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那些年》散文五篇

发布时间:2023-01-09 08:15:06 来源:网友投稿

《那些年》散文1  物是人非,一切终究抵不过流年,曾经我们太天真,把一切想得太美好,渐渐的才发现一切都只是一场梦,梦太美好,而现实太残酷,想逃避却又不得不面对,我们在流年里挥霍了太多的青春,得到了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那些年》散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那些年》散文五篇

《那些年》散文1

  物是人非,一切终究抵不过流年,曾经我们太天真,把一切想得太美好,渐渐的才发现一切都只是一场梦,梦太美好,而现实太残酷,想逃避却又不得不面对,我们在流年里挥霍了太多的青春,得到了遗憾和回忆,

  那些年我们是那么疯,活得那么开心,那些年,我们也失去了很多,错过了很多,那时的我们又傻又天真,那时的年少不懂事,那时我们的执着,造成了遗憾和回忆,我们曾经挥霍的青春,现在得为自己挥霍的青春买单,那时我们有纯洁的友谊,最美好的爱情,那时的我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用像现在这样隐忍着,那时我们在一起很嗨,几个一起朋友谈自己的理想,听着歌,讨论那些歌声,可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切在无形中变了,那时的爱情,我们承诺要永远在一起,一辈子不分开,到最后我们却形同陌路,像两条不想交的*行线,再没有任何交集,时间就那样过去了,现在听着熟悉熟悉的旋律,尘封在心里的某些东西渐渐的苏醒,自己刻意忘记的东西又浮出脑海,那些关于你们的一切回忆,最后我们还是输给了时间,挥霍的青春,逝去的回忆,

  那些年,我们终究回不去那些年了,最后才明白一切终究还是敌不过流年。

《那些年》散文2

  眸尘世,溯尘缘;情归处,来时路。浮生若梦,褪尽铅华,蓦然回首,惆怅满怀。以一袭执念,追寻最初的那份心境,觅迹当年遗落的影踪。剪一段如诗的时光,磨成回忆的墨水,执着光阴这支素笔,在岁月的表面,勾勒出那些散落天涯的年华锦瑟。

  ——题记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往事亦云烟。一眨眼,四十年就成了回忆,一转身,四十年都成了风景。多想留住那美好的瞬间,一指流砂,尘埃尽散;一片落红,疼了眼脸。终于懂得,留不住的青春,挽不住的时光,惟有那些明媚记忆,珍藏在心间。

  四十个春夏秋冬,四十载寒来署往,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时光风蚀了昨天,岁月苍老了容颜。红尘陌上,独望这一季的繁花落尽,和那一道的雨季流殇。轻轻地挽住一川月色,把记忆中最美的情怀,化成片片落花,祭奠我们逝去的年华。流年匆匆,沧海桑田,手捧泛黄照片,翻开褪色日记,拼凑精彩过往;捕捉那份惊喜,发掘那份感动,寻找那份温暖。用一笺浅笔,蘸一缕花香,醉一腔眷恋,笔底春红,大处落墨,五颜六色,描绘成一帧绚丽多彩的青春画卷。

  峥嵘岁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曾记否?一九七五年金秋,一百七十余名,来自三区(除吴河公社)及天宫公社的莘莘学子,带着憧憬,怀揣梦想,如约走进洪雅三中高七七级。同一个校园,我们彼此相识;同一幢教室,我们泛游书海;同一片蓝天下,我们谈理想,谈人生,谈未来。然而,命运多舛,造化弄人,在那个颠倒黑白的年代,“知识”成了“*”的代名词,学生不仅仅坐在教室学文化,还要走出去学工学农学军事,参加实践活动,社会成了我们学习的重要课堂。祁山勤工俭学;刘山学农耕种;红星村民情调查;敬老院访贫问苦;……等等。这是一个崭新的课堂,这是一座火热的熔炉,这是一级成长的阶梯,这是一段特殊的历练。客观讲,虽然我们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相对有限,但社会这个大课堂、大百科、大舞台,让我们学会了用纪律约束自己,用困难摔打自己,用坚韧磨砺自己,用坚强塑造自己。天道酬勤不酬怨,蹉跎岁月不蹉跎,我们在动乱浩劫中涅磐重生,在暴风骤雨中茁壮成长。

  匆匆两年,短短两秋,七百三十个日日夜夜的故事,是如此精彩生动,精美绝伦。它让我们解读、领悟、讲述了整整四十年,并勉励、鞭策、激励了我们大半生。由此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理想与抱负、知识与技能,还有思念与牵挂、温暖与感动。

