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牧区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8篇

发布时间:2022-08-18 14:20:16 来源:网友投稿

牧区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8篇牧区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工作总结曲麻莱县********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汇报材料二〇一三年十月*******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牧区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8篇,供大家参考。

牧区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8篇

篇一:牧区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业专业合作社工作总结 曲麻莱县********村 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 汇报材料 二〇一三年十月 *******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汇报材料 生态畜牧业在********村已经扎根 2 年多,从最初的试点到 今年即将在全乡全面推广,充分显示出其发展前景可期。

 办一个合作社,带动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牧民合作社, 是推进新牧区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牧民增加收入的最好途径。组织起来已经成为牧民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村村落实国家土地流转政策,改变传统小家小户式的畜 气 牧生产经营方式,成立

 ****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  作社,调动牧民和合作社两个积极性,对实现保护草场 卺 生态环境,牧民增收,从而促进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和牧  区经济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 禊 *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乡境南面,距 厉 乡城 20 公里,交通便利,

 区 域位置优越明显,地势 ┭ 相对平坦,平均海拔**米,气候比较温暖,年均气温 岑 -℃,元月份极端最低气温-℃,7 月份极端最高气温 锨 ℃。年降水量,全年日照时数为小时,太阳辐射量为千 鸶 卡/平方厘米,全村草场总面积 193113 亩,可 慈 利用草场面积 123000 亩,总人口**户**人,  其中参与合作社的为**户,未参与合作社的为**户 凄 **人。2016 年 10 月各类牲畜存栏数 19135 堕 只,其中牛 12064 头,母牛为 9651 头,母牛比 峁 例达到 80%,能繁殖母牛为 5308 头,繁殖率达到 厂 55%;羊 6349 只,其中母羊为 5395 只,母羊 贷 比例达到 55%,能繁殖母 羊 4316 只,繁殖率达 蒇 到 80%;马 238 匹,山羊 484 只。人均纯收入 3 仅 400 元。

 近年来,在政府大力发展牧区的各项政策 甑 帮助下,****村的 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进步,  截至 2016 年 10 月,全村有房屋 179 套,各类畜 辎 棚 43 座,种草 41000 亩,实现有电、通路,冬季  、夏季和秋季草场用水方便,秋季草场牧户半数通电, 颥 夏季草场不通电,夏秋两季草场目前全部通路。相对良 嗯 好的基础设施,为建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创造了十分良  好的生产、交通条件。****村干部、牧民在发展生 堂 态畜牧业中感受到了国家惠牧政策的优越性,参加专业 滑 合作社的意愿得

 到提高,村干部及广大牧民对搞合作社 切 热情高涨,构筑了发展生态畜牧业和合作社的群众基础 瑚 。

 二、主要做法、经验 2016 年以来,**** 竖 ****村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 保护草原生  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  推进草畜平衡为核心、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关键、以 噎 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为目标”的总体要求和“整合资源 噙 、规模经营、划区轮 牧、以草定畜”的发展理念,在 茧 草场承包经营权和牲畜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开展生态 ' 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出了“以强化草原基础设施 抟 建设、设施育肥和股份制经营推动畜牧业生产、经营方 げ 式转变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生 垲 产、 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生态畜 Ξ 牧业发展雏形。

 (一)以股份制经营为突破口,提高 与 草地规模经营水平。一 是成立专业合作社,完善组织 觖 机构。2016 年 7 月,按照股份制经营模式,引导村 沐 民以草场和牲畜入股方式成立了********村生 劢 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运 ㄋ 行机制,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参照股份制管理模式, 肝 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理事长,监事会和监事 杞长。建立“理事会提议—党支部+理事会监事会商议— 乒 社员

 代表审议—社员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 秭 开”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尊重了社员民主权利  ,以严格的程序保证了合作社民主决策,财务和社务公 迮 开,调动了社员参与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提高了合作 踢 社工作的透明度,增强了社员对合作社的信任度。结合 ┈ 实际制定了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办法等 10 多项制度 绶 ,建立了社员档案卡,健全完善了合作社红利分配办法 θ 等措施,使亚曲合作社在制度方面不断规范化:二是采 蜞 取股份制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畜牧业经营机制。*** 荜 *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采取以股份制经营为代表集  约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遵照股东自愿、退股自由、 榕民主管理的原则成立股份制合作社,将合作社社员经营 剑 现有的牲畜、草场作价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 菝 经营、人员按技能统筹分工、利润按股分红。全村 46 颠 2 户牧民中有411 户牧民的草场、牲畜全部入股,入  股率 89%,股东入股采用草场入股和牲畜入股的两种 醇 方式,每股为 500 元人民币。并对入股的牲畜实行“ 疰 统一轮牧、统一配种、统一育肥、 统一加工、统一销 跫 售、分群养殖”的“五统一分”管理方式,推进了规模  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二)细化生产分工,优化配 鹑 置生产要素。一是打破了分散养殖方式。根据****  村基本情况,对冬春季、秋季、夏季草场进行重新调整 趔 ,对入股牲畜、草场进行整合和划分,在入股牧户中 拨 选择放牧经验较好的牧民作为放牧员,将入股

 的羊群进 勰 行分群管理,分群饲养母牛 4316 只,分群饲养母羊 惯 5395 只。二是加快人工饲草料种植示范基地建设。

 孓 三是乡党委、乡政府积极争取扶贫开发项目资金,购买  后备优良生产母羊,整合合作社后备生产母羊。三年来 ︿ ,共扶持贫困户1 5 户,截至目前****村已基本 洋 实现整体体脱贫,整村推进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三)  合理配置草地资源,推进草畜平衡。一是落实好草原生 邶 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依法推进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和 潋基本草原保护力度,加快转变生态畜牧业生产方式,优 豪 化生产布局和畜群结构,切实保证牧民收入不减少。不  断促进草原可持续发展,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资奄已 绊 发放刭户,工作取得阶段性成累。二是积极推行以草定 孩 畜。按照草地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采取一次测产 矣 法,在夏季牧草生长旺季的最高产量期 8 月中旬分别对 就 冬春、夏季、秋季草场进行了测产,按照有关行业标准 坜 测算了区域内的合理载畜量实行划区轮牧。根据草场的  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和载畜量将冬春季、秋季、夏 С 季草场进行了科学的调整,对其放牧制度进行优化,实 圆 行划区轮牧,提高了草地资源科学利用 达玉村生态畜 矧 牧业专业 合作社 2016 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 媸 6 年以来,我社按照全县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会 迟 议精神,把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 擗

 的关键措施,精心组织引导,搞好综合服务,推动了我 燥 村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已建 橐 成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1 个,发展社员 41 户 178 个人 幢 。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村畜牧业持续稳定发 哄 展。预计 2016 年初,全村牲畜数量约 9163 头, 瑗 操场整合约 16520 亩。

 一、基本做法 强化组织 烃 领导,加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力度 第一,积极做好宣  传发动。全县畜牧合作组织建设会议召开后,我村立即 能 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安排,使大家认识到发展 ︾ 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参与 暌 市场竞争,对于促进全村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增  收,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 鲜 加强对这一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我们成立了理事会和监 戡 事会,分管合作社组织的各项工作,专业技术骨干为畜 徙 牧合作组织中负责各类合作社的筹建工作,还配有技术  熟练的兽医 1 名。

 第三,学习外地经验。为解放思想 瀵 ,县农牧局多次组织合作社组织主要负责人进行培训,  使大家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找出了差距, 绔 增强了抓好畜牧合作组织的信心和决心。

 第四,抓好 鼍 试点,全面发展。我们本着“积极稳妥,一点带面,逐 伉 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决定先搞好现有的 41 户

 参加生  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群众工作,设立牛羊育肥基地, 觥 拓宽牛羊销售渠道,尽快干出成绩,鼓励大家积极主动 蛛参与合作社组织。

 因地制宜,多形式发展合作社经济  组织 达玉村地处气候类型不同,因此植被生长类型更  加异同。靠青海湖畔宜适合繁殖羊群,靠山区气候较为  寒冷,植被淡薄较为适合设为繁育牛群基地。

 一是部 扛 门领办型。我们充分发挥兽医站的主体作用,鼓励兽医 矶 站利用技术设施等方面的优势,领办合作社。合作社配 典 合兽医站针对育肥黄牛存栏量高,发展势头猛的实际,  成立黄牛生产合作社,壮大了黄牛产业。目前,已发展 姿 入社牛312 多头,入社社员 426 户,入社股金万元 扮 。XX 镇兽医站立足该镇生猪年出栏量高的实际,成立 早 了生猪产销合作社,指导农户建起标准化养猪场 25 处 层 ,母猪存栏量达到 4000 多头,年出栏猪 4 万多头, 螨 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我局立足于本县奶牛饲养量大 R 的实际,经周密组织,成立了奶业协会。部门领办合作 ∝ 社,进一步带动了全社会办社兴牧的积极性。

 二是公 临 司农户型。依托龙头企业在养殖领域辐射带动能力强的 笾 优势,把与公司有供养合同的畜禽养殖户组织起来,成 鼙 立养殖合作社,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已依托 X 奠 X公司成立了 3 个肉鸡养殖合作社,分别是 XX 镇肉鸡 ' 产销合作社,XX 镇肉鸡产销合作社,XX 镇肉鸡产销 供 合作社。

 三个合作社入社社员达 350 多户,年出栏 绉 肉鸡 600 万只,社员增收 800 多万元。

 三是能人 倚 带动型。XX 镇奶牛养殖、鲜奶销售大户 XX 奶牛养殖  经验丰富,与外地各大乳品加工企业关系密切。我局积 莆 极帮助他成立了 XX 奶业合作社。该社成立后还吸纳其 落 他奶牛养殖户入社,按标准化要求,共同生产优质鲜奶 驿 。目前,该合作社已发展入社奶牛 500 多头,日供鲜 缵 奶 10 吨,成为维维、蒙牛等大型乳品加工企业稳定的 建 奶源基地。XX 镇民意生猪生 产合作社是由养殖大户 疼 XX、XX 等五户农民联合发起成立的,合作社成立后 酸 ,吸收 200 余户入社,年可出栏生猪 2 万余头。

 四 疣 是村集体创办型。XX镇XX村党支部近几年把发展奶 泡 牛当做增加农民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先后帮助 28 户 榫 村民购进奶牛 200 多头,XX 年创办了奶牛产销合作 襻 社,理事长由村支部书记担任,其它成员均由养牛大户 俺 担任,自成立以来,已吸纳本村和周边村 90 户养牛户 绚 入社,并建立了收奶站,配备了运奶车,并与乳品加工 、 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仅 XX 年帮助社员户年出 黻 售鲜奶 600 多吨,增加收入一百多万元。

 强化服务  ,推动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合作组织成立以后,我们强 熳 化服务宗旨,把工作重点放

 到了为社员提供一条龙服务  上。

 一是搞好品种引进与改良服务。我局积极帮助各 先 奶牛生产合作社,引进高产荷斯坦奶牛及西门塔尔、夏  洛来等肉牛冻精细管,进行品种改良,使全县奶牛改良 狃 率达 95%以上,产奶量提高 20%,肉牛产肉量提高 镰 30%以上,每头改良牛犊比本地犊牛多卖 300 多元  ,养牛户经济效益明显增加。XX 镇农民张 XX 便是其 嵊 受益者之一,他养殖的 10 头黄牛最近刚刚在镇上设置  的配种站点进行了配种。他说,多亏合作社给俺提供了 傣 方便,再也不用多跑腿、多磨嘴,现在协会服务这么好 隽 ,我要通过合作社再购买几头良种黄牛,扩大养殖规模 溱 ,大发养牛财。XX 镇奶牛合作社以加快奶黄牛配种改 ㄋ 良为目标,先后设立了 2 个人工配种点,从北京、上海 售 等地为社员购进高质量冻精细管 4000 支,并逐一为 改 奶牛建立了档案,定期防疫,二次驱虫,免疫率达 10 0%。目前,该合作社已配种奶牛 750 头,准胎率 9 霞 0%以上,大大提高了全镇奶牛品质,增加了农民养殖 氘 收入。

