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职业学院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培育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6篇

发布时间:2022-09-02 14:55:04 来源:网友投稿

职业学院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培育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6篇职业学院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培育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 新时代弘扬担当精神的重要意义及 对策建议探讨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科学部署、统一指挥,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学院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培育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6篇,供大家参考。

职业学院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培育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6篇

篇一:职业学院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培育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

代弘扬担当精神的重要意义 及

 对策建议探讨

  2020 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科学部署、统一指挥,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责任与担当筑牢疫情防控“防火墙”。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从党和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局担当,到“最美逆行者”立足岗位、忠于职守的责任担当,共同熔铸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重要品质- -担当精神。文中,阐述了新时代弘扬担当精神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明确了担当精神的新时代内涵。以期可以为担当精神的弘扬提供支持。

 《現代汉语词典》中“担当”的词语释义为:“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常常与使命、责任联系在一起。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员干部要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在 2019 年春季学期

 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讲话中指出,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弘扬担当精神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弘扬担当精神的重要意义 2012 年,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把当代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深刻阐述为对民族、对人民、对党的责任,三者自觉统一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发展进步之中,这鲜明地体现出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因此我们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传承伟大民族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方面深刻地认识新时代弘扬担当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弘扬担当精神是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石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先进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所表现出的优良品质。政党为特定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它的先进性就是相对于这一特定阶级的普通成员和其他政治组织所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中国共产党

 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先进性则是相对于中国普通民众和其他政党所表现出的优良品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担负起争取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我们的党在担当中奋力前行,带领中国人民结束了近代以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无论是风雨如晦的革命斗争,还是栉风沐雨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年代,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始终坚定着理想信念,以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重,与全体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接力奋斗,用实际行动展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的责任担当。因此,担当精神是党的先进性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处于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强烈的历史担当、极大的政治勇气,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并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力量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做出了巨大的让步,采取了一系列以牺牲我方利益为前提的政策调整,例如,停止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接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对红军进行改编。然而国民党为了通过改编达到削弱红军并取得对共产党军队的控制权,在对红军进行改编的过程别有用心进行编制压缩,造成改编后

 的八路军不少高级将领都只能被降级使用。可是这些共产党人以抗战大局为重,丝毫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表现出了忘我奉献的担当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的历程,正是依靠弘扬担当精神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名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

 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加强党的人自身建设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党面临的风险、考验越来越复杂严峻,“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只有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始终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我们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而书写出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

 (二)弘扬担当精神是发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伟大民族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最坚实的底气、最强大的动力。作为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担当精神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思想中部分精髓为担当精神提供了天然养分,使担当精神伴随历

 史长河逐渐融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古人先贤的嘉言懿行在文化的传承中鼓舞并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砥砺前行,在书写民族历史中焕发出民族精神、民族品质与民族气节交相辉映的熠熠光芒。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坚定传承者、弘扬者。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们党赋予担当精神以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到西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等,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财富绘就出我们党不懈追求、担当奋斗的精神谱系,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勇于担当的精神疆域。

 (三)弘扬担当精神是实现“ 两个百年” 奋斗目标的使命要求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前所未有,另一方面,我们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同样前所未有。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深层次体制机制面临诸多问题,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

 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加之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等,因此,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尖锐,风险会越来越复杂。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永葆昂扬向上的革命斗志,勇于担当,勇于迎难而上。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点,对于任何组织都是如此。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我们拥有一支什么样的干部队伍。******在 2020 年 1 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切中时弊地指出,现在,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会担当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做“老好人”“太平官”“墙头草”,顾虑“洗碗越多,摔碗越多”,信奉“多栽花少種刺,遇到困难不伸手”“只想争功不想揽过,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有的是“庙里的泥菩萨,经不起风雨”,遇到矛盾惊慌失措。这哪还有共产党人的样子?不担当不作为,不仅成不了事,而且注定坏事、贻误大事。

 以上种种表现,尽管原因有别,程度不同,却无一不再警示着我们,这些不良作风的存在与蔓延必将造成当前干部队难以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使党和国家事业面临巨大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多次提到“好干部”标准,最核心的要义高度概括为六个字:忠诚、干净、

 担当。三者相互依存、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共同诠释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铸就着共产党人新时代的精神品质,支撑起党的事业永续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担当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弘扬担当精神不是靠简单空洞的口号,更不是仅凭抽象的理论,它是在具体的为人民服务实践中所展现出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挑战的艰巨、危险的激增,都要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永不言弃的干事激情。对于担当精神的新时代内涵,******作出高度凝练的阐释,“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五个敢于”是新时代担当型干部的本质特征。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充分认识担当精神的时代内涵,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一)担当精神体现在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党员干部的工作岗位很多时候直接面对的就是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中,任何一件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可能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立足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好

 的担当。为国家担当、为民族担当与为人民担当是高度统一的。毛泽东同志“无非一念救苍生”的执着斗争,***同志“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挚情怀,都彰显出共产党人为了国家、民族、人民不懈奋斗的担当精神。当前,不敢担当、不愿担当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而重要原因就是人民立场不坚定,想自己太多,想群众太少。党员、干部只有站在人民立场看问题、想办法,心头始终牵挂群众的安危冷暖,那么无论事情有多复杂,困难有多艰巨,都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做好工作。

 ( 二)

