理、运营才是关键。陈果累说:“作为国家级创业园区,每年入驻园区的企业都在200到300家左右,但是能存活3年的不算多,3年就是一个坎,能迈过去就是一个新台阶,我们公司从2009年到现在,也遇到过很多的问题。”

  陈果累所学专业是软件,但是他并没有学习过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企业运行中,这些又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最开始还是很难的,除了专业知识和大学累积的一点经验,啥都不懂。”陈果累告诉记者,“不过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这方面做得很好,只要企业能用到的知识,他们都定期举行讲座,我们受益很大”。

  除了办讲座以外,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还提供包括创业服务、技术*台、国际合作*台、创业文化、投融资服务、中介服务、创业导师等众多服务项目。

  其中,创业服务中心提供的创业导师都是本行业相对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是学校的专家学者,“他们不定期来做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也为我们这种刚刚创业的大学生带来了更高*台的人脉资源。”在谈到企业导师时陈果累说,“我们有啥问题也可以去找导师,他们都会耐心解答”。

  做一个企业会牵涉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工商管理、税收、融资、财务、法律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创业服务中心也为企业考虑到了,他们长期与高校、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定期开展这些知识的专业培训。陈果累说:“这种培训我们只要有时间都会去听,确实从里面学到了很多东西,少走了很多弯路。”

  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陈果累的公司已经度过了两年的创业初期,公司现在已经从企业孵化园搬离。谈到公司现状时,陈果累说:“资金已经不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了,高新区有很多的专项资金可以申请,这些资金的申请一般不会超过半年就能得到结果,我们公司刚引进了一个‘海归’,就因为他的加盟,我们 2012年10月申请了‘高层次人才创业补贴’,12月6日这笔30万的专项补贴就已经到账了。现在我们公司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

  “政策为我们全程护航”

  人才是一个公司的立足之本,但是小公司如何跟大公司争夺人才资源呢?

  “招人不难,招人才难”,这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陈果累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现在还想招5个人,准备招聘两个应届大学生,两个有3年工作经验的人,一个5年工作经验的人。高新区虽然每年会提供很多免费招聘会的机会,让企业免费设立招聘展台,也会举办专场招聘会,努力为企业搭建招聘人才的*台。但是巨大的优秀人才缺口还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求。

  谈起如何吸引优秀人才这个问题时,陈果累说:“每个公司都在出奇招来吸引优秀人才,我们公司不是大公司,竞争力不够,现在只能提高公司软实力,提供舒适、自然的办公环境,打造良好的办公室氛围,而且我们公司不排除利用股权来吸引顶级人才。”

  在采访最后,陈果累告诉记者:“成都的软件行业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上海,虽然某些方面有待提高,比如希望企业发展环境更开放、技术人才引进力度更强、市场循环更良性、企业间的交流更多,但是总体来说,*的支持和政策很‘给力’,企业无论发展到任何阶段都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有政策为我们全程护航,我对未来很有信心。”

  连线:

  努力实现城乡群众充分就业

  ——对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叶壮

  记者:请您谈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就业促进工作面临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叶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加快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80后成功创业故事2

  嗡嗡乱飞的苍蝇在她眼中是会下“金蛋”的宝贝。她天天与苍蝇打交道,把苍蝇当宠物养,还养出了名堂,淘到了“金子”。她叫汪日露,今年28岁,奉化市首开生物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因为养殖苍蝇,还曾被评为“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浙江省杰出农村青年”。

  放弃工作回乡创业

  2000年,汪日露从余杭卫校毕业,摆在她前面的有两条路:与市区一家大医院已签订了就业协议,成为一名医护人员,收入稳定;家里有个鱼塘,自己创业搞养殖,但有很大风险。家人都让她选择第一条路,但汪日露这次却想冒一回险。

  从父亲手里接过鱼虾养殖的重任,汪日露就开始思索怎样使鱼儿少生病。2000年12月,她在《*海洋报》上读到一篇文章:南开大学专家研究发现,蝇蛆能对多种疾病产生抗体。

  随后,汪日露父女辗转找到了文章的作者杜教授,向他说明想用蝇蛆养殖鱼虾的打算。双方一拍即合,签下了工厂化养殖蝇蛆协议,杜教授还把汪日露带回南开大学,进行科研培训。

  苍蝇成了她的宠物

  一次偶然机会汪日露发现,蝇蛆吃的是“培养基”,在把吃剩的“培养基”与蝇蛆分离开来时,总有零星的蝇蛆要带出来,于是到市场上买来20只鸡,让鸡吃掉带出来的蛆。没想到,她家的鸡长得特别快,2个月时体重就超过了邻居家已养了3个月的鸡,而且从不生病。

  这下,汪日露萌发了既养蝇蛆又养鸡的念头,投入资金60万元,购买了1500只仙居小鸡,用蝇蛆养鸡。109天后,她养的鸡开始陆续产蛋,与常规养殖相比,产蛋期提前30天,产蛋率高出10%。在宁波市第二届名特优农副产品展销会上,生物鸡蛋被抢购一空。第一年下来,蛋鸡就为她盈利二三十万元。她的“蝇蛆饲养生物鸡蛋”技术已经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专利,生物鸡蛋供不应求。

  刚开始,汪日露面对在蝇箱里四处乱爬的蛆虫,就浑身直起鸡皮疙瘩。但时间一长,恐惧恶心感渐渐消失了。后来,她竟敢大胆地将手伸进蝇箱,像呵护宠物一样,轻轻抚弄它们。

  带动周边农户致富

  为了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汪日露联系了附近的养鸡专业户,并与养鸡户签订了合作协议。汪日露为养鸡户们提供蝇蛆饲料,鸡蛋由公司收购。生物鸡蛋以每公斤14元计算,给养殖户11元,其余3元归公司。由他们打品牌统一销售,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家农户加入。在汪日露已建成了可培育肉鸡15万羽,蛋鸡2万羽的基地,带动周边更多农户养蛋鸡致富。

  随着蝇蛆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汪日露开始异地建厂,盖起了四层楼房及配套养蝇厂房,成立了奉化市首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蝇蛆深层次开发也在进行中,汪日露说,经鉴定,蝇蛆每吨可提取200公斤蛋白粉,以蚕蛹蛋白粉市场价每公斤800元计算,产值高达16万元,利润前景巨大。


80后成功创业故事3篇扩展阅读


80后成功创业故事3篇(扩展1)

——80后创业成功秘诀3篇

80后创业成功秘诀1

  第一、要做自己喜欢、相信、有发展,而且是趋势性的行业

  所谓“趋势性”行业,就是未来有巨大远景的项目。

  就象十几年前大家都没有手机,如果十几年前你就做手机的话,你就等于选择了趋势性的行业。

  趋势性行业的特点是——现在大家几乎都没有,未来大家都可能有的产品。

  如果你可以进入一种趋势性行业去创业的话,你就等于骑上了快马,创业成功的几率就有了五成的把握。

  第二、一切从简单开始

  年轻人刚创业时,不要拿着一大笔钱,借一大堆贷款去创业,你一定要先学会降低成本,因为降低成本就等于是创造利润,同时你所创业的压力也没有这么大。

  降低成本地开业,心态就不会这么急,不会这么急的话,你就比较容易按部就班,按部就班就会少风险,就比较容易创业成功。

  第三、活用《孙子兵法》

  在《孙子兵法》中包含了创业的所有招式,做市场要赢,一定会要用到《孙子兵法》中“赢”的策略。

  因为创业成功的前题,一是对顾客要有充分的了解,二要对竞争对手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保证自己不亏钱,少风险。

