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的办学逻辑与实践抓手
李国仓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1]为早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强国,党中央、国务院从搭建高等教育强国“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出发,围绕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推出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方案,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围生态上去调控和引导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模式。在以特色求生存、质量求发展的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该以怎样的智慧和担当去抢抓构建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机遇,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新时代之“新”是理解和把握我国高等教育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也是各所地方本科高校在改革发展中必须予以精准研判和科学应对的立足点。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举措等都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地方本科高校能否理性自觉地认识到这种“新”变化,将从根本上决定其发展轨迹和前景。
1.1 新时代树立的新目标: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更是明确要求,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步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价值核心,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将成为所有高校立足自我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手段的目标追求。高质量发展作为“内涵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将更加强调内涵式发展的结果和水平。“内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综合表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增加或充实内涵的方式发展”[2],并将其应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本质属性予以呈现,但对呈现的结果和水平如何并没有明确的程度要求,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则明确要求对其本质属性的展示过程和结果呈现都要始终处于“高”的程度或水平上,否则就违背了“高质量发展”的本真含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质量”的概念界定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3],而在经济学领域则将“质量”的概念界定为“产品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使用价值特性”[4]。这说明,一种事物或产品是否具有质量及质量高低与其主体属性及其满足客体需求的能力和程度息息相关。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是能够满足党和人民需求的高水平、高层次发展,而不是低水平、低层次的单方供给性发展。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满意、对其科学研究所产出的知识技术是否满意、对其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是否满意,将成为最终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核心标准,并影响到组织和参与高等教育的行动决策和方式方法。新时代,面对党和人民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和发展举措等都将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无论是宏观层面的规划设计、中观层面的政策制度、还是微观层面的院校治理,无疑都将牢牢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目标进行谋篇布局和改革治理。地方本科高校只有从思想认识上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的办学目标,在办学实践中矢志不移地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改革治理、久久为功,才能在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开花结果。
1.2 新时代确立的新规则:质量换资源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外部资源的供给数量和质量,对生命体或组织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在高等教育的现有层次结构中,地方本科高校所处的层次现状,固然有禀赋条件、内部治理等方面的主体原因,但传统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模式也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自此,打破传统固化的非竞争性思维,树立竞争、激励等市场性思维,以质量、效益作为核心标准来重塑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模式的新规则将逐步成为新的高等教育治理逻辑。
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中进一步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一步发挥好中央投资‘四两拨千斤’作用”“不撒胡椒面,把投资用在‘刀刃上’”。诸如此类的政策变化预示着,在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打造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目标统领下,打破高等院校“身份标签”“位次等级”等传统格局,树立竞争性思维,将办学质量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党和人民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作为关键标准,将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基本规则。实践也充分证明,这种新规则不仅能满足党和人民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而且也能极大地激发和提高高等院校自身的治理效能。对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一是要摈弃办学资源传统分配模式下形成的路径依赖思想,不从特色质量和办学效益上下功夫、做文章,指望通过“等、靠、要”等旧有方式获取发展资源,只会让办学资源和发展空间日益萎缩;二是要提振参赛竞争、高位发展的办学信心,在质量换资源的新规则下,具备特色质量和办学效益将成为争取到更多办学资源的决定性因素,只要立足自我、瞄准需求、科学定位,就一定能在自己的赛道上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跑出办学治校的加速度。
