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3篇

发布时间:2022-08-31 13:40:17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3篇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杨丰收摘要:在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着发愤著书的传统。在任何文化区域中著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3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3篇

篇一: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

评 论·古 典 文 学我 国 古 代 文 人 发 愤 著书 说杨 丰 收摘 要:在 我 国 文 化 发 展 历 程 中,一 直 存 在 着 发愤著 书的 传 统。在任何 文 化 区 域 中 著 书 立 说 都 是 最 具 有 文 化 色 彩 的社 会 活动,也 是 最富 有 创 造 色 彩 的 精 神 活动。本 文 着 重 论 述了 我 国 古 代 文 人 发愤著 书 说 的 内 涵、历 史 传 承 及 其 影 响、意义 以 及 其 局 限 性。同 时,发愤著 书 说 也 是 我 国 古 代 文 学 创 作理 论 中 的 一 个传统 命 题,其 产 生 和 发 展 不 仅 和其 扎 根 的 文 学土 壤 直 接 相 关,而 且 有 其 深层 的 社 会 原 因 和 心 理 原 因。关 键 词:古 代 文 人;发愤著 书;文 学 思 想作 者 简 介:杨 丰 收 (1 9 7 3 一),男,汉 族,山 东 广 饶 人,现 为 东营 职 业 学 院 高 校 讲 师,主 要研 究方向 为:文 学 理 论 与批 评。[ 中 图 分 类 号 ]:1 2 0 6[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2 00 2 一 2 2 39 ( 2 0 2 6 ) 一 22 一 0 7 4 一 0 2在 我 国 文化 发 展 历 程中,一 直 存 在 着发 愤 著书 的 传统。按 照 文化 学 的理 解,传统 式 围 绕 人 类 不 同 领 域 而 形成 的 代代相 传 的 行 事 方式,式 一 种 对 社 会 行 为 具 有 规 范 作 用和道 德感召 力 的文化 力 量,同 时 也 是 人 类 历 史 长河 中 的 创 作 性 想 象 的沉淀。在 任何 文化 区 域中,著书 立 说都 是 最 具 有 文化色彩 的社 会 活动,也 是 最 富 有 创 造色彩 的 精神 活动。但 是不 同 文化对著书 立 说有 不同 的认 识、理 解、要 求 和 赋 予 不 同 的 内 涵,不 同 文 化 背 景 中 的 作 者 对 自 己 的 劳 动 也 有 不 同 的理 解 和 体验。纵 观 我 国历 史,由古 到 今,无 数 文人骚 客将发 愤 著书视为 自 己 的 使命 和 责任,并 以 此来规 范 自 己 的 著书 行 为,在 与自 己 的 亲 朋 好 友 的 书信中,在 自 己 的 诗 文 的序跋 中,在评论他 人的文 字中,每每 以 此 相 称、相 许、相 质。作为 一 种文化传统,它不 仅影 响 到古 代 知 识 分子 的 著书 活动、命运遭 际,而且 影响 到 我 国古 代 的文 化 里 理论、艺 术理论。更重 要 的 是,它直 接 影响 到 我 国 文 化 作 品 的结 构 形 态、精神 面 貌、社 会价值。可 是 这种 对 我 国 文化产 生 极 其 深 远 影 响的 传统 并 没 有 引起我 们 的 关 注,钱 钟 书 先 生 在 《 诗 可 以怨 》 一 文 中说:“好事 主要是不 愉快、烦恼 或”穷 愁“的 表 现 和 发 泄。这 个观 点在 古 代 我 国古 代 不 但 是 诗 文理论 的长 谈,而且 成 为 写 作实 践中 常用 的 模 板。古 代 文人 评论 诗歌,强 调 重 视“穷 苦之 言”,古 人欣 赏 音 乐,“也 以 悲哀 为 主”这 两 个类似 的 传统有 没 有共 同 的 心 理 和 社 会 基础 ? 悲 剧 己 遭 现 代“新批评 家”鄙 弃为要不 得的东 西 了,但 是历 史 上 占 优势 的理论认 为 悲 剧 比 喜 剧伟大;那 种 传统看 法 和 压低“欢 愉 之 辞”是 否 也 有 共 同 的 心理 和 社 会 基础 ? 一 个 谨 严 安 分 的文 学 研究 者尽 可能 不 理 会这 些 问 题,然 而 无 妨 认 识到 他 们 的 存 在。这 篇 文 章给 我 们 以巨 大 的启示,钱 钟 书 先 生 提 出 的 问 题 如 导 火索 一 样 引 发 我 们一 系 列 问 题,我 们 感 到 这 个 问 题 不是一 般 的 诗 文理 论 问 题,而是 我 国 文化理论的根 本 问 题。因 为他 不 仅 涉及 到 文 学,也涉及 到到 音乐、戏 剧、绘 画 等其他 文 学门 类,不 仅 涉及 到 文7 4东营职 业 学 院化 生 产 问 题,也 涉及 到 文化 接 受 与 传播等 环节。以 此入 手,不 失 为 理 解 我 国古 代 文化 的 一 个视角,而 对 此 问 题的各 侧 面进 行 全方位 的 观 照、思 考、评判,无疑 有 助 于 我 们 这样 一 个古 老的文化 民 族 轻 装 上 阵,去 应 付 那 扑 朔 迷离、变 幻 莫 测 的未来。“发 愤 著书”说 之所 以 产 生、流 行和 发 展,不 仅 与古 代文 学 史 上“愤 怨忧 伤”的 创 作实 践密 切相 关,而且 也 有其 深层 的社 会 原 因和 心 理 原 因。“发 愤 著书”之所 以 在 古 代 形成 一 个源远 流长 的 写 作传统,无异 与 我 国古 代 知识 分子 的 生 活 遭 遇 不 无 关 系,诗 文 著作 是 人 的 意识 对客观 现 实 反 映的结果。愤 虽 然 是一 种 内 心 体验,但这种体验 的刺 激 物 确 来 自 客观 现 实 世界,不是 凭 空 想象 产 生 的。“有 一 千 个读 者,就 有 一 千 个 哈姆雷 特”不 同 的人 对 同一 事 物 的反 映又 往往 是 各 有 各 的 不 同,各 不相 同 的 生活经 历、文化 生 活 观 念、价值观 念,决 定 了 人 们 各 不相 同 的判 断标准 与 反 映。美 国 著 名 的人 本 主 义 心 理 学 家 马斯 洛认为,人 生 来就 有 各种各样 的 需要,这 些 需要 由 最低 层 的 需要到 最 高 层 的 需要 分 为 五 层。他 们 依次 是:生 理 需要、安 全 需要、归 属和 爱 的 需要( 社 交 需要 ) 和 自 我 实 现 的 需要。而 人的活动 正 是 为 了 满 足人 的这 些 需要而 进 行 的。在这 个 理论 框架 中,低 层 次 的 需要 得 到 满 足 后,高 一层 次 的 需要 才被 提 出来,并 要 求得 到 满 足。同 时 他 又认 为,人 的 需要尽 管 不 断得到 满 足,但 需 求 缺 失 的状况 是永 远存 在。如果 用 这 个 理论 去观 照 一 下 我 国古 代 知识 分子 的人 生 体验,我 们 就 会发 现,这个“愤”,正 是 他 们 的各种 需要 得 不 到 满 足所造成 的。就 生理方面 说:左 丘 明、孙子腆 脚、孔子 厄 陈 蔡、司 马迁受 宫刑杜 甫 叹 屋 漏 … … 无疑 疾 病天 残、贫 困是 造成 生 理 缺 陷 的最根本 原 因。我 国古 代 的 知识 分子 大多数 出 身贫 寒,他 们 在 那 个以 自 给 自 足 为 经 济模 式 的社 会 里,他 们 既 缺 乏 养家糊 口 的 资本,也 缺 乏 耕 种 贩卖 的能 力,再加上 医 疗 技 术 的落 后,因而贫 困、疾 病、死亡 一直是 困 扰他 们 的最 大 问 题,这 是 愤产 生的根 源 之 一。就 安 全方面 说,杜 甫遭 天 宝 之 乱,文天祥深陷敌 营,苏东 坡 流 放海 南,李 白 窜夜郎 … … 我 国 封建社 会战 乱的频 繁、杀 戮 的 残 酷,对 边 荒 地 区 的恐 怖 感,是 产 生 愤 的另一 个 原 因。就 归 属 的 需要 说,屈 原 忠 而 遭 谗,李 白 环 才 不 遇,柳 宗元 直而 遭 贬,蒲 松龄久试 不 第,或 不 得见 用于 国,或 不得 与 亲友 欢 笑 于 家。去 国 之痛,离家 之悲,颠 沛失所,前 途蹭 蹬,这种得 不到 赞许,认可、归 属和 爱 的飘零之感,是 产生 愤 的另 一 个 原 因。就文化 方面 说,孔 子 克 己 复 礼,孟 子不 得 己 而 辩,杜 甫欲 再 教 风俗 淳,曹 雪 芹立 志 补天 … …“黄钟毁 弃,瓦 釜 雷 鸣’ , ,虚 妄置 于 真,实诚 乱于 伪,世人 不 悟,是 非 不 定,道 德 的沦丧,风俗 的,价值观 的失衡,知识 的 烦 乱,是 产 生 愤 的另 一 个 原 因。就 审美 方面 说,贾 岛有句“两 句 三年 得,一吟双泪 流”的 表 达痛 苦,白 居 易 有“呕 哑嘲晰 难为 听”

