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咬文嚼字作文3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3-01-16 19:10:07 来源:网友投稿

咬文嚼字作文1  今年我还继续订阅20**年的“咬文嚼字”。  对《咬文嚼字》的喜欢是受爷爷的启发,20**年11月初的一天,我和妈妈去邮局给我定20**年刊物,爷爷说:“我看月月也二年级了,把《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咬文嚼字作文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咬文嚼字作文3篇(全文完整)

咬文嚼字作文1

  今年我还继续订阅20**年的“咬文嚼字”。

  对《咬文嚼字》的喜欢是受爷爷的启发,20**年11月初的一天,我和妈妈去邮局给我定20**年刊物,爷爷说:“我看月月也二年级了,把《咬文嚼字》订一份吧,终身受用。”我一听来劲了!“爷爷,爷爷,什么是《咬文嚼字》”“是一种月刊读物,刊名为《咬文嚼字》”!还没等爷爷回答,性急的妈妈告诉了我。

  到了邮局,我早已把在家想好要订的《满分作文》、《童话世界》、《数学小灵通》、《奥妙》、《妙笔》、《意林》合订本都抛到耳后了,到柜台前就大声说:“阿姨,您帮忙查一下,《咬文嚼字》的代号,我订全年的。”阿姨查了一下告诉我“邮发代号4——641,国内统一刊号CN31—1801/H,是月刊,订全年的36元。”我如愿以偿的订好了自己喜欢的刊物。

  20**年一月上旬的一天,我终于盼来了爷爷说的终身受用的《咬文嚼字》第一期,32开56页的小文章,篇幅不是很长,但篇篇都《咬文嚼字》,看着看着,我喜欢得不得了!

  我记得有一期里的一篇文章“成熟的麦子不低头”,我感觉很好,作者说最近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是这样写的:“去田野里看看,那些成熟了、颗粒饱满的麦穗都弯着腰低着头,因为它们深深懂得,自己能有这沉甸甸的收获,全是因为太阳慈爱的.光照,大地温厚的滋润、风儿细心地呵护,而不是自己本领特殊。”作者说在佩服其在文笔优美,语言富有哲理之后,感到十分惊讶:谁人看到过“成熟的麦子低着头”呢?可是各种书刊中这种“成熟的麦子低着头”的描写并不少见。在网上搜索的更是比比皆是:“麦子熟了,黄灿灿的低着头等待收割,”“这让我想起秋后的田野,田野上有一株株成熟的麦子,低着头,执着地守候着脚下的土地。”

咬文嚼字作文2

  如银的月光下,我独自漫步在操场上。无聊中扬起脖子细细挑剔夜空,竟会感觉到如此完美的满月却也是如此这般的空洞。一幅碧天银盘巨幅画就因了这一“空洞”而改变了它在我心中本来应该很美好的意境。

  我是在面对夜空咬字了吧,是的,咬字不过如此。在很简单的一个病句中,只要你咬住它的病之所在,这道改病句题你就搞定了,3分你也就到手了。可是,在我的印象中,咬字却等于是在白纸上滴墨。实话说,我不喜欢咬字,只要你觉得读这句话时不顺口,便可判断它是病句,然后改了就行。我认为这种咬字的行为若在生活中,那简直就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或者说是挑拨、挑剔了。在我的眼里,生活应该是很简单的,就好像1+1=2,可为什么非要死死咬住一个字眼不放手,非弄个两脸涨红,鱼死网破不可呢?就像夜空这轮圆月,你硬要挑剔它空洞,它也只好在你心中空洞起来了。

  曾经我得一个好友,一双锥子般犀利的眼睛,一颗比狐狸更聪明的脑袋,可就因为咬字眼,一次次打断老师的讲课,引来全班的公愤,一次次咬住同学的只言片语,弄得鸡嫌狗不爱,最后终于消沉了。

  朋友会因咬文嚼字而分手,生活会因咬文嚼字而消沉。因此我想,咬文嚼字虽然是一种修改病句的绝好方法,但它永远咬不出和谐灿烂的.人生。

咬文嚼字作文3

  在微信*台开通之后,当初的我并没有想玩出什么大的动静,只是想把几年来值得分享的文字,整理归纳一下,供亲朋好友们共享。可是,事情总是往好的、高的方向发展着。

  起初,点赞成为读者对我的认可。后来,在*台上遇到了《时代人生》的崔老师,这位在事业上特别敬业的大学教授,给了我全方位的指点与服务。在他的*台上不断推出我的文章,甚至还用一腔热忱、一笔细腻,将我书写成一个文学青年。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愧对崔老师的高赞与厚望,于是,将*台扩大了影响力。关注我的人们多起来,腾讯便给了我原创、留言、赞赏的功能。

  再说赞赏这事,这完全是靠着文字的吸引力来裁决的。寡而无味的东西,别人看着都后悔呢,还等着赞赏你,那不是瞎想吗。

  首先,我说我不打算靠字来维持生活,这样,我怕饿死了还不知道怎么死的。但是,赞赏的确给我带来了人气上的快感,这肯定说明她们喜欢这些文字,也在暗地里支持我,鼓励我。赞赏功能开通的第一天,赞赏的份子钱竟然上千了,我真是不敢相信,以后的几天里,几十的,几百的,总是让我看的心花怒放。于是,我挖空心思的在寻找吸人眼球的题材。

  昨晚我一下子又清醒过来了,狠狠地告诫自己:你,不要让钱碰破了脑袋啊!回到原始的状态去,那样才更可爱!

