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10篇
关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10篇关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礼仪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内容摘要 “礼”表示祭神以致福。“仪”表示礼节、仪式之意。分析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关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内容摘要
“礼”表示祭神以致福。“仪”表示礼节、仪式之意。分析礼仪的定义,说明礼仪是原始社会祭神致富的种种仪式。可见人类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早期的礼仪文化就具有了社会的功能,它首先组织、协调了群体的行为乃至活动,培养了秩序性和集体性。可以说,礼仪文化在最初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明。
历史发展到今天,礼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是原始初民信奉巫术的仪式,也不再是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了。实际上礼仪分成了三部分:礼貌、礼节和规矩。礼貌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应具有的相互敬意、友善和得体的气度与风范,礼节是指人们在交际中表现出的尊敬、祝颂、迎来送往、问候、致意、慰问等所惯用的规则和形式,礼仪通常是指在较大型或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所举行的合乎礼貌、礼节要求的仪式。这里的“礼仪”代表了礼貌、礼节、礼仪的全部含义。新的礼仪文化具有了新的审美内涵和表现形式。
关键词:礼仪,文明建设,内涵,外延,精神文化
一、礼仪文化的基本内涵 1.1 礼仪内涵艺术化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最早的祭祀上帝鬼神的礼仪都是有歌与舞相配合的。例如,祀天神1 “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神“奏大簇,歌应钟,舞咸池,”享先祖“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礼仪是诉诸个体的行为、动作、表情、语言、服饰等的规范。而这些规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就以美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成为艺术化的审美对象。例如,风度是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举止、行为以及姿态等方面的外在表现,是人的行为举止的综合。它具有很深厚的内涵。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长期生活、习惯、性格、品质、文化、道德等修养的体现。优美的风度来自优美的心灵,但优美的心灵不一定就自然产生优美的风度,它需要严格的培养、训练。因此,当一位风度优雅的人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这一形象凝聚着生活的锤炼,文化、艺术素养的积淀,更传递着艺术化的审美信息。再如礼仪文化中的服饰,更是一种艺术化的形式。服饰本身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符合。服饰的审美属性早已为人类所接受,也最能为现代人所理解。服饰是现代人满足自我审美需要的重要手段,也是展现自我审美价值的极好方式。在交际活动中,服饰是一种礼仪符号,它以独特的艺术化的形式反映其主体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平。只有衣着得体、和谐,给人以美感的社会成员,才称得上是讲求礼仪的人。
1.2 礼仪文化外延的价值观念 礼仪作为人类的文化被加以形式化了的行为体系,从其表现形式而言,它具有艺术化的特点。因为社会生活的礼制与礼仪,其实正是艺术美的原典。礼仪文化是一个历史系统,它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行为规范,是否遵守这些规范成为衡量一个社会个体或集体的价值标准。因为礼仪文化的审美内涵体现在礼仪美的审美评价同道德评价的统一中。
以上这些,不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都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礼仪文化,都熔铸着特定时代和社会的道德伦理原则及价值观念。
1.3 礼仪文化内涵及外延精神其实就是文明 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前者为人类带来光明,后者给人类以灾难。文明的内涵就是沿着正反方向调控人性,发扬人性的光明面,抑制人性的阴暗面。文明的进步,其实质就是人们能越来越自觉、越来越有效地发扬人性的善的一面,抑制人性阴暗的一面。文明之所以是礼仪文化重要的审美尺度,是因为礼仪文化总是和善统一在一起的。我国礼仪文化就是提倡以善摄美。“仁”和“礼”是儒家的基本概念,两者密不可分。孔子的“仁”大致包含三方面的涵义:一是最通常说的“仁者,爱人。”二是“修
身”,即常说的“自我修养”问题,也就是作为一个人应该遵从的道德标准问题。三是孔子人本哲学思想的仁的涵义,即要求人们探索人之所以为人的原理和必备条件,包括人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诸多因素。可以说都是指人性中善的、光明的一面。“仁”外在的表现形式则为“礼”。2“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同样非常看重“礼”,就是因为“礼”是体现“仁”的。
3 “人而不仁,如礼何?”没有了“仁”,“礼”的形式也就没有了价值。
所以说,礼仪文化的审美内涵是美的感性形式和人的内在文明的和谐统一。
二、礼仪文化的内涵及外延促进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礼仪文化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基点。
首先,礼仪活动或行为是群体行为文明的具体表现形式。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意识文明,二是社会制度文明,三是人们的行为文明。由于社会意识文明、社会制度文明二者都是人们行为文明的产物与结果,所以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抓人们的“行为文明”。“行为文明”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生长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枢纽与纲领。礼仪活动或行为不仅是一种行为文明的表现,更重要的在于,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能够促进群体的行为文明。而群体行为文明正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点。因为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不同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个人修身养性是社会成员的个体活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却是社会全体成员规模宏大的群体活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对象、载体与主体,始终是群体,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重心,始终是“群体行为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衡量尺度,应始终是“社会风气”。礼仪活动或行为是道德教化与规范制约的结果,这也正是将人们自发行为引入“行为文明”轨道的有效途径。
其次,礼仪活动或行为有利于道德自觉的形成。在最早的原始人的巫术仪式或祭祀活动中,每个人都是极为投入和虔诚的,他们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任何的强制或勉强,是一种绝对的“自觉”和精神的需要。因为通过这些仪式,人们达到了内在情感的和谐和心理的平衡。因此,礼仪活动或行为本身应该是一种自觉的活动。在这种自觉的活动中,渗透着规范性、连贯性、有序性以及道德伦理原则。
在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决议中,对道德建设予以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从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
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道德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又是道德的自觉。也就是使人们把精神文明的诸多要求当作一种自尊的需要,由此成为人们生活中必要而自然的社会习俗和行为习俗,文明的进步就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并凝结成根深蒂固的生活习俗。当然,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道德的自觉,并不是忽略法律的力量,相反,道德自觉来源于法的严格规范和实施,没有这种严格的规范和实施,任何一种自觉都不可能。道德自觉是法的实现,或是法的普遍化、伦理化。法成为了一种伦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法的消失,而可以说是法的觉醒,是自觉的法。虽然,这种高度的自觉在今天的社会还不可能完全实现,但它毕竟是精神文明的一个追求目标。礼仪活动或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人们道德自觉的形成。
再次,礼仪活动或行为直接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精神文明,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综合性的形象评价。其中礼仪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礼仪标志着国家、民族、地区道德水平的高低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下。古巴比伦、罗马帝国由盛到衰,反映在礼仪上是不注重礼仪,淫风盛行;英国强盛时期,英帝国的礼仪传到许多国家。这些都是明证。我国的礼仪文化有许多精华,它们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在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更需要发扬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结语
总之,礼仪的内涵及外延是根本,但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所面对的对象是现实的人,要以现实的人的状况为基础,是以现实的人的为出发点进行。而现实的人,又总是体现着礼仪文化积淀的人。因此,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就是以礼仪文化为基础和出发点,礼仪文化绝不仅仅是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料而已。
参考文献
1、摘自《周礼·大司乐》 辽宁教育出版社
2、摘自《论语·颜渊》 上海文化出版社 3、摘自《论语·八佾》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三严三实开展以来,我认真学习了******系列讲话,研读了中央、区、市、县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和资料。我对个人“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查摆和剖析,找出了自身存在的诸多差距和不足,理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学习深度广度不够。学习上存在形式主义,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强,在抽时间和挤时间学习上还不够自觉,致使自己的学习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些欠缺。学习制度坚持的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多,有时不耐心、不耐烦、不耐久,实则是缺乏学习的钻劲和恒心。学用结合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写文章、搞材料有时上网拼凑,求全求美求好看,结合本单位和实际工作的实质内容少,实用性不强。比如,每天对各级各类报纸很少及时去阅读。因而,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工作标准不高,唱功好,做功差,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二是服务不深入不主动。工作上有时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在统筹全局、分工协作、围绕中心、协调方方面面上还不够好。存在着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不够到位的问题,参谋和助手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比如,到乡镇、部门、企业了解情况,有时浮皮潦草,不够全面系统。与基层群众谈心交流少,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一线情况,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全不深,“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工作执行力不强。日常工作中与办公室同志谈心谈话少,对干部思想状态了解不深,疏于管理。办公室虽然制定出台了公文办理、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但执行的意识不强,有时流于形式。比如,办公场所禁止吸烟,这一点我没有严格执行,有时还在办公室吸烟。
四是工作创新力不高。有时工作上习惯于照猫画虎,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存在着求稳怕乱的思想和患得患失心理,导致工作上不能完全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去干,缺少一种敢于负责的担当和气魄。比如,做协调工作,有时真成了“传话筒”
和“二传手”,只传达领导交办的事项,缺乏与有关领导和同志共同商讨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工作中,有时忙于具体事务,到基层一线调研不多,针对性不强,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而调研,多了一些“官气”、少了一些“士气”。往往是听汇报的多,直接倾听群众意见的少;了解面上情况多,发现深层次问题少。比如,对县委提出的用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搞调研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做到。即使下基层,有时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让看什么看什么,让听什么听什么。在基层帮扶工作上,有时只注重出谋划策,抓落实、抓具体的少,对群众身边的一些小事情、小问题关心少、关注不够。
六是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自认为在办公室工作多年,已经能够胜任工作,有自满情绪,缺乏俯下身子、虚心请教、不耻下问的态度。对待新问题、新情况,习惯于根据简单经验提出解决办法,创新不足,主观上存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思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七是对工作细节重视不够。作为办公室负责人,存在抓大放小,不能做到知上、知下、知左、知右、知里、知外,有时在一些小的问题上、细节上没有做好,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出现偏差。
八是工作效率不是很高。面对比较繁重的工作任务,工作有时拈轻怕重、拖拉应付、不够认真。存在不推不动、不够主动,推一推动一动、有些被动。比如,文稿材料的撰写,有时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缺乏深入思考。有时也存在着推诿扯皮现象,不能及时完成,质量也难以保证。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有时跟踪、督导的不够,不能及时协调办理,缺乏应有的紧迫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致使工作效率不高。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认真反思和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自己没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不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具体应对上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碍于情面随波逐流。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身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在处理工作与学习关系方面,把工作当成硬任务,把学习当作软指标,对政治理论学习投入的心思和精力不足,缺乏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宗旨意识有所淡化。由于乡镇工作比较辛苦,从基层回到机关工作后,产生了松口气的念头,有时不自觉产生了优越感和骄傲自满的情绪。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赞誉之声,深入基层少,对群众的呼声、疾苦、困难了解不够,没有树立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得自己有时会片面地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就行了,而未能完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做好工作应有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三)忧患意识不强。只是片面看到了自身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缺乏,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敢于冲锋、勇于担当的锐气有所弱化。有做“太平官”的意识,身处领导岗位,求新、求发展意识薄弱,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够好,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勤政廉洁意识有所弱化。随着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降低了...
