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
摘要:经济的增长影响国计民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具体表现在经济总量整体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改革调整等方面,但在受各种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产生地区差距。结合劳动力迁移理论,劳动力区域的迁移对经济增长存在尤为重要的影响。新时代背景下,劳动迁移产生巨大转变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劳动力迁移;经济增长;地区差距
一、引言
推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机制是十九大重要发展战略部署指示,特别是面对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新旧产业接续交替的重要结点。面对中国当下的基本国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现状,维持和推动战略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是促进中国经济有效转型升级的关键。实践告诉我们:人的发展问题必须依托人来解决。
二、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现状
经济快速增长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研究领域最为广受学界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主题之一。改革创新开放以来中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取得骄人的历史成绩,但在成绩背后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经济増长动力尚欠、产业结构比例分配不均、创新能力略显疲软、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间矛盾越演越烈、区域差异化日趋明显等。特别是区域作为经济系统,相互间存在着形式多样的联系。
(一)经济增长的现状
经济平均增长率是用来确定一个年份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相比较往年的平均增长率。通常都会有诸多的核算指标公式来进行代表,而一般而言对经济增长的探究是纵向描述,是具体的时间区间内经济量的变化。
1.经济总量整体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1978年—2020年间,我们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年均增长超过8%,经济发展规模年均扩大了40余倍,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第二大市场经济体,我国国内经济总量已经首次跃居整个世界第二,出口对外贸易总额已经位居整个世界第一,步入世界经济大国第一行列。外汇储备方面,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至2020年末的3.22万亿美元,增长1.93万倍,自2006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工业产值方面1978年至2020年间工业增加值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0.5%,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1978年—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日食品营养消费水平逐年提高陡增了1800%(18倍)并分别于1997年和2010年分别迅速跻身为中等的其他低收入地区人民消费国家和中等偏上的其他低收入地区人民消费国家。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和进出口贸易金额分别为91万亿元、4.6万亿美元,较1978年分别增长了253倍和224倍。1978-2020这四十余年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提升至了9.3%,复合增长率更是达到了14.1%。
2.产业结构合理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相互间分布呈现明显变化。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下,产业结构与需求、要素逐渐相适配。1978—2020年间,第一产业的结构拉动总量比重逐年出现持续大幅度的降低,第二产业的结构拉动总量比重逐年持续波动大但幅度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的结构拉动总量比重则持续上升,分别由1978年的27.7%、47.7%和24.6%逐渐大幅下降(持续上升)至2020年的7.6%、37.8%和54.5%%,特别重要指的也就是从1978年至2020年三大主要支柱产业在结构拉动比重就业结构、增长率结构拉动比重结构、贡献率结构拉动比重结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拉动比重协调中的作用与当年12月国际经济平均水平拉动比重结构保持大体一致,即拉动比重结构同步向着分化方向转变而发展成为“三二一”型支柱产业结构。
(二)地区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人均GDP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是当前发展的棘手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学界关于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或者经济收敛的相关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区的自然、历史、地理条件差异巨大,由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也就归结为以“人”为主体的劳动力转移问题。地区经济差异化的具体表现:
1.经济格局差距化显著。受地理环境与对外开放的政策优势影响,我国区域经济主要呈现出“东西差距”。受气候条件、发展观念、产业结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营商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区域经济主要呈现出“南北差距”,北方经济普遍出现了經济增速下滑,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区域塌陷”问题,南方经济却保持“岁月静好”。如在城市群建设过程中,西三角是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入选的区域。区域经济将呈现东西差距与南北差距并存的整体格局。五大城市群都在东南部,西北地区暂时没有,经济总体格局总量失衡。
2.经济总产值地区差距较大。从产业区域分布看,2020年预计全年东部部分地区总值525752亿元,紧随其后的是是中部地区全年生产总值仅大约为222246亿元,西部部分地区全年生产总值较之更低仅大约为213292亿元,东北地区全年生产总值51125亿元。整体而言,东部部分地区人均每年GDP经济增长率人均为5.12%、中部部分地区人均为3.51%,西部部分地区人均为3.75%,总体而言中西部部分地区的人均经济社会增长运行速率和东部地区相比较在整体上仍然存在明显区间差距。
