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周颂·潜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3-01-16 18:25:07 来源:网友投稿

周颂·潜原文赏析及翻译1  周颂·潜  先秦佚名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译文  美好漆水和沮水,多种鱼类在栖息。有那鳣鱼和鲔鱼,还有鲦鲿和鰋鲤。用来祭祀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周颂·潜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周颂·潜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全文完整)

周颂·潜原文赏析及翻译1

  周颂·潜

  先秦 佚名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译文

  美好漆水和沮水,多种鱼类在栖息。有那鳣鱼和鲔鱼,还有鲦鲿和鰋鲤。用来祭祀献祖先,求得福祉永绵延。

  注释

  猗(yī)与:赞美之词。漆沮(jù):两条河流名,均在今陕西省渭河以北。

  潜:通“槮(sēn)”,放在水中供鱼栖止的柴堆。

  鳣(zhān):鳇鱼,无鳞,肉黄,大者可达二、三丈长。鲔(wěi):鲟鱼,长一、二丈。

  鲦(tiáo):白条鱼,长仅数寸,状如柳叶,鳞细而白。鲿(cháng):黄颊鱼,尾微黄。鰋(yǎn):鲇鱼,无鳞。

  享:祭献。

  介:助,一说祈求。景:大。

  鉴赏

  《周颂·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从诗中所写的鱼的数量之多(“潜有多鱼”)、品种之繁(“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卓有成效。潜置于水底,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柴草堆作用却不可小觑,正是它们吸引了鱼类大军的聚集。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养鱼方法也许就出自公刘时代,《史记·周本纪》中写及公刘“行地宜”,以潜养鱼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生产措施。祭祀诗离不开歌功颂德,《周颂·潜》明写了对漆、沮二水风景资源的歌颂,对公刘功德的歌颂则潜藏于字里行间,如同“潜”的设置,荡漾着透出波纹的韵味。

  “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祭祀的意蕴就会大受损害,而诗作一气呵成的效果也便丧失无遗。在这首诗中,鱼实在是必然贯穿到底的。最后一句虽然没有写出鱼,但鱼依然存在,因为“鱼”与“余”谐音。《周颂·潜》诗所写的祭祀季冬一次,隔年之春又一次,均用鱼,这便有理由推断:时至今日仍然广泛流传的“年年有鱼(余)”年画,民间除夕席上对鱼不动筷而让它完整地留进新年的习俗,和《周颂·潜》所描写的祭祀是一脉相承的。《周颂·潜》应当被视为民俗史上一条重要资料,它的"末句所祈之福就是“余”。

  《周颂·潜》篇幅简短,却罗列了六种鱼名;漆、沮二水具体写出,却让祭祀对象公刘隐名;写王室的祭祀活动,却也与民间风俗息息相关。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调动艺术手法的匠心,使本来在《诗经》里相对枯燥的颂诗中的一首能够进入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趣味盎然的作品行列。

  创作背景

  《周颂·潜》是记述春祭供鱼盛况的乐歌。《毛诗序》云:“《潜》,季冬荐鱼,春献鲔也。”按此说法,这首诗所写的祭祀按时间分有两种,供奉鱼的品种亦不同。关于鱼的品种,孔疏的解释是:“冬则众鱼皆可荐,故总称鱼;春唯献鲔而已,故特言鲔。”


周颂·潜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扩展阅读


周颂·潜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扩展1)

——上堂开示颂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上堂开示颂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上堂开示颂

  朝代:唐代

  作者:黄蘖禅师

  原文: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译文

  摆脱尘劳事不寻常,须下力气大干一场。

  不经过彻骨寒冷,哪有梅花扑鼻芳香。

  注释

  ①尘劳:尘念劳心。迥(jiǒng)脱:远离,指超脱。

  ②紧把:紧紧握住。

  参考资料: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3月第1版:第107页.

  赏析

  这是两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的格言诗。关于梅花,宋范成大《梅谱·前序》说:“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尤物”,这里指特别珍异的花卉,也就是说,梅是一种品质高出群芳的植物。可见,作者用梅花来象征一种精神,这象征本身已包含某种哲理;倘再就其经受的“彻骨寒”与最终获得的“扑鼻香”,予以因果上的提示,则作为喻体的“梅花”,更寄寓着另一层深刻的道理。作者是佛门禅宗的一代高僧,他借此诗偈,表达对坚志修行得成果的决心,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这也是这两句诗极为有名,屡屡被人引用,从禅宗诗偈成为世俗名言的主要原因。


周颂·潜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扩展2)

