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7篇

发布时间:2022-08-31 19:25:05 来源:网友投稿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7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 “加快乡村污水治理,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计划安排,今年5月,由分管副**带领部分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7篇

篇一: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

dquo;加快乡村污水治理,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计划安排,今年 5 月,由分管副**带领部分市政协委员及市直机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各县区、管委会,开展“加快乡村污水治理,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专题调研,实地察看了 **** 等部分村镇的污水处理情况、听取有关工作情况介绍等,先后召开 7 场座谈会,就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讨,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课题组还赴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进行调研考察,学习吸收了外地乡村污水治理方面的经验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污水治理过程中已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一是开展了系列整治行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始终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开展了“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农村河道清淤疏浚工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明显的成效。同时,结合木兰溪整治、东圳水库饮水源地保护、外度水库饮水源地保护等活动,推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主要流域和重点流域整治,促进农村水系有了较大改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二是加快了“治水治污”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我市依托开展“幸福家园”建设、创建生态市、以及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等,整合各类资金,相继累计投资 25.6 亿元,建成 6 座城乡污水处理厂、7 个镇级污水处理站、30 个提升泵站,配套管网1500 多公里,污水收集范围超 200 平方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 36 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 87.5%。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二、三期,除了已投产一、二期正常运营外,三期扩建项目正处于验收、并网试运行阶段,届时总处理规模可达 2850 吨/日,基本可以满足全市的生活垃圾处理要求。开工建设仙游垃圾焚烧发电厂、大湖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餐厨垃圾处置场及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工程等项目,有效缓解城乡生活垃圾处置问题。同时,拆除旱厕 18150 多座,改造旱厕 388 座;全面推广乡村污水“1+X”处理模式,已有 200 多个村庄完成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宜居港城,建设美丽莆田”的统一部署,计划从今年起,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 2000 万元,用三年时间,完成其余 557 个村污水治理工作,到 2019 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农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实现“户户有收集、村村有处理”,标志着我市农村污水治理工作进入到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三是加大了环境执法力度。强化政府监管的主体责任,将环境监管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

 村(居委会)4 级环境监管网格体系,持续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重点加大对影响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重点污染源、人口聚集区等重点区域和企业排污的监管,注重运用《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新手段和新措施,切实加大惩戒力度,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和曝光力度,使一些企业和个人乱排乱倒等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监管机制。建立了“河长制”,进一步明确市县区乡(镇)各级河长的责任,确保各行政辖区的污水治理任务落到实处,较好地扼制了河道被肆意污染的现象发生;强化水质跨界断面考核,推广涵江区部分乡镇在重要的流域、重点河道、重要的排污口建立电子视频监控的做法,实现了对河道进行全天候的监测,不仅适时掌握河道的水质变化,也有效地解决河道管控、巡查的人员不足问题,既减轻了监管的工作难度,也减少了执法的成本;严格考评制度,在城乡综合管理考评中,把河道管理列为“环境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统一考评。同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做法。即由市水利局选择专业化、社会化的保洁队伍,统一负责南北洋的水葫芦日常保洁,极大地改善了南北洋河道的水环境。

 二、存在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等专项整治行动,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治水治污”任重而道远。特别从我市 2017 年度重点推进的 186个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各地在推进污水治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污水治理规划相对滞后。目前,我市农村污水治理仍缺乏系统的、科学的专项规划。部分地方虽有规划但缺乏前瞻性,适应不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缺乏科学性,未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相关的上位指导性规划相衔接,出现“断头管”、收集管与主管道不配套等问题。同时污水设施建设布局也不合理,导致部分处理设施闲置的现象,造成极大的浪费。

 2、污水设施改造标准过低。从已建的部分农村污水设施看,虽然一些村新建了漂亮的公厕,部分农户家中也有了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但由于目前大部分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改建后的设施真正达到无害化标准者甚少。或者部分已建成的三格式化粪池由于当时建设标准要求不高、质量差,渗漏十分严重,急需改造更新。所谓的“三格式”,实际为直排式;有的管网埋设过浅,

 过河、穿路没有设置套管,容易造成管道破损;有的化粪池不够规范,满足不了日常生活应排的容量。总体上目前还缺乏适合我市实际的处理技术和现场技术指导。

 3、污水收集难度大。大部分村落农户居住分散无序,生活污水产生源点多面广。尤其沿海、山区,大部分农户未配套建设三格式化粪池,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即或有污水处理厂的,由于管网建设不配套,运行管理费用较高,处理效果不佳,绝大多数村庄、农户也是直排了事;加上农村地形复杂,高低错落、排水走向混乱,难以统一,部分村民习惯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收集生活污水的自觉性差,造成收集成了农村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

 4、进度进展不平衡。据了解,今年拟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 6 个、启动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前期工作 17 个,目前有的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有的还停留在观望状态,县区之间、乡镇之间工作开展不平衡;部分已建成的污水主管道与收集网不配套,与污水处理厂不衔接,仍不能发挥作用;列入年度整治任务的186 个村普查摸底工作总体进度不够理想,有的县区尚未开展普查、村庄污水处理模式及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势必影响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

 5、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农村污水治理属公益性项目,需要大量公共财政资金投入。虽然目前市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也争取了中央、省级部分补助经费,但远远满足不了建设的需要,加上民间资本很少介入,资金问题成了制约乡村污水治理的瓶颈问题,也是摆在各级政府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建议意见

 1、因地制宜,强化规划引领。要坚持规划先行,立足市情实际,按照“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指导各地在摸清家底、理清现状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农村污水整治专项规划。规划要有超前意识,注重前瞻性,要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中、长期目标相衔接。要实行多规结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上位的指导性规划相结合,做到不脱节、不疏漏。同时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位于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区、控制区的乡村,以及平原乡镇,规划要做到城乡统筹、一体规划、同步推进、同位建设,实现与市政设施无缝对接。远离城区的沿海乡镇,及山区农村要采取分片或连片的方式,以集镇或自然村落为单位进行规划,采用不同的污水处理模式,科学安排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布局,进一步明确污水治理的目标、任务等,确保农村污水处理

 有规可循,千方百计提高农村污水的收集率、处理率,扩大农村污水治理覆盖面。

 2、分类施策,把握治理节奏。一方面,要防止一哄而上,急于求成。要围绕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及时总结前期工作情况,下功夫**薄弱环节。要加强施工建设的监管指导,新建的要严格按照新的标准要求,需改造的也要采取新的标准要求、新的模式,提高以户为单位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处理质量。对于已完工的项目,乡镇要及时组织竣工验收或分段验收,总结成功经验,以示范引路,逐步推开实施其余工程,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另一方面,要“一村一策”,克服“一刀切”。要根据平原、沿海、山区的实际,积极探索多种治理模式,注重经济适用,采用投资少、管理简单、运行费用较低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和设施。建议城乡结合部,以及平原、沿海发达的集镇、村庄,要在建设污水管网、泵站、处理厂等方面狠下功夫,以不断提高污水纳管率、收集率、处理率。其它大部分的乡镇村落,要以推广三格式化粪池为重点,全面提高三格式化粪池普及率。根据我市实际,三格式化粪池是最接地气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群众也最乐意接受的。各级政府要花最大气力推进这项工程,要推广华亭镇云峰村的做法,由当地“土专家”采取挂图形式,逐户普查,整村改造。

