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4篇
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4篇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是怎样的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信阳毛尖的茶文化是怎样的》的内容,具体内容:信阳毛尖作为名茶,自然形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
毛尖的茶文化是怎样的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信阳毛尖的茶文化是怎样的》的内容,具体内容:信阳毛尖作为名茶,自然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信阳毛尖的茶文化。信阳毛尖的茶文化:历史传说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
信阳毛尖作为名茶,自然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信阳毛尖的茶文化。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历史传说
信阳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宋朝,在《宁史食货志》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把信阳茶列为名茶。元朝,据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光州产东首、浅山、薄侧"等名茶。明朝,对名茶方面的记载很少。清朝,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叶生产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制茶技术逐渐精湛,制茶质量越来越讲究,在清未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题茶书法
清光绪未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阳缉私拿统领、旧茶业公所成员的蔡祖贤,提出开山种茶的倡议。当时曾任信阳劝业所所长、有雄厚资金来源的甘周源积极响应,他同王子谟、地主彭清阁等于 1903 年在信阳震雷山北麓恢复种茶,成立"元贞"茶社,从安徽请来一名余姓的茶师,帮助指导茶树栽培与制作。
1905-1909 年甘周源又邀请陈玉轩、王选青等人在信阳骆驼店商议种茶,
组织成立宏济茶社,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记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 0.5 米、把粗 0.1 米的帚把 2 个,双手各持 1 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
1911 年,甘周源又在甘家冲、小孙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带动下,毗邻各山头茶园发展均具有一定规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购买茶籽并学习龙井炒制技术。回来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础上,又把"龙井"的抓条、理条手法融入到信阳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锅用小把炒制为生熟锅均用大帚把炒制。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绿茶大会
2007 年 11 月份,日本举办第二届世界绿茶大会,信阳毛尖茶在世界绿茶评比中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美国、越南等 29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和客商 200 代表带来的数百个绿茶品种进行角逐,角逐大会设置的 20 个最高金奖。信阳毛尖共夺得 6 个最高金奖、10 个金奖和 5 个银奖,获 2007 年"世界绿茶大会"中国区绿茶金奖。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手工炒茶大赛
信阳毛尖炒制技艺已经荣列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提高浉河区名优绿茶加工技能,提升名优茶产品档次,营造良好浓郁的信阳茶文化,推进浉河区茶叶产业更好、更快、健康地发展,从 2009 年开始就举办了首次信阳手工炒茶大赛,获得了大家的
一致好评,2009 年 9 月 23 日至 24 日,信阳毛尖首届手工炒茶大赛在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乡如期举行。第二届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在浉河区浉河港镇举行。2011 年信阳手工炒茶大赛第三届在谭家河举行。
