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7篇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7篇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心得感想 发挥制度优势促进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心得体会 加快形成“双循环”新格局 *月*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发挥制度优势促进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心得体会
加快形成“双循环”新格局
*月*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主持会议。
对于当前总体形势的判断,会议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疫情加剧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战略方向也有所调整。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增长、人均收入的提升,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从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情况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提出,有专家认为是重大战略转型;有专家认为是对以前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拓展和发展,壮大国内经济循环是一项系统工程。
当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会议指出,我国依然会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双循环”新格局
中央高层明确当前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国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
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何谓“双循环”新格局?*月*日,***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这个座谈会上,***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明确的阐述。
***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冯煦明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双循环”概念的提出,是对上世纪“国际经济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新时期的拓展和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曾依靠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产业,融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并实现了此后自身经济的较快工业化和产业体系发展。目前,我国经济体量已经很大,成为对世界经济具有明显外溢效应的大国经济体,因而再简单依靠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已经不足以继续支持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则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都是长期性根本性的。国际上,超级全球化进入下半场,到了大国冲突、货币危机、银行和金融危机频发的时期。国内而言,中国经
济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会成为第一动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全球风险明显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的开放战略总体上应适时收缩。
张燕生表示,过去我们强调要参与国际大循环,是为了推动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转轨,从内向战略到外向战略转型,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转变。依靠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很大程度上是小国战略。现在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转向大国战略,没有一个大国是外循环为主体,这是中国在新时代下的重大战略转型。
“这个重大战略转型非常好。在我看来,从 20**年到现在都是在过渡,在为大国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现在提出以内循环为主体,是进入经济新常态,回归到大国战略,这并不是走向封闭和内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仍要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张燕生表示。
畅通国内大循环
张燕生认为,在未来高风险时期,中国的战略要总体收缩,这体现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重点要落到三方面:中国经济和东亚生产网络相互促进、中国经济和一带一路相互促进、中国创新体系与国际创新体系相互促进,构建跨境创新网络。
冯煦明指出,这不是要走向封闭经济,要一体两面地看,一方面要壮大和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另一方面要继续推动经济高水平开放,更主动和高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壮大国内经济循环,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简单地扩大内需,应该在生产、分配、流通、终端需求方面做好系列改革。
具体而言,在生产端层面,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和体制优势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补齐核心关键技术的卡脖子短板,同时根据需求变化规律相应地调整生产结构,在供需再平衡中寻求经济增长空间、提高各类资源利用效率。在未来一段时期,
尤其是要增加医疗、养老、人力资本提升等公共服务品的供给。
在分配环节层面,要增加劳动报酬在 GDP 中的占比,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增强社会流动性。争取通过接下来三个“五年规划”的发展,将中等收入群体人数由目前的 4 亿左右扩大到 8 亿左右,实现中等收入人群倍增。
在流通环节层面,要新旧基础设施并重,切实降低流通成本。一方面加快推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在交通物流的产业化运用,另一方面仍要继续强化交通、物流、通信等传统基础设施。县城和乡村处于流通体系的末梢,尤其须要市场和政府的力量共同加强。
在最终需求环节,要平衡好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既要重视消费的作用,适度提高消费率;也要防止投资增速过快下滑可能引发的风险。
疫情冲击下,我国上半年经济下降**.*%,其中一季度下降**.*%,二季度增长**.*%。
对于下半年的宏观政策,会议指出,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年中宏观政策定位,相较*月中旬的定位(一季度数据发布后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来看,货币政策总量强调“合理”增长,融资成本则要“明显”下降。
这与市场预期比较一致,疫情初期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持续,随着经济
的持续恢复,货币政策需要相应调整,比如*月末以来,货币政策边际有所收紧,已经在向总量适度进行切换,体现出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的原则。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定调比较符合预期,强调要保持稳健灵活适度,精准释放流动性。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集中在上半年,当时货币政策偏向宽松的力度大一些,下半年稳健偏松的力度会有所放缓。
“综合来看,全面降准的可能性有所下降,不会进行全面刺激;强调精准导向,意味着仍然存在定向降准的空间。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下半年不排除有 1-2 次定向降准”,刘学智表示。
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会议从疫情防控、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加快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实施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坚持房住不炒等***个方面进行精准部署。
发挥制度优势促进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心得体会
以“双循环”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因此,我们需要兼顾国内外的环境变化,需要兼顾短期和中长期的考虑,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保持经济增长要充分发挥国际经济循环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强调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兼顾关系搞好平衡。这是一种改革开放初期的综合平衡思想。前不久,党中央提出实现“双循环”的想法,具有特殊意义。所谓经济“双循环”是指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之间有机联系的交互联系与沟通,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关系平衡的新意境。在过去一轮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较好地实现了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内外平衡,取得积极成效。现在新的一轮经济全球化即将开启,我们需要通过“双循环”争取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再平衡。
