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5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4-09-07 20:50:03 来源:网友投稿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1]张香兰。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4)[2]叶飞,檀传宝。改革开放30年德育理论发展脉络探析[J]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论文参考文献5篇,供大家参考。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5篇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篇1

[1]张香兰。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4)

[2]叶飞,檀传宝。改革开放30年德育理论发展脉络探析[J]。教育研究。2009(01)

[3][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冯婉桢,檀传宝。改革开放30年的中小学德育政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8(12)

[5]孙国友,黄孙庆。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进展与趋势[J]。基础教育研究。2008(11)

[6]谭琳。从人教版小学品德教材对比看我国德育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08(40)

[7]卓晴君。改革开放30年学校德育政策回顾(上)[J]。中国德育。2008(07)

[8]鲁洁。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现代综合症[J]。中国德育。2006(09)

[9]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03)

[10]吴慧珠。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演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6(02)

[11]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3)

[12]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

[13]郑新蓉。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课程与教材建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2)

[14]鲁洁,高德胜。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创新[J]。中国教师。2004(01)

[15]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09)

[16]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3(01)

[17]程材。编写一流教材推进素质教育——调阅中小学教材并作重要指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0(06)

[18]孙少平。改革开放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发展与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19]孙少平。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历史回顾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4)

[20] 余丽 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D], 华南师范大学 2003

[2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2][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3]康永久,施铁如,刘良华等整理 教育叙事:来自广州的视角[J], 《教育导刊》2003年12月

[24]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2月12期

[25]韦桂美,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科研回归生活的方式[J],《教书育人》2004.10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篇2

英语课堂原来也可以如此精彩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叙事德育的重要性

上团城中心小学

田红彦

[内容摘要] 叙事德育是教育者通过叙述真实的教育故事或生活事件来点燃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智慧之光,让学生因感触而感动,因感动而感悟,受启迪而明理,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目的。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叙事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教师要善用慧眼,巧耍“花招”,充分开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坚持“在叙事中成长,在叙事中育人”的叙事德育理念,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叙事德育渗透。

[关键词] 叙事德育;英语课堂教学;渗透;精彩

德育,同智育、美育、体育等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并在其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学校是教育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重要基地,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德育方式直接影响品德内化过程及其效果。创新德育方式,特别是探索形式生动活泼、受学生欢迎和符合品德形成规律的德育方式,是增强德育实效、**德育难题的有力措施,是促进德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德育工作的困境呼唤新的改革思路,德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德育进行了诸多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叙事德育是近年来德育工作者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德育的实验研究中探讨和总结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方式。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者实施叙事德育的主阵地,我与众多的一线教师们一样,在不断地感受和验证叙事德育独特的魅力所在。

一、叙事德育的内涵、特点及意义

叙事德育是教育者通过叙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影响和促进学习者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习者品德发展的有效方法。“以事动人-以叙育人-以情感人-以理导人”是目标模式;“故事-叙述-体验-明理”是内容模式;“故事准备-叙述演绎-情感体验-启智明理”是过程模式;“感触-感动-感悟”是心路历程(品德内化)模式。叙事德育是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不是简单地叙述一个道德事件,而是要在道德事件叙述的基础上,借助事件本身所蕴涵的道德价值观加以分析,讨论、提炼,从而去理解人生、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和社会,进而达到道德自我建构的目的。叙事德育按照学生品德形成规律,通过叙述真实的教育故事或生活事件来点燃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智慧之光,让学生因感触而感动,因感动而感悟,受启迪而明理,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品德内化的目的,切实提高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正是叙事德育实践与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二、课堂是学校叙事德育实施的主阵地

在[美]Thomas L. Good, Jere E. Brophy 著的《透视课堂》中写到:“课堂是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之人以成熟魅力、让不动动起来、让不活活起来、让不灵灵起来的生命放光彩的场所,让已动者、已活现者朝着适宜的方向展现自我的场所。课堂里有苦恼、无奈,有希望与绝望,有奋进和退缩,有欢欣与惆怅。总之,课堂,乃人之生命精华展现的小舞台!”于是,课堂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故事更多地为教育叙事研究者所关注。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但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信息的交流贯穿于情感交流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双方情感交流的桥梁。要寓叙事德育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凭借各学科教材的内容进行充分、合理设计,找到在教学中灵活地渗透叙事德育内容的最佳方法,做到既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又能成功地渗透德育内容,达到教学与品德教育水乳交融的境界,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三、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叙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各学科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英语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通过英语的学习,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对他们品格因素的引导和渗透教育。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品格、意志、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英语教学如果能注意挖掘和开发课堂中德育教育的因素,寻求恰当的切入点,将学科教学与叙事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不仅能直接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技能,而且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润物细无声”应该是叙事德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的最佳描述,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本身就带有极大的文化差异和外域特征,学生要学好语言必然要受相应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要在这种前提下进行叙事德育教育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如果教师具备信息敏感度,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发挥教育机智,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在组织活动中进行无痕渗透和有目的培养,就可以使孩子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收获人生成长的非智力因素。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叙事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四、理论联系实际,让英语课堂变得更精彩

