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改革开放前夕大规模出国考察潮5篇

发布时间:2022-08-29 13:25:04 来源:网友投稿

改革开放前夕大规模出国考察潮5篇改革开放前夕大规模出国考察潮 党史文苑圆园14援10上半月从1977年底开始袁中共领导高层的出国考察与访问频增袁到1978年华国锋出访东欧和谷牧率团赴西欧五国考察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前夕大规模出国考察潮5篇,供大家参考。

改革开放前夕大规模出国考察潮5篇

篇一:改革开放前夕大规模出国考察潮

文苑圆园14援10上半月从 1977 年底开始袁中共领导高层的出国考察与访问频增袁 到 1978年华国锋出访东欧和谷牧率团赴西欧五国考察袁 形成一个高级干部出国考察与访问的高潮遥 处在历史特殊背景之下的此轮出国考察与访问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袁 它不但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决策出台的 野侦察兵冶袁也给改革开放决策的具体实施提供了野他山之石冶遥出访良机院天时尧地利尧人和首先袁从世界情形来看遥 1973 年至 1975 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遥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迫切希望通过开辟新的市场来缓解危机袁渴望与世界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和新兴市场进行接触遥中国所表露出来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意愿让他们大为兴奋袁他们纷纷向中国抛出橄榄枝遥 而此时劳动和生产的国际化袁使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相互联系更加密切袁各国的经济生活日趋国际化遥第一世界国家苏联的军事实力在 1975 年赶上美国后袁美苏争霸进入缓和掩盖下的空前竞争高峰袁双方互有攻守袁都想拉拢中国遥 尤其是美国外交政策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表现出了摇摆的特点院 一方面想缓和与苏联的关系袁加快经济发展曰另一方面又想借助中国袁 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筹码袁 这就使中国地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袁 为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创造了前提条件遥西欧尧 日本等第二世界国家在政治上仍与超级大国保持一致袁但是在经济问题上日益向第三世界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靠拢袁 表现出相对独立性遥 在这种背景下袁第二世界国家对中国的反应积极遥 以日本为例袁尼克松访华后袁1972 年 4 月,由日本各政党尧 友好团体和知名人士组成的野促进恢复日中邦交联络会议冶发表的叶呼吁书曳认为袁野扭转政局,实现恢复日中邦交,是日本国民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冶遥 这段时间袁日本各政党尧 团体及财界人士等纷纷组团访华,表达要求恢复日中邦交的强烈愿望, 并相继提出恢复日中邦交的原则遥 作为应对美国野越顶外交冶造成的冲击的重要举措袁 同时也为了积极争取中国这个市场袁1978 年 9 月25 日袁田中角荣访华袁并于 29 日签署叶中日联合声明曳袁两国建交遥 西欧国家也积极与中国开展对外关系遥其次袁放眼中国国内遥 以野***冶被粉碎为标志袁野*****冶正式宣告结束袁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遥 1976 年 10月 7 日至 14 日袁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分批次召开各级负责人参加的打招呼会议袁提出野既要解决问题袁又要稳定局势冶的方针遥 11 月 15 日至 19 日袁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宣传工作座谈会袁 初步揭批了 野***冶在宣传理论战线的罪行袁并部署了继续揭批野***冶的任务袁夺回了被野***冶控制的宣传阵地的领导权遥 从 12 月 10 日起袁中共中央陆续批发了叶王洪文尧张春桥尧江青尧姚文元反党集团罪证曳系列材料三份袁推动揭批运动的开展遥 揭批 野***冶运动的开展袁成效明显袁为中共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创造了条件遥在揭批运动的过程中袁 经济思想理论上的解放比较突出遥 1977 年4 月尧6 月和 11 月中国经济学界分别召开了三次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袁给野按劳分配冶正名遥 1977 年 12月 5 日袁 国务院在发出于次年召开野双学冶会议的通知中强调野要理直气壮地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冶遥 紧接着袁12 月 21 日的叶人民日报曳发表叶斥野***冶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制度的污蔑曳的文章袁肯定我国现行的商品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遥 这也反映了发展经济是中国全社会的笕 刘艳改革开放初的高层出国考察史事本末Shishibenmo37

 党史文苑圆园14援10上半月共同意愿遥1976 年底袁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开始先后重点抓铁路尧农业尧工业尧交通运输尧财贸方面的工作遥1977 年下半年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 叶十年规划纲要曳叶八年引进计划曳和叶二十三年设想曳袁描绘了中国奔向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蓝图遥再次袁就中共自身状况而言遥 历史意识的新觉醒袁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履行历史责任遥1975 年 1 月袁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野两步设想冶遥 这就意味着野*****冶后期袁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遥 野*****冶结束后袁在揭批野***冶过程中袁中共的一些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要要是尧批评与自我批评尧密切联系群众等袁初步得到了恢复遥 1977 年 9 月 5日叶人民日报曳发表了聂荣臻的叶恢复和发展党的优良作风曳袁9 月 19 日又发表了徐向前的 叶永远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曳袁9 月 28 日再发表了陈云的 叶坚持 实事求是 的革命作风要要东逝世一周年曳遥 这些都对实事求是作风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遥特别是 1977 年 7 月 21 日袁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正式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袁这对正确对待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尧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袁具有重大意义遥 1977 年 12 月 25 日袁胡耀邦担任了中组部部长袁意味着平反冤假错案的组织工作初步得以完成遥通过揭批野***冶和野平反冤案冶袁一大批老干部得以重新回到领导岗位遥他们对于野*****冶开始有了深入38要实事求要纪念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的反思袁在思想上比较倾向于改革开放遥这是改革开放初出国考察的一个重要背景遥在粉碎野***冶以后的对外贸易尤其是技术设备引进工作上袁中共主要领导人都采取了支持的态度遥 1978 年 2 月 16 日袁国务院向中央政治局所作的有关经济计划的叶汇报要点曳中就提出野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到国外去考察冶的要求遥他山之石院赴东欧考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没有制度上的隔膜袁 它们的改革都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进行的袁 这些国家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成就和向西方学习取得的成效袁 极大地吸引了中国的目光遥 所以袁以改革中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学习的对象袁 或者将其作为向西方学习的桥梁中介就具有很强的合理性遥 罗马尼亚尧 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因为改革原有体制的成功成为中国交流学习最多的国家遥1978 年 3 月,以中联部常务副部长李一氓为团长尧副部长乔石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于光远为副团长的中共代表团对南斯拉夫尧罗马尼亚进行了为期 3 周的考察访问袁重点是南斯拉夫遥 考察团先后参观了南斯拉夫的四个加盟共和国袁 工作主要在贝尔格莱德完成遥 李一氓等人提交的报告基本上否定了 野中苏大论战冶中野三评冶指责南斯拉夫的野修正主义冶罪状,肯定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南共联盟是马列主义政党遥 根据代表团报告袁 中共中央承认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袁 并且决定恢复与南共联盟的关系遥 中共中央接受考察团的意见袁在南共联盟十一大召开时袁致贺电并且表明中共恢复两党关系的意愿遥 1978 年 6 月,两党关系正式恢复遥 这也意味着袁在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问题上袁中共中央的认识有了变化遥 这个认识的变化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具有重大作用遥1978 年 8 月 14 日至 9 月 1 日袁华国锋应邀对罗马尼亚尧南斯拉夫进行了访问遥 这是继毛泽东 1957 年访问苏联后袁中共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出国访问遥 在罗访问时袁双方就苏联大国主义政策问题尧中罗关系尧中阿和中越关系尧 中共与其他共产党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会谈遥 访问期间袁双方共计签署了 9 项协议袁涉及科学技术尧旅游尧交通尧矿业尧检疫防疫和互派专家等多个方面遥 8 月 21 日袁华国锋结束对罗马尼亚的访问前往南斯拉夫遥 在南访问期间袁华国锋对南斯拉夫的企业生产效率尧对外经济合作和完全开放尧吸收和利用国外贷款等印象深刻遥 华国锋特别强调了南斯拉夫的农工联合企业袁不仅搞农尧牧尧畜袁而且搞加工袁还有自己的销售网点遥 华国锋当即要求随同访问的赵紫阳在四川搞一个尧 北京搞几个这样的企业遥 华国锋对南斯拉夫农业史事本末Shishibenmo华国锋应铁托总统的邀请于 8 月21 日乘专机到达贝尔格莱德袁对南斯拉夫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党史文苑圆园14援10上半月野背靠背冶即野贝科倍冶大加赞赏袁南斯拉夫方面表示这是学习中国人民公社野工农商学兵冶的结果遥 1978 年 8月 23 日的叶人民日报曳称赞野贝科倍冶农业和食品加工联合企业是野改造小农经济的桥梁冶遥根据华国锋的指示袁1978 年 9月 18 日至 21 日袁 中国派出农业代表团对南斯拉夫农业联合企业进行了考察遥 在考察过程中袁南斯拉夫的同志一再强调袁 办企业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袁要用经济的办法遥 野贝科倍冶作为农业的联合企业袁它还负有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使命袁 这就是团结和带动个体农民袁 使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遥 考察结束以后袁考察团成员一致认为中国的国营农场学习野贝科倍冶的经验比较合适袁并且建议在河北尧河南尧辽宁尧吉林等地开展试点工作遥1978 年 9 月 7 日至 10 月 8 日袁以财政部长张劲夫为团长尧 财政部副部长忻元锡为副团长的中国财政经济考察团赴南斯拉夫尧 罗马尼亚进行考察遥 这次出访的任务袁主要是了解两国财政经济管理工作遥 在南斯拉夫期间袁还访问了塞尔维亚尧克罗地亚等四个共和国遥 在罗马尼亚期间袁与罗马尼亚财政部尧银行等单位进行了分组座谈遥 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亲切接见了考察团长张劲夫遥 在考察报告中袁 代表团认为南尧罗两国在经济尧财政体制以及管理制度是不相同的袁 但是两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很快袁 已经改变了经济落后的面貌袁 成为具有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国家遥 罗尧南两国采用不同方式袁改革了经济体制袁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袁 充分说明计划经济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遥 在 1979 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袁张劲夫提出野财政自理袁 就是南斯拉夫那个办法冶遥这次出访对于中国形成野财政自理袁自负盈亏冶 的工商业财政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影响遥1978 年 11 月 15 日至 29 日袁国家计委代表团应邀访问南斯拉夫袁重点考察计划工作遥 代表团先后访问了贝尔格莱德市和克罗地亚尧马其顿两个共和国袁 参观了 1 个农工联合企业尧1 个商业中心袁 并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举行了会谈遥 南联邦统计局长伊 窑 拉蒂菲奇介绍说袁南统计部门比较注意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统计方法上的一些好经验遥 例如袁20世纪 50 年代以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编制野投入要要从 1958 年起也编制这种平衡表袁当时分 27 个部门袁以后每两年编制一次袁到 1974 年增加到 98 个部门遥 虽然在搜集资料上遇到许多困难袁但仍然坚持编制遥 他还指出袁编制这种平衡表对制订计划袁 研究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袁 以及预测今后一个时期各部门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袁都起到一定作用遥 代表团回国后袁汇报了南斯拉夫把市场经济同社会计划结合起来的情况袁 并提出了一些改革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看法遥1978 年 11 月 23 日至 1979 年1 月 20 日袁 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宦乡率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要产出冶表袁南济学家考察团对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进行了为期 2 个月的考察遥 在罗马尼亚 24 天的考察中袁除了布加勒斯特袁还到了 3 个县进行访问曰在南斯拉夫 36 天的访问中袁遍访了南斯拉夫 6 个共和国和 2 个自治省遥 考察期间袁 中国的经济学家同两国主管经济的领导干部以及南方的经济学院士尧 教授一级的企业经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遥 在南斯拉夫开始座谈时袁 南方的一位学者说袁野我们的经济改革有很多地方是从你们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冶方那里学来的袁 是他的一些思路给了我们启发冶遥 说到这时袁宦乡指着孙冶方说袁野这就是孙冶方冶袁一阵惊喜袁南斯拉夫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纷纷起身袁同孙冶方握手袁表达崇敬之情遥 为期2 个月的考察主要就农业发展尧企业管理尧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尧科学研究和经济管理干部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遥 这次考察加深了对南尧罗两国经济的了解袁在国内引起了重大反响遥1979 年 11 月 25 日至 12 月 22日袁 受匈牙利驻中国大使馆之邀袁于光远率团考察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遥在为期 3 周的考察中袁中国的经济学家与匈牙利经济学家尧经济界人士进行了 21 次会谈袁参观访问工厂尧农业合作社尧合作百货商店和生产资料储存及流通公司遥匈牙利外交部外事研究所副所长在谈话时指出袁野我们处在与中国遥远的地方袁知道现在中国思想比较活跃遥 解放思想袁这个口号对任何科学研究都有意义冶遥 并强调他们对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社会阶段划分的问题特别感兴趣遥于光远同他们谈到野社会主义冶一词的来历后袁特别强调理解野社会主义冶要注意社会制度的比较研究遥在探讨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时袁匈牙利一位学者郑重提出院野匈牙利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抛弃社会主义类型的计划经济而转向实行某种形式的社会主史事本末Shishibenmo39

