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陆玲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和矩原本是指圆规和曲尺,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就无法制作出方形和圆形的物品,现在常把这句话引申为行为举止的标准和规则。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认真钻研教材,从中挖掘出学生易于理解的规则因素,并设计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开展的活动中认识规则、感受规则、理解规则、学会规则、运用规则,自觉地以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下面就以“班级生活有规则”为例,谈谈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认识规则
创设情境是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亲切感人的语言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现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场景。这些情境的设置能有效唤起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感,使其主动进入课堂学习,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班级生活有规则”的导入环节,教师先播放学校校长给各个优秀班集体颁发奖状的视频,勾起学生的回忆,然后定格班长从校长手里接过流动红旗时的画面,让班长和学生分别说说此刻的心情。看到熟悉的镜头,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听到校长宣布到自己的班级时就特别激动,便立刻鼓掌”。有的说“看到流动红旗挂在教室前面,会感到特别自豪”。于是,教师追问:“那我们是怎么得到流动红旗的呢?”用多媒体出示“学校评分细则”,针对各项评比栏目进行回顾,如早晨走进校门的时候,同学们都衣着整洁,佩戴红领巾依次走入,跟值日老师和值日同学打招呼;
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下课的时候在操场上开展活动,没有追逐和打闹的现象;
做广播操的时候,每个同学的动作整齐划一;
每天都打扫卫生,教室里一直保持干净、整洁的环境;
植物角里的盆栽四季常绿等。在同学们的交流中,教师再次播放学校日常生活的画面,引导学生说说这些画面中含有哪些规章制度,他们是怎么做的。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学校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正是因为你们都能按照规则去做,才使我们获得了荣誉。
二年级学生的班级规则意识尚未真正形成,他們可能会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要给班级生活制定那么多规则,有些学生天性好动,喜欢发挥个性去“试探”,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班级规则。通过回忆,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有了充分的情感体验,认识到了规则的意义,从而也提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展示画面,感受规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与规则相关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整理与教材相关联的素材,把相应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获取更好的学习体验,感受到遵守规则的意义,以提高道德法治意识。
比如,文明班级流动红旗并不是每个班都能得到的,在学习“班级生活有规则”的课堂上,教师结合某一次没有得到流动红旗的情况,让学生剖析原因。有的学生说:“这个星期,我们班有些同学在进校的时候戴了红领巾,但因为天热,脱掉外衣时解下红领巾就忘记再戴了。”有的学生说:“自己在校园里一直奔跑,被老师批评了。”还有的学生说:“在评比卫生的时候,角落里有一些垃圾没有被清除掉。”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教师要先做一个有心人,抓拍学生在学校活动时的场面,并在课堂上播放视频。画面一:同学们精神抖擞地站在操场上参加学校活动,可有一个学生站在位置上东张西望,显得特别与众不同。画面二:下课了,同学们都纷纷离开座位,镜头拉开,教室里的桌椅横七竖八,显得很不整齐,桌面上也是乱糟糟的。画面三:美术课上,一位同学做手工时,剪下来的纸扔在地上,原本整洁的地面变得花花绿绿。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分析,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行为,不喜欢哪一种行为,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在交流中总结: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能使我们保持朝气蓬勃的姿态;
离开教室的时候,要把课桌面整理好,把桌椅摆放好,要时刻注意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
在走廊上追逐打闹,容易碰撞或受伤等,要时刻谨记这是集体场所,人人都要遵守秩序;
