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6篇
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6篇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 农业考古2016·52016年第5期一、信阳茶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信阳茶文化与佛教的渊源信阳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有着千丝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
考古 2016 · 5 2016 年第 5 期一、信阳茶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信阳茶文化与佛教的渊源信阳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自古名山僧占多”又“高山云雾出好茶”,这二者在空间上重合。
信阳是岗川相间的阶梯地貌, 山川众多, 信阳的“五云两潭一寨”是其名茶产区,五云是指车云、集云等五座山,这里地势高峻,云雾缭绕,清乾隆年间曾有人赞此美景道:“云去青山空, 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
” [ 1 ] 信阳毛尖就在这丝丝云雾的滋润中发芽、成长。
信阳名山茶区寺院众多,著名的有灵山寺、贤山寺、铁佛寺、车云山的千佛塔等,这些寺院提倡茗饮时间较早, 有的山头建寺庙时已有寺僧对香客施以客来敬茶的习俗。
饮茗除睡是和尚坐禅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次,农禅制度是禅茶文化的物质基础。
众所周知,佛教的原始教义是厌恶人身,不主张生产劳动。
僧侣的生活来源,主要靠自己乞食。
道信( 579-651 ),禅宗的第四代祖师,是农禅的发端者,“农禅”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习禅生活方式,从此僧人参与劳动,寺院经济独立,成为一个固定制度,使得游僧由流动转向定居,改变了原有的游乞生活方式, 在禅宗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信阳境内的佛教大致归属于佛教八大禅宗中青原系下的曹洞宗和南岳系下的临济宗两派。
这里自古又是名茶产区,在农禅制度的影响下,僧人开始种茶并且规模逐渐扩大。
茶叶可以除昏助禅, 同时可以作为经济作物进行商品交换,维持寺院的用度。
据史载:信阳的灵山寺为唐代 671 年所建, 距今已有 1200 多年历史。种茶很早就是该寺院的一项佛事工作, 山寺还配一专多职和尚管茶园, 这位和尚要有一套熟练的茶叶操作工艺。
山僧常用茶来兑换粮食。
建国后,山寺改由国家供应粮食,其生产的茶叶多用来饮用,或招待山会香客和游人。
可见,佛教僧人在促进了茶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形成了禅门茶礼。
而且,不仅仅是大多数学者经常论述的佛教对茶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茶文化同样为佛教的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信阳光州(今光山)大苏山是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创始人慧思、智从公元 554 年先后来到大苏山,辟山种茶,以茶供佛,以茶破昏睡助坐禅,以茶款待四方香客。
慧思以“定慧双开”、“止观双修”为天台宗开宗奠基。
“定”即信阳茶文化的基本特征与艺术解读姜卫卫摘要 : 信阳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绿茶产地,悠久的饮茶史使得这里形成了丰富的茶文化。本文从佛教渊源、女性特质、水质之美以及民间茶俗四个方面全面解析信阳茶文化的基本特征,从品茗艺术、茶与歌舞、茶与诗词等方面探讨茶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多角度展现了信阳茶的深层内涵和独特魅力。关键词 : 信阳;茶文化;特征;艺术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2335 ( 2016 )
05-0142-05姜卫卫,女,硕士,岭南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与旅游开发。142
禅定,只有“由定”才能“发慧”;“止”即止息杂念,心专一境,“止是禅定之胜因”,亦是坐禅。[ 2 ] 饮茶能淡化歧念,醒脑提神,有助于由禅入定,由定发慧。
茶的“苦中有甘,苦后回甘”的特性有助于参透佛法“苦谛”,使人明心见性。
茶与禅的相通之处在于开悟上的相和,也是禅茶一味的真正文化内涵所在。(二)信阳茶文化之女性特质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用茶来赞美姑娘的纯净美,《诗经》曰“有女如荼”,“茶茶”也被作为小女孩的昵称,更有宋代诗人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人”,茶与女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温和镇静的茶常和浓烈刺激的酒拿来做比较,有人形容“茶是女性的,酒是男性的”。如果是绿茶,她的清香淡雅,优雅纯净更是与女性美好的气质相吻合,堪称女性中的小家碧玉。关于信阳毛尖, 有一则关于女性的美好传说:很早以前,信阳的茶山还是荒山,这里的乡亲们患上了一种瘟病,死了不少人。
有个叫春姑的姑娘到处奔走,寻医问药。后来受采药老人指点:“听说神农尝百草,找到一种宝树,只要喝了这种叶子熬的汤,就可以百病皆除。”春姑历尽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天后才在深山尽头找到了这种树叶。这时出现一老人告诉春姑,这叫大茶树,种子摘下后, 必须三九二十七天内播入土中才能成活。
春姑着急地哭了,老人就把她变成了一只小画眉,嘱咐道:“你赶紧飞回去,把茶籽种上后,发芽时你忍住不唱也不哭,就又变回漂亮的姑娘。”小画眉飞回家乡,细心照料茶树,茶树很快就长成了,小画眉忘情地大笑起来,谁知立刻变成一块美女石紧挨茶旁。
大茶树伤心地哭了,泪水落在石头上竟长出了牵牛花,花中飞出很多黄色小画眉,她们把啄下的茶叶送到病人嘴中,乡亲们因此得救了。
从此以后,信阳就有了成片的茶园和茶山,现在有很多画眉在那里飞舞,人们为了纪念春姑,就把这些画眉称为“茶姐画眉”。[ 3 ] 很多古老传说都暗含了茶叶是由少女变成的原始意识,这也说明茶和女性的渊源久远。究其原因,估计是人们认为茶叶和女性都是纯洁的象征。女性与信阳毛尖不可分割,从茶叶采摘到茶艺表演,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信阳茶的美。
传说以前贡茶必须是未婚少女才能采摘,更显其纯洁与珍贵。
历史上被誉为品茶大师的诗人李白在目睹了采茶姑娘采茶的过程后感慨:“处女采茶与清,老翁品茶与心。
” [ 4 ] (见《三江风情》卷五人物篇)这充分凸显了在茶叶独特的采摘文化中女性角色的重要性。
信阳茶在唐宋时期都是贡茶,虽无明确史料记载,但大略可以推断当时采摘贡茶肯定严格按照制度,选用未婚少女。
在茶艺表演中,因信阳毛尖属绿茶种类,一般都是身着古典服装的女性进行表演, 更能显示出其清新、柔美的韵味。
玻璃杯中亭亭玉立的茶芽具备了女性美与茶性美兼而有之的茶艺之美。
人们这样赞美信阳毛尖:身段苗条佩玉绢,未涂脂粉香自来;茶山远处心迫切,信阳别时更依恋。[ 5 ]信阳毛尖与女性的外形和香味合二为一,怎能不叫人依恋。可以想象,没有女人,信阳茶将会黯然失色。(三)信阳茶特重水质之美古代以山南水北谓之阳, 信阳在浉河水北岸,故名“阳”。
信阳地处江淮流域,河流众多,信阳的大别山群峰、淮河水和众多美丽的潭泉造就了信阳好茶。
