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

发布时间:2022-09-01 12:50:12 来源:网友投稿

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33卷第2期Vol.33No.2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angchunNormalUniversity(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供大家参考。

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篇

篇一: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3 卷第 2 期Vol.33 No.2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14 年 4 月Apr.2014五 台 山 自 然 旅 游 资 源 开 发 问 题 及 对 策樊晓霞(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12)[摘摇 要] 五台山旅游面临着游客数量淡旺季分明、旅游品种单一的瓶颈。

 本文在分析五台山自然旅游资源概况、自然旅游活动现状、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五台山旅游业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生态旅游理论,进一步对五台山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五台山;可持续发展;自然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中图分类号] F592. 3 摇 摇 [文献标识码]A 摇 摇 [文章编号] 2095 -7602(2014)02 -0108 -03山西五台山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2009 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外游客观光朝圣的旅游胜地。

 旅游淡旺季分明、品种单一,成为当下五台山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

 五台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但是景区人文景观未有效结合自然景观,以发挥五台山旅游业的最大旅游效用 [1] 。

 五台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与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成为热点问题。

 如何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将五台山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与宗教人文旅游相结合以提升旅游品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1摇 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游客旅游质量、维护旅游环境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自 1985 年第一次提出生态旅游概念后,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多种定义。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给出的定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2] 。

 Blamey 从不同定义的共同点提炼出了有关生态旅游的三个核心标准:以自然为基础因素、教育性或学习性以及要求可持续性 [2] 。

 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以自然为基础、不同于大众旅游的自然旅游方式。

 同时,生态旅游代表着大众旅游的发展趋势,具有引导大众旅游行为的作用。2摇 五台山自然旅游资源概况五台山地处山西省东北部,界于 38毅27忆 ~39毅15忆N , 112毅48忆 ~113毅55忆E 之间,属于太行山支脉,山脉呈北东 - 南西走向,山体横跨五台、代县和繁峙 3 县,总面积约有 6530 km 2 。

 “五台山冶由山顶如垒似台的五座海拔 2485m -3058m 的山峰相互连接环绕而得名,分别是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

 北台叶斗峰海拔 3058m,素有“华北屋脊冶之称。

 台怀镇位于五大高峰形成的怀抱之中,海拔1700m,现存寺庙建筑集中分布在这里。

 五台山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体验价值。研究者们从植被、地质、气候等方面对五台山自然旅游资源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2. 1摇 典型的高山、亚高山草甸景观,在华北地区极具独特性五台山有典型的高山、亚高山草甸景观,主要分布于 2400 ~3061m 的山顶及缓坡地段。

 山地草甸面积为84391hm 2 ,是华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和相对稳定的典型山地草甸生态系统地区。

 这里是华北地区重要的高山夏季牧场,野生牧草300 -400 种,其中优良牧草100 种以上,放牧期集中在端午至立秋时节的70 -90 天内 [3] 。[收稿日期]2013 -10 -30[作者简介]樊晓霞(1980 - ),女,山西晋中人,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助教,硕士,从事种群生态学研究。· 8 0 1 ·

 2. 2摇 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植被类型分布,植被外貌多样化五台山蕴藏着丰富的植被资源,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植被类型从高海拔到低海拔为亚高山草甸、山地五花草甸、常绿针叶林及林间草甸、夏绿阔叶林草灌丛、旱生灌木草丛 [4] 。2. 3摇 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化五台山是我国少有的前寒武纪地质经典地区之一,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地质遗迹资源丰富、景观独特,有新生代构造活动地貌、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冰缘地貌 [5] 。2. 4摇 丰富奇特的气象景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五台山气候复杂多变,形成许多奇特的气象景观。

 日出、云海、佛光、雨、雪是五台山极具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 [6] 。3摇 五台山开发自然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开发自然旅游资源有利于五台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 1摇 五台山自然旅游现状及问题分析目前五台山景区自然旅游主要有两类:一是大众旅游者台顶观光,二是户外旅游者穿越五台。

 前者需要通过景区的公交车或包车前往,由于班车时间及线路限制等因素,自然旅游内涵不足,游客仅能“到此一游冶,台顶观光对大众旅游者的吸引力不足。

 后者是由户外旅游者自发开辟的,从 2007 年到 2013 年,已形成相对成熟的 2 -3 日穿越线路。

 通过整理分析这些自助旅游资料我们发现:(1)景区对这一群体的旅游活动几乎没有任何约束;(2)穿越线路通常包括公路、土石路、山脊防火带、小路,并且在小路的选择上也比较随意,这些路线贯穿生态环境脆弱的高山草甸核心地带;(3)住宿餐饮以借宿寺庙及斋饭为主,也有部分露营。

 放任的自然旅游活动会对五台山自然生态系统将造成负面影响。

 高山、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生产力不高,一旦受到破坏,恢复缓慢;而地质地貌资源更是不可再生资源。

 随着户外旅游活动强度增加,累积的环境负荷一旦超过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力,将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目前景区对自然旅游资源采取的是保护型策略,即不破坏、不开发,大众游的自然旅游内涵不足。

 迅速发展的户外旅游促使我们考虑五台山积极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对自然旅游资源实施完善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3. 2摇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了五台山景区的完整风貌五台山佛教文化与其自身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五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为其成为佛教圣地奠定了基础,也为佛教徒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清修环境 [7] 。