  忘不了,座落在玉屏山下、柳江古镇的校园。进入风景如画的校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依山而上的阶阶石梯。层层叠叠,时缓时陡,直达山坳。石梯两旁,是错落有致的排排校舍。青砖灰瓦,窗明几净,简而不陋。左右两侧,大致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区,我们年级的教室,在学校右侧最高处。三间教室一幢房,三个班级两寒窗;一张黑板写日月,一本教材读朝阳。教师办公用房一角,悬挂着一个报废的汽车轮毂,被当作校钟来敲,那是学校的中枢与灵魂。饱经风雨的校钟,斑驳陆离,若明若暗写满学校历史与故事,透着几分厚重与沧桑。每当钟声响起,恍若战士听到出征的号角,同学们不敢有丝毫的迟疑与懈怠,尤其是上课的钟声,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课堂。古朴深沉、浑厚悠扬的钟声,似天籁,如百灵,声声袅袅,悦耳动听,至今依然余音缭绕,回响不绝,激荡不已。位于山顶的操场,那是我们健身修心的理想境地。每天早操,体育比赛,谈心交心,这里都有我们的身影。身临其境,犹如仙境一般。仰望,搁崆岩近在咫尺;远眺,花溪河尽收眼底;再俯瞰,山坡上的校园,却被郁郁葱葱的树木,包裹得严严实实,不见了踪影。操场四周绿树环抱,四季花香,鸟声不断,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忘不了,慈如母、严如父的老师。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桃李。一支粉笔,写不完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三尺讲台,装不下对学生的无限关怀。一年四季,寒暑更迭,默默耕耘,蚕丝吐尽,烛泪成灰。加减乘除, 算不尽老师殚精竭虑的付出;诗词歌赋, 颂不完老师*凡之中的伟大。师爱如山,师恩似海;

  忘不了,朝夕相处的同学,情同手足的姊妹。我们邂逅在最美的季节,用心写下深厚的情谊。红色年代,“红”字当先,“又红又专”是学校育人的目标与方向。我们结对子,一帮一,一对红。在学习上、劳动中,同心协力,互助互补,不抛弃,不放弃,比学赶帮超,争做“三好生”,努力成为“人人红”、“全班红”、“年级红”。短短两年间,有谁能算出?教室寝室实验室,祁山刘山玉屏山,留下了我们多少青春的梦想、奋斗的足迹、辛勤的汗水;多少琅琅的笑声、歌声、读书声。多情莫笑我情钝,一片冰心在玉壶。纯真的年代,纯情的我们,青涩懵懂,天真无邪,那时候连和女生说句话都会脸红,更不要说儿女情长了。男女同学之间,就像课桌上那条“三八线”,清晰分明,不可逾越。时至今日,才有勇气问同桌的姑娘,是谁送你发夹?是谁把你长发盘起?又是谁为你做了嫁衣?多想,掇一枚秋日的枫红,遥寄远方的你;

  忘不了,祁山勤工俭学。校办厂加工制作算盘,其原材料,则要从10公里外的祁山林区精挑细选,再由学生徒步背回学校。祁山行,路不*,崎岖陡峭人惊心。山峦叠嶂,溪水横流,沟壑交错。我们跋山涉水,不畏困难,无惧艰险,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吃点野果子。好在一路风景如画,让我们身心愉悦,也忘却了苦和累。深秋的祁山,高山流水,枫叶飘红,漫江碧透,层林尽染。心旷神怡的我们,不时唱起《映山红》、《 乡间小路》等流行歌曲。嘹亮的歌声,响彻天空,萦绕山梁,在寂静的峡谷里久久回荡;

  忘不了,刘山的篝火。刘山,校办农场,全校各班级,轮流去劳动,每次一周。连续、繁重的体力劳动,年少的我们,倍感身心疲惫。这时,学校会杀猪或宰羊来改善伙食;团支部也在劳动之余,组织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印象最深的,是那场意味深长的篝火晚会。大山深处的夜晚,繁星点点,松涛阵阵,凉风习习,一个不大的坝子,我们围坐一圈,中间摆了一堆柴禾,一场篝火晚会被点燃。同学们竞相展示才艺,唱歌吟诗讲故事,笛声琴声说相声。节目精彩纷呈,时而铿锵,时而悠扬,掌声四起,荡气回肠。熊熊的火焰,映红了幽蓝的夜空,映红了古老的村庄,也映红了稚嫩的脸庞。我们挥洒青春,燃烧激情,放飞梦想;

  忘不了,撼动心灵的诉苦大会。学校农场旁,那个衣杉褴褛、精神恍惚的彝胞叫月洛,她丈夫讲述他在大凉山做娃子的悲惨遭遇,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忆苦思甜教育课。“半夜就起身,回来落日头,小小放牛娃,常常挨鞭抽……”,每每听到讲述人或同学中,有哽咽、抽泣声时,班长就会高举拳头,领着高喊:“打倒万恶的狗地主”,“牢记血泪仇,永远跟党走”等口号。文娱委员也见机站起来,领唱《不忘阶级苦》、《翻身农奴把歌唱》等革命歌曲。整个会场口号声、歌声此起彼伏,声嘶力竭;