篇二:关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文化概论电子演示讲义
一、关于文化的基本概念 (一)文化的界定 (二)文化的要素 (三)文化的分类 (四)文化的特征
(一)文化的界定 1、文化涵义的不同界定 2、文化的中西文词源 3、文化的两个定义 4、文化的本质:人化
1、理解文化涵义的第一个层次 (1)常识理解的文化:
学文化(文字)
文化补习班 文化宫、文化俱乐部 文化局、文化部
理解文化涵义的第二个层次 2、知识所理解的文化 中国功夫、太极拳 京剧(中国歌剧)
针灸推拿(中医)
新石器文化 河姆渡文化
理解文化涵义的第三个层次 3、理性所理解的文化:
国民性格
民族精神
中华智慧
华夏神韵
从1871年-1951年有164种定义 古典进化论:摩尔根、泰勒《原始文化》 传播学派:拉策尔、斯密司《人类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派 :弗郎斯、博厄斯 文化形态史观派 :斯宾格勒、汤因比 功能学派 :马林诺夫斯基 结构学派 :列维.斯特劳斯《原始思维》 新进化学派:怀特 符号文化学派 :卡西尔《人论》
文化的汉语词源:文 文即纹
“ 物相杂 ”(《 易系辞 》)
“ 错画也 ”(《 说文 》)
天然花纹
刻画在岩石上的纹
刻画在甲骨上的纹
刻画在陶器上的纹
刻画在青铜器上的纹
文化的汉语词源:化 化 化者 , 人由生而死 , 由死而生
“ 男女构精 , 万物化生 ” (易 易.系 系辞 )。
。
人的生死变化
化干戈为玉帛
化腐朽为神奇
化 :从人体到人心 形体的变化:
化身 化生 化险为夷 人心的变化 :
:
教化 感化 有伤风化
文、化合用表示与自然“神理”、外在“武功”相对的人的、内在的一种特性。
刚柔相济,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 贲卦》)
设神理以景俗, 敷文化以柔远。
(王融《曲水诗序》)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文选》)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 拉丁文中的cultra, ,英法语中的 culture, ,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居住与迁徙
性情与教养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精神活动)的意义,包括人的技能的练习,性情、品德的陶冶、教养,蕴含有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蒙昧和纯自然状态。
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一
就过程而言: 文化就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也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
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二
就结果而言: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 , 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
。
文化即人化
文明与文化 1 、从时间看,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阶段,是与蒙昧、野蛮社会有区别的进化时期。
2 、从空间看,文明是某个人群在某个区域的分布及其生活方式的总和。
3 、从形态看,文明特指物质形态化了的文化,是维系和支持人类意识制度的物质形态和物质基础。
(二)文化的结构:
心物: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大文化和小文化)
物质(器物)、 制度(行为)、 精神(心态)
显隐:表层文化和核心文化
显形(表层)精神:文字语言、宗教、学术、艺术、文学、伦理、哲学; 隐性(核心)精神:认知体系:
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符号体系
人的对象化或本质外化 化
显形文化 化
表层 层
器物 物
用途
衣食住行 , 工具 、 武器 、 文具 、生活用具 ( 器皿 )
、 娱乐器具
材料
玉石器 、 陶器 、 金银器 、 青铜器 、 铁器 、 瓷器
中层 层
制度 度
成文制度
政治 、 法律 、 教育、 、
不成文制度
风俗礼仪 、 家族制度 、 生活
深层 层
精神 神
宗教信仰 、 文学艺术 、
思想 学术思想 、 哲学、 、
人的本质 质
隐性文化 化
心理 潜意识
思维方式
价值趋向
行为模式
审美情趣
符号
言语符号
非言语符号
文学与文化:
1 、文化涵括文学,文学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2 、文化规定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学是文化价值体系的抒情(审美)表现 3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形式)把人生今世心理性格记录下来,是文化历史积淀的“活化石”。
4 、文化以多种符号形式存在,文学只以文学语言(诗词、散文、赋曲、小说)创造。
文化的要素 1 物质产品 2 社会关系 3规范体系 4认知体系 5符号体系
1, 人类通过利用、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和人工环境。它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具有物质的特征。工具(制造、交通、通讯、计算、传播)、武器、消费品、建筑物、种植物、养殖物等等,以及由此构成的环境:村落、工厂、城市、市场、互联网、虚拟社区、电子交易。在这些物质产品上凝聚着人的观念、智慧、需求和能力。
人在共同的生活中彼此结成的关系,其中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类结成的相互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和维系,需要多种组织保障:家庭、生产组织、教育组织、娱乐组织、宗教组织、政治组织、行政组织、立法组织。社会组织有各自的目标、章程、一定数量的成员和相应的场地设施,分别反映了物质和精神的文化。
1, 指社会规范,即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成文的法律规章制度和不成文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社会组织通常具有不同的社会规范。规范不但规定一个文化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向、方式,还有一套惩罚违反规范的机制。规范是群体文化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同时又以器物形式加以固定化、直观化。规范体系的外显性有助于人们了解一个群体的文化。
1, 包括心理感知、思维方式(认识论)、价值趋向(伦理、人生观)、终极关怀(宗教、世界观)、审美情趣(艺术)等。认知体系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渗透于其他各文化要素的灵魂,它提供文化群体成员观察世界、了解现实的基本框架和手段、评判是非、辨别好坏的标准和界限,它直接关系到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愿望、能力,关系到文化群体选择何种生存方式、追求什么生活目标、创造哪类精神产品的根本问题。其中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尤其是认知体系的核心。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人类交往中,无论是表情、姿势、声音还是文字、图形乃至于计算机程序语言,符号系统起着交流信息的作用,人们只有借助于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相互活动才能创造文化,而且,上述由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要素,只有借助于符号,才能记录下来、反映出来,传播开来和延续下去。特别是语言符号是社会群体文化积淀和储存的根本手段。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时代,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可以用数字形式记录存放在储存介质中,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再现这些成果。
(三 )文化的分类
形式分类( 时空分类 )
群体分类( 社会分类 )
结构分类( 要素分类 )
对象分类 )
文化层:文化的历时态 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映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
蒙昧--- 野蛮--- 文明 原始— 古代--- 中世纪--- 现代文化 渔猎--- 农业--- 工业---- 后工业文明 先秦---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文化
文化圈:文化的共时态 在一定区域、在特定的某一地带和环境下居民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样式,其心理、行为具有一定空间特征。
东方文化---西方文化 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 儒---基督---东正---伊斯兰---新教 秦晋---齐鲁---吴越---楚湘---巴蜀
文化丛:文化的社群态 按照社会群体和组织划分的属于不同种族、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特征。
大群文化(民族、种族、阶级、阶层)
小群文化(制度性、非制度性)
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
文化:对象的分类 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 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 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 消费的对象:茶、酒、豆腐、 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
文化的特征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
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
文化是一个体系
文化在某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阶级性
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
1.文化是人类的创造 一切文化成果必然留下人的痕迹 , 打上人的烙印 。
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 , 经过人类加工 、 修饰 、 整理和改造的自然物是文化 。
土不是文化 ,土墙是文化;沙漠不是文化 , 留在沙漠上的脚印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 , 经过原始人打磨的石头是文化;黄山的山峰 、 松树本来不是文化 ,但是被人叫做 “ 鲫鱼背 ” 、 “ 迎客松 ” 、 “ 猴子观海 ” 、 “ 仙人指路 ” 后 , 成为旅游胜地 ,是文化。
。
2. 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
文化尤其是声音语言 、 精神文化不是人们先天遗传的本能 , 而是经过学习得到的知识和经验 。
人类个体天生具有学习的能力 , 这种基本能力 ( 聪明 )
是可遗传的 , 但是声音语言和精神文化则不可遗传 , 须经学习而代代相传 。
一个儿童 ,一张白纸 , 放到那种文化氛围中 , 就染上那种文化的颜色。
。
3 .文化是一个体系。
文化可以分解成不同的要素 , 但这只是在我们的思维中所做的分解 。实际上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各部分在结构上互相依存 、 互相联结 , 犹如一棵大树 , 树根 、 树枝 、树叶 , 谁也离不开谁。
。
8. 文化是建立在可传递象征符号之上的。
文化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 , 从一个群体传到另一群体 , 从一国传到另一国 , 依靠象征符号 。手势 、 姿势 、 旗语 、 哑语 、 信号灯 、 口语 、 文字 、 盲文 、 电报码 、 电脑文字输入码 、 图象标志 、 图腾 。
符号作为一种文化 , 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 使文化成果可以打包 、 储存和传播 。通过不同的符号 , 书籍 、 图片 、 电影 、 录象 、录音 、 电脑磁盘能保存人类文化的重要成果。
。
二、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文化的内涵 1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及其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中国国土内的55 个少数民族(将来不排除其他外国少数民族的出现,所谓华籍美人、日人),也包括移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与外籍华族)。
从人口比例看,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但是在历史上汉族实际上是各民族融合的历史产物。
历史和现实中的中华文化或汉文化实际上是在融合各种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保持传统文化的结果 果
中国传统文化 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历史演变而世代相传的中华文明和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中国人心理深处的民族核心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古今共创、新旧交融;相对稳定,恒久延续;精雅众俗,广泛认同;伦理价值,潜在基因。
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
三、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 为什么你选择了《中国文化概论》? 为什么学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有什么用? 1、2个学分 2、有助于学习文学专业 3、了解和学习实用中国文化知识
文化自觉的必要性 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知庐山真面目 1 、粗略了解中国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历史知识。
2 、进一步深刻理解、自觉体会中国人的文化精髓,了解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异同、和世界文化的关系。
3 、有利于跨文化交流,加强文化沟通与理解。
4 、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和建设先进文化。
5 、有利于个人情操修养,在世俗的浮躁中保持冷静的审视。
有用与无用的关键在于自身 对“有用”的两种不同理解: 庄子《逍遥游》宋人的秘方: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pingpikuang(并、辟、光),则所用之异也。
学习中国文化的方法 1 、广泛涉猎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
2 、认真钻研有关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哲学、美学、宗教学等基础理论 。
。
研究中国文化的主要方法 中外比较方法:
李约瑟:中国为什么没产生近代科学? 钱钟书:中外诗学的比较 个案分析法:
文学作品(高行健《灵山)、 历史人物事件(《万历15 年》)、 社会现象(潜规则)分析中国文化。
高行健《灵山 《灵山》长达六七百页,没有连贯性的人物与故事,结构十分复杂,全书81章,分为三个层次。小说揭示了中国文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即他所定义的中国长江文化或南方文化,也就是被历代政权提倡的中原正统教化所压抑的文人的隐逸精神和民间文化。小说上溯中国文化的起源,从对远古神话传说的诠释、考察,到汉、苗、彝、羌等少数民族现今民间的文化遗存,乃至当今中国的现实社会,通过一个在困境中的作家沿长江流域进行的流浪,把现时代人的处境同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加以观察。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岁时节令:腊八、年事、元宵家宴、花灯、灯谜、祭灶、换门神联对、油桃符 娱乐游艺:小巧戏台、昆弋两腔、科诨、戏班、优童、斗牌、会夜局、掷骰子、 饮食服饰:槟榔荷包、牛乳羊羔、茄鲞、燕窝、紫金冠、大红箭袖、小朝靴、 宗教信仰:供天地、僧道、做神仙、导气之术、服灵砂、清虚观、打醮、魔法
鲁迅论《红楼梦》
《 红楼梦 》 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 ,少 至 少 , , 是 知 道 这 名 目 的书 ..... 单是命意 , 就因读者的 眼 光 而 有 种 种 :
经 学 家 看 见《 易 》 , 道学家看见淫 , 才子看见缠绵 , 革命家看见排满 ,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 ....
文化评判的复杂性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作者雅各布.布 布克哈特:
事实上,任...
