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论文3篇
Web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论文1 引言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库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效推动了商务活动由传统活动向电子商务变革。电子商务就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Web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论文3篇,供大家参考。
Web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论文1
引言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库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效推动了商务活动由传统活动向电子商务变革。电子商务就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活动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使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能给企业带来更多有用信息,同时还使其他现代企业管理者能够及时准确的搜集到大量的数据。访问客户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成为电子商务成败的关键因素,因而受到现代电子商务经营者的高度关注,这也对计算机web数据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Web数据挖掘技术应运而生。它是一种能够从网上获取大量数据,并能有效地提取有用信息供企业决策者分析参考,以便科学合理制定和调整营销策略,为客户提供动态、个性化、高效率服务的全新技术。目前,它已成为电子商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计算机web数据挖掘概述
1.计算机web数据挖掘的由来
计算机Web数据挖掘是一个在Web资源上将对自己有用的数据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Web数据挖掘是把传统的数据挖掘思想和方法移植到Web应用中,即从现有的Web文档和活动中挑选自己感兴趣且有用的模式或者隐藏的数据信息。计算机Web数据挖掘可以在多领域中展示其作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数据库技术、信息获取技术、统计学、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等多个方面,其中对商务活动的变革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方面最为明显。
2.计算机Web数据挖掘含义及特征
(1)Web数据挖掘的含义
Web数据挖掘是指数据挖掘技术在Web环境下的应用,是一项数据挖掘技术与WWW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技术,综合运用到了计算机语言、Internet、人工智能、统计学、信息学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具体说,就是通过充分利用网络(Internet),挖掘用户访问日志文件、商品信息、搜索信息、购销信息以及网络用户登记信息等内容,从中找出隐性的、潜在有用的和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再用于企业管理和商业决策。
(2)Web数据挖掘的特点
计算机Web数据挖掘技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用户不用提供主观的评价信息;二是用户“访问模式动态获取”不会过时;三是可以处理大规模的数据量,并且使用方便;四是与传统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相比,Web是一个巨大、分布广泛、全球性的信息服务中心。
(3)计算机web数据挖掘技术的类别
web数据挖掘技术共有三类:第一类是Web使用记录挖掘。就是通过网络对Web日志记录进行挖掘,查找用户访问Web页面的模式及潜在客户等信息,以此提高其站点所有服务的竞争力。第二类是Web内容挖掘。既是指从Web文档中抽取知识的过程。第三类是Web结构挖掘。就是通过对Web上大量文档集合的内容进行小结、聚类、关联分析的方式,从Web文档的组织结构和链接关系中预测相关信息和知识。
计算机web数据挖掘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电子商务正以其快速、便捷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的关注。随着电子商务企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子商务企业的商品和客户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电子商务企业以此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正成为了电子商务企业客户管理和销售管理的重要信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些数据资源,以便给企业和客户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实惠,各种数据挖掘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电子商务网站中。目前,基于数据挖掘(特别是web数据挖掘)技术构建的电子商务推荐系统正成为电子商务推荐系统发展的一种趋势。
计算机web数据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具体应用
(1)电子商务中的web数据挖掘的过程
在电子商务中,web数据挖掘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既是数据准备阶段、数据挖掘操作阶段、结果表达和解释阶段。如果在结果表达阶段中,分析结果不能让电子商务企业的决策者满意,就需要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满意为止。
(2)Web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目前,电子商务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网站的兴起,经过分析一定时期内站点上的用户的访问信息,便可发现该商务站点上潜在的客户群体、相关页面、聚类客户等数据信息,企业信息系统因此会获得大量的数据,如此多的数据使Web数据挖掘有了丰富的数据基础,使它在各种商业领域有着更加重要的.实用价值。因而,电子商务必将是未来Web数据挖掘的主攻方向。Web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是寻找潜在客户。电子商务活动中,企业的销售商可以利用分类技术在Internet上找到潜在客户,通过挖掘Web日志记录等信息资源,对访问者进行分类,寻找访问客户共同的特征和规律,然后从已经存在的分类中找到潜在的客户。
二是留住访问客户。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商务网站可以充分挖掘客户浏览访问时留下的信息,了解客户的浏览行为,然后根据客户不同的爱好和要求,及时做出让访问客户满意的页面推荐和专属性产品,以此来不断提高网站访问的满意度,最大限度延长客户驻留的时间,实现留住老客户发掘新客户的目的。
三是提供营销策略参考。通过Web数据挖掘,电子商务企业销售商能够通过挖掘商品访问情况和销售情况,同时结合市场的变化情况,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推导出客户访问的规律,不同的消费需求以及消费产品的生命周期等情况,为决策提供及时而准确的信息参考,以便决策者能够适时做出商品销售策略调整,优化商品营销。
四是完善商务网站设计。电子商务网站站点设计者能够利用关联规则,来了解客户的行为记录和反馈情况,并以此作为改进网站的依据,不断对网站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来方便客户访问,不断提高网站的点击率。
结语
本文对Web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了综述,讲述了其在电子商务中广泛应用。可以看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Web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Web数据挖掘也将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前景巨大、意义深远。目前,我国的Web数据应用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Web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论文3篇扩展阅读
Web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论文3篇(扩展1)
——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安全探析论文3篇
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安全探析论文1
摘要: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学习和了解,首先简单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下的常见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然后主要对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保护好网络信息的安全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信息安全;保护
大数据可以被看作是现代信息化技术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宏观发展趋势,它能够帮助我们挖掘、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指导我们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当中,都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还应当更加重视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积极防范各种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以营造更加和谐、健康、安全的大数据环境。
1、大数据时代下的常见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简单来说,大数据指的是庞大、巨量的数据集合,以及对数据的收集、分析、挖掘技术能力。大数据的出现和社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具有直接的联系,在信息化下,社会的数据信息产生速度非常之快,产生量也非常的大,这些看似分散、细碎的数据信息,其实非常具有价值,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并进行相关的分析、挖掘,便可以提取出我们所需的信息内容。不得不说,大数据的应用对我们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不过,大数据也还具有一些突出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1.1数据信息盗窃的危险性增加
在大数据时代下,人人都非常看重数据信息的价值,哪怕是一点的数据信息碎片,都可能有其存在的意义,所以部分人便会产生以此牟利的念头,增加了数据信息盗窃的危险性。例如,目前我们对于云存储这样的应用已经不再陌生,其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大数据的实现*台,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数据信息传输到云存储*台上,用于异地下载或是共享,但是当中肯定有一些信息是需要保密的,如个人的身份信息、商业文件等。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为了获取信息出售获利,而采取不合法的技术手段,来盗窃数据信息,从而造成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除了云存储以外,我们自身电脑或存储设备当中的数据信息、社交应用当中的数据信息、向他人传输的数据信息等,也更容易被盗窃[1]。
1.2网络病毒的危险性增加
网络病毒可以对数据信息造成各种各样的危害,如盗窃、破坏、篡改等等。在大数据时代下,网络病毒的攻击破坏能力、传输能力、隐藏能力都大幅度的提高,这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相关大数据技术的影响。网络病毒变得更强大了之后,显然我们网络信息安全的危险性也就大大的增加。
1.3数据管理的危险性增加
在前面的内容当中已经说到,大数据指的是庞大、巨量的数据集合,而且这个数据集合当中的数据内容始终在不断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类型非常之多,特别是在非线性增长的特点之下,数据管理的难度便非常之高,稍有不注意就可能出现管理方面的漏洞或缺陷,致使数据信息混乱、无用、丢失,或是容易被盗窃。
2、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保护好网络信息的安全
从目前整个社会的大数据应用发展情况来看,为了有效的保护好网络信息的安全,我们应当重点做到以下几点。
2.1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意识
如今,我们每个人都会使用到网络,一旦使用网络,就会产生数据信息,有些数据信息的产生甚至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如对网页的浏览记录、对商品的查询信息等等,其中有的数据信息可能非常的敏感,需要保密,为此我们就得在使用网络的过程当中,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如不要随意的在电脑中存储、网络中传输敏感信息,对于一些需要录入个人信息的网站要警惕起来,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数据信息,可以加密过后在存储和传输。
2.2完善相关技术
一方面,对于对大数据有需求的企业、单位等,要完善自身的大数据管理技术,对大数据的管理做到规范、有序,以便对大数据展开科学、合理的分析、利用,防止数据信息被盗窃。另一方面,不论是企业、单位还是个人,都应当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过程当中,应用一些必要的技术手段来保护自己,如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认证技术、加密技术等等,消除或降低信息泄露的风险。
2.3加强对重点领域敏感数据的监管
庞大、巨量数据的汇集加大了敏感数据暴露的可能性,对大数据的无序使用也增加了要害信息泄露的危险。所以,从社会整体来看,应当明确重点领域数据库的范围,制定完善的重点领域数据库管理和安全操作制度,加强对重点领域数据库的日常监管[2]。
2.4研发针对性的大数据安全技术
传统的信息安全技术不能完全照搬到新兴的大数据领域,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应用提出了新的安全挑战。所以,应加大对大数据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提高大数据安全技术产品的水*和针对性。
2.5提升数据信息的销毁和恢复技术
为了防止数据信息被窃取,将不再需要的数据信息进行销毁是非常直接的一个办法,但是普通的删除操作很难达到彻底销毁数据信息的目的,为此需要对数据信息的销毁技术进行改进和提升,一方面要加快数据销毁速度,避免数据在销毁过程中因为不受保护而被不法分子窃取,另一方面要加强数据销毁的彻底性,将要销毁的数据彻底粉碎,避免再生。此外,还要提升数据恢复技术,在重要信息被篡改或窃取之后可以将其恢复,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提高数据存储的安全性[3]。
3、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下,保护好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关注,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保护措施以外,我们还应当健全相关法律,用法律来约束和惩戒不法盗窃、损坏、篡改数据信息的行为,从而营造出更加和谐、健康、安全的大数据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国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保护技术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20):196-197.
[2]吴兴华.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防范[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97-102.
[3]孙海勇,李青.大数据信息安全风险框架及应对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05):209-210.
