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大道之行也》语文教学反思3篇

发布时间:2023-02-22 13:30:11 来源:网友投稿

《大道之行也》的语文教学反思1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大道之行也》语文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大道之行也》语文教学反思3篇

《大道之行也》的语文教学反思1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大道之行也》的语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大道之行也》的语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5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

  教学《大道之行也》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方面反思我“教什么”,另一个方面反思我“怎么教”。

  一、反思我“教什么”。

  专家张学君在《语文教学备课指南》中说“三维目标的重新设定,主要解决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大道之行也》的教学设计中,我明确的三维目标就是我要教的内容。下面先对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情况进行反思。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有如下两点:

  1. 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意。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2. 了解我国古代圣人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构想,明白“大同社会”的特征。理解课文“天下为公”的主旨,并能把其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对第“1”点,学生预习时基本完成,教学中很快纠正了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这篇课文较短,学生容易记诵。可每一组中都有一至两个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较惰性,对字词的理解不准确,背诵也没有完成。如“选贤与能”中的“与”,不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成“yǔ”了。课文下面注解是这样的:与,通“举”,推举,选举。根据通假字的读音规则,“与”应读“举(jǔ)”的音;又如“矜、寡、孤、独、废疾者”中的“矜”字,读成“jīn”了。课文下面也有注释:矜,通“鳏”,故读作“guān”,等等。对这部分学生,将在课余安排时间进行辅导,由小组长督促,科代表把辅导情况向老师汇报。

  对第“2”点,之前学习了古文《桃花源记》,学生对战乱时期人们的追求已经有一定理解,都明白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想表达对“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闲适生活的向往,以此来表现对战乱生活怨愤。学生有这方面思想作为基础后,了解春秋时连连战乱,各诸侯国积极寻求救国方略,都希望把自己国家建设为最理想社会这一主题思想的理解就容易多了,也就明白了孔子的“大道”思想产生的原因。因此,对于“大同社会”的特征(“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适当点拨就理清了思路。

  对于“天下为公”这一主旨的理解,则是教学的难点。部分学生觉得“大同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说,人们的“为我”意识强烈,要实现“为公”真有些痴人说梦。在这一点上,经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即从低级向高级迈进。如: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帮助学生理解“天下为公”就是“大同社会”的特征,相似于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即*社会。学生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后,结合历史知识,对实现大同社会的希望值增高了。接着又把实现这一理想的漫长过程向学生分析,使他们用客观眼光理解大同社会时“天下为公”的状态。帮助学生达成这一目标时,难度大。因为涉及历史、政治等方面知识,学生历史、政治知识学得不系统,即便我花了很大功夫,仍有少部分学生处于迷茫状态,这点,只有课余找时间进行输导。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如下两点:

  1.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懂得自身学习对自己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

  对以上第“1”点目标,组织学生复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已经明了。返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学生同样理解了。他们对我国古代先贤能够树立这样的理想而感到骄傲。

  在这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完成第“2”点目标:有理想,有追求,有奋斗,生活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鼓励学生要像古代先贤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人生指向明确,生活才会有意义。学生踊跃说说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师对他们的目标进行定位,并点明,只要每个同学能按自己拟定的目标,实实在在去努力,愿望就有可能实现。世世代代这样努力下去,大同社会的蓝图就不会遥远了。学生对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二、反思我“怎么教”

  赵宇宏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三点反思》中说:“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对话的关系,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教学。”怎么对话呢?“怎么教”呢?我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了如下三点目标:

  1. 联系《桃花源记》引出“大同”特征,把学生引入课文。

  2. 联系学生预习情况,让其展示自己对课文中喜欢的字句的理解,引出关键句子,并让学生板书出来。加深对关键句子的印象,由关键句子展开,提炼出大同社会特征的句子,板书出来。从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引导学生熟读,加强实记。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样社会的理解和看法,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形态的"描绘,解读“大同”社会的可能性,鼓励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利用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导入教学。桃花源的出现和陶渊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已经熟悉,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这样引入教学,学生情绪高昂,人人都有发话点,课堂气氛热烈。他们明白陶渊明为什么构想出桃花源这样一个形态的社会。当我说:这样的社会特点还有些美中不足时,他们好奇,沉思起来。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比“桃花源记”中的社会还要完美的另一个社会——即“大同社会”。学生就带着这一问题进入了《大道之行也》的学习过程中。这一方法的应用是成功的。

  我接着让他们找出《大道之行也》中描绘社会状况的句子,他们就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讲信修睦”说了大同社会里人们都和睦相处,有的说“壮有所用”是说大同社会里青壮年人人就事干,有的说“外户而不闭”讲大同社会里不用安装防盗门,有的又说“货恶其弃于地”指出大同社会里没有铺张浪费的恶习,有的还说“幼有所长”告诉人们大同社会里孩子都能入学,“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出大同社会状态下社会福利事业办得做得好。

  我再让他们把这样的社会跟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进行比较,找找这二者的异同。这时有的学生找不出了,遇到了困难。我再进行输导,要求学生把两个理想社会涉及的范围,人们的生活水*比较一下。他们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完全释然了。终于明白: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虽然安宁*和,却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只是局部的安宁而已。而孔子的理想社会则是整个社会安宁*和,没有战乱。这一过程的教学,也取得了成功。就是对第三点,颇费了一番功夫。要让学生明白大同社会与我们所处现实的关系,明白自己的理想与大同社会的关系,并非易事。这一点,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更是这篇课文的教学亮点。点画不好这一点,这篇课文的教学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一反思也使我明白,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或是一堂好课,离不开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亮点的闪现。离开了这几点,课也就*淡无奇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着力寻找到课堂的突破口,挖掘教学亮点,使每一堂课能*淡中见珍奇。

  以上,就是我对《大道之行也》的教学反思。这一反思,让我明白,要教好一篇课文,不仅要明白“教什么”,还要会“怎么教”,有明确的目标,有清晰的思路,教学才会行云流水,学生才会从知识的获得中提升能力和飞跃情感。有教师广阔的教学思路,才会有学生放达的学习天空。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它阐明了儒家理想中得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盛世,所以有了这番言论。

  由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这一社会现实下,陶渊明才塑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的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的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无论是“大同社会”,还是世外桃源,都只是南柯一梦,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在**的领导下,过去的美好愿望与设想都成了现实。我们美丽的乡村,现代化的城市,就是世外桃源,就是人间仙境。我们的孩子上学免除了包括书费在内的一切费用;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都有国家的相应的政策来照管;我们生病住院有基础医疗保险;我们老了有社会统筹;我们中的贫困者有生活最低保障金的供给;------这样的社会不是“大同社会”,那还上哪里找“大同社会”呢?

