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7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10:25:05 来源:网友投稿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天火之谜》教学反思《天火之谜》一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如果不引导学生切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火之谜》教学设计7篇,供大家参考。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7篇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篇1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天火之谜》一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如果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在教学中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己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己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是课后的要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朗读与读懂课文相结合,通过朗读促进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并重点指导了两处感叹句的朗读,体会第一句中那惊奇发现的心情,还有最后三个感叹句体现的那分成功的喜悦。考虑到这篇课文比较长,在课内并没有安排全文的复述,而是突出重点自然段,让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在复述时,我没有使用“文字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而是采用多幅图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我想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我们回忆一件事的时候,脑子总是一幅幅画面,而不是一个个关键词语。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当学生自读完第二部分后,让他们说说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案不一:有人认为他不迷信;有人认为他善于观察;有人认为他勇于实践;甚至还有同学认为他“傻”。而我并没有拘泥于“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说出合适的理由,并适时加以肯定。从而在教学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畅所欲言,个性飞扬,使阅读教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其主旨是宣扬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同时号召少年儿童向他学习。文章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来突显人物品质。重点段落“风筝实验”描写细致,语言生动简洁。

备课时,本想按着一般的老路子让学生按着文本的顺序逐步深入课文,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闪光之处,提高对人物精神境界的认识。但又感觉到这种老路子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于是又仔细研读课文,发现“风筝实验”是本文的一个关键环节,富兰克林正是通过“风筝实验”才解开雷暴的秘密的。不如就从“风筝实验”着手,让学生充分品读,谈体会说认识,了解人物,塑造人物。我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课堂的重点,从比较实验风筝与一般风筝的不同,到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

课后反思了不足,发现学生学得还算比较扎实,但总感觉学生一堂课上学得太少,其实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细读文本,让他们在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批注,然后选取典型句子品读,分析,效果可能会更好。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着某种精神,希望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读完课文,问学生富兰克林是靠什么解开雷暴的秘密的,学生都答“风筝实验”。然后再第二课时前置性预习中,让学生思考富兰克林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并结合相关语句。通过品读,学生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最后再问学生富兰克林是靠什么解开雷暴的秘密的,学生的理解更进一层,感受到了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勇敢创新奉献的精神。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篇2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小朋友们,每年的夏天都会下什么雨呀?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初读课文

自学:

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理解下列词语:

上帝   爆炸  推测  揭开  毙杀  钥匙  骤然   不足为奇  欣喜若狂  安然无恙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

指名试读课文。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细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节。

这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可以用这段中哪些词语来概括?

为什么说他可怕?

齐读。

指名读第2至5小节。

简介弗兰克林。

齐读第2节。

弗兰克林早就观察什么?早就表示什么意思?

他从观察和比较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人们习惯的怎样认为?

这一自然段里用了一个推测,两个推论,意思想通吗?

齐读第3节。

第四节的前两句话说了什么?

这风筝上的配件有哪些?

试验的结果如何?

说明了什么?

齐读第6节,这一节主要讲了什么?

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

25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决定试验  发明

时  地  人

弗兰克林             拴了  结上  系着   宣告

解    开     放风筝  攥住  远望  发现   震惊世界

靠近   手臂发麻

欣喜若狂  喊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暴、劈、炸、毙、讽、揭、拴、钥匙、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风筝实验的原理,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3、理解并积累词语:冷嘲热讽、不足为奇、欣喜若狂、怒发冲冠、无稽之谈、安然无恙,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不知同学们有没发现那些高大的建筑物上都有一根丫型的金属,它就叫避雷针。它有何作用呢?出示最后一段,并理解“安然无恙”。

2、避雷针的发明者就是富兰克林,他的发明之路和其他的科学家一样也是那样的曲折,从观察、推测、实验一路艰辛地走来,最终走向发明这条光明大道的。

二、深入探究

1、感受富兰克林善于观察

学生找到句子“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说自己的理解。引导体会“很多”等词语以及“早就”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体会到富兰克林“善于观察”。

大家能读好这句句子吗?

2、感受富兰克林敢于挑战

学生找到句子“他认为——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人们同意他的推论吗?哪里看出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富兰克林把这个推论告诉张三,张三说……告诉李四,李四说……找个有学问点的,告诉老师,老师说……(示范:你是我老师)找个更有学问的,更有学问的说……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看似有学问的,都在……富兰克林面临着……齐读句子。面对嘲笑,富兰克林的决定是——从中你看出什么?