 对于以朝圣观光为主的大众旅游来说,宗教人文景观与其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实现五台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保护寺庙建筑、宗教活动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还包括保证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协调发展。3. 3摇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提升五台山人文旅游的品质五台山大众旅游品种单一、游客数量集中,严重影响到旅游品质。

 刘智兴等运用质性研究之扎根理论方法对五台山旅游形象感知进行了研究,发现“旅游环境冶是第二大消极感知 [8] 。

 大众游客集中在台怀镇游览寺院群,嘈杂拥挤的游览环境造成旅游舒适度不高,与游客朝圣净化心灵的诉求不相符。

 自然旅游资源对人文旅游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其自然属性,承载着人文景观和所有旅游活动,是后者存在的基础;二是协调的自然景观可以烘托、强化人文景观所要传递的信息。

 除了寺庙内游客引导和管理手段之外,增加自然旅游活动也是提升人文旅游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静谧的山间远眺寺庙群,给游客提供了多角度感受人文景观的机会。3. 4摇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有助于拓展五台山的旅游空间、分散客流、增加游客逗留天数五台山旅游旺季时间短(6 -9 月和节假日),淡旺季游客数量差距大,客流过度集中使景点和景区服务设施面临严峻的挑战,改善客流集中问题有助于五台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除景区票价以及食宿价格调整之外,传统旅游线路增加自然旅游项目也有助于分散客流。

 首先,增加自然旅游项目,可以游客从人文景点到自然线路的分流。

 第二,根据游客需求的差异化,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开发不同的人文旅游和自然旅游线路组合,可以把不同喜好的游客在空间分布上分流到不同的自然旅游线路。

 第三,如果结合淡旺季推出不同的旅游活动或线路组合,则有利于引导游客在旅游时间、分布上的分流;同时通过线路设计,可以拉长淡季景区游· 9 0 1 ·

 客逗留天数,增加游客粘度。

 当然,高品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活动是游客粘度提高的前提条件。4摇 五台山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思路探讨4. 1摇 运用生态旅游理念指导自然旅游资源开发首先,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脆弱性,遵循生态旅游理念和开发模式。

 选择合乎生态旅游模式的开发设计方案,在施工方式、施工材料、施工强度选择上,要以对自然环境损害最小为原则。

 在自然旅游线路经营阶段,控制游客数量,使其不超过线路游客容量。

 实现不同自然旅游线路的互补,及时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做好生态保育工作。

 游客支付该线路的生态补偿费用,用于旅游线路的生态保育。

 重视旅游参与者的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理念宣传,转变他们的旅游理念,规范他们的旅游行为。4. 2摇 人文旅游与自然旅游有机结合五台山景区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应以宗教人文特色为核心,达到自然旅游与人文旅游协调一致。

 不能出现自然旅游与景区人文气息不协调、相违背的情况。4. 3摇 丰富旅游产品,引导游客需求开发自然旅游线路时,既要重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又不能被游客的需求牵着鼻子走。

 对于传统的大众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者,应开发不同强度和深度的自然旅游线路。

 针对大众旅游者,也应细化他们的多样化需求,以筛选出合理且有吸引力的线路组合。4. 4摇 加强景区管理建设,提高景区管理水平景区管理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开发五台山自然旅游资源,需要同时规划设计景区管理系统,提高景区的管理水平。

 景区管理包括环境管理、社区管理和游客管理三个方面。

 必须建立明确的景区管理框架和体系,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从法制到技术层面实现对整个景区的有效管理,保证其良性运行。5摇 结语五台山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包括两个方面:人文旅游品质提升,自然旅游与人文旅游协调发展。针对五台山旅游发展现状,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在以上两方面都有关键作用。

 进行合理、适度的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不仅有助于解决游客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过度集中带来的问题,而且有助于规范和管理逐渐壮大的户外旅游市场,保护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开发和管理五台山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遵循生态旅游理念和方法,找出适合五台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参考文献][1] 张利利,陈建强,刘璐,等. 山西五台山风景区生态旅游构想[J]. 安徽农业科,2011, 39(5): 2903 - 2905, 2913.[2]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 生态旅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10.[3] 章异平,江源,刘全儒等. 放牧压力下五台山高山、亚高山草甸的退化特征[J]. 资源科学,2008:30(10):1555 -1562.[4] 付子祯,李继赞. 山西各山地植被垂直地带性的分析[J]. 山西林业科技,1976(2):16 -23.[5] 曹秀兰,韩军青. 山西地质遗迹评价研究初探[J] . 地下水,2010,32(13):168.[6] 任健美,牛俊杰,胡彩虹,等. 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J]. 地理研究,2004, 23(6):856 -862.[7] 魏松峤,李江海. 五台山自然环境对佛教发展的影响[J]. 五台山研究,2013,3:27 -31.[8] 刘智兴,马耀峰,高楠,等. 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 山地学报,2013,31(3):370 -376.Analysis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xploitationof Mountain Wutai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FAN Xiao - xia(Department of Geography,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12, China)Abstract: Mountain Wutai tourism faces the bottleneck problems of the relatively lower travel quality due to overload tourists in peak -season and single tourism activity.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ountain Wutai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natural tourism present situation,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tourist resources and humane tourist resources,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the view that natural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is beneficial to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bottleneck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heoryof ecological tourism, further development idea of the Mountain Wutai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s further discuss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Mountain Wutai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ecotourism· 0 1 1 ·