  一篇文言文的教学,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认识到文本的现实意义,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的再现吗?哦!原来很多文章都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3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分析导引的时间少了,就要求我们的语言要更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或者更注意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激励性。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若仅是归纳和复述式的,这样的点评自然软弱无力,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以后在上《大道之行也》,应进一步创新教学,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要提高自己点评的功力,让点评起到事半功倍,抛砖引玉的效果。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4

  《大道之行也》是新课程实施后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新增的一篇古文,文章短小易懂,用10分钟帮助学生明确字音、句读及至顺畅诵读问题不大,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与《桃花源记》的对比教学上,通过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这篇文章的伟大意义。这篇课文我已讲授过两届了,自感教学效果还不错。

  今年依然按照这个思路讲课时,却发现本届学生毫无兴趣,在我满怀激情引导学生憧憬“大同社会”的美好未来时,甚至个别学生还在下面嗤嗤偷笑。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却不得其解,便找来几个学生诚恳讨教,有学生尖锐地反问:老师你说那个“大同社会”不是很不现实的吗?陶渊明自己也说世外桃源子虚乌有,那么这个大同社会又怎能实现?我们不知道学这么个老古董有什么用!

  学生的诘问让我目瞪口呆,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再是白纸般的思想单纯的顽童稚子,这些九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学生有思想有个性,他们不再轻易接受任何一种说教,而是有所思考又有所怀疑,敢于反叛也敢于创新。教师承担着为民族未来培养人才的重任,育人更应重在育心(灵魂)、育情(情感),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真正以生为本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近学生的内心,这样前提下的课堂教学才会为学生所接受,才会取得成效。

  我重新修正了《大道之行也》的学生探究环节的设计,第二天,在热情赞扬了部分学生的背诵后,抛出了几个问题:

  1、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的哪些目标?

  2、我们现在还超越了哪些方面?(如保护环境、和自然和谐相处)

  3、你认为这个“大同社会”今后有可能实现吗?

  在学生就以上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时,老师并没有冷眼旁观,而是加入了一方热情地参与其间。激辩最后没有输赢,但学生在激辩中激活了思维锻炼了能力,而且让他们对老师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是亲切随和*等参与的教态产生了认同。教育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因为它面对的是一届又一届生动活泼生性各异的青少年,教师只有不断地深入研究和反思才会与时俱进,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5

  1、《大道之行也》重在学生朗读背诵,读还不够,但在第二节课有一定的改进,而且让男女生交叉读课文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古文一定要提倡多读,而且要不同形式的读。

  2、如果按照公开课的标准来说,还缺少导入环节,哪怕是简单的几句话都是需要的,不可因为之前让学生预习就理所当然的省去导入。

  3、《礼记》中的名句可以先让学生说,然后教师再补充,说不定学生能说出一些不是你所补充的名句,同时也让学生有个思考的过程。

  4、文言文疏通字词义的时候,最好让字词句的翻译一句一句的出,特别是对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更应如此,一层一层的翻译太快,学生不会重视不会记笔记。而且一字一字的出会让学生清楚明了文言字词的重点在哪里。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有说打点或画圈,但是也应该让学生在视觉上加深印象。同时一句一句翻译,是有助于学生翻译的,因为中高考中的翻译题也是一句一句翻译的。字词句的落实要稳,要规范,要慢。

  5、文言文的翻译要深入浅出,联系生活实际,范围广,开拓学生思路。

  6、易错字需要教师提醒,但是最好不要板书出错字,会给学生造成错觉,对字的认识模棱两可。教师可以强调容易错在哪。

  7、板书设计需要多注意,就算课件做得再翔实,板书还是少不了,最基本也要把文章中心句或是文章结构写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因为课件内容详细就忽略了板书。学生并不全会课下再看课件复习巩固,但是教师板书,学生就会认识到这个内容比较重要,所以会跟着教师再写一遍或是画下关键词句,加深印象与理解。

  8、课堂用语的衔接要注意多积累多学习,有的环节衔接突兀生硬,所以教师课堂用语需要斟酌。


《大道之行也》的语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大道之行也》课程教学反思3篇

《大道之行也》课程教学反思1

  前几天上了一篇新课《大道之行也》,这是一篇出自《礼记》的文言文,对于古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较远,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陌生难懂,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成为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先从导入入手,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引出古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从而导出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另一个描述,即“大同社会”,顺利开展本篇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比较设疑的方法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首战告捷,接下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记得有位语文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的确如此,现在的教学工作功利性太强,导致教师和学生阅读文章时总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没能仔细品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大意,表现手法等等,作为一个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要体会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须是读,不论是范读,自由读还是齐读,分角色读,都一定要让学生开口,参与其中。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首先由我范读,学生听读,同时标出难懂难写的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其次,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检查其听读的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情况,之后请2-3位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听力,找错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最后由我总结,全班再次齐读。“读”只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文本,“怎么读”就是一个重点了,在反复朗读的前提下,我进而对学生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如读出文章中提顿、分列、肯定的语气,由我示范,全班再次齐读,这样一来,“读”与“读”之中,境界大不相同。由于本文在内容上简短而又明了,没有多少难懂晦涩的字词,因此,通过不同方式反复的朗读,学生基本上能够感知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

