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矛盾呈现及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3-11-24 17:00:14 来源:网友投稿

刘望秀,王歆玫

(1.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3.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文简称《建议》)指出,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爱国主义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新征程背景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征程的主力也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聚焦青年大学生。“网生代”“数媒土著”“网络原住民”等别称都反映了当下大学生无时不网、无地不网的虚实双栖的生活现状。因此,新征程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现实空间延伸至网络空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即通过加强爱国主义网络内容建设,广泛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等,让网生代生长的良田充盈着爱国主义[1]。这是时代变化使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使命应然。

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2]56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把准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坐标,这是应对新征程背景下国内外环境和形势任务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然呈现出新特点,面临更多新挑战,也必然要展现出新形象。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入新时域

“新征程”与“新时代”“新时期”等词语一样,表达的都是时间尺度。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矛盾对爱国主义教育有着质的规定性要求。爱国主义的时域性特征反映在其内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毛泽东曾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3]520在不同的时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任务与着眼点必然有差异。在革命战争年代,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动员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在于动员广大青年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在新征程蓝图已经绘就之时,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在于催人奋进,激励广大青年学生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唯有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间尺度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尺度合拍呼应,才能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踏入新场域

“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4]506。空间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素,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得以开展和推进的基本载体。学生在哪,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与网络的交互日渐加深。“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是《建议》中的重要内容[5]141。可见,新征程背景下,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而爱国主义文化则是健康的网络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场域之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物理空间,也应延展到虚拟的网络空间。***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6],通俗地表明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在内的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拓展、延伸至网络空间。为了更好地契合网络空间的特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体系需要做出创造性的改变。首先是以知识传授为使用特性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空间,如慕课、微课、云课堂、各类学习网站和平台等。这一空间能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并加速其传播。其次是以感情和思想交流为使用特性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空间,如微博和微信等参与性强的互动平台,这类空间拥有超乎寻常的全新活力。最后是以休闲娱乐为使用特性衍生出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空间。这一空间以生动、活泼而非宏大、严肃的叙事方式感染人。近年来,在此类空间出现的“阿中哥哥”“越出国越爱国”等网络语言成了爱国的流行表达。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7]305。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实践过程其实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Web1.0时期,用户上网浏览主要是为了获取资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网络信息占有量不能满足充分延伸至网络空间的需要。在以论坛、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流行为特征的Web2.0时代,人人参与信息共享,人们的选择自主性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着力点在于提升其信息在网络海量信息横向比较中的优势,矛盾也相应地从量上的信息对比失衡转到质的吸引的竞争。当下,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线上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大学生对网上精神文化的渴求度,网络化的生存方式增强了大学生网络精神家园的归属感。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信息供给矛盾由横向对比获得优势转为信息本身的结构性优化,从而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一)在教育目标上呈现为大学生个体选择与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之间的分化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反映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内在要求,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新征程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在于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这是关乎理想信念,关乎服务人民、回报社会、贡献民族和国家的“宏大叙事”。对个体而言,随着大学生个体自我认识和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自我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他们开始规划和设计自己的人生,此过程展现的是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网络社会的繁荣在打破现实与虚拟之界的同时,也将未经甄别的各种思潮和意识形态带到大学生的眼前。带来巨大便利的网络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崇高的信仰根基和爱国精神。在此环境下,大学生更倾向于关注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现实需求的“个体叙事”,客观上构成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目标上的矛盾。

矛盾走向“个体叙事”的极化表现为爱国不再是不可交换的价值信仰,而是一种讨价还价的价值选择。“爱国主义是个体自由选择”的言论在网络空间不无市场,其宣称爱不爱国、如何爱国是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利,无须强制教育,外界也无权干涉。网络空间也不乏“口头爱国学生”的身影,他们空喊爱国而无实际行动,以个人利益、物质享受为利弊权衡的尺度。有些学生嘴上说爱国,而微信朋友圈晒的都是恣意享乐的生活,知乎关心的都是个人情绪的纠结,微博关注的都是时尚明星,与关心国家、关怀民生、关注政治没有任何直接的、主观的联系;有些学生嘴上说报效祖国,却在择业时一概过滤艰苦的基层岗位,对偏远地区的扶贫工作视而不见;甚至有些学生对身边的问题视若无睹,无法完成分内的学习和工作。这些现象都是大学生爱国之知与爱国之行相背离的典型表现,说明新征程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距离目标要求相差甚远。