  忘不了,每周一次的打牙祭。一份回锅肉,凝结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情怀。在那个温饱还没有完全解决的年代,许多家庭都是寅吃卯粮。成长中的我们,那种期待与渴望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在我们心中,可以说,胜过天下任何的美味佳肴,那是我们最幸福、最快乐、最温馨的记忆。

  风过有声,水过留痕。那些年,那些人,发生在那校园的那些事,从来不需要想起,只因为从来就不曾忘记,它已深深铭刻在我们的生命里,融化在血液中。那梦一样的年纪,花一样的季节,诗一样的青春,在四季轮回的岁月里,定格成永恒的画面。

  诗人汪国真说:“只记得花开碧树,可曾顾衾冷锦疏,最难忘,应是来时路……”。是啊! 来时路,一条我们一起走了两年的路,虽然短暂,却刻骨铭心。时光不老,守望永在。现在我才深深懂得,文人笔下,常用“那些年”来代指高中学生时代,说的是在那青葱岁月里相遇的人,经历的事,以及这条路沿途的风景,起起落落的故事;也还蕴含些许酸楚与悲凉。散落一地的光阴,碎如花瓣,铺满我们来时的路;像一曲挽歌,绝唱了回忆,弥漫凄美与伤感。温一盏岁月的暗香,细数点点滴滴的过往,那深深浅浅的诗行里,留下的淡淡静好,便是时光给的暖。浅笑于岁月之巅,看往事流淌,将牵念装入行囊,咫尺天涯,遥遥相望。

  四十年,聚散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悠悠情长。历经风霜雪雨,方知同学情谊的珍贵;品尽人间百味,才懂校园生活的美好。从红尘中走来,一路欢歌笑语,看尽风花雪月。但当繁华落尽,曲终人散之后,能了以慰藉的心灵鸡汤,值得我们去回味、铭记与珍藏的,还是那一段学生生涯,那一份纯真友情,以及那一抹淡淡离愁。有人说: 同学是琴,演奏一生的美妙;也有人说: 同学是茶,品味一世的清香;而我却说: 同学是诗,抒发人世间最真挚、最神圣的情感,歌颂人世间最崇高、最伟大的友谊。同学情,似鲜花吐蕊,绽放芬芳;同窗谊,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正可谓,一日同学,一生姊妹。

  春风秋月不相待,倏忽朱颜变白头。时光如东流的江水,不知不觉生命的年轮已将我带进了人生的金秋。秋风萧瑟,逝者如斯,站在流年的渡口,有一种旷达的心态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行进的脚步变得和缓但更为稳健,虽然心里多了几分怀旧的情感,灵魂常常飘向记忆的从前,但不会卷曲在逝去的年华里徜徉。抬头仰望蓝蓝的天,天高云淡;低头吟唱青春之歌,歌声如诉。在2017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在距毕业四十周年尚有半年之余,我无限憧憬与向往,充满期待与渴望,用真诚的心相约,用真挚的情呼唤,在那骄阳似火的七月,在那魂牵梦绕的校园,再聚首,忆当年。打开尘封的历史扉页,穿越时光隧道,重温学生时代,追忆逝水年华,回味流金岁月,再次点燃那青春燃烧的火焰,重新唤醒那锦瑟年华的曾经少年。在美丽的秋日潇洒着卓越,续写多彩故事,演绎斑斓人生,让午后斜阳依然散射光芒,金秋季节仍然涌动万千气象。

  谨以此文,纪念洪雅三中高七七级毕业四十周年,并敬献全体同学和各位老师,恭祝新年快乐,鸡年吉祥!

《那些年》散文3

  从农村到城市快三十个年头了,当初还是少年的我现已近不惑之年,回首一路的生活辗转变迁,尤其在捕捉往事记忆的时候,不乏一些快乐的、忧伤的,抑或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但现在想想大都模糊了,且随时间的流逝有的渐渐淡忘了,而唯一记忆犹新,一想起就津津乐道,甚至能在心头和眼角泛出微笑的仍旧是农村生活的经历,而记忆最深的莫过于农村的过“年”。如今的年形式越来越多,花样翻新,但不知为什么心中却少了几分向往和企盼,甚至有些厌倦。究其原因是现在和过去相比,年味有些变了。人常说越是朴实的东西就越是亲切、自然,就如花一样,假花虽然看上去色彩鲜艳,但与真的比较起来毕竟少了花香味道,再怎么好看终究还是难让人提起兴趣。在我看来,农村的年正如一株芬芳四溢的花儿,守在一个荒远的角落独自开着,它的颜色、它的味道在逝去的岁月里,渐渐沉淀为一种不变的牵挂和难舍的情结,盛开在心灵的四季。

