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迈文档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儿童电刺激皮层听觉诱发电位P1-N1-P2的参数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12 14:00:39 来源:网友投稿

谢宇非潘滔王宇王玉瑾高丽娟马芙蓉*

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 100191)

2北京市朝阳区中澳听力语言康复培训中心(北京 100124)

3北京市昌平区小桔灯儿童康复教育中心(北京 102209)

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是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患者获得听力、促进听觉系统发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行为测听和言语测试量表是评估CI术后效果的现行方式,均属于主观评估。对于配合不佳的低龄儿童,行为测听和言语测试量表检查较为困难,不能有效反映儿童的听觉和言语功能。低龄儿童的主观评估往往采用间接的评估方式,例如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y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SIR)。因此,探索儿童CI术后的客观评估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是一种长潜伏期听觉诱发反应,其P1-N1-P2波能够反映听觉传导通路直至初级听觉皮层的功能[1]。

目前P1-N1-P2 CAEP在国内外处于科研探索阶段,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相对于广泛应用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中潜伏期反应(middle latency response,MLR)而言,P1-N1-P2 CAEP能够反映初级听觉皮层的功能,并与行为阈值、言语测试量表具有更好的相关性[2,3],具有一定优势。为了P1-N1-P2能够进入临床应用,需要建立合理的刺激参数体系。

本研究的目的为比较不同刺激位点、脉宽、刺激重复速率对CI儿童P1-N1-P2 CAEP引出率及波形的影响,选择优化的测试参数,为P1-N1-P2进入临床提供进一步依据。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2021年4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桔灯儿童康复中心进行语言训练的20名语前聋CI患儿。1名患儿由于时间原因仅参与不同刺激位点间比较测试,余19名患儿全程参与。植入体包括澳大利亚Cochlear公司的CI24RE(CA)电极5例,CI512电极15例。男、女各10例。右侧植入14例,左侧4例;
双侧同期植入2例,且仅纳入右耳资料。年龄42~117月(平均61.7月)。耳蜗植入年龄14~57月(平均33.6月);
佩戴耳蜗时长3~60月(平均28.1月)。所有患儿植入侧术前均经3~6月助听器佩戴及听觉康复治疗,效果欠佳;
术前检测均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18名患儿存在残余听力,2名术前无残余听力。其中,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1例,蜗神经发育不良(cochlear nerve deficiency,CND)2例,Mondini畸形(Mondini malformation)1例,余内耳及蜗神经解剖结构均未见明显异常。

1.2 测试方法

1.2.1 测试设备

刺激软件应用Custom Sound™EP 4.0,通过言语处理器连接至Cochlear Freedom™植入体。Biologic®Navigator®Pro作为听觉诱发电位仪,通过programming pod同步刺激。

记录软件应用AEP(Ver 7.0.0)。软件连接诱发电位仪,通过高频滤波器与记录系统电极连接。记录系统电极分别置于患者前额正中发际(记录电极)、眉间(接地电极)、对侧乳突(参考电极)。记录前测试患者体表电极间阻抗<10kΩ。

1.2.2 测试参数

采用双极刺激模式,强度为电流级(current level,CL)。MP1为参考电极,每脉冲序列采取不同脉宽(50μs,100μs,200μs)*10进行刺激,脉冲速率455pps,每序列时长20ms。刺激重复速率分别采用0.2Hz、0.9Hz、1.6Hz。刺激电极采用 #4、#13、#20,分别对应尖转、中转、底转位点。以#20电极位点、速率0.9Hz、脉宽200μs、#20电极位点作为变换参数时的基础参数值[2]。例如当刺激不同位点时,固定速率为0.9Hz、脉宽为200μs。共设置7组刺激参数,以随机顺序对患儿进行刺激。

触发方式为外触发,记录窗宽为533ms,带通滤波1-70Hz。叠加平均次数为100次。每波形记录2次。测试过程播放无声动画片保持患儿清醒、安静状态。因全程患儿仅接收电刺激信号,测试过程在普通安静环境进行,无需隔音环境。

