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教学设计10篇
数学五年级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五年级教学设计10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五年级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彩笔、各种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示故事。同学们,今天是快乐的,老师祝愿同学们节日快乐!在我们欢庆自己的节日时,花果山圣地也早已是一派节日喜庆的气氛。
【六一节到了,猴山上张灯结彩,小猴们享受着节日的快乐。猴王给小猴们做了三块他们爱吃的饼。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贝贝一块。第二只小猴佳佳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丁丁急了,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丁丁三块。贝贝、佳佳见了,连忙说:“猴爷爷,不公平,不公平,我们要分得和丁丁的同样多。”】
“同学们,猴王真的分得不公平吗?”
二、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猜想一下猴王分得公平吗?为什么公平?我们平常怎样去做?让我们也来分分看。请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三张长方形纸片,共同来分一分,并完成操作报告(课件出示操作报告)。请小组长分工一下,明确记录的同学。
任选一小组的同学台前展示实验报告,并汇报结论。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4=28=312
2、组织讨论。
(1)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三只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表示它们分得饼的分数是相等关系。那么,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小组讨论后答出: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2)猴王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吗?你还能说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得出结论教师板书:34=68=912。
3、引入新课:黑板上二组相等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分数的大小不变。虽然他们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是它们的大小却不变。那么他们的分子和分母变化有规律吗?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讨这个变化规律。
三、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请每组拿出探究报告,任意选择黑板上的二组相等分数中的一组,共同讨论、探究,并完成探究报告。
1、课件出示探究报告。
2、分组汇报,归纳性质。
(1)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怎样?选择一组学生根据探究报告,到黑板上边说边用箭头表示出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同时乘上相同的数)
(2)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除以 )
(3)有与这一组探究的分数不一样的吗?你们得出的规律是什么?
(4)综合刚才的探究,你发现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
讨论:为什么性质中要规定“零除外”?
(红笔板书:零除外)
(5)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为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在相应的字下面点上着重号。
师生共同读出黑板上板书的分数基本性质(要求关键的字词要重读)。
3、智慧眼(下列的式子是否正确?为什么?)
(1)35=3×25=65 (生:35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同时乘以2,分数的大小改变。)
(2)512=5÷512÷6=12 (生:512的分子除以5,分母除以6,除数的大小不同,分数的大小也不同)
(3)112=1×312÷3=34 (生:112的分子乘以3,而分母除以3,没有同时乘以或除以,分数的大小不相等。)
(4)25=2×x5×x=2x5x (生:x在这里代表任何数,当x=0时,分数的大小改变。)
4、示课件讨论:现在你知道猴王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四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呢?用分数表示为?如果要五块呢?
三、回归书本,探源获知
1、浏览课本第107—108页的内容。
2、看了书,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3、师生答疑。
你会运用分数与除数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4、自主学习并完成例2,请二名学生说出思路。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热身房。35=3×()5×()=9()
824=8÷()24÷()=()3
学生口答后,要求说出是怎样想的?
数学五年级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分析旅游中的信息,朝着省钱的方向,确定策略(办法)。
2、利用已确定的策略(办法),依据实际情况找出较经济的方案,并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整理分析旅游中的信息,朝着省钱的方向,确定策略(办法)。
2、利用已确定的策略(办法),依据实际情况找出较经济的方案,并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难点:
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买门票省钱的问题
长城旅行社推出A、B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 B:景园一日游
大人每位160元 团体5人以上(含5人)
小孩每位40元 每位100元
(1)家和团:4个大人,1个小孩
(2)爱心团:2个大人,4个小孩
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步骤一:你知道哪些信息?B方案中信息的意思是什么?
步骤二:解决省钱问题,和哪些信息关系?
步骤三:策略是
步骤四:验证策略
步骤五:尝试总结
步骤六:自我检测
(1)3个大人,2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
(2)1个大人,7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
(3)4个大人,4个孩子呢? ( )
引导学生审题
1、收集信息。2、整理信息。3、分析信息。
问题:解决省钱问题,和哪些信息关系?
引导学生能够在审清信息的基础上(悟出单价、大人小孩人数之间的关系)朝着省钱的方向寻找策略(办法)。
策略:省钱与单价、大人小孩的人数关系,小孩多,选A方案,大人多,选B方案。
总结:分析信息,找出策略,
决策验证。
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自主学习:租车省钱的问题
育才小学115人去秋游,怎样租车省钱?
