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三语文阅读理解13篇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第1篇【七上】1、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2、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3、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4、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5、明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阅读理解13篇,供大家参考。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 第1篇
【七上】
1、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2、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
3、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
4、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
5、明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6、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7、回味无穷: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8、心旷神怡:指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
9、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指一个人比较在意个人的得失. 7、猝然长逝:突然、出乎意料地离开人世。
10、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11、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12、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13、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14、更胜一筹:指技艺或技能超过别人
15、津津有味: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的样子。
16、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17、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18、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排或舒适的位置。
19、骇人听闻:使人十分吃惊害怕,多指对社会上发生的风气令人感到害怕。
20、随声附和:形容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都跟着附和。多指献媚。
【七下】
1、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2、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
3、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能使人感动得流泪的人或事。
4、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5、当之无愧:当得到某种称号或荣誉,名副其实,一点儿都不惭愧。
6、锋芒毕露:形容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
7、家喻户晓:形容人人皆知。
8、妇孺皆知:形容大家都知道或一看就明白了的简单事物。
9、马革裹尸: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1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11、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
12、呕心沥血: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13、潜心贯注:专心致志,高度集中。
14、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15、慷慨淋漓: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也形容人很畅快。
16、杂乱无章: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17、忘乎所以:形容得意忘形。
18、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19、叹为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0、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21、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 尽态极妍:容貌姿态美丽娇艳到极点
22、浑身解数: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权术手腕
23、息息相通: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24、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25、怏怏不乐:形容不高兴或不满意的神情。
26、姗姗来迟: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27、忧心忡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28、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29、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30、芸芸众生:指众多的平常人。
31、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32、养精蓄锐:养足精神,蓄集力量。
33、齐心协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34、孜孜不倦:形容学习十分勤奋。
35、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
36、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好一些。
37、慷慨以赴: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地前往。
38、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作用和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39、唯利是图: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
40、鼠目寸光:老鼠的眼睛只能看到一米远。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41、扑朔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42、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
43、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4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用老眼光、老观点看待同一事物。
45、夸父逐日:夸父拚命追赶太阳。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八上】
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形容气势旺盛或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2、转弯抹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3、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4、精疲力竭:竭:尽。精神、力气消耗已尽。形容非常疲劳。
5、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6、眼花缭乱: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7、富丽堂皇: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8、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9、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10、大庭广众:大庭:宽大的场地;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11、惟妙惟肖:十分精妙逼真。
12、巧妙绝伦:灵巧高明,无与伦比。
1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14、迥然不同: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15、井然有序:井然:整齐不乱的样子。序:次序。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16、因地制宜: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17、销声匿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18、在劫难逃: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现有时也用来指某种灾害不可避免。
19、束手无策: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20、物竞天择:物竞:生物的生存竞争;天择:自然选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原指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21、无动于衷: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22、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或事物衰微接近灭亡。亦作“日薄西山”、“西山日迫”。
23、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24、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现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领悟。
25、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26、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27、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28、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29、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八下】
1、物以稀为贵:事物因稀少而觉得珍贵。
2、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3、鹤立鸡群: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4、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5、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6、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7、黯然失色:本指心怀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
8、麻木不仁: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9、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10、不自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11、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12、相形见绌:形:对照;绌:不够,不足。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13、不可思议:现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14、浑然一体: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15、沧海桑田: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16、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17、目空一切:眼睛里除了自己就什么也没有。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
18、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结论
19、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睁大眼睛注视着。
20、一视同仁: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
21、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考虑。
22、引经据典: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作为依据来论证。
23、一马当先: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24、顾名思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
25、八面玲珑:本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面面俱到。26、左右逢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逢场作戏:原指旧时走江湖的艺人遇到适合的场合就表演。后指遇到机会,偶尔凑凑热闹:中性)也常喻随便应酬,像演戏一样,并不认真对待(含贬义)。
27、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28、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29、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30、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情况出现转机。
31、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九上】
1、断章取义:指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2、不二法门:原指得道的唯一门径。现用以比喻独一无二的方法或门径。
3、心无旁骛:心中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4、弥留之际:指病重将死。
5、媚上欺下:讨好上司,欺侮下属。
6、恪尽职守:比喻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7、廓然无累:心胸广阔平静,不为生活名利所累。
8、重蹈覆辙: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以前的错误。
9、涕泗横流:眼泪鼻涕满脸乱淌。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10、自知之明:透彻地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
11、气吞斗牛:形容精神旺盛,意气高昂,精神焕发的样子。形容气魄很大。
12、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与它相比的。
13、怒不可遏:愤怒得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14、歇斯底里:指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15、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定,不容易动摇。
16、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不知道累。
17、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18、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19、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20、不求甚解: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21、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22、豁然贯通:指一下明白了某个道理。
23、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倒退、悲观的思想情绪。
24、面面相觑;相视无言。形容因紧张或惊惧而束手无策之状。
25、恃才放旷:倚仗着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以约束。
【九下】
1、一气呵成: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2、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3、断垣残壁:形容房屋倒塌残破的景象。
4、如坐针毡:象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5、芒刺在背:芒刺:细刺。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6、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7、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8、吹毛求疵:求:找寻;疵: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9、引颈受戮: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
10、周道如砥: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11、乐此不疲:此:这。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12、万恶不赦:罪恶多端不可饶恕。万恶:本意是犯了上万个错误,这里指罪恶非常多。赦:赦免,饶恕。
13、有例可援:有成例可以援引。
14、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15、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象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16、通宵达旦:通宵:通夜,整夜;达:到;旦:天亮。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17、顶礼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
18、舍生取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20、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21、门庭若市: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22、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 第2篇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句话或某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必须了解的几种描写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种类:一是人物描写:
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
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 第3篇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常考题型:选文某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 第4篇
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所写事件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写了关于谁的几件事/一件事。或者“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①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可用这样的模式:
“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 第5篇
答题要点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
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 第6篇
分析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考题型:某段(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如下:
(1)象征手法:
??象征??,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3)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8)文章开篇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开头
(9)文章末尾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A、抒情议论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又称卒章显志)
B、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C、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 第7篇
语文阅读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 第8篇
品味题目
常考题型:
①为什么以此为题?
