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7篇

发布时间:2022-09-02 19:00:05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7篇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第ll卷第1期V0I.1lNo1 邯郸师专学报I-landanJournalofTeachersCollege2001年3月 Mar.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7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7篇

篇一: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l l 卷 第 1期 V 0 I . 1l No 1

 邯郸 师专 学报 I-landan J our n al of Teachers College 2001 年 3 月

 Mar . 加 0 l 论 美国“ 文化 霸权 " 的历 史渊 源 与现实基础 张骥韩 晓彬 (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管理学院, 河北 石家庄050091) 摘国“ 文化霸权 源于其根深蒂目的种族等级观念。种族观惫逻辑 地{匝明“ 优等” 种族 文化上征服 “ 劣 等 种族 的 合理 性和 合 法性 。特 殊 的 民族 经 历造就 了美 国特 殊 的 民族性 格 . 高度 的 “ 自我 中心 唯 我 独尊 的意识 、 美国倒外的信念厦好斗 自私的本性, 成为建立“ 文化霸权” 的内在原 因。

 国际政话 学 家认 为“ 硬权 力 衍 生 出“ 软权 力 ” 。“硬帆 力 ”的 膨胀是 建 立“ 文 化 霸权” 的真正 现 实基础 后 国 际环境 的变化 , 美 国调整 其 战略 重点 . 把 文 化渗 透 作 为征服 别 国的主要 手 段 , 达到 不 战 而胜 的 目的 。

 关 键词 :

 美国; 文化霸权 ; 历史渊潦:

 现实基础 中圈分 类 号 :

 D51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008 —3332(2001】

 o1一∞ l8 —06 要 :

 冷 战 蛄束后 , 美 国“ 文化 霸 权” 逐 步建 立起 来 。文化 渗逢 成 为美 国对 外战 略 的 重点之 一 。

 美 随 着 冷 战 自从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Antonio Granm ci)提出“ 文化霸权” 理论 以来 . “文化霸权” 这一标签似乎总是贴在美国人 身上。美 国人对此却表示不可理解并难 以接受。坚持认 为 “ 美国文化 是全世界文化 的混合体。⋯ ⋯是为了全人类 的共同利益。美国应坚决传播 、 推行 其价值观念 。⋯⋯ 美国是最公平 、 最具有包含性、 最能经得起考验并充分证明自身的. 而且 , 它 是未来社会 最理想 的模式 ” 。

 ⋯ 究竟是 什么使 美 国人产 生这样 的观 念 , 并对 自己 的文化 如 此 自

 信 . 把其“ 文化霸权”认为是理所 当然? 本文将从产生“文化霸权” 的历史渊源 、 内在动力 、 现实 基础及国际环境等方面探寻其原因。

 一、根深蒂 固的种族等级观念 是美国“文化 霸权”产 生的历 史渊碌 美国同其它 国家相 比 , 其最大 的特色 在于是移 民国家 。移 民 , 一方面构成 了美 国活力 的源 泉, 另一方面, 也为美国种族等级观念 的产生提供 了沃土。早在在踏上北美大陆之前 . 英国人 就已经饱经伊莉莎白时代对黑人看法的熏陶。在新大陆 , 当他们接触到其它流放到此的欧洲 收稿 日期 :

 2000 — 07 —20 作者简介 :

 张礁~1956 一 ) . 男, 河北邯郸人 , 博士 。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管理学院副院长 . 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世界政 治经 济与 国际关系冲 国政治。

 ①文中的 美 国人”指自种盎格鲁 一 擞克逮人 。

 ⑦文中的 美 国文化 指美国的主流文化 . 即 :

 白种盎格鲁 一 撇克逊人中岫***新教徒所信奉的宗教价值观。

 l 8 :

 ; I 誊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1年 张骥韩 晓彬论 美 国“ 文化霸 权”的历 史涮源与现 实基础 第 1期 人 、 土著 美洲人或亚洲 人时 , 就很 容易把类似看法转移 到这些民族 身上 。随后 当产生掠 夺土地 及稳固统治的需要时 , 这些继承来的观念在国内便变得激烈起来 。随着 国外冒险与海外扩张 的进行 , 种族等级观念也从国内扩展开来 , 初步形成了美国人的种族等级观念及伴随而来的以 身体 特征划分 世界 的观点 。

 到 l9 世纪 末 , 文化 上 占统治地位 的英裔 美 国人 画 出的种族 等级 表 已相 当精细 :

 盎 格 鲁 一

 撒克 逊人具有 勤奋 、 聪 明 、 道 德观念 强 、 管理 能力 卓越 等种 族特性 , 理 应 占据种 族 等级 的顶尖 ,

 他们应领导世界事务 、 主宰国际舞台。德国人其次, 他们是盎格鲁 一撒克逊人 的“表兄弟” 。只 是 因为德国人已失去了对 自由的热爱 , 只能跟在盎格鲁 一撒克逊人的后面相形见绌。斯拉夫 人是国际舞台上令人生畏的竞争者. 具有粗鲁 、 朴实的农民气质, 表现出巨大的毅力 、 耐性 、 强 劲 。种族 等级再往 下数就是欧洲 的拉 丁民族 , 包括 法 国人 、 意大利 人 、 西班 牙 人 。他们缺 少活 力 、 神经质 、 不守纪律 、 迷信 , 在国际事务中只能充当小角色。再往下就是不足道的几个等级 ,

 有犹 太人 、 拉 丁美洲人 和亚洲 人 , 他们 或愚昧无 知 , 或 怯懦 颓废 , 或腐 化 堕落 , 已经 处于 不 可救 药 的边缘 。种族等级最底层 的是非洲各民族 , 他们是野兽般 的野 蛮人 , 比其他 任何 人更需 要 白 人 去统治 。

 直到今天, 美国人不再对“野蛮的”或“ 落后的” 民族大讲他们的种族观点、 种族特性 , 但替 代这些名词的是适合一个民族或国家在种族等级位置上的现代性与传统性 的品质。其排列的 结果 同行前祖先们 所作 的排列如出一 辙。英 裔美 国人依 旧 留在 族类 的顶端 , 接 下 来是 各 欧洲 民族 。然后 是“第 三世 界” , 这是一 个冲突地 带 , 需要 美国人去提携和拯救 。亚 洲人 和拉 美人仍 具 有异 己味道 , 难 以识别 。非洲人依 旧处于最低 一层 , 他们 的肤 色令人厌恶 。

 除此 之外 , 基于种族偏见 , 美 国人创造 出诸多词汇 :

 他们 把黑人称 为 niggers 或 darkeys~ , 把 拉美人称作 dagoes~", 把中国人称作 chinks":

 , 把越南人称作 gooks或 slopes ,

 g yp~"a ,

 这些词汇无不带有歧视性。

 种族等级观念之所以对美国人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并被奉为对外交往的圭臬。首先是 因为它提 供 了驾驭世 界的一种最 现成 、 最有用 的方法 。美 国人 只要 运用 种族 特性 的手段 就 能 逻辑 地证 明他们统 治“劣等 ” 民族 的合法性 。其次 , 在一个 复杂多变 的世界 上 , ’睢有这种观 念是 最牢固、 最稳定的 , 也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并愉快地加以运用。美国人用不着花费时间去弄 清楚别种文化的精细模式 , 只要从人的表面性格与情感倾向就能把别的民族贬低下去, 就能够 稳操胜券。

 美国人正是利用其种族等级观念去追求他们想要获得 的土地 , 并以完全正 当的理由传播 其文化和制度。美国人相信他们 的肤色代表了高的身体的 、 心智的道德的水平 , 优等的种族当 然具有优等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制度。那么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优等民族的文化 , 就不是侵略、 渗 把偷窃行为称作 ,把分期付款称作 Dutch ① 船 舶 意 指 黑 鬼 ” ; darkeys刈 黑人 的蔑 槔 ②dagnes 指肤色浅黑的西班牙人 、 衙豹爿 。

 ^ 。

 @ e lf i nks是从 Ot ina,.~ 转化而来; chives 的意腽是弱点 、 裂缝等等 ,

 @ 对菲律宾人 、 tl本人、 啦 J衅人等东方人的蕊称 ;

 『

 @舒l, 暗舍对吉普赛人的贬义 。

 0 Dut ch 暗 含对 丹 麦人 贬义 。

 二溅 ¨ ¨ r倒人的艘称 . 盥思是斜 眼看人 l 9 :

 ;

 。

 。

 K

 . 、 、;;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1 丘 邯郸 师专学报 第 | I期 透 , 而是 哺育 , 是 呵护 , 是拯救 , 这是历史赋予美 国人 的责任 和 义务。