大客车:限乘客40人,每天每辆1000元。
小客车:限乘客25人,每天每辆650元。
步骤一:请你们小组找出上表中所有的数学信息,并读懂每句信息的意思。(你们会想到些什么呢?互相交流交流)
步骤二:认真思考
解决省钱问题,和哪些信息关系?
步骤三:你们租车省钱的办法
步骤四:你们的方案最省钱吗?(请验证)
步骤五:全班回报交流。
三、自我检测
大客车:限乘客40人,每天每辆1000元。
小客车:限乘客25人,每天每辆650元。
如果有155人去秋游,如何租车省钱呢? 方法一:通过分析信息,想出策略,直接写出租车的方案
方法二:用列表的方法通过比较找出方案
四、总结反思
我们解决了两个寻找旅游中省钱策略的问题,
今后你在旅游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解决?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经历“分析信息——找出策略——决策验证”的思维方法。
小结:当我们通过分析抓住关键信息,就能很快找到方案。如果我们不分析,就只能用以前学习的列表法一一计算比较。看来只有做好分析,才能有针对性的寻找方法
数学五年级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对,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课件)
“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用字母怎样表示?”“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2、揭示课题:“同学们周日预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通过预习,同学们对于三角形的面积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现在就要考查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如果有疑问,你看一看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是否把它解决了。”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在我们没有预习前是一个陌生的知识,同学们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否可以像平行四边形那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2、小组学习:拼组三角形
让学生拿起桌面上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这两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完全一样”)
以此引导学生观察另外两组三角形。
“同学们想一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否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而且拼出图形的面积还会计算。”
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完成后汇报、交流。
3、通过观察、分析和计算,总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老师把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放大了贴在黑板上,同学们注意观察,听老师的提问。”
“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求出来吗?”“为什么?”
学生答出以后,写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这样能求了吗?”(板书算式)
“如果让你求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列式?”(板书算式)
“通过我们上面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同学们看一看,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第二个和第三个同样讲解。
“同学们看一看,通过我们的实际操作和列式计算,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呢?”(课件出示,填空)
“你们可以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底×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几个条件?是哪几个?
4、应用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计算,解答后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略)
数学五年级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37-P3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2、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做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3、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具学具:圆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看幻灯图片,并配上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沿着西天取经之路一直行进,一天,他们来到一个人家较少的村庄,猪八戒出去化缘,但整个上午,他只化得3张饼,这下可难坏了猪八戒,急得他抓耳挠腮,不知如何解决。“3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呢?”猪八戒想请大家帮忙解决“分饼”这个问题,大家愿意帮这个忙吗?(板书课题:分饼)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一:
1、请同学们拿出3张大小一样的圆形纸片代替3张饼,帮猪八戒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分法及分的结果。
2、汇报成果。
①先把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一张饼的一份,即张,然后再分第二张和第三张,这样每个人共分得3个,就是张。(学生边说边演示。)
②把3张饼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一份,一份就是3个张,合在一起就是张。(学生边说边演示。)
鼓励刚才没有想到这两种方法的学生,动手尝试一下这两种方法。
活动二:
1、继续讲故事:同学们,你们为猪八戒解决了难题,猪八戒高兴极了,因为他掌握了,分饼的方法,以后不用再为分饼的问题而忧愁了。由于心情好,下午化缘的时候,猪八戒更卖力了,到了傍晚时分,猪八戒已化缘了9张饼,他高兴地往回走,走着走着,他突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9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又分到多少张饼呢?”八戒想了想,用刚才你们教他的方法,不一会儿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猜出猪八戒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吗?你们可以利用手中的圆片,通过剪、拼、画等方法来验证一下,同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和验证的结果。
2、汇报交流。
①按照第一种分法,一张一张地分,分得9个,是张。
②按照第一种分法,9张饼叠在一起分,分得9张的,就是张。
③、先分8张,每人分得2张,再分1张,每人再分得张,合起来就是2张和张。
教师示范讲解:2张和张,用分数怎么表示呢?先写整数2,再写分数,分数紧挨着整数,分数线要对齐整数中间。写作:,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请同学们齐读两遍,然后再写一写,看谁写得又快又美观。
提出疑问:(指着两组圆片)与相等吗?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
3、通过观察下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特点,试着进行分类。进而引导出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主要问题如下:
(1)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和它们同1比较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举例说出真假分数。
(3)假分数还可以写成什么数?你能举几个带分数的例子吗?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书38页练一练1题)
(2)写出分母是7的真分数和假分数。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找出分母是7的最小真分数和最大真分数,分母是7的最小假分数,让学生发现分母为7的真分数是有限的、假分数是无限的。
(3)在直线上面的方框里填上假分数,下面填上带分数。(38页练一练2题)
(4)真假分数分类。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题略)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师总结:理解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板书设计:
分饼
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数学五年级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系,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3、能够熟练解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
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及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学生,每人回答一题)
1、一辆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4小时能走多少千米?