  接下来的任务是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交给学生分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在我的点拨下,由他们共同探讨完成这一板块,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最后的环节是课文分析,合作探究。针对文章内容,我提了三个主要问题,并且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当然,在反复朗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也能够较快、较准地回答这些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眼看下课在即,我给学生留下一道思考题,“本文描绘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共通的地方呢?”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比较阅读的习惯和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三分钟,我让全班再次齐读课文,并且尝试当堂背诵,班上学生的基础较好,大部分能当堂背诵下来。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利的,各个环节也能衔接,学生们大多愿意积极配合,这给予我无限的鼓励和信心。本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分列、提顿、肯定语气这一环节上,由于我没能把握好这些朗读技巧,在示范读的过程中感情不够,从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没能具体读出不同的朗读语气。在组织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导致任务指派不明,有些学生不知具体该做哪些事情,另外,对学生的鼓励不够,使得*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依然三缄其口,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学习

《大道之行也》课程教学反思2

  反观这节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抑扬顿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自己的情感吸引学生。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教学重点、难点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法的选择,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以及探究归纳法,把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是学生饱尝了语文课堂的乐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得当,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影音课件,图文并茂,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性,有丰富了课堂内容,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整个一堂课显得松弛有度,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在探讨问题的时候,我虽然适时地给予了点评和鼓励,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的点评基本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归纳和复述式的。相对学生发言的精彩,我的点评显得软弱无力,反思一下,这样的点评,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2、在诵读的时间上略显不够,导致当堂成诵有些不够完善,原因是课前没有认真指导好学生预习,没能让学生在课前对预习情况进行分组检查或自查,对学生自觉性估计过高,致使少部分学生没能把课文熟练地背诵下来。总之,《大道之行也》本来是一篇比较枯燥难懂的文章,在我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虽然还有些缺憾,但我相信,在以后教学中,我一定会弥补本次教学上的不足,进一步创新教学,博众家之所长,尽量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道之行也》课程教学反思3

  教学《大道之行也》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方面反思我“教什么”,另一个方面反思我“怎么教”。

  一、反思我“教什么”。

  专家张学君在《语文教学备课指南》中说“三维目标的重新设定,主要解决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大道之行也》的教学设计中,我明确的三维目标就是我要教的内容。下面先对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情况进行反思。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有如下两点:

  1.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意。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2.了解我国古代圣人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构想,明白“大同社会”的特征。理解课文“天下为公”的主旨,并能把其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对第“1”点,学生预习时基本完成,教学中很快纠正了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这篇课文较短,学生容易记诵。可每一组中都有一至两个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较惰性,对字词的理解不准确,背诵也没有完成。如“选贤与能”中的“与”,不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成“yǔ”了。课文下面注解是这样的:与,通“举”,推举,选举。根据通假字的读音规则,“与”应读“举(jǔ)”的音;又如“矜、寡、孤、独、废疾者”中的“矜”字,读成“jīn”了。课文下面也有注释:矜,通“鳏”,故读作“guān”,等等。对这部分学生,将在课余安排时间进行辅导,由小组长督促,科代表把辅导情况向老师汇报。

  对第“2”点,之前学习了古文《桃花源记》,学生对战乱时期人们的追求已经有一定理解,都明白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想表达对“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闲适生活的向往,以此来表现对战乱生活怨愤。学生有这方面思想作为基础后,了解春秋时连连战乱,各诸侯国积极寻求救国方略,都希望把自己国家建设为最理想社会这一主题思想的理解就容易多了,也就明白了孔子的“大道”思想产生的原因。因此,对于“大同社会”的特征(“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适当点拨就理清了思路。

  对于“天下为公”这一主旨的理解,则是教学的难点。部分学生觉得“大同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说,人们的“为我”意识强烈,要实现“为公”真有些痴人说梦。在这一点上,经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即从低级向高级迈进。如: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帮助学生理解“天下为公”就是“大同社会”的特征,相似于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即*社会。学生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后,结合历史知识,对实现大同社会的希望值增高了。接着又把实现这一理想的漫长过程向学生分析,使他们用客观眼光理解大同社会时“天下为公”的状态。帮助学生达成这一目标时,难度大。因为涉及历史、政治等方面知识,学生历史、政治知识学得不系统,即便我花了很大功夫,仍有少部分学生处于迷茫状态,这点,只有课余找时间进行输导。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如下两点: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懂得自身学习对自己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

  对以上第“1”点目标,组织学生复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已经明了。返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学生同样理解了。他们对我国古代先贤能够树立这样的理想而感到骄傲。

  在这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完成第“2”点目标:有理想,有追求,有奋斗,生活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鼓励学生要像古代先贤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人生指向明确,生活才会有意义。学生踊跃说说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师对他们的"目标进行定位,并点明,只要每个同学能按自己拟定的目标,实实在在去努力,愿望就有可能实现。世世代代这样努力下去,大同社会的蓝图就不会遥远了。学生对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二、反思我“怎么教”

  赵宇宏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三点反思》中说:“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对话的关系,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教学。”怎么对话呢?“怎么教”呢?我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了如下三点目标:

  1.联系《桃花源记》引出“大同”特征,把学生引入课文。

  2.联系学生预习情况,让其展示自己对课文中喜欢的字句的理解,引出关键句子,并让学生板书出来。加深对关键句子的印象,由关键句子展开,提炼出大同社会特征的句子,板书出来。从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引导学生熟读,加强实记。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样社会的理解和看法,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形态的描绘,解读“大同”社会的可能性,鼓励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利用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导入教学。桃花源的出现和陶渊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已经熟悉,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这样引入教学,学生情绪高昂,人人都有发话点,课堂气氛热烈。他们明白陶渊明为什么构想出桃花源这样一个形态的社会。当我说:这样的社会特点还有些美中不足时,他们好奇,沉思起来。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比“桃花源记”中的社会还要完美的另一个社会——即“大同社会”。学生就带着这一问题进入了《大道之行也》的学习过程中。这一方法的应用是成功的。

  我接着让他们找出《大道之行也》中描绘社会状况的句子,他们就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讲信修睦”说了大同社会里人们都和睦相处,有的说“壮有所用”是说大同社会里青壮年人人就事干,有的说“外户而不闭”讲大同社会里不用安装防盗门,有的又说“货恶其弃于地”指出大同社会里没有铺张浪费的恶习,有的还说“幼有所长”告诉人们大同社会里孩子都能入学,“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出大同社会状态下社会福利事业办得做得好。