  小时候,家住在一个较偏远的乡村,村子不大,分东西头,住着上百户人家,其中有几个大家族,他们的分支几乎占据了整个村子,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户“外姓人”,但不论是大家族,还是外姓的,彼此都相处和睦,凡大事小情必得到场。别个不说,只说这逢年杀猪,那真叫一个热闹。说起杀猪,这是农村过年的一个习俗。庄户人家别的不多,粮食倒是丰足的,每年除去卖掉的,留够“口粮”,剩余的便用来养口肥猪。每年冬腊月,下了几场大雪之后,数九隆冬,天寒地冻,人们便开始忙*猪过年了。这个时候,也是那些杀猪的“行家里手”最忙的时节了,帮了东家帮西家,有的一天甚至要杀上三两个,忙得不亦乐乎。杀猪的程序一般是,提前烧好一大锅开水,然后把杀完的猪用结实的木棍架在锅上浇开水,由两到三个人操着专门的刀具,开始在浇透了的猪身上刮下猪毛。猪毛刮干净之后,便抬到事先搭建好的案子上开膛破肚了。这个环节一般比较复杂,且需要点技巧了。最主要就是摘肠清洗,内行的人会选择一个高粱穗部分的杆儿,去了皮儿做成翻肠的工具。若是手法好的,不多一时就能把全部的肠粪倒空,然后拿到外面干净的雪地上,让小孩子用脚在雪里反反复复的踩,直到猪肠发白变得干净。干净人家,会再用苏达水浸泡冲洗几遍,尽量使肠子闻起来没有刺鼻味道。最后把这些洗好的肠装进吹起来的“猪肚”里,一则保鲜,二来好经管,然后连同猪的心肝一同挂起来,俗称谓“灯笼挂”。这是上等的食材了,往往比猪肉更让人喜欢。

  各家的猪养得大小不等,重的达三四百斤,小的也不下二百斤,这口猪是农民一年的“嚼裹儿”了。当然,一些小门小户因为人口少不需要杀猪,只需从别人那里买些猪肉就够了。那时候,各家在杀猪时都会有一份担忧,就是害怕杀出“痘猪”。一般说来,这种猪肉是不能吃的,据说吃了“痘”就会进入身体害病。所以对于那些杀出痘猪的人家来说,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儿。当然,这种情况是少数。可是真要遇上了也不能扔掉,总要想些法子消化。但年轻人或是小孩子一般是不吃的,至于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却不顾及,常常把猪肉切成小块,会同那些心肝肚什么的一起放进锅里高温,这样可以把痘杀死,人吃了便无大碍了。猪杀了之后,经过一番拾掇、切割,便浇上水冻冰以防风干,准备年用了。

  杀猪的过程,也是村中人交流沟通、增进感情的过程。村中不论哪家杀了猪,按规矩都要烩上一大锅的猪肉酸菜,特别是手艺人要把猪血用调料拌好灌成血肠,一同放入烩菜里,然后再焖上一锅小米饭,除招待帮忙的,还要请来直近的亲戚,及村中年事已高的人吃猪肉。有的把在住在城里的亲戚也请了来,临走时还要带上一角猪肉。所以,杀猪请客每每要两三桌的人,因为吃饭人多,人手不够时便要请来张家嫂李家婶帮忙切菜。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到一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手里干着活,嘴上不闲着,偶尔哪个说出个笑话来便会引发一阵大笑,爽朗的笑声从屋里传到屋外,引得男人不时的向里面张望。小孩子们这时也会派上用场了,大人会把正在外面玩耍的孩子叫回来,吩咐到左邻右舍借桌椅板凳儿、吃饭的餐具,还要装上一塑料壶的小烧酒。饭菜还没好,屋子里热气腾腾,一闻到那香喷喷的饭菜,嘴里就已经泛起口水了。