(二)在教育环境上呈现为负面影响对爱国主义教育正面影响需要的冲击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无论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还是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都很重视环境对思想道德的塑造作用。马克思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环境的影响[8]300。爱国主义教育也应重视影响其开展过程的客观外部条件,关注人们爱国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考量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起正向或是负向影响的外部环境。在传统社会,其环境的同质性、稳定性较突出,社会总体环境与爱国主义教育保持着较高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空间,其环境的开放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得到了空前的增强,这势必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多样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时与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一致;有时存在差距,甚至会产生冲突。如此,在教育环境上,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正面影响之间形成了矛盾。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国家的政治安全”[9]56。当下,互联网已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其被西方国家寄予“扳倒中国”厚望的现状并未改变。“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网络自由”等旗号不断显现,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这一“第五疆域”中“攻城略地”,向我们渗透西方价值观。这些囊括了政治强权、文化霸权和网络霸权的以“历史虚无”和“极端民粹”等方式呈现的组合拳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历史虚无主义者极力歪曲、诋毁历史事实,黑化、丑化民族英雄,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伤害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极端民粹主义者通过悲情叙事、兜售困难和贩卖焦虑等方式激起草根群体共鸣,渲染、夸大和激化社会转型期与改革攻坚期的社会矛盾,进而迷惑网民,瓦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10]。在此环境下,“爱国中国特有”“爱国主义过时论” “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不一致”“爱国主义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需爱国主义”等网络观点和言论此起彼伏。这些观点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逐渐成为制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深入推进的瓶颈。

(三)在教育内容上呈现为情绪化舆论导向与理性爱国之间的对立

网络社会中的信息量呈指数式增长,且信息发布与传播主体呈隐匿状态。由于信息的真实性、精确度得不到保障,网络中不乏虚假信息、不实谣言和无据流言的存在。以流量为目的、传播于网络空间之中的谣言极具情感煽动力。因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空间的有效开展绝不仅仅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空间的简单延伸,而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结构性转变。牢牢掌握舆论话语权应该是网络空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题中之义。在影响网络舆情的走向上,阐述事实在诉诸情感面前黯淡了许多。这提示我们,情感与理智这一矛盾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同样值得关注。

在网络空间,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是基于媒介阐释的间接感知,而间接感知存在误导大学生的风险,尤其是被极端情绪操控的爱国情感,容易使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停留在忽视理性规约,宣泄情绪、释放激情层面,最终滋生扭曲、非理性的爱国心态。简单地用“支不支持巴铁” 判定是否爱国,大闹泰国机场、集体高唱国歌发泄不满等乱象都是陷入非理性漩涡的表现。有些网络推文和话题讨论,夹杂着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关于国际纠纷的强硬、激进和不计后果的情绪化言论一般都会被不假思索地点赞、跟帖和转发,有关理智、克制和灵活应对的主张则遭遇调侃、戏谑甚至辱骂。有些人认为爱国即占据道德制高点,宣扬“爱国无罪”,认为只要爱国,网络语言过火没关系,过激行为从网上蔓延至线下也很正常。从本质上而言,这些行为名义上是爱国,实际是“碍国”。这些话语绝非讲好中国故事的好声音,也绝非中国智慧的结晶,与新征程需要的平和、自信和理性的大国心态相去甚远,对我国的国际关系处理毫无裨益。

(四)在教育话语上呈现为网络话语与传统教育话语的不兼容

网络娱乐化的倾向使网络传播话语拒绝严肃话题、躲避崇高议题、排斥主流话语。与现实相隔的网络社会有其自身的话语体系,传统的说教无法打破网络话语的壁垒。加上大学生在网络上多以趣缘为基础组成社群,如追星有“饭圈”、玩鞋有“鞋圈”、收集娃娃有“娃圈”、动漫有“二次元圈”。但这些圈层都相对狭小,易形成信息茧房。学生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在相对封闭狭小的信息茧房的讨论中容易走向极端,形成更小单元的话语壁垒,容易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各自的场域空间内自说自话。

在话语目的上,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以灌输、规劝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接受特定的价值观念,其教育意图较为明显。在话语模式上,效率高、辐射面广的“我说你们听”的价值传递模式是群体教育的首选,其特点是体系化、权威性和同一性,但缺乏反馈与互动性。在话语风格上,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表达相对严密、抽象,讲求系统性和概括性。然而,伴随碎片化网络阅读的是思维的碎片化,直观浅显、生动活泼的表达更受大学生网民的欢迎。“厉害了,我的国”“我兔威武”以及“爱国贼”“自干五”等流行语和称谓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

