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消逝”教学法

发布时间:2023-10-16 10:50:08 来源:网友投稿

熊银冰

内容摘要:《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独特个性的哲理散文,以平凡的风物刻画,在意象书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进行说理,集人生、历史、自然思考于一体,传达了深远的哲思,对当时的社会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从这一篇的定位与个性出发,以“消逝”为中心展开教学,并以鼠麹草这一风物作为教学举例,以充分发挥“这一篇”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文本特征 哲理散文 消逝 教学

散文文本不拘一格、形态多样,每一篇都是独特的“这一篇”。①每一个文本都有中心点,中心点作为文本的主线,其内容围绕这一中心展开;
一堂课也是如此,确定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去探究、发现,最后也落脚到这一中心点上,这样的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层层递进,整个课堂完整且有层次。

一.聚焦“这一篇”的特征

语文文本的解读可以遵循“五问法”,即是什么文体,写了什么、怎样来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是什么。《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的一篇哲理散文,是我国现代作家冯至在1942年创作的集人生、自然、历史思考于一体的名篇,此文含蓄隽永,颇有诗意,作者的描写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字里行间充满哲思之美。冯至的散文不是历史散文,但胜似历史散文。

1.据体定教

哲理散文作为散文的一类,上好“这一篇”,可以供同类型的哲理散文教学参考。哲理散文的灵魂在哲理,重在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教训,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启迪。哲理散文,表面都在叙述一个故事,刻画一个形象,领悟一个哲理,深层是文学线和哲理线同时存在的一类文章,用讲故事、想象这种文学手法来说理。

2.把握“这一篇”

“现代散文不拘一格,就意味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绝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套路去对付所

有散文。”②“现代散文张扬个性,这就意味着,在散文教学中,必须找准‘这一位作者散文的特质,必须找到‘这一篇散文的特质,包括所谈论的话题,所抒发的情思,所运用的语言。”③《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为哲理散文,有它的个性特征。冯至早年留学德国,在哲学领域颇有成就,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在诗歌、散文、小说领域都有代表作品,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正是冯至有着诗人、诗歌创作的经历,所以本文无论是作者描写的意象与画面,还是议论、抒情的语句,都给人诗化的美感,同时又蕴含着深深的哲理。

二.立足中心,发散教学

哲理散文,重在通过讲述某一个故事,或者描写某几个意象,来说理。讲述这件事、这一物带给作者的启迪,对时代的重要意义。从文本的题目出发,可以得知本文讲述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但是在细读文本之后发现,作者并没有详细交代这个山村是如何消逝的,也没有具体描写这个消逝了的山村昔日的模样。而是通过那条路将思绪带到遥远、宏大的时空中,通过自己的想象,将水源、草木等风物与消逝的山村关联,寻找消逝的山村余韵。因此,《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要以“消逝”为中心,去探究这个山村为何消逝?消逝了什么?这个山村的消逝有着怎样的警示意义?再结合哲理散文的语言表达艺术,把握“这一篇”的个性。

1.山村为何消逝

作者没有明确地讲述山村消逝的原因,但几次提到往前追述的时间: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里衰落了。这场浩劫究竟是什么?云南发生了哪些惨痛经历?结合本文的写作时间,1942年往前推七十年,正是晚清同治年间。查阅资料可知,晚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数十年,持续发生来云南回民起义运动,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反抗晚清政府的剥削压迫,反抗晚清政府一种不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④且当时云南的少数民族,如回族、彝族,在滇西反抗,一直打到了昆明的周围。这场持续十多年的起义反抗运动,最终以失败结尾,昆明周围的许多村庄,在这一场战火中被踏平,百姓被戕杀。晚清政府失败的民族政策,导致了中华民族的一场大浩劫。这个大浩劫虽然过去了,但是这个消逝的村庄,那个隐藏在草丛里、风物里的点点滴滴、痕迹,留下了这个村庄的余韵。这个村庄可能是汉族的村庄,也可能是少数民族的村庄,不管是哪个民族的村庄,它都在这样的浩劫中被毁灭了。这个村庄在当时是宁静、质朴、美丽、高贵的,它因一个民族内部的自相残杀而消逝,是宁人痛心的。这个山村的消逝有着这样一段历史背景,但是在本文中,冯至把这个故事淡化了,只是淡淡地说到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里衰落了,通过隐晦的自然描写,将这个故事隐隐约约地带出来了。

