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司马迁与《史记》13篇【精选推荐】
司马迁与《史记》(2003-01-0210:51:12)韩兆琦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与《史记》13篇,供大家参考。
司马迁与《史记》篇1
(2003-01-02 10:51:12)
韩兆琦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史记》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
《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主要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就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其中有些是相当深刻、相当准确,甚至有些是两千年来常读常新的。
其四是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其他节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辩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鲜明的个性。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描写语言和他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们细心地把《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列传》中有关“完璧归赵”“渑池会”“易水送别”“秦庭惊变”等情节、场面的具体描写分析一下;把《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中有关项羽、刘邦、张良等人物的对白分析一下,我们会深深为作者那种出神入化的匠心独运所倾倒。《高祖本纪》写刘邦与项羽相峙于荥阳时,项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而刘邦当时竟“乃扪足曰:‘虏中吾趾!’”这对刘邦那种绝顶聪明,那种像是条件反射一样迅速而自然的随机应变,而同时又是“恢宏大度”、好骂人、好调笑的性格是多么生动的刻画!当项羽被围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的时候,他“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说:“垓下是何等时?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马逃亡,身迷大泽,亦何暇更作歌诗!即有作,亦谁闻之,而谁记之与?吾谓此数语者,无论事之有无,应是太史公‘笔补造化’,代为传神。”此话可谓道出了《史记》文学性的某些重要诀窍。也正是从这些方面,我说《史记》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一种飞跃性的超前的成熟。
《史记》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抒情性。《史记》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长,而通篇像一首诗,如《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就是这样的。但《史记》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于作品的夹叙夹议,以及融浓厚的爱憎感情于叙事、描写之中。如《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就是这样的。整部《史记》是一曲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鲁迅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史记》的主观色彩与其抒情性,在历朝“正史”中是最浓厚、最突出的。
《史记》的出现,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的精美、抒情等等。而《史记》写人物、写故事的方法则又给我国后世小说、戏剧以深刻影响,《史记》中的诸多主题,《史记》人物的诸多范型,以及《史记》故事的许多情节场面,都为后世的小说、戏剧开出了无数法门。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他们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大约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著有《列传》(今本译作《希腊罗马名人传》)50篇,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如果我们把普鲁塔克放到中国古代史的长河里来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班固(32—92)还要晚生14年,若和司马迁相比,则要晚生191年了。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韩兆琦)
司马迁与《史记》篇2
教学目标:1、通过文章具体语言的感悟,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在具体的语言中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崇高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切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得知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他55岁那年写成了伟大的《史记》。课文最后一段对此有一个高度的评价,请看大屏幕——
2、出示课文最后一节。
3、学生齐读,思考:你最想问的是什么?
4、交流:为什么说这部书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为什么这本书是“前无古人”的?……
二、自主阅读
1、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出示关键句“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a、读出父亲的殷切期望。
b、你从父亲的嘱托中知道什么?
2、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a、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自主交流体会,学生补充。引导理解司马迁内心的想法:一定要记住父亲的话,完成史记的编写。
(2)找出第一自然段中与此相照应的话,谈谈早年的准备工作的必不可少。
(3)指导朗读,读出司马迁内心的决心之大。
b、引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编写《史记》的时候,(生读)“一场飞来横祸……入狱受了酷刑。”
(1)“将军”指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自学补充资料“辩护受刑”。
从这一事件中,你认为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正直勇敢敢说真说实事求是仗义执言)
(2)导: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宫刑吗?在古代,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酷的刑罚,它让一个男人失去了做男人的尊严,这种耻辱往往令人难以承受,很多人就是以死来结束这种耻辱。请大家静静地看,静静地听:(配二胡曲《二泉映月》)。
“处过宫刑以后,浑身血肉模糊的司马迁,被扔在蚕室的一堆干草上。离开他头不到三尺远的地方生着一只火炉,炉火把暖气一点点送到他的头上、四肢上、身上,他渐渐地苏醒了过来。他感到了自己的存在,感觉到了浑身钻心的疼痛。司马迁不愿意睁开眼来,他不愿意看到这里的墙壁,这里的门窗,这里的一切,他甚至不愿意看到自己——一个刚刚被处了最可怕最可耻的刑罚的自己。(生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3)理解司马迁为何“悲”,为何“愤”?但最终司马迁并没这么做?这是为什么?学生划出司马迁怎么想和怎么做的句子。
(4)交流:父亲的嘱托、人生的价值……
c、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理解“泰山”“鸿毛”
(2)司马迁认为哪些人的死是比泰山还重?哪些人的死是比鸿毛还轻?
(3)看看两个“一定”,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说你想到了什么成语或诗词?
(4)指导感情朗读。
d、过渡:是啊!一个人是让生命的价值如鸿毛般轻微,还是如泰山般峻伟呢?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他要用自己的创造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所以他坚强地活了下来,并且把精力全部倾注在他的《史记》创作上。齐读司马迁怎么做的一句话:“想到这里,……工整的隶字。”
(1)出示司马迁写史书的插图,从图中你看到些什么?(挑灯夜书,条件艰苦,一捆捆竹简,工作量大。)体会到什么?你能不能说上几句话?
(2)引导整体读:磨难是块试金石。司马迁虽然悲愤交加,但他选择了忍耐,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忍辱负重地活下去。下面让我们一起怀着敬意将第3段读一下,再次感受他那高洁的人格和超人的毅力吧!
3、再读最后一段,认识“为什么说是用生命写成的?”
