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工作政策10篇

发布时间:2022-08-25 09:05:04 来源:网友投稿

**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工作政策10篇**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工作政策 中图分类号:D035.5单位代码:10425学号:S15080831**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反贫困效应研究ResearchOnAnti-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工作政策10篇,供大家参考。

**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工作政策10篇

篇一:**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工作政策

分类号:D035.5 单位代码:10425学 号:S15080831**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反贫困效应研究Research OnAnti-poverty Effect of Targeted PovertyAlleviation Policy In Xinjiang学科专业:

 行政管理研究方向:

 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作者姓名:

 马世娟指导教师:

 赵霞二〇一八年六月

 Research OnAnti-poverty Effect of Targeted PovertyAlleviation Policy In XinjiangA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Candidate:

 :

 MaShijuanSupervisor:

 :

 Zhaoxia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关 于 学 位 论 文 的 独 创 性 声 明  本 人 郑 重 声 明 :

 所 呈 交 的 论 文 是 本 人 在 指 导 教 师 指 导 下 独 立 进 行 研 究 工 作 所 取 得 的 成 果, 论 文 中 有 关 资 料 和 数 据 是 实事 求 是 的 。

 尽 我 所 知, 除 文 中 a 经 加 以 标 注 和致 谢 外 ,  本 论 文 不 包 含 其 他 人 已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的 研 究成 果 , 也 不 包 含 本 人 或 他 人 为 获 得 中 国 石 油 大学( 华 东 )

 或 其 它教 育 机 构 的 学 位 或 学 历 证 书 而 使 用 过 的 材 料。

 与 我一同 工 作 的 同 志  对 研 究 所 做 的 任 何 贡 献 均 己 在 论 文 中 作 出 了 明 确 的 说 明 。

  若 有 不 实 之 处, 本 人 愿 意 承 担 相 关 法 律 责 任 。

  学 位 论 文作 者 签 名:_  日 期:

 2 0 1 8 年 5 月 3 0 日  学 位 论 文 使 用 授 权 书  本 人 完 全 同 意 中 国 石 油 大 学( 华 东)

 有 权 使 用 本 学 位 论 文( 包 括 但 不 限 于 其 印 刷 版 和 电 子 版 )

 ,使 用 方 式 包 括 但 不 限 于 :

 保 留 学 位 论 文 ,按 规 定 向 国 家 有关部 门( 机 构 )

  送 交 、 赠 送 和 交 换学位 论 文, 允 许 学 位 论 文 被 查 阅、借 阅 和 复 印 , 将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 采 用 影 印 、 缩 印 或 其 他 复 制手 段 保存 学 位 论 文, 授  权但 不 限 于 清华大 学“中 国 学术 期 刊 ( 光 盘 版 )

 电 子 杂 志 社”用 于 出 版 和 编 入 C NK I 《 中  国 知 识 资 源 总 库 》 等 系 列 数 据 库。( 保 密 的 学 位 论文 在 解 密后 适 用 本授 权 书)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冯 t  士 各 1  日 期:

 20 1 8 年 5 月 3 0 日 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

 如 褒円 期 :

 20 1 8 年 5 月 3 0 円  

 i摘 要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格局中,贫困一直是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与贫困相对应的是反贫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方针指引下,开展反贫困工作已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十八大以来,新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的扶贫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述和新要求。******不只一次的在各地考察中强调精准扶贫这一政策的重要性,我国对于扶贫工作愈加重视,精准扶贫政策和加快反贫困进程已经成为政府与民众日益关注的焦点。那么,精准扶贫政策是如何致力于反贫困的?其政策效果又如何呢?未来精准扶贫政策又将如何更好的进行反贫困呢?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阐述。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本文写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精准扶贫政策的解读分析,了解政策达到的实际效果,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为**地区反贫困更深入的研究做出贡献。本文的写作将** 27 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 3 个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区的贫困人口作为突破口,采用 SVAR 模型分析扶贫资金投入对贫困人口的反贫困作用,同时对**地区不同阶段的精准扶贫政策进行梳理,分析结果表明:贫困人口被脱贫现象依然存在,精准扶贫政策有待进一步改善,收入分配状况不容乐观,精准扶贫政策在**不同贫困地区的反贫困效应大小不同。通过对**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变迁以及政策执行,政策内容等方面的评析,了解精准扶贫政策在反贫困过程中起到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通过**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反贫困效应分析,提出推进**地区精准扶贫政策反贫困效应研究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完善**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建议主要包括聚焦精准扶贫主体,优化精准扶贫机制,扩展精准扶贫资源,增加精准扶贫渠道,强化精准扶贫监督等。保障措施主要通过物质、人力、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并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关键词:精准扶贫政策;反贫困;**

 iiResearch OnAnti-poverty Effect of Targeted PovertyAlleviation Policy In XinjiangCandidate: MaShijuanDirected by ZhaoxiaAbstractAt present, in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poverty has been the mainfactor restricting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stability of a country or region. In line withpoverty, the anti-poverty work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government, guided by the policyguideline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new generation of CPC central leadership hasput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ideas, new discussions and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work of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new era. Around Chairman Xi Jinping more than once in theinvestigation of precision is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olicy for poverty alleviation,for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our country, the precision of povertyalleviatio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anti-poverty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the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So how doe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work againstpoverty? What about its policy effect? What better way to reduce poverty in the future? Thispaper will elaborate on the above issues.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include literature research, empirical analysis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Writing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through to theunderstanding of th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analysis,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effects of the policy to help the poor out of poverty, for Xinjiang anti-poverty furtherdeveloped. Writing of this paper will be the key county of 27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development in Xinjiang and three key county of autonomous reg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developmen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key areas of poverty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byusing the SVAR model analysis of funding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ofpoverty,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or by the phenomenon of poverty still exists,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remain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ii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s investment to reduce poverty in poorareas in Xinjiang depth and breadth effect is more obviou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trengthof poverty are faint. Through the change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n Xinjiangand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policy cont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rect and indirect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anti-poverty. Through Xinjiang regio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policy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poverty reduction, precise in Xinjiang region, the proposed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anti-poverty effect of poverty reduction policy research and otherareas to reduce poverty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reference. Improve the precisionin poverty area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Suggestions including precision focus subject forpoverty alleviation, optimize the precise mechanism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precisionextension resourc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crease the accurate channel for povertyalleviation, reinforcement of precis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etc. Through the summarization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n other areas, we can draw some inspirations for the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n Xinjiang. Finally,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thesis and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 of the thesis and the prospect of future research.Key word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Poverty; Xinjiang

 iv目 录第 1 章 前言...............................................................................................................................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1 研究背景............................................................................................................11.1.2 研究意义............................................................................................................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1.2.1 国外研究现状....................................................................................................21.2.2 国内研究现状....................................................................................................3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71.3.1 研究内容............................................................................................................71.3.2 研究方法............................................................................................................81.3.3 技术路线............................................................................................................91.3.4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9第 2 章 精准扶贫政策和反贫困效应理论概述.....................................................................102.1 精准扶贫的概述.........................................................................................................102.1.1 精准扶贫的含义..............................................................................................102.1.2 精准扶贫的意义..............................................................................................102.1.3 精准扶贫的工作流程......................................................................................112.2 精准扶贫政策.............................................................................................................122.2.1 精准扶贫政策的分类......................................................................................122.2.2 精准扶贫政策的特点......................................................................................122.3 贫困与反贫困效应相关概念.....................................................................................122.3.1 贫困和反贫困的概念......................................................................................122.3.2 反贫困效应概述.............................................................................................132.4 贫困和反贫困相关理论............................................................................................132.4.1 涓滴理论..........................................................................................................132.4.2 参与式扶贫理论..............................................................................................142.4.3 空间贫困理论.....................................................................

篇二:**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工作政策

18年9月Sep.2018克拉玛依学刊JOURNAL OF KARAMAY第8卷 第5期VoI.8 No.5摘 要:

 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一项重要的扶贫策略,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南疆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贫困发生率较高,这直接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文章通过对南疆A乡精准扶贫相关问题的调研,发现该乡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有扶贫措施精准度不够、贫困户自身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创新扶贫制度、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

 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致贫原因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8.05.08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温清.**南疆精准扶贫问题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18(5)44-49.**南疆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 —以南疆A乡为例温 清(**师范大学商学院,** 乌鲁木齐 830054)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提升**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南疆地区基层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重大任务。为深入了解南疆地区精准扶贫的政策实施情况,本次调查对A乡共采取三种调研方法:第一,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整理贫困与扶贫等相关领域的文献,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各种理论进行概括总结,并通过B县年鉴查阅A乡相关数据对该乡进行了初步了解。第二,实地调查法。一方面对A乡政府、扶贫办、驻村工作队进行访谈;另一方面对重点扶贫村的贫困户进行入户实地调研。第三,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了解贫困户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实证调查研究,了解到该乡的精准扶贫实施的具体情况,发现该乡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A乡精准扶贫现状(一)自然地理环境A乡位于**西南部,平均海拔1 210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为70-120毫米。全乡总面积194平方千米,属于典型的农业乡,耕地面积9.41万亩(含清理土地5.8万亩)。土壤主要以灌淤土为主,含盐量较高。(二)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A乡按照贫困发生率对各村逐一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实现扶贫攻坚整乡推进,积极采取各种扶贫政策。在贫困户人口减*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南疆克州精准扶贫案例调查研究” (201710762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18-03-10作者简介:温清,**师范大学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44万方数据