1.2.3 测试步骤

1.以120CL作为初始刺激强度,若引出P1-N1-P2波,则降低10CL直至波形消失,记录最小可引出P1波的刺激强度为阈值;
若未引出波形,则提高10CL至可分辨P1波。

2.若刺激引起患儿不适,则停止检测,若引起不适强度或250CL未引出波形,则认为患儿在该参数下无法引出P1-N1-P2波。

3.2名有经验的医师或听力师共同判读波形。滤波后,取50~50ms中出现的第一个重复性佳的正波为P1,跟随P1的位于100~300ms负波记为N1,N1后正波记为P2[1]。

4.记录阈上20CL的P1-N1-P2引出率、潜伏期、振幅。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7.0进行统计,通过配对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参数对P1-N1-P2引出率的影响,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比较各参数对应P1-N1-P2阈值、潜伏期、振幅的差异,并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电极位点对P1-N1-P2的影响

不同电极位点刺激下,16名内耳及蜗神经结构正常患儿的P1-N1-P2波形引出率、平均阈值、潜伏期及振幅如表1。典型的P1-N1-P2波如图1。卡方检验显示,解剖结构正常者各刺激位点对应波形引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ANOVA显示,组间阈值、各波潜伏期、振幅无显著差异(P>0.05)。电极位点对结构正常患者的P1-N1-P2引出率、阈值、潜伏期、振幅无显著影响。

图1 典型的电刺激CAEP波形,各波分化好Fig.1 Typical electrically evoked CAEP(eCAEP)responses with good differentiation of each wave

表1 16名解剖结构正常患者各电极位点(#4、#13、#20)下P1-N1-P2波形引出率、平均阈值、潜伏期及振幅Table 1 The lead-out rates,mean thresholds,latencies and amplitudes of P1,N1,and P2 across participants with normal cochlear structure(N=16),according to stimulated electrode sites(#4,#13,#20)

结构异常患儿中,1名LVAS患儿各位点下P1-N1-P2波均引出;
2名CND患儿各位点下均仅引出P1-N1波;
1名Mondini畸形患儿在#4、#13电极能够引出P1-N1-P2波,#20电极刺激时仅引出P1-N1波。

在阈值方面,在#4、#13、#20电极刺激下,LVAS患儿的阈值80CL、80 CL、70CL均较平均值低,而CND患儿对应的平均阈值140CL、125CL、130CL及Mondini畸形患儿阈值140CL、150 CL、140CL较平均值更高。

2.2 脉宽对P1-N1-P2的影响

采用不同脉宽下,15名内耳及蜗神经结构正常患儿的P1-N1-P2波形引出率、平均阈值、潜伏期及振幅如表2。卡方检验显示,不同脉宽诱发的P1引出率在解剖结构正常患儿中具有显著性差异,χ2=6.000,P<0.05。脉宽100μs及200μs的P1引出率(均为100.00%)较脉宽50μs的P1引出率(80.00%)更高(P<0.05)。

表2 15名解剖结构正常患者应用不同脉宽(50μs,100μs,200 μs)时P1-N1-P2波形引出率、平均阈值、潜伏期及振幅Table 2 The lead-out rates,mean thresholds,latencies and amplitudes of P1,N1,and P2 across participants with normal cochlear structure(N=15),according to pulse widths(50μs,100μs,200 μs)

ANOVA显示,三种脉宽诱发阈值具有显著性差异,(F(2,22)=35.409,P<0.001)。脉宽50μs引出阈值(125.83±28.43)CL显著高于100μs阈值(102.50±25.63)CL及200μs阈值(95.00±16.79)CL。表明脉宽在50μs下需更高的刺激强度才能引出P1-N1-P2波。组间各波潜伏期、振幅无显著差异(P>0.05)。