1.3 新时代推行的新举措:多元化评价
教育评价是政府、企业、学生、家长等评价者依据主体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在高等教育治理层面,“教育评价是改进决策,管理知识,提供关于行动的关联性、效率、效益、影响和持续性的可靠证据的重要工具”[5],是各评价主体作出行动决策、进行资源分配的核心依据。国内外的高等教育实践也反复证明,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发展效能的指挥棒。所以,在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价值目标后,党中央、国务院又从教育评价与教育治理的角度及时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其目的就是为了破除高校发展模式的“趋同化”、质量评价标准的“数字化”等制约我国高校走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的传统模式,形成高校发展多列纵队、质量评价多把尺子的良好生态。
新的评价标准更加强调高校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和达成度、更加关注高校科学研究的贡献度和创新度、更加聚焦高校社会服务的需求度和满意度。比如,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就明确提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以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这一革命性变化,既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又为各类高校找到适合的生存空间,获取更多发展资源,获得竞争发展的成就感和存在感提供了新机遇。新的评价举措充分尊重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性规律。这意味着无论是新建本科院校、行业性本科院校,还是老牌本科院校、综合性本科院校,只要能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或社会服务的任何一方面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能够紧贴区域经济、行业或社会等不同评价主体,对更高质量、更高水平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需求输出相应的产品或成果,就能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生态中不断巩固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发展力和生存力,就能在多元化评价主体的青睐和支持下,获取源源不断的资源输入和政策支持,在自己的赛道上实现“一流”。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和治理逻辑都将发生一系列新的历史性变化。诚如布鲁贝克[6]所言:“为了生存并产生影响,大学的组织和职能必须适应周围人们的需要”,否则就会被社会和时代所遗弃。地方本科高校要想不断巩固并提升自身存在发展的合法性根基,就必须始终坚守特色引领、质量至上的办学治校法则,通过纵横对标、特色卡位、重点出击,积极应对外在环境的时代变化,主动将新的发展理念和质量标准等外控模式转化为自觉自省的内控模式,变机遇为机会。
2.1 坚守办学特色、紧盯时代需求,通过守正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英国著名教育家阿什比[7]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任何一所地方本科高校之所以能够成立并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生态中生存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高校的组织产出在满足地方、行业或国家的多元化需求方面具有相应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就是一所高校独特的精神特质,也是一所高校薪火传承的价值内核,是其独有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更是其获取各种资源、实现竞争发展的生存密码。面对新时代的各种变化,通过转型发展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固然是地方本科高校固有的存在逻辑,但这种转型发展不是盲目的跟风,而是在深刻理解和把握自身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紧盯时代需求,对自身的功能价值进行再认知和再定位的过程。如果忽视自身办学特色,仅仅唯时代需求所举,不仅可能会浪费掉有限的办学资源,而且也无法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竞争力,既无法为地方、行业或国家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需求供给,又无法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格局中实现地位层次的正向位移。
如1956年“因粮而立”的河南工业大学,办学65年来始终坚守办学特色,锚定为粮食行业提供高质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在粮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历次变革中,主动应对粮食行业时代需求,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在这种价值原则的引领下,该校从建校之初“粮食+保管”的办学特色,拓展至当今“粮食+加工”“粮食+信息”“粮食+法律”“粮食+物流”等多元的办学特色。不仅“粮食”特色更加明显,而且办学层次也由当初的专科升格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被誉为粮食行业的“黄埔军校”。地方本科高校要想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实现跨越式发展,坚守自身特色优势是关键,紧盯时代需求进行守正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是正途。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赛道上,地方本科高校要想跑出加速度,不是弯道或变道超车的问题,而是要在自己赛道上全力以赴。
2.2 坚持质量至上、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合理取舍提升办学认可度
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价值追求。高校供给的各种人才、知识和技术能否真正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将成为一所高校能否获取更多支持和资源的决定性力量。以质量高低为标准的市场化、竞争性资源分配模式将逐渐取代传统的、非竞争化资源分配模式。在这种新的时代变化面前,任何类型、层次的高校,都可以在多把尺子、多个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中找到自己的质量坐标。地方本科高校只有坚守办学特色,以质量至上作为办学治校的核心法则,敢于取舍,能够将人才、资金、设备、设施等有限的办学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聚拢,做大做强自身特色优势,全力以赴供给高水平、高层次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形成发展合力,在自己的跑道上跑出加速度。