就外部循环而言,首先,维护和改进以 WTO 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平台,是疫情之后要做好的事情。中国一直积极推进和维护经济全球化。可以说,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结为了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 WTO 组织以及联合国等国际性组织的机制改革,并将经济全球化的理念从经济共同体提升到安全共同体、健康共同体、卫生共同体、环境共同体的新高度。与经济全球化结伴而行是基本点。
美国正在成为阻止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反对力量。但是,美国这个打算是会落空的。其一,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不是政府而是市场力量,其中关键的力量是跨国企业和全世界的消费者。美国政府设置的种种阻碍经济全球化的栅栏都可以被市场力量所消融和化解。其二,世界经济联系已经极其广泛而深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格局。除非是世界经济格局大洗牌重组,否则一些技术性、战术性手段是难以割断彼此之间的联系的。其三,经济全球化给几乎所有国家和人们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利益好处,中国固然是受益方,然而其他各方包括美方在内也是受益方。
其次,“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向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 2013 年提
出,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运营,短短 7 年时间,认同并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及地区已经远远超出预想。“一带一路”平台搭建起来之后,取得许多成就,如中欧班列、中国在沿线国家开展的工业园和大型项目建设。我们要继续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合作。
保持国内经济自身良性循环的战略性思路和方向
就国内重启并保持经济增长的具体措施而言,相关政府机构已经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比如上万亿元“新基建”规划,上千亿元企业减税措施,上百亿元地方政府消费券发放,上百万人就业安置安排措施,此外还有大量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和援助,不一而足。从战略层面考虑,我们还需要继续着眼于中长期部署。保持国内经济自身良性循环是比恢复经济增长更加重要的任务。目前需要讨论和认识如下战略性思路和方向:
其一,建立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美贸易冲突是中方不希望发生的坏事,但是既然发生了,一定要把坏事变成好事,那就是针对暴露出来的短板赶紧补齐。疫情暴发之后,此事的急迫性更加突出。按照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设想,所谓高中低端产业和上中下游供应链都是必须拥有的。
其二,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体系。国家已经通过推行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地区协调平衡战略来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未来,制定西部大开发二期战略可以作为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体系的切入点。西部大开发二期战略工程需要更高站位和格局。西部再开发的重点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实现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让资金流、商流、人流、物流从沿海发达地区反向流动到西部。
其三,努力建设高质量的价值链。建设更高的价值链需要在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基础上做起,但是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建设高质量的价值链,可以加速增加
居民收入,关键是培育经济竞争力。
其四,构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良性循环体系。疫情的暴发显示出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疫情打击最重的是实体经济,克服疫情最关键的是实体经济,恢复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重构虚实经济体的利益分配格局是构建良性循环的关键。
篇二: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可谓高瞻远瞩,切中要害。
在这样的变革和发展机遇中,党员干部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对党忠诚的诺言。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大的战略任务,涉及方方面面。作为个体的党员干部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不回避矛盾,善于发现问题,体现自己的责任担当。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发现不了问题,就会坠入“自我感觉良好”和盲目乐观的窠臼,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党员干部善于发现问题,是对能力素质的挑战,更是对责任担当的考验。一些党员干部发现不了问题,一因对自己工作不够熟悉,缺乏调查研究,缺乏发现问题的基础性积累和素质。二因责任意识不强,奉行明哲保身,凡事先想自己,处处考虑后路,对问题绕着走,装作看不见。
善于发现问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能力。如何才能做到善于发现问题?首先是作风要务实。要经常性地沉到基层接地气,深入一线摸情况,坐稳群众家里的“小板凳”,常走给群众办事的“泥泞路”,最大程度地认识并掌握问题的全貌,用责任担当守好每一个关口。如此,就不难发现本地本单位乃至经济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好的木匠,拿到一块木头掂掂,就知道能派什么用场;高明的中医,听听病人的咳嗽,就能基本判断病情。作为党员干部,既要熟悉并干好自己的工作,还要学会辩证思维,通过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看到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关键。
善于发现问题,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有针对性地搞好调查研究,特别是本地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中发现真问题,提出新问题。
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一、提高政治站位,在学懂弄通作实上作表率
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届 XX 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对国家 2035 年发展远景目标和“十四五”发展目标作了系统全面规划,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描绘了未来 5 年乃至 15 年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动员令,为我们谋划推进“十四五”乃至
新发展阶段各项工作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持续学习增进认同。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 XX 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进党建工作的头等大事,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切实增强学习的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热度,增进党员干部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我们要深刻领会全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全会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用十九届 XX 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学以致用推动发展。各级党员干部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带头学习研讨、带头谈认识谈体会、带头撰写理论文章,发挥好示范表率作用。要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积极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谋划新思路新举措,为把能源公司建设成为全球清洁能源供应商和世界一流能源企业贡献力量。
二、把握发展方位,在战危机育先机开新局上站排头
认清新形势,把握新趋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
全球大流行使这一大变局加速演进。当前,国内经济呈现加速恢复态势,煤炭市场实现“V”型反转、产销两旺。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大变局中掌握战略主动,在大挑战中用好战略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矿井发展新突破、新跨越。
认清新变化,把握新要求。一方面,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 5G 技术的发展和在煤矿的应用,煤矿智能化建设已成为推动煤矿安全高效发展的核心动力,据统计全国有 400 个以上采煤工作面实现了智能化生产,煤炭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演进呈现不断加快趋势。另一方面,社会对煤矿事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容忍度越来越低,各级政府、法律法规要求越来越严,政策风险越来越大,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面临巨大变化。全会也把安全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今年 10 月份,国家成立矿山安全监察局,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矿山安全监管监察新体制,并采取“四不两直”等方式进行 24 小时动态监管。不仅煤矿安全事故不能出、出不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也将面临法律制裁甚至矿井停产关门风险。新的一年,能源集团实行三级安全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各矿处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我们要尽快适应国家安全执法新变化、公司安全管理新机制、重大灾害治理新要求,科学预见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坚决做到依法合规生产,做到未雨绸缪、科学研判、细化措施,推进矿井安全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守住安全底线、筑牢安全防线,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