篇二: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经济I口Isc厂|[teconom y庐山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李超君赵酉辰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 0023摘要:当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对国内景区的管理与开发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国内诸多旅游景区未能及时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法,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冲突与矛盾。本文通过分析庐山景区管理现存的管理体制与整体规划、过度商业化与环境污染、景区定位与浅层开发以及基础设施与商品零售四个主要方面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善方法与解决措施。关键词:庐山;旅游景区;景区管理庐山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北依长江,东临鄱阳湖,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于世,并于1996年12月作为“ 世界文化景观”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与同为世界遗产的黄山、泰山、武夷山相比,庐山景区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E制约了庐山的资源保护与景区的良性发展,迫切需要得到改善。一、庐山旅游景区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 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整体规划庐山是目前唯一保留多头管理体制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整个山体分属六个部门切割管理,无法进行统一有效的资源调度和开发管理。同时,不同职能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协调一致的庐山景区整体规划。目前,景区内已出现多起景点开发类似、宣传口号重复的现象,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庐山景区的整体形象。景区管理体制不顺已成为当下制约庐山景区提升整体水平、塑造品牌形象的根本问题。( 二) 过度商业化,环境污染严重庐山作为国内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最多的景区,一直有着很浓厚的生活气息。牯岭镇是位于庐山山顶是整个景区的中心,随着庐山景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牯岭镇游客数量的激增,促使庐山景区商业化加速。牯岭镇出现了各类休闲娱乐场所和大量繁杂重复的旅游超市及农家土菜馆,远超过景区游客的实际需求量。沉重的人口负担和过度商业化已使庐山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并将持续影响到游客对庐山景区的整体感知。( 三) 定位不够明确,缺乏深度开发庐山除了雄奇险秀的自然景观外,还拥有历朝历代积累的丰富的文化景观,但由于目前景区没有科学明确的定位和统一的管理与开发规划,景区内各个景点的开发都呈现出初级化的特点,没有深度发掘庐山作为我国首个“ 世界文化景观” 所独有的文化内涵。目前景区内各主要景点的游览方式都以观光游览为主,缺乏更多新型的体验参与模式,没有充分调动游客的主动性,也无法让游客深入理解各文化景观的内涵。( 四) 基础设施落后,商品零售混乱虽然庐山山顶繁华的牯岭镇基本可以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各类需求,但在广大的景区范围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还未配套跟进,特别是通讯、排水和环卫设施急需大力改善。在缺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景区内尚未形成统—管理的商品店铺经营模式。目前景区内的商品零售局面十分混乱,只有少量正规的商品零售店铺,无法及时满足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对各类商品的需求,游客只能在游览途中从私人摊贩手中购买一些缺乏质量保证的产品。二、庐山旅游景区管理的对策探讨(一)确立统一.有效的管理机构针对庐山景区目前多头管理、无谓内耗的混乱局面,要尽快_倒顸庐山景区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可以J借鉴已取得燃效的黄山景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验,设立地级市庐山市,并成立直属市政府领导的庐山风景区管委会,整合庐山及其周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统—管理。确立统一、有效的管理机构,是庐山未来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前提。( 二) 制定法规与政策。规范景区管理建立景区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需要相关法规和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构建良好的政策保障体系促进庐山景区快速协调发展,重点是加强景区门票和商品价格、宣传口号及路径、投资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此外,整个庐山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涉及多个部门,在与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和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吻合的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制定地方旅游法规推进庐山景区规范化管理。( 三) 实施整体规划,进行重点开发分管的地方政府和部门需要对庐山山体及周边地区的各项资源合理统筹,尽陕制定并实施庐山景区整体规划,并对庐山的特色景点重点开发。庐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可利用庐山夏季的清凉气候推进避暑游特色线路;可把云雾茶、石蛙、石耳等名贵特产更广泛地推向市场,提高公众知名度,增强游客购买欲;可利用庐山多样的山水地貌开发体育体验项目;可开发庐山红色景点旅游或者参观多国风格的别墅群,等等。( 四) 强化景区形象,创新旅游产品庐山景区现有的旅游产品相对单一,需要在此基础上,从主题、结构、功能三个方面创新庐山景区旅游产品,使“ 文化圣山” 的形象深入到每个游客的心中。主题E,各景点要注重文化内涵发掘,提炼多种多样的主题,结构上,加强度假、商务、会议、特种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的开发,完善产品结构;功能上,可适当开发以文化内涵为基础、与景点本身氛围一致的节庆表演活动,提高景区旅游产品的活力。( 五) 协调好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目的在于对各项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庐山作为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点保护区域,必须把资源保护放在工作首位,并在开发过程中全面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严厉遏制各种破坏庐山环境资源的活动,庐山风景名胜资源才能循环利用,庐山才能充分体现出自身极高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庐山景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三、结语庐山作为我国重要的风景名胜区、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主打产品,目前景区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庐山景区需要尽陕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庐山景区管理的根本问题,并注重环保理念,拓展生态旅游。只有逐步规范庐山景区的管理,才能在保护庐山各项资源的同时进行更合理的开发,为游客们长久完美地展现庐山的独特魅力。田参考文献[1】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杨桂华.旅游景区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j 诟智刚.旅游法规和政策【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M O D ERNBU SIN ESS现代商业85万方数据

