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整理归纳10篇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整理归纳(一)说明文阅读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看文章题目;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整理归纳10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整理归纳篇1
(一)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 看文章题目;
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有: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整体到局部;
c.从主要到次要;
d.从现象到本质;
e.从原因到结果;
f.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二)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一般指引
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
(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三)记叙文阅读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2)环境描写的作用(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1)表引用(2)反语,表讽刺否定(3)表强调(4)特指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声音延长(4)表插说或中断。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4、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整理归纳篇2
一、反复阅读,感知选文大意
解答阅读理解题阅读是基础。有些同学不论是在平时的练习中还是在考场上,对出现在自己面前的选文总是没有耐心仔细阅读,一目十行之后提笔就答题,其准确率可想而知。记住,浮躁是答题的大忌,你必须静下心来,将你面前的选文通读两至三遍,这时你方能去解答文后的试题。通读之后,该文的文体、大概内容在你的脑海中应有个初步印象。
二、明确基本概念,变简答题为选择题
同我们学习理化学科一样,基本概念的掌握在语文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同学由于对知识点的把握不牢固,常常会弄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当问到这篇说明文选段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时,有的同学回答采用了“总——分”的顺序,这显然是将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的结构混为一谈。如果你概念清晰,起码在回答问题时能找到正确的切入点。问到表达方式,你会知道在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说明中进行选择;提到记叙文的记叙顺序,你会知道答案必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之中;谈到议论文的论证方式,那定是立论、驳论二者选一。如此一来,似乎不知如何做答的简答题也简化成了选择题,答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当然,语文学习中的基本概念远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几种,它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积累。采用知识卡片,将平时学到的基本概念记录下来,不失为积累的一种好方法。
三、将问题带回文段中再次阅读
在解答试题时,我们不妨将问题带回文段中,在反复阅读之后,答案有时会清晰可见。同学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文中的原文加以做答,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原文的语言有时比我们自己组织的语言要简练、明确、生动。因此,学会在文段中寻找有用信息,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当遇到考查“这”、“那”、“它”等代词的指代作用时,我们可以用自己所寻找到的答案去替代这些代词,看看文段是否说得通,衔接是否恰当,以此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同学们还可以用铅笔将文段中提出问题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明确问题的所在,增强答题的针对性。另外,学会在文中抓中心句,抓关键词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多做练习,厚积而薄发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又从何而来做题时的得心应手?因此,要注重平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如同英语学习中强调语感,你也会在语文学习中发现一些规律。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结尾若是一个议论文段,其作用常是点明文章中心,升华文章主题,在写法上可以称之为“卒章显志”。同样,在记叙文中,若问到文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时,如果文段在文章的中间部位,你可以从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中去思考。当然,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同学们不妨在平时的练习中选取一些有重、难点分析的参考书,最重要的是做完习题之后的反思,尤其是自己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好好想想自己到底错在何处,而不是简单的对完答案就了事,这样你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再加上你的耐心揣摩,考场上的游刃有余也就不难做到了。
第一步,预读来源:
阅读标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第二步,通读
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断并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理解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的含义;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句,则要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意义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以准确地理解其特定含义;能够准确地判断重点句和重点段,领会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回读来源
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第四步,赏析
在记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感情以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来作出分析和评价,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以及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在赏析艺术作品时,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也需要进行判断和思考,即在正确理解作品本意的基础上,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
另外,阅读理解中选取的文段一般而言也是比较精炼的,同学们不妨将它们当做范文来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也间接地积累了写作的素材,说不定什么时候文段中优美的文句、感人的例子、缜密的论证会为你的作文增辉添彩呢,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整理归纳篇3
一、反复阅读,感知选文大意
解答阅读理解题阅读是基础。有些同学不论是在平时的练习中还是在考场上,对出现在自己面前的选文总是没有耐心仔细阅读,一目十行之后提笔就答题,其准确率可想而知。记住,浮躁是答题的大忌,你必须静下心来,将你面前的选文通读两至三遍,这时你方能去解答文后的试题。通读之后,该文的文体、大概内容在你的脑海中应有个初步印象。
二、明确基本概念,变简答题为选择题
同我们学习理化学科一样,基本概念的掌握在语文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同学由于对知识点的把握不牢固,常常会弄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当问到这篇说明文选段采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时,有的同学回答采用了“总——分”的顺序,这显然是将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的结构混为一谈。如果你概念清晰,起码在回答问题时能找到正确的切入点。问到表达方式,你会知道在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说明中进行选择;提到记叙文的记叙顺序,你会知道答案必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之中;谈到议论文的论证方式,那定是立论、驳论二者选一。如此一来,似乎不知如何做答的简答题也简化成了选择题,答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当然,语文学习中的基本概念远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几种,它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积累。采用知识卡片,将平时学到的基本概念记录下来,不失为积累的一种好方法。
三、将问题带回文段中再次阅读
