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6篇

发布时间:2022-08-28 16:05:02 来源:网友投稿

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6篇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1试卷代号: 1026 国家开放大学92019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经济学(本)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请将你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6篇,供大家参考。

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6篇

篇一: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试卷代号:

 1026

 国家开放大学 9 2019 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经济学(本)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请将你认为的正确答案的序号

  填入该题后的括号内)

 1.关于均衡价格的正确说法是 ( C C

 ) )。

  A.均衡价格是需求等于供给时的价格

  B.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

 C C .供给曲线与需求蓝线交点上的价格

 D.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时的价格 2.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从消费中得到的( (B B) )。

  A.满足程度

 B B .满足程度超过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

 C.边际效用

  D.满足程度小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部分 3.在短期内,全部总成本等于( (C C) )。

  A.固定成本与平均成本之和

 B.可变成本与平均成本之和

 C C .固定成本与 可变成本之和

  D.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之和 4.完全垄断厂商定价的原则是( (A A) )。

 A. 利润最大化

  B.社会福利最大化

  C.消费者均衡

 D.随心所欲 5.如果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洛伦斯曲线就会( (B B) )。

  A.越直

  B B .越弯曲

 C.越小

 D.越长 6.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 (C C) )。

  A.劳动的供给量会一直增加

  B.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减少

  C C .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减少

 D.劳动的供给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2

  7.某个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对其他厂商产生的有利影响,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作( (A A

 ) )。

 A. 生产的外部经济

  B.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C.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D.消费的外部经济

  8.三部门的均衡条件是( (B B

 ) )。

  A. I=S

  B B . I+G=S+T

 C. I+G+X=S+T+M.

 D.AD-AS

  9.从使用的角度考察,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居 民、厂商、政府和国外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额,这种计算方法是 ( A A

 ) )。

  A A .支出法

  B.收入法

  C.生产法

 D.无法确定

  10.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总是( (C C) )。

  A.大于 1

 B B .小于 1 1

 C.等于 1

 D.与 1 无关

  11.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加( (B B

 ) )。

  A. LM 曲线上移(向左)

 B B .M LM 曲线下移(向右)

  C.IS 曲线右移

 D.IS 曲线左移

  12.长期总供给曲线表示 ( A A

 ) )。

  A. 经济中的资源已得到了充分利用

 B.经济中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C.在价格不变时,总供给可以无限增加

  D.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失业

  13.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 (D D) )。

  A.失业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

  B.工资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

  C.工资与利润之间关系的曲线

 D D .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14.实施货币政策的机构是( (B B

 )。

  A.财政部

 B B .中央银行

  C.商业银行

 D.中央政府

  15.如果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 ( A A

 ) ) 。

 3

 A A .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能确定 二、配伍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16. 消费者均衡:(B)是指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消费者实现最佳购买行为。

 17. 边际产品价值:(A)是指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 MP 和产品价格 P 的乘积。用公式表示:VMP=MP.P 18. 外部不经济:(E)是指某个家庭或厂商的一项经济活动给其他家庭或厂商带来无人补偿的危害。这项经济活动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

 19. 税收乘数:(D)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得倍数关系。

 20. 公开市场业务:(C)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或售卖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影响利率和货币供给量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三、简答题{ {第 第 1 21 题 题 0 10 分,第 2 22 题 题 5 15 分,共 5 25 分)

 21 .画图说明等成本曲线的特征。

 参考答案:

  (1)等成本线是指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成本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可以购买的两种生 产要素组合的所形成的曲线。(2 分)

 (2)在等成本线以外点,如图中的 A 点,两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是最大的,但成本达不到;在等成本线以内的点,如图中的 B 点,成本虽然能够达到,但两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不是最大;只有等成本线上的各点,是在成本既定的条件下,两种要素的组合是最大的。

 22. 简述失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失业会直接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失业就是劳动力资源的闲置,而劳动力资源具有即时性,

 4 不能利用的劳动力资源无法移至下期使用,本期可利用的劳动力闲置是这部分资源永久性浪费。(2)失业会减少国内生产总值。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发现失业率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高度负相关的关系,即:实际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则实际 GDP 将低于潜在 GDP 二个百分点。或者说,实际 GDP 比潜在的 GDP 低二个百分点,则实际失业率比自然失业率上升一个百分点。(3)从社会方面来看,失业的不利影响也是巨大的。失业不但使失业者及其家属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下降,还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失业者长期找不到工作,就会悲观失望,高失业率往往伴随着高犯罪率和各种社会骚乱。当然,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的,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适当的失业会使在岗的人员更加努力工作,积极进去,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计算题( (第 第 3 23 题 题 7 7 分第 4 24 款 款 8 8 分共 5 15 分

 23. 已知某家庭的总效 用方程为 TU=20Q- -Q QQ 为消费商品数量试求该家庭消费多少商品时效用最大效用最大额是多少。

 参考答案: 解:总效用为 TU=20Q-Q2

 所以边际效用 MU=20-2Q 效用最大时,边际效用应该为零。即 MU=20-2Q=0

 Q=10。

 总效用 TU=20·10-102=100 即消费 10 个商品时效用最大。最大效用额为 100 24. 已知 I=20+02YC=40+06YG=80 。试求: :

 (1) 边际消费倾向及边际储蓄倾向各为多少? ?