 二是提供养殖技术服务。我局帮助每一个合作 碑 社成立了3-4 名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定期向养 菠 殖户发放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培训,并多次邀请济南、 缧 北京等地专家为社员授课,提高了社员的养殖管理水平 酩 。目前,已开展科技培训12 期,印发明白纸万份,培 舄 训人员 6000 多人次。XX 镇 XX村村民张 XX,搞 兄 仔猪繁育多年,镇上仔猪繁育购销合作社成立后,他对  合作社缺乏认识,认为入社后受约束,迟迟不愿

 加入。

 氘 去年 11 月份,他听了合作社技术人员的仔猪疾病防治 凸 技术讲座后,深感养殖技术的重要性,立即找到合作社 觊 负责同志主动递交了入社申请,并顺利加入了合作社。

 则 在合作社的指导帮助下,他的养殖规模迅速发展到 20 齐 0 头。目前,该合作社已吸纳社员 120 人,并有 14 嵬 0 户群众通过合作社发展起母猪规模饲养。

 三是搞好 但 销售服务。我局引导各合作组织通过设立联系电话、发 Υ 放服务卡等形式,积极拓宽畜产品销售渠道,从根本上 厌 解决养殖户销售难的问题。XX 镇仔猪繁育购销合作社 倘 ,每月召开一次理事会,研究销售问题,加大了仔猪外 旨 销力度,把仔猪销售到东营、青岛等地。今年 1-11 锈 月份,共销售仔猪 3 万头,且价格比市面上高元/斤,  每头仔猪为群众增加纯收入 20 多元。

 二、基本经验 萁

 合作组织运营要规范化。

 组织章程是合作社运营的 抛 基础,为此,我们按照“平等、互惠、共同发展”的原 莳 则,引导社员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合作社组 桑 织章程,对合作社的组织形式,社员义务、社员权利、 谂 经费来源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为合作社运营提供了 や 制度保证,形成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长效工作机制 祛 。

 合作组织管理要民主化。

 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 混 织,办社的最终目的是为农民谋利益。作为畜牧职能部 Х 门,在...

篇二:牧区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交 流 201

 3—12 关于西藏自治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西藏 自治区工商局调研组 2013 年 8 月 7 日至 27 日, 西藏 自治 区工商局深 入农牧区, 重点赴拉萨市林周 、 曲水 、 尼木县和城关区 娘热乡对 l6 个农牧 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专题调研。现 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

 一、 全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基本 情况 2007 年《 农 民专业合作社 法》 施行 以来 , 在全 区 各级工商部门积极引导和具体指导下 , 全区农牧民专 业合作社从无到有 , 逐步发展, 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自

 2007 年开始 , 合作社户数 、 出资总额均以50%以上 的 速度迅速增长 (详见附表) , 截至 2013 年 6 月 30 日,

 全区已登记注册农牧 民专业合作社 1501户 , 出资总 额 l0. 59 亿元 。

 入社成员达 7. 4 万人。

 合作社 以能人带动、 股份合作 、 联合创办 为主要 类型 , 围绕种植业 、 养殖业 、 农畜产品加工 、 农 业机械 化耕种 、 运输 、 建筑施工、 民族传统工艺纺织 、 藏香 、 糌 粑 、 藏面粉加工等领域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 种植业 、 养 殖业 、 机械耕种等合作社发展得到政府扶持资金支持 。

 在调研中发现 , 有 30 余户合作社因资金缺乏 、 管理不 善等原因名存实亡 , 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在沟通农畜 产品供求信息 、 实现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 促进农牧区 商品与服务贸易 、 转移农牧区剩余劳动力 、 增加农牧 民收入 、 维护农牧 区市场稳定 、 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附表2007— 2013 年全 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 一)促发展保稳 定作用明显 农牧 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整合 了人力 资源和农 牧业生产资料 。

 规范 了农 牧民经营行 为 , 解放 了生产 力 , 同时将生产资料 、 运输工具集 中使用 , 统一分配 ,

 为合作社成员提供了更大效益的服务 , 消除了大量 因 利益纷争而产生 的矛盾 , 为农牧区社会稳定发挥了重 要作用。

 阿里地区普兰县 巴嘎乡岗莎牦牛运输旅游服 务合作社通过集中组织 980 名村民. 统一分配人员为 外来游客提供转山服务 , 成功规范 了旅游市场秩序 。

 山南乃东县民族哗叽手工 编织专业合作社积极抢 救 和传承濒I临灭绝 的有上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编制工 艺 ( “泽贴” ) , 专门聘请老艺人传授编织技巧。目前已 有 62 名贫困户农牧民成功掌握 了泽 当毛哗叽手工编 72 卞 圃工 商管理轩艽

 织工序和技能 。“泽贴”毛哗叽手工纺织 工艺于 2010 年成 功 获批 自治 区非 物质 文 化 遗产 。

 (二 )保权 益增 收入 效果明显 全 区农 牧 民专业合作社通 过改进生产 、 加工技 术 , 签订集体用工合 同, 注重品牌建设 , 加大商标注册 力度 。

 提高 了产品的质量和声誉 , 扩大了产品的销路 ,

 有效保障了农牧民权益 , 农牧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阿 里地 区普兰县农牧 民单独外 出务工因语言不通 , 与雇 主沟通不畅 。

 只能承接劳动量大、 工资待遇低 的项 目,

 有时还会遭遇工资拖欠。

 阿里地区普兰县多油村农 民 施工专业合作社 和普兰镇科迦村农 民施工专业合作 社成立后 , 以农牧 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 , 充分考虑农 牧 民利益 , 与用工方签订用人合同 , 帮助 60 余人享受

 20 l 3—1

 2 经验 交流 到合理劳酬待遇 , 有力地保 障了农牧民的权益。

 日喀 则 白朗县嘎东镇 曾经是全区贫困镇 , 通过成立兴旺传 统 服饰农 民专业合作社 , 吸收全镇 50 户 110人成为 合作社社员 , 他们充分发挥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优势 ,

 目前 已有包括藏装、 藏靴 、 门帘等 40 多种商品畅销区 内外 , 去年年销售额 80 万元 , 纯利润 20 万元 。

 (三 )促就业扶 贫 困作 用明显 农牧民合作社 的成立和发展不仅保障农牧 民权 益、 带动农牧 民增收 , 还为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 , 帮助 低保户 、 贫困户脱贫致富。拉萨市堆龙德庆县 岗德林 蔬菜种植农 民专业合作社帮助 2000 余人实现就业 ,

 提供长期就业岗位 86 个 。林周县江角农机示范农 民 专业合作社在林周县承包 400 余亩树苗 ,帮助 2100 余人实现就业。

 日喀则市兴达职业农民子女培训专业 合作社帮助 94 名农牧区子女(残疾 12 名 )实现就业。

 二 、 工商 部 门推 动农 牧 民专 业 合作 社发 展 的 重 要 举措 ( 一) 完善政 策措施 , 加 大扶持 力度 先后制定《 西藏 自治 区工商局支持和促进农牧 民 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的实施意见 (试行 )》 、 《 西藏 自治 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贯彻< 自治区党委 政府关于 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 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等政策措施 。

 为农牧 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 了宽松的 政策环境。

 一是放宽投资领域 、 组织形式及经营方式 。

 允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产前 、 产 中、 产后服务 。

 依 法 自主选择业务范围。二是放宽投资人资格 审查 , 支 持全 民创业 , 凡法律 、 法规允许 的公民均可 申请投资 合作社。

 三是放宽名称登记条件, 支持灵活选择名称 。

 四是放宽经营场所 限制 , 除法律 、 法规对经 营场所有 特殊规定外 , 允许 以家庭住所 、 租用宾馆 、 旅店、 商场 ( 厦) 、 办公楼 、 写字楼等作为非公经济 的经营场所 。

 五 是放宽出资方式 ,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

 都允许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自主灵活选择出资方式 , 在 不改变土地( 草场 )集体所有 制性质 、 用途 , 不损害农 牧 民土地 (草场) 承包权的前提下 , 允许农牧民以土地 ( 草场 )经营权 出资。

 ( ; )拓展服务 空间。

 提 升服 务效能 是紧紧依靠当地县乡政府的力量 。

 会同农牧部 门, 免费组织农牧 民集 中学习, 进行统一辅导。

 二是拓 宽服务领域。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开辟“绿色通道” .

 实行上 门发照和 “零收费”政 策 ; 对农 牧民季节性 、 临 一时性和小规模从事经营活动的允许备案免予登记 . 降 低市场准入门槛 。

 三是积极引导农牧 民专业合作社注 册农 畜产 品商标 、 地 理标志 , 全 区农畜 产品商标 达 1398 件 , “那 曲虫草” 、 “ 昌果红土豆” 、 “ 尼木藏香” 等 地理标志商标获准注册。大力发展品牌农牧业 , 带动 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四是加强登记审查力度 ,

 确保合作社健康发展 。

 各级工商机关注重规范农牧民 专业合作社 的登记注册工作 . 切实履行监督管理 职 责。严格把关登记前的调查核实工作 , 对不符合登记 原则 、 不具备登记条件的. 坚决不予登记 , 确保合作社 健康有序发展。

 五是开展红盾帮扶、 订单农牧业工程 。

 积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育肥基地+合作社+ 农户+商标”模式运行 , 帮助该合作社制定农畜产 品订 单合同示范文本 。

 ( 三) 强化监 管 , 创造 良好 的市场环境 是通过加强市场巡查 、 市场预警 、 12315 维权 投诉等形式 , 健全合作社档案 , 及时掌握动态信息 , 突 出重点 , 实施分类监管 , 及时查处扰乱经 营活动的行 为。二是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 。

 严厉查处农资无 照经营和虚假广告诱导农牧民等违法违规行为 , 有效 保护了农牧区市场主体和农牧 民的合法权益 。

 农牧区 市场秩序及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三、 农牧 民专 业合作社发展 中存在 的困难 和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 , 全 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目前还处 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 数量少 、 规模小 、 组织化程度低 、

 经济实力差 、 辐射带动功能不强 , 管理机构不健全等 问题仍然存在。

 (一 ) 区域发展 不平衡 因区域地理条件 、 自然环境 、 生产经营手段 、 民风 民俗等特点使得农牧 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 。山 南、 那曲分别 占全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 22. 45% 和 22. 12%, 昌都 、 阿里地区仅分别 占全区总数的 3. 26% 和3. 86%。从规模上看 , 成员人数 50 人 以下的合作社 有 1050 户 。

 占总户数 的 69. 95%; 100 人以上的有 156 户 , 仅 占 10. 39%; 从 出资额看 , 100 万元 以下 的合作 社有 1284 户 , 占总户数 的 85. 54%. 100 万元 以上 的 有 217 户 , 仅 占 14. 46%。

 (二 )缺乏发展后 劲 是缺乏必要 的科技支撑。

 大多数农牧 民专业合 作社提供的主要是初级农畜产品 , 产品缺乏精加工 、

 深加工 , 产品档次低 , 导致产品附加值低。

 部分养殖业 一十 团工 7 li 管理轩宽 73

 经验 交 流 20 1

 3—1

 2 合作社缺乏专业技术和疫情防治知识 。

 喂养方法简单 粗放 , 家禽成活率低 。

 二是缺乏前期调研论证。

 由于缺 乏前期调研论证 , 造成合作社空投资金或购买的机器 在西藏不能使用。三是合作社社员参与性不强。部分 社员参与合作社经营积极性不高, 社员 出资后只等年 底分红 , 对合作社的事很少过问。

 四是缺乏公平 、 公正 的服务环境。在农牧区建筑施工队合作社审批方面 ,

 各县执行标准不一 , 有的地方规定成立施工队合作社 必须先有政府批文 , 有的地方 规定必须提供验资报 告 , 还有的地方规定出资金额必须达到 50 万元以上 ,

 交付 10 万元押金才能办理许可证及提供施工项 目.