  我恍然大悟,我的写作初衷就是奉献,让读者走进我的世界,我是用我的笔去写:人间烟火,世事尘埃、儿女情长的。


咬文嚼字作文3篇扩展阅读


咬文嚼字作文3篇(扩展1)

——读书咬文嚼字的作文3篇

读书咬文嚼字的作文1

  如银的月光下,我独自漫步在操场上。无聊中扬起脖子细细挑剔夜空,竟会感觉到如此完美的满月却也是如此这般的空洞。一幅碧天银盘巨幅画就因了这一“空洞”而改变了它在我心中本来应该很美好的意境。

  我是在面对夜空咬字了吧,是的,咬字不过如此。在很简单的一个病句中,只要你咬住它的病之所在,这道改病句题你就搞定了,3分你也就到手了。可是,在我的印象中,咬字却等于是在白纸上滴墨。实话说,我不喜欢咬字,只要你觉得读这句话时不顺口,便可判断它是病句,然后改了就行。我认为这种咬字的行为若在生活中,那简直就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或者说是挑拨、挑剔了。在我的眼里,生活应该是很简单的,就好像1+1=2,可为什么非要死死咬住一个字眼不放手,非弄个两脸涨红,鱼死网破不可呢?就像夜空这轮圆月,你硬要挑剔它空洞,它也只好在你心中空洞起来了。

  曾经我得一个好友,一双锥子般犀利的眼睛,一颗比狐狸更聪明的脑袋,可就因为咬字眼,一次次打断老师的讲课,引来全班的公愤,一次次咬住同学的只言片语,弄得鸡嫌狗不爱,最后终于消沉了。

  朋友会因咬文嚼字而分手,生活会因咬文嚼字而消沉。因此我想,咬文嚼字虽然是一种修改病句的绝好方法,但它永远咬不出和谐灿烂的人生。

读书咬文嚼字的作文2

  被咬被嚼,听来刺耳,想必是一件不大舒服的事儿但是*、莫言等著名作家被读者“咬”出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的差错,却欣然表示感谢——感激一种刺耳的声音,让我们耳目一新!

  没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著名也罢,无名也罢,都会有缺点,也难免会犯错误而能成为作家,进而蜚声中外,这与虚心接受别人指出的过错,进而感激这种刺耳的声音不无关系吧?

  抱歉啊,*、莫言,荦荦大家,离我太远可我从自己欣赏的柴静身上也看到了同样的大度与涵养“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这是柴静在清华演讲时对学生们说到的一句话外表甜美,看似柔弱的柴静,是怎样在央视这方人才济济的*台上站稳脚跟,美丽绽放的,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刚入台的柴静曾被批评写文章没有感情、“绣花枕头”,又因采访时俯身为小男孩擦眼泪,而被观众指责为“表演型”主持,可是她收敛起委屈与倔强,个性和自傲,进行认真反思,做出深刻检讨可以说,柴静的职业生涯一路伴随各种刺耳的声音意见与批评,她没有拒绝,而是内化成警策使自己力臻完美事实证明,各方的“咬”“嚼”挑错,也的确使这女孩儿一洗青涩,熠熠生辉

  是啊,我欣赏柴静我从她身上懂得了:感激刺耳的声音,你才可能拨云见日,收获鲜花和掌声。

读书咬文嚼字的作文3

  古人常常在吟诗作词时对文字下很大功夫。贾岛推敲之美谈,王安石“又绿江南岸”之用功,都是很好的例子。今天,著名唱作型歌手许嵩在创作上也可以用“咬文嚼字”来形容。《断桥残雪》中,许嵩对“溶解”的使用就曾下过很大的心思。“水中寒月如雪,指尖轻点溶解”一句意境奇绝。许嵩起先为寻找一个动词费尽思量,寻寻觅觅,后来才找到与“如雪”匹配的“溶解”。不仅此处,许嵩的很多歌词用词都是“唯一”,无可替代。

  咬文嚼字,咬的是文字的内涵,嚼的是文字的精髓。

  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适用情况各不相同,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当你读到一首诗或是一篇文章的精华之处,是需要字斟句酌,锱铢必较的。好的东西总会经得起推敲,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符号的食用,不仅与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相关,更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密切联系。细细品味,你不但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也能推陈出新,独树一帜。

  但如果你读的是一篇语言*俗的文章,或是言简意赅的新闻报告,这时候你再死抠一字一句,只会因小失大,多此一举。在这种情况下,观其大略,会其大意,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方法本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得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因文而异,才是明智的阅读。

  阅读文章应不求甚解。所谓不求甚解,并不是指囫囵吞枣或漫不经心的阅读,而是把握大概,会心领悟。

  有人说:“阅读文章应该咬文嚼字。”其实不然,好比欣赏风景,咬文嚼字者只懂得观其一隅,而不求甚解者却能领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趣味。清代李笠翁以为宋子京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极为粗俗,殊不知,观之全诗,这个“闹”字最能写出百花争奇斗艳,蜂围蝶阵乱纷纷的盛景。纠缠一字雅俗而弃全诗意境于不顾,因小失大,是咬文嚼字者的弊病。

  不求甚解需要感知全文,概括全文,从而知晓中心,领会意图。阅读文章需要有不求甚解的精神,才能不在文字跋涉中被束缚手脚,而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艳之美。


咬文嚼字作文3篇(扩展2)

——咬文嚼字500字作文3篇

咬文嚼字500字作文1

  如银的月光下,我独自漫步在操场上。无聊中扬起脖子细细挑剔夜空,竟会感觉到如此完美的满月却也是如此这般的空洞。一幅碧天银盘巨幅画就因了这一“空洞”而改变了它在我心中本来应该很美好的意境。

  我是在面对夜空咬字了吧,是的,咬字不过如此。在很简单的一个病句中,只要你咬住它的病之所在,这道改病句题你就搞定了,3分你也就到手了。可是,在我的印象中,咬字却等于是在白纸上滴墨。实话说,我不喜欢咬字,只要你觉得读这句话时不顺口,便可判断它是病句,然后改了就行。我认为这种咬字的行为若在生活中,那简直就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或者说是挑拨、挑剔了。在我的眼里,生活应该是很简单的,就好像1+1=2,可为什么非要死死咬住一个字眼不放手,非弄个两脸涨红,鱼死网破不可呢?就像夜空这轮圆月,你硬要挑剔它空洞,它也只好在你心中空洞起来了。

  曾经我得一个好友,一双锥子般犀利的眼睛,一颗比狐狸更聪明的脑袋,可就因为咬字眼,一次次打断老师的讲课,引来全班的公愤,一次次咬住同学的只言片语,弄得鸡嫌狗不爱,最后终于消沉了。

  朋友会因咬文嚼字而分手,生活会因咬文嚼字而消沉。因此我想,咬文嚼字虽然是一种修改病句的绝好方法,但它永远咬不出和谐灿烂的人生。

咬文嚼字500字作文2

  暑假一到,表姐请我吃饭,在来的路上,姐姐正要跟阿姨讲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我便过去凑热闹。“什么事啊?我一定洗耳恭听。”上初二的表姐朝我轻蔑一笑,“呦,小弟很会用词嘛!说到‘洗耳恭听’,我给你出道判断题吧!‘领导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要求自己在讲话时,下属必须洗耳恭听’,这句话用词恰当吗?为什么?”我当时一愣,感觉云遮雾罩的。阿姨便说:“‘洗耳恭听’一般是指听者用作虚心听别人说的客气话,讲话的人不能强制听者对自己说的话洗耳恭听!”我当时一笑了之,心想:我现在才上小学,到初二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呢,现在就咬文嚼字,根本就是鸡蛋里挑骨头。可万万没想到,说曹操,曹操就到了!