  如果说杀年猪是农村过年的一个前奏,那么一到年根儿就更有节日气氛了。一般说来,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这时候最累的要数家庭主妇了,她们往往要把一家人的衣服、被褥单全都清洗一遍。有的用洗衣机,但多数人家没有,只能用搓衣板。冬日里,洗好的衣、被挂在院子里多年那根早已生了锈的铁丝线上进行晾晒,说是晾晒,可是因为天冷,那些衣物还没等晾完便就冻成了“冰片儿”。即使是天好日头足也要经过几天几夜才能晾晒**分干,既而再拿到屋子里,放在火炉旁或放到炕上烘干。在此期间,孩大老小睡觉只能盖上棉被瓤了。被面儿洗干净之后,女人们便要穿针引线地缝被子了,有的白日里没时间,只得连夜做活。母亲最是恨活儿的,因为家里人多,她总是白天夜里忙个不停,缝这缝那,有时要逢到后半夜,当我们睡醒一觉,仍见她在灯下缝着,最后什么时候睡我们浑然不知。女人啊,她们把多少辛酸、多少希望、更有点点的爱缝进了岁月,最终把日子连缀成一串串的幸福。扫除,除了拆洗还要打扫屋内灰尘,这也是扫除的重头戏。为图方便,人们往往把笤帚绑在一根长的木棍上,然后举着它在屋子里四处转着,把棚顶墙角的灰尘打扫干净。不少人家为了让屋子更亮堂些,还用白石灰进行粉刷墙壁,经过一番彻底打扫,屋子真是大变样儿了。剩下的活就是擦洗家具、玻璃器皿等,有的还要换盏新的“灯管”或是瓦数比较高的白炽灯泡,扫除工作往往要花上一两天时间。虽然有些忙活人,可是看到屋子窗明几净,心里也是舒服的。

  人们不时翻看日历,恐怕错过了年的“时令”。年越来越近了,各家各户开始置办年货了。买年货是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了,有的是一家开着拖拉机或赶上驴车、马车到附近的“供销社”购货。家里没车的只能求人“捎脚儿”,帮着把年华带回来。条件好一点儿的往往到乡里甚至搭长途车到县城去。年货大多是鞭炮啊、年画啊、挂历啊以及一些冻货、糖果及酒水、青菜、调料之类的,碗筷一定要买,意在“添人进口”。祭祖的人家还要单独准备一些祭祀用的供品及烛台、香炉等器具。此外,做母亲的不管家里多拮据,也都要给孩子们扯上几尺布料拿到村里的“成衣匠儿”那里做身新衣裳,条件好的也有买现成的。女孩子还会买上几条“红头绳儿”或是彩色的丝绸用来扎头发。大人孩子的鞋一般都是自家做的“千层底”,或是毡底趟绒面大棉鞋。为了让家人都在过年时穿上新鞋,女人们很早就开始“纳鞋底儿”了。白天几个妇女会带着针线凑到哪一个的家里,在一起边说边干,省得一个人寂寞。年对于农民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一个是庆祝丰收,再者就是祈愿,希望来年有个更好的收成。因此,不管家里有钱没钱,年一定要过得像样儿些。有的明明打算好了照单买,可一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就禁不住诱惑了,最后额外买的年货甚至比单子上的还多呢。

  整个正腊月,女人们是没有一刻清闲的,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为了家日夜辛苦操劳,为自己做的却很少。最累的要数淘米发面“蒸干粮”了,白面的、黄面的,往往要发上几大盆,占了半铺炕,有的人家因为做得多,连睡觉的地儿都被占了,只好打发孩子到别人家“找宿儿”。趁面没发时先要“糊饭豆”做豆馅,往往要装上几个“席篓”。攥豆馅是小孩子乐此不疲的,一半是为了玩,一半是为了吃。把发好的面包成豆包并上锅蒸熟,一口大锅壮上满满登登的豆包,甚是好看,像是一个个的“金元宝”。烧开锅大约30分钟左右就可以“起锅了”。锅盖掀开时,看到之前还是彼此有些间距的豆包,现在已全都挨在了一块儿,于是母亲便拿着一个小木板(样子有点像锅铲,但要小得多),沾着一碗凉水起豆包了。大人孩子迫不及待在事先准备好的碗中放上少许白糖,然后把豆包蘸上糖,就着咸菜条有滋有味的吃起来,那感觉好像胜过一切美味佳肴。从早到晚要蒸上几大锅,一天下来炕烧发烫,已经没法睡觉了,只好把炕席卷起来,然后找几块木板放在炕上睡。一锅锅的干粮蒸好以后,经过冷冻统统装进大缸里,足足够整个正月享用的了。

  年前还要做的就是杀鸡杀鹅,同时把冻猪肉提前两三天从冰里刨出来,拿到屋里慢慢化开。等肉完全化好了便放入锅中慢慢的煮熟,单等过年或蒸或炒,或是正月里来了客人随时用。那里家里客人多,为了省事儿,母亲会事先把吃的准备好,最擅长的就是“过油”。她会把白面用豆油和了,做成酥饼或是把面擀成薄薄的,再用刀切成条状,做成各种形状的面块,有三角形的、方块的、以及柱形的,把这些做好的面块下到油锅里炸,就会变成又酥又脆的“豆梗儿”了。等“豆梗儿”晾凉后便分别盛在不同的容器里,放到仓房下冻上,这样吃的时候就不会潮了,大人孩子都爱吃。还有做皮冻、炸油条等等。此外赶在年前串门,当然也有选择在正月里的,便是“少的给老的拜年”。礼品很简单,少的两包“裹子”、两瓶酒,多的外加两瓶罐头或是两袋白糖,倘若送一箱水果,那算是高级的了。