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安全探析论文2
1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概述
1.1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性为进一步加快我国卫生信息化整体的建设步伐,推进信息技术在全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善我国卫生防疫、公众医疗、基层卫生等状况,提高公共卫生健康水*,国家鼓励地方*建设全国联网五级数字卫生信息*台。即:建设覆盖全国“省—市—县(市、区)—乡—村”五级数字卫生体系,并通过租用营运商提供的网络,实现对全国卫生信息以及公众健康信息的收集、处理、查询、传输和共享,完成面向公众基于个人健康档案服务和远程医疗会诊。
1.2加*生信息收集整理的重要性加*生信息的收集整理是改善和提高卫生系统质量的前提条件。尽管及时可靠的卫生信息是改善公共卫生状况的基础,但是,由于各级卫生行政管理机关在数据采集、分析、发布和使用方面的投入不足等原因,常常无法实现及时的跟踪以达到完全链接和反映现实医疗卫生状况,导致决策者无法正确发现问题、了解现实需求、跟踪最新进展、评估所采取措施产生的影响,干扰了行政管理部门在卫生政策制定、项目设计以及资源分配等方面做出正确决策。所以,加*生信息收集整理对改善和提高卫生系统的服务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1.3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和管理的必要性安全管理是一个可持续的安全防护过程。信息安全建设是我国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承载着大量事关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数据,网络与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卫生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而且已经成为*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卫生行业信息化必须重视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和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强化安全保密意识,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是确保卫生行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二是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完善规范的制度,是做好卫生行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三是建立信息安全组织体系,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是做好卫生行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关键;四是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正确处理“五级数字卫生体系”安全,是确保信息安全投资效益的最佳选择。
2卫生信息安全的风险与需求分析
随着网络社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是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当今社会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广度、速度都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比拟的。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黑客攻击成指数级增长,利用互联网传播有害信息的手段层出不穷。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安全风险。所以,可靠的卫生信息就需要一个安全的数据运行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或社会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安全的数据保障。
2.1安全风险分析目前卫生系统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应用系统风险和网络风险。应用系统风险主要体现在身份认证、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授权管理控制等,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应用系统的.改造提升得到控制。网络风险主要体现在网络结构不够清晰、区域划分不合理、区域边界防护措施缺失、接入网络缺少相应的防护措施、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容易造成可用带宽损耗、网络整体布局被获得、网络设备路由错误、网络设备配置错误、网络设备被非授权访问、网络管理通信受到干扰、网络管理通信被中断、传输中的网络管理信息被修改和替换、网络管理中心受到攻击、外部单位接入风险、本地用户接入威胁、恶意代码传播和破坏风险、安全操作风险、安全管理风险等等。系统和网络出现问题,将会造成网络信息丢失和网络瘫痪,无法实现网络功能和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2.2网络安全需求分析保证网络相关设备安全、稳定、可靠地为业务活动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是网络要安全、设备运行要正常。为此,必须要保证网络体系结构安全,采用各种安全措施有效防止卫生网络系统遭到非法入侵、未经授权的存取或破坏可能造成的数据丢失、系统崩溃等事故发生;采用灵活的网络拓扑和冗余与备份,保证网络结构不因单点故障造成网络业务活动的中断;采用可信的网络管理手段,保证结构的完整性。网络系统遭到有意攻击、设备故障、网络管理出现漏洞等是网络安全防范的重点。
2.3边界安全需求分析清晰、规范地界定、标识网络边界,是网络边界设备和安全网关实施防护的有效措施。采用具有多层访问控制功能的防火墙对接入实施控制;使用基于网络的IDS有效侦测来自内部、外部对网络边界的攻击,严格记录网络安全事件,配备网络边界设备脆弱性评估工具,有效监控网络边界设备的配置、运行状态和负载;配置网络穿透性测试工具,定期或不定期对网络边界安全有效性进行检查。边界安全是网络安全的门户,提升网络边界安全设备管理服务功能,是保证安全策略设计、配置、部署等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2.4网络管理安全需求分析对于卫生网络系统而言,网络与信息的安全时常受到威胁,最常见的就是拒绝服务攻击、网页篡改、恶意程序等。为保证网络与信息的安全,需要构造科学、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台。以业务为中心,面向卫生系统,将不同的网络进行整合,基于应用环境来管理网络及其设备的正常运行。当网络异常时,基于事先制订的策略(主要是应急方案)和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主动采取行动(如:终止、切断相关连接;停止部分非关键业务等),达到主动保证卫生系统网络安全和正常运行的目的。
3卫生信息安全的防御体系与网络的维护
3.1卫生信息安全的防御体系卫生信息安全防御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攻防双方都是与时俱进的。防护的目的在于阻止入侵或者延迟入侵所需要的时间,以便为检测和响应争取主动。一旦防护失效,通过检测和响应,可以及时修复漏洞,杜绝威胁,防止损失扩大,确保业务运行的持续性。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攻击和防御构成了一种动态*衡的体系。一段时间内,安全防御发挥着有效的作用,此时的安全体系就具有一定的*衡性,但这种*衡是相对稳定的,一旦攻击技术有所突破,防御也需要随之更新,安全防御体系就是在这种由此及彼的相互牵制中动态发展的。
3.2网络的维护随着信息系统在卫生行业的应用,网络安全问题日渐凸显。一旦网络出现故障,小到造成单机信息丢失、被窃取、操作系统瘫痪;大到全网网络服务中断,业务被迫停滞,甚至是重要数据丢失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在新医改大背景下,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构建坚固的网络环境,是每一个医疗单位的责任,同时也是挑战。在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网络基础设施的维护主要包括:确保网络传输的正常;掌握卫生系统主干设备的配置及配置参数变更情况,备份各个设备的配置文件。这里的设备主要是指交换机和路由器、服务器等。主要任务是:负责网络布线配线架的管理,确保配线的合理有序;掌握内部网络连接情况,以便发现问题迅速定位;掌握与外部网络的连接配置,监督网络通信情况,发现问题后与有关机构及时联系;实时监控整个卫生行业内部网络的运转和通信流量情况。
3.3信息安全风险控制策略面对复杂的大规模网络环境,无论采取多么完美的安全保护措施,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都在所难免。因此,在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其安全风险控制策略,利用相关技术及管理措施降低或化解风险,如物理安全策略、软件安全策略、管理安全策略、数据安全策略等,可以将系统安全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
3.4数据的保存与备份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数据一旦丢失,导致卫生行业的损失是巨大的。针对各类型的危机事件,应该制定完善的备份方案,防患于未然,做到数据丢失后能及时处理,减少损失带来的巨大后果。网络环境具有复杂性、多变性、脆弱性。它们共同决定着网络安全威胁的存在。在我国,卫生网络与信息逐渐扩大,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建立完善信息安全的屏障已成为网络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认识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在网络维护过程中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弥补,不断完善安全技术与安全策略,提高卫生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Web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论文3篇(扩展2)
——数据挖掘的论文参考文献
数据挖掘的论文参考文献1
[1]刘莹.基于数据挖掘的商品销售预测分析[J].科技通报.2014(07)
[2]姜晓娟,郭一娜.基于改进聚类的电信客户流失预测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4(04)
[3]李欣海.随机森林模型在分类与回归分析中的应用[J].应用昆虫学报.2013(04)
[4]朱志勇,徐长梅,刘志兵,胡晨刚.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客户流失分析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3(03)
[5]翟健宏,李伟,葛瑞海,杨茹.基于聚类与贝叶斯分类器的网络节点分组算法及评价模型[J].电信科学.2013(02)
[6]王曼,施念,花琳琳,杨永利.成组删除法和多重填补法对随机缺失的二分类变量资料处理效果的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05)
[7]黄杰晟,曹永锋.挖掘类改进决策树[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01)
[8]李净,张范,张智江.数据挖掘技术与电信客户分析[J].信息通信技术.2009(05)
[9]武晓岩,李康.基因表达数据判别分析的随机森林方法[J].*卫生统计.2006(06)
[10]张璐.论信息与企业竞争力[J].现代情报.2003(01)
[11]杨毅超.基于Web数据挖掘的作物商务*台分析与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12]徐进华.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数据挖掘及其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13]俞驰.基于网络数据挖掘的客户获取系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14]冯军.数据挖掘在自动外呼系统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09
[15]于宝华.基于数据挖掘的高考数据分析[D].天津大学2009
[16]王仁彦.数据挖掘与网站运营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7]彭智军.数据挖掘的若干新方法及其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应用[D].重庆大学2005
[18]涂继亮.基于数据挖掘的智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
[19]贾治国.数据挖掘在高考填报志愿上的应用[D].内蒙古大学2005
[20]马飞.基于数据挖掘的航运市场预测系统设计及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
[21]周霞.基于云计算的太阳风大数据挖掘分类算法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22]阮伟玲.面向生鲜农产品溯源的基层数据库建设[D].成都理工大学2015
[23]*.复合材料加工工艺数据库构建及数据集成[D].大连理工大学2014
[24]陈鹏程.齿轮数控加工工艺数据库开发与数据挖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25]岳雪.基于海量数据挖掘关联测度工具的"设计[D].西安财经学院2014
[26]丁翔飞.基于组合变量与重叠区域的SVM-RFE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27]刘士佳.基于MapReduce框架的频繁项集挖掘算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28]张晓东.全序模块模式下范式分解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29]尚丹丹.基于虚拟机的Hadoop分布式聚类挖掘方法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30]王化楠.一种新的混合遗传的基因聚类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14
[31]杨毅超.基于Web数据挖掘的作物商务*台分析与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32]徐进华.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数据挖掘及其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33]俞驰.基于网络数据挖掘的客户获取系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34]冯军.数据挖掘在自动外呼系统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09
[35]于宝华.基于数据挖掘的高考数据分析[D].天津大学2009
[36]王仁彦.数据挖掘与网站运营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7]彭智军.数据挖掘的若干新方法及其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应用[D].重庆大学2005
[38]涂继亮.基于数据挖掘的智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
[39]贾治国.数据挖掘在高考填报志愿上的应用[D].内蒙古大学2005
[ 40]马飞.基于数据挖掘的航运市场预测系统设计及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
Web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论文3篇(扩展3)
——数据挖掘论文参考文献
数据挖掘论文参考文献1
[1]杨毅超.基于Web数据挖掘的作物商务*台分析与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2]徐进华.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数据挖掘及其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3]俞驰.基于网络数据挖掘的客户获取系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4]冯军.数据挖掘在自动外呼系统中的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09
[5]于宝华.基于数据挖掘的高考数据分析[D].天津大学2009
[6]王仁彦.数据挖掘与网站运营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彭智军.数据挖掘的若干新方法及其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应用[D].重庆大学2005
[8]涂继亮.基于数据挖掘的智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
[9]贾治国.数据挖掘在高考填报志愿上的应用[D].内蒙古大学2005
[10]马飞.基于数据挖掘的航运市场预测系统设计及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
[21]周霞.基于云计算的太阳风大数据挖掘分类算法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22]阮伟玲.面向生鲜农产品溯源的基层数据库建设[D].成都理工大学2015
[23]*.复合材料加工工艺数据库构建及数据集成[D].大连理工大学2014
[24]陈鹏程.齿轮数控加工工艺数据库开发与数据挖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25]岳雪.基于海量数据挖掘关联测度工具的设计[D].西安财经学院2014
[26]丁翔飞.基于组合变量与重叠区域的SVM-RFE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27]刘士佳.基于MapReduce框架的频繁项集挖掘算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28]张晓东.全序模块模式下范式分解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29]尚丹丹.基于虚拟机的Hadoop分布式聚类挖掘方法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30]王化楠.一种新的混合遗传的基因聚类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14
[31]蒋晖,陈允锋.数据挖掘及其一种关联规则算法[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1(06)
[32]宋远芳.基于本体的数据挖掘技术在商务智能中的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01)
[33]穆瑞辉,付欢.浅析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34]焦慧敏,汪林林.商务智能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与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13)
[35]徐远纯,盛昭瀚,柳炳祥.一种基于决策树的客户流失危机分析方法[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08)
[36]罗海蛟,刘显.数据挖掘中分类算法的研究及其应用[J].微机发展.2003(S2)
[37]范明,李川.在FP-树中挖掘频繁模式而不生成条件FP-树[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3(08)
[38]朱玉全,孙志挥,季小俊.基于频繁模式树的关联规则增量式更新算法[J].计算机学报.2003(01)
Web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论文3篇(扩展4)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数据加密技术论文3篇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数据加密技术论文1
1、提高校园网络安全的措施
1.1大力开展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是高科技人才集聚地,许多计算机方面的高材生都存在于高校。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才能是把双刃剑,既能保护社会、服务社会,也能危害社会,只有加强思想道德上的教育,重视他们在网络道德上的培养,才能使他们真正为社会所用,造福社会。然而,当前高校存在的网络入侵事件有大半是来自于校园的内部,这与高校忽视网络安全教育不无关系。网络教育的滞后与脱节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因此,各大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通过开展网络安全知识讲座,广播、校报及课堂讲课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在网络安全上的道德意识,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使他们的计算机才能用到正道上,真正为社会服务。
1.2重视校园网络用户的安全教育
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不单单是高校对此不重视的问题,还因为网络用户本身的安全知识匮乏。高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用户的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要重视安装防杀毒的软件,病毒防不胜防。病毒无孔不入,因此,校园网络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不论是打开网页还是打开邮件,都需要多一个心眼,不要点陌生且来路不明的邮件,也不可随意打开不明的链接。另外,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软件使用的密码切忌过于简单,应重视账号和密码的保存,不可随意将密码告诉他人。网络用户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小心,重视对自己账号的保护,时时刻刻谨慎,才不会让病毒有机可乘。
1.3加强对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训