  今天上午,妈妈要求我和同学两个朗读杜甫写的《佳人》。我早就暗诵于心,见同学低着头皱着眉的样子,便得意地说:“那我就身先士卒,第一个读吧!”妈妈嘴一撇,“我认为‘身先士卒’用在这里不合适。‘身先士卒’是指别人称赞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是别人赞扬领导的话,谦虚的人是不屑于自我表扬的。这里其实用‘抛砖引玉’更为合适,抬高别人,放低自己,才是谦虚的表现。用词恰当很重要,不然就真成笑柄了。”妈妈一席话如醍醐灌顶,我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时学习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今天真是丢人丢到家了。

  *文化博大精深,用心揣摩,咬文嚼字,才能慢慢学习领会文字的奥秘。我一定要痛定思痛,以后必须“下马”好好地“观花”。

咬文嚼字500字作文3

  再回到我的这一天上。

  一上午没有静下来,电话不住的响起,买房的,租房的,卖房的,尽是这样的电话,我好像开了个中介。斩钉截铁的告诉他们,买也不买,卖也不买,租也不租,请勿骚扰,我良民一枚,没有买卖。哦,良民,就是良民,中介也是良民。说出去了,随他去听,去理解。

  中午必须休息,早晨起的早,晚上休息的晚,午休再熬上,那可做不得。女人是要休息好的,要不天天扎在美容院里,那也白搭,脸照旧是不健康的。这样的不善待自己的事情,我肯定不干。

  下午醒来要喝好多水,一杯接着一杯,不喝茶,也不喝咖啡,那样太清醒,反而失去了太多的智慧。糊涂点好。

  马德这样说:幸福的能力是取舍与过滤的能力。活得糊涂是种境界。人的更大痛苦,不是清楚不了,而是糊涂不了。想清楚有聪明就够了,想糊涂却需要智慧。

  人们其实谁也不想活的特别清楚,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糊涂的渡过一生。

  单位里的电脑有限,这几天全国的教师都在干一件自己的事情——填信息。我整个下午就处在电脑前,一条一条的看,再一条一条的填,这可不是谎言,随便写写即可的。领导郑重其事地开会,必须诚实守信,关系到自己的贴身利益。我必然不可慢待,一切都放下,向电脑交待清楚自己。我彻底坦白了,一点都不剩,填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所剩无几,只有一幅骨架了。松软地摊在床上,动弹不得,什么都不去想了。


咬文嚼字作文3篇(扩展3)

——咬文嚼字说课稿3篇

咬文嚼字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

  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2、三步教学法

  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

  ⑴立足课本 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 培养能力 ⑷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

  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1、课文感知

  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

  3。迁移训练

  课文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试着根据自己写作的体会举一两个例子证明这个论断。

  七、本课板书

  《咬文嚼字》 朱光潜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作者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 )枝开

  ——锤炼文字,重在把握当时、当地的心情与情景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创作要大胆发挥想象

咬文嚼字说课稿2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高中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一课,我将从八个方面(教材、学情、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评价、开发、得失,出示ppt)说我对此课的思考和我的教学。

  一、说教材

  这个单元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共有三篇文章,朱先生的《咬文嚼字》,林庚先生的《说木叶》,钱钟书先生的《谈*诗》。(出示ppt)这几位先生都是文艺理论界的大家,学养极其丰厚,治学都非常严谨,而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朱先生谈论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内容丰厚,论说严谨,观点鲜明。对于高二阶段的学生能起到启发指导的作用。在小说单元和古典抒情散文单元之后,教材安排朱先生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对提高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重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具有指导意义。本课的重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本文的结构特色,学写议论文。本课的难点:作者阐释观点的不同角度,学生对专业术语的理解程度和真正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ppt知识树)

  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本着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理解,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了解作者朱光潜。2、积累本课重点词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 经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等过程,准确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章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1、让学生在反复研读中体味咬文嚼字的重要性,2、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训练,尤其是文言散文和诗词鉴赏的训练,已经具有一定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理解较难散文的能力,已经能够独立分析问题。但高二学生水*参差不齐,要以优促差,促进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学,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

  三、说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四步导学模式。四步导学模式,通过导引——讲读——探究——拓展四个步骤,集中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目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精讲精练,当堂任务当堂完成。这种模式步骤简洁,易于操作实践。第一步,激趣导入,明确目标通过

  故事展开进入课堂环节,明确目标,师生学习有的放矢。第二步,初读感知,把握主旨。阅读中在读,在读中体悟,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更有目的性,便于很快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步,精研细读,合作探究。分组分板块阅读,能够更深入,学生在思考教师提问时,可以圈点出自己疑难的地方,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得到解决。第四步,拓展迁移,形成能力。根据课堂所学重点,完成相应练习,使学生收获得到的快乐。

  四、说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效果才能显著。我选择这样进入课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个字勾勒出一幅多么雄奇壮丽的山水画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词透射出多么悲凉孤独寂寞的心境,“那雪下得正紧”,一个“紧”字,金圣叹说“境界全出”,那“紧”既是大雪纷飞严寒酷烈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是林冲“被步步紧逼,最终走投无路”的暗示。这些文字告诉我们,阅读一定要“咬文嚼字”,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深意。今天,我们就跟着朱光潜先生一起《咬文嚼字》(板书)

  ppt显示作者简介,特别强调朱先生是安徽人,强调学生学习本省前辈。“先生是安徽学界的`领袖,我相信在座诸位必有青出于蓝者,希望今天我能有幸与您相识,一睹你年轻才俊的风采。”