牢记新使命,推动新发展。XX 煤矿资源储量大、煤种好、煤层厚、产能高,公司上下高度关注 XX 煤矿发展。去年以来,公司出台精准激励政策,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接力奋斗,矿井已经具备了安全高效生产的基础。我们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担当的高度,牢记把 XX 煤矿建设成为 XX集团 XX 地区品牌示范矿井使命,把支撑公司发展的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中,把矿井建设好、管理好、经营好、发展好,以扎实工作、良好业绩提升公司在 XX 地区美誉度,擦亮新 XX 品牌。
三、奋力争先进位,在增量提质提效上争一流
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站在全面实现由基建矿井向生产矿井转型的新起点上,我们将在能源公司、煤业公司、能化公司的正确领导下,认清新形势,把握新要求,牢记新使命,以党的十九届 XX 全会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安全高效生产为中心任务,以建设用人少、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障程度高的智能化矿井为目标,乘势而上、接续奋斗、攻坚克难,着力在安全管理、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创新创效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圆满完成上级公司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加快建成能源公司XX 基地品牌示范矿井。
明确重点,强化措施。越是工作任务繁重,越要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围绕中心抓好落实。要坚定灾害可防可治理念,把重大灾害防治作为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突出冲击地压、防治水、自然发火等重大隐患的超前防治,在重大灾害治理上用心着力,推动矿井依法合规生产,实现矿井长远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旗帜鲜明把安全作为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在固本强基保安全上用心着力,推动矿井安全生产长治久安,实现矿井安全发展。在降成本提效益上用心着力,推动精益化管理、市场化管理“两化”融合,提升管理规范化、闭环化、绩效化水平,实现矿井高质量发展。
凝心聚力,合力共为。“以众人之力起事者,无不成也。”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独特优势,把党建工作融入矿井管理全过程、嵌入公司治理各环节,精心实施精益党建“十化”管理,深入开展“双模”评价,用心转化巡视整改成果,用坚强有力的党建工作来把关定向、引领发展、凝聚合力。要大力倡树“智慧+汗水”“忠诚+担当”“公平+清正”理念,培育“坚持、行动、担当、包容”的行为特质,形成别具特色的昊盛文化,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以上率下,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头雁效应,打造言真行实、精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职工宿舍、文体中心、生活用水供应等民生工程建设,全力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让广大干部职工吃的放心、住的舒心、快乐工作、开心生活,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荣誉感,共创 XX 煤矿美好明天。
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
***总书记在省部级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作为一名党员,要坚定不移学习贯彻******的重要讲话精神,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把握新发展阶段,启智融慧,艰苦奋斗。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实际的工作中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广大党员一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思维,积极转变落后观念,用党的新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启智融慧,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难题。二要坚定敢打敢拼的决心和信心,努力实现“未来三十年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历史宏愿,切实在艰苦奋斗中勇往直前,为如期实现党的伟大蓝图干起来。
贯彻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一心为民。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党员,我们要主动深入认识、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用新发展理念开创性开展工作,凝心聚力,把职责和使命始终贯穿工
作全程,用心密切联系群众,真真切切为人民谋幸福,在新的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发展,自立自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要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党的十九届 XX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让中国智慧不断在创新中奋勇前行,让“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竞争力,显著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党的十九届XX 全会,描绘了“十四五”的蓝图,新时代的我们要勇挑重担,敢于创新,推动创新发展,共同擘画伟大蓝图。
篇三: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发挥制度优势促进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心得体会
多措并举打通“双循环”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注意到,继*月*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月*日******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明确了“双循环”的主要思路。那么,应该如何打通“双循环”,尤其是形成国内大循环?
韩保江:我们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自觉立足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充分发挥好***亿人口的美好生活需要所汇集成的超大国内市场规模优势,打通中国经济存在的“供需梗阻”,从而确保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循环畅通”,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存在“实体经济结构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等结构性“供需梗阻”。要消除这些结构性“供需梗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维持必要的“需求张力”,进而确保“六稳”“六保”等基础目标的实现。但最重要的是,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通过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的动态均衡。唯有如此,中国经济才能“气血充盈”“润化有力”、激发活力、行稳致远。
当然,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说要搞自我封闭的“全能型”经济体系,而是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求链,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讲国内大循
环带动国际大循环,是因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本身就是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们要在开发好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对接畅通国际市场,不仅要继续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保障国际货运畅通,而且要保持与主要贸易国的沟通交流,协商解决供应链顺畅运行面临的痛点,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许伟: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畅通循环的路径。要通过优化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恢复产业链供应链联系,完善和升级软硬基础设施,加快统一市场建设,加强区域协作等方式,促进产品、服务、要素循环。提升开放水平,加大融入全球市场和分工体系网络力度。二是增强循环的动力。深化要素市场改革,进一步优化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数据要素配置。完善国资国企改革,为民营和外资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优势,不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解除有碍于内需释放的不恰当束缚,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和消费潜力。三是完善循环的规则。落实和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真正做到非禁即入。纠正或移除有碍的公平竞争不恰当做法和规定,促进公平竞争。严格行政自由裁量适应范围和边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水平。四是防范循环的风险。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防范和应对巨灾风险的应急和长效机制。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加大对关键“卡脖子”环节的攻关力度。加强疫情、气候变化、宏观调控、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国际合作,避免与邻为壑。