 I (2)Y,C,I 的均衡值。参考答案: :

 解:(1)由 C=40+06Y,可得 边际消费倾向为 06 边际储蓄倾向为 04。

 (2)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及政府支出代入恒等式 Y=C+I+G,有 Y=(40+06Y)+(20+02Y)+80 得 Y=700 从而 C=40+06x700=460

 I=20+02x700=160 五、论述题0 (20 分) )

 25. 联系我国近几年外贸经济发展的现状谈一谈,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开放经济对一国经济会产生影响。它既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给本国经济带来促进

 5 作用,同时也会使国内经济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从而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开放有利有弊,但从总体和长期来看,开放是利大于弊。开放经济中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用“溢出效应”和“回波效应”来说明。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国民收人的变动通过进口的变动进而影响与之有贸易关系的国家的国民收入的变动而后者的这种变动又会影响前者国民收人的变动。这种一国国民收入变动对另一国国民收入的影响称作“溢出效应”,而受到溢出效应影响的国民收入对原来引起这种效应的国家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则称为“回波效应”。这两种效应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开放程度。开放程度高的国家对别国的影响以及受到别国的影响都大;开放程度低的国家对别国的影响以及受到别国的影响都小。开放程度不同的国家,外部因素对国内经侪运行与经济政策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分析 一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时,首先要考虑到该国的开放程度。

篇二: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测验 1 一、单选题(每题 2 2 分,共 5 5 题)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

 )相结合”的鲜明特点,突出其宽广的文化根基。

 正确答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

 )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正确答案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第(

 )个历史决议。

 正确答案是:三

 4、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

 )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是:邓小平理论

 5、(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正确答案是:毛泽东思想

 二、判断题(每题 2 2 分,共 5 5 题)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

 正确答案是“错”。

 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正确答案是“对”。

 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正确答案是“错”。

 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

 (

 )

 正确答案是“对”。

 10、中共中央对于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的一个要求是: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

 )

 正确答案是“对”。

 专题测验 2 一、单选题(每题 2 2 分,共 5 5 题)

 1、近 10 年来,(

 )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在新发展阶段也将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最大战略支撑。

 正确答案是:消费

 2、中国正实现从人口红利到(

 )的人口转型,这种转型是由量到质的飞跃。

 正确答案是:人才红利

 3、(

 )成为全球最早走出疫情影响的主要经济体。

 正确答案是:中国

 4、所谓“Z 世代”,大致是指出生在(

 )年之后的年轻人。

 正确答案是:

 1995

 5、未来“新中产”消费中突出的表现是(

 )。

 正确答案是: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追捧使其持续增长有了很坚实的基础

 二、判断题(每题 2 2 分,共 5 5 题)

 6、从消费群体来看,未来最突出的亮点是三大典型群体:“Z 世代”“新中产”和“银发族”。(

 )

 正确答案是“对”。

 7、我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雁阵”布局中,“头雁”是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

 )

 正确答案是“错”。

 8、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要素,也是大国兴衰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

 正确答案是“对”。

 9、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延缓城镇化进程,补齐乡村发展的短板。(

 )

 正确答案是“错”。

 10、国际大循环是“双循环”的主体,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和保证,国内大循环是国际循环的外延和补充。( )

 正确答案是“错”。

 专题测验 3 一、单选题(每题 2 2 分,共 5 5 题)

 1、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就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

 )分配格局。

 正确答案是:橄榄型

 2、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此作出了战略部署,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到(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正确答案是:本世纪中叶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 2035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水平的目标。

 正确答案是:中等发达国家

 4、(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正确答案是:共同富裕

 5、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三次分配的是(

 )。

 正确答案是:慈善捐赠

 二、判断题(每题 2 2 分,共 5 5 题)

 6、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发展成果共享、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目标。(

 )

 正确答案是“对”。

 7、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上看,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富裕,而富裕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

 正确答案是“对”。

 8、精神生活富裕,即为物质生活富裕提供了必要条件。(

 )

 正确答案是“错”。

 9、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平均主义。(

 )

 正确答案是“错”。

 10、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客观要(

 )

 正确答案是“对”。

 专题测验 4 一、单选题(每题 2 2 分,共 5 5 题)

 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

 )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正确答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称,(

 )是人类在 21 世纪面临的最前沿课题。

 正确答案是:与自然共生

 3、*****在(

 )年“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倡议。

 正确答案是:

 2021

 4、国际能源署(IEA)认为,全球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既定目标,世界各国需要不断推进能源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发展(

 )成为全球的优先选择。

 正确答案是:可再生能源

 5、全球能源互联网是(

 )主导、(

 )为中心、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现代能源体系,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输送、使用的重要平台。

 正确答案是:清洁

 电

 二、判断题(每题 2 2 分,共 5 5 题)

 6、中国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

 )

