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难点,设计铺垫,提升能力
蒋燕芬
【摘 要】学生解决数学难题的过程,也是其建立数学学习信心、磨砺意志品格的过程。教学难题时,教师可通过分析学生解题难点设计铺垫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从中积累经验、领悟方法。这样的教学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得学生的解题正确率提高、解题速度加快、表达水平提升、解题思路拓展。
【关键词】 较难问题;
铺垫题;
难点;
设计思路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总会遇到一些有难度的题。这些难题的教学若处理不当,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若处理得当,则可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的愉悦,助力其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良好体验。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在学习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时,遇到了这样一道题:
一个棱长是3cm的正方体零件,从它的正面、上面、右面的中心位置各挖去(凿穿)一个边长是1cm的正方形孔(如图1)后,把这个零件浸没在底面边长是5cm的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水面上升了几cm?
用这道题对五年级88名学生进行测试,正确率约为31.82%(下文称这个问题为“较难题”)。能否不通过教学活动,即不通过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而是由教师编制一组铺垫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以提高学生解决这类较难题的正确率和表达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核心素养?本文试图探究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题目,以帮助学生解决较难题。
二、研究的对象与过程
笔者选取了一所乡镇学校五年级两个班共8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升入六年级后,笔者继续把他们作为研究样本进行研究。
研究过程分为以下七步。
第一步,学习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时,对学生进行第一次较难题测试。
第二步,分析学生的解题困难点。
第三步,根据学生的解题困难点,设计一组相应的铺垫题。
第四步,学生独立解决铺垫题。
第五步,对学生进行第二次较难题测试。
第六步,九个月后(六年级下学期),对学生进行第三次较难题测试。
第七步,分析研究,得出研究结论。
三、铺垫题及其设计思路
要设计出有效的铺垫题,需要先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笔者用前文提到的这道较难题对88名五年级学生进行测试,能够正确解决这道較难题的有28人,约占31.82%;
错误解题的有60人,约占68.18%。
(一)学生解决这道较难题的正确思路
正确解决这道较难题的学生,能够从整体到局部清楚解题的步骤,即先明确:挖去孔后的零件浸没到长方体容器中,上升水的高度=上升水的体积÷长方体容器的底面积;
上升水的体积=挖去孔后零件的体积。再运用“挖去孔后零件的体积=原来正方体零件的体积-挖去的孔的体积”这一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其中,求出“挖去孔后零件的体积”是解题的关键步骤。学生有两种方法可以求“挖去孔后零件的体积”。
方法一:学生通过想象和计数得到挖去的是7个小正方体,直接用“原来正方体的体积”减去“挖去的7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即3×3×3-1×1×1×7=20(cm3)。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想象计数法”,用这种方法解题的学生约占11.36%(如图2)。
方法二:先求出“原来正方体零件的体积”,再求“挖去的3个小长方体”的体积。因为“挖去的3个小长方体”中间重叠部分的那个小正方体多减了2次,所以要用“3个小长方体的体积”减去“2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最后用“原来正方体零件的体积”减去“挖去的孔的体积”。即3×3×3=27(cm3),1×1×3×3 -1×1×1×2=7(cm3),27-7=20(cm3)。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整体思考法”,用这种方法解题的学生约占20.45%(如图3)。
(二)学生解题难点的分析以及解决办法
通过对学生解题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不能正确解决这道较难题的学生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两种。
1.难点一:不能想象出挖去部分的形状
(1)约9.09%的学生不能想象出挖去部分的形状是有重叠部分的3个长方体,以为只挖去了从图上能看到的正面、上面、右面的3个小正方体(如图4)。
(2)约5.68%的学生认为挖去的是正方体表面的6个小正方体(如图5)。这部分学生除了看得到的3个小正方体,还能想象到相对的面还有3个小正方体,但是他们无法想象正方体零件的最中心位置(中间重叠部分)还有1个小正方体。
【预设帮助学生克服难点一的方法】