地方本科高校要想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在高校内部治理中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立足校情、院情,把发展质量和办学效益作为制定制度、调配资源和考核评价的聚合点,不求“全而广”,只求“专而精”“特而优”。步入新时代,地方本科高校只有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聚焦发展质量和办学效益,把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承担好、履行好,自然就能获得各方的支持和认可。
2.3 遵循教育规律、重视内部治理,通过久久为功提升学校区位度
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固有逻辑,循之则能顺势发展,逆之则会迟滞消亡。纵观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史,无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兴衰交替,还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整体位移,表面上看是整个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历史性震荡,其实质则是这些实践活动都是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8]认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就是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要素关系的规律。从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来看,只有高校的组织产出能够适应外在的社会需求时,这所高校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环境支持,反之则会面临被抛弃的命运。从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来看,高校内部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设置、学生成长成才、知识传承创新等都有其独特的内部规律,高校的内部治理只有正确认识这些规律,并一以贯之地遵循这些规律,高校“才能在适应社会环境、求得生存发展的同时,去追求自身的本体性、合理性和完善性”[9],才不会在事业发展中产生内耗等问题。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相关行业提供不同类型、层次的组织服务,这是地方本科高校得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步入新时代,面对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对高质量适用性人才、知识与技术的迫切需求,地方本科高校只有立足自我、超前站位、科学研判、主动应对,加快推进整个组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动态调整中不断实现位次前移,才有可能在“变道超车”或“换道领跑”中实现争创“双一流”的宏伟目标。在遵循外部关系规律的同时,还要能够通过卓有成效的内部治理充分调动各种资源,真正把“特色引领,质量至上”这一核心法则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在培养人才、开展研究、提供服务等内部治理方面,以集跬步至千里、汇小流成江海的治理心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逐步提高学校竞争发展的区位度。
“争先进位,力争上游”,这是所有高校管理者共同的治理愿景,也是广大师生共同的期盼。地方本科高校该如何将这一愿景和期盼变为现实,是其使命所在,也是其目标追求,更是其应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目标、新规则和新举措的动力之源。从本质来看,把学校的宗旨和任务转化为发展目标,是所有高校办学治校的根本逻辑,而制度供给、干部队伍和校园文化则是影响高校运转的3大重要影响因素。
3.1 用目标清晰的制度供给为有特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正如东汉的郑玄在其《诗谱序》中所言:“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举一纲”“解一卷”就是要抓事物的主要矛盾,只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一切都能条理清晰、自然展开。“大学是人类社会创造出的最复杂的组织机构之一”[10],对其进行治理必须抓住办学治校中的主要矛盾。惟其如此,在向学校发展目标迈进的治理过程中才能纲举目张,在处理各种价值诉求和矛盾冲突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因各种因素对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才有可能使有限的办学资源产生出与学校发展愿景相吻合的最大效能。抓不住主要矛盾,学校的治理就会陷入失去方向和目标的低水平内耗;形不成目标清晰的制度供给,学校的内部治理就会出现因人而异、率性而为的无序状态。
地方本科高校面对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实现纲举目张的关键是要在办学理念上厘清本校的特色优势是什么、本校追求的高质量标准是什么以及如何巩固提升自己的特色优势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胸怀“两个大局”,直面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将逐步实现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外在机遇,也要立足本校所在区域、办学面向和办学实际等内部情况,切忌忽视内外部条件的盲目跟风。同时,要在这一理念的统领下敢于打破传统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能够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精神,整合重塑与有特色、高质量发展需求相一致的内部治理模式,能够将这些理念认知转化为清晰明确、可操作、可评估的战略规划、发展思路和工作要点,并通过正式的制度将其固定下来。《资治通鉴》中言:“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意思就是说,制度是形成条理、治国安邦的根本。通过目标清晰的制度供给,将使地方本科高校保持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偏、道路不变、力度不减。
3.2 用德才配位的干部队伍为有特色、高质量发展提速增效