 3、多措并举,扩大治理战果。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近年来

 一以贯之开展的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农业面源污染管控、河道清淤疏浚等专项治理成果,坚持常态化推动,严禁死灰复燃。建议要以今年开展的“建设美丽乡村”专项行动为契机,组织一次全面的农村污水整治“回头看”,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及时优化整治方案,做到决心不变、力度不减、持续不断、久久为功,着力在源头上截污去污,减少污染源。同时,要开展建立生态河、生态流域活动,先以饮水源地,以及主要的溪流、重要的流域为示范,综合运用清淤、清障,洁水、养水等人为与自然相结合的措施,打造优质的水生态环境,为建设水生态文明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做法,然后全面推广。

 4、落实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农村污水治理,是项涉及面广、困难多、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密切配合。“三分建,七分管”,必须在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上狠下功夫。一要进一步完善“河长制”。建立河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河长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同级间的河长要加强互联互动,尤其是做好责任河段间的衔接,不推诿不扯皮。二要建立科学的监管考评机制。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网络监管平台,客观全面采集数据,实行数字化管理。要在乡村河道交汇处、主要流域的重点部位,以及河段行政辖区的分界点、企业的排污口设置视频监控,实行全天候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监测。三要严格执法巡查。建立健全村级河

 道的巡查员队伍,配备必要的人员及设备,组织常态化的执法检查,做到日常巡查全覆盖,随机抽查不遗漏。四要着力建设专业化的污水处理设置运营管理队伍。目前我市各级尚未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机制,从外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经验看,建议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应遵循分级管理、专业维护、属地负责、群众参与的原则,采用市场化运作与村日常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把建立县级、乡镇级、村级、专业监理四级监督体系作为规定动作来抓,一级都不缺位,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有效有序运行。五要树立典型,科学引导。要大力培育农村污水治理示范户、示范村,宣传推广示范户、示范村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激发群众自觉参与农村污水整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努力营造“要我治”为“我要治”良好的社会氛围。

 5、创新机制,拓宽融资渠道。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投入力度,聚好财,用好钱,确保资金到位。一方面,整合各类财政奖补资金。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补助,整合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创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奖补、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发挥各级财政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创新筹资机制,多渠道筹资。一是要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予以污水治理建设的低息或无息贷款;二是制定出台优惠政策,赋予税收、信贷、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措施,或者采用政府购买服

 务的办法,以 BOT 和 BT 等形式,与企业紧密合作,由企业垫资,政府逐年归还,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三是积极激励乡贤为“治水治污”捐资捐物。可以采取宣传报道、记功表彰,或树碑授匾、命名等荣誉激励的办法,鼓励民间创业成功人士慷慨解囊为家乡的“治水治污”贡献力量。

篇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

学 生 暑 期 “ 三 下 乡 ” 社 会 实 践

  “ 未来垃圾,何去何从 ”

  ——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

 13 级酒店管理班

 2014 年 7 月 15 日——8 月 15 日

 “未来垃圾,何去何从”

 ——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一、前言及背景 近年来,随着安徽省经济迅猛增长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自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省农村村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但是日益增多的生产生活垃圾已逐渐成为制约农村全面和谐发展的瓶颈。为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发挥大学生特长,积极参与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们确立了“未来垃圾,何去何从”——美丽乡村建设调研课题并组队分工开展了调查。为确保调查获得切实的成果,在校期间,我们先行通过网络,搜集了垃圾的危害以及垃圾分类的资料。了解到垃圾中的有害物质会污染土壤、大气与水体,不但浪费资源,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废旧的电子电器产品,散落到环境中,会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而最科学有效的垃圾处理方法就是通过垃圾分类是将废弃物分流处理的,利用现有生产制造能力,回收利用回收品,填埋处置暂时无法利用的无用垃圾。那么,在农村垃圾处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呢?对此我们重点抓住人们如何扔垃圾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调查的方法和人员分工

  本次调查是由何平老师全程指导,以陈照为组长,郝琦、李艳芳和叶婷为成员展开的调查小组。我队成员于 7 月初开会设计了调查提纲和流程,制作了问卷调查表;决定在 7 月 15 日—8 月 15 日展开比较全面的以安庆市周边的某些农村为调研对象,就农村垃圾分类、垃

 圾放置点、垃圾处理方式、居民对待垃圾的态度等问题的调查;讨论了由陈照同学负责安庆市周边农村问卷的发放、调查、走访与撰稿,郝琦同学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李艳芳同学负责问卷的设计与制作,叶婷同学则负责研究分析处理农村垃圾的解决方案。

 问卷调查的情况和结果分析 为切实了解农村垃圾处理与分类上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和村民的环保意识,为我省处理部分农村垃圾与分类问题提供第一手数据信息与依据,我们于 7 月 20 日在桐城市蔡店村进行了为期 2 天的随机问卷调查。调查中我们一共随即发放问卷 20 张,收回 20 张,有效率100%。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有该村 20 名村民。问卷内容涉及农户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认知情况、实施情况和改进建议等。具体受答情况如下:

  图一:

 02468101214161820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问题5 问题6认知情况结果统计ABCDEF

 图二:

 02468101214161820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5 问题6 问题7实施情况结果统计ABCDEF图三:

 02468101214161820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问题5 问题6观点建议结果统计ABCDEF

 基于此,我们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垃圾处

 理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环境意识欠缺。调查表中人们普遍对垃圾分类不感兴趣,只有少数人会对垃圾进行简单的分类。

  2.垃圾处理知识缺乏。据调查显示多数人赞成垃圾分类,她们清楚垃圾分类能够改造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在农村中处理垃圾的多为家庭妇女,她们对垃圾分类模糊不清,“分什么”、“怎么分”是普遍的问题。

  3.宣传不够。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多数人平时接触垃圾分类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两种方式;人们了解垃圾分类的渠道比较窄。

  4.成本太高。垃圾分类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我们知道如果把以前一辆垃圾车换成四辆甚至更多,成本会比现在大的多。

 5.监管不严。尽管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但政府对垃圾分类却没有更多监管、处罚措施。

 总体上看,我们可以确定村民对农村垃圾的处理与分类问题不够重视,也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地方垃圾由于得不到及时、合理、科学的处理,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池塘里的水不能洗菜,淤泥漆黑无比,用竹竿搅动,刺鼻难闻;废弃的塑料袋、用完的农药瓶随处可见。经走访,村民们告诉我们前几年农村还没有这么多垃圾,顶多就是些烂瓜烂菜,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垃圾被逐渐带到了农村。同时我们也发现垃圾处理与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垃圾处理现状的实地调查

 根据调查表反映的情况,我们展开了以下调查。就调查地桐城市来说,桐城市现有 75.5 万人,每天垃圾的产生量约为 375 吨。我们来到了位于桐城市蔡店村的垃圾场。由于临近垃圾场,远远的我们就能闻见四周弥漫着垃圾腐烂的臭味,垃圾场周围荒无人烟,因为环境污染严重就连树木甚至小草都非常罕见。在垃圾场我队成员遇到了范岗镇垃圾处理人员,他告诉我们桐城市垃圾的处理是这样一个过程: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作为一个普通农民,他还告诉我们,桐城市的处理方法普遍被大家接受,但有些村镇的垃圾只能“自行处理”。