 庐山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庐山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李超君, 赵酉辰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刊名:现代商业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年,卷(期):

 参考文献(3条)参考文献(3条)2014(5) 1.邹统钎 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 20042.杨桂华 旅游景区管理 20063.后智刚 旅游法规和政策 2000

 引用本文格式:李超君.赵酉辰 庐山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商业 2014(5)

篇三: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河滩上建设了大量的饭店,景区城市化现象严重。体量过大、

 数量过多的人工建筑不仅与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的要求背道而

 驰,而且也破坏了景区自然景观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由于两岸辖区对壶口瀑布的管理和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着互

 相推诿扯皮的现象,致使景区的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环境质量

 逐年下降。

 二、关于壶口瀑布景区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现代社会传媒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任何行业,销售宣传 投入都是企业获利的一个重要途径。旅游企业也不可例外,旅游 宣传力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吸引力和游客来 访人数,必然影响旅游整体收入。为全面提升壶口瀑布旅游知名 度,打造区域旅游新形象,应该创新宣传模式,拓宽宣传途径, 通过不断丰富宣传促销载体,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有 效拓展壶口瀑布旅游宣传的辐射范围。通过新闻媒体,户外媒 体,旅游形象宣传,节庆活动等项目,让黄河壶口成为游客来陕 西的必选之地,让黄河母亲河的魅力重新焕发。

 (二)全面贯彻科学化统一管理 为了壶口瀑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陕西、山西两省政府必须 消除矛盾和分歧,以旅游的长远、持续发展为重,克服地方保护 主义思想,根据实际情况,理顺管理体制,对壶口瀑布实行统一 管理,建立一个健全、精干的管理机构。目前在国内这方面比较 成功的先例是比较多的,如著名的武陵源风景区原来属于大庸、 桑植、永顺三县市分管,统一后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所以晋 陕双方必须进行联合开发,从全局出发共同监督、协调、控制、 服务,通过资本和利益的纽带将投资方、开发方、地方政府等单 位联为一体,形成“统一管理,多元开发,股份合作,利益共 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科学统一管理经营模式,从而不断提升 黄河壶口瀑布的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必须 建立旅游信息化项目审核和工程监理制度,以避免各地区各自为 战、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保证各地旅游信 息化建设符合国家的整体方向和要求。

 (三)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旅游产业的发展,虽然更多的是依靠和借助市场力量,强

 化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来推动

 旅游产业发展,但是更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有效扶持。

 壶口瀑布旅游产业发展,政府部门应该从全局考虑,从

 各方面给予支持。交通部门应优先安排旅游景区连接道路,建

 高速、连县城、接景点;发改部门要围绕旅游强县和重点景

 区建设,布局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文物部

 门要围绕重点景区建设,加大文物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力度;

 宣传、广电部门要加大对壶口旅游业的宣传力度,为旅游产业

 率先突破造势鼓劲;各部门都要围绕突破原有旅游产业发展弊

 端,在资金、项目上重点倾斜。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在有效保护资源、 规范经营秩序、优化产品结构的前提下,推行“所有权与经营分 离”的模式,实行政企分开,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旅游公 司,广泛参与景区的开发、建设和运营。要把壮大市场主体、扶 植旅游企业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关键。比如在核心景区主入口建 立合理的客流线,建立更现代化的高科技的门禁和更精密的票务 制度,建立固定的垃圾收集站,避免垃圾围山体倾倒,把小吃摊 和杂货点都改造成统一的门面店,达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建设 要求。建立合理的旅游服务点,为游客打造更自在的旅游环境。

 优化壶口瀑布的观赏功能,舒减其他辅助功能,在景区尽量多绿 化,建立生态景区,规划建筑物的形制应采用乡土民居风格,其 体量、形式、色彩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突出黄土风情,让游客 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陕西宜川县与山西吉县交界的黄河干流

 上,是我国一处大型峡谷瀑布景观。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沿着晋

 陕大峡谷,由北到南一泻千里,奔向向壶口,宽 400 余米的黄

 河水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流量,迅速收束跌落形成瀑布,侵入

 宽仅 40 余米的深槽中,河水奔腾呼啸,气势磅礴,黄河壶口一

 带山势雄伟,气势浩大,黄河河道舒展蜿蜒。壶口地区的各种

 地貌地形遗迹清楚的记录了地球演变和黄河发育成长的沧桑历

 史,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科学性、稀有性、欣赏性即国际对比

 意义。同时,在地质学上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资源利用价值、

 科普教育和观赏价值。所以欣赏壶口瀑布美景成了很多人的向

 往,壶口瀑布景区旅游业迅速,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旅游发展仍

 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黄河壶口瀑布景区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导致低消费

