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音乐教育重要性

发布时间:2022-10-09 15:0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重要性,供大家参考。

音乐教育重要性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摘要:音乐教育是一项审美教育,创新教育的时代的需要,它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穿心精神,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点。音乐教育能提高情趣,陶冶情操;在音乐教育中,参透德育,开发智力、促进智育,都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语:音乐审美 感知神经 情绪情感 创新思维 良好个性 身心健康

 正文: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因此,“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以后重要领域”,音乐教育是审美情感的教育,其审美性将对人的素质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重要价值是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与之产生强烈的

 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周荫昌教授到义乌讲学时曾说:“音乐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是一种感情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是一种促进感悟与理解、习得与创新、内化与外化、表现与控诉、自然与精彩、谐和统一的过程教育。”这段话只要我们稍加揣摩,便可领会它其实是在描述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及功效问题,阐述音乐审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问题。音乐审美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发展人的个性,陶冶人的心灵,健全人格起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渗透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诸多环节。

 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的环境,看到的是美的形象、事物,他们的注意必然集中在眼前的景象中,随即心底会萌发一种美的渴望与赞叹,身心掠过一种愉悦的情绪。因此音乐教室的布置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如可在一面墙上,贴一些卡通动物图片、多彩的五线谱;各类器具与座位的安排富有新意;多利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如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开展教学,以此来引发学生在视觉上的审美注意。其次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有着动人心魄的音响美和旋律美,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着实可以将人的情感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课前精心选择各种不同情绪的音乐,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让学生听,可以从听觉上不断引发学生的审美渴望。从另一个角度说,音乐教师富于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在学生听来犹如美妙的乐声,优雅的仪表,或许在学生眼里是一个“美丽的使者”。

 因而,教师在音乐课的准备开始阶段,向学生提供审美化的音乐教学环境,运用审美化的视觉、听觉环境和音乐教师的形象,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与渴望,这是基于学生的兴趣、需要、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经验水平等而定的,即基于人的发展而考虑设计的。

 音乐课教学过程处处蕴含了审美要素,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充分重视学生审美探索的活动,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体验,努力使学生处于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的状态中,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心灵感悟、审美体验合二为一,与人的发展一体化。

 2002 2002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学校美育发展规划(2000-2010)>>指出,“切实加强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学校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教育部1981年 8月颁布的<<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姚思源认为,音乐教育是与实施美育的目的和手段而存在发展的.可以说音乐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对增强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缺失的教育功能作用。但是目前的音乐教育现状与音乐教育目标尚存一定距离。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的调查表明,“学生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我认为,学校音乐教育认知与音乐教育实践之间的

 矛盾,除了“重技轻艺”,过于强调音乐知识技能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因而削弱了以听为主的审美感受教育的原因外,还与音乐教育界自身对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作用认识不清晰有关。

 一、音乐教育能促进人的感知神经功能发展

  音乐是依据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构成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等音乐语言的要素,刺激人的听觉,它是一种听觉艺术。所谓听觉艺术实质上就是通过声波的振动,在时空中展现,依赖人的听觉感受能力引起相应的情绪反映和情感体验。著名音乐教育家吴斌说:“对音乐来说,听觉是最重要的 。”就是说音乐教育中训练学生的听觉是主要的教学内容。生理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感知神经是有普遍联系的。当人的听觉神经被美的旋律音乐语言要素刺激时,它必然同时也刺激着引起有机体的视觉、味觉、嗅觉乃至触觉等其他还通过全身体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所谓“七窍相通”也正反映了这一感知的生理机制。可以说:一切美丽的音乐(声音)对人的感知神经功能,在儿童早期或成年后都具有重要的发展作用。例如,在唱歌或演奏活动中,听辨自己或同学们的演唱、演奏效果,从中寻找掌握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等)以及表现音乐情感方面的优缺点,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这种训练方法,对普通中小学生来说,肯定是实用有效的。

 二、音乐教育能促进人的情绪发展感情

 音乐通过声音的媒介作用,产生出情感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会引起人的情绪反应,并对人的情绪起着调节或刺激作用。在感情方面,由于音乐运用的物质材料主要是声音,缺乏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明确语义,很难表现出具体的概念和思想,更没有画面情节内容。正因此,一首乐曲可能是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能是某种思想意境的概括,还可能是某种情感的起伏迸发。音乐的这种不确定性的特点,使它对人的情绪调节揭发和主观情感发展需要更具有独特的功能作用,相对音波的感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而满足主观不同的情感需要。这在情感认知科学研究中也得到证实。什么是舒服?什么是和谐?什么的美的标准?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至同一个人由于环境的改变,评价也会发生差异.如果说音乐界对音乐促进人情绪、情感发展研究,还处于主观感受和感觉思辩水平,那么情感工学用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进一步表明,健康音乐对人的情绪情感具有积极的发展作用。情感工学按照功率谱高度与频率的对应关系分类,发现唯有处于“白色波动”与“布朗波动”两种之间的波动-1/f 波动能够令人感到舒适和谐。人的听觉对每秒钟 6-8 赫兹的颤音感觉舒服,并发现那些世界名曲的功率谱密度都接近 1/f 波动曲线。研究发现 1/f 波动所以使人感到舒服,是因为它与人在安静愉快时脑电波及心拍周期等生物相关的变化节奏相吻合,它是一种与人的情绪感情有密切关系的波动。例如母亲拍婴儿入睡时的摇篮曲,风蜚全球的<<泰坦尼克>>主题曲<<Mg Hear Will Go On>>,其功率谱密度均十分接近 1/f 波动曲线。情感工学的这一研究结果无疑更加科学地证实了音乐对人的情绪、情感的发展功能。