结构异常患儿中,1名LVAS患儿在各波宽刺激下均引出P1-N1-P2波。在2名CND患儿中,1名各脉宽下均引出P1-N1波;
1名在脉宽50μs时所有波形未引出,100μs时仅引出P1波,200μs时引出P1-N1波。1名Mondini畸形患儿仅在脉宽100μs时引出P1-N1-P2波,200μs时引出P1-N1波,而在50μs时所有波形未引出。

在阈值方面,分别采用不同脉宽50μs、100μs、200μs刺激下,LVAS患儿的阈值90CL、80CL、70CL均较平均值低,而CND患儿对应的平均阈值170CL、135CL、130CL及 Mondini畸形患儿在脉宽100μs、200μs刺激下的阈值 130CL、140CL较平均值更高。

由于增加脉宽能提高P1-N1-P2引出率及降低阈值,考虑100-200μs为较佳的刺激脉宽。

2.3 刺激速率对P1-N1-P2的影响

不同刺激速率下,15名内耳及蜗神经结构正常患儿的P1-N1-P2波形引出率、平均阈值、潜伏期及振幅如表3。卡方检验显示,解剖结构正常者各刺激速率对应波形引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

表3 15名解剖结构正常患者应用不同刺激速率(0.2Hz,0.9Hz,1.6Hz)时P1-N1-P2波形引出率、平均阈值、潜伏期及振幅Table 3 The lead-out rates,mean thresholds,latencies and amplitudes of P1,N1,and P2 across participants with normal cochlear structure(N=15),according to repetition rates(0.2Hz,0.9Hz,1.6Hz)

ANOVA显示,不同刺激速率引出阈值存在显著差异,(F(2,26)=9.485,P<0.01)。刺激速率为0.2Hz时的平均阈值(87.14±24.31)CL明显低于速率为 0.9Hz时阈值(98.57±19.56)CL(P<0.05)及1.6Hz时阈值(100.71±23.69)CL(P<0.05)。

此外,不同速率诱发N1-P2振幅也存在差异,(F(2,24)=7.925,P<0.01)。刺激速率为0.2Hz时的N1-P2振幅(16.63±9.74)μA较0.9Hz对应N1-P2振幅 (9.74 ± 3.71)μA(P<0.05)及 1.6Hz 对 应 振 幅(10.13±5.55)μA显著更高 (P<0.05)。

刺激速率不显著影响结构正常患者的P1-N1-P2引出率、潜伏期,但应用较慢速率时阈值更低,N1-P2振幅更大。

结构异常患儿中,1名LVAS患儿各速率下P1-N1-P2波均引出。2名CND患儿各速率下均仅引出P1-N1波;
1名Mondini畸形患儿在0.2Hz速率刺激时引出P1-N1-P2波,0.9Hz及1.6Hz速率刺激时仅引出P1-N1波。

在阈值方面,分别采用不同速率0.2Hz、0.9Hz、1.6Hz刺激时,LVAS患儿对应阈值60CL、70CL、80CL均较平均值低,而CND患儿平均阈值115CL、130 CL、155CL及Mondini畸形患儿阈值120CL、140 CL、130CL较平均值均更高。

CAEP为听觉刺激后所得一系列代表皮层水平神经活动总和的波。P1-N1-P2起源于初级听觉皮层与颞叶听觉相关区域,为CAEP的外源性成分。此外,还存在P300、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等,起源于更高级中枢,反映大脑在执行声音分辨、语义理解等任务时的电活动,为CAEP的内源性成分。与P300、MMN等相比,P1-N1-P2诱发条件更简便,无需受试者保持专注,易于临床操作、检出率高、检测时间短[1,2],不足为主要反映初级听觉皮层的功能,无法反映更高级皮层的认知及记忆等功能。由于儿童注意力维持时间短、检测较困难,考虑P1-N1-P2更适合CI儿童的临床应用。其中,P1在儿童中检出率最高,与言语相关性最强[1],因此P1为儿童CAEP研究中最关注的指标。