 2018年 第5期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贫困户人口减少自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A乡的贫困户数量大大减少,脱贫人数不断增加,贫困人口发生率较以前有了大幅度下降。2014年,全乡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4 061户15 237人,贫困发生率为54%;目前未脱贫贫困户1 962户7 048人,贫困发生率为24.2%。2018年,该乡预脱贫1 159户4409 人,其中 A 乡两个深度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数据来源:A乡人民政府)。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精准扶贫实施后,A乡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扶贫项目建设,首先,对部分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和改造(包括路灯、道路等基础设施),基本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其次,对居民住房进行了统一修整,建造了富民安居房,解决村民住房安全问题,改善贫困户住房水平;最后,针对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庭院经济建设和种植条件改善(包括发展庭院经济、防渗渠建设、低质土地整治等),从而确保每个贫困户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障。3.贫困户思想观念转变在实施精准扶贫举措前,贫困户的思想认识大多较为保守,安于现状、不愿意外出务工,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自主脱贫、自主学习意识较低,导致生产经营能力较低。他们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经济结构单一,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十分薄弱。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政府不仅对部分贫困户进行了思想教育工作;同时,还组织各项生产技术培训,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教授他们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技术,从而提高贫困户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贫困户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业,但是由于土地抛荒严重,贫困户的农业收益不高,因此政府鼓励其发展养殖业,为贫困户发放牲畜,并且向农民提供贷款用以扩大养殖规模,增加他们的致富渠道。除此以外,政府还通过劳务输出项目大力鼓励当地农民外出务工。自此,贫困户的致富思想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农业种植,对于新型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也有了认识和了解,贫困户以前的保守、老旧思想逐渐改变,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二、A乡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一)宏观层面1.经济发展水平低A乡以第一产业为主,其占总产值的比重为70.97%;第一产业中以种植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构成部分,占其第一产业产值的 60.44%。然而,在贫困户中,种植业中占比最高的粮食作物收入却只能够维持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而能够真正带来 收 入 的 经 济 作 物 种 植 却 十 分 少 ,仅 占 比27.88%。因此,收入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等限制了 A 乡的经济发展,致使 A 乡收入增长缓慢。其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农田渠道配套及设施不健全,渠道防渗率较低,灌溉设施因缺少资金维修和设备更新,致使农业抗灾能力较差,对于种植业来说,基本靠天,生产水平低且不稳定,农民极易因灾致贫。最后,交通不便直接影响着资源、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某村公路以前大多为沙石路,无硬化公路且路面不平整,严重影响该村对外交通与运输(数据来源:A乡人民政府)。2.自然环境限制一方面,自然灾害发生率高,A乡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干旱少雨雪,多大风、沙暴、浮尘,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可耕地面积少。由于A乡受缺水、可耕种土地质量差等地理环境因素限制,导致A乡的农业种植收入并不理想,也无法使其产量大幅增加。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导致外地收购农作物的运输成本增加,从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吸引外地收购的能力弱,使得农民收入增加困难。(二)微观层面除了上述的宏观层面的原因,还有一些微观温清:**南疆精准扶贫问题研究45万方数据

 2018年 克拉玛依学刊 ◎**发展研究层面的客观原因导致A乡贫困。根据调查统计对A乡作了全面分析,未脱贫的1 962户7 048人致贫原因分类为:一是有劳动能力但缺生产资料的贫困人口 2 180 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 30.9%;二是缺发展资金、缺技能的贫困人口2 811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39.9%;三是因病、因残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稳定脱贫的贫困人口845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2%,其中,因残致贫人口329人、患有大病致贫人口106人、长期慢性病致贫人口410人;四是有劳动能力且有一定劳动技能,但产业收入低的贫困人口1 212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7.2%(数据来源:A乡人民政府)。三、A乡精准扶贫措施分析自2014年A乡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措施以来,A乡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项目建设:首先,对部分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和改造;其次,对居民住房进行了统一修整,建造了富民安居房;最后,针对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庭院经济建设和牲畜养殖扶持,确保对每家每户实施精准的扶贫政策。主要包括精准实施“七个一批”和“三个加大力度”。(一)精准实施“七个一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到 2020 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小康社会底线目标,按照“七个一批”对农民实施精准分类扶贫。(2018年计划脱贫1 159户4 409人,其中包括转移就业脱贫一批1 256人、发展产业脱贫一批1 162人、土地清理再分配脱贫一批557人、实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130人,综合社会保障措施兜底脱贫一批1 304人)(数据来源:A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二)精准实施“三个加大力度”以“三个加大力度”为保障,筑牢脱贫攻坚基础。一是加大教育扶贫力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其中,对就读内地高校的阿克陶籍贫困学生,按照6 000元/年标准给予资助。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新生入学资助”项目,每人每年500-1 000元资助;困难家庭学生给予每人每月 300-500 元生活补助及500-1 000元交通补助。二是加大健康扶贫力度,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深入推进健康**工程,扎实开展好全民免费健康体检,确保全民免费健康体检达到100%。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贫困人口“五有四保障”和贫困村“三通七有”的脱贫攻坚目标要求,2018年计划新建安居富民房35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119 户、低保户 99 户、残疾户 2户、一般户 136 户,目前已开工 289 户,开工率为81%;发展庭院经济493亩;完成改厕2 858户,其中安居房改厕1 246户、室外旱厕1 612户(数据来源:A乡人民政府)。(三)后续支持措施一方面,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扶贫项目力度只增不减。在利用“劳务输出+项目扶持+小额信贷+培训就业+社会兜底”模式逐年退出的基础上,针对社会兜底中无劳动能力人员、残障人员、五保户、重疾患人员等,由扶贫、民政、卫生系统等部门协力扶持,通过各类补贴和转移性帮扶实现政策性脱贫,保证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另一方面,在已脱贫的贫困户中,进行后续跟踪工作,保证贫困户每户都有帮扶干部,定期对贫困户进行入户走访,了解贫困户的现有需求和家庭变化,对于信息不对称现象责任到人,建立定点扶贫帮扶工作队,采取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包2户、一般干部包1户的方式,避免出现返贫现象。四、A乡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一)“一对一”扶贫的精准性尚需提高致贫原因是多样的,贫困户对帮扶的需求也不同,如资金帮扶、技术帮扶、生产帮扶等。精准扶贫就是要求根据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实际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根据实地入户调研发现:该乡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部分帮46万方数据

 2018年 第5期扶工作针对性不足,因而产生资源利用不合理和浪费的现象。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于孤寡老人、残障人员等无劳动力贫困户家庭给予的帮扶措施与那些身心健全的贫困户一样,没有充分考虑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家庭没有能力利用这些帮扶资源,一定程度上造成帮扶资源的浪费。(二)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精神扶贫尚需加强A乡处于**南疆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水平低。贫困户的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 “等、靠、要”现象严重,缺乏自主脱贫的思想意识,安贫认命。在入户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力度的精准扶贫政策使得部分贫困户思想更加懒惰,不愿参与项目和技术培训,认为政府必须对贫困户负责,坐享其成。更有甚者,部分贫困户趁机钻空子,他们不从事生产,长年靠吃低保为生;另一方面,A乡归口县为**17个边境扶贫重点县之一,基层干部脱贫任务繁重艰巨,基层扶贫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怎样利用政策为贫困户争取更多资金、优惠项目上,享受到触手可及、现成的成果,而对贫困户如何提高自身能力、提高自主脱贫意识、实现从“输血”转变为“造血”的精神扶贫力度不够。

 [1]60-63(三)扶贫措施缺乏多样化,产业扶贫力度有待加强A乡的致贫受当地宗教、文化、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对该乡精准扶贫措施应该创新,采取多种形式,而不是简单受上级部门的主导和推进。例如,在入户调查中发现该乡扶贫措施主要集中在养殖、种植业的直接补助或贷款上,关于技术扶贫的措施较少,然而该乡因村民缺乏技术致贫的占比达到16.43%;并且相对于直接补助,技术扶贫更加重要,因为有技术才能让贫困户实现真正、长期脱贫。技术脱贫是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关键。另一方面,A乡的产业扶贫力度较低,在精准扶贫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集中于传统产业。

 [2]237-241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该乡主要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特色农业、手工业经济模式,以企业为主导的股份合作制等其他新产业模式较少。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该乡的企业数量较少,无大企业的带动,各种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生产效率较低。可见,扶贫措施创新性不足,产业扶持力度不够,阻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四)医疗保障制度有待完善虽然我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使农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农民“看病贵”问题依然非常严峻, “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问题突出。

 [3]105-111 在 A 乡调研过程中发现“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户中“看病贵”的现象较突出。例如,有一农户家庭起初家里较富裕,因为儿子生病花费医药费70多万元,导致因病返贫。同时,不少医疗保障政策很多农民都不清楚,造成贫困户在医疗报销方面没有得到及时帮扶。(五)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稳定性有待加强要想早日实现精准扶贫,一支健全、强大、稳定的基层干部队伍必不可少,它是扶贫工作能否高效顺利推进的关键。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驻村基层干部工作时间都在1-2年,工作连续交接影响扶贫工作的精准性、连续性、高效性。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扶贫工作交接不彻底,部分数据缺失,贫困户信息不完整;另一方面,新上任的干部、扶贫工作人员需花费大量时间重新了解当地情况才能开展工作。扶贫队伍流动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六)技术培训过于理论化影响实际培训效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生产技能是关键,而技术培训是提高生产技能的主要途径。在A乡调研过程中发现,某村的技术培训效果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技术培训部分内容没有考虑当地客观条件,不符合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技术培训的方式和教学手段较落后,主要采取集中授课方式,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结合。例如,该乡帮扶每家贫困户温清:**南疆精准扶贫问题研究47万方...