 文学 评论·古 典 文 学的欣 赏 痛苦,宋 镰有为借书看 而 遭 人 白 眼 的痛苦。就 自 我 实现方面 说,封建 制度 的 专制、法 律 的 残 酷、官僚 制度 的 腐 朽、各种 礼 仪的 繁琐程 式,再加上物 质条件 的 限 制,使 我 国古 代知识 分子很 难 得 获机会,实 现 自 己 的人 生 价值,而 更 多 的时候 是“将 登太 行雪 满 山,欲渡黄 河 冰 塞 川”( 李 白 《 行 路 难 》 )。这种受 阻、受挫、受压抑 的感觉,如 司 马迁就 是 如此:“迁正 遭 李 陵 祸 也,家贫 无财 贿 自 赎,交游莫救,左 右 亲 近 不 为一 言,以 陷 腐刑,其 愤 感不 平之气无所 发 泄,乃一切 寓 之 于书。”( 秦观 《 司 马迁 论 》,《 淮 海集 》 ),他集 孤独冤 屈 贫 困 伤残 一 身,其 愤 是 极 为 深广 的。尽 管 愤 是 我 国古 代 文人 的各 种 需要 得 不到 满 足造成 的,但在 他 们 的 心 目 中,不同 的“愤”,却 有 不 同 的 价值、地位。主要 表 现:我 国古 代大 部 分文人重 精神 轻物 欲,重 道 德轻 肉体。在 他 们 看 来,人 不 可 能 没 有 物 质欲 望,但物 质欲 望 只是生 活 手 段 而不是生 活 目 的。“子 日`士 志于道,而 耻 恶 衣恶 食 者,未足 与 议 也。”,( 《 论 语·里 仁 》 ) 肉体的 生 死 安危,只是生 命 的浅 层 次 表象,而 不是 深 层 的 意 义,所 以 孟子 说:“生,我所 欲 也;义 我所 欲 也;二者不 可 兼 得,舍 生 取 义 也。”因而 纪购 针 对 韩 愈“欢 愉 之 辞难 工,愁苦 之 词 易好”的 说法 申 论 道:“然 以 妮凝之胸,贮 穷 愁之气,上 不 过寒庆之 词,上 而至于 琐 屑寒气,无 所 不 至,其为 好 也,亦仅。”( 纪购 《 俭重 堂 诗 序 》 《 纪 文达 公 遗 集 》 ) 在 他看 来,即 使 一 位 作家有 了愁苦、郁愤,如果 他 没 有宽 阔的襟怀,只是 关 注名 利的得失、个 人的悲 欢、衣食的 优劣,他 的 作 品不 过 是 寒庆之 词,终 不脱 琐 屑寒气,称 不 上 工 好。因 此,我 国古 代 知识 分子 作 品 更多表 现的 是 对 国 家 兴亡、民 族 盛 衰、民 众疾 苦、风俗纯 薄 的忧 患 意识,而 这 是 发 愤 著书说 愤 字 的 主要 所指。另 外,我 国古 代 文人 的 写 作传统 反 对为 文造 情,为 赋新词 强 说 愁。只 有作 者 心 有 所 感,意 有 所 会,才 能执笔 为 文。而 感 会 的 存 在 方式,就 是 心 中有 愤: “太 史 公 说`《 说难 》 《 孤愤 》,圣 贤发 愤之所 作 也。’由 此 观 之,古 之圣 贤,不 愤则 不作矣。不 愤 而 作,譬 如 不 寒 而 颤,不 病 而 呻 吟 也,虽 作何观乎!”( 李 赞 《 忠 义水 浒 传 序 》 《 焚书 》卷三 ) 由 此可 以 看 出愤在 写 作中 的重 要 作 用;无愤 固不 可 著书,有 愤 而 只是 泄 私愤,也 不 会 写 出 好 作 品,只 有 把 私 愤 与 公 愤 结合连 结起 来,也 就 是 说,只 有作 者 既 能把 自 己 的感 受、自 己 的 命运 与 民 众的 心 声、时 代 的 命运 结合 起来 的时 候,才 可 以 著书,才 可能写 出 好 作 品。与“发 愤 著书”说有 血缘 关 系的 是 欧 阳 修“诗穷 而后工”的 观 点,尽 管,这 一 观 点 曾受 到 许 多 后 人的 修 正、补 充,但 他 的普 遍 意 义 却没 有 人提 出 怀疑。那 么 为什 么 人 穷往往会诗 工?这 两者 的 关 系 是 通 过 什 么 环节 得 以 实 现 的 呢 ?人的 穷 困和 诗 的 优美 毕 竟 分 属两 个 迥异世界( 一 个 是 现 实 世界,一 个 是 作 品 世界 ),二者 并无 直 接 的 生 成 关 系,生 活 不会 自 发 地长 出 诗。