在解答试题时,我们不妨将问题带回文段中,在反复阅读之后,答案有时会清晰可见。同学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文中的原文加以做答,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原文的语言有时比我们自己组织的语言要简练、明确、生动。因此,学会在文段中寻找有用信息,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当遇到考查“这”、“那”、“它”等代词的指代作用时,我们可以用自己所寻找到的答案去替代这些代词,看看文段是否说得通,衔接是否恰当,以此检验答案的正确性。同学们还可以用铅笔将文段中提出问题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明确问题的所在,增强答题的针对性。另外,学会在文中抓中心句,抓关键词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多做练习,厚积而薄发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又从何而来做题时的得心应手?因此,要注重平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如同英语学习中强调语感,你也会在语文学习中发现一些规律。
以记叙文为例,记叙文的结尾若是一个议论文段,其作用常是点明文章中心,升华文章主题,在写法上可以称之为“卒章显志”。同样,在记叙文中,若问到文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时,如果文段在文章的中间部位,你可以从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中去思考。当然,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同学们不妨在平时的练习中选取一些有重、难点分析的参考书,最重要的是做完习题之后的反思,尤其是自己做错的题目,一定要好好想想自己到底错在何处,而不是简单的对完答案就了事,这样你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再加上你的耐心揣摩,考场上的游刃有余也就不难做到了。
第一步,预读来源:
阅读标题及有关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词语的意义,在初步明确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第二步,通读
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断并准确地理解关键词语,理解语法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的含义;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词、句,则要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意义来进行分析和推断,以准确地理解其特定含义;能够准确地判断重点句和重点段,领会文章的主题。
第三步,回读来源
采用跳读的方法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把握全文及各个层次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现象或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对文中的抽象内容作出阐释,理解文句中隐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在这一阶段,也可适当合上书本,回忆并复述每个部分或某些重要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检查记忆效果,初步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
第四步,赏析
在记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感情以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来作出分析和评价,鉴别其正确与错误,好与坏以及为什么好和为什么坏。在赏析艺术作品时,需要运用联想和想象,也需要进行判断和思考,即在正确理解作品本意的基础上,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具有创造性的认识
另外,阅读理解中选取的文段一般而言也是比较精炼的,同学们不妨将它们当做范文来学习,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也间接地积累了写作的素材,说不定什么时候文段中优美的文句、感人的例子、缜密的论证会为你的作文增辉添彩呢,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整理归纳篇4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整理归纳篇5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
(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整理归纳篇6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有的同学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后,又多此一举地在错误的句子后打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同学们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有的同学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同学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整理归纳篇7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有的同学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后,又多此一举地在错误的句子后打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同学们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有的同学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同学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整理归纳篇8
一、答题要点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二、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24、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整理归纳篇9
(一)说明文阅读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 看文章题目;
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有: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整体到局部;
c.从主要到次要;
d.从现象到本质;
e.从原因到结果;
f.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二)议论文阅读
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一般指引
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
(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三)记叙文阅读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2)环境描写的作用(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1)表引用(2)反语,表讽刺否定(3)表强调(4)特指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声音延长(4)表插说或中断。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4、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整理归纳篇10
一、答题要点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二、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24、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2022-11-07
- 生物答题技巧方法【优秀范文】2022-11-11
- 2023年高中数学提分答题技巧最新(完整文档)2022-11-17
-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最新)【精选推荐】2022-12-04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归类总结(最新)2022-12-06
- 2023年小学英语基础知识归纳,菁选2篇2023-01-26
- 2023年初三历册知识归纳六篇2023-02-10
- 备战小升初数学复习重点归纳(全文完整)2023-02-10
- 2023年度最新服装设计师工作职责归纳(十一篇)2023-05-17
- 初中数学归纳总结13篇(范文推荐)2023-09-29
- 小学语文教师疫情后开学教学衔接工作计划7篇2022-08-22
-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点滴谈9篇2022-08-24
-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点滴感悟演讲稿10篇2022-08-24
-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与研究探索【完整版】2022-10-12
- 2022年400字左右六年级小学语文优秀作文7篇2022-11-16
- 钢筋混凝土楼盖的分析与研究: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5篇2022-08-17
- 省小学数学教研大讲堂活动心得体会7篇2022-08-17
- 学校(幼儿园)疫情防控岗位职责9篇2022-08-17
- 大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情况汇报9篇2022-08-17
- 第一季度党支部党建工作汇报7篇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