 源于历 史的种族等级观念无 疑已成 为产生“ 文化 霸权” 的思 想 基础 , 而 由此延伸 出的·自认 为优越的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念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衡量它种文化的标准。

 二 、 民族特性 是导致 美国“ 文化霸权 ”的 内在 原因 特殊 的民族经 历会造就 特殊 的民族性 格 , 这 已是 一条颠 扑 不破 的真理 。美 国人 的特 殊 经 历 造就 了美 国人 的特殊性格 , 同时也锻造 了美利坚 民族的 自我 意识 及 对世 界的认 识 。意大 利 政 治家马基 亚维利 早就 说过 :

 造就最强大 国家的首要 条件不在于造枪炮 . 而在 于能够造就 其国 民的坚定信仰。

 笔者想要补充的是 :

 强大国家的“ 文化 霸权” 的产生不仅在于枪炮 , 而更在于 国民的“ 坚定 信仰 ” 。美国 国民特性 中孕 育着坚定 的“ 国民信仰 ” , 7J一 是产 生 “文 化 霸权 ” 的 内在 原 因 。

 美 国是 国土辽 阔 的移 民国家 . 国内居 民的流动性很 大 , 同时在历 史 小 , 因此 美国就成 为一个 年轻而充满 活力冉 勺 国家 崛起 成为 世界上最 富裕 , 址 强人的 国家 一尤 是 :

 = 『 灾世 界火 战后 , 突然成 为超级 大 国 , 无论 在 军事 上 、 经济 上、 战 略上 , 都 处于南面称孤的地 位。这就 轧 屯予了美国人一 种 高度 的“ 自我 中心 、

 唯我 独尊” 的意识 , 老子天下第一 , 并经常 以 【 }[ 界的“领袖” 和 霸主” 自居 , 趾 高气扬 , 得 意忘形 。

 由此 美国人 也确 信 自己的文化观 念 、 价值理念 , 政 治制度是 地球 上最优 的 , 全世界都 应该 以美 国的文化 为楷模 。其它民族 的文 化 , 在美 国人看 来是 落后 的 , 或顺 从的 , 只能是异 国情 调 , 毫无 价 值可言。对这样 的文化 , 美国人 是不愿 、 也不屑 于去深 入 了解 的。因此 , 美国的成 功所 唤 起 的强 烈的 民族主 义情 绪 , 当 然不会 把美国文化 的散播看作 是文化 侵略 , 而看作是 帮助落后 民族 摆脱愚昧 、 步人现代社会的便捷途径。这是民族特性其一 。

 其二 , 美 国人 立国之初 , 就认 为美 国是 人类的新 大陆 , 它代 表着 人类 最 美好 的未来 。这 就 形成 美国与众不 同的心理 , 认 为美 国处处高人一 等。再加 上作为 主流 文化 , 源于北 美殖 民时期 加尔 文教 派 的新教神学 的信 仰 , 更使 这种观念深 入人心 。首先 , 新 教神学 的教 义是 “上帝 选择 ” 和 “命 运 注定 ” , 美 国的“ 优越 ” , “崇 高” 的地 位也是 上帝 的选 择 和命运 注定 的 , 不是 自封 的 。其 次 , “加尔 文 主义” 的思想气质 视美国 人为最优 秀的上帝 的选 民 , 视 美利 坚 民族 为救世 主 民族 ,

 其使 命是把 上帝的福音传播 到整个世 界。

 当在对外扩 张中胜 利一个接一 个地 到来之 时 , 美国 民众对他们特殊命运的自信心 加稳定 、 更加深化 . 确信 自己有了自由, 可以按 自己的模式去 塑造别人。因此, “优越感” ,

 救世主精神” , “ 自命不凡的使命感”一直是美国国民的明显的“精 神支柱” , 大 多数 美国人 天生 就认 为 美国清 白无辜 ; 美 国乐善好施 ; 美 国人信 奉美国例外 论~o

 L ?J另外 , 美国人还有一种宿命感一相信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优越性, 上帝总是站在 自

 己一边 , 美国代表着 进步 和未来世界最好 的模式 。罗纳德 ·里 根毫不迟疑地 认为 自己这个 国家 属于特殊的例外 。这个 国家 是从 “ 人类 历 史上唯 一真 正 的革 命 中诞 生 的。这 个国 家 已成 为 “ 自由之岛” , “ 上天” 指褫它担当起全世界的和平与自由的捍卫者的角色。

 这就是美国人的观 念 , 有 了这种观念 , 美 国文化 的散播 怎么 能叫作文化侵略 和文 化霸权呢? 其三 、 除 了“ 美国 至上论” 与“美 国例外 论”之 外 , 美 国人 还具 有好 斗的 心理 和 自私 的本 性 。

 美国特殊的历史所造成的人 1 3 的极大流动性及在 19 世纪 80 年代与 90 年代盛行于美国的“ 达 尔文主义 , 由此发展而米的强涮竞争的伦理观念成为社会风尚, 也逐步培养出美国人适者生 ,

 ’ 封建 制度 的影响 又较 建 国仅二百 多年 , 它就从一个 荒凉 的殖 民地 2 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1年 张骥韩 晓彬 论 美 国“ 文化 霸权” 的历 史渊源与现 实基础 第 1期 存的好斗心理。这种民族特性使其在内部发展方 张精神。著名美国思想史专家理查德 · 霍夫斯塔特 (Rieh~为敌对 的方面正对 本国的政 治 、 文化 、 生活方式 等构成 巨大威 胁 。把 人类历 史 看成是 阴谋史 ,

 是克 服对 手 、 推动文 明前进 的历 史 , 是 不 同文 明的对抗 史 。

 ⋯这种 民族心理 导致美 国一心 想问 鼎世界霸权。同时, 美国又是一个自私的民族。只要对己有利 , 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国际正义抛 到一边 , 为所 欲为。对 己不利 , 则退避 三舍 , 不闻不 问。当看到 自己的“ 敌手”气 数将 尽 , 美 国人 欢 呼雀跃 , 认为 自己一 切都 比对手强 。看到别超 过 自己 时 , 辄 以为太难 临头 , 并不 择 手段地 加 以遏 制。

 这就是美 国人 。有 了以上这些 心理特 点 , 他们 欲在 文化上推行霸权 也就不 难理解 了。

 三、 “硬 权 力” 的膨胀是美 国实现 “文化 霸权” 的现实基 础 国际政治学家普遍认为 :

 权力的竞争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 内容, 甚至把权 力作为形 成 、 发展、 瓦解世界秩序的基本动因。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约瑟夫· 奈伊提 出“软权力 这一概 念后 , 传 统意 义上的权 力 也就称为“ 硬权 力” 。“硬权力 ”指 一定国家 和社 会的军事 力量 、

 自然资源和其它有形的物资力量。

 近现代 以来 , “硬权力” 历来是国家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和衡 量 国家实 力的基本 尺度 。虽然说 软权力” 即由一 国的文化 意识形态 和制度等构成 , 现 在越来越得到政治理论家们的青睬, 把它作 为一种分析国际政治现象的有效手段 . 但文化或 “ 软权力”本身不能称其为权力。它只有建立在“ 硬权力” 基础上才张为权力。亨廷顿指 出:

 只 有硬的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才会提高自信心 、 自负感 , 更加相信与其他 民族相 比, 自己的文 化或软权力更优越 , 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 ⋯ 美国“文化霸权 ”的存在正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 中, 积累了经济 、 技术 渖}学 、 资本 、 规范等 方面的先发优势之后, 文化借助于这些因素的力量 , 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

篇二: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西的 “ 文化霸权”理论溯源及其对它的误读郭赫男1,重庆 4 0 0 0 3 1 ;刘亚斌22 . 宁波大学 文学院,( 1 . 四川外语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浙江 宁波 3 1 5 2 1 1 )摘要: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 其产生既有无产阶级现实斗争需要的原因, 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发展, 还包含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