 担当精神体现在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迎接风险挑战。无论是生死考验的战争年代还是面对的风险、挑战空前严峻的新时代,关键时刻能否挺身而出,是否能够不退缩、不逃避、不推诿、不消极,这些都是检验担当精神的“试金石”。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不仅是一场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役,还成为检验党员干部担当精神的“淬炼场”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广大党员干部科学应对疫情,认真解决群众困难,在直面风险挑战中提升工作能力与水平。只有在风雨中通过大考验、磨砺真本领,才能激发出干事创业的热情。直面问题、迎接挑战,是一种勇气;一种自觉;更是一种品质、一种精神。这种迎难而上、求真务实的担当精神正是我们事业永远焕发生机与活力的不竭源泉。

篇二:职业学院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培育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

大学生 职业精神培养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业素养。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会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培养、塑造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社会和媒体频频曝光各行业人员的失职失责行为。如医疗系统的红包现象、教育系统的教师节现象、新闻行业的有偿新闻现象和法治系统保护伞现象,这些现象都是从业人员为了个人利益,而丧失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表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具体表现为个体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综合素养。这种心理特征是在特定职业环境下所必备的,也是逐渐养成和习得的,与所从事的职业特征紧密相连,具备职业的特殊性,同时,也具备一些共性的基本职业素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一是崇高的职业理想,任何一个职业的从业者都应具备对本职业的清晰认识,了解职业现状,树立远大的职业愿景;二是勤奋的职业态度,俗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在个人层面上要敬业,端正职业态度,强化责任意识;三是谨慎的职业纪律,遵守职业纪律和行业规则,具备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是保障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准则;四是精湛的职业技能,任何一名职业人要想胜任岗位职责就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

 二、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现状 当前,大学生队伍的规模壮大,大學生在求学期间往往容易安于现状,“象牙塔”生活模式让很多学生缺乏对社会的

 真实了解。这就导致一些学生不重视培养自己的职业精神,在面临激烈的竞争时,容易产生错误的思想认识和不道德的行为方式。在选择职业和投身工作时,常见以下几种情况:

 (一)就业取向功利化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人才战略,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使高等教育正日益走向大众化。但是很多大学生没有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无法从家里的“掌中宝”状态解脱出来,甚至自诩“天之骄子”,对于工作薪酬、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要求苛刻,不能摆正就业观念,认清就业现状。他们的就业要求大多局限于薪资待遇水平,而忽视自身的职业理想是否能实现、职业操守是否正确和职业技能是否具备。

 目前,一些大学生仍然持有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对职业理想、岗位、薪酬、升迁等诸多涉及个人利益有着不符合现实的要求,而疏忽了职业精神中本质的需求——职业技能的提升和职业态度的培养。这导致了用人企业对大学生群体的失望。另外,一些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不安于现状,也是缺乏职业精神的重要表现。

 (二)缺乏诚信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砝码,往往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给自己“增光添彩”。虽然,各高校正在积极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但实际应用状况并不乐观。高校和企业不能完成对接工作,这就使得很多单位对学生所提供的头衔和荣誉无法考证。加之社会上贩卖假证的现象严重,这些难以查证的奖状和信手拈来的荣誉,使得很多大学生在读期间有了捷径,无论是不是学生干部,也可以轻松拥有各种荣誉。

 (三)不够敬业

 ******强调,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无论是实现个人梦,还是中国梦,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敬业精神首先应当表现在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职业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具备精湛的职业技能,而职业技能的提升就要靠知识的积累和勤勉的实践。然而很多大学生把大学当作了人生的天堂,逃课、谈恋爱、泡网吧成了很多大学生的生活主旋律。作业抄袭,论文造假在很多大学生群体中频繁发生。另外,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能合理分析自己的职业倾向,对于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得到什么的工作没有明确的意识,致使有的人挑三拣四、有的人不会慎重选择,导致

 一再出现毁约现象,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形象,同时也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培养职业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塑造,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素养,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前景。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中坚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在全体社会成员中都有着引导作用和示范效应,应该积极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饱满、遵纪守法、技术过硬的人才。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2013 年 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文件指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而的价值准则。大学生是先锋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外各种不良的思想形态正在侵蚀着一些年轻人的思想,导致一些青年群体对社会不满、对国家不满。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

 领域的指导地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培养大学生的敬业、诚信、友善的优良品质的实质就是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有力的举措。

 (二)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深刻的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为社会培养具有服务社会能力的人,这个群体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够成就卓越,就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吃苦耐劳的精神、孜孜不倦的努力,这一切都是一个具备职业精神的职场人的根本素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这些教育内容都是围绕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开展的,让学生深刻理解职业精神对于国家发展和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三)促进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所谓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

 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可持续的发展应该体现在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内涵建设的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应该表现在职业的适应、职业的认可和职业的追求上,具体来说就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而不仅仅局限于岗位的头衔、薪资等外在追求上。大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培养始于新生入学时,但是这项教育活动将会使大学生终身受益,在其职业生涯乃至整个生命历程,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

 (四)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是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实质是职工职业化素质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职业精神高低的竞争。”[5]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看重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更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首先这种综合素质就要表现在对职业的认可与憧憬,要充分接纳自己的职业,怀揣着一份热忱来从事自己的职业。拥有远大理想的人,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对于企业未来的信仰正是以敬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它是一个人不懈努力的动力源泉,也是一个企业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所有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兴衰的使命感、责任感,帮助企业员工奋勇向前,共同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培養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职业精神是职业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人们的职业行为、工作效率和工作品质。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具备良好职业精神是大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取得职场成功的重要基础。当前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考核更加全面,学生必备的是扎实的专业技能的硬性条件,对于职业精神考核也成为人力资源市场大学生考核一项重要内容。任何企业的招聘都希望引进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人才。因此,能够全心全意、爱岗敬业、创新发展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招聘单位的青睐。