  Ppt出示“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作简要解释。

  (二)初读感知,把握主旨

  阅读是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的对话,是读者对作者灵性的认知。我们常说“观其文,识其人”,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就是在解读作者的性灵。第一遍阅读往往都是粗读,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抓大旨,抓重点。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文中找出答案。

  1、“咬文嚼字”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2、作者用了哪些事例说明咬文嚼字这个道理的。

  (三)精研细读,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揣摩“每一个事例所阐述的角度”,围绕事例,进一步理解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生通过分组阅读,更深入的体会文意,抓住关键词,教师在每一步认真引导,恰当点评,适时鼓励,使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下决心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在这个环节,设置自疑、答疑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深入研究文意。

  (四)拓展迁移,形成能力

  练习不是让学生陷入题海,而是对本课所学内容巩固,并能“举一反三”,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练习一:选词填空:轻风

  A 拂 映 B 舞 隐 C 扶 失

  练习二:自填 去除套板反应

  1、牙买加名将博尔特以令人的速度,打破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眩晕)

  2、去年当代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河南《大河报》刊出了一则消息“莫言空前,莫言绝后”,这则消息的题目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请分析其用词造句的妙处。

  五、说板书

  板书是本堂课重要内容的简洁呈现,围绕本为主旨“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调整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情感”。我的板书设计如下ppt显示。

  将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主旨,以简洁的文字书写在黑板上,清晰明了,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内容,又能使这些重点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说评价

  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定性评价,穿插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互评方式,学生理解准确、回答正确,以掌声来表示庆贺尊重;学生理解错误,回答不到位,学生纠错、改错。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适时鼓励,增加学生阅读分析的兴趣。

  定量评价 在拓展练习过程中,所有学生答题,由浅入深。最后一题,分小组合作回答,给予小组奖励。

  七、说开发

  相关配套资源开发有

  1、作者简介资料 2、福楼拜教导莫泊桑的话 3、 课内资源 经典古诗词名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环境描写的语句 学者的关于吃的不同说法“吃在*”和“在吃*”。

  八、说得失

  从整个教学流程看,有效运用了四步导学法,教学目标集中单一,避免芜杂,可操作性强,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

  虽然事先并不了解学情,但在做预设的时候我注重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良好而恰当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纲,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失: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应该有更多的方法使所有学生获得阅读的快感。

  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希望您能留下宝贵的意见,我愿意倾听大家的指正。


咬文嚼字作文3篇(扩展4)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5篇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1

  第四单元选编了四篇文艺随笔,这四篇文章内涵丰富,富有“理趣”,对于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有很高的价值。 文艺随笔是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考的一种文体,但是在做这种文体的阅读时,学生往往感到困难。本单元的文章应成为很好的实战演练篇目。《咬文嚼字》作为本单元第一篇文章, 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 内容相较于其他三篇文章而言较为简单, 朱光潜 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 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是一篇锻炼学生此类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典范文本。 本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问题。 因而在这篇文章的教授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从高考实战的角度出发,训练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咬文嚼字”的内涵,可以指导学生的读书方法。另一方面, 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

  学习本课,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觉运用本文的观点进行鉴赏、修改、创作练习。

  学生首次接触文化随笔,对文中丰富的诗句、成语、文化现象感到陌生,在阅读上产生排斥感,进而也就不能深入钻研课文。针对此种状况,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由于知识贮备等问题,对于文艺随笔类文章,学生阅读难度偏大,而且兴趣不高。尤其是我校的学生,人文基础比较薄弱,这类文章教授难度较大。因而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通过文章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从文章的例子入手,发动学生自主讨论,既避免了结论先行,又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日后的教学中可以再探讨发扬。

  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这个题目留为课下作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热情,锻炼了学生的质疑精神,甚至在病句修改的练习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多实践,多思考,多积累,正是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2

  新课改以来,大家都在探求一堂好课的标准。我理想中的好课是这样的:教师要有灵活的引导,学生要有鲜活的思维,课堂要有活跃的气氛。在教学中我为这个理想努力着,然而理想变为现实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在《咬文嚼字》一课后,我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咬文嚼字》是美学大师朱光潜的一篇评论语言形式的随笔,文章中有很多实例,如郭沫若的改动台词,贾岛的推敲等,作者信手拈来,从不同角度来讲述如何斟酌字词,品味诗句,语言通俗易懂,层层解析,让人受益匪浅。仔细阅读课文中这些实例,我想到:这些名家斟酌词句的推敲不正是学生应该学会的吗?他们谨慎用词的精神不正是学生们学习语文是应该拥有的吗?于是我便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会如何‘咬’文‘嚼’字”。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又准备了有关咬文嚼字的练习题。教学目标如此设计意在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赏析好词好句,在写作中遣词造句。

  二、课堂教学的情境描述

  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三个环节。

  首先是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围绕“作者在前五段列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并展示概括的结果。前五段作者列举了三个实例:1、郭沫若听取演员意见改动台词,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2、李广射虎的改动。3、韩愈帮助贾岛斟酌诗句的故事。

  第二是探究环节。以自主学习环节中的三个实例为探究内容,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推敲文字的,重点放在郭沫若改字和韩愈推敲的故事上。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两句话在表达情感的强烈程度上的不同,并联系实际生活中“这”字的用法,比如:你做错了事,爸爸妈妈责备你时也会说“你这个孩子”,来体会“这”字表达情感的强烈性。探究韩愈帮助贾岛斟酌诗句时,让学生比较推和敲这两个动作的不同,再结合诗句的意境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课文中作者的见解,探讨作者有没有确认哪一个字好,让学生再读课文,理解“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上情感上‘推敲’”这个观点。

  第三是实践练习,即“选词填空”练习。这个环节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在学生对咬文嚼字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具体练习。我选择了二个诗句,让学生为诗句中的空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2、身轻一鸟(起、落、疾、过),枪急万人呼。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斟酌字词,推敲意境,谈出自己的看法,说出选择的原因,对字词“咬”“嚼”了一番。