3、交流风筝实验

过渡:事实胜于雄辩,富兰克林决定用实验证实自己的推论。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的这个实验。大家了解这个实验,那也就能了解富兰克林这个人。

a这是个能揭开天火之谜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呢?

(1)学生说要准备的东西。(课件出示词语)

(2)学生画简笔画。其他同学读关于试验做法的片断。画画学生解释富兰克林是怎么连的,引导学生注意“拴、结、系”的用法,简单介绍原理?

(3)老师说过,了解富兰克林的这个实验,你就能了解富兰克林这个人。实验做到这里,你又了解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学生说自己的感悟——科学严谨)

b感受一下当时的环境

交流:抓住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天气恶劣)抓住风筝上拴着一根铁丝,线是麻绳做的……(危险)

有感情朗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c现在就让咱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1752年7月的那个雷电交加的一天,跟富兰克林一起把风筝放上去。当我们做完这个实验,你会发现,你对富兰克林的认识又深了一层。请大家闭上眼睛,听,我们到了……(课件播放雷声,教师叙述)

……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这时富兰克林把手指靠近铜钥匙……

实验完成了,请大家回到课堂。

刚才我们跟富兰克林一起经历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实验,这一个试验已经用文字记录下来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回忆难忘的场景。

教师补充课外资料:

为科学献身

1952年7月,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夫和利赫曼决心用科学实验揭开雷电的奥秘。他们在屋顶上竖起一根长长的铁杆,下面绑了一根铁尺,想把空中的电引下来。罗蒙诺索夫迎着风雨屹立在屋顶,观察着风云变幻的天空。利赫曼拿着铁尺站在地上,等待着观察从天上引来的电流。忽然,空中猛一闪亮,震耳欲聋的雷声还没有到来,罗蒙诺夫就听到从下面传来的利赫曼的惨叫声。罗蒙诺索夫赶紧爬下屋顶,一看利赫曼已被引下来的电流击毙(bì),倒在地上。利赫曼为科学献出了生命。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

(1)讨论靠近铜钥匙,说说怎么看出勇于献身的(板书“勇于献身”后问同学你会不会把手指接近钥匙?)。

(2)讨论“欣喜若狂”。出示词语,说说意思,(照理他应该难受才对呀)讲讲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欣喜若狂”联系“捉住天雷”以及前文人们对他的取笑。读好这句句子。

(3)还从那里可以看出富兰克林勇于献身?“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解释科学原理,说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读好这句句子,读出喜悦。(或教师引导:刚才老师跟大家一起做实验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出示句子——“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想想看,当老师看到麻绳“怒发冲冠”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电流离我如此之近,害怕是人之常情。富兰克林是什么心情呢?)

4、大家刚刚跟富兰克林一起完成了这个风筝实验,现在有一个任务要交给大家——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讲给曾经嘲笑过富兰克林的人听。能完成吗?

建议复述前先把这个片断再好好读一遍。

教师针对要点模仿无知者提问。

5、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很快,大家都知道了富兰克林的这个风筝实验。现在人们会怎么说?张三,你会怎么说?李四,上次嘲笑有你吧,现在你怎么看?这位老师?

6、小结:富兰克林成功了,他用实验证明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这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上帝的怒火”只不过是无稽之谈。(理解这个词语)

三、升华主题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赞扬他说:“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取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看看他为什么被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呢?1、1、为民造福

“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2、不畏讥笑,阻挠

“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3、不惜牺牲

(1)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

(2)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

(3)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四、总结全文

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富兰克林为解开天火之谜勇于探索,敢于试验发明避雷针,造福于人类和普罗米修斯是不是很相像,无怪乎康德要这样赞扬他“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取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让我们也一起记住这个名字吧!本杰明·富兰克林!。

五、课外拓展:

1、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谈谈你的体会。

2、富兰克林是位伟大的科学家,读读他的传记。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会读文后3中的8个成语。3、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画面导入,提示课题。

1、播放雷电的四幅画面,让生说出画面上表现的是什么?