篇三:**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工作政策

社会保障-159-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年第 27 卷第 18 期(总第 398 期)[收稿日期]2016-09-08[作者简介]吴娟(1979- ),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精准扶贫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吴 娟(中共**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乌鲁木齐 830002)[摘 要]**贫困问题突出,成为阻碍全面实现小康的短板。根据**地方特色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创新开展**扶贫开发路径,成为十三五时期**解决贫困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梳理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探讨**开展精准扶贫的积极意义,分析**精准扶贫面临的困难,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精准扶贫;产业结构;扶贫机制[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精准扶贫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经济发展条件、人民生活现状等,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科学有效的扶贫模式,采用精确管理、对准的方式,根据不同贫困程度、致贫根源,对每一个贫困单元进行扶贫。1 **实施精准扶贫的意义1.1 **脱贫攻坚的客观要求**地处西北,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发展速度仍然相对迟缓,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对缓慢,尤其是还有 261 万贫困人口和 35 个贫困县,成为制约**协调发展实现小康的瓶颈。在当前条件下,**要在 2020 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从数量上看,脱贫任务艰巨 ;从时间上看,完成脱贫目标紧迫。经过多年的扶贫工作,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总体来看贫困地区与全疆平均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仍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文化发展、群众生活的低水平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贫困形势依然严峻。**脱贫工作正处在攻坚期。因而找准扶贫工作的方向就成为客观要求。第二次中央**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扶贫开发工作新方向,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推进精准扶贫,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环境特色开发满足地区人口多元化的新路子,加快区域产业发展,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提高生产力,发挥主体作用为根本,新阶段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1.2 满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多元需求的有效途径新时期**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更加多样化,除了以往的单一耕作导致生产率低下、人民素质文化水平得不到提高的种种原因以外,贫困人口的需求随着扶贫计划的实施而更加多样化,扩展到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多元化等方面。因此扶贫计划除却生产力提高、收入增加等问题以外,要将医疗卫生服务、教育文化及生态环境问题列入重点发展对象中。扶贫计划应根据**贫困人口需求做出更详细化的改进,通过统计人口各方面信息数据制定多样化的帮扶模式,改变传统上的单一扶贫策略,以满足村民多样化的需求为目标进行精准扶贫。2 **实施精准扶贫面临的制约2.1 自然条件的客观制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干旱气候的影响,**的生态环境极为特殊。**气候干旱,年平均降水量少且分布极不均匀。土壤盐渍化、沙漠化、戈壁化现象极其严重,各类可利用土地少,总面积约为 64 万平方公里,不到**土地总面积的40%。**的生态环境系统极易受到天气的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雨雪沙尘等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频发 ;植物种类稀少,覆盖度低。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环境急需改善,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贫困是分不开的,脆弱的生态环境地区易导致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低下,因此要发展精准扶贫,就要关注生态环境保护这个问题,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与危害。**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均衡,就业率低,且就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市场竞争力低。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较低层次。由于当地处于高寒山区,多为荒漠化土地,徒弟贫瘠,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较为困难,贫困地区主要发展产业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尤为薄弱,农牧业产品产量低下,耕作及畜牧技术得不到提升,种植经验靠上一辈铲下来,农业科学技术落后,由此导致第一产业无法满足居民生活需要。畜牧业生产采取粗放的方式,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农民只能随着牧地一再迁徙,生产经营方式以家户为主。适合发展的特色产业由于缺少运作经验与技术,难以发展,导致贫困居民收入难以提高。2.2 基本公共服务溢出效应不足形成制约基本公共服务的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包括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解决人的生存、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所需要的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公共制度建设。它是贫困人口参与发展成果共享的一种途径,其完善程度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共服务的范围比较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而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建立起基本完备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但与**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相比,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还显得不足,存在结构性失衡,其对于贫困人口的良性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方面表现在公共卫生服务作用保障不彻底。大量农牧区医疗卫生场所的缺乏跟医护人员的短缺,使得贫困人口难以享受到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极易出现“因病返贫”的现象。另一方面表现在公共教育对于促进脱贫的作用发挥不够。九年制义务教育甚至十三年制义务教育已经在**大部分地区普及开来,尤其是在南疆地区。但同时在贫困地区也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不重视教育、辍学率高等问题。受教育程度低成为普遍现象。这又进一步制约了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和贫困人口脱贫,教育促进社会成员发展的长效机制难以有效发挥。2.3 贫困人口对接能力不足形成制约一方面**贫困人口受制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劳动力流动能力低,使得家家户户的劳动力只能停留在当地区域进行耕作种植,跨区流动的劳动力少,大量劳动力只能滞留在较为贫困的农村地区,形成“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方式,人民万方数据

 农村社会保障-160-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年第 27 卷第 18 期(总第 398 期)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素质水平较低,农业科学技术落后,医疗卫生服务得不到爆照,仅仅依靠第一产业进行发展,第二产业、服务业、特色农业等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及实施扶贫的基层单位对精准扶贫认识不充分,作为重要的扶贫实施主体,其政策敏感性不够,扶贫项目承接能力不足。这一系列障碍致使贫困群体承接扶贫资源受阻。3 推进**精准扶贫对策思考3.1 从精准扶贫机制角度,要完善精准识别机制、精准扶贫的尺度、创新精准管理机制第一、实施精准扶贫,必须完善对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首先根据区域的贫困程度进行精准划分,进行不同程度的扶贫,精准划分到每个县市。只有掌握了贫困人口区域的相关数据信息,才能更好地掌握贫困人口的规模以及分析判断贫困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次,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需要着力识别的对象层级,要通过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告公示、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把贫困人口识别出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指出,“应按照县为单位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需强调的是,从贫困问题的地域生成机制和区域发展客观规律来看,直接扶持微观贫困户、贫困人口个体,虽能达到作用对象的精准化,但鉴于其自身发展能力和潜力有限,往往难以取得长远、持续的实效。因此,应以认识贫困人口和贫困区域的“人地耦合关系”为前提,正确处理精准深度和发展广度之间的关系,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的协同发展,特别是加强精准扶贫措施和区域发展政策的耦合创新,做到因势利导、科学施策。第二、实施精准扶贫,必须精准扶贫的尺度。在个人、家庭、村庄、乡镇、县域及贫困类型区等不同空间尺度和管理层级,其贫困的表征不一、障碍不一、出路有别。在类型区域尺度,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具有类似的地理要素及其制约因素、类似的宏观政策和区域政策需求 ;在县域方面,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滞后、财政收入不足,需要通过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在村镇尺度,主要表现为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缺乏,需要完善村镇体系、增加公共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在贫困户层面,则需要能力建设、增进参与、资金扶持、困难救助等。第三、实施精准扶贫,必须创新精准管理机制。一方面实现数据统计与分析是创新精准管理机智的重要内容。建立贫困居民信息网络系统,搜集整理村民资料数据,定时更新录入,进行扶贫工作动态监督管理,保证信息数据的及时性与可靠性,时刻关注扶贫工作的进展,将数据分析纳入扶贫重点工作中来。另一方面,在精准扶贫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责任主体中,县级党委和政府是扶贫资源精准管理的实施主体,应该具有自主管理的权限。要强化政府在精准扶贫中的主导作用,建立脱贫攻坚多规划衔接、多部门协调机制,形成政府资金高效率的运行机制,发挥政府资金的龙头作用。尤其强调各级部门要形成合力,发挥好对接上级部门和发达地区省(区、市)扶贫资源的作用。还要建立政府主导的精准扶贫服务平台,调动社会资源,实现社会扶贫资源的统筹整合使用。如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各类企业到贫困地区参与扶贫开发。3.2 从精准扶贫操作层面,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提升贫困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第一、贫困区域及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内源型发展能力,其关键是建立在准确分析资源优势基础之上的产业发展。所构建的产业体系既要充分发挥本地要素禀赋,又能有效吸引和利用外部资源 ;既要加强资源开发,又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将市场需求与特色资源、传统技术、农民意愿结合起来,遵循需求弹性、技术、关联强度和动态比较优势原则选择主导产业,紧紧瞄准贫困村、贫困户贫困成因,充分发展现代农业、特色旅游业、资源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将其作为脱贫的主导产业,针对每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打造特色基地、规模园区,利用“扶贫龙头企业 + 专业合作社”模式,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衔接起来,继而推动关联产业及其本地化、多样化,抢占产业链条高端,逐步实现区域以产品、龙头企业等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助推贫困人口就业与提高收入水平,实现减贫脱贫。第二、必须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生增长、预防返贫机制。实现**地区全部脱贫最为重要的是预防贫困居民返贫,关键在于提高预防贫困风险能力,帮助扶贫对象真正实现生产转型,提高收入,能够保证村民在脱贫后实现自助发展。因此发展公共服务等建筑,通过增修道路、增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来简历预防返贫机制,使得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都能够切实帮助到贫困村民。人民素质文化水平低下是长期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教育服务应从两方面抓起,提高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和发展义务教育坐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教育助学资金,使得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放弃教育,另一方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得家庭劳动力通过学习职业技能增加收入,实现各区域劳动力就业流动,真正做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工作,提高贫困居民对专业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使得居民不因疾病得不到救治而致贫,及时防止传染病的侵袭,增加医疗服务建设资金,组织医疗卫生服务小组到贫困山区进行救助与教导,提高医疗设备的配置,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为主,应在精确识别的基础上,大幅提高最低生活救助和五保供养标准,并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制度。总之,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促进贫困人口内生转型、防止返贫,使精准扶贫走向良性循环。3.3 充分有效利用援疆、驻村等外源性资源,推进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基层扶贫治理常态化机制必不可少,一套稳定可靠的扶贫班子更显重要。从目前来看,最好的扶贫队伍应立足于基层,这样既可以详细了解和掌握贫困发展动向和扶贫工作进展,也可以及时针对不同的扶贫情况第一时间作出反馈和解决,最大限度减少因层级过多而造成成本增加和信息传递疏漏。因此,基层扶贫队伍稳定化是构建扶贫治理常态化机制的关键。充分利用“访汇聚驻村工作组”构建起扶贫沟通长效机制。要真正发挥沟通机制作用,既要使党和政府富民政策及时有效地传达到每位村民,又要使村民脱贫致富的诉求快速地反映给党和政府。在此基础上逐级扩大“驻村工作组”扶贫模式的主体,使政党、政府、院所、企业以及社团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来,通过多元配合使贫困地区农村尽快脱贫致富。其次,充分发挥援疆机制对于扶贫开发的积极(下转 P169)

 万方数据

 城乡建设与发展-169-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年第 27 卷第 18 期(总第 398 期)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温州的成功经验和经验教训迅速传遍了全国。随后,各地相继提出了适合本地区“质量兴市(县)”政策和措施。全国质量工作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质量强市(县)”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全国 90% 以上的区市县都开展了“质量强市(县)”专项活动。二是深圳市全力提升城市发展质量。2010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率先提出要加快实现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让深圳质量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2011 年 3 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就是对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具体工作部署。2015年 1 月,深圳...

篇四:**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工作政策

林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专业学位)

 **北疆农牧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以阜康市为例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of Northern Xinjiang ——Taking the City of Fukang as an Example

 作

 者

 姓

 名 :

 陶

 波

 类

 别:

 公共管理硕士

 领域(方向):

 政府过程与治理

 指

 导

 教

 师:

 马雪松

 教授

 培

 养

 单

 位:行政学院

 9 2019 年 年 2 12 月

 分

 类

 :

 号:

 D035

 单位代码:

 10183

 :

 研究生学号:

 201523A048

 密

 级:

 公

 开

 I**北疆农牧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以阜康市为例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of Northern Xinjiang ——Taking the City of Fukang as an Example 作 者 姓 名 :陶

 波 领域(方向):政府过程与治理 指 导 教 师 :马雪松

 教 授 类

  别 :公共管理硕士 答 辩 日 期 :2019 年 12 月 4 日

 IV 中文摘要 **北疆农牧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以阜康市为例

  贫困作为全球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贫困也是现在世界性的课题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任务与时俱进,农村贫困问题也出现了极大变化,虽然目前对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也做了诸多探索,但是各级政府所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依然复杂。精准扶贫思想提出并实施以来,2013-2018 年,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了 6589 万人,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此背景下,深入对政府扶贫工作研究,对扶贫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也是目前政府扶贫规划制定的重要内容。本文将**阜康市作为研究对象,对精准扶贫发展状况进行具体分析,细致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归纳相关概念及理论,为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阜康市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论述,归纳全市“精准扶贫”实施现状,总结出目前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且使用效率偏低;精准扶贫工作中各方主体存在矛盾;精准扶贫工作总体成效不高;部分健康扶贫政策执行不到位;产业扶贫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扶贫满意度较低;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扶贫整体效率偏低等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阜康市实际情况,提出推进阜康市“精准扶贫”发展的对策建议,即提高扶贫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扶贫工作多元主体建设;促进扶贫多元化发展;建立长效的扶贫机制;建立和完善贫困监测系统;提高农户对扶贫满意程度;推进产业扶贫全覆盖。