随着校园网络的广泛应用,高校对校园网络也愈加依赖,很多重要资料和信息都录入到计算机中,这也使得对校园网络的攻击和资源盗用现象越来越严重,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也变得愈发重要。面对当前高校安全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高校应重视引进优秀的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培养,通过开展讲座来促进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通过开展集体学习来提高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技能,并规范保密条例来降低信息和资源的安全隐患。
1.4加强校园网络安全防卫系统建设,完善规章制度
对于高校网络安全问题,可通过加强网络安全防卫系统建设来降低风险。第一,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的防火墙来阻隔外界对内部信息和资料的非法获取。第二,高校网络可以通过采取数据加密技术,如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完整性的鉴别及秘钥管理。这些加密技术的严格应用大幅降低外界病毒的入侵,也便于网管人员对信息和资料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所在。第三,采用相关软件,实时监控网络动态,密切关注在信息的传输等过程中的状况,对可能出现的不正常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另外,高校有必要建立网络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高校的网络使用,保护用户信息安全。
2、计算机网络安全对校园网络建设的现实意义
计算机网络安全对校园网络建设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安全有利于保护校园信息和资料的安全,另一个意义上保护了师生的信息,也保护了科研成果的安全,对校园网络建设和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安全意味着高校学生在安全意识上的提高和安全素质上的成长,更多的计算机人才将会投入到建设社会安全网络的事业中,这是高校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成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上的成功。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数据加密技术论文2
一、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安全的定义
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就是指在网络环境里利用网络管理技术和控制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数据的完整性、可使用性和保密性。在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需要保证两个方面的安全,一个是物理方面的安全,一个是逻辑方面的安全。物理方面的安全是指系统设备中与数据有关的设施一定要受到物理方面的保护,不能使这些元件遭到丢失或破坏;逻辑方面的安全是指我们要在网络环境下保证计算机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
二、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存在哪些不安全因素
在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很多,但这些因素主要有三类,分别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突发因素。人为因素指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手段进入机房,或复制拷贝计算机重要的系统资源,或非法篡改数据和编制计算机病毒,或偷取破坏计算机硬件设备。人为因素是对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安全问题造成威胁的最大因素。自然因素和突发因素多和计算机网络有关,网络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网络计算机的网络带有薄弱性;二是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一)网络计算机的网络带有薄弱性
在互联网下,计算机要面对的是全球所有联网的机器,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上网的时候向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方便地去传输和获取我们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面对这种情形,计算机的安全就遭遇了空前的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互联网的三个特征,即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国际性。
1.计算机互联网的开放性。计算机互联网是一项完全开放的技术,这种技术就使得计算机有可能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攻击,这些攻击无孔不入,它们有的是从物理传输线路上对计算机进行攻击,有的是通过互联网的协议对计算机进行攻击,有的是通过计算机的软件或硬件的漏洞对计算机进行攻击。
2.计算机网络的共享性。互联网上的东西都具有共享性,网络资源人人可用,人们在使用互联网时没有什么固定的技术要求,用户可以自由上网,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发布和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共享性,自己的东西别人能使用,自己也能使用别人的东西。
3.计算机网络的国际性。互联网里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是和全球的网络连在一起的,这就是说,你的联网计算机不仅有可能受到局域网内计算机的攻击、本地区计算机的攻击,也可能遭遇世界上任何一台计算机的攻击,所以你要时刻提防来自各个地区的网络网路入侵者的攻击,这就增加了计算机的风险。
(二)网络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在互联网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为计算机程序或其他的系统提供了一个使他们正常运行的环境,也为计算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文件管理或其他管理功能,并为系统软件和硬件资源提供了一定的支撑环境。倘若计算机本身的操作系统软件出现了问题,那么计算机就开始出现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1.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本身功能存有缺陷。因为计算机系统要为计算机的管理提供多种支撑,这些管理也很繁多,不但有外设管理也有内存管理,不但有硬件管理也有软件管理。这些管理都是通过一定的程序模块来进行的,假如其中的任何一项管理出现了漏洞,当计算机与外在网络连接起来的时候就有可能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所以许多网络高手甚至电脑网路入侵者都是针对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进行攻击的,他们通过一定的程序迫使操作系统尤其是部分服务器系统在瞬间瘫痪。
2.网络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在网络上为计算机提供部分联网功能或服务时也会带来隐患。这些功能也许是文件的传输,也许是软件程序的安装或加载,也许是可执行文件。网络下的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以进行文件的传输,在文件传输过程中常常会带有许多可执行文件,这些文件都是人为编写的一定的程序,假如这些可执行文件的某些地方有漏洞,也可能造成系统的瘫痪。倘若有人故意在传输的文件或远程调用的软件商故意安装一些具有偷窥性质的间谍软件,那么这些文件在整个传输过程中都会受到别人的监视,因此这些程序或文件都会给计算机的安全带来麻烦,因此我们在对网络计算机进行操作时,要尽量少用或不用来历不明的或对他们的安全性存有怀疑的软件。
3.网络计算机的不安全因素跟操作系统的可创建、支持和守护进程也有一定的关联。操作系统在创建和支持进程时,可以支持被创建的进程继承创建的权利,这就为远程服务器上安装一些谍报软件提供了条件,如果有人把谍报软件以一种合法用户的假象捆绑在一个特权用户上,就能使得谍报或网路入侵者软件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完成它们的间谍功能。操作系统在守护进程时一些病毒监控软件刚好也是守护进程,这些进程有的是良性的防病毒程序,有些却是病毒程序,如果碰到一些危险的进程,就有可能使得硬盘被格式化,这样就会出现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会在固定的时间发生作用,*时我们预测不到这种安全隐患的存在,操作系统的守护进程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破坏掉了。
4.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远程调用功能可能给计算机带来安全隐患。我们常用的联网计算机操作系统都具有远程调节或协助功能,这种功能使得任何一台计算机都能够通过远程去调用一个巨型服务器里面的某些程序,并且这种功能还可以给远程的服务器提供一定的程序让服务器去执行。在网络计算机进行远程调用功能时需要经过许多环节,在这些环节中的某些交流沟通环节有可能出现被某些人监控的情况,这样就给计算机的安全带来了隐患。
5.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后门和漏洞会给网络计算机带来安全隐患。操作系统的程序设计人员在对操作系统程序进行开发时总会给程序留一个后门,通过这些后门程序,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绕过一些安全控制去获得对系统或者程序的访问权,但是如果这些后门程序被一些不法分子或者网路入侵者利用,那些没有被删除的后门程序就成了泄露或丢失信息的漏洞,同时操作系统程序中还存在一些没有口令的入口,这也给网络计算机的安全带来危险性。虽然网络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漏洞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来克服,但等到发现这些漏洞进行系统升级时,某些漏洞能使系统的安全控制变得没有意义,很小的一ige漏洞就可能使网络计算机的网络瘫痪掉。
三、网络计算机安全隐患的对策
(一)网络计算机物理层面的安全对策
我们如果想保证网络计算机的安全,最主要的就是为网络计算机提供一个安全的"物理环境,也就是说,网络计算机的机房要有必要的安全设施。在网络计算机安放的地方,我们要保证有一定的环境条件,这些环境条件是指计算机所在地的气温、空气湿度、防腐蚀度、电气的干扰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同时,我们要给网络计算机选择一个合适的安装环境,这些环境需要网络计算机避开一些有强烈振动的振动源和强烈声音的噪声源,同时在机房建筑物上下左右要避免有用水设备。对于机房人员的出入,也要有必要的管理措施,对于哪些机器哪些人可以用、哪些人不能用要有一定的限制,未经允许的人禁止进入机房重地。对于重要的网络计算机,我们要安装必要的防盗和安全防护措施,避免网络计算机遭受物理侵犯或非法个人或团体的侵犯。
(二)网络计算机管理层面的安全对策
在对网络计算机进行安全对策考虑时,我们需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和执行的力度。我们要对网络计算机管理或使用人员进行一些列的法制教育,包括计算机犯罪法、网络计算机安全法、保密法和数据保护法等,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使用权利和义务。同时,我们还要对网络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安全教育和必要的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让网络计算机管理人员既受到了道德观的熏陶,也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的束缚,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对网络计算机的安全管理进行完善和强化。网络计算机管理人员也要有安全意识,注意不但要防护来自网络的病毒,也要防止来自远处的网路入侵者攻击。要建立一套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这些制度要求网络计算机管理人员必须自觉遵守,这些管理制度可以包括对人员的管理制度、对网络计算机的运行和维护制度、对网络计算机的资料管理制度、对网络计算机机房的保卫制度和对网络计算机环境的卫生打扫制度。
(三)网络计算机技术层面的安全对策
在技术层面,我们对网络计算机实时进行病毒扫描、实时对网络计算机进行监控。我们既要对网络计算机设置防火墙,也要不断地对病毒报告进行分析和对系统进行安全管理。我们在对网络计算机安全进行防范时,要注意在技术上对网络的访问进行控制,对网络权限也要进行控制,对于属性目录级别我们也要进行控制。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恢复,在系统发生意外时,我们要会运用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进行及时的操作。同时,我们也要掌握一些其他技术,这些技术包括运用密码技术即网络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完善更安全的操作系统技术即不给病毒的生长提供温床的技术、切断传播途径确保计算机不受外来硬件感染病毒、提高网络反病毒技术即限制只能服务器才允许执行文件的技术等。在日常生活中确保网络计算机的安全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不但要涉及到网络计算机的网络和操作系统、网络计算机的存放环境、网络计算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还要涉及到网络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等。我们在对网络计算机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和寻找对策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要把这些防范措施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它们综合起来。对于网络计算机的安全防范,我们要做到以人为主,同时结合环境和法律制度进行统一的整合和教育。在对网络计算机犯罪和网络计算机病毒防范方面,我们还要同国际接轨,通过和国际相应的组织合作来共同完成确保网络计算机安全的使命。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数据加密技术论文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也被广泛应用至各个领域,计算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实际应用工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安全问题,比如网路入侵者攻击、病毒威胁以及系统自身问题等,而利用安全管理技术可以充分保证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系统的安全性,确保计算机用户可以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操作。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指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旨在提升人们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
1、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是计算机病毒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变化,甚至部分病毒还超前于安全技术;二是木马与网路入侵者的攻击,网路入侵者攻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攻击,利用各种方法破坏数据的可使用性,甚至会引起系统瘫痪,另一种是网络侦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网路入侵者拦截盗取重要的机密信息;三是内部威胁,这种情况多数发生于企业中,由于用户缺乏足够认识,以致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以致频繁发生网络安全事故;四是网络购物,网上购物为网民带来了很大便利,但同时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更多的可乘之机,网络诈骗者往往利用伪造网站进行诈骗活动,使受害者在不知觉的情况下便泄露了自己的银行卡号与密码等个人信息;五是系统漏洞,所有的网络系统都存在漏洞,但用户使用盗版软件等因素也会造成网络系统漏洞问题,网络攻击的破坏力十分大,且影响范围较广,严重危害了网络质量。同时,UDP协议的不可靠也造成了很多计算机的程序错误,以致网络出现了很多漏洞,缺乏安全保护措施的网络系统没有基础的抵御能力,为很多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途径,为此应采取科学有效的安全技术以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2、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2.1邮件过滤技术:
部分垃圾邮件中也可能带有病毒信息,造成安全隐患。为了减少这些垃圾邮件,并有效区分正常邮件、垃圾邮件以及可疑邮件,企业可以采用垃圾邮件指纹识别技术以及减少误判的随机特征码应答技术等,确保工作人员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办公。
2.2运用防火墙:
防火墙可以加强网络之间的权限控制,且由硬件与软件系统组成,使用防火墙可以充分限制计算机的内部访问,且可以全面检查链接方式,并有效监管网络运行环境的安全性。在使用防火墙系统时,应该参照如下两个标准:一是防火墙本身应该配置专门的安全软件系统;二是防火墙应该具有一定的扩充性。
2.3检测并加密信息:
检测信息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防范方法,首先,利用信息检测可以有效检查出攻击信号,并利用报警系统将其去除。其次,如果网络系统已经遭受攻击,利用信息检测可以及时收集并备案入侵者的详细信息,以便在此后的攻击过程中有效做出反击。最后信息加密可以保护计算机的动态信息,而密码也可以有效确保网络安全。如果用户可以将信息检测与信息加密做到有效结合,还可以有效替身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能。
2.4安装杀毒软件:
对于多数普通的计算机用户而言,安装杀毒软件是最简便且最普遍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杀毒软件可以分为网络版与单机版两种,网络版软件可以杀除网络自身携带病毒,一旦发现病毒入侵的迹象,便可以向用户发出警报信号,而后自动进行杀毒,避免病毒的进一步扩散。由此,网络版杀毒不但可以提供良好的杀毒效果,还可以在短时间内扫描计算机系统。单机版的杀毒软件主要应用于两个本地工作区域,且杀毒范围主要针对计算机的远程软件。
2.5建立安全控制的备份与恢复系统:
安全控制主要是在网络服务设备之间建立权限基础,以便对计算机实行新的安全保障系统,且利用网络安全控制可以有效管控重要文件,避免发生信息泄露现象。同时,用户在应用计算机系统时,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备份机制,并利用备份信息保护重要的文件资料。除此之外,还应建立文件的恢复机制,以免重要的文件信息发生篡改或误删等问题。当前恢复与备份机制虽然已经实现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操作流程过于频繁,虽然已经得到普遍使用,但却依然经常发生文件丢失的问题,或者恢复系统本身的成功率不高。为此,还应进一步完善恢复与备份机制,并实现其可行性,增强其安全性能,从而提升操作的成功几率。作为当前社会使用最广泛的技术,计算机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自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但鉴于很多计算机用户并未学习过专业的技术指导,以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难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甚至为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充分保证计算机网络运行安全,就应该保证运行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性,并由整体角度分析网络的安全隐患,这样才可以确保计算机安全运行,避免用户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Web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论文3篇(扩展5)
——伦理与道德的关联探析论文3篇
伦理与道德的关联探析论文1
对于全人类而言,正义的要求就是人道。本文是关于伦理与道德的关联讨论。
伦理作为人类共同体成员之间交互生存的德性方式,规定了成员应然的生活方式。伦理理想与道德规范是特定社会发展水*的反映。我国有悠久的儒家伦理学传统,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基础,有蔚为大观的西方伦理学研究阵容,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三大伦理学派别在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上都语焉不详。理论的不通透、不彻底,极大地影响了伦理学的社会认可度。因此,加强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一、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伦理学根据其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哲学伦理学与实证伦理学两大部分,哲学伦理学又可称为理论伦理学,实证伦理学又称为应用伦理学。本文的探讨限定在哲学伦理学范围。[1]把伦理学放在哲学大观园里面非常恰当,因为伦理学离开哲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伦理学建构的基本概念都必须从哲学的高度去研究才能辨析清楚。哲学伦理学属于哲学,它为社会科学提供伦理导向,为社会发展提供伦理理想,为个体人生提供角色定位。哲学伦理学与哲学价值论存在一定的交叉关系,哲学价值论为哲学伦理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哲学伦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伦理与道德,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多了,但多数囿于词源分析而没有挖掘这两个概念的可能意义。伦理与道德这是两个有密切关系的概念,但并不存在谁包含谁的问题。我们把伦理道德四个字拆开分析,首先存在的是“伦”这种社会现象,“伦”就是社会共同体的不同成员在社会结构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对这种社会角色分配的合理性的反思与辩护就出现了“伦理”。伦理就是社会之道,人们把对社会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个人道德品质又称为“德性”,具体道德实践又称为“德行”。[2]伦理的本质就是社会共同体成员的不同角色配置的合理性。哲学伦理学通过研究这种合理性并依据这种合理性演绎最佳的角色配置模式,然后运用这种模式去评价社会现实与引导社会发展。角色在这里指不同社会成员在不同情境下应然的行为模式。