2、师: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雷电,可在有时候人们并不认识它,而是把它当成天火,并且成了永久的谜。(板书:天火之谜)

3、简介富兰克林(生先说,然后出示一幅资料)

富兰克林(1706-1790)

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1731年在费城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51年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主张废除奴隶制度。富兰克林在研究电方面曾作出贡献,发明了避雷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划出生词,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播放课文录音,生边听边想,完成上面的题目。

3、生自读课文一遍。

4、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拼读,然后全班认读。及时正音。

bào        zhà     bì         pī             fěng

雷暴       爆炸     毙伤      劈成两半    冷嘲热讽

jiē        shuān    yàoshi      zhēng     diān bǒ

揭开     拴住       钥匙       风筝        颠簸

(2)鼓励分辨字形,当场描红。

(3)出示文后3中的成语,指导认读。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4)交流: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先交流;然后出示提示,指名完成,全班齐读。

课题“天火之谜”中的“天火”实际上是指雷暴。本课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解开了“天火之谜”。原来“天火”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三、再读课文。

1、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                                    。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                                 。

第三段(第6自然段)                                    。

2、生自读选画有关语句,然后全班交流。(同步揭示)

第一段(第1自然段)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

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面对人们的嘲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了)雷电的秘密。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第三段(第6自然段)

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课文。生找出中心词。(板书:可怕)

2、生交流哪些词语表现出雷暴的可怕?

板书:    发生频繁   每年   几十亿次

威力巨大   击倒   劈成两半

3、指导朗读。

4、看雷电之时的录像片断。

从以下这个片断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感到了什么?

(让生用成语表达)

乌云滚滚    雷电交加    电闪雷鸣    雷声隆隆

震耳欲聋    山崩地裂    惊心动魄    魂飞魄散    ……

五、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附: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

发生频繁   每年   几十亿次

雷 暴 可 怕

威力巨大   击倒   劈成两半

实 验 揭 谜

发明避雷针

[教学反思]这次我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第19课《天火之谜》的第一教时。在课前设计中,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会读文后3中的8个成语。

3、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另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回顾这一节课,我自感重点得到了重视,难点得到了突破。在处理读书问题上我采取了如下三步:一是开课听课文录音,画面生动,示范规范,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其中;二是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然后检查生字词语,生基本上读通了课文;三是生浏览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难点的处理上,我放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中提炼出与段意有关的句子,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关的语句来概括,尤其是在第二段的处理上,我引导生把文中的三句全找出来了,并且进行了很好概括。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完全成功的。

当然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教学的细节问题上处理不够细腻,课件的设计上还显得不够精巧,学生的热情还激发得不够。诚请各位帮助指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部分生词,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生读题)天火之谜。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第2节。师引读: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读读、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3、师:那么这个谜团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同学们,你们想了解这个谜团解开的经过吗?

自由读3--4节,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先划出有关语句,然后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一个                      的人。)

板书:(勇于探索  敢于实验)

4、就让我们一起来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吧!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师:指名一生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交流:

指名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师引导相机板书: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够读懂,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读的时候,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4、指名说说不懂的问题,并相机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课文。

预设:

(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读出句子,师出示文本: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

从这个片断中,你有什么发现?

师:你们真不简单,这么轻而易举地就想到了,而那时的富兰克林呢?(出示引读)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老师认为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很值得大家推敲,你们找找看,是哪一个?(生找:大胆)

从“大胆”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勇敢,在当时实在不易;观察是大胆的基础)

(2)师: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

出示取笑的一段话: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

人们为什么要取笑他呢?你能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说说吗?

想象:什么是“冷嘲热讽”?(生:冷嘲热讽就是言语十分尖刻的嘲笑和讽刺。 )

师: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让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一般的老百姓,自称有学问的人……)有的说:“你这个疯子,别在这里胡言乱语,快滚吧!”;有的说:“我可没时间听你吹牛,你走吧。”…

过渡:师: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有什么打算?生答: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板书“风筝实验”)

师:富兰克林在做出决定时,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想法,你能走进他的心里去吗?

出示句子让生补充: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心想:                       ,于是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师(过渡):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大胆推测和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那么他的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做“风筝实验”)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教师收集到了一段动画,请同学们看仔细了,或许可以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播放 “风筝实验”动画)

3、看了这一段动画,你又知道了什么?