信阳毛尖手工炒茶大赛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原则,参赛选手自备炒茶把,自选烧火助手,抽签决定比赛顺序和炒锅位置,炒制好的参评茶叶实行无记名编号封存,由评委会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因子进行评分。
信阳毛尖的茶文化:相关术语
纯芽:100%单芽。次芽:纯芽中混有小一芽一叶,茶青不经过筛分制作的茶一般都是次芽。
包芽:多为一芽一叶,芽头饱满而叶细嫩,属于半长开的茶芽。
一芽一叶:芽比叶长,即一旗一枪。
大一芽一叶:叶比芽长,春茶头采后期才有这种茶。
头采:春茶第一遍茶。
二采:春茶第一遍茶采后留下的茎叶上发芽而生长的二道茶叶。
纯芽多带有兰花香、桂花香、回甘好
次芽多带有板栗香、清香、有回甘
包芽多带有茶清香,微苦
一芽一叶多清香,茶味重
嫩绿:浅绿嫩黄。
黄绿:以绿为主,绿中带黄。
细嫩:芽头多。叶子细小嫩软。
陈气:茶叶陈化的气息。
纯正:茶香不高不低,纯净正常。
显毫:茸毛含量特别多。
篇二: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
阳毛尖的茶文化 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 这个时候应该也是属于信阳的一个特殊的季节吧。。嗯……到了该采茶的时候了, 身处异地的我突然想起了信阳, 信阳的茶文化。。
——导语 我想, 说起信阳茶文化, 还得从我们的家长信阳浉河说起吧。。。
诗画浉河
浉河古称訾水, 因一隐士居之河畔而被改称师溪, 南北朝时改名为浉溪, 齐建武二年又名浉水, 今称浉河。
浉河是淮河的主要支流, 全长 1415 公里, 流域面积 2070 平方公里。
1955 年, 距信阳市区西南方 7 公里处, 南湾湖水库建成。
这是一座集防汛、 发电、 养殖、 供水、 旅游、 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水库, 湖区水面面积 70 平方公里, 库容 16.3 亿立方米, 面积为杭州西湖的十多倍。
湖面上 61 个岛屿星罗棋布:
鸟岛上千羽祥飞, 恍若仙境; 猴岛上人猴共趣, 妙不可言; 茶岛上品茗赏艺、 宠辱皆忘。
湖光与山色争辉, 白云与画舫齐飞, 亦真亦幻, 美不胜收。
金牛古韵
浉河由南湾湖大坝流出, 由西南至东北方, 绕过岭峻林蔚的贤首山、 龟山、 震雷山, 于罗山县境内汇入浩荡的淮河。
古信阳八景中, 几乎七个与浉河密切相关:
或以浉河为背景, 登山临塔, 赏的是浉河胜景, 比如贤岭松风、 龟山晴雪、 申塔朝晖、 奎楼晚照; 有的是浉河直接入景, 带给人们的是水之情、 水之趣、 水之美, 比如浉河泛月、 龙潭瀑布等, 均让人陶醉在浉河的水光山色中, 流连忘返。
清代文豪张铖《浉河泛月》 诗曰:
双浆荡晴川,蟾光散暮烟。
珠随天上满, 镜向水心圆。
桂席飞杯斝, 兰言胜管弦。
映淮良可赋, 同此对清涟。
今人于浉河中乘坐霓虹画船, 泛舟赏月, 在感受月光、 山色、 绿柳、 楼台、 灯光构成的人间仙境之际, 更可畅游“浉河新八景”的精致与美丽。
望湖轩背山面水, 俯瞰风光旖旎、 多姿多彩的南湾湖; 聚贤祠居贤山之巅, 观“贤岭松风”, 览浉河城景; 铭阳阁雕栏飞檐、气势雄浑, 与浉河的婉延秀美相得宜彰; 申伯楼重现“奎楼晚照”之意境, 楚风豫韵, 于浉河公园一隅, 彰显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龟山亭带着江南风情, 于龟山上俯视秀美的水光山色; 琵琶台古色古香, 似闻浉水淙淙, 似闻琴声铮铮; 河洲榭位于浉河中心岛上, 探身水外,揽水怀中, 美不能言; 平山塔突降震雷山北岭, 斜身张望, 似醉于浉河画景, 似醉于信阳城美……
秀美的浉河千百年流淌着, 哺育着两岸的人民。
她是信阳的母亲河。
1998 年 6 月,信阳撤区建市, 县级信阳市调整区划后即更名为浉河区。
浉河区, 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在浉河的润育下, 焕发无限生机。。。
茶香倾城
人到信阳, 迎面而来的风中都含有淡淡的茶香, 让人为之一振。
且不说满街的茶叶店是靓丽的风景, 一座座气派的茶楼昭示着中国茶都的神韵; 单是人们相逢时不经意的一句客套话:
“走, 先喝杯茶歇歇!
”就把旅途辛劳洗得纤尘不染了。
茶真的很神奇!
信阳毛尖产地集中在淮河以南、 大别山北麓, 北纬 31°23′—32°24′, 东经 113°45′—115°55′之间的山地丘岭地区。
荣获国家金质奖的信阳毛尖, 主要产于浉河区的两个乡 镇:
浉河港镇、 董家河乡 , 集中在五云(车云山、 连云山、 集云山、 天云山、 云雾山)、 二潭(白龙潭、 黑龙潭)、一寨(何家寨)
上。
这些地方海拔均在 300—800 米之间, 高山云多雾浓, 光照适宜, 日夜温差大, 空气水质洁净, 尤利于毛尖茶生长。
所产茶叶条细圆直、 汤色郁清、 香气持久、 品质上乘。
差不多每一个信阳人、 浉河人, 都会讲一些与信阳毛尖有关的历史。
据考证, 信阳种茶历史已逾千年。
唐朝茶圣陆羽将信阳列入淮南茶区。
北宋时苏轼去贤首山脚下贤隐寺讨茶, 吃了闭门羹, 即留一字“净”而奔光山县净居寺, 方丈睡醒后见字思得是苏大学士, 即和小弥勒捧茶追去, 苏轼饮着方丈带来的毛尖茶后疲劳顿消, 赞曰:
“真乃浉河中心水, 车云顶上茶也!
