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超额储蓄:美国硅谷银行危机鉴示,与我国扩大消费问策

发布时间:2023-10-23 18:05:06 来源:网友投稿

央行近期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住户存款持续攀升,惯性增长,屡创新高:2023年1月份,居民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下单月新高,2月份虽有显著回落,但也增加7926亿元。

其实,早在2022年居民存款“多增”,超额储蓄现象便已出现、凸显。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储蓄意愿高涨,2022年第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达61.8%,创下有统计以来最高值。全年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远高于2021年“全年增加9.9万亿元”的新增规模,“爆发式多增”近8万亿元。

“存款多增,超额储蓄”现象背后,折射的是:居民储蓄的公共性特征①,不仅依然存在,某种程度上得以进一步强化。换言之,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偏好降低,预期趋于谨慎,而未来“诸多不时之需”促使人们更多选择定期储蓄。凡此种种相互叠加,客观上对国内银行体系、金融安全则形成了稳固支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居民储蓄应当处于静止、“凝固”状态。如何让超大规模居民储蓄能够安全、放心“动起来”,形成实体经济层面有效的“储蓄—投资”“储蓄—消费”转化,产生良性互动,同样需要我们由“表”及里、着力思考。

超额储蓄“幸福的烦恼”

VS

美国中小银行“流动性危机”

时下的全球银行业,可谓“冰火两重天”:一边是,中国老百姓趋之若鹜把钱存入银行,形成“超额储蓄”。一边则是,美国的储户争先恐后“排队取钱”②,导致“挤兑风潮”。

对于游走在破产边缘的美国“硅谷银行(SVB)”们而言——超额储蓄、存款新增,无疑是其“迫切企盼”、望眼欲穿的。由于深陷流动性危机,到目前(2023年3月14日)为止,美国已有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银门银行(Silvergate Bank)和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等三家中小规模银行接连倒闭。③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对此迅速作出反应,将美国银行系统的评级从稳定降为负面,理由是硅谷银行倒闭引发的担忧还在持续蔓延,银行业运营环境迅速恶化。④

突然降临的“黑天鹅”事件,会不会扩散、蔓延,进而引发又一轮银行危机、金融风暴甚或全球动荡?现在给出结论为时尚早,需要进一步“跟踪观察,全面把判”。不过,始于2022年3月的美联储“激进加息周期”,可能会由此“接近尾声,趋于结束”——为了平息接踵而至的美国银行业倒闭风潮,作为全球央行风向标的美联储,未来甚至不得不“紧急转向”,被迫开启又一轮“救助银行业”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释放大量流动性,以解在危机中挣扎的美国中小银行“燃眉之急”。

对于中国银行业、整个金融体系而言,美国硅谷银行(SVB)破产倒闭带来的警示、借鉴意义,堪称“及时送达,不请自来”的“免费课程,生动教材,直播案例”。

第一,国内银行业应当坚持综合化经营大方向,避免因客户结构单一、业务渠道狭窄,而坠入分业经营的“过度行业化”陷阱。

美国硅谷银行长期服务PE/VC企业、高科技中小企业,客户多为企业创始人、科技从业人员、风投管理者等,集中度较高,且与科技行业、初创企业形成“深度绑定”,建立了稳固的业务关系。其资金以贷款形式投放给PE/VC企业、中小科技企业以及科技企業员工,同时也从这些企业和员工那里吸纳相应存款,形成了事实上的“创投圈内循环”运营模式。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储户进行“拥挤式”提现,便会直接导致银行存款严重流失,流动性风险也因此“显山露水”。

第二,从资产负债优化角度讲,国内银行业一定要避免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借短投长,期限错配”。资产分布与负债来源,在结构上尽可能做到“匹配,适应,优化,均衡”。

在流动性宽松时期的低利率环境下,美国硅谷银行吸收了大量低成本存款——此前,其持有生物科技行业众多初创企业(Biotech)、风投公司数十亿美元的存款。进行流动性管理过程中,硅谷银行又配置了规模不菲的美国国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长期限债券资产。随着2022年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利率持续上升导致债券价格大幅下跌,硅谷银行账上持有的美债资产“由盈变亏”,而负债端的短期限存款成本不断加大,出现严重倒挂。“资产负债”的失衡状况难以为继,最终演变为“客户纷纷挤兑”、大量存款流失,从而导致流动性危机的发生。

第三,更深层次来看,在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下,美国硅谷银行显然缺乏“获取长期、稳定存款来源”的广泛群众基础。

前几年,硅谷银行沉淀了大量低成本活期存款。仅从2019年四季度至2021年四季度,硅谷银行的存款规模就从618亿美元暴涨至1730亿美元,但其中定期存款比例仅为4%。⑤

而超额储蓄这种“幸福的烦恼”,是我国传统“勤俭持家”储蓄文化、国内银行业持续健康运行以及“居民储蓄主要被用于社会保障等居民未来的公共支出”各因素相互叠加,共同赋予中国金融体系的“特别红利”,应当倍加呵护、善待珍惜。