 针对国内学界对文化霸权理论的 “ 误读”, 有必要对其进行 “ 历史性”的还原与反思。关键词: 葛兰西; 文化霸权; 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运动中图分类号: G 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0 0 2 - 3 2 4 0( 2 0 0 8 ) 0 6 - 0 0 4 5 - 0 4收稿日期: 2 0 0 8 - 0 5 - 1 4作者简介: 郭赫男 ( 1 9 6 9 - ) , 湖北荆门人, 文学博士, 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刘亚斌 ( 1 9 7 6 - ) , 江西安福人, 文学博士, 宁波大学文学院讲师。社会科学家S O C I A LS C I E N T I S T2 0 0 8 年 6 月第 6 期, 总第 1 3 4 期)(J u n . , 2 0 0 8( N o . 6 , G e n e r a l N o . 1 3 4 )【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一2 0 世纪 7 0 年代以来,东、 西方之间的 “ 文化霸权” (导权”) 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成为讨论殖民时代与殖民时代后全球文化状况的关键词。流风所及, 1 9 9 0 年代, 后殖民理论登陆中国, 东、 西方之间的文化霸权问题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焦点,平, 其影响持续至今。然而, 检视 1 9 9 0 年代以来的相关论述, 我们发现除了将 “ 文化霸权”名称的首次使用权授予葛兰西, 而且更多地还是从萨义德的 《东方学》中得知这一点外,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论述甚少, 没有系统性, 也没有具体的分析思考, 更不用说追溯葛兰西提出文化霸权理论的社会背景与理论来源,造成学界对其理论的一些误解与误读。实际上,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有其前奏曲。当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革命现状提供了其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欧洲革命的失败与十月革命的胜利直接成为葛兰西提出文化霸权理论的契机,列宁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文化关系的分析与论述构成其理论来源。也就是说, 文化霸权理论的产生既有无产阶级现实斗争需要的原因, 也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逻辑发展, 还包含了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我们知道, 理论并不是天外来物。一种崭新理论的诞生, 不仅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而且也需要理论传统的承接与创新,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也不例外。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兴起,准确的译法应为 “ 文化领这股讨论热潮余波未马克思、葛兰西吸收了意大利哲学家、 政治家、 意大利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之一拉布里奥拉, 意大利哲学家、 历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克罗齐等人的文化哲学思想。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 其文化霸权理论是他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所开拓出的一片具有自身特点的理论新天地。具体地说, 包含价值观、世界观等观念的文化成为市民社会的连接纽带,市民社会成为统治阶级最为坚固的堡垒。

 为此, 葛兰西提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应该采取与俄国 “ 运动战”不同的 “ 阵地战”。

 “ 阵地战”的主要攻击对象是市民社会, 其目标也就是夺取文化领导权。

 然而, 市民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从何而来呢?在此,点, 认为它是由统治阶级灌输的。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认为:“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 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 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 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1 ]应该看到,“ 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们总体上说不会主动地接受文化、 思想的熏陶, 而且也不会轻而易举地 “ 上当受骗”。那么, 统治阶级如何才能让市民社会信服自己,马克思回答道:“ 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就是说, 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 把它们描绘也使葛兰西接受了马克思的观认同自己的统治地位呢?4 5

 成惟一合乎理性的、 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1 ]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就包含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萌芽。葛兰西文化霸权概念的独创性并不仅仅是马克思的 “ 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著名论断的延伸与具体化, 而是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思想描绘成 “ 惟一合乎理性的、 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以获取被统治阶级的 “ 同意”, 市民社会认同统治阶级的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以之作为自己生活的原则指导。在马克思的论述中, 还有一个关注之点。他从是否拥有精神生产资料的角度将社会全体成员分成 “ 支配”与 “ 没有”两类人。实际上, 这是从阶级角度来观照是否占有精神生产资料, 即统治阶级占有精神生产资料, 而被统治阶级没有精神生产资料。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个论点, 明确提出 “ 两种民族文化”的理论: 除了统治阶级的文化外,“ 每个民族文化, 都有一些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即使是不发达的文化成分, 因为每个民族里面都有被剥削劳动群众, 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列宁承认统治阶级文化的存在和两种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均衡性。

 “ 每个民族里面也都有资产阶级的文化 (大多数还是黑帮的和教权派的) , 而且这不仅表现为一些 ‘ 成分’ , 而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 2 ]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总是对被统治阶级的文化进行压制和禁锢, 限制它的自由发展和公开传播。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一方面关注统治阶级对从属阶级的文化灌输与市民社会对政治社会的文化认同, 另一方面则强调无产阶级革命首先要开展文化斗争与文化革命, 夺取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 作为解决统治阶级文化霸权与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困境的良方药剂。就后者而言, 文化霸权理论受到列宁的文化革命功能论的影响。因为与马克思不同的是, 列宁论述了被统治阶级文化的巨大作用。他说:“ 我们提出民主主义的和全世界工人运动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 这个口号, 只是为了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取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成分, 而我们抽取这些成分只是并且绝对是为了对抗每个民族的资产阶级文化、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2 ]从文化功能论的角度来阐述其文化观念, 列宁将它作为对抗资本主义, 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已经不同于马克思将文化的真理性内涵予以揭示的目的。葛兰西像列宁一样承认基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抗基础上的 “ 两种民族文化”的存在, 反对纯粹的统一的民族文化观。同时也承认这两种文化之间地位的不均衡性, 部分地继承了马克思关于 “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的著名论断。

 这是一个基准。

 只有承认这一基准, 才能进行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实践,才有夺取文化领导权的可能性。英国的托尼· 本内特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当然,兰西看来, 文化和意识形态实践, 同样应当根据它们‘在葛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两个资本主义社会根本阶级的对抗关系内部的功能, 来作理解和估价。的确, 葛兰西坚持这些对抗的阶级关系形成了最终决定基准,文化和意识形态分析必位居其中, 他对古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修正工程, 其外部边界就是这一基准。”[ 3 ]二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正与创新首先表现在对文化概念与文化地位持有不同的观点上。葛兰西将文化概念扩大到指与物质世界相对的整个精神世界, 涵盖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成果, 是一种世界观。2 0 世纪 2 0 年代, 意大利文化界有人提出 “ 回到桑克蒂斯”的口号, 葛兰西立即作出积极的响应。弗朗西斯科· 德· 桑克蒂斯是 1 9 世纪意大利文化批评家, 他坚决反对学院主义、 形式主义等文艺批评观, 主张文化批评。

 “ 回到桑克蒂斯”的口号就意味着从 “ 文化学的角度对文学艺术进行分析评论”。这种对文学艺术“ 进行文化性质、 功能的分析”,中, 从文化的角度批判地分析作品中的世界观、 人生观与价值观, 倡导一种无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用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来领导市民社会。桑克蒂斯曾说:“ 缺乏力量, 因为缺乏信仰。

 缺乏信仰, 因为缺乏文化。

 ”葛兰西继承和发展了桑克蒂斯的文化思想和文艺批评观。在此, 他解释了文化的内涵:“ 它无疑是指彻底的、统一的和在整个民族普及的 ‘ 对生活和人的观念’ , 是某种 ‘世俗宗教’ , 是某种 ‘成为 ‘ 文化’ , 即应该产生某种道德、 生活方式、 个人与社会的行动准则。”[ 5 ]在葛兰西看来, 文学批评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美学批评, 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斗争, 一种新兴阶级与旧有阶级世界观的斗争, 于是作为一种世界观的文化被摆到了突出的位置上。按照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分析, 文化、 思想和价值等意识形态最终受制于经济基础,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影响。葛兰西则认为, 文化、 思想和价值等意识形态要先于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考虑, 因为市民社会是政治社会的基础。列宁在社会结构分析上受制于马克思,认为要先进行政治革命, 文化建设是革命成功后的事。葛兰西反对这种观点, 主张要先争夺文化领导权, 甚至认为争夺整个社会道德的、 文化的、 知识的领导权, 也就是政治的领导权。

 “ 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由对经济运动的关注转向了政治、 文化的关注, 从而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系统, 冲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单一化的格局,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了开放。”[6 ]针对当时不同的革命形势, 葛兰西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提出文化霸权理论以解决迫切的现实问题。这是其一。其二,葛兰西把文化作为一个对立阶级相互斗争[ 4 ]也就是说在文化批评哲学’ , 它应该名副其实地直接受到政治、4 6

 的场所, 而不是仅仅把它看作是统治的一种工具。

 葛兰西与列宁一样强调文化的反抗存在,治与反抗的斗争看成是简单的、而是有着更为错综复杂、 变化无定的斗争方式, 甚至包括双方谈判的妥协与暂时的屈从。葛兰西抛弃了列宁的文化阶级本质主义, 将文化作为阶级斗争的场所, 对立阶级可能包含着对方阶级的文化形式与价值观念。“ 霸权概念指出, 统治集团的支配权并不是通过操纵群众来取得的, 为了取得支配权, 统治阶级必须与对立的社 会 集 团 、 阶 级 以 及 他 们 的 价 值 观 念 进 行 谈 判( N e g o t i a t i o n ) , 这种谈判的结果是一种真正的调停。