 虽然按县政府部 门的规定办 了手续 . 交了押金 , 但从 未争取到针对农牧 区的小型项 目。

 职能部门自设弹簧 门、 玻璃 门, 造成农牧区建筑施工市场缺乏公平 、 公正 的发展环境 。

 五是资金缺乏。

 绝大多数合作社是近两、

 三年内新成立的, 起步较迟, 经济基础薄弱 , 得到 国家 项 目扶持的合作社 只是少数 , 多数合作社可用资金主 要来 自社员的资金。

 《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虽然有对合 作社进行金融贷款扶持的规定 , 但 由于对农牧区融资 政策落实不够 , 合作社 自身经营特点等原 因, 几乎没 有合作社能够贷款成功。

 据统计, 约 20 余户农牧民专 业合作社因资金周转 困难导致名存实亡 。

 ( 三)合作社 运作 不规 范 目前许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是在乡政府扶持或 “能人 ”带动下发展起来 的, 但也有一部分是走形式、

 摆样子 . 组建之初就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思路。运 行管理机制方面存在很多缺陷。

 一是 民主管理体制还 没有形成。

 许多专业合作社 的管理者是乡政府任命或 选派的 , 没有经过合作社社员大会选举产生。在管理 过 程中 , 合作社 的社 员也没有投 票权 、 参 与权 、 决策 权 , 合作社 的重大事项基本都是由法定代表人决定 , 这 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必须遵 守的“ 民办 、 民管 、 民受 益”的民主管理原则相悖。

 二是管理制度不执行。

 虽有 完整的章程和规范 的管理 制度 。

 但在实际操作 中 , 都 是“ 大户”说了算 , 合作社成立的理事会 、 监事会等流 于形式 , 合作社的运行和管理随意性大、 管理不到位。

 四、 关于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 一) 加强扶持 引导, 创造 良好发展 环境 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牧 民专业合作社 的摸底调查和实地调研 。

 详细了解各合作社 的经营状 况 、 资金支持 、 促进就业增收等相关情况 , 特别是农畜 一74 卞 圊工 商管理研宽

 产 品市场需求等情况要充分调查 , 力争通过合作社联 社 , 引进管理 、 技术人才 , 搭建促销平台等措施 , 帮助 合作社突破资金 、 人才、 技术和产品单一瓶颈 , 帮助合 作社做大做强。二是拓展服务内容 。

 为合作社 出谋划 策。通过引进外地企业先进技术 , 鼓励 区内外企业在 农牧区建立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 对合作社产品进行深 加工 、 精加工、 改进包装 。

 逐步探索建立符合全 区农牧 区实际的农畜产品标准化 、 规范化生产加工模式 , 促 进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化 、 标准化经营。

 ( 二 )注重打造品牌 , 提 高产品竞争力 是加大商标及广告培育力度 。加强对重点产 品、 西藏特色产 品、 农畜产品商标培育和发展 , 加大对 合作社商标广告工作指导力度。

 二是努力提高已注册 的“杰德秀”、 “塔玉”等 品牌的科技含量 , 做大做强这 些产业。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措施 , 加大对示 范合作社注册商标 的扶持力度 , 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 牌、 竞争力较强的合作社 。

 (三 )拓宽融资渠道 , 提 高市场竞争力 目前 , 几乎所有的农牧 民专业合作社都面临资金 短缺问题 , 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瓶颈。

 因此 , 应进 步争取政府及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

 探索设立合作 社发展专项资金 , 将扶持资金优先向典型示范社 、 特 色产业社及优势产业社集 中。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各 部 门应认真落实已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 帮助合 作社解决实际运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促其发展壮大。

 在金融支持方面, 金融机构应尽快 出台支持农牧区市 场主体发展 的金融政策 , 创新贷款担保抵押机制。

 ( 四)加 强培训指导 , 提升发展 水平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 门应把对农牧 民专业合作社 的成员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规划 , 安排一定经费 , 分行 业、 分层次对社员进行管理、 技术等方面培训 , 提高广 大社员的整体素质 , 增强合作社 自身的“造血”功能 ,

 增强合作社发展内生动力 , 确保健康发展 。

 同时 , 充分 利用广播 、 电视 、 报纸 、 网络等媒体 , 大力宣传全区各 项强农惠农 政策 ; 宣传先进典型 , 报道合作社 的成功 经验 , 推介展示合作社农畜产品 ; 为农牧民专业合作 社提供更多信息和法律法规咨询服务 , 在全社会形成 鼓励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一(调研 组 成置:

 陈

 英 格 尔丹 英 责任编辑:

 王

 贺艳 军

 贺艳军) 执 笔人 :

 陈 琳

篇三:牧区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古牧区生态现状与产业发展思考翟 琇1 袁孙海莲 1袁2 袁邱晓1袁2 袁石磊1袁2 袁常虹1袁2 袁闫晓红 1袁2 袁展春芳 1袁2渊1.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袁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曰2.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业研究中心袁 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31冤摘要院内蒙古草原牧区范围广阔袁包括 33 个牧业旗县袁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遥 建设生态牧区尧实现牧区现代化是牧区建设的重要目标遥 在深入分析内蒙古牧区生态本底和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袁借鉴国内外畜牧业发展模式和经验袁从生态因素制约尧种养结合等角度袁提出牧区现代化发展思路和建设的指标体系袁为内蒙古牧区建设奠定理论基础遥关键词院内蒙古牧区曰生态本底曰产业发展中图分类号院F326.3曰S8-1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顺序编号院1672-5190渊2019冤10-0024-07Reflection on Ecological Statu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Pastoral Areas in InnerMongoliaZHAI Xiu 1 袁SUN Hai -lian 1袁2 袁QIU Xiao 1袁2 袁SHI Lei 1袁2 袁CHANG Hong 1袁2 袁YAN Xiao -hong 1袁2 袁ZHAN Chun -fang 1袁2渊1.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 Hohhot 010031袁China曰2.Inner MongoliaPrataculture Research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袁Hohhot 010031袁China冤Abstract院The grassland of Inner Mongolia covers a wide area, including 33 animal husbandry counties, which occupies an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Inner Mongolia. Constructing ecologicalpastoral area and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pastoral area are the important goals of pastoral area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thorough analysis of ecological background,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pastoral areas of InnerMongolia, we put forward the index system of modern development ideas and constru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factorsand combination of planting and breeding by referring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at home andabroad, in hoping to lay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storal areas of Inner Mongolia.Keywords院pastoral areas of Inner Mongolia曰ecological background; industry development内蒙古与青藏高原一道构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基本骨架遥内蒙古生态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华北尧东北尧西北地区袁还直接关系首都北京的生态安全遥草原是内蒙古生态的主体袁其生境尧物种组成尧生物学特性和生态过程为人类提供直接与间接的生态福利遥******强调袁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袁构筑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遥 这是党中央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对内蒙古发展确立的战略定位袁也是内蒙古必须遵循和自觉担负的重大责任遥***对内蒙古如何走以生态优先尧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指明了方向遥要求在集中集约集聚上找出路袁既不能缘木求鱼袁也不能竭泽而渔遥从全区范围看袁经济发展主要集中集约集聚在沿黄和赤通两个经济带袁其他地区大部分是草原牧区袁更多要以生态保护建设为主袁建设生态牧区袁发展牧区现代化 咱1暂 遥1 内蒙古牧区生态现状1.1 内蒙古牧区范围内蒙古牧区总面积 76.68 万 km 2 袁 占内蒙古总面积的 64.82%袁包括 33 个牧业旗县袁其中袁有 14个是边境旗县渊见图 1冤遥 内蒙古牧区是以草原生态为主体袁传统畜牧业生产发展方式为主导的地区遥1.2 内蒙古牧区数字2015 年内蒙古牧区的草原面积为 43.69 万km 2 袁占牧区土地总面积的 56.98%袁比 2000 年减少732.3 km 2 遥 牧区人口 514.44 万人遥 2000 年牧区存栏大牲畜渊牛尧马尧骆驼等冤326.03 万头只尧羊2 298.15 万头只曰2015 年存栏大牲畜渊牛尧马尧骆驼等冤406.71 万头只尧羊 2 714.13 万头只 咱2-3暂 遥 2015 年牧区 GDP 为 4 093.04 亿元袁2000 年为 225.29 亿元袁15 年间增长 18 倍遥 人均 GDP 平均 7.56 万元/收稿日期院圆园19原10原08项目来源院内蒙古自治区研究室重大咨询课题野内蒙古牧区现代化研究冶渊2019Z02冤遥作者简介院翟琇渊1963要冤袁男袁研究员袁硕士袁主要研究方向为农牧业经济和政策遥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9袁40渊10冤院24-30DOI院10.12160/j.issn.1672-5190.2019.10.005

 年遥 2000 年第一产业总产值 150.63 亿元袁 占当年GDP 的 66.86%曰2015 年第一产业总产值 787.08 亿元袁占当年 GDP 的 19.23%遥1.3 牧区生态本底1.3.1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产总值院生态系统有产品供给尧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功能与价值袁三者之和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渊GEP冤 咱4暂 袁用以表示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实现价值遥 据测算袁 内蒙古牧区2015 年 GEP 为 21 755.13 亿元袁 约占内蒙古全区当年 GEP 的 53.41%袁 其中袁 产品供给总价值为787.18 亿元袁 调节服务总价值为 18 826.65 亿元袁文化服务总价值为 2 141.30 亿元袁 分别占牧区GEP 总量的 3.62%尧86.54%尧9.84%袁分别占内蒙古全区产品供给尧 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价值总量的27.47%尧60.55%尧31.62%遥牧区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总价值为 18 826.65 亿元渊见图 2冤袁其中袁气候调节价值 9 882.40 亿元袁占调节服务总价值的 52.49%曰水源涵养价值 3 845.14亿元袁占调节服务总价值的 20.42%曰固碳释氧价值1 924.92 亿元袁占调节服务总价值的 10.22%曰洪水调蓄价值 356.40 亿元袁 土壤保持价值 85.06 亿元袁空气净化价值 11.45 亿元袁 水净化价值 7.00 亿元袁生物多样性维持总价值为 1 307.44 亿元遥1.3.2 生态资产变化院生态资产是能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自然资产袁生态资产质量直接关系生态系统的供给尧调节和文化服务价值变化遥 经测算袁 内蒙古牧区 2015 年生态资产综合指数为212.81遥 其中袁森林生态资产指数为 17.83袁灌丛生态资产指数为 5.23袁 草地生态资产指数较高为189.74袁草地资产占牧区生态资产的 89.16%袁说明草地是牧区最主要的生态资产遥对 2015 年内蒙古草原牧区生态资产实物量核算袁草地生态资产的面积为 43.69 万 km 2 袁占区域生态资产总面积的 56.98%曰 数据显示袁2000 年以前袁因为开垦袁 全区草原面积每 5 年减少近 300 万hm 2 袁 有一半以上的减少发生在草原牧区曰2000 年之后袁全区草原面积保持基本稳定袁牧区草原面积减少了 732.3 km 2 渊是否与灌草重叠有关袁 有待考证冤遥 牧区草地植被盖度在 2000要2015 年的 15 年间平均由 35.93%减少到 35.82%袁 基本没有变化曰净初级生产力由 138.58 gc/m 2 增加到 155.00 gc/m 2 袁提高了近 12%渊见图 3冤曰 生态资产综合指数从209.75 到 212.81袁基本没有变化遥1.3.3 载畜量变化院草地载畜量是表示天然草地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指标遥草地载畜量的年度变化主要受草地初级生产力高低的影响咱5暂 遥 通过时空分析渊见图 4 和图 5冤袁2000要2015 年内蒙古草原牧区不同草地类型的载畜量存在着较大差异袁从荒漠草原到草甸草原袁 载畜量从每平方千米 13 个羊单位增加到 65 个羊单位遥随着草地初级生产力的提高袁草地载畜能力加大遥图 2 内蒙古自治区牧区 2015 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分布图图 3 内蒙古自治区牧区2000要2015年草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图 1 内蒙古自治区牧区范围及所含括的旗县翟 琇等院内蒙古牧区生态现状与产业发展思考 第 10 期 25