——周颂·载芟诗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

周颂·载芟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

  周颂·载芟

  先秦 佚名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译文

  又除草来又砍树,

  田头翻耕松土壤。

  千对农人在耕地,

  洼地坡田都前往。

  家主带着长子来,

  子弟晚辈也到场,

  有壮汉也有雇工,

  地头吃饭声音响。

  妇女温柔又娇媚,

  小伙子们真强壮。

  耜的尖刃多锋利,

  南面那田先耕上。

  播撒百谷的种子,

  颗粒饱满生机旺。

  小芽纷纷拱出土,

  长出苗儿好漂亮。

  禾苗越长越茂盛,

  谷穗下垂长又长。

  收获谷物真是多,

  露天堆满打谷场,

  成万成亿难计量。

  酿造清酒与甜酒,

  进献先祖先妣尝,

  完成百礼供祭飧。

  祭献食品喷喷香,

  是我邦家有荣光。

  献祭椒酒香喷喷,

  祝福老人常安康。

  不是现在才这样,

  不是今年才这样,

  万古都有这景象。

  注释

  载芟(shān)载柞(zuò):芟,割除杂草;柞,砍除树木。载……载……,连词,又……又……

  泽泽:通“释释”,土解。

  千耦:耦,二人并耕;千,概数,言其多。耘:除田间杂草。

  徂(cú):往。隰(xí):低湿地。畛(zhěn):高坡田。

  侯:语助词,犹“维”。主:家长,古代一国或一家之长均称主。伯:长子。

  亚:叔、仲诸子。旅:幼小子弟辈。

  疆:同“强”,强壮者。以:雇工。

  嗿(tǎn):众人饮食声。有嗿,嗿嗿。馌(yè):送给田间耕作者的饮食。

  思:语助词。媚:美。

  依:壮盛。士:毛传训“子弟也”,朱熹《诗集传》训“夫也”。

  有略:略略。略,锋利。耜(sì):古代农具名,用于耕作翻土,西周时用青铜制成锋利的尖刃,是后世犁铧的前身。

  俶(chù):始。载:读作“菑”,用农具把草翻埋到地下。南亩:向阳的田地。

  实:种子。函:含。斯:乃。活:活生生。

  驿驿:《尔雅》作“绎绎”,朱熹《诗集传》训“苗生貌”。达:出土。

  厌:美好。杰:特出之苗。

  麃(biāo):谷物的穗。

  亿:十万。秭(zǐ):一万亿。

  醴(lǐ):甜酒。

  烝:进。畀(bì),给予。祖妣:祖父、祖母以上的祖先。

  洽:合。以洽百礼,谓合于各种礼仪的需用。

  有飶(bì):飶飶,飶通“苾”,芬芳。

  椒:以椒浸制的酒。

  胡考:长寿,指老人。

  匪(fēi):非。且:此。上“且”字谓此时,下“且”字谓此事。

  振古:终古。

  鉴赏

  全诗三十一句,不分章,但有韵,是《周颂》中最长的一篇,也是几篇有韵诗中用韵较密的一篇。

  全诗虽未分段,其叙事自成段落,层次清楚,前二十一句可算是第一部分,后十句算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叙述以下内容:

  首四句写开垦。描写了有的割草,有的刨树根,一片片土壤翻掘松散,“千耦其耘”,遍布低洼地、高坡田,呈现热烈的春耕大生产景象。“千耦其耘”的“耘”字,单释为除田间杂草,与“耕”合用则泛指农田作业。开垦时重在耕(翻掘土壤),这里是为了用韵,略为“耘”,实即“千耦其耕”。所谓“耦耕”,是上古一种耕作方式,即二人合作翻掘土壤。如何并力,可有几种形式,如挖掘树根,宜对面合作;开沟挖垅,不妨并肩;盖使用耒耜翻地,必须一推一拉。这里言“千耦”,是言极多,从低洼地到高坡田,遍布田野,开垦面积多,出动的劳动力多,这只可能是有组织、有领导的集体性质的大生产。

  第五至第十句写参加春耕的人,男女老少全出动,强弱劳力都上场,漂亮的妇女,健壮的小伙,在田间吃饭狼吞虎咽,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据文献所载,周王是全部土地的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他只直接拥有一大片土地,以封建形式将土地分封下去,他取贡赋,并有权随时收回土地。所以被分封者只有较长期的、较固定的使用权,各土地领主又以同等形式分给下属,这样可以层层分下去,而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当时的家庭实际是家族,以家长为首,众兄弟、子孙多代同居,这种土地分配和家庭结构形式,在诗中都反映了出来。

  第十一至第十四句写播种。锋利的耒耜,从向阳的田地开播,种子覆土成活。“啊!多么锋利的耒耜!”“播下百谷就出芽!”在这赞叹声中饱含着欢欣,反映出金属(青铜)农具的使用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十五至第十八句写禾苗生长和田间管理。“驿驿其达”,“厌厌其苗”,也是赞叹中饱含喜悦;“緜緜其麃”,表示精心管理,努力促进作物生长,表现了生产的热情。