”
关于信阳毛尖的美丽传说还有很多, 茶文化在信阳也可说是弥漫全城。
在浉河区, 品信阳毛
尖, 观茶艺表演, 逛茶叶市场, 用茶点心(食品); 或是茶乡 游, 亲手采茶炒茶, 吃茶乡 农家饭, 陶醉于山峦起伏的万亩茶园中, 岂不快哉? 来信阳的每一人、 每一回, 莫不是在茶香溢满氛围中谈事情、 洽合作、 办公务, 莫不是通过信阳茶与文化了解浉河、 了解信阳的。
茶香倾城, 因为茶已深入浉河乃至信阳人的骨子里; 茶香倾城, 空气中的味道为你而等候。
辉煌茶都
作为中国茶都, 信阳市至今已发展茶园种植面积达 180 万亩, 其中浉河就达 47.3 万亩, 位居全国产茶县(区)
第二位, 绿茶生产全国第一。
全区茶叶产量达 2.3 万吨, 涉茶产值 46 亿元, 其中“信阳红”茶 480 万公斤, 产值 13.8 亿元。
浉河区无论茶产量、 信阳毛尖、“信阳红”质量, 均居全市各县区之首, 是信阳茶当之无愧的主产区和核心产区。
1915 年,信阳毛尖(车云山)
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58 年, 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 1990 年, “龙潭”毛尖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 取得了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 荣获中国质量奖金奖。
1982 年、 1986 年被评为部级优质产品, 荣获全国名茶称号。
1991 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 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 1999 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信阳毛尖随着名扬天下而走向世界, 以优异的品质远销日、 美、 德、新加坡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享有广泛国际盛誉。
自 1992 年以来, 信阳市凭借“信阳毛尖”的品牌优势, 在浉河每年 5 月前后举办大型茶文化活动———信阳茶叶节。
到 2004 年 2 月7 日, 信阳市正式将第十二届“中国·信阳茶叶节”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 同时确定每年 4 月 28 日至 30 日举办。
从第十八届开始, 信阳茶文化节正式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 至今已成功举办了 19 届。
历届茶文化节均“以茶为媒, 广交朋友, 经贸唱戏,扩大开放”为宗旨, 取得非常好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如 1993 年第二届茶叶节, 贸易成交总额 16.3 亿元, 招商引资项目 106 项, 总投资 14.6 亿元。
第十二届茶文化节上, 共签约经济项目 52 个, 总投资达 38.43 亿元。
经贸活动商品成交额 9.85 亿元。
到第十九届茶文化节,信阳毛尖与“信阳红”比翼齐飞, 精彩纷呈, 为中原河南经济区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身为信阳浉河人, 我骄傲, 我自豪
篇三: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内 容• 茶叶的文化起源• 茶叶的发展
清任熊《煮茗图》明 文征明《品茶图》
卢仝 (tóng )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此外,曹雪芹《红楼梦》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 。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 “ 茶”字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是茶。•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精 ” 部 是 • 狭义—— 是专指其 “ 精神财富 ” 部分, 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 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充饥: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
• 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 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晏“ 子春秋》载:
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别称)菜而已”。东汉时壶居士在《食忌》上则说:“苦菜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这种茶“与韭同食”,也是以茶作菜。