 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陕西省山西省的旅游发展任然比较

 缓慢,特别是在旅游开发宣传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使

 得黄河户口这样一个国家级景区始终人流量不足,这样的状况

 势必导致周边旅游消费能力始终无法得到突破。

 2.管理缺乏科学统一化

 壶口瀑布地处两省交界处,管理开发始终是各有各的做

 法,开发建设的步调总是不一致,两省都各自制定了自己的旅

 游规划,双方没有一起商讨壶口瀑布旅游区联合开发、整体

 开发问题。就连申报国家地质公园,也是两省一先一后各报

 个的。在对外宣传上更是各行其是,山西吉县的主题口号是

 “中国第二大瀑布”,陕西一方则强调是“世界最大的金色瀑

 布’’这样就难以确立统一而鲜明的景区整体形象。从而造成

 一种资源、两套人马、两种做法,互不协调的尴尬局面。

 (二)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

 1.整体设施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

 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作为陕西省的重点旅游区已经开

 发建设了十几年,但是面对迅速发展的旅游市场,基础设施的

 建设仍有较大的不足。例如,核心景区主入口的游客流线不合

 理,门禁与票务控制困难;缺少必要的旅游公用设施,无固定

 的垃圾收集站,垃圾沿山体周围倾倒,严重影响环境;各种凌

 乱的小吃摊和杂货点,不利于卫生安全。这些问题与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的建设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目前核心景区的建设出现了城镇化的倾向,个别形式平

 庸、体量不当的建筑对壶口瀑布的旅游资源产生了严重的威

 胁,对核心景区的景观质量造成了破坏,核心景区散布的商贩

 和铺面与周边自然古朴的自然环境极不协调。

 2.文化型、享受型旅游活动较少

 文化与旅游度假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旅游度假行为本身

 隶属于一种文化现象。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观光

 客人成熟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度假需求,而度假客人成熟到一

 定程度就会产生文化需求。他们知道,旅游度假本身就是在追

 寻一种文化,经历一种文化,感悟一种文化和享受一种文化。

 因此对景区研究,离不开对社会文化环境的研究。而壶口瀑布

 周边正是缺少这种文化型、享受型旅游活动。

 (三)开发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壶口瀑布跨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县两个行政区,由于双方

 各自为政,对许多开发建设项目没有全盘考虑。为了追求各自

 利益的最大化,盲目无序地建设了大量的人工建筑,从而造成

 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投资的严重浪费。如陕西宜川一方在离瀑

 布不到 200 米范围内修建了三星级宾馆“观瀑坊”破坏了壶口

 瀑布的威严和神圣,严重影响了观赏不铺的情绪和效果,和周

 围古朴的环境氛围极不协调。山西吉县也在十里龙槽岸边的黄

 尽情的感受黄土人家别样风土人情。

 (下转第 47页)

 44

 2011

 03•中国证券期货

 增强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提升中小企业的网络信用形象。中

 小企业应加强的网络支付安全的认证和监控,确保客户的交易

 安全,对客户的个人资料、购买商品等隐私进行安全保护。提

 升企业的网络信用,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4.4 创新拓展网络营销的方式

 中小企业在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只有用心去发现网络营销与 传统营销的不同之处,学会不断创新方式才能有更大的收获。中 小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网络营销方式的扩展:(1)搜索 引擎。新网站可以通过登录免费分类目录、搜索引擎、网址站让 更多的人知道你的站,比如 baidu、google 等。(2)网络广告。

 设计不同形式的广告来吸引消费者,当网站留给浏览客户以深刻 的美好印象后,这些客户便会相互宣传。(3)论坛营销。论坛 营销是以论坛为媒介参与论坛讨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权威 度,并顺带推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的 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4)新闻炒作。利用媒体来增加 网站的知名度。媒体一般对热点、新鲜事物、问题等几方面感兴 趣。(5)博客营销。博客营销是利用博客这种网络应用形式开 展的网络营销,博客文章内容为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提供 了机会,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网站的链接数量,可以实现以更低的 成本对读者行为进行研究,有利于网站产生品牌效应。

 5.结语

 总之,发展网络营销是促进中小企业市场全球化的一种最

 佳方式,网络营销必将成为中小企业的主导营销方式。低碳经

 济下中小企业应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强化网络意识,采取合

 理有效的网站推广策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特点,实现中小

 企业的低成本发展,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耀球.网络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古耀杰.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及策略探究[J].中国市场,2010(44). [3]孙金锋,赵秀丽.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网络营销策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0(3). [4]薛磊.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0(11). 构;建立创业教育的专门研究中心或管理中心,为学生的创业

 实践提供基地依托。

 (上接第 43 页)

 创业活动课程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学校可经常

 开展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业灵感的激发的活

 动,如:“创业计划竞赛”等,对表现突出者给予一定物质或

 精神嘉奖。

 2、设立专项基金。为学生的创业提供多方面的项目资助, 为学生的创业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如设立创业基金、创业促进会 等组织;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优惠和便利。

 3、成立创业培训机构。开设创业必备的实用课程,如 SYB 课程.《如何创办公司》、《市场预测》等,支持学生社会实践和 科技创新活动,并帮助学生解决注册难、筹集资金难等问题。

 4、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学校可以建设一些科学技术

 “孵化器”和创业示范基地;组建学生创业策划与创业咨询机

 参考文献 [1] 杨宗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教育对策[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10). [2]王长宇.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民族教育,2006(07). [3]黄达人.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02). [4]龚花萍.教育“以人为本”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0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北京 3 月 16 日电.