发挥制度优势促进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心得体会
“双循环”格局下航运如何全球化?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是否意味着摒弃全球化?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并且,全产业链对于航运业显得更为重要了。
今年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主流观点普遍认为,“双循环”将成为中长期经济政策的总体指导思路,尤其将对“十四五”期间的经济工作部署产生重要影响。
那么,在“双循环”背景下,全球贸易的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航运业又该如何适应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
行业历经整合蓄势待发
改革开放 40 余年中,中国对国外市场开拓有余,而对国内市场建设不足。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出现多方面变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美关系紧张升级,进一步对外部需求、国际供应链带来了冲击。在此背景下,“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在空间上拓展到了“双循环”,在时间上拓展到了持久、中长期的视角。这也意味着,“双循环”将成为中长期经济政策的总体指导思路,尤其将对“十四五”期间的经济工作部署产生重要影响。
回顾历史 ,在近一个世纪前,美国经济也通过“双循环”,实现了从 新兴大国迈向一流强国的关键一跃。
十九世纪至今,美国经济“双循环”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双循环”的演进阶段来看,2020 年的中国与 1913 年前后的美国高度相似。诸多相似点的背后是大国经济发展的一般逻辑,以及全球格局迭代的周期规律。
通过逐层对标美国“双循环”迈入第三阶段的核心逻辑,机构研究者发现,在各个关键节点上,2020 年的中国都具备着可观的潜力,而打通这些“潜力点”的进程,即是中国“双循环”的质变之途。
“双循环”并不是一个忽然提出的新概念,而是几年来国家应对外部形势不断发展变化而进行的战略调整,也是各行业今后发展的方向性指针。经济强国必
定是海洋强国,航运业历经几轮整合,客观上已经做好了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准备。
跟随转型以应对贸易危局
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 1929 年大萧条以来对国际贸易的最大冲击。
根据 BCG(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测算,预计 2020 年全球贸易将下降**%,并且预计到 2023 年,全球贸易不会恢复到 2019 年的绝对水平,也就是***万亿美元。只有最乐观的经济情景才能使贸易在 2021 年回到之前的水平。
在 BCG 的预测中,到 2023 年,中美之间的双向贸易将比 2019 年减少约**%,至1***亿美元。美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将继续增长,但将大大低于2015年至2019年的 1***亿美元。
中欧间的贸易在过去四年中增加了 1***亿美元,但是从 2019 年到 2023 年,欧盟与中国的贸易额将减少约***亿美元。欧盟与印度和南美的贸易将趋于平缓。但作为“帝国奶牛”的印度与英国之间的贸易则一向被看好。
东南亚将继续是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到 2023 年底,东南亚与欧盟的双向贸易增加约***亿美元,与美国的双边贸易增加约***亿美元,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增加***亿美元,但增速仍低于此前。
以越南和印度为例,其发展路径与中国相比显然有一定差距。20**年,三个国家的 GDP 都在2 万亿美元以下的水平,而中国 2019年的 GDP 已经升至***万亿美元,越南和印度尽管有所增长,但仍然处于 3 万亿美元以下的水平。
同样以三个国家主要的贸易地区欧洲为例,出口欧洲的海运箱量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尽管越南和印度的增长趋势比较稳定,但与中国的高速增长相比,差距非常大,十几年间,中国至欧洲的年海运贸易量从***万 TEU,增长到近***万 TEU。从这点上看,印度和越南对欧洲的箱量出口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上述两个国家
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刺激贸易发展,如印度 2017 年 GST(Goods and Services Ta*,货物与服务税)税改、莫迪的“印度制造”鸿图,越南国会今年*月初通过的越欧自由贸易协定(EVFTA)和投资保护协定(EVIPA)等。
而对于中国来说,疫情下制定“双循环”是符合当前自身发展需求和全球贸易形势的,航运业也势必跟随转型。
全供应链和数字化是变革之机
那么,以国内循环为主“双循环”是否意味着完全放弃全球化呢?答案是否定的。
以联想集团为例,遵循了充分把握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满足国内市场新增需求,确保研发、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全程畅通,从消费端助力“国内大循环”,供应链的充分优势进一步推动海外市场销量增长的规律。
因此,“双循环”的未来仍将是全球化,对全供应链的掌控程度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在门槛如此之高、资本如此密集、供应链如此冗长复杂的航运业,整合供应链尤为重要。
当前,航运业供应链的竞争态势几乎可以浓缩成两个组织的对抗——DSCA 和GSBN,作为业内仅有的两个数字化联盟,努力的目标都是联合上下游打造“全供应链生态”。
在此之外,“双循环”背景下,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也是航运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化不止在本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对产业和生活方式都正在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至于此次科技浪潮被大家冠以“数字化革命”之名。疫情暴发之前,许多公司就已经在努力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疫情开始之后,技术变革对各行业的
挑战一直在加速,使人们日益意识到这一点:工作和生活的未来将比人们以前想象的更加数字化。
高效的数字化工具也是实现全供应链掌控的制胜法宝,是船东们绞尽脑汁在思考和努力实现的事。
麦肯锡提供的一些数字化发展战略中需要避开的“坑”,对于航运业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一是强推“用技术解决所有问题”。企业领导者必须亲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充分理解转型所用技术的原理和所声称的好处, 同时避免成本浪费。尤其必须要懂得技术和业务的精密配合。
二是采用尚未完全成熟的尖端技术。稳定性和适用性是任何 IT 组织都应该关注的两个核心要素,因此需要认真考虑并决策,以避免采用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应该选择员工熟悉的简单且经过验证的技术。
三是企业自建“云”架构。如果提供基于云的基础架构不是核心业务,那么企业将无法与云提供商相提并论。对于IT工具,应尽可能利用SaaS解决方案,例如工作流系统,源代码管理,持续集成和协作平台。
四是启动大系统更换程序。系统替换项目从根本上讲是复杂的,成本密集的并且具有固有的风险。在中短期内,它们还分散了组织的注意力,使其无法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功能。因此,除非所有其他途径都被证明是不可行的,否则应避免进行大系统替换项目。
五是关注输出而不是业务成果。即使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中,技术人员也常常默认专注于技术输出。它易于测量,消耗所有资源并且非常“可控”。业务一定要以最终的业务成果来衡量是否可取,换言之,数字化并非目标,只是方法。
六是在不涉及业务的情况下投资开发新平台。IT 组织正确地投入了大量的精
力和资源来构建和部署强大的平台。但是,通常情况下,业务不参与平台设计或开发,从而导致新平台与业务方面的相关性最小,因此使用率不高。
七是建立一支管理人员队伍,而不是培养工程文化。大多数组织的职业发展通常需要人员管理,技术和业务双料人才往往被赋予更高的职务和更多晋升机会。“术而优则仕”,可能会造出一个普通的管理人才,也会埋没一个技术人才。赋予技术经理特定的技术交付责任。通过货币和非货币激励措施,鼓励技术经理的技术专长文化。
综上所述,在“双循环”背景下的航运业,依然需要全球化发展,而在其过程中,数字化将成为最好的工具。
篇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心得体会论文
7 月 3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笔者看来,双循环的提出,既是对短期疫情冲击下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更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长远出发,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展望未来,立足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直面国内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释放内需潜力,对于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创新驱动下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必然举措
22 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中美分歧与博弈加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遭遇明显冲击。而早在 218 年,*****便多次提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起,给多年来形成的国际规则和世界秩序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刻影响着大国关系。此时形成国内大循环、构建双循环,是适应外部环境新变化、新局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和要求。