  怎么对顾客有很好的了解,可以先做市场调查;怎样了解竞争对手,通过顾客来探究。

  竞争对手哪里好?可通过问不同的顾客群,马上就能知道竞争对手哪里好,怎样可以更好,从中就可找到自己的商机。

  超越竞争对手的方法,不外乎是用更好的质量、更低的价格、更好的服务或者是更快的速度。

  第四、不断地进行推销与服务

  所有创业者,都是先成功在销售上,你只有不断地销售,不断地服务,你才会让公司有生存的财源。

  世界级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经说过:企业成立的目的,一是要创造顾客,二是要保留顾客。

  什么东西才可以创造顾客——靠《行销学》,什么东西才可以保留顾客——靠“顾客服务”。

  第五、不断地找更多的人来推销和服务

  一个企业要怎么样才可以创业成功?

  拿破仑说:“胜利要靠大军”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与其跟马赛跑,不如找一匹马骑在它的上面,方能“马上成功”。

  所以,80后老板第一个要做的事,要选对行业来从事,就是找到所谓的“产品马”; 第二个要做的事,当选对的人来公司上班,就是找到所谓的“人才马”。


80后成功创业故事3篇(扩展2)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3篇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1

  “帮我买一份蛋炒饭加可乐送到**”“帮我送束鲜花到**”“帮我买烧烤和一盒烟送到**”……才半天时间,“跑了个腿”微信上订单已经有上百个了。靠着跑腿,80后创业者刘旋用半年的时间过上了有车有房的小康生活,但是回首创业的路,刘旋却坦言并不容易。

  创业从“跑腿”起步

  14岁初中毕业后,刘旋南下做过鞋厂工人、做过司机、开过服装厂、做过电商、开过工作室,三年前甚至把父亲给自己创业的钱都亏得干干净净。“那时我真是坑爹啊。”他自嘲到。痛定思痛后,刘旋好好分析了一番:自己一没技术,二没文凭,要想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想来想去只有创业才能快速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

  “创业创什么呢?”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点外卖,刘旋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便萌生了开个跑腿公司的想法。去年8月的一天当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就得到了之前一起创业的朋友的支持,一个好汉三个帮,几个人说干就干,立马着手开始准备。“要跑腿首先要有客户,客户从哪里来呢?”刘旋带领大家用最直接的办法积累客户——加客户微信,到学校、超市、小区等人多的地方发名片做广告,逢人就介绍自己的业务。

  吃苦耐劳是关键

  尽管十分努力,然而生意并不好做,由于人们对这项新的服务不了解,刚开始刘旋也没接到一单生意。但他们每天坚持宣传,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四天的时候,业务订单破零了。“第一单我印象深刻,是一个在曹禺公园锻炼的50多岁大妈,打电话点了一份沙县小吃的蒸饺。我亲自送过去的,收了10元的跑腿费。”刘旋说,第一单尽管只收了10元,但心情特别激动。

  第一单的成功,给了刘旋极大的信心。渐渐地,人们接受了这种新的服务,打电话或发微信的多起来。“终于在去年10月份的时候,单量开始盈利,实现了从一天几单到现在一天几百单的跨越。”刘旋知道这都离不开兄弟们没日没夜辛勤的付出,大家累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随时待命。“就连今年大年三十,我们都没有回家过年,我去年刚结婚,初二也没有回岳母家,有时腿摔肿了都要继续跑,有时单子多了爱人也会帮着送,经常连轴转,吃的都是辛苦饭。”说到付出,刘旋同时也非常感谢妻子的支持和理解。

  随着生意的兴隆,刘旋也有些犯难:生意多了,就得再招聘“跑腿”员,但现在人工费比较贵,一个“跑腿”员月工资少说得3000元,招的人多了,自己就赚不到钱,提高收费标准,又怕减少客户。后来,他开始和德克士、肯德基、良品铺子等一些有外送服务的商家合作,承包他们的外送服务,这个想法和一些商家一拍即合,现在与刘旋“跑了个腿”的合作商家已有20多个,微信里面的目标客户达3000多个。

  创业走出新天地

  刘旋透露,按照目前的单量和发展势头,一年盈利50万不是问题。“马上就是情人节了,目前单从花店预定的数量来看,*均每家都有60单左右,不仅数量多,而且花一般都比较大,不好一起送,对配送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好在我提前请到10个员工,以备情人节当天的配送之需。”他笑着说,“以前是担心单量不多,现在是担心送不完,创业就是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见招拆招就行了。”

  “现在我房子车子都已经有了,我们的模式已经成功。打算下一步在广华、仙桃、黄冈等地进行加盟,将模式进行推广。”谈及未来,刘旋信心十足,笑称自己这帮跑腿兄弟是“跑男”,总算跑出了自己的创业路。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2

  3月8日,在重庆永川区卫星湖街道大竹溪村吊堂湾村民小组的永川钦源野生动物基地,夏伟和唐德勇欣喜地听着养殖池里热闹的蛙鸣,看着种蛙池里的小蝌蚪游来游去。随着春天的到来,冬眠的青蛙正陆续醒来,最近又接了好几个来自全国各地要种花的订单,新的一年忙碌又开始了。

  夏伟,1987年生,卫星湖街道小竹溪村人。唐德勇,1986年生,卫星湖街道大竹溪村人。两人从小学起到高中都是同学,甚至大多时候都是同桌,是关系特好的“铁哥们”。

  毕业后,两人各奔东西。夏伟当了兵。唐德勇则当了厨师,在双竹街上开起了餐馆,生意还挺好。2015年,因为创业,两人又成为一起打拼的伙伴。现在,他们已有了三个养蛙基地,分别在卫星湖街道大竹溪村、南华村和五间镇珍宝村,养殖规模40亩,预计可产8000团卵块共计1600万尾蝌蚪,成蛙7万多斤。

  曲折的创业路

  别看他们的养蛙事业现已进入盈利模式,但之前经历的曲折并不少。2012年,喜欢尝试新生事物的唐德勇和另一朋友试水养蛙,一共投入了20多万元,仅种苗就投入了12万元。唐德勇不但把餐馆生意停了,把全部积蓄都投了进去,还外借了几万元,但种苗买回来投放在池里一个周就“全军覆没”了。

  唐德勇站在田埂上,看着空空的养殖池,蒙了,好几天没回过神来。痛定思痛后反思,做养殖,技术必须过硬。自己请教的是邻县卖种苗的人,但后来经了解,这个人实际上只转手卖种苗,从来没养过青蛙!种苗不是生病死了,而是被田里的水蜈蚣、黄鳝等水体动物偷吃了!

