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共产党发展【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2022-11-05 18:5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发展【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中国共产党发展【精选推荐】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一、

 中国共产党 90 年的光辉历程 (一)

 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 1921 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首先集中力量投入工人运动,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参加了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 掀起了 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但由于党当时还处在幼年时期, 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正确地结合起来, 在后期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特别是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使这次革命在 1927 年遭到了失败。

 此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中国的国情, 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逐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正确地结合起来,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 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 文化纲领和相关的方针政策; 创建了新型的人民军队, 建立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加强了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 中国人民经过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 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二)

 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曲折前进 建国以后, 顺利地进了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

 1992 年,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党科学的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确立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002 年的十六大上提出的“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它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 为我们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

 2007 年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总结了过去五年来改革开放的成绩, 求真务实系统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 首次将关注民生放在了首要位置, 要求全党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推进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又快又好的和谐发展,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三)

 使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新道路 改革开放, 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 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 1978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 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 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

 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 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 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 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事实雄辩地证明: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发展社会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

 关注民生, 富裕繁荣 (一)

 关注民生, 让人民当家做主

 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要融入深厚感情。

 要坚持万事民为先, 在思想感情上贴近群众, 时刻把民生问题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重视民心民意, 不做表面文章,不为“政绩工程” , 使工作决策得民心、 顺民意、 有实效。

 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 察民情、 听民声、 想民难、 解民忧, 言之倾心, 行之尽心, 把惠民行动落实到工作中。

 摆正群众利益的位置, 爱惜民力, 亲民为民, 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切身的问题, 努力办好群众急需办理的事情。

  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要健全保障制度。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要有制度作保障, 要真正发挥出制度的刚性作用。

 要保持制度的连续性, 不要让一项惠民制度因人事的调整而改变, 看准了的事就要一抓到底, 少变换镜头和焦点, 力戒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

 要维护制度的公正性, 进一步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诉求表达机制、 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 认真落实涉及群众利益的各项政策, 并依照法律和政策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坚持阳光操作、 规范操作、 有情操作, 确保广大群众的知情权、 参与权和选择权, 坚决纠正土地征收征用、 房屋拆迁、 企业改制、 环境保护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尽可能让他们不受损、 少受损, 甚至能得益。

 要突出制度的公共服务性, 大力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使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群众直接受益方面倾斜, 健全公共设施, 优化公共服务,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切实办好教育、 卫生、 科技、 文化、 体育、 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 大力改善涉及教育、 医疗、 住房、 环保、 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民生问题, 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

 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要发展惠民之实。

 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 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统一起来, 始终坚持为民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好不同社会群体的实际利益, 使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为人民群众带来实惠, 并尽力让全体社会成员得以分享。

 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 实现人民利益、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 放在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上。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协调推进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 文化、 生态、 健康、 安全等诸多方面权益, 不断拓展“惠民” 的内容, 提升“惠民” 的层次, 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最终落实到改善民生上,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

 中国共产党 90 年的历史经验 (一)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是指导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 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 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两大理论体系, 是中国化了 的马克思主义, 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正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 取得个又一个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伟大结晶,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最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 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 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

 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进行改革开放, 都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 实现人民利益。

 中国人民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比较中, 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 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

 历史表明, 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 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中国共产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 才能无往而不胜。

 (三)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是中国共产党夺取一个胜利又一个胜利的法宝。

 大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从工人罢工血腥的斗争中汲取教训, 提出了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主张, 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 党又适时地提出建立广泛的爱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主张, 实现了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 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 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的旗帜, 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坚持“一国两制” 方针,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大大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步伐。历史一再证明, 团结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不断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四)

 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中国共产党, 重视加强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千锤百炼而更加坚强,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 中国共产党就把自身的建设确立为“三大法宝” 之一, 明确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 广大群众性的、 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改革开放以来,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环境, 中国共产党又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 把党建设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 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 中国共产党总是紧紧抓住党的建设这个关键, 总是首先动员和组织党自身的力量, 进而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克服困难、 夺取胜利。

 90 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探索自己的革命、 建设和改革道路。

 这些经验弥足珍贵, 值得全体中国共产党人永远铭记。

  11 工商管理 4 班 谭伟杰 28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发展 中国共产党 精选 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