预设:(可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以下步骤的顺序)

(1)做这次实验的条件有哪些?

(让生找出表现天气的词语:乌云密布  雷电交加 )

(2)富兰克林的实验充满危险。找出句子,师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师:从这个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不容易,实验很危险。“‘啪’的一声”和“手臂一阵发麻”告诉我们富兰克林把手指靠近铜钥匙是十分危险的。)

师:有哪个词语最能看出富兰克林明明知道危险还是去做了?

(用手指靠近。)

师:文章还有什么地方告诉我们“风筝实验”是危险的?

生: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

生: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课件出示)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让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一起来感受富兰克林不怕危险,敢于实验的精神吧!提示: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这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

(生齐读)你还想说什么?

生:富兰克林真是太勇敢了。事实上,他应该知道“风筝实验”十分危险,但为了自己的推测,为了真理,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他依然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实验。

(3)为了这次实验他做了哪些准备?(让生找出来)再思考各有什么作用?从这儿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知识丰富,准备充分)

风  筝——飞近云层

细铁丝——吸收天电

麻  绳——淋湿后导电

丝  带——安全攥住风筝

铜钥匙——传电放电的

(4)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引导理解“欣喜若狂”,想一想还有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拿来和它比一比,能不能比过它。指导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指名读,师把读的学生当作是富兰克林,让他说出为什么读得如此高兴?

齐读。

4、这一自然段写得很精彩,同学们能够把“风筝实验”的经过复述出来吗?学生借助课文练习复述。

5、指名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师提示:如果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复述就更加生动,谁来?

6、指导朗读。(指导读出实验的勇敢以及成功的喜悦)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出示第5节,齐读。

2、让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3、联系上下文想想看,“风筝实验”成功了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相机板书:震惊世界)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

4、师: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更震惊了当初取笑富兰克林的人。想象一下,现在那些人又该说些什么呢?(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5、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总结

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富兰克林在你的头脑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勇于探索、敢于实验)

当时富兰克林的实验其实是一种冒险行为,有很大的危险性,同学们要注意安全,切忌模仿。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不知道的人听。

2、分别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说一句话。

友情提示:别在雷雨天放风筝,危险!

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风筝实验震惊世界

板书设计:

勇于探索

富兰克林       →     天火之谜

敢于实验

教后反思:

本课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本堂课的教学思想总结如下。

一、善磨关键词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重点字词的推敲。

在进入新课后,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后来我引导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一自然时,我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于是自然而然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二、精研重点段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这二个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学生默读能力,渗透学法

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内涵后,我以“富兰克林是凭什么解开这可怕的雷暴之谜?快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当关键词找出来。”问题式引入这一部分的学习。通过引导交流,学生找出了“观察、推测、实验”三个关键词,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据学生交流的细细品读相关内容。

2、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读为本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在有体会的地方写点文字。给学生充分课堂自由阅读与感悟的时间。接着,是自由交流:

a当学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气情况,就顺带当文中三处写到实验天气的句子找出来品读。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b、当学生交流知道实验的材料,马上边让其他学生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词,老师边在课件中当相应的文字标示。再让学生再读读相关语句,想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处,是怎么操作的,从中体会富兰克林的一丝不苟。

c、实验结果是什么?哪里看出?读最后一句。此时的富兰克林心情如何?他为什么会如此欣喜若狂啊?读好这句话。体会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以上三处互为关联,我让学生自主选择,以学路为先导,整体上很连贯。

三、不足之处  本课教学中,部分预设的教学目标没有得到体现,在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上,还引导不够;另外整个课时安排上有前松后紧的现象。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篇5

《天火之谜》是一篇故事,具体讲了富兰克林利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事。叙事清晰,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故事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起因是文章的第一段,写的是在人们心目中雷暴一直是个可怕的东西。经过是二至五自然段,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结果是最后一个小节,写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造福人类。这一线索是显而易见,理解到这里只是停留在阅读的“浅层”。这个故事背后,其实还隐含了一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发现问题→观察分析→大胆推测→实验探究→问题解决。

首先是“发现问题”。文章从题目开始就给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天火之谜到底是什么?由此点燃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拉开了读者阅读的序幕。为了更加地吸引大家的眼球,文章的作者特别采用了“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云彩作为背景所起到的作用是衬托和铺垫。文中人们对雷暴的恐惧就是“云彩”。“……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并把它形象地比喻成“上帝的怒火”等等。目的就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的勇敢。雷暴越是可怕,越是能够衬托出富兰克林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