  我再让他们把这样的社会跟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进行比较,找找这二者的异同。这时有的学生找不出了,遇到了困难。我再进行输导,要求学生把两个理想社会涉及的范围,人们的生活水*比较一下。他们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完全释然了。终于明白: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虽然安宁*和,却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只是局部的安宁而已。而孔子的理想社会则是整个社会安宁*和,没有战乱。这一过程的教学,也取得了成功。就是对第三点,颇费了一番功夫。要让学生明白大同社会与我们所处现实的关系,明白自己的理想与大同社会的关系,并非易事。这一点,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更是这篇课文的教学亮点。点画不好这一点,这篇课文的教学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一反思也使我明白,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或是一堂好课,离不开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亮点的闪现。离开了这几点,课也就*淡无奇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着力寻找到课堂的突破口,挖掘教学亮点,使每一堂课能*淡中见珍奇。

  以上,就是我对《大道之行也》的教学反思。这一反思,让我明白,要教好一篇课文,不仅要明白“教什么”,还要会“怎么教”,有明确的目标,有清晰的思路,教学才会行云流水,学生才会从知识的获得中提升能力和飞跃情感。有教师广阔的教学思路,才会有学生放达的学习天空。


《大道之行也》的语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

  虽然说当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老师,但是其实自己还是会有很多的不足,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这篇是我《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跟大家分享下。

  我给学生们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大道之行也》。对于古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较远,不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都会觉得陌生难懂,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成为我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我先从导入入手,通过让学生回忆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记》中的一个成语——“世外桃源”引出古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从而导出古人对理想社会的另一个描述,即“大同社会”,顺利开展本篇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比较设疑的方法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首战告捷,接下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记得有位语文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的确如此,现在的教学工作功利性太强,导致教师和学生阅读文章时总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没能仔细品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大意,表现手法等等,作为一个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要体会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须是读,不论是范读,自由读还是齐读,分角色读,都一定要让学生开口,参与其中。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上,首先由我范读,学生听读,同时标出难懂难写的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其次,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检查其听读的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听课情况,之后请2-3位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听力,找错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最后由我总结,全班再次齐读。“读”只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要进一步深入文本,“怎么读”就是一个重点了,在反复朗读的前提下,我进而对学生的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如读出文章中提顿、分列、肯定的语气,由我示范,全班再次齐读,这样一来,“读”与“读”之中,境界大不相同。由于本文在内容上简短而又明了,没有多少难懂晦涩的字词,因此,通过不同方式反复的朗读,学生基本上能够感知文章大意,为下一步的学习夯实基础。

  接下来的任务是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交给学生分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们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在我的点拨下,由他们共同探讨完成这一板块,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最后的环节是课文分析,合作探究。针对文章内容,我提了三个主要问题,并且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当然,在反复朗读和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学生也能够较快、较准地回答这些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眼看下课在即,我给学生留下一道思考题,“本文描绘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没有共通的地方呢?”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比较阅读的习惯和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三分钟,我让全班再次齐读课文,并且尝试当堂背诵,班上学生的基础较好,大部分能当堂背诵下来。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比较顺利的,各个环节也能衔接,学生们大多愿意积极配合,这给予我无限的鼓励和信心。本堂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分列、提顿、肯定语气这一环节上,由于我没能把握好这些朗读技巧,在示范读的过程中感情不够,从而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没能具体读出不同的朗读语气。在组织学生自主疏通文意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导致任务指派不明,有些学生不知具体该做哪些事情,另外,对学生的鼓励不够,使得*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依然三缄其口,这些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学习。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2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今天我在八年级15班学习了这篇文言文,现反思如下:

  对本课的学习我根据班级的学情和本文的特点,我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2、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他是从哪些方面阐述;3、树立乐于奉献、诚实守信、与人和睦相处等观念。根据这些目标我设计了整体感知、探究讨论、拓展延伸三个环节。

  一、整体感知部分:

  1、我注重学生的反复读,各种形式的读用时大约12分钟,但是安排太集中,就好像为了读而读,诵读和课文的理解学习分离开了,那读的目的和效果就没有了,首先从时间上就影响了探究讨论环节的深入开展。应该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上时时有诵读声,并基本达到当堂成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而且对诵读也应作具体指导,让学生会读、爱读。

  2、疏通文意部分,我发现经过初一一年的训练,学生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本文句子的翻译,课下注释基本上都有,教师不必把疏通文言文文意、翻译字句想的太难,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究性学习,借助注释自主对译,提倡合作式学习。汇报交流时,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人翻译,以开火车的方式顺了一遍。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掌握并不好,就是照着课下注释念翻译,而且还有一点吞吞吐吐,明显感觉就不太理解。对于重点、难点,教师也应讲解透彻,并帮助学生养成积累重点字词的习惯。正是由于翻译这一环节落实得不扎实,导致在研读课文时,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深,从而对文章主旨体会不透。对于班里的学生,可采用学生一边翻译,老师一边做好相应的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板书这一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对文中的重要文言字词可以有一个直观认识,同时也对这些要点作了笔记归纳。

  3、当堂检测重点字词部分,检测并未让学生合上书本,即使他们回答对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掌握了,记住了。感觉太浮。

  二、研究探讨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完成。围绕“大同”社会的特征一共提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2、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分出课文层次,学生很快可以找到。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基本特征)这是本文的重点,却只用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形式上的小组合作讨论之后,我快速地、不停地叫学生起来回答,只是急着从他们的回答中去筛选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从而缺少了对学生的引导,老师的“引”的作用没发挥出来。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缺少针对性和艺术性,就用简单的“不对”“错了”“嗯~~~很好”等语言来点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老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研究探讨这个过程基本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欠缺了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拓展延伸部分:

  还剩下大约五分钟的时候,这节课匆匆忙忙进入了尾声。这个部分我设置了两道题:1、本文与《桃花源记》有相似的地方,你能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吗?这道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巩固。我当时很着急,没有给学生回顾《桃花源记》的时间,也没有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出示题目之后让他们谁会,谁就回答。有些反应稍慢的同学根本来不及思考,这道题就又过去了。这种拓展是不够细致的,只是句子的比较,缺少了对两篇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写作手法的比较学习,效率不高。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又设置了第2个拓展延伸,结合你自己现在的实际,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学生说了相互帮助,宽容无私,诚实守信。本来以为这会是本节课的高潮,但学生发言的兴头还未兴起,本节课就在欢快的铃声中草草结束了。