 换言之, 霸权并不是通过剪除其对立面, 而是通过将对立一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来维系的。为了说服那些甘心情愿接受其领导的人,统治阶级的政治取向必须有所修正, 这使得意识形态中任何简单的对立, 都被这一过程消解。”[7 ]当然, 从文化的整个趋势而言, 统治阶级必须确保,所有的文化在总体上应服役于统治阶级的文化价值、 目标和兴趣, 不对其统治地位构成颠覆性威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阶级对从属阶级文化的压制和禁锢,阶级对统治阶级文化的认同。因为市民社会一旦认同统治阶级的文化价值观念, 就会成为一个坚固的堡垒,而这个堡垒曾经导致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所幸, 人民群众的这些 “ 同意” 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 当一个具有自己世界观 (哪怕是刚刚萌芽, 哪怕是仅仅表现在它的行动中, 因而不是不间断的、 而是时有时无的) 的社会集团, 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去进行活动的时候,由于它在智力上依赖于另外一个社会集团并服从这个集团, 因而它就不能以自己的世界观为指南, 而是以它从另外那个社会集团借用过来的世界观为指南了。”[8 ]市民社会 “ 同意”的消极性为夺取文化领导权提供了最大可能性, 也提供了一种革命成功的最低保证。市民社会对统治阶级文化价值、思想观念的“ 同意”具有最大的危害性, 曾经使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到手的胜利果实付之东流。

 另一方面, 市民社会的 “ 同意”所具有的消极性却为无产阶级夺取文化领导权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因素。为了防止市民社会对革命再次造成巨大的灾难, 利用市民社会的消极 “ 同意”, 展开文化斗争, 将夺取文化领导权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甚至是最终任务的完成。葛兰西认为,“ 争夺整个社会道德的、 文化的、 知识的”, 也是 “ 政治的领导权”。[3 ]理论的产生需要理论家证明其合理性, 要解决社会实践当中的问题, 在理论上要证明其可能性, 在实践中要有其现实针对性。从理论上来说, 不同文化形式 (主要是统治阶级与从属阶级) 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 思想特性等方面的龃龉与冲突、 占有与反抗、 断裂与联结, 证明了文化霸权理论的可能性; 从社会实践来说, 市民社会消极性 “ 同意”的事实、 从属阶级与统治阶级文化斗争, 以及俄国革命成功、 欧洲革命失败的但并不把这种统“ 你来我往”式的斗争,葛兰西不仅担心统治而且更担心从属现实, 证明了其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有其自身的语境化特征和实践性品格。正是在此基础上, 文化霸权理论既展示了与马克思主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一面, 又批判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的文化思想, 抛弃了当时马克思...

篇三: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西文化霸权理论内容浅析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内容浅析

  葛兰西在其关于政党的理论中指出, 政党作为一个国家的特殊群体, 是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脚步中, 政党扮演着特殊而又重要的角色。

  一、 葛兰西的政党理论

 在不同的文明、 不同的发展时期、 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不同的民族内部关系中, 政党所要发挥的作用和角色是相同的, 既建立国家维护统治。

 可以说一个政党历史在一定程度中反应了一个国家的兴衰,政党的生存可能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国家的稳定。

  葛兰西指出政党的生存有三个重要的因素。

 第一方面, 政党和党员必须紧密联系群众, 这点和我党的群众路线有异曲同工之处, 葛兰西指出国家的稳定和政党统治力的发挥必须依靠群众和党员, 党员必须与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 使得群众对于政党有着充分的信任, 让广大人民充分的凝聚在政党周围, 群众基础是一个政党的力量源泉和执政根基。

 第二方面, 政党的纪律性和组织性, 一个政党要有自己的完善的党纪和党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 伴随着政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政党的纪律和规定也要相应的去适应时代的要求, 去满足人民的希冀,只有在严明的纪律约束下, 政党才能让人民信服, 让政党自身得以永保青春和“清纯” 。

 第三方面, 政党应该充分认识到道德和精神的力量, 充分发挥道德在党政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正如我国当下充分发挥模范和典型的道德精神力量一样, 政党重视道德精神的力量, 为整个社会提供一个正确的和积极的道德导向标。

  二、 无产阶级政党的特性和作用

 葛兰西指出, 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政党都是代表着一定阶级的阶级利益的, 都反映着这个阶级的阶级意志, 但是政党在社会活动和国家决策中并不是单纯的反应本阶级的阶级利益, 而是在很多情况下是反映着社会“总体性” 的利益需求, 政党在这种权衡中

 找到本阶级和社会总体利益的平衡点, 并且最大限度的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失。

  无产阶级政党在建立国家以及维护国家稳定的同时应建立“总体性世界观” , 这里的“总体性世界观” 是指“能在整个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对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改造的由于历史的必然性而能够发展的国家思想” , 这是一种文化霸权的表现方式。

 在无产阶级政党统治实现方式中“总体性政党” 、 “总体性国家” 和“总体性世界观” 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首先, “总体性政党” 建立“总体性国家” 和“总体性世界观” , “总体性世界观” 又反过来影响“总体性政党”和“总体性国家” , 让二者更加完善和发展, “总体性国家” 作为“总体性政党” 和“总体性世界观” 的实践对象, 对于二者的影响力也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这个真正代表着最广大社会利益的“总体形政党” 是唯一可以实现保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

 资本主义社会在其本质的作用下始终是无法调和资本家和工人, 劳动者和剥削者的根本矛盾的, 无产阶级政党作为以消灭、 剥削消灭阶级和消灭一切不公的代表最终是会建立起一个真正的“总体性国家” 的。

  三、 有机知识分子理论

 在有机知识分子和传统知识分子的关系上, 葛兰西指出他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传统知识分子在接受了改造和发展之后可以成为有机知识分子, 而有机知识分子在脱离社会发展失去进步性之后也会变成传统知识分子的。

 而在统治阶级实行变革和巩固统治利益的阶段, 其很大程度上市依赖着有机知识分子对传统知识分子进行改造, 从而壮大自身的代表集团, 以达到更好的掌握市民社会的目的。

  在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完成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 葛兰西提到了市民社会的重要性, 而要充分掌握市民社会就要依靠有机知识分子的力量, 创造代表自身利益的有机知识分子, 通过有机知识分子发挥无产阶级在文化、 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方面的影响, 实现对于文化方面的领导力, 即文化霸权。

 作为代表先进进步力量的有机知识分子在这方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仍然能够保持稳固的统治基础正是得益

 与对于市民社会文化霸权的掌握, 在以后的时期里, 资本主义的统治方式更是从政治社会的暴力统治手段向市民社会的软性统治方式转化, 从而使得人民在非对抗和潜移默化中接受统治集团的文化引导。所以葛兰西在其文化霸权理论中充分重视和突出强调了无产阶级必须创造自身的有机知识分子队伍, 强调在文化方面的统治力的重要性。

 四、 葛兰西阶级斗争理论

 在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 葛兰西指出, 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首先确定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领导权,即无产阶级要夺取文化霸权。

 在夺取文化霸权的道路上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 其一就是“运动战” 策略, 无产阶级直接向资产阶级发起进攻, 用暴力手段直接摧毁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和国家机器, 破坏资产阶级赖以传播其文化和意识价值观念的各种舆论工具, 这种手段可以说是最直接和冒险的方式。

 其二是“阵地战” , 资产阶级在达到发达资本主义的阶段时, 往往其统治力量是稳定且雄厚的, 其统治工具更偏向于文化控制和舆论控制, 在潜移默化中操控着大众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在暗中就让广大民众服从其价值观和统治方式, 葛兰西指出“在西方, 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存在着调整了的相互关系。

  总之, 葛兰西的理论是承前启后的, 一方面葛兰西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一些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也包括一些资产阶级的哲学思想, 另一方面,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影响十分深远, 在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 总是可以看到受到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影响的影子。

 对于之前的文化和无产阶级斗争理论之间的关系更加分离, 在无产阶级斗争实践中也很少将文化作为武器来表述, 葛兰西通过对于市民社会的独创性研究, 将文化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来看待, 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方向方面的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阶段, 面对着西方的文化冲击, 我们必须要加强在文化理论方面的研究, 来应对日益激烈的东西方文化碰撞,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无疑很好的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篇四: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章、意识形态与文化第八章、意识形态与文化霸权霸权

   1 1、意识形态概念的来源最早提出最早提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蒂蒂· ·德门新学科的计划的这门学科有关对观念和感知的系统分析对它们门新学科的计划的这门学科有关对观念和感知的系统分析对它们产生、结合和后果的分析。产生、结合和后果的分析。

 2 2、马克思和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1 1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统治阶级的思想他对于作的最经典的阐释是在作的最经典的阐释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错误的东西而且是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形式也就是说是错误的东西而且是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形式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思想始终占据统治地位这些统治通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的思想始终占据统治地位这些统治通过媒介、知识分子传播并统治着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被统治阶级尽管媒介、知识分子传播并统治着被统治阶级的思想被统治阶级尽管可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但是这些思想却被统治阶级控制和支配。可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但是这些思想却被统治阶级控制和支配。

