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_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_王寅【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2-08-28 12:35:2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_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_王寅【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_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_王寅【完整版】

 

 2021 年 4 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Apr.2021第 43 卷第 2 期 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43 No. 2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王 寅1 ,宋圭武 2(1.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1)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是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历史。百年来,党的组织建设经历了极其不平凡的历史发展进程。回首党在各个时期的历程,党的组织建设由曲折发展转向螺旋式递归,由****转向制度式治理,由改革承袭转向创新式发展。放眼未来,百年建党亦须加强党的领导,厚植执政基础;坚持民主集中,推进党内民主;坚持与时俱进,强化守正创新;深化求同存异,借鉴人类文明。步入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更应考量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回顾百年以来党的组织建设历程,有助于新时代深化党的组织建设,全面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历史回顾;经验总结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975(2021)02-0012-10收稿日期:2020-12-24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21 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研究”(18YJA710037)作者简介:王 寅(1986—),男,甘肃山丹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宋圭武(1964—),男,甘肃靖远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二级教授。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光辉成就和不平凡的业绩,党的组织建设事业也蒸蒸日上,成绩突出。党的组织建设事关党的建设事业的成败,事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不断探索和加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组织建设和经验总结,对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切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历程党的组织建设历经百年发展历程,风雨无阻、百折不挠,在艰苦磨难中实现了前进式与波浪式的曲折发展。回顾百年来党的组织建设走过的艰辛路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历史时期。(一)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组织初步建立,规模小,制度不健全,党的组织建设呈现出初步探索的幼稚状态。从党的成立到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开始明确要求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规则。第一部党纲规定:“凡是有党员五人以上的地方,应成立委员会。”[1]4 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规模很小,发展速度亦相当缓慢。一大召开时,全国党员人数不足 60 人(亦有说 58 人),以知识分子为主;中共二大召开之时,党员总人数为 195 人;到三大召开时,“党员总数为 432 人,到同年 11 月,也不过增加了百余人”。[2] 在这期间,党的组织建设要求必须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努力加强自身革命教育。这样有利于扩大基层组织的民主和科学建构。1924 年 1 月,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组织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的发展,党对组织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相关决议和指示。2 1

 1924 年 11 月,中央第 21 号通告进一步强调:“党内组织为党的中心工作”,[1]299 “小组及地方会议应照例举行,不得间断”,[1]299 “委员会或组长,至少一星期应向中央作报告一次”。

 [1]299-300 这从实质上强化了基层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双向协同发力。1925 年,中共四大通过了《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要求在党内实行民主集权主义。同时,四大对党的组织问题作以明确概论,不仅要求对党员和群众做好教育、引导和管理工作,而且要求在国民党和各种社会团体中建立党团,以支配其活动。五卅运动爆发后,中共中央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作出减缩入党程序,快速发展党员的决策。自此党员队伍呈现出极速扩大的迅势。到 1926 年 4 月,全国党员人数突破万人大关,除**、青海、贵州、西藏、台湾外,其他各省都建立了党组织。到 1927 年 4 月,整整一年时间,全国党员增至 57967 人。虽然党员队伍发展壮大了,但因陈独秀的“左”倾盲动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一时期党组织遭到巨大破坏,蒙受了巨大损失。不过令人欣慰的是,1927 年 7 月,党中央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决议案》中正式提出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虽遭遇了大革命失败,但党内民主生活仍比较正常,民主监督之风依然存在。1927 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党的组织转入秘密发展状态。从党的成立到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立足党员力量薄弱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滞后的实际,积极发展党组织和培育党员发展力量,从最初的不足 60 名党员发展为覆盖全国范围的、拥有 57967 人的社会性大党。然而,在注重数量的同时,却忽略了党员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大革命失败后,退党、叛徒等问题层出不穷,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党的组织建设面临着极大的危险和挑战。(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党员人数锐减,党组织几乎处于瘫痪状态。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要求改正党组织上的机会主义和建立牢固的能奋斗的秘密机关、实行最大限度的集权和党内的民主主义。会议强调:“加强党的民主监督,有助于党的领导集思广益,使之少犯或者不犯严重的错误。”[3] 这一时期,因革命建设发展的需要,党处在历史发展的活跃期。到 1928 年年中,党组织已经逐步得到恢复和健全。但因过分注重数量导致党员质量低劣,党员队伍阶级成分复杂化,党的基层组织部分表现出家族势力、地方主义等现象,甚至大多数党支部未能有效开展支部生活,党组织呈现出自由散漫等突出问题。1928 年,中共六大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确定为党必须坚持的组织原则,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党内民主一度恢复比较良好,但也存在过分强调干部工人化、改变工农成分比列的教条主义倾向。1929 年 12 月,毛泽东在关于《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强调,对不具备党员素质要求的人员实行“厉行洗除”,使其在思想上入党,严密党的组织,将支部建在连上。这不仅对党建思想的丰富发展和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建设的强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标志着毛泽东党建思想的初步形成。随后该《决议》从红四军推广到全军、全党,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1930 年 6 月开始,由于受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再一次遭到破坏,组织建设一度陷入宗派主义的困境之中。1935 年 1 月 15 日,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挽救了红军,解决了党在特殊时期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当然,此次会议亦强化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组织建设步入民主化的实践。1935 年 12 月,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强调要大数量的培养干部,必须在组织上扩大与巩固党,全面解决目前党面临的重大政治形势和党完成民族战争的重大任务。会议提出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生活中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表征党内政治生活开始步入正规化、民主化。1937 年 5 月至 6 月,中共中央先后在延安召开了苏区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提出适应抗日战争的总要求,批准了从遵义会议以来的中央政治路线,充分做好政治和组织准备工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对党的组织建设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相对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突击发展党员和扩充党组织,势必造成了党员队伍的参差不齐和党组织的涣散发展,严重影响了党的组织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由于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未能高效发挥,造成“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在党内一度盛行,对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其重大的破坏和影响。同时,在党员发展过程中的“唯成分论”以及对党外人士所采取的“关门主义”和“闭关”政策等,严重阻碍了党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全面发展党员,对党的组织建设平稳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抗战时期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是党的组织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全面抗战爆发后,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在解放区、敌占区、国统区相继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和各级领导机关,党的组织建设呈现出井喷式发展。3 1