  接下去三句写收获。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以“万亿及秭”形容露天堆积的谷物广大无边,表现丰收的喜悦。“万亿及秭”一句是全诗的转折处。此句以上是写农事,从开垦叙述到收获;此句以下则转人祭祀和祈祷,可以说是诗的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前七句写制酒祭祀,是全诗的思想中心,表明发展生产是为烝祖妣、洽百礼、光邦国、养耆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报答祖先,光大家国,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这也是周代发展生产的根本政策。周代制酒主要用于祭祀和百礼,不提倡*时饮酒。末尾三句是祈祷之辞,向神祈祷年年丰收。《毛诗序》云:“《载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后人多以此篇为不限于籍田祀神之用,与《周颂·丰年》诗大致相同,亦可为秋冬祀神之诗。

  全诗叙述有层次、有重点,初言垦,继言人,言种,言苗,言收,层层铺叙,上下衔接;至“万亿及秭”而承上启下,笔锋转势,言祭,言祷。在叙述中多用描写、咏叹,时或运用叠字、排比、对偶,押韵而七转韵,都使全诗的行文显得生动活泼,这在《周颂》中是相当突出的。

  创作背景

  这篇诗是周王在秋收后用新谷祭祀宗庙时所唱的乐歌,一说是春天籍田时祭祀社稷的乐歌。它创作的时代,从诗的内容、在《周颂》中的编排及其艺术风格来看,当在周成王之后,晚于《周颂·臣工》《周颂·噫嘻》等篇。


周颂·潜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扩展3)

——橘颂原文翻译及赏析

橘颂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橘颂

  [先秦]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嘉美之树,生下来就适应这方水土。

  禀受了再不迁徙的使命,便永远生在南楚。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叶儿碧绿花儿素洁,意态又何其缤纷可喜。

  层层树叶间虽长有刺,果实却结得如此圆美。

  青的黄的错杂相映,色彩哟简直灿若霞辉。

  表皮颜色鲜明,内瓤雪白莹洁,好似可以赋予重任的人。

  气韵芬芳仪度潇洒,显示着何其脱俗的美质。

  赞叹你南国的橘树哟,幼年立志就与众迥异。

  你独立于世不肯迁移,这志节岂不令人欣喜。

  你深固其根,难以迁徙,你心胸廓落,不求私利。

  你对世事清醒,独立不羁,不媚时俗,有如横渡江河而不随波逐流。

  你坚守着清心谨慎自重,何曾有什么罪愆过失。

  你那无私的品行哟,恰可与天地相比相合。

  愿与橘树同心并志,一起度过岁月,做长久的朋友。

  橘树善良美丽而不淫,性格刚强而又有文理。

  即使你现在年岁还轻,却已可做我钦敬的师长。

  橘树的道德品行可与伯夷相比,我要把橘树种在园中,作为榜样。

  注释

  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嘉:美,善。

  橘徕服兮:适宜南方水土。徕,通“来”。服,习惯。

  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禀性、天性。

  壹志:志向专一。壹,专一。

  素荣:白色花。

  曾枝:繁枝。剡(yǎn)棘:尖利的刺。抟(tuán):通“团”,圆圆的;又一说,同“圜”(huán),环绕,楚地方言。

  文章:花纹色彩。烂:斑斓,明亮。这两句是说橘子皮色青黄相杂,文采斑斓。

  精色:鲜明的皮色。类任道兮:就像抱着大道一样。类,像。任,抱。

  纷缊宜修:长得繁茂,修饰得体。姱(kuā):美好。

  嗟:赞叹词。

  廓:胸怀开阔。

  苏世独立:独立于世,保持清醒。苏,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横而不流:横立水中,不随波逐流。

  闭心:安静下来,戒惧警惕。失过:即“过失”。

  秉德:保持好品德。

  愿岁并谢:誓同生死。岁,年岁。谢,死。

  淑离:美丽而善良自守。离,通“丽”。梗:正直。

  少:年少。师长:动词,为人师长。

  行:德行。伯夷:古代的贤人,纣王之臣。固守臣道,反对周武王伐纣,与弟叔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古人认为他是贤人义士。置:植。像:榜样。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全诗可分两部分,前十六句为第一部分,缘情咏物,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转入对橘树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以抒情为主。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诗人以四言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赞颂橘树,借以表达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

  第一部分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

  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

  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这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此诗第二部分,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

  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之上。

  本诗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周颂·潜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扩展4)

——题画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题画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题画兰

  清代:郑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译文: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兰花生长在山岩最高处,在突出的岩石和深深裂缝中,散发着浓郁的香气。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脚下不是没有浮云翻滚喧闹,只是不关心他们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

  注释: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chóu)。

  顶:顶头。突:高出周围。稠:浓郁。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非:不是。浮云:天上的云。闹:喧哗。

  赏析: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题画原文翻译及赏析2

  题画兰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

  原文: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翻译:

  译文: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注释:顶:顶头突:高出周围稠:浓郁非:不是浮云:天上的云闹:喧哗

  赏析: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赞美了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抒发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题画原文翻译及赏析3

  题画梅

  清代 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解释

  挥毫纵横,水墨淋漓,那纸上俨然是几朵绽开的梅花,美丽的梅花呵,但愿天风把你吹到千家万户,门前屋后都能见到你报春的身影,让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你的清香,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特点

  李方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而苍劲有致。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划为刻划,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艺术经验。

  李方膺也喜爱画风。他“自笑一身浑是胆”,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

  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题画梅中这天风便是与狂风完全不同的暖风、和风,体现出他对劳苦百姓的体恤之情。


周颂·潜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扩展5)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1

  《柳》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此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释】

  ⑴东风:指春风。唐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舞筵:歌舞的筵席。

  ⑵乐游:乐游原的省称,也叫乐游苑,在唐代长安东南,今陕西西安市郊。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⑶肯到:会到。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⑷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唐赵嘏《东望》诗:“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树满川。”

  【白话译文】

  曾经追逐过春风飘拂着轻歌曼舞的酒筵,在京城的游苑里,在断肠销魂的春天。

  怎么会这样地待到了清秋的日子,已经带来了西下的斜阳,又带来凄切的寒蝉。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唐宣宗大中五年( 851年)诗人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辟为节度*后的几年离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咏柳诗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此诗即为其中一首。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

  【赏析】

  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感。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一、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这个“舞”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两者互衬,优美动人!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对句又紧接舞筵,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苑上的舞筵。“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华似锦的场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肯”字或释为“会”(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诗意似更深邈:既然秋天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言外之意是说不如不到秋天来,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处的转折,用了“如何肯到”这样顿挫有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两句中,虚字运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可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句“已带”、“又带”,更是层层推进。

  这首诗中“柳”的形象被刻画得生动饱满、跃然纸上,产生这种效果主要是因为诗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

  一、诗人在刻画“柳”这一形象时,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第三句一个 “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写。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

  二、巧妙地运用对比,是此诗的另一特色。诗的前两句着力刻画春日之柳,写春柳的万条丝绦随风舞动,写乐游苑的繁花似锦,也写到了春日乐游苑舞筵的热闹盛大。似乎让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飘飘。总之,呈现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诗的后两句则极言秋日的凄清。秋是清秋,阳是斜阳,蝉是寒蝉。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组合成凄冷的秋景。前后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给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冲击。

  三、虚词的妙用。全诗二十八字,共有虚词五个:曾、如何、肯、已、又。而这五个词在诗中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没有“曾”则看不到昨日之柳、春日之柳的情状,那么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层铺垫,少了一层对比。没有“如何”、“肯”,则柳的形象就不够生动,反诘的语气也不够强烈。“已”和“又”本身构成并列关系,这里,两者连用,似又带有递进一层的意味,把柳在秋日的凄清写得入木三分。五个虚词的使用,不仅使表情达意愈加准确,更是让人感到意味蕴藉,回味久远。

  四、象征的运用。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写春日之柳,写秋日之柳都是有所寄托的。所谓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是也。春日之柳正是当初风华正茂、春风得意、胸怀天下的诗人的写照,而秋日之柳则是长期沉沦下僚、生活维艰、飘沦憔悴的今日的诗人。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是借柳这一形象来表达,含思宛转,藏锋不露。言近旨远,言有穷而意无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诗人在选材构思上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的选择,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无不匠心独运,但是又让人感觉不到雕琢的痕迹。正所谓精雕细琢,浑然天成。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2

  《柳》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此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释】

  ⑴东风:指春风。唐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舞筵:歌舞的筵席。

  ⑵乐游:乐游原的省称,也叫乐游苑,在唐代长安东南,今陕西西安市郊。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⑶肯到:会到。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⑷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唐赵嘏《东望》诗:“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树满川。”

  【白话译文】

  曾经追逐过春风飘拂着轻歌曼舞的酒筵,在京城的游苑里,在断肠销魂的春天。

  怎么会这样地待到了清秋的日子,已经带来了西下的斜阳,又带来凄切的寒蝉。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唐宣宗大中五年( 851年)诗人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辟为节度*后的几年离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咏柳诗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此诗即为其中一首。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

  【赏析】

  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感。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一、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这个“舞”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两者互衬,优美动人!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对句又紧接舞筵,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苑上的舞筵。“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华似锦的场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肯”字或释为“会”(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诗意似更深邈:既然秋天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言外之意是说不如不到秋天来,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处的转折,用了“如何肯到”这样顿挫有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两句中,虚字运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可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句“已带”、“又带”,更是层层推进。

  这首诗中“柳”的形象被刻画得生动饱满、跃然纸上,产生这种效果主要是因为诗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

  一、诗人在刻画“柳”这一形象时,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第三句一个 “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写。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