从产业链层面来看,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与合作不断得到加强。在此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相对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和相对完整独立的产业链条,并深度融入了全球价值链占全球制造业附加值的近 3%,占全球进出口份额的 23%。然而,随着疫情催生产业链回流、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以及全球成本竞争优势发生转移,使得国际大循环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动。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下,多国反思缺乏基础医疗设施自主生产能力、过度依赖我国的困境,借此加大了吸引制造业回流的力度,这可能导致涉及民众医疗卫生、国家安全等基础产业的全球产业链重构。二是中美贸易摩擦削弱了我国商品在美国的竞争力。目前,我国过去四年出口到美国的前 15 大商品中,已有 14 类占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在减少,其中不仅包括劳动密集型商品,甚至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也受到来自美国近邻墨西哥的竞争。三是东盟凭借劳动力、资源等低成本优势,在全球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持续上升,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的占有率。
更加深刻的变革来自于中美关系新格局。近期,中美交锋正在贸易、金融、科技、军事、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展开,且博弈不断升级。
在政治方面,22 年 7 月 14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香港自治法》,以我国通过《香港国安法》、破坏香港自治为由,授权行政当局针对我国相关人士及金融机构,实施包括禁止财产交易在内的制裁措施,首批制裁清单包括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中联办主任骆惠宁等 11 位
香港及内地驻港高级别官员。从目前的博弈态势看,不能排除在 11 月 3 日美国大选投票前,特朗普最大限度使用其拥有的法律授权,扩大制裁范围的可能。
在技术领域,最近一段时间,TikTok 被美国政府要求强制出售,白宫展开以去中国化为目标的“净网行动”,接着又颁布行政命令封杀 TikTok 和 Wechat。美国针对我国科技公司的“组合拳”接二连三,不仅针对“硬科技”,还加大对“软科技”企业出手的力度,加速与我国在科技领域脱钩。如果科技脱钩的趋势无法改变,一场影响更加深远的新型数字铁幕或不可避免地要落下。
在金融领域,美国就中资企业海外融资加大限制。如近期中美会计准则和审计合作之争加剧,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中国和其他国家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公司到 221 年年底,需从美国退市;而之前参议院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待众议院通过和总统签署)亦对我国赴美上市企业提出苛刻要求。除此以外,美国还可能会加大对部分中资金融企业的制裁。
变局同时蕴含机遇与挑战。笔者总体认为,从“国际大循环”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我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积极战略选择与调整。
促进国内大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二季度,我国 GDP 增速重新回升至 2%,在全球范围内首先走出了疫情阴霾。然而,尽管迎来疫情后的经济快速反弹,但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四大结构性失衡,给经济反弹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一是生产端的恢复快于需求端。当前工业生产恢复较快,8%的增速接近疫情之前;但需求端的恢复要相对缓慢,7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1%,仍旧处于负增长区间。
二是工业恢复快于服务业。第二产业 GDP 增速大幅反弹 13 个百分点至 7%;而第三产业仅回升 1 个百分点至 9%。部分服务业(如住宿餐饮、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还处在深度负区间。
三是大型企业恢复快于中小企业。7 月,限额以下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7%,连续五个月低于限额以上企业,且差距进一步拉大;制造业 PMI 也显示,小型企业景气度趋于回落,与大型企业表现显著分化。
四是实体与金融的不平衡,即实体经济下滑、金融体系扩张。疫情之下,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流入股市现象显著;但在实体回报率仍然低迷的情况下,流动性存在“脱实向虚”的倾向。
此外,在过去三十年的经济高增长中,供需失衡、区域失衡、行业失衡、企业失衡的矛盾有所加剧,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难点。例如,实体经济结构方面,我国长期面临产能过剩局面,但供给难以满足需求,不少高品质商品还需依靠外部渠道才能获得满足;区域层面,东部沿海城市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层面,金融业和房地产扩张与实体经济回报率下降形成反差;企业层面,民营经济发展常常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障碍,生存空间弱于国有企业。
因此,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缓解结构性失衡,立足内循环,促进双循环,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立足大循环,实现双循环的政策着力点
内外部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以及我国经济面对的长短期的挑战与压力,使得我国决策层做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最新部署。而这也可能成为贯穿我国未来 5—1 年发展的战略纲领,成为“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方针。为了促进双循环,如下五大政策发力点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双循环”并非闭关锁国,应保持积极开放态势。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独具吸引力。在产业链转移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仍应通过加大开放措施,加速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吸引外资流入。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外部经济衰退背景下的政策应对,包括鼓励出口转内销,在电子、医疗、高端制造等关键行业提供政策优惠,大力推动进口替代;以多边主义稳定贸易投资,加快中日韩自贸区和中欧投资协定等经贸框架的谈判;在保证产业链不过快流出的情况下,积极发展与东南亚等经济体的经贸关系;助力外贸企业寻找替代出口市场。
第二,培育高质量的国产服务供给,扩大国内最终消费。短期内,应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措施,稳住目前的消费回暖势头,加大对消费薄弱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支持。如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金融定向支持以及发放消费券、现金券等方式,提高特定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延续国内消费难能可贵的回升态势,进而推动服务消费尽快回到正轨。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零售市场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零售市场。未来,应将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要方向,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第三,提高科技供应链的韧性。短期而言,应对美国对中方的技术封锁,应当筛查海外供应链,特别是具有战略安全意义的海外供应链,查明上游设备、零部件、软件等受美国管控的部分,对其中不能自产的,要提前准备非美国的替代品。长期而言,根本的解决途径仍然是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政策层面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此外,在创新科技领域,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贸易和服务规则的制定,把数据安全、技术安全、金融安全问题留在经贸框架内,主动打造国际贸易的前沿阵地。
第四,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体系。鼓励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地区协调平衡战略,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同时,降低沿海外贸企业的成本与转移压力,尽可能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留在国内,与中西部地区形成梯队承接,避免大量对外投资对国内制造业形成抑制,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
第五,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实体经济活力。要推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创新生产要素供给;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推动教育和科技体制的改革;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土地市场化改革,释放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
篇五: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心得 体会
近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不仅是在疫情冲击下做好经济工作、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方法,而且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助推中国经济“育新机、开新局”并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无论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肆虐蔓延而导致的外需萎缩,还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外部严峻挑战,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充分用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苦练“发展内功”,都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关键要看这个“发展内功”的功夫高低。而决定这个功夫高低的关键则是能否真正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而做到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互动。