对 这 一 问 题,前 人 注意不 多,只是 在 一些诗 文评论 里 偶尔谈 到一 点,例如:钟 嵘 在 谈 到 李 陵 之所 以“文多凄 枪”的 原因 时 说“陵,名 家 子,有 深 才,生 命 不 谐,声颓 身 丧,使陵 不 遭 辛苦,其 文 何 能 至 此!”( 《 诗 品·汉 都 尉李 陵 》 ) 他 认 为 出 身 望 族 的李 陵,如果 没 有 坎坷 命运 的 激 励,其 文 章决 不 会凄 枪动人。显 然,这 里 己 体味 出 作家命运 与 作家 人 格、作 品 风 格 的 因 果 关 系。宋刘 克 庄 说:“故 诗 必 天地奇 人,山 林 退 士,然 后 有 标致,必 空乏 佛 乱,必 流 离颠 沛,然 后 有 感慨,人 必与 其类锻 炼追璞,然 后工。”( 刘 克 庄 《 跋章仲 山 诗 》 《 后 村 先 生 全 集 》 ) 在 他看 来,“空 乏 佛 乱,必 流离颠 沛’ , ,只 有使作家 在 人 格 上“锻 炼 追璞”的时 候,其作品 才 能 工。而 对 此,论述最 明 确 的 是 宋 镰,他说:“至 若文人 者,挫之 而 心 弥雄,激 之 而 业 愈 精,其疑 立若 篙 华,其 昭回 如 云 汉,衣 被 四 海 而 无 嫌 流布 百 世 而 可证,是殆 天之所 相以 弥纶文 运,岂 日 忌 之 云 呼 ?”通过 以 上 引 证,我 们 可 以 看出,古 人并 不 把人 生 的痛苦 视为 应加 以 回 避 的消极 的东 西,相 反,它 作家 的卓 越 的 艺 术人 格 的 养 成,是 必不 可少 的东 西,而 卓 越 人 格 的 养 成,则 是 作 品 卓 越 的 保 证,正 如韩 愈 说 的“然子 厚 斥 不 久,穷 不 极,虽 有 出于 人,其 文 学 辞章,必不 能 自力 以 致 必 传 于后 如 今,无疑 也”。( 韩 愈 《 柳 子 厚 墓 志 铭 》 《 昌黎 先 生 集 》 ) 有 了 这种痛苦 就能 一 扫 人 格中 虚 弱、病 态 的 因素,从 而 获 得 一 种 积 极 向上 的 健 旺 雄 强 之气,养 成 高 迈 爽 洁的 宽 阔胸襟,加深 他对 人 生 的体验,对 生 活 的认 识,获 得 艺术 创 新 的动 力。就 这样,来 自外 部 世界 的矛 盾( 人 穷 ),转化 为内 部 世界 的痛苦( 心 愤 ),又 转 化 为 外部 世界 的 完美( 诗工 )。因而,“愤”是 连结现 实 生 活 与 写 作 产 品 的 枢 纽,他 是生 活刺 激 的结果产物,又 是 产 生 作 品 的动 力、前 提。离 开 了它,不 管 生 活 多 么 丰 富 多 彩,不 管作家多 么 有 艺 术 潜 能,都不 可 能 转 化 为有价值 的文化 作 品。参考 文献:【1 ] ( ( 史记 》,司 马 迁撰,韩 兆琦主译,中 华书 局 2 0 0 8 年 1 月 第 1 版.【2 ] ( ( 我 国 历 代文论选 》 一 卷 本,郭 绍 虞 主 编,上 海 古籍出版社20 01 年 11 月 第 1 版,第 3 7 页.【3 ] 《 西汉 文学思 想史 》,张 峰屹 著,南开大 学出版社 2 0 0 1 年 9月 第 1 版.4 [ ]《 我 国 文学理论 批 评 发展 史 》 上 卷,张少 康 刘 三 福 著,北京大学 出版社 199 5 年 6 月 第 1 版.【5 ] 《 汉文学史 纲 要 》,鲁迅 著,上 海古籍出版社 Z 刀 引 丰 明 第 1 版.【6 ] 贾 文 昭 主编.我 国 古代文 论类编 【M 〕.福 州 : 福 州 海 峡 文 艺出版社, 1 988.冈郭 绍 虞 主编. 我国 历 代文论选 ( 四 卷本 )【 M ].上 海 : 上 海古籍出版社, 1 979.【8 ] 陆 晓 光. “穷而 后 工”: 对我 国 传 统文艺思想 中 的 一 个重要命 题 的 考 查 与 反 思山.古代文艺理论研究,19 8 7.【9 ] 许金声,刘 择 等译.马 斯洛.自我实现 的 人 【M ]. 北京: 三 联书店出版社, 1 987 .【 1 0 ] 朱向 军.试论“诗穷 者 而 后 工”的 内在 原 因 山.湖 州 师范学院 学 报, 2 007 .7 5