这里素有“云雾山中茶,浉河中游水”的说法,说明了信阳毛尖茶与水冲泡的关系。俗话说“好茶还需好水泡”。明代的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① 可见,茶之于水,关系致深。古人对于信阳茶与水的关系也有很多记载。
据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载,品泉家刘伯刍对若干名泉佳水进行品鉴,较水宜茶者凡七等,将淮水列为第七。
张又新认为刘伯刍所品七等泉水是不错的,只不过不全面。
说明历史上淮水已是冲泡茶的主要水源之一。
宋代诗人苏东坡将浉河水评为天下第四十六泉,评饮信阳茶后大发感慨:“生斯土者,往往多禀清气,具风骨之士,不可谓非山水之有灵也。
”② 人们喜爱用浉河水冲泡信阳毛尖,不仅仅是因为其常年流动,水质清洁,更因为当饮茶成为一门艺术之后,人们对茶叶的色、香、信阳茶文化的基本特征与艺术解读143
农业考古 2016 · 5味日益讲究,这些都要靠水来体现。
张又新有论“夫茶烹于所产之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
”信阳浉河水冲泡的信阳毛尖,汤青色绿,茶芽微立,回味甘甜,能够真实体现信阳毛尖的风格。豫南民歌也用歌声唱出了:“清清浉河水,泡上新茶香又甜。”信阳茶与浉河水相映成辉。(四)信阳茶文化与民间茶俗紧密结合信阳人民生活在鱼米之乡,长期受青山秀水的熏陶,历史上广泛受到中原文化、汉江文化和淮泗文化的影响,文化兼收并蓄,民风淳朴自然又丰富多彩。在众多的风俗中,要数茶俗为最,茶风最盛。几千年的种茶历史使得茶叶已经成了信阳茶区人民的生活支柱,信阳人爱喝茶,会喝茶,在生活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信阳茶文化。只有深入民众了解茶俗, 才能真正体会信阳茶文化。信阳饮茶最大的特点是普及。
人称茶为“国饮”, 但只有到了信阳才能体会到这种泱泱大国深入骨髓的国粹意识。
这里无论男女老幼,身份高低,几乎人人饮茶。
信阳人把茶喝得可谓是尽心尽意又家常至极。信阳客来敬茶的习俗由来已久,在当地称客礼。见客先上茶,这是信阳人一般的家庭礼俗。
倒茶是主人热情的体现,不倒茶意味着逐客。
客人阻止倒茶或者续茶,即表示立刻就走。
在氤氤氲氲的热茶中,亲朋好友方能谈笑自如,气氛融洽。
信阳的敬茶习俗十分讲究。
首先是按座位方向、资历、年龄来敬茶。
以正中座位,职位高和年长者为尊,先敬茶。其次是一般用透明的玻璃杯直接泡茶。如果用大壶冲泡再分别倒入茶杯,在当地被认为是一种小气。
玻璃杯的用意是让客人在喝茶时,透过茶杯,可以鉴别茶叶的好坏,体会主人待客诚意。如有新客来,要把旧茶倒出,重新沏茶,不能用杯中剩茶待客,否则为失礼。[ 6 ]信阳人走亲访友以茶为礼,也是流传了千百年的淳朴习俗。
在信阳人看来,茶叶是不媚不俗的天然礼品,简朴厚重又饱含深情。茶的淡泊、纯净、高洁的本性,成为朋友之间、知己之间无可替代的未被世俗所污染的礼物,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缕缕茶丝有浓酽”。二、信阳茶文化的品茗艺术由饮茶到品茶, 中国人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把喝茶看做一种艺术,是中国人的独特感受。
品茗,不仅要用感官去触摸,还要用心灵去咀嚼,从生理和心理带来的快感中欣赏茶之美。
茶之美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茶的色、香、味、形和茶的品质的和谐统一,给人带来享受;同时也是物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如茶名、水、火、器、境等与人的精神体验的融合。要欣赏到茶的美,首先要科学艺术地泡好一杯茶,即茶艺。
信阳毛尖属绿茶,信阳人根据本地的饮茶习俗,结合信阳毛尖的特点,在实用性基础上融合艺术性,自创了玻璃杯冲泡法。
基本程序包括涤器—— — 晾水—— — 赏茶—— — 注水—— —置茶—— — 冲泡—— — 赏色—— — 闻香—— — 品茶九个步骤,很好地展示了信阳毛尖茶的美。
信阳毛尖外形呈条状,条索紧秀,细、圆、光、直,冲泡后,汤色翠绿、香气清高,有豪香、鲜嫩香、熟板栗香之分。
入口清醇,不似乌龙茶般浓酽,也不像红茶那样鲜浓,但它滋味的清雅,乃无味中的至味。成朵的茶芽如针如芒,在水中浮动,然后慢慢沉入杯底,澄明碧绿,美不胜收。轻啜一口,颊齿留香,久久不散。
茶的美感通过人的眼、耳、鼻、口发挥得淋漓尽致。对茶名、用水、器具、环境等的审美也给人带来从物质到精神的多重体验。
如茶叶名称多蕴涵诗意和拟人手法,令人遐想。
信阳有十二大名茶,其中的“赛山玉莲”是为了纪念当地传说中一位喜爱饮茶和赛马的侠女,从字面看柔媚不失英气,非常生动,人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骑马的女侠形象。
“龙眼玉叶” 描画了这种茶叶扁平尖削似玉叶,光滑匀齐带“龙眼”的外形,生动贴切,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美感。
张抗抗说:“绿茶之妙,妙在清淡。
绿茶在我,是一种淡泊,一种娴静,一种清爽,一种平和。
”要喝出这种感觉,不仅仅要好茶好水好环境,更需要喝茶的人有与茶融为一体的能力,真正体会领悟茶中蕴含的精神。三、信阳茶文化的文学艺术(一)茶与歌舞144
信阳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盛产茶叶的信阳当然少不了茶歌。
1984 年河南电视台 《歌舞行》节目就播放了信阳的《采茶舞》和歌唱毛尖茶的民歌。
中央电视台同年向全国进行了转播。“茶山的歌挤破喉 / 茶叶满篓歌满篓 / 茶山为啥多茶歌 / 采茶的姑娘十** / 个个姑娘是歌手。
” ③ 这首五句山歌似乎告诉了人们为何茶乡多茶歌的原因。采茶、制茶的过程虽然是艰苦的,茶农在绿水青山的茶园一边采茶一边唱歌,抒发在集体劳动时的喜悦心情。
采摘茶叶后要马上加工,加班加点炒茶时唱茶歌能振奋精神,调节心情。“炒茶之人好寒心 / 炭火烤来烟火熏 / 熬到五更鸡子叫 /头难抬来眼难睁 / 双腿灌铅重千斤。
” ③ 这首茶歌就表现了茶人辛苦劳作的场景。信阳茶歌有浓烈的地方色彩,这些茶歌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真实地反映着茶农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变迁。
如 : “浑身想郎散了架 / 咬着茶叶咬牙骂 / 人要死了有魂在 / 真魂来我床底下 / 想急了我跟魂说话。” ③ 这茶歌中的“散了架”就是地道的信阳风味语言。信阳茶歌就是这样融进了许多地方口语,新鲜活泼、形象生动。从歌咏形式看属五句山歌,而五句山歌又属大别山的“特产”。
这种将大别山俚语、俗语信手拈来融入茶歌的表达方式更加增添了信阳茶歌的易记、易唱的特点及亲切感。信阳茶歌还是传情和婚姻的鹊桥。采茶制茶是一个繁忙的季节,每到清明、谷雨前后,山下十里八村的姑娘和小伙就会涌到山上采茶制茶,他们在这里相识相恋,歌声成了表达感情的最好媒介。
如 : “我见姐姐就唱歌 / 叫声姐姐莫骂我 / 没有生旦不成戏 / 无姐无郎不成歌 / 三月里来开芽茶 /采茶姐姐满山爬 / 哪里来的俊小伙 / 脸儿俏,歌喉好 / 唱的姐姐心儿跳。
” ③ 再如 : “小小扇子二面黄 /一边画姐一边郎 / 郎在一边望着姐 / 姐在一边望着郎 / 姻缘只隔纸一张。
” ③ 这些茶歌表达情爱热烈、深沉、细腻、真挚。(二)茶与诗词俗话说“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
”茶与诗人的关系最为密切。
饮茶使人神志清醒,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人们在品茶时喜欢吟诗,在写诗时要饮茶,于是茶和诗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茶诗就是二者结合的最好的产物,也就是以茶为题材的诗歌。
这也是茶文化的文学艺术中最为发达的艺术形式。信阳茶叶历史上与文人学士联系密切,特别是明、清以来,信阳茶叶经常在诗词中出现。
《信阳州志·艺术志》记有一明进士,王祖墑自序曰:“所常观花啜茶。”观花啜茶是...
