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3-02-26 19:0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1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④。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注释]①总角:代指**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殁:去世。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轼从旁窃观:_______

  ②始举进士:________

  ③既葬:____________

  ④读之至流涕:______

  2.下面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四人者,人杰也。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窃:偷偷的`,暗中

  ②举:考中

  ③既:已经

  ④涕:眼泪

  2.B

  3.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就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

  4.钦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

  (意对即可)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阅读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1)

——《老马识途》文言文阅读的答案3篇

《老马识途》文言文阅读的答案1

  老马识途(8分)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的意思。(4分)

  从桓公孤竹,以其愚心而圣人之智

  遂得道,不亦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23、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21、遂:于是;伐:攻打;师:学习,以…为师,向…学习;过:过错。

  22、春天去,冬天回,迷失了道路。

  23、要学会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或*常的经验,要加以应用等。

《老马识途》文言文阅读的答案2

  原文:

  管仲、隰朋(1)从于桓公而伐(2)孤竹(3),春往(4)而冬反(5),迷惑(6)失道(7)。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8)老马而随(9)之,遂(10)得(11)道。行(12)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13)山之阳(14),夏居山之阴(15),蚁壤一寸而仞有水(16)。”乃掘(17)地,遂得(18)水。

  以(19)管仲之圣(20)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21)师(22)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23)之智,不亦过(24)乎?

  注释:

  1.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2.伐:讨伐

  3.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现在的滦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4.往:出征

  5.反:通“返”,返回

  6.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9.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0.遂:终于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处于

  14.阳:山之南水之北

  15.阴:山之北水之南

  16.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7.掘:挖

  18.得:找到

  19.以:凭借

  20.圣:精明通达

  21.不难:不以.....为难

  22.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3.圣人:有智慧的人

  24.过:过错

  翻译: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成语启示

  分析评论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揭示道理

  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中心

  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2)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篇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1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②,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③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④。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①总角。它指**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②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③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④殁(mò):死。

  1.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3分)

  (1)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2)嘉祜二年,始举进士 (3)既葬,而墓碑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3.文中表达了苏轼对范仲淹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1)认为奇特(2)才(3)已经

  2.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3.英雄间的惺惺相惜;敬佩,也有不得见面的遗憾。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2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④。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注释]①总角:代指**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殁:去世。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轼从旁窃观:_______

  ②始举进士:________

  ③既葬:____________

  ④读之至流涕:______

  2.下面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四人者,人杰也。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窃:偷偷的,暗中

  ②举:考中

  ③既:已经

  ④涕:眼泪

  2.B

  3.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就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

  4.钦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

  (意对即可)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答案3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⑤,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2.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二处)

  吾 得 其 为 人 盖 十 有 五 年 而 不 一 见 其 面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鲁人石守道作/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小石潭记》)

  B.先生奇轼言/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魏学洢《核舟记》)

  C.则已私识之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既葬,而墓碑出/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童子何用知之?

  (2)此四人者,人杰也。

  15.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16.下列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垂髫、总角、加冠、豆蔻”四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为“大苏”。

  C.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二人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

  D.“嘉祜二年,始举进士”中的`“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殿试”的人;明清时期,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

  【答案】12.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13.D

  14.(1)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2)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15.钦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16.A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子“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的意思是:我知道他的为人,大概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以”分别为“拿,用”和“因为”;B.选项中的“奇”的意思分别为“认为……奇”和“余数”;C.选项中的“私”分别是“私自”和“偏爱”;D.选项中的“既”都是“已经”的意思。故选D。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童子(小孩子)、何(什么)、知(知道)”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此(这)、者……也(表判断)”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体味作者的情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从“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和“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可以看出,苏轼从小就对范仲淹钦佩和仰慕,为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而感到遗憾。据此理解作答。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的考查。在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有: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据此可知,A项的“‘垂髫、总角、加冠、豆蔻’四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A。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进入乡下的私塾学习,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的老师看。苏轼在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苏轼说:"(如果)他们是神仙,(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对苏轼说的话感到惊奇,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苏轼,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安葬之后,墓碑立好,苏轼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已经十五年了,却没有见到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3)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理解

苏轼私识范仲淹阅读理解1

  庆历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

  ①庆历:宋仁宋年号。

  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

  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

  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练习:

  1.解释:

  ①京师

  ②鲁

  ③私

  ④殁

  ⑤既

  ⑥涕

  ⑦盖

  ⑧有

  2.翻译:

  ①童子何用知之?;

  ②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③时虽未尽了。

  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我知道范公的为人;

  ②我见到范公的为人;

  ③我听说范仲淹的.人品;

  ④我了解范仲淹的为人。

  文化常识:“总角”及其他。

  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

  一、垂髫(tiáo)。它指三四岁到**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总角。它指**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

  三、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四、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五、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六、而立。指男子三十岁。

  七、不惑。指男子四十岁。

  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4)

——《书林纪事》文言文阅读3篇

《书林纪事》文言文阅读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2分)

  【甲】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书林纪事》

  【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书林纪事》

  8. 下列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胡∕不见∕我于王?