 三、音乐教育能促进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

 教育研究表明,学生接受音乐教学,经过一定时期的的听觉的感受训练和积累,会产生所谓“内心听觉”。就是尽管没有直接演唱、聆听音乐,只要看了乐谱、通过想象,内心就会产生对乐曲的声乐感受,脑海并相应浮现与理解乐曲相应的形象画面。这显然是音乐对人脑的形象思维激发所至。这一机制不仅有助与人借助形象思维理解认知客观世界,而且也能促进人的思维想象力的发展。其次,从脑生理机制分析,音乐听觉通过听觉刺激,使有机体产生情绪体验,会引起大脑情绪中枢下丘脑一系列电脑反映变化.这些“反映变化”必然又促使大脑皮层结合原有知识经验产生新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想象。音乐在通过听觉来诉诸人的情感世界的同时,也在丰富人的内心情感,依赖音响将思想溶于感情之中,对客观世界产生形象的认知并想象具体的作用看,所谓对客观世界有“科学的认识个艺术的认识”两种途径(别林斯基语),并强调“艺术之能够促进意识的发展不亚于科学”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多次表述他的科学创造灵感与其夫人的钢琴(音乐)艺术熏陶密不可分;还有当下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密切相关性的系列讨论充分表明,音乐在培养人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作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右脑一般又被称为“音乐脑”。音乐教育平衡发展了左右脑,对开

 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创造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从小学习小提琴,音乐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事实上,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爱好者,如孔子、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音乐对人的意识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比如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的互相协调和配合,不仅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而且还能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的刺激也就越大,从而使大脑更灵敏、更聪慧。音乐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四、音乐创造促能进人的良好的形成发展

 健康的人格包含道德、意志、智慧三方面要素力量,狭义的个性主要是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音乐教育无论就是人格的健康发展或性格的优化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音乐教育最本质的核心内容是培养人的感知、理解、体验、评价、鉴别和创造音乐艺术美。孔子讲“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实则上就是强调了音乐对人的教

 化的重要性。因为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通过音乐学作品(演奏、演唱、欣赏)形式对人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个体或群体,还会扩大影响到特定社会时代的风尚.所谓“闻其乐而知其德”,是表明音乐与社会风尚的相关性。至于音乐对人的意志品质作用,已故革命音乐家吕骥的话有相当的代表性:“音乐对战士能起鼓舞作用,也能产生瓦解作用。”音乐发于心故能动人情,聂耳、冼星海在民族灾难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犹如战斗的号角鼓舞人们与敌人英勇战斗。山东潍坊七中总结的“以艺载德,以艺促智”教育成果也表明,音乐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进取心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有关对辽宁兴城南一小音乐实验班6年跟踪调查表明,与一般学生比较,实验班学生不仅音乐才能发展,而且普遍思维敏捷、性格活泼、想象丰富。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郑小筠教授以大量事实表明,“参加艺术团的学生比一般学生成材率高。”美国艺术教育大纲中则要求“学生能当众自信唱歌”,以培养学生的勇气、自信的个性心理特征.还要求通过合唱、合奏等音乐形式来培养学生互相接纳的合作精神。在这里,音乐教育已超出了一般审美意义的教育范畴,成为关系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对人的意志、道德、智能及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完善发展至关重要。

  五、音乐教育能促进身心健康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

 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如果课间能让他们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就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他们在课堂上精力更集中,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具体做法可以将沿用了几十年的刺耳的铃声用播放中外名曲代替,上课、下课、课间操、午间休息、放学等不同的时间播放不同的名曲,为广大师生营造充满高雅音乐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工作,一定是件快乐的事情。在中学实施素质教育,重视音乐教育还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制造多种音乐氛围,开展多种音乐课外活动。如,组建舞蹈队,带领学生跳健美操、palapala 舞蹈或其他各种类型的舞蹈,随着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学生的身心一定都能得到愉悦和锻炼。再如,组建合唱队,练习歌唱时,做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同时优美的歌声,能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统一的声音要求,各声部的协调配合还能培养学生一种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研究音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关性,充分认识理解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特殊功能作用,不仅有助于增强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也是音乐教育自身创新发展的需要。柏拉图曾说过: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以满腔热血走进走进新课程,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发掘教育过程中的审美因素,构建审美心灵结构,构建音乐与心灵的桥梁,促进音乐与人的心灵的沟通交融。

 参考文献:

 ①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文汇报.1997.7.19

 ②音乐教育应该给学生什么.中国教育报.2003.3.31

 ③姚思源著.论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学院.

 ④情感工学**"舒服"之谜.光明日报.2004.4.7

推荐访问:音乐教育重要性 重要性 音乐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