篇二: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
E RESEARCH oN HISToRY AND CUl月UREAND HERITAGE PROTECTION oFXINYANG M睑。朋已蝌TEAByZhu XiaowenSupervisor:Professor Hui FupingA DissertationSubmitted to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Master’S Degree of the History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May,2014万方数据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需亲笔)签名:撒加伸年乡月弓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京农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蟛(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导师(需亲笔)矽厂笋年加/辟/,口月多日6月5日/万方数据
目 录目 录摘要⋯⋯⋯⋯⋯⋯⋯⋯⋯⋯⋯⋯⋯⋯⋯⋯⋯⋯⋯⋯⋯⋯⋯⋯⋯⋯⋯⋯⋯⋯⋯⋯⋯⋯⋯⋯⋯⋯⋯⋯⋯⋯⋯⋯.I』jL】BSTRACT⋯⋯⋯⋯⋯⋯⋯⋯⋯⋯⋯..⋯⋯⋯⋯⋯⋯⋯⋯⋯⋯⋯⋯⋯⋯⋯⋯⋯⋯⋯⋯⋯⋯⋯⋯⋯⋯⋯⋯.III!者论⋯⋯⋯⋯⋯⋯⋯⋯⋯⋯⋯⋯⋯⋯⋯⋯⋯⋯⋯⋯⋯⋯⋯⋯⋯⋯⋯⋯⋯⋯⋯⋯⋯⋯⋯⋯⋯⋯⋯⋯⋯⋯⋯⋯1一、选题背景⋯⋯⋯⋯⋯⋯⋯⋯⋯⋯⋯⋯⋯⋯⋯⋯⋯⋯⋯⋯⋯⋯⋯⋯⋯⋯⋯⋯⋯1二、相关研究动态⋯⋯⋯⋯⋯⋯⋯⋯⋯⋯⋯⋯⋯⋯⋯⋯⋯⋯⋯⋯⋯⋯⋯⋯⋯⋯⋯1三、研究目的与意义⋯⋯⋯⋯⋯⋯⋯⋯⋯⋯⋯⋯⋯⋯⋯⋯⋯⋯⋯⋯⋯⋯⋯⋯⋯⋯4四、研究内容⋯⋯⋯⋯⋯⋯⋯⋯⋯⋯⋯⋯⋯⋯⋯⋯⋯⋯⋯⋯⋯⋯⋯⋯⋯⋯⋯⋯⋯4五、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5六、可能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5第一章信阳毛尖茶的形成与发展⋯⋯⋯⋯⋯⋯⋯⋯⋯⋯⋯⋯⋯⋯⋯⋯⋯⋯⋯⋯⋯7第一节信阳毛尖茶的溯源⋯⋯⋯⋯⋯⋯⋯⋯⋯⋯⋯⋯⋯⋯⋯⋯⋯⋯⋯⋯⋯⋯⋯7一、信阳茶的传入⋯⋯⋯⋯⋯⋯⋯⋯⋯⋯⋯⋯⋯⋯⋯⋯⋯⋯⋯⋯⋯⋯⋯⋯⋯⋯⋯7二、信阳毛尖茶种植的起源⋯⋯⋯⋯⋯⋯⋯⋯⋯⋯⋯⋯⋯⋯⋯⋯⋯⋯⋯⋯⋯⋯⋯8第二节信阳毛尖茶形成的自然条件⋯⋯⋯⋯⋯⋯⋯⋯⋯⋯⋯⋯⋯⋯⋯⋯⋯⋯⋯8一、信阳毛尖茶形成的气候条件⋯⋯⋯⋯⋯⋯⋯⋯⋯⋯⋯⋯⋯⋯⋯⋯⋯⋯⋯⋯⋯9二、信阳毛尖茶形成的土壤条件⋯⋯⋯⋯⋯⋯⋯⋯⋯⋯⋯⋯⋯⋯⋯⋯⋯⋯⋯⋯⋯9三、信阳毛尖茶形成的水资源条件⋯⋯⋯⋯⋯⋯⋯⋯⋯⋯⋯⋯⋯⋯⋯⋯⋯⋯⋯..10第三节信阳毛尖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10一、信阳毛尖茶的形成⋯⋯⋯⋯⋯⋯⋯⋯⋯⋯⋯⋯⋯⋯⋯⋯⋯⋯⋯⋯⋯⋯⋯⋯。10二、唐宋时期的信阳毛尖茶⋯⋯⋯⋯⋯⋯⋯⋯⋯⋯⋯⋯⋯⋯⋯⋯⋯⋯⋯⋯⋯⋯..12三、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信阳毛尖茶⋯⋯⋯⋯⋯⋯⋯⋯⋯⋯⋯⋯⋯⋯⋯⋯⋯⋯..14四、新中国成立后的信阳毛尖茶⋯⋯⋯⋯⋯⋯⋯⋯⋯⋯⋯⋯⋯⋯⋯⋯⋯⋯⋯⋯..16第二章信阳毛尖茶的传统产区、茶叶品种及独特地位⋯⋯⋯⋯⋯⋯⋯⋯⋯⋯⋯.19第一节信阳毛尖茶的传统产区⋯⋯⋯⋯⋯⋯⋯⋯⋯⋯⋯⋯⋯⋯⋯⋯⋯⋯⋯⋯一19一、信阳八大茶社与清末民初的信阳茶区⋯⋯⋯⋯⋯⋯⋯⋯⋯⋯⋯⋯⋯⋯⋯⋯一19二、信阳毛尖茶的南山、西山及边缘茶区⋯⋯⋯⋯⋯⋯⋯⋯⋯⋯⋯⋯⋯⋯⋯⋯..22第二节信阳毛尖茶的种类⋯⋯⋯⋯⋯⋯⋯⋯⋯⋯⋯⋯⋯⋯⋯⋯⋯⋯⋯⋯⋯⋯。24万方数据
信阳毛尖茶历史文化及遗产保护研究一、信阳毛尖茶的传统茶树品种⋯⋯⋯⋯⋯⋯⋯⋯⋯⋯⋯⋯⋯⋯⋯⋯⋯⋯⋯⋯一24二、信阳毛尖成品干茶的种类⋯⋯⋯⋯⋯⋯⋯⋯⋯⋯⋯⋯⋯⋯⋯⋯⋯⋯⋯⋯⋯..24第三节信阳毛尖茶的独特地位⋯⋯⋯⋯⋯⋯⋯⋯⋯⋯⋯⋯⋯⋯⋯⋯⋯⋯⋯⋯一26一、信阳毛尖茶的优势⋯⋯⋯⋯⋯⋯⋯⋯⋯⋯⋯⋯⋯⋯⋯⋯⋯⋯⋯⋯⋯⋯⋯⋯..26二、信阳毛尖茶的影响力⋯⋯⋯⋯⋯⋯⋯⋯⋯⋯⋯⋯⋯⋯⋯⋯⋯⋯⋯⋯⋯⋯⋯一27三、信阳毛尖茶与同类著名绿茶的比较⋯⋯⋯⋯⋯⋯⋯⋯⋯⋯⋯⋯⋯⋯⋯⋯⋯。29第三章信阳毛尖茶的传统生产技术⋯⋯⋯⋯⋯⋯⋯⋯⋯⋯⋯⋯⋯⋯⋯⋯⋯⋯⋯。33第一节信阳毛尖茶的栽培措施⋯⋯⋯⋯⋯⋯⋯⋯⋯⋯⋯⋯⋯⋯⋯⋯⋯⋯⋯⋯。33一、茶园选择⋯⋯⋯⋯⋯⋯⋯⋯⋯⋯⋯⋯⋯⋯⋯⋯⋯⋯⋯⋯⋯⋯⋯⋯⋯⋯⋯⋯。33二、茶园管理⋯⋯⋯⋯⋯⋯⋯⋯⋯⋯⋯⋯⋯⋯⋯⋯⋯⋯⋯⋯⋯⋯⋯⋯⋯⋯⋯⋯一34三、茶树培植⋯⋯⋯⋯⋯⋯⋯⋯⋯⋯⋯⋯⋯⋯⋯⋯⋯⋯⋯⋯⋯⋯⋯⋯⋯⋯⋯⋯。35第二节信阳毛尖茶的采摘技术⋯⋯⋯⋯⋯⋯⋯⋯⋯⋯⋯⋯⋯⋯⋯⋯⋯⋯⋯⋯..37一、采摘的基本要求⋯⋯⋯⋯⋯⋯⋯⋯⋯⋯⋯⋯⋯⋯⋯⋯⋯⋯⋯⋯⋯⋯⋯⋯⋯..37二、采摘的方法⋯⋯⋯⋯⋯⋯⋯⋯⋯⋯⋯⋯⋯⋯⋯⋯⋯⋯⋯⋯⋯⋯⋯⋯⋯⋯⋯一37三、采摘的季节和时间⋯⋯⋯⋯⋯⋯⋯⋯⋯⋯⋯⋯⋯⋯⋯⋯⋯⋯⋯⋯⋯⋯⋯⋯一38第三节信阳毛尖茶的加工技术⋯⋯⋯⋯⋯⋯⋯⋯⋯⋯⋯⋯⋯⋯⋯⋯⋯⋯⋯⋯..39一、鲜叶摊放⋯⋯⋯⋯⋯⋯⋯⋯⋯⋯⋯⋯⋯⋯⋯⋯⋯⋯⋯⋯⋯⋯⋯⋯⋯⋯⋯⋯..40二、生锅⋯⋯⋯⋯⋯⋯⋯⋯⋯⋯⋯⋯⋯⋯⋯⋯⋯⋯⋯⋯⋯⋯⋯⋯⋯⋯⋯⋯⋯⋯。41三、熟锅⋯⋯⋯⋯⋯⋯⋯⋯⋯⋯⋯⋯⋯⋯⋯⋯⋯⋯⋯⋯⋯⋯⋯⋯⋯⋯⋯⋯⋯⋯一42四、:哄:谙⋯⋯⋯⋯⋯⋯⋯⋯⋯⋯⋯⋯⋯⋯⋯⋯⋯⋯⋯⋯⋯⋯⋯⋯⋯⋯⋯⋯⋯⋯⋯⋯⋯⋯⋯⋯⋯⋯⋯⋯..43五、拣剔和储藏⋯⋯⋯⋯⋯⋯⋯⋯⋯⋯⋯⋯⋯⋯⋯⋯⋯⋯⋯⋯⋯⋯⋯⋯⋯⋯⋯~44第四章信阳毛尖茶的茶文化⋯⋯⋯⋯⋯⋯⋯⋯⋯⋯⋯⋯⋯⋯⋯⋯⋯⋯⋯⋯⋯⋯⋯47第一节信阳毛尖茶的饮茶习俗⋯⋯⋯⋯⋯⋯⋯⋯⋯⋯⋯⋯⋯⋯⋯⋯⋯⋯⋯⋯一47一、信阳毛尖茶的茶道⋯⋯⋯⋯⋯⋯⋯⋯⋯⋯⋯⋯⋯⋯⋯⋯⋯⋯⋯⋯⋯⋯⋯⋯一47二、客来敬茶⋯⋯⋯⋯⋯⋯⋯⋯⋯⋯⋯⋯⋯⋯⋯⋯⋯⋯⋯⋯⋯⋯⋯⋯⋯⋯⋯⋯..48三、民间饮茶⋯⋯⋯⋯⋯⋯⋯⋯⋯⋯⋯⋯⋯⋯⋯⋯⋯⋯⋯⋯⋯⋯⋯⋯⋯⋯⋯⋯一48第二节吟咏信阳毛尖茶的诗词歌赋⋯⋯⋯⋯⋯⋯⋯⋯⋯⋯⋯⋯⋯⋯⋯⋯⋯⋯..49一、宋代的信阳茶诗⋯⋯⋯⋯⋯⋯⋯⋯⋯⋯⋯⋯⋯⋯⋯⋯⋯⋯⋯⋯⋯⋯⋯⋯⋯..49二、明代的信阳茶诗⋯⋯⋯⋯⋯⋯⋯⋯⋯⋯⋯⋯⋯⋯⋯⋯⋯⋯⋯⋯⋯⋯⋯⋯⋯一50三、清代的信阳茶诗⋯⋯⋯⋯⋯⋯⋯⋯⋯⋯⋯⋯⋯⋯⋯⋯⋯⋯⋯⋯⋯⋯⋯⋯⋯..51第三节与信阳毛尖茶有关的民俗活动⋯⋯⋯⋯⋯⋯⋯⋯⋯⋯⋯⋯⋯⋯⋯⋯⋯。51万方数据