篇三:关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3年2月第3 4 卷第1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F e b . 2 0 13J O U R N A LO FZ H A N J I A N G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V 0 1. 34N o . 1雷州文化的地位、 内涵与外延——20 12年雷州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刘福瑞, 李纳( 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广东湛江524 0 4 8 )中图分类号:G 1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 0 6—4 7 0 2( 20 13)0 1一0 17 3一0 4由中共湛江市委宣传部、 湛江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雷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雷州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 0 12 年5月 15至5月 16 日在广东省湛江市召开。
广东省社科联、 湛江市委及其宣传部和雷州市等部门领导同志出席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会议得到来自北京、 广州、 湛江、 雷州等地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商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等高等院校、 广东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等有关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6 0 多位学者济济一堂,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深入研讨。
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期间, 共提交论文50 余篇。
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领域、 不同的角度, 从雷州文化的内涵、 外延、 流变、 表现特征、 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诸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有关雷州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些过去较少涉及的课题如雷州民系研究等, 也在这次研讨会上得到交流。研究内容的丰富决定了研究形式的拓展。
本次研讨会体现了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创新, 在以往的社会历史学方法之外, 出现了有关雷州文化的口述史研究、 经典个案研究、 比较研究、 考据学研究方法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这次研讨会的论文作者涌现出一批卓有实力的新秀, 一批青年中学教师也跻身研究行列, 大胆探索, 体现出雷州文化研究“江山代有才人出” 的延续性特点。
同时, 本次会议的部分论文作者是雷州文化艺术的传承人或者具有长期实践经验的老艺人, 他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口述史资料, 体现了雷州文化研究的“非遗” 特色。一、 雷州文化及其历史地位的研究雷州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特色是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 学者们或者从宏观的角度发表见解, 或者是从微观的研究中提出意见。
中山大学司徒尚纪教授《雷州文化的历史地位》 , 从文化概念、 基本特征等角度切入, 提出雷州文化何以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 雷州文化在广东文化版图上的地位, 统一雷州文化命名问题以及关于“雷州民系” 概念等。
湛江师范学院刘佐泉教授《雷州文化概说》 , 从文化的概念人手, 结合雷州地理环境、 历史、 人口、 民俗、 经济活动、 信仰的特点, 分析了雷州文化是独树一帜的热带半岛海洋文化, 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广东文化版图中不可或缺并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文化区域, 与广府文化、 客家文化、 潮州文化并驾齐驱,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值得珍视并进一步打造。对于雷州文化的文化特质, 本次会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其突出特征是由具体的、 微观的发掘上升到了宏观的、 整体的把握。
广东海洋大学赵国政副教授《雷州半岛文化区的形成及其文化特征》 ,认为雷州文化区的形成分为奠基阶段、 形成阶段、 成熟阶段、 新的演进阶段等四个阶段, 雷州文化具有开拓创新、 开放兼容、 敬神尊贤、 务实善变、 质朴雄壮等五大特征。
广东商学院吴建华教授《雷州文化资源收稿日期:
20 12—12—20作者简介:
刘福瑞( 19 63一), 男, 陕西紫阳人, 湛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从事声乐表演和音乐舞蹈研究。万方数据
17 4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第34 卷的价值探析》 , 理清了雷州文化资源系统与雷州文化系统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归纳了雷州文化资源具有教育性、 经济性、 整体性、 区域性、 稀缺性的五大特点, 进而提出了雷州文化资源具有现实使用价值、 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 对雷州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价, 可以通过市场价值法、 替代性市场法和虚拟市场法来完成。
广东海洋大学蔡平博士《雷州文化及雷州文化的人本研究》 , 认为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雷州文化, 是在雷州这一特定环境中生成的, 可以分为雷州得名之前和雷州得名之后两个时期, 在这两大时期雷州文化研究中人是研究的基础, 即对雷州族群、 雷州民系、 雷州人个案的研究。对于“雷文化” 的概念与演变, 与会代表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育斌《贬雷州的秦观与雷文化的内涵》 一文概述了秦观在被贬雷州时期所写下的大量诗文, 认为这些诗文丰富与充实了雷文化; 其另一篇论文《探索雷文化在湛江民俗文化的演变过程与传承》 认为从“傩” 到“舞户” 的演变展示出雷州民俗的特色, 从独具雷州特色的石狗文化逐渐形成石狗祈雨的民俗文化, 雷州民俗文化在湛江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经久不衰。
广东海洋大学许浩副教授《试论法国殖民侵略对雷州文化的影响》 一文认为雷州半岛处于我国大陆的最南端, 地理位置特殊, 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化——雷州文化。
19 世纪末, 法国侵略雷州半岛, 并进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
这种渗透西方文化的法国殖民统治,与土生土长极少透受外侵的雷州文化发生碰撞, 对雷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正负面影响, 增添了新的内容, 既带来了西方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明,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等, 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梁政海《雷文化是雷州文化的核心》 认为雷文化既是大自然现象也是民俗现象, 雷州半岛居民以求雷降雨而衍生了雷文化, 而有别于我国其他地方求龙降雨的习俗, 是绝无仅有的一种超越时空、 跨越地区的民俗文化现象, 是雷州文化的核心。
湛江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黄锡安《“雷州文化” 实质是“雷文化” 》认为, 雷州文化因为有雷州才叫雷州文化, 而雷州因为有雷才叫雷州; 雷州文化也就是雷文化的主调是雷州半岛人刚强、 敢作敢为、 敢与天斗与地斗的天雷一样的精神; 雷州文化也就是雷文化, 是雷州半岛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 在与这里特有而强悍的天雷相处的过程中, 受特定环境长期陶冶而形成的与雷字有关的特色文化。
华南师范大学何天杰教授《关于置祖文化研究的思考》 , 对雷神的源流、 雷神与雷州的结缘、 打好雷祖文化牌的策略等三个方面来阐述了当前弘扬雷祖的策略。在史志开掘、 地方特色文化与雷州方言对于雷歌雷剧的影响方面, 有关专家也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
广东海洋大学刘世杰教授和湛江师范学院符秋敏老师合作的《论万历< 雷州府志> 的文献价值》 ,认为万历《雷州府志》 是目前所知现存最早的雷州府志, 是研究雷州历史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重要文献, 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和文献价值。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刘付靖教授及其弟子冼春梅合作的《岭南石狗崇拜的百越渊源》 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 认为岭南石狗崇拜是百越民族的神灵崇拜遗存。湛江市博物馆原馆长陈志坚《雷州歌发展的历史渊源》 从史料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雷州歌发展的历史渊源; 他的另一篇论文《概述雷州方言的地方特色》 认为雷州方言产生形成于古越语, 兼容中原汉语与闽南语音, 有其特有的阴阳八声调, 特色的语音、 词汇和语法形式和生动而意味深长的形象性, 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原雷州市文联**何希春《浅谈“雷歌” 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 举例分析雷歌的思想内容反映了雷州半岛的地理风貌及其雷州人民的生存方式、 劳动生产、 家庭生活、 爱情婚恋、 历史人文、伦理道德、 风土习俗、 娱乐戏谑、 丧白喜庆、 政治时事等等, 认为雷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同全国民歌的表现手法一脉相承, 并且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博采众长, 加以提炼, 提升为自己的独创手法。
湛江教育学院教师王敏《浅谈湛江“人龙舞” 、 “飘色” 的人文意义》 认为雷州半岛湛江地域内的东海“舞人龙”和吴川梅录“飘色” , 是两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都堪称“中国一绝” ; 同时, 两者在起源、 “娱神” 、 表演特征上都体现了共同的人文精神和意义。
湛江市第二中学教师何珍《雷剧史略及现状研究》 认为雷剧是从雷州歌到雷歌班( 姑娘歌班)再到雷剧的演变过程, 目前雷剧团低价竞争, 造成本土市场不景气, 由于语言载体约束, 雷剧属于方言剧, 更是难以打开非本土市场, 建议政府给予雷剧巨大支持, 提高雷剧于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关注度, 促使雷剧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可。雷州文化研究的领域也得到拓宽。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符昌忠教授《雷州民系构建刍议》 认为雷州民系实际上是早已存在的历史产物, 是广东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类型之一, 雷州民系是由其独特的雷州文化的地域类型、 鲜明的文化特质和风格构成的, 雷万方数据
第1期刘福瑞等:
雷州文化的地位、 内涵与外延17 5州民系的构建不存在有没有必要性和可能性的问题, 而是如何加强研究, 给予理论提升的问题。
原湛江市演出公司干部骆国和《雷州府、 雷州市及雷州半岛地名考》 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接触的史料以及口耳相传的知识, 阐述了雷州府、 雷州市及雷州半岛地名的由来。二、 由雷州文化所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研究诸多学者也立足于各自的专业方向, 对由雷州文化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 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 大大地丰富了雷州文化研究内容。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博士研究生邹伟全《半岛客家的族群身份建构与认同——以粤西峰村为个案》 , 基于在雷州半岛北部一个客家人村落的田野调查, 描述与分析了该村落在族群身份上的自建构与被建构现象。
文章同时观照当下村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认同意识, 指出在有限地域情景中, 人们身份意识的形成更多取决于长期的本地生活经验,是一种朴素而顽强的身份意识。
广东海洋大学刘岚副教授《阴阳墟:
雷州文化与闽南文化交融之果》 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精神信仰、 生产生活方式、 物产资源及地理环境分析了雷州半岛阴阳墟的形成原因。
湛江二十一中教师叶志文《雷州文化之特色海洋文化》 , 认为雷州半岛航海事业兴旺、 捕捞业发达、 自古就有海神信仰是雷州海洋文化形成的三大人文因素。
湛江市第二中学教师朱妹《海上丝绸之路与雷州海洋文化》 认为雷州半岛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对雷州半岛海洋农业、 海洋商业、 精神文化——海神崇拜产生了巨大影响。
暨南大学王元林教授《雷神信仰历史变迁与地狱扩展新探》 一文旨在梳理雷神的来源、 宋代雷神的封号与地方社会、 雷州治所的迁移与雷神庙的关系、 宋代以后雷神的灵异与庙宇分布、 雷神庙的迁徙与陈姓的祖先崇拜的结合等纹路。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陈光良教授《岭南俚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考察》 认为俚人是我国南方古代民族中的重要成员, 从史籍有“俚” 的族称出现, 至其与别民族交往、 融合乃至族名消失, 大约五百余年。
东汉末年至唐初是俚人活跃在岭南各地的时期, 其时俚人族群人口多, 分布广, 经济社会处于原始社会向封建制的过渡期。
历朝封建统治者注重在岭南俚区增置郡县, 强势政治的介入, 为俚汉民族融合创造了历史机遇。
魏晋之后, 中原汉族民众因躲避战乱纷纷移民岭南谋生, 汉俚民族之间杂居交往通婚乃至经济文化的趋同日益普遍, “冯冼联婚” ( 冯指冯宝, 冼指冼英)为岭南民族融合树立时代典范。
民族融合促进俚人经济文化类型发生变化。至唐代, 岭南大部分地区的俚人相继融合为汉族。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朱欣文副教授《雷州“天人合一” 饮食文化探析》 通过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雷州饮食文化, 明确了生产方式应顺着天时, 食物制作应顺着地利, 饮食结构应顺着人和。
“天人合一” 是雷州饮食文化的特点, 是中国哲学思想在饮食中的具体体现。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陈光良教授《海上槟榔之路与雷州槟榔经济文化的变迁》 一文通过挖掘大量史料, 阐述了岭南槟榔消费的演变, 海上槟榔之路的形成, 雷州槟榔经济和槟榔文化的变迁。
湛江市博物馆干部丁日平《雷州槟榔文化初探》 认为雷州半岛三面环海, 背靠内陆, 民风淳朴, 民俗独特, 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雷州半岛食用槟榔习俗中的相关事项:
槟榔待客、 槟榔礼聘、 槟榔的节庆功用、 槟榔的药用价值等, 突出了雷州槟榔文化形式多样的特点, 论证槟榔已经由食物变成了有特定含义的文化符号, 点出槟榔自身特殊的属性、 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众的饮食习惯等, 正是雷州槟榔文化形成、 发展和广为流行的主要因素。
湛江市开发区硇洲中学教师吴志雄《传统社会雷州半岛妇女的生存状况探析——从传世雷歌谈起》 通过传世雷歌对雷州半岛妇女经济角度的转变, 教育中的受制和付出、 爱情婚姻中的无奈与抗争以及特殊阶层( 妓女、奴婢)的状况的初步探讨, 再现传统社会中妇女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原湛江市演出公司干部骆国和《乾隆皇帝与雷州》 , 追述了清代乾隆帝下令在高雷实行重视农桑、兴修水利、 奖励垦荒、 减少捐纳, 兴办教学等政策, 使今日湛江地域, 在乾隆年间, 经济、 文化、 教育、 民生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湛江师范学院雷阳文化研究所龙鸣教授《雷州半岛清代的清官》 一文, 试图以清代为例, 探索这个时期清官廉吏的优秀品质,论及人物包括雷州籍的官员和来雷州做官的官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师张太教《朝圣、 进香与寻根问祖——关于岭南地区民间信仰的象征仪式分析》 一...