  二、巧妙地运用对比,是此诗的另一特色。诗的前两句着力刻画春日之柳,写春柳的万条丝绦随风舞动,写乐游苑的繁花似锦,也写到了春日乐游苑舞筵的热闹盛大。似乎让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飘飘。总之,呈现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诗的后两句则极言秋日的凄清。秋是清秋,阳是斜阳,蝉是寒蝉。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组合成凄冷的秋景。前后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给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冲击。

  三、虚词的妙用。全诗二十八字,共有虚词五个:曾、如何、肯、已、又。而这五个词在诗中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没有“曾”则看不到昨日之柳、春日之柳的情状,那么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层铺垫,少了一层对比。没有“如何”、“肯”,则柳的形象就不够生动,反诘的语气也不够强烈。“已”和“又”本身构成并列关系,这里,两者连用,似又带有递进一层的意味,把柳在秋日的"凄清写得入木三分。五个虚词的使用,不仅使表情达意愈加准确,更是让人感到意味蕴藉,回味久远。

  四、象征的运用。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写春日之柳,写秋日之柳都是有所寄托的。所谓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是也。春日之柳正是当初风华正茂、春风得意、胸怀天下的诗人的写照,而秋日之柳则是长期沉沦下僚、生活维艰、飘沦憔悴的今日的诗人。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是借柳这一形象来表达,含思宛转,藏锋不露。言近旨远,言有穷而意无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诗人在选材构思上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的选择,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无不匠心独运,但是又让人感觉不到雕琢的痕迹。正所谓精雕细琢,浑然天成。

《柳》原文翻译及赏析3

  作品介绍

  《柳》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213首。

  原文

  柳

  作者:唐·李商隐

  为有桥边拂面香,何曾自敢占流光。

  后庭玉树承恩泽,不信年华有断肠。

  注释

  ①据“后庭”句,诗当作于大中二年令狐綯得宠之后。以柳自喻。

  ②玉树:指宫槐。《三辅黄图》:“甘泉宫北岸有槐树,今谓玉树。根干盘峙,三二百年木也。杨震《关辅古语》云:‘相传即扬雄《甘泉赋》所谓玉树青葱也。”,槐柳相类,故用以对比。句喻指令狐綯得宠,当在其充翰林学士以后。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体对照

  柳

  李商隱

  爲有橋邊拂面香,何曾自敢占流光。

  後庭玉樹承恩澤,不信年華有斷腸。


周颂·潜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扩展6)

——劝农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劝农原文翻译及赏析1

  劝农

  其一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

  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其二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其三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其四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

  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其五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其六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古诗简介

  《劝农》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潜的诗作。此诗劝勉人们重视和从事农业劳动,共分六章:第一章写上古先民的朴素生活;第二章写古代圣君贤臣皆自躬耕,十分重视农业劳动;第三章写古代农业生产的繁荣景象和劳作者勤苦而自逸的生活;第四章写即使贤达之人也勤作于农田之中,众人更不可游手好闲;第五章旨在劝勤勉而戒懒惰;第六章说孔子、董仲舒专心学业,不事农耕的行为高不可攀,借以批评那些既不劳作又不进德修业的人。

  翻译/译文

  悠悠遥远上古时,当初人类之先民;逍遥自在衣食足,襟怀朴素含性真。

  狡诈奸巧一旦生,衣食乏匮成艰辛。谁能供给使充裕?全靠贤达之哲人。

  聪明贤人知为谁?是为农圣曰后稷。后稷何以使民富?教民耕田种谷米。

  舜帝亲自耕垄亩,大禹亦曾事农艺。周代典籍早记载,八政排列食第一。

  先民和乐美德崇,田园禾稼郁葱葱。花草树木皆茂盛,于时清*送和风。

  男男女女趁农时,你追我赶忙不停。养蚕农妇夜半起,农夫耕作宿田中。

  时令节气去匆匆,和风泽雨难留停。冀缺夫妇同劳作,长沮桀溺结伴耕。

  看看这些贤达者,犹能辛勤在田垄。何况我等*常辈,焉能缩手入袖中。

  人生在世须勤奋,勤奋衣食不乏匮。贪图享乐自安逸,岁暮生计难维系。

  家中若无储备粮,饥饿寒冷交相至。看看身边辛勤者,内心怎能不羞愧!