 关键词:

 关键词:精准扶贫;问题;北疆农牧区;阜康市

 I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of Northern Xinjiang ——Taking the City of Fukang as an Example

  Poverty is a social problem of global concern. How to solve poverty is also one of the world"s issue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tasks in China, the problem of rural poverty has also changed greatly. Although many explorations have been mad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the problems that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face and need to solve are still complex. Since the idea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as put forward and implemented, from 2013 to 2018, the number of poor people in China has decreased by 65.89 million, with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is context,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government"s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ent government"s poverty alleviation planning. This paper takes Fukang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detail, combs the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s and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theories, and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On this basis, it discuss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Fukang City in detail,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city, and summarizes the lack of powerful resources at present. The financial support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re low;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among all parties in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the overall effect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s not high; part of the health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ies are not implemented in place; the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development power is insufficient;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satisfac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s low; the powe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insufficient;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s low, an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IIsituation of Fukang C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Fukang City, that is, to improve the financial support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o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o establish a long-term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poverty monitoring system; to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farmer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to promote the full coverage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problem;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Areas of Northern Xinjiang; Fukang City

 III 目

 录

 绪

 论.............................................................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二)研究综述..................................................... 2 (三)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8 (四)创新与不足................................................... 9 一、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0 (一)相关概念.................................................... 10 (二)理论基础.................................................... 11 二、**阜康市“精准扶贫”发展现状分析..............................13 (一)全国及**扶贫开发政策梳理及发展状况........................ 13 (二)阜康市贫困状况分析.......................................... 18 (三)阜康市扶贫政策的梳理........................................ 21 (四)阜康市精准扶贫工作.......................................... 23 (五)阜康市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成效梳理.............................. 26 三、阜康市“精准扶贫”工作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9 (一)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9 (二)精准扶贫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33 四、促进阜康市“精准扶贫”工作实施对策建议..........................35 (一)提高扶贫的财政支持力度...................................... 35 (二)加强扶贫工作多元主体建设.................................... 35 (三)促进扶贫多元化发展.......................................... 37 (四)建立长效的扶贫机制.......................................... 37 (五)建立和完善贫困监测系统...................................... 38

 IV(六)提高农户对扶贫满意程度...................................... 38 (七)推进产业扶贫全覆盖.......................................... 39 结

 论............................................................40 参考文献............................................................41

 绪

 论

 1 绪 论(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我国作为全球人口数量最大的国家,贫困人口数量居于世界首位。1978 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为 97.5%,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落实了扶贫战略,但受到贫困人口基数大的影响,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巨大。我国政府在 2010 年出台了《中国 2011-2021 年扶贫工作开发规划》,规划指出我国将采取社会保障和开放式扶贫结合的政策来落实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从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减轻、消除贫困现象。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国家级重点扶持开发县、乡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农民纯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维吾尔自治区受到区位因素、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是我国西部较为落后的省份之一,而全区贫困人口数量众多,扶贫工作的困难不言而喻。2015 年以来,**维吾尔自治区按照国家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制订下发了诸多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文件,如《**维吾尔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等。

 2018年阜康市全市总人口16.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38%;农村人口8.09万人,占总人口的48.62%;少数民族人口5.11万人,其中回族2.21万人,哈萨克族1.55万人,维吾尔族1.09万人,其他民族0.26万人。阜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85万元。2018年全年财政收入220447万元,地方财政支出401587万元,涉及民生建设的支出比重持续增加。2018年阜康市在我国西部百强县市排名中位居32位,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位列55名。

 阜康市作为**天山北麓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持续上升,

 绪

 论

 2经济综合能力不断增强,从2014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01亿元提高到了2018年 22.04 亿元,增长了 22.38%,2018 年阜康市地方财政收入为 24.16 亿元,占**财政收入的 1.70%。全市贫困户为 379 户,共涉及贫困人口 1208 人,阜康市虽然在全疆经济发展状况较好,贫困人口数量少,所占比例较低,但是贫困人口较为集中,多集中于上户沟黄山村,且多数贫困人口以少数民族为主,产业发展水平低,生产生活方式依旧以游牧、半游牧为主,自主造血能力弱,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能力差。在全疆 2020 年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背景下,深入分析阜康市扶贫工作现状及取得成效,不仅能够促进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研究其他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我国精准扶贫已经进入攻坚时期,而精准扶贫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与全面小康的建成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多集中于精准扶贫机制、理论建构和区域精准扶贫实践研究。因此本文对**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精准扶贫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补充现有研究,丰富相关理论成果,为今后研究精准扶贫提供参考,也有利于精准扶贫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实践意义 我国在 2015 年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要求就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在目前扶贫攻坚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阜康市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对其进行客观、科学、深入评价并分析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这对于**维吾尔自治区精准扶贫工作完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意义,且有利于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总体发展,使得本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绪

 论

 31.国外研究综述 (1)关于贫困的相关研究 Sanue Jon 提出要解决国家贫困问题就要从经济学理论角度结合国家实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出发进行解决① ;Sodaro 提出贫困人口是由于缺少技能、教育资源、自然等资源,导致发展中国家更容易陷入“贫困恶性循环”中,只有提出合适的解决对策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贫困人口② ;Theodore Schultz 提出资源和人力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就要注重对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国家要制定以“能力”和“计划”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就业比率,从而减少贫困人口。

 (2)关于贫困的原因相关研究 贫困作为各个国家都很重视的社...

篇五:**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工作政策

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经济 2018 年 01 月

 191 社会福利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研究

 韩 莹 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 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是全国脱贫攻坚重点区域之一,做好**金融扶贫工作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作用。**金融系统多措并举,充分发挥了金融对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于此同时,金融扶贫工作也存在潜在风险,需要地方政府与金融系统加强沟通协调,统筹解决。

 关键词:**;精准扶贫;金融 中图分类号:F323.8;F8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53(2018)01-0191-01

 新一轮扶贫工作的着力点在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何将金融资金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弱势群体和贫困人群提供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与权利,是金融系统面临的重大课题。

 1 **金融扶贫工作现状

 1.1 工作机制基本健全

 在自治区、地(州、市)、贫困县分别成立了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自上而下三级协调联动的工作领导机制。结合**实际,自主或推动出台了 10 多项金融扶贫政策文件,明确了**金融扶贫工作的目标及具体措施,解决了金融机构扶贫成本高、风险大、积极性低、权责不清晰等现实问题。以南疆四地州为重点,建立定期督导工作机制,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截至 2017 年末,**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 1029.3 亿元,同比增长 42.6%。

 1.2 金融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针对信贷产品繁杂、扶贫贷款风险大、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在全疆打造并推广“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财政全额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标准化产品。自治区政府拿出3.5 亿元在 35 个贫困县建立平均不低于 1000 万元的风险补偿金。创新推出县乡集中审核、整县打包申请的新模式。确定由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分行及自治区农村信用社等按区域划片承包扶贫小额信贷的发放工作。截至 2017 年末,全疆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31.5 万户、110.4 亿元。

 1.3 金融支持产业带动脱贫模式初显成效

 紧紧抓住**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战略机遇,继续加大对南疆四地州纺织服装产业的金融支持。2017 年,全疆纺织服装产业贷款余额新增 53.4 亿元,其中南疆地区占比达84.8%。选取 11 个县的 13 个村作为试点,因地制宜探索一批将贫困户编入产业链进行金融支持的新模式。其中,“扶贫小额信贷+农机专业合作社”、特色黑毛驴养殖项目、牛羊托养所等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模式成效明显。截至 2017年末,**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 295.6 亿元,同比增长67.7%。

 1.4 金融机构扶贫资金得到保障

 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用足用好扶贫再贷款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县的信贷支持,确保金融扶贫再贷款用得出、用得好、用的准、有效果。截至 2017 年末,**扶贫再贷款限额 96.4 亿元,余额 68.1 亿元,同比增长 5.1%。

 2 **金融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扶贫小额贷款存在潜在风险

 一是贷款用途转移。通过对南疆四地州扶贫小额贷款用途进行抽样调查显示,约 5%-30%的贫困户将扶贫小额贷款用于盖房、看病、上学等消费领域。二是风险补偿金不足。目前,全疆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的放大倍数平均为 10 倍,个别县市风险补偿金放大倍数高达 30 倍以上,难以有效覆盖贷款风险。三是贷款使用同质化程度过高。贫困户缺乏发展项目,绝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将扶贫小额信贷用于牛羊种养殖业,贷款使用同质化程度过高,由此导致购买幼牛、幼羊的价格上涨,而出售出栏牲畜价格下降,影响贫困户收入。

 2.2 产业链扶贫难度较大

 全疆尤其是南疆四地州的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金融承接载体数量不足,加之贫困户思想相对封闭落后,产业链扶贫的困难和压力较大。

 2.3 保险“止血”功能受限

 根据现行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范围仅限于奶牛、能繁母猪等大型牲畜及棉花、小麦等农作物,南疆养殖较多的羊、马、驴、鸡、鸽子等禽畜及红枣、核桃、梨等特色林果业并未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而商业性保险费用较高,贫困户投保率很低,一旦出现灾害,将使贫困户返贫,极易导致金融致贫现象。

 3 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政策建议

 3.1 进一步强化县级政府主体责任

 自治区政府应将金融扶贫工作纳入年度干部扶贫工作考核机制,激励约束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县级政府应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在扶贫贷款三级联审环节严格把关,协助金融机构做好贷前信息审核、贷中用途检查、贷后回收等工作。督促财政部门根据贷款投放量,按比例及时追加风险补偿金。

 3.2

 积极发展产业化扶贫项目

 县级政府应统筹规划辖区贫困户生产发展项目,对贫困户种养殖给予指导帮助,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引领和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同时,切实提升其自身“造血”能力。

 3.3 大力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

 自治区政府应统筹推动,以南疆四地州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突破口,采取“财政贴一点、保险公司让一点、贫困户拿一点”的办法筹集保费,将羊、马、驴、鸽子等牲畜养殖纳入政策性保险保障范围,增强贫困户抗风险能力,防止“因灾致贫”。

 参考文献

 [1]**精准扶贫问题探析——以南疆三地州为例[J].阴玮琳,布娲鹣·阿布拉.农业展望.2017(01) [2]金融支持青海藏区精准扶贫实践与路径[J].王长松.西部金融.2016(09)

篇六:**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工作政策

疆南疆地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

  一

 南疆地区概况

 **把天山以南、昆仑山系以北的地理区域称之为南疆。南疆地区有五个地州(见图 1),辖区面积 105 万平方公里,拥有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地域辽阔,但生态环境脆弱,绿洲面积仅占总面积的 6.8%。有 2400 多公里陆地边境线,分别与中亚及南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五国接壤。南疆地区人口 1127.2 万,占**总人口比重的 48.53%[1] ,是我国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平均占到当地总人口的 85%以上。