篇四:关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产业与创意产业概念的外延与内涵比较研究● 罗兵温思美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 广东惠州学院广东惠州 提文化自人类产生就已出现但文化产业的概念在最近二十多年才被正式提出来文化产业有广义的文化产业与狭义的文化产业狭义的文化产业仅指与商业有关的文化活动广义的文化产业则包括非商业性的文化活动。创意产业一词是上个世纪 年代新创造出的名词在英联邦国家意思为创造性艺术产业但在其他地区争议较大并无一个统关键词文化艺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方针。在十六大方针指导下国内不少省市积极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是在全国各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各地在产业的名称上及概念的外延与内涵上出现了一些混乱有的地方称为创意产业有的地方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官方的正式文件习惯用文化产业一词。到底应怎样使用术语上述概念的起源及含义究竟是怎样的 笔者参阅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对此问题进行了综合在此撰文希望能抛砖引玉对此问题予就上面几个术语而言文化产业或文化经济的用法是一个历史较长的术语。应该说自从人类产生以来文化就与之相伴但文化的商品属性则是资本主义兴起以后才普遍具备的。很长时期以来文化并未与产业联系起来。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因此作为第三产业的文化产业并不重要二战后直到 年代以前的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支柱产业仍然是钢铁、汽车和房地产。因此把文化整体上作为一个文化产业的提法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整个社会都很少见。 以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创新型经济、知识型经济及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这一转变中文化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文化产业的提法开始在学术界与社会上出现。应该说文化产业的提法以及它的准确定义在国际上是有一些争议的。现在查考到的最早正式使用文化产业这个名词的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两个马克思主义者阿多诺 和霍克海默 】【 。 年阿多诺在一篇论流行音乐的论文中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后来在 年 正式出版 与霍克海默合著的一本书中和 年的文章中又两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他们认为文化商业化是对真正的艺术和文化的背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而在世界各国大家比较公认的官方权威提法是英国的大伦敦市议会在上个世纪 年代对文化产业 下了一个正式的定义 文化产业是那些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资金维持采用商业化方式运作的文化活动是产生财富与就业的重要渠道。 文化产业是所有与文化有关商业活动的通称其文化产品用于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收集各国的文化统计数据率先制定了文化统计框架并于 年作了进一步修正成为规范各国文化统计工作以及各国建立自己的文化产业体系的参考标准。这个框架把文化产业定义为以艺术创造表达形式、遗产古迹为基础而引起的各种活动和产出具体包括文化遗产、出版印刷业的著作文献、音乐、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频媒体、视听媒体、社会文化活动、体育和游戏、环境和自然等十大类。具体到各国其分类标准又有一些差异英国一般把文化产业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传统艺术类包括视觉艺术、手工艺术、戏曲、说唱艺术、音乐欣赏与表演艺术、文学、博物馆与画廊等第二大类古典的文化产业类包括广播、报刊《甘肃社会科学》 年第 期要一的定义。 文章编号 — 一 — 以澄清。一、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问题动。” — 万方数据传媒、电影与模拟电视、音像、出版、设计与建筑艺术等第三大类是新媒体产业主要是与当前数码技术有关的各类媒体产品。包括互联网手机各种数字娱乐与媒体。在北美地区北美地区产业分类制度 将文化部门划分为如下门类 印刷及相关行业 视听设备制造业 书籍期刊及音乐商店 书籍、报纸、期刊出版商 动画、可视节目制作产业 音乐、录音节目制作产业 无线电与公共广播业 付费电视与特殊电视服务 信息服务业 建筑设计行业 专业的设计服务 广告及相关行业 表演艺术行业 独立艺术家、作家和表演者 文化遗产组织。 年澳大利亚的通讯、信息技术和艺术部颁布了《全国文化娱乐业统计分类》同时澳大利亚统计局下属的全国文化和休闲统计中心也制定和颁布了《澳大利亚文化和娱乐分类》这一分类包括行业分类 种、产品分类 种和职业分类 种三大块。在行业分类里澳大利亚的文化和娱乐产业被划分为遗产类、艺术类、体育和健身娱乐类、其他文化娱乐类四大类。其中遗产类又包括博物馆、古董和收藏品环境遗产图书馆和档案馆。艺术类包括文学和印刷媒体表演艺术音乐创作和出版视觉艺术和手工艺设计广播、电子传媒和电影其他艺术。体育和健身休闲类包括赛马和赛狗体育和健身休闲场所体育和健身服务体育和健身休闲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其他文化娱乐类包括赌博娱乐行业饭店户外娱乐社区和社会组织其他文化和娱乐服务文化和娱乐设备的建设其他文化和娱乐产品的制造和销售。法国政府及其法国文化部在官方文件中也使用“文化产业”一词法国文化产业的范围相对较窄主要包括为展现传统文化服务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设施的管理、图书出版、电影、旅游业等几个方面。而体育健身、广告咨询等文化产业的边缘产业以及信息传播和信息服务等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交叉行业不在政府文化政策所强调的范围内。关于日本 年 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关于振兴日本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振兴文化艺术的主要领域艺术、媒体、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文化生活、国民娱乐出版物以及文化遗产。此外国民的鉴赏活动、文化设施的充实、信息通讯技术的完善等也被纳入文化艺术的振兴范围。但是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没有统一的界定各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同所采取的政策也各不相同。不过日本各界对文化产业有一个基本共识即文化产业更多地被称为娱乐观光业具体包括文化艺术业音乐及戏剧演出、电影制作及放映、美术展览信息传播业出版、电视、网络体育与健身个人爱好与创作包括历史、文学、摄影、登山及其相关的各种讲座等娱乐包括各种游戏、博彩、竞赛等观光旅游业。关于中国 年全国政协与文化部所组成的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对文化产业作了如下的界定“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国统字 号 将“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这一界定在区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活动与经营性文化活动方面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普拉特博士在研究中使用了一种新的文化产业统计分类。“文化产品生产体系” 卜 其主要方法是把文化产业划分为内容原创、产品的原产、文化产品复制与文化产品交易四个环节该分类遵循文化产品价值链的层次比较全面包括了整个文化产业不同部分。由于现行统计体系没有一个独立的文化产业部门因而 体系的统计资料来源仍来自于各国统计使用的标准产业分类体系 。关于 分类体系需要另外撰文论述在此不予多述。从国际上的学术界来看还有其他学者定义文化产业为“艺术与文化产业”。另外有学者使用文化部门 的提法但使用文化部门的提法则往往包括一些传统的、非商业性文化部门。从广义上来说文化产业是传统的、非商业性文化部门与商业性文化活动的通称。国际上有关文化产业的最新的含义甚至把与文化相关的一些制造业也包括了进来 如文化类的电子产品等 。从上面的考证可以看出 文化产业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服务业高度发展的一个产物没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服务化转型文化产业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文化产业的概念也不可能受到重视。因此尽管文化伴随人类存在了几千年但文化产业的提出却是近几十年的事。 文化产业有广义的文化产业与狭义的文化产业狭义的文化产业仅指与商业有关的文化活动广义的文化产业则包括非商业性的文化活动。 文化产业的外延随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拓宽甚至包括了一些相关制造业像文化类电子产品。 各国官方都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但具体界定有所不同。此外一些非英语的欧洲国家习惯于把文化产业称之为文化商业 或文化企业 卜研 。不过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产业这一通用术语已经使用得越来越普遍。从西方的经济学家看来文化产业具有双重属性。第一文化产品具有教育性、知识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特性因而具有外部经济效果文化产品的公共产品特性、外部经济效果使得某些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无法通过向消费者全额收费来弥补成本如博物馆、公园、图书馆、公共大剧院、古典音乐、古典戏曲、歌剧等等。这种文化产品需要公共财政资金的扶持。第二现代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可以通过出售给消费者来弥补成本并赚取利润。文化产品的可以商业化的那部分一般狭义上定义为文化产业。关于文化的价值目前西方的经济学家已经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第一文化产品的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 《甘肃社会科学》 年第 期 万方数据
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文化商品需求越来越高经济必然要产生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文化产业或文化经济。第二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局限在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方面社会经济的任何一个产业通过引入文化艺术的创造力其附加价值会大大提高。也就是说任何一种产品通过引入文化艺术的创造力其原有价值会大大提升。由于上述理由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强调经济发展中创意的作用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创意产业 。二、关于创意产业的定义问题国际上官方首次正式使用创意产业一词的是英国政府的文化、传媒与体育部其在 年发表过一份研究报告“ ”正式提出了创意产业 创造性艺术 的概念。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英文里的创意产业的含义是不确定的一种含义是所谓的创造性艺术产业另一种含义相当于创新型经济新经济国际上的很多经济学家在研究上个世纪 年代以来的以互联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的时候也使用与创造性艺术产业相同的英文词其含义是指创新型的经济包括科技创新因而比所谓的创造性艺术产业范围宽得多。创造性艺术与创新型经济的含义有很大的差异创造性艺术仅限于文化产业而创新的范围则要宽得多组织创新、科技创新、政治改革创新、企业管理创新都包括在内。上述两个概念有时使用同一个英文词比较容易混淆。英国定义的所谓的创意产业 创造性艺术 其实就是文化产业只是创意产业一词强调文化的创意性及对其他产业的价值增值作用角度不同而已。由于英国使用创意产业一词因而其用法逐渐被英联邦国家所接受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甚至于包括南非都接受了创造性艺术 创意产业 一词。但其定义的概念范围有所差异。下面我们把英国和南非、加拿大的创意产业的概念做一对比。在英国公认的创意产业的定义是 年布莱尔的工...
篇五:关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产业导论?????????????
向
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文化产业导论
??????? 1
??????? 2
??????? 3 4 ???????
文化产业导论
分层 分类 第一部分:产品层 (以精神消费为直接目的、大多以版权为主要的存在方式的行业)
包括音乐及表演艺术业,视觉艺术业,新闻及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动漫及游戏业、工艺及古董业,数字内容(包括网络文化),总共7项 第二部分:服务层 (为其他行业提供创意服务的行业)
包括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时尚品牌设计)、公关及广告业、节庆会展、咨询服务,共4项 第三部分交叉层 (与科技、旅游、体育、文化事业、教育等相关的行业)
包括文化旅游、体育休闲、文化设施应用、教育培训,以及其他经中央机关认定的行业等,共5项。
????????????