茶叶的发展一 最早时期:药用二 形成时期:食用——饮用1、原始阶段 始2、南方饮茶形成(两汉 魏晋 南北朝)3、唐代饮茶传到全国4、宋代的兴盛5、明清的发展时期唐6、现代茶叶的发展与市场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 饮茶风俗初现追溯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就要提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追溯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就要提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一 一 尝百草是我国流传很广 、 影响很深的 个关于茶起源的古代传说。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期,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渐趋发达,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神农则是这一时期先民的集中代表。传说。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期,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渐趋发达,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神农则是这一时期先民的集中代表。
神农氏
原始阶段:上古—— 商周——春秋战国春秋战国—— 先秦时期《白虎通义》中记录,神农生活在“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距今五千多年的母系氏族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生产力低,人类只有采集野果 野菜和谷物煮成粥充饥,自神农发现茶后也在其中用以解毒。后来发展到单独将茶煮成水作饮。(现距今五千多年的母系氏族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生产力低,人类只有采集野果 野菜和谷物煮成粥充饥,自神农发现茶后也在其中用以解毒。后来发展到单独将茶煮成水作饮。(现)
在云南基诺族还保留吃凉拌茶的习俗 )。商周时期: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作为食茶水饮料逐渐被平民和王公贵族喜爱。春秋战国时期:《晏子春秋》中记录齐国人喜食茶叶做菜。先秦时期:到战国末期,秦国攻占巴蜀后,茶已传到黄河中下游。商周时期: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作为食茶水饮料逐渐被平民和王公贵族喜爱。春秋战国时期:《晏子春秋》中记录齐国人喜食茶叶做菜。先秦时期:到战国末期,秦国攻占巴蜀后,茶已传到黄河中下游
再汉、魏晋、南北朝— 茶文化的萌芽阶段1 两汉时期(有关茶的保健作用受到重视,饮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用品)2 魏晋 南北朝:饮茶之风传到长江中下游,茶已作为日常饮料,用作宴会 待客 祭祀之用。这个阶段是饮茶史上的重要阶段,代表着茶文化的逐步形成
以茶入文• 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饮的普及,各种茶事和茶叶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的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杜育的《荈赋》,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茶饮、茶事进行了描述。• 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其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步萌芽。
唐代 —— 茶文化的形成期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1 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 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2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有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ps:世界第一部茶叶 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是由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
《茶经》问世,茶道盛行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沥血,写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它是总结唐朝及唐朝以前的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
茶具专用,始于唐代• 此外,唐时茶器具已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所述,当时茶器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此外,唐时茶器具已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所述,当时茶器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 香 、 味 。
产 对茶的色 、 香 、 味的体现至关重要 。
产瓷茶器的主要地点有:越州、岳州、鼎州、婺州、寿州、洪州,刑州,当时有“南青北白”之说,即以浙江的越瓷、河北的邢瓷最为著名。1987年4月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其质地之考究,做工之精细,也足见唐时茶具制作水平的高超。有:越州、岳州、鼎州、婺州、寿州、洪州,刑州,当时有“南青北白”之说,即以浙江的越瓷、河北的邢瓷最为著名。1987年4月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其质地之考究,做工之精细,也足见唐时茶具制作水平的高超。