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随着人类共同体的规模逐渐扩大,伦理时空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从部落到部落联盟,再到国家、国家间组织,最后扩展到全人类。不同层次的伦理时空其伦理的合理性依据是各不相同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都分别作为相应情境中的角色配置依据。普世伦理存在的合理性是现有科学证明在地球上全人类是同根同源的,我们把这种所有人都是同类的关系称为类缘关系。如果再将伦理时空扩大到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生物,就形成生态伦理,那么其合理性依据就是所有生物都是生命,都拥有生命权,这种同是生命的关系称为生缘关系。如果继续将伦理时空扩大到宇宙中所有存在者,就形成存在伦理,其合理性依据就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存在者都有存在权,这种万物同在的关系称为在缘关系。亲权、族权、身份权、人权、生命权、存在权,形成一个权利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的演化序列。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自我主体是作为价值关系主体的主体,包括个体、个体组成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社会组织。自我主体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心圆。他者主体是作为价值关系客体的主体。之所以将价值关系客体统一作为主体是因为从存在伦理角度来看一切存在者都是主体。这样,伦理关系就成为主体间关系,角色配置原则的制定就应该遵循协商对话、达成共识的步骤。人类伦理思想发展史就是人类的认同意识不断进步的历史,是自我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的历史,也是不断将他者主体纳入自我主体范围的历史。从人类视角来看,有五大类伦理关系,即天人关系、己我关系、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群类关系。天人关系就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己我关系就是个体不同自我之间的关系,人我关系就是自我与他者、我所在的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群己关系就是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包括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单位、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等关系,群类关系就是自我所在的群体与全人类的关系。这五大伦理关系的合理状态应当是天人互益、己我互知、人我互爱、群己互利、群类互助。
道德是伦理的实现方式。道德的三种不同的现实化形态,其起源各不相同。道德规范起源于原始人群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萌芽于原始人的准德性(准德性是指原始人具有的合群性与顺从性),道德实践脱胎于原始人运用意志控制自己的动物性冲动的成功经验。人性不是道德的前提,而道德是以塑造人性为依归的。人的本性不同于人性,人的本性是人作为生物人具有的属性。而人性是人已经成为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所应当具有的属性。人性包括人的物性、感性、理性、德性、灵性。是否具有人性是区别社会人与人形灵长类动物的标准。人类文明史从人形灵长类动物具有意识的那一刻开始。意识是主体感知与调控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能力。高等动物无疑也有心理活动,也有类似于人类的知、情、意,但只有人类有对自己心理活动进行感知与调控的能力。意识是人类认知、情感、意志、信仰等心理特质发展的基础。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性、不断自我确证、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历史。而个体的生命历程也是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性、不断自我确证、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历程。人类是未完成的X,而每个人则是未完成的x,个体的生命历程是人类发展史的重演。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becoming best-be-ing)。*就是努力成为自己心中最理想的那个自我的过程。生命不息,*不已。[3]
人的本性同一切生物的本性相同,都是趋利避害的。利是能够满足生物生存需要的价值对象,害是能够威胁生物生存的对象。道德的目的就是将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转化为人的为善戒恶的德性。[4]善是符合特定道德规范的动机与行为,恶是违反特定道德规范的动机与行为。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并不总是一致的,善的动机可能产生恶的效果,恶的动机也可能导致善的效果。评价行为的善与恶,应当将动机与效果分别对待。社会发展水*决定社会的角色配置形态,而角色配置形态作为伦理思考的对象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伦理思考的深度。伦理思考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特定共同体的道德规范设计的合理性程度。道德规范本身的合理性又决定了该道德规范约束下的社会成员的德性的健康性。不合理的道德规范本身将激发人的虚伪性或者叛逆性。一个处于剧烈转型的社会,不同的伦理时空交错,不同的道德规范同在,导致人们迷失善恶的可靠标准,从而出现所谓“道德滑坡”、“伦理沦丧”等现象,这说明在转型期尽快促成伦理共识的形成,尽快制定基本道德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相同的伦理关系在不同时代其重要性不同。不同时代的伦理关系要求个体具有与其适应的德性。当今时代的五大伦理关系要求人类个体具有五种美德,这五种美德是自主、仁爱、诚信、感恩、公正。自主就是个体要自尊自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主体性,提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回报社会的能力。自主意识是现代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本意识,每个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每个人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每个人有自我表达意志、自我维护权利的权利。仁爱就是要热爱祖国、敬爱师长、关爱亲人、友爱他人、博爱万物。诚信就是对自己实事求是、对他人言行一致,守承诺、守道德、守法律。诚信从根本上看上是主体性强大的表现,自卑者常自欺、自欺者常欺人。感恩就是珍视自己拥有的一切并感激创造这一切的所有他者,努力回报为自己创造一切的他者。每个人在出生之前是“无”,是父母给他(她)生命,是社会抚养教育其*,是国家保障其安全,是他人为其提供各种服务,是万物无私地被其利用,因此,无论一个人个体能力如何强大,离开了世界将寸步难行、自身难保。感恩与仁爱相辅相成,因为仁爱而施恩于他者,因为感恩而回报于他者。感恩心理在动物的行为中也有表现,而人类却忽视了这种淳朴的心理,导致感恩意识普遍淡薄,许许多多的人都心怀不满,觉得全世界都亏欠于他(她)。既得利益者同更大的既得利益者比较觉得自己小巫见大巫,利益相对剥夺者见到既得利益者则恨意难*。总之,加强感恩教育,普及感恩意识,对于促进人们的心理*衡、促进社会和谐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公正是指有正义感,个体待人处事不偏私、言语行动不偏激,不损公肥私、不损人利已,天下为公,正道直行。公正是比较高级的德性,公正德性的养成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公正的社会环境。而公正意识的普遍提高也有利于社会公正。五大伦理关系与五大基本德性合称为“五伦五德”。五伦五德可以作为我国新时期伦理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伦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研究古往今来的人类伦理道德思想、研究伦理道德的历史与现状,回答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为伦理建设与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基本问题的不断反思、不断批判、不断建构,推动学科的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一个随语境变迁而其答案与时俱进的问题。特定时代特定形态的伦理学必定有其特定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学科的生命,对基本问题的不断设定与不断解答是学科保持生命的脉动。因此,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定存在的,但究竟是什么却是不确定的。善与恶是伦理学的一对比较基本的范畴,但善与恶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在道德确定的情况下才有的评价,没有确定的道德标准,善与恶将变成纯粹个人的价值判断。因此,善与恶的关系不适合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也用义利关系来表达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利益是特定评价主体依据特定的价值观确认的、对特定的价值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价值对象。价值观不同,利益的范围也不同。但道德归根结底就是协调利益关系的,是利益在先,道德在后,伦理结构也是利益结构,道德要为促进利益结构的稳定和谐服务。[5]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确定为基本问题与基本问题的开放性、创造性、多义性的基本要求不相吻合,因此,并不适合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此类似的主张还包括:道德与经济利益的关系、道德与社会发展水*等等,这些主张都不适合作为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不是像一个简单的论述题可以一次性回答清楚的,而是一个常问常新、常思常得的问题。基本问题是一个问题域,可以衍生许许多多小问题。基本问题是学科的生长点,依托生长点,结合其他学科的成果,可以不断创造新概念、形成新理念。
还有人主张将公与私、群与己的关系作为伦理学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属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的问题,应当由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来解答。这些解答可以作为我们展开伦理学研究的依据,而不需要我们把这些问题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来研究,不能越俎代庖。
也有人主张将“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等问题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是一个很大很基本的问题,需要历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人生哲学等学科通力合作才能给出完整解答的。伦理学的回答只能是“没有德性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确实是伦理学应当关注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与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息息相关,伦理学只能告诉人们通过德性修养可以提高人的幸福感。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特定主体基于某种需要的满足感这种心理体验的刺激而产生的兴奋和满足的心理感受。幸福是二阶心理活动,是对满足感的兴奋和满足。单纯的满足感并不意味着有幸福感产生,如果这种需要的满足感让人兴奋并产生新的需要,这时候的心理感受就不是幸福感而是得陇望蜀的贪欲感。如果这种需要的满足感让人满足而不兴奋,这时候的心理感受是安宁、宁静。如果这种需要的满足感让人不满足也不兴奋,这时候的心理感受就是无聊、空虚。如果需要的满足方式与当事人的良心发生冲突,当事人会产生自责、悔恨、内疚等心理感受。因此,需要的满足并不必然带来幸福,幸福感的产生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用幸福指数来表示当事人的幸福感强度H,那么幸福感强度与当事人的幸福感受能力C和当事人对需要满足程度的自我评价S成正比,与当事人对自己满足某种需要的可能性的概率预期P成反比,即H=CS/P。幸福感受能力是主体发现让自己幸福的事情并敏锐感受到幸福的能力。幸福感受能力的个体差异是相当大的,这种能力与先天禀赋、后天的教育、自身的阅历都有关系。当事人对需要满足程度的自我评价是当事人实际满足程度与当事人用做参考系的满足程度的比率。如果用做参考系的满足程度高于当事人的实际满足程度,当事人产生的是不满足感;如果用做参考系的满足程度低于当事人的实际满足程度,当事人产生的是满足感。当事人对自己满足某种需要的可能性的概率预期是指当事人自己估计的需要被满足的可能性的大小。如果当事人预期概率很低结果竟然是需要完全被满足,当事人有喜出望外之感,幸福感随之上升。如果当事人预期概率很高而结果是需要没有完全被满足,当事人就容易产生失望感、失落感。[6]一个社会要让更多的社会成员产生幸福感需要做以下工作,一是尽可能满足人们的多层次需要;二是通过教育宣传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受能力;三是教育人们学会合理比较,不要盲目攀比;四是降低人们对需要满足的概率预期。无条件地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并不合适,要无例外地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但要求当事人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
哲学伦理学通过对现实伦理关系合理性的追问从而促进现实伦理关系合理化,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伦理理想就是依据人类的基本共识设想出来的最合理的社会角色配置模式。小国寡民、桃花源、理想国、乌托邦都是人们设计出来的伦理理想。社会角色配置模式包括配置权的运行方式、角色脚本的设计模式、角色的内化模式、角色担当效果的调控模式等等。特定伦理时空生活的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就是该共同体的成员分别充当剧作者、导演、演员、观众而完成的历史剧,伦理学起源于观看历史剧后的反思。不同时代的思想家所掌握的思想素材不同,其能够设想出来的伦理理想也各不相同。人类历史早期的思想家们设计出来的伦理理想在现代人看来简直就是荒唐之极,这是历史的局限性所致,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现代的人们也只能依据现有的思想素材设计自己的伦理理想,其合理性在我们的后辈看来也可能是漏洞百出的。
道德现实是指特定的人类共同体的道德规范、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实际状态。具体包括道德规范的完备性、合伦理性、德性的真实性、普遍性、德行的自觉性、有效性等。道德现实是伦理理想的现实化产物,伦理理想本身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德现实的合理性程度。道德现实本身又是伦理思考的对象,道德现实的不合理性会激发人们完善伦理理想,然后以完善后的伦理理想重新审视道德规范体系与美德体系。伦理理想总是要高于道德现实的,伦理理想对道德现实起一种引导、批评的作用。而道德现实又会反作用于伦理理想,促进伦理理想的合理化。“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作为伦理学基27第2期李龙强 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新探本问题的理由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伦理理想是伦理学的活的灵魂,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伦理学其伦理理想也往往大相径庭,将伦理理想的设计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域中的基础问题使伦理学保持了其形而上的超越品质,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伦理导向作用。
第二,道德现实是伦理学的源头活水。对道德现实的关切是伦理学得以被社会接纳的前提,坐而论道、引经据典、探微索隐、张皇幽眇而让人不知所云的所谓纯学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是迟早要被社会淘汰的。
第三,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之间的矛盾是特定伦理时空内最基本的矛盾,没有伦理理想作为参照与尺度,道德现实就无所谓合理不合理的问题。社会上所谓的伦理冲突、道德冲突其实归根结底都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之间的矛盾的具体表现。每个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会有自己的伦理理想图景,当其用自己的伦理理想图景作为尺度去衡量道德现实就会发现二者出入很大,这种差距会使其产生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之感。伦理学的重要任务是为现实的伦理时空设计出凝聚人类智慧与美好愿望的伦理理想图式,并通过各种手段成为特定伦理时空的伦理共识;以伦理共识为基础,全面审视修订道德规范体系与美德体系,设计让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保持必要*衡的"道德正义机制。通过这些工作,充分发挥伦理学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巨大作用。[7]
三、道德正义与金规则
正义是一个神圣的字眼,也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概念。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思考过正义的本质并给出了各不相同的答案。时至今日,正义仍然是一个言人人殊的多义词。正义是有其伦理时空范围的,在一个伦理时空的正义可能在另外时空是非正义。正义是特定伦理时空范围内最有利于该共同体总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原则。在宇宙范围内正义就是所有事物共存的秩序,在地球生态系统内正义就是所有生命共生的和谐,在全人类范围内正义就是所有个体共享的人道,在日寇企图亡我中华时正义就是救亡图存的抗日,在当代*正义就是所有国民共治的民主。在理论上,自由、*等先于民主,而在实践上则是先有民主然后才有自由、*等。自由、*等不可能在未实现民主的条件下得到充分的保障。正义有两种形态,一是客观正义,即超越特定伦理时空客观考察该伦理时空内的共同体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迫切的需要,这是唯一的确定的;二是主观正义,即人们对该需要的认识,这是多元的多变的。每个共同体成员对正义的理解与期待往往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区别正义共识与正义观念。古往今来的任何人类共同体内部都可以分成两大集团,即强者集团或弱者集团。强者集团与弱者集团对该共同体的应然的正义的看法往往相互冲突,二者都把集团的利益当作共同体整体的利益来维护。如果两种正义观冲突过于激烈,那么主张调和、中庸、中道的声音就会应运而生。如果两大集团能够形成正义共识,那么这个共识就是该共同体的正义。即正义的本质是特定的伦理时空范围内特定的人类共同体普遍认为的可以实现该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最优价值选择。正义共识就是被当作最优选择的价值。正义不是一种固定的价值,而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最能够促进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对某种价值的偏爱而将其当作正义的本质,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如*等、公*、人权、美德、自由等等都被不同的学者各自理解为正义的本质。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我们设想,假如有一个国家,瘟疫流行,人民健康普遍不佳,严重影响到该国的生存和发展,健康成为这个国家最稀缺、最紧要的价值,那么该国提出“正义就是健康”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选择。[8]依此类推,假如一个国家的不公*状况已经严重到威胁该国生存和发展的程度,该国可能提出“正义就是公*”的口号。正义不是一种具体的价值,而是某种具体价值在具体条件下具有了最优价值选择的资格,正义就好比一顶金光灿烂的皇冠,戴在那个具体价值的头上。在某个伦理时空追问正义是什么等于追问什么价值是最能够促进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价值资源在成员间的分配从来没有公*过,因此,公*这一诉求充当正义的呼声的历史也最悠久,在许多人心目中觉得公*就是正义,公*和正义的关系类似与金银与货币的关系,“金银天然是货币,而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与此类似,公*最适合作为正义原则,而正义原则并不必然是公*。[9]
正义与公正、公*、*等、对等等概念很容易被人混淆。本文给出一个清楚的辨析。对等,是甲方对待乙方的价值行为方式与乙方对待甲方的价值行为方式相同。具体说来,就是以鲜花对鲜花,以铁血对铁血。*等,是在配置某种所得时,不论所得的接受方的具体情况,所有接受方的所得一律相等。所得,可以指权利、义务、奖励、处罚、工资、职位等等一切能够使接受方的利益总量发生改变的事物。公*,是某种所得的所有接受方接受的所得的标志量与之所以得的标志量之比率相同(通常情况下二者正相关即可)。所得的标志量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将所得量化得到的数字。之所以得是指配置所得的那个依据,之所以得的标志量就是将依据量化后得到的数字。举例来说,按能力授予官职,官职就是所得,能力就是之所以得,官职可以分级量化。能力则可以通过考试、测评等方式量化。公*在这里体现为能力强者授予的官职愈高。再举个例子,按照罪行的轻重决定刑罚。刑罚就是所得,罪行就是之所以得,公*在这里就体现为罪行愈严重所受刑罚也愈重。公正,就是无任何例外地按照公*原则为接受所得的各方配置所得。按照常规的理解,公正、公*、*等、对等等原则都是合理的、是善的。其实这是极大的谬误。公正、公*、*等、对等都只是一种价值配置方式,本身并不是价值,这种价值配置方式用之于配置好的善的东西,它就是好的善的。用之于配置坏的恶的东西,它就是坏的恶的。举例来说,假如有个专制集权国家被一个嗜血成性的*魔王统治着,他每天要杀一百个人取乐,那么这一百个人怎么产生呢,魔王说按照公*原则来确定,具体办法就是各个乡镇依次举行马拉松比赛,跑到最后面的一百人就是当天的被杀者。够公*吧,很显然,没有人愿意要这样的公*。这说明,价值配置方式不是最根本的,而价值配置权力才是第一位的。[10]