  三、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体现了“活”字。

  首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实情,灵活运用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我班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太好,写作水*低,不懂得遣词造句,因此,把教参上的“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改为“把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会如何‘咬’文‘嚼’字”。并 “活”用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从“是”与“这”的比较中和“推”与“敲”的探究中学会如何斟酌字词。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展开了*等的对话,让学生“活”起来,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阅读第五段后,我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推、敲”的意境差别。学生们讨论激烈,发言积极。有的学生说“推”字好,因为“推”门没有声音,与诗中岑寂的意境相吻合;有的学生说“敲”字好,因为敲门有声音,正好以动衬静,更能表现夜间的宁静。学生们各执一词,各抒己见,并能谈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形成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三,注重学生独特感受,学生有“鲜活”的思想。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的行为,正所谓“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上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谈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敢于去评价其他小组的结果。比如学生指出用“敲”能衬托出夜间的静来,我认为这种思路很合乎诗词的写作手法,便大加赞赏。在“昨夜(数、一)枝开”一例中,有的同学引用了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一句来解释,虽然“数”字用在此处不合适,但我还是肯定了学生肯于动脑思考并引用前人诗句来作比较的做法。在“身轻一鸟(起、落、疾、过)”一例中,有名同学认为“落”字好,并解释说鸟从高处落地时是直冲下来,速度很快,我及时地肯定了他肯于观察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尊重,他才会愉悦地积极地去思考,才会有更多更鲜活的想法迸发出来。

  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没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的“活”力不够。

  首先,学生虽然能在我的引导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没能在学习课文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水*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没有疑问就没有进步,因此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试想,在课堂上生问师答,或者生问生答,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充满“活”力氛围。

  另外,在选词练习时,材料的来源还比较单一。应该安排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找几个实例,然后展开讨论探究。这样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哪些词语值得推敲,并在教师和同学面前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与教师探讨,感受到语言运用的魅力。这样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交流的快乐,自然也就有了鲜活的独特的思想和认识。

  《咬文嚼字》这一节课虽然不是我理想中的上好课,但还是有点滴成功之处,有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今后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鲜活的想法迸发出来,让每一节课“活”力四射。

  附:

  《咬文嚼字》教学实录(片段)

  师:阅读第五段,第三则例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人多赞美韩愈的“敲”用得好,作者对此怎么下结论的?

  生: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的好,跟韩愈的观点是不同的。

  生:朱先生认为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应该诗的意境是宁静还是热闹。

  生:作者说:“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由此来看,作者认为“推”字比较适合。

  师:我认为,作者的意思是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大家仔细推敲一番,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样的意境?

  生:“推”字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说明寺庙中只有那一个人,但却是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 ,无声 。

  生:“敲”说明门内还有他人,因此要敲门。剥啄有声,打破岑寂,*添搅扰 ,还有些人情味。

  师:看来,朱先生认为,“推”和“敲”一字之差,没有高下之分,却营造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所以,文学的语言要描写出自己想表达的意境。

  师:看第六段,第四则例子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生:有些读不懂,好像是赏月,但最后又感觉是泡什么茶喝。

  生:应该得联想一下,团月的意义。

  师:看了朱先生的文字,明白什么是联想意义了吧。从茶“小龙团”想到“天上的小团月”,从水中泡清茶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联想到月光照泉水的那点清新的意味。一件非常*淡的品茶一事,为什么被苏轼写得那么雅,全是联想给力啊!大家进行合理的想象,喝茶人所处的环境和如何喝茶的吧。

  生:夜晚,月色清明,诗人在山间泉水旁边,泉水清澈,月光倒映在水中。

  生:诗人独自一人,以石为桌,独坐泉边,周围静谧,诗人怡然自乐,品味茶水的清香。

  师:我都陶醉其中了,大家说的很好。

  师:看了朱先生对四则材料的咬文嚼字,你觉得,文学的语言要怎么样?

  生:用词一定要推敲斟酌。

  生:用词要看诗的意境方面的需求。

  生:用词要取决于是中的思想感情。

  师:对,文学的语言要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要能够把自己想要说的通过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心情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状态下写什么样的文章。

  师:那好,我们不能只说不练做个嘴把式,下面我们就来看这几个选词填空,推敲一下,用哪一词最好。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一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齐己,晚唐诗人,早年热心于功名仕途,颇有雄心抱负,然而科考失利,不为他人赏识,有怀才不遇之感。你认为颔联括号中应该挑哪个词最好呢?

  生:应该是“数”,王安石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生:应该是“一”,要不怎么体现题目中的“早”呢?

  师:对,就是“一”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并且诗人在此诗中以梅花自比,传达出孤傲清高的情感。

  师:再看第二个选词填空。

  身轻一鸟(起、落、疾、过),枪急万人呼。

  注:杜甫的这两句诗写的是一个勇猛的武将,驰马战斗,说他像一只鸟那样轻灵敏捷。

  生:我选“疾”字,因为“疾”就是快的意思,说明将士骑马跑的很快像鸟飞一样。 生:我选“落”字,鸟总是“嗖”的一下就从树上飞下来,感觉很快也很有力。 师:哦,看来你很有观察力。大家想想哪一个最好,刚才两个同学的都有点道理,但并不是最好的。

  生:我选“过”字,因为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过”可以作动词与后面的“呼”对应,别的词从词性角度来考虑,都不合适。

  师:嗯,非常有道理,从对偶的角度来考虑“过”字最合适不过了。那你能从内容上来分析一下吗?

  生:“过”字让人感觉是鸟儿从眼前一飞而过,速度是很快的。

  师:“起”和“落”只限于鸟的起始和结束的动作,“疾”只是说速度快,但如何快,则表达不出。就像我们夸赞一个人很美,单用一个“美”字是不够的。而“过”字让人联想到碧空之下,一只鸟轻然而快,轻灵活泼,一下子就飞过去了,正好就像这名勇将,驰马追敌,马快枪急,一闪而过。

  生:我明白“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意思了。

  生:看来咬文嚼字还真不是简单的事情,我写作文是从来没有这样认真思考过。 生:是啊,我写作文时总是想着用上几个好词就行了。

  师:这节课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得懂得: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师: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在今后的作文中不仅能看到大家的好词好句,而且能看到用得精当,耐人咀嚼,经得起推敲的词语。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3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朱光潜先生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