 2 2卢卡奇的

 、意识形态概念的来源

 德· ·特拉西在”年时候提出来他提出这个词语是用来描述一IdeologyIdeology一词的是法国哲学家德斯1796年时候提出来他提出这个词语是用来描述一一词的是法国哲学家德斯特拉西在1796  、马克思和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统治阶级的思想他对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所”看作看作所》中将中将“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历史与阶级意识》》

     3 3、阿尔杜塞的法国哲学家阿尔杜塞法国哲学家阿尔杜塞19181 1、关于A A、意识形态环境。通常人们认为马克思哲学和以前人的哲学都不同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但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生下来并不是立刻成为后来的那个一个新局面。但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生下来并不是立刻成为后来的那个“思思””马克思哲学有一个认识断裂期马克思哲学有一个认识断裂期1845年断裂后是年断裂后是““科学科学””阶段。在阶段。在1845里被黑格尔的思想所笼罩里被黑格尔的思想所笼罩1845天生就是思想家。天生就是思想家。

 ““马克思既没有生下来就要当思想家也没有选择要在由德国历史集中于大学教育中马克思既没有生下来就要当思想家也没有选择要在由德国历史集中于大学教育中的意识形态世界中进行思考。他在这个世界中成长起来在这个世界中学会行动和生的意识形态世界中进行思考。他在这个世界中成长起来在这个世界中学会行动和生活同这个世界活同这个世界‘‘打交道打交道’’又从这个世界中解放出来。又从这个世界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马克思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意识形态整体意识形态整体”上同时了解这一思想产生和发展时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必须揭示出这一思想的内在上同时了解这一思想产生和发展时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必须揭示出这一思想的内在整体即思想的总问题。要把所考察的思想的总问题同属于意识形态环境的各思想的整体即思想的总问题。要把所考察的思想的总问题同属于意识形态环境的各思想的总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断定所考察的思想有什么特殊的差异性也就是说是否有新总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断定所考察的思想有什么特殊的差异性也就是说是否有新意义产生。意义产生。””

 B B、

 、阿尔杜塞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理论。

 1918- -1990“意识形态的结构意识形态的结构”、意识形态环境。通常人们认为马克思哲学和以前人的哲学都不同为人类开创了1990年在”

 年在““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于““马克马克18451845年断裂前是年之前的马克思的思想还停留在黑格尔思想意识1845年之后马克思才和黑格尔思想决裂。马克思不是年断裂前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阶段、阶段、18451845年之前的马克思的思想还停留在黑格尔思想意识年之后马克思才和黑格尔思想决裂。马克思不是 ”

  ”中要了解马克思思想中要了解马克思思想““必须在思想必须在思想 、““重新退回重新退回””的必要性。的必要性。

   2 2、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首先根据阿尔多塞的观点马克思所提出的首先根据阿尔多塞的观点马克思所提出的“解决所有资本主义问题要解决资本主义问题必须认识到解决所有资本主义问题要解决资本主义问题必须认识到“态态””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重要性。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重要性。

 其次阿尔杜塞最著名的一篇文章叫其次阿尔杜塞最著名的一篇文章叫《Ideology and the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在这里阿尔杜塞把意识形态分为强制性的、非强制性的在这里阿尔杜塞把意识形态分为强制性的、非强制性的. .

 3 3、附华裔学者周蕾运用附华裔学者周蕾运用““召唤理论召唤理论”家民族文化家民族文化——3 3、意识形态的再发现霍尔的霍尔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意识形态观。的意识形态观。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经济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并不能并不能“意识形意识形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y and the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召唤机制召唤机制””与意识形态对主体的控制。与意识形态对主体的控制。

 ”解读——陈凯歌、意识形态的再发现——。  解读《中的主体性》《孩子王孩子王》《》。。

 》《男性自恋与国男性自恋与国陈凯歌〈〈孩子王孩子王〉——霍尔的表征主义理论。〉中的主体性霍尔的表征主义理论。

   

 4 4、汤普森与意识形态的运行模式图1 1大众媒介与意识形态论点一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析必须把大众传论点一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析必须把大众传播的性质与影响放在核心位置。播的性质与影响放在核心位置。

 论点二大众传播的发展大大扩大了意识形态在现论点二大众传播的发展大大扩大了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运作的范围。代社会中运作的范围。

 论点三我们不能只通过分析传媒机构的组织特征论点三我们不能只通过分析传媒机构的组织特征或传媒信息的特点分析大众传播的意识形态性质或传媒信息的特点分析大众传播的意识形态性质传媒信息也必须联系它们被接受它们的人所取用传媒信息也必须联系它们被接受它们的人所取用时的具体背景和过程加以分析。时的具体背景和过程加以分析。

 、汤普森与意识形态的运行模式图

 大众媒介与意识形态

 3 3意识形态运行图意识形态的运行模式意识形态的运行模式

 一般模式一般模式

 合法化合法化

 虚饰化

 统一化统一化

 分散化分散化

 具体化具体化

 意识形态运行图

 一些典型的象征建构谋略一些典型的象征建构谋略

 合理化、普遍化、叙事化合理化、普遍化、叙事化

 转移、美化转移、美化

 标准化、统一化象征标准化、统一化象征

 分化、排他分化、排他

 自然化、永恒化自然化、永恒化

 虚饰化

   阅读书目阅读书目

 、阿尔杜塞《  2 2、马克思、卢卡奇《  4 4、汤林森、斯图亚特· ·霍尔、卡尔· ·曼海姆、霍尔《  8 8、张锦华  1 1、阿尔杜塞、马克思《  3 3、卢卡奇、汤林森《  5 5、斯图亚特  7 7、霍尔、张锦华《《保卫马克思保卫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与阶级意识历史与阶级意识》《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霍尔《《表征表征》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意识形态与传播理论意识形态与传播理论》《传播批判理论传播批判理论》》

 》

 》

 》

 》

   6 6、卡尔》

 》我没有看过我没有看过

 》台北。台北。

   1 1、提出领导权雷蒙领导权雷蒙· ·威廉斯在一个国家统治另一个国家这种含义在一个国家统治另一个国家这种含义在19前不普遍但十九世纪之后相当普遍了最近前不普遍但十九世纪之后相当普遍了最近hegemonism明大国或超级大国支配他国的政治手腕相当明大国或超级大国支配他国的政治手腕相当于帝国主义于帝国主义Imperrialism的首先是普列汉诺夫。这个概念真正发展起来并的首先是普列汉诺夫。这个概念真正发展起来并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人物是葛兰西。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人物是葛兰西。

 、内容——霸权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一个政治阶级的霸权是指那个阶级成功地说服了社会其他阶层接受它自指那个阶级成功地说服了社会其他阶层接受它自己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标准。己的道德、政治和文化价值标准。

 、提出文化霸权文化霸权hegemony威廉斯在《hegemony又称为文化《关键词关键词》》中指出通常指中指出通常指又称为文化19世纪之世纪之hegemonism霸权主义这个字被用来特别说Imperrialism。提出文化领导权霸权主义这个字被用来特别说。提出文化领导权  2 2、内容——“ “动态的统治动态的统治””

   霸权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一个政治阶级的霸权是

  

  3 3、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自然不是对上层建筑作用的简单肯定葛兰西对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进行了重单肯定葛兰西对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进行了重新建构。他把资产阶级上层建筑分为市民社会新建构。他把资产阶级上层建筑分为市民社会政治社会和国家。文化霸权强调不同阶层争夺领政治社会和国家。文化霸权强调不同阶层争夺领导权。导权。

 、文化霸权、知识分子和大众

 葛兰西在讨论文化霸权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识分子识分子””的作用当然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什的作用当然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知识分子。关于知识分子我们知道是比较困么是知识分子。关于知识分子我们知道是比较困难的东西譬如有人区分普遍是知识分子和特殊难的东西譬如有人区分普遍是知识分子和特殊知识分子萨义德的专门知识分子和公共知识分知识分子萨义德的专门知识分子和公共知识分子。子。

 、

 核心核心————争夺文化的领导权争夺文化的领导权

  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自然不是对上层建筑作用的简  4 4、文化霸权、知识分子和大众  葛兰西在讨论文化霸权的时候特别强调了“知知

   5 5、文化霸权的意义英国学者托尼· ·本内特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文化与转向葛兰西文化与转向葛兰西》》. .在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之前英国大众文化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是受文化主义英国大众文化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是受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影响文化主义将大众文化看作是真和结构主义影响文化主义将大众文化看作是真实表达了受社会集团或阶级支配的价值观即文实表达了受社会集团或阶级支配的价值观即文化是特定阶级或者性别的化身。文化本质主化是特定阶级或者性别的化身。文化本质主义所以他们努力寻找工人阶级的真实声音义所以他们努力寻找工人阶级的真实声音汤普森的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兴起英国工人阶级的兴起》把大众文化视为把大众文化视为““意识形态机器意识形态机器”本的内容和形式分析要揭示出文本的深层结构。本的内容和形式分析要揭示出文本的深层结构。