  7 月 22 日早上 8 时许,桐城市蔡店村吴店。在走访过程中我们看到在村口的马路两边,每隔一小段就有一堆堆蚊虫飞舞的小垃圾堆,一阵风吹来臭味飘过、垃圾乱舞。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少村民顺手将垃圾倒入门前屋后的小沟河里。村民们告诉我们,“大家平时也都是随手一扔,没人会对垃圾做处理”。

 次日,我队在村内再次停留统计,其间共有 21 人扔垃圾,其中90%的人只是随手一扔,只有两位老人在扔垃圾时将饮料瓶拿了回去。这 21 个人中,85%的人都是随手乱扔。一户农家院里的筛子上晒着黄豆,上面苍蝇嗡嗡乱飞。不远处竟是一大堆散落着脏兮兮的塑料袋和发了霉的臭瓜烂菜。一位 43 岁的女士说:

 “我不知道扔垃圾还有讲究,分类是要怎么分?”。我们了解到,即便是村里做环卫的工人,对垃圾分类的概念同样“不知所云”。环卫工人称基本上是没人会对垃圾分类,真正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反倒是拾荒者(捡垃圾的人)他们

 会从中翻倒出能卖钱的易拉罐、饮料瓶等。而最后,所有垃圾的处理大致分为焚烧、填埋、堆肥三种。

 五、农村垃圾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1.处理简单、随意,环境污染严重。村民往往按照就近原则处理,将垃圾随意倒在沟边、河边、塘边、路边等致使垃圾成堆,村里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去处理垃圾,去维护环境。村民在面对数量大、成分复杂的垃圾时连采用焚烧、填埋、沤肥等看似比较简单易行的处理都办不到,致使垃圾严重污染环境。

  2.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基础设施缺乏。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农村可变现的公共资源有限,村民自身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上级政府的财政投向主要又是城市垃圾处理,乡镇和农村的垃圾处理基本没有资金投向,农村的垃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3.村民的整体环保意识差。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民共同参与,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相当部分村民的卫生意识较为落后、整体环保意识较为差、价值观念滞后、生态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因素。

 六、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议和对策 在问卷和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就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方法和对策进行了收集分析,结合我们的思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广泛宣传,努力提高群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号召村民,少使

 用塑料垃圾,减少白色污染。

  2.加强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印刷发放一些垃圾处理方面的书籍,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引导和教育。

 3.对农药、医疗垃圾、电池等敏感垃圾进行回收,集中进行堆放处理;可由废弃物品回收再利用。

  4.建立相应的垃圾处理体系,加强垃圾问题的监管,完善处罚措施;可以借鉴外省市好的解决方法。

  5.农作物秸秆、菜叶、畜禽粪便等可以利用农田免耕技术、发酵堆肥、沼气净化等方式,还田以园。

 6.推广环保的意识;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由垃圾处理厂进行填埋处理;政府也可适当加大这方面的投资。

 提起农村,刻在我们记忆里的是蓝天、碧水、清新的空气。而如今走进部分乡村,印入眼帘的却是河边、河面垃圾漂浮;村舍前后、树荫下垃圾遇风起舞……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大批工商业产品涌入农村消费市场,农村垃圾也随之增加,远远超过了农村环境的自净能力。经过暑期实地走访和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成就,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发奋学习建设和报效国家的动力增强了,可以说受益匪浅。我们相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环境科学理论学习,从自身做起,积极关注环境保护,继续深入探究保护环境、洁净家园的科学途径和方法,为美丽中国建

 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来垃圾,何去何从”美丽乡村建设调查组 4 2014 年 年 8 8 月 月 5 15 日

 :

 团队名称:“未来垃圾,何去何从”美丽乡村建设调查组 指导老师

 :何平 调查小组成员:陈照(组长)、郝琦、李艳芳、叶婷 撰稿人:陈照

  附一: 生活垃圾处理与分类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您好!本次调查是为了了解垃圾处理与分类问题在生活中的实施情况,您的回答对于我们的调查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诚恳地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与合作。占用了您的宝贵时间,特此向您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13级旅游管理系暑期实践第五小分队 一、认知情况

 1、您是否了解垃圾分类? A、听说

  B、不感兴趣

 C、未听说

 2、将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您知道是哪几类吗?(多选)

 A、可回收垃圾

  B、不可回收垃圾

  C、厨余垃圾

  D、有害垃圾

 E、无害垃圾

  F、其他 3、您认为垃圾分类是否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

 A、有利

  B、没有影响

  C、不利

  D、有利有弊

 E、其他 4、您是否赞成现在实行垃圾分类:

 A、赞成

  B、一般

 C、不赞成 5、您对于垃圾分类回收后的处理方式了解吗? A、了解

  B、一般

 C、不了解

  D、没有兴趣 6、您主要是通过何种方式了解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多选)

 A、电视、广播

 B、报纸、书籍

  C、网络

  D、家人或朋友

  E、其他 二、实施情况 1、您平时在家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多选)

 A、可回收垃圾卖给废品回收者

  B、有害垃圾分开存放

  C、垃圾混合丢放,不进行分类

  D、其他 2、您对以下哪些垃圾会特别分类处理:(多选)

 A、塑料

  B、纸类

  C、废电池

 D、玻璃

 E、化学废品(药品、化妆品等)

  F、金属

  3、在您周围的人是否会自觉自愿的进行垃圾分类?

 A、多数会

  B、少数会

  C、不会

  D、视具体情况而定 4、您的家中,垃圾分类工作一般是由谁来完成的?———— 5、除家以外的公共场合,您是否分类扔垃圾? A、基本都是

 B、偶尔

 C、基本不分类

 D、视具体情况而定 6、若在公共场所丢垃圾未分类,其原因是:

 A、垃圾桶本身未分类

 B、不知如何分类

 C、不想那么麻烦

 D、其他 7、您认为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A、公众环保意识薄弱、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少

 B、设施不够完善

  C、宣传力度不够

 D、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不力 三、观点建议 1、您对现在投入使用的垃圾箱满意吗?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D、不在乎 2、您觉得垃圾箱影响你将垃圾分类投放的因素有哪些? A、垃圾箱内垃圾外露与臭味

 B、垃圾箱内垃圾已经混放

  C、垃圾箱的数量不够

  D、其他 3、对于生活垃圾,您的态度是? A、垃圾分类是环保行为,有无规定我都会遵守

  B、如果市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应该会遵守

 C、垃圾分类相关配套还未成熟,目前很难做到垃圾分类

 D、大家都这样,我遵不遵守无所谓 4、对于垃圾分类,您觉得最需改进的是哪方面? A、完善垃圾分类存放、运输、处理设施

 B、出台相应法规政策,

 加强教育与宣传

 C、其他 5、您最赞成哪种垃圾处理方法? A、填海

  B、掩埋

 C、焚烧

 D、回收再利用 6、您认为目前,生活垃圾不能分类处理的困难是什么? A、没有必要

 B、缺乏分类知识

 C、没有分类投放点

  D、时间紧附二:“未来垃圾,何去何从”调研实践报告图片展

  我队成员恰逢范岗镇垃圾车来此倾倒垃圾

  在去蔡店垃圾场的路上我们看到有很多类似这样的标志

 调查地桐城市蔡店小区垃圾场情况

 我队成员与垃圾场看管人员在垃圾场

  我队成员来到蔡店小区一家商店发放调查表

篇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

振兴战略之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按照“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暨“做实在人、当实心砖”活动要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个主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3 月 30 日,我带领局宣传教育科工作人员到罗屯镇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梳理如下。