目 录一、信阳毛尖茶的茶艺⋯⋯⋯⋯⋯⋯⋯⋯⋯⋯⋯⋯⋯⋯⋯⋯⋯⋯⋯⋯⋯⋯⋯⋯~52二、以茶为礼⋯⋯⋯⋯⋯⋯⋯⋯⋯⋯⋯⋯⋯⋯⋯⋯⋯⋯⋯⋯⋯⋯⋯⋯⋯⋯⋯⋯一53第四节信阳的佛教与茶山⋯⋯⋯⋯⋯⋯⋯⋯⋯⋯⋯⋯⋯⋯⋯⋯⋯⋯⋯⋯⋯⋯一53一、灵山寺与茶山⋯⋯⋯⋯⋯⋯⋯⋯⋯⋯⋯⋯⋯⋯⋯⋯⋯⋯⋯⋯⋯⋯⋯⋯⋯⋯⋯54二、贤山寺与茶山⋯⋯⋯⋯⋯⋯⋯⋯⋯⋯⋯⋯⋯⋯⋯⋯⋯⋯⋯⋯⋯⋯⋯⋯⋯⋯..54三、千佛塔与茶山⋯⋯⋯⋯⋯⋯⋯⋯⋯⋯⋯⋯⋯⋯⋯⋯⋯⋯⋯⋯⋯⋯⋯⋯⋯⋯。54第五章信阳毛尖茶文化遗产的保护⋯⋯⋯⋯⋯⋯⋯⋯⋯⋯⋯⋯⋯⋯⋯⋯⋯⋯⋯。57第一节信阳毛尖茶文化遗产的价值⋯⋯⋯⋯⋯⋯⋯⋯⋯⋯⋯⋯⋯⋯⋯⋯⋯⋯。57一、信阳毛尖茶传统生产技艺的经济价值⋯⋯⋯⋯⋯⋯⋯⋯⋯⋯⋯⋯⋯⋯⋯⋯..57二、信阳毛尖的茶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一58第二节信阳毛尖茶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58一、申请“信阳毛尖注册证明商标”和“信阳毛尖茶原产地标记"⋯⋯⋯⋯⋯。59二、“唐宋遗株”古茶树丛成为文物保护对象⋯⋯⋯⋯⋯⋯⋯⋯⋯⋯⋯⋯⋯⋯⋯59三、传统炒茶技艺的继承⋯⋯⋯⋯⋯⋯⋯⋯⋯⋯⋯⋯⋯⋯⋯⋯⋯⋯⋯⋯⋯⋯⋯一60四、信阳茶文化节会⋯⋯⋯⋯⋯⋯⋯⋯⋯⋯⋯⋯⋯⋯⋯⋯⋯⋯⋯⋯⋯⋯⋯⋯⋯。60五、相关遗址的整理保护⋯⋯⋯⋯⋯⋯⋯⋯⋯⋯⋯⋯⋯⋯⋯⋯⋯⋯⋯⋯⋯⋯⋯一61六、建立茶博馆⋯⋯⋯⋯⋯⋯⋯⋯⋯⋯⋯⋯⋯⋯⋯⋯⋯⋯⋯⋯⋯⋯⋯⋯⋯⋯⋯。62第三节信阳毛尖茶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63一、信阳毛尖茶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63二、信阳毛尖茶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一64结 语⋯⋯⋯⋯⋯⋯⋯⋯⋯⋯⋯⋯⋯⋯⋯⋯⋯⋯⋯⋯⋯⋯⋯⋯⋯⋯。。⋯⋯⋯⋯⋯⋯⋯⋯⋯⋯⋯..67参考文献⋯⋯⋯⋯⋯⋯⋯⋯⋯⋯⋯⋯⋯⋯⋯⋯⋯⋯⋯⋯⋯⋯⋯⋯⋯⋯⋯⋯⋯⋯⋯。69致 谢⋯⋯⋯⋯⋯⋯⋯⋯⋯⋯⋯⋯⋯⋯⋯⋯⋯⋯⋯⋯⋯⋯⋯⋯⋯⋯⋯⋯⋯⋯⋯⋯⋯⋯⋯⋯⋯⋯⋯⋯⋯⋯73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75万方数据
摘 要信阳毛尖茶历史文化及遗产保护研究摘 要信阳毛尖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信阳产茶始于东周,信阳毛尖茶历史悠久。信阳毛尖茶在唐代被称为“大模荼”,在宋代被称为“片茶”、“散茶”,在明代被称为“芽茶”、“叶茶”,直到清代其名称最终被确定为“信阳毛尖”。唐宋时期是信阳荼发展的兴盛时期,茶区有所扩大。明代由于官府的剥削和繁重的茶税,信阳茶开始衰败。到了清末,信阳八大茶社的成立使信阳茶的发展进入转折期,信阳毛尖茶的产量有了提高。至民国时期,新技术的引进使信阳毛尖茶有了较快的发展,种植面积较广,产量较大,这使信阳逐渐成为我国长江以北的重要茶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和扶持信阳毛尖茶的生产,一批龙头企业的相继成立,带动了信阳毛尖茶的进一步发展。信阳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这为信阳毛尖茶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信阳传统的茶树品种为“信阳大叶茶”。信阳毛尖成品荼根据其鲜叶采摘时间的不同分为明前茶、谷雨茶、春尾茶等。信阳荼区属于中国的江北茶区,是河南省内自然环境最好的区域之一,因此产出的信阳毛尖茶品质优秀,在全国茶业中有其独特地位。信阳毛尖茶的传统加工技术,是信阳的茶叶生产者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信阳毛尖茶的栽培技术和采摘技术比较完整,其栽培措施包括茶园选择、茶园管理和茶树培植三个方面,其鲜叶的采摘也要求做到采养结合,并因时因地因树采摘,这些都是在汲取古人种茶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出来的。鲜叶是炒制好荼的基础,炒制技术是形成好茶的关键。信阳毛尖茶的传统手工炒制技艺,是在吸取“六安瓜片”和“西湖龙井”的传统炒制手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形成的独特技艺,正是这套精湛的生产加工技术,造就了信阳毛尖茶独特的风格和优异的品质。信阳毛尖的茶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包括饮荼习俗、茶诗词、荼道茶艺以及禅茶等等,这些文化遗产,也是信阳茶产业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信阳市政府及社会各界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信阳毛尖茶文化遗产,例如申请“信阳毛尖注册证明商标”、举办信阳茶文化节会、设立茶博馆等。不过,目前的信阳毛尖荼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全民保护意识不强、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不够等。建议采取更加万方数据
信阳毛尖茶历史文化及遗产保护研究切实的对策,将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与信阳毛尖茶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并注意引导全社会加大对信阳毛尖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在动态发展中实现信阳毛尖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关键词:信阳毛尖茶;茶叶史;文化遗产保护II万方数据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HISToRY AND CUl月UREAND HERl7rAGE PROTECTIoNOFX玎nf:ANGⅣIAo.ⅡAN TEAABSTRACTXinyang Maoiian tea is one of the”top ten famous tea”in China and its formation and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a long process.Xinyang tea’S production began inthe ZhouDynasty and Xinyang Maojian tea has a long history.It Was knownas the”Big mould tea”iIl me Tang Dynasty,Was known as¨Sliced tea”and”Scattered tea"’in the Song Dynasty,Was known as the”Bud tea”and”Leaf tea”inthe Ming Dynasty,and until the end of theQing Dynasty whose name was eventually identified as”Xinyang Maojiantea”-Tang and Song Dynasty is the flourishing period of Xinyangtea’S development.andthe tea area.expanded.Because of the ruler’S exploitation and the heavy tea tax,xinyang teabegan to decline in Ming dynasty.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ightteahouse lead Xinyang Maojian tea entered the transition period and the output of XinyangMaojian tea has been improved.To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introduction ofnew technology made Xinyang Maojian tea got a fast development,the planting area isbroader,and the output is large,which made Xi...