 正确答案是“错”。

 7、欧盟的“碳边界调整机制”和美国的“气候俱乐部”两大治理框架,本质上是将碳关税机制融入全球贸易规则,通过设立绿色贸易壁垒,迫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支付高额的贸易碳税。

  (

 )

 正确答案是“对”。

 8、2015 年 9 月 26 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倡议探讨构建“绿色银行”,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

 正确答案是“错”。

 9、中国已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

 正确答案是“对”。

 10、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 “十五五”时期杜绝。

 正确答案是“错”。

 专题测验 5 一、单选题(每题 2 2 分,共 5 5 题)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指从 1978 年到(

 )年。

 正确答案是:

 2012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

 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

 )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正确答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

 )是共产党奋斗百年的主题。

 正确答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1978 年,我国经济总量排世界第十一位,到 2010 年跃居世界(

 ),实现了爆炸性增长。

 正确答案是:第二

 5、中国共产党第(

 )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正确答案是:十九

 二、判断题(每题 2 2 分,共 5 5 题)

 6、1992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确答案是“错”。

 7、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正确答案是“错”。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正确答案是“对”。

 9、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正确答案是“对”。

 10、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 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正确答案是“错”。

篇三: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开放大学《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 1-4 参考答案

  形考任务 1 1. 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100 分)

 参考答案: 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

 (1)政府经济的主体 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政府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主体,其行为与企业、个人相比,存在根本区别。企业、个人经济行为是追求私人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经济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政府经济活动是市场供求平衡的重要条件,如从市场主体角度分析,则政府是市场上最大的买主,一定时期内政府采购总额、采购商品和劳务的结构,对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2)政府经济的客体 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企业、个人经济活动,是从事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和供给,而政府经济是以财政收支为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宏观管理。政府机构不直接创造任何物质财富,政府财政收入来自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税收,构成支出所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集中的财力多少。

 (3)政府经济的形式 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活动不同,政府经济是以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履行政府职责,并以收支为基础开展宏观管理,即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4)政府经济的依据

 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相比,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政府之所以能够强制地、无场地、固定地征收税收等收入,满足其支出需要,就是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机关,掌握着法律等强制手段,对违规者予以处罚,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5)政府经济的目的 政府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通过教材有关章节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活动就是为了解决企业、个人不能或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克服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于企业、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目的有根本区别。

 形考任务 2 一、小论文题(100 分)

 1.以“政府支出”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100 分)

 2.以“中国政府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100 分)

 说明:

 学习完教材第 6 章至第 7 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

 小论文题。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 6 章至第 7 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 10分)。

 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 1000 字。

 1. 参考答案:

 浅析衡量政府支出绩效的方法 政府支出项目的多样性,决定了政府支出绩效衡量方法的多样化。一般来说,

 对政府支出项目的衡量有多种方法,包括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和公共定价法。

 一、成本 — 收益分析法 1.定义。成本—收益分析法,是对政府面临的项目或服务等目标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最终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其最终目标是,要使政府决策者面临项目或服务时,能够做出有效率的支出决策。

 2.基本原理。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

 3.适用领域。适用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特别适用于投资性支出项目。如基本建设投资支出。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1.定义。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在所有备选方案中,哪一个方案消耗的成本最低,就成为政府支出项目方案的首选方案。最低费用选择法源于美国,是对成本—收益分析法的补充。

 2.适用范围。适用于那些只有社会效益,其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主要适用于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支出项目。

 3.最低费用选择法的步骤。首先,根据政府确定的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其次,以货币单位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各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在计算费用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多年安排支出的项目,也要用贴现法折算出现值,保证备选方案的可比性。最后,按照费用的高低排出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在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费用最低的备选方案为最优方案。

 三、公共定价法 1.定义。公共定价法是针对政府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市场性物品,通过选择适当的定价方法,合理地确定价格,从而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

 适用,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一种方法。

 2.公共定价法的类型。平均成本定价法,指政府在保持企业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二部定价法,由两种要素构成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负荷定价法,根据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

 2. 参考答案:

 中国政府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 一、政府支出概述 政府支出是指一国(或地区)为了完成其公共职能,对购买的所需商品和劳务进行的各种财政资金的支付活动,是政府必须向社会付出的成本。

 各级政府的支出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政府购买,如政府花钱修建道路、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开办学校等。这部分计入 GDP。另一部分不计入 GDP,有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

 二、中国政府支出管理制度改革 (一)1950-1979 年实行" 统收统支" 的财政管理体制 1979 年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形成"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在这一框架下,财政管理体制也进行了多次调整。1950 年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1951-1957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体制;1958 年实行以收定支、几年不变的管理体制;1959-1970 年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管理体制;1971-1973 年实行财政收支包干管理体制;1974-1975 年实行收入固定比例留成、支出包干管理体制;1976-1979 年,恢复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多次变动中,高度集权始终是这一时期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

 (二)1980-1993 年实行" 分灶吃饭" 的财政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此相适应,自 1980 年起,在放权让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和地方财权的同时,实行了"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管理体制。1980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8 年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分配体制。财政包干管理体制实施后,地方财政的地位逐年上升,中