40×4=240(千米)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答:4小时能行160千米。
2、一辆小轿车4小时行240千米,每小时能走多少千米?
240÷4=60(千米)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
答:每小时能行60千米。
3、小轿车每小时行60千米,走180千米要多少小时?
180÷60=3(小时)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答:行180千米要3小时。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从刚才的题目中了解到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研究较为复杂的行程问题,接着在黑板出示课题《相遇》)
二、模拟表演,探索新知
(一)模拟表演
1、课件播放相遇视频,同一张幻灯片出示模仿表演要求:①表演的同学要认真;
②观看的同学边看边思考,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找两组同学,每组两人参加游戏
第一组走直线,第二组走曲线
(师:刚才模仿的同学真有表演天赋)
3、(师:游戏中,两个同学经历的过程就叫相遇。)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
从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相遇四要素:两个运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出示板书)
师:像这样有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有关这样的问题叫“相遇问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了类似相遇的问题
三、出示例题,合作探究
1、出示例题: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每小时走40千米,张叔叔的小轿车每小时走60千米。
(1)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2)出发后几时相遇?相遇地点离遗址公园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全班读题,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张叔叔和王阿姨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和天桥的距离是50千米。
生:王阿姨乘坐面包车,面包车的速度是每时40千米。张叔叔乘坐小轿车,小轿车的速度是每时60千米。
师:再次强调相遇四要素:两个移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生:我发现,面包车行驶的慢,小轿车行使的快,所以小轿车行驶的路程比面包车行驶的路程要多,所以相遇的时候不是在中间,而是偏向遗址公园。
①教师演示线段图后,提问:你能用等式表示各部分路程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说: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 50千米
50千米—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
50千米—小轿车所行路程=面包车所行路程
教师分析等量关系式
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 50千米
面包车的速度×相遇时间+小轿车的速度×相遇时间=50千米
40×相遇时间+60×相遇时间=50千米
②学生独立完成例题
解:设经过x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驶40x千米,小轿车行驶60x千米。
面包车所行路程+小轿车所行路程= 50千米
40×相遇时间+60×相遇时间=50千米
60x+40x=50
100x=50问题:0、5小时,20千米是正确答案吗?
x=0、5
40 χ =40×0、5=20(千米)做完之后要检验
还可以这样解
(60+40)x=50 →(60+40)就是速度和,所以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X=0、5(出板书:全班把这个关系式读一遍)
或这样解
50÷(40+60)
=50÷100
=0、5(小时)
40×0、5=20(千米)
5、刚才我们用方程解答了这道应用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
②设未知数,列方程;
③解方程,并检验;
④写答案。
四、练习巩固,训练提升
1、巩固练习:志明和小花家相距530米,俩人约定见面后一起去书城(见面方式如图)。他俩几分钟后相遇?(两种方法)
解:设他俩Χ分钟后相遇。
54X+52X=530
106X=530
X=5
或者530÷(54+52)
=530÷106
=5(分钟)
答:他俩5分钟后相遇。
2、训练提升1: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要用多少天?
用方程解:解:挖通这条隧道要用χ天。
6χ+5 χ=165
11 χ=165
χ=15
算术方法:165÷(6+5)
=165 ÷11
=15(天)
答:挖通这条隧道要用15天。
3、训练提升2:在900米的环行跑道上,小丽和小刚同时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小丽平均每分跑200米,小刚平均每分跑250米,经过几分他们会相遇?