 图 4 内蒙古自治区牧区 2015 年草地载畜量空间分布1.3.4 牧区人口变化院南志标院士研究认为袁草原牧区人口的增加会明显加重草原的退化渊见图 6冤遥每平方千米 2 人袁草原退化比例是 20%袁当每平方千米 250 人的时候草原会完全退化 咱6暂 遥 目前袁内蒙古牧区平均每平方千米 10耀15 人袁草场退化比例在40%耀60%曰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专家杭栓柱也认为袁锡林郭勒盟人口从 1949 年的不足 20 万人增加到现在的 106 万人 咱7暂 袁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导致草原的退化袁减少牧区人口压力仍是牧区建设发展的重要问题遥2 内蒙古牧区产业现状与模式2.1 产业现状农牧业是牧区的基础产业 咱9暂 遥 国际上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草原畜牧业占大农业比值 咱10暂 袁发达国家这个比值基本都在 50%以上袁我国历年最高值达到 32%袁2018 年降到 29%袁内蒙古几乎达到 50%袁牧区要稍高一些曰牧区的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加工业与矿产业等袁 第二产业在牧区近 20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曰牧区的第三产业比值也在不断增高袁近年来服务与文化旅游收入倍增袁生态产品实现过程中文化旅游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咱11-12暂 遥草原牧区一二三产比值从过去 5颐3颐2 的大致比率到现在基本形成 1颐6颐3 的状况遥2.2 畜牧业的发展阶段历史上袁有塞北游牧尧中原农耕袁以 400 mm 降水量为边际线区分 咱13暂 遥 但随着人口增加袁草原被开垦袁清朝出现野借地养民冶野移民实边冶袁草原被大面积开垦袁 破坏了生态曰 自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袁从传统游牧尧定居游牧到定居定牧袁草原牧区牲畜数量快速增长袁草原超载尧退化沙化现象从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遥据文献报道袁草原草产量在 20 世纪80 年代初袁比 60 年代下降 40%耀60%袁退化面积由1/10 增加到 1/3袁 一些优势物种和优良牧草发生减少 咱14暂 曰1980要2000 年是草原退沙化凸显阶段袁体制上草场承包到户袁但依旧是粗放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袁牲畜数量发展迅速曰2000 年至今袁草原全面实施禁牧尧休轮牧制度袁实施诸多草原生态工程袁坚持以草定畜袁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畜牧业转变遥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袁注重生态的保护袁注重草原的生态价值袁 积极探索草原牧区生态产品实现路径袁草原畜牧业正在朝着生态牧区的目标发展遥2.3 国外畜牧业发展模式一些发达国家在畜牧业产业发展模式上有突出的特点袁都是在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上下功夫 咱15暂 遥比如袁日本以小型家庭农场和农户为核心袁农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袁发展家庭农场袁推行野政府+农协冶模式袁有效形成野农协+家庭农场冶野农协+农户冶的模式 咱16-19暂 曰德国以中小型家庭农场和农户为主袁土地产权私有袁以政府为主导袁有农民联合会尧农业联合会尧 合作社联盟以及农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补图 5 内蒙古自治区牧区 2000要2015年草地载畜量变化空间分布图 6 我国草原退化与人口密度的关系渊引自南志标院士研究结果 咱8暂 冤1009080706050403020100300 250 200 150 100 50人口密度渊人/km 2 冤90%~97%逸 250 人/km 280%~87%160 人/km 242%~64%6~18 人/km 223.7%1.8 人/km 2畜牧与饲料科学 26 第 40 卷

 充袁提供各类服务袁实施精准农业袁发展野农协+家庭农场冶野农协+农户冶模式曰加拿大是土地私有袁政府保障土地经营的行业协会主体尧其他服务补充的模式袁各司其职袁共同完成供尧产尧销一条龙的野协会+家庭农场冶模式 咱20-21暂 遥2.4 我国牧区畜牧业发展模式我国牧区主要分布在**尧西藏和内蒙古遥 西藏多以牧户为单位的家庭型生产经营袁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模式刚具雏形袁社会化服务体系依赖国家事业性质服务系统袁正在积极探索野生产+科技+加工+品牌+营销冶发展模式曰**畜牧业多以分散的家庭牧场为主袁也以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袁由政府扶持技术部门与村集体建立服务组织袁正在积极探索联户经营尧草畜联营尧专业合作社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养殖户等模式遥2.5 内蒙古草原牧区产业模式探索多年来袁在畜牧业生产经营中袁内蒙古草原牧区积极探索单户尧联户集体经营的模式袁以及建立现代家庭牧场袁龙头企业带动等不同模式袁都取得了积极效果袁在牧区现代化建设中有必要因地制宜地借鉴经验遥2.5.1 单户经营模式院以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朱宝忠牧户为例袁单户经营袁草场面积 300 hm 2 以上袁暖冷季划区轮牧袁依据草场状况确定载畜量和养殖规模袁饲草满足自家养畜需求遥2.5.2 联户经营模式院以西乌珠穆沁旗伊拉图嘎查为例袁养殖模式是几户牧民自愿联合袁整合草场袁控制牲畜数量袁以草场承包面积确定加入联合的牲畜头数袁集体商议草场使用办法袁整合劳力袁不同分工遥 植被在 2耀3 年便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袁收入均稳步增长遥2.5.3 嘎查集体经营模式院以陈巴尔虎旗白音布日德嘎查为例袁以嘎查为利用单元袁草场集体使用尧合理规划定居点袁牲畜大户一家一群袁小户 2~3 家合并一群袁畜群转场四季轮牧遥 集体管理和牧户自主经营相结合袁加强现代技术和基础设施投入袁发挥牧民传统的合理管理草原经验袁 放牧监管成本较低袁有效传承草原文化特色和保护草原生态遥2.5.4 现代生态型家庭牧场生产经营模式院以鄂托克前旗昂苏嘎查为例袁 养殖模式为羔羊短期育肥尧经济杂交袁山羊舍饲养殖以及肉牛良种引进尧纯种繁育等遥家庭牧场养殖方式尧科学舍饲尧牛羊结合饲养曰为养而种袁以养增收袁以水定种袁草畜平衡袁加强牧...

篇四:牧区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3 篇)

 乡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第一篇: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农村特色产业情况调查的要求,我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到各村调查了解当期我乡农村特色产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乡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为推动全乡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的发展目标,提出“立足定兴、面向京津、主动对接、实现共赢”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以大任、东落堡等村为主的红薯窖藏业,现已达到 3800 多亩,年窖藏量达到 1***万斤。大任村红薯种植面积达 2200 亩(共有耕地 2400 亩);东落堡村种植面积达 1600 余亩;辐射小任、五里窑等八个村,所辐射各村零散种植面积预计在 1000 亩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为主的地膜花生―白萝卜、冬储大白菜现已达到1600 多亩,复种达到 4400 亩,年产量达到**万斤以上。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 3000 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 1000 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万元,占地面积 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

 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涉及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各种非税性收费约企业税收的两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发展面临融资渠道困难问题。金融业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了贷款难、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的**%来自银行,从而导致企业长期高成本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

  三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企业用地资源主要倾向于大型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指标,极度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四企业领导管理意识落后,产品合格率低,竞争力差。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职工素质不高,产品质量较差,在如今的买房市场,市场竞争成为品牌和质量竞争的现状下要发展难以为继的。

 三、几点建议

  1、希望县委协调电力、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我乡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优势,筹建一个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解决全乡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

  2、希望县委协调科协、农林等相关部门继续加大科技知识培训力度,进一步转变传统思想意识,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技术。

  3、希望县委协调科协等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自发成立农业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社等群众性组织,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使农民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意识的得到进一步加强。

  4、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坚决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5、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培训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6、希望县委协调金融等相关部门制定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乡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第二篇:

  近年来,元宝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幸福苇河”的目标,以“工业兴镇、旅游活镇、商贸强镇”的战略部署,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立足我镇山区资源优势,逐步探索出一条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绿色崛起的道路,这使我镇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一、发展现状

  元宝镇地处苇河县境东北部,距县城 30 公里,面积 73.36 平方公里,辖 1 个

 社区居民委员会,***个村民委员会,境内大小山头环绕周边,河流纵横交错,水库塘坝星罗棋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一个生态环境优良的山区乡镇。近几年来,元宝镇一直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借我县绿色崛起的契机,利用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把绿色旅游、红色旅游和古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大力筹资和吸引外资投入旅游基地设施建设,通过包装,完善配套,宣传造势。其中,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京明温泉度假村和黄满寨瀑布、广东省最美乡村――粗坑村,广东樱山花谷等景区,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景点,随着全镇旅游景区接待能力和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旅游业正逐步成为我镇的特色产业。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依托山区旅游资源优势,以京明度假村、黄满寨旅游瀑布为主线条,积极深入推广茶叶加工、甜玉米加工、蕉柑种植等“一镇一品”项目。以京明茶厂、苇河县元宝罐头厂等为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打造本土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二鼓励景区周边村民发展农家乐,以增加村民额外收入。当前,景区周边已经兴起了一大片农家乐,客家风俗、客家美食已经成为我镇农家乐的主打品牌。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更有利于我镇旅游业特色品牌的树立。三鼓励外出乡贤回归投资,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承载能力;坚持大交通,打造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加强景区之间的联系以及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四借我县绿色崛起的契机,把绿色旅游、红色旅游和古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提高我镇旅游名镇的知名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虽然近年来我镇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促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发展中也存在和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和招商引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上级特色产业政策需要进一步放宽;人才匮乏和资金短缺。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四、对策和建议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镇要紧紧围绕“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幸福苇河”的总目标,依托我镇丰富的山区旅游资源优势,抢抓机遇,加强招商引资,加快构建大北山旅游产业园元宝部分,壮大提升我镇生态旅游产业群。加快京明生态城、黄满寨旅游小火车工程等旅游项目的施工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使分散的旅游产业形成上规模、上档次的区域旅游产业群。

  一深化政府行政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简化招商程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如实施“乡贤回归”工程,为外出乡贤回乡创业提供更多优惠条件,以情招商、以商引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投资置业,扶持帮助现有企业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扩大生产,拓宽产品销售路子,提高我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广告牌、宣传画册,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我镇旅游业的资源优势、特色优势和交通优势、宣传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扩大我镇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我镇发展。三突破人才制约,要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制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如提高员工工资福利水平,扩展员工上升空间,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建立员工薪酬、员工培养体系及人才激励等机制。四努力突破资金制约。采取以镇为主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项目承载能力,积极争取上级的扶持政策,给予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

  乡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第三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莅临***检查指导工作,对***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近年来全乡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向你们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中部,位于**、**、**三地(州)的交界处,东接**、**两县,南连**县,西界**镇,北邻**镇,**州的南大门。辖区国土面积252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790米,最低海拔1446米,乡政府驻地小河底,距县城 50 公里,国道 214 线和省道小普线呈“丫”字型横穿境内。全乡辖***个村委会,***个自然村,***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傈僳、佤、纳西、回、布朗等***个民族。20**年末,全乡共有居民 9***户,农业户 8***户,总人口 35***人,农业人口 34***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现有耕地面积 28148 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 0.81 亩。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伟大旗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党建领乡,生态立乡,基础稳乡,科教兴乡,产业强乡”的发展思路,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全乡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20**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 8**.*万元,比上年增**.*%;

  农民人均纯收入 1**元,比上年增**.*%;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比上年增**.*%;

  全年粮食总产量 1**.*万公斤,人均占有粮 318 公斤。

  二、产业发展状况

  ***境内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霜期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 15℃,年降雨量平均在 1250 毫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但全乡生产

 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发育程度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突出,致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慢、产业结构单一。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在适宜区大力发展泡核桃、茶叶、枇杷等特色产业。

  (一)泡核桃产业

  根据《**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宣传泡核桃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先进典型,强化全民参与意识,始终把泡核桃产业作为富民兴乡的又一支柱来培植。按照“合理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的方针,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在田边地角、干沟箐边和荒山荒地种植向适宜耕地种植转变;

  把泡核桃发展作为家庭副业向培植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转变;