 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滑,到 1993 年已下降到 22%。这一体制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中央财政所得比重较低,宏观调控能力有限,不利于宏观目标的实现。二是由于不同地区财政收入水平差异较大,拉大了地区间差距。

  (三)1994 至今实行" 分税制" 财政管理体制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提高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1994 年,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实行了分税制的重大改革。基本内容是: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收入按照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征管机构;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从 1994 年开始,税收返还与消费税和增值税的增长率挂钩,各地区"两税"(消费税和 75%的增值税)每增长 1%,中央财政对该地区的税收返还增长 0.3%。此后,又调整了证券交易印花税在中央与地方分享的比例,调整了金融保险营业税收入划分比例。2002 年进行了企业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及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等,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分税制。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行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积极性,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总体实力显著增强。1999 年全国财政收入迈上万亿元台阶,2003 年、2005 年又相继突破 2 万亿和 3 万亿元大关,2007 年达 5.13 万亿元。我国人均 GDP 也于 2006 年突破 2000 美元大关,正向标志着全面小康水平的人均 3000 美元目标迈进。二是中央进行转移支付、均衡地区发展差距的能力增强。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收入明显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 1993 年的 22%提高到 2007 年 54%,中央财政从东部发达地区净集中 21390 亿元,对中西部地区分别净补助 10249 亿元和 13891 亿元。初步估算,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县的一半以上财政支出,需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提供资金来源。中央财政为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分税制财政体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我国

 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不少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形考任务 3 题目随机,下载后利用查找功能完成学习任务 一、选择题

 1.()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分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

 A.政府债务风险评价 B.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C.政府债务风险估测 D. 政府债务风险识别

 2.()是用一系列定量指标去衡量风险的高低,以便确定风险是否需要防范和规避。

 A.政府债务风险识别 B. 政府债务风险评价

 C.政府债务风险估测 D.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3.()是指对风险管理技术适用性及其收益性情况的分析、检查、修正与评估。

 A.政府债务风险评价 B.政府债务风险识别 C.政府债务风险估测 D. 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4.()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为支持特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A. 政府性基金

 B.国有资产收入 C.债务收入 D.罚没收入

 5.()是指公债券的发行价格高于债券票面值。

 A. 溢价发行

 B.底价发行 C.平价发行 D.折价发行 6.()是指国家规定最低税率和最高税率,各地可以在此幅度内自行确定一个比例税率。

 A. 幅度比例税率

 B.单一比例税率 C.差别比例税率 D.有起征点或免征额的比例税率 7.()是指在市场上存在几个生产厂家,这些企业可以控制某一领域的商品和劳务供给价格,但它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

 A.完全垄断 B.垄断竞争 C. 寡头垄断

 D.自由竞争 8.()是指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来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其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张不完全能够实现。

 A.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 B. 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

 C.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 D.对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 9.()是指政府在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政府机构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

 A.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 B. 对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

 C.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 D.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 10.()是指政府在制定、实施有关经济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时,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不一定能够及时做出反应,或者其行为不能向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价格波动、生产要素流向等市场形势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致使政府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A.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 B.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 C.对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 D. 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

 11.1776 年亚当·斯密()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和财政学的产生。

 A.《自由、市场与国家》 B. 《国富论》

 C.《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D.《经济学》 12.按照()分类,公债发行方法可以分为公募法与非公募法。

 A.政府在公债发行过程中同应募者之间的联系方式 B.政府是否通过市场发行公债 C. 公债发行对象

 D.公债发行规模 13.按照()分类,公债发行方法可以分为市场销售法和非市场销售法。

 A.政府在公债发行过程中同应募者之间的联系方式 B. 政府是否通过市场发行公债

 C.公债发行对象 D.公债发行规模 14.按照()分类,公债发行方法可以分为直接发行法和间接发行法。

 A.公债发行对象 B. 政府在公债发行过程中同应募者之间的联系方式

 C.政府是否通过市场发行公债

 D.公债发行规模 15.按照()分类,公债可以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A.公债本位 B.应募条件 C. 发行地域

 D.债务期限的长短 16.按照()分类,公债可以分为货币公债和实物公债。

 A.债务期限的长短 B. 公债...

篇四: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开放大学电大《政府经济学》形考任务 1-5 题库及答案 说明:汇总了《政府经济学》形考作业任务 01-05 及答案。

 任务一 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100 分)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 1 章至第 5 章的内容。

 2.组成 3—10 人的学习小组完成本次任务。

 3.采取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网上非实时跟帖的形式,由小组长发起第一个跟帖表明组长身份并组织完成讨论的全过程。

 4.每一位学习者都要联系实际准备个人讨论提纲(包括联系实际的例子和个人准备的提纲,不少于 500 字),个人讨论提纲占此次讨论总成绩的 60%,由学习者自己跟帖提交。

 5.每个小组讨论完成后,形成不少于 300 字的小组意见,小组意见占此次讨论总成绩的 40%,由小组长跟帖提交。

 6.教师根据每一位学习者的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小组意见给每一位学习者评分,举例必须联系实际,所举实例应能够证明其观点。

 答:

 一、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 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

 (1)

 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 (2)

 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 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3)