宋代茶文化—— 茶文化盛行期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茶叶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 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 饼茶 散茶 抹茶。饮茶之风非常兴盛,盛行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茶叶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 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 饼茶 散茶 抹茶。饮茶之风非常兴盛,盛行“ 斗茶” 的点茶法。都市里茶馆文化非常发达。宋代民间斗茶兴盛,技艺精湛,器皿讲究。政府非常兴盛专门的茶艺管理市场。宋代瓷业,手工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茶文化进步提供必要条件。茶区也大面积的进行南移,茶区进一步扩大。宋代民间斗茶兴盛,技艺精湛,器皿讲究。政府非常兴盛专门的茶艺管理市场。宋代瓷业,手工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茶文化进步提供必要条件。茶区也大面积的进行南移,茶区进一步扩大。
元、明、清—— 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期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源的《茶录》、陆树声的《茶寮记》,许次纾的《茶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
明洪武21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适龙团,唯采茶芽以进”。此为茶史上一个标志举措:由以前的煎煮发变迁到冲泡法;二使茶叶技术更加以改进。致使茶类更丰富,还出现散茶类如:绿茶 花茶 乌龙茶(明中期)红茶(闽官安徽人余干臣);绿茶由原来的蒸青技术发展到炒青技术。
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 出 绿茶之外 , 出现了白茶 黄茶 红茶黑茶 青茶。清代茶叶品饮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白茶 黄茶 红茶黑茶 青茶。清代茶叶品饮上最大的成就就是“ 功夫茶艺” 的完善。
现代茶叶的发展与市场当代饮茶随着沸水泡发主导地位的确立,清饮成为我国大部分人的主要饮茶方式,但调饮方式依然存在。除此之外,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再加上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不断加深,当代的饮茶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和形式,如袋泡茶 罐装茶 冷饮等。
茶文化活动的兴起近几年来,各地开展的茶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茶文化节、茶文化研讨会、茶博览交易会、茶道表演比赛、茶文化旅游、名茶评比、书画近几年来,各地开展的茶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茶文化节、茶文化研讨会、茶博览交易会、茶道表演比赛、茶文化旅游、名茶评比、书画展示、茶诗会、茶话会、名茶拍卖会等等。每年各地的各种茶文化活动相当频繁,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有时在同一时间,几个地区同时举办茶文化活动。因此可以说,近几年来出现的情况是真正的茶文化热。展示、茶诗会、茶话会、名茶拍卖会等等。每年各地的各种茶文化活动相当频繁,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有时在同一时间,几个地区同时举办茶文化活动。因此可以说,近几年来出现的情况是真正的茶文化热。信阳茶文化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茶叶产量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趋势,从1949年的年产7500吨增长到1998年的60余万吨,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茶文化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所以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1982年.杭州成立了“茶人之家”,这是我国第 1 湖 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1983年,湖北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北京成立了“中华茶人联谊会”;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正式开馆;1993年,湖州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顺利竣工。