  孔丘沉溺在道德,鄙视樊须问耕田。董氏仲舒乐琴书,三载不曾践田园。

  若能超脱世俗外,效法斯人崇高贤;怎敢对之不恭敬,当颂礼赞美德全。

  注释

  (1)劝农:勉励人们依据季节,重视及时耕作。劝农,这是汉代之来地方官员的职责。西汉司马迁《史记·文帝纪》:“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晋代更是上级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一项首要内容。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职官志》:“郡国及县,农月皆随所领户多少为差,散吏为劝农。”西晋束皙《劝农赋》:“惟百里之置吏,和区别有异曹;考治民之贱职,美莫当乎劝农。”

  (2)“悠悠”:遥远,久远。

  (3)“厥初”句:最初时代(即“原始社会”)的先民。厥:其。生民:人民。春秋《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实维姜嫄。”

  (4)“傲然”句:傲:游戏,闲游,骄傲。自足:指衣食自给,丰衣足食,并且指知足的心态。此句说,既然衣食自给,并且有自知之明,别无他求,便能坚强骄傲、逍遥自在地看待人世。傲然自足,这是魏晋南北朝知识分子的一种人格理念与品德标准。西晋石祟《归思引序》:“傲然有凌云之操。”

  (5)“抱朴”句:抱朴:襟怀质朴、朴素。真:指自然。含真:秉性自然、不虚伪。春秋李聃《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战国河上公注:“见素者当抱朴守真,不尚文饰。”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又,《老子》第三十二章:‘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战国庄周《庄子·渔父》:‘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之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秋水》:‘无以人灭天,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为反其真。’渊明认为上古生民保有人之朴素与真淳,最为可贵。”抱朴含真也是东晋士人的一种普遍的精神追求。谢灵运《过白岸亭》:“未若长疎散,万事恒抱朴。”

  (6)“智巧”句:智:智慧。巧:技艺高明、精巧。战国庄周《庄子·天道》:“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智巧:机谋与巧诈。此处与上句的“朴”、“真”相对而言。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扬权》:“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南朝宋范晔《逸民传论》:“然而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异夫饰智巧以逐浮利者乎?”唐李善注引《淮南子》:“古之人同气于天地,与一世而优游,及伪之生,饰智以惊愚,设诈以巧上。”智巧既萌:春秋李聃《老子》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圣弃利,盗贼无有。”

  (7)“资待”句:资:本义钱财。战国《易·旅》:“怀其资。”作动词用,转义为:资给,给济。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疑》:“资之以币帛。”待:需要,需求。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不待告。”注:“须也。”资待:供给需求赖的生活资料。靡,mǐ,无,没有。西周《尔雅》:“靡,无也。”春秋《诗·小雅·采薇》:“靡室靡家。”靡因:无来由,即没有生活来源,没有依靠。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智巧既萌,资待靡因:意谓上古生民抱朴含真之时,可以傲然自足,智巧既已萌生,欲广用奢,反而无从供给矣。”

  (8)“谁其”句:其:语助词。赡,shàn,供给,供养,使之充裕。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羊祜传》:“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

  (9)哲人:智慧卓越超越寻常的人。春秋《诗经·大雅·抑》:“其维哲人,告之话言。”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皇穹神察,喆人是恃。”“喆”同“哲”。东晋慧远《游石门诗并序》:“不有哲人,风迹谁存?”

  (10)伊何:惟何。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引西汉刘向编、战国屈原等作《楚辞·天问》:“其罪伊何?”东汉王逸注“其罪惟何乎?”

  (11)“时惟”句: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引春秋《诗经·大雅·生民》:“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播百谷以利民。”时惟:是为。后稷:远代尧舜时代农官,周族的始祖。相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后稷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12)“赡之”句:如何使民富足呢?

  (13)殖:同“植”,种植。

  (14)“舜既”二句:舜、禹:远古时的君主。躬耕:亲自耕种。西汉《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稼:播种五谷。穑(sè):收获谷物。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战国《论语·宪问》:“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15)周典:指夏、周《尚书》中的《周书》。

  (16)“八政”句:《周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食列第一,故曰“始食”,以食开始。

  (17)“熙熙”句:熙熙:春秋李聃《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当代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引东汉班固《汉书·礼乐志·郊祀歌》:“众庶熙熙。”唐颜师古注:“熙熙,和乐貌也。”。令德:1.美德。战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寓书於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2.指有高尚道德的人。东汉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太子官属,宜搜选令德,岂有但取丘墓凶丑之人?”

  (18)“猗猗”句:猗(yī)猗:春秋《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猗猗,美盛貌。”这里指禾苗茂盛的样子。原陆:高而*之地,田野。东汉张衡《东京赋》:“乘舆巡乎岱岳,劝稼穑於原陆。”东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虽在原陆,犹恐沧海横流,吾其鱼也。”

  (19)卉(huì):草的总称。

  (20)清穆:穆:淳和,温和。春秋《诗经·大雅·蒸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东汉蔡邕《释诲》:“夫子生清穆之世,禀醇和之灵。”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齐献王攸传》:“当今方隅清穆,武夫释甲,广分休假,以就农业。”清穆:清和,亦为“穆清”,比喻清和*静之时。