  注重面积的数量型向高产优质的效益型转变。层层举办样板,以点带面,规模发展,全乡 500 亩以上的连片种植有 18 片,其中 1000 亩以上的有 3 片。20**年到 20**年全乡共规范化、科学化种植泡核桃**.*万亩,实现了人均 2 亩的目标。今年预计实现产量 562.5 吨,产值***万元,户均收入达**元,人均收入达**元;

  到2010年,预计实现产量2687.5吨,产值2***万元,户均收入达2**元,人均收入达**元;

  到 2020 年,预计实现产量 10625 吨,产值 8***万元,户均收入达 9**元,人均收入达 2**元。

  (二)茶叶产业

  **全县茶叶种植大乡,茶园面积位居全县第一,但由于群众商品意识淡薄,栽培技术落后,疏于管理,多年来大部分茶园效益低下。对此,乡党委、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把招商引资、茶园低改、品种改良、生态茶园建设及发展精深

 加工作为茶叶产业培植工作的重点,全面加快我乡茶叶产业化进程,先后完成华山茶场、小古德茶场、大比舍茶场、小比舍茶场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 4100 多亩。建成以德安阿比庄为中心的 700 多亩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同时,完成加强低产茶园改造 3000 多亩。20**年末,全乡茶叶面积达 18300 亩,可采摘面积 17233 亩,茶叶总产***万公斤,产值 1***万元。

  (三)林产品开发情况

  林业发展坚持“严管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开人工林、改造低产林、培育珍稀林”的要求,积极发展泡核桃、茶叶、华山松、竹子为主的林产业。20**年成功引进投资 300 多万元的松脂加工厂一个,年末,公司收购松脂 2580 吨,收购金额 1***万元;

  生产松香 1548 吨,松节油 200 吨,实现工业总产值 1***万元;

  销售 1233 吨,销售额***万元,上缴增值税 5 万元,发放职工工资***万元,支付电费 2 万元,年底实现利润***万元。该公司的原料全部来源思茅地区,但思茅地区各县都办有松脂加工厂,原料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而该公司每年在思茅地区只能争取到 3000 吨原料,这与公司具备一万吨的生产能力不相适应,原料的收购、运输成本较高成为了制约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的“瓶劲”。为此,乡党委、政府专题汇报县委、政府,积极争取支持。目前,县上同意按照采脂规范逐步放开松脂采割,为进一步加快我乡林产品开发步伐,全乡松脂采割现场会将于*月*日在马街村委会召开。根据直径在 20 厘米以上的采脂要求,我乡可采割面积达 3万亩,产量 1200 吨,产值***万元,单松脂采割一项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元。

  (四)科技扶持项目建设情况

  20**年,积极争取到省财政科技扶贫资金***万元,在德安、古德种植枇杷600 亩,其中德安、古德各 300 亩,涉及***个村民小组、***户农户;

 在新政、古德种植泡核桃 2000 亩,其中新政、古德各 1000 亩,涉及***个村民小组,***户农户,完成了泡核桃和枇杷种植项目。目前,枇杷和泡核桃长势良好,项目示范效应明显。

  三、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和实施组长的特色产业发展领导组和实施组。形成了由一把手负总责...

篇五:牧区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镇在全县生态畜牧业汇报会上的发言材料 ( 2010 年 8 月 5 日 )

 各位领导, 同志们:

 大家好!

 根据会议安排, 下面我就默勒镇近年来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不妥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近年来, 我镇在县委、 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 团结和带领广大牧民群众围绕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为中心, 以不断提高群众实际收入和不断抓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为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化的发展方向,推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 创新组织化的经营模式和发展“一村一品” 特色产业的总体要求, 推行畜牧业集约化和特色养殖业相结合的畜牧业生态发展路子, 使全镇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入了 正规化、 规范化的轨道。

 一、 畜牧业基本情况

  全镇辖瓦日 尕、 才什土、 老日 根、 海浪、 多隆、 扎沙 6个牧民委员 会, 27 个牧业合作社 ( 其中老日 根村 5 个合作社、海浪村 6 个合作社、 其他村各 4 个合作社)。

 截止 2009 年底,全镇共有 1922 户 、 7434 人, 其中牧业户 籍人口 1861 户 、 7177人, 有蒙古族、 藏族、 土族、 汉族、 回族、 保安等 6 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 的 96%。

 全镇土地总面积 574. 02 万亩( 折合 3826. 8 平方公里), 占全县面积的 24. 3%; 有天然草场 394. 69 万亩, 占 全县草场面积的 22. 4%, 可利 用 草场349. 85 万亩( 冬春草场 208. 8 万亩、 夏秋草场 141. 2 万亩),可利用率为 88. 67%; 2009 年全镇畜牧业总收入达 3970. 6 万

 元, 年末各类牲畜存栏 33. 066 万( 匹、 头、 只), 其中马 2061匹、 牛 65217 头、 羊 263383 只, 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727. 71元。

 二、 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 默勒镇作为祁连县最大的纯牧业乡 镇, 目 前畜牧业仍是绝大多数牧民群众唯一的收入来源, 也是默勒镇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重要物质基础。

 默勒镇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步伐, 进一步增加牧民群众实际收入, 把畜牧业的发展摆在首要位置, 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角度出发, 以切实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 实现群众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从 2009 年以来, 相继注册成立以牛羊育肥出售、 畜产品加工为主的扎沙村顺康畜牧业集约化专业合作社; 以牛羊育肥、 藏式风干肉加工出售为主的老日 根村黑泉畜牧业集约化专业合作社; 以试点推行年产双羔或两年产三羔为 主的瓦日 尕村腾牧振畜牧业集约化专业合作社; 以发展种子工程为主, 畜产品加工等为辅的海浪村海浪畜牧业集约化专业合作社, 各合作社共注册资金1840 万元, 共有 154 户 551 人参与集约化经营, 集约草场34. 28 万亩 ( 其中冬春草场 25. 88 万亩, 夏秋草场 8. 4 万亩),劳动力转移 85 户 187 人。

 其中顺康畜牧业集约化专业合作社又组建了 乳肉兼营的奶牛养殖小区; 海浪和瓦日 尕村专业合作社通过出售种公羔实现收入 28 万元。

 同时, 针对近年来, 全镇草场沙化退化, 产草量逐年低下, 草原环境不断恶

 化的实际状况, 开展了 以“减轻草场压力, 维护草原生态平衡” 为主题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制定了 《默勒镇以草定畜实施方案》 并提交镇二届人大五次会议讨论, 目 前各村按照各自 制定的方案, 认真开展核减牲畜的活动, 并决定利用三年时间将草场载畜量减到牲畜大包干时的承包基数。

 近期通过反季节育肥出售, 加快牲畜出栏力度, 共计出栏牲畜3 万头只,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 草场压力。

 近年来, 我镇牧民群众通过租赁农区土地来发展畜牧业经济, 以增加实际收入。

 目 前共有 21 户 牧户 租赁周边农区土地 331 亩, 专门种植饲草料。

 据估算, 租赁农区土地, 能大幅度减少畜牧业生产成本。

 ——扎沙村共有 110 户 开展畜牧集约化, 组建了 祁连县顺康畜牧业集约化经营专业合作社, 注册资金为 670 万元,至目 前已成立了 生产经营组, 牛羊育肥组、 畜产品加工销售组、 饲草料种植加工销售组、 畜疫防治组、 劳务输出组、 种畜选育组及乳肉兼营奶牛养殖小区。

 ——生产经营组已经整合 50%的各类牲畜, 并按畜别和畜群分解到人, 任务量化, 族群放牧。

 计划于 2010 年 10 月份完成剩余牲畜的整合。

 ——牛羊育肥组已经完成冬季育肥并上市各类羊 1500只, 净增 110 元/只共计 16. 5 万元, 目 前有 300 只羊正在舍饲育肥, 1800 只羊即将草场育肥。

 为扩大育肥规模, 又以每

 年 6000 元租赁“超然” 牛羊育肥协会的育肥基地 5 年, 共有 6 出 42 间暖棚, 目 前该基地正在维修。

 ——种畜选育组初步作出收购 200 只藏系种公羔, 目 前已确定收购对象, 经相关部门鉴定后统一收购, 进行培育。

 ——饲草料种植加工销售组已完成种植燕麦, 豌豆 300多亩。

 ——劳务输出组已完成输出劳力 130 人。

 技术培训中,已培训挖掘驾驶员 1 人, 货物运输车驾驶员 5 人。

 ——养殖小区共投资 400 多万元, 正在兴建牛棚 10 处、办公楼 1 憧、 职工宿舍 18 间、 硬化道路 1 公里, 计划年底将完成所有建设任务。

 ——老日 根村共有 10 户 开展畜牧业集约, 组建祁连县黑泉畜牧业集约化经营专用合作社, 注册资金为 120 万。

 目前已完成牲畜整合工作, 育肥出售各类羊 300 只, 已收购的500 只羊计划进行夏季草场育肥, 下一步重点进行相关设施建设及合作社扩大工作。

 ——瓦日 尕村共有 10 户 开展畜牧业集约, 组建了 祁连县腾牧正畜牧业集约化经营专业合作社, , 注册资金 150 万,目 前完成牲畜整合工作, 育肥出售羔羊 500 只, 已收购 800只羔羊正在育肥, 下一步重点进行相关设施建设及合作社扩大工作。

 ——海浪村共有 10 户 开展畜牧业集约, 组建了 祁连县

 海浪畜牧业集约化经营专业合作社, 注册资金 480 万元, 目前完成牲畜整合工作, 正在进行各类牲畜分群放牧工作, 下一步工作进行相关设施建设工作及合作社扩大工作。

 根据 2010 年的工作计划, 我镇扎沙和老日 根两村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 已成立了 祁连县扎沙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和祁连县老日 根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两村均为整村推进, 计划在年底前将全村牧户 全部引 进到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之中, 现已完成生态畜牧业章程及实施方案, 选举产生了理事会、 监事会成员 、 理事长, 并且完善了 各项规章制度,目 前正在进行登记注册工作, 预计年底完成整合及各项工作任务。

 三、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为了 改变我镇传统畜牧业的落后现状, 在巩固草场承包到户 的前提下, 实行以草定畜, 严格控制合理的载畜量, 把草畜承包责任制与规模养殖集约化经营有效结合起来, 在争取草地治理改良、 畜种改良、 畜产品加工等项目 的积极带动下, 积极探索草地畜牧业的先进生产经营模式, 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迈进, 由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畜牧业转变, 提高草地、 牲畜质量, 优化畜种畜群结构, 充分调动广大牧民群众的积极性, 以现有的“六配套” 为样板以点带面, 示范推广, 改善牧区生产、 生活条件, 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 实现草畜平衡, 达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地生态的优化及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终实现建设与效益的有效统一,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效益。

 ( 一)

 积极争取草地治理改良、 畜种改良、 畜产品加工等项目 , 减缓和防止草场退化程度, 利用各村的畜牧业集约化专业合作社和扎沙村的奶牛养殖小区和牛羊育肥基地等经济实体为依托, 进一步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的专业化养殖生产, 利用天然无污染畜产品资源, 外引 内联, 实现资源优势的转变和增值, 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提升畜牧业持续增收能力, 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 二)

 积极引 导牧民, 切实转变传统牧业生产观念, 发展现代高效生态牧业生产模式。

 通过带出去引 进来的方式,把牧民带到发展快、 基础设施完善的牧区考察学习, 以解放思想、 开拓视野, 增长见识, 增强自 我建设草原保护草原意识。

 ( 三)

 继续深化牧区改革, 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草场承包到户 的基础上, 积极推行以草定畜, 加强管理, 从制度建设上促使牧民改变传统粗放经营模式, 为畜牧业生产和畜牧业经济向现代生态畜牧业转变创造条件。

 ( 四)

 加大畜种改良力度, 提高单畜产值和畜群整体效益。

 采取本交和外引 的方法进行畜种改良, 提高祁连藏系羊品牌, 推动牦牛提纯, 提高本地畜种的综合性能和单畜产值,充分发挥本地畜种的优势, 同 时优化畜群的性别 和年龄结构, 大幅度提高母畜比例及畜群的总增率和出栏率。

 ( 五)