 (五)符合建设文明社会的要求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建设文明社会的需要。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其内涵十分丰富。要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就要提高人民的素养,职业精神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信念信仰、道德制约,是职业的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大学生要想在今后的职场中乐业、勤业、敬业、专业,秩序井然的学习和生活,就必须深刻理解职业精神的内涵和自觉培养职业精神,培养谨慎的职业纪律,遵守职业道德,营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

 四、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的策略

 (一)在学科教育中渗透

 任何教育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和渠道才能实现,高校中往往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事实上,能力和个人素养的提升应当并重。应当加强以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教育。在专业课教授过程中,除了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要加强对专业现状、前景的认识,注重专业情感的培养,让学生能认同自己的专业。大学生要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职业幸福感,就必须把谋生职业看作终身事业,具备职业精神。同时,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要与职业纪律、职业道德紧密联系,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和道德教育。大学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应为社会培养和输出具有法律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其职业精神教育过程中培养其具备法治思维是必然趋势。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课的开设让大学生在认知层面了解了什么是职业精神,怎么样培养职业精神。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却可以获得其他任何渠道都无法获得的道德实践与体验,尤其是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所在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精神的体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企业文化的魅力,高效的工作、团结的队伍、进取的精神、敬业的态度等等都是决

 定企业前进的因素。在企业中,他们能真正感受到企业领导人的领导才干和人格魅力,加深了对职业人的形象认识,对未来职业有了更明确的关于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纪律等诸多因素的认识。高校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参观、实习、见习、志愿活动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让学生提前认识到职业精神对于一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具有“职业精神”特色的校园环境的重要性,在学校软环境的设置中注重人文因素的点缀,比如楼道中的走廊文化、寝室文化和教室文化,这些隐性教育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塑造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要精心设计,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时代感强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把职业精神培养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春风化雨般的影响,使他们的职业精神境界和水平得到提高。通过主题班团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职业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先进典型优秀事迹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要主动邀请社会各行业、企业精英来校做经验分享报告,用它们孜孜不倦的职业精神来感染、激励、启发学生。同时要主动联系优秀校友

 来校做专题报告或者讲座,充分发挥“学哥”“学姐”的带动力量。

 (四)互联网+ +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也是一项贯穿全程的思想教育活动,要因事而进、因事而新的开展符合思想政治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活动。将传统教育要与互联网教育有机结合,将课堂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技术,构建多种教育载体和多元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网络平台推送相关知识,通过软件开发和应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学校要建立健全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机制,秉承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借鉴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和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培训机会,为优秀企业员工建立知识、学历提升的平台,企业为学生和高校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师生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推进供给侧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育供给端的教师综合素质,通过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强化职业

 精神的培养,切实增加高契合的供给。师资队伍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保证给学生提供丰富供给内容、拓展供给渠道,创新供给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

 大学生是最为重要的受教育者之一,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大使命,他们对于职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日后在工作中的表现,这种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将对日后的社会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培养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要常抓不懈,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社会服务能力的人才。

篇三:职业学院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培育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

期高职院校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

 缺失原因 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

  青年一代有担当、有理想,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希望、有前途,培养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担当精神不仅是强国梦的精神支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脱贫的根本保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缺失的原因集中在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体自身四个方面,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时代担当精神,需要构建学校教育机制、营造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和做到知行合一。

 时代担当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信念,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传承担当精神。何为担当精神?如何准确把握时代担当精神的

 内涵?对此学术界至今没有一套公认的理论学说。因此,加强对担当精神的研究,深刻掌握担当精神时代内涵,使其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撑,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一)担当精神是强国梦的精神支撑

 大学生缺少担当精神,那么国家就很难发展,大学生如果不自强,那么民族将无法富强。目前,整个社会都在倡导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和改革精神,在中国梦的建设阶段,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更加需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担当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使得大学生有担当、有理想、有作为,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强国梦的客观需求。

 (二)担当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量

 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文化、经济和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与发展,但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我国实现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才则是推动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力量,想要实现现代化,离

 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当代大学生具备时代担当精神,将会推动社会各个领域加快实现现代化,向现代化社会迈进。

 (三)担当精神是脱贫的保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到 2020 年要徹底摆脱贫困。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主动放弃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选择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挥洒青春与热血。大学生的这种时代担当精神对我国脱贫工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担当意识的大学生是我国甩掉贫困帽子、实现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为了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全面实现小康,急需一大批具有担当精神的大学生,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四)担当精神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个体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状态与表现将会决定其未来的发展高度。对于那些缺少时代担当精神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在经历了“痛苦”的高中生活后,认为大学阶段可以好好地放松自我,努力享受生活,这种想法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斗志,使得个体安于现状,进而丧失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担

 当意识。此外,有担当的大学生更加容易获得满意的工作,获得更高的报酬,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同时也能够尽快实现人生目标与理想。因此,大学生要努力培养时代担当意识,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书写更加灿烂而又美好的人生新篇章。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欠缺

 在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家庭教育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多为“90 后”与“00 后”,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下成长。很多学生所有的事情都由家长一手包办,由此形成了自私、冷漠、畏难的性格,不会主动承担责任。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妈宝”“啃老”和“巨婴”等现象,反映出了子女成长进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学校教育的不足

 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和后天知识的获取,都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够实现,因此,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发挥着难以取代的作用。可是,实际情况是,我国中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高考,即便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将分数作为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判标准,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多沦为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担当精神的主要渠道,