通过对正义以及与正义相关的概念的辨析,我们对正义的本质应当有了新的理解。以此为基础,我们再来看道德正义。道德正义有四种涵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道德权利是道德生活领域的权利,包括公民作为个体不受社会任何歧视的权利、公民作为道德评价者的意见自由表达权、公民作为道德义务履行者享有的被社会舆论肯定的权利、公民享有的其所作所为得到社会公正客观的道德评价的权利、公民享有的不危害公序良俗的而且法律无明文禁止的事项的自由权、公民享有的无确实证据证明动机为恶的无恶推定权,等等。道德义务是法律义务、职业义务之外依照道德的基本规定由相关当事人履行的义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并不是严格的对等关系,任何一个公民都是道德权利享有者,但不是任何公民都是道德义务履行者,无行为能力人就不是道德义务的履行者。没有履行道德义务也具有道德权利。道德权利是不可剥夺的权利,公民从出生时即享有道德权利,死亡后道德权利并不消失,仍然享有获得社会对其一生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权利。道德正义、道德权利等概念的提出不是纯粹的学术演绎,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发生的“英雄流血又流泪”、“做好事无好报”、“见义勇为反遭诬赖”等摧毁道德长城的极端事件,引起人们的沉思,道德正义、道德权利等概念就是人们力图改变这些极不合理的现象而运用思考的力量取得的成果。道德正义在当下最紧迫的要求就是落实各项道德权利,使道德机制继续运行。没有道德正义的维护,没有公民道德权利的落实,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小孩被碾无人施救等等诸如此类悲剧将愈演愈烈。[11]
下面我们讨论作为道德正义的第四种涵义的最基本道德规范。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又有一个美称叫“金规则”(the golden rule),又叫金律。1993年8月28日~9月4日,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会(来自世界各地的120多个宗教团体的代表参加)发表《全球伦理》宣言,认为:“道德金规则”是世界各传统文化及宗教最易达成共识的一项古老的伦理传统,并列举出13种宗教传统的不同表达方式,其中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表述最流行、最通俗也最易为人接受,广为传诵。但各种表述形式的金规则所表达的伦理精神与伦理内容是一致的,即本着自律、宽容、*等的精神,遵循推己及人的原则对待他人。[12]国内学者赵汀阳认为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改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好些。实事求是地说,赵先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问题是好不容易召开一次世界宗教议会,好不容易通过《全球伦理宣言》,好不容易弄出来个作为共识的“金规则”,我们现在来修正它可能带来负面效果,何况要将修正方案的一家之言再转化成全球性共识,那就难上加难了。因此,本文认为,从推动伦理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大战略考虑,应当尊重金规则的权威性,而依托金规则给出一个“金解释”(thegolden explain)。等到下次再召开类似国际性会议时将金解释争取写入大会宣言。
对于全人类而言,正义的要求就是人道。人道的涵义就是“以人为人、助人*”(Regardingaperson as one personage,Helping everybodyto become best being.)人道就是正义,正义就是最适宜做的事情。人道就是人之所宜,就是人间正义。humanity is suitability.inhumanity is un-suitability.Suitability is be wished,unsuitabili-ty is be unwished.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一个完全人道的社会就是臻于至善的社会,而正义是实现至善的首善。人类只能用人道的手段去实现人道的目的。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我们做这么多解释工作,其实只要改动金规则的一个字就可以了,将“欲”改成“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变成“己所不宜、勿施于人”。在国内,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金规则的所谓金解释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并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逐渐形成全球共识。
伦理与道德的关联探析论文2
企业伦理是企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企业伦理道德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了解决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中问题的相应对策。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企业发展、决定企业兴衰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但关键因素之一是企业文化,而企业伦理作为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精髓,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成败。企业伦理虽是无形的,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直接帮助企业导向未来。所谓“企业伦理是明天的经济”的认识,预示着一个企业伦理竞争时代的到来,所以企业要成为一流企业,必须依靠企业伦理的强大作用。
一、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问题是一个系统概念,其中蕴涵了诸多因素。企业竞争力通常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然而,企业的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技术,技术来源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靠的是企业伦理,因此归根结底企业取得持续竞争的优势来源于企业伦理。一个企业要想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如果不重视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企业就不可能取得持续竞争的优势。因为今天的企业面对的外部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谋求新的发展动力,特别是源自于内部文化建设而形成的发展驱动力,相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同类型的竞争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相同,不同的是需要不同的内部驱动力,以此来战胜各自的竞争者,内部竞争力是今后各企业能够取胜的关键,所以一个企业如果想生存和发展,最大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创造一流的企业伦理观,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来战胜竞争对手。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力,它可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企业重视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最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激发员工的使命感
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它是由企业领导人所倡导和精心培育的,并为员工群体认同的反映企业伦理道德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支柱,企业伦理道德作为企业文化之根本,它以正义和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善与恶、诚实和虚伪等原则为标准来评价员工的行为,企业伦理使员工产生对企业使命、宗旨、目标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心;企业伦理使员工产生使命感和意志力,鼓舞员工协同整合,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企业伦理是员工自觉在思想上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念,在付诸行动之前就已经有了哪些该干,哪些不该干,哪些可不干,哪些不可不干的标准,因而自觉践行伦理道德规范,并与企业的目标、传统习惯和整体利益保持一致。
3.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感
企业的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社会舆论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里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觉控制,从而有效地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伦理对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制约作用,员工们在企业伦理的制约下,自觉接受企业文化的规范和约束,依照价值观的指导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在其思想认识、思维过程、心理情感、伦理道德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约束和规范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就进一步提高的员工的责任感,使员工明确了工作意义,使员工在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时能够自觉维护整体利益。
二、目前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企业伦理意识缺失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主体,是为了达到统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组织,这个统一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一般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时,都会考虑成本收益问题,其伦理行为的选择必然受成本和效益的约束,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有的企业只注重盈利,常常为了某种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这在认识上表明了一种缺失,即企业是单纯的“经济人”,其实企业除了是“经济人”,还应是“社会人”。企业的利润性与社会性应是互相包含的,统一的。它们统一的基础是伦理性,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种只注重盈利而忽视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现象可能在短时期内满足企业经济的收益,但时间一长,就会导致企业的伦理缺失,此时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就会破坏以伦理性为基础的正当竞争,最终就会破坏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而没有商业道德的企业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2.企业管理者伦理认识漠视
一些企业管理者基于追逐利益的驱使,在加上目前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完善,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不够重视。管理者作为企业中的决策制定者和行为带头人理应重视企业伦理,当前管理者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漠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伦理了解不多,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企业伦理与企业的未来息息相关;二是企业管理者对部分非道德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三是企业管理者把不道德的行为归因于社会因素;四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并未完全遵循企业伦理。事实证明,企业管理者只有自觉地将企业伦理纳入企业整体建设中,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才能实现。
3.企业员工伦理观念淡薄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员工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企业员工的道德状况对企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形象作保障,在企业形象的塑造中,员工的职业道德是重要因素。然而目前,缺乏职业道德、损害企业形象的行为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员工身上的问题。现在许多员工对企业无感情,责任意识淡薄,他们更多的关心的是自己的物质利益,对企业的发展不感兴趣,他们仅仅满足于干好自己的手头工作,怠于行使民*利为企业的发展献技献策,甚至有个别员工为谋取私利故意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使企业在竞争中丧失应有的优势。
三、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对策分析
1.制定科学的伦理准则是抓好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保证
抓好企业伦理道德建设首先要抓好制度建设,靠规范运作企业。为保证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致性,需要一定的准则来统一职工的信念。通过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通过制度约束习惯的养成。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融入到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中,成为职工的自觉行为,企业通过提供一整套企业伦理行为准则,通过一系列形式规范全体员工,使广大员工自觉维护共同的整体利益。通过制度建设培育富有生命力和时代感的企业道德文化。“重质量、贵诚信”的伦理道德,把“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和社会造福作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从而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我们善于把道德教育、社会管理与法律规范结合起来,建立起法律与伦理道德有效联结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伦理素养是抓好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关键
企业要成功,需要管理者倡导、引领,做表率。这就需要其管理者应具有较高的伦理道德水准。同时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对人、财、物的管理,财与物的创造者、支配者是人,而人是受信仰、观念、文化支配的,所以企业管理核心层次是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企业道德文化。管理者的伦理要素决定着企业的性质和风格。管理者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管理者要维护企业的共同伦理价值观念,要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同时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这种伦理价值观念;另外管理者在开展企业伦理建设中要牢牢把握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这条主线,要以*等、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员工,要重视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培育与确立。
3.重视员工的伦理道德教育是抓好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基础
对员工的专门教育与培训是促使企业伦理塑造与变革的一个重要策略。通过专门、全面、系统的培训,让员工了解企业伦理的重要意义,企业为何要及如何实施企业伦理,企业伦理对员工的要求等等,通过运用优秀的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英雄人物、企业优良传统等对员工开展道德教育、道德评价等活动,把企业道德规范变成职工的内在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责任。使“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深深根植于职工心中。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伦理不仅是领导伦理,也需要全员追随,也是群体伦理,为此企业伦理建设也离不开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认知和认真推动。
伦理与道德的关联探析论文3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单位,家庭伦理也是社会文化发展与变化的重要内容。*家庭伦理与中华传统家庭伦理在有关婚姻家庭并维系其和谐与稳定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研究并对其赋予时代的特点,对*的*少数民族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作出贡献。
*文明和中华文明无疑是当今仍然具有深刻和广泛现实影响力的两种文明,二者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其中一项就是都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因此伦理在两种文明的社会体系、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是人类社会中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社会基本组成单元。在一个家庭中,伦理因素既界定着各家庭成员关系,还体现着各成员的身份、权利、责任和义务。因此建设好家庭伦理是解决当前道德危机的关键。
一、*文化中的家庭伦理
家庭是*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社会关系之一,家庭也是*伦理之意义的重要体现。
*伦理认为,男女通过非婚姻的方式相结合,是与人性的高贵背道而驰的做法。同时这种关系也不是以负责任的、生儿育女为目的的,所以通常会导致胎儿被流产、幼婴被抛弃甚至被亲身父母杀害等严重的恶性的事件。这就从男女之间的非法关系升级为了社会不幸的根源,因此,在*伦理中家庭具有一些远超家庭本身的重要意义:首先,家庭通过有限合理地满足人类本能的欲望,不偏不倚地达到心理、精神和身理的需求,实现身体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其次,只有通过家庭缔结的配偶关系才能实现内心的安宁;再次,按照教律,生育子嗣必须通过夫妻关系,只有保证后代的繁育,人类才能继续存在与发展;并且家庭也是实现亲情、避免血统混淆的最有效途径;另外,家庭还是一个能够培养责任心、体现个人能力的*台,需要家庭成员尽职尽责,维护家庭稳定,实现家庭幸福;此外,社会由无数的家庭组成,因此家庭是构建稳定社会的基石。
由于这些原因,在*文化中家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通过各种手段致力于维护家庭的稳固,对家庭生活给予关怀,认为经由符合教律的方式组建家庭是个人幸福、社会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二、中华文化中的家庭伦理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最小细胞,从其产生伊始,就对应着用来规范和约束家庭成员行为、协调家庭成员关系的规则,即就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家庭伦理体系。
用来倾向性地针对女性行为的道德规范协调夫妇关系、协调代际之间的纵向父子关系和协调同辈之间的横向的兄弟关系的规范总和构成了*传统家庭伦理的主要内容。这三种基本家庭关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依次被称作“夫妇之道”、“孝道”和“悌道”,这三个内容是*传统家庭伦理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己矣。自兹以后,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
中华家庭伦理的核心部分,是以“孝道”、“悌道”、“夫妇之道”为标志的儒家家庭伦理。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爱”。“仁爱”作为人的最高品性,虽然表现为是个人道德品质,但这一品性必然要体现在家庭与社会关系中。所以,儒家伦理道德从本质上而言表现为一种品性伦理,而并没有表现为独立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家庭伦理道德或社会伦理道德。
儒家所有的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伦理道德都建立在培育个人最高品性——“仁爱”基础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应的家庭成员身份,这个个体,只有首先完善了个人的道德品性,成为了“道德君子”,才能在家庭当中树立和培育良好的家庭伦理道德时实现角色的顺利转换,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才不会为害邻里,危害社会。所以,在儒家的家庭伦理道德中,将个人的品性看做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基础。因此,至高的个人品性——“仁爱”的实现只能而且必须从家庭开始,才会具有可操作性、可检验性、可培育性、可提升性、可推广性。