 党史文苑圆园14援10上半月义市场经济的想法冶遥1982 年 2 月至 4 月间袁刘国光尧柳随年尧 郑力以中国驻苏大使客人的身份对苏联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为期 2 个月的考察遥 在考察期间袁考察团与苏联经济学家尧经济界人士进行了多次会谈袁 并参观了一些工业企业尧集体农庄尧建筑组织尧商业批发单位和物资技术供应组织遥 在同苏联叶经济报曳主编尧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鲁缅采夫座谈...

篇二:改革开放前夕大规模出国考察潮

dquo;背靠背 ”即“贝科倍”大加 赞赏 , 南 斯 拉夫 方 面表示 这是 学 习 中 国人 民公 社 “工农 商 学兵 ” 的结 果 。1978 年 8 月 23 日的《 人 民 日报 》 称赞 “贝科 倍 ” 农业和食品加工联合企业是“改造小 农经 济的桥梁 ”。

 根 据 华 国 锋 的 指 示 , 1978 年 9 月 18 日至 21 日.中 国派 出农业 代 表 团对 南 斯拉 夫农 业联 合企 业 进行 了考察 。在考 察过程 中, 南斯 拉夫 的 同志 一再 强调 ,办 企业 不 能用 行政 命 令 的办 法 。

 要用 经济 的办法 。

 “贝

 科倍”作为农业的联合企业 , 它还负 有另 一个 极其 重要 的使命 .这 就 是 团结 和带 动个 体农 民 .使 之沿 着 社 会 主义方 向前 进 。考察 结束 以后 , 考 察 团成 员一致 认 为 中 国的 国营农 场 学 习“ 贝科 倍 ”的 经 验 比较 合 适 , 并 且 建 议 在 河 北 、 河 南 、 辽 宁 、 吉 林 等 地 开展试点 工作 。

 1978 年 9 月 7 日至 10 月 8 日.

 以财 政 部长 张劲 夫为 团长 、财政 部 副 部长忻 元 锡为 副 团长 的 中国财 政 经 济考察 团赴南 斯拉 夫 、罗 马尼 亚 进行 考察 。这次 出访 的任务 , 主要 是 了解两国财政经济管理工作 。在南 斯 拉夫 期 间 , 还访 问 了塞 尔维 亚 、 克 罗 地亚 等 四个共 和 国 。在罗 马 尼亚 期 问 , 与罗 马尼 亚财 政部 、 银 行等 单 位进行了分组座谈。罗马尼亚总统 齐 奥塞 斯库 亲切 接见 了考察 团 长张 劲 夫 。在 考 察报 告 中 .代 表 团认 为 南 、 罗两 国在经济、 财政体制 以及管 理 制度 是不 相 同 的 ,但 是两 国的 国

 民经济 发展 很快 ,已经 改变 了 经济 落 后 的面貌 ,成 为具 有 现代 工业 和 现 代农业 的 国家 。罗 、 南 两 国采 用不 同方式 , 改革了经济体制 . 并且取得 了一定成 效 ,充 分说 明计 划 经 济没 有一成 不变 的模 式 。在 1979 年党 的 理论 工作 务虚 会上 , 张 劲夫 提 出“财 政 自理 ,就是 南斯 拉 夫那 个 办法 ”。

 这 次 出访 对 于 中国形成 “财 政 自理 ,

 自负盈亏” 的工商业财政管理体制 有很 大 的影 响 。

 1978 年 11 月 15 日至 29 日. 国 家计委代表团应邀访 问南斯拉夫 ,

 重点考 察计 划工 作 。代 表 团先后访 问 了 贝尔 格 莱 德 市 和 克罗 地 亚 、 马 其顿两 个 共 和国 。参观 了 1 个农 工 联合企 业 、 1 个商业 中心 ,并 同有关 部门的负责人举行 了会谈。南联邦 统计 局长 伊 ·拉 蒂 菲奇介 绍 说 , 南 统 计部 门 比较注 意 吸收 资本 主义 国家 统计方 法上 的一些好经 验 。例如 。

 20 世 纪 5O 年 代 以来许 多 资本 主义 国 家 开 始 编 制 “ 投 入—— 产 出” 表 , 南 从 1958 年 起也 编 制这 种平 衡表 , 当 时 分 27 个 部 门 , 以后 每两 年 编制一 次 , 到 1974 年增加 到 98 个部 门 。虽 然 在 搜集 资料 上 遇 到 许 多 困 难 , 但 仍然坚 持编 制。他还指 出 , 编制这种 平衡表对制订计划 ,研究各部 门之 间的比例关系。以及预测今后一个 时期各部门 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 ,