如今,茶文化在国内外广受玉视。大街小巷上茶艺馆与日俱增,而且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成功举办至第十一届,日、韩、美等国家与港台地区踊跃参加,并积极进行交流和讨论。“茶叶节”亦在各省市及各个产茶区举行,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湖北英山、浙江新昌、河南信阳等地的“茶叶节”。这些“茶叶节”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深受民众喜爱。茶已成为我国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结唐朝:自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可谓“比屋皆饮”, 家家饮茶。宋朝:茶叶是由团茶, 饼茶为主, 趋向于片茶, 散茶为主。因为团茶, 饼茶的主饮方式比较繁琐, 对于普通饮用者而言更喜欢廉价, 主饮方便的散茶。明清:人们对茶的选择不仅是品位, 而是去领会茶之神。通过饮茶达到一种天地人心融通一体的境界。今天:茶已成为世界之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 最普遍的天然饮料。
谢谢!
篇四: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
考古 2016 · 5 2016 年第 5 期一、信阳茶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信阳茶文化与佛教的渊源信阳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自古名山僧占多”又“高山云雾出好茶”,这二者在空间上重合。
信阳是岗川相间的阶梯地貌, 山川众多, 信阳的“五云两潭一寨”是其名茶产区,五云是指车云、集云等五座山,这里地势高峻,云雾缭绕,清乾隆年间曾有人赞此美景道:“云去青山空, 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
” [ 1 ] 信阳毛尖就在这丝丝云雾的滋润中发芽、成长。
信阳名山茶区寺院众多,著名的有灵山寺、贤山寺、铁佛寺、车云山的千佛塔等,这些寺院提倡茗饮时间较早, 有的山头建寺庙时已有寺僧对香客施以客来敬茶的习俗。
饮茗除睡是和尚坐禅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次,农禅制度是禅茶文化的物质基础。
众所周知,佛教的原始教义是厌恶人身,不主张生产劳动。
僧侣的生活来源,主要靠自己乞食。
道信( 579-651 ),禅宗的第四代祖师,是农禅的发端者,“农禅”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习禅生活方式,从此僧人参与劳动,寺院经济独立,成为一个固定制度,使得游僧由流动转向定居,改变了原有的游乞生活方式, 在禅宗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信阳境内的佛教大致归属于佛教八大禅宗中青原系下的曹洞宗和南岳系下的临济宗两派。
这里自古又是名茶产区,在农禅制度的影响下,僧人开始种茶并且规模逐渐扩大。
茶叶可以除昏助禅, 同时可以作为经济作物进行商品交换,维持寺院的用度。
据史载:信阳的灵山寺为唐代 671 年所建, 距今已有 1200 多年历史。种茶很早就是该寺院的一项佛事工作, 山寺还配一专多职和尚管茶园, 这位和尚要有一套熟练的茶叶操作工艺。
山僧常用茶来兑换粮食。
建国后,山寺改由国家供应粮食,其生产的茶叶多用来饮用,或招待山会香客和游人。
可见,佛教僧人在促进了茶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形成了禅门茶礼。
而且,不仅仅是大多数学者经常论述的佛教对茶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茶文化同样为佛教的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信阳光州(今光山)大苏山是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创始人慧思、智从公元 554 年先后来到大苏山,辟山种茶,以茶供佛,以茶破昏睡助坐禅,以茶款待四方香客。
慧思以“定慧双开”、“止观双修”为天台宗开宗奠基。
“定”即信阳茶文化的基本特征与艺术解读姜卫卫摘要 : 信阳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绿茶产地,悠久的饮茶史使得这里形成了丰富的茶文化。本文从佛教渊源、女性特质、水质之美以及民间茶俗四个方面全面解析信阳茶文化的基本特征,从品茗艺术、茶与歌舞、茶与诗词等方面探讨茶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多角度展现了信阳茶的深层内涵和独特魅力。关键词 : 信阳;茶文化;特征;艺术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2335 ( 2016 )
05-0142-05姜卫卫,女,硕士,岭南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与旅游开发。142
禅定,只有“由定”才能“发慧”;“止”即止息杂念,心专一境,“止是禅定之胜因”,亦是坐禅。[ 2 ] 饮茶能淡化歧念,醒脑提神,有助于由禅入定,由定发慧。
茶的“苦中有甘,苦后回甘”的特性有助于参透佛法“苦谛”,使人明心见性。
茶与禅的相通之处在于开悟上的相和,也是禅茶一味的真正文化内涵所在。(二)信阳茶文化之女性特质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用茶来赞美姑娘的纯净美,《诗经》曰“有女如荼”,“茶茶”也被作为小女孩的昵称,更有宋代诗人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人”,茶与女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温和镇静的茶常和浓烈刺激的酒拿来做比较,有人形容“茶是女性的,酒是男性的”。如果是绿茶,她的清香淡雅,优雅纯净更是与女性美好的气质相吻合,堪称女性中的小家碧玉。关于信阳毛尖, 有一则关于女性的美好传说:很早以前,信阳的茶山还是荒山,这里的乡亲们患上了一种瘟病,死了不少人。