篇二: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

与言说 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09 No.7袁 龙钱钟书 1980 年 11 月 20 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上作了题为《诗可以怨》的讲演,留下了这样的疑问:

 “古代评论诗歌,重视‘穷苦之言’,古代欣赏音乐,也‘以悲哀为主’;这两个类似的传统有没有共同的心理和社会基础?” “那种传统看法和压低‘欢愉之词’是否也有共同的心理和社会基础?”钱先生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们能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中国古代文学或者文学理论?如果可以,我们能否为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子?我们且从梳理“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入手。一“发愤著书说”及其影响我们可对“发愤著书说”做一简单梳理。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昔西伯拘 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即是“发愤著书说”的由来。此段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

 “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造文也。”并在《才略》中对“志思蓄愤”之作有个精妙的比喻:蚌病成珠。钟嵘受司马迁“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的影响,以怨品诗,重新阐释了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观点。到了唐代,李白与屈原共鸣发出“哀怨起骚人”(《古风》)

 的感慨,杜甫也在怀念李白的时候说“文章憎命达”(《天末怀李白》)。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更是发展了“发愤著书说”,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柳宗元也在《娄二十四秀才花下对旧唱和诗序》中大发感慨:

 “感激愤悱摘要 从历史发展脉络入手探寻不同时代“发愤著书说”共同的心理机制,即宣泄情感、因自卑追求优越感补偿和自主情结,可发现促使“发愤著书”审美传统形成和发展的共同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关键词:发愤著书 心理阐释 古典文论 现代转换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发愤著书说”心理阐释姜久塞诗风有着一致的地方。三 景中含情—— — 借雄壮之景抒发强烈的感情孟浩然的一些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强烈的感情,通过描写雄浑壮丽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有时是强烈的济世之情,有时是豪放不羁之情,有时是失意时的愁情。如他的五律《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从整体看来,本诗表达的是一种浑阔的怀古情结,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表现了诗人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历史上的圣贤和英雄,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复存在,只有江山与古人留下的胜迹亘古不变。“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表面上是描写诗人的所见,在更深层次上,它通过描述自然界周而复始的季节转换,揭示了客观时间的不可逆转。先贤被卷裹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去不返,然而他们的精神、他们对后人的影响却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在有的诗中,诗人借雄伟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鸿鹄之志”,如他的《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驿》:“水楼一登眺,半出青林高。

 幕英僚敞,芳筵下客叨。山藏伯禹穴,城压伍胥涛。今日观溟涨,垂纶学钓鳌。”此诗的风格与典故的运用紧密相关,颈联、尾联连用三个典故,第三个典故蕴含的意味尤为雄壮,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济世之情。孟浩然诗中这种借雄浑之景抒发自己强烈感情的诗作还有不少,如《自浔阳泛舟经明海》一诗通过自己“泛五湖”、“经三湘”所看到的雄伟气象抒发自己“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的济世之情; 《送从弟邕下第后寻会稽》一诗通过描写送别时“千里去俄顷,三江坐忽超”的阔大景象,以主观心理时间代替客观时间,表达出凄凉悲切的感情; 《和宋大使北楼新亭》表达了诗人身在官场,渴望归隐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渴望自由、希望冲出樊篱的强烈愿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孟浩然的此类诗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视野开阔,所描写的景象雄浑壮观,由此形成诗歌整体气势的雄壮;二是所抒发的感情强烈跌宕,由此形成整首诗风格的雄浑、大气;三是情景兼备,景象阔大,情思强烈,二者交融,形成整首诗雄浑壮丽的风格。孟诗雄壮的诗风虽然不居于孟浩然创作的主体地位,它的存在却是不容忽视的。正确、完整地认识这种诗风,把握这类诗歌,对于全面、准确地认识孟浩然的整体创作以及孟浩然的思想性格应该是大有裨益的。参考文献:[1](明)高秉:《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7 月。[2] (清)