 大力推行暖棚舍饲养畜, 积极发展季节畜牧业。

 实行粗放繁育管理和集约育肥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方式, 实行夏秋季全天放牧, 春季半舍饲肥育, 实现草畜产品的交流和互补, 充分发挥草原季节畜牧业的优势, 提高畜群的整体效益, 切实增加牧民收入。

 同时, 对草场退化严重的地方在种草治理的基础上, 禁牧 3——5 年, 以恢复草场植被, 大力提倡圈窝种草, 鼓励与农区加强联系, 利用农区闲置土地,通过租赁方式纳入我镇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生产资料范围。

 综上所述, 默勒镇作为祁连县的畜牧业重镇, 畜产品是牧民生产、 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也是唯一来源, 虽然压缩牲畜, 减轻草场压力, 恢复草地生态, 对牧民收入无疑会带来暂时或一段时间的影响。

 但为了 使牧民收入有增不减, 不受影响, 在必须有效保护草原, 核减载畜量的这一现状下,必须坚持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 通过依托项目 带动,以草定畜、 实现草畜增值, 把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 生产调整结合起来, 用现代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畜牧业, 最终实现生产、 生活、 生态“三生结合”,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三效统一”, 实现草地畜牧业生态式的可持续发展, 达到增产增收。

篇六:牧区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33 卷 第 1 期 草 原 与 草 业 2021 年 3 月

  Vol. 33 No. 1 Grassland and Prataculture Mar. 2021四川阿坝州草原畜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杨 壮,肖 敏,何明珠,唐 瑞,肖 敏 ∗∗(四川省龙日种畜场,四川 红原 624401)

 摘要:介绍了阿坝州草原资源和畜牧业发展现状,论述了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的关系,剖析了草原生态与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平衡发展的对策。关键词:草原生态;畜牧业;生态平衡中图分类号:S81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52(2021)01⁃0054⁃051 引言草原在生态保护建设、民族团结、畜牧业结构性调整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草原既是畜禽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生物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保护草原生态,可为众多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等重要功能。

 近年来,阿坝州草原资源因严重沙化退化、鼠虫害发生和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现象。

 同时,受草地畜牧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原因限制,导致阿坝州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推进存在较大困难 [2] 。

 因此,为了探索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结合阿坝州的实际情况对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对策进行探讨极为必要。2 阿坝州草原畜牧业基本情况2. 1 草原资源现状阿坝州草原资源十分丰富,有天然草原面积452. 13 万 hm 2 , 占全州总面积 (840 万 hm 2 )

 的53. 83%,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 385. 6 万 hm 2 ,占草原总面积的 85. 28%,是现有林地的 1. 4 倍,耕地的41. 3 倍。

 阿坝州草原资源主要分布在其所辖的 7个半农半牧区和 5 个牧区县,其中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和松潘县共有草地面积 320. 33万 hm 2 ,占全州草原总面积的 2/3 以上,天然草地平均鲜草产量 4905kg/ hm 2[3] 。2. 2 畜牧业发展现状阿坝州畜牧业发展进程较快,通过草场承包到户、牲畜折价归户等政策,调动了牧民群众参与到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性。

 经过长期的技术改良,培育出以金川牦牛、麦洼牦牛为主的适应高原严寒环境条件、耐粗饲、经济效益较高的地方优良畜禽品种 10 余个。

 至 2019 年底,阿坝州存栏牦牛 215 万余头,出栏 55. 59 万头,出栏率 25. 86%,年产奶 14. 3 万 t,产肉 7. 4 万 t;全州西藏羊存栏82. 6 万只,出栏 40. 3 万只,出栏率 48. 8%,产肉6. 5 万 t,产毛 8t。3 阿坝州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的关系3. 1 生态保护是畜牧业发展的前提草原是众多生物赖以栖息存活的重要场所,更是畜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要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牧民增收、牧业增效、牧区科学持续化发展,就要坚持以草原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以不破坏草原生态为基本底线,以牧区长远发展为工作基准,只有实现草⁃畜平衡,才能切实提高牧民经济— 4 5 —∗

 收稿日期:2021⁃01⁃20

 作者简介:杨壮(1994⁃ ),男,助理畜牧师,四川射洪人,研究方向为畜牧、草原生态保护,E⁃mail:15708324218@ 163. com;∗为通讯作者,女,畜牧师,研究方向为畜牧兽医,E⁃mail:316143443@ qq. com.

 收入,促进畜牧业增加效益,推进牧区可持续发展。3. 2 畜牧业发展以生态保护为基础草原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是草原生态系统和畜牧业经济系统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4~5] 。

 畜牧业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如果某个环节和要素受到干扰,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波动和变化,失去原来的平衡 [6] 。3. 3 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相辅相成草原以其特有的生物资源孕育了一批生物,形成“牲畜采食草,再排泄到地上,作为生物有机肥料供养草”这一循环的食物链。

 近年来,由于天然草原严重沙化退化,形成流动沙丘、黑土滩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介质”,导致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越来越减少,可食牧草面积锐减,毒害草类同比增加,既增加了牧民饲养牲畜的成本,又极大地加大了草原的负担。

 目前阿坝州畜牧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规模养殖,随着种群的扩大污染程度会相对加大,环境污染问题就越突出,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就越严重,从而会加剧环境恶化的进程,加大环境的压力。

 所以,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草原生态的保护,只有保护好草原生态,才能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4 阿坝州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 1 人⁃草⁃畜发展不平衡1986~2019 年,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松潘县牧民人口增加 7. 7 万人,人口增长率44. 77%;牦牛存栏数量增加 91. 4 万头,增长率106. 53%;1986~2018 年,牲畜超载率从 12. 4%提高到 31. 58%,增加了 19. 18 个百分点。

 牧区人口数量逐年增长,在草地面积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迫于生计和发展的需要,牧民不得不多养牲畜,导致“人⁃草⁃畜”发展不平衡。4. 2 饲养方式较为落后牧区饲养牲畜以粗放型养殖、自由采食为主。由于缺乏现代化饲养、管理牲畜的理念,大部分牧民为节约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让牲畜在有限的草场面积内不断采食天然牧草,加之生活垃圾、牲畜排泄物等污染,导致草地资源不断退化。粗放型养殖牲畜的最大弊端是牲畜体重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夏季草原丰茂时牛羊采食较多,体重增加;而冬季草原无法提供新鲜牧草供牲畜采食时,只能采取补饲方式越冬,体重自然较低。4. 3 草原退化严重因土壤退化、草原鼠害和人为影响等原因,导致大量的天然草场遭到破坏 [7] 。

 据统计,2018 年全州“两化三害”(退化、沙化和鼠害、病害、虫害)草原面积高达 266. 67hm 2 ,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69. 15%,其中严重退化草地占 22. 22%,鼠虫害草地占 20. 15%,沙化草地占 2. 68%。

 草原“两化三害”导致可利用草原面积减少,草原生产力下降。4. 4 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业养殖基础设施配套有待完善 [8] 。

 大部分牧户依然停留在“靠天养畜”的传统养殖阶段,牲畜存活率依然受自然天气影响较大 [9] 。

 近年来,阿坝州泥石流、雨水、冰雹、寒冬等自然灾害频发,对牲畜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威胁,动物在遇到自然灾害时牧户难以做到生产资料自救,依然是处于“听天由命”的状态。4. 5 缺少科技投入畜牧业是阿坝州的重要经济基础,2019 年草原畜牧业产值 41. 23 亿元,占全州畜牧业产值的71. 37%,占第一产业产值的 37. 42%,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极大地影响阿坝州的经济环境。

 目前,由于缺少科技投入,基层兽医站配套设施不完善,专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职业牧民较少,畜牧业科技培训机制不完善,导致畜牧业科研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从业人员等知识更新不及时,未能掌握先进的科技开展畜牧工作 [10] 。5 发展对策5. 1 建立完善草原保护制度,助推草畜平衡发展建立完善的草原保护制度,就要统筹草原生态、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等多方面,各草原管理部门在贯彻国家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时,应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应当地的管理制度,通过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方式,调动牧户参与生态— 5 5 —杨 壮 肖 敏 何明珠等 四川阿坝州草原畜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保护建设的积极性,进而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5. 2 规范草原资源开发,坚持利益平衡阿坝州土地以草地类型为主,占全州总面积的53. 83%。

 由于草原面积是一定的,加之草原退化、鼠害频繁等原因,可利用草地资源越来越少,只有在科学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规范草原征占用办法,严格履行草地征占用审批手续,在开展项目建设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保护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政策。

 草原执法部门要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草地资源的违法行为,加大草原违法案件的整治力度,确保草地资源得到合理化运用,只有生态保护做好了,才能有序推动经济建设,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5. 3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效益阿坝州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依然是以小规模、粗放型为主,生产方式较为落后,龙头企业带动畜牧业发展力度不够,导致经济效益不高。

 各级畜牧业部门要立足本职,加快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步伐,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人工种草、牧草繁育基地建设等工作。

 养殖户是畜牧业的基本组成单位,受牧民接受教育程度等条件的影响,知识未及时更新,思维方式无转变,所以要加大现代化畜牧业建设宣传的力度,让牧户切实体会到科学化畜牧业养殖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做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11] 。5.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薄弱是当前畜牧业的一大“瓶颈”,牧民传统落后的以牲畜自由采食为主的养畜方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使草原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植物生长速度跟不上牲畜的采食速度,导致了草场的进一步退化。

 为此,要鼓励牧民自主开展草场边界围栏建设,明确放牧区域,实行划区轮牧科学饲养,实现春、冬草场的合理化利用。要加大人工种草工作力度,增加冬季饲草的储备数量,提高质量,推动现代化牧草种子基地建设,综合提升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抗灾保畜应急能力。5. 5 改良现有本地品种,提高生产能力首先是改良牲畜品种。

 以牦牛为例,因饲养管理条件不完善,牦牛近交情况较多,逐渐导致牦牛品种退化。

 牦牛一般养殖 4 年左右方可达到出栏要求,若养殖期超过 5 年甚至更长,不仅增加牧户的饲养成本,会带来经济风险,还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对生态平衡造成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急需对牦牛品种进行改良,并结合冻精技术开展复壮工程,以利用品种优势通过科学化的手段缩短牦牛饲养周期,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牧民的经济效益,实现畜牧业与生态保护双赢 [12] 。

 第二是改良牧草品种。

 川西北高原地区广泛生长着披碱草、燕麦、老芒麦等一批优良牧草品种,但由于受草原退化沙化、过度放牧等影响,优良牧草产量越来越低,可利用的优质草原面积减少,有毒有害杂草数量增高。

 因此,相关科研部门要立足阿坝州本土,利用现有阿坝垂穗披碱草等优良牧草品种培育更多优质、高产牧草新品种,并试验性地开展新培育品种的栽培工作,做好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为牧草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是引进优良品种。

 阿坝州地域较宽,各个行政区域地势不同,广泛适应生物生长,但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也限制了生物的生长范围。

 为此,要在不断改善现有品种的同时,因地制宜地、试验性的开展优良牲畜、优质牧草引种工作,通过科学化的引种、培育逐步提高优良品种在草原畜牧业生产中的比例,促进草⁃畜平衡发展。5. 6 增强法制观念,加强执法监管牧民文化程度较低给草原生态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13] 。

 2020 年初,红原县发生一起因一颗烟头烧掉 2119hm 2 草原的案件,案件的发生不仅破坏了草原生态,也映射出许多人对草原生态保护法制观念的不强。

 因此,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牧区群众的法律意识教育工作 [14] ,加大法律知识宣传教育的力度,切实从思想上改变牧民草原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的状况;鼓励当地因地制宜形成草原保护联防机制,做到人人都是草原保护联防队的成员,树立保护草原人人有责的思想;要加快构建草原监督管理体系,明确草原保护职责 [15~16] ,加大草原违法案件的整治力度,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6 结论21 世纪的今天,要切实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 6 5 —草原与草业 2021 年 第 33 卷 第 1 期

 设发展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保护,以生态文明发展观指导经济有序发展。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生态保护好了,经济发展才会可持续。

 所以,对草原畜牧业而言,既要科学利用好现有资源,又要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合理创造更多优良资源,以促进草原畜牧业稳定、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周俗,唐川江,张新跃 . 四川省草原生态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J]. 草业科学,2004,(12):28⁃32.[2] 刘刚 . 草原畜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10):46⁃47.[3] 刘斌 . 阿坝州牧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草业与畜牧,2012,(10):25⁃29.[4] 乌云,娜仁高娃,田瑞芳 .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18⁃21.[5] 马林 . 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J].草地学报,2014,22(2):229⁃233.[6] 李成保 . 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11):201.[7] 王丽焱,李昱彤,苏涛,等 . 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14):159⁃160.[8] 王修康,罗昌俊,毛中丽 . 阿坝州牧区畜牧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 草业与畜牧,2013,(4):53⁃55.[9] 岳玮 . 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7,(19):5.[10] 光有英 . 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探索与研究[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2):143.[11] 杨旭东,杨春,孟志兴 .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 草业科学,2016,33(9):1901⁃1909.[12] 项文艺 . 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与措施[J].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2):159⁃160.[13] 马福全,高荣霞 . 加强阿坝州草原生态建设的四个建议[J]. 中国牧业通讯,2008,(2):44⁃46.[14] 李成保 . 新时期草原畜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分析[J]. 中国畜禽种业,2020,16(4):20.[15] 王关区,花蕊 .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34(4):163⁃167.[16] 黄艳娥 . 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可持续发展探析[J]. 现代畜牧兽医,2020,(3):62⁃64.Pres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in Aba Grassland of Sichuan ProvinceYang Zhuang, Xiao Min, He Mingzhu, Tang Rui, Xiao Min(Longri Breeding Farm of Sichuan Province, ...