篇三: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
阳毛尖的茶文化 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 这个时候应该也是属于信阳的一个特殊的季节吧。。嗯……到了该采茶的时候了, 身处异地的我突然想起了信阳, 信阳的茶文化。。
——导语 我想, 说起信阳茶文化, 还得从我们的家长信阳浉河说起吧。。。
诗画浉河
浉河古称訾水, 因一隐士居之河畔而被改称师溪, 南北朝时改名为浉溪, 齐建武二年又名浉水, 今称浉河。
浉河是淮河的主要支流, 全长 1415 公里, 流域面积 2070 平方公里。
1955 年, 距信阳市区西南方 7 公里处, 南湾湖水库建成。
这是一座集防汛、 发电、 养殖、 供水、 旅游、 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水库, 湖区水面面积 70 平方公里, 库容 16.3 亿立方米, 面积为杭州西湖的十多倍。
湖面上 61 个岛屿星罗棋布:
鸟岛上千羽祥飞, 恍若仙境; 猴岛上人猴共趣, 妙不可言; 茶岛上品茗赏艺、 宠辱皆忘。
湖光与山色争辉, 白云与画舫齐飞, 亦真亦幻, 美不胜收。
金牛古韵
浉河由南湾湖大坝流出, 由西南至东北方, 绕过岭峻林蔚的贤首山、 龟山、 震雷山, 于罗山县境内汇入浩荡的淮河。
古信阳八景中, 几乎七个与浉河密切相关:
或以浉河为背景, 登山临塔, 赏的是浉河胜景, 比如贤岭松风、 龟山晴雪、 申塔朝晖、 奎楼晚照; 有的是浉河直接入景, 带给人们的是水之情、 水之趣、 水之美, 比如浉河泛月、 龙潭瀑布等, 均让人陶醉在浉河的水光山色中, 流连忘返。
清代文豪张铖《浉河泛月》 诗曰:
双浆荡晴川,蟾光散暮烟。
珠随天上满, 镜向水心圆。
桂席飞杯斝, 兰言胜管弦。
映淮良可赋, 同此对清涟。
今人于浉河中乘坐霓虹画船, 泛舟赏月, 在感受月光、 山色、 绿柳、 楼台、 灯光构成的人间仙境之际, 更可畅游“浉河新八景”的精致与美丽。
望湖轩背山面水, 俯瞰风光旖旎、 多姿多彩的南湾湖; 聚贤祠居贤山之巅, 观“贤岭松风”, 览浉河城景; 铭阳阁雕栏飞檐、气势雄浑, 与浉河的婉延秀美相得宜彰; 申伯楼重现“奎楼晚照”之意境, 楚风豫韵, 于浉河公园一隅, 彰显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龟山亭带着江南风情, 于龟山上俯视秀美的水光山色; 琵琶台古色古香, 似闻浉水淙淙, 似闻琴声铮铮; 河洲榭位于浉河中心岛上, 探身水外,揽水怀中, 美不能言; 平山塔突降震雷山北岭, 斜身张望, 似醉于浉河画景, 似醉于信阳城美……
秀美的浉河千百年流淌着, 哺育着两岸的人民。
她是信阳的母亲河。
1998 年 6 月,信阳撤区建市, 县级信阳市调整区划后即更名为浉河区。
浉河区, 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在浉河的润育下, 焕发无限生机。。。
茶香倾城
人到信阳, 迎面而来的风中都含有淡淡的茶香, 让人为之一振。
且不说满街的茶叶店是靓丽的风景, 一座座气派的茶楼昭示着中国茶都的神韵; 单是人们相逢时不经意的一句客套话:
“走, 先喝杯茶歇歇!
”就把旅途辛劳洗得纤尘不染了。
茶真的很神奇!
信阳毛尖产地集中在淮河以南、 大别山北麓, 北纬 31°23′—32°24′, 东经 113°45′—115°55′之间的山地丘岭地区。
荣获国家金质奖的信阳毛尖, 主要产于浉河区的两个乡 镇:
浉河港镇、 董家河乡 , 集中在五云(车云山、 连云山、 集云山、 天云山、 云雾山)、 二潭(白龙潭、 黑龙潭)、一寨(何家寨)
上。
这些地方海拔均在 300—800 米之间, 高山云多雾浓, 光照适宜, 日夜温差大, 空气水质洁净, 尤利于毛尖茶生长。
所产茶叶条细圆直、 汤色郁清、 香气持久、 品质上乘。
差不多每一个信阳人、 浉河人, 都会讲一些与信阳毛尖有关的历史。
据考证, 信阳种茶历史已逾千年。
唐朝茶圣陆羽将信阳列入淮南茶区。
北宋时苏轼去贤首山脚下贤隐寺讨茶, 吃了闭门羹, 即留一字“净”而奔光山县净居寺, 方丈睡醒后见字思得是苏大学士, 即和小弥勒捧茶追去, 苏轼饮着方丈带来的毛尖茶后疲劳顿消, 赞曰:
“真乃浉河中心水, 车云顶上茶也!
”
关于信阳毛尖的美丽传说还有很多, 茶文化在信阳也可说是弥漫全城。
在浉河区, 品信阳毛
尖, 观茶艺表演, 逛茶叶市场, 用茶点心(食品); 或是茶乡 游, 亲手采茶炒茶, 吃茶乡 农家饭, 陶醉于山峦起伏的万亩茶园中, 岂不快哉? 来信阳的每一人、 每一回, 莫不是在茶香溢满氛围中谈事情、 洽合作、 办公务, 莫不是通过信阳茶与文化了解浉河、 了解信阳的。
茶香倾城, 因为茶已深入浉河乃至信阳人的骨子里; 茶香倾城, 空气中的味道为你而等候。
辉煌茶都
作为中国茶都, 信阳市至今已发展茶园种植面积达 180 万亩, 其中浉河就达 47.3 万亩, 位居全国产茶县(区)
第二位, 绿茶生产全国第一。
全区茶叶产量达 2.3 万吨, 涉茶产值 46 亿元, 其中“信阳红”茶 480 万公斤, 产值 13.8 亿元。
浉河区无论茶产量、 信阳毛尖、“信阳红”质量, 均居全市各县区之首, 是信阳茶当之无愧的主产区和核心产区。
1915 年,信阳毛尖(车云山)
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58 年, 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 1990 年, “龙潭”毛尖代表信阳毛尖品牌参加国家评比, 取得了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 荣获中国质量奖金奖。
1982 年、 1986 年被评为部级优质产品, 荣获全国名茶称号。
1991 年在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 被授予“中国茶文化名茶”称号; 1999 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
信阳毛尖随着名扬天下而走向世界, 以优异的品质远销日、 美、 德、新加坡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享有广泛国际盛誉。
自 1992 年以来, 信阳市凭借“信阳毛尖”的品牌优势, 在浉河每年 5 月前后举办大型茶文化活动———信阳茶叶节。
到 2004 年 2 月7 日, 信阳市正式将第十二届“中国·信阳茶叶节”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 同时确定每年 4 月 28 日至 30 日举办。
从第十八届开始, 信阳茶文化节正式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 至今已成功举办了 19 届。
历届茶文化节均“以茶为媒, 广交朋友, 经贸唱戏,扩大开放”为宗旨, 取得非常好的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如 1993 年第二届茶叶节, 贸易成交总额 16.3 亿元, 招商引资项目 106 项, 总投资 14.6 亿元。
第十二届茶文化节上, 共签约经济项目 52 个, 总投资达 38.43 亿元。
经贸活动商品成交额 9.85 亿元。
到第十九届茶文化节,信阳毛尖与“信阳红”比翼齐飞, 精彩纷呈, 为中原河南经济区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身为信阳浉河人, 我骄傲, 我自豪
篇四: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诗选辑 茶烟》[明]
瞿佑
蒙蒙漠漠更霏霏,
淡抹银屏幂讲帷;
石鼎火红诗咏后,
竹炉汤沸客来时;
雪飘僧舍衣初湿,
花落艄船鬓已丝;
惟有庭前双白鹤,
翩然趋避独先知。
《咏贡茶》
元· 林锡翁
百草逢春未敢花, 御花葆蕾拾琼芽。
武夷真是神仙境, 已产灵芝又产茶。
《蓝素轩遗茶谢之》
明· 邱云霄
御茶园里春常早, 辟谷年来喜独尝。
笔阵战酣青叠甲, 骚坛雄助录沉枪。
波惊鱼眼听涛细, 烟暖鸱罂坐月长。
欲访踏歌云外客, 注烹仙掌露华香。
《武夷茶》 清· 陆廷灿
桑苧家传旧有经, 弹琴喜傍武夷君。
轻涛松下烹溪月, 含露梅边煮岭云。
醒睡功资宵判牍, 清神雅助画论文。
春雷催茁仙岩笋, 雀尖龙团取次分。
《寒食》 [宋] 杜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茶 [宋] 梅尧臣
山寺碧溪头,
幽人绿岩畔。
夜火竹声乾,
春瓯茗花乱。
兹无雅趣兼,
薪桂烦燃爨。
茶 [宋] 秦观
茶实嘉木英, 其香乃天育。
芳不愧杜蘅, 清堪掩椒菊。
上客集堂葵, 圆月探奁盝。
玉鼎注漫流, 金碾响丈竹。
侵寻发美鬯, 猗狔生乳粟。
经时不销歇, 衣袂带纷郁。
幸蒙巾笥藏, 苦厌龙兰续。
愿君斥异类, 使我全芬馥。
茶花二首 [宋]
苏辙
(之一)
黄蘖春芽大麦粗, 倾山倒谷采无余。
久疑残◇阳和尽, 尚有幽花霰雪初。
耿耿清香崖菊淡, 依依秀色岭梅如。
经冬结子犹堪种, 一亩荒园试为鉏。
(之二)
细嚼花须味亦长, 新芽一粟叶间藏。
稍经腊雪侵肌瘦, 旋得春雷发地狂。
开落空山谁比数, 烝烹来岁最先尝。
枝枯叶硬天真在, 踏遍牛羊未改香。
茶磨二首 [宋] 梅尧臣
之一
楚匠斲山骨, 折檀为转脐。
乾坤人力内, 日月蚁行迷。
吐雪夸春茗, 堆云忆旧溪。
北归唯此急, 药臼不须挤。
之二
盆是荷花磨是莲, 谁砻麻石洞中天。
欲将雀舌成云末, 三尺蛮童一臂旋。
茶 灶 杨万里
茶灶本笠泽, 飞来摘茶国。
堕在武夷山, 溪心化为石。
山 寺 喜 道 者 至 佚 名
闰年春过后,
山寺始花开。
还有无心者,
闲寻此境来。
鸟幽声忽断,
茶好味重回。
知住南岩久,
冥心坐绿苔。
晚 天 雨 霁 横 雌 霓 曹冠
晚天雨霁横雌霓。
帘卷一轩月色。
纹簟坐苔茵,
乘兴高歌饮琼液。
翠瓜冷浸冰壶碧。
茶罢风生两腋。
四座沸欢声,
喜我投壶全中的。
夏 日 闲 居 张籍
多病逢迎少,
闲居又一年。
药看辰日合,
茶过卯时煎。
草长睛来地,
虫飞晚后天。
此时幽梦远,
不觉到山边。
临 安 春 雨 初 霁
陆游(1 1 2 5 -1 2 1 0 )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初 饮 高 桥 银 峰
郭沫若
芙蓉国里产新茶, 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 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 舌不怠来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 三闾无用独醒嗟。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 【北宋】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回 头 诗
【清】
曹雪芹
一局输赢料不真, 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 须问旁观冷眼人。
莫 分 茶 【北宋】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竹 枝 词 【明】
袁宏道
雪里山茶取次红,
白头孀妇哭青风。
自从貂虎横行后,
十室金钱九室空.
篇五: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内 容• 茶叶的文化起源• 茶叶的发展
清任熊《煮茗图》明 文征明《品茶图》