 一、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历史视角“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的清醒认识,基于一个拥有13 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理性判断,更体现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义不容辞的初心不忘。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实施乡村振兴,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一是端稳自己饭碗的需要。民以食为天,能不能吃饱饭、吃好饭始终是关系社会稳定的最根本的问题。细数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重大变革,无不因为生存危机所致。解决好 13 多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始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面对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悲观论调,198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就突破了 8000 亿斤,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充分说明:粮食问题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一个国家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是补齐现代化短板的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进程中,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过程中,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和农村现代化这个短板还没有补齐。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农民决不能成为现代化的旁观者、失落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既是补短板、强弱项的迫切需要,也是由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扩展。唯有如此,我们才算是真正全面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在“共同”上做足文章,切实缩小区域、城乡和行业收入差距。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农民总体上应当就地城镇化。我们的目标应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缩小城乡差别,把公共资源导入农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

 二、美丽乡村是衡量乡村是否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准 今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奋斗目标,农村美不美成为衡量乡村是否实现

 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准。为答好乡村振兴战略这张“试卷”,我们对罗屯镇乡村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调研,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镇美丽乡村建设风生水起 为响应国家政策,适时提出美丽乡村提档升级行动。罗屯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首先,通过开展村容靓化、阵地构筑、典型选塑、片区带动四项活动,不断提升农村文明指数和群众幸福感,极大地改善了群众们的生活品质。同时,在保持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同时,该镇积极申请上级支持,大力开展“五化四美” 乡村建设,重点打造了省级美丽乡村刘庄村,市级美丽乡村罗屯村、屈庄村、吴庄村,实施以广场、供电、排水、坑塘升级、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村庄标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另外还继续推进全镇域环境的综合提升,对镇域内坑塘及村周围闲散地进行节点治理和绿化,通过疏通水系、清淤扩容、洗坡治理、栽种绿化树木等措施,对村内的废旧坑塘进行综合治理,恢复农村坑塘美化环境、调节水源、防涝抗旱、发展经济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改造村内闲散地,清理多年积存的垃圾,种植花草苗木,硬化道路,将之改造成为园林绿地,为村民提供了集休息、观赏于一体的休闲场所。截至目前,该镇 34 个行政村有 21 个达到生态文明村标准、13 个村达到美丽乡村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乡村规划缺失、房屋设计凌乱。第一,房屋的建筑形式

 缺少规范,房屋的高矮大小不一,外立面设计得五花八门,外墙砖及屋顶的颜色不统一,房屋外观要么极其简单,要么千奇百怪,导致“只见新房不见村”。第二,房屋建设没有与本村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相结合,照搬城市住宅建设模式,导致乡村不像乡村,失去了原有的乡土特色。第三,房屋建设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和谐的统一,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杂乱无章,无法满足当代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二是宣传力度需要加强。罗屯镇的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隋海村、刘庄村,除了田园之美、乡村风情,还精心打造了隋海惨案纪念馆、民俗博物馆和党史教育馆、农家乐、文化产品体验店等,周边村庄知晓多、参观多,镇内、县内人士尤其是县外人士知晓少,影响力、辐射面都需加强。

 三是推动产业兴旺的步伐还需加快。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长远之策。作为罗屯镇,有万亩莲藕基地,有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有隋海惨案纪念馆、民俗博物馆和党史教育馆、农家乐、文化产品体验店等,要紧紧围绕上述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

 三、对**镇美丽乡村进一步提档升级的建议 下一步在建设过程中,要突出“三生三美三宜”即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宜业、宜居、宜游。

 (一)乡村规划管理要做到“五个一套”。要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使乡村成为美丽宜居的乡村,使农民过上美好现代的生活,就必须先解决乡村规划问题。一套法规制度。结合罗屯镇本地实际,制定本地乡村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管控办法、规划导则,明确建设项目的占地规模、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外观风貌、建设时序、奖惩措施等。一套规划设计。规划与设计应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历史文化传统等,房屋建设要与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实现有机衔接,正确处理好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关系,实现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环境“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一套审批程序。要避免不报就建、先建后报、报这建那、报小建大、不按规划与设计导则建房等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房屋建设、道路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的规划审批、开工建设的审批程序。一套议事机构。根据目前乡村治理的实际,成立规划小组、设计小组、施工监理小组、监督检查小组等专门小组,制定议事规则和奖惩办法,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处理有关事项。一套保障体系。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作为乡村规范建设的专项资金。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细化乡村违法建设的处罚措施,同时也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二)进一步加快产业振兴步伐。指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融入自然之美,彰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乡土色彩,围绕“生产美”,借助小农水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改善群

 众田间作业条件。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生态美”,利用一些环保治理项目,对废弃坑塘进行生态治理。对村口、路边及房前屋后空闲地进行绿化美化,不断优化百姓的居住环境。围绕“生活美”,通过开展清洁庭院创建、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好媳妇好婆婆评选、五好家庭户等评选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美好家园的创建活动。下一步,要坚持“文化为魂”、“一村一韵”,注重孝贤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精心打造旅游品牌,推出“春季赏花踏青、夏季赏荷采莲、秋季采摘百果、冬季观雪看民俗”的四季旅游线路,让游客在亲近自然中享受田园之美。

 (三)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好酒也怕巷子深。在做好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的同时,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罗屯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好思路好做法,宣传罗屯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美景,宣传木版年画、太空莲等旅游产品,吸引城里人远离喧嚣、享受田园之乐,吸引更多游客来罗屯旅游观光。(从罗屯调研回来后,我们专门为罗屯制作了微信“不负如来不负卿,罗屯十里油菜花等你来”,从油菜花入手,对罗屯美丽乡村进行了广泛宣传,收到了良好效果)。