  我采用比较简单的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分析探究——拓展运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又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直接进入到正题,了解了作者赋予的“咬文嚼字”的新的含义,直接击中文章的中心。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咬文嚼字并不那么艰深,自然就有了学习的信心。然后整体观照,去探求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用观点段中的第一句“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为过渡,说明证明观点的方法就是实例,顺势进入对实例的分析。学生比较活跃,也达到了我预设的效果,学生能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有所启示。听课的老师们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本想在分析实例的时候列举更多课外的例子,由于时间的限制,也只能忍痛割爱了。另外,在分析第一个实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时间上的紧张,最后预设的讨论题没有完成,但我并不以此为遗憾,因为讨论可以放在下节课,而学生碰撞出的火花是不能错过的。

  学习是一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讨论等)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这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并且每节课的目标应尽量明确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其实,不仅是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应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对教学的追求是无限的,我们也得学习朱光潜先生的谨严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4

  新课改以来,大家都在探求一堂好课的标准。我理想中的好课是这样的:教师要有灵活的引导,学生要有鲜活的思维,课堂要有活跃的气氛。在教学中我为这个理想努力着,然而理想变为现实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在《咬文嚼字》一课后,我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咬文嚼字》是美学大师朱光潜的一篇评论语言形式的随笔,文章中有很多实例,如郭沫若的改动台词,贾岛的推敲等,作者信手拈来,从不同角度来讲述如何斟酌字词,品味诗句,语言通俗易懂,层层解析,让人受益匪浅。仔细阅读课文中这些实例,我想到:这些名家斟酌词句的推敲不正是学生应该学会的吗?他们谨慎用词的精神不正是学生们学习语文是应该拥有的吗?于是我便把教学目标定为“掌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会如何‘咬’文‘嚼’字”。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又准备了有关咬文嚼字的"练习题。教学目标如此设计意在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赏析好词好句,在写作中遣词造句。

  二、课堂教学的情境描述

  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三个环节。

  首先是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围绕“作者在前五段列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并展示概括的结果。前五段作者列举了三个实例:1、郭沫若听取演员意见改动台词,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2、李广射虎的改动。3、韩愈帮助贾岛斟酌诗句的故事。

  第二是探究环节。以自主学习环节中的三个实例为探究内容,探究作者是如何来推敲文字的,重点放在郭沫若改字和韩愈推敲的故事上。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两句话在表达情感的强烈程度上的不同,并联系实际生活中“这”字的用法,比如:你做错了事,爸爸妈妈责备你时也会说“你这个孩子”,来体会“这”字表达情感的强烈性。探究韩愈帮助贾岛斟酌诗句时,让学生比较推和敲这两个动作的不同,再结合诗句的意境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课文中作者的见解,探讨作者有没有确认哪一个字好,让学生再读课文,理解“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上情感上‘推敲’”这个观点。

  第三是实践练习,即“选词填空”练习。这个环节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在学生对咬文嚼字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具体练习。我选择了二个诗句,让学生为诗句中的空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2、身轻一鸟(起、落、疾、过),枪急万人呼。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斟酌字词,推敲意境,谈出自己的看法,说出选择的原因,对字词“咬”“嚼”了一番。

  三、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体现了“活”字。

  首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实情,灵活运用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我班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太好,写作水*低,不懂得遣词造句,因此,把教参上的“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改为“把握作者咬文嚼字的观点,学会如何‘咬’文‘嚼’字”。并 “活”用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从“是”与“这”的比较中和“推”与“敲”的探究中学会如何斟酌字词。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展开了*等的对话,让学生“活”起来,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阅读第五段后,我安排学生小组讨论“推、敲”的意境差别。学生们讨论激烈,发言积极。有的学生说“推”字好,因为“推”门没有声音,与诗中岑寂的意境相吻合;有的学生说“敲”字好,因为敲门有声音,正好以动衬静,更能表现夜间的宁静。学生们各执一词,各抒己见,并能谈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形成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三,注重学生独特感受,学生有“鲜活”的思想。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的行为,正所谓“一千个人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上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谈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敢于去评价其他小组的结果。比如学生指出用“敲”能衬托出夜间的静来,我认为这种思路很合乎诗词的写作手法,便大加赞赏。在“昨夜(数、一)枝开”一例中,有的同学引用了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一句来解释,虽然“数”字用在此处不合适,但我还是肯定了学生肯于动脑思考并引用前人诗句来作比较的做法。在“身轻一鸟(起、落、疾、过)”一例中,有名同学认为“落”字好,并解释说鸟从高处落地时是直冲下来,速度很快,我及时地肯定了他肯于观察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尊重,他才会愉悦地积极地去思考,才会有更多更鲜活的想法迸发出来。

  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没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课堂的“活”力不够。

  首先,学生虽然能在我的引导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没能在学习课文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上水*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没有疑问就没有进步,因此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试想,在课堂上生问师答,或者生问生答,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充满“活”力氛围。

  另外,在选词练习时,材料的来源还比较单一。应该安排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找几个实例,然后展开讨论探究。这样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哪些词语值得推敲,并在教师和同学面前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与教师探讨,感受到语言运用的魅力。这样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交流的快乐,自然也就有了鲜活的独特的思想和认识。

  《咬文嚼字》这一节课虽然不是我理想中的上好课,但还是有点滴成功之处,有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今后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鲜活的想法迸发出来,让每一节课“活”力四射。

  附:

  《咬文嚼字》教学实录(片段)

  师:阅读第五段,第三则例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人多赞美韩愈的“敲”用得好,作者对此怎么下结论的?

  生:作者认为“推”字比“敲”字用的好,跟韩愈的观点是不同的。

  生:朱先生认为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应该诗的意境是宁静还是热闹。

  生:作者说:“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由此来看,作者认为“推”字比较适合。

  师:我认为,作者的意思是不在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大家仔细推敲一番,这两个字,分别是什么样的意境?