 可是因为实行的是大班制授课,教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不佳。此外,很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程并非专业课程,因此,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和教师之间互动交流较少,继而导致其担当精神培养受到一定影响,效果大打折扣。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无法离开社会环境。受到多元化文化价值观念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影响,很多人过分关注个人利益,为了追逐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违法犯罪,比如社会上频频出现的司机肇事逃逸和子女不赡养老人等现象,这些都是个体担当意识不足的直接表现。部分大学生受到这些现象的影响,认为义务与责任都是可以逃避的,在责任面前缺少担当,在义务面前能逃就逃,这是造成学生担当精神欠缺的社会环境因素。

 (四)个人认知不足

 社会上存在个别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的时候过分关注员工的专业能力与知识储备,忽视个人素养与道德品质的现象,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整天忙于考各种证,忽视了

 自身道德水平的提升,对担当精神的认知不够深入,也没有践行。这是造成学生缺少担当精神的个体认知方面的原因。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培养机制 (一)构建学校教育机制

 十九大报告要求高校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学生担当意识。为此,学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全面构建教育机制。

 1. 以核心价值观为教育的基石

 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核心价值观体系,其包含了公正法治和文明礼仪等诸多指标,并将其融入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逐渐成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基于此,新时代,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的培养,需要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余时间阅读《***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品读感悟,对照自身、激励自身,明确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牢固树立时代担当精神。

 2. 增设社会实践内容

 当前,教育部发布了多项政策,引导高职院校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弥补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不足,摆脱教

 条主义的束缚。高职院校可以在寒暑假组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深入社会了解了解国家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在内心深处产生自豪感,愿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青春与热血。

 (二)营造家庭教育环境

 针对当前学生担当精神培育工作中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端正教育的导向 一般情况下,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父母通常会向未成年子女灌输排斥陌生人之类的观念,如果过度,就会使得孩子对社会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成年以后他们也很少会向他人伸以援手。因此,父母的保护要适度,不能因噎废食,要使孩子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个体时,能力所能及地施以援手。

 2.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很多大学生入学时并不清楚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选择现在就读的专业,也不知道今后将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多年接受教条式教育,学生丧失了管理自我的能力,对自我今后的发展缺少清晰的认知。为此,家长要避免这种教条式教育,为子女营造更加宽松的成长环

 境,使得子女更加了解自身的性格,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借助全媒体舆论导向功能,宣传大学生树立担当精神的必要性,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

 1.充分发挥全媒体的宣传作用 新时期,大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习惯与喜好,有选择性地了解优秀学生先进事迹,理解使命担当与社会担当的内涵,从而主动加强担当精神的培养。利用全媒体传播,更多优秀大学生的事迹被广泛传播,有助于鼓舞更多的大學生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充分履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义务。

 2.合理发挥全媒体舆论导向功能 比如近年来兴起的“学习强国”App,就是依托手机客户端,利用丰富的文字内容和新颖的视频播报形式,提升用户的体验感,极大地推动了党政国策宣传的效果。利用全媒体开展全过程宣传,能够对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做到知行合一

 1.大学生要避免投机取巧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和弄虚作假的现象,这些都是投机取巧的表现。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养成了投机取巧的习惯,那么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很难有担当、有作为。为此,大学生要确立诚实做事、老实做人的心理基础,从主观层面排除投资取巧的想法,努力培养不说谎、不拖拉、守本分的习惯。学校和教师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社会也要奉行良好的风气,让投机者无处藏身。多管齐下,能够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意识的大学生。

 2.年轻人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言行一致是知行合一的基本要求,言行一致要求个体说到做到。知行合一是言行与理智的统一,其与言行一致都是构建在对事物的科学认知和准确判断基础上的。言行一致要求个体兑现承诺,只要做了口头承诺,就要努力兑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于个体而言,言行不一是一种人格不健全的表现。

篇四:职业学院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培育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

18 年 12 期 高 校 思 政高 教 学 刊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培育机制研究—— — 基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调研和思考*赖 华* ,余夏静,刘浩,王振环(江西理工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一、概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1] 。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当前全党的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增强广大党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意识。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优秀代表和高校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他们是否具备足够的担当精神,不仅关乎个人的健康成长成才,更关乎党的政治生态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2] 。因此,结合新时代党建工作要求,研究和探讨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的培育模式就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二、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情况调研(一)整体概况本次调研主要针对大学生党员培育的现状展开,调研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为主。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个别访谈的调查对象为高校党务工作者。调研过程首先是结合当前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的情况,编制《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现状调查问卷》,在兼顾政治面貌和专业的因素上,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随机调查。调研共发出问卷 290 份,回收问卷 290 份,回收率为 100%。其中有效问卷为 290 份,有效率为 100%;其次是结合实际开展个别访谈,最后综合分析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情况,提出强化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的建设性意见。(二)访谈记录本次访谈主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担当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强化培育方式及教育效果情况与部分党务工作者进行了探讨,具体情况如下:一是普遍认为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是大学生培养教育的重要内容。自 2016 年全国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来,基层党支部在落实“三会一课”,加强党员教育的规范性不断增强。大部分党务工作者对于学生党员担当精神的培育都有共性的认识,他们认为高校作为发展高学历、高素质党员人数最多的基层党组织,其培养教育的学生党员必须具备强烈的担当精神,才能承担历史使命,成为未来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因而担当精神的培育应当贯穿于大学生党员发展、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二是普遍认为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培育科学化不够。访谈中,党务工作者提出大学生担当精神应当从理论学习及实践担当方面综合强化。在实际工作中,理论学习的引导基层党支部均能在“三会一课”中严格落实,并能辅以阶段性测验考察学习效果;而对于实践服务环节的考察往往因缺乏监督、执行机制的保障往往流于形式;同时在基层党支部的管理中,学生党员具备担当精神的展现形式主要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青年寄予殷切期望,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优秀代表和高校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他们是否具备足够的担当精神关乎党的政治生态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文章通过对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现状的调研,在综合分析个别访谈记录以及问卷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探索性提出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SCPA”培育模式,希望通过在后期的实践探索中不断优化,形成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2-0185-03Abstract: The nineteen major reports of the party are eager for young people. As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of young peopleand advanced element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are the new forces and successors of the party andstate construction. Whether they have enough spirit to bear will influencethe spirit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ecology and the future ofthe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interview records and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question-naire,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interview records and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question-naire,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SCPA" for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form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cultivating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spirit of taking responsibility.Keywords: the new era;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the spirit of taking responsibility* 基金项目 :2017 年度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 “ 大学生党支部 ‘ 两学一做 ’ 常态化 ‘3+2+1’ 模式研究 ”( 编号 :17DJQN015)* 通讯作者:赖华( 1986- ),女,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185 - -万方数据