 作者简介:

 杨海燕,女,辽宁人,北京工业大学管理学硕士,内蒙古科技大学讲师。

 赛音德力根,男,内蒙古人,内蒙古大学博士,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

 现生态与旅游双赢的目标。使生态道德和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并成为自觉行动。在景区建立起完善的生态旅游解译系统包括

 游客中心、展览馆、标牌系统、导游的讲解等,使旅游者学习

 及欣赏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其次,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通

 过对当地居民的综合素质的培训,才能使他们更深入的参与到

 生态旅游的开发中来,开发的同时注重保护,是壶口瀑布的旅

 游蓬勃发展。

 三、总结

 壶口瀑布属于国家级地质遗迹公园,所以我们发展壶口瀑

 布旅游也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中

 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的根基。大力发展壶口瀑布旅游不仅能推动

 地区经济的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又能有力促进生态环境的保

 护。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环境保护动力,树立

 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观念,保护壶口瀑布的生态环境,发展壶

 口瀑布的生态旅游。

 (上接第 44 页)

 (四)依托本土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在旅游项目开发方面,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结合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旅游新村建设,带动更多群众积极参

 与旅游开发,主动融入旅游产业,兴办具有当地特色的观光农

 庄、“农家乐”餐馆,大力发展农耕旅游,游客参与性强的体

 验式旅游活动,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产业规模经

 济。充分利用壶口瀑布特殊的地质地貌,将地质地貌景观、生

 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开发科学考察游、生态

 休闲游和人文景观游览为一体的旅游体系。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思路

 发展生态旅游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在保护生态环

 境。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好的生态旅游可言。因此在开

 发生壶口瀑布旅游的同时,必须同时制定和实施好生态环境保

 护规划和措施,坚持生态优先,坚持适度开发,坚持自然化,

 将旅游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健全法制并强化监督管理,力争实

 参考文献 [1]丁晓虹.试析内部控制评价及其目标实现[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 [2]常大磊,刘凤霞.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路[J].山西财税,2008(10). [3]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3). [4]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比较[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1). [5]张巧良,胡岚.企业风险管理漏洞及补漏对策研究——以次贷危机为分析背景[J].财 会研究,2009(10). [6]宋环环.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7] 宋亏霞.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评价...

篇四: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04年 第 28卷 第 10期VOL.28 NO.10

 OCT.20047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5 0 周年院庆专版5 0th An n i v e r s a r y

 o f

 C AU P D【摘要】揭示并分析当前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问题有现实与理想的相悖、统一与多头的尴尬、规划与实施的背离、保护与利用的两难和所有与占有的神离。导致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风景名胜区的准确认识和相关法规政策、 管理、 规划不完善等。

 基于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改革和调整来探讨改善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对策,提出了提高规划定位、明确管理定性、实行分类指导的方法和多项具体举措。【关键词】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政策;中国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THE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 OFLANDSCAPE AND HISTORIC SPOTSCAI Lili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the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 of landscape and his-toric spots including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ideality and realit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te-grated administration and complicated hierarchicalstructure, the deviation of implementation from theplanning, the unbalance between conservation andutilization, the causes of which are improper orienta-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historic spots and immature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Finally it presents several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KEYW O RDS:

 landscape and historic spots; planning;administration; policies; China经过20余年的广泛实践与探索, 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基于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产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困扰着当前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本文将从问题和原因出发,在规划和管理的定位定性、分类指导、具体举措等方面探讨改善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对策。1

 规划和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1. 1

 现实与理想的相悖国外国家公园概念的引入对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最深远的是将风景名胜区看作是与国外(主要是美国)国家公园等同的概念。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有一类象武陵源、九寨沟、黄龙等自然景观突出的风景名胜区与美国国家公园极为相似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种看法,使得这种观点在国内已酿成了相当普遍的思潮。在许多时候,人们不自觉地为我国风景名胜区构筑了一个理想的评价体系。然而,受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利益驱动,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将风景名胜区完全作为旅游区开发建设的趋势,过度开发风景名胜资源,而忽视和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结果导致资源恶化严重、建设性破坏频繁、管理体制混乱、保护资金短缺、规划方法落后、管理政策缺乏等等。以理想的国家公园制度和理论方法去审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现实世界,似乎有太多的难题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1. 2

 统一与多头的尴尬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是我国政府管理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基本点和一贯坚持的政策。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有些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统一规划和管理,但多头规划、多头审批、重叠交叉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导致管理失灵,使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风景区的村镇规划与风景区规划由不同部门审批,风景区规划难以控制村镇的发展,一些在核心景区中违反风景区规划的村镇建设都有着合法的审批手续,一旦需要拆迁,政府将要付出高额的经济补偿。在含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风景区中,按国家和林业部规定分别【作者简介】蔡立力(1964 -)

 ,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修改日期】2004- 09- 21【文章编号】1002- 1329( 2004) 10- 0074- 07【中图分类号】T U984【文献标识码】A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蔡立力