虽然对叙事德育德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真正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叙事德育,我还真是一头雾水。英语不像语文,语文书上的每一篇课文也许都是一个好的叙事德育材料,学生易懂、易接受也易感悟。而英语则很难找到它合适和正确的切入点,学生难懂、难接受也难感悟。但是不去积极尝试,又怎么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呢?我决定朝这个方向努力。 我认真分析教材,仔细寻找相关的叙事德育材料。要找到又与教学内容相符合,又要对学生有教育意义而且还必须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故事材料真的很难。我担任三年级的英语教学,第九、第十单元是学习一至二十个数字,由于这两个单元都与数字有关,所以我决定把它们放在一块进行整合教学。既然选定好了教学内容,那就积极寻找叙事德育材料吧!文字的或录音的太难、太生硬没趣味性,学生不喜欢,Flash动画才是学生的最爱。寻找材料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找到之后的喜悦却是不言而喻的。

2009年11月5日,我有幸担任了一堂英语教学公开课。因为心里没底,加上有很多专家、领导、家委会成员及兄弟学校同仁听课,我的心跳比平时加快了许多。我一如既往按照游戏、小组活动、竞赛、歌曲等多种形式进行新课教学。在让学生熟练的掌握了重点单词和句型之后,我问学生:Do you want to listen to a story ?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回答:Yes, we do.在播放Flash动画故事《The red ants and the black ants》前我先给学生出示了三个问题:

1、How many ants are there in this story?

2、 How many lines do the black ants make at last?

3、What’s the truth of the story? 然后我播放视频,学生看得仔细,听得认真,被故事内容及动感画面所深深吸引。故事内容大致如下: 十只黑蚂蚁在院子里散步,十只红蚂蚁也在院子里散步。黑蚂蚁和红蚂蚁都找到了好吃的东西。天要下雨了!赶快把好吃的东西运回家!十只黑蚂蚁排成一队,吭唷吭唷搬东西。十只红蚂蚁也排成一队,吭唷吭唷搬东西。哪个队伍长?一样长。刮风了,十只黑蚂蚁着急了:(不行,不行,这样走太慢。)他们争争吵吵,乱成一团。十只黑蚂蚁停下来,把好吃的东西分开来。五只黑蚂蚁排成一行,十只黑蚂蚁分成了两队,他们搬起好吃的东西快快地走。 红蚂蚁还是排成一队走,黑蚂蚁追上了红蚂蚁,黑蚂蚁大声嚷嚷:(看我们走得比你们快!)看看哪个队伍长,哪个队伍短?红蚂蚁的队伍长,黑蚂蚁的队伍短。天上乌云滚滚来,十只黑蚂蚁又着急了:(不行,不行,我们这样走还是太慢。)……就这样,他们一直争争吵吵,乱成一团,而红蚂蚁始终排成一队。大雨落下来了,黑蚂蚁被大雨淋得哇哇叫,好吃的东西也被雨水冲跑了。红蚂蚁呢?终于在下大雨之前回到了家,吃到了好吃的东西。 听完故事,我让学生回答这三个问题,我好担心学生听不懂回答不出问题导致冷场,但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能积极发言,特别是第三个问题,学生能正确感悟这故事其中的道理。故事中红蚂蚁的表现让他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而黑蚂蚁则告诉我们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启示。我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显示出:Red ants: Unity is the strength.( 团结就是力量) Black ants: Too clever to be wise.( 聪明反被聪明误) 通过教和读,我让学生记住了这两句话。在课堂小结时,我对同学们说:“Boys and girls,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red ants, if we hold together, shoulder by shoulder, I believe we can overcome any difficulties!”最后,我希望他们能发扬团结拼搏的精神,争取在迎”六一”校合唱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第一次实践,能得到领导、同行和学生们的认可,我觉得很欣慰,付出再多的艰辛和努力都是值得的。这节课,我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让同学们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进步,而且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寓教与乐。我认为本节课最大的成功在与选材正确,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通过故事《The red ants and the black ants》,我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数字单词,掌握了“How many______ are there?”这个重点句型,更让同学们的思想得到升华。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叙事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教师必须先要自己有德,成为“以德育人”、“以美传美”的楷模。教师更要善用慧眼,巧耍“花招”,充分开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叙事德育渗透。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我时常用这句话来鼓励我自己。万事开头难,有了良好的开端,感受了成功的喜悦,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步伐。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坚持“在叙事中成长,在叙事中育人”的叙事德育理念,留意每一个细小环节,将叙事德育的思想灌输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并受到教育,从而也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演绎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季教授。 《小学德育》。 2009年第七期