  B、日∕以十本∕为率。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今天∕下三分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执策而临之

  B. 或答人简札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 必再三易之不厌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薛谭乃谢求反 秦王长跪而谢曰

  10. 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 环而攻之而不胜 未穷青之技

  B.未尝苟且 未尝识书具

  C.万钟于我何加焉 饯行于郊衢

  D.扶苏以数谏故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征明和薛谭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2)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5)

——咏雪文言文阅读答案3篇

咏雪文言文阅读答案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

  ②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_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_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

  2.翻译。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出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种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不久,一会儿。②高兴的样子。③相比。④不如,比不上

  2.谢太傅寒雪日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讲解诗文。

  3.融洽、欢快、轻松等。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6)

——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答案

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答案1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 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称: 相称,符合

  B. 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气: 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C.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冠: 位居第一

  D. 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 增加

  7.下列“其”字的用法与“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指代内容相同的一项 (3分)

  A.称其气之小大 B.听其议论之宏辩

  C.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D.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9.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气”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养气”。(5分)

  答案:

  6.D (益:更加)

  7.答案:D. 自己(A.孟子 B.欧阳公 C.欧阳公)

  8.答案

  (1)(我)认为文章是“气”的表现,但是文章并非通过学习写作技艺就能写得好,而“气”经过自身的内在修养却能得到。

  (2)太尉如果认为可以教育好就请您屈尊指教我,这更是我的幸运了。

  9.答案:①“气”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综合气质。②“气”可以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扩大见识,③结交英雄豪杰,④拜见大家等方式加强修养得到。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7)

——文言文宋书臧质传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宋书臧质传阅读附答案1

  臧质,字含文,东莞莒人。父熹,字义和,习骑射,尝与人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质少好鹰犬,善蒱博意钱之戏。永初元年,为员外散骑侍郎。母忧去职。服阕,为江夏王义恭抚军。以轻薄无检,为太祖所知,徙为给事中。

  虏侵徐、豫,拓跋焘率大众数十万遂向彭城,质率万人北救。既败,质投盱眙。盱眙太守沈璞完为守战之备,质大喜,因共守。焘与质书,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①哉。二月二日,乃解围遁走。上嘉质功,封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明年,太祖又北伐,使质率所统见力向潼关,质顾恋嬖妾,弃营单马还城,散用台库见钱六七百万,为有司所纠,上不问也。

  元凶弑立,以质为丹阳尹,加征虏将军。后世祖即位,加质为散骑常侍,使持节如故。时世祖自揽威柄,而质以少主遇之,是事专行,多所求欲。台符屡加检诘,质渐猜惧,便有异图。

  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会义宣有憾于世祖。质因此密信说诱,陈朝廷得失。又谓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义宣时未受丞相,质子敦为黄门侍郎,奉诏敦劝,道经寻阳,质令敦具更譬说,并言世祖短长,义宣乃意定。驰报豫州刺史鲁爽,期孝建元年秋同举。爽失旨,即便起兵。遣人至京邑报弟瑜,瑜席卷奔叛。瑜弟弘为质府佐,世祖遣报质,质于是执台使,狼狈举兵。

  兵败无所归,乃入南湖逃窜,无食,摘莲啖之。追兵至,窘急,以荷覆头,自沈于水,出鼻。军主郑俱儿望见,射之中心,兵刃乱至,肠胃缠萦水草,队主裘应斩质首,传京都,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宋书臧质传》,有删改)

  【注】①桑乾:桑乾宫。

  10. 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质以少主遇之 遇:待遇

  B.质渐猜惧,便有异图 图:图谋,打算

  C.期孝建元年秋同举 期:约定

  D.自沈于水,出鼻 沈:沉入

  【解析】遇:对待。遇接了宾语之,所以应为动词。

  宋书·张畅传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宋书·颜竣传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宋书·谢景仁传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宋书·傅亮传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南史·宋书·羊玄保传 阅读附答案附翻译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母忧,指母亲去世。古代官员父母去世必须解官回家,为父母守孝,守孝期满才可回朝为官。

  B.寡人,谦称,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和朕一样是皇帝称自己的专有名词。

  C.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因古代*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弑,古时儒家尊卑思想意为以下犯上之意。如弑君弑父。此处指太子刘邵杀宋文帝,自立为帝。

  【解析】和朕一样是皇帝称自己的专有名词错,寡人不是皇帝的专有名词,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即指梁惠王。文中的寡人是臧质的自称。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臧质年轻时喜欢打猎,特别会赌博。曾经与人一起去打猎,遇到老虎突然冲出来,同来的人四散逃跑,他一箭就将老虎射死了。

  B.臧质为人轻佻放纵,因此被太祖降职处罚。辅佐世祖时,也专横独断,贪得无厌,多次被朝廷派人检查质问。

  C.臧质因击派北魏拓跋焘有功,受到太祖的褒奖,甚至因留恋姬妾,弃军回家,大肆挥霍府库钱财而被弹劾,太祖也没处罚他。

  D.多行不义必自毙,臧质自恃功高,藐视君主,私欲膨胀,最终唆使义宣造反,兵败被杀,脑袋被传到京师。

  【解析】曾经与人一起去打猎,遇到老虎突然冲出来,同来的人四散逃跑,他一箭就将老虎射死了。错,不是臧质,应是他的父亲臧熹。

  【答案】A

  1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哉。(5分)

  (2)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5分)

  【解析】(1)师:军队。尔:你。生:活着。全:保全。省略句,让你活着回去。(2)以:因为。凡:*凡,*庸。暗:与*同义,*庸。制勒:控制,挟制。推奉:推举侍奉。

  【答案】(1)还未等到那时,你竟然自动上门送死,怎么能让你活着跑回去,在你的桑乾宫喝酒吃肉呢。(师尔生全,省略句令(尔)生全各 1 分)

  (2)因为刘义宣能力*庸,容易挟制,想表面上推戴他,暗中则自己掌权。(以凡暗制勒推奉各 1 分)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扩展8)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答案1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_百度作业帮

  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曰 而或长烟一空 B、以子之矛 父以足受

  C、陷子之盾 吾欲之南海 D、不可同世而立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

推荐访问:文言文 苏轼 答案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阅读答案1 苏轼私识范仲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苏轼私识范仲淹词解 苏轼私识范仲淹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情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