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④给文章加(换)题目。
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
答题技巧:
(1)先看题目本义:
词语含义 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
(2)再思考深层含义:
中心(主旨):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
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
结构:线索、悬念 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
(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 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
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 第9篇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一)
一上初中,阅读理解在考试中的比例一下大了很多,难了很多,童童在第一次语文月考上阅读丢了很多分。有读不懂的,但更多的是读懂了答不来或答不到点子上的。童童妈妈看了试卷,但什么样的答案是对的,童童妈妈也是模棱两可。
思考了一周,研究了一周,突然发现阅读其实有技巧和固定答题套路的,灵活掌握后做阅读题不再是难事。
下表是童童妈妈汇总出的解题技巧,希望能和各位同学共享。
考点分类 具体题型 答题技巧
关键看文章标题,标题往往就是线索; 考查文章的线索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其次看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就是线索。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用“(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的句式答题。
概括文章类容 的内容 或用“ 什么+怎么样”句式组织语言。
识别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考查文章的表达方本文(文中某段)主要运一般题目设置在议论句和描写句上,考试时从这两方面去式的辨析 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筛选辨别即可。
信息 答案往往不止一点,需要提取。注意连接词,如“首先,
考查文章所描写对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其次,还,也,此外”等,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
象的特征 (优点,作用) 特征,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找
到隐含的答题点进行概括并加工合并,避免遗漏。
把题干带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的附件,可以用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理解文章类题 文中相关语句作答,也可以用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工。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
分析文章标题的作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用 情感的变化。(注意,回答不能全部照搬,需要根据文章
的内容灵活套用) 审美动词生动表现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鉴赏 事物??的形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分析文章重点字词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事物)??的的作用 (好处,妙处), 特点,情态(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
物??的心情。
1/3页
(1)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参见上面);分析修辞+修辞
作用
每种修辞手法都见其固定的答题套路 (1)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2)文章开头:引出下文;开头点名故事所描写(说明,用,(对文中的划线句进行议论)的对象;照应文章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赏析文章中的优美赏析;请说划线句子的表达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语句和段落 效果。
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中用;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 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2)某段在文中起何作文章结尾:总结全文;解释全文主旨;照应前文;照应文用。
章标题;引人深思。
注意:并不是每个答案全部写上,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
适用的答案。
请分析文中**的形象。(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从文中检索关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提取中的**具体有怎样的性格特象 出关键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点)
(1)文中划线句(某段)
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1)首先分析属于何种描写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有何作用, 人物描写: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 (2)文中划线句(某段)分析句子,段落,理,品质);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一种**的气氛,表达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文章表达方式的作用 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有何作用, (2)见固定的答题套路 (3)文中划线句(某段)(3)见固定的答题套路 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文章运用了何种表现手分析文章的表现手表现手法: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每种表现手法都法,有何作用。(分析本文法和写作技巧。
有其固定的答题套路。
的写作技巧)
首先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分析文章标题的深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 其本意。然后联系文章的主旨,说出这个词语的寓意,便层含义 可得出其深层含义。
分析重点字词的深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后弄清上下句具体的语层含义理解境,弄清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
理解句子含义一般有两种解答方法:(1)将句子所表达
深层分析文章重点句子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含义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
含义 的深层含义 的理解 语言表述
(2)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 联系生活实践,对
文中的主旨,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只要符合题干要求,联系文章内容主旨,有具体的事例说作者的情感发表见完本文后的启示。(谈谈你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合理,语言流畅即可。
解,或提出看法,建对文章的理解)
议等延伸拓展题。
表中所列固定答题套路将稍后推出。
2/3页
先见为快,如:
修辞手法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 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二)
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答题套路
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比喻 了(人物)??的情感。
把**拟人话(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拟人 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排比 感情
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夸张 的特点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反问 感)。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
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设问
的主旨。
借代 用(什么)带(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或
引用 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