2、Thomas L. Good, Jere E. Brophy. 《透视课堂》。 [美]。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篇3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10期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8]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田静、曹芳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11]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刘云杉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丁钢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许美德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17]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19]肖正德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叙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

[20]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21]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康永久,施铁如,刘良华等整理。教育叙事:来自广州的视角[J],《教育导刊》2003年12月

[24]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2月12期

[25]韦桂美,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科研回归生活的方式[J],《教书育人》2004.10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篇4

[1]田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

[3]刘德芸.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4]李俊.中小学德育的不足及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04)

[5]胡建华.关于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08)

[6]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02)

[7]杨启亮.体验良心:教师道德成长的一种境界[J].师范教育.2003(01)

[8]韩春梅.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教书育人.2002(13)

[9]王玉兰.关于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10]石中英.论教育学的文化性格[J].教育研究.2002(03)

[11]雷少波.教育研究的分类及其功能定位[J].上海教育科研.2002(02)

[12]贺晓星.课程研究的生活史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13]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J].读书.2001(06)

[14]严海蓉."素质","自我发展"和阶级的幽灵[J].读书.2001(03)

[15]石中英.教育民俗:概念、特征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5)

[16]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百年进程[J].社会学研究.1997(05)

[17]马鼎鑫.高校"知行合一"的德育教育研究[D].中北大学2014

[18]王志超.和谐社会建设下中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19]李春波.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7

[20]刘慧磊.中学德育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1]李雪颖.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德育教育的创新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2]杨敏.民办学校小学生德育教育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3]高超.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24]王露.德育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篇5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德育论

文)

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集中列表于文末。参考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毕业论文内容直接相关的文献为主。参考文献是论文中引用文献出处的目录表。凡引用本人或他人已公开或未公开发表文献中的学术思想、观点或研究方法、设计方案等,不论借鉴、评论、综述,还是用做立论依据、学术发展基础,都应编入参考文献目录。直接引用的文字应直录原文并用引号括起来。直接、间接引用都不应断章取义。每篇论文至少要查阅15篇左右的参考文献,其中含外文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采用我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1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规定采用的“顺序编码制”,中外文混编。论文中,引用出处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和方括号放在引文结束处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作为对参考文献表相应条目的呼应。参照iso690及iso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对文献的作者不超过三位时全部列出;超过三位时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英文三位作者后面加“et al”。各类参考文献标识、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a.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

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

①期刊②专著③论文集④学位论文

⑤专利⑥标准⑦报纸⑧技术报告

⑨数据库⑩计算机程序⑩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载体和标志代码

①磁带②磁盘③光盘④联机网络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②磁带数据库③光盘图书

④磁盘软件⑤网上期刊⑥网上电子公告

b.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

期刊——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卷:起止页码.

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化工学报,1995,46:317-323.

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清华大学学报,1993,33:62-67.

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精细化工,2014:103-105.

mesquita a c,mori m n,vieira j m, et al.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14,63:465.

专著——作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蒋挺大.亮聚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127.

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m奥康诺尔著,王耀先译.科技书刊的编译工作.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56-57.

论文集——作者.题名.//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

eiben a e,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s

.//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ieee press,1997:81-86.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14.

chrisstoffels l a j.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twente university.1988.

专利文献——作者.题名:国别,专利编号.公布日期.

hasegawa,toshiyuki,yoshida,et al.paper coating composition:ep,0634524.

1995-01-18.

仲前昌夫,佐藤寿昭.感光性树脂:日本,特开平09-26667.1997-01-28.

yamaguchi k,hayashi a. 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 thereof:jpn, jp1290606.1999-11-22.

标准——标准编号,标准名称.

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

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

报纸——作者.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 .

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科技日报,1997-12-12.

报告——作者.题名.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北京:1996.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文献出处,日期.

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1998-08-16/1998-10-04.

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

摘.英文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7.注释: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通常有注释,注释主要对文章中某些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和解释,一般排在地脚或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提倡采用本学科学术规范,提倡使用脚注。

8.附录:未尽事宜可将其列在附录中加以说明。论文有关的数据表、符号说明、计算程序、运行结果等均可列在附录中。

推荐访问:参考文献 德育论文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目录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最新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案例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一般要写几个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德育的参考文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