(1)学生谈认识
(2)齐读
4、出示司马迁画像和《史书》一书,及鲁迅先生的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作业布置
面对司马迁和他留给我们的《史记》,我们心中感慨颇多,你想对司马迁说的心里话是什么?课后以《司马迁,我想对您说》或《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感》为题写一写。
板书:
为什么牢记嘱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怎样写研读整理发愤努力耗尽心血
结果辉煌巨著
司马迁与《史记》篇3
我的第二课时设想:教学过程依次为整体感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首先整体感知,借助词语复述课文。
出示词语:嘱托、专心致志、飞来横祸、了此残生轻于鸿毛、辉煌巨著史无前例 重于泰山。指生读词语,然后借助词语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
(设计依据:《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因此教学要从整体把握开始。借助词语复述,使课文内容成为清楚的一条线,也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
接下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这里分为四个环节)
1、首先教师联系词串出示问题:“嘱托”可以换成“嘱咐”吗,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仅仅因为父亲的嘱托吗?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读书中的思考是学生读书习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出示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旨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同时设置近义词的比较,是落实《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在接受父亲的嘱托后,司马迁开始“专心致志”地写《史记》,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专心致志”?生再读一二自然段,感悟交流。在发言交流的基础上师引出“每天”和“忙着”这两个重点词。同时就这两个词让学生展开想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面的句型练习:
天色微明,司马迁__________;
夜深人静,司马迁___________;
三伏盛夏,司马迁____________;
数九隆冬,司马迁_____________
……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老师与文本三者的对话,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凭借文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训练学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3、“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什么是“飞来横祸”?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师可相机补充“李陵事件”,同时强调司马迁所遭受刑罚的残酷和耻辱。)然后引领学生用直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做的。读文章、看插图体会司马迁此时的心情,感受他做出生死抉择的原因。(忍辱负重)最后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最后师配乐范读。
(语文教学把朗读放在首位,因为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们学语文,不是把每篇课文都分析透,而是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有感情的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4、就这样,带着屈辱,带着痛不欲生的悲伤,带着重于泰山的人生意义,司马迁最终完成了这部史无前例的辉煌巨著。生自由读最后一段,引导体会“13年、52万字”所表现的司马迁精神。
思考交流,司马迁留给我们的只有《史记》吗?回扣课题,深入解读“发愤”。师补充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让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使司马迁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高大起来。)
最后拓展延伸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与挫折当做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发愤”。课下同学们读读、背背五下《国学启蒙》第46页,《报任安书》中的片段。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实践真正的大语文观。)
司马迁与《史记》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司马迁的《史记》。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板书: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
2.理解“发愤”的意思。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教学准备:投影文字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 辉煌 耻辱 讲述 专心致志 记载 搜集 研读 悲愤 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遵照嘱托
遭受酷刑 完成巨著
发愤著书 前无古人
司马迁与《史记》篇5
一、揭题
1、上学期我们认识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他完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国榷》,从谈迁的身上我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能驱散绝望之云。”在《国榷》之前还有一部更伟大的历史巨著,板书《史记》,让学生谈了解,板书司马迁,简单介绍。
2、读全文,找一找,课文中介绍《史记》的句子。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是他用生命写成的。”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你知道发愤的意思吗?(痛下决心,积极努力)
再读句子你,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为什么要发愤?为什么是用生命写成的?怎么能完成这么伟大的作品?)今天,我们就回到两千多年前,去目睹去感受――读题。
司马迁与《史记》篇6
教案示例
一、导入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鉴赏评价
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这种无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场外交斗争的失败。
在“渑地斗智”中,相如请秦王击缻,召入御史书之,请以咸阳为赵王寿,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锐气,直到盟会结束,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与蔺相如相较,资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战之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位为国家的上卿。对于蔺相如由一个布衣之上一跃而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颇颇不服气。他认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声言要当众“辱之”。一个是勇将,一个是智士。蔺相如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个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两虎相朴,“其势不俱生”,这将危及国家的安危。于是他顾全大局,称病不朝,“不欲与廉颇争列”。道遇廉颇,“引车避匿”。相比之下,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颇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争胜,无非是争个人的面子。后来当他一旦明白过来,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负荆请罪,肉袒谢相如。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样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就是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
《屈原列传》
司马迁在这篇史传中,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离骚》,著录了他的《怀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
1.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叙述楚国和齐奏的关系,是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主张的正确。楚怀王重用屈原为左徒时,齐楚从亲,秦不敢侵犯。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毁谤疏远屈原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同盟,以便各个击破。从此,楚怀王一次次上秦国的当,终至客死于秦。楚顷襄王继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为秦所灭。楚国亲齐,秦不敢侵犯;亲秦,则吃秦的大亏。
2.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异常推崇。他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以为屈原的主张是举贤授能。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还称赞《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礼之条贯,靡不毕见”。
3.司马迁赞扬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不被重用,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为挽救楚国危亡坚持斗争。司马迁认为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在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时,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司马迁称信陵君为“魏公子”,表现出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礼贤下土,所养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赖乎客。写客是为了衬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急人之难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礼贤以国事为重,这是司马迁的理想。这篇文章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侯赢隐身在看门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贤者,而且精心设计了礼请侯赢的场面。魏公子举行宴会,高朋毕至,贵宾满堂。公子本人率众多人马车辆,亲自去迎接侯赢赴会,这给了侯赢很大的面子。而侯赢穿戴着破旧的衣帽,表露出满不在乎的轻慢。公子亲自驾车,他却傲然直登上座。车到半途,他又下车去访问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闹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谈论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边。但公子的态度却越来越温和,没有丝毫愠色。宴会上,公子当着满堂贵宾,赞誉侯生,又亲自问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却对公子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诞来反衬公子的礼贤下士和虚己待人,是不同寻常的举动。后来信陵君在窃符救赵的非常壮举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划,这才使读者明白“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够难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许了。侯生后来果然以死励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信陵君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语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传》中的人物对话,都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篇文章记事写人的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结合三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品味。
五、拓展训练
(一)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后练习四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史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二)读下面两段文字
1.《史记·益尝君列传》节文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素相。人或说秦阳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奏,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益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人奉献之昭王,更无他袭。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储藏室)中,取所献狐王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益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更通行证),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驿车)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果追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益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差之,及孟尝君有案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练习:
1.两篇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2.你对王安石《谈〈孟尝君传〉》一文的看法写成一篇短文。
司马迁与《史记》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这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再读一遍课题,你觉得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比较重要?
