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考研西方心理学必背考点,菁选2篇

发布时间:2023-03-03 14:40:07 来源:网友投稿

考研西方心理学必背的考点1  新行为主义(1930~1960左右)  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原因:  ①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孔德、斯宾塞、马赫、阿芬那留斯)  ②操作主义的影响  ③行为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研西方心理学必背考点,菁选2篇,供大家参考。

考研西方心理学必背考点,菁选2篇

考研西方心理学必背的考点1

  新行为主义(1930~1960左右)

  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原因:

  ①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孔德、斯宾塞、马赫、阿芬那留斯)

  ②操作主义的影响

  ③行为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

  ④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古斯里(1886-1959)接近联想行为主义

  主要观点:

  条件作用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而刺激与反应的接近则是条件作用发生的普遍原则。因此,刺激—反应接近的条件作用原理足以说明人类的学习行为。

  (一)研究对象——心理学应该研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二)学习律

  1、 学习定律:接近条件作用。他认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因为刺激与反应的接近(同时性条件作用)。

  2、两条附律:

  ①一个刺激模式在第一次和某一反应配合时就取得了它的全部联系力量,即“一次尝试即建立联系”;

  ②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形成联结,一组刺激与一组反应形成联结,而一组刺激发生时所联系的最终动作(最接近动作)将会在这组刺激再次出现时发生。

  (三)练习观

  练习的效果表现在反应与众多的情境刺激建立了联系,而对于反应与某一特定的刺激的联系来说,一次接近就足够了。

  (四)遗忘(消退)

  古斯里认为,遗忘是因为缺乏重复,导致刺激反应的联结的减弱,是已有的线索不能唤起先前出现过的反应。

  (五)强化观

  假设有这样一条行为链,刺激—反应(刺激)—反应(刺激)……反应(即最终行为)—奖赏,在这里,奖赏总是在最终行为之后,它的作用在于保护最终行为,使得引起它的刺激不至于与其他的行为或反应形成新的联结,从而抑制已有的最终行为。

  1、奖赏是安排在某一反应之后,使受奖赏之前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没有机会受到破坏以至形成新的、不必要的联结;

  2、惩罚则是在原有的刺激—反应之后,安排一个厌恶性刺激,此厌恶性刺激所激起的反应使得有机体逃脱原有的刺激情境。

  (六)动机观

  在古斯里看来,既然一切行为皆是由刺激所引起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反应,那么行为原因的唯一解释便是刺激。所以,动机就是刺激。通过过去的联系引起持久行为的持久刺激是人们做出指向于过去成功动作的原因。动机作为一种刺激,是机体内部的刺激,能激起机体行为的动力。动机的重要性表现在它提供维持性刺激,并且倾向于将一系列行为综合起来,直至机体达到目标。目标一旦达到,维持性刺激物得以消除,因而相应的活动也就终止了。

  [评价]

  1、古斯里以较少的实验、较多的经验事实和操作主义的术语表现出很强的内在一致性,简明、扼要是他的理论的最大特色;

  2、古斯里坚持早期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又克服了他们的不足,他关心整体的活动,而不是具体的动作,说明他的理论更加灵活而不刻板,为新行为主义的流行做出了贡献;

  3、古斯里的接近联想行为主义对学习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理论除了被广泛地用于学习行为控制和一般学习行为控制之外,还被用于相关学习的研究;

  4、古斯里的理论也因为过于简单而遭受批评和怀疑。人们怀疑,以一种简单得几乎无懈可击的理论来解释一切学习现象是否具有足够的现实性;

  5、具有一般行为主义者将人的心理等同于动物心理的通病。

  斯金纳(1904-1990)

  激进的行为主义者。“心理学只探索实验框架下相关变量的函数关系,甚至对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性也不必断言”。

  主要贡献:

  ①他漫长的学术生涯给心理学以持续、长期的影响;

  ②他坚持行为的实验分析方法发展了一套理解动物和人类行为的操作主义体系。

  主要观点: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直接描述行为的科学。

  △反应等于刺激的函数:R=f(s),但过去形成的条件(A)会改变R与S之间的函数关系,所以R=f(s)可以改写为R=f(S,A)。

  △行为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

  (一)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将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①前者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②后者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

  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人类的行为大多数都是操作性行为。

  认为华生仅以经典式条件作用来说明一切机体行为,过于简单。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

  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只不过,强化增加的不是某一具体的反应,而是反应发生的概率。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所建立的原理,在许多动物和人类的学习中得到印证。实际上,只要巧妙安排强化程序,可以训练动物习得许多复杂的行为。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

  “如果在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削弱”,反应的消退表现为一个过程。消退的时间与该习得反应本身力量的强弱成正比。

  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

  【分化】指通过安排强化动物条件反应的某一个特征,如速度、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动物可逐渐形成有选择性反应。与消退一样,分化的关键因素也是强化。

  (三)强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作用

  1、积极强化物和消极强化物

  【积极强化物】指与反应相依随的能增强该反应的刺激物。

  【消极强化物】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被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2、条件性强化

  【条件性强化】指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强化刺激反复匹配联合,那么它也具备了强化的性质。条件强化物的强化力量与相匹配的原始强化物的配对次数成正比。

  3、强化的程序

  连续强化

  间歇强化

  固定强化

  定时强化(以反应时间而非反应数量为单位来实施强化)

  定比强化(以反应的数量而非时间为单位来实施强化)

  非固定强化

  △行为原理的推广与应用

  (一)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

  弊端:机器教学无法取代教师的人格教育活动;只适用数学等理科教学,其评价为自我评价,不适用于低年级学生

  (二)言语行为

  语言是动物和人类的最明显区别所在;