  整堂课,学生都跟着我的思路着急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很累却只是流于形式,收获甚微。一堂课结束了,我的心情真的挺沉重的,这堂课暴露出的问题都值得我去深思。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3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生活阅历少,特别对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际儒家经典著作知道得很少。在学习和理解这篇文章时,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给学生讲背景,再联系桃花源,让学生加深课文的理解。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4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它阐明了儒家理想中得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盛世,所以有了这番言论。

  由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这一社会现实下,陶渊明才塑造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的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的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无论是“大同社会”,还是世外桃源,都只是南柯一梦,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在**的领导下,过去的美好愿望与设想都成了现实。我们美丽的乡村,现代化的城市,就是世外桃源,就是人间仙境。我们的孩子上学免除了包括书费在内的一切费用;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都有国家的相应的政策来照管;我们生病住院有基础医疗保险;我们老了有社会统筹;我们中的贫困者有生活最低保障金的供给;------这样的社会不是“大同社会”,那还上哪里找“大同社会”呢?

  一篇文言文的教学,让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认识到文本的现实意义,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的再现吗?哦!原来很多文章都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5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小而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诵读全文。然后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三是让学生畅谈自己对“大同”社会的理解。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部分学生仍没有达到当堂成诵的目标;很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尚未真正领悟课文精髓。就这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文言文引入现实生活,把它们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一些新的内涵。

  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6

  1、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普遍喜欢大同社会,因此能够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

  2、教学重点难点能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很好的解决。

  3、板书设计比较特别,而又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4、教学图片生动直观,引起学生联系课文探讨图片的兴趣。

  5、导入不够简洁明白。

  6、所用的图片与课文的契合性不大,有点勉强。

  7、直接进入教学重点,利的是开门见山,弊的是仅仅依靠学生预习所得来展开课文,学生学习起来有点吃力。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7

  1、《大道之行也》重在学生朗读背诵,读还不够,但在第二节课有一定的改进,而且让男女生交叉读课文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古文一定要提倡多读,而且要不同形式的读。

  2、如果按照公开课的标准来说,还缺少导入环节,哪怕是简单的几句话都是需要的,不可因为之前让学生预习就理所当然的省去导入。

  3、《礼记》中的名句可以先让学生说,然后教师再补充,说不定学生能说出一些不是你所补充的名句,同时也让学生有个思考的过程。

  4、文言文疏通字词义的时候,最好让字词句的翻译一句一句的出,特别是对基础比较薄弱的班级更应如此,一层一层的翻译太快,学生不会重视不会记笔记。而且一字一字的出会让学生清楚明了文言字词的重点在哪里。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有说打点或画圈,但是也应该让学生在视觉上加深印象。同时一句一句翻译,是有助于学生翻译的,因为中高考中的翻译题也是一句一句翻译的。字词句的落实要稳,要规范,要慢。

  5、文言文的翻译要深入浅出,联系生活实际,范围广,开拓学生思路。

  6、易错字需要教师提醒,但是最好不要板书出错字,会给学生造成错觉,对字的认识模棱两可。教师可以强调容易错在哪。

  7、板书设计需要多注意,就算课件做得再翔实,板书还是少不了,最基本也要把文章中心句或是文章结构写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因为课件内容详细就忽略了板书。学生并不全会课下再看课件复习巩固,但是教师板书,学生就会认识到这个内容比较重要,所以会跟着教师再写一遍或是画下关键词句,加深印象与理解。

  8、课堂用语的衔接要注意多积累多学习,有的环节衔接突兀生硬,所以教师课堂用语需要斟酌。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8

  首先,这堂课的目标已达成。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其次,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点评力量绵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时苦练。

  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9

  《大道之行也》是新课程实施后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新增的一篇古文,文章短小易懂,用10分钟帮助学生明确字音、句读及至顺畅诵读问题不大,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与《桃花源记》的对比教学上,通过点拨引导启发学生探究这篇文章的伟大意义。这篇课文我已讲授过两届了,自感教学效果还不错。

  今年依然按照这个思路讲课时,却发现本届学生毫无兴趣,在我满怀激情引导学生憧憬“大同社会”的美好未来时,甚至个别学生还在下面嗤嗤偷笑。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却不得其解,便找来几个学生诚恳讨教,有学生尖锐地反问:老师你说那个“大同社会”不是很不现实的吗?陶渊明自己也说世外桃源子虚乌有,那么这个大同社会又怎能实现?我们不知道学这么个老古董有什么用!

  学生的诘问让我目瞪口呆,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再是白纸般的思想单纯的顽童稚子,这些九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学生有思想有个性,他们不再轻易接受任何一种说教,而是有所思考又有所怀疑,敢于反叛也敢于创新。教师承担着为民族未来培养人才的重任,育人更应重在育心(灵魂)、育情(情感),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真正以生为本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近学生的内心,这样前提下的课堂教学才会为学生所接受,才会取得成效。

  我重新修正了《大道之行也》的学生探究环节的设计,第二天,在热情赞扬了部分学生的背诵后,抛出了几个问题:

  1、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孔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的哪些目标?

  2、我们现在还超越了哪些方面?(如保护环境、和自然和谐相处)

  3、你认为这个“大同社会”今后有可能实现吗?