解:设经过χ分他们会相遇。
(200+250)χ= 900
450χ= 900
χ= 2
答:经过2分他们会相遇。
4、拓展训练:两列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1、学习相遇知识
相遇四要素:两个运动物体、两地、同时、相向而行
2、关系式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六、课后作业
作业:书上68页第2、3、4题
数学五年级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3考点分析:
利用整数的乘法原理解决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理解小数乘法的能力,高效快捷的计算小数的乘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小数,我们根据原则能不能计算一下下面的题目。
1、复习旧知:
师:根据15 × 12 = 18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5 × 1.2=?
1.5 × 12 =?
生:
15 × 1=18
1.5 × 10=18
师:
那么大家知道:1.5x1.2=?
2、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下图中是一个课桌,我们能看图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课桌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课桌的面积吗?
生:
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桌的长和宽。
②提问:怎样求课桌的面积呢?
2探究新知
1、多媒体展示计算流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观看课件解题过程
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适的进行讲解,让同学们看清小数乘小数的解题过程。
2、问题解析: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举手发言
通过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们能够更加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在竞争学习中,学生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二、实际问题(例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小数的乘法究竟如何计算?
计算:1.3x1.2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思考,看谁能最快找出解题思路。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3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为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2位。
三、实际问题(例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0.14x1.2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计算,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对又快。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4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四、实际问题(例3)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1.1x0.12
生:每位同学都看是进行计算,看那位同学计算的又快又准。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1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巩固提高
1、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几道题,能不能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课件出示题目)
师:要找出正确的题目,主要是找对小数点的位置。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
56.7×38=2154.6正确
0.37×0.94=3.478错误,应该是0.3478
41.2×9.2=3790.4错误,应该是379.04
0.78×6.1=47.58错误,应该是4.758
2、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小明每小时能走12.5千米,从教室去图书馆用了1.5小时,教师距离图书馆多少千米?
①各小组先列出算式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答案:12.5x1.5
②现在各小组开始竖式计算,看哪个组计算得快。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25x1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位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0.75x0.25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75x2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4位小数,所以积有4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4位。
4方法总结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5作业布置
1、计算下列小数乘法:
① 0.87x2.25
② 0.45x3.2
③ 1.4x2.55
④ 3.6x1.8
⑤ 11.2x3.5
解析:
2、如果长方形的长为30px,宽为45px,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解析:
可以列出算式为:1.2x1.8
答:长方形面积为54px?.
课后小结
今天这堂课大家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乘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和原理。
板书
第2节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数学五年级教学设计 第7篇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5—66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和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探究的能力。
3.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一个分数可以表示的两种意义。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产生、意义。
2.原型:
(1)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
(2)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
(3)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
3.探究的问题:
(1)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时,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2)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谁作分母?用谁做分子?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提出问题:
(1)把6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3=2(块)
(2)如果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怎样列式计
1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3= (块) 3
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得到的?(学生表述,师用纸片演示)
(3)观察以上两个算式,两个数相除商有什么不同?
2.引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一: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出示例2主题图,让学生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
1.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每人分得多少块吗?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2.合作探究
学生操作:拿出3张同样大小的圆片把它看作3块月饼,用剪刀把它们分一分。
教师巡视,参与指导。
3.交流汇报
交流时,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是怎样分得;
把谁看作单位“1”;
把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总结不同的分法。
分法一:先把每个圆剪成4个 块,再把12个 块平均分给4人,得到每人3个 块,然后把3个 块拼在一起,得出结果,每人分到 块。
分法二: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把3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剪开,再把每份的3个 块拼在一起,得到每人 块。
分法三:先把2个圆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剪开,剪成4 块,再把1个圆平均分成4份剪开,然后把和 块拼在一起,块。
分法四:操作与推理结合: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 块,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个 块,是 块。
4.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1)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块?
(2)把5块月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几块?
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样分的?(教师板书)
探究二: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几个算式,想一想:
(1)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商的时侯,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商?
(2)在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谁作分母?用谁做分子?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教师总结: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为分母,被除数作为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所以,分数与除数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式子来表示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板书)
提问:这个关系式里每个数的范围要注意什么?