卢仝 (tóng )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此外,曹雪芹《红楼梦》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 。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 “ 茶”字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是茶。•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精 ” 部 是 • 狭义—— 是专指其 “ 精神财富 ” 部分, 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 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充饥: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
• 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 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晏“ 子春秋》载:
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别称)菜而已”。东汉时壶居士在《食忌》上则说:“苦菜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这种茶“与韭同食”,也是以茶作菜。
茶叶的发展一 最早时期:药用二 形成时期:食用——饮用1、原始阶段 始2、南方饮茶形成(两汉 魏晋 南北朝)3、唐代饮茶传到全国4、宋代的兴盛5、明清的发展时期唐6、现代茶叶的发展与市场
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 饮茶风俗初现追溯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就要提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追溯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就要提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一 一 尝百草是我国流传很广 、 影响很深的 个关于茶起源的古代传说。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期,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渐趋发达,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神农则是这一时期先民的集中代表。传说。神农时代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类已进入新石器的全盛时期,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已渐趋发达,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时代。神农则是这一时期先民的集中代表。
神农氏
原始阶段:上古—— 商周——春秋战国春秋战国—— 先秦时期《白虎通义》中记录,神农生活在“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距今五千多年的母系氏族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生产力低,人类只有采集野果 野菜和谷物煮成粥充饥,自神农发现茶后也在其中用以解毒。后来发展到单独将茶煮成水作饮。(现距今五千多年的母系氏族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生产力低,人类只有采集野果 野菜和谷物煮成粥充饥,自神农发现茶后也在其中用以解毒。后来发展到单独将茶煮成水作饮。(现)
在云南基诺族还保留吃凉拌茶的习俗 )。商周时期: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作为食茶水饮料逐渐被平民和王公贵族喜爱。春秋战国时期:《晏子春秋》中记录齐国人喜食茶叶做菜。先秦时期:到战国末期,秦国攻占巴蜀后,茶已传到黄河中下游。商周时期: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作为食茶水饮料逐渐被平民和王公贵族喜爱。春秋战国时期:《晏子春秋》中记录齐国人喜食茶叶做菜。先秦时期:到战国末期,秦国攻占巴蜀后,茶已传到黄河中下游
再汉、魏晋、南北朝— 茶文化的萌芽阶段1 两汉时期(有关茶的保健作用受到重视,饮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用品)2 魏晋 南北朝:饮茶之风传到长江中下游,茶已作为日常饮料,用作宴会 待客 祭祀之用。这个阶段是饮茶史上的重要阶段,代表着茶文化的逐步形成
以茶入文• 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饮的普及,各种茶事和茶叶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的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杜育的《荈赋》,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茶饮、茶事进行了描述。• 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其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步萌芽。
唐代 —— 茶文化的形成期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1 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 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2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有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ps:世界第一部茶叶 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是由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
《茶经》问世,茶道盛行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沥血,写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它是总结唐朝及唐朝以前的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
茶具专用,始于唐代• 此外,唐时茶器具已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所述,当时茶器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此外,唐时茶器具已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茶经•四之器》中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所述,当时茶器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 香 、 味 。
产 对茶的色 、 香 、 味的体现至关重要 。
产瓷茶器的主要地点有:越州、岳州、鼎州、婺州、寿州、洪州,刑州,当时有“南青北白”之说,即以浙江的越瓷、河北的邢瓷最为著名。1987年4月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其质地之考究,做工之精细,也足见唐时茶具制作水平的高超。有:越州、岳州、鼎州、婺州、寿州、洪州,刑州,当时有“南青北白”之说,即以浙江的越瓷、河北的邢瓷最为著名。1987年4月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其质地之考究,做工之精细,也足见唐时茶具制作水平的高超。
宋代茶文化—— 茶文化盛行期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茶叶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 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 饼茶 散茶 抹茶。饮茶之风非常兴盛,盛行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茶叶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 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 饼茶 散茶 抹茶。饮茶之风非常兴盛,盛行“ 斗茶” 的点茶法。都市里茶馆文化非常发达。宋代民间斗茶兴盛,技艺精湛,器皿讲究。政府非常兴盛专门的茶艺管理市场。宋代瓷业,手工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茶文化进步提供必要条件。茶区也大面积的进行南移,茶区进一步扩大。宋代民间斗茶兴盛,技艺精湛,器皿讲究。政府非常兴盛专门的茶艺管理市场。宋代瓷业,手工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茶文化进步提供必要条件。茶区也大面积的进行南移,茶区进一步扩大。
元、明、清—— 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期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源的《茶录》、陆树声的《茶寮记》,许次纾的《茶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
明洪武21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适龙团,唯采茶芽以进”。此为茶史上一个标志举措:由以前的煎煮发变迁到冲泡法;二使茶叶技术更加以改进。致使茶类更丰富,还出现散茶类如:绿茶 花茶 乌龙茶(明中期)红茶(闽官安徽人余干臣);绿茶由原来的蒸青技术发展到炒青技术。
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 出 绿茶之外 , 出现了白茶 黄茶 红茶黑茶 青茶。清代茶叶品饮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白茶 黄茶 红茶黑茶 青茶。清代茶叶品饮上最大的成就就是“ 功夫茶艺” 的完善。
现代茶叶的发展与市场当代饮茶随着沸水泡发主导地位的确立,清饮成为我国大部分人的主要饮茶方式,但调饮方式依然存在。除此之外,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再加上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不断加深,当代的饮茶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和形式,如袋泡茶 罐装茶 冷饮等。