  在学生就以上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时,老师并没有冷眼旁观,而是加入了一方热情地参与其间。激辩最后没有输赢,但学生在激辩中激活了思维锻炼了能力,而且让他们对老师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是亲切随和*等参与的教态产生了认同。教育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因为它面对的是一届又一届生动活泼生性各异的青少年,教师只有不断地深入研究和反思才会与时俱进,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0

  教学《大道之行也》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方面反思我“教什么”,另一个方面反思我“怎么教”。

  一、反思我“教什么”。

  专家张学君在《语文教学备课指南》中说“三维目标的重新设定,主要解决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大道之行也》的教学设计中,我明确的三维目标就是我要教的内容。下面先对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情况进行反思。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确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有如下两点:

  1. 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意。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2. 了解我国古代圣人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构想,明白“大同社会”的特征。理解课文“天下为公”的主旨,并能把其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对第“1”点,学生预习时基本完成,教学中很快纠正了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这篇课文较短,学生容易记诵。可每一组中都有一至两个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较惰性,对字词的理解不准确,背诵也没有完成。如“选贤与能”中的“与”,不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成“yǔ”了。课文下面注解是这样的:与,通“举”,推举,选举。根据通假字的读音规则,“与”应读“举(jǔ)”的音;又如“矜、寡、孤、独、废疾者”中的“矜”字,读成“jīn”了。课文下面也有注释:矜,通“鳏”,故读作“guān”,等等。对这部分学生,将在课余安排时间进行辅导,由小组长督促,科代表把辅导情况向老师汇报。

  对第“2”点,之前学习了古文《桃花源记》,学生对战乱时期人们的追求已经有一定理解,都明白陶渊明写作《桃花源记》是想表达对“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闲适生活的向往,以此来表现对战乱生活怨愤。学生有这方面思想作为基础后,了解春秋时连连战乱,各诸侯国积极寻求救国方略,都希望把自己国家建设为最理想社会这一主题思想的理解就容易多了,也就明白了孔子的“大道”思想产生的原因。因此,对于“大同社会”的特征(“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适当点拨就理清了思路。

  对于“天下为公”这一主旨的理解,则是教学的难点。部分学生觉得“大同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说,人们的“为我”意识强烈,要实现“为公”真有些痴人说梦。在这一点上,经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即从低级向高级迈进。如: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帮助学生理解“天下为公”就是“大同社会”的特征,相似于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即*社会。学生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后,结合历史知识,对实现大同社会的希望值增高了。接着又把实现这一理想的漫长过程向学生分析,使他们用客观眼光理解大同社会时“天下为公”的状态。帮助学生达成这一目标时,难度大。因为涉及历史、政治等方面知识,学生历史、政治知识学得不系统,即便我花了很大功夫,仍有少部分学生处于迷茫状态,这点,只有课余找时间进行输导。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如下两点:

  1.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懂得自身学习对自己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

  对以上第“1”点目标,组织学生复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已经明了。返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学生同样理解了。他们对我国古代先贤能够树立这样的理想而感到骄傲。

  在这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完成第“2”点目标:有理想,有追求,有奋斗,生活才会发展,社会才会进步。鼓励学生要像古代先贤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人生指向明确,生活才会有意义。学生踊跃说说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师对他们的目标进行定位,并点明,只要每个同学能按自己拟定的目标,实实在在去努力,愿望就有可能实现。世世代代这样努力下去,大同社会的蓝图就不会遥远了。学生对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二、反思我“怎么教”

  赵宇宏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三点反思》中说:“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对话的关系,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教学。”怎么对话呢?“怎么教”呢?我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了如下三点目标:

  1. 联系《桃花源记》引出“大同”特征,把学生引入课文。

  2. 联系学生预习情况,让其展示自己对课文中喜欢的字句的理解,引出关键句子,并让学生板书出来。加深对关键句子的印象,由关键句子展开,提炼出大同社会特征的句子,板书出来。从而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引导学生熟读,加强实记。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样社会的理解和看法,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形态的描绘,解读“大同”社会的可能性,鼓励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利用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导入教学。桃花源的出现和陶渊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已经熟悉,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这样引入教学,学生情绪高昂,人人都有发话点,课堂气氛热烈。他们明白陶渊明为什么构想出桃花源这样一个形态的社会。当我说:这样的社会特点还有些美中不足时,他们好奇,沉思起来。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比“桃花源记”中的社会还要完美的另一个社会——即“大同社会”。学生就带着这一问题进入了《大道之行也》的学习过程中。这一方法的应用是成功的。

  我接着让他们找出《大道之行也》中描绘社会状况的句子,他们就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讲信修睦”说了大同社会里人们都和睦相处,有的说“壮有所用”是说大同社会里青壮年人人就事干,有的说“外户而不闭”讲大同社会里不用安装防盗门,有的又说“货恶其弃于地”指出大同社会里没有铺张浪费的恶习,有的还说“幼有所长”告诉人们大同社会里孩子都能入学,“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出大同社会状态下社会福利事业办得做得好。

  我再让他们把这样的社会跟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进行比较,找找这二者的异同。这时有的学生找不出了,遇到了困难。我再进行输导,要求学生把两个理想社会涉及的范围,人们的生活水*比较一下。他们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完全释然了。终于明白: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虽然安宁*和,却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只是局部的安宁而已。而孔子的理想社会则是整个社会安宁*和,没有战乱。这一过程的教学,也取得了成功。就是对第三点,颇费了一番功夫。要让学生明白大同社会与我们所处现实的关系,明白自己的理想与大同社会的关系,并非易事。这一点,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更是这篇课文的教学亮点。点画不好这一点,这篇课文的教学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一反思也使我明白,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或是一堂好课,离不开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亮点的闪现。离开了这几点,课也就*淡无奇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着力寻找到课堂的突破口,挖掘教学亮点,使每一堂课能*淡中见珍奇。

  以上,就是我对《大道之行也》的教学反思。这一反思,让我明白,要教好一篇课文,不仅要明白“教什么”,还要会“怎么教”,有明确的目标,有清晰的思路,教学才会行云流水,学生才会从知识的获得中提升能力和飞跃情感。有教师广阔的教学思路,才会有学生放达的学习天空。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1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分析导引的时间少了,就要求我们的语言要更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或者更注意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激励性。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若仅是归纳和复述式的,这样的点评自然软弱无力,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以后在上《大道之行也》,应进一步创新教学,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要提高自己点评的功力,让点评起到事半功倍,抛砖引玉的效果。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2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读书人差不多都能背诵如流。为了更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我让学生先反复诵读文章,以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毕竟三分文章七分读。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体思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后,指导学生当堂背诵。整节课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读明文意,诵出韵味,通晓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畅谈自己心中理想社会的理念。

  反观这一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到。一是学生在读准字音、理解文意等方面做的比较到位;二是学生能了解文本结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三是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参入活动的学生在90%以上,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在85%以上;四是90%以上的学生会运用工具书、资料自学课文。

  但是,仍有遗憾之处。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问题的设置有些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就一篇自读课文分析的过细。例如: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二是老师的表演成分大大减少,失去了公开的原生态!