  教训实在太深刻了!和唐德勇合作的朋友不愿意再养蛙了,唐德勇的妻子安慰他:“钱亏就亏了,再挣就是。大不了我们把餐馆重新开起。”唐德勇骨子里也有不服输的精神,他把基地全部接手了过来,从经营餐馆中回笼点资金后,又花了1万多元买回牛蛙种苗,从牛蛙养殖中积累经验。牛蛙比较好养,加之唐德勇又四处请教牛蛙养殖经验,养龙虾的、养鱼的,他也去请教。“都是水产养殖,有些相通之处。”

  牛蛙养殖取得了成功。但价格却上不去。5元多钱的成本,批发仅卖3元多。好在唐德勇有餐馆,自产自销,勉强保住了成本。

  创业又进入迷茫。唐德勇再三思考,决定还是要攻克养青蛙的技术。牛蛙市场价格便宜且不稳定,青蛙市场前景看好。有了前面的教训,唐德勇缩小了养殖规模,从10多亩减少到几亩。在技术上,唐德勇探索怎样成功给青蛙喂食。因为青蛙的眼睛对动的东西很灵敏,对不动的东西却无动于衷。最开始,唐德勇通过震动喂食,第三年,不用震动,青蛙也能主动吃投在食台上的食物了。青蛙养殖获得成功。

  一句话让昔日同桌做了创业伙伴

  技术问题基本解决了,唐德勇意欲扩大规模。其时,夏伟已退伍回来开了一家超市,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大,超市经营没有之前红火了。2015年的某一天,两人在一起吃饭,谈到创业,唐德勇说:“干脆,你来跟我一起合伙养青蛙吧。”一句话,让这两个好朋友变成了创业伙伴。

  之所以一句话就让夏伟决定和唐德勇共同创业,夏伟说,那主要是因为信任。两人从小到大,性格都较合拍,又都很包容对方。这么多年的朋友,还基本上没闹过矛盾。

  加入过后,两人做了一定分工。唐德勇教夏伟养殖技术,夏伟学会后,主要负责场内养殖,唐德勇主要负责跑购买种苗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和销售。两人配合默契,卫星湖街道社保所也给他们提供了创业担保贷款,养殖基地越做越好,扩展到了三个。

  “我们都吃得苦。”夏伟说。做农业方面的创业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为防青蛙“逃跑”,养殖池要布围网和天网,如果哪一点没做牢实,青蛙就可能“溜之大吉”了。所以布网这事两人都尽量亲自动手。忙的时候,早晨5点过,两人就要起来巡塘、换水、收卵团、打包,下午也要收卵团、打包、发货。夏天下午4点过就要准备青蛙食料,查看青蛙吃食情况,如果吃食较少,说明青蛙有可能生病了,得喂药。两人在夏天都晒得皮肤黝黑。

  不过,在唐德勇和夏伟看来,养青蛙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青蛙到了15摄氏度就要陆续进入冬眠,基本上10月中旬就要钻洞了。青蛙会在有坡度的地方自己用后腿打洞,进洞后还会自己把洞封了。等第二年3月温度上升了才出来。其间青蛙不吃不喝,冬眠后青蛙要瘦很大一圈。夏天里听到满池的蛙鸣,两人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和喜悦感。

  年轻人创业要一步一个脚印走

  谈起创业体会,唐德勇说,年轻人不能把创业这个事想得太单一,要估计可能遇到的困难,困难来了后要想办法解决。还有就是创业要专心去做,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不盲目扩大规模,不乱投资项目。把眼前的做好做稳了,才去想下一个项目。不然,亏钱也很快的。之前永川也有一家和他同时探索养青蛙的,但失败了,后来也没再养,很可惜。

  唐德勇说,2014年时,因为要专心养蛙,自己再次把餐馆停了。现在养蛙已步入了正轨,下一步打算开一家青蛙特色餐厅,提高青蛙附加值,也为市民们献上美食。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3

  怀揣700元走上创业路

  2007年是*电子商务飞跃发展的一年,“看到马云做电子商务如此成功,心里痒痒的,也想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 陈果累告诉记者,还是大四学生的他集结了一批师弟师妹,办起了“网上便利超市”,为大学生中的“宅男”“宅女”网上提供日用品、零食,也包括洗衣服、送餐等服务。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利润过低,“网上便利超市”的经营举步维艰,地震后,陈果累把库存物品捐赠以后,解散了团队。

  2008年毕业以后,陈果累在成都一家美国软件企业找到一份稳定工作。但是心中的那个“创业梦”一直未灭。陈果累说:“在公司工作跟自己的期待还是差了一大截,也希望自己的生活更有激情。”

  “2009年,创业条件相当好,*很鼓励大学生创业,成都市有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我觉得这是一个机遇。”陈果累兴奋地说起自己的第二次创业路。在第二次创业启动之初陈果累本打算寻求“*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合作,最终因为申请手续过于繁琐而搁浅。

  在犹豫中,陈果累听说当时成都高新区提供了特别好的优惠政策,煤气、水电、网费等一律免费。于是陈果累带着自己的项目直奔面试地点,没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通知。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还答应为陈果累的公司提供4个工作位的办公场地,2台免费的电脑以及各种办公设施。

  办公场地、办公用品等问题已经解决,但是启动资金应该怎么筹集呢?

  “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资金非常重要。”陈果累告诉记者,“当初接到入驻通知时,我跟师弟身上的钱凑在一起就700元。好在高新区要给每一个新进企业一万到五万不等的创业资金。而且成都市还有‘大学生一次性创业补助’5000元,所有成都创业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陈果累立即申请了这两笔资金,申请很快通过,拿着这些钱,陈果累的公司终于办起来了。

  开办公司只是开始

  开办公司只是创业的开始,如何管理、运营才是关键。陈果累说:“作为国家级创业园区,每年入驻园区的企业都在200到300家左右,但是能存活3年的不算多,3年就是一个坎,能迈过去就是一个新台阶,我们公司从2009年到现在,也遇到过很多的问题。”

  陈果累所学专业是软件,但是他并没有学习过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企业运行中,这些又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最开始还是很难的,除了专业知识和大学累积的一点经验,啥都不懂。”陈果累告诉记者,“不过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这方面做得很好,只要企业能用到的知识,他们都定期举行讲座,我们受益很大”。

  除了办讲座以外,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还提供包括创业服务、技术*台、国际合作*台、创业文化、投融资服务、中介服务、创业导师等众多服务项目。

  其中,创业服务中心提供的创业导师都是本行业相对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是学校的专家学者,“他们不定期来做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也为我们这种刚刚创业的大学生带来了更高*台的人脉资源。”在谈到企业导师时陈果累说,“我们有啥问题也可以去找导师,他们都会耐心解答”。

  做一个企业会牵涉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工商管理、税收、融资、财务、法律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创业服务中心也为企业考虑到了,他们长期与高校、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定期开展这些知识的专业培训。陈果累说:“这种培训我们只要有时间都会去听,确实从里面学到了很多东西,少走了很多弯路。”

  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陈果累的公司已经度过了两年的创业初期,公司现在已经从企业孵化园搬离。谈到公司现状时,陈果累说:“资金已经不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了,高新区有很多的专项资金可以申请,这些资金的申请一般不会超过半年就能得到结果,我们公司刚引进了一个‘海归’,就因为他的加盟,我们 2012年10月申请了‘高层次人才创业补贴’,12月6日这笔30万的专项补贴就已经到账了。现在我们公司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

  “政策为我们全程护航”

  人才是一个公司的立足之本,但是小公司如何跟大公司争夺人才资源呢?