《墨子·尚贤》曰:“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11]意思就是说,一个国家拥有有道德、有才能的人越多,这个国家就能治理得越好,有道德、有才能的人越少,这个国家的治理就会越差。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招揽和任用更多有道德、有才华的人。国内外高校发展的历史和实践也一再证明,凡是干部队伍能力、德行突出的高校,其学校事业发展就能按照既定的目标方位和实施路径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态势,并能不断取得成果。而失去了德才配位的干部队伍做支撑,不仅学校所有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战略规划和制度办法等治理抓手都将成为空中楼阁,而且还有可能使学校事业发展的创造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出现“烂苹果效应”。“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12],这在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已被各个时期、各行各业的发展实践所反复证明。
无论是有特色发展,还是高质量发展,都不是轻轻松松等出来的发展。它需要地方本科高校紧紧围绕“有特色”“高质量”这一发展宗旨,建好一支德才配位的干部队伍,招揽和任用更多能一以贯之地严格落实这一理念的人,让真正能干会干、敢想敢干的人可以放开手脚、心无旁骛地去践行学校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地方本科高校要想真正抓住我国乃至世界重塑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时代机遇,通过有特色、高质量发展实现突围解困或争先进位,就必须以非凡的智慧、勇气和手段,把建设德才配位的干部队伍作为学校实现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工程来抓。失去了这一“牛鼻子”,学校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的各项目标规划就会落空。
3.3 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为有特色、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全体师生员工是高校事业发展态势的决定性力量。诞生于战火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面对极端困难的办学条件,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办学奇迹,除了当时的师资水平一流、学生学习勤奋等条件外,其拥有的一种被西南联大全体师生员工所高度认同并认真践行的校园文化也是极其重要的。与战火年代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相比,所有处于新时代的地方本科高校,无论是办学环境,还是办学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受制于一定因素的限制,可能无法创造出可与前者相媲美的办学业绩,但只要治理得当,实现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愿景也并非难事。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的治理群体从顶层设计、实施路径、具体抓手和督促评价等方面可谓付出了足够努力,但内生动力不足、发展成果不佳似乎仍然是多数高校办学治校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高校在内部治理过程中,没有培育形成与有特色、高质量价值取向相一致的校园文化。当全校的师生员工都把有特色、高质量作为各自工作的价值宗旨和行为准则时,学校为实现有特色、高质量发展所做的各种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等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办学成果。地方本科高校要通过导向鲜明的内部治理,将有特色、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变成一种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谱系,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志趣和岗位追求。在这一文化熏陶引导下,教学科研人员努力做到立德树人、作出学术贡献,行政管理人员在规划决策、管理服务中精益求精。失去了这样的校园文化,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会被守在心中、行在脚下。重数量、轻质量,重个人、轻学校,重眼前、轻长远等会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而由此不可能办成真正的有特色和高质量,也根本不可能实现“争先进位、力争上游”的目标愿景。
猜你喜欢办学高质量特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特色种植促增收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中医的特色英语学习(上半月)(2019年9期)2019-10-10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0期)2019-09-10“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完美的特色党建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10期)2017-11-07什么是真正的特色陕西教育·综合版(2015年5期)2015-06-28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2022年扭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特色抓手2022-08-31
- 专题党课讲稿:以党员干部学习教育为抓手,培树合格党员新典范2022-09-30
- 2022“工作抓手”类有关排比句大全(40条)2022-10-08
- 论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抓手2023-10-26
- 研讨发言:强化宗旨意识,提升为民情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2022-08-25
-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完整文档)2022-08-25
- 创新基层治理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汇报【优秀范文】2022-08-25
- X银行业“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关键与思考2022-08-27
- 2022年度高质量排比句100例,用进材料、文采照人(范文推荐)2022-09-04
- 新时代新时期新征程“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专题党课讲稿3篇2022-08-17
-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管理制度9篇2022-08-17
- 新时代下如何加强党政治建设及如何把加强党政治建设落到实处5篇2022-08-17
- 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大全_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15009篇2022-08-17
-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简介10篇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