一 、 文化产业的门类
文化产业导论
英国( 13类):
广告、建筑、艺术品和古玩市场、工艺品、设计、时装、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电脑软件、电视和广播。
文化产业导论
马来西亚
文化产业导论
创意产业 文化场所 表演艺术 视听产业 新媒体 创意服务 传统文化表现 设计 出版印刷媒体 视角艺术 遗产 艺术 媒体 功能创意
文化产业导论
台湾(16类):
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创意生活产业、建筑设计产业。
文化产业导论
香港(11类):
文化艺术类:艺术、古董和工艺、音乐、表演艺术;
电子媒体类:数字娱乐、电影与录像带、软件与计算机、电视与广播;
设计类:广告、建筑、设计、出版。
文化产业导论
澳门(四大类):
艺术收藏(古玩、艺术品拍卖、雕塑、绘画、书法、摄影、园艺等)
数码媒体(影视、漫画、书刊出版、电子出版、录像制品、游戏软件开发、动画、机械玩偶制作等)
文化展演(歌剧、音乐剧、戏剧、音乐、戏曲、艺术经纪代理、职业表演、舞蹈、节庆休闲活动、表演幕后服务等)
创意设计(时装、品牌设计、创意产品、纪念品设计、平面设计、广告、饰品、展览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等)
文化产业导论
文化产业导论
第一层(2 )
第二层(10 )
第三层(50 )
第四层(120* )
第五层(— )
第一部分 文化产品的生产
新闻出版发行服,广播电影电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 ,总共7项 广告服务,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
软件开发 *
多媒体、动漫游戏软件开发 数字内容服务 *数字动漫、游戏设计制作 第二部分 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
文化产品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共3项 文化贸易代理与拍卖服务
贸易代理 文化贸易代理服务
2012 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
1、中国文化产业的政策演进
文化产业导论
北京(9类):
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
文化产业导论
上海(5类):
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艺术创意、时尚消费创意、咨询策划创意。
文化产业导论
文化产业等相关概念都着眼于产业链条,强调产业源头、产业化路径等产业分工,重视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的评估指标:创意效益、结构/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
文化产业导论
??????? 1
??????? 2
??????? 3 4 ???????
文化产业导论
创意集群(产出 )
“ 有创意的创新” John Hartley 创意服务(投入 )
“ 创意政策” 创意公民(消费者/ / 用户劳动力 )
“ 创意人力资本”
文化产业导论
1. 创意产品具有需求的不确定性; 2. 创意产业的创意者十分关注自己的产品; 3. 创意产品不是单一要素的产品,其完成需要多种技能; 4. 创意产品特别关注自身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5. 创意产品注重纵向区分的技巧; 6. 时间因素对于一个创意产品的传播销售具有重大意义; 7. 创意产品的存续具有持久性与营利的长期性。
其中强调:创意需求 创意产品 创意人才 ——John Caves
文化产业导论
文化产业:制作“文本”的产业,文本(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与一般商品比较,不同点在于:
(1)文化产品的生产带有明显的价值特征
(2)文化产品很难实现等价交换
(3)文化产品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不同
(4 )文化产品的消费带有明显的主体特征
文化产业导论
结论:
关于 文化产品的特点:
(1)满足的是精神消费,包括信息(知识、资讯)和体验(娱乐、审美)。
(2)传播的是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具有时尚化、娱乐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3)能够被批量化生产和大规模传播。
(4)创造了文化符号,被知识产权化,成为文化品牌,可以被授权经营。
文化产业导论
??????? 1
??????? 2
??????? 3 4 ???????
文化产业导论
David Hesmondhalgh:
1 1 、 “问题类 ” 特征 :
• (1)风险产业
• (2)高投产成本与低复制成本
• (3)半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
2 2 、 “回应与解决办法 ” 特性 :
• (1〕大生产提高得失比
• (2)集中、整合与公共合作(水平整合\垂直整合\国际化\跨行业或多媒体整合\公共合作)
• (3)人工稀缺性(渠道控制、广告限制、版权保护)
• (4)格式化:明星、类型和系列
• (5)轻松的符号创造者,严格的分销及市场控制并存
:
关于文化产业的本质 :
(1)基于个人创意和创意阶层,是一种智慧产业、知识产业、版权产业和审美产业,是对本地传统文化的艺术创新;
(2)基于现代高新技术和新媒体,是一种传媒产业和内容产业,可以大规模复制和批量化生产;
(3)面向现代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形成规模化的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
(4)产品经营与企业经营相结合,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短期、零散的项目利润经营要提升到长期、整体的企业价值经营。
文化产业导论
Cultural Industries 文化产业 T E A 文化产业 金字塔模型 Art:
文化资源 Economy:
区域经济 商业模式
Technology 技术 Talent 人才Tolerance 环境宽容度
文化产业导论
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
资源动力和产业动力,一个是内动力,一个是外动力。
资源动力主要是创意人才和文化资源,即创意人士如何利用文化资源(我们的文化遗产)作为素材进行创意策划、智慧生产;
产业动力主要是新技术的普及程度、市场机制的发达程度和企业经营的主导力量。
发展文化产业,要努力实现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飞跃。
创新价值 象征价值 知识产权 文化产业的特点 产业价值
创新价值—— 巧创新驱动 独特 亲切 时尚 人文 艺术
象征价值—— 故事驱动
专利 Patent 商标 Trademark 著作权 Copyright 工业设计 Industry Design 知识产权价值—— 品牌驱动
文化产业导论
????????? ??????? ? ? ??????? ●?? ●??? ●???? ●???? ●???? ●???? ●???? ●??? ●???? ●??? ?
文化产业导论
文化资源 :
资源资产化—— 资产资本化—— 资本产权化—— 产权金融化—— 文化产业
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看,应加强版权等文化无形资产规范管理和精细化运营;
从市场环境来看,应夯实版权等文化无形资产登记、质押、评估等一系列文化无形资产基础产权服务体系,构建文化资产创新产权流转市场。
• 专利权 – 发明 (20年)
– 实用新型 (10年) – 外观设计 (10年) • 商标权 – 注册商标 ® (10年,可无限次延展)
– 未注册商标
• 著作权与邻接权 (50年) – 著作人身权 – 著作财产权 • 商业秘密
著作权 商标 商标 外观设计专利 ( 图案) ( 文字) ( 内容) ( 机壳外观) 发明专利 ( 液晶显示屏)
苹果公司并没有 iPod 的生产线 , 产品制造全部外包 , 每台 iPod Video 30G的全球零售价是 299 美元 。
单位:美元 苹果公司得到的创意 、 品牌 、 设计和专利收益 :
114 美元 , 占售价的38.13 %, , 而大陆的组装企业拿到的4 4 美元仅占 1.34 % 。
全产业链价值——生态价值驱动
文化产业导论
41 文化产业的发展核心驱动力和核心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链 内容创造
文化产品制造
文化产品销售
产业内转换
影视
动漫
出版
传媒
演艺
从剧本到主创团队
拍摄制作
院线放映/网络
播放/dvd发行
小说/网游/舞台剧
/明星商业代言
从剧本到主创团队
拍摄制作/
漫画制作
电视台播放/院线放映
/图书发行/光盘
发行/手机发行
小说/网游/
影视/舞台剧
书稿编写
印刷出版
图书销售
影视/网游/
舞台剧/广播剧
内容策划
印刷出版或制作
发行传播/广告
影视/网游
节目策划与设计
排练、道具制作等
驻场演出
或巡回演出
小说/影视/网游
产业外转换
纪念品、道具仿制
品、明星服饰等
玩具/主题乐园/服装
/礼品/生活用品/
办公用品等
通过其它形式转换
通过其它形式转化
通过其他形式转化
2 2 、 文化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
文化产业导论
??????? 1
??????? 2
??????? 3
4 ???????
文化产业导论
? 1?????????? 文化治理、宽松量化与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导论
2.4、 发展趋势
文化产业导论
? 2?????????? 价值成长、生态化经营与社会型企业
文化产业导论
2.4、 发展趋势
文化产业导论
2.4、 发展趋势 ?
文化产业导论
? 3?????????? 时尚消费、体验消费与青少年消费主体
从表中可以看出 :
16-35岁年龄段的消费群体在7个调研选项中的5个花销比例都超过了36岁以上年龄段消费者。在“电脑或手机游戏费用”,“付费下载或在线消费特定书刊、视听产品等文化产品”,“购买网站积分产品,如Q豆等” 的平均花费,16-35岁的青年消费者甚至比36-55岁消费者多一倍以上。
2012 年 ,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对中国本土文化消费情况进行专项调研 , 数据显示 :
随着数字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 青年成为最主要的文化消费群体
50
数据来源:《中国本土文化消费情况专项研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从表中可以看出 :在所有5个消费方向选项中,16-35岁之间的青年消费群体在“看电影”、“看演出”、“唱卡拉OK”和“逛美术馆、博物馆”等4个休闲娱乐方向方向的花费均高于36岁以上年龄段的消费者。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数据显示 :
娱乐休闲型文化消费是青年最主要的文化消费方式
51
数据来源:《中国本土文化消费情况专项研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特点 成长环境 偶像 喜好 他们的语言 他们的活力 他们的精神 他们成名方式 80 后 张扬个性、自我 社会变革翻天覆地 运动明星、港台明星 运动、表现自我 个性的(这是我的地盘!我就是我!) 通过运动展现自我、篮球、 足球,泡泡堂、跑跑卡丁车 个性自我主义 抓住聚光灯
90 后 娱乐(任何事情都可以拿来娱乐)
网络发展日新月异
另类明星、日韩明星
娱乐,愉悦自己 火星文 通过“跑酷、花式篮球”等游戏化的运动展现、劲舞团
娱乐精神 抓住点击率 个性自我的个性自我的一代一代 娱乐至上的一代娱乐至上的一代
消费观 趣味性
充满个性化的格调
有品味
时尚& 潮流
文化产业导论
人群 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 所占总消费支出比例 高收入群体 4515.23元 14.22% 低收入人群 502.61元 9.19% • 根据数据显示,在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群体中,其文化消费也存在显著差距,而可支配收入水平越高,文化消费能力越强、消费量越大 资料来源:《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问题实证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第6期
群体 人均可支配收入 构成 消费倾向 高收入群体 3万元以上 企业主、管理层高级职员、高科技领域成功者及专业技术人员如律师等 大众化已过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品化、个性化文化产品与服务 中等收入群体 1万-2.5万 国家中高级公务人员 、国有企业职工、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个体经营者等 正由文化消费的发展型向享受型、讲求消费数量向讲求消费质量和效果的转变阶段,最为活跃、最具文化消费能力和多样化的群体 低收入群体 1万以下 企业职工、无固定工作者等 一般娱乐性文化消费,中低档文化消费市场的主要需求者
文化产业导论
※ 注重品质和细节:不满足一般的功能性产品,会很在意品牌,首先因为品牌意味着品质,其次对某种品牌的喜好也说明了这个群体的社会阶层。所以这一群体对品牌有很高的忠诚度。
※ 追求享乐:享乐主义文化在蔓延,中产阶层炫耀性消费已经成为群体内部风气。
※ 追求时尚:中产阶层对外国品牌与文化的崇尚日益加大,他们往往把外国的商品视为时尚商品。
※ 追求奢侈:中产阶层生活的实际需要正让步于消费欲望,而他们消费欲望通过消费奢侈品得以实现。
※ 追求身份:中产阶层对于商品的符号价值特别重视,对于商品的身份区隔功能十分渴求。
文化产业导论
4????????? 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化整合与移动互联网生态链
文化产业导论
1、五月天独家提供,近距离展示演唱会经典道具 2、高科技投影效果,重建舞台搭建缩影,阿信将透过影像解析演唱会架构
3、360度...