 都起 到一定作 用 。代表 团回 国后 , 汇 报 了南 斯拉 夫把 市场 经济 同社 会计 划结 合 起来 的情 况 ,并 提 出 了一些 改革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看法。

 1978 年 11 月 23 日至 1979 年 1 月 20 日,时任 中国社会科 学 院副 院长 的宦 乡率领 中 国社会 科学 院 经 济学家考察团对南斯拉夫和罗马尼 亚 进行 了 为期 2 个 月 的考 察 。在 罗 马尼亚 24 天 的考 察 中 。

 除 了布加 勒 斯 特 , 还 到 了 3 个 县进 行访 问 :

 在南 斯 拉夫 36 天 的访 问 中 . 遍 访 了南斯 拉夫 6 个共 和 国和 2 个 自治 省 。考 , ; 史事本末

 L / l1isll ibe n l110 察期间 .中国的经济学家同两国主 管 经济 的领 导干部 以及 南方 的经 济 学 院士 、教授 一级 的企 业经 理进 行 了广泛 而深 入 的交 流 。在南 斯拉 夫 开始座谈时 ,南方的一位学者说 ,

 “我 们 的 经济 改 革 有 很多 地 方 是 从 你们经 济研 究所所 长 孙冶方 那 里学 来 的,是他的一些思路给了我们启 发”。说到这时, 宦乡指着孙冶方说 ,

 “这就是孙冶方” , 一阵惊喜 , 南斯拉 夫 最 负盛 名 的 经 济学 家 纷 纷 起 身 ,

 同孙 冶方 握手 , 表 达崇敬之情 。为期 2 个 月 的考 察主要 就农业 发展 、 企业 管 理 、 处 理计 划与市 场 的关 系 、 科学 研 究和 经济管 理干部 的培养 等方 面 进 行 了深 入交 流 。这次 考察加 深 了 对 南 、 罗两 国经济 的了解 , 在 国 内引 起 了重大反 响。

 1979 年 11 月 25 日至 12 月 22 日,受匈牙利驻中国大使馆之邀, 于 光远 率团考察匈牙利经济体 制改革 。

 在为期 3 周的考察中, 中国的经济学 家 与匈牙 利经济学家 、 经济界人 士进 行 了 21次 会谈 . 参观访 问工厂 、 农 业 合作社 、 合作百货商店和生产资料储 存及流通公 司。

 匈牙利外 交部外事研 究 所 副所 长在 谈话 时指 出 , “我们 处 在 与中国遥远 的地方 , 知道现在 中 国

 思 想 比较活跃 。解放思想 , 这个 口号 对任何科学研究都有意义”。并强调 他 们对 无产 阶级取 得政 权后 的社 会 阶段划分 的问题 特别感 兴趣。

 于光远 同他们谈 到 “社会 主义 ”一词 的来 历 后 , 特别强调理解 “社会 主义”要 注意 社 会制度的 比较研究。

 在探讨匈牙利 经济体制改革 的原则 时 . 匈牙利一位 学 者郑 重提 出 :

 “匈 牙利 从来 没有 真 正 出现 过抛弃 社会 主义 类 型的计 划 经 济而转 向实行某种 形 式 的社 会 主 周

  史事本末

 乙/ h is l1

 iJ) e I 1lT_ l0 革 开放实践 证 明 ,高层 的 出访 活 动 大 大增 强了对 中央决 策 的咨询 参考 作用, 大大提升了服务、 服从于改革 开放 的功能和作用 。

 (一 ) 改革 开放 的最初 实践 。改 革 开放前 的 出国考察 和访 问不 但对 中国 的对 外关 系有所 改 善 ,也 使 中 共 高层领 导人对 这些 年来 国际形势 的发展变 化有 了 比较 直 观和全 面 的 了解 。对 于出访 西欧 五国 , 谷牧 曾回 忆 , “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对当代的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到 底 怎 样 ,有 了实 感 ”。随行 的钱正英也感 慨地说 :

 “当 时看 到我们 人 民的生 活水 平 和他们 的生 活水 平 还 有 相 当大 的差 距 . 对 我们 这些 老共 产党员 来说 ,确 实有 相 当大的震动 。”出 国考察 团看到和 带 回来 的信 息 给 中国高层 领导 带来 的 冲击是 两方 面的 :

 一方 面 。

 是 看 到 如此 之大 的差距 后 .产生 了强 烈 的 差距 感和 落后感 ; 另 一方 面 。

 是 感到 机不可失 , 信心满满。可以说 , 出国 考 察 也是 一 种 改革 开 放 的实 践 , 对 于 中 国共产 党 日益深 化改 革开 放 的 必要 性和 紧迫感 在认 识上 有重 要作 用 。并 且在 中国为何 开放 和如 何 开 放 的问题 上 。形 成 了一 系列重 要成 果 。

 ( 二 ) 改革 开 放 决 策 的催 化 剂 。

 中共 领导层 的出 国考 察 以及 出 国考 察 团 的汇报 为 中央 打破 “两个 不允 许” 政策提供了促进剂,这对 1976 到 1978 年中国对外引进政 策的恢 复 与突破有 重 要意 义 。邓 小平 在 党 的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前 的 一 系 列 出 访 。尤其是 日本和新加坡 的现代化 程度促使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 对 外开放 的思 想 。决心 在 中国实 行 对 外开放 政策 。这也 初 步奠 定 了我 1

 0 串周 2o 4. 1⋯一 国对 外 开 放 的 理论 依 据 。

 这 一 轮 出 国考察 强 化 了 中 国领 导人 的 紧迫意识和改 革意识 .

 并 为 他 们 提 供 了另 一 种视 角 。

 直接 推动 了国 务 院务虚会 的召开 。

 谷 牧 在 其 回忆 录 中就 指 出西 欧 五 国的考 察 在 1978 年 1O 月邓小 平在 日本出席《 中 日和平友好 条约批 准书》 互换仪式后 。

 向各国记者 阐述 中国的对 外政策 、

 1977 年 国务 院务 虚会上得 到热烈 讨 论 。

 “其成果 凝聚到当年 12 月党 的十 一届 三 中全会 作 出的 以经济 建设 为 中心 , 实行改革 开放 。

 加 速社 会主 义 现代化进程的伟大战略决策之中” 。

 钱 正 英 回 忆 西 欧 五 国考 察 给 1978 年 的 中央工 作会议 “提供 了我 们 自己的基 调” :争取时间 。发展 经 济 ; 解放 思想 , 实行改革开放 。“这 是 从我们 亲身的对 比得 出的结 论 , 感 觉 到必须 急起直 追 ,再不 能耽 误时 间 了。

 ”在 邓颖 超的建议 下 . 中央工作 会 议 印发 了 4 份 重要 简报 以及 有关 部 委代表 团出国考察 的一些 报告。

 这些 参 考文 件 比较 系统 地介 绍 了这些 国 家和地区发展 的原 因 , 初步 分析并 且 指 出了这些 国家 和地 区的哪 些经 验 是 中国可以吸取 的 , 而哪些 可能并 不 适用 。

 从 发展 战略的角度进行如此广 泛 的考察 , 这在新 中国成立 以来 还是 第一次。

 尽管这些考察和研究只能说 是初步的. 但毕竟起到了为酝酿中的 改革开放方针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作 用 , 引起与会人 员的极 大反响。

 ( 三 )改革 开放 的理 论来 源 。经 济学家对诸 多 国家 经济体制 的考 察 ,也 让西 方经 济学 的各 种学 派思 想和著作 影响到 国内。薛暮 桥 、 于光 远 、 杜润生 、 马洪 、 廖季立等经济学 家在总结 中国历史经验时 。同时还 吸收 了国外 经验 .注 意 了解 和研 究 国外各 种经 济理论 。特 别是 在 比较 系统地 汲取 东欧 国家改 革经 济学 的 成果 基础 上, 形 成 了 以建立 “社 会 主 义商 品经济 ” 体制 为核 心 的理论 观 点和政策 主张。

 对 于改革 开放 进程 中的经济 学 家来说 。他们 的思 想来 源和 成长 与 出 国考 察有 着莫 大 的关系 。

 曾任 世 行驻 华 代 表 处第 一 任首 席 代 表 、 时 任 中国国 际金 融有 限公 司首 任 总裁 林 重庚 就认 为 。中 国领 导人 和经 济 学家赴 东欧 国家 的考 察 “对 中国整 体经 济改革 的理论 的影 响更 难 以估 量 ”。这 样 的说法 也许 有些 夸张 , 但 东欧改 革经 济理论 对 中 国改 革 经济 学家 的影 响却是不 能 否认 的 。在 改 革开放 之初 ,东 欧改 革经济 理论 和 经济 学家对 中国的影 响有 以下 两个 方 面 :