2.山村消逝的是什么

从题目“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出发,本应该描写这个山村具体消逝了哪些。但作者并没有细写这个山村消逝的东西,消逝的不外乎是那些房屋,生活在山村里的人。但是從冯至的描写中可以发现,他着力去追寻这个山村的余韵,相信有些东西一直存在,和现在的“我”有着不尽的关联。如本文开头所说,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座草原,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人类历史演变了几千年,它们却在人类以外。消逝的是山村里曾经生活的那群人、房屋以及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总有一些永恒的东西是存在于人类之外的。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永恒与短暂的思考中。为了寻找这些永恒的东西,作者从草木之间以及他想象中的那些风物去寻找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也就是这些并没有消逝的风物,从它们身上还能追寻那个山村的点点滴滴,感受到那个山村的存在。

3.山村消逝带来的启迪

在理解了本文所隐藏的故事后,冯至要用这个消逝的山村来讲述一个什么道理?本文描写了几种平凡而又普通的意象来进行说理。这几种风物是作者用来寻找消逝了的山村余韵的,小溪、鼠麹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的嗥叫、麂子的嘶声,在刻画这些风物的同时,作者加入了自己的哲理思考,每一种风物的特征不同,所象征的消逝的山村余韵不同,展现的生命的状态与特点也不同。从小溪的水源,可以体会到生命之间的息息相通,从鼠麹草可以读出生命的宁静与质朴,从彩菌能读出生命的热闹,有加利树象征着生命的崇高与庄严,而野狗的嚎叫代表了生命的恐怖,麂子的嘶声则代表了生命的温良,却逃不开人类的诡计。这些是作者从眼前以及想象的风物中寻找到的山村余韵,他们带给了作者生命的启迪,从这些平凡的风物中,给处于抗战艰难时刻的作者带来了内心的宁静,寻觅到了生命超越肉体而存在的意义,从一草一木中,在自然风物的形象意义中去感受生命深处与这个山村意味不尽的关联。同时,也带来这个消逝了的山村给时代的启迪与警示,七十多年前因为不正确的民族政策而历经浩劫的那个山村,在写作本文时,正是抗战艰难的时刻,从消逝的山村吸取教训,警示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反对民族分裂的重要性;
人类共同属于大自然,生命之间的不可分离,因此更应该珍视生命的可贵,和平共处。

4.鉴赏文中有意味的语句

同样是说理,哲理散文与议论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哲理散文融入了文学化的语言表达,使得文章更具作者的个人色彩。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个人独特情感的抒发,并赋予了个人化的文学书写方式。王荣生教授曾说:散文教学,当然应该是一个教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品味语言,需要引导学生往这篇散文精妙的语言表达的细腻处走,需要挖掘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意味,需要让学生对言语表达产生情境性的想象和推断,需要让学生见识到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⑤在本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平凡风物的描写中感受冯至诗化的语言特征,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小溪的水源这一段写到: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得有多么遥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这些是作者穿插在风物描写中的抒情或议论的语句,这些语句不仅具有语言文字之美,也充满了哲思之美,是解读作者之思的关键。

三.以草为例,教学举隅

以“消逝了”为中心,从分析山村消逝的原因、消逝了什么、以及山村的消逝带来的启示来展开教学,文中重点通过几种风物的刻画,来寻找消逝的山村的余韵,展现生命的不同特点与状态,是作者说理的重要部分。以鼠麹草为教学示例,从探究鼠麹草的特点入手,根据作者赋予鼠麹草的意义,感受作者颇具个人特色的语言表达艺术,体会鼠麹草蕴含的消逝了的山村余韵,作者为何要采用鼠麹草这样一种平凡、普通的小草来寻找山村的余韵,从这种山村的余韵中,作者得出了怎样的哲理,对当时的社会有着怎样的启示。

(一)探究鼠麹草的形象特征

冯至致力于对平凡风物的描写,定位鼠麹草的段落,首先从这一风物的形象特点入手探究。运用填写表格的形式,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提示学生从生长习性、外形特征、内在品质三个方面来寻找鼠麹草的特点。在师生互动中,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处描写中的文学表达手段,或比喻,或拟人,或对比。

(二)鼠麹草的象征意义

解读鼠麹草的形象意义,要从村女牧羊图去挖掘。村女象征了鼠麹草,作者意在通过村女的刻画来讲述鼠麹草的意义,并把鼠麹草、村女、消逝了的山村,三者联系起来,一层一层来讲述鼠麹草的意义,一步一步来寻找消逝了的山村余韵。