 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 济管理。

 (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二、案例: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又因为收入 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现阶段的基础性 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 共同富裕。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 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 配的百分比。综合各方而的资料测算,我国在 1978 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 0. 16, 属于绝对公平; 20 世纪 80 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 0. 28; 1995 年达到 0.39; 1996 年是 0. 42; 1997 年是 0. 43; 1998 年是 0. 46 。自 1999 年到2000 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 0.45, 已超过国际公认的 0.4 的警戒线。

 2001 年至 2003 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 2004 年又超 过 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 20 世纪 50 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 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 1981 年的 2. 92 扩大到 1995 年的 3. 02, 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 扩大,

 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 40% 。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 入比率一般低于 1.5, 极少超过 2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 20% 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 4.27% ,而最富有的 20% 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 50. 24%o 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 生:

 1 、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 、 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 、 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

 4 、 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木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所以我们要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 制度和实现机制。

 二、个人讨论提纲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 以下几点:

 1 、 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

 2 、 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

 3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

 其一,在企 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 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

 (三)、小组提纲:

 (一)政府经济与公平 公平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道德理论等的社会学范畴。在经济领域,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个 概念。公平可从两方而理解,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一是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 力。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

 (1)

 机会均等。

 (2)

 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

 (3)

 合理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控制收入差距。

 (二)政府经济与效率 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产出结果,就称 之为资源配置效率高,反之,成为效率低。

 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 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 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木准则,但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 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 、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

 2 、 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

 第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选择。即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 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同时注意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这也是我国 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

 第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即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 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 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

 3.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 配结合起来。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其四, 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

 任务二 以“政府支出”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100 分)

 说明:学习完教材第 6 章至第 7 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小论文题。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 6 章至第 7 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 10 分)。

 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 1000 字。

 答案:

 ***第十二五年规划 “十二五”时期 (2011 年 〜 2015 年)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全而推进创新发展和加快经 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故略性、纲领性和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和总体安排,是编制和实施本市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分年度计划以及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 贯彻落实市委的总体部署,统筹制定规划期内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努力履行政府职责,实现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顺应民生期待和我市所处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围绕打造经济发展的领先城市,持续 加大有效投入,加快扩张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围绕打造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产业强市,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围绕打造统筹发展的样板城市,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围绕打 造生活保障最优城市,全面提升各类保障水平,全力增进民生福祉。具体要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 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在“十一五”期 末的基础上,确保翻一番以上。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45% 左右,新兴产业产值占规 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 50%, 高效农业比重达到 65% 。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 60 亿美 元。

 2. 创新能力。经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 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 40%; 90% 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新兴产业载体、科技创新企业载体和科技服务平 台基本完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70%; 全市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达到 260 个,争取 300 个,累计引进 和培养 1200名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 8000 名高技能人才;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 300 件,科技贡献率达到 60% 。

 3. 社会进步。初步建成高水平、均等化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数提高到 7. 2 人,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 1600 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到 32000 平方米;城市 化水平达到 70%; 社会保险实现全覆盖;基尼系数降至 0.38 以下。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4. 民生质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5.3 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65 万元;城乡居民健康指数超过 97%, 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 35 张;社会治安公众满意率超过 98%, 公共交 通出行率达到 25%, 生活信息化水平达 90% 以上;恩格尔系数低于 30% 。

 5. 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能耗、物耗水平和污染排放不断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万元 GDP 能耗、主要 污染物排放量均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而积提高到 13. 2 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 95%,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在 96 分以上。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 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以率先在全省基木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全 而实施创新驱动、港城联动、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上取得突 破性进展,实现包容性增长,努力把张家港建设成为“富有独特精神、临港产业发达、长江文化汇聚、生态优美宜居、 各种文明形态高度协调”的现代化港城。

 任务三 考核任务形式:阶段性学习测验 题型: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和简答题。

 一、 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1. 国家预算必须包括政府的所有财政收支,体现了预算编制的()。

 A. 完整性原则 2. 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率、补贴等属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中的()。

 A. 经济手段 3. 基数预算与零基预算是按()对政府预算进行分类。

 B. 预算编制方法 4. 政府经济的形式不包括()。

 B. 企业的经济活动 5. 根据全国人大批准后的中央预算,( )

 向各部门批复预算。

 A. 财政部预算司 6. 在经济扩张时期,个人收入增加,转移支付会(),进而减缓个人消费需求的膨胀。

 A. 自动减少 7. 3 个或 3 个以上国家之间所缔结的税收协定,称为()。

 A. 多边国家税收协定 8. 一般而言,()负责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为执行此项政策所需配置的国家资源的分配。

 A. 发展与改革部门 9. 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问题。

 A. 集权与分权 10. ()部门负责制定预算外资金具体的分配政策和管理制度。

 A. 财政 二、 不定项选择题(共 22 道试题,共 55 分。)

 1. 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国家开始绿化其税制体系,实行绿色税制改革,改革包括 ()o A. 废除和修正现行的对环境有害的补贴及赋税 B. 改革现行税制,使之有利于环境 C. 开征新的生态税,实行对环境有害产品全面征税 2. 中国国防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A. 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B. 走有中国特色的强兵之路 C. 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行为 D. 巩固国...