3、你理解“发愤”吗?可以给它找些近义词吗?
(二)新课
1、那好,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司马迁为写史记是怎样努力的?自己读读1、2自然段,找出表现司马迁勤奋刻苦的句子,做上记号,并在最能体现刻苦的词语下面做上着重记号。
2、交流(多媒体)两处“受父亲……”“司马迁牢记……”
(提示:“搜集”能否换成“收集”?为什么?)
3、齐读这两处,体会司马迁的勤奋刻苦。
4、小结:从这两句中,我们知道了,司马迁为了能写好《史记》,(板书:勤奋刻苦)做了充分的准备。由司马迁四处游历的求知过程,也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学的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讲到这儿,我不禁有个疑问,不知大家能否帮我解决,既然这儿写了司马迁如何勤奋刻苦的,那我们的题目不是可以换成司马迁勤奋写《史记》或司马迁努力写《史记》?而为什么用“发愤”呢?还有其他意思么?(还有在逆境中努力,不屈的意思)
6、现在我们就来看第3自然段,了解司马迁在怎样的逆境中怎样发愤的?
7、点名读第3节。
(1)怎样的逆境?理解“飞来横祸”“酷刑”
(2)对于司马迁的遭遇课文中尽用了两句话,后来我上网查找了当时的情况,我们来看一看(多媒体出示资料)
(3)自由读,从这段历史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想说什么?
(诚实善良、刚正不阿、蒙受了不白之冤)
(4)课文中的酷刑也就是这儿讲的“宫刑”,什么是宫刑呢?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酷的刑罚,是所有刑罚中最卑贱的一种,虽不致要命,但他让司马迁像太监一样不男不女,它让一个男人失去了做男人的尊严,是一种奇耻大辱。这种耻辱往往令人难以承受,很多人会以死来结束这种耻辱。(多媒体出示)
(5)被处以宫刑后,教师读
(6)看了这段话,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司马迁此时的心情吗?(痛苦、痛不欲生)
8、但是,同学们,此时司马迁能死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听,他的耳畔还传来了这样的声音,(范读父亲临终前的话)
9、对呀!写《史记》是父亲的遗愿,更是他的理想和追求。所以这时,他想:“(多媒体出示:想的内容)(自由读)
(1)你能读懂这段话吗?反复读。(死的几种价值)
(2)怎样是“重于泰山”?举例。怎样是“轻于鸿毛”?(举例)“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要轻吗?”怎样死了?
(3)于是,司马迁下定决心:强调“一定”
(4)后来,人们将这句话作为了司马迁的名言:(多媒体出示:齐读)
司马迁与《史记》篇8
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品读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的课文语句。
2.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地关注《史记》,并搜集其中一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2. 引导学生抓住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丰厚课题意蕴。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质疑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板书课题)
2.谁能简单地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齐读课题,明确题眼——“发愤”。发愤:决心努力。
二、研读课文
(一)受刑前,勤奋写史。
1.那好,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司马迁为写《史记》是怎样努力的?自己读读1、2自然段,找出表现司马迁勤奋刻苦的句子,做上记号,并在最能体现刻苦的词语下面做上着重记号。
2.交流两处: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3.齐读这两处,体会司马迁的勤奋刻苦。
4.小结:从这两句中,我们知道了,司马迁为了能写好《史记》,做了充分的准备。由司马迁四处游历的求知过程,也让老师想到了前不久学的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讲到这儿,我不禁有个疑问:既然这儿写了司马迁如何勤奋刻苦的,那我们的题目不是可以换成“司马迁勤奋写《史记》”或“司马迁努力写《史记》”?而为什么用“发愤”呢?还有其他意思么?(还有在逆境中努力,不屈的意思)
(二)逆境中,发愤写史。
1.如果用一个四字词来形容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你会用哪个词?
(忍辱负重)
2.司马迁在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的过程中到底忍受着怎样的辱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3.交流 。
司马迁受了什么刑法呢? (酷刑)
你能想象司马迁在狱中都受到哪些刑罚吗? (夹手指 用烙铁烙……)
能让勤奋为国编史的人,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见他所受的刑罚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残酷。据史书记载,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
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酷的刑罚,是所有刑罚中最卑贱的一种,虽不致要命,但他让司马迁像太监一样不男不女,它让一个男人失去了做男人的尊严,是一种奇耻大辱。这种耻辱往往令人难以承受,很多人会以死来结束这种耻辱。
请看:(出示补充资料):他在一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据传说,他的朋友曾千方百计地将一包毒药送至他的面前,想让他服毒自尽,免受奇耻大辱。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耻辱啊!这样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七尺男儿,他怎么能去面对?