 2018 年 12 期 高 校 思 政高 教 学 刊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为是否按要求完成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任务,而是否主动在学生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担当责任使命则没有显性的考察标准。三是普遍认为当前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还需强化。大部分党务工作者指出,在党员教育管理中党支部均会有意识地指派工作任务,学生党员能很好地完成并展现一定的责任担当精神;但主动担当意识和担当践行不够,对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对于困难群体,不敢亮出身份,不愿管也不想管;对于党组织开展的强化担当精神的活动仅限于参与层面,主动参与组织策划及活动总结思考不够。(三)问卷统计1. 对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的认知方面。53.11%的调查者认为自己基本上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学生,在校读书的目的是为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将来服务社会;认为合格大学生党员标准应当敢于担当和信仰信念坚定;认为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应体现为好好学习,争做国家栋梁的。2. 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的现状方面。37.8%的调查者认为缺失担当精神这一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比较严重,而有 66.5%的调查者认为身边的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较好;42.58%的调查者认为个人意识比较强,忽略他人感受是造成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不够的主要原因。3. 对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体现的认知情况。44.5%的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主要体现在校园学生工作以及个人素养高,82.13%的大学生党员认为参与志愿服务社会活动能感觉到作为党员的责任感。以上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于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体现方式,在普通同学和学生党员两方面的认可方式不一,普通学生注重学生党员是否以身作则,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而学生党员对于担当精神则看重是否践行服务他人的宗旨,是否感受到自身价值。4. 对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培养方式的评价。60.77%的调查者认为学校组织的提高大学生担当精神的活动很有必要且学到了很多;最愿意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提高自己的担当意识,其次是组织生活的方式。三、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模式现状分析综合分析个别访谈记录以及问卷统计数据情况可以看出,基层党组织及学生个体均认为担当精神是党员必备的政治素质,当前学生党员也具备一定的担当意识,但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事业的接班人、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担当精神还有待强化,基层党支部在培育担当精神的方式还有待改进。第一,思想认识还需提升。学生党员对于担当精神的认识侧重于个人综合能力,对于自身是否能在学业方面体现先进性关注更多;责任担当意识则不明显,特别是在对于党支部的工作安排以完成为目的的居多,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意愿不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党的根本宗旨缺乏深入思考。第二,培育方式还需改善。总体上看,学生党支部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学生党员还是会积极认真参与,且能有一定收获;但由于党组织对于担当精神的培育方式随意性较强,缺乏统筹规划和安排,理论教育和实践深化没有同步,以致学生党员对学习实践主题把握不到位,很难做到知行合一 [3] 。第三,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大部分学生党支部对党员责任担当都有制度要求,但要求大多时候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相应的对策与细化的培养方案。同时在党员发展工作程序上,虽然对党员在责任担当、集体意识、协调合作等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要求,但缺乏可以考察与实施的细则与培养方案 [4] 。四、强化大学生担当精神培育模式探索基于对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状况的调研和现状分析,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支部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笔者认真总结梳理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尝试提出“思想引领 S、能力强化 C、实践培育 P、管理监督 A”(即“SCPA”)的学生党员担当精神培育模式,从意识、能力以及行为三个方面,并辅以制度管理,全方位强化学生党员政治素养,实现培育过程系统化和规范化,最终引导学生党员培育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一)思想引领,提升学生党员担当意识针对思想认识不全面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尝试转换工作思路,强化理论学习的实效性,推动学生党员由学习客体变为学习主体,通过在自主的理论学习中深入思考、总结反思,提升党性意识。如打破传统学习模式,把讲台交给党员,使他们由“听众”变为“主讲”,通过课堂授课,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成立主题研究团,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就党章党规、十九大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开展课题式研究并展研究成果分享,深化对党的基本理论的认识;探索“党建+模范”工作模式,通过教师、校友等党员模范讲党课,行为示范,剖析自我,引发学生党员精神上的触动和思想上的共鸣,并形成持久的价值导向。(二)能力强化,提升学生党员担当能力学生党员要实现责任担当使命,应当具备担当能力。一方面,基层党支部应当准确定位学生党员发展标准,把握学生思想觉悟与专业能力的平衡点,健全党员发展制度,在发展对象阶段确保学生自身能力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强化学生党员以模范要求自我作为常态,通过健全学生党员宿舍挂牌制、学生党员示范岗、党员活动室建设等“亮相”工程,将学生党员的一言一行置于同学们的监督之下,使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强化自律意识。(三)实践培育,强化学生党员担当践行在实践培育中,学生党员应当是受教育的客体,同时也应当是被引导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 [5] 。因此,针对党支部活动学生党员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可采取志愿实践服务项目化管理方式,推动学生党员由简单参与向主动思考转变。学生党员通过主动选择参与党支部志愿服务项目,固186 - -万方数据