设计铺垫题能让学生明白“凿穿”是什么意思,看到挖去的不是只有面上的那几块,而是一块一块叠起来形成的一个长方体,一直从这一面通到对面。可以将挖去(凿穿)的部分用色彩突出显示,将原本需要想象的图形可视化(如图6),让学生形成表象。
2.难点二:不能想象出挖去的3个小长方体有重叠部分
(1)约22.73%的学生认为“挖去的孔的体积”就是“3个小长方体的体积”,即挖去了9个小正方体。这部分学生不能想象出挖去的3个小长方体有重叠部分。
(2)约17.05%的学生用“1×1×3×3- 1×1×1=8(cm3)”计算“挖去的孔的体积”,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知道有重叠部分,但只减去了1个重叠的小正方体的体积。
【预设帮助学生克服难点二的方法】
(1)设计“挖去2个小长方体”的图式,并将中间“重叠”的小正方体用不同的色彩突出显示(如图7),让学生看见重叠的这个小正方体,并想象挖去的这2个小长方体重叠的部分是“1个小正方体”。
(2)把正方体零件“切开”,让学生进一步涂色,涂出那些被“挖去的小正方体”,即把里面看不见的方块变成可见,通过操作强化挖去部分的形状和大小(如图8)。之后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哪些是被挖去的小正方体,让学生从看得见的直接操作上升到能够运用表象进行思考。
基于对较难题的正确解题思路和学生解题难点的分析,笔者设计了以下两道铺垫题。
铺垫题1:从一个棱长是3cm的正方体零件上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孔,直到穿过它的对面(如图6)。
(1)这个零件剩下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再想一想挖去部分的形状和大小。
(2)把这个零件浸没在底面边长是5cm的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水面上升了几厘米?
铺垫题2:从一个棱长是3cm的正方体零件的上面、右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孔,直到穿过它的对面。
(1)看一看图7,想一想挖去部分的形状是怎样的。如果看成是2个小长方体合在一起,那么它们重叠的部分是什么形状?
(2)看一看图8,想一想挖去了哪些正方体,并把挖去的这些正方体涂上颜色。
(3)求出图7这个零件挖去孔后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测试结果与分析
在学生完成第一次较难题测试的三天后(在这三天中,既没有教给学生与较难题相关的内容,也没有让学生做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铺垫题,再用较难题进行第二次测试。九个月后,用较难题进行第三次测试。测试结果及分析如下。
(一)第二次较难题测试结果及分析
学生独立完成铺垫题后,进行了第二次较难题测试。与第一次较难题测试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解题正确率提高。通过先独立完成铺垫题,再做较难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从第一次的31.82%提高到70.45%。
(2)解题时间缩短。第一次测试时,解答正确的学生平均用时3.6分钟;
第二次测试时,平均用时缩短到1.9分钟。这说明学生的思维速度加快了。
(3)表达水平提升。在第二次测试中,能够正确解决较难题的学生,画图说明思路的达到了64.52%,用文字说明算式含义的达到了100%。和第一次测试时相比,第二次测试时,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和算式进行表达,能用直观图式进行表征。
学生A和B第一次做较难题时,解答都是错误的,但在第二次做较难题时,解答就正确了。学生A第一次做较难题时,虽然知道有重叠部分,但只减去了1个重叠的小正方体的体积。独立解决铺垫题后,学生A第二次做较难题时,已经能够很好地运用“想象计数法”解决问题(如图9),清晰地想象出挖孔后零件每一层的情况,并能用直观图式表征出来,还能用清晰的语言和算式进行表达。
学生B第一次做较难题时,不能想象出挖去部分有重叠。第二次做较难题时,她已经能很好地运用“整体思考法”解决问题(如图10),并清楚地描述出“中间有2个小正方体是重复算的”。
(4)解题思路拓展。经过铺垫题的訓练,学生计算较难题“挖去孔后零件的体积”时,出现了四种方法。
方法①:先直接求出挖去的小正方体个数是7个,再用“3×3×3-1×1×1×7=20(cm3)”算出“挖去孔后零件的体积 ”。
方法②:直接将每层剩下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进行累加,即8+4+8=20(cm3)。
方法③:先计算“挖去3个长方体的体积-2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即1×1×3×3-1×1×1×2=7(cm3),再计算“挖去孔后零件的体积”,即27-7=20(cm3)。
方法④:先用“原来正方体的体积-挖去的3个长方体的体积”,再加上“最中间被多减了2次的小正方体的体积”,即3×3×3-1×1×3×3+1×1×1×2=20(cm3)。
方法①和方法②可以归类为用“想象计数法”解决问题,方法③和方法④可以归类为用“整体思考法”解决问题。
第一次较难题测试时,多数学生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在做了铺垫题后再进行第二次较难题测试,能够正确解题的学生数上升了,正确率提升了38.63%。在这些学生中,约22.72%的学生用“想象计数法”计算“挖去孔后零件的体积”,余下15.91%的学生则运用“整体思考法”解决问题。第二次较难题测试结果说明:铺垫题为学生运用“想象计数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改进;
运用“整体思考法”的难度大于运用“想象计数法”的难度。