所以他——悲愤交加。
所以他想——血溅墙头。
所以他要——了此残生。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生齐读。
4. 过渡:司马迁失去生命将换回的是他的名誉,但他却苟且地活下来了他的生命里到底背负着怎样的“重”呢?接下来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
预设交流: 父亲的话
从父亲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感受。(父亲的遗憾、父亲的希望……)
师质疑:我们知道司马迁出生在史学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编写史书的官员,父亲对史学的热爱直接影响了司马迁,使他从小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父亲对司马迁委以重任的一个原因。请大家赶快找找还有哪些原因?
生谈。(他对历史的热爱;他对英雄的敬仰; 黄河文化对他的熏陶……)
教师点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这独特的的地理环境,母亲河的熏陶是司马迁爱历史的原因之一。
万般情怀尽在言辞中。这是一位临终老人的心愿,谁来读?
这是一位泪流满面的老人,在倾诉着他的心愿,谁来读?
这是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老人,倾诉着他毕生的心愿,谁来读?
生读
师:这样的嘱托时刻牢记,这样的遗愿时刻谨记,这样的重托他怎能忘记?(板书:重托)
5.同学们,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史记》就记载了2600年。直到今天,我们很多资料都以《史记》为依据,要到《史记》中去查找,司马迁做的这件事真是功在千秋啊!所以编写《史记》是历史赋予他的重任啊!
(板书:重任)
6.展现司马迁的发愤场景
过渡:同学们,父亲的重托,历史的重任战胜了宫刑带来的重压。(板书:重压)《史记》还没有完成,司马迁想到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做的呢?请大家继续读第三自然段的后半部分。(提示:会读书的人能从文字之中看到画面,听到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交流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呢?司马迁想到了谁呢?
出示补充资料
文王被拘禁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削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了《吕氏春秋》的流传于世。
师:司马迁在想到这些人时也更坚定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吧,当他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谁来说?
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师:当他孤身一人,身处陋室的时候,他又会怎样倾吐心声?谁来?
“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师:听到了司马迁心中的呐喊,下定决心,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短短46个字,这里面包含着多少内容啊!
想象补充:
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他已摊开竹简开始写作。
当人们享受着天伦之乐时,他
当时 ,他
看着眼前的司马迁,把耻辱和痛苦放在心里,重新振作,努力撰写,我想惟有两个字能表达,那就是——发愤——发愤——再发愤。
三、总结深化
司马迁就这样夜以继日、忍辱负重整整13年,终于写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文中说(齐读)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写出这么长的一部书来?生:没有
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生:没有
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用13年时间,写出52万字的史书?生:没有
师:是啊!没有,从来没有!书中的哪一个词对这些进行了概括呢?生:前无古人
后人这样评价《史记》和司马迁:
出示:
《史记》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 ——梁启超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1956年,司马迁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总结:司马迁历尽磨难留下的仅仅是中华民族2600年的历史吗?更震慑我们内心的是他发愤著书、忍辱负重的伟大精神。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每个人都要走过一生,司马迁的一生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启示,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个伟大的英雄和他的作品。(再次读题)
四、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
2.搜集《史记》中记载的故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可先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作业,在上课时给学生讲解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
教学本课时,先让学生质疑课题,然后筛选出了两个问题统领全文,第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第二: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在教学时,可让学生交流他们所理解的“发愤”的意思,在学生理解了发愤的意思是“振作起来,下决心努力”后,我问学生:“司马迁是遭受了什么打击呢?”然后直奔第三段,引导学生了解“飞来横祸”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到的资料。接着,老师补充有关司马迁受酷刑的资料。通过资料的展示,学生明白了司马迁是为了让事实真相大白而蒙冤,他为李陵的辩护使得他受腐刑,对他的身心都是极大的打击。接着强调: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亲的临终嘱托”,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在读到“父亲的临终嘱托”这一段的时候,我指导学生读好司马迁父亲的话,师生共同读书感悟,如果就此选择一死,九泉之下如何去见父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教学中,应该反复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句话,学生会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地体会着“发愤”的内涵,每读一次,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在最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发奋”与“发愤”的不同,让学生明白编者用“发愤”这个词是恰当的。
司马迁与《史记》篇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教材,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领悟司马迁受宫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
教具准备:课件及补充读本
教学过程:
一、抓住“发愤”,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发愤”?(振作起来,努力去做。)再读,读出态度的坚决、意志的坚定。
3、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他究竟经受了一场怎样的灾难?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二、感受“悲愤”,走进人物内心。
1、司马迁到底经受了一场怎样的灾难?用书上的一个词说就是 “飞来横祸”。理解。
2、教师介绍:当时,汉朝和匈奴进行着大规模的战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深入敌方几千里,终因粮尽矢绝,被迫投降了匈奴。司马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犯颜极谏,引得汉武帝勃然大怒,因而遭受了——酷刑——“酷刑”?
3、据史书记载,司马迁受的可是当时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腐刑,从此,司马迁就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太监为伍了,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所以,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4、理解“悲愤交加”:他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
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用你的心去读,你能读出司马迁此时的想法。
指名读、评读:我听出了司马迁内心的痛苦、绝望;我感受到他的悲伤与愤怒
5、过渡: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后来的司马迁是这样想的——“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a、(指名读)你读出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态度坚决,决心之大)
b、让我们一起坚定地读读这句话。
6、从开始的悲愤交加,到后来发愤(手指课题)著书,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的呢?板书:忍辱负重
三、解读“发愤”,探寻生命价值。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想一想,都有哪些原因,试着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2、现在我们开始全班交流。谁先来说?