茶文化活动的兴起近几年来,各地开展的茶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茶文化节、茶文化研讨会、茶博览交易会、茶道表演比赛、茶文化旅游、名茶评比、书画近几年来,各地开展的茶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茶文化节、茶文化研讨会、茶博览交易会、茶道表演比赛、茶文化旅游、名茶评比、书画展示、茶诗会、茶话会、名茶拍卖会等等。每年各地的各种茶文化活动相当频繁,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有时在同一时间,几个地区同时举办茶文化活动。因此可以说,近几年来出现的情况是真正的茶文化热。展示、茶诗会、茶话会、名茶拍卖会等等。每年各地的各种茶文化活动相当频繁,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有时在同一时间,几个地区同时举办茶文化活动。因此可以说,近几年来出现的情况是真正的茶文化热。信阳茶文化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茶叶产量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趋势,从1949年的年产7500吨增长到1998年的60余万吨,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茶文化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所以其发展前景更为广阔。1982年.杭州成立了“茶人之家”,这是我国第 1 湖 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1983年,湖北成立了“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北京成立了“中华茶人联谊会”;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正式开馆;1993年,湖州成立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顺利竣工。
如今,茶文化在国内外广受玉视。大街小巷上茶艺馆与日俱增,而且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成功举办至第十一届,日、韩、美等国家与港台地区踊跃参加,并积极进行交流和讨论。“茶叶节”亦在各省市及各个产茶区举行,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湖北英山、浙江新昌、河南信阳等地的“茶叶节”。这些“茶叶节”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深受民众喜爱。茶已成为我国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结唐朝:自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可谓“比屋皆饮”, 家家饮茶。宋朝:茶叶是由团茶, 饼茶为主, 趋向于片茶, 散茶为主。因为团茶, 饼茶的主饮方式比较繁琐, 对于普通饮用者而言更喜欢廉价, 主饮方便的散茶。明清:人们对茶的选择不仅是品位, 而是去领会茶之神。通过饮茶达到一种天地人心融通一体的境界。今天:茶已成为世界之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 最普遍的天然饮料。
谢谢!
篇六: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
20 年第 2 期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信阳茶发展的基本历程与主要经验 * *张清改 , 女 , 中共信阳市委党校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河南地方史与茶文化 。* 基金项目 :
:
2019 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出彩河南人研究 ” (项目编号 :
2019BKS030)张清改摘要 :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 , 中国茶产业快速发展 , 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
而各地的茶产业 、 茶文化也随着社会主义建
设 、 改革的大潮 , 立足当地实际 , 充分发掘地方茶的优势 , 创造了地方茶发展的挥煌业绩 , 积累了地方茶发展的有益经
验 。
本丈以中国传统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茶为例 , 对其 70 年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进行研究 , 希望能对区域茶产业发展
和中国茶产业发展都产生童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
信阳茶; 70 年 ; 经验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6-2335(2020)02-0247-07The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
of
Xinyang
Tea
in
the
Past
70
YearsZhang
QinggaiAbstract :
: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hina"s
tea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has
witnessed
great
achievements.
The
tea
industry
and
tea
culture
in
various
places
have
also
develop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long
with
the
tid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which
have
fully
explored
the
advantages
of
local
tea,
created
brilliant
achieve ments
and
accumulated
useful
experience.
Taking
Xinyang
tea,
one
of
the
ten
famous
traditional
tea
in
Chin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basic
experience
during
the
past
70
years.
It
may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ea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
s
tea
industry.Key
words :
:
Xinyang
tea;
70
years;
experience信阳是我国江北地区最大的茶叶产区 , 也是
我国 “ 南茶北销 ” 重要的集散地 。
茶是河南信阳的
一个经典文化符号 , 也是信阳走向世界的桥梁 、
世界了解信阳的窗口 。
历史上信阳茶美名远播 ,
曾被茶圣陆羽赞誉为 “ 淮南茶 , 光州上 ” , 宋代国
家法定的茶叶交易市场 “ 淮南十三山场 ” 中有三
场就在信阳域内 。
但是近代以来 , 因战争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 , 信阳茶一蹶不振 , 日趋衰落 。
新中国
成立 70 年来 , 信阳茶产业快速发展 , 逐渐成为信
阳的特色产业 、 富民产业 , 抒写出新的辉煌篇章 。一 、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河南信阳茶产业发展
的基本历程与主要成就70 年来,信阳茶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和三
种主要模式的转变 , 即缓慢发展阶段 、 逐渐拓展
阶段 、 系统推进阶段 、 快速发展阶段和历史性变
革阶段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卖管制到市场
经济体制下的自由贸易 、 供给侧改革后的茶全产
业链发展三种模式 。(一)缓慢发展阶段 (1949-1978)新中国成立前 , 信阳因久经战火 , 农业生产
247
农业考古 2020-2力低下 , 传统的茶叶生产一落千丈 。
新中国成立
以后 , 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动茶叶恢复生产 , 域内
茶园的面积和茶叶产量都有所提高 , 茶产业缓慢
发展 , 在艰难中起步 。具体表现为:生产规模方面 , 新中国成立前 ,
信阳全区茶园面积仅剩 0.6 万亩 。
: 1948 年 , 信阳传
统的茶叶生产大县商城县的全部茶园仅有 500
亩 , 年产量不足 1500 公斤 。
1949 年 10 月 , 国家召开
了茶叶会议,讨论制定了迅速恢复茶叶生产的方
针政策 。
1950 年又成立了中国茶叶总公司 , 各产
茶区均设分支公司 , 专门协调茶叶生产和销售 ,
信阳茶区归武汉中国茶叶分公司管辖 。
信阳地方
政府迅速组织农民大力复垦老茶园 、 发展新茶
园 , 茶叶生产有了很大的改观 。
1949 年秋天 , 信阳
县政府给茶农贷款 300 万元 ( 旧币 )
, 鼓励开垦荒
芜茶园 , 发展茶叶生产 。
1950 年 4 月 19 日 , 信阳县
政府又发布发展茶叶生产公告 , 规定茶山实行包
山政策 , 这些支持和鼓励的措施极大地鼓舞了茶
农种茶的积极性 。
1953 年 , 信阳县建起了车云山 、
云雾山 、 天云山 、 黑龙潭等茶叶专业生产合作社 ,
党和国家发给茶农 5 年的生活补助费 ( 每人每年
500 元 )
, 并从湖南购买优良茶籽 1.75 万斤 , 扶助
垦复茶园 。
经过 5 年的努力 , 到 1958 年 , 信阳县的
茶园已经恢复到了 4197 亩 , 年可产茶 5850 公斤 。
1972-1975 年 , 信阳全区又新发展茶园 8 万亩 , 涌
现出来黄柏山林场 、 新县林场等众多既从事植树
造林又从事茶叶生产的国营林场 “ 咤叫销售方
面 , 自新中国成立到 1985 年 , 茶叶一直属于国家
管控商品 , 施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购统销 , 按
照统一的价格收购 、 调拨 、 批发和零售 , 茶农一般
不能私自出售茶叶 。
因此 , 在此期间 , 信阳生产的
豫毛峰 ( 信阳毛尖 )
和豫毛青 ( 烘青 )
收购是由河
南省供销社提出收购价格 , 由中国茶叶总公司备
案批准后 , 由信阳地区 、 县 、 乡供销社执行收购 ,
信阳茶农尽力耕耘,为国家提供了不菲的茶叶物
资;在种植技术提升方面 , 信阳也逐渐推广外地
引进的新技术 , 如 20 世纪 50 年代推广水平梯地 ,
