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总结归纳8篇(全文)
九年级历史总结归纳第1篇★第1课俄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时间:1917年3月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二、十月革命(19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历史总结归纳8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历史总结归纳 第1篇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意义:
⑴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时间:1921年
领导人:列宁
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时间:1922年底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领导人:斯大林
年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实现。
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1919年6月
⑵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时间:1921--1922年
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主导国:美、英、日
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1922年
⑵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时间:1929--1933年。
开始国:美国
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九年级历史总结归纳 第2篇
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世界上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是1924~1929年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直接原因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的标志是:纽约股市市场崩溃
经济危机中最先受到打击的行业是金融业
经济危机的特点是 波及范围广
持续时间长
破坏性大
经济危机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人数超过三千万
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的是罗斯福
为了对付经济危机罗斯福宣布实施新政
新政的目的(特点):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使经济尽快复苏
罗斯福新政最重要的积极意义(新政“新”在):使美国保持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广大人民群众
调整工业是新政的中心措施;为此,国会通过了工业复兴法(蓝鹰标志)
罗斯福新政中,美国建设了许多公共工程,目的是:减少就业压力、刺激消费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取得的成效)是:经济缓慢恢复过来,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
经济危机的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农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更趋尖锐和激烈
新政的内容 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
整顿农业
调整工业
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与消费能力
九年级历史总结归纳 第3篇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
①长期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②受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时间:19世纪初。
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概况:
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②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兼并王公领地;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
(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3)内容:
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4)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
①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②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前提)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九年级历史总结归纳 第4篇
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上起主导地位的是:英、法、美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一战后,战胜国召开缔结和约的国际会议是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主要针对的国家是:德国
《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是:殖民地问题
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秩序的是凡尔赛体系
一战后,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矛盾最激烈的帝国主义国家是:美国、日本
华盛顿会议签署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条约是《九国公约》
在华盛顿会议上,获利最大的是美国,受害最大的是中国
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签订了一些条约,其中有损于中国利益的是《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一战后,列强为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召开的两次会议是: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的国际条约是《九国公约》
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对凡尔赛体系有直接影响的条约是《凡尔赛和约》
俄国未参加巴黎和会
根据《五国海军条约》取得与英国同等制海权的是美国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建立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维护战后和平的新体系
巴黎和会上,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的是中、美
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帝国主义国家承认彼此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利的条约是《四国条约》
巴黎和会的性质的帝国主义分赃会议
九年级历史总结归纳 第5篇
近代科技和思想文化
近代自然科学的两个主要特征是:用实验可以验证、用数学可以精确表达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是牛顿,提出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人类思想史划时代的大事是生物进化论的提出
《物种起源》的作者是英国的达尔文
被誉为最有创造力的科学家,提出相对论的是爱因斯坦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欧洲两大思想解放运动)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卢梭提出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
文艺复兴时,大戏剧家和诗人是莎士比亚,代表作《威尼斯商人》—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悲剧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是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被称为音乐之父的是德国的巴赫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时代;《致爱丽丝》
凡高的作品是《向日葵》《在阿尔勒的卧室》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美国—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西班牙—毕加索—《和平鸽》《格尔尼卡》
黑人爵士乐;摇滚乐;甲壳虫乐队;好莱坞;奥斯卡金像奖
九年级历史总结归纳 第6篇
一、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
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意义:
(1)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3)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三、新经济政策
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时间:1921年
领导人:列宁
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四、巴黎和会
时间:1919年1月到6月
目的: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
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结果: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1)时间:1919年6月
(2)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实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五、华盛顿会议
时间:1921--1922年
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依然尖锐,日美矛盾尤为激烈。
主导国:美、英、日
签订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1)时间:1922年
(2)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六、罗斯福新政
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七、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九年级历史总结归纳 第7篇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政治舞台的事件是英国宪章运动
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中,工人提出的《人民宪章》的中心内容是争取普选权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巴黎公社
《国际歌》的词作者是欧仁·鲍狄埃,曲作者是比尔·狄盖特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巴黎公社战士在保卫公社的战斗中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典型事例是“五月流血周”
《共产党宣言》系统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九年级历史总结归纳 第8篇
两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前提是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必要条件:资本、劳动力、市场、技术
最先开始的行业:棉纺织业
第一项发明:飞梭
开始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第一台现代意义机器)
完成标志:大机器工厂生产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
工业基础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
重要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将人类带入“蒸气时代”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到1870年,全世界铁路总长超过20万千米
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工业革命的影响
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改变了世界面貌,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能源是:煤炭
(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石油等新能源的利用
三个主要标志 内燃机、汽车、飞机等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
电话、电报等通讯手段的发明
重要标志:电力的使用和内燃机的创制
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
“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汽车大王”福特
汽车之父—卡尔·本茨;飞机—莱特兄弟
无线电报—意大利—马可尼;有线电话—美国—贝尔
电磁感应现象—英国—法拉第;发电机—德国—西门子;电动机—比利时—格拉姆
在电的使用方面领先的是美、德
第二次工业革命显著的特点是: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
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的根本是指科技水平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把人类带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技术革命群体化;科技社会化;发展进程高速化
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
知识经济时代形成的标志是: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和软件产业的兴起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领域: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2023年小学英语基础知识归纳,菁选2篇2023-01-26
- 2023年初三历册知识归纳六篇2023-02-10
- 备战小升初数学复习重点归纳(全文完整)2023-02-10
- 2023年度最新服装设计师工作职责归纳(十一篇)2023-05-17
- 初中数学归纳总结13篇(范文推荐)2023-09-29
- 九年级模拟考试质量分析定稿10篇2022-08-18
- 九年级物理期中考试质量的分析9篇2022-08-19
-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全文完整)2022-11-27
- 2023年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全文完整)2022-11-27
- 2023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优秀范文】2022-11-27
- 历史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精选)【精选推荐】2022-09-04
- 历史老师教学工作总结例文(完整)2022-09-04
- 教育论文:历史科组教学常规检查小结(范文推荐)2022-09-06
-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总结2022-09-06
- 初中历史与外出听课心得体会202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