3.产业布局不均匀。从产业地域结构分布角度来看,我国现代制造业主要分布集中在东部西南地区,1996-2015年间根据国家有关统计数据以及统计资料表示,各省(地级市/行政区)的圈层产业结构变化演进已经形成三个不同的产业圈级阶层,第一至二层级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其圈层产业结构圈层分布高度在国内遥遥领先;第三至二层级分别是宁夏、青海、陕西、西藏、甘肃、云南、**等7省(地级市/行政区),其圈层产业结构主要分布在其高度化学性水平较低,产业结构演进速度缓慢,处于全国落后水平。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巨大空间性和分异性正是由这些要素在传统产业与消费空间上的相互错配作用造成的,产业集聚呈多样化,特别是跨行业或多行业集聚进而形成的集聚经济,其自身有较强的自我增强机制。政府行政力量对要素和资源的区域合理配置,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推动共同富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平稳协调发展。劳动力大量按规模快速转移到新就业以及初次劳动分配中现有劳动力的份额和在GDP中劳动消费率不断持续下降的周期过程,这些周期特征直接影响了中国中国经济的增长可能性持续健康增长。在一定很大程度上,改革创新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进程,也是劳动力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重新分布和集聚的过程。
三、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
从全国范围来看,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是由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研究促进区域间实体经济的劳动协调均衡发展这一问题也就不能归结为一个劳动力快速转移性的问题,更迫切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是劳动力转移背后存在的普遍的发展规律。因此,城镇化、工业化等改革措施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劳动力流动的相互作用对中国经济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
1.劳动迁移理论
劳动力结构迁移变化是人类劳动者生活空间地理位置的自然变化,是我国人口劳动结构发生变化在空间方面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说,劳动力经济迁移主要是在泛指本地劳动者所要迁入的新居原地与其所要迁往的新居住地区之间有着一定的地理距离,通常超过当地行政区划的法定界限和底线,在同一定的行政规划区域内的改变不再被计入原地劳动力的迁移,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种自然劳动结果。刘易斯认为,经济快速发展在很多一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工业现代化工业部门的快速扩张,而这种扩展必然会发生劳动力的迁移。特别是随着工业部门资本的增长,劳动力需求也在增加,这反过来又导致劳动力从其他部门向工业部门过渡,发生产业结构的变化。
劳动力经过迁移虽然是当地经济快速增长和当地产业结构快速升级而直接导致的一种社会自然变化结果,但这些劳动力经过迁移本身也很大有可能一定会对当地经济快速増长、地区人口差距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因为经过迁移的那个劳动力往往是个特殊的、自我自由选择产生出来的社会群体,正如在kuznets and thomas(1957)中所指出,遷移的那个人群往往有着显著的不同性别、年龄、种族、家庭经济状況、教育、健康状况等等特征,因此那些经过迁移这个人群的经济能力很有可能与其周围的(未经过迁移的)那些人群能力有所区别,从当地经济社会增长的一个角度上来讲,迁移的那些人群很大有可能也就是当地职业技术水平最高的那一部分的工人,因此很大有可能对那些输入地和其他输出地的居民经济社会増长发展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
劳动力结构迁移主要是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和新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共同引发的的人类劳动力结构转移的一种自然变化结果,但这种结果自然结果也会受政策、区位特征等差异性因素影响而发生不同。正如他在kuznets and thomas中所指出正在发生这种迁移人类活动的各个团体的都是具有自我显著的心理特征,如不同性别、年龄、种族、家庭经济情况、教育、健康状况,因此这些迁移活动群体本身可以与周围的其他人完全区分开来(不迁移)。
根据全国城市范围内人口数据分析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河南省的流出人口的净流出数量规模最大(-1025万),净流出的总人口数量远远超过瑞典的流出总人口(976万)。而在城市人口中净流入最多的广东省(+2050万),净流入城市人口数量远远超过罗马尼亚的城市总人口(1994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估计,外出工作打工6个月以上的职工人数每年达到2.78亿。如果这些人不是一个新的国家,那将不会是目前全球居住人口第四多的一个国家,区域间劳动迁移规模庞大。人口年龄性别金字塔呈现出“纺锤形”,年龄的两端尖尖,年龄中段凸起,0-14年龄组占10.1%,60岁及以上年龄组占4.5%,15-59岁年龄组占85.4%。农村留守人口则以老年人众多为特征,人口年龄性别金字塔好像"苹果核形",年龄的两端相对凸出,年龄中段凹陷,0-14年龄组占19.2%,60岁及以上年龄组占22.1%,15-59岁年龄组占58.7%,迁出地人口呈现严重老龄化和幼龄化倾向。
2.劳动力迁移对影响经济发展的内部逻辑
从企业人力资本流动转移的这个角度看,流动的技术劳动力本身是一种承载着企业技术管理知识(专业技能),进而作为流动的技术劳动力所作为代表的企业技术管理知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就是发挥着自身特殊”推动作用,进而推动实现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保证对流入地经济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劳动力在地区间及产业间的迁移影响各地区劳动力要素禀赋及生产环境,改变各地区的经济活跃程度及经济结构,从而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路径。而地区间的差异性导致劳动力流动产生各自偏好,形成潜在的流动规律,而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受教育水平,如知识技能接受水平较高,拥有潜在高资本的劳动者流动偏好较强,而间接性从而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具体而言,如果劳动力流动方向对区域差异的作用表现为,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进一步拉大区域间资源、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发展的差距。劳动力流动方向是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则会带动区域间的均衡化,促进区域间的技术收敛,从而促进区域间的经济收敛。