 、文化霸权的意义——  英国学者托尼——转向葛兰西本内特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在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之前转向葛兰西

 《大众大众》。而结构主义。而结构主义”关注的是文关注的是文

   但现在葛兰西打破了结构主义义二元对立结构大众文化不是大众的文义二元对立结构大众文化不是大众的文化扭曲也不是他们自身文化的肯定而化扭曲也不是他们自身文化的肯定而是一个是一个““冲突的结构冲突的结构”中有多种对抗意识形态只不过有的是中有多种对抗意识形态只不过有的是占主导的有的是次要的而且它们之间占主导的有的是次要的而且它们之间是动态的平衡次要的在某一个时刻革是动态的平衡次要的在某一个时刻革命翻身成了主人霸权结构或者关系就发命翻身成了主人霸权结构或者关系就发生了变化。生了变化。

 但现在葛兰西打破了结构主义————文化主文化主”。在这个冲突结构。在这个冲突结构

   1 1、文化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现在到处都在谈“国主义国主义””但现在基本上用西方文化霸权来取代但现在基本上用西方文化霸权来取代““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强调的是西方对我们的帝国主义强调的是西方对我们的直接占领或者殖民但现在我们用文化霸权更直...

篇五: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164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美国文化霸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马理惠【摘要】当代美国的文化霸权在世界上具有其代表性,美国的文化霸权在其对外扩张方面多种多样,手法不断翻新,这应该引起我国足够的重视。本文揭示了美国文化霸权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应从加强经济基础建设、提高重视程度、凝练核心价值、发展文化产业和增进高新技术应用五个方面加以应对。【关键词】文化霸权 美国文化霸权 应对策略“霸权”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希腊文中,指的是来自于其他国家的统治者,“文化霸权”最早来自于意大利人葛兰西在其著作《狱中杂记》,他指的是社会阶层的统治关系,而且这种统治关系不仅仅限于政治,还包括了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等,因此,“文化霸权”指的是将自身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加在其他民族身上,甚至完全让其他民族否定其本身的人生价值观而接受外来的。

  一、美国文化霸权主义概述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在当前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美国想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强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美国凭借自身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将自身的文化逐步渗透到其他国家,使得其他国家和民族逐步抛弃自身的文化理念,民族凝聚力逐步减弱,这种文化霸权主义将会使得美国进一步控制其他国家。当前世界各地美国文化是处处可见的,仅仅从电影产业方面就足以看出:美国的电影产量只占得到世界电影产量的7%左右,但放映时间却占世界电影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美国出口的大片抢占了全球电影市场绝大部分的票房。此外,美国音乐、服饰等对于其他国家的大量出口,表明了美国文化霸权的咄咄逼人之势,这种看不见的文化侵略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二、美国文化霸权主义表现美国的文化霸权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其他国家大量输出其文化产品,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掠夺;二是将其社会意识融汇到其文化产品中,利用产品的出口将其社会价值观渗透进入其他国家和民族。1.经济掠夺。美国的文化霸权着重体现在大众文化层面,作为世界头号文化产业强国,在世界任何市场上都能找到美国的文化产品。美国的电视节目和电影已经占了世界市场的四分之三;美国音乐同样占据统治地位。许多国家的电视台有大概一半以上的内容播出的是来自美国制作的节目,但美国电视台只有1.2%的节目是来自国外的。文化产品是迄今为止美国收益最大的出口产品,同时美国的时尚、饮食甚至与生活习惯也越来越被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接受并且模仿,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文化产品,美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我们可以从美国好莱坞的成功看出美国从其文化产业上获得的巨额收益。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电影产业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其海外市场;在二战期间美国电影业收益有40%来自于海外市场;到了二战后,美国海外市场的收益占了其总收益的一半以上;特别是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和印度市场的开放,好莱坞的电影毫无疑问成为了世界的霸主。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在2004年,好莱坞电影的全球电影票房总额是252.4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票房为157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国内票房收入;2007年好莱坞电影全球票房收入总额是273亿美元,其中海外票房收入达到了174亿美元,几乎达到了其国内票房的两倍;2012年好莱坞电影总票房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347亿美元,海外市场功不可没。在2012年全球最卖座电影排行榜上,排名前二十的电影中除了一部法国电影,其余全是好莱坞制作,其全球票房最高者是《复仇者联盟》,达到了15.1亿美元,最低的是《精灵旅社》,也有3亿美元。同时电影产业的高收益不仅仅来自于票房收入,电影衍生品的收益也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据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电影票房只占到总收入的27%左右,其余73%的收益来自于电影衍生品。比如在美国很成功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其电影票房总收入为18亿美元,但是其各种衍生品的收益却达到了45亿美元。美国的文化输出对其他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严重的危害。因为美国的文化输出是单向的,即文化产品只能从美国向文化发展劣势国家输出,而其他国家向美国输出文化产品则会遭到限制,这使得其他国家的文化产业因为缺乏市场而长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美国文化产业的霸权。2.文化渗透。利用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行文化的输出,是美国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战略。在美国出口的音像制品和音乐制品中,都蕴含着美国自身的价值观念、包括了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等,文化交流和文化产品成为美国文化输出的工具与载体,比如美国的基金会采用了多种战略来进行美国文化渗透:在国内高校设立美国大学奖学金支持到美国大学读书留学;基金会出资支持政府的文化交流项目;支持政府海外英语的推广;在其他国家出资创办高等教育;资助一些美国演出团体到别国演出等。美国文化渗透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冷战时期对于苏联的文化渗透。美国推行的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策略就像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的那样:“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引起种种不受欢迎的对比,播下不满的种子, 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美国对于苏联的文化渗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中国必须吸取这一教训。在苏联之后,我国成为了美国文化渗透的首要对象,2009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533种,而同期只输出了267种 。我国改革开放多年以来,从圣诞节到情人节,从《指环王》到《蝙蝠侠》,美国文化已经占据了我国文化产业市场较大份额。美国的自由民主已经融入到其文化产品中,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美国的文化渗透对于我国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美国媒体鼓吹其优良的社会制度、其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再加上

 - 165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互联网的便利条件,使得美国文化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三、我国对于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应对之策1. 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美国文化繁荣靠的是其强大的经济基础,文化与经济是息息相关的,正是因为有了经济基础,美国的文化才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扩散,纵观当前世界,凡是经济繁荣的国家其文化产业也就繁荣,经济落后国家其文化产业同样落后。经济发展对于文化发展有直接促进作用,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就没有过多的资金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经济基础强大的国家其国民对于文化产品需求也就更大,反过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国力由弱到强,2012年中国GDP达到了519322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了12.5%,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额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进出口贸易额的12%;国家经济水平的强大还体现在财政收入上,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7%,这些数字说明了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作用将更加的重要,中国应抓住当前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战略重视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发展更需要战略上的重视,战略重视是文化产业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美国不仅着力于发展文化产业,更是将文化产业作为其全球扩张的战略工具。美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文化在其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发展文化产业既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又能对价值观进行宣传。美国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倾销,是其霸权主义的重要组成手段,同时美国各级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表面上是“无为”,实则“有为”,上下各级政府对于文化产业都大力支持,同时美国市场经济秩序良好,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管制较为宽松,法律体系严格,这些都是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的原因。中国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非常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一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强调:“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也提出了“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要求”。这些都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于文化工作的重视,标志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建设应该以更开放的眼光看世界,以更积极的姿态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3.凝练价值是文化繁荣的根基。文化要想得到真正繁荣,文化中必须凝练价值内涵,没有价值内涵的文化仅仅是文化商品的简单生产。美国文化中的多元性和全球英语的普遍使用使得其在全球范围内更容易被其他国家所接受。美国文化突出其个人价值观,强调自由与平等观念,着重渲染依靠自我奋斗取得成功,特别讲究实用主义。伴随着美国的文化产品输出到世界各地,其价值理念也就影响到其他国家的人民,美国获得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双丰收。中国文化产品必须宣扬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将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到文化产品中,体现中华文化独特的吸引力。但是应注意不能过于拔高自身的价值理念,以免造成与世界其他价值理念对立的局面。当前中国文化对外影响力还不够强,既是因为我国文化输出较少,也是因为文化产品中价值内涵蕴含较少。如何将我国价值观蕴含在文化产品中输出,是当前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4.文化产业是文化繁荣的承载。文化产业的繁荣必须要有一套生产经营机制。文化商品属于生产决定消费型,必须要有优秀的文化产品,才能有广阔的市场。美国的大文化公司主导着美国文化产业,不仅有强大的生产网络,还有完善的覆盖全球的的销售网络,这些文化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对于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控制力,从而赚取了巨额的利润。但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文化组织规模较小,实力不强,虽然政府加大了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但是与其他文化产业强国比较,还是处于较弱的地位。《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指出,在“十二五”时期,首先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工程;同时发挥市场对于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实施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计划》的实施必将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5.技术创新是文化繁荣的关键。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中国作为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并没有利用好文化资源,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在文化产业的科技方面投入不够,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比如好莱坞电影在制作上特别注重高科技的应用,一系列数字技术、仿真技术等眼花缭乱,为观众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幻场景,这也是其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国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对传统文化产品进行革新,进一步提高其观赏性和艺术性;同时着力引导文化企业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使其向技术节约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同时引导文化企业积极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着力培育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企业;还应加强动漫、游戏等市场的开发培育工作,在市场的监管上也应加强,完善当前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形成一种竞争性的市场氛围,为文化市场的繁荣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参考文献:[1]朱殿武.当代美国的文化霸权与我国相关对策[J].理论学刊,2005(03):103-105.[2]廖志成.论美国文化霸权的产生根源及其实现形式[J].福建论坛,2007(02):76-79.[3]方宗祥.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霸权的多维思考[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86-90.[4]聂瑞平.关于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2(07):21-26.[5]胡慧林.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J].东岳论丛,2009(02):5-12.