 翁方纲:

 《石洲诗话》,李景白:

 《孟浩然诗校注》,巴蜀书社,1998 年 3 月。[3](清)施闰章:《蠖斋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9 月。[4](明)胡震亨:

 《唐音癸签》(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5 月。[5](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李景白:《孟浩然诗校注》,巴蜀书社,1998 年 3 月。作者简介:赵玉萍,女,1958—,河南焦作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评论,工作单位:河南焦作大学。亦巾135

 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 2009 No.7 思考与言说思奋其志略以效于当世,以形于文章,伸于歌咏。”白居易在写信与元九提倡新乐府的时候,指出“骚人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刘禹锡仕途不顺,于是“悲斯叹,叹斯愤,愤必有泻,故见乎词” (《上杜司徒书》)。宋代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对梅尧臣“不得见奋于事业”发出的“愤世嫉邪意”的感慨表示理解,并且概括出“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的命题。陆游强调感情的决定作用时指出:

 “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 (《澹斋居士诗序》)不仅是诗,到辛弃疾,词也抒发悲愤之情,刘辰翁在《稼轩词序》中说辛词“如悲笳万鼓”写“平生不平事”。李贽作为一个反传统反伪道学的思想家,对“发愤著书说”有着切身的体会,其《杂说》中所论述的“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已成常见的批评语言, 《忠义水浒传序》更是对“愤”的内涵作了“虽生元日,实愤宋事”的注解。有清一代,陈子龙、黄宗羲、顾炎武、归庄等出于民族义愤继承了“发愤著书说”并分别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陈子龙称赞“乱世之民,情懑怨毒” (《庄周伦》)的“讥刺当时”(《六子诗序》)的诗作;黄宗羲在《朱人远墓志铭》中认为幽人、离妇、羁臣、孤客的诗作是“私为一人之怨愤,深一情以拒众情”,学道君子因“其凄楚蕴藉往往处于穷饿愁思一身之外,则其不平愈甚”,所以写诗“直寄”,视“物不平则鸣”为“诗之本”;顾炎武在《日知录·文辞欺人》中倡导“忠愤”以谈“真”;归庄在《无余常诗稿序》中援引了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关于“发愤著书说”观点后总结道:

 “吾知其所谓机分离忧者,盖小不幸与大不幸兼之者也。”二“发愤著书说”心理阐释“发愤著书说”及历代文人的共鸣反馈使我们不由产生这样的疑问:

 “发愤著书说”何以从司马氏个人生命体验升华为文学史上一个相对稳定的审美传统?我们且深入司马迁个人经历及心理,探究其根源。武帝太始四年十一月(公元前 93 年,时年 53 岁),他在给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详细地向好友谈及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天汉二年(公元前 99 年),他因替李陵辩护被处宫刑,“身毁不用”。但他并没有因宫刑的奇耻大辱选择自杀而是继续撰写《史记》,他为何苟活?是“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是怕“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不通其道的郁结、被阉割的自卑加上自己的超人文采,他能放弃生命甘受身边的人甚至后人的耻笑么?况且有“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的先例,所以他“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与坏之理,凡百三十篇”,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实现自己的优越感, “偿前辱之责”!司马迁仅仅只有宣泄情感、因自卑而追求优越感两种心理机制吗?我们且看其在《左传·襄公十四年》中揭示先秦儒家人生理想时所说的:

 “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经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如是,随着时间流逝,司马迁则无过多关注自己个人利害的抑郁感和自卑感,而是遗忘伤痛,自主立言。司马迁为宣泄情感,因自卑追求优越补偿,自主“发愤著书”,受其影响的众多共鸣反馈是否也暗含这些心理机制?我们知道人心情郁闷或压抑时,会找一个对象倾诉,或通过体力发泄释放情感。艺术家则通过创作宣泄情感从而达到满足。古人“诗言志,歌咏言”就注意到诗歌的心理宣泄功能。上述自刘勰至鲁迅的相关表述从创作的角度一致认同“发愤著书”宣泄情感的功用,从接受的角度则说明“发愤著书”动人心扉、净化情感的功能。追求优越补偿的动机是自卑情结。这是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发现的。他认为:一个人生理上有缺陷,或由于少年时期受到过创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进而积聚成难以排遣的自卑情结。这种来自挫折经验的自卑情结积聚越深,与此相平衡的优越心理(即优越感)定势也便越得到加强,并积聚成优越情结。这一切都潜藏于人的无意识中,操纵人的活动。艺术天才与其自身缺陷和挫败经验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自卑情结驱使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取得精神上的平衡。这种自卑不光是生理上的,还包括来自文化和个人遭际所带来的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反观司马迁之后就“发愤”产生共鸣的作家,大多有着个人不顺的遭际,他们试图通过“发愤著书”在文学创作上展现自己的天才能力,寄托情感,实现文学上的“优越感”,从而弥补人生的不顺和失意。荣格认为有一种不为创作者自觉意识所完全控制的知觉领悟的心理倾向普遍存在于人的无意识之中,即自主情结,它能引导人超越个人的局限,遨游于作者个人利害的范围之外,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创作,才可能反映超越个人的、更为深邃的集体无意识,才能创作出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这是一种比较隐忍的心理机制,在马斯洛看来,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需要的强大动力驱使作家以巨大的激情投入创作。它更能触发作家的创作激情。这也是何以司马迁及众多作家困境中的著述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司马迁及受其影响的作家都有着宣泄情感、因自卑追求优越补偿、自主“发愤著书”的心理机制,而这些心理机制相互作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个体的创作与接受体验中产生强烈的共鸣,逐渐积淀,形成我国文学创作与接受“发愤著书”的审美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日。三 小结综上所述,宣泄情感、因自卑追求优越补偿、自主“发愤著书”的心理机制从历史的发展影响来看是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的共性,这些心理机制共性的作用诚如韦勒克所说的具有“艺术上的价值”:促进了“发愤著书”这一审美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学界目前谈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时,讨论较多的是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构建的传释学的角度进行转换的主张。但这仍然存在不少的难题,笔者不揣鄙陋,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发愤著书说”对后世影响的共同心理机制入手,就其一致性的创作与接受心理基础对古典文论进行现代解读,求教于方家指正。参考文献:[1] 钱钟书:

 《七缀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2] 王志英:

 《“发愤著书”说评述—— —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传统研究之一》,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编委会编: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3] 张英:

 《精神分析学说述评》,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4] 朱光潜:

 《变态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99 年。[5] 荣格:

 《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 年。[6]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文学理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年。作者简介:袁龙,男,1984—,湖南省洞口县人,暨南大学文艺学 2007 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艺学。136

篇三: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

0 8 年第2期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寸国古代又艺创作情感动乃既——“发愤著书” 的内涵及其命题演变过程舒(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畅四川成都6 10 2 13 )摘要“发愤著书” 是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动力理论的典型命题之一, 对文学领域影响深远, 亘古及今。此理论虽是到汉代才由司马迁明确提出, 但其思想渊源却可追溯得很久远, 且后来的理论家、 文学家又对这一命题作了大量进一步的演绎和发展。

 此文艺创作动力理论反映了因典型情感原因而进行创作的文艺发生事实,本文试图通过深入揭示此命题的情感内涵、 梳理此命题的演变过程、 探究此命题行为产生的前提, 达到重申情感之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目的, 奢盼藉此引起对浮躁文艺创作风气的反思。关键词发愤著书愤情感创作动力中图文分类号:

 G 8 52文献识别码:

 A对“发愤著书” , 学界有着广泛的统一认识:它是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动力理论的典型命题之一;是具中国特色的本土文艺心理学观点, 能深刻揭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动力内涵; 它对文学领域影响深远, 亘古及今, 甚至几乎演化为中国古代文学史、文论史上的一种文艺思潮。

 “发愤著书” 理论虽是到汉代才由司马迁明确提出, 但其思想渊源却可追溯得很久远, 《诗经》 中就已有思想萌芽, 由此以降, 大量理论家、 文学家对这一命题又作了进一步的演绎和发展。

 此文艺创作动力理论反映了因典型情感原因而进行创作的文艺发生事实, 本文试图通过深入揭示此命题的情感内涵、 梳理此命题的演变过程、 探究此命题行为产生的前提, 达到重申情感之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目的, 奢盼藉此引起对浮躁文艺创作风气的反思。一、 “发愤著书” 命题的情感内涵“发愤著书” 是表因果关系的偏正短语, “发愤” 是原因, 创作是结果。

 作为创作原因、 前提、动力的“发愤” 是对情感的发泄, 因此, “发愤著书” 必然成为了与情感息息相关的文艺创作动力学说。

 “愤” 则是“发愤” 这一创作动力的核心,要挖掘“发愤著书” 情感创作动力说的情感内涵,终须落实到对“愤” 内涵的探讨上来。

 对“发愤”中“愤” 的认识, 我们要从两个角度进行把握:一方面, “愤” 表征着文艺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状态, 且此情感的强烈程度达到了必须疏泄的地步,它奠定了文艺创作的情感基调和文艺创作主体的心理准备基础; 另一方面, “愤” 建构了主体需要抒发的对象和抒发内容, 形成了文艺创作的一个保障。作为“发愤著书” 的关键, “愤” 到底是怎样的情感呢?关注情感的分类, 我国古代已开始, 其中有将情感分为两类的:

 如《乐记・乐化》 中的“先王之喜、 怒, 皆得其侪焉” , …它就是将情感分为“喜” “怒” 对立两类而提出; 有将情感分为四类的:

 《淮南子》 中有“且喜、 怒、 哀、 乐, 有感而自然者也” ; 【21也有将情感分作五类提出的:

 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 中就谈到“形影相吊, 五情愧赧” ; ¨ 1情感六维说也出现过:

 “民有好恶、 喜怒、 哀乐, 行于六气” , 【4 1“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 , 【5J“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 【63还有情感七维说:

 “何谓人情?喜、 怒、 哀、 惧、 爱、【收稿日期】

 2008—03—12【作者简介】

 畅舒( 19 82一), 女, 四川安岳人,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师, 研究方向为文艺学。34万方数据

 中国古代文艺创作情感动力说恶、 欲七者弗学而能” ; 【_ ¨ 此外, 将情感八分的说法也存在:“夫喜、 怒、 哀、 乐、 爱、 憎、 惭、惧, 凡此八者, 生民所以借物传情。