  生:“推”字自掩自推,独往独来,说明寺庙中只有那一个人,但却是自有一副胸襟气度;冷寂 ,无声 。

  生:“敲”说明门内还有他人,因此要敲门。剥啄有声,打破岑寂,*添搅扰 ,还有些人情味。

  师:看来,朱先生认为,“推”和“敲”一字之差,没有高下之分,却营造了两种不同的境界。所以,文学的语言要描写出自己想表达的意境。

  师:看第六段,第四则例子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生:有些读不懂,好像是赏月,但最后又感觉是泡什么茶喝。

  生:应该得联想一下,团月的意义。

  师:看了朱先生的文字,明白什么是联想意义了吧。从茶“小龙团”想到“天上的小团月”,从水中泡清茶的清沁肺腑的意味联想到月光照泉水的那点清新的意味。一件非常*淡的品茶一事,为什么被苏轼写得那么雅,全是联想给力啊!大家进行合理的想象,喝茶人所处的环境和如何喝茶的吧。

  生:夜晚,月色清明,诗人在山间泉水旁边,泉水清澈,月光倒映在水中。

  生:诗人独自一人,以石为桌,独坐泉边,周围静谧,诗人怡然自乐,品味茶水的清香。

  师:我都陶醉其中了,大家说的很好。

  师:看了朱先生对四则材料的咬文嚼字,你觉得,文学的语言要怎么样?

  生:用词一定要推敲斟酌。

  生:用词要看诗的意境方面的需求。

  生:用词要取决于是中的思想感情。

  师:对,文学的语言要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要能够把自己想要说的通过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心情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状态下写什么样的文章。

  师:那好,我们不能只说不练做个嘴把式,下面我们就来看这几个选词填空,推敲一下,用哪一词最好。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一 )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齐己,晚唐诗人,早年热心于功名仕途,颇有雄心抱负,然而科考失利,不为他人赏识,有怀才不遇之感。你认为颔联括号中应该挑哪个词最好呢?

  生:应该是“数”,王安石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生:应该是“一”,要不怎么体现题目中的“早”呢?

  师:对,就是“一”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并且诗人在此诗中以梅花自比,传达出孤傲清高的情感。

  师:再看第二个选词填空。

  身轻一鸟(起、落、疾、过),枪急万人呼。

  注:杜甫的这两句诗写的是一个勇猛的武将,驰马战斗,说他像一只鸟那样轻灵敏捷。

  生:我选“疾”字,因为“疾”就是快的意思,说明将士骑马跑的很快像鸟飞一样。 生:我选“落”字,鸟总是“嗖”的一下就从树上飞下来,感觉很快也很有力。 师:哦,看来你很有观察力。大家想想哪一个最好,刚才两个同学的都有点道理,但并不是最好的。

  生:我选“过”字,因为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过”可以作动词与后面的“呼”对应,别的词从词性角度来考虑,都不合适。

  师:嗯,非常有道理,从对偶的角度来考虑“过”字最合适不过了。那你能从内容上来分析一下吗?

  生:“过”字让人感觉是鸟儿从眼前一飞而过,速度是很快的。

  师:“起”和“落”只限于鸟的起始和结束的动作,“疾”只是说速度快,但如何快,则表达不出。就像我们夸赞一个人很美,单用一个“美”字是不够的。而“过”字让人联想到碧空之下,一只鸟轻然而快,轻灵活泼,一下子就飞过去了,正好就像这名勇将,驰马追敌,马快枪急,一闪而过。

  生:我明白“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意思了。

  生:看来咬文嚼字还真不是简单的事情,我写作文是从来没有这样认真思考过。 生:是啊,我写作文时总是想着用上几个好词就行了。

  师:这节课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得懂得: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师: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在今后的作文中不仅能看到大家的好词好句,而且能看到用得精当,耐人咀嚼,经得起推敲的词语。

咬文嚼字教学反思5

  上周星期五,我给深圳市北师大附属学校高二(1)班的同学上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这篇文章,课后,我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做了认真的思考,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一、导入活泼,激发兴趣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已经先聆听了两位老师的讲课,发现这个班上的学生不大爱开口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而我面对又是陌生的学生,没有合作的基础,怎么办呢?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从我的第一次给深圳的学生上课的紧张、兴奋而感动的心情导入,让学生看到了我的真诚及对他们的热情的肯定,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营造了较为融洽的课堂气氛,也就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等交流,因势利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觉到师生间的*等

  交流。我先是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学过的一些知识,又对他们的回答及时地给予肯定,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学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教学的热情支持者和合作者。比如,在通过一道练习题来加深对咬文嚼字的理解时,我用了苏小妹给苏东坡出对子的>故事:“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我鼓励学生说:“苏东坡填了两次都不能让小妹满意,咱们来试试,看看是否能填出让小妹满意的答案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抢答。有说填“拂”和“印”,有说填“抚”和“隐”,还有用了“吻”和“羞”的,对于学生的热情和智慧,我除了表现出了自己极大的惊喜和赞叹外,还不忘记鼓励他们:“我们的答案能不能让苏小妹满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了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下课的铃声就在这种轻松而活跃的气氛中响了。


咬文嚼字作文3篇(扩展5)

——《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3篇

《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1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需要铸造。本课作者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既有理论上的点拨,又有示例上的阐述说明,同时不乏趣味性。

  2、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涉及表达交流运用诸方面。据*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面不是很广,写作上基本表达还行,流畅度上没有太大问题。至于语言的推敲锤炼、表达技巧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增强“咬文嚼字”的意识,需要培养一种谨严的精神。不管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应对他们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义,及其作者的解释。

  2、了解字词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炼字也是锤炼思想感情。

  3、提高速读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对文章分析评价,借鉴其由表及里的艺术手法。培养正确运用语言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对应融合。

  根据自己的经历及认识评价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难点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据文章观点及内容获得阅读和写作上的启示。

  四、设计思路

  1、教法构想

  列举古代一些炼字的例子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文

  中材料得出观点,重视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注意一步步引导。

  为全面理解文意,设计对比阅读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从不同

  角度看问题。

  2、学法指导

  重视课前预习,理解文章基本观点。课堂上学生集体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重难点方面作适当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课文朗诵音频、录音放音机、、《不求甚解》全文

  2、教学过程(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温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潜概况

  2、重点字词读音释义

  3、文章的整体思路及论证方法

  4、引入新课(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二)继续探讨课文,解决重难点

  1、朱光潜对“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题李凝幽居》的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讨论后师总结)作者的分析评论就是独立思考,言之有据。他认为“敲”比“推”好,同学们也应有自己的看法。适合当时意境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恰当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1)从文段中归纳两种意义的区别