 美国文化霸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美国文化霸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作者:马理惠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刊名:校园英语(下旬)英文刊名:English on Campus年,卷(期):

 参考文献(5条)参考文献(5条)2014(6) 1.朱殿武 当代美国的文化霸权与我国相关对策 2005(03)2.廖志成 论美国文化霸权的产生根源及其实现形式 2007(02)3.方宗祥 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霸权的多维思考 2011(12)4.聂瑞平 关于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2002(07)5.胡慧林 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2009(02)

 引用本文格式:马理惠 美国文化霸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期刊论文]-校园英语(下旬)

 2014(6)

篇六: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网 络 传 播 中 的 文 化 霸 权 及 应 对策 略

 学科专业名称 传播学 申 请 人 姓 名 刘

 颖 指导教师 张冠文 教授 论文提交时间 2012 年 4 月 10 日 单 位 代单 位 代 码码 10445 学学号号 2009020240 分 类分 类 号号 G206 研究生类别研究生类别 全日制硕士全日制硕士

 III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I 绪

 论 .................................................................................................................................................. 1 一、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1 二、相关概念的阐述 ..................................................................................................................... 2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四、研究方法 ................................................................................................................................ 8 五、创新点 ................................................................................................................................... 8 第一章

 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的表现 ................................................................................................... 9 第一节

 互联网中英语信息的霸权地位突出 ................................................................................. 9 一、英语语言霸权的产生根源 .............................................................................................. 10 二、互联网时代英语行使了文化霸权职能 ............................................................................ 10 第二节

 借助于全球化网络教育和交流的文化殖民 ..................................................................... 12 一、全球化教育对传播弱势国家造成文化冲击 ..................................................................... 12 二、 全球化网络教育为文化霸权的实施提供了便捷渠道 ..................................................... 13 第三节

 基于互联网新媒体的意识形态渗透 ............................................................................... 14 一、传统媒介中意识形态争霸 .............................................................................................. 14 二、利用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扩张意识形态霸权 ................................................................. 14 第四节

 以美剧为主的文化产品的网络输出 ............................................................................... 16 一、美剧的电视传播 ............................................................................................................ 16 二、美剧的网络输出方便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渗透 .............................................................. 16 第五节

 网络技术与管理霸权的不合理实施 ............................................................................... 17 一、网络技术霸权和网络管理霸权的表现 ............................................................................ 17 二、以自由与安全的名义实施网络霸权 ............................................................................... 18 第二章

 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形成的原因 .......................................................................................... 20 第一节

 根源和动力:美国文化传统思想和现实利益 ................................................................. 20 一、美国文化传统思想是文化霸权产生的思想基础 .............................................................. 20 二、现实利益推动 ................................................................................................................ 21 第二节

 保障和后盾: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 22 一、以超群经济实力为保障 ................................................................................................. 22 二、以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为后盾 ....................................................................................... 23 第三节

 刺激和催化:网络传播的特点更容易加剧文化扩张 ...................................................... 24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容易加剧文化扩张 ............................................................................... 24 二、网络作为一种媒介技术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 25 第四节

 文化传播弱势国家对外传播存在问题 ............................................................................ 26 一、我国软实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 26 二、对美国“权威”产生“同意”心理的原因 ..................................................................... 28 第三章

 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的影响 ................................................................................................. 29 第一节

 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的宏观影响 ................................................................................... 29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的中观影响 ................................................................................... 30 一、研究设计 ....................................................................................................................... 30

  II 二、研究结果分析 ................................................................................................................ 32 三、结论与思考 ................................................................................................................... 37 第三节

 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的微观影响 ................................................................................... 38 第四章 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的应对策略 ............................................................................................ 40 第一节

 以“对话”视角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引力 .............................................................. 40 一、建立文化交流的“对话”视角 ....................................................................................... 40 二、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引力 ....................................................................................... 41 第二节

 注重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 ........................................................................ 41 一、普及网民媒介素养教育 ................................................................................................. 42 二、加强网络思想安全教育 ................................................................................................. 43 第三节

 学习日本抵御文化霸权的经验和策略 ............................................................................ 44 一、日本打造“酷日本”国家品牌战略,抵御美国文化霸权 ............................................... 44 二、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中国自己的世界文化品牌 .............................................................. 45 第四节

 加强信息时代的网络对外传播效果 ............................................................................... 47 一、做好外宣网站,加强对外传播 ....................................................................................... 47 二、提高对外传播媒介人员的业务素质 ............................................................................... 49 三、构建信息时代开放透明的政府国际形象 ........................................................................ 49 结

 语 ................................................................................................................................................ 51 注

 释 ................................................................................................................................................ 52 参考文献 ............................................................................................................................................ 54 附 录 1 ............................................................................................................................................... 56 附 录 2 ............................................................................................................................................... 60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5 致

 谢 ................................................................................................................................................ 7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网络传播中的文化霸权及应对策略

 I 摘摘

 要要 文化霸权作为葛兰西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理论,在经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演变后,依然发挥着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传媒是推行文化霸权最有效的载体。文化霸权借助于媒介渠道,能够产生更深、更广的影响和效果。传媒秩序是政治秩序的延伸,大众媒介总是被某些国家所利用,为实现政治帝国目的服务。以广播、报纸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新闻媒介在早期的文化霸权推行手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网络媒介时代来临后,网络的技术特点和传播特点赋予了文化霸权新的面貌。由于美国所推行的文化霸权渗透力和影响力最强,本文主要研究在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网络传播中的美国文化霸权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本文还分析了网络传播中文化霸权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在最后提出应对策略。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篇七: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对文化霸权、 “编码解码” 及大众文化理论的认识 浅谈对文化霸权、 “编码解码” 及大众文化理论的认识

  【摘要】

 在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 葛兰西、 阿尔都塞、霍尔及费斯克都是为人所熟知的名字, 他们以其著作和经典理论闻名于世。

 文化霸权、 编码解码、 大众文化等理论更是耳熟能详。

 文化研究学派学者为新闻传播学科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范本。

 因此, 研究他们的理论及其之间的相关性, 对于了解文化研究学派学者的学说及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对解释当代新闻传播领域中的现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文化霸权 大众文化 编码解码

 一、 文化研究学者理论的相关性概述

 笔者认为, 意识形态理论、 文化霸权、 “编码” 与“解码” 、 大众文化理论四者是一条连贯的线。

 后者以前者的研究为基础, 又突破了前者, 甚至被认为是对前者的颠覆, 实则不然。

  1、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理论

 葛兰西认为, “文化霸权” 就是某个居支配地位的阶级(与其他各阶级或阶级的一部分结成了联盟), 不仅统治着一个社会而且还通过其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领导地位主导着这个社会, 它通过诸如家庭、教育制度、 教会、 传媒和其他文化形式这类机制而运作。

 并强调“文化霸权” 绝不只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强加给被统治者的权力, 而是占支配地位的集团与据从属地位的集团之间“谈判” 的结果, “文化霸权” 确立的过程是一个以“抵抗” 和“融合” 为标志的斗争过程。这就对 20 时期 70 年代以前, 以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进行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和颠覆, 它说明了文化不仅仅只是政治的工具, 具体的个性在它的面前并不是毫无反抗的。