  “招人不难,招人才难”,这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陈果累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现在还想招5个人,准备招聘两个应届大学生,两个有3年工作经验的人,一个5年工作经验的人。高新区虽然每年会提供很多免费招聘会的机会,让企业免费设立招聘展台,也会举办专场招聘会,努力为企业搭建招聘人才的*台。但是巨大的优秀人才缺口还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求。

  谈起如何吸引优秀人才这个问题时,陈果累说:“每个公司都在出奇招来吸引优秀人才,我们公司不是大公司,竞争力不够,现在只能提高公司软实力,提供舒适、自然的办公环境,打造良好的办公室氛围,而且我们公司不排除利用股权来吸引顶级人才。”

  在采访最后,陈果累告诉记者:“成都的软件行业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上海,虽然某些方面有待提高,比如希望企业发展环境更开放、技术人才引进力度更强、市场循环更良性、企业间的交流更多,但是总体来说,*的支持和政策很‘给力’,企业无论发展到任何阶段都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有政策为我们全程护航,我对未来很有信心。”

  连线:

  努力实现城乡群众充分就业

  ——对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叶壮

  记者:请您谈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就业促进工作面临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叶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加快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80后成功创业故事3篇(扩展3)

——80后励志的创业成功故事3篇

80后励志的创业成功故事1

  经过我们设计的汽车脚垫能卖出原来近五倍的价格。”杭州未末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褚志华笑着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几年萧山传统经济发展一个热词,为此萧山发布了《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作为传统工业强区,萧山经济基数庞大,但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也碰到了产能过剩,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势在必行。“设计+”也给萧山经济增添了新的动力。萧山80后创业者的“工匠精神”得到认可

  当传统产品遇上“设计+”能创造出非常大价值,工业设计又称工业产品设计学,工业设计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人机工程学、机械构造、摄影、色彩学等。通过工业设计的增加了产品价值。

  “一块普通的脚垫在零售店和电商*台上的销售价格普遍在500元以下,而经过未末设计设计的这款脚垫市场价达到了2000—3000元”褚志华说道。这样大幅度的价值增长不仅让记者感到意外,同时印证了褚志华在文章开头的那句话,体现了工业设计在提高产品附加值上的巨大价值。

  杭州未末工业设计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年轻”的工业设计公司,在专业领域的表现可一点儿也不“青涩”。记者在公司的展区,看到了满满的获奖证书和设计产品,2014年公司案例获得杭州市工业设计经典案例,2015年褚志华获得杭州市工业设计精英人物,2016年荣获光华龙腾奖*设计业青年百人榜,同年公司被评为年度十大最佳设计公司,2017年拿下设计界的“奥斯卡”德国红点奖……

  德国红点奖以“促进环境和人类和谐的设计”为理念,其评选的标准极为苛刻,评选会严格按照“通过筛选和展示认定资格” 的标准进行,只有上市不到两年的产品才具备参选资格。同时,形成参选产品于同类产品的区别,为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红点奖被公认为国际性创意和设计的认可标志,获得该奖意味着产品外观及质感获得了最具权威的“品质保证”。获奖作品还将得到最大范围的推广和认知。所以,赢得红点奖成为每位设计师引以为豪的殊荣。褚志华说,能拿下“德国红点奖”这个国际级的大奖,说明我们的产品获得了全球的认证,更说明萧山创业者的“工匠精神”得到了世界认可。

  依托专业所学 学生时代创业

  正是因为在汽车后市场这个专业细分领域的“惊艳”表现,汽车坐垫生产领头企业尼罗河主动找上未末设计,与未末设计签订了全面的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杭州尼罗河设计中心,希望未末设计能在其传统线下品牌的转型升级上助“一臂之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还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褚志华,就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项工业设计比赛,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获得无数奖项的同时还取得了不少产品设计的专利。因为对汽车的喜爱,在工业设计领域深耕已久的褚志华,瞄准了汽车后市场行业,专门为汽车用品做深度设计。

  脚垫、座椅垫、方向盘套、挂坠、汽车电子产品、汽保美容策划……如今未末设计服务范围已经涵盖了整个汽车后市场。参与策划设计的重磅产品“3W全TPE健康汽车脚垫”,在2016年获得*好设计大奖,并在2017年成功获得德国红点奖,成为汽车后市场行业内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产品。

  褚志华说,这块脚垫的“秘密武器”在于其采用了世界顶级的环保健康TPE材料,解决了汽车脚垫引发车内污染及行车安全等问题。这块产品还采用了全方位扫描定制的制作工艺,让脚垫与汽车“严丝合缝”。为了研制该产品,褚志华和他的团队潜心专研了好几个月,终于找到TPE材料作为产品的原料,解决了传统汽车脚垫的顽疾。

  据褚志华介绍,汽车用品产业是台州市天台县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未末设计也成了那里的“香饽饽”。在2014年天台县科技局引进未末设计成立天台汽车用品行业产品创新设计中心,让未末设计驻点在当地为汽车用品企业服务。如今,未末设计已经为当地的十多家企业做了产品设计,产品销售产值超过1亿元。


80后成功创业故事3篇(扩展4)

——80后创业故事3篇

80后创业故事1

  80后小伙“伺花弄草”致富打造“花园式”村庄

  江苏枫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炳华,从小喜欢绿植,大学选了园艺专业,毕业后自主创业,与花花草草打交道,从培育彩色枫叶到玫瑰花、薰衣草、鲁冰花,又种植油桃、黄桃,他用自己的知识提升种植技术水*,发展可持续性现代农业。这个80后小伙不仅自己成功创业,更为村民打造了一个“花园式”村庄。

  张炳华从浙江宁波城市技术学院园艺专科毕业后,又到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科所和*林科院工厂化育苗中心学习了7年,这些都为其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的上海世博会之旅,成为张炳华的人生转折点。“各个国家都用最珍稀、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来装点展馆,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彩叶植物。”张炳华说,千篇一律的绿色植物已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要求,回靖后,他就萌生了种植彩叶树的想法。

  “当时国内的彩色树研究仍处于萌芽期,市场上优良的彩叶树非常少,在泰州地区更是少见。”张炳华介绍,2009年,他在生祠镇利珠村流转了近百亩地,成立了泓森合作社,委托苗木公司从国外引进了16种珍稀彩叶枫,开始了创业之路。

  种苗下地后张炳华没日没夜地守在大棚里,观察记录植物长势、适应情况。2012年,张炳华尝试批量生产彩叶枫苗木,首批繁育的6万棵“橙色梦想”枫树因水土不服,只存活了4000棵,一次性损失200多万元。张炳华联系上母校的老师,不厌其烦地讨教学习,在跌跌撞撞的摸索中,珍稀彩叶枫终于在靖江生根。

  这株“幻彩”颜色丰富,刚冒叶时是苹果绿色,慢慢变成深绿,然后是粉红、玫红,到秋天就变成橘红色;“本尼欧塔克”属于欧洲红枫的变异品种,除了道路绿化,也可用在航道、庭院等地方;这是我和美国专家合作培育的“普林斯顿金挪威槭”,是稀有彩叶枫树种,填补了国内空白……站在五彩缤纷的枫树林里,张炳华如数家珍。