篇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

88-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 年第 31 卷第 19 期(总第 495 期)襄阳市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建议潘梦婷(湖北 襄阳 441021)[ 摘要 ] 近年来,襄阳市以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美丽乡村,让越来越多的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走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进行概述,指出了襄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针对短板和弱项提出了襄阳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 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推进;襄阳[ 中图分类号 ]F320.3     [ 文献标识码 ]B为深入了解各地在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中存在的热点、堵点、痛点问题,为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建言献策,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1 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06 年开始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2 年开始学习浙江经验建设美丽乡村,2018 年开始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美丽乡村建设进入提质加速的新阶段。2012 年来,襄阳市先后培育了 91 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121 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100 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涌现了保康尧治河村、格栏坪村,谷城堰河村三个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宜城莺河村、枣阳西赵湖村、襄州刘大湾村、南漳峡口村、谷城老君山村、老河口李家染坊村、襄城姚庵村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先进村,宜城泉水村、民主村,南漳八泉村、保康扁洞河村、樊城花园村、谷城陶湾村等一批人居环境整治做得较好的村。总体来看,尧治河等三个村村美业兴农民富,引领了全市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代表了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最高水平,可归类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村;莺河村等 20 多个村环境美村庄美推进快,可归类为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村;泉水村等 10 多个村聚焦“扫干净、码整齐、清沟渠、保常态”做得好,可归类为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村。2019 年 4 月以来,襄阳市委书记亲自安排调研并多次组织研究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市乡村振兴办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起草印发了《关于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统筹整合财政资金支持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的指导意见》《襄阳市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融资实施指导意见》和《城区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融资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按照建点扩面连片要求,今年完成第一批570个村(包括98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88 个省级美丽乡村整治村)、开始推进第二批 912 个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明年完成第三批 900 多个村的建设,用三年时间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2 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弱项对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总要求和中央、省市关于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部署要求,襄阳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上还存在明显差距。2.1 规划引领差距按照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理念,浙江在村庄整治初期用七分力量抓规划、三分力量搞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涵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的规划体系。目前,浙江省 85% 的规划保留村、200 个中心镇、4000 个中心村已完成规划编制。[ 收稿日期 ]2020-09-11 [ 作者简介 ] 潘梦婷(1998—),女,湖北襄阳人,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专业 2020 届本科生。

 色互联网小镇创新产业模式。加大农产业种植的补贴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打造生态高效农业,大力打造农业“三品”——品质品牌品种的建设,打造新建村“一村一品”的农产品及加工品。[ 参考文献 ][1] 陈璐 . 基于美丽乡村视角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新思考——以浙江南洞艺谷为例 [J]. 城市旅游规划,2016(8):106-107. [2] 黄葵 .“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山地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J]. 当代旅游,2018(7):68-69.[3] 胡燕,易世刚,王云瑶 . 农旅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究 [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9(4):165-167.

 -289-城乡建设与发展2.2 环境治理差距浙江以“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为抓手,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四边三化”,即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2014 年以来各级投入 300 多亿元,500 万农户生活污水实现截污纳管,2.1 万个村完成治理,全省村庄覆盖率、农户受益率分别为 90%、74%。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推动垃圾“扔进桶”向“分好类”转变。2.3 美丽经济差距浙江从建设美丽乡村向经营美丽乡村转变,大力推进“美丽成果”向“美丽经济”转化,把美丽转化为生产力,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民宿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省农家乐特色村(点)3484 个,从业人员 16.6 万人,年营业收入 291 亿元。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农村深度渗透融合的新经济业态,全省农产品网上销售额304亿元,建成淘宝村506个、村级电商服务站1.1万个,农村电商走在全国最前列。2.4 党建引领差距浙江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衡量检验和锻炼提升党组织建设成效和战斗力的重要工程,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互促共进的新景象。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浙江二十条”,坚持对村级党组织实行评星定级晋位争先;每年对 5% ~ 10% 倒排软弱涣散村的党组织开展集中整顿;实行村干部坐班、值班,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进一步探索完善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突出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把重大决策、规划蓝图交给群众民主决策。3 推进襄阳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3.1 规划先行,发挥规划指南针作用按照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的原则,要补齐规划短板。建议以县为主导,以乡镇、村为主体,做好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工作。示范村、中心村做到建设规划的深度,一般村做到控制性规划的深度,空心村、撤并村不做规划。3.2 系统推进,切实把短板弱项补到位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乡村规划、农村道路、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村庄绿化、村庄亮化等七项重点任务;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突出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村卫生室、公共法律服务室、农村幼儿园、农村公益性公墓等七项硬件设施建设。要统筹考虑地下施工与地面建设、项目先建与后建关系,因村制宜优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时序,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安排,系统推进,力争三年内切实把短板弱项补到位。3.3 一村一品,催生强村富民原动力襄阳市农业农村局结合襄阳实际,提出了资源化明产业、市场化选产业、融合化育产业、品牌化强产业“四化”发展思路。2020 年襄阳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政府召开了专题视频培训会,就如何发展“一村一品”对各县(市、区)、镇、村进行了专题培训。建议各地加快推进,全面实施,力争用 3 ~ 5 年时间,全市“一村一品”形成规模。(四)党建引领,发挥农民主人翁作用。要学习浙江经验,发挥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战斗堡垒作用。要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共促共治。所谓党建引领,就是重点发挥村党支部、党员支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参与、引导、带头作用,使村一级干部群众紧紧团结在党支部旗帜下;所谓政府主导,就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提供,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欠账”较多,责任在政府,补齐短板责任也在政府;所谓社会参与,就是在补齐“两基”短板的前提下,通过实施“三乡工程”,吸引社会资本开发乡村资源,发展特色种养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所谓农民主体,就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来自于农民群众,要充分营造“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管”的浓厚氛围,通过政府引导性投入,激发、带动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潘伟光,顾益康,赵兴泉,等 . 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经验 [N]. 浙江日报,2017-05-08. [2] 鲁波,加红斌 . 景在阡陌村巷间 [N]. 襄阳日报 通 , 2 0 2 0 - 0 9 -22. [3] 李文亮 . 让现代村落不舍田园风光 [N]. 河北日报,2013-06-03.潘梦婷:襄阳市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篇五: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广大政协委员关心关注的热点。2016 年,县政协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由四个专委会牵头,组成四个调研小组,发挥乡镇政协工作联络委员会主导作用,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特别是驻乡镇委员,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县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政策知识,分赴 15 个乡镇进行调研,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工作为目标,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核心,以“双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坚持点、线、面有机结合,同步推进“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双示范村”创建活动,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党委政府重视夯实工作基础。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双

  2 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双示范村”创建实施意见》,按照“宜居示范村”标准,对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改善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各乡镇也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领导责任制,分包行政村,分包路段,还专门设立城建办加强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各村结合实际,建立了保洁队伍,对村内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基本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层层分解任务,逐级夯实工作责任,初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多元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在争取省、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的基础上,县、乡两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农村卫生保洁机制加大投入。同时,积极引导各村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每月向农户收取一定的垃圾处理费。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及志愿者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等多种方式参与,逐步建立起了“政府财政奖补、群众筹资筹劳、部门投入整合、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元资金投入新机制。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截止 9 月份,全县共建设垃圾处理池 1302 座,购置垃圾清运车 1327 辆,添置垃圾桶 4873 个,专(兼)职卫生保洁员 1380 人;粉刷墙面 35.3 万平方米,绘制文化墙 8214 平方米。367 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保洁机制,基本实现了全县农村保洁队伍的全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和主干道路基本

  3 达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整治目标。30 个双示范村在原来的基础上都进行了提升,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千万元,全部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亮化。新改扩建村级文化广场 4 个,栽种各类绿化树 8 万多棵。新修村庄道路 49 公里,粉刷墙面 12 万平方米,绘制文化墙 2182 平方米。