三、影响中华文化与*文化中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异同的因素
根据以上对*文化和中华文化中家庭伦理的论述,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
1.中华文化与*文化中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特殊性与差异性取决于该文化体系的生成历史及由其特殊的文化内涵、文化基础、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宇宙观。
2.中华文化与*文化中传统家庭伦理文化在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差异、男女角色的定位和婚姻缔结等方面的可沟通性、可借鉴性表明,人类家庭提倡和实现一夫一妻制的高级形态虽然是以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为基础,但决定因素却是文化因素。
从中华文化与*文化中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比较中可知,一定家庭伦理规范是维系一定家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以孝悌为核心的家庭伦理文化及其规范体系,使*的家庭与民族绵延几千年;*半岛智慧、公正、友爱的家庭伦理文化及其规范推动了家庭与城邦的发展。汲取传统中西方家庭文化及其伦理的精华,可以帮助我们建构新型的家庭伦理文化及其规范体系,推动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Web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论文3篇(扩展6)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 (菁选3篇)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1
摘要:文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从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定时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形态。女性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也同样如此。中世纪的文学主要可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作家描述下主流观点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与女性负面形象的大量存在;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和对典雅爱情追求导致的完美女性形象出现;以及城市文学中一些具有初步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女性观与社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关键词:中世纪;西方文学;女性观
20世纪以来妇女问题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女性主义的兴起则对社会生活及学术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女性观开始被研究。一定时期文学作品里的内容与人物特征是与它所处时代的特征相对应的,并是后者在虚拟世界中的投影。从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当时女性观的信息。本文旨在通过介绍中世纪西方文学里的女性观并进行简要分析来探讨中世纪女性观的成因。
中世纪的文学大体可以分为英雄史诗、宗教文学、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四类。
一、英雄史诗
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主要分为中古早期和中古中后期两类。
早期的英雄史诗中涉及到女性的主要有《卡莱瓦拉》和《贝奥武甫》。这两部史诗里面对女性的态度都是负面的,女性要么只是在作品中担当被人们争夺的角色,要么就是主要的反面角色。而且这些反面女性角色都不是正常人类,而是女巫、怪物之流。
在中古中后期比较重要的史诗中,《熙德之歌》和《尼伯龙根之歌》这两部史诗里的女性角色对剧情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熙德之歌》里面主人翁熙德的女儿们基本充当了受害者、男性的附属物的角色。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当中主要的两位女性角色是布伦希尔特和克里姆希尔特。这二人都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行动给勃艮第王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上述史诗中妇女被认为邪恶、狡猾,地位上比男子低等,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是男性的附属品,是一种财产。在对女性的负面印象上各民族是一致的。究其原因是当时这些部落刚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父权制的确立和不断强化导致了妇女地位的低下。
二、宗教文学
中世纪宗教文学主要包括《圣经》、基于《圣经》和使徒传记的作品、神学家的宗教论述这几种。
《圣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也是一部文学经典。鉴于《圣经》在***中的地位,我们可以说《圣经》中关于女性的描述和对待女性的态度为西欧宗教文学中的女性观奠定了基调。“《圣经》记载有名有姓者3400余人(含同名同姓者),其中女性150人,不足《圣经》记载人物总数的5%”,在整个《圣经》当中占的比例很小。她们在家庭、婚姻及社会中都从属于男性,地位低微。女子在《旧约》中的形象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种是邪恶、道德败坏、红颜祸水式的女人。最典型的是背叛丈夫参孙并致其死亡的大利拉。另一种是美丽、贤惠、善良、忠贞的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例如《路德记》中在丈夫死后精心照顾婆婆的路德。相比《旧约》,《新约》成书较晚对中世纪女性观影响的形成也更大。《圣经》中耶稣本人和保罗等***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对***女性观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
耶稣的女性观可以说是所有***思想中最为*等和进步的。“在所记载的耶稣言论中,并没有任何可被看成是反对女性、厌恶女性或性别歧视的内容”。耶稣*等地对待妇女,并认为妇女在宗教信仰方面和男子是*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耶稣是第一个提倡男女*等的重要人物。据《路加福音》记载,耶稣在传教时有一些女性一直追随着他,直到耶稣被钉十字架时也没有散去。“在耶稣以前的犹太教传统中,有几种女人如外邦女人、患血漏症的女子、寡妇、*等在社会上特别遭到别人的厌恶和歧视,而福音书中耶稣对这部分女性的尊重、关切与爱则随处可见”。耶稣与崇拜偶像的外邦人说话,救治患血漏症的女子、复活寡妇的儿子并准许*来给他涂香膏、宽恕行淫的女子。他还曾无视摩西十诫在安息日帮一位驼背18年的女子治病。在婚姻问题上,耶稣反对轻易的休妻和离婚。
相对于耶稣*等的男女观,早期***发展的关键人物保罗的言语更多的反映了犹太和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他一方面赞扬了和他一起为传教事业做出贡献的女性,另一方面他又说“女人要沉静学道,一味地顺从。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她管辖男人,只要沉静。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
可以说保罗的上述话语成了后世男尊女卑,认为女人是罪恶的开始。
中世纪教会的女性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女性是与欲望、罪恶相联系的且比男性低等。另一种是对理想中完美女性的推崇。第一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圣经》中关于夏娃被撒旦所引诱而导致人类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这段描述中找到根源。中世纪一些著名教父的观点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点。奥古斯丁对婚姻给予了肯定,但是对女性的态度是负面的。他说:“女人从一开始就是邪恶的,她是死亡之门,是毒蛇的信徒,是魔鬼的帮凶,是陷阱,是信徒们的灾星。她腐蚀圣徒,那危险的面孔使那些就快要成为天使的人功败垂成。”另一位神学大师阿奎那也认为女性由于天生的缺陷不适合讲道。在中世纪里对女性敌视并造成最严重后果的当属宗教裁判官雅各布·斯普伦格和海因里希·因斯提托里斯所写的《女巫之锤》了。在这本书以及类似作品的理论指导下,欧洲掀起了大规模的镇压女巫的活动。
中世纪对完美女性形象十分推崇,最典型的就是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她被认为是神圣的、有着一切理想中的道德品质,是完美女性的象征,与犯了原罪而成反面角色的夏娃相对应。在教会文学中有专门的圣母剧,关于圣母玛利亚的赞美诗也数量众多。最著名的是“万福玛丽亚”。在11世纪出现了被作为天主教基本经文的圣母经。后来还出现了另外一种崇拜圣母的玫瑰经。英国在12世纪编辑了圣母的神迹故事集《金色传奇》和《英国南部故事传说集》。在13世纪的大学中广泛流传着专门献给玛利亚的诗篇和祈祷文,其中最著名的是巴黎大学的教师加兰的约翰的集子《海洋之星》,是圣母神迹故事的汇编。此外,文学作品中对虔诚的修女和贤惠的妻子也是比较推崇的。
***文学的女性观存在着以夏娃、女巫与玛利亚、修女为代表的对立的两种极端的观点。前者由男尊女卑的传统和***的原罪观所决定。后者以及早期***和耶稣的观点则代表了***作为普世性宗教要尽可能多的吸收教众的特点。这两种观点对当时其它形式的文学也有着可观的影响。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2
摘要: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之日起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是在这一领域第一次确定了性别范畴,以其独特的视角对文学作品开展女性主义解读。由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颠覆性等方面的特点,是在文学批评领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位置,为此,本文就围绕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范式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希望可以更明确这一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之中,起初是以男权为主的社会,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反对歧视女性,使女性获得应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女权运动得以展开,这一项运动从萌芽兴起,发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政治与文学之间是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在政治领域发展的女权运动,也反射到文学领域,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繁荣就是典型的代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从女权主义立场出发,重新审视文学传统、文学历史和文学作品等,针对其中不尊重女性、贬低女性等方面进行批评活动,在经历了发展之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现了在文学批评中确立性别范畴、在方法论中从语言到话语的转变、研究中心从文本到关注读者转型等多个方面,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任何理论在提出开始是不完善的,需要经过岁月的洗礼而不断完善化发展,比如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是经历了质疑、挑战、创新与突破之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为此,这一章节主要探讨的内容就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几大转变,以此来更明确这一方面的内容。
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确立了性别范畴
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是重点强调种族、性别、阶级这三大差异范畴的,其中性别研究作为最具有历史渊源的差异事实,在很长一段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这一方面的认识呈现片面、经验式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在生物本质主义的影响下而忽略了理论的思考维度,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促使性别研究拥有了理论的思考维度,在对传统性别意识进行清理的基础上揭示了其文化塑造的秘诀。在以往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都是男性为主,而伊莱恩肖瓦尔特作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将被尘封和遗忘的女性作家重新引入人们的视野之中,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中首次提出了“女作家批评”,对奥斯汀、勃朗特、沃尔夫等作品重新进行梳理和解读,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填补文学里程碑之间的空隙和断裂,让读者能够更加明确女性是如何遭受偏见、压抑的情况下开展写作。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上对诸多性*的男性理论家和作家进行抨击,不仅抨击社会认定女性与生俱来拥有顺从、被动的特征,而且更是引入女性阅读的视角,号召运用女性主义的观点来思考文学作品中男女角色的文本形象,激发女性从被动的读者思维向主动批评型读者思维转变,总的来说,以法国女性主义理论的提出、英美女性主义文学的繁盛,促使性别研究在文学领域逐渐凸显,并且上升到理论层面。
2.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语言模式转变为话语模式
在二十世纪初期,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以语言学为主,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受到西方社会运动和后结构主义发展的影响,使得批评方法论从原先的语言模式向话语模式转变。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对于理论的溯源和建构是有所忽视的,因此,无法融入主流理论话语,而克里斯蒂娃将符号学理论加以整合,引入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中,并且系统的在批评方法上反驳了拉康的符号分析学,强调分析男女主体性生成的不同,还对当时生成的理论打下缺口,引入社会历史维度,关注社会与历史不是独立于文本之外的因素,而是文本整体的一个组成因素,由此可见,克里斯蒂娃提出的理论中强调的是自我与他人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话语与社会历史之间对话的重要性。埃莱娜西苏对文本语言进行了文化分析和心理分析,更加关注的是思想领域对女性的抑制和曲解,一方面抨击父权的主宰地位对女性创造力的贬低,另一方面提倡女性语言,鼓励女性写作,试图展现另一种女性秩序的现象,总的来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批评方法论这一方面的转变,不仅是抨击了传统的理论,而且也深刻反省了自身的理论建设,在文学和理论之间纳入个体的生存经验和文化感悟,从而改变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整个批评局面和理论生态。
3.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文本细读模式向转变为读者反映理论
在二十世纪前半叶,西方文论的发展借助文本的权力,将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所生成的互文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从而形成了文本崇拜,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读者的批评理论开始盛行,读者作为批评理论中阐释主体,成为生成中最受关注的环节,因此,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和繁荣也历经了西方文论从作品到文本,再从强调读者到关注读者重心转移,完成了从文本细读模式向读者反映理论的范式转型。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一开始关注的重点在于隐喻意象、对文学经典的细拟以及文本的叙事,到后来的发展中,文学作品中不乏出现卑贱、被动、癫狂等描写或者是形象,因此,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点向建立女性主义价值取向、号召读者留意批评视线中形成的盲点。正是因为这一重点的转变,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事,分别从结构、语言、意象等不同方面入手,来为文本的细读赋予不同的意义;而在阅读理论中,一方面,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针对以男性为主的经典文本,在不断的尝试中争取建立读者的女性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针对女性主义经典文本,建立女性主义诗学审美为目标,实现从阅读现象到读者共同体、从阅读范式到读者女性主体地位、从接受美学到读者反映理论等方面的转变,总的来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批评重心方面的转移,从实质上来讲的话,就是性别范畴运用到实际批评理论的结果,为文学文本多元化意义的阐述以及合法化带来一定的前提,促使女性主义阅读在文学经验、生存体验、美学审美等多个方面达成了互动。
4.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同一性逻辑向差异性逻辑的转变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启蒙运动作为根基,在思想上强调的基本理念提倡的是理性崇拜,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就是以价值观的统一性为诉求,以消除差异和矛盾为手段,强调一元文化价值观的权威性,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直以来都是对传统理论的表达方式进行抨击,以及对经典权威进行深刻的反省,因此,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由原来的同一性逻辑向差异性逻辑的范式转变。女性与男性不同之处在于女性生来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女性主义具有跨学科性特征,就比如说,女性主义批评家朱丽叶米歇尔等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阶级和性别、社会差异和社会意识形态、话语与主体性等进步观念融入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女性主义批评家费罗伊德在所写的精神分析模式中提出性征同性别身份认同之间内在联系的内容,发展出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后来在借鉴一些一些批评语言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后结构女性主义等,由此可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一开始只关注文学批评的实践到关注差异性逻辑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拓宽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向度,而且也促使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加获得多层理论的支持,因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朝着更远、更广的方向发展,如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培养出来的学者和专家已经遍布在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之中,从而得到了更好的进步与发展。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出现到发展,从本质上来讲的话,就是对整个西方文明的一种拷问与思考,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整个西方文学中对不尊重女性、降低女性身份地位等方面的现象,以批评的形式来敲响社会对于女性要给与尊重的地位,因此,本文就针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出了上述论点的探讨,通过探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四大转变,以此来明确女性文学的特质、梳理女性文学传统、彰显出女性书写者主体地位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范式:现代和后现代的转换[J].周宪.南京社会科学.2016(01)
[2]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研究[J].王铭玉.求是学刊.2015(03)
[3]重心迁移:从作者到读者———20世纪文学理论范式的转型[J].周宪.文艺研究.2015(01)
[4]性别差异了吗———关于女性文学研究的随想[J].贺绍俊.文艺争鸣.2017(12)
[5]浅析英美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评《女性的书写:英美女性文学研究》[J].岳俊琳.当代教育科学.2015(19)
[6]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本土化历程及其问题[J].魏天无,魏天真.外国文学研究.2016(03)
中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女性观探析论文3