1.品味村女牧羊图,感受质朴与美好

屏幕展示村女牧羊图的语段:“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根据描述,想象村女放羊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谈谈这幅图中村女的形象以及这幅图整体给人的感受。村女专心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和鼠麹草默默地陪伴在她身边一样,草和人都是那样的恬然、质朴,这幅村女牧羊图给人岁月宁静、美好的感受。

2.步步联想,品草的意义

讲述鼠麹草的意义,为何要描写这幅村女牧羊图?提示学生从村女引发的联想去思考鼠麹草、村女、消逝的山村三者之间的关系。

屏幕展示: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提示学生寻找作者是怎样将鼠麹草与消逝的山村联系起来的,梳理寻找山村余韵的思路。

从草联想到村女,再由村女联想到山村,鼠麹草、村女、山村三者形象、品质相似,那消逝了的山村也是这般质朴、宁静、美丽,鼠麹草的意义在于它见证了这个山村、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是这样质朴、美好。

(三)对消逝的山村礼赞,带给我们的警示意义

从本段充满哲理的语句出发,探讨草木余韵带来的启迪。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山水》后记中冯至的自述以及冯至《十四行集》中的《鼠麹草》一诗,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去理解这种平凡的风物、消逝的山村带给作者的启迪。⑥⑦

1.对山村的礼赞,给作者生命滋养

教师屏幕展示探究的句子: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了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并为学生补充《山水》后记中有关冯至讲述昆明附近的草木给他生活带来影响的资料,冯至作的《鼠麹草》一诗,提示学生将文本与补充资料结合起来思考鼠麹草带来的启迪。这个山村如此的美丽、宁静、质朴,它不仅仅使作者得到了内心的宁静,还是作者在抗战时期的精神支柱,在令人绝望的社会中点燃了作者的希望之火,而且鼠麹草谦虚地掺杂在乱草丛中,与作者的处境相似,它坚守着生命的质朴与宁静,是当时作者自身精神的写照。同时,生命就和这平凡、渺小的鼠麹草一样,秉持着谦虚、质朴的态度,坚守自己的那一份平凡,活出自己的价值,才能够彰显出伟大的意义来。

2.消逝的山村带给时代的警示

鼠麹草象征着少女,这个云南小山村曾经的人与这个山村的点点滴滴是质朴的、美丽的、高贵的。它们鄙弃了浮夸,孑然一身担当起一个大宇宙。这个消逝了的山村具有这些美好的品质,他们消逝了,是非常可惜、令人心痛的。这样的村庄消逝,带给作者冯至的启示是:我们人不要分汉彝、汉回,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家园;
这样的少女,不管是汉族、是彝族、或者是回族的,她都是美丽的;
这个村庄,不管是回族的、还是汉族的,它都是美丽的。它的消逝带给我们的警示是,要重视民族团结,不要制造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要全国各民族团结一心,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有非常重要的警示意义。可喜的是,当时国共政府都这样做了,统一抗日战线。因此,消逝的山村带给当时的作者和社会要重视民族团结的警示。今天的我们,更应该从消逝的山村得到启迪:平凡、渺小生命坚守自己的那一份质朴,才活出价值,同时也要警惕村庄消逝的背后原因,要尊重生命,珍爱和平。

总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为一篇哲理散文,要把握“这一篇”的生命个性,从“消逝”说开去,引入山村消逝的原因,在消逝的山村的余韵中,品析各种风物的形象特征及象征意义。最后,落点到“消逝”,山村给作者带来历史、生命思考的同时,也带来了时代的警示意义。

注 释

①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67-270页。

②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192页。

③王荣生:《散文教學教什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192页。

④马加坤:《杜文秀起义社会背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2014年,第37-39页。

⑤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192页。

⑥薛晓磊:《遇惑与解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释疑》,载《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5期,第58-61页。

⑦冯至:《十四行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005-006页。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消逝教学逝水散文诗世界(2020年9期)2020-09-27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消逝的红颜散文诗(2017年15期)2018-01-19“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消逝的打麦场齐鲁周刊(2015年23期)2015-06-26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体育师友(2013年6期)2013-03-11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体育师友(2010年6期)2010-03-20

推荐访问:消逝 教学法 山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