篇五: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5年08月(下)品牌6

 2015.08下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胡珊珊(渤海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景点逐渐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与此同时也对旅游景区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障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就一定要加强景区的管理。文中主要对旅游景区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16-0006-0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我国的经济有着很大影响。虽然旅游行业在近些年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在其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这些旅游景区的管理问题明显限制了旅游景区的健康发展。要想使旅游景区能实现健康长远的发展,还需要对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于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下面将对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一、我国旅游景区的概况由于旅游景区有着地域性的差异,因此在管理模式上也会产生不同,尤其是一些国家级的重点名胜风景资源,在管理模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当前我国的旅游景区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由政府进行管理的模式,政府部门建立相关的负责单位来对景区进行日常的管理,景区的收入也由政府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二是承包制的管理模式,政府将旅游景区以相应的价格承包给个人或者企业,然后由企业来对景区进行管理和维护,景区的收入全部归企业所有,当然也要由企业承担亏损。三是政府以资本入股的形式,与其他的企业联合进行景区管理,在景区收入方面则是按照股份的比例进行划分。当前世界上很多的景区都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也在我国的景区管理中得到了实践。(一)景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变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也在精神世界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显然已经成为了人们放松和休闲的重要方式,旅游业随之发展十分迅速,也为当地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利润,因此,各地政府比较重视对旅游景区的开发,甚至将旅游景区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使得我国的旅游景区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规模上也不断的扩大。(二)景区服务管理质量提升随着我国景区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加,景区管理的重要性逐渐被认定,只有有效的管理才能真正的实现景区的健康发展。各地的景区开始加强对质量的建设,以旅游景点的质量作为主要的宣传,不再看中景区发展的规模和数量,而是逐渐的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并为此做出更多的努力。由于景区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提升,给游客在体验上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因此将提升游客对景区的满意程度。(三)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景区的创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项目上的创新,根据当地的特色和习惯等,以此作为特色旅游项目,建立起适合游客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的需要。此外还有在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以游客需要为主要出发点,并通过在项目和管理上的创新来提升景点的吸引力。例如在景点为游客安排一些与当地民族特色相符的游戏和活动,让游客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传统民族的风情。以此来体现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建立特色旅游景区奠定基础。二、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缺乏明确的管理体系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不明确,从而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每个景区归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例如: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这些景区主要由林业部门进行管理,而地质公园则由我国的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管理。这样的情况导致很多的景区在地域位置上容易出现重叠和交叉的现象。导致旅游景区管理比较混乱,很难达成统一,严重的限制了我国的旅游景区发展和旅游经济的发展[1]。其次,由于旅游景区本身的特殊性质,在管理中很多发展快,经济稳定的景区遭到哄抢管理,而对于一些效益差的景点,在管理中各个部门都在推卸责任,明显的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使得景区的规划和未来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二)景区建设模仿跟风严重我国的旅游景区长久以来都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雷同的现象比较明显。很多地区由于缺少地方特点,因此就会在旅游项目上照搬照抄其他的旅游景区,使得景区的差异性不大,很难带给游客新鲜感,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还有一部分地区,明明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但由于不擅长运用,使得本地的特色资源出现了极大的浪费现象,这种现象同时也对旅游景区的品牌造成了影响,长久以来将遭到行业的淘汰。旅游产品的趋同化,势必会造成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行业的失败率提升,这种景区的经营模式将会将旅游景区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终究难以得到发展。(三)旅游基础设施存在缺陷当前,我国的旅游景区中普遍对景区的旅游设施建设比较重视,而对相关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忽视。例如,景区周边的道路和其他建设规划较差,道路的狭窄和交错等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明显的不便,甚至严重的影响着游客的心情[2]。同时,在景点的道路指示和卫生间分布等规划不合理,使得这些基础设施无法真正体现价值所在。尤其在一些较小的城市,由于经济条件受到限制,在基础设施方面所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少,导致相关行业发展存在巨大的漏洞,游客的住行等方面都受到明显的限制,严重的制约着景区的发展。(四)景区模式僵化当前我国的旅游景区管理,很大一部分处于政府管理模式。政府对旅游景区所指定的政策和措施中对市场的因素考虑比较少。因此,旅游景区在管理中比较容易出现重资源而轻产品的现象。只看重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品牌营销