 2018 年 12 期 高 校 思 政高 教 学 刊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定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形成年度志愿服务计划,在不断的服务接力和固定强化中,增强责任意识和实践担当精神。如通过“基层观察”项目,对接孤独老人、留守儿童开展“私人订制”亲情套餐活动等,引导学生党员在服务中身体力行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帮助,学会责任,并自觉让宗旨意识入脑入心;通过“专业顶岗”矿业先锋项目,学生党员自发成立矿业先锋实践队赴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引导学生立志成才,服务社会,服务行业;通过“3+1”先锋助学项目,建立由 1 名正式党员、1 名预备党员和 1 名入党积极分子帮扶小组,主动帮扶 1 名困难同学,让学生党员在行为示范,主动关注和帮助同学中强化服务意识。(四)管理监督,提升学生党员纪律担当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强化对学生党员担当精神培育的过程监督,可建立学生党员量化考核制度,加强对学生党员的规范化管理,每季度进行一次阶段性目标考核,落实党员能进能出机制,提升学生党员自我教育和行为示范意识。同时通过动态化过程管理,利于加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把控其政治素养,实现党员培养质量的提升。五、结束语本论文通过对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现状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党员具备一定的担当精神,但缺乏主动提升担当意识、主动践行责任担当是培育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针对这一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了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培育“SCPA”模式,旨在通过意识、能力和行为三个维度全方位把握培育工作的内涵实质,希望通过在后期的实践探索中不断优化,形成大学生党员担当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参考文献:[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肖霞.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模式探析—— — 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院报,2017,35(3):224-225.[3]刘军,潘建,邓思清.高校 SPL 模式培养学生党员的探索-以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7,07:174-175.[4]基于服务学习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党员责任意识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5,2:81-84.[5]胡燕,王海霞,王辉.探索提高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作风教育效果的新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8(30):25-26.[6]贾立平,董涵哲.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18(08):163-165.[7]李春阁,刘硕.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创新教育与管理[J].高教学刊,2015(11):92-93.①陈小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1997(2):7.参考文献:[1]张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析[J].高教探索,2016(2):118-123.[2]丁慧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45-46.[3]黄鑫云. “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9):39-41.[4]季海菊.论新媒体时代...

篇五:职业学院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培育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

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 重要 意义

 及对策建议思考

  劳动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当代大学生劳动认识不深,劳动意志薄弱,缺乏创新和吃苦耐劳精神,本文试图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对其进行劳动精神培育,以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 劳动精神凝集了劳动人民对实践活动的理性认知,是以劳动为基础的精神信仰,是对劳动者劳动实践的高度总结和具体概括,是劳动者的精神需要。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马克思认为劳动改变着自然界,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类通过

 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的交换。新时代的劳动精神是***新时代劳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三方面对其进行解释。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劳动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与社会不能离开劳动而独立存在。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劳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来源。劳动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经济的发展。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劳动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积极引导党员们尊崇劳动,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揚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科学的育人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中国具体建设道路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典范,是******对新时代劳动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它包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勤奋勇敢、乐于奉献,珍惜劳动成果、踏实做事的实干精神是劳动者的基本劳动要求。******立足于唯物史观,将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与中国新时代国情

 相结合,赋予劳动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劳动的范围扩大,本质得到了升华。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意义 首先,是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内在需要 要。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艰苦奋斗等是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具体诠释。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是高校以使其成为能够担得起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大学生为目标,以新时代******的劳动精神观为思想引领,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现实条件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对大学生进行有目标的劳动精神培育。失去劳动精神培育的劳动教育就像无源之水。劳动精神是劳动实践活动的行为指南,每一劳动实践活动都需要正确的精神思想给以支撑。随着多元社会思潮的出现,乐于享受、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不良思想在学生之间蔓延,一些学生为了牟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错误的行迹与错误的劳动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想参与劳动、不愿付出只想收获、不珍惜劳动成果等是大学生劳精神缺乏的集中体现。只有通过加强

 大学生劳动精神理论建设,才能帮助大学生真正认识劳动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才能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化被动为主动。

 其次,落实和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需要。崇尚劳动、尊重实干、创造伟大等劳动思想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指出将劳动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在一系列实践中积累经验,取得一定的成果。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党和政府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赋予劳动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在******的重要论述中,高度强调了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劳动技能的提高,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段话代表了******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期望,是新时代对中国教育和新青年提出的新挑战,丰富了新时代党的教育内涵。

 最后,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迫切需要。马克思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综观大学生的现状,不难发现,现在的大学生虽然完成了初高中的课程知识,实现身份的转换,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个人独立的能力并不乐观。辅导员、生活阿姨被学生成为“保姆”,从侧面反应出,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素质、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的欠缺。新时代高校劳动精神培育紧紧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育高素质人才这一主题展开,从而最大努力的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劳动精神包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勤劳勇敢、尊崇实干、创造创新”等为主要内容。鼓励大学生认真学劳动精神,将其内化为理论认知,最终通过行动表现出来,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劳动精神培育路径 首先,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的完善,注重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判断。大到全国,小到以社区为单位,每年举办一次劳模表彰大会,弘扬劳模精神,集中体现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每两个月举办劳动分享会,让良好劳动行为走进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劳动行为。同时,社会各界加强宣传,通过宣传标语、口号、优秀文学作品等形式弘扬劳动,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劳动氛围,加强