  三是没有实现当堂背诵的预期。

  四是由于停电至使课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还影响了上下课的指令。

  五是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时间少了,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言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言。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时苦练。另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男同学,他们貌似很认真,但不做笔记,也不积极回答问题,而我也没有及时提醒他们。

  同时,如何把课堂连缀得更流畅,怎样把问题引到深处,促使学生思想素养的提升,如何让教师的点评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复斟酌提炼,深思熟虑。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3

  反观这节课,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做到抑扬顿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自己的情感吸引学生。课堂总体感觉良好,气氛活跃,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学。教学重点、难点贯穿课堂始终,师生共同探讨,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法的选择,灵活多样,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解法以及探究归纳法,把课堂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极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现了很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跃氛围,是学生饱尝了语文课堂的乐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得当,这节课,我精心制作了影音课件,图文并茂,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性,有丰富了课堂内容,感性与理性得到了有机结合。板书设计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会”的特征。

  这一节课,我基本忠实了课程标准的关于初中学段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基本忠实了课本要求,也基本上吸纳了教参上的教学建议,没有过多的拓展。尽管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孩子们在学习上的障碍还是不少。教学中,我没有因为文本短小,就塞进去更多以外的东西。课后听课老师反馈,在课堂上,学生齐读、个别读,整篇读,分层分句读,我读,达到25遍之多,最后能背诵。以读带教带学,更多的孩子动起来,读起来,说起来,给予读的方法,给予说的方法,也给予听课的方法。文言文教学,文与言的处理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文以载道,这样的文本,“道”如何处理,度如何把握?一不留神,就滑向了政治课了。我们一线教师如何理解课标,如何运用教材,如何使用教参,有时会因为教学的日常琐屑疲于应付而忽略。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4

  整个一堂课显得松弛有度,学习目标基本达成。然而遗憾的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1、学生在探讨问题的时候,我虽然适时地给予了点评和鼓励,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的点评基本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归纳和复述式的。

  相对学生发言的精彩,我的点评显得软弱无力,反思一下,这样的点评,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索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激扬。

  2、在诵读的时间上略显不够,导致当堂成诵有些不够完善,原因是课前没有认真指导好学生预习,没能让学生在课前对预习情况进行分组检查或自查,对学生自觉性估计过高,致使少部分学生没能把课文熟练地背诵下来。

  总之,《大道之行也》本来是一篇比较枯燥难懂的文章,在我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下,比较圆满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虽然还有些缺憾,但我相信,在以后教学中,我一定会弥补本次教学上的不足,进一步创新教学,博众家之所长,尽量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拓展,激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并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道之行也教学反思15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理想。并且在文中指出了“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对于初二学生能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已经不算什么太难的事情。在初一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文言字词的用法,套用在今后的文言学习中,可以大致读懂文意。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重点字词的讲解、课文的背诵及联系实际谈体会上。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因为教师在课堂时间分配上不够合理,因此,讨论交流这一环节没有充分展开,使得课堂重点没有凸现出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能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实现“大同社会”添砖加瓦。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大道之行也》的语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大道之行也》教案10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

  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案2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

  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 targeting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天下--铺*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义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义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义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大道之行也逐句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

《大道之行也》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

  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文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3、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同社会的真正可取之处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大同”的社会特征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分钟,教师口述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同学们背诵描写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那么究竟《礼记》中的理想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 作品介绍 2分钟,教师简介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补充四书五经的知识)

  三、 朗读全文 初步感知 5分钟

  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

  2、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

  四、 正音 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10分钟

  1、 结合投影读字音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2、解释重点字词(投影)

  3、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小组讨论,并对其解释作出分析评价。

  4、参考译文

  政治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五、 整体把握,理清课文线索。 10分钟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说说你的看法?

  2.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生存的需要)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发展的需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只要达到了上面三个方面的要求,大同社会就不远了

  六、深入探讨 5分钟

  1、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理想,是一个虚构的图景,尽管不能实现,但从这个图景中,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对改造现实社会的一种追求。还有对理想的执着。

  七、迁移学习 5分钟

  1、 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以洪秀全和孙中山作为例子。

  2、请同学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话描述你理想中的王国。

  八、课堂小结 2分钟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在现代社会中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

  九、背诵全文 2分钟

  十、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B组(中等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大同”社会的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大道之行也》教案5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案6

  学习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的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附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赋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案7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布置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掌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考虑: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宁和*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论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布置,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证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丰衣足食。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和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效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一起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实际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协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论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标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实际,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考虑:“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8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的内容意义,熟练背诵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流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二、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2)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要有停顿变化,不能连的太紧。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意思。

  (4)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5)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

  主要形式有:

  1、男生齐读。

  2、女生齐读。

  3、左边齐读。

  4、右边齐读。

  5、同桌齐读。

  6、学生自渎。

  指名朗读课文,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目标设计: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讲解强调。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领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五、作业设计

  你认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的地方?举例说明。

《大道之行也》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

  2.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 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全文大意,积累词语

  2. 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桃花源记》……文中的桃花生活是历代文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构想,我们的先哲们把这种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种社会是怎样的。

  2.作品与背景简介

  3.出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字词的注音与解释)

  2.听录音,注意难读字

  3.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4.围绕以下问题小声读课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5.自读课文,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解释

  6.学生翻译全文

  7.齐读课文,思考:(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3)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怎样?