CAEP可通过声刺激或电刺激的方式诱发。目前对电诱发听觉反应的研究以EABR居多,eCAEP的研究相对较少。EABR主要反映螺旋神经节至脑干通路的电活动,不能作为完整的评估手段。eCAEP能反映较高听觉传导通路的功能,临床应用具有优势。与声刺激CAEP相比,eCAEP直接对耳蜗给予电刺激,可以屏蔽外界声音,对测试条件的要求远低于声刺激。因此,eCAEP可以提供一种客观便捷的反映听觉皮层功能的新方法[4]。本研究首次在儿童患者中探讨电刺激测试的条件参数,为电刺激P1-N1-P2 CAEP的临床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3.1 年龄对P1-N1-P2波形的影响

在正常人中,婴儿的CAEP通常以一个潜伏期为200~300ms的正波为主[5]。2岁儿童可出现P1-N1-P2-N2波[5,6]。2~12岁儿童以100ms的P1波为主[7]。直至青春期,CAEP才接近成人的波形分化,P1潜伏期缩短至50~70ms左右,以N1-P2为主波。

随年龄增长及耳蜗使用时间增加,CI儿童的P1潜伏期缩短,P1-N1-P2引出率增加[8]。3岁植入耳蜗的儿童开机1周后的P1波与听力正常婴儿的波形相似[1]。6岁内植入耳蜗的儿童开机后6~8月的P1潜伏期可缩短至听力正常的同龄儿童水平[1]。本研究中,所有CI儿童均为6岁内植入,且开机3月及以上,均可辨别典型P1波形,P1波潜伏期范围为57.6~223.12msec,符合CI儿童水平。各波形引出率P1波最高,其次为N1波,最后为P2波。在内耳及蜗神经结构正常的患儿中,P1-N1-P2波形引出率均达80%以上,稳定性好,P1-N1-P2波形形态与既往文献中2~12岁儿童相似[1,2,8]。

3.2 内耳或蜗神经结构异常对P1-N1-P2的影响

在本文纳入的4名解剖结构异常的患儿中,1名LVAS患儿波形引出率佳,阈值较正常患儿更低;
2名CND患儿及1名Mondini畸形患儿多数情况下可引出P1-N1波,而阈值则较正常患儿更高。目前暂无针对LVAS与Mondini畸形患者的CAEP相关研究。但在EABR的研究中发现[9],LVAS阈值与正常结构组相近,而Mondini畸形与内听道狭窄的EABR阈值均较正常组偏高,与本组结果有相似性。在对于CND患者的病例报道[10]中发现,在某些影像学有神经存在证据的CND患者中,eCAEP能够引出。由于纳入结构异常患儿数量较少,暂无法进行统计分析。内耳及蜗神经解剖情况、植入年龄、耳蜗使用时间等对P1-N1-P2 CAEP的影响需未来进一步研究。

3.3 不同刺激位点对P1-N1-P2的影响

耳蜗具有部位-频率特异性,高频刺激能引起底部基底膜最大位移,低频刺激能引起顶部基底膜最大位移。有研究[11]认为刺激不同部位对波形无明显影响。也有对语后聋成人的研究认为,刺激位点越靠近耳蜗底部基底膜,P1-N1-P2振幅越小,潜伏期越长[3,12]。可能的原因是:成人CI患者高频听力下降时间长,高频位点接收听觉刺激少,神经同步性差,所以耳蜗底部基底膜P1-N1-P2振幅更小。本研究发现高频电极P1-N1,P2-N2相对中低频电极振幅更小,潜伏期更短,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可能与本研究纳入语前聋儿童应用耳蜗时间较长,各频率对应听觉系统发育程度相近有关。其中,一例仅开机3月的患儿只在低频刺激下引出N1波,余电极N1波均未引出,可能与其术后高频听觉经验仍较少,而术前具有低频残余听力有关。因此,当开机时间较短患者进行术后eCAEP检测结果为阴性时,应调整刺激位点,多点检测,避免假阴性结果。