接着是“观察分析”。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善于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他找到了雷暴和静电之间的好几处相似,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等等。正如一些研究相似论的专家认为,要研究事物之不同或差异,正要从事物由相同到变异的相似过程中去研究。富兰克林不愧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卓越的科学家。

下面是“大胆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在当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里作者再次使用了“烘托”的手法,不仅一般的人不理解,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都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嘲笑,富兰克林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决定通过实验来验证。

接着就是“实验探究”了,这是全文的重点。这里作者从实验的环境,工具的准备,实验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1752年7月的一天,看似普普通通的日子,其实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前提。因为雷暴天气在这个季节活动最频繁。实验的风筝和普通的风筝有如下的不同:第一,风筝上面有一段铁丝,这是为了更好地吸收云层中的电。第二,线是用麻绳做的,既轻巧结实,又在淋湿后便于导电。第三,绳子的下端结着一段丝带,在干燥的情况下,丝织品是电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不直接受到雷电的伤害。富兰克林不是疯子,站在屋内不让自己淋湿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大胆还要心细。第四,在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符合尖端物体易于放电的原理。

这里对环境的描写尤为出色。“环境即心境”,对环境的描述不仅是自己心情的一种外露,同时也会影响着读者的情绪。最精彩的是富兰克林触摸天电的时刻。一片乌云掠过风筝的上方,“怒发冲冠”的纤维,带给我们一种难于言表的紧张。之字形的闪电,炸雷,倾盆的大雨,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身临其境的恐惧。随着富兰克林越来越靠近钥匙的手指,我们的心弦也越来越紧绷。“啪”的一声,蓝色的火花骤然闪现,紧张的心情达到了顶点。此时,峰回路转,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呐喊,让我们的焦虑一下子也释放了出来。我们看到了一个不顾自身安危,欣喜若狂的富兰克林。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富兰克林。

最后是“问题解决”了。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保护了高大建筑物,为民造福。富兰克林还是一个关爱别人的人。

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我们读懂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伴随故事情节的循序发展,人物的形象逐渐鲜明了起来,人物的精神品质也一步步被我们“提炼”了出来。人文就在工具中。

李吉林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大自然有许多的谜,比如风雨雷电,过去人们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解释,因而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甚至是迷信,现在这些谜已经或正在被人类一一解开。在这过程中很多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本文中的富兰克林就是其中的一位。

课文生动地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表现了富兰克林在科学研究中的勇气和决心,说明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就可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1自然段,写长期以来雷暴是个谜。

第2至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

第6自然段,写富兰克林利用他的发现造福人类,发明了防止雷暴伤害人的避雷针。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来到一块空地上。他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雷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点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欣赏:

事实说明一切,富兰克林实验的结果证实了他的推测,也推翻了"雷暴是上帝的怒火"这样可笑的言论,有力地回击了人们的冷嘲热讽。雨天放风筝是非常危险的,但富兰克林却没有考虑这一切,充分地做好了周全的准备,一心想揭开雷暴的秘密,正是有了这种敢于试验的精神,他才会取得成功,成为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

对比烘托:突出人物精神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在很多地方都用了对比烘托的方法,让我们对富兰克林敢于推测、勇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

比如,课文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多么不容易,多么珍贵!

这种对比烘托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用用,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精神。

对比烘托的方法,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要比出人物的特点,比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有些事物粗看起来,大同小异,通过对比,也会在这小异中比出特征。有的事物表现形式相同,但只要认真体味,神韵并不尽同,把这不同的神韵写出来,就揭示出了实质上的差异。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富兰克林是位伟大的科学家,读读他的传记,对自己会有不小的帮助。找找有关的书,读一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你观察过吗?现在的高楼大厦有没有防雷装置?他们所用的和富兰克林当时发明的避雷针有没有什么不同呢?有改进吗?