  8.分析文章的结构

  9.学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拓展练习

  1、发挥你的想像,把大同社会的场景进行形象的描绘。

  2、“大同 ”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们*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这个大同社会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尽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五)课堂练习(字词句释为主,具体内容略)

《大道之行也》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初步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进而感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试背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扫清文字障碍。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2.教师领读 ,学生跟读,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可小组讨论。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试背课文


《大道之行也》的语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大道之行也

  礼记〔先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 同: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注释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为:是,表判断。与:通“举”,选举,推举。修:培养。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壮:青壮年。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归: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藏:私藏。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故:所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的意思。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大道之行也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鳏寡孤独古义 :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 :害人今义:小偷,窃贼

  作古义:兴起今义:作为

  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通假字〔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

  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2.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⒊使老有所终 (老)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⒋壮有所用 (壮) 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⒌幼有所长 (幼) 形容词作名词,幼童。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打开。7.选贤举能(贤) 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8.选贤举能(能) 形容词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赏析

  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分层解析

  第一层 (一、二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三、四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五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赏析2

  朝代:先秦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鳏 同:矜)

  翻译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简介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研究*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 《中庸》 、《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其中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有一些作品是一些文人雅士寄孔子之名发表的,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注释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行,施行

  4、为:是,表判断。

  5、〔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与,通“举”,推举,选举。

  6、〔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信:诚信。修:培养。

  7、独:单独。

  8、〔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9、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10、终:终老,终其天年。

  11、养:供养。

  12、有所养:得到供养。

  13、〔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14、〔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5、〔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6、〔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8、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9、〔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9、〔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1、故:所以。

  22、〔外户〕泛指大门。

  23、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24、〔闭〕用门闩插门。

  25、谓:是。

  26、〔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的意思。

  重点注释

  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3、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③故(16)人不独(17)亲④其亲(18),不独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19),男有分,⑥女有归。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与:通“举”,推举,选举。

  谋:谋划,指不好的东西

  贼,盗窃,这里引伸为指害人。

  赏析

  第一层

  (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⒈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⒉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⒊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安定的局面。


《大道之行也》的语文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菁选5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的内容意义,熟练背诵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流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二、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2)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要有停顿变化,不能连的太紧。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意思。

  (4)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5)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

  主要形式有:1、男生齐读。2、女生齐读。3、左边齐读。4、右边齐读。5、同桌齐读。6、学生自渎。

  指名朗读课文,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目标设计: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讲解强调。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领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五、作业设计

  你认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的地方?举例说明。

  附: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大同社会的纲领: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同局面: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⑴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3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背诵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有关“理想”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使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全文。

  4.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评价任务】

  1.通过诵读课文,能疏通文意。

  2.品读课文,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3.合作探究,掌握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大同社会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齐背《桃花源记》,谈谈对世外桃源的认识和感想。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吧。(板书文题)

  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理想”的名言佳句。

  三、概述文本内容,了解主题(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概括文本内容。

  1.诵读课文,注意节奏。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3.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相结合。

  四、细读课文,分析具体内容(合作学习)

  学习任务:分析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师指导语:通过疏通文意,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大同社会的特征。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理清文章结构。

  (温馨提示:找多名学生诵读文章,注意节奏。)

  师生共同评价。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温馨提示:课文第二层有两句话,这两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五、品读课文学技法(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感悟写作技巧。

  教师指导语:作者运用严谨的结构、透彻的说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世外桃源”式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图景。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本文的写作技法。

  出示探究问题:

  1.文章在句式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大多运用排偶句式,在第二层共有四组排偶句:第一组以“人”统领以下两句,谈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组以“使”统领以下四句,谈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两组谈“货”“力”的观念,指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排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2.文章说理透彻,其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全文分三个层次,先总论“大同”社会的纲领,再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大同”社会的美好图景,结构严谨。文章第二层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首先说的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然后说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最后说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特征中前两个方面是就物质生活说的,最后一个特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说理很透彻。

  (温馨提示: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最后统一归纳。然后,举手回答,教师或同学给予评价。)

  学生活动:精读课文,圈阅、批注、思考、归纳、回答、评价。

  六、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2.完成相关练习。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①培养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的能力。

  ②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熟练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现在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这些科目是你们中考必须要考的.,那么你们有谁知道古时候那些考生要考上举人、状元,他们和你们一样必考的科目是哪些,请问有谁知道?(让学生踊跃回答)

  是“四书五经”。我们今天上的〈大道之行也〉是选自〈礼记〉。而〈礼记〉就是“五经”之一。(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解一)

  我们刚学过《桃花源记》,《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然而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礼记〉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全班朗读课文,老师解释文中重点文言字词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因此。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外户而不闭(从外面)

  l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三、全班再次朗读课文。

  四、请三位同学分别翻译课文,老师帮助概括、总结。

  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男有分,女有养----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句。

  (同学们,本文的层次划分就是按照上面三位同学的翻译,划分的。)

  五、请同学回答

  ⑴、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大道”“大同”的各指什么意思?

  (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

  3]怎样实施“大道”,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⑶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有分,女有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六、全班再次朗读课文

  七、探究讨论问题:“大同”社会等同于“*社会”?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形态)为依据的,是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这种社会模式是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上而不可能成为现实的,虽然不能实现,但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而“*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八课堂小结

  1.“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而加倍努力吧!

  九、作业:

  ①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②背诵并默写全文

  ③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诵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掌握文章的内容意义,熟练背诵文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流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相机引入。

  二、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正。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加上拼音。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学生齐读。一起读课文,准确明白节奏重音等。

  教师自渎。小声跟读,巩固读法。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内涵。

  (2)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要有停顿变化,不能连的太紧。

  (3)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意思。

  (4)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5)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读。

  主要形式有:

  1、男生齐读。

  2、女生齐读。

  3、左边齐读。

  4、右边齐读。

  5、同桌齐读。

  6、学生自渎。

  指名朗读课文,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学。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互相说一说,听一听,指出其中的不足,记录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争议的地方。

  学生代表提出问题,教师相机组织解释疑惑或指正引导,形成共识。

  教师提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目标设计: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教师给学生5分钟的探究时间,学生自主开展。

  指名发言,教师相机讲解强调。

  教师补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

  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领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老子《道德经》片段,组织阅读,比较理解,加深认识。

  2、组织学生谈谈“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

  五、作业设计

  你认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的地方?举例说明。

  附: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大同  社会的纲领: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同局面:

推荐访问:之行 语文教学 反思 《大道之行也》语文教学反思3篇 《大道之行也》的语文教学反思1 《大道之行也》的语文教学反思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