劳动力在地区间的迁移将影响各地区原有劳动力要素禀赋及生产环境,改变各地区的经济活跃程度及经济结构,影响小到县城、大到国家甚至全球经济的发展路径与空间结构,劳动力的迁入集聚使迁入地人口规模扩大。进入的企业越多,产生的产品种类就越多,对公司关系的影响也就越多。反过来又降低了中间项目的价格索引,因为下跌的价格不仅降低了产品价格,还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从而使居民能够加薪,以及在其他国家出现的劳动力流动的增加,这是一种循环。
劳动力出口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基础性构成要素,劳动力对外流动对不同地区人均工资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与地区贸易出口成本密切相关。如果某产业区域内的消费者对某种同类商品的具有较高消费偏好和较大市场需求,使得该产业品种中的制造业较齐全,制造业的一定规模工资报酬逐年递增。随着迁入地的饱和化,迁入劳动力在流入迁入地由于无法真正留下来成为当地居民,特别是较为普遍的农村劳动力,他们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普遍存在着显著的流动性约束与预防性储蓄动机,外出务工者会将挣得的收入储蓄起来或者带回老家消费,形成了一种外出挣钱、回家消费的"乡经济",也就说他们的需求仍在原流出地。因此在劳动迁移过程中存在“回流”现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劳动力迁移会先扩大再缩小不同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差距。
四、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劳动迁移的展望
随着产业内部分工协作不断明晰化,区域间各自利用上下游的产业链各司其职,各获其利,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常态化的背景下,应合理安排各自的城市系统,形成各自不同的产业发展定位和分工,共享东部产业转移,实现区域产业发展的互补。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地区利用地区的资产要素,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整体经济发展共赢。面对早期迁入地区经济和生产成本不断增值的背景下,深入挖掘迁出地的区位優势。
由于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一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从国家层面对各大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如我国正在做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计划。从政策初衷来看,政策的出台旨在维持区域发展协调,进而引导劳动力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向良性发展,即引导早期迁移地劳动力再迁移。然而当前“回迁”地区仍然以“回波效应”为主,尚未形成如早期迁入地成规模化的劳动力迁移,特别是在缺少大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扩散效应”的背景下,“回迁地”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利用回迁居民的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产业优势互补的发展机制。特别主要是通过政府政策上的引导,发挥自己区位位置优势,劳动力充足的地区招商引资,积极探索发挥自己比较大的优势,吸引海外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投资进驻,发挥东部制造业园区吸纳海外劳动者异地就业的重要带动作用,实现中西部沿海发展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效并行,保持东部产业链的相对完整性,以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稳步协调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1]劳动力迁移、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中国未来区域一体化趋势——一个空间与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的视角[J].袁志刚,林燕芳.社会科学战线.2020(10)
[2]劳动力迁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魏晨,镇璐,陈强远.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5)
[3]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中国制造业转移[J]张晶,陈志龙.统计研究. 2021,38(06)
[4]产业转移、劳动力流动与梯度陷阱——中西部地区转移企业招工难分析[J].王春凯.经济体制改革.2021,(02)
[5]劳动力迁移对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J].徐猛.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35(03)
作者简介:宋思煜(1991.6-),男,上海市,本科,职称: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经济 。
猜你喜欢差距劳动力区域分割区域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21年3期)2021-03-25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成功营销(2021年8期)2021-03-23擦桌子孩子(2019年9期)2019-11-07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智富时代(2017年4期)2017-04-27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智富时代(2017年4期)2017-04-27区域发展篇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1期)2017-02-05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故事作文·低年级(2016年5期)2016-05-14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爆笑show(2014年3期)2014-06-25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科技金融对东部地区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2023-09-21
- 一种新的半监督归纳迁移学习框架:Co-Transfer2024-08-24
- 迁移学习在多视觉任务中的研究与应用2024-08-24
-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时尚内容和风格迁移2024-08-24
- 2022年XX县青年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报告(完整)2022-11-08
- 2023年度最新劳动力合同(20篇)2023-08-14
- 2023年XX县青年劳动力资源调查分析报告(范文推荐)2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