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22-10-30 13:35:0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历史经验,供大家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了开天辟地的新成就, 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 始终坚定以人为本的信念, 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情操。

 回顾这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 一条非常值得总结的成功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在时代要求中努力为人民谋利益, 在始终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程中总结和概括以人为本的历史经验。

 胡锦涛同志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也就是说, 只有做到富强经济、 民主政治、 先进文化、 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成果共享才是真正坚持以人为本。

 一、 发展富强经济是以人为本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旗帜鲜明地指出: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

 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 ,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 首先就需要衣、 食、 住、 行以及其他东西。

 ” 离开了这个基本前提。

 任何谈论坚持以人为本与实现共产主义都是空洞的、抽象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

 从根本上说,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依赖于社会生产力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扬弃, 积极吸收传统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 敢于抛弃以生产关系变革来发展社会的错误方式, 勇于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善于汲取国外一切有益成果和经验来发展中国经济。

 坚持经济建设不动摇, 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经受帝国主义压迫后做出的历史抉择, 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客观反映, 是中华民族实现繁荣昌盛的必然趋势。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 是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党。

 中国共产党坚持在以人为本的信念中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发展富强经济中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积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思想, 高屋建瓴地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邓小平指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

 成果是属于人民的。

 ” “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小平科学地把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在一起, 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合法劳动增加收入, 尊重人民群众创造精神。

 他强调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政策、 方针、 纲领以及一切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20 世纪 90 年代, 苏东剧变, 国际社会主义处于低落形势。

 国内经济社会矛盾多样化、 复杂化、 艰难化。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 继承和创新了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成功地引导党和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和思想自觉。

 江泽民强调,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要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的任务、 根本任务、 中心任务、 压倒一切的任务。

 江泽民指出: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经济富强和人民利益的紧密联系提升到新的高度。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进一步回答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明确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本质特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表明党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做到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和以人为本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关系。

 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前提,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归宿, 两者统一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

 二、 构建民主政治是以人为本的保障和关键

  马克思在 1848 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中提出“工人阶级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争得民主” 社会主义是实现人民在经济上、 政治上、 文化上平等的社会, 为人民在处理各种事务中提供公平的制度保障, 发展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奋斗目标。

 社会民主的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 资本主义的民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之上, 代表的是资产阶级集团的利益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因而无论如何也无法化解工人阶级与资产阶论文联盟 www. LWlM. com 级的利益冲突, 无论如何也无法摆脱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民主是让人民当家做主, 让人民充分享有从事各种活动和享受各种待遇的权利。

 社会主义政治作为上层建筑,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 社会主义政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确保人民的主体性地位, 把人民答应不答应、 高兴不高兴、 满意不满意、 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

 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权力的主人:

 倾听群众的呼声, 集中群众的智慧,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激发亿万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构建民主政治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强调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民主和社会主义不可分割。

 他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果断地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经济管理的民主化、 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

 要通过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扩大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

 “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 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

 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 享有各项公民权利” 。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时代条件下, 继续完善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艰巨任务。

 江泽民认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复强调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江泽民指出:

 “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努力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事业, 是人民群众自觉参加的和实现自己利益的事业。

 人民是我国社会的主人, 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 党的十六大提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 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规律, 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点, 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继续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制度化、 规范化、 程序化。

 胡锦涛指出:

 “中国共产党执政, 就是领导、 支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并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进一步提高了全党全社会对发展人民民主重要性的认识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有力地为以人为本提供了保障。

 三、 建设先进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在进步, 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对文化生活产品的需求在数量与质量上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经济在发展, 市场对于人的思想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先进的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要; 时代在前进, 先进文化影响和支撑着人类的灵魂, 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世界在竞争, 文化的力量, 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社会主义不仅要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 同时也要创造出高度的精神

 文明。

 在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 党同样要走在时代的前列, 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 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不断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水平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十分强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得以巩固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证。

 邓小平明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必要组成部分, 他说: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在世纪之交, 各种思想相互激荡, 各种文化相继进发,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影响下, 各种自由主义、 形式主义、 拜金主义交织在一起, 严重影响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江泽民高瞻远瞩, 深刻而精辟地指出: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的方针,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不允许毒害人民、 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 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 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

 ” 他认为必须在全党、 全国人民中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教育, 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把党的理论、 路线、 纲领、 方针、 政策和各项工作, 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继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新的实践中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等重要新思路、 新论断。

 党的领导集体始终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方向和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是顺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符合人的本质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核心。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核心的价值, 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人的依赖” “物的依赖” “个人全面发展” 三个阶段,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 是马克思一生不懈追求的理想。

 马克思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消除阶级矛盾, 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未来的共产主义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形式。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邓小平、 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国际形势, 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都有论文联盟 www. LWlM. com 不同程度的发展, 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内涵、 实现途径认识越来越深入和具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以人为本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首先邓小平强调经济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基础, 只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人的全面发展才具有可行性和力量源泉。

 其次, 邓小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内容, 邓小平指出要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 新人,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最后, 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要具有全面性、 彻底性, 为以人为本创造...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 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