 人们的劳动意识、劳动认识。最后,要加强网络引导监督,网络以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著称,因此影响力之大,要杜绝错误劳动行为,劳动思想等不良劳动现象流传于网络,严格把守。学生除了受学校教育的影响,校园外的社会环境也是非常重要,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只有为学生的劳动精神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劳动模范,引导学生,从而有利于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

 其次,完善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校园环境,高校要营造重视劳动精神培育的校园氛围。******指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进一步肯定了劳动精神的重要性,但是,当前关于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理论研究较少,理论体系不完善,人们对劳动的认识出现偏差,在有些研究中,将劳动精神培育纳入劳动教育,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就是进行劳动精神的培育,并未意识到劳动精神的真正含义。劳动精神培育与劳动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教育方法和目的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不能将劳动教育简单的总结为劳动精神培育。目前学术界对劳动精神培育的关注少,因此其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向难辨,因此需要革除传统劳动理念,树立重视劳动精神培育新理念。树立培育全面发展人才劳动精神培育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学生精神素养,增强其尊重劳动的意识,使其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提高

 劳动技能,更需要锻炼意志、增强体魄,培养创新和吃苦耐劳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和劳动能力,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最后,除了学校,家是学生待的最多的场所,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劳动氛围对学生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同阳光一般,默默付出,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是孩子成长成才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之一,父母的三观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的形成,因此,父母良好的教育方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无疑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器。但是由于物质条件的提高,再加上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的溺爱会导致孩子劳动能力差,劳动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父母要与学校密切合作,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在家里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及時与学校沟通交流,家长转变劳动观念,增强劳动精神对孩子成长重要性的认识,用自身积极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去引导孩子,营造一个爱劳动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成长成才创造一个有利环境。

篇六:职业学院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培育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的重要性

 及对策建议思考

 近年来,奉献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讨论备受社会关注。有人提出质疑,在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市场经济时代,是否还需要提倡奉献精神?“无私奉献”的提法是否已经过时?当代社会是否需要和应当如何培育青年人的奉献精神?这些问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并予以解答的现实问题。

 一、加强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西方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涌入,一些人开始对当代是否还需要弘扬奉献精神产生怀疑,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具体社会事件面前表现得模棱两可、摇摆不定。青年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

 任。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当代青年的正确价值观和奉献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 ( 一) ) 加强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 24 个字中,虽然并未出现“奉献”二字,但却处处体现和蕴含着奉献精神。没有奉献精神,富强的中国就难以建成;没有奉献精神,公正的社会就难以实现;没有奉献精神,敬业的楷模就难以出现。可见,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在 2014 年的“8• 19 讲话”中就明确提到了“奉献”一词,他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2]此外,******还连续两年在五四青年节时鼓励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奉献者”。2013 年,******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2009 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回信中,勉励当代青年要“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3]2014 年,******在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勉励当代青年“要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4]可见,对当代青年进行奉献精神的培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准则和共同价值追求,一个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其中涌现出许多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例如,资助贫困学生的白方礼老人,在工作岗位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的高级工程师罗阳,最美司机吴斌,赡养多名孤寡老人的孙茂芳等,这些无私奉献者在当今社会已逐渐成为一种道德符号,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奉献精神的倡导和培育是一种具有高度实践性的、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群众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也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积极倡导和培育奉献精神。通过奉献精神的培育增强广大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而使广大青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价值

 判断、价值选择的准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抵制西方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思想。

 (二)加强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呼唤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一个只停留在口头上的空洞宣传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中国人都为之努力并付诸实践的伟大理想。它不仅要使伟大祖国在物质上强盛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其中就包括奉献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等在内的中国精神的弘扬。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力量的激励、没有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难以实现。当前,全国人民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辛勤工作、默默奉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们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的正能量促进了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其先进事迹感动和影响着广大民众。同样,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对当代青年学生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为培育青年人的奉献精神奠定了基础。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当代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需要当代青年脚踏实地、继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三)

 加强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青年人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关系到国家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个人价值并做出有益于人类的贡献,与其青年时期受到的正确思想的影响密切相关,而奉献精神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理应成为青年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奉献精神将青年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发展联系起来,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有利于青年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使其学会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抵制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进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有利于青年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其心怀感恩,履行自己对国家、社会的责任,自觉做到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与人为善、爱护环境等;再次,有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将对他人和对社会的无私付出视为幸福和快乐,以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温暖和正能量。个人品质的好坏将会影响人的一生,进而影响社会乃至人类的发展。因此,加强当代青年奉献精神的培育,引导他们自觉践行奉献精神,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二、奉献精神及其层次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培育青年人的奉献精神,而培育奉献精神,首先要明确奉献精神的内涵,并对奉献精神的内在层次进行剖析,这样才能加深对奉献精神的理解,同时也为奉献精神的培育提供有效途径。关于奉献精神的内涵,我国有不少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阐释。有学者认为奉献精神是对他人、社会、国家的责任意识;有学者认为奉献精神是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之间存在的一种纯洁高尚的道德义务关系;有学者认为奉献精神是朴素的爱心和同情心;还有学者认为奉献精神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等等。在笔者看来,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将主动、不求回报的付出视为幸福和快乐的精神,是奉献者自觉自愿的在超越自身职责之外的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当代体现,也是评价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