[摘要]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代表人物之一苏珊·兰瑟关于叙事权威的理论来解读弗吉尼亚·吴尔夫的经典小说《到灯塔去》可以看到,吴尔夫在小说的公开叙事层构建了一个“自我消抹”的叙述者形象,而在隐蔽叙事层,却勾勒出一个无处不在的叙述者形象。通过分析探讨小说的叙述者在隐蔽叙事层的所作所为,可以证明《到灯塔去》的叙述者就好比是19世纪经典现实主义小说所推崇的那种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上帝”,这样一个“上帝”型叙述者依靠和分享了男性作家的叙事权威,而吴尔夫本人对叙事权威的追求和依赖决定了她缘何可以在现代派和女权主义运动中树立自己的双重地位。
[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学;叙述者;叙事权威;弗吉尼亚·吴尔夫
《到灯塔去》是现代派小说家和女权运动先驱弗吉尼亚·吴尔夫的经典作品。自1927年问世以来,广受评论家和读者的青睐与追捧。不难发现中外评论家对小说的研究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但迄今为止鲜有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而本文则试图从这些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并得出新的结论。
一
西方经典叙事学上承俄国*,中经英美新批评,下接法国结构主义,旨在建构叙事语法或诗学,聚焦于被叙述的故事,对叙事作品的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研究,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起源于妇女*运动的女性主义摇旗呐喊,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为女性形象批评,反思传统文本中的“厌女症”,揭示菲勒斯中心主义;中期建构妇女文学史,并纳入黑人和同性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近期向理论建构纵深发展,反思以男性文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学理论,提出建设“女性美学”(female aesthetics)设想。其中,法国学派受拉康、福柯、德里达的影响,关注语言、再现、心理和哲学问题,如克里斯蒂娃、西苏、伊利格瑞提出女性书写(ecriture feminine)和女性行为批评(gynesis)的理论;英美学派关注主题、母题和人物等传统批评观念,重在社会历史研究。肖沃尔特认为从整体看可以发现妇女作家想象的连续性,反复出现的模式、主题、问题和形象,因而提出女性批评(gynocritics)和性属理论(gender theory)。
概而论之,结构主义经典叙事学和早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目标不同:前者属于*范畴,倾向于抽取普遍规则,对文本进行一般观察,强调客观性和抽象化,具有具体化、符号学化、技术性强等特点;后者属于政治批评范畴,在政治参与和主体经验上揭示具体文本的意义,具有宏观思辨、模仿再现和政治化等特点。早期女性主义批评通常不涉及叙述技巧,而经典叙事学研究一般也不考虑性别因素,不讨论叙述声音的语境、社会性质和政治寓意。经典叙事学和早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各有利弊,而两者融合,恰恰能取长补短。
针对经典叙事学忽略文本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语境的弱点,可以借用性别,语境和再现等女性主义理论来弥补;针对早期女性主义批评过于印象化的弱点,可以借用叙事学领域系统的形式分析模式来弥补。叙事学是方法,女性主义是思考视角。两者渗透能够引发新的视点,打破西方文学界*与反*之间的长期对立。女性主义叙事学将叙事形式分析与性别视角融为一体,同时关注人物、作者、叙述者、读者和性别因素,关注生产者和读者所处的时代、阶级、性别、性取向以及种族的必然联系。女性主义叙事学隶属于后经典叙事理论:在经典叙事学基础上将注意力转向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从共时叙事结构转向历时叙事结构。
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开创人美国学者苏珊·兰瑟,像大多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一样具有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背景,同时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论影响。她于1981年出版《叙事行为:散文化小说的视角》,率先探讨叙事形式的社会性别意义,1986年发表宣言式《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首次使用术语“女性主义叙事学”(feminist narratology),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该学派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随后,两位代表作家的论著在美国面世:一为兰瑟的《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一为沃霍尔的《性别化的干预》。有关论著在《叙事》、《文体》、《PMLA》等刊物纷纷问世,女性主义叙事学渐成显学。
为了证明女性叙述文本的特殊性,仅仅使用叙述话语理论阐释会出现偏差和缺失,兰瑟在《虚构的权威》一书中多次引用分析《埃特金森的匣子》(1832年)这个书信文本——由于新娘有义务向丈夫公开所有的信件,于是她给知心姐妹写了一封信:
我已经结婚七个礼拜,但是我(丝毫不觉得有任何的理由去)追悔;我的丈夫(根本不像)丑陋鲁莽,老不中用……他的信条是,应该把妻子当成……(双方都不该)只能一门心思想着服从(而不应视之为)玩偶;我……不(这样不奢望我能比现在更)幸福。
仔细阅读会发现书信暗含玄机,区别在于是否隔行阅读。词句的重新组合导致语义和语气上的本质变化:丈夫以为赞美自己,知心女友看到的是新娘痛斥丈夫,懊悔婚姻,新娘和女友关心女人的婚姻幸福,而隐含读者读出的是对社会婚姻关系男权思想的抨击。兰瑟指出书信的表面文本是软弱无力的女性文体,拟态模仿卑微元助,柔和依顺;潜在文本却具有能动直接理智、有力度有权威的男性语言特点。私下潜在的受众是心灵相通的女友;表面公开的受众是丈夫。所以,在男权中心社会,女性作家在不被认可的边缘化处境下,为赢得叙事权要采取机智的叙事策略。
兰瑟的著作《虚构的权威》研究在特定的时期女性取得话语权威的策略,意在建构女性叙述声音理论。“声音”这个术语,在叙事学中指叙事讲述者,有别于作者和非叙述性的人物;在女性主义中指身份和权力。兰瑟将两者融入巴赫金的“社会学诗学”中,认为叙述声音和被叙述的外部世界具有互构关系,因此探讨女性叙述声音要联结社会身份和叙述形式、文本与历史;兰瑟创造性地透过作者型、个人型和集体型三种叙述声音模式,总结女性叙事声音实现话语权威的策略。作者型叙述声音指异故事的、集体的并具有潜在自我指称意义的叙事状态。叙述者采取全知视角点评叙述过程,对其他作家和文本作深层思考和评价。个人型叙述声音即热奈特指称的自身故事叙述,讲故事的我是主角,私人声音公开化。集体型叙述声音指表达群体的共同声音。
二
兰瑟在《虚构的权威》一书中说到吴尔夫“在她的叙事行为中谨慎地加入了。距离感”,这种“没有消抹作者的距离”赋予她的小说以叙事权威。本文正是基于兰瑟对吴尔夫作品中叙事声音的探讨,具体分析《到灯塔去》的叙述者在潜在文本中的所作所为。笔者认为这部小说的叙述者好比是经典现实主义小说所推崇的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上帝”。这样一个“上帝型”叙述者依靠和分享了男性作家的叙事权威,从而帮助吴尔夫本人在文学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运动中奠定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达洛威夫人》(1925)租《到灯塔去》(1927)同属吴尔夫中期诗话意识流小说。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采用了多重人物聚焦的叙事方式,关注的重心是人物转瞬即逝的思想感情,但从整体看,《到灯塔去》的叙述者比《达洛威夫人》的叙述者更为隐蔽却也更为重要。在《达洛威夫人》中,叙述者藏匿于人物背后,记录并传达人物的所思所想。在阅读时,读者尽可跳过这个幕后叙述者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在《到灯塔去》中,叙述者却摇身一变成了“主角”。小说描写的重心不是人物的思想而是叙述者本身。事实上叙述者在众多人物意识间穿梭却对他们的意识不予认同。虽然叙述者也曾尝试“垂帘听政”,但总体来说,她失败了,而且是彻底失败了,叙述者的形象“无所不在”,她的“声音”充斥着整个文本。即使是在一直被评论家推崇为“作者自我消抹”典范的第一和第三部分里,读者也可依据那些无所不在的蛛丝马迹找到藏匿于人物背后的叙述者。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叙述者更是直接越过人物,跳至前台,发表她对生与死的哲学感悟。
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型叙述者通常现于经典现实主义小说,他独立于故事之外,像“上帝”那样高高在上,了解故事内外发生的一切,拥有无限的权威。而现代派小说中的叙述者不再能够高高在上,自封上帝,同时也不再需要和要求那种全知全能的外露权威。从总体上看,《到灯塔去》的叙述者扮演的是上帝而不是人的角色,她行使着19世纪经典现实主义小说中全知全能型叙述者的无限权威。在小说中她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权威的评论,并最终攫取了原本属于人物的声音。
在《到灯塔去》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个查特曼式“公开叙述者”的存在,因为总是有那么一个“拥有阐释权威的人把人物的思想转化成间接性的表达”。人物声音被压制甚至不被允许进行自我表述,这个穿插其中的叙述者不仅自己说,还替别人说,她成功地攫取了小说人物的发言权。作为“全权代表”的叙述者自由穿梭于众多人物的意识间,居高临下、冷漠超然地向读者讲述人物的所思所想,解释评论人物的一言一行。更有甚者,她还超越时空限制,成功观察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从这种意义上讲,小说打破了经典现代派小说对叙述者观察角度和认知能力的限制,获得了经典现实主义小说叙述者才拥有的那种全知全能。
小说第一部分“窗口”围绕“量袜子”这一外部事件展开,参与其中的是拉姆齐夫人和她的儿子詹姆斯。在拉姆齐夫人“如果今天天气不好,我们就改天去(灯塔)”这样安慰性的话语后,她让詹姆斯站起来比比袜子是否够长。再过几行是,她心不在焉地告诉詹姆斯要一动不动地站好,可这小男孩还处于几分钟前母亲告诉他不能去灯塔的失望中,故而显得焦躁不安,腿不停地动来动去。跳过许多行,我们读到拉姆齐夫人对詹姆斯更加严厉的警告,这次詹姆斯听话了,拉姆齐夫人量了袜子,结果发现袜子太短了。这一外部事件在又一长时间中断后以拉姆齐夫人吻了吻儿子的额头并提议帮儿子另找插图来剪而结束:“拉姆齐夫人缓和刚才的严厉语气,举起他的额头吻了吻。‘让我们另外找一幅插图来剪吧’”。
在“量袜子”这一琐碎外部事件中,作者把许多人物的内心活动穿插其间。牵涉其中的不仅包括前面提及的拉姆齐夫人和詹姆斯,还包括诸如“人们”和“班各斯先生”等事件发生时不在场的人物。是谁在看拉姆齐夫人并得出结论“从未有人看起来如此悲伤”?又是谁在发表那些关于眼泪集结并于暗处掉下的模棱两可,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论。屋里除拉姆齐夫人和詹姆斯以外没有别人,显然那些言论不可能出自她们之口,也不可能是紧随其后开始讲话的“人们”发表的。既然如此,结论只能是:那些言论是叙述者的。
此外,“窗口”还有对其他一些次要外在事件的描述。这些事件与“量袜子”这一主要线索分属不同的时空,如电话交谈和修建房屋就发生在别的时间和空间。在“量袜子”事件开始不久,读者就被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时空,聆听班各斯先生在电话里和拉姆齐夫人关于火车、旅行的谈话。关于眼泪的那个段落已经把读者带离了他们所在的时空;而这段关于电话交谈的描述更是把读者带人一个无法确定、超越现实的空间。至此《到灯塔去》的叙述者挣脱了人物聚焦,有限视角的束缚,获得了全知全能的观察角度和阐释能力,从而赋予作者以外露叙述权威。
在小说的第一和第三部分中,叙事者自由穿梭于不同身份、背景、年龄、心态的人物内心世界,对他们的内心活动、言行举止进行多角度观察、前方位报道和权威性评判。她时而进入莉莉·布里斯克的内心活动,时而穿梭到詹姆斯的童心世界,时而又陷入詹姆斯夫人的沉思苦想中。她知道詹姆斯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的”;她也了解莉莉懂得了“爱情的脸谱千变万化”。虽然叙述者试图通过自由直接引语把自己的思想和人物的思想混成一团,让读者不易察觉到她的存在,可惜她彻头彻尾地失败了。在阅读小说时,读者可直接越过叙述者进入人物内心世界,叙述者“不存在”的幻觉消炭了,他们很难相信詹姆斯会说出“任何事物都是多方面的”这样与他实际年龄很不相称的话,也很难相信“爱情的脸谱千变万化”是莉莉本身对爱情的领悟。诸如此类的哲学式感悟和格言化表达又是用一般现在时(不同于用一般过去时来表达的人物思想和言行)、来表达并附着在加括号的小说人物上。这种时态上的差异拉开了小说叙述与人物的距离,而距离就意味着叙事权威。
事实上,《到灯塔去》的叙述者暗度陈仓,把沉思、劝谕和预示这些过时的,不再为现代派小说接受的叙事手法置于深层文本中。她通过授权小说人物想什么,说什么而分享了传统全知全能型叙述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吴尔夫在这部小说的表层文本中消抹了叙述者,使其融入人物的意识里,在深层文本里却保留了一个完整清晰的叙述者形象。吴尔夫的叙述者就这样通过无所在而达到了无所不在。因为,如果小说人物都众口一词、异口同声地使用叙述者的语言,那么这样的叙事也就建立了一种更高更大,无法复制的权威,而这种权威正是吴尔夫这样的女性作家向往和追求的。
三
自福楼拜开始;以詹姆斯倡导的,珀西·卢伯克支持的新的“间接和侧面”的叙事手法要求用小说人物的感受取代叙述者的“画外之音”。正如乔伊斯借《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斯蒂芬·迪得勒斯之口:所表达的那样:“理想的叙述者应该修炼到无声无形”。现代派小说理想的叙述者,和现实主义小说中公然暴露在读者面前对人物发号施令的“上帝”型叙述者不同,它藏于人物背后,引入不同人物的声音,对这些声音不加干涉,任其自由发展。
每一个人身边涌动着的流旋的生命力,一旦以其勃发之力注入每一个人,他们便会获得一种特有的、无形的美学生命,戏剧性的场面也就即此产生……艺术家就像创世的上帝,出现在自己亲手创造物的上下左右,里里外外,隐而不见,修炼达到无声无形,若无其事地修剪着自己的手指甲。
这样一种美学意识要求现代派小说的叙述者赋予读者一种“消抹”的幻觉,这种幻觉产生于对“叙事者自我意识的压制,对叙述者和受述者之间交流的阻碍,以及对叙述立场外在标记的遮蔽”。
在《到灯塔去》这部现代派小说中,吴尔夫采用了人物聚焦的叙事,试图给读者一个“消抹”的幻觉,但小说没有任何一部分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甚至任何纯粹聚焦于单一视点的叙事也没有。吴尔夫在小说的一、三部分采用了多重人物聚焦,在第二部分里则采用了零聚焦叙事。在公开叙事层面上,她力图让叙述者消融到人物的意识活动里,达到无所在的境地,但在隐蔽叙事层面上,她却保留了一个清晰的叙述者形象,从而构建了一个无所在却又无所不在的叙述者来帮助她本人获得叙事权威。吴尔夫缘何如此渴望得到外露作者权威,笔者认为可以从她的家庭背景和女性主义立场里找到一些答案。
吴尔夫成长在一个文学世家,但这样一个家庭却没给她提供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她的哥哥们可以上剑桥接受最正统的英国教育,而她只能呆在父亲的书房里看书学习。长大后的她虽成了自觉的女性主义者,却又不得不置身于并依靠着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先锋派的庇护。她对现代派小说里,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深感不满,也意识到那些患了“失语症”的女性群体有必要站出来发出自己_的声音。
和《到灯塔去》中的拉姆齐先生一样,吴尔夫本人对名声的消逝和死亡的威胁无法释怀。作为一个自觉的女性主义者,她渴望获得永久的名声,渴望和乔伊斯那样的现代派男性小说家齐名。同时她也深知在男性一统天下的英国文学中,一个女性作家要获得这样的名声和地位是何其困难,但吴尔夫尝试并做到了。她不仅在现代派小说潮流里名垂青史,也在女权主义运动中树立了自己的丰碑。对英国文学传统上白人男性独有叙事权威的靠拢和倚靠使得她牢固奠定了自己在一片诋毁女性现代派作家的现代派小说运动和一片批判男性的女权主义运动中的双重重要位置。
当然,吴尔夫的创作历程和她本人女性主义立场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吴尔夫开始是一个旧女权主义者,坚持男女应享有*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权利。但是她很快就觉察到这种思想的局限,认识到在一个父权制社会里,女性即使在家庭之外拥有了和男人*等的权利后,在家庭之内,特别是在人的思想观念之中争取*等的权利却更为艰难。于是,吴尔夫着手去解构男性政治思想即文化霸权,尝试着去确立书写历史的女性视角,从而成为新女权主义的思想先驱。难能可贵的是,吴尔夫没有让思想固化,而是走向了一种更加理想与和谐的女权主义阶段。因为吴尔夫认识到,在父权制社会里,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同样都是不自由的。而人类的*必须以消除一性对另一性的奴役为前提,必须以两性协调互动达到统一和谐为基础。于是她努力寻求一种新的解决之道,这就是她著名的“双性同体”的理论。吴尔夫从最初片面强调男女法律上*等的旧女权主义开始,到20世纪60、70年代从文化角度去解构男性政治文化霸权、确立女性视角的新女权主义承接,以及最后强调在社会中男女的和谐发展所预示的20世纪90年代后女权主义发展的新方向。吴尔夫没有把获得选举、受教育等法律权利,也没有把女性获得思想文化的*等待遇视为最终目的,而是把实现人类社会的*定为女权主义的最终目标。从她本人女性主义立场的发展变化出发,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吴尔夫何以在《到灯塔去》中如此倚重男性小说家所持有的那种阐释和评价的叙事权威来使自己权威化。事实上,小说的叙述者在文本中“就是女性主义者并且还冠以其作者的真名实姓”。
Web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论文3篇(扩展7)
——探析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困境与解决论文 (菁选3篇)
探析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困境与解决论文1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改革力度,学校管理逐渐发生了新的变革。就小学教育而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校长教学管理工作正在面临巨大挑战。在这一阶段,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还未完全打破,新型管理模式未完全建立,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面对来自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等各方压力。如何理解新课改要求,进一步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效率,成为小学校长关心的重要问题。
2.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理念落后
教学管理是涵盖教学和管理两层涵义的,小学校长不仅要充分新课改下的管理理念,而且要对教学理念进行深入学习。当前,小学校长对新课改中的教学理念没有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导致教学管理方向与新课改方向存在偏差;教师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社会、家长和考核压力的综合作用下,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对教案、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新尝试。
2.2教学目标不明确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重视力度不够,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常以自己的教学习惯为主,采取讲解式教学方式;课堂中与学生互动有限,而且多数时间耗费在课堂纪律的维持上,没有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学目标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新课改对教学目标有了明确规定,由此确定了教学体系的基本结构,这对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极为有利。
2.3应试教育影响深远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学教学管理的重点都围绕升学和分数而制定,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失衡的特点,各地区竞争程度不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家长和社会对分数的关注力度较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将成为教学目标,现有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4教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教师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创新精神、教学能力、教学风格和认知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现有的水*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突破现有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素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教学模式开始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微课堂、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掌握信息化技能,使之成为辅助教学的有利工具。
3.小学教学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3.1完善小学教学管理体系
3.1.1管理理念的转变。
小学校长要转变管理理念,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实施各项管理制度,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转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小学教学管理理念,能顶住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坚持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小学校长要将自己的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全体师生的实际行动,将管理理念落实到各项规章制度和学校文化建设上,并不断挖掘学校优势,推动新课程改革,形成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提升教学水*和管理水*。
3.1.2学校管理内容的转变。