  (21)“纷纷”句:纷纷:众多的样子。士女:男女。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引春秋《诗经·小雅·甫田》:“以榖我士女。”现代王叔岷引《吕氏春秋·爱类》:“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22)趋时:指抢赶农时。竞逐:你追我赶。当代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引东晋刘琨《答卢谌》诗:“群妖竞逐。”

  (23)宵兴:指天未亮即起身操作。宵:夜。当代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引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昼咏宵兴。”

  (24)野宿:夜宿于田野。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桑妇宵兴,农夫野宿:意指在哲人的感召下,农夫桑妇亦勤于劳作。”

  (25)和:和风。泽:雨水。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和泽周三春。”气节易过,和泽难久:时令节气容易过去,和风泽雨不会长久。意思是劝人抓紧农时。

  (26)“冀缺”句:冀缺,春秋时晋国贵族,父冀芮犯罪死,冀缺降为民,安贫躬耕,后为晋卿,理国政。携俪: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是说冀缺在田里锄草,他的妻子给他送饭,夫妻相待如宾。俪:配偶。

  (27)“沮溺”句:沮溺:长沮、桀溺,春秋时的两位隐士,他们结伴并耕。耦:ǒu,两个人在一起耕地。春秋《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结耦:合作耕种。

  (28)“相彼”句:相(xiàng):视,观察。彼:他们,指冀缺、长沮、桀溺等人。贤达:指有才德、声望的人。

  (29)勤:指勤于耕作。

  (30)“矧伊”句:矧(shěn):何况。伊:此,这些。众庶:一般百姓。

  (31)“曳裾”句:曳(yè):拖,拉。裾(jū):衣服的大襟。拱手:1.两手相合,相以示敬意。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曲礼上》:“遭先生於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于是拱手与言。”2.将双手放在袖子里,形容人们懒惰、闲散的样子。引深为无为而治。西汉刘向编《战国策·秦策一》:“大王拱手以须,天下徧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3.夸张形容轻易而得。《战国策·秦策四》:“齐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西汉贾谊《过秦论上》:“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东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六》:“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得。”当代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引清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一:“曳裾拱手,说惰农趣甚。”

  (32)“民生”二句:战国《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kuì)。”民生:人生。匮:缺乏,不足。

  (33)宴:1.请人吃饭喝酒,相聚在一起喝酒吃饭。战国《易·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东汉郑玄注:“宴,享宴也。”2.安闲,安逸《汉书·贾谊传》:“是与太子宴者也。”注:“谓安居。”

  (34)奚冀:何所希望,指望什么。

  (35)儋石:儋,dàn,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量词。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异宝》:‘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东汉高诱注:“万檐,万石(dàn)也。”石:米谷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36)交至:一齐来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林公云:‘见司州警悟交至,使人不得住,亦终日忘疲。’”

  (37)列:同伴,指那些勤于耕作的人。

  (38)孔耽:孔:孔子。耽(dān):沉溺,迷恋,喜好过度。

  (39)樊须是鄙:即鄙视樊须。樊须,即樊迟,孔子的学生。战国《论语·子路》记载,有一次樊迟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待樊迟出,孔子便讥讽他:“小人哉,樊须也。”鄙视他胸无大志。

  (40)董:董仲舒,西汉思想家、哲学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战国《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134),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41)田园不履: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说他专心读书,“三年不窥园”,有三年没到园中去。履,lǚ,踩踏。

  (42)超然:犹超脱,高超脱俗,超出于世事之外。

  (43)高轨:崇高的道路,指行事与道德。

  (44)敛(liǎn)衽(rèn):如同“敛袂”,整一整衣袖,表示恭敬。西汉刘向编、战国《战国策·楚策》:“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

  创作背景

  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陶渊明返归上京里,次年开春移往怀古田舍务农,当时所作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诗云:“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劝农》诗当作于同年,即元兴二年(403年)。

  赏析/鉴赏

  此诗共六章,第一章言上古之时百姓的朴素生活。第二章追述后稷播植自给,舜禹躬耕稼穑,都十分重视农业劳动。第三章写古代士女竞相耕作,时代清明,农人安然自逸。第四章写古代贤达之人尚且躬耕,众人庶士更当勤于耕种,以保自安。第五章谈耕作的重要性。“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劝农的根本所在,否则便会斗米不储,“饥寒交至”。第六章反面强调要重视农耕,孔子、董仲舒专心学业,不事农耕的行为高不可攀,借以批评那些既不劳作又不进德修业的人。

  全诗环环相扣,强调农耕对生计的重要意义,即便舜禹那样的贤君,贤达的隐士,都躬耕自保,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呢?然劝农躬耕是其一意。诗人于劝农耕作中呈现出的“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的上古气象,“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的淳朴民风,是其真正仰慕的对象。诗人写景观物,情致高远,无不体现出旷远的性情。

  整首诗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农本思想,这一点是值得赞扬的;但诗中以“哲人”为民之主宰的认识,则是陈旧落后的。