  近年来,张炳华先后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十余个国家引进500多种彩叶枫,目前成功培育356种,种植面积达到500亩。同时,他还潜心钻研出红枫快繁育一体化智能控制器,感应式自动补氧设备,槭树科植物叶面色彩校正装置等设备,拥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邀请农技专家坐镇果园

  彩色枫树项目走上正轨后,张炳华谋求转型。“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很好,但单一搞苗木不是长久之计,一定要‘多条腿走路’。”张炳华的目标很明确:找有特色、附加值高的项目,油桃、黄桃进入了他的视线。

  “靖江虽然地产水果品种很多,但大多集中在夏季上市。在四月底五月初这一段时间,水果市场青黄不接。倘若能抓住这个市场空挡,那销路肯定不用愁。”张炳华说,他做过市场调查,上海、无锡等地的水果批发商对这个项目都非常感兴趣。

  看准商机后,2014年,张炳华又流转500多亩地,成立江苏枫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安徽、浙江、上海等地引进9个新品种桃子在靖江试种,这些桃子分为油桃、黄桃以及毛桃三大类,其中油桃为主打品种。

  新品种引种,张炳华颇为谨慎,项目动工后他先后邀请了扬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的23位专家、教授组成“技术团”,定期驻田指导,及时解决各项技术难题。在实际种植过程中,他又邀请安徽省砀山县和山东省寿光县的两位油桃种植能手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入驻果园。

  有了技术团队和种植能手的指点,张炳华很快掌握了油桃和黄桃种植的技巧。“黄桃要和其他品种的桃子混搭种植,因为其本身坐果率差,要用其他的异性花粉去授粉。”张炳华说,桃树人工授粉也很有门道,抖粉时要匀速,这样授粉才均匀,挂果时易于生长。

  一般桃树要3年才挂果,5年进入丰产期。而枫茂公司的油桃、黄桃在众多专家技术支持下,仅2年就挂果了。张炳华跟上海、浙江等地的水果批发商达成供销协议,还与光明集团等大型企业达成供销协议,销路根本不愁。

  三年“驯化”法国薰衣草

  张炳华喜爱一切新鲜事物,有一股敢拼敢闯的劲儿。

  因为种植彩叶枫,张炳华每年都要出国考察新品种。有一次去法国,他途经普罗旺斯地区,薰衣草正好进入盛花期,那片醉人的紫色花海让他念念不忘。

  回国后,张炳华想方设法引进9个品种的薰衣草在靖江试种了近300亩。“薰衣草观赏性极强,非常适合打造旅游经济。”张炳华说,如果能成功驯化薰衣草,不仅花能卖钱,花海也能成为旅游景点,可以取得旅游收入,村庄环境也会更美,一举三得。

  刚开始,张炳华没有弄清薰衣草的种植要求,不少种子没能出芽。后来他邀请苏州、浙江等地的园艺专家组成“专家包干组”长期驻田指导,逐渐摸清了薰衣草的“脾性”。

  临冬时,张炳华采条扦插,放进塑料棚保温,等到春天天暖时再在大田扦插,让“怕冷”的薰衣草越冬率达到95%。经过三年“驯化”,薰衣草在利珠村开始了滚雪球似的扦插、移栽工作。2015年初,无锡、南京、连云港、常州等地景区纷纷前来订购,薰衣草花苗在手订单达到2000万株。当年,仅销售薰衣草花苗,每亩净效益就达到3万元。

  除了薰衣草,张炳华又引进了美国大马士革玫瑰、欧洲月季、台湾鲁冰花等“洋玩意”。为了带动村民致富,张炳华通过工厂化育苗的方式,培育标准化种苗,进而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分发给周边农户及社员种植。枫茂公司为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植保等方面的咨询及服务,并统一价格回收、统一包装上市。

  现如今,村里的老年人个个能在家门口挣钱,返乡年轻人也直呼家乡环境美翻了。利珠村俨然成了一个花园村,前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张炳华创业门道

  1、创业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市场调研、技术攻关,这些都是创业的筹码,能增加成功率。

  2、创业是个动态的过程,别只看着眼前利益,要时刻关注市场,尽量多条腿走路。

  3、单打独斗不如强强联合,要善于借势,整合资源。

80后创业故事2

  “80后”兄弟艰苦创业深山养牛打造致富梦

  仪陇县,有一个偏远的山区小镇–立山镇。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境内沟壑纵横,距县城90公里,最高海拔793米。这些年来,这里年轻人纷纷走出深山离乡外出打工,但有一对“80后”兄弟屈能文、屈柳州却对这块贫瘠的土地情有独钟,潜心养牛创业,使沉寂的山乡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弟弟屈能文曾考上阆中师范学院,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他在广东的鞋厂做过工人,在**做过建筑工,从事过许多个职业。打工期间,他东奔西跑,挣到的钱也寥寥无几。屈能文说:“2014年,父亲得了脑溢血,每个月都要上千元的药费,每年都要住几次医院,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家里还有两个小孩,老婆还要种庄稼,我只得回到老家,照顾年老的父母和小孩。”

  兄弟俩看好前景投身养殖业

  为改变家庭经济收入,他用尽心思寻找发展项目。看到成片的荒山盖上了“绿被子”,认为发展生态养殖,市场前景广阔,屈能文萌发了试养肉牛的想法。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他贷款18万元,向亲朋好友借来2万元,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养牛资金投入大,效益周期长,经过考察,一头小牛价格就在6000多元,还要建养殖场、购买牛饲料,还有疾病防疫等等。屈能文找到了隔房兄弟屈柳州,希望哥哥支持自己,兄弟俩一起创业—养牛。屈柳州是一个头脑特别灵活的年轻人,前几年抓住农村大量建房的机会开办了一个水泥板厂,效益很不错。现在弟弟提出合伙开办养牛场的想法,就满口答应了,当即投资30多万元。兄弟俩参加了仪陇县发展协会组织的为期三个月的养牛专业技术培训;一起到云南、*昌、通江县等地考察。通过考察,觉得西门塔尔牛生长快、免疫能力强、肉质好,生长周期为14—15个月;肉牛市场好,供不应求。兄弟俩一合计,决定养殖西门塔尔牛。

  说干就干,兄弟俩开始修建养殖场。投资30多万在半山腰推出一块*地,建起了1000个*方的养殖场,还修建了300米的车道联通养牛场和乡村公路。

  屈柳州说:“多亏县畜牧局和镇畜牧站的工作人员帮忙,帮忙我们设计和规划。你看这里的青饲料储存室、饲料加工室、粪便处理池都是他们帮助设计的。还有就是弟弟屈能文特别能吃苦,每天干活干到晚上天黑了实在看不见了才休息,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活干完。”

  2016年底,1000*方的养殖场终于建起了,接下来就是引进西门塔尔牛。考虑资金问题,兄弟俩不敢买大一点的牛,选择了6000多元一头的小牛。兄弟俩在通江县买回30头西门塔尔牛,担心牛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就聘请了通江县的畜牧专家一起过来指导。经过一星期的观察,小牛生长良好,兄弟俩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兄弟俩成牛倌打造深山致富梦

  30头牛,每天光青饲料就要500公斤左右,另外还要加入一些用玉米、麦麸、棉泊加工的.饲料。光兄弟俩每天是忙不过来了,家里的人都加入养牛队伍中。兄弟俩每天去附近农户家收购的玉米秆、秸秆,加工饲料和管理养牛场;家里的女人就负责割青草,两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同时,两家人把自己家部分土地种上牧草,流转了村里20亩土地种植从广西引进的桂牧一号牧草、黑麦草,还计划承包村民的土地按季节种植青草为牛提供足够的青饲料。

  钟鼓楼村村长龙云华介绍:该村有266户879人,土地612亩。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有40%的土地撂荒。特别希望年轻人返乡创业,村委会会提供大力支持,不管是养猪、还是养鸡、养鸭,还是种植果树,年轻人能够留下来发展产业才是我们农村的希望。我希望兄弟俩创业成功,给村里的年轻人做个好榜样!