篇六:关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文化的定义及内涵与外延(Definition,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corporate culture)企业文化的定义及内涵与外延(Definition,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corporate culture)
Definition of corporate culture:
1. value and methodology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 enterprise culture serves for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guarantees the enterprise to be able to continue to manage, the remarkable management. The enterprise culture, through the management direction, the management, the enterprise and the society relations principle instruction, guaranteed that the enterprise staff and the resources can meet the company"s request, and achieves the best management result.
2. is the enterprise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company"s personnel, internal and external soci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corporate vision, such as the General Company"s vision is both realistic and challenging the "best" values.
3. denotation is the methodology of corporate culture and the working methods and management tools used to implement enterprise values.
4., in order to better illustrate the values and methodology of corporate culture, we will try to analyze Haier"s corporate culture. Such as Haier"s talent: everyone is a talent, not race horses. This is the value of Haier talent concept, is to respect employees, he acknowledged the value of each one, and used in the work performance to reflect the specific methods, such as "three transformation", employees can choose their own development work, in order to play to their strengths, to
achieve maximum personal value. And as the "rapid response, immediate action", which is on the reaction rate values, to more specific methods such as three rings must answer the phone and other specific requirements, "three rings" is a specific methodology. Another example, Haier"s three stage development theory, is actually a summary of the stages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fact, is a method. The common way to achieve one of the best values is to reform, sell, and anne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s and methodology:
1., values are the guidance of methodology. Methodology is a supplement to values, and the two are closely related.
1) Haier customers in the order before the proposed layered freezer products, in our country, consumers demand more, but Haier has never been designed. It is amazing that Haier through ten hours of uninterrupted design, sample, in order to catch up when the prototype of the product was introduced, won the dealer"s amazing, and received a large number of orders for the product. This kind of thing is not the way of the time, because of this and the company"s personnel consciousness, technical level, design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have great relevance, and finally achie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Haier beyond all expectations, understanding for speed has not only well ingrained, and is a person but all departments to understand the speed this is not a personal charm well ingrained, caused by external performance but internal corporate culture has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thus completing the ordinary people can not complete the task. This sudden demand is not regulated in
the day-to-day system, but is based on the "quick response, immediate action", "a market focus, a reputation" to meet customer needs.
2)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rapid response but no immediate action "in many cases, there is no" prompt "," immediately ", 1 hours is rapid, 1 days is rapid, 10 days can also be said to be quick, no specific standard is easy for the values in the ethereal space. Not fall, not the specific guidance and norms of employees, can not carry out values. Therefore, methodology is a useful supplement to values.
3) the values of enterprises must rely on the methodology to quantify, to promote, such as Haier"s requirements for product quality, his value is "the outstanding product is excellent people", uses the way of "the next procedure is a process on the market", "claim reward trip"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market, to achieve the quality checks, never let a waste, defective goods into the market, believe in front to discover problems than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rear end of the cost of solving small.
4) when we analyze what a failed enterprise you will find: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value and methodology are wrong, such as Sanlu melamine incident, Sanlu Group that did not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quality, in-depth on the values of the user concept, employees and managers to relax the requirements on product quality can not find a suitable method, or a method but does not perform. There is no value in the minds of employee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has degenerated into a perfunctory public institution testing tricks, inspection is excellent
products, production is inferior products.
2., examine the methodology of enterprises with values, and reflect the values of enterprises by methodology.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each company in each industry. The same company is very different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enterprises need constant reflection,
Has the successful approach been suitable for a new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s there a better way to achieve corporate values? Enterprises should avoid success leads to failure of the cycle, must continue to view to check with the valu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thods, many view problems from the core value of the original will, found that the enterprises are constantly repeating mistakes, so Gerstner took over the IBM CEO Post said: "I will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gram." IBM, to break the long-standing bureaucratic management system was too strong to break, to reduce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reduce auxiliary personnel, full communication, method of field from the original core of the new embodiment of enterprise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culture:
The most basic characteristic is that the mutual recognition and mutual respect, to do the above two enterprises is no corporate culture,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are in the A enterprise culture coat, but according to the B principle of work, I called the A enterprise culture for enterprise pseudo culture, said to be able to write but do not, B culture is I
can"t say I can"t write in this way but do not say is the actual enterprise unspoken rule.
篇七:关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JI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与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中国文化整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1 、武术与古典文学, 《易经》 诞生最早的武术观念。《易经》 开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翻成白话文,是“天体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也应自强不息。”“健”, 它本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刚强”,另一个是“康强”,前者指性格和精神的坚强,后者指身体和体质的健康。这就是中华武术的精神渊源。《易经》 中,明确地谈到武术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说的是“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这和现代人习武为健身、防身的观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贞”中的“武人”—— — 则是武术家在古籍中的直接“亮相”。“刚健中正”说的是做人,也是练武。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及对宇宙与人生规律的论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确立,都对后世的武术发展起到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诗经》 中有 6 首乐舞 《大武》 的歌词,最先提倡“能文能武”。我国历史上第 一 部 诗 歌 总 集 《诗 经》 中 ,在《风》、 《雅》、 《颂》 三部分的 《颂》 中,共有 6 首诗,是作为歌词配乐演唱的。这 6 首诗是—— — 《昊天有成命》、 《武》、 《酌》、 《桓》、 《赉》、 《般》。不光是配乐的庙堂诗歌 《颂》,民间诗歌 《风》中,也有许多讴歌武士、武术家的诗句。比如 《兔置》 中,有“赳赳武夫”; 《伯兮》 中,有“伯也执殳 (古兵器),为王前驱”。更有描写女子对勇敢武士的爱慕之情与关爱之意,如 《叔于田》 中,“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既漂亮又武艺高)”; 《羔裘》 中,“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猗磋》 中,“巧趋跄兮,射则藏兮 (脚步敏捷,百步穿杨)”。在多由士大夫作的诗歌 《雅》 中,也不乏对壮士的赞美。如 《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能文能武尹甫,万国作为榜样)”。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的对于“能文能武”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颂扬。这种“能文能武”的理想男人的模式,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成为后来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主人公的必备素质,对中华民族性格、气质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意义。《论语》 和 《孔子集语》半部 《论语》 治天下,文治武功 , 上马安邦,下马治国 。孔 子 很 少 谈 论 武 术 ,但 却 和 他 的 门 徒 一 起 练 习“射”、“御”。尤其是作为学生们必修课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艺”,孔子本人也很精通。孔子称许的“射礼”,是后来一代代武术家们习武重礼,讲求风度,彼此以礼相待的理论依据。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而修身治学包括习武的次序是怎样的呢?“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说的是立志发端,要以修身为基础,把仁德作为目标,通过学艺来涵养德行。子路曾问什么样的人是完美的?孔子答:“像臧武仲那样明智,孟公绰那样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有才艺,用礼乐来加以文饰。”在孔子心目中,完美之人需要勇武与文采兼具、智慧与品德兼备。他鼓励好剑的子路,多多读书思考,以达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君子境界。子路又问:“君子尚勇乎?”孔子答:“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中国武术家也向来以正直为怀、正义为重,所谓“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就是孔孟思想感情的体现。司马迁笔下的武术家与王侯将相同登 《史记》 大雅之堂一直不能登史书典籍大雅之堂的民间壮士、勇士、侠客、剑客等各种各样的武术家们,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曹青军 刘春华65时 空BOJI时 空66司马迁记录的武术家,都是武术与人品交相辉映的人物,慷慨有奇气,仿佛都是从穷街陋巷中走来,异常亲切。“十年磨一剑,锋芒未曾试。今日把试君,谁为不平事?”传记体的 《史记》 对武术家、特别是民间武术家及其豪侠、仗义、扶弱、抗暴行为的认可,尤其是对他们的为人和内在品德的赞赏,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如小说、戏剧、戏曲、曲艺等的创作。