 2015年08月(下)品牌2015.08下

 7对产品的开发,或者在管理思想上比较轻视其他方面的建设,导致我国的旅游景区发展难以健康的发展。虽然我国在对景区的管理上已经在不断的付出努力,同时也在管理模式上呈现出了一定的创新,但很多时候政府的管制会造成景区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三、我国景区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首先,在我国的景区管理中除了政府直接管理模式之外,其他管理模式中景区设立的机构均不够完善。同时规划管理和监督程序化比较明显,会出现事后论成败的局面[3]。其次,管理机构的不明确,在景区管理中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没有明显的区分,导致管理的职能逐渐被弱化。当前我国的旅游景区管理中缺少相关法律制度作为参考。因此,管理人员职能根据其他有关法律文献等来进行管理工作,导致旅游市场管理比较混乱。景区的发展中法律制度建设是最基本的保障,同时也是最有效的保障措施。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法律制度才能为景区管理提供更多有益的帮助。当前我国景区由于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很多的管理者只能根据相关制度来进行景区管理。例如在门票的加工管理上,因为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很多景区为了吸引游客就恶意减低门票价格,最终造成了市场的混乱。(二)缺乏监督管理机制我国多数的旅游景区缺少完善的监督管理机构,对景区没有整体的规划,使得很多的景区项目存在着重复的现象,造成了本地资源的大量浪费。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一旦景区出现了问题,相关部门并不会在紧急时刻想怎样解决问题,而是首先考虑到怎样推卸责任,这对旅游景区的发展来说无疑起到了阻碍性的作用[4]。此外,还有很多的旅游景区,政府部门过多的参与到景区管理中来,对日常的管理进行干预,导致景区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这这都严重的制约着景区的未来发展。景区监督管理部门的缺失也造成了很多景区乱收费现象,对游客的利益产生了威胁,同时也严重的影响着景区的整体形象。四、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的发展对策我国旅游景区管理存在大量问题亟需解决,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不断的强化管理手段,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旅游景区的管理现状,使我国的旅游景区实现可持续性的高效发展。(一)实行政企联合经营管理模式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应当进行政府和企业的统一管理制度,首先应明确行政主体,建立起主要的行政管理机构。其次,政府可以采取与当地有实力的企业联合的方式来对景区进行管理[5]。利用租赁等形式来实现政府和企业的联手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选择不参与到直接的管理中,而是建立起监督部门,对景区的日常管理进行监督。对于景区中出现的一些管理不善问题或者混乱的问题及时的提出改进意见,或者终止合约,选择更加合适的企业来对景区进行经营管理。通过政府和企业联手管理的形式,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双方的优势,企业主要是为了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利益,而政府则是对景区管理进行监督,两者的统一管理将有效的提升景区的管理质量,使景区发展实现最佳效果。(二)加强对门票价格的监管门票是旅游景区的重要经济来源,对门票的价格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监督,将提升人们群众对景区的信任度,同时保障游客的经济不受到不良影响。对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对景区的景点加强管理,既要保障景区内不出现随意涨价的情况,同时也要保障不能出现为了吸引游客或者恶意竞争而出现的随意降价行为,一定要保持景区门票价格的合理性和稳定性,避免相同类别的景区之间恶性竞争而造成不良影响[6]。在门票的价格制定方面,应当充分的参考游客的意见,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根据景区的价值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变化来适当的调整门票价格。在进行门票价格改动时应当事先向社会进行通报,并且保证在调动价格时要经过严格的审核,一定要严格的控制住肆意调动价格的行为。(三)做好景区辅助行业发展景区的完善管理还应充分的考虑到景区基础设施和其他辅助行业的发展。首先应从基础设施方面入手不断的完善景区内基础设施,科学的规划景区的道路和休闲区域,让游客置身于景区内能感受到轻松,同时享受景区给自身所带来的惬意感受,提升游客对景区的整体满意程度。其次,对景区内的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保障景区内的环境能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对景区的服务点配置应进行合理的设计,普遍人多的位置上应多设置服务点,而相对人少的位置则设置较少的服务点,保证游客能受到最好的服务,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此外,旅游景区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旅游行业发展作为支撑,游客往往在选择景区进行游玩的过程中,都会事先考虑到周边的环境和住宿、吃饭等问题,如果这些都很难满足游客的需要,那么游客很有可能会放弃此景区,而选择合适的景区[7]。因此,在景区的发展中,一定要重视起对周边相关辅助行业的发展和建设,加快速度建立起完善的周边环境。同时也应对辅助行业的质量管理加以重视,对服务质量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督,保证价格上的合理性和服务的优质性,尽最大可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此来提升景区的知名度,保障景区和周边辅助产业的共同进步。(四)实现景区特色化管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景区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情况,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使景区始终保持活力,更好的满足游客需要,从而推动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8]。对此,景区的管理者应当提升对景区的认识,以长久的发展眼光来看待景区,做长远的规划,有意识的将景区推向国际化。在管理理念上不仅要重视旅游景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充分的认识到景区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从可持续的角度来进行景区的管理,真正的提升景区管理的效果。此外,很多旅游景区在项目设置上缺乏当地的特色,导致我国很多的景点千篇一律。对此,在景区的旅游项目开发设计上,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人文景观和环境特色等,所设置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当地的发展特点,争取做到最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带给游客不同的感受,并且真正的体验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景区也可以开发相关的项目让游客加入到活动中去,在游戏和互动的环节中让游客感受到不同的乐趣,从而真正的融入到景区之中,在回家后也回味无穷。这样的特色项目一方面能带给游客品牌营销

 2015年08月(下)品牌8

 2015.08下多方位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也能有效的提升景区的口碑,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五、小结综上所述,旅游景区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有效的手段来对景区进行相应的管理,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人员的优化等,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景区的价值,创造更多的收益。做好旅游景区的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的景区管理工作将有利于景区内的资源合理开发,这对吸引顾客来说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能有效的保护自然资源和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通过科学的计算来安排游客的合理接待,不断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将对景区的自然环境保护起到重要效果。此外,良好的管理,在带动游客的基础上,将会有效提升景区的知名度,使景区在行业中建立起良好的口碑,从而真正的提升景区品牌形象,对景区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1]柏杨,王小青.我国景区景点发展中存在的危机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5(01):21-26.[2]田世政.基于系统分析的旅游景区管理研究框架构建——以公共资源型景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7(02):41-43.[3]阎友兵,肖瑶.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济型治理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0,07(03):50-55.[4]王海云,2011年北京市主要旅行景区(点)接待人数100强[J].数据,2012,01:52-56.[5]谢燕娜,贾晶.新乡万仙山景区旅游管理体制创新[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推荐访问: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风景名胜 对策 资源管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