  屈能文透露“我们的养牛场是按养殖100头牛规划的,现在村村通公路对我们搞养殖业提供了便利,对养牛这一项目我们充满信心和希望,计划在下半年再购买50头西门塔尔牛,但资金还差大部分,压力特别大,现在正发愁呢。我们兄弟俩都想走‘自繁自养’模式,走规模化养殖的路。到时,规模扩大了,就可以让村里的贫困户来养殖场务工,增加收入。还可以成立‘农民养殖合作社’,我们提供小牛给贫困户养,提供防疫,统一收购和销售,大家共同创业,共同致富。现在我们兄弟俩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了。所以,我们兄弟俩就必须吃得苦,受得累,创业才能有收益,也才能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致富。


80后成功创业故事3篇(扩展5)

——80后网络创业故事3篇

80后网络创业故事1

  1984年,历经辛苦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就这样幸运地上了本科,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学生会*。

  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

  1991年,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

  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讥讽。

  在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

  他一个人背着个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

  两年间,马云不仅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同时还成了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

  如今,正如马云当年所愿,海博已经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翻译社。

  “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初次下海的经历,给马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

  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

  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

  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

  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大洋彼岸,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就《数字化生存》、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在北京,*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

  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

  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

  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

  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力排众议的情形,马云依然为自己的选择而叫好。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黄页”,成为*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

  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

  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商品交易市场、网上*技术出*易会、*招商、网上广交会、*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

  他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

  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开阔了宏观视野的马云返回杭州,进行二次创业,他决定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采用什么模式?当时全球互联网所做的电子商务,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的15%大企业服务。

  但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

  他毅然作出决断———“弃鲸鱼而抓虾米,放弃那15%大企业,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

  “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

  因为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

  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 马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这样的一个*台,将全球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中小企业好比沙滩上一颗颗石子,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一颗颗石子全粘起来。

  用水泥粘起来的石子们威力无穷,可以与大石头抗衡。

  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就这样,1999年9月,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横空出世,立志成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

  当时国内正是互联网热潮涌动的时刻,但无论是投资商还是公众,注意力始终放在门户网站上。

  马云在这个时候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在国内是一个逆势而为的举动,在整个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易贝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

  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独特B2B模式,即便今天在美国,也难觅一个成功范例。

  网站注册成立一个月后,由高盛牵头的500万美元风险资金便立即到账。

  马云用这笔钱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香港和美国引进大量的外部人才。

  这个时期,也正是马云对外宣称“创业人员只能够担任连长及以下的职位,团长级以上全部由MBA担任”的时候。

  彼时,12个人的高管团队中除了马云自己,全部来自海外。

  1999年底,马云以6分钟的讲述获得有“网络风向标”之称的软银老总孙正义的赏识。

  两人进行了3分钟的单独谈判后,马云获得了孙正义3500万美元的投资。

  软银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资申请,只对其中70家公司投资,而孙正义只对其中一家亲自谈判。

  事实证明,无论是高盛还是孙正义,对马云的判断都是准确的。

  在电子商务领域,马云显示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预见性:创业当年,阿里巴巴的会员就达到8.9万个;2000年达到50万;在2001年互联网的严冬季节,依然实现了百万会员的目标,并成为全球首家超过百万会员的商务网站;目前的会员总数已经超过350万之巨。

  在互联网最寒冷的冬天里,阿里巴巴成为最早宣布赢利的.com之一,并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学院选为案例,连续4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电子商务站点第一名。

  今年2月,阿里巴巴特意在北京公布了自己总额为8200万美金的新一轮私募成功,这是迄今为止*互联网业金额最大的一次募资。

  这笔战略投资加上此前风险投资的结余和自身1亿多元人民币的利润,目前,阿里巴巴已有1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在手,已经可以和国内任何一家门户网站并驾齐驱了。

  马云就此放出豪言———“2004年,我们要实现每天利润100万;2005年,我们要每天缴税100万。”

  这话如同马云本人一样———看似狂妄,实则精明。

  马云对外宣称的数字,都是通过财务统计过的:单日赢利100万的目标,其实在2003年7月就已经单月实现了;而他在公众面前夸下每天缴税100万的“海口”,也都是公司内部正在执行的目标。


80后成功创业故事3篇(扩展6)

——80后女生创业做什么好3篇

80后女生创业做什么好1

  1)在城市繁华居民区里或在游乐休闲集聚地租一套100-200*方米左右的门面房;2)店面装饰不必太豪华,但要突出“纺织”的特色,透露出浓郁的民间风俗气息;3)根据纺织的特点和顾客要求的不同可设置多个单间,并给这些单间赋予诗意化或现代感的名称;4)从民间购置少量旧的大木架织布机、手摇纺车等工具,采购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手工布料,如:苗族蜡染、民间纺织的.土布等,供顾客参观欣赏或购买;5)算上各种投资,3-5万元即可开店经营。

80后女生创业做什么好2

  有个养狗的朋友近日在问我要不要他的狗,很可爱的狗,我问他为什么不要呢?他说没办法,上班去了没人照顾它。所以我就想,可以开间宠物幼儿园的。还可以请驯狗师教一些简单的礼貌动作,附带宠物诊所、宠物粮食。

80后女生创业做什么好3

  “造型设计”没有年龄、性别、资格、文化水*的限制,但更适合女性,只要求能有热爱本行的心,有较好的审美观念,不怕吃苦,能忍受不定时的工作机动性。初期的学习过程,对每一位学习者,都是一段辛苦且漫长的过程。从洗头、修涂指甲、吹发、剪发……到整体的搭配,其间所花的心血是上班族所能体会的,然而,凭着对这份工作的兴趣与执著,学习者能找到自己得以发挥的天空。大约一年半载的时间即可对造型设计有较全面的了解,但是只有继续努力加以经验的累积,才能使你的技术更纯熟和被人肯定。


80后成功创业故事3篇(扩展7)

——90后女生创业成功故事3篇

90后女生创业成功故事1

  “同学你好,请问你要吃点什么,我们的哈哈汤品都是熬制了3个小时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一脸文气的范伟拿着菜单、端着盘子在小店里忙活着。他是南京林业大学的大三学生,同时也是这家“哈哈快餐店”的老板。2月29日开张以来,每天中午,慕名而来的师生会将小店挤得水泄不通。