  图 1 **南疆地区行政区位

 **南疆地区也是我国 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有国家级贫困县市 26 个,其中 21 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市(见表 1),有贫困村 2605 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220.17 万,占当地总人口比重的 19.53%,占**贫困人口总数的 84.29%,是**扶贫攻坚的主要战场。南疆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统称南疆三地州

 (见表 2),这里贫困发生率平均超过 26%,其中贫困程度最深的和田地区,贫困发生率为31.15%。[2]

  表 1 **南疆地区国家级贫困县分布情况

  表 2 南疆地区贫困人口地理分布状况

 导致南疆地区贫困面广、程度深、脱贫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国内其他贫困地区比较,有很多共性因素制约,如自然环境恶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社会保障程度较低、贫困群体心理因素和扶贫政策影响等。但与此同时,由于周边国际政治环境对南疆地区影响较深,扶贫的难度随之增加,导致地缘性贫困和族群性贫困特征显著,这将是南疆地区扶贫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

 二

 南疆地区精准扶贫情况

 “十二五”以来,国家根据扶贫新形势需要及时调整了扶贫战略,进入到精准扶贫阶段。国家层面突出重点区域,划分出 14 个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南疆地区是其中之一,享受扶贫政策重点倾斜。2010 年和 2014 年,分别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最终确定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对南疆地区发展专门进行了顶层设计,解决南疆贫困问题是重点之一,给予南疆地区特殊政策支持,如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赋予先行先试政策。与此同时,内地 19 个对口援疆省市利用各自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帮助南疆地区发展,出现了“交钥匙”“交支票”等多种扶贫方式,在改善贫困地区基础建设薄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当说,国家层面对**南疆地区的扶贫机制已经形成。

 从 2010 年开始,**通过连续 6 个民生建设年,极大地改善了南疆地区的贫困状况。近几年,南疆地区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公共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都超过 70%,其中用于扶贫的支出不断增加,扶贫政策砝码连续叠加。如在地方政绩考核中,不再对南疆地区贫困程度最深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考核 GDP,而把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扶贫相关指标作为重点。2014 年,全面完成南疆地区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开始精准分类施策,基本要求就是努力做到“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安排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进一步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实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抵押免担保贷款。不仅如此,从 2014 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先后组织 20 万名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简称“访惠聚”)活动,并且把区直和中央驻疆单位工作组全部安排到南疆地区,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精准扶贫。通过驻村工作,深入了解村情民意,从生产到生活,切实帮助基层解决了大量实际困难。南疆地区正处在扶贫攻坚关键时期,由政府(政策)主导扶贫,不仅从理论层面说,而且从实践方面看都是比较精准的。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改善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企业履行社会义务的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疆内外公民和企业参与到南疆地区扶贫行动中来,不仅提供财和物,还有智力、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援。如 2015 年,** 50 家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帮扶了和田地区54 个贫困村,覆盖到 6 个贫困县市,投资捐赠扶贫物资 9540 万元,解决了 2468 名贫困人口就业。不仅企业有效益,贫困村和农民收益也有了,彰显出社会化扶贫效应。2016 年,**进一步启动了“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希望引导 1000 家民营企业和商会组织开展村级帮扶,通过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农村商贸物流发展等共建方式,结对帮扶千余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摘帽,同时把南疆地区作为此项扶贫行动的重点。

 总体来说,**南疆地区全面扶贫的局面已经形成,扶贫工作向精准化不断推进,精准扶贫成果也初步显现。经过 2014 年和 2015 年两年,南疆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经从 220 万降到 159 万,减少 60 余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 15%以下,这是十分不易的。[3]

 三

 南疆地区精准扶贫的主要问题

 应当说,政策层面已经给南疆地区发展提供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支持,为地方扶贫工作开了很多“绿灯”,投入力度很大。但是,就目前精准扶贫的实施情况看,南疆地区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绝不容易。必须看到,精准扶贫在南疆地区的实施仍旧面临诸多问题,一些扶贫老问题依然存在,新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影响扶贫的精准、抵消扶贫效果,亟待解决。

 (一)

 “ 等、靠、要 ” 的路径依 赖问题

 尽管这是扶贫老问题,很普遍,却还是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贫困地区的剩余贫困人口从年龄来说,也从贫一代进入到贫二代,甚至贫三代,贫困的代际延续没有完全阻断。在**南疆地区,这种状态尤为明显:贫困人口坐等政策兜底;贫困地区的扶贫相关部门见来项目才动;农村金融主要遵照行政政策供给。所有这些,实质上形成“等、靠、要”的扶贫路径依赖,而且越是贫困程度深的地方,这种路径依赖越严重。目前,南疆地区虽然也进入到精准扶贫阶段,各种专门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优惠政策持续供给,但是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体的主动性还未切实调动起来,路径依赖并未有减缓之态势,思想上的贫困没有解放出来。民间流传的“贫困县的帽子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温暖”“以争当贫困县、贫困户为荣”等之说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二)底数不清、分类困难的问题

 真正的贫困人口数量有多少,县、乡、村三级口径实际上并未统一,贫困状况底数是不清楚的。分析原因,客观情况是南疆地区地域广阔,扶贫点多面宽,摸底工作难度大,短期内完成统计保证数据收集质量很难。主观原因还在于人为因素。一方面相关基层部门在贫困人口统计中对划定标准执行不严格,随意性大,带有数量指标,其间权力寻租现象多发。另一方面为了拿到和多获取贫困指标,有人不惜弄虚作假,把一个多人户籍化整为零,独立成户,实际仍然在一起生产生活,诸如此类,都影响扶贫数据的准确性。

 南疆地区普遍贫困程度深且复杂,脱贫状态脆弱敏感。按照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需要 2 个以上的措施才能实现稳定脱贫。此外,在南疆还生活着 120 多万边民,大多居住在高寒、高海拔、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数千公

 里陆路边境沿线,承担着守边任务,又不能一搬了之,这些都对精准分类和施策提出更高要求。

 (三)方式方法上的 “ 一刀切 ” 和 “ 跃进 ” 问题

 中央在精准扶贫问题上,提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但是,南疆地区实际扶贫工作中,“一刀切”“跃进”等问题频繁暴露出来。南疆地区目前已完成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但一遇到具体扶贫项目实施,仍然习惯于使用行政指令和限定指标。如给贫困户建棚圈项目,不管各家院落面积大小和房舍布局,要求按照统一的尺度来建,全部整成一个模子。不允许农民自己投劳施工,专门指定工程队统一建设。又如庭院养殖扶持项目,规定须由项目统一提供养殖家畜,考虑不足甚至就不考虑扶贫家畜品种是否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养殖效益高不高、产品市场销路在哪里等。类似的问题频繁出现,不仅错过了扶贫项目实施的最佳时机,还挫伤了贫困人口的脱贫积极性。对农牧业生产来说,损失最大的是时间成本。

 此外,南疆地区精准扶贫可用的手段比较缺乏,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方式简单粗暴。很多地方对精准扶贫的认识长久停留在给资金、发物资等低水平的扶贫方式,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容易人为造成“跃进式”扶贫,难见长远效果。追根溯源,对于扶贫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够,对南疆地缘性贫困和族群性贫困特征认识不足,没有完全做到实事求是。

 (四)扶贫项目分配不精准、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

 扶贫项目就是一块儿唐僧肉,各地都想方设法取之,不管项目是不是当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能不能带来收益,这种现象在南疆地区普遍存在。上面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扶贫项目,分配到基层却不是当地迫切需要的东西,反而给基层平添了负担。这属于典型的贫困(地方)饥渴症,贪多求全,不顾质量和效果,必然导致扶贫不精准。

 每年给南疆地区的扶贫项目很多,有些项目虽然早已批准下来,但项目资金仍停留在上一级的账面上,导致项目无法实施。有些扶贫资金到不了扶贫对象手中,使得扶贫项目大打折扣。分析原因,有些基层部门和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受利益驱使,把扶贫责任变成扶贫权力,有利的项目积极干,无利的项目慢慢来,伺机寻租,项目资金被挪作他用,甚至被贪污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在南疆地区的农村,家族势力影响也较大,乡村干部在扶贫项目安排中经常优亲厚友。除此,还存在前期项目建好了,后续配套项目和资金没能紧跟上,导致扶贫事倍功半。

 (五)忽视扶贫项目评估,对本区域扶贫问题的研究视野狭窄

 对扶贫项目实施及其成果进行科学评估也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如果事前评估没有

 做或者没有做好,中期评估则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再做调整。即使是事后评估也能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下一步扶贫工作奠定基础,这符合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南疆地区对此问题的认识不够,虽然也简单做了,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

 从学术角度来说,研究南疆地区扶贫问题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内容多且深。目前,还主要是本地区在研究,回避了一些问题,视野过于狭窄,不利于全面精确地解决问题。

 四

 加快南疆地区精准扶贫步伐的建议

 未来几年,**南疆地区扶贫任务艰巨,新老问题交替影响。尽管地方在实施精准扶贫中积极性很高,但也很冲动,需要充分调查、脚踏实地,坚持把扶贫工作做细干好。

 (一)解放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精准扶贫中的主动性

 南疆地区的贫困落后客观上由于地理环境闭塞,主观上还在于人的能动性没有发挥好。

 1. 扶贫思想要解放,敢于担当

 “十三五”是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南疆地区实施精准扶贫,首先需要解放思想,特别是解放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的思想,与中央和**党委的扶贫思路保持一致。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观念冲破旧习惯势力的禁锢和束缚,把主观世界的思维意识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克服那些不符合实际的“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及扶贫部门一把手,要敢于担当。必须不断强调主体责任,关键要落实权责利,把扶贫任务及效果作为工作考核中与稳定并重的主要指标,需要不断给地方领导压力,才会有扶贫动力。如规定南疆地区不脱贫,地方主要领导不能升迁。

 2. 配好基层干部队伍

 南疆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普遍软弱涣散,直接影响到精准扶贫的实施。须配强村委会干部,可以从乡镇干部甚至县市干部中选配村支书和村主任。同时,鉴于南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村干部获得感不足,需要大幅提高村干部待遇。在此也应当规定一个硬指标,即什么时间完成脱贫责任,这些选配的村干部才能离开。

 3. 畅通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交流

 近年来,受社会稳定形势逼迫,南疆地区的族群与外界联系时而不畅通。须加快解决南疆地区户籍人口外出遭遇的人为限制。鼓励贫困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外出务工和创业,免费提供技能和“双语”培训。进一步减轻南疆贫困农村义务工负担,让更多贫困人口从农村解放出来,同步做好就业引导。

 4. 扶贫对象也需承担相应义务

 在扶贫中,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是不合理的,有失公平,形成依赖,不利于扶贫对象发挥能动性。南疆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要让扶贫对象参与到诸如村容村貌维护、环境保护建设等事务中,有劳动能力的投劳,无劳动能力的可以进行监督和宣传,要实现通过参与公益性事业促进扶贫对象发挥能动性,使得扶贫对象的权益与义务很好地匹配起来,这是南疆地区普遍缺失的东西。

 (二)摸清底细、科学施策

 做好贫困状况摸底是开展精准扶贫的基础。南疆地区辽阔偏远,社情和民情复杂,各种关系盘根错节,需要认真调查,系统梳理。一方面严格按照建档立卡要求进行摸底调查,摸底结果要与扶贫部门和责任人工作考核挂钩,对摸底工作进行督察,严明责任追究,消除利益关联。一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村级扶贫台账,村干部中要有专人负责,记流水账,明确要求就是账务要细,使之成为村级常规性工作,并定期公示,随时接受村民监督和上级抽查。

 南疆地区当前总体还是要按照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进行分类施策。如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通过支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脱贫;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地区,...