  (2)体会苏轼“天上小团月”的妙处

  (学生品味讨论,师总结)用“小龙团”只能体现出其与众不同或绝非凡品,而用“小团月”却能很好地传达出一种特殊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两者是不同的。同学们应认真体会这其中的妙处。

  (3)小练习: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蓝田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A、C两项不符合,曲解了东坡之意)

  3、探讨第七段,完成思考题。

  (1)文学创作上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学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应”的示例,看它们有怎样的共性。教师步步引导,再举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并启发学生反省自己在写作中有没有同类现象,或者自己所看的报刊杂志类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文中是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也就安于这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提到才高学深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新奇的意味,从而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而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创新,要追求新的内容,新的表达,它们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说是“仇敌”。

  (注意: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写作要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旧的东西,它强调的是不能安于套语滥调。比如一些典故成语等,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适当地运用亦能为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套板反应”的危害。

  (三)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并扩展。

  1、主要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潜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样的态度?

  (主要是总结全文,仍要先强调“咬文嚼字”的成语意义及本文意义。)

  本文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中应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们要克服“套板反应”,运用文字时切实体会思想感情,运用准确的文字,不能用俗滥的语言表达俗滥的思想情感,并且要有谨严的精神,文中通过许多例子说明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们在创作和欣赏中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学生活动:学习本文,你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态度?

  (开放性讨论,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四)对比阅读理解: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本文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并列出理由。该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结合课后习题的阅读资料,先由学生说,师最后总结)

  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缘于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说的是精读,精读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马南邨说的是博览群书应注意的一点,不要太精细和固执,是泛读。这种方法的读书,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他们说的是两回事,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我们要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指导我们的实践。

  (五)课堂延伸与课后作业

  1、关注语文,咬文嚼字:

  (1)比较不同表达的不同效果

  这两句话要说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陈述句,B句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

  (2)体会字的选用

  句中“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恼的思想感情。

  2、课外作业

  (1)对《咬文嚼字》的内容进行“咬文嚼字”

  (注重个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号中文字的运用

  A。(忍)看朋辈成新鬼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云破月来花(弄)影

  D。羌笛何须(怨)杨柳

  板书设计:

  不同句式

  ↗↘

  文字关系着思想情感文字增减动文字即动情感

  ↗↘↗

  不同字眼

  善用→意蕴丰富

  ↘↗

  文字的两种意义:直指意义、联想意义

  ↘

  滥用→套板反应

  设计体会:

  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表达交流和写作实践中,能否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对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构想设计,本案采取的是启发、探讨式教学,重在学生参与,主动地协作解决问题,并要联系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

  本设计第一课时重在整体感受文章内容,重点理解分析前三个事例。分析过程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他们个性化理解的角度感悟用字的斟酌之必要,尤其是贾岛“推敲”的事例。第二课时重在误用字的联想意义而产生的用字上的“套板反应”,在教学中应循循善诱,设法引导学生的专心投入,去联系自己的阅读写作实践,真正意识到写作应创新的必要性,从而推陈出新,不断自励,逐步趋于用字艺术的完美。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觉得教师就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课后进行反思,“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努力付出,一定会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的。本设计重视学生的参与,体现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认为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诱导学生方面应尝试多种方法,灵活一些。

  课堂教学就应有充分的师生互动,其实有很多东西学生是完全能解决的,只需要教师稍微一点,即点化式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话说得很好,我们做教师的就得充分意识到这点,及时恰当地给予指点,把教学这条路走好,把学生带到光明而有价值的地方。


咬文嚼字作文3篇(扩展6)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菁选3篇)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1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2、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3、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二、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明确: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4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明确: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

  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5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明确: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明确: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四、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归纳总结: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写作目的:

  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造句:活用词语,推陈出新的句子。

  初来乍到→初学乍练。

  五、作业:课后练习。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

  借鉴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

  (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咬联想

  要文要

  嚼

  韩愈推敲字套板反应

  达到艺术的完美

  二、古人咬字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四、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

  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斟酌词藻锱铢必较蕴藉付梓尺牍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分析:作业的开放性很大,这是对《咬文嚼字》一课的总结。通过这种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领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义。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3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幽居:指隐居处。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

  译文: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锦瑟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或许是那女子气质高雅,使人想他应住在这种“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烟草,偏此时又下起梅雨,满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咬文嚼字作文3篇(扩展7)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 (菁选2篇)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1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 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 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

  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或许是那女子气质高雅,使人想他应住在这种“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烟草,偏此时又下起梅雨,满

  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

  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

  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

  (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

  (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

  (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 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 “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一、那么大家在*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 咬 联 想

  要 文 要

  嚼

  韩愈推敲 字 套板反应


咬文嚼字作文3篇(扩展8)

——语文上册期末重要知识点咬文嚼字赏析

语文上册期末重要知识点咬文嚼字赏析1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二、三、四、五届委员、六届*常务委员,民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朱光潜不仅著述甚丰,他本人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他勇于批判自己,执著地求索真理:当他认识到以往在唯心主义体系下研究美学“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就开始用更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研究,使自己的美学思想向真理趋进;他反对老化、僵化,提倡不断进取。为方便研究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花甲之年开始自学俄语,更在八十高龄之际写出《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翻译近代第一部社会科学著作——维科的《新科学》,学习研究一生不辍。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撰写于1943年。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而本文的结构虽简洁明了,但思路新颖别致。首先作者在文章开头例举四个事例,从不同角角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然后得出结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接着作者从正面援引实例,证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使文章意蕴丰富;紧接着又从反面援引实例证明误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应”这一流弊。最后作者才在文后点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条件:要想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互相吻合。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如果文中不举事例,道理就会显得抽象晦涩;而事例如果不典型,道理就不能使人信服;而事例如果解说不好,道理也就讲不透彻。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入扣。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又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的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这一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因而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从而很好的论证了上述这一观点。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时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另外,作者对“套板反应”很是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当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因此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同时作者的这种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更是值得我们共同借鉴的。

  总之,本文虽是一篇畅谈文学创作的随笔,但它更以其不同凡响的写作特色吸引了读者,使人受益匪浅。

推荐访问:咬文嚼字 作文 咬文嚼字作文3篇 咬文嚼字作文1 咬文嚼字作文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