 (四)环境整治初显成效。以“双示范村”创建为载体,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美丽乡村”面貌初显。一是组织开展以村边、沟边、路边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的“三边”治理活动,清除农村垃圾、杂物以及其他有碍观瞻物,基本实现了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有序,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的“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二是结合各村实际,大力推进村庄周边道路及村内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建设;统一整洁或粉刷村内主要街道两侧建筑、墙壁,合理设置宣传栏、文化墙等,形成整洁有序、实用美观的景观效果;采取多种方式,实施村内主要街巷及公共场所亮化、绿化,加强对公共照明设施的管理维护,提高夜间照明效果;深入推进农村公路三年全贯通工程,逐步实现村庄道路户户通,形成纵横有序、便捷舒适的村内路网。其中,王岗镇、瓦店镇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开展主要街道改造提升工程,杜曲镇北徐庄村、龙堂村家训展馆已经投入使用。止 9 月份,全县已创建省级示范村 37 个,省级达标村 75 个,156 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通过

  4 市级验收。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呈现出了:设定标准高,建设内涵丰富;工作启动迅速,参与响应面广;社会关注度高,聚力态势明显;总体成效显著,群众认同度高;边建边探索完善,实践丰富理论观念等特点,但是从实地调研和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亟需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一)思想认识亟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部分乡镇和单位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紧迫感不强,标准不高,有松懈、厌战情绪和应付思想。

 二是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持续抓、主动干的意识不强,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

 三是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存在等待、观望思想,支持和参与的热情不高,村民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干部干、群众看”,上热下冷现象突出,“人的新农村”建设滞后,村民自觉、自愿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局面没有形成。部分群众对村庄绿化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还有抵触情绪。特别是涉及到村民个人利益时,他们更偏重算小账,采取软抵硬抗的方式应对,如清理占道经营,乱搭乱建建筑时,常常受到村民的阻挠。另外,

  5 由于村民的生活习惯没有改变,垃圾依旧还是往老地方扔,污水还是随便倒,新栽种的绿化树随手破坏,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的进度和效度。

 (二)规划编制相对滞后,缺乏地方特色。规划的引领指导作用没有很好发挥,没有达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标准。从调研情况来看,虽然我县启动以“双示范村”创建为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已两年多的时间,但是全县和各乡镇还缺乏规范化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渐进性,部分乡镇村还处于零敲碎打,各自为战状态。中心村、重点村、在建村、限建村没有明确下来,不利于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已完成的规划大多是修修路、刷刷墙、种种树、清清垃圾,千篇一律,没有体现出我县、各乡镇和各行政村的整体和地方性特色。

 (三)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虽然我县探索建立了多元投入机制,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投入压力大。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创建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而单靠政府的投入毕竟有限,并且这种政府的投入主要是起引导、鼓励、做示范的作用,不可能全包全揽,面面俱到。二是农村居民自身投入少。农村居民虽然能够投入一定的建设资金,但其主

  6 要也是建设自家小院,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很有限。三是引入社会投资难。“美丽乡村”建设很多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因而难以引入大量的社会资金。“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的实情,导致后续养护和管理措施不到位,难以长期持续维护建设成果。

 (四)产业支撑建设工作乏力。从实地调研情况看,我县大多数村庄没有支柱产业,农村经济特别是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集体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者和主导者,缺乏长期投入、常态化管理维护的经济基础,再加上一部分村受区位、交通、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短期内要做到对乡村环境整治全面覆盖难度较大,需要政府引导各行政村根据本村实际,发展自身特色的支柱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完善自我造血功能,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需求。

 (五)常态化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全县一盘棋,统一安排部署,各部门共同参与,齐力管护和长期投入。但是,“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安排项目顺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序衔接,导致资源,力量难以整合。从调研情况看,目前,部分乡镇还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有些乡镇虽然建立了管理机制,但效果不明显,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健全,主

  7 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群众门前三包实施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六)宣传发动不到位。目前我县相关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范围不广,宣传形式过于简单,仅仅只是打一个横幅,写几条标语,导致基层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没有形成高度重视的大环境、大氛围。部分乡镇对村民的教育引导重视不够,只是一味强调群众素质的问题,缺少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方法。

 三、意见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做足“人的新农村”这篇大文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营造“美丽乡村”建设的舆论氛围。

 一是加大中央“美丽乡村”建设、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我县“双示范村”创建政策的宣传力度,特别是“美丽乡村”公益项目建设的宣传,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的公益是全体村民的公益,这种公益除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外,最主要的还应该是谁享受谁负责,村民既然是享受这种公益的主体,

  8 也应是投入物力、精力和心力去建设和维护的责任主体。

 二是在各村文化广场、乡村超市等村民娱乐活动场所张贴悬挂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版面、条幅、宣传画等,向广大群众宣传环境整治工作内容及意义。同时,要充分发挥广场舞队、艺术表演队等民间艺术团体作用,通过举办人居环境整治文艺汇演等方式,提升群众自觉改善人居环境的思想意识,引导村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活动。三是以倡导“孝亲、诚信、礼让、遵法”为主题,在各村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好婆婆、好媳妇”、“五好村民”、“清洁家庭”评选等活动,用身边人带动、教育身边人,打造文明乡风,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外美,也要内美的要求,促使“美丽乡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四是通过建立村规民约,提高农民的环境美化意识,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把建设美好家园作为共同的公益来做,以“人的新农村”催促、规范、实现、保障“物的新农村”。

 (二)突出规划引领,抓好典型示范。

 一要尽快启动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建议借鉴浙江、江西等地的先进经验,研究出台《临颍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全面启动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发挥规划引领指导作用,保障有序推进。改变由各个部门编制单项规划的做法,加强部门间的衔接协调,由城建、农业、交通、扶贫、旅游、环保、水利、公安、电业等相关部门组成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

  9 制工作组,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标准,对村庄的基础设施、环卫设施、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要素通盘考虑,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

 二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特色,培育典型。要结合我县农村实际,对现有村庄进行科学分类,明确村庄整治重点和时序,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原则,有重点地选取一批有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完善、聚集带动能力强的重点村和中心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成为保持田园风光、留住美丽乡愁、体现临颍特色的典型示范村,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等特色休闲产业、以点带面,促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档次。

 三要研究城镇化和农村人口流动迁移趋势,明确哪些是中心村、在建村、限建村,集中优势资源,有重点地打造一些区域,把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做好,顺应引导城镇化和人口迁移,为农村的渐进发展留出余地。

 (三)拓展融资渠道,**资金难题。“美丽乡村”建设和维护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资金的持续投入是关键。要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政府要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逐年增长机制,重点保障保洁设施、器械的购置和保洁人员的工资发放。

 二是大力整合政策资源。积极

  10 整合支农、惠农、强农的相关政策,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政策,充分调动镇村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三是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资。要创新投入方式,建立引导激励机制,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金融资本和个人投资捐款,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要鼓励农民创业,激发出农民的创业积极性,让农民手里的钱“活”起来,使其愿意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并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份子。

 四是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集中使用到环境整治、卫生保洁工作中,尽可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五是要利用好不动产权登记、确权的有利时机,将集体权属厘清,用产权换资源、换资金,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投入。

 (四)突出产业支撑,激活农村“造血”功能。

 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引导,从政策扶持、人才支撑、考核激励等方面多管齐下,激发调动村“两委”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增加集体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

 二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各村特色和资源优势,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打造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美丽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设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如大蒜、小辣椒等)标准化生产基地,精心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逐步形成特色产

  11 业的规模化和品牌化。同时,要积极打造旅游品牌、历史文化品牌等等,大力发展农村优势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支撑,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村群众的收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自我造血和输血功能,从而...