合理密植 。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 , 信阳茶开始学习
安徽 、 浙江 、 湖北 、 湖南的先进技术建造茶园 , 创
造了浅挖水平线 、 绕山转 、 砌石梯连成片的经验 。
每年三次浅锄 , 一次深挖 , 施基肥与追肥,增加土
壤肥力 。总体来说 ,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初
期 , 虽然信阳的茶园面积增加较快 , 但是计划经
济体制严重制约了茶业的发展 , 茶叶还属于较为
匮乏的管控物资 , 所以信阳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
方面都处在缓慢恢复阶段 。
但这一时期信阳茶的
品质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 在 1959 年举办的全国
首届名茶品鉴中 , 信阳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
茶 , 此举确立了传统名茶信阳茶在当代的重要地
位,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 二 )
逐渐拓展阶段 ( 1978-1992 )1978 年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特别是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的主题 , 地处内陆的河南信阳全面开启了改革开
放的序幕 , 信阳茶产业也随着改革开放的突飞猛
进进入到了逐渐拓展的新阶段 。具体表现为:信阳茶农种茶的积极性不断提
高 , 茶农自种 、 自制 、 自卖 , 多产多得的政策充分
调动了茶农的积极性 , 全区茶叶产量大增 , 开辟
了大量的新茶园 , 信阳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种植新技术推广 。
1982 年 , 信阳毛尖茶的生产技
术逐渐向光山 、 新县 、 商城县 、 固始县大面积推
广 , 信阳毛尖茶的生产区域不断扩大 , 与信阳相
邻的驻马店 、 南阳产茶的地区也广泛采用此技术
进行茶叶加工 。
1982 年冬季至 1983 年是信阳茶产
业发展的第二次高潮 , 一年内新增茶园面积
14.76 万亩 , 总面积达到 34.25 万亩;种植技术大幅
提升 。
1978 年 , 信阳从浙江余杭 、 绍兴等地学习短
密技术 , 密度由亩栽 1200 丛增加到 5000-7000
丛 , 茶树高度由 3 市尺降为 2 市尺 。
部分茶园推广
双行条列式 , 同时茶园非常注意水土保持 , 不断
完善和巩固 , 每年除了夏季伏挖深耕外 , 还开始
进行春耕施肥 , 秋冬也采用施基肥以及封根培土
越冬防冻措施 。
部分茶园还进行了铺草和喷洒叶
面宝等生长素⑵少㈣ 。
茶园产量逐年上升,平均亩
产毛尖 20 多公斤 , 高产茶园达到 40~50 公斤 ; 销
售方面 , 茶业实行市场经济 , 自由贸易 。
这是中国
茶业几千年发展中的一次重大变革 , 而这种变革
也激活了信阳茶的发展 , 逐渐向产业化方向迈
248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信阳茶发展的基本历程与主要经验进 。
据统计 ,1991 年 , 信阳县茶园达到 8 万亩 , 年产
量 75 万公斤 , 年产值 2250 万元 , 商品率达 80% 以
上 , 出口额 500 余万元 , 远销到欧美东南亚诸国 。
而信阳全区茶园已经发展到了
32.7 万亩,是新中
国成立前的 46 倍 , 占河南全省 39.1 万亩的 83% 。
1991 年开采了
17.2 万亩 , 年产量达到 385 万斤 , 占
河南全省总产量 623.2 万斤的 60% 以上 , 年产值
6000 万元 。
其中优质茶近 200 万公斤 , 产值 4800 万
余元 , 成为我国北方茶叶出口的主要基地 , 也是
河南省茶叶出口的唯一基地⑶皿呵 。总体来说 ,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 1992 年 , 伴随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信阳茶产业发
展逐渐展开 , 并向着产业化发展的方向迈进 , 虽
然整体发展方式上还比较粗放 , 但这一阶段的发
展为此后信阳茶产业的起步和升华奠定了基础 ,
准备了条件 。(三) 系统推进阶段 ( 1 992-2000 )1992 年信阳的茶产业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 逐
渐进入全面系统推进阶段,茶产业化的程度全面
提升 。具体表现为 :
用茶节助推茶产业发展 。
1992
年 5 月 18 日 , 信阳地委 、 行署决定举办茶叶节 , 每
年一届 。
1992 年信阳首届茶叶节的成功举办 , 有
力地促进了信阳茶产业的发展 , 茶园面积不断扩
大 , 信阳茶产业进入一次发展高潮 。
茶节做活了
茶文章 , 让信阳茶冲出山门 , 扬帆起航 。
在第八届
茶叶节精品毛尖拍卖会上 ,500 克 “ 龙潭 ” 牌信阳
毛尖价格经过多轮竞拍 , 最终以 19800 元的天价
成交 。
这个消息不仅轰动了茶界同仁 , 而且让信
阳人更加认识到信阳毛尖的珍贵价值;加大了对
信阳茶生产工艺的研究 。
1994 年 1 月 , 原信阳地区
行署组织国内专家论证 , 将原信阳辖区内按照信
阳毛尖加工工艺生产 、 产品品质符合信阳毛尖品
质特点 , 达到标准要求的毛尖茶 , 统称为 “ 信阳毛
尖 ” , 信阳成为全国第一大名优茶生产基地 。
据统
计 ,1993-2005 年 , 信阳茶园面积以每年 2.46 万亩
的发展速度递增 , 这一时期 , 信阳加速了茶叶产
业化的开发 , 各个县区相继建立了不同规模 、 不
同组织形式的龙头企业 , 逐渐形成了 “ 公司 + 基
地 + 农户 ” 的产业化模式⑷吟 “ 。
把分散的个体茶
农组成贸 、 工 、 农一体化的联合组织 , 与茶农结成
利益共同体,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
大市场连接起来 。总体来说 ,1992-2000 年的 8 年间 , 信阳茶逐
渐从一种单纯地方特色产品转变为信阳的重要
名片 , 不仅因茶叶节扬名天下 , 而且创造了前所
未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成为信阳经济发展
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 茶产业化在改革中壮
大,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 。
但是在此阶段 , 由于底
子薄 、 基础差 、 高端人才匮乏等客观原因的限制 ,
信阳茶叶深加工不够 , 茶产品附加值并不高 , 还
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四) 快速发展阶段 (2000-2012)进入 21 世纪 , 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 茶产
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对此 , 信阳
市委 、 市政府出台政策 , 强化措施 , 大力扶持 , 注
重信阳茶文化的挖掘 , 推进了全市茶产业开拓突
破 , 持续快速发展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信阳茶品
牌的保护力度 。
2002 年完成了
“ 地理标志原产地
保护 ” 申报 , 2003 年申请注册了 “ 信阳毛尖证明商
标 ” 。“ 两标 ” 的成功申报 , 较好地规范了信阳毛尖
的生产 、 加工 、 销售行为 。
2003 年 , 信阳市人民政
府对信阳毛尖茶的产地进行界定 。
2005 年底 , 年
产干茶已经达到了
1500 万公斤 , 茶叶产值 9 亿元 ,
加上贮藏 、 包装 、 销售 , 增值 3 亿元 , 拉动物流 、 交
通 、 旅游 、 餐饮 、 娱乐等收入 2 亿元,年社会总收入
14 亿元 , 茶农年人均收入 1285 元 。
全市 9 个县区 ,
108 个乡镇 , 896 个行政村产茶 , 种茶农户 16 万户 ,
从业人员约有 70 万人 。
茶园面积超过 1 万亩的乡
镇有 12 个 , 几乎每个产茶乡镇都有茶叶交易市
场 , 规模较大的有 20 多个 。
全国各地营销网点
1800 多个 , 国外市场则销售到了日本 、 美国 、 德
国 、 加拿大 、 马来西亚 、 韩国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
区;注重政策引导和产品创新 。
2006 年 , 信阳市政
府制定并颁布了 《 信阳市 “ 十一五 ” 茶产业发展规
划纲要 》 , “ 十一五 ” 规划期间 , 信阳以每年 15~20
万亩茶园的速度递增 , 高标准开挖新茶园 。
2010
年 , 在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倡议下 ,
信阳市成功研发了 “ 信阳红 ” 红茶 , 并通过开展
249
农业考古 2020-2“ 信阳红风暴 ” 系列宣传推介活动 , 使得 “ 信阳红 ”
迅速走进人们视野 , 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
到
2010 年年末 , 信阳茶园面积达到了
150 万亩 , 亩产
值 4500 元;近 700 公顷茶园含乡镇 20 多个,各类茶
场 1200 多家 , 茶叶加工企业 600 多个 , 茶农 120 万
人 ( 含涉茶人员 )
,茶叶产量超过 3000 万公斤 , 茶
叶总产值 40 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 50 亿元⑸
回 ® 。
茶叶 , 已成为信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
业 、 优势产业 、 特色产业 。总的来说 ,2000-2012 年 , 信阳茶从传统的
小商品发展成为一个横跨了第一 、 第二 、 第三...
推荐访问: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 信阳 茶文化 发展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4篇2022-08-18
- 信阳茶文化的发展历史_茶文化发展历史4篇2022-08-18
- 中国绿茶之信阳毛尖,菁选2篇2023-03-11
- 基于SWOT分析法的信阳市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2023-09-21
- 陶瓷品牌设计的思考——以信阳非遗张氏陶瓷制作技艺“知尚”品牌为例2023-09-22
- 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困难及对策5篇2022-08-18
-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问题与对策的调查研究10篇2022-08-18
-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总结3篇2022-08-20
- 入党现实表现材料篇(范文推荐)2022-08-22
- 发展党员外调函回函7篇202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