 尽管奉献精神具有“主动付出”这一精神特质,但也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性。奉献精神作为社会倡导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崇高性;同时又是普通民众可以践行的,因此又具有平凡性。可以说,奉献精神是崇高性与平凡性的统一。例如,生动诠释奉献精神的雷锋精神,作为共产

 党员崇高的道德追求,是对大公无私理想人格的向往,体现出雷锋精神的崇高性;同时“雷锋的那种平民身份的普通与平凡昭示着人人可以为雷锋的道理,因此,雷锋精神并不是常人无法企及的,而是人人可以效仿的”,[5]这又体现出雷锋精神的平凡性。因此,对当代青年进行奉献精神培育,应充分考虑奉献精神的这种层次性。特别是,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社会关系中的不同个体所体现出的道德素质是有差异的。通过对现阶段奉献精神的层次划分,能够使更多的普通民众自觉践行奉献精神,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先进模范人物的引领作用。对奉献精神的层次划分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如从奉献的内容、奉献的程度以及奉献的对象等方面进行划分。本文仅从奉献对象的视角将奉献精神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奉献的对象是家人和朋友。由于家人和朋友与奉献者有较密切的关系和更多的共同利益,因而奉献者更容易对其无偿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物质、金钱等,如亲人之间的关怀爱护、朋友之间的支持帮助等都属于这一层次的奉献。因此,对于当代青年的奉献精神培育可以先从家人和朋友开始,引导其孝敬父母师长、关爱亲人朋友。这里培养的是一种爱心。第二个层次,奉献的对象是周围的普通人或陌生人。这些人与奉献者没有明显的利益关联,彼此接触不多或者素未谋面、互不相识,很可能一生中唯一的交集

 就是在这一次奉献活动中。然而,也正是这次相遇使奉献精神得以传递和弘扬,增加了社会的正能量。因此,要积极鼓励当代青年向与自己无利益关联的人或陌生人奉献,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如: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幼病残让座,遇到行人摔倒主动搀扶,看到他人有困难及时援助。这里培养的是一种同情心。第三个层次,奉献的对象是集体、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这是一种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应当教育和引导当代青年为集体、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这是奉献精神的一种高层次的体现。具有这种奉献精神的人,能够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懈奋斗。这里培养的是一种社会责任心。

 三、加强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一)从思想入手,帮助青年树立奉献光荣的理念奉献精神的培育首先要从树立正确价值观入手,引导青年树立奉献光荣的理念。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类利益冲突加剧,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这种社会现实在认识中的反映就是新旧观念、先进与落后思想、主流与非主流价值观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汇交锋。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着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青年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

 中国国情,不利于青年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因此,要加强对当代青年的思想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不良思想侵蚀,传播正能量。奉献精神是有形的正能量,是正确的思想观念。随着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和认同,能够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奉献精神也必然可以进入青年的头脑,内化于心,使其能够自觉形成正确价值判断、作出正确价值选择。

 (二)从实践出发,鼓励青年进行奉献精神的自我培育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离开实践的理念只能是空想。因此,奉献精神的培育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青年不断地去实践。从目前来看,当代青年践行奉献精神的整体状况是好的,多数人都能有意识地提升自身道德素质,积极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但有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有些青年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个人发展,置他人和社会进步于不顾,责任意识淡薄;有些青年虽然有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但在价值选择上依然我行我素、个人至上;有些青年认为奉献精神应当积极弘扬,但“奉献”是有条件的,要有一定的回报。因此,我们对青年学生进行奉献精神培育,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思想现状,要分层次地进行培育。一方面,我们要引导青年为家人、朋友等奉献爱心。青年人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得到了家人、师长和朋友诸多关爱和无私奉献,为其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青年人首先要懂得感恩,懂得回馈家人、

 师长和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形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爱友人等良好品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引导青年为与自身无明显利益关联的人提供帮助。例如,能够为摔倒的老人伸出搀扶的双手,能够主动为老幼病残让座,能够经常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能够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这些都是对陌生人群体的奉献。正是在一次次的奉献中,培养了自己的奉献精神。志愿者活动是当代青年为集体、社会作奉献的一个重要平台,因为“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核、价值目标、实现途径,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理论,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衔接,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6]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主动地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运动会、奥运会等的志愿活动,使他们亲身感受到祖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壮大,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鼓励青年去西部贫困地区支教,为改变边远地区教育落后的面貌贡献力量,从而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这种亲身实践的经历,不仅有利于加深青年对奉献精神的理解与认知,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在奉献精神培育中的作用。此外,青年应当把为亲人和身边人作奉献,扩大到为集体、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作奉献。特别是青年中以党员为核心的先进分子,更应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

 觉悟和道德素质,为祖国和人类社会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从长远立意,引导更多的青年弘扬和践行奉献精神

 好的理念和行为需要完善的制度加以保障,奉献精神的形成也需要制度的激励、引导和强化。国家、社会和学校应当出台相关政策,使奉献者获得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最大程度上保护奉献者的奉献热情和奉献行为。以学校为例,对于拾金不昧、舍己救人、献血、捐款等善举,应当与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员的评选结合起来,以此保护青年的奉献热情并增强其奉献的积极性。这种通过激励而呈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和奉献行为具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上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也有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因为“道德行为理应带给行为施予者一种内心的满足感和自我肯定。即使这个过程可能伴有痛苦和艰辛,但最终收获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与充盈”。[6]在这个过程中,哪怕得到的仅仅是一句“谢谢”也能够让奉献者获得精神满足。当然,我们还是要积极提倡并大力弘扬那种不求回报、无私的奉献精神。

推荐访问:职业学院大学生时代担当精神培育重要性及对策建议思考 担当 职业学院 培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