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武术人物栩栩如生中华武术与古典文学的共生关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种共生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明清时代产生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 —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和 《红楼梦》。除了小说 《红楼梦》 以外,另外三部小说 《三国》、 《水浒》、 《西游记》,都是以武术和武术家作为主角来支撑的。如果我们抽去了武术和武术家,也就抽去了这三部小说的脊梁。这些小说中的人物,个个都是顶刮刮的武术家。如果离开了这些武术家,就不会有 《三国》、 《水浒》、《西游记》。不仅如此,早在唐朝或更早出现的传奇故事中,也是大多离不了武术和武术家。而明清以来几百年间的戏剧和戏曲里,也从小说中借得武术家们的形象,构成一出出人物栩栩如生的武戏来。2 、近代武侠小说20 世纪中叶以来,以港台为创作基地的新武侠小说浩如烟海,良莠不齐。大多数作者和作品都如昙花一现,没能留下任何的影响。但是,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创作的武侠小说乃是上乘佳作,其中最具有影响的有:金庸作品; 《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 《倚天屠龙记》、 《笑傲江湖》、 《天龙八部》、《鹿鼎记》。古龙作品; 《绝代双骄》、 《楚留香》。梁羽生作品; 《萍踪侠影》。温瑞安作品; 《四大名捕》系列。中国传统武术与古典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各不相同,但在精神与境界上同源同祖。武术大师与文学大师,在告诫其弟子或后学怎样习武、为文时,会令人吃惊地说出同样的话来。那就是两个字—— — “做人”。武术家在教弟子时,首先会强调做人;文学家在指导后生时,也会把做人放在首位。武术家说武品即人品,文学家会说文如其人。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做人的境界高低,直接会影响作为武术家和文学家的专业素质的优劣、造诣的深浅、成就的大小。武术可以健体,可以强身,可以修身养性;文学可以益智,可以移情,可以陶冶性灵,两者路径不同,方式不同,但都殊途同归,目标一致,那就是造就一个从内里到外在都相对完满、完善之人。武术美和文学美,在审美和审美观念上是相通的。练武之人,要练就功夫;作文之匠,要写出功力。它们都追寻内外一致、表里如一、张弛有度、刚柔相济的功夫或功力。武术讲求修炼内功,文学讲究内在充实,武术和文学,都在追求心灵的健康与活力,都注重大千世界、扰攘红尘中的个体独立不倚、刚直不阿,都把人生看成是不断开掘自我潜能、不断丰富自己,以实现利人利他的社会化过程。与其说中国武术家和文学家都在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不如说他们渴望通过个体的进步、完善,来促进生生不息的生命宇宙和社会生活的日臻完美与和谐。中国武术和古典文学的这些可贵精神和理念,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文化财富。3 、中华武术与影视20 世纪初,在世界电影诞生 10 年之后的 1905 年中国人有了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 《定军山》 为京剧片,但其中的“舞刀”与“交锋”等片段中武术已经贯穿于其中,这就是武术与电影的最早结合。《黄飞鸿》 系列影片再现了集中国传统武术于一身的英雄人物黄飞鸿的传奇故事,影片让世界观众领略了“香港式踢腿法”的精妙。迄今为止,黄飞鸿系列已经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电影观众贡献了 100 多部各具特色的作品。这 100 多部电影就像 100 多颗恒星一样,在电影的星空中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星系。黄 飞 鸿 电 影 以 一 种 异 常 绚 丽 的 形 式 将 中 国 的 国技—— — 武术呈现在电影银幕上,在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的武打动作背后,永远有自强不息、愈挫愈勇、兼容并举的中国精神在巍然擎立。武术给电影带来特有的意境和节奏,武术几千年的历史可以给电影带来深邃无限的源泉;人们思索电影故事中人生的哲理,武术在动静攻守之间蕴含着辩证的理念。电影、武术,真是天然的一对儿,聪明的导演编剧从中国这一古老的传统功夫中寻根问源,将其融入电影艺术中推向世界。武术发展到现代,更加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和服装的飘逸,表演性进一步增强了,也使武术电影更加好看。在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里,年代可以模糊,地域可以模糊,但武术却是每一个江湖上人必须身怀绝技、武艺超群,为如今的编剧导演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好看的动作画面。从中国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到改革开放的 80 年代初风靡全国的 《少林寺》,再到前几年的 《精武门》,和新世纪得大奖的 《卧虎藏龙》,这类与武术功夫联姻的电影所产生的影响之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从当年艺惊世界的李小龙到当代走红好莱坞的成龙、李连杰,让全世界对中国功夫刮目相看。华裔女星亦不甘示弱,巾帼不让须眉,在好莱坞大展拳脚,赢得一片叫好声。电影与武术联姻的成功继续拓展到电视,几十年前
BOJI67时 空中国大陆的头一批电视武术片是 《武松》,从港台引进的是 《霍元甲》。当年电视剧 《霍元甲》 连播时真是万人空巷。4 、中华武术与哲学中国武术理论的形成,受中国哲学影响较多,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缩影。中国的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宇宙的统一、和谐。中国古人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就包含了武术内外兼修的全部内容。比如“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术语,指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拳”是以太极之理立论的一种拳术,可以说,太极拳本身就是创立在中国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并代表了东方文化深邃内涵的武林奇葩,难怪外国人为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选择太极拳这一途径 . 太极拳要求消除杂念,意守丹田,动作柔缓圆滑,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强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与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儒家文化主张的“宁静致远”相通,也符合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的“清静无为”“重柔主静”的要求。而这种儒、道互补型中的静止观念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生产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如“八卦掌”就是以八卦的 8 个方位和人体各部比诸八卦以立名,借易理来说明拳理的。八卦掌较系统地采用“易理”作为拳技的理论依据,并且沿着以易理解释拳理,以易理规范拳技的历程不断发展完善。八卦掌要求“以劲为本,以变为法”,强调“以劲制静”。通过对八卦掌的练习,可以领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武术中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 、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等战略原理和虚实开合、进退守攻等一系列技法,无不体现深刻的哲学思想。正如太极拳名家杨澄甫先生所说:“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学之技术。”至于两仪说,阴阳说,刚柔说 ,三才说,四象说,五行说,自然说,形神说,天人合一说等,在武术文化中可以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 ,刘峻骧 《中国武术文化与艺术》 一书中说:“中国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运动。”观看出色的武术表演,能使人感到健力美、技巧美、神韵美和武德美的和谐统一。4 、中华武术的灵魂—— — 武德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 《左传》 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 “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 不 传 ”、“五 不 传 ”、“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我们中国武术的竞技特点,四个字:“练打结合”,有练有打,我们把“练”看得很重,练是个人锻炼身体,个人进行自我调解,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一个方式。在民间武术的传播里,把武德的位置摆得非常高,成为传播武术时的第一要义,这是进入到人文的最高境界。讲武德不只是说你练了武不去随便欺负人,以强凌弱,而是要技艺比他更高,做人更有修养。所以一个高明的武术家,一个受人敬重的武术家,他首先应该是一个谦谦君子,他是健康的楷模,他是道德的表率。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二、中华武术文化的外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术作为一种体育教育现象和高雅的文化现象存在、发展,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各族人民的喜爱,而且还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武术随国际交往传播到周边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本土武术产生重大影响,可视为中华武术的外延或派生。1 、柔道“柔术来源于中国唐代拳术,是徒手形式的柔法、和法、体术、捕手、小具足、拳法等打、踢、摔、拿竞技项目的总称。到了明朝末年,曾在...
篇八:关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一卯 中国.丧m. 内溶t, 、延.傲食 枝 童搠摹叶 l口9 3 8.4 (T 5.7 6) ·57· 筒论我国茶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周 桦 (西南农大食品工程学院) 自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荣 而解之 以来,茶叶经过药用——菜食一一 茶饮的演变,发展为我国的传统饮斟,成为 最富于大自然美和人情姜的高雅饮品。近几 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荼文化研 究日益受到重视。9O年杭州首届国际茶文化 研 讨 会 的 开 幕 , 揭 示 了 茶 文 化 研 究 的 新 起 点。宣传和发展我国茶文化,对市场经济条 件下的茶业经济发展,其作用不可低估。同 时 , 我 国 茶 文 化 还 具 有 广 泛 的 社 会 功 能 。要 研 究 茶 文 化 , 首 先 必 须 明 确 茶 文 化 这 个 概 念,即必须明确茶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笔者 在 报 刊 上 见 到 这 样 的 提 法 “扩大了荼文化的 内 涵 与 外 延 , “ 形 成 了 一 整 套 颇 具 雅 兴 静 ×X茶艺,极大地丰富了荣文化的内涵”。 前 者 不 符 逻 辑 , 我 们 知 道 , 一 件 事 物 内 涵 越 大,外延越小J内涵越小,则外延越大。后 者 “内含 与 “内涵 不分。诸如此类,在 茶文化的交流与宣传中造成一定混乱,有必 要 加 以 讨 论 。 文 化 是 入 与 动 物 的 分 水 岭 , 是 人 类 超 越 动物性的依据和成果。文化一词,汉文定义 有 三 个 方 面 的 内 容 ; ① 以 仁 义 扎 教 教 育 人 民,这是精神领域的范畴,也是意识形态的 范畴J②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社会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专指精神 财富,③指个人的一般知识和教养,尤其是 指个人的文化教育程度.荼文化的含义是, 以荣为载体,并通过这十裁体来传播的各种 文 化 , 是 茶 与 文 化 的 结 台 , 它 包 含 和 体 现 社 会 一 定 时 期 的 物 质 文 明 和 精 神 文 明 的 内 容 。 lT5呵1f 这就是茶文化的质,j_ 芏要 体 现 为 茶 (饮的内 窖 )
一 一 制 作 、 加 工 技 艺 一 一 礼 仪 、 心 态 (怎样去品饮)等几个方面。古代中国,是 世界上最重视饮食的国家之一,因此,饮食 文 化 在 中 国 古 代 文 化 中 有 着 至 高 无 上 的 地 位 . 茶 文 化 作 为 饮 食 文 化 的 重 要 成 分 , 包 含 了 很 深 的 文 化 隐 义 , 表 达 了 一 种 人 伦 关 系 及 其 象 征 意 义 , 并 且 是 一 种 食 道 、 官 道 , 医 道 三 者 结 合 的 饮 食 文 化 的 “典型” . 既 是 饮 料 , 又 是 人 际 关 系 的 “润滑剂”,还有保健 的功效,此外,占人还将饮荼作为学礼、施 礼 , 进 而 达 到 “成人”, “合天”的手段, 体 现 出 “ 与 天 相 通 ” 的 理 想 , 反 映 了 文 化 的 超越性。 另 一 方 面 , 应 该 看 到 , 我 国 茶 文 化 还 与 我 国 历 电 上 的 隐 士 文 化 和 闲 暇 文 化 在 概 念 上 有 交 叉 关 系 , 一 部 分 内 容 是 重 叠 的 . 现 阶 段,我国茶文化与商品文化也具有这样的交 叉 关 系 。
可 见 , 茶 文 化 广 泛 地 影 响 我 国 社 会 生 活 的 各 方 面 。 茶 文 化 的 外 延 指 茶 文 化 的 适 范 田 , 反 映 r 荣 文 化 的 量 。
狭 义 的 茶 文 化 , 从 精 神 方 面 看 , 它 包 括 了 史 学 、 考 古 、 文 学 、 美 学 、 艺术、礼仪、道德、宗教、民俗、经济、政 治 等 全 方 位 的 学 科 。
古 代 , 唐 朝 陆 I 羽创造了 包括茶艺、荼道、茶事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思 想,基本勾划出了茶文化的轮廓。茶艺是茶 文 化 的 艺 术 形 式 , 茶 遭 是 以 茶 艺 为 外 在 形 式,以精神为内核的理论阐发,茶事是这种 文 化 在 社 会 生 活 中 的 表 现 . 现 代 , 还 包 括 饮 荣美学、饮茶民俗学,饮茶文艺学等等·饮
·58. £ 苇呼 l g g 3 3 r 4 (7 5, e) 茶 美 学 和 饮 茶 民 俗 学 已 敖 见 一 些 沧 述 , 但 目 前缺少这两方面的有分景的系统 专著。饮 茶 文 艺 学 则 是 一 门 特 开 发 l 韵 学科,中国的作 家 , 曹 雪 芹 、 鲁 迅 、 老 舍 、 陆 文 赶 都 有 很 多 反 映 饮 茶 的 精 采 篇 章 。
除 了 文 学 作 品 , 其 它 艺术领域,如绘画与书法,也有许多以饮茶或 表 现 茶 之 美 的 佳 作 。
如 果 把 中 国 以 饮 茶 为 题 材的文学作品及书画作品收集起来,将是一 部丰富多彩的巨型饮茶黄学图书。 广 义 的 茶 文 化 , 除 _ 『上述精 神 财 富 方 面 , 从 物 质 文 化 看 , 它 包 括 了 茶 叶 的 种 ( 籽 ) 和种(栽培)、采摘、加l工、包装、贮存、 输 , 销 售 , 品 饮 和 茶 具 等 茶 业 的 系 统 科 学 。
围 绕 这 一 方 面 , 就 有 茶 园 土 壤 学 、 茶 树 育 种 学、茶树栽培学、茶叶保鲜学、商品学、茶叶 生物化学、营养学、茶药学、风味化学,制 茶 学 等 科 技 学 科 , 这 些 学 科 又 与 数 理 化 、 生 物学、机械学等基础学科息息相关。 综_卜所述,中国的茶文化是建立在广泛 的 茶 业 实 践 基 础 上 的 , 与 人 们 的 物 质 生 活 和 精 神 生 活 有 着 密 切 的 联 系 . 作 为 一 门 学 问 , 我目的荣文化作为饮食文化学的一部分,是 一门跨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t 融 :着科学与美学岣综合性学T- :}。 遵义地区茶叶学会在余庆召开93年年会 迪义地区茶叶学会93年年会镬遵义地医 茶叶工作会1993年11月9~11日在余庆 召 开 , 会 议 通 过 总 结 、 交 流 及 对 狮 子 山 茶 场 的 现 场 参 观 , 使 到 会 代 表 对 当 前 茶 北 的 生 产 、 流通.效益等方面有了全碗的了解 会议强 调 了 今 后 我 区 发 腱 茶 叶 生 产 , 应 闽 地 制 宜 , 大 力 推 广 无 性 系 茶 树 良 种 , 争 取 在 短 期 内 良 种 茶 园 面 积 比 例 达 到 或 超 过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
本 医 荣 叶 生 产 本 着 “ 增 加 茶 园 面 积 , 提 高 单 产 , 提 高 品 质 , 调 整 茶 类 结 构 , 提 高 经 济 效 益 的 指 导 思 想 , 从 产 量 型 转 向 质 量 型 , 从 速 度 型 转 向 效 益 型 , 从 物 资 投 入 型 转 向 科 技 投 入 主 导 型 , 走 优 质 、 高 产 、 低 耗 、 高 效 益 之路。 (通讯员 ) (上接笫21瓦) 下,以示范推广’茶园为基 ,于9l一92年巳 带动4家新辞农村茶嗣面积选2000亩. (2)、生态效益;示范推广区地处 防 工 程 乌 江 河 流 域 沿 岸 斜 坡 , 建 设 前 一 遍 荒 凉,棘刺杂草丛生,经4年的建设,区内茶 园以一行行绿树葱葱,茶树巳基 本 覆 盖 表 土,降低了表土劲流量,减少了水土流失. 在 防 虫 方 法 上 , 采 用 植 物 性 农 药 松 脂 台剂,共用药剂1.5吨,减少了化学农药对 茶 园 害 虫 天 敌 的 杀 伤 , 降 低 了 环 境 污 染 。 三 、 讨 论 农 村 新 辟 茶 园 速 成 高 效 综 台 示 范 推 广 , 是 建 立 在 茶 园 “ 密 植 免 耕 技 术 ” 成 果 基 础 上 , 把 茶 叶 和 经 营 系 统 化 , 以 新 辟 为 前 提 , 执行滚雪球法来考虑的,着重主攻,茶园布 嗣种植方式,深翻土壤,施足底肥,茶园除 草 、 采 摘 、 开 发 茶 叶 新 品 种 , 产 加 销 一 体 化.它的宗旨是在速成的同时集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达到逐步增加 农民茶业生产意识,振 农村经济,活跃发 展茶叶市场经营机制的目的.这一工作由于 时间进行短,涉及面广,许多问题有待继续 研 究 解 决 。
篇九:关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探究[摘 要]如何界定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要进一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中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 事实证明这一概念具有一定的范畴和研究对象的弹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涵; 外延
关于“非遗” 的内涵, 国内学者白云驹认为,广义“非遗” 应该包括前人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全部口头、 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的东西多是人为的, 一般与人体相关, 广义的非物质遗产除了特定的口头文化(即口头遗产)
外, 还包括人的行为文化(或人体文化、 传人文化)。
狭义“非遗” 则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希望予以保护的范畴, 即:
口头传统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传统表演艺术; 民俗活动、 礼仪、 节庆;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传统手工艺技能; 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这个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 具备一定的概念和对象的弹性。
[1]“非遗”的外延实际上包含三个层次:
(1)
广义的与物质遗产、 遗址、 遗迹、文字典籍等对应的无形遗产、 口头遗产、 非物质遗产;(2)
狭义的以民间文学(口头遗产之重要主体和组成)、 民间文艺、 民俗文化、 传统表演艺术、 民间科技、 民间技艺、 民间知识、 民间工艺等为内容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3)
以狭义的“非遗” 之精华为主体, 以广义的但处于濒危的“非遗” 为补充, 此二者被列入代表作名录时分别以“代表性” 和“濒危性” 为界定标准。
[2]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1. 以人为依托的动态传承性。
任何传承都需要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 这个载体便是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作为传承者的人从主观上体认到相应的技艺, 通过主体的演化, 成为自身技能的一部分, 然后才谈得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
[3]到底就是传承人的濒危。
有没有传承人, 事实上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传统文化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历史的演进, 社会不断的变迁, 作为历史和社会的人, 其身上负载的文化因素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是一代一代地简
单重复, 而是在每个不同的时代吸取不同的时代因素, 在动态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地发展、 创新和消亡。
例如, 羌族释比文化的传承, 由于羌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 释比文化都靠口头传授, 如果现在还有释比能原汁原味地做法事等方式来传承释比文化, 那么, 羌族释比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 如果羌族释比传承人已经去世, 再无人能原汁原味地做一套释比法事等来发展释比文化, 那么, 我们就不能称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为作为一种动态传承, 它的生命已经终结。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受制于传承人主观倾向的文化遗产。
2. 附会与某一具体形式的表现形态。
在 2003 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 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盖范围, 大致界定在民间文学、 表演艺术、 传统工艺技术、传统节日、 传统仪式、 传统生产知识以及文化空间等几个方面。
从该分类中不难发现, 尽管人们通常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定义为“看不见,摸不着” 的传统文化事项。
“看得见、 摸得着” 的东西是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但是其认定的过程中, 却要依附于“看得见摸得着” 的传统表现形态上。
例如, 古琴不能被看着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依附于古琴的古琴艺术却能认定问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如, 我们中国人喜欢讲忠、孝等。忠和孝是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但忠、孝所表现的端午节、 花甲宴却可以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依附于某种“看得见, 摸得着” 的表现形态呈现出来。
3. 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文化工程。
纵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几十年来已开展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工作, 可以发现, 遍及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址、 遗迹、 建筑和自然景观, 都被收入囊中。
四大文明发祥地、 古希腊罗马等等在名录中地位显赫。
而那些历史非常悠久, 但长期处于原始状态, 后进状态的民族, 因为没有文字、国家等的高度发达, 遗址、 建筑物等相对简单, 其文化甚至以口头相传为主, 结果在名录上, 他们的踪影就难得一见。
难道他们就没有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吗? 当然不是, 既然“遗产” 是对历史的记录和认识, 那么仅从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来看, 无论民族的大小, 他们的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财富。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就是对这一类珍贵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是对濒危文化采取的一种记录、 保存、 评估、 拯
救、 起死回生、 继续自续、 人类共享的一项文化工程。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延
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延是“口头传统和表述,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 礼仪、 节庆活动;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传统手工艺等” 。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之后, 我国国务院于 2005 年 3 月颁布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重新做出了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 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 表演艺术、 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 实物、 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4]
1. 传承主体中国化。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的定义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群体、 团体、 个人” , 而在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中将传承主体转换为“各族人民” 。
可见, 在联合国官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文件中所使用的“群众、 团体、 个人” 这样的词语所表述的意思是相当的模糊, 它适合于人类的一个普遍性文本。
而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独特性的多民族的国家, 当然不能使用这样模糊的概念, 再加上我国历来是重视群众的力量, 因此, 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表述为“各族人民” , 这样更能体现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
2. 确认方式的延伸。《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将“非物质文化遗
产” 定义为:
被各群体、 团体、 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 表演、 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 实物、 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5]其确认的方式是群体、 团体、 个人“视为” , 即是一种主观的自我确认。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能不能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个人的一种认识素质。
如果个人的自我体认达不到一定的高度, 那么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无从谈起, 而且能不能被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是个人说了算, 必须要得到政府、 学界的专家等承认。
从这一点看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所提出来的评判标准, 在某种程度上是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造成很多的困难。
我国国务院根据我国国情, 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 各地区之间的经济、 文化发展不
平衡等情况,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中明确提出两个评判标准:
各族人民世代相承; 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这两个标准一方面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性, 另一方面更表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
3. 传承内容明确化。
如前所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把非物质
文化遗产界定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而在我国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为“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
也就是我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内容更具体化了, 因为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十分宽泛, 不容易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位, 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就相对狭窄些。
因此我国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括为六大方面:(1)
口头传统, 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
传统表演艺术;(3)
民族活动、 礼仪、 节庆;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
传统手工艺技能;(6)
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2]白云驹. 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J].民间文化论坛, 2004 年.
[3]牟延林, 谭宏,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M], 北京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4]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G]2005 年 3 月 26 日颁行。
[5] UNESCO.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 . 2003 年
基金项目 :本文是 1、《传播与本土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式道路的经验与困境研究》 四川省省级重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SA134), 2、《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开发研究》 院级重点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2013MYA01)。
篇十:关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4年第8期94视野 资 讯广州:第十届穗台校长论坛举行研讨文化教育传承与发展
第十届穗台校长论坛于7月24日至25日在广州举行。穗台两地130多名中小学校长、教育界专家、学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主题展开研讨。举办此次论坛,既是全球化背景下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求的一种诉求和需要,也是教育人的历史担当,理想的中小学校长要养成知人善任、分层负责和以身作则的素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曹天忠、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原秘书长杨春茂、台湾大叶大学教育专业发展研究所教授黄德祥、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王棣等分别作了主题发言。论坛现场举办了教育博览,来自台湾和广州的8所中小学设点展示各自的做法及成果。25日在广州广雅中学和天河区五山小学的分论坛上,参会的两地教育界人士分享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并就两地校际交流与合作进行深入探讨。(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年7月24日)河北衡水:百首童谣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
态声
音王立群:传统文化回归
内涵与外延应重新定义自去年以来,《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等多档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轮番登场,使传统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以一种更轻松的姿态走进人们的生活,也让更多人重拾对中华文化的热情。在社会转型时期,回归传统文化,有助于引导社会心态。传统文化不仅指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也包括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如果传统文化热仅仅停留在荧屏或教材上,这种回归是比较肤浅的。对于很多人来说,最远的距离就是从说到做,重要的是要知行合一,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应用。在新时代,主流价值观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紧密相关,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土壤正是当下的社会生活,只是它的内涵与外延需要重新定义,并不是所有传统文化都要传承。比如,在当下,强调贵贱尊卑的传统文化应当被摒弃,但尊老爱幼仍然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传统美德。(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7月17日)调
查93.5%受访者建议中小学必修突发事件应急知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241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3.6%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掌握的突发事件应急知识不够,93.5%的受访者建议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教育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公共安全知识储备是国民素养的一部分,但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都没有充分提供这方面的知识。调查揭示,受访者平时的突发事件应急知识来源依次为“电视(广播)”(71.9%)、“网络”(69.3%)、“宣传册”(44.0%)、“报刊杂志”(42.9%)、“学校教育”(29.1%)、“家人朋友”(28.9%)、“自救知识培训”(27.6%)等。总体而言,目前公众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来源比较零散。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依靠中小学的系统性教育。只有学生的安全教育抓好了,安全素养提升了,那整个国民的安全素养就都提升了,学生最需要补上这一课。(来源:《中国青年报》2014年7月15日)滏阳小学开展“百首童谣”传唱活动,通过组织学生们编童谣、唱童谣,评出优秀童谣100多首,并整理印制成《滏阳小荷》四册,发放到学生手中,童谣已经成为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学校的“童谣传唱志愿队”以娃娃电视台演播室为载体,利用校园闭路电视网络,通过表演童谣情景剧、举办童谣朗诵会、学唱新童谣等形式,向全校学生进行现场直播。一些学生家长说,学校每周向学生们留一次给家长背童谣的家庭作业,听着孩子们背的童谣,自己也很受教育。一时间,以童谣唱响核心价值观活动从滏阳小学向衡水全市掀起了热潮,多种形式的童谣传唱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传唱童谣活动是一份文化套餐,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活动,享受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来源:新华网 2014年7月9日)�+8+�++��—jia—8—12.indd
94 2014-8-19
22:43:06
推荐访问:关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外延 内涵 概念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个性有内涵微信昵称3篇2023-01-05
- 钢琴艺术的音乐文化内涵研究2023-09-23
- 一带一路是战略内涵_八大要求_提出意义13篇(完整)2023-11-17
- 从能量角度反思“功”概念的建立过程——兼谈初中相关概念的引入策略2023-09-23
- 2023年信托合同概念(16篇)2023-11-06
- 以概念为抓手,促考教成一体——从2023,年广东高考历史卷谈概念教学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