学生思考并同桌交流。
指出:因为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零,所以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a/b(b≠0)
4. 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教师强调: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5.引导学生说一说 表示的两种意义。
(三)训练与应用
1.教科书66页“做一做”的第1题。
2.教科书练习十二第1题。
3(四)小结与提高
总结本节课的小结收获:重点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评价学习表现。
数学五年级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课件出现: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师:今天咱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吧!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
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数学五年级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8页例4及“做一做”、第29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七1——6。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经历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推导过程,能正确运用竖式进行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转化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正确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学准备:
小故事,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新课
(一)故事激趣,铺垫新知
小故事:猴王分桃。
花果山上桃子丰收了,猴王要给大家分桃子。他对一只小猴说:“给你6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吧!”小猴嘟囔着:“那么点!”猴王听了又说:“那就给你60个桃,平均分给30只小猴!”小猴说:“真小气!”猴王把手一挥:“好,给你600个桃,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满意了吧!”小猴子听了,高高兴兴地领桃子、分桃子去了。分完桃子,小猴又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1)、提问:你们知道小猴为什么又纳闷了吗?同学们快点算一算每只猴子分到了几个桃子?在这个故事中隐藏着一个数学知识,谁知道?
(2)背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二)铺垫新知(运用商不变性质填空)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7.53÷0.3=( )÷3;
(2)300.3÷1.43=( )÷143。
二、教学新知,探究算法
(一)激情引入,探究新知
1、请大家把书打到28页认真阅读例4的情景图,弄清题意。
2、图中的奶奶在干什么?
3、说说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列式。(7.65里面有多少个0.85)7.65÷0.85
看看这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除数是小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同学们的问题真好。
4、探究计算方法。
(1)下面同学们在小组里看能不能用以前的知识解答7.65÷0.85=?看那组的方法多,那组的方法最简单?有没有信心?
5、汇报:那个小组先来说说?
(1)利用商不变性质给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765÷85=9(个)
(2)换单位,0.85米=85厘米,7.65米=765厘米765÷85=9(个)
回顾一下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都是把7.65÷0.85转化成了765÷85,都是将除数转化成了整数。
师:对,其实,我们这里应用了一种转化方法,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和运用。
(3)用竖式算。(指名板书)
6、讨论竖式的书写形式。
(1)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逐步检查竖式计算过程。
(2)做这道题时首先想到将谁转化成整数,(除数)
所以小数点的移动由那个数来确定?(除数)
(3)口述答语,同学们也是这么做的吗?真聪明!
7、比较三种方法,那种简单。
(二)尝试练习,总结算法
1、第28页的“做一做”,第4小题是第29页的例5
(1)按要求完成各题。
(2)想一想,怎样验算上面各题?(验算第一小题)
(3)计算12.6÷0.28(当被除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时怎么办?)
2、总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1)学生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完成29页的填空。
小结:“一看、二移、三计算”。(出示方法齐读,并记忆。)
(同学们课前你们提的问题现在解决了吗?)
三、运用新知,巩固算法(达标测评)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学会了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生2:我知道了在遇到新问题时,要善于动脑,把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就能解决问题了。
生3:我还认识到了学习数学是很有用的,它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
还有什么疑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还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学的都很认真。
五、布置作业
数学五年级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出示例题:小朋友去买饮料,一瓶饮料要5.8元,现在有23.2元,能买几瓶?怎样列式?学生:23.2÷3.4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尝试探究
学生试算,小组交流。(学生出现了几种列式计算方法,有的对,有的错了。)
交流讨论:四人小组讨论:你认为这几种方法对吗?(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归纳出:先把除数扩大成整数,再根据整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1.再次尝试:26.88÷0.96
2.校对交流: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既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都转化成整数,也可以中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
3.感受发现:先把除数扩大成整数,再根据整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方便多了。
4.归纳小结
三、练习巩固,实践运用
1.判断:0.81÷0.9=81÷9
6.6÷0.2=6÷2
2.列式算一算:7.56÷1.2和3.216÷0.16
3.实践运用
学校要修建数学活动室,现有三家承包商参加招标,情况如下:在建造时间不超过6天的前提下,请你算一算,哪家承包商每平方米造价最便宜?(1)你会先考虑什么?再考虑什么?(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3)代表汇报。
承包商
活动室设计面积(平方米)
平均每天建造面积(平方米
总造价(元)
甲
14.4
3.6
374.4
乙
15.6
2.6
413.4
丙
19.6
2.8
446.88
四、作业布置
1.基本练习
2.挑战题:五年级二班的一次考试的平均成绩是86.4分,经复查发现李明的67分误作为76分计算,经重新计算,该班的平均分数是86.58分,这个班有()人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取得预设的教学目标,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