 其一 , 东欧 改革 经济学 家 帮助 中国引进了使用现代经济学来分析 计划 经济体 制 弊病 。中 国经济 学家 对 于苏联模 式 中“公有 制 ”进 行 了分 析 、 解 构 、 去魅 。“正是 这种 分析 、 解 构 , 去魅 , 成为 中 国改 革理 论 的逻辑 起点。”其二 , 在逐渐了解东欧的改 革 经验 和现实 问题(尤其 是 东欧改 革 陷入 困境 )后 . 东 欧经济 学 家和 中

  知识窗

 hich

 g

 C 国经 济学 家得 出东欧 的改 革 经验不 他们 对 国外经 济建设 尤 其是 改革 发 罗 马尼亚 在保持 十 多年 的高 积 累和 大适用于中国的结论 ,认为中国要 展上 的一些失误引以为戒 ,避免重 高投资以后 , 又在 2O世纪 70 年代末 改革“除非另谋改革出路”。

 蹈覆辙。中共 比较倾向于介绍南斯 把积累率提高到 36. 3%, 并且打算在 中国的经济学家在学习、研究 拉夫 的经济管理体制 ,包括它独特 8O年代继续保持这一高积累,以马 国外 经 验 的同 时 ,他 们也 谨 慎地 决 的工 人 自治制 度 和社会 所 有制 。不 不 停蹄 的加速 度 向 中等 发达 国家 目

 定哪些适用、哪些不适用于中国的 改革开放。尽管他们缺乏正规的现 过, 南斯拉夫放弃国家所有制、 实行 自治制度以及放弃 国家计划 等 , 这 标迈进。当国民经济已经出现了比

 例失调和部门间的不平衡时,罗马 代经济学训练,但他们在基层和高 些做法在中国没有操作 的可行性 。

 尼亚并没有进行全面的调整 。因为 层 政府 部 门的工 作经 验使 得 他们 能 同时 , 由于南 斯拉 夫改 革 的弊端 , 比 战略决 策上 的失误 ,再 加上 农业 发 够快速地抓住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 如通货膨胀 、 失业 、 外债负担重 , 也 展缓慢等原因,最终导致罗马尼亚 济学的本质。几乎没有任何 国家的 逐渐显现出来 ,而中国 自己进入进 国民经济的困难重重。从 1979 年开 领 导者 能 如此成 功 和 明智地 把 国外 一 步调整 阶段 。因此 , 中国对南斯拉 始 , 在学 习罗 马尼 亚 的过程 中 , 也重 新的经济思想转换为具有如此历史 夫经验的借鉴开始变得谨慎。

 视罗的失败教训 , 并且引以为戒。因 意 义的经 济政策 。

 罗 马尼 亚在 高积 累 、高指 标 和 此说 , 罗马尼亚 的经验对 中国经济 的 ( 四) 中国改革开放的参照物和 高速度 的发展战略之下所取得的经 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起步起到过一定 警示器 。这轮高层的出国考察不仅 济成就,让中共关注度逐渐上升 , 这 的推动和参照作用 , 但其失败教训也 使 中国共 产党看 到 了差 距 、找 到 了 主要是 由于它与 当时 中国经济 建设 成为中 国重要 的前 车之 鉴 。o

 信心 , 激发了奋起直追的勇气 , 也使 急于求成的倾 向有很大的契合度。

 责任编辑冷波

 业 业 业 业 业 业 业

 业 业业 业业 {II “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将领陈诚注意收集红军遗散的文件等情报资料, 丛允中伪造的这封信也就落入陈诚手中, 被 I 《 } 妻 编 入 《 石 叟 文 库 》 。

 这 就 是 “毛 泽 东 致 古 柏 的 信 ”的 来 源 。

 。

 括

 本刊编辑部选 自《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 1000 个为什么》

 习 曹 s 芥芥习 5 习 习降 刁 习 习 恭 芥习ls 带习

 习 |s 习 恭习 习

 习 j 习 习 簪习 习

 习 ls 习s 芥习 习 习降 习s 习

 . 习

 习 习ls

 !s

 厕

 娶

篇三:改革开放前夕大规模出国考察潮

开放乊路 汇报人:党宣

 目 录 改革开放40年历史成就 01 改革开放的前奏 02 改革开放的酝酿不起步 0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04

 目 录 开放自己,惠及世界:加入世贸组织 05 全面深化改革 06 全面推迚改革开放的新步伐 07 将改革开放迚行到底 08

 改革开放40年历史成就 第一部分

 改革开放40年历史成就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吭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迚,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収展的壮丽史诗。

 *****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回顾了 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改革开放40年历史成就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収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迚叏,开辟了中国特艱社会主义道路。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不时俱迚、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丐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

 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丌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改革开放的前奏 第二部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

 回望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作出关键抉择,坚定丌移地推迚了改革开放的迚程。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丼行。此次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吭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进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迚程当中的一次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的酝酿不起步 第三部分

 改革开放的酝酿不起步 人们通常以为,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选择了农村作为突破叔。然而亊实幵非如此。相反,中央决策层在酝酿和试行改革时,选择的突破叔恰恰是巟业企业管理,而具体办法就是扩大企业自主权。至少在1978年至1980年,改革的焦点一直放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上。在此时期,由二企业改革没有叏得突破性迚展,但广大农村的包产到户即如火如荼,从而将决策者的视线吸引到了农村问题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扩大企业自主权

 中国改革的酝酿不兴起 1. 包产到户的星星乊火 安徽省委的这一决策激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丌仅戓胜了特大旱灾,而丏还引収出一些农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行劢。

 1978年夏秋之际,安徽遭叐百年丌遇的特大旱灾。时仸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力主将土地借给农民耕种,幵丌向农民征统购粮。

 中国改革的酝酿不兴起 1. 包产到户的星星乊火 1978年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

 搞大包干第一年,卲1979年,小岗村収生了巨大发化。

 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二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二过去20年产量的总和; 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

 小岗村这份包产到户契约,如今已静静地躺在历史纨念馆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历史的见证。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

 中国改革的酝酿不兴起 1. 包产到户的星星乊火 在安徽省实行包产到户的同时,四川省丌少地斱的农民也实行包产到组。在安徽、四川的影响下,其他一些地斱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仸制。

 包产到户一经兴起,犹如星星乊火,渐成燎原乊势。

 在中央的肯定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责任制迅速推广。

 1980年4月和5月,邓小平同志两次就农村政策问题同中央负责人谈话,提出农村政策要继续放宽,土地承包给个人丌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同年9月,党中央収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仸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夗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二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丌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中国改革的酝酿不兴起 2. 企业的放权让利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工作  扩大企业自主权;  把一部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属企业下放给城市管理;  实行政企分开;  迚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吅改革试点等。

 1978年10月,四川省迚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

 此后,亍南省、广西柳州等地,也仿效四川开始扩权试点。

 1979年4月中央巟作会议后,中央组织的扩权改革试点开始。

 5月25日,国家经委、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吅収出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天津选择八个企业作为全国的试点。

 7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収五个文件,推迚扩权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

 中国改革的酝酿不兴起 2. 企业的放权让利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按照“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収展生产,广开就业门路”的斱针,城市经济中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扶持集体经济,允许个体经营,创办劳劢服务公司,拓宽就业渠道。从而刜步解决了夗年积累的知识青年就业问题,也为迚一步改善所有制结构、形成新的就业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企业扩权试点和农村生产责仸制的影响下,丌少企业还围绕国家不企业、企业不职巟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实行经济责仸制,试行厂长负责制,兊服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和企业内部吃“大锅饭”的现象。经济责仸制很快在巟业企业中得到推广。

 经济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

 中国改革的酝酿不兴起 3. 经济特区的由来不发展 经

 济

 特

 区 吴南生提议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幵建议在汕头实行特殊的政策措斲,以吸引外资和先迚技术。

 1979年3月3日广东省委常委会 习仲勋在中南组収言提出,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邓小平非常赞成这一做法,幵给深圳、珠海、汕头等地命名为“特区”。

 1979年4月8日中央工作会议 6月6日,广东省委将报告上报中央。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斲”,同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叔特区”。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幵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中国对外开放的启劢 1. 走出国门看世界 据当时的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统计,仅从1978年1月至11月底,经香港出国和去港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其中与程去港考察的有112批,共824人。

 1978年前后全国掀起一股出国考察热潮 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赴西欧五国代表团 经党中央批准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四个,其中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西德)代表团最引人注目。

 西欧五国代表团二1978年5月2日出収,6月6日回国,行程共计36天。

 这是改革开放前夕一次重要出访,丌单是外交亊务,更是了解西斱经济収展情况、探索经济技术吅作新斱式的极重要的考察交流活劢。

 中国对外开放的启劢 2. 中央决策层的震劢 1978年6月30日,谷牧同志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汇报时主要谈到三点:

 一是事戓后,西欧収达国家的经济确有很大収展,尤其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二是这些国家大都对华友好,因为资金过剩,技术要找市场,商品要找销路,所以都非常重视不中国収展经济贸易交往; 三是収展对外经济交往中有许夗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如补偿贸易、吅作生产、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等,我们可以研究采用,以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7月6日至9月9日,国务院在中南海怀仁堂报告厅召开了关二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务虚会。这次务虚会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央决策层唯一一次用如此长的时间集中地、大规模地深入研究改革开放的会议,对改革开放决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务院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务虚会

 中国对外开放的启劢 3. 邓小平同志下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 197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对日本迚行了正式访问。

 期间,他坦率地说:“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二学习。本着这样的态度、政策、斱针,我们是大有希望的。” 邓小平的谈话被海外媒体解读为“下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 1978年12月,在中央巟作会议上经过认真讨论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収展同丐界各国的经济吅作,努力采用丐界先迚技术和先迚装备的重大决策。全会由此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和完善 第四部分

 “市场经济”四个字让入世谈判足足谈了六年 从1986年到1992年,中国的“复关”谈判迚行得非常艰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经济。

 中国实行的是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商品经济体制 世界贸易组织审议中国经济贸易体制 美国代表表示,没听说过还有一种“商品经济体制” 要求中方明确回答中国到底是哪一种经济体制 中国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同年,党的十四大也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结束对中国经济贸易体制的审议,“复关”谈判迚程步入市场准入的实质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丌断完善 2002年 2003年 2007年 2012年 2017年 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本丐纨头事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仸务之一。

 党的十六大 党的十六届 三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丼措。

 党的十七大 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这部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迚行了部署,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了部署。

 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发经济収展斱式作了具体部署。

 党的十八大 必须坚定丌移把収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収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斱向,推劢经济持续健康収展。

 党的十九大

 开放自己,惠及世界: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五部分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四部曲

 4 第一阶段:准备 1986年—1987年 起草中国经济贸易体制备忘录 1 2 第四阶段:扫尾 1999年—2001年 起草中国加入丐贸组织的法律文件 3 第三阶段:谈判 1993年—1999年 主要是迚行开放市场的谈判 核心和难点是市场准入问题不美国的谈判艰难而又曲折 第二阶段:审议 1987年—1993年 审议中国经济贸易体制 2001年11月10日, 丐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丐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文件,标志着中国终亍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新成员。

 我国经历十几年的艰难谈判 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不美国的谈判艰难而又曲折 艰 难  美国经济结构和出叔结构全,关心的商品夗;  美国经济实力强,总是以老大自居;  夗种政治因素的干扰。

 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中止了不美国的谈判。

 9月,中美恢复双边谈判。

 11月15日,中美就中国加入丐贸组织达成协议。

 中美就此正式结束双边谈判 不美国的谈判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 曲 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变化 事实证明,开放的中国离丌开世界,发展变劢的世界离丌开活力四射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对外开放迚入一个新时期的关键抉择。

 中国加入丐界贸易组织以来,最大的发化是人民观念的发化,树立起了规则意识,接叐了国际上通行的一些基本规则,确保我国的经济法律法规和丐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国际通行的做法相一致。

 观念 法律 加强了法律法规斱面的透明度,采叏了一系列措斲保证全国贸易政策的统一实斲。

 2018年4月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对华301调查征税产品建议清单。该清单包含大约1300个独立关税项目,价值约500亿美元,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和机械等行业。

 要善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觃则保护自己 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善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觃则来保护我国对外贸易活劢。

 对此,我国商务部、外交部新闻収言人表明了中斱的严正立场,表示美斱丌顾中斱的严正交涉,毫无亊实根据,公布征税建议,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中斱强烈谴责,坚决反对。

 vs

 全面深化改革 第六部分

 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亍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重大改革问题作出了全面部署。

 经济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

 全面推迚改革开放的新步伐 第七部分

 全面推迚改革开放的新步伐 从党的十九大到2018年全国两会,我们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丼措,迈出了全面推迚改革开放的新步伐。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修改宪法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 一些领域党政机构重叓、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比较突出;  一些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丌够科学,职责缺位和效能丌高问题凸显,政府职能转发还丌到位;  一些领域中央和地斱机构职能上下一般粗,权责划分丌尽吅理;  ……  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亍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 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亍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 3月,中共中央印収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党中央、国务院 作出决定 面对问题 深化党和国家 ...

篇四:改革开放前夕大规模出国考察潮

21 卷第 5 期2019 年 10 月Vbl.21,No.5Oct.2019遵义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Zunyi

 Normal

 University改革开放前夕考察潮历史经验新探余皓洁 a, 张海燕 b,(湘潭大学 a. 马克思主义学院; b.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 , 湖南湘潭 411105)摘

 要:改革开放前夕 , 一场新中国成立后规模罕见的出国考察潮迅速兴起.其考察活动不仅级别高 、 频率密 , 而且对象广 、 影

 响深 , 涵盖了社会主义国家 、 资本主义国家及港澳地区等 。

 一定意义上可说直接催生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的到来.不忘改革开放初心 , 有必要回望这次考察潮 , 再探其精神 、 影响和意义 , 对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无裨益.关键词:改革开放;考察潮;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9-3583

 (2019) -0023-08A

 New

 Probe

 into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Tide

 on

 the

 Ev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YU

 Hao-jie a ,

 ZHANG

 Hai-yan b(a.

 Research

 Center

 for

 Mao

 Ze-dong

 Thought;

 B.

 Institute

 of

 Marxism,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China)Abstract:

 On

 the

 ev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

 rare

 wave

 of

 overseas

 visits

 has

 sprung

 up

 rapidly

 since

 1949.

 Its

 inspection

 activities

 not

 only

 have

 a

 high

 level

 and

 frequency,

 but

 also

 have

 a

 wide

 range

 of

 objects

 and

 deep

 influence,

 covering

 socialist

 countries,

 capitalist

 countries,

 Hong

 Kong

 and

 Macao,

 and

 so

 on.

 In

 a

 certain

 sense,

 it

 can

 be

 said

 that

 it

 has

 directly

 given

 birth

 to

 the

 great

 caus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ot

 forgetting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is

 necessary

 to

 look

 back

 at

 this

 wave

 of

 inspection

 and

 explore

 its

 spirit,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which

 is

 not

 without

 benefit

 to

 promoting

 com ­prehensive

 and

 deepening

 reform

 in

 the

 new

 era.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spection

 tide;

 new

 era;

 deepening

 reform

 in

 an

 all-round

 way改革开放前夕 , 一场新中国成立后规模罕见的

 出国(境)考察潮迅速兴起 。

 这场考察潮对即将到来

 的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改革开放 , 起了直接

 的推助作用 。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 使我们自然

 而然地想起这次非同寻常的考察潮 。" 改革开放 ” 常作_整体概念出现 , 一般解读为:

 对内改革 , 对外开放 。

 开放为改革提供动力源泉 , 改

 革为进一步开放提供可能条件 。

 两者相辅相成 , 辩证统一 。

 然当下学界则更侧重于 “ 改革 ” , 而对 “ 开

 放 ” 研究明显不足 = [1] 2018 年是我国改革开放 40 周

 年 , 回看 1978 年,在面对国内外的各种压力时 , 党和

 国家领导人以高超的智慧,毅然作出出国(境)考察

 的决策 , 并由个别考察发展为高层密集考察,形成中

 国历史上罕见的考察潮 。

 一定意义上可说 , 这次考

 察潮直接催生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事业的到来 。

 有关这次考察潮的研究近年来有一定

 收稿日期 =2019-03-16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重大项目"***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论述研究 "(2016ZDAM03) 的阶段性成果; 2018 年湖南省研

 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 习仲勋改革开放思想研究 ”

 (CX2018B338) 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余皓洁 , 女 , 湖南衡阳人 ,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张海燕 , 男 , 湖南邵阳人 , 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中共党史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23

 •

 第 21 卷第 5 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 年 10 月推进① , 但仍觉不够全面 、 现实观照性不强 、 意义提升

 不够 。

 诸如对这次考察潮的国内外背景是什么 、 深

 层次原因是什么 、 它处于改革开放的什么地位 、 有何

 重要影响 、 意义等问题 , 似仍有探讨的空间 。

 鉴于学

 界对 “ 开放 ” 研究的不足 , 本文试对这次考察潮再作

 些探讨 , 以就教于方家 。一 、 考察潮历史概况1978 年改革开放前夕 , 为了改变落后的经济面

 貌 、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 引进相关设备及外资 , 一场

 新中国成立后规模罕见的考察潮迅速兴起 。

 这一年

 里 , 仅副总理或副委员长以上的领导人就有 13 人进

 行了共 21 次的出访 。

 ②如果算上其他考察团 , 从 1978

 年 1 月到 11 月 , 经香港出境和去港考察的人员达

 529 批 , 共 3213 人 , 其中专程去港考察的有 112 批,

 共 824 人 。

 切其中 , 由中共中央直接派出的考察团主

 要有 4 个 , 考察团成员由分管各方面工作的领导人

 和专家团队组成 。

 在邓小平 、 华国锋等中央领导的

 支持下 , 无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是各部部长 、 省委

 第一书记等都加入了出国考察的队伍 。

 其规格之

 高 , 频率之密 , 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未有过的 , 堪

 称大手笔 。事实上 , 从 1977 年下半年开始 , 中央高层领导

 人员便开始了出国考察活动 。

 如 1977 年 9 月 , 冶金

 部副部长叶志强率团赴日考察; 1977 年 12 月 , 国家

 经委主任袁宝华 、 对外贸易部部长李强率团赴英 、 法

 考察等 。

 但按数量及规格论 , 这些出访还称不上

 “ 潮 ” 。

 而 1978 年 3 月 , 中联部副部长和中国社科院

 副院长率团访问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 , 正式开启了

 中央高层领导人员出国考察的高潮 。

 严格来讲 , 改

 革开放前夕出国 ( 境 )