  他是店老板 把一间小门面房装修得挺高雅

  中午12:30左右,南林大美食街香樟苑一家名为“美哈哈快餐店”的中西合璧的餐馆门口,排起了长队。“听同学推荐说这里环境不错,饭也好吃,而且不贵。”一位排队等候的同学说。这间只有20多*米的小门面房,只能容纳21人就坐。别看空间局促,内部装修却有模有样,米黄色的墙纸、柔和的灯光、墙体四周的烤漆玻璃,整体环境显得挺高雅。

  由于还在试营业阶段,哈哈快餐店只有七八种餐品,例如萝卜排骨饭、鸡腿汉堡、玉米排骨饭……价格从10至12元不等。“我们的哈哈汤品都是要熬制3小时的。”面对每一位光顾的客人,店老板范伟都热情推荐着,“我一下课就赶过来了,中午人多,我得帮着搭把手。”

  南林大高分子专业的姚立正是第二次来店里吃饭了。“10块钱能吃到一顿美味营养的套餐,很实惠了。”

  他还是大学生 南林大的老师在微博上力挺他

  哈哈快餐店老板范伟还有一个身份——南林大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的大三学生。去年11月,他就开始张罗着要开一家自己的餐饮店。

  今年2月29日,小店开张。为了攒人气,范伟还为每位顾客提供一份小挂件,凡是领到8、18号牌的顾客还能领到10元钱的红包。

  “哈哈快餐店前两天都是不赚钱的,刚开张,要先赢得口碑。”现在,范伟的小店每天营业额有3000多元,毛利1000多元。“我们还请哈哈快餐店总部的特级厨师为我们开配方调汤料。”

  哈哈快餐店的开张,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南林大老师孟祥远在微博上力挺范伟,“西餐套餐和汤味道不错,关键是不添杂料,货真价实又放心。”

  现在,范伟每天的生活紧张有序。如果没有课,他会在上午9点到店里帮忙打打杂。而中午12点至1点的黄金时段,是哈哈快餐店最忙碌的时段,点餐、送餐、收银,范伟什么都要干。当接待完一天的客人,打扫完卫生经常是晚上9点了。


80后成功创业故事3篇(扩展8)

——成功创业的故事案例

成功创业的故事案例1

  3000万到身家910亿,27岁创业,他是全球第一狂人

  他有“全球华人第一狂人”、“财富黑马”、“*厚待员工第一人”之称。在国内他首创了BT模式,被誉为“*BT模式鼻祖”。从他3000万创建太*洋公司,到他如今身家高达910亿,在这财富爆炸式裂变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80年代,在江苏淮安,还是高中语文老师的严介和,就已经显露出了他的“不安分守己”。1986年,26岁的严介和离开中学教师的岗位,去当地国有企业当临时工。第二年,严通过公开竞争承包了一家当地的乡镇企业,开始创业。

  1992年,严介和辞职注册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紧接着承接的南京绕城公路建设项目是严介和自己创造出的打开“省门”的机遇。因为这个项目,他挖掘到他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桶金800万元,由此开启了他的太*洋时代。

  为了能够在*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他甚至提出了“亏五万不如亏八万”的经营思想。一百四十天完成的工程量,只用了七十二天就干完。业主大吃一惊,检测结果质量全优!“吃亏”是富,第二年工程指挥部便放放心心地把1000万的工程交给了严介和。

  2002年以前,严介和一直不声不响地在路桥建设业内“掘金”。这以后,他开始与许多地方*部门打得火热,陆续收购、托管了31家亏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旗下的成员企业达到115家,严介和因此获得了大量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严介和找到了一条发财捷径——通过收购业绩不佳的国有企业,从而博得当地*的好感,进而在当地的市政工程中分得一杯羹。

  收编亏损国企,不仅验证了严介和“吃亏是富”的座右铭,更让严介和与*走得更近。“重组前的国企连一根火柴棒都不值,但我要将一个极端差的企业做成极端好。”严介和称。就拿ST纵横来说,当时严介和付出的成本5亿至10亿元。表面看来好像吃亏了,实际上最终赚的钱更多。

  直到2002年,太*洋集团的年产值也不过20亿元,真正令严介和的身家急剧膨胀的是2005年初开始的一系列对国有企业的并购。严介和已成功收购了31家国有企业,涉及资产总额达60亿元。仅一年内以年产值不过20亿元的身家去收购高达60亿元的国有资产这一项,其财技就非常人能及。

  2002年,白手起家的注册成立太*洋。虽然前面已有一定的原始积累,当时的个人财富不会超过3000万元。个人财富以几何级数裂变般暴增的起点,源自大规模复制自己垫资为地方*兴建暂时无力兴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即“BT”模式。

  第一次采用BT模式运作基建项目始于1996年。当时,位于经济欠发达苏北地区的宿迁市*希望建立一条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市财政又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就由太*洋垫资上马。

  从宿迁一役以后,太*洋就将“BT”模式迅速复制到全国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共承接了近2700亿元的订单。按照设想,太*洋基础设施的单子要在2008年前突破5000亿元。

  有人说,严介和的成功在于他坚持“吃亏”是富和经商游走边峰,他的不“循规蹈矩”、不按“规矩”行事为他创造一条不同寻常的财富之路。虽然许多人对其一年增长百亿颇有质疑,但不可否认严介和的财技很有过人之处。2015年,胡润百富榜,严介和与他的儿子严昊,家族资产高达910亿。


80后成功创业故事3篇(扩展9)

——成功的创业故事

成功的创业故事1

  毕业一年多来,郭高林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到大胆创办自己的蔬菜连锁超市,再到现在拥有了4家连锁店的成功创业者,每天获得1万多元的营业额是他当时想都不敢想的,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念。

  让郭高林欣慰的是,他的创业,不仅给自己的女朋友和妹妹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也帮助同学王彦峰、肖冰、武亮亮等人就业并使他们有了用武之地。如今,4家连锁店共有员工20多人。

  大学毕业,凑钱开店卖菜

  卖菜大学生月入30万的创业故事“80后”的郭高林,是河南省教育学院20**级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郭高林说,他的创业之路是从大三练摊卖衣服开始的。在郑州牧专外面的那条路上,流动人口多,一到晚上就热闹非凡,路两边都是卖小吃、卖衣服、卖杂货的地摊。郭高林和女朋友姜茵也在那里摆地摊卖起了衣服。姜茵做老板和销售,郭高林的任务是进货。

  “练摊”虽然只是小打小闹,但在这个过程中,郭高林学会了基本的经营技巧。

  郭高林爱琢磨。有一次,他发现自己身边卖菜的虽说生意不错,但因为零星分散,又没有品牌,蔬菜的质量、价格、信誉总不能让一些顾客满意。“我就琢磨,肉类可以有品牌店,蔬菜为什么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他萌生了开蔬菜超市的想法,“以品牌蔬菜为主,兼营五谷杂粮、冷鲜肉等,附带一些副食。”

  在面临毕业的那段日子里,在众多同学焦头烂额地忙于找工作的时候,郭高林并没有慌乱,因为他已决定创办自己的`蔬菜超市。20**年6月底,郭高林回学校领取毕业证时,将想法告诉给了好友,结果顿时在年级里炸开了锅。大学毕业生卖菜?很多人认为他根本吃不了这个苦。