(1)黄河的养育、英雄的影响
黄河水养育了他,给了他熏陶,英雄的故事启迪了他,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历史。司马迁从小听了许多英雄故事,他可能听了哪些故事?周文王被拘禁,写成《周易》;孔子周游列国被困,编成《春秋》;屈原遭放逐,写成《离骚》;左丘明眼睛失明,有《国语》传世;孙膑被剜掉膝盖骨,编著了《兵法》;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英雄的品质激励着他,英雄的精神鼓舞着他。使他能够忍辱负重,从逆境中站起来,写完《史记》
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2) 受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已深深地喜欢上了历史,历史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于是,他——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此时此刻,如果停止编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将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所以司马迁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3)牢记嘱托
父亲临终时是怎样嘱托司马迁的呢?你能从父亲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中感受到些什么吗?指名读。
司马迁深知这份嘱托饱含着父亲的血泪,也饱含着对儿子殷切的希望。他怎能辜负父亲临终时的这份特殊的嘱托呢?。所以司马迁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生命价值
黄河之水养育了他,英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的嘱托时时提醒着他,使他有了新的生活信念。“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于鸿毛。”
2这句话在古文里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我们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固”就是总是的意思,“或”就是有的,于就是“比”。
3同学们,在司马迁看来,怎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而死的人就——重于泰山。)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怎样的死是轻于鸿毛的?(为了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轻于——鸿毛。)历史上有哪些这样的人?
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蕴含着丰富哲理的话,一起来记住这个司马迁在逆境中所悟出的人生道理。板书:人生价值观
过渡:在屈辱、痛苦、挫折面前,司马迁决定做一个真正的强者,他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隶字。
四、成就:
1.就这样┅┅《史记》
(1)整整13年。整整?你可以用哪些词来替代它?(足足、满满)13年看出什么?(司马迁著书时间久,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看出他矢志不渝、 不屈不挠的精神。)
(2)引导:整整13年发愤写作,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请同学们根据插图和课文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展开丰富的想象,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1)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 ;
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
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一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 ;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讽刺和挖苦时,他 。
3)白天,司马迁 ;晚上,司马迁 。
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什么叫“前无古人”(生交流: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写出这么长的一部书来。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部书记录了3000余年间的历史。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毕生的心血完成一部史书。在此之前,从来没人像司马迁一样,用13年时间,写出52万字的史书。
3 .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什么?,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出示:《史记》是__________。 )
三、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同学们,司马迁卑微而高贵的生命在血泪中被升华,最终凝结成千古绝唱《史记》。此书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经这样赞扬《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3.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 司马迁。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 《史记》。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黄河养育
英雄启迪
父亲影响 忍辱负重
牢记嘱托 矢志不渝
人生价值观
司马迁与《史记》篇10
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中“发愤”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自己看书后回答)
生:“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对,这是原因之一:父亲的嘱托(板书)
师:那原因之二呢?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同学们,对吗?
生:对。
师:这就是原因之二:对生死的理解。(板书)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
师:文中还有原因之三吗?
(生自己看书)
生:司马迁悲愤交加……
师:对。原因之三:司马迁悲愤交加(板书)那司马迁悲的是什么?愤的是什么呢?
生:悲的是自己为替李将军辩护便得到如此的酷刑,为自己感到悲;愤的是你汉武帝不分是非、不明事理。
师:即便如此,司马迁还是写完了《史记》,所以说……
同学们你们还能找出原因之四吗?
生:“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听着……,心里……。……受父亲影响,……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对呀,这是原因之四:立志写史书(受父亲影响)(板书)请同学们读这一节。
师:从文中的插图可以看出是“发愤”写《史记》吗?
生:能。从灯光、背后的竹简、人物的神态都可以看出来。
师:这是原因之五:插图(板书),还有原因之六吗?
生:“就这样,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深有感情地)对呀,13年时间,52万字,毕生的心血(板书)真是用生命写成的!让我们好好地来读读这一段吧!