篇七:牧区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畜牧业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县党委、人民政府向自治区畜牧厅****厅长一行莅临我县调研指导畜牧业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县畜牧业工作整体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下汇报。

 一、基本概况 **县地处**西北边陲,是自治区确立的 22 个牧业县和 30 个易灾县之一。全县辖 2 镇、4 乡 、2 个国营农牧场,91 个行政村(队),驻有兵团农五师 87 团、88 团两个团场。全县总人口万人,由蒙、汉、哈、维、回等 19 个民 蕨 族组成。全县有天然草场 6 层 19 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 几 70%,其中可利用草场万 ィ 亩,本县利用的草场万亩( 赔 含借用博乐市的草场)。其 裱 中:春秋草场万亩,夏草场  万亩,冬草场万亩。全县拥 鎏 有草料地面积万亩。

 XX  年末,全县各类牲畜存栏万  头(只),较上年同期减少  %,其中农区牲畜存栏达万 知 头(只),较上年同期增加 惝 %,牧区牲畜存栏万头(只 枝 ),较上年同期减少%。能 梃 繁殖母畜万头(只),较上 寸 年同期增加%。出栏畜万头 双 (只),出栏率%,较上年 碲 同期增长个百分点;商品畜 归 万头(只),商品率%,较 防 上年同期增长个百分点。总  产肉量 7368 吨,绵羊毛 设 产量615 吨(其中细羊毛  263 吨),山羊绒产量 8 摒 582 公斤,奶产量 736 Ω 3 吨,禽蛋产量 463 吨, 眇 各类皮张万张。XX 年,全 γ 县

 畜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 镶 较上年增长%,畜牧业产值 伯 占农业总产值的%;全县农 厶 牧民人均纯收入为 4118 酋 元,较上年增收419 元, 滏 其中畜牧业为农牧民人均增 倚 收 99 元,占全县农牧民增 簟 收额的%。

 今年以来,全 埃 县畜牧业生产克服了干旱、  大雪、倒春寒等不利天气影  响,实现了牲畜安全越冬渡 禹 春和接羔育幼高成活率的目  标,给农牧民增收提供了可 坭 靠保障。截至目前,截止目 碹 前,全县各类牲畜存栏万头 侄 (只),其中农区牲畜存栏  达万头(只),牧区牲畜存 胆 栏万头(只)。

 二、贯彻 侩 落实自治区第三次畜牧业工  作会议情况 自治区第三次 缌 畜牧业工作会议召开后,县 葚 党委、政府组织县四套班子 篾 成员召开了专题传达学习自 杆 治区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会 豳 议。同时,各乡镇场党委、 か 政府,各村队相继组织召开 棣 专题会议,从而将会议精神  及时的传达到了村队一级, 抹 县直相关部门也认真进行了 渭 传达学习。通过专项学习进 朽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 夯 标,县党委、政府相继成立 逻 了**县加强畜牧业基础设  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管 、努力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 费 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 z 记担任组长,县四套班子分 离 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相关 桩 部门为成员。同时,围绕牧 庖 民定居、标准饲草料基地、  冷季舍饲圈养、农区养殖、 侔禁牧休牧轮牧以及一年两作  等关键环节,在领导小组下 佻 设了五个专项工作组,专门  负责全县各项现代畜牧业工 莰 作的规划、

 组织、发展等全 囔 部工作,并组织进行了深入 屁 细致的专题调研,对调研情 蹂 况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形成  了一整套相关工作措施、方 壬 案、细则、办法等材料,出  台了《**县牧民定居实施 狃 办法》、《**县牧民定居 兰 饲草料地建设管理办法》,  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奠定了坚 阳 实的政治基础、组织基础和  政策基础。

 三、XX 年畜 怯 牧业工作情况 ㈠动物疫病 绱 防控水平明显提高,动物防  疫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一是 晗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一 蹉 步深化。各项管理制度得以  落实,体制机制焕发活力, 幔 有力促进了兽医工作的开展 李 ,特别是加大了对乡镇场畜 希 牧兽医站“三权归县”监督 惩 管理和指导,制定了一系列 煽 规章制度,使基层站各项工 煜 作不断得以规范和完善。按 怄 照《自治区村级动物防疫员 绎 管理办法(试行)》,在全 围 县范围内招聘并录用了 73 牢 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并对他 蚌 们全部进行了岗前业务技能 娜 培训,落实兑现了中央财政 戚 为我县村级防疫员补助资金 栎 万元(每名村级防疫员 30 鸽 00元),各乡镇场畜牧兽 翰 医站也都给村级防疫员兑现 锟 了一定的工资补助,使村级 奎 防疫员队伍待遇得到保障, 邪 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基 ’ 本建立并得到巩固。二是各 铈 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动物 尊 防疫工作,层层落实动物防 翕 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把 崽 动物防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  日程,形成了以畜牧兽医部 傈 门为主体,全社会支持参与  的防疫机制,切实加大了督 跟 查检查工作力度,采取“不 闵 提前通知,直接入户走访” 欢 的方式,督

 促各项措施全面 攀 落实,确保实现免疫无死角 骑 。XX 年,全县春秋两次禽 绫 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 殿 小反刍兽疫集中免疫率、补 嫡 免率均达到 100%,常规 栩 免疫率达到 90%以上,免 囱 疫质量和密度均达到了规定 煳 要求。三是切实做好重大动 舫 物疫病免疫效果监测工作。

 ┒ 克服经费紧张的困难,挤出 隋 资金购进了价值万元的仪器  设备,派出 2 名化验室业务 撩 人员 参加了区内外的技术 怼 培训,提高了技术人员操作 笳 水平,顺利启动了化验室工 ㈣ 作,在春秋集中免疫结束后  ,对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 蛀 进行了抽样检测,切实发挥 觖 了化验室功能,使我县有能 专 力对免疫效果进行自查,对 洞 全县的动物防疫密度和免疫 遗 质量实现了有效掌握。同时 胫 ,圆满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  “四大慢病”监测任务。四  是检疫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 搴 。县、乡两级配齐配强了专 嵝 职 “两员”(检疫员、监 迤 督员)队伍,组织他们全部 杌 参加了执法培训,提高了监  督执法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 宜 ;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 明确责任分工,继续在定点 仄 屠宰场派驻检疫员,严格查 诂 证验卡;进一步规范了执法 榔 程序和执法行为,切实做到 睽 依法行政;严格督促落实防 冽 疫任务;定期不定期对活畜 咳 交易市场、定点屠宰场、餐 宗 饮饭馆等流通环节进行督查 盲 ,确保市场销售的各类活畜 ┋ 及其产品流通安全。认真做 赧 好了《动物防疫合格证》的 畅 年审和发证工作,累计年审 パ 餐馆 112户,新发证 28 ( 户,使全县餐饮业持证率达  到 100%。五是畜

 产品质  量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 旖 。积极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 餮 专项整治活动 5 次,对无证 勘 照经营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单 拂 位和个人进行了说服教育, 羲 对奶源质量安全工作进行了 蟹 专项监督检查。

 ㈡品种改 莼 良工作措施得力,牲畜良种 万 化进程不断加快。继续采取 附 对优质冻精和引进种畜进行 婊 补贴的优惠政策,有效调动 啮 了农牧民参与改良的主动性 廉 ;将改良任务层层分解到乡 々镇场、村队,签订责任书,  落实任务到人;启动实施了 噎 小畜配种工作,为实现羊产 榀 业“两高一优”的战略目标 昼 奠定了基础。XX 年,全县 访 在农区开设黄牛冷配点 25 啵 个,完成黄牛冷配改良 49 平 66 头,完成任务的%;启 吾 动维修了 3 个小畜配种站, М 完成小畜配种 4732 只( 驴 其中细毛羊改良 4200 只 ㈥ ,肉羊改良 532 只)。引 逭 进**褐牛种公牛 20 头, 聩 依托自治区畜牧业良种补贴 掴 项目引进了 80 只**细毛 ◎ 羊特级种公羊和一级细毛羊 糅 种公羊,引进肉羊种公羊 2 疥 3 只(萨福克 20 只、陶赛 熵特 3 只)、优质基础母羊 2 虍 00 只(萨福克、陶赛特各 祠 100 只)。

 ㈢加强草原 久 保护与建设工作,稳步发展  生态畜牧业。一是认真实施 罘 退牧还草、世行贷款项目。

 息 按时完成 XX 年天然草原退  牧还草项目,完成项目投资 格 240 万元,建设草原休牧 滚 围栏 10 万亩。二是扎实推 莫 进草畜平衡、牧民定居示范 羧 点建设。XX 年我县实施了 岜 安乡托斯呼尔图村草畜平衡 樊 、牧民定居示范点建设,县 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 米 作,专门成立了领导

 小组, 蹂 制定了《草畜平衡牧民定居 嫖 试点工作方案》和《草畜平 智 衡实施方案》,下派驻村工 罚 作组指导落实牧户草料地种 痰 植面积和各项建设任务,完 苋 成草料播种面积达 1634  亩,制作青贮饲料达 180 ┨ 0 余吨,抗震安居房建设 1 荛 4 户、暖棚圈建设67 座、 镶 青贮窖 59 座、沼气池 68 擀 座,全面完成了各项基础设 施建设任务。并在牲畜转场 清 前完成了与牧户签订草畜平 名 衡责任书工作,指派专人核 鹗 实实际放牧牲畜数量,使全 扫 村 30%的牲畜(4700 戳 头只)全部转入牧民定居点 ㈤ 实行舍饲越冬,试点工作取 疴 得初步成效。三是抓好饲草 暂 料种植,加大秸杆回收力度 轱 ,提高草料加工利用率。立 蔓 足实际,紧紧围绕畜牧业结 对 构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注 ろ 重加强牧区草料地配套设施 榜 建设,积极引导牧民种植饲 蜍 草料。XX 年全县牧区草料 惩 地新增种植饲草料地面积 5 怆 996 亩。同时,县草原站 逆 还积极与扎乡四队、塔秀乡 沂 冬都村联系合作试种新引进  的“新饲玉 10 号”青贮玉 ☆ 米示范田 10 亩。认真做好 祈 了秸秆回收储备工作。明确 オ 了工作任务,派出干部深入 叨 牧业村队进行广泛宣传引导 鲤 ,大大提高牧民自己抗旱救 婪 灾的意识,东部和西部乡镇 劓 场做好了秸杆回收对接工作 蓦 ,县农机部门专门组织人员 窨 、机械将玉米秸杆打捆,方 栖 便农牧民拉运秸杆,各乡镇 乖 场、畜牧部门也积极行动起 ^ 来,帮助牧民落实、联系、 料 拉运草料。全县共计拉运万 尊 捆玉米秸秆,涉及牧户数 1 需 250 户。大力普及科学饲 觋 喂技术,提高饲草料利用率 釉 。广泛宣传,全面推广“长 蟮 草短喂、