篇六: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

22年-2023年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创新,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墩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向“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 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农村、幸福农村、和美农村的目标奋进。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累计已投入资金*万元元,对赵*、*墩、*场、* 场的环境进行了整治,其中赵 *作为省级美丽乡村进行了申报,并成功迎接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

 一是乡村更加洁净。推行了农村垃圾处置和长效管理机制,全社区已配有保洁人员 **人,人均保洁经费不低于 40 元,基本农村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置。

 二是环境更加美化。以绿化为主要措施,加强村庄道路两侧和农户庭院的绿化,新种绿化乔木*万株,进一步改善了生活居住环境。

 三是品牌更加响亮。赵*的村容村貌、*墩的雪梨种植等 美丽乡村建设主品牌进一步打响,多次作为考察点迎接了各级领导的考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离上级

 2022年-2023年

 总体建设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亟待加以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进行改善。

 (一)建设资金投入“量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是向上争取资金难。虽然从中央到省里,无论是相应配套政策还是直接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都可谓是历史性的空前加大,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二是地方配套投入难。我镇是经济欠发达乡镇,地方财政紧张,难以完全足额配套到位。三是社会投资引入难。美丽乡村建设很多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 因而难以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即使如农业、旅游等产业项目也因回报周期较长,回报率不高,不能有效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四是资金筹集渠道拓展难。我社区农村大多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社不发达,农民收入低,相对发达地区的多渠道投入差距明显拉大。

 (二)乡村规划引领“力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 进行引导。一是规划特色性有待加强。乡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缺乏乡村特色性;二是执行 规划不严肃,存在有规划却不按规划实施,变更规划频繁等现象,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发挥,乃至存在“边 干边看”的现象;三是土地要素受制约,规划的实施需要土地

 2022年-2023年

 配套,在用地指标日趋严控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用地规划是关键;四是村民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一些村庄的规划与村民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三)环境整治成果“基不固” 环境整洁是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而要巩固环境整治的成果,却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公共设施维护难。由 于资金等各方面原因,农村环卫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和修理; 二庙是乱搭乱建制止难。虽然加强了打非治违力度,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虽得到了抑制,但如长效管理机制不建立,随时会出现反弹。三是生活习惯改变难。村民虽然切身感受到村庄整治后生活环境的变化,但是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卫生习惯,制约了其长期保持良好环境卫生状况的意愿。

 下一步建议:

 (一)加强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日常督促检查等制度,建管并重,持续跟进。强化督促检查考核,形成完善的巡查考核工作机制,提高村庄日常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二)建立相对稳定专业的管护队伍,加强培训,明确标准和要求,提高管护人员的责任感、素质、能力水平,做到运行有序、管理到位,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长效化轨道。

 (三)优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集、清运、

 2022年-2023年

 回收处理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办法, 逐步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统筹规划,合理选址,科学设计垃圾填埋场。

 (四)加大监督和奖惩力度。签订“门前三包、院内达标”责任书,根据本地实际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约束机制,增强村民的契约自治意识、法治意识,为推进乡村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农村环境执法大队,加大对乱堆乱放垃圾,违反村规民约等行为的曝光与惩戒力度。

 (五)加大组织引导力度,组建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妇女联合会、村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 真正使群众成为实施主体和管理主体。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建立健全村民自建自管等行之有效的美丽乡村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维护等长效机制,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鲜”注入不竭动力。

 (六)注重改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转变生活观念、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引领他们摒弃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约束和引导村民改陋习、树新风。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发展为村风民俗优化的精神工程,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现代文明。

篇七: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

15 年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两篇年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两篇

 篇

 篇 1::

  去年年末,县委、县政府立足全局、通盘考量,提出了要在 2013 年获得省级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2015 年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岩头镇以“两提两争”主题实践活动为总纲,以全面改善城乡发展环境为抓手,以完善工作机制为保障,将美丽乡村建设作全年性、战略性任务来抓,用大决心、大力度保障各项任务顺利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同工作要求相比,同先进地区相比,岩头仍有许多不足需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岩头这样一个生态优势明显、地域特色鲜明、后发优势强劲的发展中的山区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现实版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是加快山区发展的有力抓手。岩头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镇,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托和放大生态这一后发优势,推进错位式、差异化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正是基于对岩头特色优势的深刻认识, 基于对新农村建设规律的全面把握, 基于对岩头优势劣势的科学洞察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二)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岩头在全面分析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制定了 2013年 1 号文件《岩头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原则、总体目标、工作要求和工作保障,使“美丽乡村”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把新农村建设从一个方向性的概念具化为可操作的工作。

 (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岩头镇紧紧跟随党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生态文明理念的题中之义,以国家级生态镇、省级森林城镇、市级卫生镇的创建为契机,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继续保持生态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既是上级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更是应尽的责任。

  (四)是提升岩头形象的重要载体。在建设过程中,岩头着重体现地方的生态特色和产业特点,通过对新农村建设整体化实施、品牌化经营的探索,把美丽乡村品牌的打造作为当前工作的载体和工作的方向,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今后岩头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助推器。

  二、岩头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情况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高、任务重、时间紧,为按期实现工作目标,镇党委、政府按照“四美、三宜、两园”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为亮点,以“幸福社区”建设为关键,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力争在 2013 年创成美丽乡村示范镇。

  (一)狠抓组织领导。成立岩头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岩头镇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分解表(2012-2014)》 , 进一步明确具体要求、 完成时限、 责任领导与责任人。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实行效能“积分警示制”、专项行动跟踪督查制、美丽乡村建设攻坚周例会制、班子领导承诺履诺制等制度,形成“统一领导、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层层督查”的工作格局。

 (二)狠抓目标规划。在制定实施方案的同时,在《岩头镇总体规划(2010-2030)》和详细性控制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完成五尺、 表山、 鲤溪三个社区的建设规划以及镇城区污水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出《芙蓉古村保护利用规划》、《苍坡村保护利用规划》、《岩头村丽水街保护利用规划》。

  (三)狠抓投资提升。1-5 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22 亿元,任务完成率 31.51%,41 省道南复线、溪山大街等工程有序推进。已完成招商选资 8637 万元,任务完成率 95.57%;签约楠溪江垄溪度假村、楠溪江国际养生保健中心(一期)等 5 个项目,对楠溪江国际养生保健中心(二期)工程等 11 个项目进行了包装推介,并于 4 月 6 日成立永嘉县岩头商会,全力打造吸引“凤凰还巢”的“金橄榄”、“幸福巢”。

  (四)狠抓“六个一”项目。一条丽水街北段旅游文化商业街已全面铺开立面改造、建筑重建和景观道路提升工程;一批文化展馆已全部开始施工,其中中国农村改革馆和诗词馆已竣工;一条乡间绿道已分三部分进行施工,8 月底全面竣工;一个游客接待和文化创意中心即将完成设计方案;一批特色酒店和民宿已全面进场装修,确保 8 月底前竣工投用;一台文化大戏于五一期间在芙蓉、苍坡、丽水街等古村落宗祠(戏台)上精彩演出。