劝农原文翻译及赏析2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孔丘沉溺在道德,鄙视樊须问耕田。

  董氏仲舒乐琴书,三载不曾践田园。

  若能超脱世俗外,效法斯人崇高贤;

  怎敢对之不恭敬,当颂礼赞美德全。

  注释

  孔耽:孔:孔子。耽(dān):沉溺,迷恋,喜好过度。

  樊须是鄙:即鄙视樊须。樊须,即樊迟,孔子的学生。

  董:董仲舒,西汉思想家、哲学家。

  履(lǚ):踩踏。

  超然:犹超脱,高超脱俗,超出于世事之外。

  高轨:崇高的道路,指行事与道德。

  敛(liǎn)衽(rèn):如同“敛袂”,整一整衣袖,表示恭敬。

  赏析

  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陶渊明返归上京里,次年开春移往怀古田舍务农,当时所作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诗云:“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劝农》诗当作于同年,即元兴二年(403年)。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劝农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劝农·其六

  魏晋:陶渊明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译文:

  孔丘沉溺在道德,鄙视樊须问耕田。

  董氏仲舒乐琴书,三载不曾践田园。

  若能超脱世俗外,效法斯人崇高贤。

  怎敢对之不恭敬,当颂礼赞美德全。

  注释:

  孔耽(dān)道德,樊须是鄙。

  孔耽:孔:孔子。

  耽:沉溺,迷恋,喜好过度。

  樊须是鄙:即鄙视樊须。樊须,即樊迟,孔子的学生。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lǚ)。

  董:董仲舒,西汉思想家、哲学家。

  履:踩踏。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超然:犹超脱,高超脱俗,超出于世事之外。

  高轨:崇高的道路,指行事与道德。

  敢不敛(liǎn )衽(rèn),敬赞德美。

  敛衽:如同“敛袂”,整一整衣袖,表示恭敬。

  赏析:

  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陶渊明返归上京里,次年开春移往怀古田舍务农,当时所作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诗云:“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劝农》诗当作于同年,即元兴二年(403年)。


周颂·潜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扩展7)

——小星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星原文翻译及赏析1

  小星

  佚名〔先秦〕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译文及注释

  译文微光闪烁小星星,三三五五在东方。天还未亮就出行,从早到晚都为公。实为命运不相同!小小星辰光幽幽,原来那是参和昴。天还未亮就出行,抛撇香衾与暖裯。实在命运不如人!

  注释嘒(huì慧):微光闪烁。三五:一说参三星,昴五星,指参昴。一说举天上星的数。肃肃:疾行的样子。宵:指下文夙夜,天未亮以前。征:行。夙(sù素):早。寔:同“实”。是,此。或谓即“是”。维:是也。参(shēn申):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昴(mǎo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柳星。抱:古“抛”字。衾(qīn钦):被子。裯(chóu绸):被单。犹:若,如,同。

  鉴赏

  《国风·召南·小星》是西周现实主义诗集《诗经》里的一首。为先秦时代的民歌,体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役夫之悲。全诗二章,每章五句,每章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后三句主要是言情,但情中也复叙事,所谓情景交融说的就是这个。

  第一章之前两句云:“嚖彼小星,三五在东。”姚际恒所谓:“山川原隰之间,仰头见星,东西历历可指,所谓戴星而行也。”

  征人奔走,为赶行程,凌晨上道。忽见小星,三五在天,睡眼惺忪,初亦不知其星何名也。言在东者,东字与公、同趁韵,不必定指东方。第二章云:“嚖彼小星,维参与昴。”征人睡梦才醒,故初见晨星,不知何名。继而察以时日,然后知其为参星与柳星。第一章只言小星,三五在东,不言星名;第二章既说小星,又说乃参乃柳,这就是诗分章次的道理。诗虽写景,而情亦隐见其中。

  诗之每章后三句主要言情者,第一章云:“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夙夜”旧释“早夜”,“日未出,夜未尽,曰早夜”。夙夜或早夜都不是两字*列,而是上字形容下字的偏正结构。征人天不明即行,可见其不暇启处,忙于王事。《北山》诗云:“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可见同为“王臣”,同为“职司”,工作并不相等,遭遇并不相同。第二章后三句云:“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改第一章的“夙夜在公”为“抱衾与裯”。又改“同”为“犹”。改“同”为“犹”者换字叶韵。改言“抱衾与裯”者,则由于上章之“夙夜在公”,凌晨上道,弃室家之好,“抛衾与裯”也。“夙夜在公”是“抛衾与裯”之因,“抛衾与裯”是“夙夜在公”之果。文心极细,章序分明。征人之“不已于行”,较之“息偃在床”者,是“寔命不犹”。写役夫之悲,真是词情并茂。

推荐访问:赏析 原文 翻译 周颂·潜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 周颂·潜原文赏析及翻译1 周颂雝译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