 考察从个别的活动到 “ 潮"的转

 变正出现于 1978 年,故本文的研究重点也是从 1978

 年 3 月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这一阶段 。

 鉴于当时出国考察的代表团比较多 , 本文拟按类别

 着重介绍对社会主义国家 、 对资本主义国家及对港

 澳地区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考察活动 。( 一 )

 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考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考察 , 选择的是改革有所成

 就的国家 。

 考虑到当时中苏关系破裂的背景 , 最初

 只有南斯拉夫 、 罗马尼亚等国是能够考察借鉴的东

 欧社会主义国家 。

 ⑥南斯拉夫是最早对苏联模式改

 革的国家 , 其改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实

 行的工人自治 。

 1965 年 , 南斯拉夫开始了以公有制

 为基础的计划 — — 市场经济道路 。

 而之所以选择罗

 马尼亚 , “ 则是因为罗是社会主义国家 , 几十年来的

 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 , 其经验对同是

 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有更为直接的借鉴意义 。

 "呵1978 年 3 月 31 日至 4 月 10 日 , 中联部副部长

 李一氓率团访问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 , 主要考察了

 两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

 在访问回国后 , 代表团向中

 央提交了 《 关于南斯拉夫计划工作的考察报告 》 , 报

 告中肯定了南共联盟是马列主义性质的政党 , 并就

 恢复中南两党关系以及华国锋回访问题给出相关建

 议 。

 1978 年 6 月 , 中 、 南两党关系正式恢复 。

 通过

 这次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考察,大家都认识到 , 社

 ①

 现有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

 ( 1

 )

 对考察潮面貌概况的介绍 , 主要以亲历者的回忆录或访谈录为主 , 如谷牧餉 《 我国对外开放国策的酝酿

 和起步 》 ( 《 党的文献> 〉 2009 年第 1 期 )

 ;杨波的 《 开放前夕时一次重要出访 》 ( 《 百年潮 〉 〉 2002 年第 2 期 )

 等.此外 , 也包括学者根据此类史料勾勒

 考察潮全貌的尝试 , 如曹普的 《 谷牧与 1978-1988 年的中国对外开放 》 ( 《 百年潮 »2001 年第 11 期 )

 ;文世芳的 《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的对外经济考察活■动 》 ( 《 中共竟史研究 》 2017 年第 4 期 )

 等. ( ( 2 )

 将考察潮认为是彩响改革开放政策出台鸽因素之一 , 如萧冬连餡 《 中国改革开

 放的缘起 》 ( « 中共竞史研究> 〉 2017 年第 12 期 )

 ; ( 美 )

 傅高义著 , 冯克利译 《 邓小平时代 》 ( 生活•读书噺知三联书店 ,2013 年 )

 ;章百家主编的 《 历史

 大视野下飽中国共产竟 90 年 90 事 》 ( 下 )

 ( 中共竟史出版社 ,2012 年 )

 等. ( ( 3 )

 考察潮之后对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的 借鉴的 研究 , 如刘

 向东主编的树外开放起始录 )

 〉 (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年 )

 ;黄一兵的 《 试析 1977 年至 1979 年中国领导人出访活动的作用和彰响 〉 〉 ( 《 党的文献 )

 〉

 2007 年第 2 期 )

 等.②

 1978 年时这 21 次领导人访问分别是 :

 :

 1 月 18 日至 1 月 21 日 , 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東埔寨 ; 1 月 26 至 2 月 6

 EI , 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缅甸 、 尼

 泊尔; 3 月 12 日至 3 月 21 日 , 李先念副总理访问菲律宾 、 孟加拉国 ; 4 月 11 日至 4 月 20 日 , 陈慕华副总理访问罗马尼亚; 5 月 2 日至 6 月 11 日 ,

 谷牧副总理访问法国 、 瑞士 、 比利时 、 丹麦 、 联邦德国 ; 5 月 5 日至 5 月 10 日 , 华国锋总理访问朝鮮; 6 月 6 日至 6 月 30 日 , 姬鹏飞副委员长访问

 委内瑞拉 、 墨西哥 、 加拿大; 6 月 16 日至 6 月 25

 EI, 耿應副总理访问巴基斯坦 、 斯里兰卡; 7 月 5 日至 7 月 10 日 , 姬鹏飞副委员长访问叙利亚; 7

 月 11

 EJ 至 8 月 2

 EJ, 耿庵副总理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牙买加 、 圭亚那 、 马耳他; 7 月 30 日至 8 月 19 日 , 陈慕华副总理访问索马里 、 加蓬 、 喀

 麦隆; 8 月 16 日至 9 月 1 日 , 华国锋总理访问罗马尼亚 、 南斯拉夫 、 伊朗 ; 9 月 8 日至 9 月 13 日 , 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朝鲜; 10 月 4 日至 11 月 6 日 ,

 耿颱副总理访问刚果 、 几内亚 、 马里 、 加纳 、 尼 EI 利亚 、 卢旺达 、 索马里 ; ; 10 月 4 日至 10 月 21

 EI, 方毅副总理访问联邦德国 、 法国 ; 10 月 22

 EI 至

 10 月 29

 E )

 , 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日本; 11 月 5 目至 11 月 25 日 , 王震副总理访问英国 ( 过土耳其 、 瑞士 、 巴基斯坦 )

 ; 11 月 5 日至 11 月 14

 E )

 , 邓小

 平副总理访问泰国 、 马来西亚 、 新加坡 ( 过境缅甸 )

 ; 11 月 5 日至 11 月 9

 EJ, 汪东兴副** 、 余秋里副总理访问柬埔寨; 11 月 14 日至 11 月 28 日 ,

 乌兰夫副委员长访问埃及 、 苏丹 、 土耳其 ; 11 月 28

 EI 至 12 月 23 日 , 姬鹏飞副委员长访问伊拉克 、 尼日利亚 、 贝宁 、 多哥 、 塞拉利昂 、 冈比亚 、 意大

 利.③

 对苏联及其他东欧国家的考察并非完全排斥.经济学家宦乡在 1979 年第 3 期 《 经济研究参考资料 〉 〉 中便提到 :

 “ 对苏联 , 我们不能闭着眼睛

 说它这也不行 , 那也不行,尽管它是修正主义的 , 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 . 东欧也是这样•

 24

 •

 余皓洁等 • 改革开放前夕考察潮历史经验新探会主义也有多种发展模式 , 计划经济也不是不能改

 变的 。

 这种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认识的改变 , 对随

 后能够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

 用 。1978 年 8 月 14 日起,中共中央** 、 国务院总

 理华国锋对罗马尼亚 、 南斯拉夫及伊朗进行正式访

 问 。

 据随同出访的中联部部长朱良回忆,访问中 , 华

 国锋在了解到罗 、 南两国对外经济合作完全放开 , 搞

 补偿贸易 , 吸收外国投资等政策并没有损害国家主

 权 , 相反企业还能挤出一部分产品搞出口创汇 。鉴

 于此 , 华国锋表示要向南斯拉夫学习 , 尤其是吸收国

 外投资和贷款的经验 , 提出 :

 “ 看来我们吸收外国贷

 款 " 似无不可 " ” 。

 ⑷华国锋对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考

 察访问之后 , 从中央到地方兴起了一次对南斯拉夫 、

 罗马尼亚考察的高潮 。

 主要考察团有 :

 :

 1978 年 8 月

 10 日至 9 月 23 日 , 中国林业代表团赴罗马尼亚等国

 考察,并在华国锋结束对南斯拉夫的访问后,遵照中

 央指示 , 其部分人又专程赴南斯拉夫考察贝尔格莱

 德农业联合企业等处 。

 9 月 7 日至 10 月 8 日 , 中国

 财政经济考察团赴南斯拉夫 、 罗马尼亚考察 。

 11 月

 15 日至 29 日 , 国家计委代表团应邀访问南斯拉夫,

 着重考察了南斯拉夫的计划工作经验 。由于这些考察对象主要是已开展改革的社会主

 义国家 , 从一开始便少了意识形态的负担 , 而且 , 这

 种源于实地考察所得经验 , 比起通过学习 “ 理论 ” 来

 指导国内建设 , 更容易令人信服和接受 , 所以对这些

 国家的考察对中国而言更具借鉴意义 。( 二 )

 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考察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考察选择的是二战后经济迅

 速恢复的国家 , 以日本和西欧国家为主 。

 二战后 , 日

 本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 充

 分利用国外资源 、 扩大海外市场 , 使得国民经济在相

 当长的时间里保持高速增长 。

 西欧各国的情况比较

 类似 , 在 “ 马歇尔计划 ” 的援助下,经济迅速恢复 , 之

 后通过扩大固定资本投资 、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加快

 一体化进程 , 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1978 年 3 月 28 日至 4 月 22 日 , 由林乎加率领

 的经济代表团考察日本 , 主要是向日本学习如何在

 经济萧条时期迅速重新起步 , 重点考察了日本的工

 业发展状况 。

 6 月 1 日 , 中央政治局专门听取了赴

 日经济代表...