要把垃圾及时放进垃圾桶,不要因为小小的纸屑而破坏了班级整体的美……除了自己反思以外,学生还可以和得到流动红旗的班级比一比,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自己班里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
学生围绕流动红旗的获得与否分析其背后的故事,建立起个人行为与班级规则之间的联系纽带,在对不同行为的对比中,真实地感受遵守班级规则所带来的快乐。
三、集体讨论,探究规则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发展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开展集体性学习活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使学生人人参与,共同提高。
“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认识到集体生活处处有规则,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那么,班级规则都有哪些呢?结合学校的文明班级评比细则,让学生针对礼仪、做操、用餐、卫生、劳动等多方面展开讨论,想一想我们班在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应制定哪些规则让大家来遵守。于是大家积极联系实际,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好办法:如在打扫卫生的时候,不能只想到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还要关心一下其他同学的打扫情况,如果发现别人在某个方面做得不够好,要及时提醒。在上课的时候要专心听讲,不能做小动作、思想分神等。班里设置一个记载本,值日干部把每天发生的优劣事例记录下来,并及时提醒没有遵守规则的学生要在哪些方面及时改进。最后全班交流,共同修改补充,形成共同的约定。学生都知道要想提高整个班级的风貌,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大家团结起来,共同进步,才能使我们的班集体变成一个蓬勃向上、团结奋进的大家庭。教师提出建议:把每项规则进行细化,落实到个人,如某个学生负责整理扫帚,某个学生负责关好电灯,某个学生负责墙面整洁等,让学生每人都能领到一份管理任务,这样每个学生既是班级规则的制定者,又是班级规则的执行者,还是班级规则的管理者,大家都成为了班级的小主人,都会乐意地遵守这些规则。
围绕班级生活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探究出易于执行且乐意执行的规则,使得讨论出来的规则有理有据。
四、联系实际,体验规则
如果只是把书本上的文字进行空洞的说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囫囵吞枣,并不能让其真正领会和运用,但是如果把规则具体地以事例体现出来,学生就会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启发他们思考并体验规则,进而逐步内化规则意识。
为了让学生明确规则意识,教师设置了一个话题:上课之前,课代表抱着许多作业本走进教室,准备分发作业。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镜头:小明和课代表是好朋友,他一看到课代表把作业本放到讲台上,就兴冲冲地走上前,把作业本一本接一本地往下翻,寻找自己的本子,讲台上顿时变得乱糟糟的。画面定格以后,让学生说说看到这里时的想法。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小明太自私,只顾自己,妨碍了课代表分发作业本,弄乱了讲台。教师继续播放视频:班中其他学生看见这个场景,都拥到讲台上,你抢一本,我抢一本,一看不是自己的本子,就扔回讲台,或者扔給某位同学,一时间教室里本子满天飞。画面定格后,让学生继续发表看法,大家都感到“要是每个人心中没有班集体,只想着自己的话,那么秩序就会乱糟糟,如果这样下去的话,一个课间的时间就全浪费了,而且要是不小心的话,还容易会撕坏作业本。”教师再次播放视频:只听“嘶啦”一声,果然有一本作业在两个学生的撕扯中被弄坏了,两个学生面面相觑,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此时,教师组织大家讨论:发作业本时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大家应该怎么做才好?学生总结:当课代表把作业本抱到教室以后,由小组长到讲台上,从课代表手里领回自己小组的本子,其他同学则在自己的位置上耐心等待,这样作业本很快就会分发到各个学生的手里。教师再次播放:课代表让学生回到座位,小组长领到作业本有序发放的镜头,如此学生就理解了“发作业本时要有序发放、耐心等待”的规则,运用这个规则以后,分发作业本时就不会再出现哄抢的场面了。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学生都明白了遵守规则的意义。
五、合理制定,认同规则
并不是所有规则都要成文的,也不需要非得以书面的形式出现,许多规则都蕴含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要想让学生践行规则,就必须要让他们体会到规则的合理性,这样才能让其真正理解,进而养成自觉遵守规则和践行规则的好习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我们可以结合某一个具体事例制定规则,让学生从心底里接纳规则,认同规则。