正像气血通畅决定人的健康和寿命一样,经济循环通常决定着经济的健康和发展能力。因此,我们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自觉立足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充分发挥好 14 亿人口的美好生活需要所汇集成的超大国内市场规模优势,打通中国经济存在的“供需梗阻”,从而确保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循环畅通,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鉴于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及恩格尔系数低于30%,尤其是超过 4 亿人口的中等收入人群的形成并不断壮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不断丰富。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出更高要求,而且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汇集而成的超强国内需求和超大国内市场相比,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供需梗阻”,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循环畅通,进而损害中国经济效率,衰竭经济发展动力。
要消除这些结构性“供需梗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维持必要的需求张力,进而确保“六稳”和“六保”等基础目标的实现。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定政策,通过去除没有需求的无效供给,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实现供求关系的动态均衡。唯有如此,中国经济才能“气血充盈”,激发活力、行稳致远。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讲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变化,理解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中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讲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就是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要求,不断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着力提高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讲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改善营商环境,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同时要有力保护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各类财产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励创新,进而不断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
我们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要搞自我封闭的“全能型”经济体系,而是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求链,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讲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大循环,是因为中国作为发展最快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具需求潜力世界市场,本身就是驱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方面,国内大循环畅通带来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必然导致进口增加并帮助世界其他国家释放过剩产能,从而带动其实现经济循环畅通,促进整个世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中国通过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带动沿线国家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进而促
进沿线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尤其要在开发好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对接畅通国际市场,不仅要继续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保障国际货运畅通,而且要保持与主要贸易国的沟通交流,协商解决供应链顺畅运行面临的难题,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篇六: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发挥制度优势促进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心得体会
以“双循环”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因此,我们需要兼顾国内外的环境变化,需要兼顾短期和中长期的考虑,保障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保持经济增长要充分发挥国际经济循环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强调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兼顾关系搞好平衡。这是一种改革开放初期的综合平衡思想。前不久,党中央提出实现“双循环”的想法,具有特殊意义。所谓经济“双循环”是指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之间有机联系的交互联系与沟通,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关系平衡的新意境。在过去一轮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较好地实现了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内外平衡,取得积极成效。现在新的一轮经济全球化即将开启,我们需要通过“双循环”争取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再平衡。
就外部循环而言,首先,维护和改进以 WTO 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平台,是疫情之后要做好的事情。中国一直积极推进和维护经济全球化。可以说,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结为了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 WTO 组织以及联合国等国际性组织的机制改革,并将经济全球化的理念从经济共同体提升到安全共同体、健康共同体、卫生共同体、环境共同体的新高度。与经济全球化结伴而行是基本点。
美国正在成为阻止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反对力量。但是,美国这个打算是会落空的。其一,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不是政府而是市场力量,其中关键的力量是跨国企业和全世界的消费者。美国政府设置的种种阻碍经济全球化的栅栏都可以被市场力量所消融和化解。其二,世界经济联系已经极其广泛而深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格局。除非是世界经济格局大洗牌重组,否则一些技术性、战术性手段是难以割断彼此之间的联系的。其三,经济全球化给几乎所有国家和人们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利益好处,中国固然是受益方,然而其他各方包括美方在内也是受益方。
其次,“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向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 2013 年提出,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运营,短短 7 年时间,认同并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及地区已经远远超出预想。“一带一路”平台搭建起来之后,取得许多成就,如中欧班列、中国在沿线国家开展的工业园和大型项目建设。我们要继续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合作。
保持国内经济自身良性循环的战略性思路和方向
就国内重启并保持经济增长的具体措施而言,相关政府机构已经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比如上万亿元“新基建”规划,上千亿元企业减税措施,上百亿元地方政府消费券发放,上百万人就业安置安排措施,此外还有大量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和援助,不一而足。从战略层面考虑,我们还需要继续着眼于中长期部署。保持国内经济自身良性循环是比恢复经济增长更加重要的任务。目前需要讨论和认识如下战略性思路和方向:
其一,建立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美贸易冲突是中方不希望发生的坏事,但是既然发生了,一定要把坏事变成好事,那就是针对暴露出来的短板赶
紧补齐。疫情暴发之后,此事的急迫性更加突出。按照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设想,所谓高中低端产业和上中下游供应链都是必须拥有的。
其二,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体系。国家已经通过推行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地区协调平衡战略来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未来,制定西部大开发二期战略可以作为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体系的切入点。西部大开发二期战略工程需要更高站位和格局。西部再开发的重点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实现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让资金流、商流、人流、物流从沿海发达地区反向流动到西部。
