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语篇分析:文本解读的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3-10-23 19:25:05 来源:网友投稿

彭玲

摘 要 从语篇角度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关注作品言语表达,在“转角”处挖掘深意,从交际称谓中揣摩情感,就交际策略探究写作技巧,能够为文本解读提供一种新路径。

关键词 语篇分析 新路径 转角深意 称谓情感 交际技巧

语文阅读教学要紧扣语文学科本质,回归言语运用的规律,体味汉语言的奥秘,借助语篇分析,强化文本细读,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转角”处深意,语篇分析的主旨指向

解读文本首先要明确文本的基本特征。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书面表现形式,是一个能够实现内循环的语言系统,是作者让读者明白、感知、思考的实体。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文本,不仅要读出文本语言文字中原来的信息,还要正确阅读出信息背后的“信息”。因此,教师不仅自己能够解读文本,还要有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文本。从文本结构的“转角”处解读文本,是一种解读文本语言文字背后信息的“言语智慧”。

比如《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文,学生会认为是写伟大母爱的,是歌颂母亲的。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两次“逆转”带领学生慢慢品味课文,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笔者针对这两次“逆转”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两次“逆转”写了什么内容?二是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写两次“逆转”?第一问,学生容易解答,主要写了其他家庭成员的自私表现,衬托出母亲的伟大。父亲着急修改计划,把郊游修改为钓鱼。安娜和玛丽姐妹因为买了新帽子要戴一下。维尔和我兄弟因帮不上做饭菜上而要离开。第二问,教师稍一点拨学生就能明白,是写家庭其他成员的自私,反衬出母亲的伟大和无私。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副标题“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去思考文章的主旨,不仅歌颂母亲的无私,还有批评家庭成员的自私,表达了自己的内疚。文章结尾,母亲眼里的“泪水”表达了母亲的幸福,还夹杂作者的伤感。这些内涵正是引导学生在语篇结构“转角”处细心品味到的。

再如《荷塘月色》一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教材曾经把“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段内容删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的这一删、留处理进行探究。可以设计问题:教材删去的这节文字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一问,容易回答,主要写了江南采莲女子游玩的场景。第二问,作者描写采莲热闹的场景,采莲女子张扬的随性和率真,可以与我落寞忧愁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凸显文章的主旨。同时,采莲的热闹、动态与荷塘月色的冷静、静态能形成鲜明的对比,彰显出一位向往自由的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冲突。探究文章结构“转角”处的深意,学生可以对文章的主旨理解得更深刻。

二、交际称谓,语篇分析的情感指向

在人际功能的语篇中,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往往会进一步放大。文中对人物不同的称谓方式往往寄托着作者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阅读教学中,以人物称谓为突破口,可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味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人物分析有静态和动态两种。人物称谓是固定的静态的,是带有某种特定身份标识的称呼。如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这是鲁镇人对她的称谓,值得品味。祥林嫂的本名是什么?按照古时候从夫起名的话,为什么她嫁给贺老六之后,大家还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家嫂子?经过讨论分析,“祥林嫂”本来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嫁入贺家之后,因为她的改嫁行为,鲁镇人都看不起她,认为她晦气,所以没有叫她贺家嫂子。这就显示出在封建社会中底层劳动妇女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夫为妻纲”要求妇女“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要终身为夫守住名节。再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在称呼自己的弟子时,都是直呼其名,而不是称呼弟子的字,这是为什么呢?结合文中语境会发现,孔子刚批评了轻率冒进的子路,课堂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此时孔子通过直呼其名的方式,表示对弟子的亲昵,借此缓和课堂气氛,鼓励弟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里,孔子通过对弟子称谓的变化显示出他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者风范。

有时候,对同一人物会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情节的发展而有不同的称谓,这些动态性称谓背后往往隐藏着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阅读教学中,把握人物称谓的变化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作品的意蕴、主旨起着关键作用。例如,王安石《答司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的称谓就有“君实”——“儒者”——“士大夫”三个变化,这一动态称谓的背后寄寓了作者对司马光情感的变化。“君实”是司马光的字,这一称谓表现对司马光的尊敬;
“儒者”是司马光的身份特征,司马光在朝为官,这个时候已经不是王安石的朋友,仅仅是同事,没有了昔日的情感因素,所以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寝宫、生事、征利、拒谏以及怨诽五个方面给予严厉的驳斥,言语犀利;
“士大夫”是司马光的政治群体,此时两人是政敌关系,因此王安石毫不留情地对司马光进行抨击,认为其党群“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文章通过三个不同称谓的变化,表达了王安石情感的变化。《卫风·氓》中的称谓变化也衬托出作者情感的变化。诗中写女主人公从热恋、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两人情感的变化在女子对男子的称谓变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相恋阶段,女子以“子”称呼男子,表示尊重,显示出女子对两人关系拿捏有度,有着少女的矜持。由“子”到“尔”称呼的转变,表现出女子待嫁的迫切心理,表明两人的关系更进了一步,女子似乎已把男子看作了一家人,因此直呼为“尔”。女子经历了辛劳、清贫的三年婚姻生活后,面对男的施暴与无情抛弃,女子以“士”称呼他,士泛指天下男子,对于哀至心死的女子来说,负心丈夫已和陌路男子没有区别。可见,卫女对“氓”的称谓经历“子”——“尔”——“士”的变化,称谓的变化背后隐含着卫女心理的变化和对待爱情态度的变化。

三、交际策略,语篇分析的技巧指向

语篇其实就是作者和读者之间一种基于文字桥梁的对话。怎样通过“对话”让读者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达到作者创作的真实目的,是语篇分析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交际策略的适当介入,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是需要一定技巧的。语篇分析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对话才有效的问题。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善于运用交际策略。当时正值三大军阀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对封建传统的道德规范嗤之以鼻,整个北京城腐败成风。这个时候的北京大学也是乌烟瘴气,学生求学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蔡元培想通过这个演说,唤醒学生的思想认知,引导学生抛弃旧思想,接收新文化、新思想,向学生提出三点希望,想赢得学生支持,实施学校改革。他的交际策略有二:一是树立自己的权威,如“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等语言的使用,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为客观、有权威的校长形象。二是从学生角度出发,承认学生的地位,拉进双方的距离,引发情感的共鸣。鉴于此,蔡元培采取既严肃又亲近的方式与学生展开对话,行文采取先总后分的结构技巧,语言采取亦庄亦谐的策略。

总之,从语篇角度解读文本,让学生关注作品言语表达,在“转角”处挖掘深意,从交际称谓中揣摩情感,就交际策略探究写作技巧。可以说,语篇分析能为文本解读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使阅读教学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作者通联: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语篇分析新路径基于语篇分析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12期)2017-01-13论广告语篇的体裁互文性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12期)2016-12-24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中美领导人演讲语篇对比分析考试周刊(2016年83期)2016-10-31语篇分析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16期)2016-03-31多元智能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师教学的启示考试周刊(2016年15期)2016-03-25

推荐访问:路径 解读 文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