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 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答题套路
对比 **和**形象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象征 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伏笔 对就俺要出现的**时间做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照应 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 烘托,渲染 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 第10篇
品味句子或语段
常考题型: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答题技巧: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点明中心。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修辞要领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修辞手法+内容+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必得结合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抒发作用
(1) 比喻:形象活泼、简洁凝练地描写物质、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活泼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付与物质以人的性格、思惟、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到达形象活泼的效果。
(3) 夸张:凸起特征,揭示素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洁,结构一致,形式柔美,音韵,互相衬映,互为增补。
(6) 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凸起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诘: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 引用:使内部实质意义更真实、准确、深刻、紧密。
(10)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凸起文章的中心。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句,因为它--。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 第11篇
分析人物形象
常考题型:阅读全文,请概括某人的性格特点(特征)。/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答题技巧: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 方法的
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 第12篇
开放性阅读试题
常考题型:
① 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
② 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
③ 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④ 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的见解;
⑤ 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
⑥ 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
⑦ 对文中的表现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技巧:这种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实质意义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进修要领、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切合文题要求,所谈内部实质意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
(1)抒发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等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白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抒发内部实质意义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抒发要流畅
初三语文阅读理解 第13篇
分析加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常考题型: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如何理解某句话的含义。
答题技巧:对重要加点词语的考查
所谓的“重点词语”,指的是含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在句子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语等。
1、理解词语的含义
中考对词语含义的考查往往不直接考词语的字面义。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通读全文,把握主旨。其实不单单是做词语含义理解题,做任何题的前提都是把全文仔细阅读一遍,把握住文章主旨再去做题才能有的放矢。
②依据语感揣摩词义,结合上下文,联系语境辨别、验证。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有时其含义不同,因此,解释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如重庆中考试题:揣摩“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中加点词语的含义。这里的“变异”是个遗传学术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就只能理解为“蚕由蛹变成蛾的过程”。很明显,联系上下文内容去解释这个词语要容易多了。
③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语含义。
④结合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词语。
2、理解句子的含义
这类试题一般会选择那些有丰富内涵的句子或结构复杂的句子来设题。如重庆中考试题:如何理解第④段划线句“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过虚与实的空间”的含义。这个句子单从字面上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答案的。
回答这类题应注意:
① 内涵丰富的句子要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弄清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用化虚为实的方法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要采用紧缩的方法,去掉附加成分,抓住主干。
② ②句不离段,即参照本段的中心意思去理解句子。如果所考查的句子就是本段的中心句,那么理解了本段的意思,再难理解的句子也能迎刃而解。
③ 根据句子的位置理解句子含义。总结句有总括全段或全文的作用,理解它要从上文找答案;过渡句既总结上文,又领起下文,理解它就要前后结合;起始句总领下文,理解它可先理解下文。
④ 理解句子的修饰、限定成分。修饰、限定成分常常能帮助我们打开理解句子的窗口,从中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解释句子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① 借用法:即借用原文中具有相似意义的句子。
② 裁剪法:将分散在文章中有用的句子拼接融合在一起。
③ 压缩法:把和语句有关的大段文字压缩整理,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④ 阐释法:有些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理解看法,这要紧扣文章主旨和语段的中心意思去举例子。
热门文章:
- 酒店总经理年度工作总结8篇2024-12-07
- 2023年度大一上学期期末个人总结800字10篇(完整)2024-12-07
- 2023年高三综评期末总结8篇2024-12-07
- 四年级科学的教学总结6篇【精选推荐】2024-12-06
- 期末颁奖总结3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医院客服年终个人总结7篇2024-12-06
- 2023年度高校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总结12篇(2023年)2024-12-06
- 2023年有关学生期末个人总结7篇(范文推荐)2024-12-06
- 2023年度公司业务部年终总结10篇2024-12-06
- 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年度工作总结5篇【完整版】2024-12-06
相关文章:
- 2023年度初一语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6篇2024-10-24
- 阅读理解《忆读书》优秀3篇(完整文档)2024-10-26
- 语文主题学习是什么(全文完整)2022-10-09
- 语文主题学习感悟(2022年)2022-10-17
- 2022年学校语文组工作计划五篇(2022年)2022-11-14
- 语文教学课堂流程设计最新五篇2022-11-16
- 小学语文教师总结4篇2022-11-16