附课后练习3提示:

不足为奇--这本书我早就读过了,不足为奇。

推测--科学家们的推测完全准确,昨夜果然发生了地震。

课后练习4提示: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这个谜。

第三段(第六自然段):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放飞自主探究的“风筝”

——《天火之谜》教学谈

如皋师范附属小学 喻 芳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 胡海舟

《天火之谜》(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当好“引路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合作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组装风筝,引导发现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职责在于在新知与旧知相连接的地方唤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初读阶段,教者从讲台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风筝配件,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组装。学生猜不透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却一下高度兴奋起来。如皋是郭氏风筝的故乡,不少学生放过风筝,因此很快组装完毕。教师这才亮出“底牌”:“富兰克林的那只风筝与这只风筝有何区别?他为什么用风筝作试验?请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能发现哪些问题。”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十分投入地读起书来,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风筝线为什么用麻绳做?绳下为何结上丝带?为什么还要在麻绳和丝带间系上铜钥匙?连许多自认为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富兰克林为何还要坚持试验?……教者让全班同学自由选择一至三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利用课后时间合作研讨,方法要多样,要集思广益,第二天课上交流。

二、紧扣“风筝”,解开“谜团”

因为探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自主选择的,研究方法也由自己决定,所以各小组探究的热情都很高,准备很充分,课上交流气氛十分热烈,“发现”多多。

汇报交流首先从破译关注指数最高的“天火之谜”开始。有的小组运用反复阅读的方法发现,试验之所以选用麻绳,是因为麻绳淋雨带电后纤维会“怒发冲冠”竖起来,便于观察。很多小组都查了《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还是弄不明白绳子下端为何结上丝带并在接头处系上铜钥匙,于是便请教师范学校的物理老师。原来,结上丝带是为了将电荷集中保留在风筝与麻绳这一段,便于试验;另外,也考虑到自身安全。系上铜钥匙,为的是更明显、方便地观察放电现象,因为尖端之间易发生放电现象。

由此,讨论进入了第二个议题:富兰克林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细心观察——大胆推测——试验揭秘,其研究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这说明富兰克林不仅有勇于探索、敢于牺牲的精神,还有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探究、交流既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尝试解决问题,而且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启迪,真是一举多得。

大半课过去了,学生的交流基本上围绕内容的理解进行,对课文的语言关注较少。我又以周雨婷同学对第二自然段一个“推测”两个“推论”的比较研究为突破口,将全班同学研究的目光聚焦到对课文语言的鉴赏、吸收上来:第二自然段“怎么可以”的反问句、“不仅……就连……”等关联词和第四自然段叙写富兰克林试验的一系列动词“结上”“系着”“攥住”“靠近”“捉住”等极有表现力,值得学习,。

三、拓展延伸,把“风筝”放射课外去

下课前,第六小组介绍了:_{也们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富兰克林不但是了不起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民主主义者,是著名的《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教者以此为契机,布置了两条融实践性、合作性于一体的综合型作业,把探究的“风筝”放到了课外:一、广泛收集古今中外科学家勇于探索、勤于发明的故事或以《谢谢您,×科学家》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召开故事会、交流会;二、大千世界,值得探究的问题很多:海底为什么也有火山?蝌蚪变成青蛙后,鳃能变成肺吗?如皋成为长寿之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选择或另找一个感兴趣的课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三周后,通过小报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记录探究过程中的心得、感想。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都很高。

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要想方设法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是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适合自己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的问题作出深入的探究的;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既要大胆鼓励,也要及时调控,以保证学生的探究围绕主要目标进行,使他们真有所得。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 设计:

课内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篇7

一、雷暴、瀑布、爆炸、暴躁

讽刺、疯狂、枫树、讥讽

击毙、雷劈、绝壁、劈头盖脸

二、不足为奇、欣喜若狂、怒发冲冠

陆文倩的100米跑第一,并不足为奇,因为她的实力太强了。

三、但,不仅,也,尽管,但是,只有,才

四、上帝的怒火,雷神、风筝实验、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避雷针。

五、1、惊叹、出身。(此为正确答案)

2、他虽在蜡烛店里做徒弟,但是好看书。

3、政治、科学、科学。

4、认真观察、勤奋学习、坚持不懈是富兰克林成功的秘诀。

推荐访问:天火 之谜 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及反思 天火之谜教案 天火之谜阅读短文答案 天火之谜阅读理解答案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天火之谜读后感 天火之谜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天火之谜是几年级的课文 天火之死 天火之殇下答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