有个叫春姑的姑娘到处奔走,寻医问药。后来受采药老人指点:“听说神农尝百草,找到一种宝树,只要喝了这种叶子熬的汤,就可以百病皆除。”春姑历尽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天后才在深山尽头找到了这种树叶。这时出现一老人告诉春姑,这叫大茶树,种子摘下后, 必须三九二十七天内播入土中才能成活。
春姑着急地哭了,老人就把她变成了一只小画眉,嘱咐道:“你赶紧飞回去,把茶籽种上后,发芽时你忍住不唱也不哭,就又变回漂亮的姑娘。”小画眉飞回家乡,细心照料茶树,茶树很快就长成了,小画眉忘情地大笑起来,谁知立刻变成一块美女石紧挨茶旁。
大茶树伤心地哭了,泪水落在石头上竟长出了牵牛花,花中飞出很多黄色小画眉,她们把啄下的茶叶送到病人嘴中,乡亲们因此得救了。
从此以后,信阳就有了成片的茶园和茶山,现在有很多画眉在那里飞舞,人们为了纪念春姑,就把这些画眉称为“茶姐画眉”。[ 3 ] 很多古老传说都暗含了茶叶是由少女变成的原始意识,这也说明茶和女性的渊源久远。究其原因,估计是人们认为茶叶和女性都是纯洁的象征。女性与信阳毛尖不可分割,从茶叶采摘到茶艺表演,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信阳茶的美。
传说以前贡茶必须是未婚少女才能采摘,更显其纯洁与珍贵。
历史上被誉为品茶大师的诗人李白在目睹了采茶姑娘采茶的过程后感慨:“处女采茶与清,老翁品茶与心。
” [ 4 ] (见《三江风情》卷五人物篇)这充分凸显了在茶叶独特的采摘文化中女性角色的重要性。
信阳茶在唐宋时期都是贡茶,虽无明确史料记载,但大略可以推断当时采摘贡茶肯定严格按照制度,选用未婚少女。
在茶艺表演中,因信阳毛尖属绿茶种类,一般都是身着古典服装的女性进行表演, 更能显示出其清新、柔美的韵味。
玻璃杯中亭亭玉立的茶芽具备了女性美与茶性美兼而有之的茶艺之美。
人们这样赞美信阳毛尖:身段苗条佩玉绢,未涂脂粉香自来;茶山远处心迫切,信阳别时更依恋。[ 5 ]信阳毛尖与女性的外形和香味合二为一,怎能不叫人依恋。可以想象,没有女人,信阳茶将会黯然失色。(三)信阳茶特重水质之美古代以山南水北谓之阳, 信阳在浉河水北岸,故名“阳”。
信阳地处江淮流域,河流众多,信阳的大别山群峰、淮河水和众多美丽的潭泉造就了信阳好茶。
这里素有“云雾山中茶,浉河中游水”的说法,说明了信阳毛尖茶与水冲泡的关系。俗话说“好茶还需好水泡”。明代的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① 可见,茶之于水,关系致深。古人对于信阳茶与水的关系也有很多记载。
据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载,品泉家刘伯刍对若干名泉佳水进行品鉴,较水宜茶者凡七等,将淮水列为第七。
张又新认为刘伯刍所品七等泉水是不错的,只不过不全面。
说明历史上淮水已是冲泡茶的主要水源之一。
宋代诗人苏东坡将浉河水评为天下第四十六泉,评饮信阳茶后大发感慨:“生斯土者,往往多禀清气,具风骨之士,不可谓非山水之有灵也。
”② 人们喜爱用浉河水冲泡信阳毛尖,不仅仅是因为其常年流动,水质清洁,更因为当饮茶成为一门艺术之后,人们对茶叶的色、香、信阳茶文化的基本特征与艺术解读143
农业考古 2016 · 5味日益讲究,这些都要靠水来体现。
张又新有论“夫茶烹于所产之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
”信阳浉河水冲泡的信阳毛尖,汤青色绿,茶芽微立,回味甘甜,能够真实体现信阳毛尖的风格。豫南民歌也用歌声唱出了:“清清浉河水,泡上新茶香又甜。”信阳茶与浉河水相映成辉。(四)信阳茶文化与民间茶俗紧密结合信阳人民生活在鱼米之乡,长期受青山秀水的熏陶,历史上广泛受到中原文化、汉江文化和淮泗文化的影响,文化兼收并蓄,民风淳朴自然又丰富多彩。在众多的风俗中,要数茶俗为最,茶风最盛。几千年的种茶历史使得茶叶已经成了信阳茶区人民的生活支柱,信阳人爱喝茶,会喝茶,在生活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信阳茶文化。只有深入民众了解茶俗, 才能真正体会信阳茶文化。信阳饮茶最大的特点是普及。
人称茶为“国饮”, 但只有到了信阳才能体会到这种泱泱大国深入骨髓的国粹意识。
这里无论男女老幼,身份高低,几乎人人饮茶。
信阳人把茶喝得可谓是尽心尽意又家常至极。信阳客来敬茶的习俗由来已久,在当地称客礼。见客先上茶,这是信阳人一般的家庭礼俗。
倒茶是主人热情的体现,不倒茶意味着逐客。
客人阻止倒茶或者续茶,即表示立刻就走。
在氤氤氲氲的热茶中,亲朋好友方能谈笑自如,气氛融洽。
信阳的敬茶习俗十分讲究。
首先是按座位方向、资历、年龄来敬茶。
以正中座位,职位高和年长者为尊,先敬茶。其次是一般用透明的玻璃杯直接泡茶。如果用大壶冲泡再分别倒入茶杯,在当地被认为是一种小气。
玻璃杯的用意是让客人在喝茶时,透过茶杯,可以鉴别茶叶的好坏,体会主人待客诚意。如有新客来,要把旧茶倒出,重新沏茶,不能用杯中剩茶待客,否则为失礼。[ 6 ]信阳人走亲访友以茶为礼,也是流传了千百年的淳朴习俗。
在信阳人看来,茶叶是不媚不俗的天然礼品,简朴厚重又饱含深情。茶的淡泊、纯净、高洁的本性,成为朋友之间、知己之间无可替代的未被世俗所污染的礼物,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缕缕茶丝有浓酽”。二、信阳茶文化的品茗艺术由饮茶到品茶, 中国人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把喝茶看做一种艺术,是中国人的独特感受。
品茗,不仅要用感官去触摸,还要用心灵去咀嚼,从生理和心理带来的快感中欣赏茶之美。
茶之美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茶的色、香、味、形和茶的品质的和谐统一,给人带来享受;同时也是物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如茶名、水、火、器、境等与人的精神体验的融合。要欣赏到茶的美,首先要科学艺术地泡好一杯茶,即茶艺。