 ” 怫J以上是史上历代对具体情感的说法, 虽分类不一, 但情感大体上都是被划以成对的形式出现。

 现代心理学进一步对情感作了理论性分类, 总括性地将情感分为了正负两极。

 其中正性情感也叫积极情感, 包含喜、 乐、 爱等正面情感; 负性情感也被称为消极情感, 包含怒、 哀、 悲、 恶、 憎等负面情感。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具有两极对立性特征, 【9】它们都相对成双地存在。

 对于两分法, 我们需要作辨析的是对其两极的称呼。

 “积极情感” ( 正性情感)、 “消极情感” ( 负性情感)这种称呼法并非意味着心理学上对情感的划分是按照情感对人产生的影响的意义来进行的, 也就是说, “积极情感” 并非就是完全只有益处的情感, 如喜悦爱乐之情虽使人乐观愉快, 但也容易使人懈怠; “消极情感” 并非就是对人有害, 不具任何正面创造价值, 如哀怨愤懑之情虽让人郁闷寡欢, 但也容易让人在逆境中奋起。

 实际上, 对其划分的标准是此情感使人产生的生理反应的类型。情感具有两极性, 以成对形式出现, 那么这两极各自具代表性、 总括性的情感是什么呢?中国古代常有这种论述:“乐则行之, 忧则违之” 。

 D o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

 In ]“皆感于哀乐” 。

 [ 12]“欢乐苦短, 忧愁实多” 。

 E 13]“哆兮其似春, 凄兮其似秋, 使人读之可以喜, 可以悲, 陶畅酣适, 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 , [ 1引文学可使人获得喜或悲的真切感受。

 “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 , 【151自然外物可作用于人, 使其或悲或喜。“哀乐之真, 发乎情性, 此诗之正理也” 。

 【16】

 “诗也者, 率其自道所欲言而已, 以彼体物指事, 发乎自然, 悼逝伤离, 本之襟度, 盖悲喜在内, 啸歌以宣, 非强而自鸣也” 。

 Ⅲ1“不发乎情, 即非礼义, 故诗要有乐有哀; 发乎情, 未必即礼义, 故诗要哀乐中节” 0¨ 副“少年哀乐过于人, 歌泣无端字字真” 0¨ 9J诗歌不是无病呻吟, 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它应该是对内心真实的或“哀” 或“乐” 的情感的抒发。世间万物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商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总有对立面存在。

 情感亦然。

 上述理论分别将“乐” 、 “喜” 等情感与另一极的“忧” 、 “哀” 、 “愁” 、 “怨” 、 “悲” 进行了对举。

 上面谈到的正极情感, “乐” 是其具典型意义的代表; 负极情感, “愤” 虽然没有在此被明确提及, 但它却是这一极情感的典型代表。

 说它具有代表性, 是因其隋感内涵具有包容性和丰营睦。

 ”愤- 懑也, 从心贲声。

 ” 闭。

 除了“懑” , “愤” 还有“郁结于心” 、 “忿怒、 怨恨” 、 “困厄” 、 “乱” , 旧1J以及“仇恨” ∞1等含义, 其中的“懑” 又意为“烦闷” , 旧1通过对“愤” 含义的解析, 我们可看到这种情感将怒、 憎、 哀、 怨、 悲等多种硬、 软的消极情感都包容在内, 它是属于这些单一、 基本情感的综合体、 调和体, 是一种复合性的情感。

 因此, “愤” 基本上包含了上述文论中所涉及到的消极类情感各类型, 于消极情感范畴中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代表性, 它与同样很具包容性的“乐” 就可分别成为情感的两极。

 那么, 抒发“愤” 就是抒发人类一种典型的情感, 因“发愤” 而“著书”就是因典型情感而引发文艺创作。

 “发愤著书” 实为与人类典型情感息息相关的具情感内涵的文艺创作动力命题。二、 “发愤著书” 理论的演变过程前面论及, “怒” “憎” “哀” “怨” “悲” 等情感都属于“愤” 的范畴, 对广义“愤” 的记载,历史上渊源已久, 美学意义上对用艺术方式来抒发“愤” 这类情感的活动的理论记载, 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如《诗经》 的《魏风・园有桃》 篇中已有“心之忧矣, 我歌且谣” , Ⅲo 《小雅・四月 》中有“君子作歌, 维以告哀” , Ⅲ3这些吟唱说明了心处在“忧” 或“哀” 的状态, 主体会有进行文艺创作的意愿。

 孔子《论语》 中提出了“诗可以怨” Ⅲj, 它虽本着眼于文艺的社会功能, 但对后世认识文学舒泄功能却仍具有极大启示意义。

 “发愤” 二字连缀成词, 始于屈原, 《惜诵》 云:

 “惜诵以致愍兮, 发愤以抒情” 。

 瞄¨ 但在屈原这里,“发愤” 仍然停留在对自己创作动力得以产生的事实自述上。

 因为诗人屈原个人有忧闷愤郁之情需要宣泄和排遣, 所以他自己选择通过诗歌这种方式来获得心理重新的和谐与平衡。

 屈原的“发愤以抒情” 仅仅是吟叹哀怨的经验描述, “愤” 的具体内涵还尚未被作出深一层的阐述, 更没有成为一种自觉的理论表达。

 提出“发愤著书” 说, 并对这一命题作了比较具体、 全面论述的, 是汉代的司马迁。

 他从《诗经》 、 屈原以及其他圣人、 贤人的创35万方数据

 中国古代文艺创作情感动力说作实践中发现了一条普遍规律:

 “昔西伯拘美里,演《周易》 ; 孔子厄陈、 蔡, 作《春秋》 ; 屈原放逐, 著《离骚》 ;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 孙子膑脚, 而论《兵法》 ;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 、 《孤愤》 、 《诗》 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不得通其道也。