篇七:**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工作政策

iddot;131·交 流 探 讨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9期摘要:以**精准扶贫工作为主要研究课题,立足**的实际状况,深入展开探讨与分析,希望能为今后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精准扶贫;研究;**1 前言在传统的扶贫工作,一直以来是“输血式”的扶贫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一定的扶贫帮困效果,但是,从长远效果和意义来看,是不能真正解决**地区贫困问题的。为此,尽快实现**地区的精准扶贫尤为重要。2 **地区贫困的原因分析结合当前**扶贫工作实际情况,导致贫困群体一直不能从根本上摘掉贫困帽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2.1

 理念的问题由于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对于**各地各级政府、扶贫办、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组织都有一种共识,那就是扶贫的本质就在于注入足够的资金用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事实则并不然,如果仅仅依靠大量资金投入是无法从根源解决贫困现状的,必须要让贫困群体自己掌握生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开创**扶贫工作的崭新局面。2.2

 源于资金与技术的影响要想摆脱贫困,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为有力支撑,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地区政府都有专项的扶贫资金,但是在资金的实际使用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资金积极效应的发挥;另外,由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和先进设备的欠缺,导致在推进**地区扶贫的工作进程中,往往无法给大家提供及时的、有价值的、适用性强的指导。2.3

 源于劳动力的匮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在很多农村年轻人选择进城打工,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匮乏,**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们大量的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致使部分地区贫困工作开展乏力。3 **精准扶贫工作的要点分析要想真正做好**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3.1

 要树立先进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意识到“精准扶贫”的本质和内涵,进而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有力的措施去实施,去践行,这样才能切实实现精准扶贫工作进程的加快,才能保证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3.2

 要进一步实化细化脱贫措施在传统的扶贫进程中,扶贫工作似乎更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战略方针的优势,但是事实是,这种扶贫方式的效果不理想。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例如:统一标准,“一对一、多对一”模式与对口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细化扶贫对象,并且通过责任制的方式,确定相应的负责人,按照“一户一档”建立对口帮扶档案,落实责任、目标、具体帮扶措施,切实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效果。另外,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便于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便于根据实际的进程及时做出调整,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可靠依据。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尽快改变帮扶方式尤为关键。这里所谓的帮扶方式的转变,不能把结对扶贫简单地理解为给贫困户送钱送物,重要的是帮助贫困户寻找致富门路,制定脱贫致富的长远规划。积极引导自主脱贫意识,采取“2+1”、“1+1”构建项目帮扶网,为有能力脱贫的贫困户要找项目、授技术、拓信息,资金扶持要与具体的发展项目相结合。3.3

 要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这里资源既丰富又宝贵,如果能够合理利用的话,势必能够发挥积极效用。那么,我们就一定从实际出发,整合力量,积极推进精准抚贫项目化,持续建立援建扶贫项目库,实行“集体项目带面,意愿项目带户”的模式;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开源“造血”。3.4

 要突出解决因病致残致贫难题如何有效解决病残人士的贫困问题可以说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考验,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果坚持统一的政策和标准,他们的合理权利势必会遭受某种程度的损害。为此,笔者建议针对病残人口,积极引导参加新农合与商业保险,减轻贫困户的负担,并广泛宣传卫生保健,优化农牧民自觉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3.5

 要创新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城乡结对帮扶、双向交流;不断深化持续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大力实施农村“5+2”工程,及时为贫困乡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提供改造项目;政府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办法,大力安排周边贫困户就业。3.6

 要提升技术培训质量,提高劳务输出数量由于受到诸多传统因素的影响,很多贫困农牧民都存在生产资料、技能缺乏等问题,无论是在畜牧养殖,还是在生产加工等方面,农民的劣势就逐步彰显出来了,他们不仅仅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同时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意识到创新的实际效果。为此,笔者建议立足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积极主动邀请专业技专家、致富能手等人才,开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知识讲座,进村送培训,入户传技能,并及时建立企业用工信息、劳务输出平台,切实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4 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的扶贫工作在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为此,对于**而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再加“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环境,**的扶贫工作一定会跟上全国统一步伐。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在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尽快开创扶贫工作的新局面,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扎实基础。参考文献[1] 赵国芳.我国农村开发政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2] 牟秋菊,谌伟彦.贵州农村贫困问题与反贫困的现实选择[J].调研世界,2010, (8):44-45.**精准扶贫工作的探讨与分析孙永敏,张爱萍 *(**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乌鲁木齐

 830000)万方数据

篇八:**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工作政策

研究生学位论文新 疆 大 学论文题目(中文):**南疆地区精准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以 以 A A 县为例论文题目 ( 外文)

 ):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outhernxinjiang -- taking countyAas an example研 研 究 究 生 生 姓 姓 名:

 刘吉晖学 科 科 专 、专 业:行政管理研 究 方 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导师姓名 新 职称:王国新 教授论文答辩日期 2020 年 05 月 13 日学位授予日期 2020 年 06 月 16 日

 摘要I摘 要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存在着贫困问题,中国政府也一直致力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国家的扶贫政策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最终演变为现在的“精准扶贫”政策。目前精准扶贫政策主要是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贫困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情,相对贫困问题会一直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存在。所以我们必须要摸清、吃透贫困问题,重在“精准”二字。现阶段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中国的贫困人口由 2012 年末的 9899 万人降到 2018 年末的 1660 万人(2019 年 1109 万人),贫困发生率也由 10.2%降为 1.7%。这样的成绩成功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扶贫经验。贫困问题的不断解决也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推动全国人民一同迈向小康之路。**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其经济、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因此**必须要跟紧全国的步伐,在 2020 年实现全面脱贫。现阶段**的北疆、东疆地区已经全部实现脱贫,正在进行着紧张有序的预防返贫巩固措施。而南疆地区作为国家“三区三州”重点贫困地区之一,**剩余的贫困人口集中于此,可以说南疆地区的扶贫工作关系着**能否如期脱贫,进而关系着全国能否如期脱贫。在南疆地区的扶贫过程中,因为深度贫困地区分布广、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自然环境差,且贫困成连片状分布,扶贫攻坚战中存在着太多的挑战。为此自治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精准扶贫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到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仍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主要表现为产业扶贫效果不稳定、金融支持不充分、互联网扶贫基础弱、教育扶贫局限大、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差。本文以分析南疆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为切入点,通过对南疆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进行梳理,从金融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以及提高内生动力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关键词:南疆地区,贫困,反贫困,精准扶贫

 AbstractIIAbstractPoverty is a problem in every country in the world,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has always been committed to poverty research.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rapiddevelopment, the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has undergone changes in differentperiods, and finally evolved into the current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Atpresent,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s mainl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bsolutepoverty, but the problem of poverty cannot be solved overnight, and the problem ofrelative poverty will always exis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So we mustunderstand the problem of poverty, focus on the word "precision". At present, throughthe implementation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China"s poor populationdropped from 98.99 million at the end of 2012 to 16.6 million at the end of 2018 (11.09million in 2019), and the poverty incidence rate also dropped from 10.2% to 1.7%. Suchachievements have successfully demonstrated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experience tothe whole world. The continuous solution of poverty has also narrowed the income gap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ushed the whole country towards a well-off life.As the largest province in China, xinjiang ha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economicand strategic position, so it mus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whole country andachieve compreh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by 2020. At present, the northern and easternregions of xinjiang have all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and intensive and orderlymeasures are being taken to prevent and consolidate poverty. As one of the key povertyareas of "three districts and three prefectures" in the country, the remaining poorpopulation in xinjiang are concentrated here.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poverty alleviationwork in southern xinjiang is related to whether xinjiang can be lifted out of poverty asscheduled and whether the whole country can be lifted out of poverty as scheduled. Inthe proc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outhern xinjiang, there are too many challenges inthe battl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ecause of the wide distribution of deep-poverty areas,the large number of ethnic minorities, the poor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ntinuouspatchy distribution of poverty. To this end, the autonomous region has invested a lot of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to make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carriedout in an orderly manner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While affirming our

 AbstractIIIachievements, we should note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o be explored in thishard nut to crack.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unstable eff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industry, insufficient financial support, weak found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Internet, great limit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education and poor ability of povertyalleviation by the poo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povertyalleviation work in southern xinjia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southern xinjiang,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internaldriving force.Key words :

 southern xinjiang region, poverty, anti-poverty, targeted povertyalleviation

 目录IV目 目 录第 1 章 引言.....................................................................................................................1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1 研究背景........................................................................................................11.1.2 研究意义.......................................................................................................31.2 国内外文献综述...................................................................................................31.2.1 国外文献综述................................................................................................31.2.2 国内文献综述................................................................................................51.2.3 研究述评........................................................................................................9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01.3.1 研究内容......................................................................................................101.3.2 研究方法......................................................................................................111.4 研究的重难点以及创新点.................................................................................111.4.1 研究的重难点..............................................................................................121.4.2 研究的创新点..............................................................................................12第 2 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132.1 相关概念.............................................................................................................132.1.1 贫困..............................................................................................................132.1.2 反贫困..........................................................................................................132.1.3 扶贫开发......................................................................................................142.1.4 精准扶贫......................................................................................................152.2 研究的理论依据..................................................................................................152.2.1 收入贫困理论..............................................................................................152.2.2 贫困代际传播理论......................................................................................162.2.3 人力资本理论..............................................................................................162.2.4 贫困恶性传播理论......................................................................................17第 3 章 **南疆地区的贫困状况分析.......................................................................193.1 南疆概况.............................................................................................................193.1.1 地理位置......................................................................................................193.1.2 自然环境和资源..........................................................................................19

 目录V3.1.3 人口及民族分布..........................................................................................203.1.4 经济发展状况..............................................................................................203.2 南疆地区贫困现状.............................................................................................213.2.1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均收入水平偏低..................................................213.2.2 产业结构处于较低层次..............................................................................223.2.3 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就业类型单一......................................................233.2.4 贫困区域广,贫困规模大..........................................................................243.3 南疆地区贫困的特点.........................................................................................243.3.1 生态脆弱性..................................................................................................243.3.2 连片特困性..................................................................................................253.3.3 边境性..........................................................................................................253.3.4 民族性..........................................................................................................253.4 南疆地区贫困的发生机理.................................................................................263.4.1 基础设施建设的匮乏..................................................................................263.4.2 单一的农村生产结构..........................