  郭高林并没有放弃。“谁说我是3分钟热度?一个有梦的人永远不会放弃!”最终,郭高林用坚定的决心说服了几位好友,同学王彦峰、武亮亮、郭妍妍等人和他一起,凑了5万多元钱作为启动资金。

  20**年8月22日,以郭高林的名义注册的“咱地里”蔬菜自助店在郑州市马李庄正式开张。

  开办四家连锁店

  有了自己的店铺,郭高林和好友们开始忙碌起来。但在现实面前,他们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郑州毛庄、刘庄、陈砦蔬菜批发市场,是他们考察好的几个蔬菜批发市场。刘庄最大,是蔬菜的主要分批地,所以第一次进蔬菜时,他们就直奔刘庄。

  到了之后才发现,这里批发的蔬菜动辄就是几千斤,不散批。他们磨破嘴皮子,最后才批了200斤大葱、几包大蒜和几百斤土豆,结果大葱烂了一屋子,损失了几十斤,剩下的半个月才卖完。

  “我们一看情况不对,赶紧掉头到陈砦蔬菜批发市场。到了陈砦蔬菜批发市场才发现,这里的蔬菜种类多,价格也不贵,适合我们的采购需求。直到现在,我们的蔬菜一直都是在那里采购的。”郭高林说。

  那时每天早上5点,郭高林和王彦峰就要爬出热被窝,蹬三轮车到蔬菜批发市场进菜。“每一片菜叶都要精挑细选,每一毛钱都要和人家讨价还价。”王彦峰说。

  开业第一天,他们甚至都不会用收款机,还收过假币,丢过东西。蔬菜生意对时间的要求很特殊,别人吃饭的时候他们最忙,过了高峰期才能轮流吃饭。进入冬季,屋里既没暖气又没空调,因为要净菜、剁肉,还未入冬,几个人的手都不同程度地被冻伤了。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做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坚持是有难度,但万事开头难,我们要用一颗*常心去做事。”郭高林说。

  郭高林和大伙儿一起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受累,认真做市场调查,虚心向同行和前辈“取经”。

  在几个年轻人的不懈努力下,“咱地里”的生意越来越好。走进“咱地里”蔬菜超市,货架上的蔬菜码得整整齐齐,品种齐全,黑板上的价格标得清清楚楚,价格低廉。除了蔬菜,店里还有副食品、杂货和冷鲜肉,吸引了不少顾客。大学生热情的态度,使很多顾客成了回头客。

  就这样,“咱地里”蔬菜自助超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还是有优势的:跟小商贩比,我们的优势是菜价便宜、种类多、干净、不缺斤短两;与大超市比,我们的优势是价位低、离家近。”蔬菜超市在几个大学生的精心操持下逐渐走上正轨,并加盟了双汇集团,经营双汇冷鲜肉。

  那段时间,超市每天的营业额是1000元左右,但除去成本和开支,他们的赢利非常有限。“创业初期,我们没打算赚钱,首先是学习和积累经验,培养客户群,赚钱是以后的事。”郭高林说。

  随着生意逐渐走上正轨,郭高林决定扩大规模。20**年12月,郭高林在郑东新区成立了第一家分店。这家店面附近,是一个有1000户人口的住宅小区,一间只有80*方米的毛坯房成了郭高林事业的又一个起点。

  规模扩大了,对新环境的适应、员工素质、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等问题也接踵而来。“新店开业后,销售状况并不理想,新店的寂静,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毕竟我们都是年轻人。但是,真诚的倾诉和相互安慰、鼓励,让我们的心贴得更紧,我们咬着牙走过来了。”郭高林说。

  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他们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包括收银制度、招聘培训制度、采购制度、仓管制度。这些正好是他们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这些知识,成为“咱地里”发展的基础。

  现在,4家店都已实现赢利,每个月的销售收入已超过30万元。


80后成功创业故事3篇(扩展10)

——淘宝创业故事成功案例

淘宝创业故事成功案例1

  看着很多卖家一天卖多少单,那个朋友买了新车,这个买了别墅,相信不少人应该跟我一样,听到这些有些嫉妒他们,有的时候想想自己不缺胳膊不缺腿,为什么自己做不起来,自己却在每天重复的上班,下班的日子,生命好没意义,厌烦了如今的进厂生活,看别人脸色不说,更重要的是当你习惯了这种吃不饱饿不死的安稳现状时,你会发现你已没了奋斗的思想,你会如同他们一样这辈子就这样默默无为,除了打工还是打工。

  没多久打算自己创业做淘宝,没有考虑什么辞去了工作,积极参与电商事业当中,这个时候别的没有考虑,自己先租了一个工作室,一台电脑就干了起来,一头埋进去拔也拔不出来,才发现困难重重。

  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就不断在网上搜寻网上的货源,一开始选择的是加盟,但是加盟太贵,投资比较多伤不起,最主要没经验。在一个网站里不经意看到了一个开店软件,当时吹的有多好多好,就因这款软件让我慢慢走上淘宝电商之路。相信有不少小卖家开店都是从开店软件里走过来的吧!

  最终选定了女装产品开始了店铺运作,没几个月又换了女装,女鞋,到现在又卖女装,这个时候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吃了很多亏才明白,没个产品定位,店铺很难做下去,换一次类目等于重来一次,不仅影响产品的排名,也影响了店铺的排名性质,所以,一开始我觉得产品定位很重要,因定位好了,才能顺着这层做下去,不然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产品定位后从卖什么产品到产品的发布,照片,文案,装修,运营推广的工作不谈,前面的`自己还没摸懂,又两个月过去了什么结果都没有,这个时候店铺有了一单生意,结果拍下来看到信息是提升排名的软件,很多新手卖家都经历过的,也因当时的不懂吃过几次亏,并且是大亏,联系之后被骗了2000多元,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我到底要不要继续做下去,钱没有赚到,时间耽搁了,还被骗,种种打击。

  最后选择坚持,选择不断的学习及融入新的趋势进去,在后面的时间产品定位完成后,从新调整了店铺走向及流量渠道的导入,无意当中我在网上看到对无线端这块,一开始做淘宝我接受不了做无线端,但是细细的分析下来,趋势机会很大,我别的没有去做太多,选择几款产品之后尝试移动端这块。

  一步步先了解了淘宝达人之后不经意间做了淘宝主播,其实自己长的也一般,从一开始的几十人到现在几千人,每天单子能够达到100多单很轻松说实在话。

  直播的经历也是很心酸,每天先学习大的主播进行如何互动,说什么,怎么讲故事,看别人的人气非常多,送的礼物也很多,特别是店铺出单率很高,自己做起来就出现很多问题,不断有黑粉攻击,连你祖宗甚至都问候了几遍,自己也觉得非常委屈,但是最终还是克服过来,不断的进去,其实今天说了这么多,我才发现我的原因是与时代有了很多落后感,最终我是选择的与时俱进,并不是单单最卖货的,这样我做不起来,因为我接受不了新的趋势,希望大家能以我为鉴。

推荐访问:创业故事 成功 80后成功创业故事3篇 80后成功创业故事1 80后成功创业故事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