3.4 不同刺激脉宽对P1-N1-P2的影响

脉宽在电刺激参数中十分重要。研究表明,增加脉宽能够使听神经的反应阈值降低[13]。在严重耳蜗畸形患者的植入前ABR中,单纯增加刺激强度无法引出反应时,需要增加脉宽以获得波形[9]。不过,在耳蜗结构正常的患者中50μs较200μs脉宽的ABR V波引出率更高、波形分化更好[9]。脉宽对于不同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发现脉宽对于P1-N1-P2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阈值及P1-N1引出率上,对潜伏期、振幅无明显影响。在耳蜗结构正常的患者中,50μs脉宽相比于100μs及200μs的电刺激量减少,P1-N1引出率降低,阈值提高。因此,我们推荐100~200μs作为刺激脉宽。而过长的脉宽也可能导致神经产生刺激后疲劳,使神经兴奋性降低。对于CI儿童,应适当增加脉宽以诱发稳定的P1-N1-P2波形。虽然eCAEP使用的电刺激脉宽高于常规调机使用的电刺激脉宽,eCAEP测试中的电刺激量不能直接等同于调机的电刺激量,但是二者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未来研究可以分析这种对应关系,将eCAEP的阈值用于辅助调机。

3.5 不同刺激速率对P1-N1-P2的影响

当刺激重复速率越慢,即刺激间隔越长时,eCAEP阈值越低,N1-P2振幅越大。既往研究表明,刺激速率越快时,N1波越难辨认。这种现象在正常人及CI患者中均有体现[12,14]。因为N1起源神经不应期通常较长、易对刺激产生习惯化、且可被更宽大的P1掩盖[15]。

儿童的年龄也能影响各刺激速率对N1-P2波的引出。对3~12岁正常儿童的研究[14]发现,低龄儿童只有在刺激速率最慢时才能引出N1-P2;
而年龄增长后,较快的刺激速率也能引出N1-P2。

在CI儿童中,由于年龄小,刺激速率的改变对引出各波十分关键。本研究分别应用0.2Hz,0.9Hz,1.6Hz速率进行电刺激,发现当刺激速率越慢时,eCAEP阈值越低;
而较快的刺激速率诱发的N1P2振幅更小。然而,当减慢重复速率时,测试时间将延长。速率0.2Hz的P1-N1-P2波形测试需8~9分钟,而应用0.9Hz或1.6Hz速率时仅需2~3分钟即可完成。由于低龄儿童配合困难,测试应尽快完成,0.9~1.6Hz为其中更佳选择。当引出不佳时,也可适当降低刺激速率以诱发易识别的P1-N1-P2波形。

eCAEP作为反映听觉通路直至初级听觉皮层功能的听觉诱发电位,其P1-N1-P2波形在儿童中引出率高、对患儿配合程度要求低,便于临床检测。其中,P1引出率最高,可以作为主要观察波形。刺激速率0.9~1.6Hz、脉宽100~200μs作为推荐刺激参数。当引出率欠佳、波形分化差时,可考虑增加脉宽、降低刺激速率以获得最佳的P1-N1-P2反应。

猜你喜欢耳蜗振幅波形基于时域波形掩护的间歇采样干扰对抗研究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2年6期)2022-07-07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1年6期)2021-12-21基于Halbach阵列磁钢的PMSM气隙磁密波形优化防爆电机(2020年4期)2020-12-14大鼠耳蜗传出神经系统发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时空分布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20年6期)2020-11-15人工耳蜗为什么贵发明与创新·中学生(2019年3期)2019-03-20用于SAR与通信一体化系统的滤波器组多载波波形雷达学报(2018年5期)2018-12-05全新迈腾B7L车喷油器波形测试汽车维护与修理(2018年9期)2018-10-31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股市动态分析(2016年24期)2017-01-07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股市动态分析(2016年23期)2016-12-27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股市动态分析(2016年4期)2016-09-29

推荐访问:皮层 电位 诱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