在学习“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之前,教师事先拍摄了学生在课堂上、课间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中有典型性的镜头,让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对班级生活进行观察,找一找班级生活中有哪些好的行为,哪些不好的行为。课堂上,教师出示班级生活中的一些镜头,让学生评判一下,他们遵守了哪些规则,还有哪些规则没有做到位。比如,播放一个小视频:上体育课了,大家都排队去操场活动,有一个同学走到最后两个台阶的时候直接跳了下来,扑倒了前面的同学。画面停止后,大家都认为“这个同学的做法很危险”。教师让学生围绕这个事例谈一谈上下楼梯应该遵守什么规则。有的学生说:“走楼梯时速度一定要慢,这样才不会摔倒。”有的学生说:“走楼梯时不要讲话,要轻轻地踩楼梯,这样走路的声音才小。”有的学生说:“走楼梯应该靠右走,留出一半的通道,让对面的人也能顺利通行。”……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把学生讲的注意事项一一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根据板书想一想这样做对不对,说一说大家是不是认同这些规则。然后以这个事例为样本,列举班级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要制定规则。在学生说出具体想法以后,教师列举几个方面,如上课、下课、做操、游戏、卫生、同学之间的相处等,让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制定规则。在制定完以后,进行集体交流,每个小组的组长把自己小组制定的规则予以公布,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或补充。
规则的落实体现在具体的活动中,把各项活动的规则具体细化、合理制定后,大家都会认同规则,进而明确如何以这些规则为准绳去约束自己。
六、开展游戏,强化规则
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强,规则意识很容易建立起来,但是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要想增强他们的规则意识,就要指导他们开展有趣的训练活动来强化规则意识。任何一个规则意识的建立都需要循序渐进,因而还要经常性开展训练活动,以便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规则意识,强化规则认识,从而自觉遵守规则。
小学生爱玩游戏,教材中为学生制定了一副“班级生活文明棋”,在课堂上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玩一玩这副棋,提醒学生要遵守约定、规则。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文明棋”,让学生仔细观察棋盘,说说自己能不能看得懂这副棋的意思。棋盘上的内容有很多,如“主动整理教室进一格”“在走廊吵闹,影响到别人退一格”“跟同学打架退回起点”等,学生就会明白:遵守规则才能前进,而不遵守规则就会倒退。棋盘上还有很多空格,那么在空格里可以填上些什么呢?让学生结合小组讨论,把这副“文明棋”里边的空格填完整。比如“进2格”的空格应该填写遵守规则的内容,如刚才讨论卫生方面规则的小组就填写了“把窗玻璃擦得很干净”,讨论课间活动的小组就写了“在走廊上不追逐”,讨论做操方面的小组就写了“认真做眼保健操”等,每个小组根据组员的意见把这副“文明棋”制作完成,然后一起开始玩。玩了几遍以后,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换着玩。在学生做完“文明棋”的游戏以后,谈谈各自的收获。学生都感到通过游戏能学到很多规则。有的学生说:“我知道在借阅班级图书的时候,应该要听从管理员的安排,不能私自拿书。”有的学生说:“我的抽屉里乱七八糟,那是不文明的行为。”还有的学生说:“遵守规则的行为是前进的行为,能够让我们进步更快。”在谈完收获以后,学生一起击掌约定:多玩“文明棋”,记住共同的约定。教师还提醒学生,要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有待完善的规则,进而予以改正和完善。
通过开展游戏,学生自觉地把游戏活动与日常生活及日后的完善联系起来,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规则、约定规则,让规则更好地为班级生活服务。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渗透了许多规则意识,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成规则意识的重要阶段,他们对规则的认知还比较薄弱,因而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背诵规则,而是应把规则意识融入到具体的事例中,让学生在开展的活动中领悟到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让规则意识扎根在学生的心田。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流动红旗作业本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小猕猴智力画刊(2022年3期)2022-03-29数独的规则和演变数学小灵通(1-2年级)(2021年4期)2021-06-09作业本好孩子画报(2020年4期)2020-05-14作业本里的故事小读者(2020年2期)2020-03-12换作业本小学生导刊(2018年16期)2018-07-02搞笑作业本作文大王·笑话大王(2018年2期)2018-01-27让规则不规则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9期)2017-01-15一点突破好思考读写算·小学中年级版(2015年12期)2015-12-12一点突好破思考读写算(中)(2015年12期)2015-09-10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