篇五:改革开放前夕大规模出国考察潮

6 —4 8 —- 7 8 :

 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 56{ j了I{ l:

 { { - 、 ; ’ 、}{ { s;}{ 、 :

 ;!

 H j…、 - :

 }t t; :

 !c. 二:

 ; 、l:

 , { ¨ “li}r‘{ l t:

 }i}t- “巾, 圳}}¨ 噍:

 , 、 , 沌, 阮㈧:

 !n。

 川、 i( }∽, m li琏:

 m陈东林( C h e n D o n g ¨ n )陈东林, 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19 4 9 年生, 湖南长沙人。

 19 8 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入中华书局中国近现代史编辑室任编辑。

 19 9 3年调当代中国研究所, 历任副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室主任。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中国当代史分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 史、 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主要著作有《毛泽东诗史》 、 《三线建设:

 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 等, 主编和参加主编的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 、 《中国*****事典》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百科全书》 、 《中国二十世纪通鉴》 等。

 发表《实事求是地评价“*****” 时期的国民经济》 、 《从灾害经济学角度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历史考察》 等论文10 0 余篇。【摘要】

 改革开放前, 中国的对外经济引进曾经有过三次较大规模高潮, 分别是:

 20世纪50 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引进苏联援助的“156 项” 重点工程, 20 世纪7 0 年代初期向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4 3方案” , 19 7 8 年签订对外引进22项重点工程的“7 8 计划” 。

 本文通过分析、 比较、 评价这三次引进高潮, 概述了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引进的历程, 指出国际国内背景的巨大变化是三次引进的指导思想、 对象、 手段、 规模有显著不同的主要原因。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首先, 必须根据不同的国际环境和国内需要, 采取与时俱进的不同开放方式。

 其次, 中国要想富强, 必须通过与国际接轨的贸易方式在竞争中解决全面对外开放问题, 闭关自守的拒绝引进或者“一边倒” 式的单向引进, 都只能是权宜之计。

 最后, 引进并不是单纯的利用设备, 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消化, 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扶持自己的工业体系。

 本文所整理列举的三次对外引进项目内容, 也填补了过去研究中的一些资料空白, 厘清了过去一些不准确说法。A b str a c tB e f o r e C h in a ’ s r e f o r m a n do p e n in g —u p ,th e r e w e r e th r e eu p su r g e so fq u ite

 co n sid e r a b lem a g n itu d eo fte ch n o lo g y im p o r t in its e c o n o m ic r e la tio n s w ith o th e r co u n tr ies.T h e y w e r e :

 th e “156P po jects”o fk e y im p o r ta n c ein th e 19 50 s b a se d o n S o v ieta ssista n c e d u r—in gth e F ir st F iv e —Y e a rP la n ; th e “4 3 pro jects”in th eea rly19 7 0 s b a se d o nim p o r to fc o m ・p le£ ese ts o f9 q u ip m e n tf I. o m W esternc o u n t—e s, a n dth e “7 8 P la n ”sig n e din 19 7 8 , jm p ly jn gte ch n o lo g y im p o nf br 2 2k e y projects.In th isp a p e r , b y a n a ly z in g , c o m p a r in ga n dev a lu a tin gth ese th r e eu p su r g e so fte c h n o lo g y im p o r t,asu m m a r y e x p o sitio nisg iv e no f th e c o u r s e C h in af o llo w ed in itste c h n o lo g yim p o r tb ef o r e its ref o 啪a n do p e n in g —u p , sh o w in gth a t th etr e m e n —d o u sc h a n g e sin th e d o m e stic a n d in tern a tio n a lb a c k d r o pw e r e th e m a in co n trib u to rs to th estrik in gd if 艳r en cesa m o n gth e th r eeu p su r g e sin te r m s o fg u id in g c o n c e p t,so u r c e ,m e a n s a n dm a g n itu d e.F in a lly , th eco n clu sio n is a r r iv ed a tth a t, f irsto fa ll, d if f . eren tf b m s o fo p e n in g —u psh o u ld b ea d o p te d a c c o r d in gto d if f b ren t co n d itio n s in th e in te m a tio n a l e n v ir o n m e n t a n d d if _f bren t d o m e stic n eed s.S e c o n d ly , in o r d e r to a tta inp r o sp e r itya n dstr e n g th , C h in ash o u ld so lv ea m id stc o m p e titio nth ep r o b le mo f itso p e n in gto th e o u tsid e w o r ldb y u sin gtra d e f b r m sc o m p a t-ible w ith in tern a tio n a lp r a c tic e , w h e r e a sself —seclu siv erejectio n o fa n y te ch n o lo g y im p o r ta sw e ll a s th e“le a n in g —to —o n e —sid e ”a p p r o a c ho fim p o r tin gf r o m o n e s o u r c eo n lyc a nm e r e lys e r v e a s asto p g a pso lu tio n .F in a lly , te ch n o lo g y im p o r td o e s n o t m e a nsim p leu s e o fim p o r te de —q u ip m en t, b u t, m o r e im p o r ta n tly , lea r na n dd ig est f o r eig n te c h n o lo g ys o a s tod e v e lo po u r o w na bilityto b la z e n e wtra ils a n df b ste r o u r o w n in d u stria l n etw o rk .B esid es, in f o 珊a tio n o r g a n iz e da n d o f k r e d in th isp a p e ra b o u t w h a t th ep ro jectso f th e th r e e c a s e s w e r e s e r v e s to fill in so m eg a p sinte瑚s o ff a ct—f in d in gin stu d ies m a d e s o f a r a n dclarifyso m e in a c c u m c ie s ine x istin gv er sio n s.20 世纪50 年代至7 0 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经济引进曾经有过三次较大规模高潮, 可以用156—4 3—7 8 三个数字作为代表。

 “156” , 是指20 世纪50 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引进苏联援助的重点工程, 简称“156 项” ; “4 3” , 是指20 世纪7 0 年代初期向西方国家引进预定4 3亿美元成套技术设备, 简称“4 3方案” ; “7 8 ” , 是指19 7 8 年签订对外引进协议额度7 8 亿美元的成套技术设备, 一度被称为“洋跃进” 。

 这三次引进高潮, 国际国内背景不同, 引进对象、 手段和指导思想也不同, 实际上涵盖了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引进和开放的演变历史。

 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可以总结经验教训, 说明中国走上对外开放道路的前提和探索, 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一、 三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基本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中国共产党已经看到了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的重要性。

 19 4 4 年毛泽东在延安和美军观察组成员谢韦思谈话, 认为未来中国工业化必

 _ 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须有自由企业和外国资本帮助, 中国可以为美国提供“投资场所” 和重工业产品的“出口市场” , 并以工业原料和农产品作为美国投资和贸易的“补偿” 。

 ①但是,中国内战爆发以后, 美国支持国民党政权的态度使中共迅速把寻求对象转向苏联。19 4 6年12月 苏联外贸部代表与中共的东北行政委员会进行了第一次贸易谈判, 东北以粮食煤炭向苏联换取军用物资、 民品和原材料。

 当时主要为了战时需要, 修复一些铁路电站, 还谈不上引进建设。

 19 4 9 年2月 16 日, 中共中央指示华北局和东北局, 应尽量与苏联和新民主国家发展进出口贸易, 然后才是西方国家, 由此确定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方针。

 ②“156项” ③其形成主要过程是:

 19 4 9 年12月 一19 50 年2月 毛泽东访问苏联, 与苏方进行了最高会谈, 把经济援助作为最重要问题, 签订了苏联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协定, 苏联政府表示愿意分期分批帮助中国设计建设项目和提供成套设备、 物资。

 经周恩来、 陈云、 李富春等赴苏联, 至19 52年底陆续商定了苏联帮助中国恢复与建设的第一批50 个重点项目, 主要是煤炭、 电力等能源工业, 钢铁、有色、 化工等原材料工业和国防工业。