 短草槽喂、粗草细 沥 喂、细料精喂”饲养方式和 开 配方饲料,争取使农牧区牲  畜早育肥、早出栏,以减少 陴 饲草料消耗,达到以节补欠 昌 的目的。积极推广青黄贮生 好 产制作技术,全县累计建青 供 (黄)贮窖(池)365 座 肫 ,完成制作青(黄)贮万吨 噢 。四是扎实做好草原治蝗灭 台 鼠工作。全县完成草原虫害  防治面积万亩,鼠害防治面 诺 积达 5 万亩。通过草原虫鼠 年 害防治,有效地遏制了草原 灰 虫鼠害的蔓延,确保我县草 汪 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 售 利用。五是切实加强草原行  政执法和草原防火工作。严 阎 格草原执法,严厉查处非法 驱 开垦草场案件 2 起,立案并 鹤 全部办结。妥善处理草场纠 砟 纷引发的信访事项,县畜牧 缆 兽医局专门成立了信访办,  配备专人负责信访工作,完 ︱ 善了各项规章制度,理顺了 麝 信访事项登记、立案、调查 乍 、处理等一系列工作程序, δ 使信访工作进一步规范。X 延 X 年,我县共接待来访或上 血 级转办的信访事项 8 起,立 起 案 8 起,办结率 100%。

 卮切实加强草原防火工作,认 铳 真落实春秋季防火值班制度 啦 、防火零报告制度,提高草 抗 原防火应急反应能力。县草 商 原监理所积极争取并纳入了 劾 国家边境草原防火隔离带建 惦 设项目县,于10 月份完成 黯 了草原防火隔离带项目建设 旷 任务,顺利通过了自治区边 魏 境草原防火隔离带项目验收 锌 组检查验收,进一步提高了 投 我县草原防火能力。

 ㈣加  强畜牧科技宣传培训,提高 抖 畜牧业科技含量。我县利用 甏 “科技之冬”、科技“五下 羔 乡”、“动物防疫法制宣传 獗 月”、

 科普宣传月等有利契 睽 机,累计培训农牧民 800 蚝 0 人次以上,发放宣传材料 逗 30000 余份,投入资金 蒋 3 万余元。加强对县、乡畜 绠 牧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 喽 度,组织 153 人次参加了 偬 区级、州级、县级组织的各 √ 类专业培训,其中技术人员 縻 参加培训人数达到了 130 档 人次。通过各层次、多类型 嘏 、专业化的培训,使我县畜  牧业管理人员领导水平不断 杈 提高,兽医草原专业技术人 净 员业务技能得到更新,养殖 长 户的科学饲养管理意识逐步 脒 增强。

 ㈤畜牧业产业化进 再 程加快,组织化程度越来越 寐 高。草原畜牧业和农区养殖 桠 业得到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γ 农牧民发展养殖业积极性空 裔 前高涨,家庭牧场、养殖大 螅 户、养殖专业村、养殖小区  不断涌现。XX 年,我县第 豆 一个标准化规模生猪养殖小 臻 区在呼场农三队建立,并以 侬 此带动形成了年出栏生猪 5 犟 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4 及 个;土鸡养殖初具规模,年 夜 出栏“安香”牌田园土鸡 2 光 万羽以上。畜牧业产业化步 珍 伐明显加快,绿牧源、蒙新 众 、明源等一批肉食品加工企 趸 业开工生产,打造出“阿日  祥”牌有机牦牛肉、“阿尔 绐 夏提”牌绿色牛羊肉、“萨 窬帕乐”牌细羊毛、“阿赛草 伍 原”“得吉”牌羊肉、“安 ┒ 香”牌田园土鸡等具有一定 犁 知名度的畜产品品牌,产品  精深加工程度、产业链进一 寂 步延伸。养殖协会、专业合  作社及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 馈 。XX 年新成立养殖协会 3 锞 个,塔秀乡养殖协会成功转  型为鑫洋养殖专业合作社, 铽 为我县畜牧业发展开辟了崭 珍

 新的局面和更加广阔的市场 瑷 环境。

 四、今年以来畜牧 坏 业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㈠认 昝 真落实 4 万亩牧区草料地种 掳 植任务 我县将 4 万亩草料 蓠 地种植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  各乡镇场、各牧业村队、各 护 地块,制订了详细的饲草料 颜 种植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 濠 县、乡、村负责人,还对集 艘 中连片草料地所在地块进行 剿 了核实、测量。同时,各乡 彝 镇场也积极行动起来,及早 k 完成了牧户饲草料种植计划 耋 调查摸底和草料籽种联系购 殡买事宜,做好春耕生产各项 社 准备工作。从 3 月初开始, 瘀 县畜牧、水利部门联合对各  乡镇场草料...

篇八:牧区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iddot;157·157 畜牧·水产·蚕桑那曲市位于西藏自治区的北部,平均海拔高度约 4 500 m ,夏季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 58%,年平均气温 -1℃至 2℃。绝大部分地方绿色植物生长期只有短短 3个月。那曲市有西藏最大的天然牧场,畜牧业养殖有悠久的历史。据调研,82.76% 的牧民职业是单纯从事畜牧业生产。那曲市畜牧业生产发展与牧区乡村振兴实现紧密相连。2019 年底那曲市牛奶产量达 7.12 万吨,那曲市畜牧业的发展在近五年里一直在稳步上升,农牧民生活条件也得到逐渐改善。根据《西藏统计年鉴 2020》数据, 那曲市畜牧业总产值达 171220 万元, 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的 57.8%, 各类牲畜 522.87 万头 ( 只 ) , 占整个西藏自治区的 30.7%, 其中大牲畜 199.64 万头 ( 包括牛 195.82 万头, 占西藏自治区的 31.5%) , 羊 323.18 万只 ( 包含绵羊238.82 万只, 占西藏自治区的 34.8%) 。2019 年底,那曲市农牧渔业总产值实现 29 亿元,达到 29.6084 亿元,同比 2018 年增长 7.4%;其中畜牧业总产值达 17.122 亿元,同比 2018 年增长 8.8%。牲畜出栏数达 148.72 万头 . 只,其中牛、羊出栏数分别为 41.88 万头、0.01 万头、106.83万只。那曲市畜牧业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采取了“抓两头、促中间”“牛羊短期育肥”“一乡一社、一村一合”“企业 + 基地 + 合作组织 + 农牧户”发展模式,2018 年那曲市新组建牧业合作组织 1093 家。1. 那曲市畜牧业发展现状1.1 产值变化自 2014 年以来,那曲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整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底,那曲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9亿元,达到 29.6084 亿元,同比 2018 年增长 7.4%,占西藏自治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 14.08%;2019 年那曲市畜牧业总产值达17.122亿元,是十年前(2009年5.7963亿元)的3倍。那曲市畜牧业近五年发展稳步上升。

  那曲市2014年至201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畜牧业总产值变化趋势1.2 牲畜存栏头数变化由表显示出,二零一四年到二零一九年,那曲市饲养的家畜头数变化不大,基本稳定,但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牦牛的数量稳步增加,山羊的数量持续下降,到 2019 年略有增长。资料来源:《西藏统计年鉴(2015-2020)》1.3 那曲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畜牧业总产值相关性的分析以那曲市畜牧业总值为 X 轴,以那曲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Y 轴。通过 Excel2010 数据分析相关系数、回归性,结果如图显示,那曲市畜牧业总值与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显著正相关(Multiple R =0.949180296,R Square =0.900943235,Significance F= 0.003808339),说明那曲市畜牧业生产总值变化直接影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五年来,那曲市畜牧业总值稳步上升趋稳定,农牧民生活条件也得到逐渐改善。那曲市畜牧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边巴占堆  孔维淑(那曲市职业技术学校,西藏 那曲 852000)摘 要:那曲市畜牧业养殖历史悠久,那曲市畜牧业发展与牧区实现乡村振兴息息相关。本文从产值变化、牲畜存栏头数变化、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方面总结那曲市畜牧业发展现状,并从区位劣势、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素质、畜牧业发展技术水平几方面分析那曲市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关键词:那曲市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文章编号:ISSN2096-0743/2021-13-0157。

 。. .。

 。

 ·158·158 畜牧·水产·蚕桑那曲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畜牧业总产值相关性回归曲线图2. 那曲市畜牧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1 区位劣势那曲市平均海拔 4500 米以上,平均海拔在 4700 米以上的县有 6 个,气候严寒干旱,藏北高原是西藏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天气,年平均气温为-0.9℃至-3.3℃,年均降雨量仅在100-200毫米之间,绿色植物生长期全年约为一百天左右,集中在 5 至 9 月。那曲市牲畜膘情与草场长势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 有“夏饱 ( 壮 ) 、秋肥、冬瘦、春死”的描述。那曲市环境严酷、地广人稀,总体上属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发展速度、发展质量,还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与西藏全区其他地市存在差距。

 2.2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畜牧业产业资金投入有限虽然国家、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人民政府都出台了畜牧业贷款贴息、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但还存在力度不够的问题,同时扶持研究开发、产品创新的政策也亟需出台。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物流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工程建设服务,还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2.3 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发展缺乏人才那曲市农牧民教育或培训您的文化程度那曲市总人口 50 万,其中牧业人口 46.8 万,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93.6%,主要以牧业人口为主。牧民文化教育水平整体不高,传统牧业思想影响大,与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已不适应。对那曲市农牧民教育或培训问卷调查学历分析显示:大专或以上学历仅占 1.99%,不识字或很少识字占 30.82%。一方面,对现代畜牧业养殖经营管理持怀疑态度;另一方面,畜牧业产业组建“牧发公司”、“一乡一社”、“一村一合”牧业合作社后,从业人员基本上为当地牧民。2.4 畜牧业发展技术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目前,那曲市畜牧业形成了牧业专业合作社,但畜牧业并没有摆脱传统的养殖模式,粗放式的饲养管理和经营模式没有根本改变。鲜奶及肉制品加工企业小而少,品牌意识不强,导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娘亚牦牛、白绒山羊、多玛绵羊及其产品未能走出去赢得更大的市场,牧业合作社主要以养殖销售牛羊、奶制品为主,市场竞争力弱。部分 " 牧发公司 "" 一乡一社 "" 一村一合 " 进行奶制品传统的加工,如 : 拉拉,酸奶,酥油,奶渣,褪等,但是,由于缺乏检测设备或检测设备陈旧,化验检验人员力量相对薄弱,检测手段落后,畜产品安全存在风险。同时,畜产品加工同质化产品多而差异化产品少,会造成市场恶性竞争,无法生产 " 拳头 " 产品。另外,从事畜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不足,也是制约畜牧业生产提高的重要方面。总的来说,那曲市畜牧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原因有:发展基础不好、发展能力弱、发展机会少。随着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出台,党中央对西藏发展高度重视,畜牧业产业发展基础不好、发展机会少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而畜牧业产业发展能力如何提升?不难看出,大力发展教育,提升劳动者素质,为畜牧业产业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是关键。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职业教育,它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职业教育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等方式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那曲市畜牧业产业发展的关键,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参考文献:[1]Ye T, Li Y J, Gao Y, et al.Designing index-based livestock insurance for managing snow disaster risk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7[2]那曲市人民政府网,2018年12月29日发布那曲概况[3]2018年那曲市政府工作报告基金项目:论文是中华职教社城乡融合发展子课题《那曲市职业教育服务牧区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阶段成果。作者简介:边巴占堆(1991—),男,藏族,日喀则市康马县人,本科,任职于那曲市职业技术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孔维淑(1978—),女,汉族,四川富顺县人,兽医硕士,任职于那曲市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 .。

 。

推荐访问:牧区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牧区 产业发展 情况汇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