篇五: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电大《形势与政策》形考任务 1 专题测 1 验答案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

 )相结合”的鲜明特点,突出其宽广的文化根基。

 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

 )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第(

 )个历史决议。

 答:三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

 )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邓小平理论 5. (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答:毛泽东思想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 答:错 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答:对 8.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答:错 9.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

 (

 )

 答:对 10. 中共中央对于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的一个要求是: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

 )

 答:对

  专题测验 2 试题

 1 1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近 10 年来,(

 )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在新发展阶段也将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最大战略支撑。

  A. 销售

  B. 消费

  C. 生产

  D.

 出口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消费 试题

 2 2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中国正实现从人口红利到(

 )的人口转型,这种转型是由量到质的飞跃。

  A. 人才红利

 B. 资本红利

  C. 人口爆炸

  D. 人口缩减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人才红利 试题

 3 3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

 )成为全球最早走出疫情影响的主要经济体。

  A. 中国

  B. 日本

  C. 法国

  D. 英国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中国 试题

 4 4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所谓“Z 世代”,大致是指出生在(

 )年之后的年轻人。

  A. 1990

  B. 2000

 C. 1995

  D. 2005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1995 试题

 5 5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未来“新中产”消费中突出的表现是(

 )。

 A. 对名牌产品的追捧

  B.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追捧使其持续增长有了很坚实的基础

  C. 与老年群体相关的医疗养老、保健食品、金融理财等需求将会增加

  D. 使用国货潮牌正在慢慢变成新的潮流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追捧使其持续增长有了很坚实的基础 试题

 信息

 标记试题 信息文本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5 题)

 试题

 6 6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从消费群体来看,未来最突出的亮点是三大典型群体:“Z 世代”“新中产”和“银发族”。(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答案是“对”。

 试题

 7 7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我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雁阵”布局中,“头雁”是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解析】我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雁阵”布局中,“头雁”是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三大核心城市群。

 正确答案是“错”。

 试题

 8 8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要素,也是大国兴衰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答案是“对”。

 试题

 9 9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延缓城镇化进程,补齐乡村发展的短板。(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解析】乡村振兴的目的不是延缓城镇化进程,而是要补齐乡村发展的短板。

 正确答案是“错”。

 试题

 10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国际大循环是“双循环”的主体,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和保证,国内大循环是国际循环的外延和补充。(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解析】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的主体,是国际大循环的基础和保证,国际大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外延和补充。

 正确答案是“错”。

 专题测验 3 试题

 1 1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就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

 )分配格局。

 A. 哑铃型

  B. 倒金字塔型

  C. 橄榄型

  D. 金字塔型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橄榄型 试题

 2 2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此作出了战略部署,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到(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A. 本世纪中叶

  B. 2035 年

  C. “十三五”末

 D. “十四五”末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本世纪中叶 试题

 3 3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了 2035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水平的目标。

  A. 发达国家

  B. 中等发达国家

  C. 发展中国家

  D. 欧美国家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中等发达国家 试题

 4 4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A. 以人民为中心

  B. 稳定与发展

  C. 城乡一体化

  D. 共同富裕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共同富裕 试题

 5 5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三次分配的是(

 )。

  A. 劳动者获取工资

  B. 慈善捐赠

  C. 土地所有者获取地租

  D. 税收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慈善捐赠 试题

 信息

  标记试题 信息文本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5 题)

 试题

 6 6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发展成果共享、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目标。(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答案是“对”。

 试题

 7 7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上看,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富裕,而富裕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答案是“对”。

 试题

 8 8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精神生活富裕,即为物质生活富裕提供了必要条件。(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解析】物质生活富裕后,即为精神生活富裕提供了必要条件

 正确答案是“错”。

 试题

 9 9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平均主义。(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解析】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正确答案是“错”。

 试题

 10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客观要(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答案是“对”。

  专题测验 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

 )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A.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恢复优先

  B. 节约使用、保护自然、环境恢复

  C. 节约使用、保护环境、自然恢复

  D.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试题

 2 2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称,(

 )是人类在 21世纪面临的最前沿课题。

  A. 经济危机

  B. 能源危机

  C. 生态危机

  D. 与自然共生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与自然共生 试题

 3 3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在(

 )年“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倡议。

  A. 2015

  B. 2020

  C. 2018

  D. 2021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2021 试题

 4 4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国际能源署(IEA)认为,全球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既定目标,世界各国需要不断推进能源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发展(

 )成为全球的优先选择。

  A. 液体能源

  B. 气体能源

 C. 常规能源

  D. 可再生能源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可再生能源 试题

 5 5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

 )主导、(

 )为中心、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现代能源体系,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输送、使用的重要平台。

  A. 清洁

 风

  B. 核能

 电

  C. 清洁

 电

  D. 核能

 风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清洁

 电 试题

 信息

 标记试题 信息文本

 二、判断题(每题 2 分,共 5 题)

 试题

 6 6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中国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解析】中国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