  除夕前一天,家家开始张灯结彩,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贴春联。村里的人大都不去集市上买,而是买来红纸、笔墨自制对联,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什么顺耳就写什么,不会写的可找村里人帮着写。记得那时父亲是经常给乡亲们写对联的,从早到晚不时有人登门求对,父亲对每个人都是笑脸相迎,并满足乡亲的意愿。农民喜欢贴对联,大门小门,鸡架狗窝、水井粮仓,猪马牛圈,总之凡能贴的都要贴上,再有就是“福”字。贴上对联一则喜庆,二则新鲜,也是人们对未来日子的一种希望和寄托,最后再挂上大红灯笼。细心的人家在把年画张贴好后,还要剪些窗花儿,并折纸做花树,院子里有树的自然是好的,直接把纸花粘到上面,没有的也不能叫空着,随处挑捡一个大树枝插到墙头或雪堆上,红红绿绿的的,甚是鲜艳有情趣,而年的气氛也足了。

  过年祭祖在农村是普通*常的事情。按规矩祖宗要供在老辈人的家里,爷爷奶奶健在时由父母赡养,所以祭祀的一应事务都有父母亲操办。祭祀的形式、时间各有不同,有的是一张纸,像年画,上面用细小的毛笔按辈份年龄,或是人物关系注好名字。女人一般不写名字,往往是用夫姓和自已的姓代替,如“张王氏”,前面是夫家姓,后面是自家姓。有的是立块木牌,并在上面刻着供奉人的名字。祖宗一般供三天,年三十吃过早饭,母亲便开始准备供品了,先是把蒸好的大馒头,用筷子蘸了红色(一般是用红纸染的色)在上面点上红点,然后三个或五个一摞的摆好,另外鸡呀、鱼呀、肉呀这都是少不了的,还可以有选择性地放上花生、水果、糖块之物。除此之外,还要摆上香炉,烛台、酒器。供品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会把一绺粉条放进油锅里炸好,并用红线把它们捆扎起来放在盘里,像朵花儿,很是好看,可寓意是什么,直到今天我也未曾问及。父亲呢,要把“家谱”找出来,然后粘上“挂钱儿”挂到墙上,于是便开始上香、烧酒、点蜡,所有事情准备齐全后,看看差不多时辰,让小孩子放一挂鞭炮、两个“二踢脚”,意味着“请神”回家,这样祖宗就正式供起来了。彼时,家里所有人等从老到少、从大到少都要一一向祖宗跪拜磕头,晚辈在给祖宗磕头后,还要给父辈磕并在嘴里叨念着一些健康长寿之类的吉祥话。未出嫁的女孩子是不用磕的,只要双手合十在祖宗前拜几拜就行了。与此同时,团圆饭也准备好了,一大家子便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吃开了。

  酒足饭饱之后,第一样事儿便是准备过除夕夜了。先是剁馅包饺子,这个饺子既有年夜的,也有初一早上的,所以要多包些。饺子馅往往包两样,里面包还要放几枚硬币,也有放花生和糖块的,寓意便是升官发财,日子甜甜蜜蜜吧。如果被谁吃到了,那么一年就会交到好的运气。孩子们为了能吃得到,换一份惊喜甚至吃饱了也不摞筷儿。看到有人先吃到了,就会感到有些失望了,于是把希望留给下一年。不光是包饺子,柿子呀、梨呀这些冻货也要统统拿出来用水“涣上”,待到夜里吃时也就化开了。

  孩子对年永远充满新奇和期盼。最为开心的就是除夕夜。天一黑下来,我就带着妹妹高高兴兴地穿上母亲连夜缝制的新衣和鞋子,兜里揣上压岁钱,满世界里跑,心里喜滋滋的。尤其叫人流恋和难忘的是提着爷爷用普通的“罐头瓶儿”制做的简易灯笼,在其中点上一种叫做“磕头了”的又短又细小的蜡烛,欢喜蹦跳着约上几个日里常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到雪地里、冰面上、大路边或是房前屋后游游走走,一盏一盏在手里摇摇晃晃,像是天空散落在地上的星星,在暗夜里格外明亮耀眼,惹得大狗、小狗儿朝着我们不停地叫。倘若有哪个人从家里带来几个小小烟花燃放,那就更有趣味了。守夜,一家人团团端坐在电视机旁,嘴里不停地吃着、聊着,每个人脸上都是喜庆和满足。大概十点左右,本家族的其他成员都会一家老小前来祭拜祖宗,一大家子人坐满了炕头炕尾,有说有笑。而小孩子是不闲不住的,三个一伙两个一对的到外面疯闹,更不再话下了。