师:学完了这一课,司马迁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形象呢?高大吗?站得直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下课)
司马迁与《史记》篇11
一、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二、质疑:1、出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还记得老师送给大家的这句话吗?那,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你的记性真好!那我们今天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呢?(自己读书,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2、你好聪明啊!老师也正有此意。下面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认认真真的读课文,老师相信勤学好问的你们头脑中一定会产生很多疑问,咱们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最值得探讨!(学生读书,提问)3、交流:刚才大家在认真的读书,老师也在认真的读你们!你们那专注的神情告诉我,大家头脑中一定装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谁来说说看? 4、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相信今天你们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这样吧,老师帮大家把这些问题提炼成:“起初,司马迁为什么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后来,为何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发愤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三、解疑:1、下面,请大家自己认真读书思考、小组合作探讨去解决问题。2、学生自读、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作适当指点。3、集体汇报学习收获:第一个问题:1、 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学的都非常认真,在小组内也作了交流和讨论,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吗?2、 那我们首先来看“起初,司马迁为什么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呢?(指名说)出示:“正当他专心致志……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这场飞来横祸是什么?“酷刑”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段话还有要补充的吗?(理解“悲愤交加”:他悲什么?愤什么?)师指点:其实,司马迁不仅身体上受到严刑拷打,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上遭到了巨大的羞辱,所以“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同学们,你们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吗?当时,他会怎么想?(指名说) 3、大家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读懂人物的内心,真是不简单。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够把这段话读好。谁来读?(指名读)4、 小结:是啊,“士可杀,不可辱。”死亡对于司马迁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让他忍受不了的是人格上受到侮辱。在这时候他不想向恶势力低头,几次想到要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过渡:可是后来又是什么原因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发愤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的呢?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第二个问题:1、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泰山:雄伟、高大,鸿毛:很渺小,重于泰山:比泰山还要高大,死的很有价值;轻于鸿毛:比鸿毛还要渺小,说明死的一点价值也没有。)师指点:对,人死也要死的有价值!还有吗?还从哪些词体会到什么?(一定要:决心之大,态度坚定)指导朗读:司马迁的这段内心独白,你们体会的很深刻,也一定能够读好,试着读读看。(各自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2、 是啊,人面临绝境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颓废,从此消沉下去;要么发愤,努力振作起来,而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从起初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下定决心发愤写《史记》,司马迁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同学们,让我们联系上文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除此之外,司马迁还会想些什么?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3、交流:a、 我的父亲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皇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他老人家临终嘱托我一定千万不要忘记他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现在史书还没有完成,我怎么能死呢?将来我怎么去面对九泉之下的父亲啊!司马迁父亲的临终嘱托,谁来读读?相机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谈是怎样说这番话的?(泪流满面,拉着儿子的手)为什么?还有要补充的吗?(千万不要:千叮咛,万嘱咐,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指导朗读:父亲对司马迁寄予了无限的期望,把你们所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指名读、范读)b、 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乡亲们给我讲述了许多古代英雄的故事,那时候我就立志要象他们学习,现在我遇到一些困难,怎么能轻易退缩呢?要是这样我的人生也太没有价值了!跟古代英雄相比我的遭遇又算得了什么呢?c、受父亲的影响,我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而且父亲留下来的史料我也进行了整理,如果现在我死了,这番心血不就白花了吗?4、老师真高兴,看来同学们是真正的读懂课文了。引读—— “想到这里,……一行行工整的隶字。”5、出示:插图“司马迁在狱中写史记”你们能不能看着这幅插图说说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指名说)大家观察得真仔细,想得好,说得也很棒!6、过渡:后来啊,汉武帝终于意识到对司马迁的刑罚过重,宣布他出狱,任中书令。从此,司马迁继续发愤著书,引读——讲解第四自然段:1、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是他用生命写成的。”这段话你们是怎样理解的?(13年、52万字)再给大家提供一个数字:“60”,司马迁到60岁才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辉煌巨著、前无古人的著作”,)相机理解“前无古人”,2、《史记》对后人有哪些影响呢?课前老师找到了一段有关《史记》的影象资料,请认真看,仔细听:多媒体出示“介绍史记的价值”这部前无古人的巨著,几乎——引读“耗尽……”(加点“耗尽、毕生、生命)3、 老师从网上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补充介绍):司马迁曾经在给任安的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4、 读这段话时我们要用心体会,注意读好这些关键词语。(齐读)5、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的司马迁是怎样的人?(自强不息、忍辱负重)6、出示“司马迁写史记的画面”,面对自强不息、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你想说些什么吗?7、总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共同探讨,解决了问题,学得认真,收获多多。真棒!四、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课外阅读或上网查找《史记》中的历史故事,为下周历史故事交流会作准备。
司马迁与《史记》篇12
教材简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五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概意浅层的了解,而不去往更深处研读,体会文字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司马迁受宫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阅读。小学语文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童心回归生活,让生活陶冶人格,让人格升华内涵。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在阅读中享受语文的美呢?我在设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尝试着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入情入境,读出真感情,读出文字背后的含义。
设计思路:
重视朗读,在多样的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针对学生对文本的质疑,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层层推进,达到感情的高潮。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初步感知
1、你知道司马迁吗?交流资料。
板书《史记》,你知道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吗?交流资料。
板书:发愤。课题中有一个词是“发愤”,课前有没有谁查过工具书?“发愤”是什么意思?(振作起来,努力地去做。)比较“发愤”和“发奋”。
2、司马迁在发愤写《史记》之前就已经开始写《史记》了吗?司马迁既然已经写了《史记》,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发愤”写《史记》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借用课文的内容具体地说说在课文中“发愤”是什么意思?指什么事情?
预设答案1:面对横祸、挫折、苦难,他没有沉沦下去,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忍辱负重,坚强地活下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了《史记》的写作,最终完成了这部辉煌的巨著,这就是发愤;
预设答案2:司马迁受了酷刑之后,本来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写完《史记》,他化悲愤为力量,把耻辱埋在心底,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这就是发愤。
二、介绍《史记》
1、(出示图片)是流传千古的明史巨著――《史记》。关于它,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这样介绍的。
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教师补充资料:《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为中心、分章介绍的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巨著。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东汉汉武帝后期的史实,全书52万字,时间跨度长达3000年左右。(电脑播放“史记的历史价值”)
2、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史记》的价值。
3、这是文章中很重要的句子。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发现问题。由“发愤写作”这个词语(显示红色),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作?怎么发愤写作的?