信阳毛尖属绿茶,信阳人根据本地的饮茶习俗,结合信阳毛尖的特点,在实用性基础上融合艺术性,自创了玻璃杯冲泡法。
基本程序包括涤器—— — 晾水—— — 赏茶—— — 注水—— —置茶—— — 冲泡—— — 赏色—— — 闻香—— — 品茶九个步骤,很好地展示了信阳毛尖茶的美。
信阳毛尖外形呈条状,条索紧秀,细、圆、光、直,冲泡后,汤色翠绿、香气清高,有豪香、鲜嫩香、熟板栗香之分。
入口清醇,不似乌龙茶般浓酽,也不像红茶那样鲜浓,但它滋味的清雅,乃无味中的至味。成朵的茶芽如针如芒,在水中浮动,然后慢慢沉入杯底,澄明碧绿,美不胜收。轻啜一口,颊齿留香,久久不散。
茶的美感通过人的眼、耳、鼻、口发挥得淋漓尽致。对茶名、用水、器具、环境等的审美也给人带来从物质到精神的多重体验。
如茶叶名称多蕴涵诗意和拟人手法,令人遐想。
信阳有十二大名茶,其中的“赛山玉莲”是为了纪念当地传说中一位喜爱饮茶和赛马的侠女,从字面看柔媚不失英气,非常生动,人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骑马的女侠形象。
“龙眼玉叶” 描画了这种茶叶扁平尖削似玉叶,光滑匀齐带“龙眼”的外形,生动贴切,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美感。
张抗抗说:“绿茶之妙,妙在清淡。
绿茶在我,是一种淡泊,一种娴静,一种清爽,一种平和。
”要喝出这种感觉,不仅仅要好茶好水好环境,更需要喝茶的人有与茶融为一体的能力,真正体会领悟茶中蕴含的精神。三、信阳茶文化的文学艺术(一)茶与歌舞144
信阳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盛产茶叶的信阳当然少不了茶歌。
1984 年河南电视台 《歌舞行》节目就播放了信阳的《采茶舞》和歌唱毛尖茶的民歌。
中央电视台同年向全国进行了转播。“茶山的歌挤破喉 / 茶叶满篓歌满篓 / 茶山为啥多茶歌 / 采茶的姑娘十** / 个个姑娘是歌手。
” ③ 这首五句山歌似乎告诉了人们为何茶乡多茶歌的原因。采茶、制茶的过程虽然是艰苦的,茶农在绿水青山的茶园一边采茶一边唱歌,抒发在集体劳动时的喜悦心情。
采摘茶叶后要马上加工,加班加点炒茶时唱茶歌能振奋精神,调节心情。“炒茶之人好寒心 / 炭火烤来烟火熏 / 熬到五更鸡子叫 /头难抬来眼难睁 / 双腿灌铅重千斤。
” ③ 这首茶歌就表现了茶人辛苦劳作的场景。信阳茶歌有浓烈的地方色彩,这些茶歌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真实地反映着茶农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变迁。
如 : “浑身想郎散了架 / 咬着茶叶咬牙骂 / 人要死了有魂在 / 真魂来我床底下 / 想急了我跟魂说话。” ③ 这茶歌中的“散了架”就是地道的信阳风味语言。信阳茶歌就是这样融进了许多地方口语,新鲜活泼、形象生动。从歌咏形式看属五句山歌,而五句山歌又属大别山的“特产”。
这种将大别山俚语、俗语信手拈来融入茶歌的表达方式更加增添了信阳茶歌的易记、易唱的特点及亲切感。信阳茶歌还是传情和婚姻的鹊桥。采茶制茶是一个繁忙的季节,每到清明、谷雨前后,山下十里八村的姑娘和小伙就会涌到山上采茶制茶,他们在这里相识相恋,歌声成了表达感情的最好媒介。
如 : “我见姐姐就唱歌 / 叫声姐姐莫骂我 / 没有生旦不成戏 / 无姐无郎不成歌 / 三月里来开芽茶 /采茶姐姐满山爬 / 哪里来的俊小伙 / 脸儿俏,歌喉好 / 唱的姐姐心儿跳。
” ③ 再如 : “小小扇子二面黄 /一边画姐一边郎 / 郎在一边望着姐 / 姐在一边望着郎 / 姻缘只隔纸一张。
” ③ 这些茶歌表达情爱热烈、深沉、细腻、真挚。(二)茶与诗词俗话说“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
”茶与诗人的关系最为密切。
饮茶使人神志清醒,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人们在品茶时喜欢吟诗,在写诗时要饮茶,于是茶和诗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茶诗就是二者结合的最好的产物,也就是以茶为题材的诗歌。
这也是茶文化的文学艺术中最为发达的艺术形式。信阳茶叶历史上与文人学士联系密切,特别是明、清以来,信阳茶叶经常在诗词中出现。
《信阳州志·艺术志》记有一明进士,王祖墑自序曰:“所常观花啜茶。”观花啜茶是...
推荐访问: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 信阳 茶文化 发展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6篇2022-08-25
- 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6篇2022-08-25
- 中国绿茶之信阳毛尖,菁选2篇2023-03-11
- 基于SWOT分析法的信阳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2023-09-21
- 陶瓷品牌设计的思考——以信阳非遗张氏陶瓷制作技艺“知尚”品牌为例2023-09-22
- 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困难及对策5篇2022-08-18
-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问题与对策的调查研究10篇2022-08-18
-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总结3篇2022-08-20
- 入党现实表现材料篇(范文推荐)2022-08-22
- 发展党员外调函回函7篇202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