  夜里十一点刚过,一些心急的人家就开始准备“发纸”了。其时就是在院子里把事先准备好的“大豆杆儿”燃起火来,豆杆儿,取谐音“都该(钱)之意”,听老人说用从别人家“偷来”的最好。同时,父亲和爷爷会忙活着各个角落四下里烧纸钱儿,孩子们开始燃放鞭炮。一时间,整个村子的上空一片亮堂堂的,耳边更是响着各种鞭炮声,震耳欲聋。寒冷的夜,因为烟火、炮鸣而变得格外温暖了。外面的事儿办完以后,全家人回到电视前,应和着电视里的倒计时,共同欢呼喝彩喜迎新春的到来。这时,母亲会把热气腾腾饺子端上来,捞饺子时还要在厨房里故意的喊一句“生不生啊”,屋里的大人会答应到“生(升)”,于是便满脸喜悦的吃起来了。吃了年夜饭,到外面消化消化食儿,抬头看见村子里一盏盏红彤彤的大灯笼,高高挂在门前,在凄黑夜里格外红艳,仿佛那是农民点燃和放飞的一个个火红的希望!

  守夜,若不是困得实在不行,人们是不会睡的。但无论睡得多晚多累,初一都要早早起来,听老人讲初一的早饭一定要赶在别人家前面,否则一年的运气就会被别人争去。为此,有的人家为了争先还没等天亮,便开始张罗生火做饭了。大人在把火炉烧热后,便把熟睡中的孩子叫醒。开始孩子们是极不情愿的,可一听说要穿新衣新袜新鞋,便一下子从热被窝里钻出来,急急的把前天夜里准备好的鞋袜穿戴好,然后点上一支香,按照大人们的吩咐准备去放鞭炮了。饭后人们便开始走家串户拜年了,不论谁见面时都要相互问好道安。当家中去了客人,总是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款待,满屋子的热情在大家的说笑声中不断地扩大、荡漾开来;孩子们做个揖、磕个头,得到了大人的一句简单的夸奖,也会让自己觉得一下子长大成了许多。临走时往往还要给兜里揣上满满的瓜子和花生,不知怎的,那时觉得别人家的东西总是比自家的好吃。

  整个正月,人们都会沉浸在一种喜庆、欢乐、祥合的气氛中,尽情享受着年所带来的美好。最热闹的莫过于看秧歌了。一过了初三,村里就开始敲锣打鼓,锁呐声不停了。由三五十人组成的秧歌队挨家挨户的拜年,花花绿绿的服装,手里还拿着彩扇、绸缎,甚是新鲜。秧歌队到了各家,有的给几个赏钱,有的给两条香烟,收到奖赏秧歌队长便当众大声宣布,东家赏钱数目,30或50元不等,少的也要20元。得到赏钱秧歌队扭得更欢了,鼓乐声也更响了。有爱热闹的人,看到了秧歌便也下了场随便手里拿了个东西扭开了,像个小丑逗得人笑声不断。但也有的人家不喜欢,便早早锁了门躲出去或竟混在人群中不出面,秧歌队只好悻悻地到下家去了。当然这样的人家毕竟还是少数的,十家中有一家罢了。除了本村的秧歌队,外村的也有来的,有时两伙甚至几伙凑在了一起,那就热闹了,往往要比试一番。有的还有带唱的,小曲小调的,伴着鼓声或锁呐,很是好听。除了看秧歌,一些闲散的人会凑在一起打打牌,输赢并不大,只图个开心乐呵。

  乐归乐,玩归玩,勤劳的农民并没有一味沉溺在年的喜庆里,偶尔,会凑到一起议论一下明年的年景,或是说说彼此耕种的计划。更有一些勤快人年刚过就开始“重操旧业”了,一大早起来沿着村中的路,挎着筐,拿着铁锹,四下里拾粪积肥。有的为图省力还拉着个 “爬犁”,把粪筐放在上面。粪一筐一筐的拾,粪堆一天一天的长,望着日渐高大的“粪堆”,农民脸上绽出了笑容,仿佛他们看到了明年丰收的希望。

  总之,那时人们用自己喜欢的而又较为传统古老的方式,翘首企盼一个崭新的春天!

  而今,记忆中的那些“年”,一去不复返了!

《那些年》散文4

  推迟了许久,才看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剧中那些逝去的青春,属于曾经的我们,属于已然回不去的我们......

  高中时期,不敢去看,不敢区承受骤然撕裂内心的痛楚。而今,它却仿佛冰冷凝结的空气,一点一滴,渗入肺里,直到无法呼吸。

  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写着散文,可以放肆地抒发着心中的情感,可以铸泪成刃把岁月镌刻。那逝去的时光,请让我写下......

  我是多么想用“这”而不是“那”啊,一个字眼,却显得如此遥远。我并不喜欢感伤过去,只是停不下翻涌的回忆。回忆着,“那”些过往......