(五)在教育效果上呈现为分化的信息权力对爱国主义权威的挑战

信息即权力,传统媒介环境下,教育者掌握着信息优先权,爱国主义教育自上而下线性传导。受教育者接收信息并将其内化于自己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有赖于学生对其权威性的认同。然而,网络空间内,爱国主义教育的权威正面临信息权力分化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海量的信息同时呈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前,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获取知识的机会均等了。受教育者在信息的选择、判断和讨论上同样具有主动权。网络社会信息的易得性和互动性使受教育者从处于信息端的“接收者”转变为参与对话的信息“发出者”。这就打破了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垄断的权威。人人都拥有了自主选择信息的权利和平等的对话权。普通青年学生已经通过网络逐步掌握了信息权力,一种自下而上的舆论氛围已经形成。此外,网络信息的“后真相”特性也在消解爱国主义教育的解释权威。各种“真相揭秘”“舆情反转”或是“事实解读”反映的是“后真相”时代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一个“真相”对另一个“真相”的否定让人应接不暇,一个“揭秘”对另一个“揭秘”的质疑层出不穷,导致爱国主义教育依赖的客观事实被淹没在“否定—反转—否定”的循环信息海洋中,使得大学生无所适从。再者,爱国主义教育者对真相的阐释力也受到冲击。受教育者在网络中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他们的观点、态度通过网络拥有了被关注和被倾听的空间。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观念的传播者。这些被传播的信息、观念和态度等都可能成为一种潮流、思想甚至上升到价值观。对于特定事件,受教育者具备了更强烈的探寻“真相”的动力,在互动探讨的方式下也提升了解释“真相”的能力,这相应地弱化了教育者阐释“真相”的声音。

杜威曾言:“当我们抛弃外在权威时,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权威,而是在寻找一个更有效的权威源泉。”[11]251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权威是教育者与大学生互动过程中被其承认和认可的能确保爱国主义行动价值的影响力,是对大学生进行深刻而有效教育的保障。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权威的弱化意味着教育效果的降低,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向前发展的国家都需要不遗余力地强化爱国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中国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更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大学生群体是教育对象的重中之重,网络社会是教育场域的重要空间。新征程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着力从“知、情、意、信、行”五个维度加以探索。

(一)在“知”的维度“启人以思”与“教人以知”并举

有学者指出在科学主义的思维范式下,科学世界替代了生活世界,科学理性被视为唯一的支配力量,理性逐渐局限于科学认识[12]。该范式也进入了价值观教育领域,价值观教育被当作知识体系来传授,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在内的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便逐渐局限于使教育者掌握相关的价值知识。目前普遍采用的考试方式便是评价知识的掌握情况。大学生掌握了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知识,并不等于获得了爱国主义精神,并不意味着具有践行爱国主义行为的动力和能力。大学生个体选择与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之间的分化、“口头爱国学生”的出现便是例证。这说明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人以知的层面。爱国主义教育要涵养大学生理性爱国的心态,这不在于掌握一个知识体系的专门能力,而在于接受爱国精神的悟性,在于对大学生施加有选择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对当下纷繁复杂现象的理性反思,将爱国主义作为自觉自主的价值选择。这意味着对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认知加工层面,不可止步于浅层次的情感慰藉层面,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在教人以知的同时启人以思。

爱国主义教育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知识素养,提升判断力和选择力。知识的多寡是否与智慧的高低成正比?在知识形态有限的条件下答案是肯定的。在知识形态不断增加、知识容量呈现爆炸状的当下,知识与智慧呈分离状态。文化发展被科技进步带到了快餐化、娱乐化的深沟里。人们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只能跟着感觉走,等不及思考便顺从其牵引,因而个体的独立选择力和判断力不升反降。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需要引导大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穿越、内心自省、精神洗礼,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自我选择、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将爱国之知内化为爱国之情,再转化为爱国之行。

(二)在“情”的维度“感性传递”与“理性阐述”并肩

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注重依托教材、课堂和教师进行知识体系的传授,其话语传递的形式主要是概念体系和逻辑推理的理性阐述,主要强调以理服人。这无疑是抽象的、间接的。网络社会是图像社会。可视化叙事的图像呈现逐渐改变着人们认知世界与思考问题的方式。图像表达本意上拒绝大量冗长的文字,崇尚简易、直观生动的图像与符号。网络受众几乎没有耐心接受枯燥的理论分析。抖音、快手和秒拍等短视频平台的流行便是例证。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传统教育话语纯理论阐释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否能入大学生的心,是否能进大学生的脑。