篇九:**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工作政策

20年9月Sep.2020克拉玛依学刊JOURNAL OF KARAMAY第10卷 第5期Vol.10 No.5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收官之年。在***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将持续聚焦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力量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确保2020年剩余1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南疆四地州将取得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胜利,进入脱贫巩固提升阶段。而**南疆四地州农村贫困基数大、面积广、程度深,扶贫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返贫情况也偶有发生,且因资金、因灾、因病、因学、因婚致贫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已经脱贫的家庭再次返贫。因此,文章通过对影响**南疆四地州精准扶贫成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应对之策,对2020年后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实践精准扶贫思想、治理贫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一、***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概述***精准扶贫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当前*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项目“**深度贫困地区农村贫困户可持续性生计调查研究”(XJEDU2018SY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20-08-15作者简介:谢军伟,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耿凤娟,《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副编审,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编辑实务。摘 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战即将取得胜利进入脱贫巩固期。文章通过对**南疆四地州精准扶贫工作研究发现,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等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精准扶贫成效的巩固与提升。基于此,提出了脱贫巩固期的基本思路,必须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根本遵循,以巩固提升精准扶贫成效为工作重心,结合南疆四地州实际再次精准施策,通过构建合作共治的治贫体系,强化产业精准扶贫,持续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改进创新扶贫模式等,确保南疆四地州稳定脱贫,实现扶贫效果长效化。关键词:

 脱贫攻坚;**南疆四地州;精准扶贫;巩固提升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0.05.03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谢军伟,耿凤娟.**南疆四地州精准扶贫成效巩固提升的影响因素及应对之策[J].克拉玛依学刊,2020(5)17-24.**南疆四地州精准扶贫成效巩固提升的影响因素及应对之策 *谢军伟 耿凤娟(**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乌鲁木齐 830002)17

 2020年 克拉玛依学刊 ◎精准扶贫专题策划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其生成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 。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5年******先后提出了“六个精准”新要求和“五个一批”主要途径,并把精准扶贫工作精细化分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等四个环节,进一步阐释和创新了精准扶贫思想。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颁布,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2017年以来,随着脱贫攻坚战深入推进,******进一步指出,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概括起来,***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个精准”具体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二是“五个一批”重要途径,即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三是“四个问题”核心内容,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是“四个环节”实施步骤,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在***精准扶贫思想的内容中,精准化理念是核心要义,分批分类理念是基础工具,精神脱贫理念是战略重点,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二、**南疆四地州精准扶贫的进展及成效**南疆四地州包括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开展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引下,2014年至2017年,**南疆四地州累计脱贫33.48万户140.63万人,有1 193个贫困村退出、一个贫困县摘帽。

 [2] 2018年,**除南疆四地州之外,其他地(州、市)的绝对贫困问题基本解决,南疆四地州共有48.6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13个贫困村退出。

 [3] 2019年实现16.02万户64.57万人脱贫、976个贫困村退出、12个贫困县摘帽,是摘帽贫困县、退出贫困村、脱贫人口历年数量最多、脱贫成效最显著的一年。

 [4] **将持续发力聚焦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确保2020年剩余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其中,摆脱贫困的脱贫户基本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村基本实现“一降五通七有”,最终实现**与全国各地一起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脱贫户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情况2019年,脱贫户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脱贫标准3 700元,实现“一超过”,即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当年脱贫标准。脱贫户家中有充足的米、面、油及肉菜,实现“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在义务教育政策有效落实下,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覆盖,教育扶贫政策受益人员实名台帐建立,没有发生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问题;脱贫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养老保障参保率均达到100%,在健康扶贫“三个一批”(大病救助、慢病服务、重病兜底)政策扶持下,可报销重大疾病费用,申请补助,部分报销比例超过95%。在安居富民工程和改厕项目推行下,脱贫户住房安全得到保障,生活观念发生变化,慢慢养成健康卫生习惯,实现“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二)脱贫村实现“一降五通七有”的基本情况2019 年,脱贫村贫困发生率低于国家标准3%,实现“一降”,即脱贫村贫困发生率低于国家标准。脱贫村实施饮用水改造项目,村民家家户18

 2020年 第5期户通上了安全卫生自来水,大力提升日常饮用水供给能力,村民安全饮水有保障;实施电路改造,家家户户通了动力电,村民日常生活和生产发展用电需要得到满足;村主干道与支线路面实现硬化,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解决;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民每天可及时收听收看全国新闻报道;实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通信信号全覆盖,村民可根据自己需要选择通讯方式,部分村民安装了电信网络,脱贫村实现“五通”,即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宽带或通讯。脱贫村有村“两委”班子,重大事项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认真落实村党总支、村“两委”、村自治调节及红白理事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有支撑稳定增收的产业,主要包括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等;有村集体经济收入;有功能较为齐全的村级党组织阵地、办公场所和办公议事场所等所必有的场所,人员齐全,日常运作发挥正常;有正常运营的村幼儿园,设施齐全,师资力量充实,能够满足各学龄前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有便民服务中心,可容纳上千人,可满足村民日常体育文化活动的需要;有村卫生室,设观察室、营养早餐区、预防保健室、接种室、药剂室、诊断室,常用药品齐全,医生配备,能保证小病不出村,脱贫村实现“七有”,即有村“两委”班子且发挥作用、有支撑稳定增收的产业、有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村级党组织阵地(办公场所)、有幼儿园(中心幼儿园)、有便民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有卫生室。三、**南疆四地州精准扶贫成效巩固提升的影响因素2016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指出,对于刚刚摆脱贫困的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设置缓冲期,继续给予政策支持,稳定脱贫。**南疆四地州贫困县、贫困村即将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将全部摆脱绝对贫困,精准扶贫工作由脱贫攻坚进入脱贫巩固期,为了稳定脱贫,保证脱贫群众不返贫,必须深入分析巩固提升精准扶贫成效的各种影响因素。(一)政策因素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特别是 2018 年以后,**脱贫攻坚战线主要聚焦南疆四地州,**集中全区的力量对南疆四地州进行帮扶,工作重心是消除绝对贫困。在精准扶贫攻坚时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领导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消除绝对贫困,深度融入到贫困村治理的方方面面。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结点的临近,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实现了脱贫摘帽,成为了脱贫村,贫困户成为脱贫户,精准扶贫工作由脱贫攻坚期进入脱贫巩固期。由于两个阶段的目标发生变化,其工作重心也将发生转移,从中央到地方将会进行扶贫政策调整优化,这些政策调整必将引起行政化扶贫力量职责定位的变化,特别是外在刚性帮扶约束机制弱化,相应的考核也随之减弱,行政化扶贫力量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能把后续巩固提升工作视为一般性工作,量力而为 [5] 。此外,脱贫巩固期,绝对贫困人口将会消失,扶贫对象转为相对贫困人口,而扶贫对象的重大转变必然导致帮扶方式的转变。南疆四地州进入脱贫巩固期,行政化扶贫力量在接下来的贫困治理中将发挥什么作用和如何发挥作用是影响精准扶贫成效巩固提升的直接因素。(二)经济因素从经济层面来看,南疆四地州是全国知名的优质商品棉基地和**特色林果业基地,是**重要的农业区,其主要经济建设方式通过种植业获取经济效益。据统计,2018年区域内74.9%以上的人口为农业人口,农业收入占三次产业总收入的比例达70%以上。但南疆四地州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小、散、组织性弱的特点,缺乏规模经营,成本较高;农产品生产结构单一,林果布局同质化问题严重,产品的附加值显著降低;且南疆四地州农谢军伟等:**南疆四地州精准扶贫成效巩固提升的影响因素及应对之策19

 2020年 克拉玛依学刊 ◎精准扶贫专题策划户和市场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供给体系针对市场需求的动态适应和反应能力滞后,农户抗风险能力弱 [6] 。众多因素不断推高南疆四地州农业生产的成本,导致农业生产利润持续下滑,农民农业收入遭到持续挤压。此外,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加上就业扶贫政策鼓励支持,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的数量明显增加,在这些“走出去”的人口当中,青壮年劳动力居多,这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南疆四地州与全疆相比,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农业产业化能否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是影响精准扶贫成效巩固提升的重要因素。(三)环境因素影响**南疆四地州经济发展环境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一是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南疆四地州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候干旱,雨水较少,当地的自然环境导致区域内出现沙尘暴、大风的可能性比较高,可用于耕地的面积比例本身也比较少,如英吉沙县芒辛镇某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0.39 亩。迄今为止,**南疆四地州部分地区的未脱贫人口当中,很大一部分具有劳动能力但却因为缺少生产资料导致贫困,真正完全因为疾病、残疾而导致贫困的比例并不高。此外南疆四地州最大的发展限制性因素在于水源缺乏,部分地区因严重缺水问题而导致土地质量较差,甚至出现戈壁化、荒漠化。诸如此类的自然环境限制性因素,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种植水平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也无法吸引外部投资渠道,农民要想通过农业生产增收难度较大。二是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扶持之后,南疆四地州仍然处于经济欠发达或发展落后的现状,很可能出现“政策性”返贫现象,即某些已经脱贫的地区在缺乏支持的情况下仍然会陷入债务风险和人力资源缺乏引起的其它问题,使得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难度非常大。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行各业都摁下“暂停键”。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基层民众生活,但是社会产业发展受到巨大冲击,一部分贫困人口劳动力转移受到限制,收入增长有所放缓。7月15日乌鲁木齐发生疫情反弹以来,全疆经济社会发展又一次暂停,这对于本就相对脆弱的四地州经济增长机制带来不小冲击。由于受疫情影响,南疆四地州的各项发展有所受限,对于农业、手工业等行业冲击明显,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惠农举措,但成效还需要时间显现,一些优质特色农产品受交通、物流等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增收,农民收入受到影响。因此,这对于南疆四地州需要多措并举,切实改观疫情带来的冲击,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四)个体因素从劳动力本身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南疆四地州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教育水平相对落后,部分群众文化层次较低、人均受教育年限短、素质偏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和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着对于贫困的错误认知,开拓进取精神不足,诸如不从事生产工作、长年依靠政策补贴维持生活等。极少数贫困户在政策扶持下摆脱了贫困,但有了依赖性,一味地希望通过政府进行物质帮扶的方式进行生活,这种直接的物质帮扶一旦撤离,此类脱贫户很有可能会重新返贫。从问题的根源性因素来看,贫困被有些人认为是获得政府补贴的“特权”,贫困户可以享受比非贫困户更高的房屋改造补贴、免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部分费用等,在这些利益驱使下,某些脱贫村民为了争取这种资源,会采取一些不道德手段...