将原有对知识和分数的管理,转化为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管理。传统教学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分数成为评价教学的唯一指标,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不仅关注知识,更关注能力锻炼,小学教学管理应围绕教学,将关注焦点放到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提高方面,集中精力抓教学质量,狠抓学生个性能力培养。
3.1.3学校管理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较为刚性,新课改下的教学管理表现出一定的弹性。课改前管理模式为校长制定教学管理决策,将管理任务分配到各个年级,教师接受到教学任务后,执行命令,缺乏自*。课改后的教学管理更注重民主,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作用,营造“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良好氛围,鼓励教师为教学工作的改进提出建议,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教师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3.1.4评价标准的转变。
评价是教学效果的客观反映,也是后期进行教学改进的重要参考。传统的评价以相对性评价和学生学习成绩为主,无法为小学教学水*的提升提供可靠参考,加强教学过程的评价就成为必然趋势。应逐渐改变评价体系,将终结性或选拔性评价转为过程性和发展性能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增加诊断性、过程性、综合性、激励性和多元性指标,促进教师教学水*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促使全校师生得到全面发展。
3.2科学实施改进措施
3.2.1深入课堂,带头上模范课。
校长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听课和分析课,只有真正深入课堂,才能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所做出的各项决策才更具针对性。
3.2.2关注教师的潜能。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学水*的主要代表,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实施,校长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关键是要开发教师潜能。只有教师勇于突破自我,敢于塑造新形象,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
4.结语
教学是学校工作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涉及面最广、设计人员最多、工作量最大的一项系统化管理工作。校长作为学校管理体系的主要决策人,在整个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研究校长的教学管理就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学校长教学管理水*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更有利于学校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我国基础性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改进。
探析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困境与解决论文2
摘要:
小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以生为本,实行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得到诸多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可,小学教育管理更加崇尚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围绕小学教育管理这一中心论点,浅析了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并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解决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
小学教育;管理现状;对策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一段时间,小学教育管理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诸如教育观念、管理方式、教师素养未能及时改变提高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小学教育管理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小学教育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
1.教育观念陈旧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很多教师把课堂当做“一言堂”,向学生灌输知识,在教学中侧重讲解概念、知识点、答题方法等,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当做教育教学的目标。对于听话、爱学习、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教师会充分认可;对于调皮、学习不积极、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则会否定他们,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管理缺乏民主
以往的小学教育管理中,班主任担任班级权威管理者的角色,制订班级管理制度,在班级中实行制度化管理。这类教育管理方法,一般是班主任依据管理经验自行制订的,忽略了学生的班级主体地位和感受,缺乏民主,学生对这种管理方式认可度不高,不愿意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与教师的沟通交流较少。
3.教师素养不足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对外面世界十分期待的年龄阶段。随着教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师原本的教学理念和业务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与小学生接触到的新事物和新思想不能有效融合,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脱离时代,觉得跟教师有代沟。
二、解决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师应当转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念,明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例如,给学生讲解《我不能失信》这节课时,课文中对话部分很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小话剧的方式,让一个学生读白,另外三个学生对话,分别扮演小*、父亲和母亲,表演课文的内容,这种有趣的课堂环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在此期间,教师要做课堂进度的推进者和幕后引导者,及时跟学生沟通,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不能失信,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哪些道理?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树立“诚信”意识。
2.加强民主管理
教师在小学班级管理中,需要加强民主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给学生一定的民*利,鼓励学生为班级管理建言献策,增强学生自身的存在感和被重视感,提高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认可度和执行度。例如,新学期伊始,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与学生一起筹划班级管理制度,先分出几个大类,如班干部职责、学生课堂常规、班级卫生管理等,首先让每组选择一个发言人,每个组的成员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提交给发言人,然后每位发言人跟同学们逐条介绍每位组员的建议,让大家举手表决,将支持人数统计出来。由于每位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想法和建议也会有所不同,按照这种方法,让学生听取每位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统计每条建议的支持人数,然后按支持人数从高到低排列,综合支持人数多的建议,制订为班级管理制度,让班级学生以班级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到班级制度的制订和监督管理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认可度。
3.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自身教学综合水*的提高,是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应当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业务素质,加强对新知识、新观念的学习,广博的知识储备能使教师的教育管理方法更丰富,让教育管理工作跟上时代步伐。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专业的报纸杂志、电视新闻和互联网及时关注教学方面的最新动态,了解小学生喜爱的事物,通过互联网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学校也可以结合自身校情,邀请小学教育管理界的先进模范工作者开展教育管理心得交流,或者给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建设高水*、高素养的小学教育管理队伍。综上所述,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育综合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民主管理。采取多种举措,提高小学教育管理水*,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峰.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J].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
[2]董丽梅.小学教育管理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4(70):166.
[3]尚正辉.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建议[J].*校外教育,2015(13):23.
探析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困境与解决论文3
在新课改的深入与推动下,我国各个地区的小学教育管理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小学教育管理也有所提高。众所周知,小学教育管理所牵扯到的内容比较广泛,并且在整体运作中难度比较大,在整个小学教育管理中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并且存在严重的缺陷与不足,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育管理人员,则需要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与时俱进、*思想,结合实际发展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一、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对智商过分重视,对素质教育有所忽略
现如今,虽然我国大力提倡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在部分地区的小学阶段仍然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模式没有发生改变。从社会各界的评价观念分析,很多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智商过分重视,对素质教育有所忽略,即便是重新规划新的教学方式,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提不上去。在这种条件约束下,很多敢于创新的教师无法施展拳脚,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教师的积极性,并且也导致小学教育管理面临重大的阻碍。
(二)教学管理理念落后,不具备持续发展的特性
从整体角度分析,教育管理对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对我国教育发展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是当前教育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随着小学新课改的深入与推广下,很多小学并有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构建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而是在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中仍旧采用比较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这样一来不仅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所忽略,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在整个教育管理工作中,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具备持续性发展特性,导致教育管理工作现状不容乐观。
(三)小学教学资源比较缺乏
现如今,在我国教育行业中教育硬件设施是决定素质教育开展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最为主要的条件。但是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影响,我国部分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设施比较落后,在教学器材上呈现出老化现状,导致学生无法全面发展,甚至贫困地区的小学缺乏体育设施或者音乐设施,无法开展体育课程、音乐课程以及美术课程。
(四)小学教育管理队伍培养机制不健全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在信息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下,我国教育事业呈现出一片辉煌的发展现状,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者的诸多要求会得到提升,对小学教育管理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管理者拥有高学位、高素质的人才比较少,并且很多学校在这一方面所投入的资金、精力也比较少,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小学教育管理队伍机制不健全,会出现能力与岗位不匹配的"发展现状。此外,对于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多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往往与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整合,这样一来,则在一定程度上将管理层职工的主动意识进行遏制。
二、完善小学教育管理的主要对策
根据对上文的分析与了解,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国小学教育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小学教育管理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教育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呈现出诸多弊端与不足,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对新课改的认识与了解,于下文提出完善小学教育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积极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小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育管理人员,笔者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要想进一步发挥出素质教育的智能,加强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促使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那么需积极加强素质教育。此外,在整个教育管理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利用学习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并且学校还要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评价体系,积极引导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对小学教育有所重视,开展差异化教学,再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性格开展个性化教学,鼓励教育管理者能够从小学教育角度出发,促进小学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树立新课改的改革意识
要想进一步改善小学教育管理现状,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其一,要将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进行转变,将新课改融入到教育管理之中,将民主化教育理念与小学教育管理融为一体。其二,要积极建设现代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将小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新性进行调动,实施责任负责制,从根本上做到权责统一以及责权分明。其三,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打造管理品牌效应,树立新课改的改革意识,促进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
(三)积极构建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已经不再适合小学教育管理,一般而言,传统的教育评价体制主要以各种考试为主,在考察小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的考核有所忽略。而积极构建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可以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并且也能够促使小学生实现自我学习。此外,笔者认为,构建科学且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能够将教师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职业能力进行展现。
(四)积极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铁饭碗”的现象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教师产生了工作危机意识,这种情况下则要求教育管理者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以及教学水*,对岗位实施责任制度,利用公开招聘的方式为学校留住优秀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情绪进行充分发挥。结语:综上所述,伴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管理者对当前小学教育管理的现状有所认识,并且小学教育管理现状也逐渐引起了社会以及家长的关注。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关键人物,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只有进一步将小学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措施,才能促使我国现代小学教育在改革的步伐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
推荐访问:探析 数据挖掘 论文 Web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论文3篇 web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论文1 web数据挖掘技术探析论文100字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探析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提升政治能力7篇2022-09-02
- 2022年新时代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探析2022-10-22
- 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探析3篇2023-04-01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2023-09-21
- 2023数据挖掘工程师需要技能(8篇)(2023年)2023-05-17
- 2023年最新数据挖掘论文题目,数据挖掘论文摘要(3篇)(完整文档)2023-07-08
- 数据挖掘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应用2023-09-26
- 论文答辩五分钟自述10篇2022-08-29
- 2023年写科技论文格式3篇2023-01-10
- 2023年毕业论文答辩心得(完整文档)2023-01-14
- 2023年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总结3篇2023-01-18
- 2023年度科技论文格式五篇【精选推荐】202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