“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有没有感情,有什么样的感情,与选择这一活动或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密切相关。如果人们喜爱某一活动,就会积极参加这一活动,反之则会表现出消极态度”[13]128。可见,积极情感对爱国主义教育起着催化、强化作用。感性的、生活化的图像素材更符合大学生网民的接受习惯。蕴含爱国情感的、富含教育价值的感性图像能瞬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达成爱国共识,为爱国主义教育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在教育话语选择上,感性符号应成为理性阐述的有益补充,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传递方式。对于栖居于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的大学生来说,其所熟悉和习惯的是具有超越时空性、多维互动性和多人参与性的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当然,过度的视觉追求容易使大学生以眼睛来代替头脑判断世界,我们必须善于运用“文字表意”“图像表意”和“声音表意”等多种呈现方式,立体地激发情感氛围。2019年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我和我的祖国》在青年学生中掀起了一股爱国潮流;2020年的电影《夺冠》《我和我的家乡》同样获得了青年学生的热捧。网友评论说:“祖国好像越来越会跟年轻人沟通了。”

(三)在“意”的维度以“涵育精神”坚定“爱国意志”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亦是迂回曲折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除了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应促使其坚定理想信念,磨砺坚强意志,乐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形成强烈的报国意向和为国奋斗的爱国意志。坚定的爱国意志一旦形成,则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有爱国意志为支撑,大学生会忠贞不渝、精忠报国,其爱国之情不会因人生的浮沉和社会的动荡而改变。

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写道:“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国民对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14]3同理,欲使大学生坚定爱国意志,必先使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加历史文化认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清醒剂,历史观是大学生认知现实、把握未来的主要判断依据。网络环境下,应避免大学生被动、盲目地构建自己对历史的片面认知。有些文学影视作品片面追求“娱乐化”, 这压垮了历史真实的创作底线,假借“致敬”之名,行“娱乐”之实。此外,移动互联网助推了肤浅学习和粗略阅读。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难以沉淀深刻久远的思想,难以涵育深沉的爱国精神,容易使人被网络上的情绪化舆论所左右。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完整地接受历史知识、客观地加工历史信息、准确地运用历史史实,尤其要全面深入地学习“四史”,坚定爱国意志。

(四)在“信”的维度以“心理认同”筑牢“爱国信念”

相较于众人关注的现实环境,网络主体具有隐匿性。网络爱国行为更大程度上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依赖于主体的内在动机和信念。稳定持久而非偶一为之的网络爱国行为更需要稳定的内心信念。信念是连接认识和行为的中心枢纽,是驱动和指导个体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13]129。因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应超越朴素感情和感性意识的层面,使爱国进入更深刻的精神层面,成为一种理想信念。正如******所指出的那样,要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15]129。

信念的心理基础是相信、认同。爱国信念的心理底色是对自己的国家、民族持稳定的肯定态度,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自信心。然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维方式在网络空间大有市场。在此思维逻辑之下,有些大学生习惯性地将中国最弱的方面与发达国家最强的方面作对比,得出的仍然是停留在百年前的“机械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道德不如人”等“百事不如人”的结论。“崇美”“精日”“哈韩”等精神不独立现象在网络空间也时有发生,甚至有留学生通过网络辱骂祖国,谩骂国人,严重伤害国家尊严和民族感情。互联网为大学生个体归属感的寻求提供了契机,为大学生的个体认同提供了路径。爱国主义教育应在大学生个体嵌入网络社会的过程中进行心理认同引导,构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使大学生为国家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对道德价值观内化认同,拥护现行的政治制度,认可未来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其文化认同,强化其民族认同,筑牢大学生爱国主义信念的基石,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有效传播。

(五)在“行”的维度以“使命担当”激发“爱国实践”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7]292。《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1]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不在于唱爱国高调,而在于求爱国之行。真正的爱国学生应是自觉将爱国之知、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付诸报国之行的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亦要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

青年强则国强,强国须先强人。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认识世界大势,把握发展方位。大学生之爱国,不能囿于屏幕中,不能停留在嘴巴上,不能满足于网络晚会中爱国激情的弹幕释放,应该认清新征程背景下世界发展大势,把握我国所处的新的时空坐标,投身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土地,真切体会民情、国情,以自信、平和、开放的健康心态面对外部世界。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使命,履行社会责任。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大学生爱国,要把担当作为基本的行为操守,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走出娱乐化、功利化和物质化的网络世俗,将自我成长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结在一起。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之时,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显得尤为迫切。在新的时空坐标中,从教育目标、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话语和教育效果等方面重新审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矛盾的新变化,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使命的必然要求。青年爱国始于爱国之认知,起于爱国之情感,源于爱国之意志,发于爱国之信念,成于爱国之行动。从“知、情、意、信、行”五个维度探索、化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矛盾是新时代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网络空间爱国爱国主义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公民与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感爱国事,承爱国志中原商报·科教研究(2021年5期)2021-03-23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公民与法治(2020年4期)2020-05-30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青年歌声(2017年9期)2017-03-15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6年2期)2016-06-15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火炬(2013年12期)2013-07-24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5期)2012-03-20

推荐访问:路径 爱国主义教育 呈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