 19 53年以国防工业为重点又与苏联签订了第二批供应成套设备建设项目中苏协议书, 共9 1个项目。

 19 54 年又与苏联签订了第三批苏联供应成套设备建设项目中苏协议书, 引进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项目共15项, 并决定扩大原订14 1项成套设备项目的供应范围。

 至此与苏联签订的援建项目共计达到156 项, 19 55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颁布, 通称“156 项工程” 。

 后来由于有的项目改名, 有的项目重复计算, 还有的项目未建, 实际正式施工项目为150 个④( 见附表1)。

 19 58 、 19 59 年中国又与苏联签订了几个供应成套设备的中苏协定, 共计有10 0 多个建设项目。

 整个20 世纪50 年代与苏联签订协定由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成套设备建设项目共计30 4 项, 单独车间和装置6 4 项。到19 6 0 年中苏关系破裂终止经济合同, 这30 4 项中全部建成的有120 项, 基本建成的29 项, 废止合同8 9 项, 由中国自行续建的6 6 项; 6 4 项单独车间和装置中建成的29 项, 废止合同35项。

 19 50 年代中国和东欧各国签订协定引进成套设备建设项目116 项, 完成和基本完成10 8 项, 解除义务8 项; 单项设备8 8 项, 完成和基本完成8 l项, 解除义务7 项。

 ⑤①董志凯等:

 ‘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经济思想).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 9 3年版. 第114 —115页。②中央档案馆编: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18 册,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 9 2年版. 第136 ~137 页。③有关“156 项” 的基础材料。

 过去没有系统地整理过。

 包括哪些项目。

 实际有多少项. 有很多不同说法。

 19 8 3年国家计委基本建设综合局经过对国家计委、 中央档案馆、 国家经委的大量档案进行长期调查研究。

 第一次将“156 项” 的形成、 变化和建设规模、 建设进度等情况综合整理出来. 确定为150 项, 写成< “一五” 156 项建设情况( 实际正式施工项目为150 项)> 。

 但因文件长期未公布, 学术界长期对。

 156 项” 仍然不够清楚。

 现根据整理者的提供. 于本文中引用, 并列成附表1。

 在此谨予注明, 并表谢忱。④据国家计委基本建设综合局编:

 ‘“一五” 156 项建设情况I实际正式旌工项目为150 项)> . 19 8 3年6 月 8日。⑤彭敏主编:

 ‘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 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 8 9 年版。

 第53页。

 从苏联引进的成套设备项目中, 重工业占9 7 %, 主要是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项目。

 从投资构成看, 能源工业占34 . 3%, 冶金工业占22%, 机械工业占15. 7 %, 化学工业占7 . 9 %, 国防工业占12%左右。

 “一五” 计划实际完成中, 能源工业占28 . 6 %, 冶金工业占22%, 机械工业占18 . 5%, 化学工业占7 . 8 %, 国防工业占14 %。

 围绕这个建设中心, 还部署了限额以上的6 9 4 个建设单位。

 “156项” 实际施工的150 项中:

 预计总投资为18 7 . 8 亿元( 原预计总投资20 2. 7 亿元,扣除执行中三门峡水利枢纽停建及军工项目缩小投资, 少用14 . 9 亿元), 实际完成19 6. 3亿元, 完成10 4 . 5%。

 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 形成了中国第一批大型现代化企业, 大大增强了中国重工业和国防军事工业的能力, 填补了一批生产技术领域的空白, 初步建立了中国工业化基础。

 “一五” 计划期间新增的生产能力中, 炼铁的7 9 . 1%、 炼钢的7 2. 9 %、 轧钢的8 1. 1%、 炼铝和汽车制造的10 0 %①, 发电装机的65. 9 %, 都是“156项” 提供的②。

 过去不能生产的高级合金钢、 矽钢片、复合不锈钢板、 无缝钢管、 喷气式飞机、 坦克、 大口径火炮、 警戒雷达、 汽车、中型拖拉机、 万吨海轮, 大容量成套火力、 水力发电设备, 大容积高炉设备、 联合采煤机以及新型机床等, 中国都能生产了。

 ③苏联的援助, 使得中国这一时期的对外引进具有空前的规模。

 20 世纪50 年代, 中国引进苏联技术设备投资共计7 6 . 9 亿旧卢布( 折合人民币7 3亿元)。

 其中19 50 ~19 52年完成3. 2%, 19 53—19 57 年完成57 . 1%, 19 58 ~19 59 年完成39 . 6 %。

 同期引进东欧各国技术设备投资共计30 . 8 亿旧卢布( 折合人民币29 . 3亿元)④。

 以上共计10 2. 3亿元⑤, 按20 世纪50 年代年均美元比价折合4 0 . 4 亿美元, 按19 59 年比价折合39 . 0 9 亿美元。“43方案”20 世纪6 0 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 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萎缩状态, 毛泽东曾考虑扩大同西方的经济引进。

 他对法国议员代表团说:

 “我们反对资本主义, 你们也许反对共产主义。

 但是, 还是可以合作。

 ” “希望你们把什么禁运战略物资也反掉。

 ” “我说, 总有一天会突破这个缺口。

 ” ⑥他甚至提出:

 在一定时候, 可以让日本人来中国办工厂、 开矿, 向他们学技术。

 ⑦但是, 由于西方的继续封锁, 只从法国、 英国引进了一批汽车和石油化工制造设备, 到“**” 前期对①据国家计委基本建设综合局编:

 ‘“一五” 156 项建设情况( 实际正式施工项目为150 项J). 19 8 3年6 月 8日。②同上。③彭敏主编:

 < 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 ( 上), 第54 ~56 页。④同上。⑤本文凡未注明币种者均指人民币。⑥‘毛泽东外交文选).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19 9 3年版, 第520 页。⑦毛泽东19 6 4 年1月 7 日听取工交会议情况汇报时的讲话。

 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事辑要> . 红旗出版社19 8 7 年版, 第212页。

 ‘

 l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外引进几乎完全停顿。20 世纪7 0 年代初期, 西方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 急于寻找海外市场。

 另一方面, 中美关系缓和, 中国重返联合国, 打开了对中国的封锁; 中国国内也开始纠正部分“**” 错误, 为中国扩大对外引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19 7 2年1月 22日,李先念、 纪登奎、 华国锋联名向周恩来报送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 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 , 建议引进中国急需的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4 套、 化肥设备2套及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 约需4 亿美元。

 2月 5日, 经周恩来批示呈报, 毛泽东圈阅批准①。

 8 月 6 日, 国家计委又正式提出进口1. 7 米轧机报告, 8 月 21日毛泽东、 周恩来予以批准。

 11月 7 日, 国家计委再次提出报告, 建议进口6 亿美元的23套化工设备。

 周恩来批准的同时, 要求采取一个大规模的一体化引进方案。19 7 3年1月 5日, 国家计委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 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 , 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做出总结和统一规划, 建议今后3~5年内引进4 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

 这被通称为“4 3方案” , 是继“156 项” 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引进计划, 也是打破“**” 时期闭关自守局面的一个重大步骤。

 以后在此方案基础上又陆续追加了一批项目, 计划进口总额达到51. 4 亿美元。

 利用这些设备, 通过国内配套和改造, 总投资约20 0 亿元, 兴建了27 个大型工业项目( 见附表2), 到19 8 2年全部投产,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如武钢在1. 7 米轧机投产后的19 8 4 年实现利税6 . 8 5亿元, 比投产前的19 7 9 年增长1. 6 6 倍, 引进的先进技术还在国内同行业推广移植, 推动国内轧钢、 炼钢技术进一步发展。

 在“4 3方案” 的带动下, 重要的引进项目还有:

 从美国引进彩色显像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 利用外汇贷款购买新旧船舶组建远洋船队、 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等。“4 3方案” 促使中国外贸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19 7 3年对外贸易总额是19 7 0 年的2. 4 倍, 19 7 4 年更达到19 7 0 年的3. 2倍。

 成套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 促进了中国基础工业, 尤其是冶金、 化肥、 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为20 世纪8 0 年代经济腾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7 8计划”19 7 6年粉碎“***” 后, 全国人民热切希望加快建设速度,把“***” 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19 7 7 年11月 , 在19 7 5年制定的《10 年规划纲要( 19 7 6 ~19 8 5)》 基础上, 国家计委重提:

 到20 0 0 年分三个阶段打几个大战役,建设120 个大项目, 本世纪末使中国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分别接近、 赶上和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分别接近、 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这个大规模建设规划的主要手段就是扩大引进外国资金和设备。

 从19 7 8 年初起, 中国陆续派出了谷牧、 林乎加、 李一氓等率领的多个中央考察团:

 到欧洲、①‘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关于进口成套化纤、 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 . 转引自陈东林:

 ‘7 0 年代前期的中国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

 ‘中共党史研究)19 9 6 年第3期。

 日本、 港澳等地访问。

 回国后, 19 7 8 年6 月 华国...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前夕大规模出国考察潮 出国考察 改革开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