 故述往事, 思来者” 。

 ∽o 万世流传的经典, 其创作发生总缘于“发愤” , 心中有“愤” 须抒发, 于是产生了文艺创作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说, 是对“诗可以怨” 、 “发愤以抒情”的引伸, 比起前者, 他从理论高度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怨愤情感在创作中的意义, “愤” 在这里已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更是一种积极的文艺创作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就从创作的发生学上确立了发愤抒情的美学内涵。司马迁之前, 中国古代相关文艺理论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说奠定了基础; 司马迁之后, 学界对“发愤著书” 的发生原因及审美价值等也投注了高度的重视、 获得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继续丰富此理论的说法不乏其人, 如:

 两汉时代, 王逸评赞屈原创作原因是“以泄愤懑, 舒泻愁思” 【29 1,之后, 刘勰的“蚌病成珠” 说m J、 “幽厉昏而板荡怒, 平王微而黍离哀” ¨ ¨ 、 “良由世积乱离, 风衰俗怨, 并志深而笔长, 故梗概而多气” 日引, 钟嵘的“托诗以怨” [ 33J说等对“发愤著书” 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它们已不再局限于司马迁的针对个人具体坎坷而进行著书的论述, 而强调文艺应在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在主体感悟整个人类命运的乖谬、 感悟整个人类生命过程的普遍悲剧性质的基础上获得“愤” 而产生。

 他们从理论高度提出了诗歌可以表达怨愤之情、 应该表达怨愤之情的说法, 因而, 这些说法就具备了理论的总结性、 抽象性品质。

 继而, 在此表达基础上, 唐代韩愈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不平则呜” 说Ⅲ’ , 刘禹锡提出了“穷愁著书” 说:

 , 自居易《与元九书》 中则提出了“又有事物牵于外, 情理动于内, 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 谓之感伤诗。

 ” 【3副接下来的柳宗元的“感激愤悱” 说则对传统的由穷而生怨的观点有所突破; 宋代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 L 36]说明了“穷” 与“文” 的关系; 明代李贽有“古之圣贤, 不愤则不作” 的论述; ∞川清代程廷祚《骚赋论上》 中有“屈子之作, 称尧、 舜36之耿介, 讥桀、 纣之昌披, 以寓其规讽; 誓九死而不悔, 嗟黄昏之改期, 以致其忠怨; 近于诗之陈情与志者矣” ” 8 |; 归庄在《吴余常诗稿论》 中则提及“然则士虽才, 必小不幸而身处厄穷, 大不幸而际危乱之世, 然后其诗乃工也” oE 39 j它们都逐渐丰富了“发愤著书” 说的内涵, 使“发愤” 说大放异彩, 奠定了“愤书” 论美学传统的基础。三、 “发愤著书” 活动的产生前提虽说“发愤著书” 说的内容在不断丰富、 演变, 但其理论中一些核心的、 基本的要素却是不变的:

 “著书” 需建立在产生情感的基础上, 发出“发愤著书” 行为所需要的生活经历前提以及在此经历中所获得情感的类型是一致的。

 “发愤著书”活动是因“发愤” 所以进行“著书” 的关联性活动, 有“愤” 需要抒发, 才有“著书” 需要的产生, 而这不平衡的“愤” 不是凭空而来, 它又是由主体的要求和现实发生冲突而导致。

 所以, “发愤著书” 这一文艺创作活动的产生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创作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必须遭受强烈的需求愿望被无情地打破, 精神受到煎熬这一经历。

 从历代文人“发愤著书” 事实的过程来看, 他们确实都经历了如此的命运多舛的生活遭遇。

 在困境中,他们心中产生了“愤” 这一典型的消极情感, 接着, 这种包含了失落、 悲伤、 郁闷、 哀怨、 烦躁甚至愤怒等多种含义的复合性情感使内心情感原本平衡的状态被打破, 于是, 生理和心理上获得情感再次平衡的强烈需求随之产生, “发愤著书” 这种抒泄情感的创作活动也才应运而生。

 司马迁提出“发愤著书” , 他个人产生“发愤著书” 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 中说:

 “仆闻之, 修身者智之符也, 爱施者仁之端也, 取予者义之表也, 耻辱者勇之决也, 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 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

 ㈨】因“李陵之祸” 而遭受宫刑是司马迁人生的历史分水岭, 在此之前, 他对自己的人生前程抱有美好憧憬。

 但“李陵之祸” 让司马迁遭受了宫刑的奇耻大辱, 受之于父母的身体被摧残, 男性身份的确认被剥夺, 完整的人格被打碎。

 此后, 身心所受的极大摧残杜绝了他事功行为的一切社会条件。

 时代的黑暗现实与个人试图肯定人类本质力量的想法大相径庭, 司马迁最终没有实现“立德” “立功” 的人生理想, 没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或军事家。

 他万方数据

 中国古代文艺创作情感动力说人格世界中单纯的热望、 期待和向往都被现实世界血淋淋地无情撕碎, 起初的单纯拼搏激情被灌入了更多的对现实的怀疑、 无奈、 批判和反思, 于是他在现实阻碍理想实现的生存矛盾中加深了对社会人生的真切理解, 并由此获得了一份沉重悲愤的真情于心。

 至此, 他才选择用著书这一形式来平复倾斜的感情, 换用“立言” 的方式来实现了人生价值。此外,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中谈到的留有传世经典的西伯候、 孔子、 屈原、 左丘等等, 他们著书的深层原因也是因为需求不得满足, 情感受到震...

推荐访问:我国古代文人发愤著书说 发愤 著书 文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