 1938 年 3 月 15 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主要依靠部队发展党,是抗战初期敌后根据地党的建设的重要特点”。[4] 随后在延安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路线,统一了全党思想,要求从政治、思想和组织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毛泽东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标志着党的组织工作转变的完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毛泽东撰写《〈共产党人〉发刊词》,将党的建设总结为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1941 年 5 月,毛泽东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进一步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使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不仅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而且正确处理了历史遗留问题。1945 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被写入党章,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建党学说和党的组织路线的全面确立。中共七大之后,党不断调整、巩固和健全党的组织领导机构,不断进行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党的组织建设在新形势下迎来了重大发展。七届二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在城市公开建党和发展党组织,利用党的公开场所激发群众入党积极性,并开诚布公党员名单,邀请广大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开展支部大会,积极开展自我批评,并对其进行党性教育和改造。这一切组织建设工作为实现党挫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平稳入京和执掌全国政权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在抗日战争和全面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使党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贯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实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中,党不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及时对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予以调整深化,为党最终领导中国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四)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执政党的有利地位促使党将自身路线、方针、政策推向全国范围。同时,也有利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加强党建和提高党的战斗力。为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对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命更高,任务更艰巨。鉴于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中共中央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党肃纪和“三反”“五反”等运动,着力扭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作风问题。到1950 年底,全国党员人数达到 580 万名,党员人数迅猛增长,党组织更是遍布全国大地。1951 年全国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整党运动,党建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到 1954 年底,全国发展新党员 282 万名,新建党支部17 万个,党的组织分布更广泛,党员队伍结构更合理。通过整党建党,党群关系更加密切,提高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执政能力,推进了党的组织建设走向实体化和人民化。1954 年 12 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随后又作出相关计划、规定和决议,解决了党校工作中一系列问题,对加强党校工作,轮训全党干部起了重要作用。[5] 1956 年 2 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要求要积极发展知识分子党员,到 1962 年高级知识分子中党员应占三分之一左右。[6] 这充分印证了中央发挥知识分子在党建过程中的关键智力作用。1956 年,中共八大根据执政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面临的任务,号召全党要继承优良传统,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思想。在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建设思想出现了偏差,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到“*****”爆发时,党的组织建设制度被破坏至极。1957 年 4 月 27 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在全党深入开展一次整风反右派运动,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然而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使一大批忠贞不渝的共产党员、有识之士、民主党派人士、政治上“不成熟”的青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更是将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严重削弱了党的组织战斗力。随后“大跃进”运动(1958—1960 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支部工作严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党的组织建设一度处于“放卫星”状态,“左”倾错误一度横行。而庐山会议的决议更是将党的民主进程彻底打断,一大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被打倒,全面助长了个人主义和个人崇拜的发展,在党内产生了极为消极的恶劣影响。到 1960 年冬,随着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亦随之停止,开始整顿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1961年 1 月 14 日,党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开始短暂地进入围绕“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来进行。1962 年 1 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从 1963 年至 1966 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分期分批展开,统称“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并结合整党运动分批进行。由于运动中错误地以阶级斗争为纲,两条道路斗争为纲,把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

推荐访问:但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_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_王寅 中国共产党 组织建设 完整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