其三,努力建设高质量的价值链。建设更高的价值链需要在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基础上做起,但是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建设高质量的价值链,可以加速增加居民收入,关键是培育经济竞争力。
其四,构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良性循环体系。疫情的暴发显示出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疫情打击最重的是实体经济,克服疫情最关键的是实体经济,恢复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才有自身存在的价值。重构虚实经济体的利益分配格局是构建良性循环的关键。
发挥制度优势促进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心得体会
“双循环” 的三大要点
*月*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中国经济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这一“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如果以经济学语言将上述新发展格局中的国内和国外分别表述为内需和外需,即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的话,新发展格局的要点或关键之处有三,一是内需要进
一步做大,二是内需要加速循环,三是内需和外需循环要相互促进。
内需要进一步做大,一方面是相对于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目标而言,另一方面是相对于外需而言。相对于自身目标而言,当前我国人均 GDP 刚过一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刚过 31,**元人民币,但我们的目标是人均GDP和收入都在今后20-30年内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自然要求内需进一步做大,同时也意味着内需有进一步做大的广阔空间。相对于外需而言,情况比较复杂。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净外需体现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2019 年我国这一净出口为顺差 14,***亿元人民币,占 GDP 的**.*%,在国际标准的 2%以内,应该说是不高的,进而内需在 GDP 中占比为**.*%,与很多其他国家相若。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进、出口贸易量都很大且其中加工贸易仍占**%左右,从而形成大进大出所造成的。如果将货物和服务出口额与货物和服务进口额分开来看的话,二者分别占 GDP 的**%和**%左右,相对于内需是较高的,因而内需是相对偏小的。所以,内需本来就应该进一步做大。现在面临中美脱钩的新形势,自然就必须进一步做大了。
如何进一步做大呢?在宏观结构层面,内需包括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很多人认为内需仅指消费,俗定而成并无大碍,但准确或专业地表述,应该也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要进一步做大消费,应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即降低居民储蓄率;应加快低收入人群向中等收入人群的转变,为此应加速城镇化,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地位,提升就业率及提高失业、退休及残障人士的福利水平等;应切实减小贫富差距。要进一步做大固定资产投资,应尽快启动新基建,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基础建设,并从产业、地区及科技角度对传统投资补短板。实际上,内需进一步做大还有赖于其加速循环。
内需要加速循环,是一个大课题。所谓循环,就是不依赖于外力而内生性地
或自我实现式地运动。则,内需循环,就是内需不依赖于外需而内生性地或自我实现式地运动。运动有前有后,有上有下,人们追求的当然是往前和向上,即增长,则其结果就是内需的进一步做大。问题是,内需如何能加速循环呢?这需要新的思维和思路,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初步思考,内需加速循环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或在三个方向上展开。一是加速市场机制的优化,必将加速内需循环。首先是经济体制对内进一步开放。内需加速循环有赖于经济与金融资源更有效与迅速地得到配置,这就要求在国民经济中进一步降低国有企业(包括金融和非金融)的比重,相应地增加更有活力的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比重,赋予她们更强的市场地位,使她们进入更多的产业领域,包括垄断行业领域。再是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通体制进一步改善,在劳动力/人才、资金/资本、土地、科技及商品/服务等各个领域打破地区、行业及层级壁垒,形成统一、竞争、有序、开放的市场流通体系。
二是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势必加速内需循环。当前我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点,即信息革命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时刻。我国在这一革命中已处于领先地位,今后将加快向信息或智慧型社会转型。这一转型催生智慧型消费和智慧型投资,而智慧性消费和智慧性投资又衍生出并改造一系列的新型产业及产品。衍生的包括新型电子材料、电子元部件、信息设备制造、信息基础设施、智能机器、信息配套设施等一系列的信息产品,改造则为“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 ,即以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与平台改造各个产业及产品。如此的转型必然是消费和投资,即内需的大循环。加速这一转型,即加速产业结构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的升级,必会加速这一大循环。
三是加速地区结构的升级,也为加速内需循环创造重要条件。我国经济的地
区结构也处在升级过程中,主要是城市群兴起。人类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口必向大城市流动玉聚集,大城市挤满了便向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卫星城市流动玉聚集,从而形成城市群;而随着人口聚集于城市群,经济的内需便集中在城市群。这意味着,城市群的形成过程,就是内需的重新配置过程,也就是内需在空间上的循环过程。我国正在兴起十九大城市群,除了长三角、珠三角(现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外,海峡西岸、山东半岛、中原、 辽中南、关中平原、 北部湾、哈长、黔中、呼包鄂榆、滇中、兰州-西宁、山西中部、宁夏沿黄及天山北坡。前五者已具相当规模,但与世界级城市群比较发展程度上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余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发展程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速这些城市群的崛起,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新方向,也是加速我国内需循环的强力催化剂。
至于内需与外需双循环相互促进,首先意味着,虽然强调内需大循环,但并不意味着放弃外需循环,而且还希望内需循环能够加速外需循环。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人认为,现在提出内需大循环意味着要主动放弃或不得不放弃外需循环,这是过虑了。主动放弃是没有理由的,从中央最近的多次表态来看的确并非如此。至于不得不放弃,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笔者的看法是,若从经济角度,这个问题不值得担忧,因为外需的存在,即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主导地位是我国强劲的经济基本面所决定的,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当然,若美国纯粹从遏制我国崛起的政治角度,强行与我国并拉拢一些国家与我国完全脱钩,那我国的外需会减弱很多。但也不会消失,毕竟美国已不可能拉拢到其所有的所谓盟友,而我国的友好国家队伍正在壮大。所以我们仍应力保现有外需并开拓新的外需市场。为此,应巩固与美国及其几个紧密盟友以外国家的关系,重点加强与东盟、俄罗斯及中亚、部分欧洲,以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
外需与内需循环的确可以相互促进。在出口方面,以内需循环中催生的更加优质和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产品,如 5G、北斗、高铁、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家具及家电、无人机等开拓新市场;进口方面,内需循环做大的内需吸收更大规模与多样化的国外产品,除了能源、粮食及其他原材料等商品外,也包括更多高档的工业品和消费品,提高内需的质量,也加大外国对于我国市场的依赖程度。
与内、外需循环相关的一个迫切问题值得重视,即在一些外资撤出时如何保住外需的问题。要知道,外资撤出的供给变化与出口转移的需求变化不一定是同步的。所以,国内企业应迅速收购欲撤出的外资企业,或迅速新建生产线以替代撤出的企业,以使外需并不随外资撤出而转移。这样不仅抵消外资撤出对于外需的负面影响,而且增加国内企业的并购机遇,还将阻止外资的进一步撤出,可为一举多得。这是我们面对即将来临的外资加快撤出时应该精心设计的应对之举。当前我国企业的资金、科技及管理水平都可以说能够接管大部分的外资企业。我们应该力争促成国内企业填补外资撤出的供给缺口以保证出口需求变化最小这样一种局面。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岂不是坏事变好事吗?内需与外需循环如何相互促进有很多文章可做,有待于今后深入进行。
篇七: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研讨发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研讨发言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一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后,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在热议,作了很多解读探讨,我在学习中对这方面的问题也作了一些思考,感到对这一新发展格局可以从这么几个层面来认识:
首先,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长远的战略考量。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明显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地位受到了较大挑战,而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积果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不是短期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应急之举,而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
其次,这不是新瓶旧酒,而是发展格局的全面重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新”,它不是单纯从过去也曾努力着力过的投资、消费、外贸等传统格局或单一领域发力,而是对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全方位重构重塑。
第三,这不是内敛收缩,而是内外联动的互促互进。尽
管首先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表明要比以前更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和产业的培育,但大家可千万不要以为会回到关起门来自拉自唱、自娱自乐的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也不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内外兼修,把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特别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打通畅通,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协调联动、全面提高。
第四,这不是自选题目,而是必答题目的共同选项。对各地来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中央提出的宏观战略,也不是只涉及东南沿海或部分地区的发展要求,更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概念提法,而事实上,它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加速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剧各地发展的整合分化,带来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的“大洗牌”“大调整”。每一个地方,自愿也好、被动也罢,都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主动参与、积极对号、找准定位、重塑优势,真正把理论上的有利变为事实上的有利。
当然,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和讨论还在不断深化,我们各级各方面都要积极思考研究,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度谋划我市融入“双循环”的路径举措。这里,我主要谈 3 个方面:
一要找准优势。只有找准自身参与“双循环”的优势在哪里,我们才能握有本钱,占领制高点,下好先手棋。我体会,我市的优势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集的能源矿产。除上面我讲到的能源外,我市还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石油储量巨大,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这些能源资源优势仍有很大的空间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二是广袤的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居全省第*位,而且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的有利条件,许多特色农产品包括中药材,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还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深挖的巨大潜力。
第三是较好的产业基础。从“一五”时期开发建设,国家 156 项援建项目 16 项落户我省,其中落户我市 2 项,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国防军工等为主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我们参与“双循环”的“老本钱”。
二要重点突破。面对“双循环”,我们如何参与,着力点、切入点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基于发展趋势、X 市情和现状条件,最最重要的还在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具体来看,是不是可以在“四点”和“六能”上进行突破。“四点”,即立足基点,内外兼修;疏通堵点,破立并举;补齐断点,供需适配;引燃爆点,主体优先。
立足基点,内外兼修,就是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加重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着力稳定
市场预期,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就业持续扩大和收入持续提高,同时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内需外需兼容互补的良性局面。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就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聚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以全产业链的思维加快补齐产业链条上的断点、漏眼和彩项,把“微笑曲线”尽可能延伸到两头,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就是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打破部分行业的“政策性”梗阻、“体制性”障碍,重点在国企混改、科技创新、管商环境、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攻坚突破,加快构建高标准高效率市场体系,着力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就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企业是老大、政府是“店小二”的理念,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用活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大资本的进入和带动,加快培育几个千亿级产值爆发性增长的产业,构建我市参与“双循环”的强大支撑。
“六能”,就是聚焦产业赋能、枢纽聚能、创新激能、城乡释能、开放拓能、要素助能等 6 个方面精准发力、突破见效。产业赋能,就是要紧扣循环培育壮大产业爆发点。这
里我要强调的是,产业培育不仅要盯着“高精尖”,也要注重扶持民生领域、事关民众衣食住行医的“原始、基本、微小”的消费类企业。比如,文化旅游业中,可以借鉴故宫文创、云南普洱茶等好的做法,培育我市旅游产品开发公司,以“大地湾女神”“东方微笑”“麦积山”等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努力打造“人见人爱、非买不可”的文创爆品。
创新激能,就是要构建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用、创新成果共享的新机制,特别是深化与上海张江自创区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要着眼积木式创新、渐进式创新、颠覆性创新这三大类创新,发挥好兰州科技大市场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摸排技术宝贝,壮大华天科技,建立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库,以创新创业引城乡释能,这是下一步我们挖据市场空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城乡结构性问题,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城发展布局,注重都市圈、县城、小城镇三级区城联动发展,推动陇东南组团发展,增强我市与陕、川、青、宁、新、内蒙的深度合作。
枢纽聚能,就是要从物流商贸业发展的规律出发,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抓住当前国内外大宗商品供给和市场变化的机遇,打造千万吨级石油天然气、兰州新区粮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战略物资“三大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加快把我市通道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循环优势。
要素助能,我前面已经专门谈了一些意见,总的就是要切切实失多想办法、多出新招、多走新路,盘活激发各类要素能量。
开放拓能,就是要牢记“X 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继续做好巩固东连、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的文章,发展物流经济、临空经济、口岸经济,实施好“蒙煤入甘”项目,大力拓展南亚贸易通道,谋划建设“一带一路”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基地,拓展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和新优势。
推荐访问: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论文1000字 双循环 新发展 格局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2022年党委书记、董事长关于打造农业“内外双循环”格局思考与对策(全文完整)2022-08-27
- 航空承运人强制责任保险国际接轨模式研究——以双循环新格局为背景2024-08-24
- 2022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最新3篇(全文)2022-09-13
- 2023年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11篇)(完整文档)2023-01-16
- 2023年度学习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系列重要论述体会交流: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优秀范文】2024-01-16
- 2023年新发展理念学习心得体会4篇2024-10-28
- 新发展格局下商贸流通经济转型策略研究2024-08-24
- 格局大心态好经典语录(完整文档)202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