  言语也是一种行为,它与其它行为反应一样,服从于操作强化原理,并且也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

  (三)社会控制计划

  他认为人类根本没有自由可言,人类的一切行为皆由环境所决定。我们所说的自由不过是我们逃避环境中的厌恶性刺激的一种欲望而已。实际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风俗、文化习惯、宗教信仰,包括法律和教育都是一种控制。

  斯金纳希望以行为科学的原理来进行社会控制,愿望是良好的。但问题是,谁是最后的控制者呢?控制者又是由谁来控制呢?人类除了受控制的行为以外,难道就没有其他理念和有价值的东西?对此,斯金纳的社会控制计划未能作出说明。

  △对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简评

  [贡献]

  1、斯金纳是杰出的当代心理学家之一。

  ①他严谨而富有生气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以及高度精确的实验技术,对当代心理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②他坚持极端客观的行为主义立场,严格遵循科学的描述原则,使得他的行为主义体系非常精确、清楚,他对动物行为的研究也非常精细、彻底;

  ③他用不同于心灵主义的术语清楚解释了反应形成、表象等现象,他竭力反对研究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使得他的立场似乎比华生更加激进,所以,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被称为“激进行为主义”。

  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体系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斯金纳及其追随者统治学习心理学的领域。

  3、他的行为理论被人们广泛应用于行为治疗和行为矫正中。

  [局限]

  1、对斯金纳的最经常的批评在于他所宣称的心理学不需要任何理论。其实,不要理论本身就是理论。斯金纳坚持描述行为而不是解释行为原因的立场本身就代表了他的理论倾向;

  2、因为斯金纳坚持只有能够予以客观观察和实验证实的东西才可以予以研究,这样将人们的主观事件摒弃在心理学的大门之外,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了解的,所以有人指出斯金纳所研究的是空洞的有机体;

  3、斯金纳以有限的动物行为研究推导出普遍的动物行为规律,并用于描述和控制人类行为,不免有过分简单化、片面化的嫌疑;

  4、斯金纳的.极端环境论忽视了影响行为的其他因素,如机体状态、脑损伤等;

  5、他以操作强化的唯一模式解释言语获得,令人难以信服。

考研西方心理学必背的考点2

  早期行为主义(1913~1930年左右)

  华生(1878-1958) 美

  1916年,任美国心理学会*

  主要著作:《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行为主义》

  主要观点:

  (一)关于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

  △华生认为心理学是纯粹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

  △他认为凡是不可经验的对象都不能作为心理学的对象,主张放弃传统的内省法,放弃所有与

  意识有关的范畴,诸如感觉、情绪、思维等

  △在他看来,讨论意识问题无疑属于一种空论,所以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华生所讲的行为首先是一种可观察到的机体反应。这种机体反应的本质是人和动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

  △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

  ①外显的习惯反应(与人说话、与人交往)

  ②内隐的习惯反应(思维、态度)

  ③外显的遗传反应(抓握、眨眼)

  ④内隐的遗传反应(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变化)

  △华生特别注重有机体对一定刺激情境的整体反应。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以便人们在已知刺激之后,就能预料将会发生怎样的反应;或者当已知反应之后,能够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质,从而建立起S—R公式。

  (二)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种方法:

  1、观察法:

  ①无帮助的观察(自然观察法)

  ②借助仪器的观察(实验法)

  2、条件反射法

  3、口头报告

  4、测验法

  (三)在心理学的具体问题上的主张

  1、关于感觉的理论

  华生从他的行为主义观点出发,避免应用“感觉”之类的传统心理学名词,代之以“刺激”和“反应”等字眼。用差别反应取代差别感受性,用白光反应取代补色视觉,用后效取代后象,用视反应错误取代错觉。但他实际上并未能脱离传统心理学所讨论的各种问题,把一切对传统心理学的革命降格为文字游戏。可见,由于偏激造成了华生的革命,而恰好因为革命的偏激致使他不能清醒地应用理论,导致了一些徒劳无效的过激行为。

  2、关于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本能行为,认为人的行为类型完全是由于环境造成的。

  3、关于情绪的理论

  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包括整个身体机制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深刻变化。人有三种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绪:恐惧、愤怒和亲

  4、 关于思维的理论

  △思维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语言习惯,即言语;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即思维。思维是由言语逐渐演变而来的。

  △他把思维的创造作用解释为:人们将词的反应变来变去,最后得到一种新的反应模型。

  △人类除了语言形式的思维以外,还有非语言形式的思维。

  5、关于人格的理论

  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人格是可以改变的。

  评价:[贡献]

  1、华生以行为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使心理学获得了与其它自然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从而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学的特征;

  2、华生的行为主义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3、华生的行为主义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

  [局限]

  否定意识,贬低生理和遗传的作用,否定本能的存在、脑和神经中枢的地位,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早期行为主义的缺陷

  ①早期行为主义者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中全盘否定意识,但是意识是人类最重要的心理现象之一,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学不能因为它难以研究而回避它、排斥它;

  ②忽视有机体内部条件的研究,贬低大脑等中枢神经系统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心理学产生了无头脑的倾向,将人的心理活动降低到动物的心理水*;

  ③过于强调外在刺激对行为的意义,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的行为动机,使得人们对行为的理解过于简单。事实上,人的行为不仅受外在刺激的影响,也受个体内在动机的影响。心理学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了解人的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推荐访问:考点 心理学 考研 考研西方心理学必背考点 菁选2篇 考研西方心理学必背的考点1 考研西方心理学必背的考点1-3 考研西方心理学必背的考点1-2 心理学考研题型考点狂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