三、一用第四自然段,扣“发愤写作”,学习体会司马迁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在读懂的基础上,把每一个原因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写在课文旁边。(准备好的,同桌之间可以练着说一说,要说得有理有据。)
2、现在我们开始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了,先读一读你划的句子,再概括地说。
▲出示:“司马迁出生在……心里十分激动。”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他也要成为一名英雄,也要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他想“我一定要……!我一定要……”或所以他要发愤写作。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他想我的遭遇跟英雄们比算不了什么?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并有所作为。所以他……
教师评价:古人在逆境中能站立起来,我也要有坚强的毅力;因为他要向英雄学习,不能向困难低头;英雄们的遭遇跟我一样坎坷,他们能坚持住,我也要能挺住。)因为古人、英雄们在逆境中发愤图强的故事鞭策着他,激励着他,所以他想“……”。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
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历史资料。”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喜欢历史,也有编写史书的志向,并为此已做了大量的准备。所以他——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四处游历,边考察边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如果停止编写,前面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所以司马迁要发愤写作,要坚持下去。
教师介绍:司马迁从十岁起就努力读书,可以说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如果放弃编写《史记》,真是太可惜了,所以他要坚持下去。所以他——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谈得好,接下去交流,还有什么原因?)
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史书哇!”
生交流:因为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完成父亲临终时的嘱咐,所以他要发愤编写《史记》。
教师评价:正因为父亲的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所以他想——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还有什么原因谁来交流?)
电脑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相机理解飞来横祸
电脑出示补充材料: 酷刑就是宫刑,又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受刑者从此断子绝孙。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保全一命,一般要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这在十分重视子嗣(sì)和后世香火的封建社会,确实是十分严酷的处罚。此外,宫刑还有摧残受刑者的身体与精神的目的,使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司马迁后来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里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快速阅读后交流感受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读出司马迁的悲痛和愤慨。
过渡:但后来司马迁的想法是“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生交流:因为他不想死得比鸿毛还轻,他想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死得有价值,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
师引导:这几句话你都读懂了,概括得也好,你真了不起!其他同学有没有读懂呢?理解泰山和鸿毛。(泰山:古人把泰山当作最高的山,当作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极敬仰的人或极为重大的事;鸿毛:轻微,不足道)现在透过司马迁的这段话你能不能想到他要怎么样?他要做什么?
生交流:他要死得比泰山还要重大,还要有价值;他要成就一番事业,他要有所作为,他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他要建功立业,他要活出生命的价值;他要活下去,他要写完《史记》,而且决心很大。
3师配乐:司马迁,黄河的水养育了他,英雄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要建功立业,活出生命的价值的信念牢牢地支撑着他,所以他要发愤写作。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电脑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导读:女同学,请读出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男同学,请读出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的司马迁——全体同学,请读出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过渡:司马迁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电脑出示插图和“想到这里,他尽力……隶字。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四、一用第四自然段,扣“发愤写作”,学习体会司马迁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1、关于司马迁是怎样编写《史记》的?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了,是这样一句话电脑出示,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资料。”指名读。
2、引导:整整13年发愤写作,可文中写得太简略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下面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写好的,自己练着读,读出司马迁的坚强,读出我们对他的深深敬佩之情。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 ,他已经 。
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 ,他仍然 。
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 ,他依然 。
也许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 。
也许这天司马迁累倒在病床上, 。
也许 。
整整13年,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整整2600年间的历史在编写的过程中,不允许自己出现哪怕一丁点的失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这需要多么的坚强,这需要怎样的才华和信念去支撑!再读这一句。(课文最后一句)
3、让我们捧起书带着感动和激动之情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生接:司马迁。师: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生接:《史记》。老师相信在学习的过程中,司马迁的形象一定已在你心中悄然立起,而且越来越丰满、厚重。《史记》这部书也变得不再那么遥远、陌生,(出示书)能不能请你谈谈此时你对司马迁和《史记》崭新的认识和了解?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经这样赞扬《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电脑出示)(史书中最好的,没有韵的诗歌)可见这部《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是多么高。
2、同学们,老师想用这样一段话与大家共勉。(电脑出示)
苦难给一般人带来的是叹息、伤心、沉沦,但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让我们坚强地面对苦难,笑对人生,执著追求,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
司马迁与《史记》篇13
背景资料: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生长在西汉武帝时代,曾任太史令,因为为李陵降匈奴一事辩护而触怒汉武帝,遭受腐刑。被刑后,他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发愤完成了五十二万余字的历史巨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展示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武帝时代的三千年的历史画卷。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立志的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文章语言简洁明了,脉络清晰分明,是一篇能够让学生充分感情朗读,深情感悟,激情想象,动情练说练写的好文章。课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司马迁受父亲影响,努力学习历史。第二自然段写司马迁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每天认真整理史料。第三自然段写横祸降临,司马迁忍辱写史。第四自然段写司马迁用毕生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读懂二三自然段,理解那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让他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我尝试围绕课题中“发愤”一词,通过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飞来横祸”对司马迁造成的残酷的身心伤害,继而感受他“悲愤交加”的内心情感,以及他“尽力克制自己”,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超人意志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前进道路中的挫折。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司马迁受宫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初步感知
1、你知道司马迁吗?交流资料。
板书《史记》,你知道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吗?交流资料。
板书:发愤。课题中有一个词是“发愤”,课前有没有谁查过工具书?“发愤”是什么意思?(振作起来,努力地去做。)比较“发愤”和“发奋”。
2、司马迁在发愤写《史记》之前就已经开始写《史记》了吗?司马迁既然已经写了《史记》,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发愤”写《史记》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借用课文的内容具体地说说在课文中“发愤”是什么意思?指什么事情?