 正确答案是“错”。

 试题

 7 7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欧盟的“碳边界调整机制”和美国的“气候俱乐部”两大治理框架,本质上是将碳关税机制融入全球贸易规则,通过设立绿色贸易壁垒,迫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支付高额的贸易碳税。

  (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答案是“对”。

 试题

 8 8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2015 年 9 月 26 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倡议探讨构建“绿色银行”,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解析】2015 年 9 月 26 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

 正确答案是“错”。

 试题

 9 9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中国已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答案是“对”。

 试题

 10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

 “十五五”时期杜绝。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解析】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

 正确答案是“错”。

 专题测验 5 试题

 1 1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指从 1978 年到(

 )年。

  A. 2017

  B. 2022

  C. 2009

  D. 2012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2012 试题

 2 2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确立***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

 )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A. 毛泽东思想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 邓小平理论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试题

 3 3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

 )是共产党奋斗百年的主题。

  A. 实现共产主义

  B. 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

  C.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试题

 4 4

 正确 得分 2.00/2.00 分 标记试题 试题正文

 1978 年,我国经济总量排世界第十一位,到 2010 年跃居世界(

 ),实现了爆炸性增长。

  A. 第四

  B. 第三

  C. 第二

  D. 第一

 反馈

 您的答案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是:第二 试题

 5 5

  正确 得分 2.00/2.00 ...

篇六: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20 年国开电大 政府经济学 形考任务 1-4 )

 答案(全)

 形考任务 1 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100 分)

 参考答案: 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

 (1)

 政府经济的主体 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政 府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主体,其行为与企业、个人相比,存在根本区别。企业、个人经济行为是追求私人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经济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政府经济活动是市场供求平衡的重要条件,如从市场主体角度分析,则政府是市场上最大的买主,一定时期内政府采购总额、采购商品和劳务的结构,对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2)

 政府经济的客体 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企业、个人经济活动,是从事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和供给,而政府经济是以财政收支为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宏观管理。政府机构不直接创造任何物质财富,政府财政收入来自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税收,构成支出所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集中的财力多少。

 形考任务 2 一、小论文题(100 分)

 1.以“政府支出”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100 分)

 说明:

 学习完教材第 6 章至第 7 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

 小论文题。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 6 章至第 7 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 10 分)。

 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 1000 字。

 参考答案:

 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消费、转移性支出和政府投资三个部分。政府消费和转移性支出对居民消费都有直接影响,特别是与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府消费和转移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尤为明显。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支出的增加,不仅可以部分替代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间接增加居民收入,而且还会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进而增加其他消费。国内也

 有很多学者和机构研究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论差别很大,但都认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是促进的。因此,政府支出结构调整对居民消费结构、消费水平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我国政府支出结构变动特点 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政府支出(即政府财政支出)

 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支出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建设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基本建设支出比重从 1985 年的 27.67%下降到 2006 年的 10.86%,政策性补贴支出比重从 1985 年的 13.06%下降到 2006 年的 3.43%。

 二是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农支出比重先降后稳。2001 年以前,这两项支出比重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此后保持稳定。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比重基本在 4%—5%之间,支农支出比重基本在 5%—6%之间。

 三是文化、教育、卫生支出波动较大。支出比重从 1985 年的 15.8%上升到 1994 年的 22.07%,此后总体上呈缓慢下降的趋势,2005 年下降到 17.99%。2006 年以后,随着国家较大规模增加对教育、卫生的投入,这一比重又呈上升的趋势。

 四是行政管理支出总体上不断上升。从 1985 年的 6.52%上升到 2006 年的 13.95%。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变化也较大。其中,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上世纪 80 年代有较大提高,但在 1996 年以后连续 4 年下降,到 2000 年以后基本在 13%—14%之间徘徊。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始终稳定在 5%左右。社会保障支出从 1985 年的 1.55%上升到 2002 年的 11.95%,此后一直在 10%—11%之间波动。总体来看,尽管 2002 年以后政府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支出有较快增长,但其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没有明显变化。2007 年,我国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只有 29.2%,和人均 GDP3000 美元以下国家和人均 GDP3000—6000 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 13.5 和 24.8 个百分点。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 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情况。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居民的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下降。食品消费比重(恩格尔系数)

 从 1985 年的 52.2%下降到 2007 年的 36.3%,衣着消费比重从 14.6%下降到 10.4%。

 2.耐用品消费比重在上世纪 90 年代后稳中有降。上世纪 80 年代城镇居民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比重有大幅提高,进入 90 年代以后稳中有降,比重从 1990 年的 10.1%下降到 2007 年的 6.0%。

 3.居民用于住、行、通信的消费比重持续上升。居住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从 1985 年的 4.79%上升到 2007 年的 9.83%,交通通信支出比重从 2.1%上升到 13.6%。

 4.居民用于医疗、教育等提升人力资本的支出比重有较快上升。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从 1985 年的 2.5%上升到 2007 年的 7.0%,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支出比重从 8.2%上升到 13.3%。

 (二)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与城镇居民类似,但总体滞后于城市居民。

 1.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比重下降,但降幅要小于城市居民,而且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然比城市居民高出 6.8 个百分点。