  (五)狠抓环境治理。以“四边三化”专项行动为抓手,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共拆除违章建筑约 7.7 万平方米,年度任务完成率 64.17%;通过建设村级垃圾收集点、配备了村级保洁员等方式切实强化村级卫生治理;岩枫路口-苍坡沿线绿化工程顺利竣工,完成迹地造林 1388 亩,任务完成率 144.28%;聘请专业团队对境内楠溪江、五尺支流、张溪支流及村级河道实行长效保洁;完成诸永高速沿线坟墓生态化改造。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难点

  (一)工作意识尚需提高。广大干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倡导者和执行者,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但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小算盘”的思想,工作主动性、大局观不够强,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同时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二)建设资金尚需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我们还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开展。

 (三)建设眼光尚需放远。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但在目前的规划中很少突出各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特色,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存在“千村一面”现象。

 另一方面,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 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常常出现“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象。

  (四)经营力度尚需加大。长久以来岩头已经积累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狮子岩、古村落等经典品牌,但都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化效益。而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形载体,更是岩头今后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主打品牌,我们在如何发展品牌、利用品牌方面力度不太,成效也不明显。

  四、先进地区经验做法

  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安吉、桐庐、江宁、青芝坞等地区走在了全省前列。认真分析这些先进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及对照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一)创新发展理念是首要。脱离实际、盲目建设、牺牲农民利益,这绝不是真正的美丽乡村。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大力培育精品项目、激发农村内生活力,这才是“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的必由之路和最高目标,也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三个部分。安吉通过将近一年的酝酿、规划,通盘考虑了自身实力、外部合力与内在潜力各方面因素,形成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规划方案,为村庄环境的综合提升、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探索构建可憩可游、宜商宜居、且安且吉的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这一建设愿景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二)创新工作机制是动力。创新联动机制,江宁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六个部门单位帮扶一个重点村的办法,打造出了“五朵金花”,并要求帮扶部门 2/3 的招待费用要在该村消费。创新筹资办法,安吉积极探索村企合建、市场运作、民间参与、以奖代补、出资投劳并举等模式,以有效缓解资金制约压力。创新管理思路,建立完善社会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创新产业项目是关键。遵循“一次规划、分批实施,串珠成链、因地制宜”的工作方式,安吉深入挖掘每个村庄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展示个性化乡土文化,通过改造农家民宅、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树立良朋镇迂迢村和鄣吴镇玉华村的“书画文化”、章村镇郎村村的“畲乡风情”、报福镇石岭村的“农家休闲游”等微品牌,形成“黄浦江源”、“中国大竹海”、“昌硕故里”、“白茶飘香”等 4 条精品观光带,从小到大层层推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使安吉的美丽乡村花团锦簇、生机勃勃。

 (四)创新品牌经营是核心。一个良好的品牌能够带来极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增强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必备要素,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自 2008 年创建伊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频频聚焦安吉,迅速地将安吉中国美丽乡村的品牌推向了全国;2009 年 10 月,全国首次“部局”联办、多方联动的中国(安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暨 2009 首届中国(安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品牌效应带来签约外资项目 11 个、总投资 3.56 亿美元,签约内资项目 23 个、总投资 101 亿元。

  五、想法与建议

  2013 年是我镇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岩头将全力抓好招商选资、城乡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以下日川-芙蓉-丽水街-苍坡美丽乡村精品线为脉络,以芙蓉山庄等旅游项目为支撑,以精品村、文明村、生态村创建为节点,以“中国第一田园风光古镇”为目标,进一步打响岩头“美丽乡村”品牌。对此,特提出以下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依托现有的融资平台,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新模式,做好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加快规划编制,抓好现有规划实施,制定更深入、更细致的专项规划,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和制度的指导约束作用,形成全域化与精细化相结合、“大景区”与“小盆景”相辉映的发展态势,使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更加全面、科学。

  (二)进一步突出项目建设。突破缺少上档次项目的障碍,发挥“六个一”、芙蓉山庄等等重点项目的支撑作用,把项目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招商选资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项目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 以项目检验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成效。

 加大项目包装力度,主动做好项目衔接,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

 (三)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统筹旅游资源,集中力量招商,借助岩头商会力量,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氛围,通过招商选资工作,加快楠溪江国际艺术研究中心、楠溪江国际养生保健中心(一期)等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发展旅游衍生产业,进一步拉开产业链,着力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和养生保健产业两大板块,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四)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加大舆论宣传动员力度,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利用楠溪江山水文化旅游节、 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等大型节会活动, 积极做好美丽乡村品牌经营文章,强化市场化营销理念,提高策划经营水平,创新合作途径,通过积极宣传造势,全面打响岩头耕读文化、宗族文化、山水文化和红色文化特色品牌,增强岩头区域竞争力。

  (五)进一步扩大建设效果。美丽乡村不仅要环境美丽,更要群众生活幸福,达到“形神兼美、内外兼修”的效果。要抓环境优基础,通过镇域环境净化、沿线立面改造、店招店牌整治、村外田园风光和青山白化治理五大工程,发挥常态化管理作用,抓好点、线、面全方位美化。

 要抓统筹惠民生, 做好完善社区服务、 促进产权制度改革、 建设农房集聚点等工作,把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村集聚有机统一起来, 以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岩头镇将严格规划设计、挖掘本土要素、突出重点项目、经营特色品牌,真抓实干、创新破难,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圆满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篇

 篇 2::

  ** 山现辖 3 县 3 区,总面积 4049 平方公里、总人口 230 万,城市化率 61.2%。2012 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937 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10920 元。

 近年来, 我市认真贯彻省委、

 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发展要求,下大气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 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开展整治的中心村、示范村达 120 个,共实施各类建设项目 1400 余个,已完成 1000 余个项目,占 70%以上。其中,26 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基本建成,首批 50 个市级示范村建成,惠及农村人口 6 万余人。

  一、美好乡村建设主要做法

  (一)打造七线五区,推进美好乡村由示范点向示范区拓展。围绕辐射全域 ** 山,我们确立建设美好乡村“七线五区”,打造全市美好乡村的示范区、样板区。“七线”即依托交通干道,对道路沿线及两侧可视范围内村庄进行整治,建设 7 条各具特色的美好乡村示范线(马濮旅游大道竹林景观、环大青山世外桃源景观、围乌路青山路江南水乡景观、新老 314 省道都市乡村景观、226 省道华夏文明景观、206 省道现代农村景观、105 省道自然休闲景观)。“五区”即依托乡村人文、山水、经济资源,以项目为抓手,联动推进资源开发和村庄整治,建设 5 个美好乡村特色示范区(环大青山文化旅游特色示范区、环七成圩自然风光特色示范区、王富现代农业特色示范区、昭关温泉度假特色示范区、环鸡笼山休闲旅游特色示范区)。围绕“七线五区”,成片打造,辐射周边,构建美好乡村建设新格局。

  (二)坚持农民主体,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重点推广当涂县探索出的“八个一”工作法,以民为主建设美好乡村。“八个一”即一个理...

推荐访问: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五水共治情况调研-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乡村 调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