篇十:**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工作政策

IXUN 财讯

 -147-

 对**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研究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马世娟 / 文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形势的变化 , 我国适时调整扶贫开发战略 ,逐步确立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

 本文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地区扶贫工作采取的措施以及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提出未来**地区精准扶贫政策未来途径与走向 ,为更好地推动**地区减贫工作和精准扶贫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 。

 精准扶贫

 参与式扶贫

 **地区

 精准扶贫的提出及其意义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这是国家领导人首次提出扶贫要“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过去的粗放型扶贫,重点强调了扶贫工作要转向“精准”,从“大水漫灌”转为“精确滴灌”。2014 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把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确立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六大机制之一。因此,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政策也成为我国现阶段应对贫困问题而采取扶贫、脱贫、开发的核心。2015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并提升“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

 精准扶贫是现阶段我国根据过去扶贫开发实践和贫困问题的总体特征,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根本目标,逐步形成的精准扶贫政策框架。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要义在于“怎么扶、扶真贫、真扶贫”,改变过去粗放式扶贫方式,将扶贫政策和措施“到村到户”,通过“精准”对贫困户和贫困者进行帮扶,而拔出“穷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发展。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户状况、不同贫困区域,运用差别化和有效的方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精准考核的治贫方式。**维吾尔自治区为了贯彻落实好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脱贫攻坚各项重要政策及工作目标任务,财政厅党组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厅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坚持“五个一批”“十大专项行动”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方略,压实了脱贫攻坚工作职责。

 **地区精准扶贫主要做法 (1)财政创新“穷人”贷款模式助力脱贫攻 各县财政局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出台并完善相关扶贫小额信贷办法,以财政资金为牵引,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将财政资金注入担保公司 1000 万元设立脱贫攻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按照贷款基金规模放大 10 倍发放扶贫贷款,围绕优势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签订“三方带动生产发展信贷协议”,建立企业、合作社和贫困户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在产业扶贫中的带动作用,有效解决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问题。因户施策,对没有好的增收门路、家有残疾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通过扶贫小额贴息贷款,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签订三方带动生产发展信贷协议,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解决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

 (2)健全金融信贷方面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截至 2016 年年末,**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已为全疆 28.7 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各类贷款 82.05 亿元,信贷覆盖46.16%的贫困农户。其中,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 44.4 亿元,惠及 13.58 万户贫困家庭,占到了全疆“两免”(免抵押、免担保)贷款金额和户数的 75.47%和77.18%。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是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着眼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目标,为全区贫困户量身定做的特惠金融信贷产品。自 2016 年 6 月产品推出以来,**农信社充分发挥自身点多面广的优势,致力于金融扶贫,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大有效信贷投放,启动示范和带动效应,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

 (3)深化教育智力扶贫,精准教育扶贫 立足教育扶贫和扶贫先扶智的长远规划,把“百花园”学校孩子们的汉语教学和计算机应用培训、“爱心助学”微行动以及“知识改变命运”引领作为教育扶贫的有力抓手,运用工作组自身和社会爱心资源精心打造“爱心助学”系统工程,让扶贫先扶智的星星之火在各村形成燎原之势,让更多的社会资源、物质资源、精神文化资源参与到南疆农村精准教育扶贫上来。

 **地区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返贫现象仍然突出

  有数字显示,我国贫困面积最大的西部地区,其返贫率甚至高达 2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西部的一些老少边地区,大多处于自然资源较为匾乏,公共基础设施条件又比较差,再加上自身抵御灾害的能力较为脆弱,风险较高而抗风险条件和能力较差,使得这些地方的返贫率居高不下。**地区一是剩余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发生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扶贫重点区域致贫因素复杂、返贫问题严重,巩固温饱成果和减贫发展的难度都很大。二是剩余贫困村基础条件差。剩余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仍有部分村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低下。

 (2)对贫困户的识别机制尚不够,精准到户扶贫项目瞄准精度不够 备查资料不完善。抽查退出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档案资料时,存在统计部门、农经部门提供收入的证明和贫困户本人实际收入不一致的问题。部分信息录入系统时不够严谨。受乡村干部素质影响,仍然存在纸质档案信息数据、录入系统信息数据与贫困户实际信息不一致的问题。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扶大户的现象,没能正确处理好特惠和普惠政策的关系,简单将到户项目等同于到村项目,大户享受的特色养殖到户项目扶持规模较大,而一些贫困户则较少,大户带动效应不明显。

 (3)对国家出台的扶贫新政策研究不够,资金未能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一是部分地州对中央和自治区文件精神没有吃透,对整村推进的概念不清晰,对县市指导不足。部分县没有认真研究片区扶贫攻坚的政策,就扶贫抓扶贫,没有找到对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连接点。二是部分县引导和协调金融机构服务贫困农村不到位,农牧民贷款选择余地小,金融扶贫四两拨千斤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4)帮扶方式具有浓厚的政府包养和包办的色彩 在**地区的精准扶贫中,也有一些地区,在帮扶措施上,存在过于依赖社保的现象,而随着扶贫线和低保线的“两线合一”,这一现象将会愈加突出。

 CAIXUN 财讯

 -148-

 构建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 ——以 A 市职业培训补贴专项为例 □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研究中心

 强 飞 / 文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是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 提升资金使用安全性 、 规范性 、 有效性的内在要求 。

 本文结合 A 市职业培训补贴专项实际 , 运用 “ 4E ” 原则 , 设计绩效评估模型 , 构建职业培训补贴专项绩效评价体系 。

  职业培训

 专项资金

 绩效评价

 随着政府专项投入的扩大和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如何已成为社会公众越发关注的问题。在绩效评价整体工作中,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核心问题。本文以 A 市职业培训补贴专项为例,就如何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绩效评价体系做一些粗浅的研究。

 A 市职业培训补贴基本情况 十九大报告指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十三五”期间,A市将对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企业职工、新成长劳动力等城乡劳动者开展大规模培训。尤其对高校学生和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农民工、低收入困难家庭子女、企业转岗安置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员等重点群体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同时强化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岗前、在岗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储备技能培训,培训取得相应证书后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职业培训补贴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评价体系参照国际通用标准 4E 原则:公平、经济、效率、有效。

 (1)公平性原则 职业培训补贴在立项时,应该合理界定培训群体,重点支持就业困难群体;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规范执行来贯彻落实公平性;在项目结束后,评估政策实施的社会效益如何,是评估绩效公平性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公平性贯穿绩效评价过程的始终。

 (2)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体现在为达到预期培训目标而耗费的财政投入最小,因此在项目设立时需要分析预算支出结构是否满足目标需求,分配因素、比例是否合理。比如补贴标准应该经济,标准定得过高或者补贴市场不需要的职业(工种)会导致浪费,过低则可能丧失政策有效性。

 (3)效率性原则。

 效率性是指如何利用既定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重点考察政策执行过程中业务办理、资金执行等情况。比如在补贴申报管理上,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行政效能。一方面,建立一站式网上申报平台,简化群众办事环节,优化政务服务;另一方面,以“信息化+内部流转”的方式再造业务流程,加快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整合部门资源,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

 (4)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是指支出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预期目标。职业培训补贴的目的是使失业者掌握更好的职业技能,从而自食其力地融入社会;使低技能的劳动者拥有更高的劳动技能,从而改善其生活状态和职业能力。现实中培训阶段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培训供给与用工需求决定的实际培训需要不匹配。这就要求职业培训工作必须与用工市场相接轨,深入挖掘实际培训需求,做好培训供给侧改革,开发满足市场需要的“培训菜单”,既要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又要有前瞻性,延长培训成果“保质期”。

 职业培训补贴绩效评价模型 政策的落实表现为投入、执行、产出、效果的循环过程。在绩效评价的实践中,考虑指标设计的可操作性,绩效评价模型设计为项目设立、项目管理、

  也有一些地方虽非直接通过政府“包养”起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过于依赖简单的政府投资项目,如财政投资发展光伏产业,这种解决贫困问题的做法也具有浓厚的政府包办的色彩,其长期效果也值得商榷。

 提升自治区精准扶贫质量的对策 (1)改进精准扶贫主体,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和督查,提升基层管理能力。加强对各地州、县(市)财政扶贫政策的指导,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积极研究对策、措施。定期不定期对已下达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措施不得力,实施进度缓慢的地县,采取领导约谈或全区通报等形式督促各地加快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进度。开展业务人员培训,充实、更新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基层管理水平。

 (2)优化精准扶贫机制,继续深入推进扶贫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按照“区总部署、地州监管、县(市)审批、分级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总原则,在总结先行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扶贫项目审批权限全面下放到县,明确扶贫年度项目计划实行县(市)审批,区地两级备案。强化县级扶贫开发主体责任,细化和规范扶贫项目报备程序、明确扶贫项目扶持范围、监管措施等,加大对扶贫成效和资金项目检查力度。

 (3)增扩精准扶贫资源,完善资金分配机制。加大财政扶贫投入,规范资金管理,发挥市场机制,探索小额货款等金融扶贫手段。动员社会力量,加强行业与社会扶贫。完善资金分配使用机制。将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等指标引入资金分配因素,实现资金分配与扶贫目标、任务有机结合。简化资金拨付流程,盘活用好结余结转资金,加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拨付进度和扶贫项目实施进度。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把精准扶贫落实到识别贫困户,选择扶持方式,项目资金监管,考核验收等各个环节。强化扶贫责任意识,使扶贫开发目标更明确。

  [1]向德平.包容性增长视角下中国扶贫政策的变迁与走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社会科学版),2016.2.

 [2]李雪萍.多维贫困-行动-结构分析框架下基于武陵山区的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6.5.

 [3]罗知颂.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探索-广西百色反贫困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4]王丽华.基于地缘性贫困的农村扶贫政策分析-以湘西八个贫困县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5]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5.4.

推荐访问:新疆精准扶贫政策-新疆精准扶贫工作政策 新疆 精准 扶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