 2.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支出比重都有较大上升,但总体上仍低于城市居民。

 3.居住消费支出比重与城市居民变动相反。居住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从 1985 年的18.23%下降到 2005 年的 14.5%,2007 年又回升到 17.80%。

 总的来看,自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城乡 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增长要快于整个消费增长,其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另据对美国、英国、新加坡等 16 个国家和地区的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人均 GDP 达到 3000 美元时,居民文化娱乐教育支出比重平均为 7.5%,而且教育支出比重很低;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平均为 5%。因此,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也明显偏高。

 三、政府支出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支出有较快增长,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但这些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没有明显变化,还显著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并已对居民收入和消费产生较大影响。

 (一)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全部教育经费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使得居民承担的比重上升,突出表现为学杂费比重显著提高,导致居民的教育消费支出比重不断提高。

 1992—2005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从 84%下降到 61.3%,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占比从 62.1%下降到 55.4%;学费和杂费所占比重从 5.1%上升到 18.4%。2003 年以后,随着社会教育经费的增加,以及国家相关教育改革措施的出台,学杂费比重终止了持续上升的趋势,稳定在 18%左右。2006 年以后,国家财政性经费比重有较大提高,学杂费比重则大幅下降。与此相对应,居民教育支出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在 2002 年后也呈稳中趋降的态势,这说明国家的教育支出与居民教育消费支出之间存在较大的替代效应。

 (二)

 政府预算内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使得个人的卫生支出比重上升,居民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比重提高。

 1985—2001 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 38.6%下降到的 15.9%,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也呈下降趋势,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从 28.5%上升到 60%。2002 年以后,随着政府和社会对卫生支出的增长,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也由升转降。与此相对应,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在 2002 年后趋于稳定,并在 2006 年开始下降。

 这说明国家的卫生支出与居民医疗卫生消费支出之间也存在较大的替代效应。

 (三)

 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力度不够,使得居民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进而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降低。

 1990—2007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 13.9%。同时期,居民社会保障等支出年均增长 36%,远远高于居民各项收入来源增速,对可支配收入的负面贡献也从 0.4%上升到 8.1%。这使得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总收入增速。这些特点在 2000 年以后表现得更加突出。

 (四)

 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性支付实际上加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最大和较大的是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经营性收入则使城

 乡 居民收人差距缩小。1990—2007 年,工资性收入差距对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最大,超过 80%; 其次为转移性收入,对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超过了 30%。由于转移性收入的主体是离退休金、价格补贴、社会福利救济等财政性资金的转移支付(占 60%—70%)

 ,因此这种转移性支付实际上加大了城乡 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是对农村居民的补助不够。

 (五)

 政府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不够,还导致居民的消费倾向下降。

 政府增加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为居民提供较为广泛的社会安全网,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进而减轻居民防范性储蓄动机,明显增加居民的消费倾向。但 1990—2007 年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66,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与城市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73。这说明政府对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支出不够,是我国居民储蓄连年增长、消费倾向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

 四、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取向 上述分析表明,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资不足,导致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不断上升,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并降低居民消费倾向。今后,我国政府将进一步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内需、调结构方面的中长期作用。

 一是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当前,我国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比重要比人均 GDP6000 美元国家的平均水平低近 25 个百分点。如果我国在人均 GDP 达到 6000 美元时,这三项公共服务支出比重要达到当前的国际平均水平,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人民币汇率水平,按不变价计算,这三项支出比重每年应提高至少 3 个百分点。如果再考虑人民币升值、现价等因素,三项支出比重提高的速度应更快。

 二是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本目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政府支出的标准差和居民消费的标准差高度相关,各地区政府支出差异的扩大加剧了各地区居民消费差距的扩大。因此,应加快确立并实施最低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增加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同时,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制化建设,尽快建立起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的模式。

 三是适当增加政府货币转移支付,并且更多地向农村和低收入群体倾斜。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进城务工人员就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的收入风险;继续扩大和完善对农业的生产“直补”,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尽快转变城乡 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对城乡 低收入家庭的社保支出给予适当补助,减轻其缴费压力。

 四是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抓紧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包括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促进就业支持机制,医疗卫生事业保障机制,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等。

 五是创新准公共产品的融资方式,节省政府相关投资。一些准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应尽可能吸收民营资本投入,减少政府支出,以便将这方面的资金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支出。

 1.以“政府支出绩效评价”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100 分)

 说明:

 学习完教材第 6 章至第 7 章之后完成本次任务。

 形式:

 小论文题。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 6 章至第 7 章的内容。

 2.请在所列主题的选题范围内自拟题目(无标题或标题与主题一致,扣 10 分)。

 3.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任选角度和方向进行阐述。

 4.论文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与论证。

 5.不得抄袭,如需引用或借鉴他人成果,请用尾注标明。

 6.字数不得少于 1000 字。

 参考答案:

 政府支出绩效评价 随着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绩效评价的普遍重视,我国财政部门在公共财政支出领域进行 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但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财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现实意义财政支出绩效,是指财政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它反映了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重点研究政府配置资源的合理性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

推荐访问:形考任务4:综合分析三部门条件下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什么因素? 条件下 取决于 综合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