对于国内银行机构而言,应当主动摆脱“以存贷利差为主”传统盈利路径依赖,更好适应“贷款利率重心下移,存贷利差持续收窄”的利率改革走向,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增强服务功能、转变盈利模式。必要时,可以考虑通过“债转股”方式来为超额储蓄提供更多“超额收益”。

第四,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需求,国内银行业应当多管齐下、广辟渠道,以“银行信贷+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组合方式,达到“各方支持,共同推动,合力而为”的效果。

第五,对于中国金融体系而言,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应当结合当前我国“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金融体制改革举措,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织密金融安全网,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依法将所有银行机构、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实行“穿透式”、全方位监管,避免像美国硅谷银行等中小银行那样,“在许多实际操作层面上缺乏美国联邦机构的有效监管”⑥,从而使其在“监管缺失”中“迷失自我,放任自流”。

近几年,美国联邦机构对中小银行的监管开始放松,致使“许多银行出现风控失调,最终出现运营困难甚至倒闭”⑦。鲜活、生动的教训告诉我们,金融监管决不能“漏空白,留死角”。

正因为此,围绕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风险苗头,应当通过落实“金融十六条”措施等来促进“房地产企业保交楼”,抓住“改善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表”这个重点,激活资产、接续负债,补充权益,提升预期,改善优质房企经营性和融资性现金流,引导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回归安全区间,从而逐步推动房地产行业向新发展模式转型、过渡。

此外,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同样要从调整、改善“政府资产负债表”入手,优化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重塑国企、国资估值定价。

而无论是激活房地产企业资产,还是在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方面,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重要构成的证券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都“应有所为,大有可为”。

做强、做优、做大“家庭资产,家庭资本”,

促进储蓄—投资、储蓄—消费的有效转化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今年3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同样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3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在介绍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总的来看,经济运行企稳回升”,“但外部环境更趋复杂,需求不足仍较突出,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⑧

超额多增的居民储蓄“立足长远,重在预防”,不可避免地对当下的即期消费产生影响,形成“抑制效应”,如何**?加快政策落实落地,大力提振信心、持续稳定预期,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扩大需求、促进消费的宏观政策组合拳,应当围绕“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⑨等老百姓身边具体事,贴近城乡居民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

一方面,更好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作用,通过“储蓄—投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有效转化,为实体层面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基建等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供应端的企业生产,从而带动、扩大社会就业,不断增加居民收入。

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居民家庭乐此不疲地进行“定期储蓄”的同时,也在排队扎堆“提前偿还房贷”⑩。“一增一减”之間,负债减少、负担减轻的同时,“家庭净资产,家庭资本”亦相应增加。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在家庭“资产负债表”中,做强做优做大“家庭资产,家庭资本”,不仅能够稳定长远预期,而且可以有效释放当前消费需求,从而有力推动“储蓄—消费(商品,服务)”转化,实现需求端资金流“回流”到供给端的良性循环、更好发展。

而包括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健康、稳步向上运行,无疑能够对居民“家庭资产,家庭资本”的增加、扩大形成重要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不仅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结构的创新、完善、优化,而且能够促进“居民储蓄—金融机构—实体经济”之间良性生态体系的形成。

注释:

①参见周雪飞《透视居民储蓄高峰》,《南风窗》,2004年第9期。

②参见《美国硅谷银行储户排队取钱 有人摆椅子占位置》,海外网,2023年3月14日。

③参见《硅谷银行等三家倒闭后 美国头部银行吸收的存款增多》,环球市场播报,2023年3月14日。

④参见《穆迪将美国银行系统前景降为负面 预计行业压力将持续存在》,财联社,2023年3月15日。

⑤参见《硅谷银行成漏网之鱼,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有何责任?》,界面新闻,2023年3月12日。

⑥参见央视新闻:《硅谷银行关闭反映美国银行业系统性问题》,新浪网,2023年3月16日。

⑦参见央视新闻:《硅谷银行关闭反映美国银行业系统性问题》,新浪网,2023年3月16日。

⑧参见《国家统计局:1—2月份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央视网,2023年3月15日。

⑨参见《李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华社,2023年3月13日。

⑩参见《为啥扎堆还房贷》,《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2月15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版权所有者与本刊联系)

猜你喜欢美国硅谷储蓄硅谷基于人才要素的科创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金融发展研究(2021年3期)2021-06-15爱心储蓄快乐语文(2020年26期)2020-10-16储蓄方法面面观金融周刊(2020年7期)2020-07-23美国硅谷式创新何以持续强劲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美国硅谷国际客人莅沭考察访问华人时刊(2017年6期)2017-06-19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社会科学(2016年6期)2016-06-15赶超硅谷,目标是对的能源(2016年11期)2016-05-17凭什么硅谷的失败者就叫“履历丰富”?能源(2016年10期)2016-02-28从银川跳到硅谷创业家(2015年7期)2015-02-27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创业家(2015年6期)2015-02-27

推荐访问:硅谷 超额 美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