在进行第二次较难题测试时,笔者还给学生增加了一道延伸题。延伸题在较难题的基础上作了一点改变,把较难题中的棱长改为了4cm,其他的条件与问题都不变。因此,在解题思路上,两道题是基本相同的。学生解决延伸题的正确率约为42.05%,明显高于第一次较难题测试的正确率。图11是一个学生解决延伸题时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该学生的表达很有逻辑性。
虽然学生解决延伸题的正确率已经高出第一次较难题测试的正确率10%左右,但是远低于第二次较难题测试的正确率。两道题的解题思路基本一样,解题正确率却相差近30%,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分析学生解决延伸题的过程,发现近30%的学生都是把挖去部分的体积算成了与较难题一样的体积。图12是一个学生解决延伸题的过程,他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可见,学生完成铺垫题、较难题的测试后,马上进行延伸题的测试,他们会受到较难题的影响,产生负迁移,错误地认为挖去部分的体积不变。
(二)第三次较难题测试结果及分析
在进行第二次较难题测试时,学生刚完成了铺垫题,铺垫题的解题思路无疑会对学生正确解决较难题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过一段时间,在没有做铺垫题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做较难题,学生还能够正确解决问题吗?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30天后,人们对信息的记忆只剩21%左右。于是,笔者在九个月后,对学生进行第三次较难题测试。其间既不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也没让学生做相关的练习题(相应的教材与作业本中都没有相关的题目)。结果,第三次解决较难题的正确率约为80.68%,解决延伸题的正确率约为56.82%。学生在解题速度、解题思路的表达、解题方法的多元化等方面都表现得比较理想。学生这一表现说明,一方面,这两道铺垫题对解决这一类较难题起着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进一步学习了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知识,这也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五、研究启示
(一)从可视(操作)到想象是培养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空间观念是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之一,学生解决铺垫题和较难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过程。铺垫题的设计遵循了“从可视(操作)到想象”这一路径,学生解决较难题的正确率和表达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说明这一路径是培养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二)部分学生在想象“组合几何体”的形状与大小方面存在困难
从上述三次测试可知,尚有20%左右的学生不能正确解决较难题,这是因为他们不能想象出挖去部分的这个组合几何体的形状与大小。在正确解决较难题的学生中,仍有部分学生不能将方法进行迁移应用,正确解决延伸题。这些都说明要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这一核心素养。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塘栖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设计思路难点水利工程建筑的设计思路分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年23期)2016-12-26基于中高职衔接的税收课程设计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11期)2016-12-26基于人本管理的企业薪酬体系设计思路探索商情(2016年43期)2016-12-23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改革的一点尝试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30期)2016-12-05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难点与策略思考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医院建筑电气设计的难点和要点2023-09-24
- 新课标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难点及对策分析2023-09-25
- 提升四个能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推进会上汇报发言word参考4篇2022-08-17
- 提升组工干部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问题研究7篇2022-08-18
- 提升中小学作业设计质量实施方案7篇2022-08-21
- 提升四个能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推进会上汇报发言word参考8篇2022-08-22
- 提升组工干部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问题研究9篇2022-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