  那些年,可曾有过像柯景腾一样执着地喜欢着一个人?在喜欢的人面前,怯懦而卑微,渺小得直到尘埃里。懵懵懂懂,却又一往情深。

  “我没有表白,所以你也不可以拒绝我,请让我,继续喜欢你。”柯景腾的这句话,不知道,有没有感动到一些人,一些同样的人.....

  怀着心底小小的喜欢,远远眺望着那个人的背影,渐渐失神。就这样吧,如果能一直这样......

  那些无处安放的青春,该到何处安葬?再冰冷的石碑前,划破血管来书写着青春的碑文。待到血枯泪干,终于能安然地合上双眼。还需多少时日,才能等坟前长满绿草,碑上爬满青苔?

  一次次的错过,让我们失去了太多太多。有些东西,我们可以再找回来,而有些东西,将会是一生的遗憾。错过,真的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柯景腾八年的执着,就这样擦肩而过,甚至不曾留下些什么......

  可是,我们还是那样的执着,即使是再也不会有命运的交错。即使早已天南海北,即使彼此都只是匆匆过客。

  每个人都曾害怕,害怕那些永不分离的誓言,远隔了万水千山,最后全部输给了时间。不喜欢这样的话题,思若无果,思有何用。思若有果,思有何用。情至深处,何须害怕这些?说到最后,还是彼此不够认真。

  这些属于我们的青涩时光,经历着岁月长河的漂洗。是褪色?是闪亮?一切,都会在今后的风铃中摇响......

  多希望,经年之后,蓦然回首,那些逝去的青春,如此温醇......

《那些年》散文5

  偶尔,想起那些年,奶奶为我们操劳一辈子,难得闲下来,为我们这些孩子慢悠悠地泡上一下午的功夫茶,一边打开电视,播着奶奶最爱的曲剧,一边聊得漫无天际,好像前言从来不搭后语,可是还是会心地笑笑乐乐。

  心绪在膨胀,于是,想要一点阳光,想要那么一点点,洒在温柔的茶香上,看看水蒸气的腾跃。心绪又在膨胀,于是,想要一点微风,想要那么一点点,吹拂在脸上,感受空气的轻柔。心绪还是在膨胀,于是,想要一扇格子窗,拉开那一层薄得透明的帘子,而我盘坐在窗前。回忆着童年最为纯真的回忆,不知不觉中,眼前的光影斑点般散开,遮了眼睛的视界。

  还在幼儿园的日子,我们咿呀的学语,学唱歌,学跳舞。一群孩子围在一起排练着老师指导的节目,家长们就在旁边看着自己的宝贝们手舞和足蹈,乐呵呵的一片忙绿啊!在正式演出的时间,台下坐无虚席,舞台的灯光就静静地听得一串串掌声和欢呼!后来的后来,我们各自回到家庆祝着演出的成功,又是乐呵呵的一片忙绿——羡慕的温馨。

  在那些住宿求学的日子,每星期的周六日,我们这些小屁孩就痴痴地盼着放假赶回家。无论是想逃避上课的疲倦,还是做作业的劳累,我们就屁颠屁颠地追着公交车,及时搭上就开心到心底,和朋友说说笑笑就各自告别回到家。无邪的光阴总是被我们忽略,总是被各种压力夹杂在缝隙里,糊糊涂涂地活在其中。回到家,摔开书包,跑到奶奶旁边,看着熟悉的双手在水边洗着水果,削着皮。脸上是一堆的笑容,我们啃着水果,又和隔壁的熊孩子嬉戏着……

  到了难得的假期,我们又匆匆地安排出游的家庭旅游,哪怕只是离家不到几十公里的爬山,或是只是看个日出。好像在努力去抓住相聚的天天月月,我们珍惜地走过那么多年了。一幕幕的岁月时光,失真的画面,已经远离得不像存在过。就这样,什么也没准备,什么也没想多,就这样,长大了。就算书本里的语言说过成长就像一瞬间的事,很多事情错过了,便不再来过。

  忘记去感受那些惬意,还来不及感谢过去的幸福,我们都开始忙开自己的成长了。

  傻气的那些年,想想都会暗自发笑,嘲笑自己的幼稚和笨拙,可又是羡慕的很。哪里还有机会让你蠢得肆无忌惮?哪里还有机会让你奔奔跳跳得肆无忌惮?哪里还有机会让你耍得肆无忌惮?

  还记得同桌欠我的棉花糖,还记得一起玩过的暧昧,还记得互掐的三八线,还记得……很多很多,没人记得了,时光轴自己也忘得彻底了。

  在这里,我埋葬已经死去的青春。

推荐访问:散文 《那些年》散文五篇 《那些年》散文1 《那些年》散文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