  2、 霍尔与“编码解码” 理论

 无论是阿尔都塞的理论还是葛兰西的理论都特别重视传媒的作用, 霍尔正是将文化霸权与媒体的研究相联结。

 霍尔是当代从文化研

 究视角研究大众传播及通俗文化的大师级人物, 他的诠释框架以马克思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核心, 并借鉴了阿尔都塞、 葛兰西等人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以及民族志、 语言学、 符号学等多种研究方法。

 一方面, 他认为事物本身并没有意义, 而是存在一些表征系统, 通过概念和符号构成了意义。

 人们积极使用符码――编码, 将事物编入符码――以及靠另一端的人们对意义进行翻译或解码来维持。

 对于传媒, 霍尔又从了解社会统治秩序、 国家形成及其维系的过程来理解其角色并对其进行意识形态批判。

 还将这两种理论资源融合在他的著作中, 进而又提出了为人熟知的媒体研究中著名的三种解读方式:

 倾向式解读、 协商式解读和反抗式解读。

  3、 费斯克及其大众文化理论

 霍尔的理论直接导致了新的受众研究浪潮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与 80 年代初期兴起, 它的发展呈现出了两种趋势, 其中一派的代表就是约翰. 费斯克, 他将受众的能动性进一步放大, 走上了 “符号民主” 的道路。

 费斯克认为, 文本仅仅是意义的储藏物, 等待着读者通过多种方式来激活和解读。

 所以, 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在他看来, 其价值在于它把分析重点转向了受众即解码者。

 在它的理论体系中, 文本的作用被淡化了, 受众的创造性得到了 尊重和肯定。

 费斯克认为,读者自身完全可以自行从文本中构连意义, 并从中得到愉悦和满足。在他的著作《解读大众文化》 中, 费斯克提到:

 “大众文化的意义仅存在于它们的传播过程中, 而不是存在于其文本中;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文本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将他们放在其他文本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中来理解, 而不是因为或者通过它们自身来理解, 因为这确保了它们的传播。

 ” 在这部著作中, 费斯克曾多次使用“规避” 和“抵制” 两词, 笔者认为, 这两个词就是对霍尔协商式解读和反抗式解读的延伸。尽管有很多文化研究学者认为他夸大了受众的权力, 对他的理论进行批判, 但费斯克对受众创造反抗和颠覆活动的肯定, 无疑将受众研究推进了一步。

  二、 文化研究学者理论于当代传播活动中的体现

 1、 于国际传播中的体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利用通讯技术能力的增强, 大批来自西

 方国家的电影、 电视剧和影视、 文学作品已成为人们生活娱乐中的一部分。

 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些影视剧中看出, 一些西方国家对于中国认识上存在着诸多误区。

 中国人和欧美地区的人们在观看同一部影片时,对于该影片的接受程度、 理解方式都是不同的。

 例如 2012 年美国上映的喜剧《泰迪熊》 中有这样一个桥段:

 主人公与众伙伴在泰迪的家中开派对, 声音太吵打扰了邻居, 并且因不小心砸漏了墙。

 隔壁的中国人立刻将头探出窟窿, 脸上满是愤怒的表情, 值得一提的是, 镜头故意放大了陈列在他房间中的毛泽东画像, 屋内的摆设陈旧落伍, 俨然 20 世纪五、 六十年代落后的中国家庭。

 中国人拎着菜刀怒气冲冲的前来算账, 却被众人捉弄一番后无奈离去。

 面对如此讽刺丑化同胞的片段, 身为中国人的笔者, 自然会选择反抗式方式进行解读。

 而与此同时, 一个美国人观看该电影情节时, 会由于电影传达的观念与其头脑中既有观念一致而采取倾向式解读。

 不同的人从同一影视作品中得到不同的理解和消化, 从费斯克理论来说, 即是“一个文本只有进入了读者的日常生活而被阅读时才能产生社会意义; 一个文本只有进入了社会和文化关系中才能被激活, 才有意义。

 ” 其实, 类似的丑化中国人及亚洲人形象的情节在欧美影视作品中并不少见。

 例如美国《欲望都市》、《破产姐妹》 及德国《丝女士》 等广为人知的欧美影视剧, 中国及周边东南亚地区都被表述成落后、 野蛮、 封建、 顽固不化的守旧形象。

 另外, 这些影视作品总会利用台词、 人物形象塑造等方式暗示本国的发达、 富饶和开明。

 以美国最甚。

 以《追风筝的人》为例, 主人公及其父亲被迫害, 最终流亡到美国这个“崇尚自由、 尊重人权的美好国度” 。

 而台词“这里是美国” 一度成为美国宣扬自己的一句标志性用语。

 这种作品大量涌入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对本国民众的思想冲击是十分强烈的。

 此时此刻,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得到了印证。

 在这里, 世界成为他理论中的“社会系统” ,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是“统治(占支配地位的)

 阶级” , 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被统治阶级” 。

 在当代, 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传播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这种文化霸权更加严重, 文化霸权就是世界霸权的一部分。

 <!--endprint--> <!--startprint-->

  2、 于国内传播活动中的体现

 2012 年浙江卫视模仿荷兰《The Voice》 举办了《中国好声音》,曾一度击败综艺收视冠军的湖南卫视。

 不少歌手因参加该节目, 一夜间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其中一位名为徐海星的女孩, 在演唱后讲述自己是站在舞台上为已故的父亲唱歌, 不禁让现场观众和各位评委为之感动落泪。

 而随后在网上不断出现对徐海星本人在现场讲述事情的质疑, 并爆出多张徐本人的生活照, 与其在节目中判若两人。

 更有人批评她为出名编故事欺骗观众。

 后来, 徐海星本人及好声音栏目组对质疑分别给出了解释和声明。

 不到一周的时间, 受众对该选手的表现经历了倾向式――反抗式――协商式三种解读方式的转变。

 在后来的一段日子中, 多名参赛选手如吉克隽逸、 郑虹、 邹宏宇、 李维真等均被怀疑身份造假, 一系列事件使原本在观众心目中形象良好的一档节目的地位一落千丈。

  又如, 为了挽回局势, 湖南卫视推出了中国首档全景式纯纪录音乐节目《我是歌手》。

 该节目原版来自韩国, 湖南卫视引进后保留了原版模式, 无论节目形式、 歌手设置以及主持模式等都没做任何修改。与以往的歌唱比赛有所不同, 这档节目中, 每位歌手演唱结束之后,没有安排评委或导师, 而是由现场 500 名观众评审投票决定胜负, 最终按票数多少排名。

 另外, 这档节目神秘感和紧张感十足, 第一期节目中, 7 组歌手事先并不知道对手是谁, 每个人都被安排在各自的房间里, 彩排时间也完全分开, 为的就是避免歌手碰面。

 开播前宣传造势可谓吸引了 广大观众的好奇心, 前几期的节目也同《中国好声音》一样, 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庞大的收视率。

 但随着越来越多被网友戏称为的“陶醉哥” 、 “激动姐” 、 “泪点女” 、 “便秘帝” 等表情过于丰富、 入戏太深的“职业观众” 的频频出现, 不禁使人们开始怀疑节目的真实性, 更有相关新闻爆出此类观众是由电视台花钱雇来赚噱头等信息, 给节目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致使不少观众由之前的支持和赞美转而指责其“拖沓、 混乱” 。

  其实不仅是《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 国内多档选秀、 综艺节目的形式都是从国外引进, 它们当中有些在模仿的同时, 根据国内具体情况进行了改善使之本土化, 深受观众好评, 始终占据收视率榜首。

 而有些仅仅依靠照搬照抄, 只能昙花一现。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这种模仿和照搬的背后, 是否就是文化霸权的作用? 而不同的人对之采取的不同态度, 是否可以用三种解读方式概括? 那么从中得到愉悦和快乐的人们, 是否像费斯克一样, 也是大众文化的乐观主义者呢? 想到这里, 不禁感叹, 也许这就是经典,它的魅力和智慧, 任何时候都不会褪色。

  参考文献

 ①安东尼奥・ 葛兰西 著, 田时纲 译:

 《葛兰西的另一部思想作品》, 人民出版社, 2008

 ②路易・ 阿尔都塞:

 《保卫马克思》, 上午印书馆, 1984

 ③路易.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列宁与哲学》, 远流出版公司, 1990

 ④约翰・ 费斯克 著, 张锦华 等译:《传播符号学理论》, 远流出版公司, 2001

 ⑤斯图亚特. 霍尔, 《编码解码》, 《文化研究读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⑥武桂杰著:

 《霍尔与文化研究》,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⑦约翰・ 费斯克 著, 杨全强 等译:《解读大众文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⑧张华:

 《伯明翰文化学派领军人物述评》,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

 ⑨约翰・ 费斯克 著, 王晓珏、 宋伟杰译:

 《解读大众文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

 周蕾

推荐访问:文化霸权中的“协商解码”机制 霸权 解码 协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