预设答案1:面对横祸、挫折、苦难,他没有沉沦下去,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忍辱负重,坚强地活下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了《史记》的写作,最终完成了这部辉煌的巨著,这就是发愤;
预设答案2:司马迁受了酷刑之后,本来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写完《史记》,他化悲愤为力量,把耻辱埋在心底,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这就是发愤。
二、介绍《史记》
1、(出示图片)是流传千古的明史巨著――《史记》。关于它,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这样介绍的。
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教师补充资料:《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为中心、分章介绍的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巨著。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东汉汉武帝后期的史实,全书52万字,时间跨度长达3000年左右。(电脑播放“史记的历史价值”)
2、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史记》的价值。
3、这是文章中很重要的句子。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发现问题。由“发愤写作”这个词语(显示红色),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作?怎么发愤写作的?
三、一用第四自然段,扣“发愤写作”,学习体会司马迁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在读懂的基础上,把每一个原因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写在课文旁边。(准备好的,同桌之间可以练着说一说,要说得有理有据。)
2、现在我们开始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了,先读一读你划的句子,再概括地说。
▲出示:“司马迁出生在……心里十分激动。”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他也要成为一名英雄,也要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他想“我一定要……!我一定要……”或所以他要发愤写作。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他想我的遭遇跟英雄们比算不了什么?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并有所作为。所以他……
教师评价:古人在逆境中能站立起来,我也要有坚强的毅力;因为他要向英雄学习,不能向困难低头;英雄们的遭遇跟我一样坎坷,他们能坚持住,我也要能挺住。)因为古人、英雄们在逆境中发愤图强的故事鞭策着他,激励着他,所以他想“……”。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
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历史资料。”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喜欢历史,也有编写史书的志向,并为此已做了大量的准备。所以他——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四处游历,边考察边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如果停止编写,前面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所以司马迁要发愤写作,要坚持下去。
教师介绍:司马迁从十岁起就努力读书,可以说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如果放弃编写《史记》,真是太可惜了,所以他要坚持下去。所以他——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谈得好,接下去交流,还有什么原因?)
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史书哇!”
生交流:因为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完成父亲临终时的嘱咐,所以他要发愤编写《史记》。
教师评价:正因为父亲的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所以他想——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还有什么原因谁来交流?)
电脑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相机理解飞来横祸
电脑出示补充材料: 酷刑就是宫刑,又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受刑者从此断子绝孙。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保全一命,一般要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这在十分重视子嗣(sì)和后世香火的封建社会,确实是十分严酷的处罚。此外,宫刑还有摧残受刑者的身体与精神的目的,使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司马迁后来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里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快速阅读后交流感受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读出司马迁的悲痛和愤慨。
过渡:但后来司马迁的想法是“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生交流:因为他不想死得比鸿毛还轻,他想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死得有价值,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
师引导:这几句话你都读懂了,概括得也好,你真了不起!其他同学有没有读懂呢?理解泰山和鸿毛。(泰山:古人把泰山当作最高的山,当作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极敬仰的人或极为重大的事;鸿毛:轻微,不足道)现在透过司马迁的这段话你能不能想到他要怎么样?他要做什么?
生交流:他要死得比泰山还要重大,还要有价值;他要成就一番事业,他要有所作为,他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他要建功立业,他要活出生命的价值;他要活下去,他要写完《史记》,而且决心很大。
3师配乐:司马迁,黄河的水养育了他,英雄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要建功立业,活出生命的价值的信念牢牢地支撑着他,所以他要发愤写作。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电脑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导读:女同学,请读出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男同学,请读出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的司马迁——全体同学,请读出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过渡:司马迁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电脑出示插图和“想到这里,他尽力……隶字。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四、一用第四自然段,扣“发愤写作”,学习体会司马迁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1、关于司马迁是怎样编写《史记》的?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了,是这样一句话电脑出示,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资料。”指名读。
2、引导:整整13年发愤写作,可文中写得太简略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下面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写好的,自己练着读,读出司马迁的坚强,读出我们对他的深深敬佩之情。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 ,他已经 。
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 ,他仍然 。
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 ,他依然 。
也许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 。
也许这天司马迁累倒在病床上, 。
也许 。
整整13年,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整整2600年间的历史在编写的过程中,不允许自己出现哪怕一丁点的失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这需要多么的坚强,这需要怎样的才华和信念去支撑!再读这一句。(课文最后一句)
3、让我们捧起书带着感动和激动之情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生接:司马迁。师: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生接:《史记》。老师相信在学习的过程中,司马迁的形象一定已在你心中悄然立起,而且越来越丰满、厚重。《史记》这部书也变得不再那么遥远、陌生,(出示书)能不能请你谈谈此时你对司马迁和《史记》崭新的认识和了解?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经这样赞扬《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电脑出示)(史书中最好的,没有韵的诗歌)可见这部《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是多么高。
2、同学们,老师想用这样一段话与大家共勉。(电脑出示)
苦难给一般人带来的是叹息、伤心、沉沦,但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让我们坚强地面对苦难,笑对人生,执著追求,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高中史记读后感1000字合集(完整)2022-11-16
- 2023史记读书心得200字(七篇)2022-12-06
- 2023年读司马迁《史记》有感,菁选2篇(全文完整)2023-02-02
- 初读史记故事读后感700字3篇2023-02-21
- 读史记心得体会500(合集)(范文推荐)2023-03-07
- 钢筋混凝土楼盖的分析与研究: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5篇2022-08-17
- 省小学数学教研大讲堂活动心得体会7篇2022-08-17
- 学校(幼儿园)疫情防控岗位职责9篇2022-08-17
- 大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情况汇报9篇2022-08-17
- 第一季度党支部党建工作汇报7篇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